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功能

2024-07-21

社会责任功能(精选12篇)

社会责任功能 篇1

从本质上而言, 保险是一种补偿机制, 是将不确定的未来损失转化为确定的保费支出。保险的本质决定了保险的职能, 尽管有单一职能说、双重职能说、多重职能说和基本职能说, 但学术界普遍认为保险的职能主要包括:分散风险职能、经济补偿职能、资金融通职能和防灾防损职能四大职能, 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 这是保险经济产生社会责任功能的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功能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具有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或有助于推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按照功能发挥作用的途径, 企业社会责任功能可分为直接社会责任功能和间接社会责任功能。保险的四大职能将保险企业的业务简单地分为两种, 即: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承保业务是保险企业的基本业务, 具有天然的、直接的社会责任功能;投资业务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具有典型的间接社会责任功能。

一、保险企业的直接社会责任功能

企业社会责任功能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具有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或有助于推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按照功能发挥作用的途径, 企业社会责任功能可分为直接社会责任功能和间接社会责任功能。保险企业的直接社会责任功能主要包括:促进改革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三个方面。

(一) 促进改革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于各个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风险状况, 获取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 资源流入受阻, 社会总资源的配置因此呈现不合理状态。通过保险, 各行业的风险可以较少的代价转移给保险企业, 风险在更多的被保险人之间进行分散, 资源就能够向高风险行业流入。因此, 通过保险, 有限的资源得以按照社会的需要做出合理的配置, 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保护存款人利益、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 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大银行依靠自身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赢得较高的信用评价, 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这就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局面, 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存款保险可以使得所有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相同的地位, 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提高社会福利。

(二) 促进经济增长

平衡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要么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 收益最大化;要么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 风险最小化。企业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降低了投资人风险损失的预期, 进而提高了投资人收益预期, 进而增加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通过保险, 被保险人应对风险的措施由原来自留与风险损失相当风险准备金的方式变为以较少支出购买保险转移风险的方式, 这样更多的资本被释放, 用于投资。在消费方面, 保险能够改变消费者的风险心理预期, 使得货币由储蓄向消费进行转变, 促进消费增长。另外, 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保险, 增强消费信用, 可以实施对提前消费。

(三) 维护社会稳定

巨灾风险的发生不但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也可能带来财产的巨大损失。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分散巨灾风险并对巨灾带来的财产损失进行补偿, 能够有效维护巨灾后的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 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 建立巨灾保险制度”。2013年, 中国保监会批复深圳为我国巨灾保险首批试点地区。

近年来, 公共安全事故频发, 责任保险特别是强制责任保险已经成为应对公众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由于责任险具有化解社会矛盾, 减轻政府社会管理压力的作用, 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责任险。深入发展责任保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保险业提出的要求之一。

二、保险企业的间接社会责任功能

保险企业的间接社会责任功能, 主要是通过保险企业进行资金运用产生。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类投资和股权类投资, 二者合计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超过90%, 前者包括商业银行存款投资和债券投资, 后者主要是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等。

(一) 债权类投资的社会责任功能

1. 商业银行存款投资的社会责任功能分析。保险资金运用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个原则。在我国, 人民银行一直对商业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对存放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有“兜底”的作用, 整体说来, 存放在商业银行的资金风险不大, 造成保险企业对商业银行存款的投资主要以收益高为主, 往往不重视对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但实际上,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投资对商业银行的业绩是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否, 对其业绩也有影响的, 并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保险资金投资商业银行存款, 一般有期限锁定等条款限制, 商业银行的风险也给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带来了影响。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的原则要求保险企业在投资银行存款时, 应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虽然保险资金投资的银行存款相对商业银行总存款来说, 占比较小, 但是能通过区别投资, 对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产生影响, 从而间接提高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功能。

2. 债券投资的社会责任功能分析。债券投资对保险企业而言, 一直是规模、收益相对稳定的主渠道。自2003年至2012年底的十年间, 债券投资规模占保险资金运用总规模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5%—55%之间, 投资收益率亦保持在4%—4.5%之间, 年投资收益占行业收益的比例约为43%。目前, 保险机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第三大投资机构。

肖虹、肖明芳 (2014)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债券定价之间的关系, 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显著降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 (公司债券票面利率与同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百分点差额) , 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高的公司其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更高,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高公司债券的市场定价。”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2012年7月16日,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 当中第二章中对保险资金所投资企业 (公司) 债券的信用评级做了详细规定, 除对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评级要求是A级或相当于A级以上的长期信用级别, 其他如证券公司债券和非金融企业 (公司) 债券都要求AA级或相当于AA级以上的长期信用级别。这样的规定对保险资金投资企业 (公司) 债券对企业 (公司) 履行社会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债券一级市场, 保险企业作为债券市场的大型机构投资者, 在债券发行的需求方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保险资金对所投资企业 (公司) 债券的评级要求,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债券的发行人多履行社会责任;二是在债券的二级市场, 企业 (公司) 债券的发行人必须长期维护自己AA级以上的信用评级, 否则, 将遭到保险资金的抛弃, 该债券投资价值将大幅下降,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债券发行人长期履行社会责任。

(二) 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社会责任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包括保险企业在内的各类外部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比重迅速增大,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也逐步由“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转变。机构控制导向的投资策略将带来上市公司原有治理模式的改变, 而治理模式的改变将不可避免地对上市公司经营理念、内部控制等产生影响。保险企业作为大型机构投资者, 通过控制导向的投资策略, 影响上市公司治理, 进而间接地产生巨大社会责任功能。

1. 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高汉祥、郑济孝 (2010) 认为:“现代企业诞生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共有的理论源头, 责任概念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共有的理论内核。”良好的公司治理意味着透明、责任和诚信;公司治理是通过系列措施 (流程、制衡、监控等) , 获得更大的确定性,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虽然是两个概念, 但是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内在要求。

目前, 公司治理理论仍被传统的新古典理论所主导, 即:强调股东利益和财务绩效。但是基于这种公司治理理论所产生的公司作假丑闻已使得该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种趋势是, 单纯强调股东利益逐渐向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转变,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2. 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价值,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良好的社会表现是合法经营的要求, 所以从长期来说, 满足不同相关利益者的要求会带来较好的财务业绩;不能满足股东之外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会造成市场担心, 相应地, 公司风险溢价就会提高, 最终导致成本上升和 (或者) 丧失盈利机会。于晓红、武文静 (2014) 通过实证得出, 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当期企业价值有明显的负向影响作用, 但与后续企业价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因此, 长期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企业价值。

3. 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社会责任功能分析。根据以上分析, 保险企业通过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产生间接社会责任功能, 主要由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宏观层面, 通过对良好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投资, 引导市场资源配置;二是在微观层面, 利用股权投资后形成的股东身份, 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引导形成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模式, 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在保险企业获得超额回报的同时, 不断扩大公司社会责任功能。

三、总结与建议

保险企业天然的社会责任属性使其在推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业是受政府监管行业, 在提升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功能方面, 政府和保险企业既要找准各自定位, 应各司其职, 履行职责。

(一) 对政府的建议

1. 采取财政补贴或税收支持的方式, 鼓励保险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多具有社会责任功能的保险产品, 引导保险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 鼓励保险企业积极参与被投资公司的治理, 利用保险企业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地位, 积极引导市场资源流向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

3. 加快推进保险对经济发展各行业的渗透, 充分发挥保险职能, 助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不断扩大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功能。

4. 积极宣传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 加快制定保险企业履职社会责任的规则和制度, 为保险企业更好发挥责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对保险企业的建议

1.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 用于对企业履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判断, 更好地进行社会责任引导。

2. 在以业绩为核心的内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入社会责任部分, 尤其对投资收益的考核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 着眼于长期投资收益。

3. 保险企业应根据客户实际, 开发设计更多个性化保险产品。

4. 培育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倡导责任带来价值的经营理念, 提升保险企业的软实力。

摘要:保险企业的保险职能决定其具有天然的社会责任功能, 其社会责任功能又分为直接社会责任功能和间接社会责任功能。保险企业通过开展承保业务, 能够在促进改革发展、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直接发挥作用;保险企业通过保险资金运用, 可以引导市场资源流向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单位。本文通过对保险企业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责任与功能进行分析, 对政府和保险企业给予进一步加强保险企业社会责任与功能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功能,保险职能

参考文献

[1]周海珍.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11)

[2]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3中国保险年鉴[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 2013.

[3]肖虹, 肖明芳.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债券市场定价[J].现代管理科学, 2014 (2) .

[4]高汉祥, 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 2010 (6) .

[5]于晓红, 武文静.公司治理、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14 (5) .

社会责任功能 篇2

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涵 ,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语言研究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避免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 ,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应该重视民俗语言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 ,使教学成为连通跨文化交际的宽阔津梁 ,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充满活力。

民俗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制约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语言技能教学还是文化教学,都离不开民俗,因为它直接规范着语言的输出,制约着交际的顺利进行。鉴于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第二语言教学兴趣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注意到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民俗感兴趣,因此本论文的主线是利用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将民俗与语言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本论文分为两个层面四部分来论述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第一层面为民俗,第二层面为学习兴趣理论。第一部分论述了民俗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系:首先,某些民俗事象直接表现为汉语;其次,它作为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民俗知识,其次,它作为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二部分归纳了语言学习兴趣论。第二语言教学兴趣理论认为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到把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的目的之中,另外对外汉语教材是否具有趣味性也是对外汉语兴趣教学研究的问题之一。第三部分通过调查报告得出可以利用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实施语言教学的结论,并通过一套典型的汉语教材分析了民俗融入情况。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利用学生对民俗的深厚兴趣融合语言技能和民俗文化的具体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民俗内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民俗对比,将课内与课外宽广的社会民俗环境结合都是民俗融入的原则。而且,利用兴趣将民俗与语音、汉字、词汇教学结合起来,形成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民俗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并使学生由掌握语言技能逐渐转向熟知民俗背景,二者紧密衔接,达到在交际中减弱偏误、跨越障碍的目的。本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调查采访、演绎与归纳等方法,力图对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本文对动态层面的语义民俗和语用民俗也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对外汉语民俗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际障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民俗文化因素,以利于语言教学,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 ,语言中积淀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 ,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这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继中国固有的民俗文化艺术瑰宝——昆曲、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民间美术的珍宝——剪纸、民间传说的精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大批民俗文化艺术的样式重新得到了国人的青睐。一些有识人士、专家学者会同地方政府部门,纷纷发出呼吁,要保护现代社会中尚存的各类民俗文化艺术。我也是其中一名积极的倡导者。

简析音乐及其社会功能 篇3

音乐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工具,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与人们内心的情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音乐自身的因素构成决定了其在感情上的重要性。音调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人的脉搏律动、感情起伏,特别是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和平年代,音乐更多地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则更多是以号角式的呼唤来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

音乐内在功能的融合

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思想与载体、思想与传递方式的统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方式的艺术化,是人类生活意义和生命本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是人在生命存在状态中对客观世界感知(即感性认识)和认知(即理性认识)的总和,多表现为图像化视野与理性化思维在大脑中的存储和运动。它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或者在空间化的层面上加以理解,这种图像化的形式在本质上是视觉强调、突出的结果。在对世界的观察中,人们总是更多地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清楚分明的情形上,也就是视觉上,而视觉经验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被动物质实体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世界的真实存在经人们的视觉摄影而最终被定格为图像,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但音乐思想却能把人从图像化视野中完全解放出来,形成乐想,从而使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得到提炼与升华。人们借助于音乐创作实现赏乐而通伦理的目标,但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音乐是绵延不绝、始终相通的,换言之,音乐所赋予人们的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视野,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不存在所谓的结束、终止或完成,因此它也就更不可能还原开始。

音乐艺术是音乐思想的载体,也是音乐创作与表达的总和。音乐创作是音乐思想的过去时,而音乐艺术则是音乐思想的现在进行时,其主要表现在诗、歌、舞三个方面。回顾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多为边歌边舞,而歌词即为诗。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里,诗是音乐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歌和舞则是音乐藝术的精髓。其中,歌、舞两个要素体现了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关系。我们在听音乐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打着节拍,实际上就是这种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此时,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得以喷发出来,即儒家所说的“由情之深向外发出”,这也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诗、歌、舞三要素所组成的音乐世界里,诗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即我们所说的音乐思想,而歌(或曰旋律)和舞(或曰节拍)即为音乐艺术的两大要素。诗、歌、舞体现了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音乐家在进行演奏时,都是首先把真实的生活在自己脑子里复现,然后再经过人脑的一番艺术化处理,把生活画面变成诗。当然,这里所提到的“诗”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想象中的诗,是人们的思想在音乐作品里的情感表达。因此,人们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就不能像欣赏一般歌舞那样轻易就能准确理解其意义。音乐艺术欣赏能够达到透彻精准,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艺术鉴赏能力等都有很大关系。

音乐元素上的发展

在欣赏器乐演奏尤其是交响乐演奏时,通常首先由主持者向观众简要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内容提示,以便于观众大致了解其作品含义,如此以来,既可以使音乐艺术价值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又不致使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作品本身实际价值内涵相去甚远。在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里,显而易见的音乐思想能给人启发、教育,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使欣赏者保持身心的愉悦和道德情操的陶冶,进而实现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即使是在器乐作品里,人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现场感受,也能按自己的理解领略作品的真谛,同样也能达到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实现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这可以说是高层次上的统一。对音乐的受众群体而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是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而器乐作品、交响乐则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所喜爱,因此,我们在音乐作品中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实现音乐思想与艺术、音乐作品与社会的统一,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起到融合与调剂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音乐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指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反映整个社会存在、服务大众、陶冶大众的思想情操。它以一种艺术形式来宣扬真善美,从而使艺术与社会功能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推动了整体的前进,这也是音乐在自身发展上不可忽视的关键。

音乐是大众精神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对其进行艺术分析和理解时,加入一种艺术性的思考,把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完美地呈现出来,这已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要想保持这种趋势的发展,就必须在能力上进行相应的培养,适应外在的变化,在相互融合中,音乐的魅力才会展现出来。

| 作者单位: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郑明扬

充分发挥社会学科责任教育功能 篇4

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意识。这就要求人们从学生时代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较为系统地进行培养。学校的各科教学过程中均包含了责任意识教育的成份,而社会学科尤其富含社会责任教育的素材,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功能。

践性强。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是非常必须的。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座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介入学整体性强,要把疾病的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联系到一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为了讲授清楚一个病理或实例,需要许多的挂图和板书,而这些又使用掉很长时间的课时,但学生却难以理解一些难点问题。如一个病理影像图,它需要科学的课程设计、清晰逼真的优质图像和生动变换的视觉效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难以使学生理解清楚,由于不理解,学生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它可以使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的直观的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如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临床病例,通过对大量病例进行反复模拟诊病,从中体会总结,积累经验,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培养临床运用能力。教学的目的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病例课件所选皆为真实临床病例,学生观看这些资料时,被设计身处特定的情景中,犹如患者就在自己面前,便于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做出判断,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同学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后,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前由于有限的课时,教师难以向学生讲授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研究,而通过多媒体的课件使用节约了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讲解,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研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学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要在最短时间里,让学生接受很多的医学信息会导致满堂灌,而且大量的板书使课堂气氛呆板、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轻松状态下通过视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体验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来考察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能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评价一堂课、一位教师的重要标准。笔者通过对目前初中社会学科教材的研究,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望能引起共鸣。

一、克服隐逸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科学的奋斗观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夹杂儒家的某些基本思想,又加入了佛家尤其是禅家的一些处世观点。中国古代隐士不乏

觉、听觉同时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工作体会

介入放射学的教学着重于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认识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及理念的传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材提供的是建构知识、理念的对象,而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意境、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多媒体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外在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备课有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一味的教师的单向传播和学生的单向接受。

同时,多媒体教学需综合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但还有一部分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不太高,在课件的制作上有一定困难,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课件设计。这些不足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多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或增加自我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完美地实现和展示。

然而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上课方式大多为学生所了解的接受式教学,不容易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并用的方式进行,不要一味地依赖图文形式,需教师讲解的还需仔细讲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学颖,彭光春,王小宜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40242.

[2]沈冰奇,张翎,冼利青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影像学教学效果[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9962998.

[3]余峰彬.医学教育探索,2003,2(增刊):46-49.

[4]徐米清.医学教育,2002,(5):44.

[5]马焰,赵民,陈刚.医学教育,2003,(3):17-18.其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目的和方法不尽相同,唐代白居易把隐士分为隐于市的大隐,隐于官的中隐,隐于山林的小隐。

隐逸文化有其积极的影响,如隐逸意味着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隐士们在避世的同时,非常注重学问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以丰富个人内涵等等。然隐逸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消极避世的行为,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他们以隐逸的方式把自己和纷繁的世事隔离开来,不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勇敢的气势去拼搏,遇到问题是逃避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勇于实践和创新本身恰恰是当代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青少年如果受古代隐士的影响,稍遇挫折就放弃自己的追求,社会责任感淡薄,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而且对祖国和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应充分挖掘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励志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为民族的振兴、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比如,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7年5月第3版第42页“辽阔的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讲“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的第三位,有广阔的海域”,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今中国的农业生产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差甚远,要赶上去,重树中国人的形象需要当代青少年的努力拼搏;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人教版2007年9月第二版第58页“知识改变生活”、第61页“学习改变命运”时,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重大科技成就,科技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当今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学习对个人的发展的关键作用等,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人教版2007年9月第二版第73页“追求真善美”时,着重挖掘教材中关于“不畏科研过程的艰辛、危险,居里夫人怎样为科学发现而勇于探索”,以此来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加强纠错意识教育,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人的认知总是滞后于事物的发展进程,对真理的认识是来自对实践过程的体验,或来自于他人对真理认识之后形成体验而间接传授所得,总之它们都滞后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所以,人们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也在所难免。虽然管理者或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也是难免的,但要随着对事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来纠正错误,调整决策,以免造成产生更大的损失。

在讲《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05年6月第2版第17页“失误与挫折”时,着重强调1958年全国掀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给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例子证明了国家当时的决策是错误的。然后在讲《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05年6月第2版第23页“改革开放的年代”时,着重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这些错误的纠正,包括对于在文革期间被错误批判的一批老革命家的平反等,以及这些做法对今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的积极影响。从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的优点。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知错必纠的良好品行和自觉的纠错意识,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作为,即必须要从全党的整个历史来看,而不能把历史割裂开来单看某一片段。在整个党史发展过程中,党犯了不少的错误,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中共的功绩是主要的,中共对自身的评价是客观的,中共是有能力纠正自身错误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等,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这从哲学上看,纠正了历史唯心史观的错误;从政治上看,纠正了个人崇拜现象的错误;从思想上看,确立了党的有错必纠和能纠的形象。教育学生一个人也好,一个集体也罢,犯错误是难免的,但要有纠错的意识和勇气,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史观。

三、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培养科学的环境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今天,全球各国都在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的出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善待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05年6月第2版第56页———“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乎全球的问题”。“目前全球有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第65页———“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万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27%,受其影响的人口达4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初步树立起学生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性认识,以及保护环境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然后再辅以案例来说明,如日本的水俣病、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等。使学生明白:人类对大自然的肆虐破坏,将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最后以某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古楼兰城的兴衰。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丝绸之路开通后,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古楼兰城建置年代不祥,约于四世纪中叶沦为荒漠。关于古楼兰的消失众说纷纭———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说法二:楼兰灭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说法三: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不管怎样,楼兰荒废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守春认为,水的减少直到消失,除了气候变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从历史上看,楼兰人为大兴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阳墓”,砍伐了大量树木,最终带来了生态恶化。“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原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楼兰古国中的漫漫黄沙,便是古楼兰人对我们无声的倾诉。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的观念。而且,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黑镜子》媒介社会功能 篇5

英剧《黑镜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荒诞无稽的世界,但是在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媒体的帮助下,这看似荒诞的一切似乎又不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在特殊事件中,对媒体一系列作为的描述,《黑镜子》清晰的为我们展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它的社会功能。

在第一季第一集中,匿名人士绑架了英国公主,接着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勒索视频。视频中,绑匪要求英国首相公开在电视上与一只猪进行一段不雅表演以换取公主的平安归来。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媒介的介入和推动作用贯穿始终。

在现代社会里,媒介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这一集中,首先被体现的是,环境监测功能。从正面来看,环境监测功能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向受众提供信息,客观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与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依靠大众传播是人类了解世界的变动。地球上无论哪个角落发生的事,社会上的一动一静,只要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世事,媒介都会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在影片中,视频的出处来自Youtube,作为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类似youtube这样的微博平台已经成了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最直接的途径。它如同施拉姆所说的‘雷达’一样,时刻监视着周围环境变化,为受众提供各种异常的变化和反应。此外它的传播速度极快,影片中“我们删掉一条就会有六条蹦出来。目前已有5万人看过。”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媒介的传播范围广,触角遍及全世界。影片结尾“全球13亿的收视率,这是个全民参与的事件。”就是典例。环境监视也有消极的负面功能。在真相未明之前。信息的无节制流通对社会大众会引起一种无形的威胁,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所以在影片中,政府对电视台的播报加以干预,要求他们“遵守国防机密通知”,以免造成社会**,舆论井喷。

这一集中也体现了媒介社会功能中的政治功能,主要为社会协调功能。社会协调是一种组合功能,传播媒介在发挥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作用中实现社会整合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时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和事件上。在本片中,事件的发展是全程通过媒介向公众呈现的。人们通过媒介了解最新信息,并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如事件发生后,“绑架视频已经超过一千八百万人浏览,社交网站估计每分钟会出现一万条微博。我们在等待唐宁街回应的同时,毫无疑问全国民众已经纷纷表态。”此外,媒介所整合的信息也会引导舆论。电视台接到断指和警告视频后,第一时间播出并在演播室加入嘉宾参与新闻讨论的环节。使民众的舆论倾向迅速倒向了公主一方。这些都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逆的推动作用。这里还涉及到了媒介依赖理论,当社会内部出现突变时,大众急于想获知情况,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升高。片中结尾时,几乎所有民众都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使得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公主已经被放走,民众对媒介的依赖达到了顶峰。社会协调功能也有它的负面功能。它对新闻所做的选择和解释可能削弱社会和个人判断能力。

除了以上的负面功能,还有最显著的一点即“麻醉功能”。它是大众传播负面作用中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通过市场运作,介入社会权利和影响社会制度,作用与现代人的人格和心智。《黑镜子》强调了媒介对人的延伸作用之后对人思想的谋杀,媒介表面上依附着人,实际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获得主动地话语权和导向权。影片中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噱头和大众娱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造成最后一出极具讽刺意味的闹剧。

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 篇6

【关键词】 文化 档案文化 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档案馆。

【中图分类号】 G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41-02

档案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不是超脱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在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档案工作,都是为了人类的管理和利用。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档案及档案工作是不是一种文化呢?如果是的,这种文化又具有什么社会功能?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档案文化的定义

在探讨档案及档案工作是不是一种文化之前,有必要先谈谈“文化”的概念。对于“文化”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此,笔者比较赞同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践过程,而这种实践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档案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正是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产品;而以档案为核心开展的档案工作,尽管其社会化程度较低,但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档案和档案工作以其独特的记忆功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也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就不难给档案文化下一个定义:所谓档案文化,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有关档案的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其内涵不仅包括档案实体,还包括社会的档案观念、档案的管理工作及服务工作、围绕档案及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而产生的档案事业、档案和档案事业在为国家、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效益等。

二、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

社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国家相对应的社会是狭义的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笔者将从狭义的社会角度来说明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档案文化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作用

1. 档案文化的文化积淀功能

历朝历代的鸿篇巨著,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二十五史,无一不是收集档案史料编写而成的。更有人认为,人类知识的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可以说,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积淀作用,人类文化这颗参天大树只会夭折在幼苗时期。

2. 档案文化的文化传承功能

不仅档案本身传承了文化,而且档案文化的其它内涵也对文化传承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档案的保管、服务、编研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物化成果等。档案文化正如一座桥梁,它沟通了历史、现在和未来,使得文化的快车能在历史长空中隆隆行驶。

3. 档案文化的创新功能

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人们在吸取文化精华的同时融入时代的特点,使原文化又增加新的价值,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如档案编研工作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活动。档案编研是将档案资料系统化、信息集成化,通过利用档案编研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和已有成果,以少走弯路或避免重复研究,同时,也可以从这些编研成果中得到启发,提供新的思路。

(二)档案文化在人文教化方面的作用

1. 档案文化是历史教育的首选工具

正如美国史学家查尔斯·安德鲁斯所说:“构成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真实历史的并不是那些偶然的插曲和浮在表面的事件,而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本质面貌,对于这一点认识得越清楚,档案就会得到重视和妥善保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要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唯有借助于档案及档案文化。

2. 档案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的“汗青”即是档案,正是档案记载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高风亮节、锐意进取的民族气节与精神,也正是因为有了档案的记载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重现历史,我们才知道苦难的深重,才能真正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在这一点上,社会逐渐觉察到了档案及档案文化的作用,不少档案馆挂牌成立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便是明证。

3. 档案文化具有特定的美育功能

档案资源形式生动,图文并茂,而珍贵的文物、名人字画,无不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美的底蕴。档案馆所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展、摄影展和专题展览,以及专题影片等,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美、享受美,陶冶美的情操。

4. 档案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档案文化是时代文明成果的真实体现,它吸取了历史上不同时代文明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借鉴。档案文化以其自身蕴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科技信息,既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又可以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拓宽思路,着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1. 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文化发展主流

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子集,其发展必须顺应文化发展的主流,才能体现其文化价值。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文化建设应当以此为契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不动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透彻地把握档案文化建设的本质,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以全局的部署和战略的眼光,将档案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大圈子,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推动档案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轨道。

2. 夯实基础,优化档案信息资源

资源建设是档案文化建设的支撑点,也是最直接的途径。档案部门要切实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并将资源体系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否则,缺乏客观、连续、全面记录和积累文化的原始载体,档案文化建设必将成为空谈。在资源建设方面,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变被动收藏为主动发掘,由“来者不拒”转变为“择优录取”,从而积累丰厚的优质档案资源,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营养丰富的原料。

3. 转变方式,变资源导向为需求导向

传统的档案文化建设,大都是在既有的档案资源基础上“出产”相应文化产品,表现出形式单一、内容相似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档案的文化价值,也就不能产生太大的文化效应。因此,档案文化建设要从需求的角度做文章,充分研究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打造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打响档案文化的特色品牌,尽力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档案需求。

4. 全盘规划,重点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要将档案文化建设提升到全局和战略层面,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档案文化建设规划和相应的条件保障措施,将其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发挥档案文化效应的重要抓手,从而形成较大的声势和影响力,为档案文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培养和引进更多的档案文化专家学者,敢于并善于运用新技术,从而推出更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打造更为便捷的档案文化推广途径。

社会责任功能 篇7

一、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社会责任范围的演变

从我国国家审计社会责任履行的演变历程来看,我国的国家审计是从合规性审计逐渐向绩效型审计不断地演进。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家审计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相关利益者范围的演变过程。

( 一) 古代国家审计

西周时期,国家设立 “宰夫”,其主要职责是考察百官的政绩,对奢侈浪费的给予处罚而节省开支的加以奖励;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审计主要是由丞相等兼任; 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御史大夫对会计账簿进行审计同时还实行就地审计原则;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国家审计机构———比部; 宋代时期,实行财审合一制度,使得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元明清三代审计机构隶属于检查系统御史台和检察院,此时期的御史台审计范围非常大而且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是前朝不能比拟的。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君主、官僚、民众,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 国家审计的良好实施,税赋才会得到监督, 为富国强兵、保护百姓权益奠定基础,从而巩固皇权及保证统治阶层的利益。

( 二) 近代国家审计

1912 - 1949年期间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通过对古代国家审计的弊端进行改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国家审计的基本理念后建立了我国近代国家审计体制。在国务院设立中央审计处,各省设立审计分处( 审计处与审计分处的主要职权范围包括了政府机密费以外的国家一切财政收支,其主要任务是审核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军队的财务收支情况并按期公告) ,并公布了 《审计处暂行条例》等审计法规。近代国家审计的范围由古代主要审查官僚机构发展到事业单位,其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扩大了很多,主要包括政府部门、 政治组织、事业组织、公众。

( 三) 现代国家审计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我国审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2年我国宪法明确了开展审计的必要性,国家审计署也于1983年成立。2010年审计署公布了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体系逐渐走向了完善,在服务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有效使用等方面,国家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我国国家审计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责任制度履行越来越完善,国家审计机关考虑到的相关利益者也越来越多,主要包括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环保组织、公众、自然环境等。

从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社会责任从古代的集中于对皇权的维护,保证统治阶层的利益,到近代社会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确了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再到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社会责任制度履行越来越完善,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演进,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在审计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大,对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国家审计社会责任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 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能力存在不足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自身社会责任履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的问题包括: ( 1) 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监督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针对审计结果落实性;( 2) 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理论及与社会责任治理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 二) 产权结构的社会责任治理诉求

国家审计的被审单位产权性质具有独特性, 多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经济发展走向等的重要决策机构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我国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社会民众的代理人,承担着公众受托责任,因此国家审计强化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责包括: 按规定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对国家法律政策等有关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 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财务收支。从审计职责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的对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性,因而只有对其加强监督才能有效保证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 三) 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是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引领者

国家审计的历史渊源悠久,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均是在国家审计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的。 国家审计一定程度指引着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只有国家审计严于律己加强社会责任审计,才能确保其他形式的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治理和社会责任治理方面更加出色。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国家审计在企业内部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带领着非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方面继续优化。

三、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分析

( 一)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

针对国家审计的特殊性,要把握好国家审计的社会治理功能首先要了解国家治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才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切实的方案。 刘家义( 2011) 指出,国家治理标准体现为: 一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对外维护主权和对内维持政权稳定; 二是有效的权力运行和制约问责机制, 遏制权力腐败; 三是有效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 四是促进科学发展、摆脱贫困和增进福利。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家治理主要是要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国家有效的运行。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一方面在特定时期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演进,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治理目标、任务的转变而转变, 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二) 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

前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强调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因为二者产生的动因都是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经历了受托财务责任阶段、受托管理责任阶段、受托社会责任阶段。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在公共受托责任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国家审计职能是指审计能够完成任务,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是审计自身固有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审计对象的扩大、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扩展的。传统国家审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三方面,而美国审计机关成熟度模型中要求审计机关还要有高瞻远瞩的预测能力,对检查的经济事务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国家审计在社会责任治理功能方面本文通过相关利益者来表现,既强调审计固有的审计功能又强调社会责任的履行( 图1) :

1. 国家审计对 “责任政府” 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需要维护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政治落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为国家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构建“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需要被审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在计划、审批、部署和后期监管经济业务时要切实做到合理合规。而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增强自身社会责任理念,做到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客观公正进行审计:首先,审计机关需要加强对领导人员权力的监督,对滥用职权破坏民主与法治的行为给予公示;其次,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审计机关应该对审计事项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危害国家利益的事项进行有效预测;最后,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要密切关心民生、社会热点问题,为国家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2. 国家审计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

社会公众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社会组织、民众等。对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审计单位自身的表率作用和监督作用来对其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同时对于涉及被审单位相关利益的社会组织,国家审计良好监督更能够起到发挥自身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对于一般社会公众,审计机关通过严厉监督被审单位,能够使得被审单位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强对关乎民生的事项进行审计监督。

3. 国家审计对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

国家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批机关的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经济业务进行经济鉴证并做出合理性评价,保证环境污染最小化。首先,保护环境从污染源头抓起,国家审计机关要对审批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长远发展等进行评价; 其次,国家审计机关要考虑被审单位的环境污染指数,严格审核环境污染项目,对于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污染行业,审计机关不仅要加强环境污染监控的审查力度,还要发挥自身预测能力和专业知识,对环境污染的减少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三,针对环境保护者组织,审查机关要严格检查组织的经济业务流向,保证组织的良好成长,同时进行审计引导; 最后,对于环境污染受害者,国家审计单位需要发挥审计职能,考虑通过加大惩罚污染制造者来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4. 国家审计对经济活动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

经济活动审查是国家审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国家审计作为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主要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有: 首先,审计机关要严格审查经济活动项目立项审批、加强经济业务事中跟踪审查和严惩经济犯罪; 其次,对于一般经济活动从事单位,审计机关需要督促被审单位完善自身经济受托责任,发挥自身的潜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经济贡献,通过审计公告形式对其业务事项做出引导; 最后,审计机关需要对国家经济走向通过审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对于扰乱经济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5. 国家审计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

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功能是既要维护国家审计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又能保证审计事项的合理合规,保证国家治理的切实有效。在一项审计事项中可能存在损害一部分利益相关者而有利于另一部分相关者的情况,审计机关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同时对利益损害方进行积极的补偿和扶持。

四、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实现路径

( 一) 强化国家审计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推进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建设

国际范围内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劳工保护标准、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综合性标准以及评价与审计标准。我国关于社会责任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也很多,例如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多的资源浪费、战争使得地球资源趋于枯竭,建设节能减排型、环境美好型社会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崇,但是目前在审计理论研究和法律制定方面远远落后于实务要求尤其是社会责任研究也只是从20世纪中叶才开始,这要求更多的理论和社会责任法律对实务进行指导,以为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充分发挥打下基础。而且,国家法律机关或者社会团体也要尽快设计出规范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来指导国家审计,让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职能有标准可循,从而更好地获得社会责任治理信息。

( 二) 注重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和审计过程监督,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需要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业务中,能清楚地了解审计的本质和问题的症结,这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其次,国家审计机关还需要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监督; 最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财务数据网络化应用越来越广泛,审计人员需要创新审计手段和改进审计方法来应对各式各样的财务舞弊行为。

( 三) 完善审计公告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培养审计机关与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我国审计署从2003年开始实行审计公告制度, 这对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功能的发挥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审计公告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但有利于让被审单位的违规行为得到改正、恶化社会环境的问题得到改善、扰乱经济社会的现象得到制止,更有利于不断地释放出强化社会责任的信息,培养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完善审计公告的披露需要国家机关对审计公告的程序进行规范,对审计公告结果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公告而没有后续对被审事项进行追踪和督促改正; 其次, 需要对审计事项进行分类,从而使审计结果更加明了; 最后,需要增多披露次数和加大披露范围, 披露次数的增多可以减少被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 督促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披露范围的加大可以使审计体系更加完备,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范围更广。

( 四) 推进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关、国家之间互审功能的实现

首先,互审功能的实现可以规范审计业务程序,避免审计单位技术上的失误,从而促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其次,对于被审单位来说互审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其寻租、舞弊行为,促进其在经济活动中遵守社会法规和自身社会责任的培养,从而有利于我国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功能的实现。

落实互审功能首先需要国家从法律法规层面确立互审的地位,使互审成为再审计的必要程序; 其次,在互审过程中,对于再审计单位的选取一定要有随机性,从而有效地杜绝寻租行为; 最后,国家审计机关对于互审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 完善审计互审程序。

( 五) 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培养审计预测能力

各级审计机关和主管单位要加强系统内违纪审查力度和惩罚力度,健全有效的办事体系。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审计业务进行简单的经济鉴定远远不能满足审计业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国家审计预测导向功能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的重视。 国家审计预测导向功能要求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好审计监督的基本职能还要能够有效地对经济事务进行预测,以及早地发现社会责任问题。

摘要:建设“责任政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是建设“责任政府”的题中之义,同时还是发挥国家治理效应的必要条件。本文回顾了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及社会责任范围的演变,强调现阶段强化国家审计社会责任理念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分析国家审计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功能的实现路径。

网球运动社会功能初探 篇8

关键词:网球,社会功能,体育经济

网球是一项发源于12~13世纪的运动,最初是法国传教士们在教堂回廊用手掌击打裹着头发的布球,之后渐渐演变为一种在法国王室中颇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发展至今,网球运动不论在运动的形式还是运动的内涵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单论网球的文化内涵,作为绿色健康的新型体育运动,网球已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的集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社交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本文正是围绕网球的社会功能展开,以理清其社会功能,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1 有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1 . 1培养个体规则的意识

作为一项具有较深文化底蕴的运动,网球的规则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在网球的比赛中一般没有一局定胜负的情况,正常的情况下,对抗双方需要经过多次对决才能分出胜负。

网球的规则要求每一局结束之后,双方都要互换场地,保证可能由场地风向、采光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公,而每一局结束后双方还需交换发球权。当双方都得三分的时候则为“平分”,平分后要净胜两分才算胜。此外网球规则规定要通过抽签或者是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发球顺序或是挑边,选择了发球权之后则由对手选择挑边。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球的规则尽力在各个方面做到公平公正,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透明的,这不仅对网球运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参与者对于事物的认识,将这种公平公正且不失风度的精神带到社会生活中,势必能够对社会有序的发展做出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这种公平公正的精神也是社会法制化的一个外在体现。

1 . 2促进个体竞争、协作意识

作为一项强度较高的运动,网球需要参与者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胜出对手,可以说它是一场集体能较量、技能较量和智能较量为一体的竞技运动,所以参与者想要取胜,首先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作为保证。

反观当下的社会,社会化分工日益明细,个体、集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不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上的困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网球运动能有效的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正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网球运动中也有体现,例如:双打中必须两人合作才能够取胜,这又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将个体竞争转向团队的竞争,在实现人与人合作的同时,完成更大规模竞争的准备。

1.3 帮助个体的教育

培养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而在现实生活中,离开了学校之后人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兴趣和机会,而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具有较强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 则能够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实现社会人的再教育。可以说对于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社会人,网球能够培养其不同的气质,陶冶其情操,有效的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有助于增强人际交流

作为一项格网类对抗项目,网球对于场地有一定的要求,而参与者往往在2~4人,在这样的小范围内,参与者能够有效的加强交流,促进互相之间友谊的加深。

不论参与者的身份和地位,在网球场上参与者是平等的,因此不论对方是你的上司还是公司谈判对象,你都能够有效的通过球友这一层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并获得对象的信任。

根据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网球的参与人群往往都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参与到网球运动当中,我们能够与更多有知识涵养或是身份的人相识,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缺乏的东西,无形当中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

3 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学者王锐在《成都市网球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当中就指出,据网球产业协会的统计,2000年全球网球拍及相关的辅件批发额为2.4亿美元,而网球的服装销售则为2亿美元。2003年的四大网球公开赛吸引了近200万名现场观众,而170多个国家通过电视转播了比赛,收看比赛的总人次以10亿为单位,为举办过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则超过15亿美元。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保健的意识也不断的得到增强,“花钱买健康”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因为这样,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越来越快,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网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能量。杨学文在《长春市网球运动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仅以上海为例的话,保守的估计每位网球人口年均消费要达到4000元,而2008年上海的网球产业规模则为12亿元。

可以说,作为一项“朝阳产业”网球作为一项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阶段,网球产品的消费空间也处于上升的阶段。随着竞技网球中我国运动员屡创佳绩,作为一项休闲运动产业,网球的市场潜力、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优于大多数的体育产业。

除此以外,网球运动能够增强参与者的体质,同时提高其社会生产力,对于参与者的身心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球本身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有较强的推动能力。

4 制约网球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就目前而言,网球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网球如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社会功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以下几点制约了网球社会功能的发挥。

4 .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此种现象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了网球运动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网球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间网球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网球发展不平衡等。

与其它项目不同,网球运动至少需要有一块场地一个球网,但这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不能够得到保障,试想项目本身的普及都成了问题,社会功能的发挥自然会出现问题。

4 . 2网球运动场地不足

从中国知网上检索,我们发现研究地区网球发展状况的论文有很多,例如《成都市网球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城市的网球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福州、厦门经营性网球场的经营现状》、《对上海地区“网球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市网球运动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等等,但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场地不足制约了网球的普及,同时也制约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从表面看上去, 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似乎拥有不少网球场,但是从人口与场地比就能够看出,其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可以说相比较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在网球场地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4.3 宣传滞后的制约

就目前而言,对网球运动的认识有部分人还停留在“贵族运动”这个范畴上,这也制约了参与网球的人群。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是多方面的,而在诸多原因当中,宣传的滞后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媒体对于网球运动解读的有误,致使人们在网球运动中发生了各种偏差,部分媒体在宣传网球的时候,依然用“贵族”作为运动标示,这使得部分准备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望而却步。

(2)宣传态度的不积极,对于网球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相比较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而言,目前国内媒体对于网球的重视程度不足,节目安排也较少,这使得人们缺少了解网球的机会和途径,直到近年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赛场上屡屡有优异的表现,媒体才开始关注这个项目,但在报道内容的版面上依然显得单薄。

4.4 政府保障不足

体育事业本就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尽管在现代社会里, 体育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够否认作为公益事业的本质。

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网球的推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从目前很多网球俱乐部的经营情况上我们发现大部分经营者都指出税收过高的问题,而且政府至今很少对他们有优惠的政策。例如杨传高在《我国休闲网球运动现状与开发的经济效益研究》中就指出,上述的原因导致很多网球场馆出现亏损情况。

浅析藏族舞蹈社会功能 篇9

一、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

(一)历史性。藏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相关的考证舞蹈的萌芽出现在原始社会。当时的藏族人民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人们集体打猎采集,奔跑、攀登成为了人们生存必备的技能。当人们狩猎归来,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常常燃起一堆火,群体围着火堆起舞,由此形成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藏族人民群居的地区相续出土了大量的古物,都带有藏族舞蹈文化的印迹。

(二)传统性。藏族舞蹈具有明显的传统特征,这与藏族人民的生存条件和思想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藏族人民自古以来都生存在雪域高原当中,在他们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特色,相信万物有灵,并且将这种文化特色逐渐融入到藏族的舞蹈当中。藏族寺庙中的壁画大多与宗教题材相关,舞蹈的内容多以镇邪驱妖为目的。藏族人民长期在雪域高原上生存,过去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十分有限,再加上交通不发达,让藏族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在藏民族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产方式,而藏族舞蹈成为了的艰苦条件下藏民族寻找生活乐趣的主要形式之一。藏族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藏族舞蹈多与畜牧文化有关,并衍生出许多与牛、羊、马以及农业相关的舞蹈项目。

(三)民族性。藏族的民间舞蹈风格十分的稳重、含蓄,舞姿优雅,这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与外界的交流十分的少,思想相对不开放,也造就了藏民族忠厚、朴实和善良的性格特征,而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的性格和思想的表征,因此藏族舞蹈的风格也十分的稳重和内敛。藏族舞蹈是在藏民族的生活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体现着藏民族的集体审美特征。

(四)地域性。由于地域的影响,藏民族的服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致使舞蹈也出现不同的差异。舞蹈是通过不同地域中的人来表演的,因此舞蹈能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舞蹈的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藏族地域辽阔,长期的农牧业生活使藏族人民养成了强健的体魄和粗狂的性格,因此这种内在的气质和特征表现在舞蹈上就形成了藏族人民特有的舞蹈风格,因此藏族舞蹈带有着矫健、欢快的气质特征,富有鲜明的草原特色。

二、藏族舞蹈的社会功能

(一)宗教文化功能。周代时期舞蹈作为一种祭祀礼仪被人们广泛关注,因此舞蹈也带有着鲜明的宗教文化。从传统藏族舞蹈的频率上来看,多出现在表演的仪式上,而这种舞蹈表演多与宗教信仰有关,通过舞蹈仪式传递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将舞蹈作为媒介,消解人们心中人神对立的状态,通过舞蹈鼓舞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宗教信仰。例如在藏族有一种舞蹈通过巫师在宗教仪式中歌唱做法事,击鼓时扭动身体,跟随击鼓的节奏慢慢变快,边舞蹈边唱歌,随着声音挪动舞步,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在丰收后也会有谢神仪式,在仪式中也会有舞蹈,将人和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心中的信仰。歌舞在藏族作为表达信仰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在祈祷狩猎丰收的仪式中也会引用舞蹈,人们会将舞蹈动作编排成制服猎物的情景,通过舞蹈表达狩猎丰收的喜悦。在狩猎启程时人们也要进行舞蹈,如《丰收歌》就是典型的狩猎前的舞蹈,猎人们会在狩猎前的仪式中舞蹈,表达对神灵的信仰。在春种前人们也要通过祭祀仪式进行祈求。在仪式上,男女围着祭台,口中唱着没人能听懂的歌词,用交叉的舞步进行舞蹈。

在当今社会,佛教一些重大的佛事活动中仍少不了藏族的舞蹈,其中由僧侣表演的佛教舞蹈在藏区的各大寺庙中均有体现。藏族舞蹈带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表现着藏族人民的信仰。

(二)健身功能。藏族舞蹈的动作技巧主要总结为五个字:“颤、开、顺、左、绕”,脚步的基本动作就有12种,技巧也是千变万化,舞蹈动作近乎杂技。因此藏族舞蹈的动作十分的复杂和丰富,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操作性十分强,因此人们在具体操作时能够使得全身各个部位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藏族舞蹈极富感染力,具有丰富的舞蹈氛围,例如藏族舞蹈中典型的锅庄,这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类型,需要边奏乐边跳舞。舞蹈动作比较缓慢,意境十分厚重和悠扬,讲究手臂的协调,挥动起来的动作幅度比较大,显得十分奔放又不失优美,整个舞蹈画面显得十分壮观。再例如在跳弦子舞时需要群体表演,一起聚散,掌握轻重缓急,舞姿十分的洒脱飘逸,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舞蹈的脚步变化多端,节奏也随之变化。其中有降谐和觉谐之分,降谐时人们的舞步较慢,觉谐时舞步较快。有的舞者将长木板放在脚下,人们在木板上舞蹈进行踢踏,这样可以增加脚步的声音,显得更加的响亮,这种舞蹈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视觉,还能给观众听觉上的震撼。而热巴舞需要将说唱和舞蹈三者结合起来。因此在藏族舞蹈中不同的舞蹈类型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表演的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特点,需要身体上的协调和全身的相互配合,既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达到强健体魄的功能。

(三)民族凝聚力。舞蹈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更是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传递着民族精神。藏民族舞蹈中的连臂舞在舞蹈形式上需要众人拉手或是围着臂膀形成环状,它不仅是原始公有制的一种表达,更是氏族部落中人们公共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学者认为连臂舞是一种团结文化的表征,蕴含着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藏族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无论是宗教舞蹈还是民间舞蹈,无论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祭祀,都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丰厚财富,是藏族人民民族精神和面貌的整体表现。藏族舞蹈中的舞蹈形式表现着藏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作为民族凝聚力指引着藏民族的发展和演变。藏族舞蹈的产生带有着藏民族共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需要,对藏民族的发展具有引导的作用,让人们在社会中自觉地遵守集体规则,向着集体意识发展,增强社会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在藏族舞蹈中传统的宗教舞蹈仪式被时代相传下来,并遵守着民族共同的礼俗。在藏族的重大节日中人们都穿着带有鲜明藏民族特色的舞蹈服装共同舞蹈,增强了舞蹈的整体审美感觉。在藏族重大的庆典和仪式上人们都穿着各式各样的舞蹈服装,跳羌姆等舞蹈,但舞蹈不是重点,重点是藏族舞蹈在长期的演变中仍旧传承着藏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节日中人们都参与到舞蹈当中,增加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藏民族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逐渐的呈现出来,将藏民族的美好品质展现出来,他们热爱自然,尊重万物,惩恶扬善,内心宣扬统一和团结。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穿藏服自觉地加入到民族的活动当中,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既强健了体魄,又陶冶了性情,在集体的游戏中获得了广泛的交际和人缘,增加了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在进行文娱活动时他们还进行物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将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空前的提高,人们更加需要精神文明来填充内心的空白,因此以锅庄舞为代表的舞蹈在大小城镇中生存,近几年来随着广场舞的流行,藏族人民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藏族的男女老少都融入到藏族舞蹈的文化氛围当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充分的发挥了藏族舞蹈的带动作用。

(四)弘扬藏族文化功能。藏族舞蹈作为带有先民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与藏民族的文化积淀有着很大的关系,与藏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很大的关系,并带有藏民族传统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的生活习惯。藏族舞蹈中充满着藏民族的民族个性和气质,与藏民族人民的性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体现了藏民族的宗教观念和社会观念,从而在藏民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和气质,与藏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思想文化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在藏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中,惩恶扬善、崇尚自然等思想观念都在藏族的舞蹈中有体现,向世人展现藏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并在藏族舞蹈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将藏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发扬光大。例如近几年在青海热贡举办的六月会,将藏族舞蹈发扬光大,进一步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相关部门还专门为这种艺术形式举办了艺术节,发挥其在文化弘扬和传播中的作用。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藏族传统的歌舞融入其中,有效地推动了藏族舞蹈对藏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的作用。

(五)创建和谐社会功能。近几年来随着对藏族舞蹈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逐渐传播,不仅藏族人民,其他民族的人们也加入到藏族舞的学习当中,尤其对藏族的锅庄舞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在各种娱乐性的场合中人们加入到锅庄舞的表演当中,打破了民族间的界限,洋溢着民族团结融洽的氛围,沉浸在藏族舞蹈文化的艺术氛围当中,既强健了体魄,又增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团结,因此藏族舞蹈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上起着不小的作用。

三、总结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的艺术积淀,充满着藏民族的气质和个性特征,展示着藏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精神,对藏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身体的形态体现审美活动,而藏族舞蹈作为舞蹈的一个分类,具有鲜明的藏族民族特色,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藏族舞蹈具有社会功能,对藏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进行分析,探讨藏族舞蹈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藏族舞蹈,社会性,功能

参考文献

[1]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功能[J].西藏研究,2011,(2):62-71.

[2]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4):85-89.

[3]尕藏.探析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动物形态模拟[J].中国藏学,2011,(2):245-247.

[4]华毛措.试论藏族舞蹈的屈伸颤动韵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29-132.

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篇10

新闻照片是具有照片的直观表现特点, 通过新闻的采集模式完成相关的实际情况表现过程。新闻照片在事件发生现场第一时间完成真实的图像采集, 从而保留需要呈现的新闻事实。新闻照片与传统意义上的照片不同, 需要具有照片的拍摄性, 还要具有新闻的特殊性。根据新闻的艺术特点进行合理的照片比例采集, 对相关的新闻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技巧的拍照, 从而保证新闻照片具有的特殊性新闻视觉冲击力, 加强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一名良好地新闻照片拍摄者需要对新闻的具体情况、舆论导向、政治文化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控制新闻照片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比例, 对于反应新闻照片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新闻照片的相关拍摄过程, 对每一张新闻照片进行系统的角度认识和分析, 记录新闻照片拍摄前后的相关内容, 提高新闻明快数据的统计, 提高照片色彩控制过程, 制定良好的新闻视觉认识, 从而提高新闻照片的可读性、艺术性, 实现新闻照片的基础性社会功能。

二、新闻照片的特点

新闻照片的艺术核心问题是以加深人们的内心印象, 保证新闻照片的整体刻画效果, 保证有效化的内容分析过程, 加深深刻的人物内心描述过程, 从而实现对复杂的新闻场景的定向描述过程控制, 实现主题思想内容的提炼, 构造良好地构图画面, 保证有效化的综合性新闻内容分析过程。通过运用巧妙的光线对比, 抓取人物的基础思想情感。例如, 《西岸难民营》新闻照片作品, 通过对一位士兵从破坏的墙壁中跑出的状态, 表现出整体照片的意境, 从而认识难民营的难民表现状态, 通过士兵的状态表现难民营的困苦窘态,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更加耐人寻味的意境, 从而给人们的内心心理状态带来不同一般的震撼状态。这张照片通过逆光的运用过程, 对照片内的士兵和难民进行对比, 从而凸显整体杂乱环境下的主题内容。加深照片情景和内容的分析过程, 对新闻照片的综合性艺术色彩进行分析, 制定触景生情的照片表现过程。采用合理化的选题控制, 通过观察对整体的相关思路进行分析, 确保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被拍摄者抓取到, 根据相关的拍摄角度和拍摄光线的不同情况, 对整体的拍摄过程进行有效化的分析, 第一时间的发现可以用眼睛思考的相关新闻视角, 从而通过各类景致对不同的新闻内容进行分析。例如, 温暖的阳光下, 给人以安逸祥和的状态表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内容思想进行不同状态的效果分析, 从而完善各项光感、阴影内容的处理控制过程, 保证对于不同效果的不同内容表现的合理性。针对低色蕴的照片拍摄过程, 采用照片的高温处理过程, 实现对镜头的合理掌控, 从而实现对温度平衡, 照片曝光情况等问题的有效化处理, 增强照片的新闻感染力, 保证新闻的可读性效果。采用环境观察的方法, 对相关的色蕴状态进行分析, 确保整体场景的合理化色彩烘托, 从而保证各种主题色彩状态下, 不同镜头的处理和运用过程控制, 保证有效化的画面的表达效果, 在静态的艺术特效表现手法过程中, 实现对于不同画面、虚实结合状态、艺术特效分析过程等各类问题的有效化内容控制。针对新闻照片的各种不同状态情况的分析, 对拍摄照片的社会基调进行掌控, 从而对各类新闻素材下的相关内容进行照片拍摄强调。例如, 伴随着我国的文化改革, 各类科技、农业、工业生产逐步扩展开来, 对于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 采用照片的形式对相关的人们、生产场景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 刻画各类庞大规模的、富有感情色彩精神的相关劳动内容, 表现出生产、创新、扩建的条件下各类感染人、感动人的效果。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创业问题分析, 对相关的静态画面给予活力生气, 采用不同角度的阳光、云雾的衬托, 增加新闻照片所采集内容的深刻内涵, 加深各种画面下的思想韵味, 保证照片收集下的各类物体的大小对比程度, 从而实现对于主体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状态的突出显示, 加强整体画面的可读性。可以采用广角照相机设定合理化的画面角度, 确保整体壮阔思想下, 相关的长焦影响的枷锁空间程度, 制定良好的综合性壮阔气魄景象控制过程, 对现场的各类光晕和光柱比例进行主体思想刻画, 保证画面的整体色彩多姿的效果, 逐步完善拍摄场景的各种大角度、多角度的拍摄过程, 呈现不同色彩基调下新闻照片可以表现出来的内容。通过记者对相关的采访过程的有效化控制, 实现灵活的新闻照片处理, 从而保证照片的内涵思想的有效化掌握。在照片采集过程中, 将直观的表现形式赋予深刻的含蓄内涵, 确保新闻的整体意境的合理性。例如, 通过对中央大街上作画、买画的艺术人士的描写, 表现出画家作画、卖画的相关场景, 照片中的每一个主人公具有的位置和场景都有不同, 合理的控制新闻照片的相关关注程度, 从而直观的加强各项新闻照片的直观内容分析, 从而提高综合性新奇思想的赋予效果认识, 提高整体艺术思想内涵中的相关内容, 营造出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的综合性效果认识, 实现景观中有内容, 内容中有意义的深刻画面认识, 提高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共鸣程度, 提高读者的逆向思维认识, 加强整体照相机光圈的控制过程, 制定合理化的表现程度控制过程, 对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制定良好的人物情态动态认识, 提高整体表现态度, 从而提高良好的照片拍摄手法, 实现新闻照片的艺术思想等级的提升。

在新闻的传播控制媒介中, 采用合理的思维模式认同控制, 保证人们对于各类思想认识的控制过程, 提高相关的摄影技巧的统计, 实现良好的各类思想表现发展, 从而制定良好的照片作品分析过程认识。新闻记者在拍照过程中, 对各类事件的发展变化程度进行分析, 确保整体思维变化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提高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眼光, 保证新闻拍照的综合性艺术要求的合理性, 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下, 采用合理化的技巧分析, 完成整体新闻照片拍摄过程控制, 从而保证各类有效新闻瞬间的采集效果。在不背离相关新闻真实情况的前提下, 对新闻照片的各类美感、完美瞬间进行合理化的记录, 提高各类新闻的艺术升华程度, 实现对人们日常生活思想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保证新闻照片的整体性, 合理性和艺术效果, 提高新闻照片的功能性和创新性, 完成新闻照片采集过程的有效化分析和控制整理, 提高整体新闻节奏过程中的相关受众比例, 实现在新闻照片中各项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控制。

三、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意义分析

(一) 新闻照片的功能分析

社会新闻的照片由新闻图像表、新闻漫画和普通照片构成。通过图表对新闻中相关的图像内容进行标示, 对新闻内容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数字统计可以较为直观的完善各项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新闻图示可以表现新闻事件的采访内容的相关因素, 新闻漫画采用幽默的方法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讽刺类的分析, 从而提高整体新闻内容可以借鉴的效果, 实现新闻照片思想的有效化控制。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图片本身的基础内容核心上, 通过对新闻图片内容的真实思想表现, 对各类真实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相关新闻图片进行真实意义解释, 加强整体新闻照片思想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提高整体新闻照片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数字技术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影响力控制过程分析, 提高整体数字化技术合成的效果, 保证新闻照片在真实反映新闻内容的前提下, 实现对新闻思想意境的深入表现, 从而将整体新闻照片的基础性内容进行提升, 加深整体新闻照片的思想意思表示, 提高整体新闻思想状态的有效化控制过程, 保证整体数字效果的分析过程认识程度。另外, 可以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对各类新闻照片进行信息采集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思想内容过程控制管理, 加强整体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控制过程, 提高新闻照片的真实场景表现效果的平衡过程, 保证新闻照片技术内容的真实有效性, 提高新闻照片基础性内容的分析过程, 实现新闻图片数据的有效化课程分析, 制定良好的图片内容分析控制过程, 保证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导向准确性, 以一个窗口的形式加强新闻照片的基础性内容效果认识程度, 保证合理化的新闻内容表现性。

(二) 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舆论影响方向

新闻图片通过新闻途径完成信息的传播, 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直观的认识, 从而对社会价值中各类舆论思想内容进行控制意义, 实现媒介思想内容的控制效果分析, 保证有效化的新闻思想内容分析过程, 提高各类新闻照片的采集、分析和解说, 对各类特殊思想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塑造一系列的相关价值意义过程控制管理, 从而保证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的分析导向过程控制, 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格局控制管理。新闻图片采用主观性, 辅助客观性的表现形式对新闻照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意义认识, 确保新闻采访的照片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道德思想信息, 保证新闻采访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直观性, 提高新闻照片采集过程的有效性, 保证新闻图片的整体产品质量。采用主客观同时分析的方法, 加强文学性内容的主体描述性效果, 对新闻图片的相关意境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确保道德层面上确切的数据分析过程控制。人们通过图片在其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 照片的新闻性更具有直观的真实性效果, 人们认为眼见为真的照片更让人们能够相信拍摄的效果真实性。通过对照片的合理化处理过程控制, 实现对新闻媒体记者的价值认知分析过程, 从而保证整体主观性新闻信息的认识程度。对于政府性新闻报告的照片一般会具有强烈的新闻线索表现, 通过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问题分析, 具有良好的政府形象宣传寓意, 通过合理的分析相关的内容情况, 制定良好的新闻控制过程, 从而提高综合性的新闻照片控制过程, 加深新闻的思想内涵表现。看似简单的照片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思想内涵。

四、新闻图片的社会行为导向

新闻图片是一种摄影方面的文化艺术思想, 通过对传统的新闻摄影模式完成自我内容的新闻创作, 是任意特性的自由行文创作过程, 这与实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摄影不同, 具有特殊的独特性效果, 不违背社会的各项伦理道德, 是具有较为清纯的艺术性作品。通过社会上的各类行为表现, 对新闻图片进行系统化的作用分析, 从而加深新闻社会道德机制的约束和管理, 加强综合性艺术效果图片的视觉效果分析过程, 保证良好的传播信息展示过程控制, 提高综合性的社会深层内容的产生影响内容控制过程管理, 从而对照片拍摄过程中的各项情况进行角度认识、思想内心描写和内容表现, 实现整体社会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管理。新闻图片的伦理导向问题要求对新闻中相关的人物、内容、读者的心理和心情进行分析, 从伦理思维的角度上, 认识可能造成的各类观众的内心思想变化过程, 从而呈现出一种适合各类人群, 不同身份、不同思想角度的理解, 加深新闻的伦理内容的功能导向作用控制, 保证拍摄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 加强各项新闻图片的编辑过程控制, 制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分析层面认识, 提高整体新闻摄影采访效果的传播管理, 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实现各项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功能内容的应用, 经过拍摄、编辑后的图片更加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采用合理化的编排过程, 提高新闻照片的良好舆论导向作用, 从而逐步发挥其内在的深刻价值, 保证有效性的伦理认识程度, 提高综合性的导向作用控制管理。

五、结语

通过对新闻照片的综合性社会功能和效果的分析, 对新闻拍摄者、新闻照片拍摄环境、新闻照片编辑过程、新闻照片的各类思想认识情况进行合理化的问题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照片功能社会效益认识情况, 加深综合性过程分析描写, 从而保证整体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和社会效果分析性, 实现新闻照片的拍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敬邦.现代电视新闻节目的照明技术与技巧——电视实务丛书[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04:17-108.

[2]钱嗣杰, 余玮.新闻老照片的背后[M].新华出版社, 2010:92-109.

手机信息文化的社会功能 篇11

关键词:手机媒介;载体;手机文化;建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07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5-02

一、研究背景

手机是继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90年代的因特网媒体革命以来的又一次革命,甚至比前两次更深入和久远。手机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作为媒介,一种信息文化的“传送器”。手机信息文化发展、传播正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手机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亚文化形式,构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它在功能上呈现出的是情感交流的娱乐化,在生产方式上突显了民众参与的普适化,在文化风格上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时尚化、个性化。手机重新制约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市场的规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下时期,它反映出的是现代性的消费主义、交流型的时尚文化、市民文化和大众文化等意识形态。总之,手机文化顺应传播与文化的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融于其中。因此,手机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人人必备之物,手机文化也成为一种时尚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文化世界。

二、手机信息文化的产生

手机信息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是伴随着手机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它是媒介文化的一种新形态,是一种新的媒介方式。手机信息文化的产生和普及,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以个性化的文化内容愉悦人们的精神,在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等方面影响颇大,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推进了信息化进程,从而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技术和业务的创新之下,通过与主流媒体合作,产生了新型的媒体形式,如手机文学、手机广播、手机微信、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微博等,手机作为新型媒体所产生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发挥,并将健康、正版的艺术作品引入移动信息服务领域,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技术支持广大手机用户进行乐于欣赏的、绿色的、科学的、有益的、健康的、娱乐的信息内容创作,“绿色手机文化”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导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引导人们积极建设、发展精神文明,从而深入影响社会文明。

手机信息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刻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对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内心精神世界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手机信息建设是宣传科学理论、体验社会情感、传播先进文化、增加社会交流、塑造美好心灵、方便工作生活、弘扬社会正气的新平台,所以要确定明确的手机信息发展方向。手机及手机信息文化己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甚至会影响中国的社会文明、社会的稳定和谐。认真关注、努力研究手机信息文化,推进“中国特色手机信息文化”建设,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手机信息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手机信息文化拓展了社会交往的广度

1、手机信息文化使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可能越来越疏远现场互动交流,使它们有可能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中重构组建起来。手机互动把空间扩展的有效性同时间的即时性紧密联系起来,它不仅“使人们以口头方式进行传播交往,而且可以不受共处一个地点的限制而确立、保持和发展社会互动的形式”[1]。换句话来说,手机跨越以共同在场为基础的群体认同,创建了许多与物理场所没什么关系的新的联系和交流的形式,这使得另外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交流互动、情感体验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重新构建现有的社会关系。

2、伴随着手机的移动接连不断地生成了新的社会关系。有一种古老的组织技术是电话树。它是指你打电话给几个你的朋友,他们再打电话给几个他们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无限延续下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传十、十传百。在手机时代,手机可以充分发挥电话树的原理和作用。在生活中你可以发几条短信给几个朋友,他们可以发同样的短信给他们电话号码簿上的人。特别是节日里在某个特定的关系网中不同的人发来的却是相同的短信。最重要的是,手机的传播把他们从有线电话和台式计算机上解放出来。人们随身携带着手机,可以在真实世界里自己组织传播开来。

3、手机短信造就了交往形式的多元化。手机短信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带来了通信时代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另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手机短信是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式,它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冲击力不是来自信息交换的内容,而是来自发送它的数码技术、发送方式这些形式主义的要素[2]”。

(二)手机信息文化消解了社会交往的深度

手机媒介的出现及普及,无疑扩展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消除加速度进行,快到从素不相识、相遇、分离后依然陌生这一过程不过延续数分钟,就像原子在参与化学反应时,以相对独立的个体形态融入,经过短暂的聚合重组,接触以后迅速分离,重新回归个体形态。人际关系消亡的速度也显示了这种关系的浅层次性、短暂性和临时性。群体社会中的个体越来越表现出个别、疏远和淡薄的交往关系。“人们不再是传统的各种道德和法规的奴隶,而是高度自由意志的个体,彼此间没有约束,也没有相互承诺[3]”。

(三)手机信息文化组建了共享信息的便捷传播渠道,助公共事务管理一臂之力

发送手机短信便捷、快速,大众往往能够得到来源于官方权威机构认证且比较可靠的信息。在危机事件、社会突发事件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在特殊环境中的信息传播要求同时具备广泛性、便捷性、强制送达性、及时性,当下只有手机媒介的短信形式是能够同时满足这4个条件的传播媒介,目前它具有不可替换性。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等重大事件中,如果国家权力机关能充分利用手机媒介将权威、可靠、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对于公众情绪的安抚、社会的稳定团结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团结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来应对突发事件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手机媒介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出现及普及意味着中国政治生活更加宽松,更加和谐,更加团结,社会更容易实现民富安康。

(四)手机信息文化能够开放话语平台,话语权开始草根化,实现沟通民意

一方面,政府积极发挥手机媒介快捷、传播面广等特性传递权威的信息,占领舆论高地;另一方面,手机媒介的高覆盖面、操作的简易性、低廉的成本以及高度的民众参与性使中国的草根阶层可以利用这一话语平台在政治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参与。比如,2012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政协网及数十家主流传媒全天候开通了免费的“全国两会短信平台”,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接收手机用户的“两会”热议、“两会”留言。假如将手机媒介长期纳入民意表达的制度性平台,普通民众可借助它来传达自己的社会意见和看法,这必然将拓宽民众的参政通道,并使政府的决策更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民意。双方通过手机媒介的快速良好互动沟通,将大大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

(五)手机信息文化使人们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具有了民主参与权

近些年,很多娱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中国公众的民主意识被手机短信投票激发出来。文化研究学者朱大可视这一现象为民众“社会参与激情的选择性投射”。可以这样说,我们第一次惊讶地发现,手机可以变成挑战反驳评委权威的武器,我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用手机投出去的选票第一次拥有生杀大权,可以决定台上喜爱选手的去留,这种意见的被关注使民众参与的热情瞬间爆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宽民主参与的渠道,提高社会的宽松度、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扩大公民的自主活动空间。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参与表达的话语空间、渠道、方式都被大范围的扩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公民有游行、集会、结社的自由,即通过以上公共行为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在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和手机一道以极快的速度大规模组织起那些以奚落松散的姿态遍布于民间的草根力量,展示出手机隐含的巨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由此来看,手机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发挥了集体行动组织者的作用。史蒂文森发现,媒介越大众化,就越能被用来传递具有颠覆性和选择性的信息。当人们的手机都成为构建巩固自己社会力量的有利屏障时,一个个或临时、或固定的社会关系网就会随着手机的信息传递组建起来。

手机已实现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型,其组建公共领域的功能日渐明显。在哈贝马斯看来,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可以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公共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家活动有关的问题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 。“政治公共领域是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需求加以调节”[4]。总之,它是社会与国家的中介,它既可以传达民意,又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监督。

四、总结

总的来说,手机文化的更好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的努力。但必须要指出的是,与其他大众媒介形式相比,手机媒介具有最强烈的个人化倾向。这一特殊性表明了真正能在手机文化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得依靠广大的手机用户。从手机用户来看,其自身就是手机文化产品的积极建设者;就运营商而言,传播什么、传播多少也得视用户的兴趣、心理而定。手机社会的媒介化交往导致的情感消解,以及手机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都会妨碍个体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理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讲,手机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由政府采用各种行政政策和经济杠杆来宏观调控、统一实施监管,做到导向科学、发展方向正确。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权力机构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文化现象的确需要精心培育,社会风气的确需要正确引导,但倡导健康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信息权利和文化权利,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和积极投身到建设绿色手机文化中去,而不是什么都要管一管,帮老百姓当家作主,或是采用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净化手机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249.

[2] 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J].国际新闻界,2004,(06).

[3]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3.

企业文化及其社会控制功能 篇12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有意识地对它进行研究并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人在比较日美企业管理艺术的差异以及总结日本企业经营成功的秘密时发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大作用,于是开始掀起了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热潮。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大体有构成说、总和说、群体说和观念说等说法。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是由企业领导层提倡、企业全体员工共享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对客观条件的反映。如果对这个概念进行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既包括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包括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企业要想取得良性发展,企业文化必须与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和一致,尽可能的避免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对立和斗争。(2)企业文化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即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影响和控制企业员工行为的关键之所在。(3)企业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4)企业文化通常体现为企业创办人及其后继者所提倡的文化和经营思想。

二、企业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控制职能通过文化、标准、制度、规范等组成的控制系统来实施和完成,其中最高层次的控制就是企业的文化控制。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下,企业文化已成为了管理者治理企业最重要的工具。企业文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主要在于它所具备的社会控制功能。

1.社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功能形成企业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企业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其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功能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价值整合是社会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整合功能使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说文化的整合功能是维持社会秩序,那么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在社会中的导向功能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企业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具体可以描述为:企业组织通过管理理念、规范、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企业成员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企业的各部分关系,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推动企业发展。广义的社会控制功能泛指对企业的一切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功能特指对企业个体和群体的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2.企业文化社会控制功能的具体表现。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精神文化层次;二是制度文化层次;三是物质文化层次。这三个层次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其社会控制功能也从三个层次具体表现出来:(1)精神文化的导向和凝聚功能。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表现在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从现代管理理论看,企业精神反映企业的理想目标,彰显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代表企业的未来和前景,使企业的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从深层推动企业的发展。精神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精神文化能将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的整体价值观融为一体,形成价值观共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不再是因相互利用的需要而聚集起来的群体,而是一群有着共同价值观、精神状态、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来的组织。(2)制度文化的约束和规范功能。以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依据制定的企业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企业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整体价值标准和利益。在制度文化的作用下,员工能自觉意识到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从而更加专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企业高度负责。换句话说,企业的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即精神文化为企业及其员工界定了追求的目标,而由运作方式、治理形式、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构成的制度文化则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了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对于员工个体而言,如果他不认同企业的精神文化,他会感到不习惯和不自然,但如果他的行为方式与企业的制度文化不相适应时,他只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服从制度,否则只有选择离开这个企业。(3)物质文化的激励和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企业的物质文化对企业及员工起着最基础的激励作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化是企业及员工得以生存的基本保证,企业总是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使利益最大化,以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文化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物质和信息交换而实现,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社会的利益。谁忽视了社会利益,谁就难以站稳脚跟。只有获得企业和社会利益的双赢,才能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控制功能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毕竟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因而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全面理解,偏重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甚至仅仅关注于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缺乏企业文化的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企业文化“虚化”,不能形成体系,口号形式多,主体精神少;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和差异化等等。

上一篇:112系统下一篇: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