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2024-10-08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精选12篇)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1

一、社会责任会计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 (简称CSR) 的定义, 各国专家学者们见解不一。1953年, 霍华德·文在其《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CSR定义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 制定相关的政策, 做出相应的决定, 以及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世界银行对CSR的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 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社会责任会计, 是指运用会计的方法和程序, 对社会责任事项予以计量、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目前, 社会责任会计在世界各国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一) 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界定

较典型的观点有四种: (1) 美国戴维林诺维斯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2) 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 (3) 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i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 (4) 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其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从这四种观点的发展来看, 社会责任会计的使用范围从公共部门扩展到整个社会, 是步步递进的, 其目的从单纯的整理、衡量和分析发展到指导企业防止和处理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层面上来, 把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学术界才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开始进行研究。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 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 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 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2) 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分支, 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结合, 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 (3)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在社会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涉足, 是社会责任同传统会计学科的有机结合。 (4) 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微观角度测定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 (5) 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6) 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企业创造的巨额财富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权衡, 进而对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进行计量和分析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社会责任会计是以强调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 用会计方法核算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最终反映社会收益, 增强社会福利, 谋求社会整体效益的工具。

二、社会责任的特征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下的必然选择, 也不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产物,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其独有的特征:

(一) 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

首先, 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并不代表着企业的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转变, 生存与盈利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其次, 企业社会责任对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传统的企业和企业法以股东本位为出发点, 认为最大限度的盈利进而实现股东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目标所在, 其目标是一元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张企业除了为股东谋求最大利润之外, 还应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利益目标经常处于相持之中, 只有二者在相互制约的条件下实现其各自的最大化, 才能使企业目标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企业社会责任对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原则做出了修正和补充, 在不否定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前提下, 将社会因素添加到企业目标中, 以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共赢, 从而使企业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关系。这既是对原有股东利益一元化的企业目标进行了合理补充和发展性延伸, 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的统一体

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 前者如企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义务、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义务、遵循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区标准的规定等, 具有强制性;后者如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捐助等, 没有强制性。二者统一存在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之下,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相统一, 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责任的结合体。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与动态发展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历了由简单到多样化、差异化的过程。具体包括企业对自身雇员、消费者、债权人、小区、环境乃至对政府等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有多种不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责任对象, 其责任内容也有所不同:员工的要求是稳定的收入、晋升机会和工作条件;债权人的要求是及时收回贷款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消费者的要求是商品质量高、服务好、价格低;政府的要求是企业及时足额缴纳赋税并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就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所属类别与要求不同, 企业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有所不同。同时, 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一个封闭、僵化的体系, 其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开放与变动之中, 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日益完善。任何符合其根本价值目标的责任形态, 无论是既有的还是将来也许会出现的, 都可纳入这一体系。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操作难点

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这种影响既包括对社会贡献, 也包括社会损耗的一面。它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 把企业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社会责任的观点, 通过会计方式来加以展示和体现, 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 对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的核算和管理。虽然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仍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为特点, 但同财务会计又有一些不同。而且, 社会责任会计由于是对企业所承担“责任”的确认与计量, 因此, 其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又受到诸多外部、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 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 属于义务的范畴。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但由于上述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存在不同的观点以及社会责任所具有的“内在特征”, 仍未全面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造成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没有法律依据或主观随意性大, 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此外,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 在要求企业改善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时也没有立法、司法以及民间机构 (行业协会) 等各方面的支持, 导致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无法进行有效评价的情况下, 要求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进行改善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 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存在较大差异

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的会计学相比存在很多不同。传统企业会计一直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盈利组织, 认为企业应以创造本组织利润最大化 (或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 为其宗旨, 而社会责任会计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环境, 认为既然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就应该对整个社会负责。传统企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 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而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 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主要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监督, 旨在提高社会整体效益。传统企业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研究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和谋求企业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 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此外在会计假设、会计原则、核算方法和报表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 这些不同之处应如何处理, 如何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人接受, 也成为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面临的难题。

(三) 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成本过高

与以往会计核算内容相比, 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的内容更为广泛, 性质更为复杂, 如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对就业的责任、对社会保障和教育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等。尤其是当这些事项不以交易形式发生时, 要求企业在提供这些信息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例如, 企业排放三废造成环境损失, 而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要求收取罚金时, 按照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 企业应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就必须寻求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人士;再如企业为捐助慈善机构而创造的社会效益, 可能要求企业自身去做相当的社会调查以提供这些信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过高, 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 甚至超过其提供这些责任信息的最终产出,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四、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企业自身以及其利益相关者认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影响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因, 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提出以下对策:

(一) 加强立法工作, 用法律规范企业的社会行为

社会责任的履行属于企业的社会义务, 由于企业有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一面, 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经济利益相冲突时, 企业可能拒绝履行和不完全履行这一社会责任,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企业可能不愿分析和披露其行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付诸实践,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控制力量即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必须完善会计法规, 增强审计和财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控之下, 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 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 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 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

(二)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评价体系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 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有所了解。目前, 我国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大都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用的较多的是美国制定的评价标准SA8000, 但我国毕竟有着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 必须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全面的评价体系。此外, 要加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 (消费者、行业组织等)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力度。要充分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 捍卫公众的社会权益, 定期公布环境报告, 以督促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三)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 依据法律制定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必须规定统一的计量方法和报告形式,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应吸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同时结合会计学的特点, 就不同的核算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计量方法。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 与传统会计有很大出入, 其报告采用独立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比较合适。至于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形式, 可先采用简单的文字叙述报告模式, 并辅以一定的社会指标加以披露的方式, 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 必要时辅以文字形式披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

(四) 加强教育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 最终必须由企业会计人员加以披露和报告。因此,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社会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不仅包括其知识能力素质, 也包括其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而不能仅从企业利益出发漠视、掩盖企业社会责任。目前, 我国要尤为注重这一点, 会计人员在社会责任会计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这就要求对会计人员从思想上加以教育, 从职业道德上加以规范, 同时社会责任会计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3年第11期。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3]宋献中:《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思》, 《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2

摘要:通说认为,独立审计的损害赔偿责任属民事责任,但根据民事责任理论,立法上不能准确界定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形式与范围,司法实践中缺乏操作性,致使审计信息的使用人与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均得不到公正的维护,影响我国独立审计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审计的法律关系,指出现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理论的缺陷,进而揭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损害赔偿责任的经济法责任性质,为具体确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或者独立审计,本文使用的“独立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同义词。在我国,自独立审计制度恢复以来,长期以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为主,近年来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的案件日益增多,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理论研究一度成为热点,但是,由于民事责任理论的局限性,使立法和司法实践举步维艰。

一、关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学说

传统的民法理论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委托人的责任,一类是对第三人的责任。由于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一般与委托人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其民事责任的性质基本没有争议,但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属于什么性质,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学说:契约责任说,侵权责任说和独立责任说。

(一)契约责任说

在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将律师、注册会计师、建筑师等专家的责任定位于契约责任,法国、意大利等国甚至将医疗过失引发的诉讼,直接以合同关系来追究医师的责任。大陆法系民法理论一般认为,专家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其法律责任自然应当是契约责任。专家与第三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订立合同的行为,但是可以基于一定的事实认定他们之间存在“事实的合同关系”,纳入合同责任的范围。也有学者绕开法律关系,通过比较追究专家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难易程度,来寻求支持契约责任说的理由。如日本学者下森定认为:在追究专家的责任也可采侵权责任构成的情形,契约关系上的诸事实,作为判断的材料,在债务的内容、注意义务的程度、故意过失及不完全履行的判定、其主张和举证责任以及损害赔偿额的算定等方面,采契约责任构成可作更精细、合理的处理,予以说明也要容易些。[1]

(二)侵权责任说

在英美法系,专家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主要是侵权责任,其责任制度是通过判例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大陆法系的许多学者也支持侵权责任说,他们认为,如果将专家对委托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视为契约责任还说的过去,因为他们之间毕竟存在委托合同关系,至于具体责任承担上可以有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来弥补契约责任说的不足。但是,很多专家责任是因侵害委托人以外的第三人引发的,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他提供的审计信息更多的是第三人采用,其责任更多是针对第三人的责任。把注册会计师与第三人的关系认定为契约关系过于牵强,理论上是有害的,只能模糊契约关系与侵权关系的界线;实践中是行不通的,牵强的理论完全脱离现实,无法指导对纠纷的裁判。所以,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不是契约责任,只能是侵权责任。

(三)独立责任说

侵权责任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契约责任的诟病,但自身也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侵权责任是一种对世责任,无论受害人是谁,只要侵权行为满足构成要件,就必须对相对人承担责任。而现实中,注册会计师对公众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提供鉴证服务实质上是为证券市场提供公共信息,该审计信息的失真,对整个证券市场及其广大投资者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按照侵权责任理论,注册会计师的不法行为应当对所有受损者承担责任。然而,循着这种理论逻辑,势必加重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对这项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制度障碍,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不幸,更是社会发展的不幸。于是学者纷纷寻找其他的出路,提出了独立责任说。

独立责任说认为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信赖责任,[2] 所谓信赖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信赖信息的第三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信赖信息的`第三人首先要是信赖并采用审计信息的人,其次要是注册会计师事先已经预知或者可以预知的人。因此,此说对第三人分为三类:已知的使用人(known user)、已预见的使用人(Foreseen User) 和可预见的使用人(Foreseeable User)。

二、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学说的理论缺陷

注册会计师责任的研究,囿于民事责任的形式,提出了三种学说,实质上这三种学说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民法的理论体系,不但破坏了民法理论的完整性,而且在理论上仍然对现实无法给予圆满的解释。民事责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契约责任,另一种是侵权责任。契约责任是契约当事人一方不履行约定义务并因此使另一方遭受损害时,法律认可此种损害的赔偿而产生的责任。侵权责任则是法律认可契约不执行以外的所有损害赔偿所产生的责任。[3] 在责任产生的原因、责任能力、责任范围、归责原则、免责事由和诉讼时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但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违反义务的性质和责任的目的两个方面。为了行文简洁,我们只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说明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既不同于违约责任也不同于侵权责任。

(一)民事义务与独立审计义务的异质性

契约是当事人自由缔结的“法律”,契约的强制力来自意思自治。契约义务是依据契约当事人的意思产生的,只能由交易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创立。也就是说,契约责任是当事人违反了意定的义务所应当承担的在法律上的不利后果,这个意定的义务只要不是违反国家强制法,无论是什么,当事人都应当遵守。而且这个意定的义务仅仅对同意契约的当事人有拘束力,任何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都不必受此义务约束。与此相对,侵权义务则是由法律强加的义务,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与人们的意思无关。正如温菲尔德(Winfield)所说:“人们之所以可以对契约和侵权加以区别,是因为,在侵权中义务主要由法律规定,而在契约中义务是由当事人自己确定”[4] 侵权义务是对整个世界所承担的义务,而契约义务则是仅对另一方契约当事人所承担的义务;侵权义务是由法律强加的义务,而契约义务则是由当事人确定的义务。

以上关于契约义务和侵权义务的描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义务针对的主体,也就是与义务相对的权利主体,二是义务的来源。就权利主体而言,在契约关系中,是指特定的契约相对人,任何契约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既不能从中获益也不应受损。在侵权关系中,任何受害人都可以就自己的损失对加害人主张权利,只要受害人受到的侵害与加害人的不法行为有因果关系,加害人有过错。就义务的来源而言,契约义务只能是意定的,侵权义务只能是法定的。下面我们来考察独立审计义务是否满足民事义务性质的这两方面的内容。

前已述及,独立审计的义务是一种注意义务,注意义务概念起源于英国,通过英国判例的应用逐步得到完善。注意义务的一般原

则是在1932年的Donoghue v. Stevenson案[5] 中形成的,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邻居规则”(neighbor principle),所谓邻居规则指的是一个人应当对邻居尽到合理的爱护。“邻居”实质上是对注意义务的相对人所作的一种限制,指义务人的行为可以直接或密切影响到的人。后人将邻居规则具体化,确定了判断注意义务的三阶段标准:(1)对损害的预见性(foresee ability);(2)当事人之间关系的接近性(proximity);(3)在满足上述两点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判断是否正当与合理(just and reasonable)。[6] 从这三阶段标准来看,注意义务的确定是非常模糊的,无法通过法律规定下来,只能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把握。

从上述注意义务的产生来看,注意义务不是由契约规定的,“对邻居尽到合理的爱护”并不需要与“邻居”达成民法意义上的契约。当然,随着契约法的现代化,也产生了“附随义务”的概念,现代契约法中注意义务是附随义务的一种,但独立审计的注意义务是主义务,与契约法中所称的注意义务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在独立审计中,虽然存在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签订委托协议,而实质上,委托人是广大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委托协议可以视作为利益相关者与注册会计师达成的契约。但是,注意义务并不能通过这种契约来约定,它相当程度上是由职业属性决定的,其内核反映在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职业准则之中,因此,独立审计义务不是民法意义上的契约义务。同样,注意义务的模糊性,决定了它不能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独立审计义务也不是侵权义务。

从独立审计委托合同的主体来看,独立审计契约义务的相对人为审计委托人,如果仅有委托人才能追究审计失败的赔偿责任,那么审计责任就失之过窄,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正当权益。虽然我们可以将企业利益相关者视作是契约的当事人,但这是基于社会化契约理念产生的概念,完全背离了传统民法契约的本质特征。因此,证券市场独立审计损害赔偿责任不能归于传统契约责任的范围。从侵权关系上看,在有证券市场以来,可以主张受审计失败侵害的主体从来不是所有的利益受侵害的人。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中,独立审计信息的使用人是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使用失真的审计信息后都可以寻求救济。在美国,1931年以前,证券市场上受审计失败侵害的第三者是得不到法律救济的。1931年的Ultramares Corporation v. Touche 案开创了已知的第三者(Known User)受审计失败侵害后可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赔偿的先河;后来美国《侵权法重述》把第三者的范围扩大到已预见的第三者(Foreseen User);1983年Rosenblum v. Adler 案再次把获得救济的第三者扩大到所有可预见的第三者(Foreseeable User)。[7] 其间,对第三者救济的范围也有反复,这主要是法官们结合经济发展的情势、证券市场的稳定程度等社会公共因素,使自由裁量权的结果。从上可知,证券市场的审计失败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受害人承担责任,而且这个范围并不是固定的,它的边界十分模糊,这与对“整个世界”承担责任的侵权理论很难吻合,因此,独立审计责任也不是侵权责任。

(二)民事责任与独立审计责任的殊途性

传统民事责任理论通说认为,民事责任的目的是为了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即所谓无损失即无责任。所谓损失应当包括不该减少的利益减少和应该增加的利益增加。契约责任是为了保护契约权利人对契约义务人所作允诺享有的期待利益,而侵权责任是保护期待利益以外的利益。侵权法保护的具体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对有形物享有的利益和各种无形利益。而就审计的法律责任而言,后面我们会具体说到,它保护的是一种信赖利益,这种信赖利益与其说是信息使用人对具体审计信息的信赖,或者是对提供审计信息的特定的注册会计师的信赖,不如说是信息使用人对审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信赖。因为,绝大多数的审计信息使用人根本不了解审计信息提供人实际的状况,也不必了解他们的状况。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论证过,设立证券市场独立审计制度就是要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成本收益率,[8] 如果要求信息使用人在使用审计信息之前,先去考察提供审计信息的注册会计师的资信状况,必然大大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成本,从而大大增加社会总成本,有悖设立审计制度的初衷。因此,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利益是建立在信赖社会的基础上,审计失败损害的利益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在注册会计师的财产责任方面,注册会计师形式上是对具体的利益相关者个体承担责任,实质上是对整个社会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审计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形式上是给予具体的利益相关者适当的经济补偿,实质上是对整个社会多支出的成本进行补偿。虽然其形式与民事责任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至少,民事责任主张对受害者的合理损失都应补偿,而注册会计师的财产责任可能只对部分受害者进行全部或者部分补偿,其补偿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成本受损的程度。

(三)信赖利益:对民事责任的超越

独立责任说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是一种信赖责任,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富勒的信赖理论。信赖理论发端于自由市场向垄断发展的时代,大家知道,古典契约法是与自由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它为自由市场的经济行为提供自由的保障,其核心原则是意思自治或者说是合同自由。但是随着经济的现代化,统帅古典契约法的这个原则遭受越来越严重的冲击,理论家们忙着寻求新的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37年,美国法学家富勒(Fuller)与他的学生帕迪(Perdue)合作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提出了信赖理论,[9] 20年后,引发了契约法领域乃至整个法学的地震。

富勒把契约看作是人们自觉地通过事先的约定来约束自己将来的行为的法律,当事人在缔约时为自己制定了“罚则”,即违约时要承受约定损害赔偿的不利后果。富勒以损害赔偿的范围为基础把契约利益分为三类:期待利益、信赖利益和返还利益。所谓期待利益,是指合同约定的利益,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相对人一般可以得到相当于预期利益的赔偿,这种保护相当于合同得到适当履行的状态。可见,富勒的期待利益基本等同于大陆法所称的履行利益。所谓信赖利益,指合同当事人因对约定的信赖而作的付出,违约人对受害人的这部分损失也应当赔偿。所谓返还利益,是指违约人应当返还受害人因约定而支付给违约人的利益。这两种保护相当于回复到合同约定以前的状态。

保护期待利益是传统契约责任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但富勒对为什么契约责任以保护期待利益为原则产生了疑问。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正义的基准来看,对返还利益和信赖利益的干预是为了恢复原状,属“矫正的正义”,而对期待利益的干预是促使新的状况发生,是“分配的正义”,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不应受到干预,为什么契约责任反倒把干预期待利益作为一般原则,而把干预返还利益和信赖利益作为例外呢?富勒通过论证指出:“期待利益的保护原则实际上以信赖利益的保护为目的。” [10]

于是,信赖理论在富勒那里就

成为契约责任的一般原则,它在理论上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使事实上的契约关系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富勒的继承者麦克尼尔把信赖利益从契约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关系,建立起必将对法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关系契约说,完全突破了传统民法的理论基础,进入了新的法学领域。

三、独立审计的非财产责任不是行政责任

我们说独立审计责任是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不但应当有财产责任,而且应当有非财产责任。这种非财产责任我们定名为“教育、惩戒责任”,简称“惩诫责任”。惩诫是指行业自律组织对注册会计师违反行业准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的一种行业内部制度,包括警告、停业学习、暂停执业、不予注册和撤销注册等方式。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代表会员整体的利益,某一特定的会员因违反行业的技术准则和职业道德规则,必然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因此行业协会有义务追究违规者的责任。虽然这种责任起初是行规责任,不是法律责任,但是,国家在确立独立审计制度时,把这种责任作了法律化,使行业协会追究责任成为法律责任。惩诫的目的是保证行业较高的声誉,维护审计信息使用者的信赖,提高审计的质量和净化审计市场。

行业自律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这种制度安排最大的优势是使国家的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准确地分离成为可能。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国家的经济职能是一种代理职能,代理的是社会公众的财产权利,这种权利自洛克的理论起就是公众不可让渡的权利,[11] 但政治职能不同,它是人们让渡的那部分权利形成的,直接体现为国家的强制力。如果国家的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不能很好的分离的话,国家通过强制力就有可能侵蚀社会公众的财产权利和自由,形成代理人侵害现象。所以,现代国家行使经济职能时,并不直接行使的代理权,而是通过法律设立“第三部门”代为行使,使国家既履行了作为代理人的经济职能,又避免了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于是,行业组织自律管理成为现代经济普遍采用的方式。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统包统管的方式正在向行业自律的方式转化,国家追究注册会计师行政责任的合理性和法理基础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对于证券市场而言,行政管理并不能完全退出。由于证券市场的人为化和复杂化,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上还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行政管理,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行政管理通常称为证券监管,证券监管的存在决定了证券的行政责任的存在。[12] 国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追究违法人的行政责任保障监管的效力,如我国注册会计师违反法律法规,在对公众公司的审计中严重失误或者故意欺诈,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对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可以作出处分或处罚。但行政责任与行业自律组织的惩诫有很大不同,对注册会计师追究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我国证券市场上具体为证监会,而对注册会计师的惩诫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协会;行政责任的性质是对注册会计师违反行政法律或其他法律的行为进行制裁,而惩诫主要是对会员违反了行业准则的行为进行制裁;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而惩诫不能代替行政处罚,也不能代替对有索取权的受害人承担经济赔偿;行政责任的直接目的是保证监管关系稳定,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而惩诫的目的是保护行业的声誉,保证审计职业的价值;另外惩诫的方式与行政责任的方式也多有不同。

从责任目的上考察,独立审计责任既不同于民事责任,也不同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主要目的是对个人损失的补偿,而独立审计责任形式上是对个人损失进行部分补偿,而实质是对社会成本损失作弥补,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也不应该给予每一个受损者完全补偿;行政责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管理秩序,而独立审计责任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行业地位和价值。因此,独立审计责任既不是民事责任,也不是行政责任,而是一种新的责任形式,即经济法责任。

注:

[1] [日]下森定:《论专家的民事责任的法律构成与证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 参见陈春山:《证券交易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08页。

[3] 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4] Winfield, Province of the Law of Torts, p.40. 转引自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5] Donoghue v. Stevenson [1932] A.C. 562, 580 (HL)。 See Robert J. Shoop, Identifying a Standard of Care, www.principals.org/news/pl_idstandardcare_0302.cfm.

[6] 参见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7] 参见周志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中国海峡两岸案例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8页。

[8] 参见肖义方:《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性质研究(中)》。

[9] 参见[美]富勒、帕迪:《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页以下。

[10] [日]内田贵:《契约的再生》,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11] 参见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一种国家学说的知识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2] 薛峰:《论证券市场中的法律责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

会计理论概念综述 篇3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流派

一、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他的著作《会计理论》中认为,“理论”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对于会计来说,最为贴近的一个定义是:“理论是指某一研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由此,会计理论可以解释成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可以用来:一是作为评价会计实务的一般依据;二是指导和发展新的实务和程序。当然会计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当前的相关会计实务,以便更好的对他们进行理解。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莫斯特在他的著作《会计理论》中指出,理论是对描述或规定一系列现象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表达和说明,可以被视作有助于组织概念、解释现象以及预测行为的框架。会计理论是由对来自会计实务的原则和相关方法程序的系统表述所组成。

美国的著名会计学家A.O.利特尔顿,他主要是从会计生存的非常重要的角度来论述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理论通过为在会计中清晰地思维提供帮助来证实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会计理论的职责是对信念和惯例加以批评性分析,阐明了经验的重要性,并引导对会计工作的起点和结果的直接关注”。

美国会计学会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以民间团体组织的形式发表了对会计理论的定义的相关看法。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引用了《韦氏新国际辞典》的定义,从确定范围、建立准则、指明实务改进内容、扩展范围这个方面来具体解释会计理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表了l号至6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进而系统的研究了相关会计概念,把“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看作是会计理论,这种体系可以引导出准则,并对财务报告作出规定。

二、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与国外相比,我国会计学者们对会计理论的定义的相关研究是比较迟的,大致是从8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个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的著名会计学者们提出对会计理论的不同看法与理解。本文主要列举了以下四位会计学者的观点。

我国会计学者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集中体现在会计学中,“会计学把人们对会计这一实践活动的认识,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中,他又进一步明确表述为“来自财务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指导会计实务的一套规范性的概念框架。”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彭在他的著作《会计纲要》中,指出会计理论的定义: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过程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的思维运动,所总结出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范畴、概念、观点的一个体系,它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实践,从而指导会计实践,促进会计的发展。

阎达五教授在他的《会计理论专题》这本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可以说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应当完整地、准确地回答如何认识会计工作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

会计学这徐兴恩同志则认为,会计理论,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于会计的一个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三、主要的会计流派

在20世纪居于主导地位的三大会计学派有描述会计学派、规范会计学派和实证会计学派,下面就对这三大会计学派做一个介绍与梳理。

描述会计学派。该学派是学者采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发展起来的古典归纳法,通过对当时所存在的会计实务和惯例所进行的一些归纳,从而就形成了描述性的会计理论。他们认为,会计会因为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从而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与变化,那些已经经历了外部环境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和应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有它一定的必然和合理性。描述会计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桑德斯、哈特菲尔德和莫尔(Sanders Hatfield Moore,1938)的《论会计原则》、吉尔曼(Gilman,1939)的《会中的利润概念》、利特尔顿(Littleton,1953)的《会计理论结构》等。描述会计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他们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偏向于归纳法;二是坚持业主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三是在计量上,坚持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自于日常经营活动和独立当事人切身利益的相互作用。

规范会计学派。它主要盛行于20世纪70到80年代,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了许多新生的交易手段的产生使原先的理论基础不能支持而被淘汰。这时从会计学科少数几个最核心的基础概念出发,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讨论和界定,来逐步构建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从而指导实务的规范会计学派被会计界所推崇。规范会计学派主要运用演绎的研究方法研究会计。其主要标志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的51份《会计研究公报》、加拿大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与审研究委员会于1946年发布的《公告》第1号等都采用了规范会计学派的思想。

实证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是借鉴实证主义和实证经济学原理,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该学派宣称,其理论将能解释:为什么会计会这样?为什么会计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以及这些现象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什么效果?实证研究以有效市场假设作为基础。根据经济学等有关理论,设立各种有关影响会计事务因素的假设,然后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以证明这些假设的现实性。简单地讲,就是实证研究具体到会计领域,亦即把实证法用于会计研究。实证法是实证会计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即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

四、对会计理论的基本认识

结合以上所述,通过大量相關文献的阅读与理解,我对会计理论的定义有了一个简单的自我认识,会计理论是为了满足各个方面利益集团对信息方面的需求,是由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概念和会计原则所组成的前后一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逻辑系统。它主要用在于可以作为评价和解释会计实务的一般依据,也可以用作指导和发展新的会计实务和程序。会计理论具有两重要的特点即模糊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功能即指导和预见。由此可见,会计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学者们对会计理论的一些见解只是对会计理论的一般属性和其客观规律进行了反映,但却忽视了对会计理论的特殊属性的认识,而西方学者们的定义主要是从认识会计理论的特殊性的角度出发的,重点阐述的是构成会计理论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严密的连贯的逻辑推理关系。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于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西方的会计理论进行学习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从而加快我国会计理论建设的步伐。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 篇4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 (1994) 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 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 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 (2000)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 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 (2001) 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 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 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 (2005)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 (2005) 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 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 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 如阳秋林 (2000) , 钟子亮 (2001) , 白世秀、章金霞 (2007) , 胡素华 (2008) 等, 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 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 (2006) 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 比如:陈今池 (1998)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 (2001) 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钟子亮 (2001) 、李昕 (2002) 、胡素华 (2008) 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 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 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 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 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 (2005) 、胡承德 (2009) 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 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 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 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 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 钟子亮 (2001) 、李昕 (2002) 、胡承德 (2009) 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 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 (2000, 2005)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 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 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 (2003) 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 (2009) 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 (2008) 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 (2009)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 但又有所区别, 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 (2001) 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 (2008) 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 (2003) 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 (2009) 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 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 众多学者 (吴俊, 1994;刘长翠, 1997;田昆儒, 1998;张亚梅, 2001;罗金明, 2006;等) 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 宋献中 (1997) 、刘秀琴 (2003)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 (2005) 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 (1995) 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 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 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 有鉴于此,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机会成本法, 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 (1997) 、许家林 (1997) 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 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 (1997) 、文建平 (1999) 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 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 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 (2005) 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 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 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 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 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 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 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

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 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 如郭黎、霍建伟 (2000) 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 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 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 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 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 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 (2006)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 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 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 (2007) 指出,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 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 对自愿披露的部分, 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 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 (2008) 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 (2009) 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 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如黎精明 (2004) , 裘莉娅、徐植 (2006) 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 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 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 (2005) 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 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 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 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 (2005) , 陈玉清、马丽丽 (2005) , 刘长翠、孔晓婷 (2006) , 沈洪涛 (2007) , 李正 (2006)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 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 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 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 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 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 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 如王怀明、宋涛 (2007)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 (2009) 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 (2008) 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邵君利 (2009) 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 (2009) 、王秀丽 (2009) 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 (2007) 、马连福与赵颖 (2007) 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 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 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关系论文 篇5

影响会计及会计理论的会计环境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科学水平、法律、社会、文化教育等内容,作为影响会计的社会环境整体,其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可以是综合性的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

会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体现为相互影响的关系。

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善,必然会促使会计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6

【关键词】会计;环境变革;财务会计理论

一、引言

财务会计工作受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责任,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财务会计理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运动,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给就职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新时期财务会计工作的特点,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工作方法与理念的调整,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会计环境变革分析

1.资本环境的变革

资本环境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环境发生变革的过程中,资本环境也随之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扩大到了广义资本范畴的范围。当今中国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知识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在这样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资本范畴必然会有所扩大,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转变,现如今的资本会计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

2.资本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社会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发展也更加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资本主体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事态,这种资本多元化的模式不仅需要国营经济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外投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谷以及中外合资经济等,在资本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同资本主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取个各种措施积极开展经济活动。由此可见,当今财务会计所面临的外部形式非常复杂,竞争也更加激烈。

3.会计结构的变革

基于以上的两项内容,会计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企业会计活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会计活动开展更加准时和准确,财务会计工作领域由此开始,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理念被引入。这样一来,传统会计原则,会计报告模式以及会计计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各大企业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纷纷开始构建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体制以及管理体系。财务会计工作的整体工作效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财务会计理论创新分析

1.会计报告与要素创新

在会计环境发展了巨大的变革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比,新的会计理论在报告方式上更加科学,采用了实时报告的方式替代了事后报告,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更好的满足了企业对于会计报告信息的需求,帮助会计人员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进行选择和使用,这样的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不仅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成本也有明显下降,信息速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人才和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财务报告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

2.会计目标理论创新

绩效观到权益观的转变。权益观具有绩效观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权益管与绩效观关于企业财务资本的认识大相径庭。绩效观一般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价值在于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供所有者进行决策。而权益管则认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与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产等其他资本应当放置于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相平等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企业有用公平的权益。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应当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开地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提供能够满足其个体生存发展需求的特殊信息。 相对于绩效观只是单纯地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而言,权益管更注重多样化信息的汇总和整合。

3.会计对象理论创新

以产权价值运动取代资金运动,财务会计对象决定着财务要素的内容,随着对会计对象认识的逐渐深化,会计要素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的“资金运动说”仅仅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一般对象,认识狭窄而片面。实际上,企业产权交易全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产权价值增值,其本质是履行契约,称为产权价值运动。现代财务会计把产权价值运动作为会计对象,重视资本运动背后体现出来的产权关系,进而通过反映和控制产权价值运动,全面掌握企业的责任关系和权益关系,以便实现会计目标的权益观。

四、结束语

财务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会计理论方面必然会迎来一场又一场变革,这是会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基于目前我国会计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对会计理论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成为了当今会计领域工作人员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从会计环境以及财务会计理论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改革为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在推行新会计理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从工作实际以及集体利益出发,才可以做好会计工作,保障会计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湘.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2]黄晓波,张霁.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3)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7

(一) 矿产资源的客观属性决定其“先天”价值存在性

矿产资源具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使用价值, 是人类维持生存生产的前提条件, 这从根本上构成了矿产资源的客观价值。而且,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矿产资源体现出越来越强的稀缺性, 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开采使用矿产资源已经迫在眉睫。从另一方面来说, 矿产资源的稀缺就使人类不得不面临矿产资源的“价值争夺”, 这就使矿产资源具有了一种潜在的社会价值。

(二)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保护决定着其“后天”附加价值的存在性

人类为自身发展要不断地发现和开采矿产资源, 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劳动价值, 在矿产资源后期的保护上同样也要付出一定的投入。人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发掘、开采、经营管理, 这其中所凝结的劳动的总和就构成了矿产资源的物理价值。

(三) 矿产资源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矿产资源会计是全面应用自然环境科学、统计学、经济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专业型会计科学, 是从会计的角度与方法系统科学地对企业与矿产资源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它从新兴的经济社会要素演变而来, 不同于传统会计的另一微观会计分支, 是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体现。矿产资源会计,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要素发展的必然产物。矿产资源的稀缺、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的发展在借助内部动因的同时对外部环境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 矿产资源会计的核算迫在眉睫。它是以经济核算需求为基础, 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 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核算和管理企业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 对企业消耗资源和污染减排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从而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数据基础, 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矿产资源会计的目标

(一) 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基础

企业立足于社会不单是其经营业绩作用的结果,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受到来自公众多方面的评价, 其中, 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形象乃至经营效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义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目标之一正是为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社会责任奠定理论基础, 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结果将帮助企业做出决策, 从而控制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或者调整生产方式, 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作用。

(二) 向数据使用者提供有用可靠的矿产资源会计信息

本文所指矿产资源会计信息是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披露企业与矿产资源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 包括矿产资源对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影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和相关的环境绩效评价等。与传统会计的目标相似, 矿产资源会计同样要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1) 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第一, 相关的环境资源委托人, 主要指政府环保部门。矿产资源会计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 以便国家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开采措施, 支持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第二, 投资人和债权人。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发展和投资者素质的提高, 对企业投资不仅仅局限于对其业绩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上, 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投资”, 即将人类对环境资源、对社会的责任融于企业的财务活动, 甚至经济活动中。投资方依靠矿产资源会计选择那些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合理开采矿产资源, 主动改善环境污染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必将成为投资活动的趋势。同样, 由于投资活动的责任化、道德化, 债权人也必将通过对企业环境资源方面的业绩评估来分析其偿贷能力和风险。第三, 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必将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活动, “绿色消费”已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消费者在关心商品本身质量、销售服务的同时, 也将商品的生产和使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指标作为购买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消费者的态度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所以矿产资源的会计信息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存亡。同时, 社会公众与企业矿产资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有直接的联系,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必将使用矿产资源, 而矿产资源的使用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 这就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 矿产资源等环境资源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公众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2) 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 这里主要指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者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驱动下, 已经将矿产资源的开采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纳入企业日常经营、控制评价和预测决策等, 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使企业在社会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地位。

三、矿产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的假设下, 企业应当对一切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 包括对矿产资源的交易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矿产资源会计从整体上应该遵循传统会计主体的假设, 但由于矿产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储量确定、开采方式、计量方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必然会给会计核算带来一些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操作问题。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应该充分遵循权变原则, 对矿产资源会计主体的假设可大可小, 可以是某一地理范围内的产业群, 可以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体, 也可以是某一企业中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矿产资源会计属于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必须承担来自于法律或者道德范围的社会责任, 这从客观上决定了矿产资源会计必然要考虑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矿产资源会计主体假设应用中, 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属性, 还要充分考虑其对外的社会责任价值。

(二) 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假设

与传统会计相似, 持续经营是指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会按照目前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 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在此假设前提下, 企业才能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 包括资产的计价和费用收益的确认等。从矿产资源会计的角度看, 持续经营假设的明确意味着会计工作人员应对矿产资源取得的收益和环境债务等会计信息进行核算, 从而发挥会计在企业和环境资源方面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矿产资源会计应当以自然资源不会枯竭, 环境的变化不会影响企业持续的发展为前提, 假设社会中的经济体会按照既定的方向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人类和环境的依存关系, 也为矿产资源会计核算提供了约束性的条件。同时, 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假设也体现了在一定客观持续的生存条件下, 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假设。

(三) 会计分期假设

矿产资源会计的会计分期是指按照一定的会计期间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耗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经营活动进行量化, 为整体的环境规划统筹提供可信的数据信息, 可见会计期间构成了其核算的时间范围和核算循环的周期。

(四) 多元计量假设

传统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而矿产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整个有关矿产资源的环境活动, 单纯的货币计量不能完全反映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 因此, 多元计量逐渐被认可, 它从横向范围内指的是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形式。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交易事项, 可以引入一些非货币的计量方式, 如一些技术指标和环境资源指标等, 也可结合图标文字多重表现方式, 更好地反映交易事项, 并用报表附注等形式披露。多元计量假设在纵向范围内指的是在货币计量的形式下,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 如历史成本、现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五) 受托责任假设

不同于一般的财产责任托付, 矿产资源会计的受托责任假设不仅仅是对矿产资源本身物理形态使用和管理的责任表现, 更多程度上是受社会政府之托承担降耗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其在表现形式上不仅要承担企业运营的经济责任, 还要积极主动承担所附加的社会责任。

四、矿产资源会计基本要素

(一) 矿产资源资产

指企业有权开采使用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主要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类。天然的矿产资源在被企业利用并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已经被赋予了经济价值。这里所指的矿产资源资产是以矿产资源具有价值为最根本理论前提的。

(二) 矿产资源负债

指企业为了节约矿产资源、治理使用矿产资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所产生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以及相关税费等, 其中包括为了改进生产方式从而节约矿产资源所购入的机器设备, 为了承担环境恢复的各项负债等。矿产资源负债的确认要时刻围绕矿产资源,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界定, 操作性较差,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认定标准, 从而完善矿产资源负债的确认体系。

(三) 矿产资源权益

指企业的所有者投入或者拥有的矿产资源权益。具体指投资者投入的有价值的实物矿产资源资产、矿产资源所有者通过对矿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享有的权益、企业用于节约矿产资源所设立的专项基金和企业通过对矿产资源造成污染治理所获得的收益。

(四) 矿产资源收入

从广义上讲矿产资源收入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企业与矿产资源相关的一切经济利益的流入。狭义上的矿产资源收入指企业出售矿产资源和因为降耗减排、保护环境所获得的收入,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表现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直接收入包括企业直接对外出售矿产资源取得的收入、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经营的奖励和各项补贴、矿产资源环境污染罚款收入等;间接收入主要是指企业因节约矿产资源、治理其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所降低的成本和因节能降耗失去的机会收入等。

(五) 矿产资源费用

指企业为了预防或者治理因为使用矿产资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因为环境污染所承担的损失和已消耗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 是企业围绕矿产资源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具体包括: (1) 矿产资源的消耗费用,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过度消耗矿产资源所带来的损失; (2) 矿产资源附加费用, 包括为了避免或降低环境污染所发生的预防费用、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对所消耗矿产资源的恢复成本、因大量开采矿产资源而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的损失和污染物排放量超标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损失等; (3) 矿产资源的管理费用, 为了降耗减排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所发生的费用, 其中包括各项研发费用、环境预防费用、环境监测费用等。

(六) 矿产资源利润

指矿产资源收入扣除各项矿产资源成本费用和相关矿产资源税后的净利, 是企业评价自身经营业绩的指标之一。但由于矿产资源会计体系的特殊性, 其利润核算较一般的会计核算具有很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矿产资源收入除了直接出售矿产资源取得的收入之外大都表现为一种名义收入, 矿产资源会计收入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与矿产资源支出相配比, 从而从整体上掌控企业有关矿产资源消耗及引发的环境问题, 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有关利润的取得上, 相关利润多反映为一种“道德业绩”;其次, 对于矿产资源会计的收入及费用的计量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确认标准, 其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矿产资源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一) 矿产资源会计、环境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关系

矿产资源会计的目标与宗旨正是与企业所应当承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相契合, 这就使矿产资源会计的内容从理念和主观认知上扩大化,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更加完整的诠释矿产资源的本质。又因为矿产资源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制定相应的矿产资源节能减耗管理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因此, 矿产资源会计是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内涵交叉作用的微观会计学科, 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 基于经济核算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矿产资源会计的必然性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 矿产资源会计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但我国企业践行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行动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因为我国社会并没有从多方面认识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为了使矿产资源在合理开采利用的同时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这就需要企业在整个开采利用过程中实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从而在维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创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从经济核算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两方面来说, 矿产资源会计必将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 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贯穿于矿产资源会计核算过程

矿产资源会计的概念和本质都离不开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而这种意识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体现, 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落脚点之一。矿产资源会计核算在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的企业矿产资源信息, 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绩效评价的同时, 其目标还扩大到了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中, 这主要表现在为企业履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关的环境发展策略提供了保障。矿产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一方面站在会计核算的角度为其设定了理论前提, 另一方面则是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明确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前提、期间、范围、方式等。矿产资源会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在一定意义上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明确了指标要求, 也为企业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义务提供了数据证明, 以此来推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与利用, 为企业制定长期的环境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之一。综上, 矿产资源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框架关联如图2所示。

目前, 我国矿产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已逐渐形成, 然而只有企业从意识上肯定矿产资源会计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践行矿产资源会计的核算体系, 发挥其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矿产资源会计在企业中的普及将会为企业构建“资源-环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理论前提和数据基础, 从而保证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素艳、肖淑芳、程隆云:《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刘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9期。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8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通常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物价变动水平以及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的各类具体因素。会计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产物,其发展也离不开外界环境,当这会经济环境中的各要素发生变化时,首先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而会计作为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会计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其职能、目标、计量方法等必然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 可以说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正所谓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就是为了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虽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会产生重要影响,会计受制于经济环境,然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又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进而不断完善会计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促进会计理论和方法更好的发展,以使我国建立一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的会计体系,保障会计理论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会计中的主要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以及现值等。从我国的会计实践中来看,最初的会计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其主要反映的是会计要素的过去价值,主要特点是数据容易取得并具有真实性,早在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中指出,企业应该采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要素的主要计量属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会计目标所决定。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现阶段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的融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企业的融资手段不再局限在借款,而扩展到了股票、债券以及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领域。对于这些金融产品来说,其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但是由于影响其价格的因素很多,所以价格波动较大。同时,由于企业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信息使用者也不断复杂化,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如何选择会计计量数量,准备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在2006年我国出台的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将非历史成本引入计量属性的范畴,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有些经济业务在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的情况下能够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提供更准确和相关的信息,以便决策使用者进行有效决策。尤其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逐渐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也代表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渐的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 但是,相比国外,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立足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要素计量时,主要应该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保证其他计量方法的适用条件成熟的提前下,才可采用其他计量方法。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而且会影响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即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应政策的调整,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不高的时期,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比较简单,相应涉及到的业务也就比较简单, 这个时期采用简单的会计处理方法就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机器设备逐渐开始代替了手工业,企业也逐渐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尤其是企业固定资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为了能够正确计算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就需要采取方法合理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因此,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就以固定资产为例,其折旧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起初,社会经济不发达,固定资产的折旧主要采用直线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那些受科技技术水平影响较大的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其价值贬值速度也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不断在加大,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企业的折旧方法发生了改变,引入了诸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的方法。我们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会计方法带了重大影响。电子会计数据处理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记账,这一方面使得企业财务数据更容易被更改,另一方面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能够有效保护财务数据,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充分发挥电算化技术的职能作用。这也是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带来的重大变化。

3、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所谓会计对象,主要指的是会计所要反应和监督的内容。社会经济的变化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简单,企业涉及到的业务主要是上级下达命令给下属部门,下属部门按照高管决策开展企业购销活动,并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价格进行记账,因此,在这个阶段会计的主要特点是程序化和简单化。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间的经济业务逐渐呈现多元化,比如:从企业投资主体角度来看,投资主体不断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企业的经营结构来看,企业参股联营现象开始普遍起来,同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交易也开始盛行,诸如融资租赁等新型交易也开始产生,企业的结算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现金交易,票据、 信用证交易等交易手段迅速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经济业务的出现必然会使扩展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增加会计核算的广度和深度,使会计核算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而面临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人们就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比如近几年来,公司税务、企业破产、物价变动等收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会计必须把与之相关的内容纳入核算范围内,并需要对其计量方法、处理程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核算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如: 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都是为了使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三、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应该作出的调整

1、加强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会对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就应该加强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突破现有的会计理论,转变现有会计理论的研究定位。可以不断将管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理论引入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因为现代经济社会中,很多研究开始从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如果将其引入会计学研究中,不仅能够丰富会计的内涵,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会计实务。同时,在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如果将实证研究方法很好的引入会计中,比如采用案例研究或者现场研究,都能很好地弥补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经济发展中, 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如果仅按照实际成本来核算人力资源会计,就不能准确的反映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基于此,应该加强对环境会计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使其跟上时代步伐。 跟上国际会计变化的发展,认真研读国际会计准则,用国际化标准来规定我国的会计行为,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多元化处理方法,以避免主观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准确。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执行和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有的很多会计人员已不再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以前,经济环境比较简单,对会计人员评价的词语有“老实”、“听话”等,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词语已不再适合评价现有会计人员,取而代之的是“创新”,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会计的主要职能不再是记账,而是管理和监督,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降低其出错的可能性,提高企业工作的稳定性。

3、改变会计计算的计量模式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无形资产不断增加,这就说明企业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有必要研究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增加非货币形式计量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这样才能保证为利益相关者提高更全面的会计信息,以便其作出更准确的决策判断。

四、结论

总之,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会计的发展,现阶段,在会计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国际经济业务也不断在增加,这必然会导致会计的国际化。在这种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能够稳定发展,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使其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会计改革带来了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力争使会计理论和方法与社会经济环境融洽配合。

参考文献

[1]李云东: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0).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9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开始意识到注重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近年来, 国际社会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从2008年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G8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长期目标, 到2009年l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 世界各国已在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达成共识。会计工作作为重要的经济事项, 理应更多的体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受托责任的角度来看,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在经济行为中践行绿色理念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受托责任观下, 会计理论体系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重构, 在会计工作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中注入绿色理念, 形成一套系统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 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计的要点就在于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二、实行绿色会计的积极意义

(一) 能够打破传统会计理论对经济事项核算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 会计理论只考虑经济活动相关的问题, 仅针对经济成本进行计算, 却没有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成本纳入核算范围, 导致长期以来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不完整。而绿色会计不仅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从经济角度和环境角度共同考虑, 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损耗及补偿充分的反映到会计核算中, 这从根本打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经济事项核算单一性, 开始从社会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和反应经济问题。

(二) 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带给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 实行绿色会计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要求。借助绿色会计, 能够建立起系统的环境资源量化指标, 将企业环保责任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从而自觉履行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社会受托责任, 切实践行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基于受托责任观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重塑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 即在生产成本中, 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 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 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绿色会计理念的践行, 涉及到会计的各个方面, 首先, 应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要素, 以便进行计量和披露。同时, 为了确保绿色会计的执行效果, 应配合绿色会计核算, 建立起相应的绿色审计制度。

(一) 引入环境资源指标, 重塑会计要素

在受托责任观下, 会计工作应承担其一定的社会责任,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 并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之后环境资源可以作为独立的资产要素进行核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绿色资产的确定需具备一定的标准。首先, 被确定为绿色资产的这部分环境资源必须是在未来可以被有效利用的;其次, 这部分资源必须是能够可靠计量的;此外, 环境资源确认还应要具有资源的地域性特征。满足上述三个标准的环境资源就可以被确认为绿色资产。与绿色资产相对应的, 还有绿色负债、绿色成本、绿色收入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确定主要是结合环境指标和相关的环境政策而设立的, 通过建立这些会计指标, 能够有效的对经济所涉及的环境资源问题进行准确的计量。

(二) 突破传统会计确认计量方式

1. 应突破货币计量理论

绿色会计计量单位由于所计量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对其进行计量的时候, 不应仅限于利用货币计量, 因为资源、环境等要素因其稀缺性其价值难以用货币形式表达。在进行绿色会计计量的时候, 应采取以货币计量为主, 以实物指标、劳动指标和文字说明等计量方式为辅的计量方式, 以便准确的对环境资源要素进行核算。

2. 采用多种会计计量方法

在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下, 资源的效率和价值应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量, 以便得出更准确的数据。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准确计量, 因此有必要引入多种估价方法。如可综合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方法进行绿色成本计量。

(三) 扩大会计披露信息的范围

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下很难全面反应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变化情况。基于这种欠缺, 绿色会计报表应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添与环境资源相关的各类资产、负债、成本等内容, 并在附注中对这些事项予以披露。在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下, 有以下几类内容是必须予以披露的。第一, 企业在会计期间内从事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数量;第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情况;第三, 企业因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如对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影响等;第四, 企业目前采用的控制污染措施及措施的有效性情况;第五, 企业环境治理目标的设置和完成情况。

(四) 扩展审计内容, 推行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对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计量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第二, 对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等指标的审计, 要确保被审计单位环保资金使用、环保项目收支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的真实和完整, 并审查相关事项的披露是否完全。绿色会计披露通常应包括对环保信息状况、环境控制绩效分析情况等内容。第三, 对企业执行环境政策法规情况的审查。即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标准执行, 是否违背了环保政策和具体的环保管理规范。

四、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一) 引入价格机制促进绿色会计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优势对市场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因此, 可以在绿色会计实行的过程中适时引入价格机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既可以充分发挥价格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又可以调动相关方在经济活动中自觉主动的遵循绿色会计理论。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 价格价值的引入应注意时间和空间特性, 做到适度。

(二) 增设绿色财务管理指标

一方面, 应在企业经济活动中, 增设相关的绿色指标, 以便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践行绿色会计理念。具体到实践中, 企业可根据自身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特点, 在财务管理流程、评价指标和方法等方面有所侧重。另一方面, 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 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地域特点, 指定有针对性的绿色财务评价指标。

(三) 建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应建立一套系统的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将经济活动带来带来的环境成本损耗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对于环境成本损耗小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反之, 对于环境成本损耗过高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通过建立这样的一套奖惩制度, 能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自觉降低自身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调整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进行发展绿色会计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漏洞。但是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环境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在实行绿色会计的过程中, 单纯借鉴甚至照搬国外的绿色会计体系和方法是行不通的。要完善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关键在于创新, 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 密切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经济和社会情况, 创造出一套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环境, 且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的会计理论系统。对于一些创新性较强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措施, 可以有针对性的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试点, 再根据实施效果决定是否加速推行。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绿色会计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J].上海会计, 2007 (06)

[2]郭涛.关于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18)

[3]姜维霞.关于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 2009 (13)

[4]闫庆芬.对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与建议[J].山东煤炭科技, 2010 (01)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10

一、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内涵

实证会计的本质是根据经济学等有关理论, 设立各种有关影响会计事务因素的假设, 然后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以证明这些假设的现实性。实证会计通常包括提出命题、建立假设、搜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 通过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型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进而得出结论。概括来讲, 实证会计就是根据会计行为的实际发生情况, 结合具体的一类会计事项或极端的会计个案来进行会计研究。实证法是实证会计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 即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项程序。

规范会计理论是通过对基本会计原则和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该如何实现,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规范会计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活动应当如何进行, 而不限于说明会计行为的实际意义。

二、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区别和优越性

(一) 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区别

1. 方法论不同

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在方法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规范会计理论认为, 会计行为必然与其相应的目标相互联系。这些目标是主观的, 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适当性进行验证, 而只能依据价值标准进行判断, 寻找理性的会计实务。而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 其认为,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认识事物应该是什么, 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而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

客观来说, 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规范会计理论过分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事项之间的逻辑性, 但却忽视了实践的意义。而实证会计理论认为坚持实用主义, 完全以实际情况为根据, 排斥一切主观价值判断, 而试图单纯的依靠经验来构建理论体系。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认识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的循环过程进行的, 单纯依靠认识或实践都是不全面的, 对于会计的研究应是基于理论、回归实践的, 理论和实践不是相互割裂开的, 而应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 研究内容不同

规范会计理论决定规范会计实务, 因此其首先对现行实务进行归纳, 进而推出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 然后再基于框架进行推演, 从而最终形成会计准则和具体的实行原则。这些准则被企业采用, 就形成了企业的会计政策, 然后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就在会计政策规范下展开。

实证会计理论到目前为止, 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 应用公司理财理论的成果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式) , 讨论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作用。第二阶段着重于进行会计解释和指导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 也就是对会计事项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处理。从研究内容看, 规范会计理论结构更为完整, 内在逻辑也更严密, 而实证会计理论获得的结论由于过于零碎而很难形成体系。规范会计理论从具体实务到抽象概念过程中存在价值的判断, 其结果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成分, 无法保证科学性。而实证会计理论从具体个案出发, 应用成本效益理论进行定量分析和技术分析, 完全排除了主观上的臆测, 其研究成果相对更具说服力, 但实证研究由于是基于个案情况出发进行研究, 其所获得的结论多是松散零碎的观点和经验, 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

(二)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优越性

规范会计研究的作用优越性表现为:第一, 规范会计研究在理论论证方面更有层次和逻辑。规范会计研究从假设出发, 推出下一层次的理论, 并根据某一理论做出具体的演绎和证明。其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 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 以使理论在逻辑方面更为严密。这在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 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 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第三, 规范会计研究同时还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

实证会计研究的优越性表现为:第一, 实证会计研究从评价规范会计研究所依据的前提入手, 对规范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的现实有效性进行检验, 进而肯定或否定规范研究成果;第二,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实证理论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 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差异的原因, 并且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理论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而是告诉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些什么。可以说, 实证会计研究使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从理想转向现实;第三, 实证会计研究大量引进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 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 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 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融合思路

上述分析表明,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虽存在差异, 但两者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而从哲学角度来说, 这两者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其实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因此, 不妨将两者融合起来对会计事项进行研究。将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地取长补短, 使会计研究成果兼具实践性和系统化两大优势。两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融合, 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 知识体系上的融合

在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 规范会计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由于具备严格的理论证明过程和严谨的理论体系。而实证会计由于从会计实务出发, 其往往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会计事项的具体操作情况。如果说规范会计为会计研究提供了多样的方法, 那么实证会计则为会计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基于上述特点, 在构建会计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不妨以规范会计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为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借鉴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 使会计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 涵盖领域更为全面。两者在知识体系上的融合能够促进会计理论兼顾系统性和实用性, 为具体会计事项的核算和处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二) 运用上的融合

从会计研究的运用方面来看, 规范会计和实证会计其实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一方面, 规范会计研究必须基于会计事项的具体发生实时, 脱离了会计具体事项的会计规范研究, 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 实证会计中的对各具体事项和某一类特殊会计事项的研究必须依赖规范会计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因此, 要确保会计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绝不可将规范会计与实际会计完全分开, 而应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充分借鉴两者的可取之处, 得出更接近会计实际的结论, 从而指导会计活动更科学高效地进行。

(三) 方法上的融合

对商誉会计理论的探析 篇11

[关键词]商誉形成要素确认摊销

一、商誉的性质

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的看法。他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

1.商誉是对企业的好感价值。对于这一论点的解释是:人们通常认为商誉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企业与雇员的良好关系以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2.商誉是企业超额赢利的现值。这里所说的“超额盈利”是指较长时间内能获取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对这一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而不是短期盈利或偶然所得,这种将于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即构成企业的商誉。

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他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价值大于其个别价值’。

上述理论称为“三元理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说明了商誉,又相互影响各有利弊。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论,是从形成商誉的诸因素的角度去解释,但这因素本身无法用货币计量,从而无法纳入会计核算。超额收益论与总计价账户论实际上均是从商誉计量的角度来说明,前者揭示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经济资源,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盈利,其缺陷是计量存在主观臆测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尚有很大的困难,而总计价账户论可以说从间接计量角度阐明了商誉的性质,他强调从具体的计算角度入手,从定量角度去说明,但却失去了应有的理论定性价值。由于这三种观点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在指导实务方面相互影响,因而导致了理论与实务的各取所需,并存并用,从而使得商誉会计存在着许多矛盾与不合理之处。

二、商誉的形成要素

人们在分析商誉、确定商誉的价值时,不能离开对商誉形成要素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商誉的形成要素包含:一是企业外部的因素,如良好的社会关系,缺乏同行业的竞争者、竞争对手的状况等。二是企业内部的因素,如良好的企业物质条件,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先进或者是垄断的技术和工艺。三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因素,如足够的市场占有份额,畅通的销售渠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因素是整个商誉形成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企业内部因素中,最关键的又要属杰出的管理人才,它是商誉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对商誉性质的认识皆可归结于它,比如对企业的好感价值可以说是来自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好感,以及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经营所至。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商誉的自身内容不断丰富,我们对其认识也会随之改变。目前,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新的观点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人力资本是商誉产生最根本的因素。于越冬认为:“商誉的真正来源是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于长春博士认为,商誉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分成若干细目,其中有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作为人力资源得到单独确认和计量,剥离之后所确认的商誉,就不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企业整体商誉。这些新商誉观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对商誉的认识,揭示了过去被商誉掩盖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引起人们对人力资本的关注。

三、商誉的确认

1.外购商誉的确认

在各国会计实务中,普遍采取了对外购商誉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的做法。

外购商誉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由收购方的收购成本大于被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外购商誉由并购而形成,就一般企业并购的主要目地而言,无非是为了在以后经营期间获得预期效应(包括财务效应、经营效应、管理效应等),从根本上说是获得比一般企业更高的利润,并且在以后能够实现这部分利润。然而,当前会计实务确认的商誉,即购买成本超过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是否都屬于商誉?是否都符合资产的定义?

虽然购买成本超过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差额是企业所耗费的成本,也尽管企业取得资产必然会发生成本,但发生的成本并非全部是资产,因而对其差额最好的解释是“取得溢价”或“购买溢价”。资产的本质是它含有的将来经济利益,而不仅仅在于它取得时支付了一笔成本。其取得溢价可能包括了由于不符合确认标准被收购企业未曾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可能是收企业高估或低估收购价部分。若溢价中包含了上述两部分,则提供的商誉会计信息质量显然不具有可靠性的特征,进而也不具备相关性。商誉只能是由收购企业兼并和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及其经营产生的预期的协作的公允价值和被收购企业在继续营业中的“持续经营”要素的公允价值两部分组成——FASB称之为“核心商誉”,而当前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并购商誉中可能还包含了非核心商誉,因而FASB在其ED154中提出了避免和减少非核心商誉要素的要求,使得提供的商誉会计信息更真实、更相关。

2.自创商誉的确认

自创商誉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同外购商誉一样,可使企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收益。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公告,一个项目要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必须符合四个确认标准:1.可定义性,2.可计量性,3.相关性,4.可靠性。凡是满足以上四个标准的项目如果符合成本效益的约束条件和重要性原则,则应作为财务报表要素确认。

(1)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自创商誉这项为企业所拥有或实际控制的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盈利的资源,显然是符合资产定义的。

(2)自创商誉满足可计量性。通货膨胀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非历史成本计量的应用给会计信息中的资产的计价观念开辟了新的思路。自创商誉虽然不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直接计量,但却可以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种间接的方法进行计量。随着预测科学的进步,预测企业未来每年盈利及其能带来的现金流量,选择公认(较合理)的贴现率,自创商誉的价值计量及其可靠性并不成问题。

(3)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自创商誉是否对用户的决策有用,新经济时代的很多高科技企业,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有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利益各方都时时关注自创商誉的存在及其变化,相关性就不言而喻了。

(4)自创商誉满足可靠性。自创商誉最终表现为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而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是能可靠预计的,因而自创商誉也是能可靠计量的,另外,会计处理既然认可有形资产计量的相对可靠性,就没有理由拒绝自创商誉的相对可靠性。

笔者认为,不确认自创商誉,有负面作用,表现为:一是在高科技企业中,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若不及时向信息使用者提示,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决策,违背了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二是不确认自创商誉,而确认外购商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外购商誉实质也是自创商誉,是被购方企业的自创商誉,只不过是被购并之前未予确认,而是等到被收购、改组、合并时才得以确认。三是当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占较大比重时,不加以确认和披露,违背了客观性和充分披露原则。

综上所述,确认自创商誉必将成为趋势,但在现阶段,可以只作表外披露,不进行会计处理。但对其确认是不容置疑的,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新经济时代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自创商誉,只有那些较同行业比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企业才确认自创商誉。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对于预期投资报酬小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企业,这部分差额是否该确认及如何确认?笔者对这一问题尚没有认识清楚,在此将其列出,以待进一步探讨。

四、商誉的摊销

不管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在账面上确认后,就要考虑其摊销问题。主张不摊销的学者认为,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相当好,就不应摊销商誉。其理由是:

1.如按期摊销商誉,则企业的账面上商誉价值越来越低,而与其同时,企业的经营可能越来越好,企业的实际价值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会计揭示的信息与实际不符。

2.如按期摊销商誉,那么当商誉摊销完毕后,如何解释账面上商誉已消失而实际上企业的商誉却可能比以往更高呢?

3.如按期摊销商誉,那么当商誉摊销完毕后,是否应重新将企业拥有的商誉计价入账?如计入账户,则使得以前的商誉摊销工作毫无意义。

主张商誉应摊销的学者则认为商誉应该合理摊销,理由是:

1.摊销商誉就是将分摊到商誉的成本进行分配,以实现收益与费用的恰当配比。

2.所有的旧商誉是一种被耗费的资产,而且被新商誉重置,因此旧商誉必须进行摊销。

3.商誉的寿命估计不能达到可靠的满意程度,也无法知道商誉被耗费的方式,在武断确定的期限内进行摊销,是对难以应付的问题唯一务实的解决方法,要比将商誉立即注销更可取。

应该说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笔者认为,进行摊销是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因为购买商誉中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寿命,应该在其寿命期内进行摊销。尽管商誉是以成本即收购成本的剩余额计量的,但是,商誉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对其进行摊销反映了该种资产的耗费和损耗。但进行摊销又会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空间。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 篇12

一、会计认知理念

理念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 因为事物是不停变化的, 理念会经过实践不断完善。以下通过对会计主要的职能与作用, 分析当前中国的会计理念主流, 从价值取向探讨会计理念的更新。

(一) 从会计职能分析当前会计认知理念。会计职能与作用体现了它的存在价值。事物的价值, 将左右着事物的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会计的基本职能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职能的其他观点还有:反映、控制、分析、考核与评价、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等。会计职能在会计理论表述中, 主要表现为两大会计分支:一是财务会计、二是管理会计。

第一, 中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发展日趋成熟, 从国家的法律、规章, 到行业准则、制度、规范、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相关专业书籍等已形成一套理论系统, 财务会计工作也深入到各行各业中。财务会计是对过去的总结, 对未来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它并不能左右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分析。财务会计的职能及其价值也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从属地位。更有甚者, 部分企业主管领导看不懂会计三张主表, 那么会计的价值在他们心中的理念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 管理会计“近年来我国会计学术界大量介绍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 推动了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发展” (熊焰韧苏文兵) , 但是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与西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内因: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够深入;掌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并实践于管理工作的会计业界人员较少。

二是外部环境因素:中国至今没有“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那样的行业组织、也没有从法律或规章制度上进行引导;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还比较陌生, 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价值。

(二) 更新会计理念探讨。

中国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受中国的崇尚集体主义、中庸思想等文化影响, 会计文化有“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偏好稳健性、信息透明性不高等特点” (畅秀平) 。会计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能动发挥较弱。

从中国会计现状、会计文化的特点及对会计认知的主流理念分析, 可以看出中西方会计价值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价值取向引导我们应探索建立新的会计认知理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重, 会计信息是公司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会计 (主管是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员, 其成长目标是成为公司的CEO。

二、以新理念引导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应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各种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经济学、战略规划学、信息学、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等, 还应包括由相关的法律、规章、行业准则、制度、职业道德规范等, 它是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

(一) 行政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

为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引导成立相应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协会作为自律组织, 由协会制定行业基本工作规范、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并组织相关理论培训学习。

2、建立管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在中国开设“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有相应的理论体系, 且资格证书得到中国相关部门及社会的认可, 对已取得证书的人员从业及竞聘都有很大的帮助。一旦开设考试, 管理会计在中国将迅速发展。

3、加强舆论宣传。在财经、管理杂志刊物及媒体上加大力度推广介绍管理会计的价值, 引导企业积极应用管理会计人才。

(二) 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组建管理会计课题研究小组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国内已有一些管理会计的著作, 但是与国外对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且管理会计近年来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完善。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 提供理论素材。

(三)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会计体系。

要实践新的会计理念, 会计从业者应当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在学习财务会计理论基础上, 充分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 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三、促进会计文化发展

用新的会计理念及会计理论实践于会计工作, 必然创造出新的会计文化特征, 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试想如果有更多的会计 (主管) 成长为公司的CEO,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将呈现出何种局面呢?

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 完善会计理论体系。体现稳健性的同时, 彰显个人能力的发挥,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将翻开新的一页!

物竞天择, 更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纵观近百年来中国会计发展史, 不断完善与更新,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会计与国际接轨, 会计理论发展迅速。只是在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领域相对国外而言, 有不足之处。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一步国际化, 会计理论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的会计文化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服务供应商下一篇:国外终身教育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