仲裁独立性(通用3篇)
仲裁独立性 篇1
在国际交往中, 为了使国际商事争议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 当事人往往事先在国际商事合同中订有争议解决条款。这种仲裁条款在保证当事人之间顺利地进行商业活动, 公正、及时、有效地解决争议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商事交往不断发展, 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仲裁条款的重要性, 但在操作这种仲裁条款时也随即出现一个问题, 即当包含仲裁条款的国际商事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失效时, 仲裁条款是否仍然有效。
仲裁条款独立性又称为仲裁协议的分离性或自治说, 该理论观点认为:仲裁条款与主合同是可分的, 仲裁条款虽然附属与合同, 但与主合同形成两项分离或独立, 主合同无效时, 仲裁条款依然存在, 并不当然无效。仲裁条款应被视为与当事人之间有关合同的其他部分相分离的单独协议, 即一个包含仲裁条款的合同应被视为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合同构成的, 其中一个为主合同, 规定当事人双方在商业利益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另一个为次要的或从属的合同, 即仲裁条款。次要合同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中约定的特定争议, 它得以实施的结果是建立一个仲裁庭, 并按照约定的程序依据可适用的法律或公平原则裁定双方当事人根据主要合同的有效无效而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主要合同和次要合同主要差别在于:当事人双方签订国际商事合同的唯一目的就是切实履行主要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从而实现他们所期望的商业利益。次要合同的履行或实施必须以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为前提, 并作为主要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的一种救济手段而存在, 它不是双方当事人所希望实施的, 所以, 以仲裁条款为内容的这一次要合同在整个国际商事合同中具有相对的特殊的独立性:一方面它是因主要合同而订立的, 并随着主要合同完全履行而终止;另一方面它的效力又极富特殊性和独立性, 即它不仅不会因为主要合同发生争议或被确定为无效而失去效力, 反而正因此而得以实施, 发挥它作为救济手段的作用。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它不像一般的从属合同那样完全依赖于主合同, 它的效力是必须独立于主合同的效力而存在的。总之, 即使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依然有效。按照这一学说, 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主要合同有效性提出异议, 争议应由仲裁员解决而不应由法院解决。
一、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存在的基础
仲裁条款独立性的理论存在的合理基础,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双方当事人既然在订立合同时约
定将可能产生的争议交付仲裁机构解决, 那么他们应在仲裁条款中写明“任何与本合同有关的或因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争议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以表达他们不愿将基于合同产生的争议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真实意图。若认为“任何与本合同有关的或者因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争议”已经排除了就合同是否有效问题而产生的争议, 显然曲解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从仲裁条款与其他合同条款的性质区别可知:当事人订立仲裁条款的目的是为了将包括合同效力在内的争议交付仲裁解决, 如果当事人的仲裁意思表示中含有排斥仲裁庭对合同效力争议进行裁决的意见, 当事人就必须明示。
2、假若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声称主
合同从一开始就无效或者已经不再有效, 从而规避另一方当事人提起应适用的仲裁程序, 这样对于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一方当事人而言, 他永远有机会仅简单地声称合同无效而解除其参与仲裁义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在国内商业活动中, 另一方当事人虽然可以求助于国内法院, 迫使对方参与仲裁, 但这样就使仲裁所具有的迅速、灵活、节省时间的优点受到极大的损害。可是如果在国际商业交往中, 即使以损害仲裁的优越性为代价, 也未必找到另一种使仲裁程序得以继续的救济措施。其原因在于国际社会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跨国法院来处理此类问题, 如果仲裁条款效力从属于主合同的理论能够成立的话, 为解决此类基于主合同效力的仲裁条款的争议, 当事人仍免不了求助于本国法院或外国法院。既然每一项仲裁条款的效力是不确定的, 其效力最终仍然有求于司法程序来确认, 那么以仲裁方式处理商事纠纷的意义就丧失殆尽了。
3、根据有关的国际条约及大多数国
家的立法规定, 在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及执行仲裁裁决时, 法院对裁决的实体事项不进行审查。合同效力的认定属于实体事项, 法院相应地也不应对仲裁庭关于合同效力的裁决提出异议。但是, 如果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不能成为一项原则的话, 必然导致法院在审查是否应予执行裁决时, 首先去审查每一项申请执行案所涉及的合同的效力, 将此作为执行仲裁裁决的先行问题。若经审查认为主合同有效, 随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亦有效,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是否承认与执行的问题。若主合同被仲裁庭裁定为无效, 则其中的仲裁条款也归于无效, 仲裁裁决就会因此而无效, 这样将仲裁庭的管辖权基于合同的本身效力之上, 而合同的有效性与否则需依赖于法院的判断, 就失去了仲裁存在的基础。
二、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法律依据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法律依据是仲裁的性质和“约定必须遵守”这一法律原则。仲裁源于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只有双方当事人同意交付仲裁, 仲裁才开始。仲裁在本质上是任意性的, 当事人没有表示同意交付仲裁, 则不负将争议交付仲裁的义务。但如当事人通过订立仲裁条款明示同意交付仲裁, 则该约定构成一项法律义务, 当事人双方必须履行该约定, 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单方面撤销这种约定。这一观点既符合“约定必须遵守”这一古老的法律原则, 又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 考虑到这种情况, 故在主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时, 也应承认当事人关于仲裁的约定。鉴于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的意义重大且涉及的面非常广泛, 这一理论已在《华盛顿公约》、《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国际商会调解与仲裁规则》、《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等国际条约或国际性文件中得以充分体现, 并载入了《英国仲裁法》、《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典》、《西班牙仲裁法》等一些国家的仲裁法中。我国《仲裁法》第19条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35条规定: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条款不因合同的解除或者终止而失去效力。在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被终止的, 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三、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
1、仲裁协议独立于合同的存在。
合同是否成立, 是否仍然存在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当事人仍可依仲裁条款提请仲裁。例如:甲、乙双方谈判一个合资项目, 合同应经审批机关批准后才成立。但如果在合同批准以前, 甲方已着手进行必要的投资准备工作, 如订购设备等。最后如果由于乙方原因未被审批机关批准, 甲方仍可依照合资合同的仲裁条款提请仲裁。再如, 一份合同已经终止了很长时间, 由于某种原因合同终止前或终止后一方不知道其合同项下权利的损害, 只要在诉讼时效之内, 当事人仍可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提请仲裁。
2、仲裁协议独立于合同的效力。
合同是否在法律上有效, 并不影响仲裁条款的效力。如违反某国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或者采取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 其法律后果无效, 但其中仲裁条款仍是有效, 受到损害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依仲裁条款提请仲裁, 要求确认合同无效或给予损害赔偿。
3、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中的其他条款。
合同中任何条款均可与仲裁条款分开, 它的存在与否和有效与否不影响仲裁条款对当事人的约束力。比如, 有的合同中有解除或中止合同条款, 双方当事人一经书面签订仲裁条款, 即应受其约束, 不能单方面予以撤销, 这实际上是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派生出来的不可撤销性。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具有合理的因素, 说明国际商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独立于主合同而存在的, 但影响主合同效力的那些因素往往也要影响到仲裁条款的效力。当主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时, 仲裁条款并不随之无效, 但也并不是说仲裁条款当然有效, 因此不能将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绝对化, 而是应把仲裁条款同主合同分离开来单独考察其效力, 否则将是对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权利侵犯。在实践中, 如果发生:1、仲裁条款订立者不合格;2、仲裁条款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3、仲裁条款的内容与仲裁地国被选择适用的法律所属国家和仲裁执行地国的公共秩序相抵触, 或违背这些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等上述三种情况, 有关机构就可以认定该仲裁条款无效。因此, 仲裁条款无效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主合同有效的情况下, 也有可能发生在主合同被确认为无效的情况下, 总之,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要求把仲裁条款的效力独立于主合同的效力之外单独考察。它不因主合同的有效而当然有效, 也不因主合同的无效而当然无效。
参考文献
[1]赵相林, 宣增益主编.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中国政法大学, 1994.
[2]赵威主编.国际仲裁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 1995.
[3]李玉泉主编.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中国政法大学, 1994.
仲裁独立性 篇2
更多资料请登录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它和国际商事合同之间毫无关系。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所具有的自身的独立性,才使得国际商事合同纠纷得以顺利解决。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结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以下简称瑞士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对此略作分析。1984年12月28日,中技公司受浙江省温州市金属材料公司的委托,与美国旭日开发公司签订了购买9000吨钢材的合同。后来,美国旭日开发公司因无力履约,经中技公司同意,卖方变更为瑞士公司。1985年4月19日中技公司通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出以瑞士公司为受益人、金额为229.5万美元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随后,瑞士公司将伪造的提单等全套单据通过银行提交中技公司。同年6月1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将上述货款汇付瑞士公司。货款汇付后,中技公司并未收到上述钢材。为此,中技公司于1986年3月24日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瑞士公司返还货款、赔偿银行贷款利息、经营损失和其他费用总计5591244.21美元,并申请诉讼担保。瑞士公司在答辩的同时提起反诉,要求中技公司赔偿因申请冻结其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托收货款而造成其需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损失以及本案诉讼的律师费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瑞士公司偿还中技公司的货款并赔偿损失共计5136668.6美元,并驳回瑞士公司的反诉。瑞士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其中的上诉理由包括:双方签订的购销钢材合同中有仲裁条款,原审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瑞士公司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诈,以超出履行合同的范围,不仅破坏了合同,而且构成了侵权。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以非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被上诉人有权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据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于1988年10月11日,驳回瑞士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并增加了瑞士公司向中技公司的赔偿金额.对于本案中的仲裁条款,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中技公司和瑞士公司之间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效力应当得到确认,而且该仲裁条款是否有效应当成为法院审理的首要事项。但是,遗憾的是,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并未对此并未作出任何认定。同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侵权之诉”为由回避了这一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当事人之间订有仲裁协议(含基础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情况下,均应当首先对该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因为当事人之间已经就对彼此之间所生争议而适用的解决途径作出了约定,这种约定和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实体性的民商事合同一样,具有同样的约束力。而且因为“程序优位于实体”,因此,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性纠纷的必要前提。但是,在本案中,上海市两级人民法院均未对此作出认定,便行使了对本案的管辖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虽然在判决中指出,“瑞士公司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诈,以超出履行合同的范围,不仅破坏了合同,而且构成了侵权。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以非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被上诉人有权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但是这一理由却无法令人信服。因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实际上是先将本案认定为侵权,然后据此认为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先对本案的实体问题进行了审理,然后才对程序性问题作出回避性认定。显然,这一做法违背了先程序后实体的逻辑规则。
第二,笔者认为,仲裁协议的效力取决于仲裁协议本身,例如,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仲裁协议的形式、仲裁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等等,而并非受制于基础合同的效力。这一点理所当然应当成为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仲裁协议的效力的判断应当从仲裁协议的成立要件等因素出发,而不可根据基础合同的效力的有无想当然地作出认定。在本案中,尽管中技公司和瑞士公司之间所订立的购销钢材合同存在欺诈。但双方之间所订立的仲裁条款并不因此而无效。
第三,关于仲裁协议的效力的确认主体,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各国的仲裁立法及仲裁实践,有权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的机构主要有仲裁机构、受诉法院以及被请求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主管机关。我国仲裁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
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对此,笔者认为,如果从纯粹法理的角度来看,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应当由仲裁机构来确认。这是因为,第一,仲裁协议是一种程序性契约,其效力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的管辖权问题,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这样的重要事项不宜由仲裁机构来承担;第二,由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仲裁机构往往会基于对案源的考虑,片面地肯定仲裁协议的效力。第三,从仲裁协议的角度来看,仲裁协议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将彼此之间的实体性争议交由仲裁机构裁决,而并不意味着将彼此之间的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交由仲裁机构来认定。因此,由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缺乏法律依据。
仲裁独立性 篇3
(一) 概念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 是指仲裁条款独立于主合同其他条款而存在, 其效力不受主合同变更、终止、无效、撤销等情形的影响。仲裁条款效力的判断有独立的标准, 而不受主合同的效力的影响。
(二) 产生过程
传统仲裁理论认为:仲裁条款是主合同的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主合同无效, 则仲裁条款当然无效。如果合同当事人对于合同的有效性提出异议, 则应当把仲裁条款的有效性提交法院来确定, 而不是交由仲裁员来决定。这是传统的英国法中的单一合同论。
但是, 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提请仲裁, 而对方主张合同无效, 仲裁庭就必须在看到法院关于合同有效的判决后才能进行仲裁, 因此整个仲裁制度存在的基础就不复存在。面对现实的批评, 仲裁条款自治理论逐步发展起来。
(三) 理论基础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是仲裁制度的基础。如果仲裁条款不具有独立性, 而受到主合同的效力的影响, 将使仲裁机构失去管辖权的基础, 整个仲裁程序将因此无法进行。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是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 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如果仲裁条款的效力不具有独立性, 仲裁条款的效力受到主合同的效力的影响, 就会排除仲裁机构的管辖权, 就违背了意思自治原则。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 在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相关国际公约和主要国家的立法在立法中得到普遍认可与确认。我国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承认了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理论。
(四) 对确定管辖权的作用
仲裁条款的必要事项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由此可见, 仲裁条款是仲裁机构的管辖权的依据。根据仲裁条款独立性, 主合同效力不影响仲裁机构的管辖权。
但是, 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协议自身的效力有争议, 应该由谁来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呢?这就是自裁管辖理论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裁管辖理论
(一) 基本含义
自裁管辖, 即仲裁庭有权调查并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以及自身对仲裁案件的管辖权。学者们对该理论的具体含义存在争论, 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仲裁庭有权在仲裁程序中对管辖权异议作出非终局性的裁定, 但法院是最终决定者, 成为仲裁庭和法院的并控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 一方当事人认为提交法院的争议应该通过仲裁来解决时, 只要有表面证据证明存在仲裁协议, 而不需对其内容做实质性审查, 仲裁庭就具有优先决定管辖权的权力, 即仲裁庭的优先规则。前一种观点得到普遍承认, 而后一种观点在理论和立法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 形成过程
自裁管辖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久, 被认为出自前联邦德国的一场关于当事人能否通过协议赋予仲裁员对其管辖权作出有拘束力决定的权力的争议。自裁管辖理论主要是在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
1961年《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和1966年《欧洲统一仲裁法》完全采纳并有所扩充, 即仲裁庭不仅可以决定自己的管辖权, 而且可以直到最终裁决时才作出这一决定, 法院只可在关于管辖的初步裁定或最终裁定作出后实施审查, 以保障仲裁庭的独立性。
(三) 实际运用
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对自裁管辖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事人约定制度, 如果有“清楚无误”的证据表明当事人同意由仲裁员来决定其管辖权, 可由仲裁员决定。第二种方式是, 法律明文规定, 除例外情况外, 仲裁庭一般具有自裁管辖权。英国1996年《仲裁法》是典型代表。第三种, 直接在法律中规定仲裁庭有权对于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做出决定, 这是现在最为普遍的方式。
(四) 我国的相关立法
我国没有采纳仲裁庭自裁管辖理论。我国《仲裁法》第20条赋予法院优先管辖、中止仲裁程序的权力, 没有赋予仲裁庭自裁管辖的权力。笔者认为, 这背离了自裁管辖权理论的确保仲裁程序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含义。
三、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与自裁管辖理论的关系
综上所述, 可知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与自裁管辖权理论相辅相成, 共同完善仲裁管辖权, 使仲裁程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程序。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从实体上保证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而自裁管辖权理论则从程序上保障仲裁庭管辖权的有效行使。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已经采纳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 但还没有采纳自裁管辖理论。实体法的实现必须有程序法的保障,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与自裁管辖理论构成仲裁管辖权的共同基础。因此, 随着我国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我国仲裁法将最终采纳自裁管辖理论。
摘要: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与自裁管辖理论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仲裁管辖制度的理论基础, 使仲裁程序成为相对完整的体系。本文在论述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与自裁管辖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二者的关系, 为我国仲裁法采纳自裁管辖理论进行学理探讨。
关键词: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自裁管辖理论,管辖权,仲裁条款
参考文献
[1]叶绿美.“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及其法律问题”[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14.
[2]姜蔚.论仲裁条款的独立性[D].苏州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