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策略

2024-07-28

政府策略(共11篇)

政府策略 篇1

摘要:建立良好的政府网络形象, 当政府层面遇到危机问题时, 要妥善把握堵与疏的平衡, 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 并且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任, 同时时刻关注和引导民间意见领袖言论。

关键词:政府形象,网络

从森严的朱红围墙到林立的铁杆栅栏, 从威武树立的石狮子到凭证出入的哨岗, 从石破天惊一声响的惊堂木到人群簇拥的领导队伍, “衙门”这个在中国高深莫测的词语, 已经随着网络逐渐流入民间, 而政府这一任何网虫都能挂在嘴边的词语更是从高高的楼台上走到受众中间。在网络媒体中如何构建崭新的亲民可信的政府形象?本文从以下三点小议政府网络形象建立之道。

堵与疏

2013年7月17日上午, 临武县南强镇莲塘村村民邓正加在与临武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执法过程中发生争执, 突然倒地身亡。有目击者称, 死者倒地前曾遭城管持秤砣重击头部;临武官方通报称, 争执起因系瓜农夫妇辱骂城管;通报称, 邓正加夫妇在县城解放南路原建设局路段违规摆摊卖西瓜;媒体称, 邓正加死亡地点属合法摆摊区;根据新京报记者报道, 湖南当地媒体记者李海涛与雷凯在采访中, 被五六名警察用粗木棍殴打, 两名记者头部、肩部和背部不同程度受伤, 采访车和两部手机被砸, 其中一部手机不知去向。

事发之后, 经过湖南当地媒体的报道, 迅速引起了报社、电视台、网络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从7月17日到7月19日, 短短的两天内连续上演警方与家属抢尸、赔偿方案纠纷、领导家属谈话等, 邓家人也由最开始的强烈愤怒不妥协迅速转变态度。20日, 6名涉事城管工作人员被实施刑事拘留, 县城管局2名负责人被免职。当天下午, 临武县委召开常委会, 决定免去临武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胡郴、党组副书记邹红卫职务。

从事发到结束整个过程不到三天, 却在网上引起了巨大关注。城管和小贩向来是一对说不清道不明的冤家, 在整件事情中, 临武县城管的嚣张气焰、临武县政府处理问题的方式遭到网民们一片热议, 其中不乏对城管的气愤和对瓜农的悲悯。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7月22日15点26分, 《东方今报》、映象网刊发了《郑州城管买西瓜送环卫工》的新闻报道, 文中还提及:“郑州城管不打人!欢迎全国瓜农来郑州卖瓜!”

放眼任何搜索, 只要输入“城管”、“瓜”两个关键词, 出现的新闻网页全部都是临武县城管打死瓜农的新闻报道或贴吧热帖或评论, 而《东方今报》、映象网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却反其道而行, 大力表彰赞誉城管送瓜给环卫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硬生生地要把郑州市城管和临武县城管绑定在一起。从新闻策划的角度来看, 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临武城管打人, 郑州城管不打人, 可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难道真的就是“临武城管+瓜=坏”、“郑州城管+瓜=好”么?摈除国人思维中“官官相护”的思想观念不说, 从传播学角度看, 热点词语的记忆和关注的互通性自然就把事件中的“城管”联系在一起。

临武城管打死瓜农的事情性质恶劣, 民间反应巨大, 此时, 郑州城管掺和进来, 能在此树立良好的城管形象么?城管工作难度大, 工作情况复杂, 但是坊间城管形象确实是诟病不少, 由武汉大学以沈阳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小组在2011年5月18日完成的《中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中说道, 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 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 这一形象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在这种固定趋势下, 又在这样风口浪尖的时刻, 《东方今报》的报道可以说是“不疏反堵”, 硬是把郑州城管“堵”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事情上, 不但没有树立起郑州城管的良好形象, 反而让受众更加反感, 并且会进一步质疑城管和媒体背后是否政府虚伪的公关策略。

攻与守

在网络下的政府形象, 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 放任媒体和网民说话, 相当于坐以待毙, 这种方式是万万不可的。以政府宣传部门为代表的政府发言部门需要时刻和各种媒体保持良好关系, 无论是什么样的信息, 都需要及时公正公开地和媒体交流。在我国传统观念中, 党字头媒体一向所向披靡, 在任何政府宣传部门组织的发布会中往往被尊为老大, 这样的传播背景也渐渐养成对党媒重视、对部分媒体轻视、对个别媒体忽视的习惯。然而, 所有的媒体都是面向大众传播的, 即使传播力度不一样, 但是发出的报道通过互联网的转载会像一个巨型的大网一样迎面扑来。并且从报道立场和政治倾向上来看, 坊间则更容易买小媒体的账, 大媒体的公信力反而不及小媒体。因此, 政府宣传部门需要摆正姿态,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媒体。

同时, 作为一个服务型的宣传部门也非常关键。香港政府新闻处在处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上做了一个良好的榜样。1959年就成立的政府新闻处全权担任港府的公共关系顾问, 负责政府出版、宣传及新闻工作, 是政府与传媒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在香港记者的眼里, 政府的公关人员简直就是一个“后勤大妈”的角色。这样服务型的政府宣传部门勤快主动热情地联系媒体, 向外发出温和的声音, 这样如吹面杨柳风般的态度和进攻模式, 会无形中增进政府和媒体的感情, 美化政府在传媒眼中的形象, 通过传媒的传播, 增加受众对政府的好感。

与攻相对应的则是守, 面对突发状况时, 如何才能守住舆论阵地, 不损失受众眼中的政府形象, 是政府和媒介都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尤其是遇到问题、遭遇误会时, 政府更要做好危机公关, 守住每一寸舆论领土。政府可以先发新闻通稿, 然后召开新闻吹风会或新闻通气会, 最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 显然, 这样比一开始就召开显示事态严重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的冲击力要缓和一些。并且在危机中, 靠政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顺利渡过危机的, 必须发动民众。要想赢得公众的支持, 就必须向公众说明真相, 不能“隐而不报”, “报喜不报忧”, 更不能虚报、假报, 这样只能招致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一旦真相大白, 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将一落千丈, 其民间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可谓得不偿失。

明与暗

在网络传媒时代, 往往政府处在明处, 而众多网友的爆料处在暗处, 这样的方式公平地来讲, 政府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 并且政府人员混杂, 机构众多, 往往一个部门的一个人的一件小事都会直接波整个大的层面——政府形象。

纵观近年有关政府的负面报道, 绝大多数的新闻来源都是网络爆料, 而出于对知情人员的保护, 爆料的网友基本无人去探究, 群众的眼球都被猛料所吸引。无论爆出的“料”是否真实, 又或真实性有多少, 大众已经无暇顾及。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给网友们无数的机会来爆料, 一则无人查考信息的真实性, 二则无人追溯爆料的后果, 三则随着时间流逝大众忘记信源, 四则爆出来的信息又不一定能火。同时, 网络也变相成为群众申冤的一种方式, 种种原因下, 让无数暗流在网络上澎湃激荡。

处在明处的政府部门确实需要跟处在暗处的无数网友斗智斗勇, 既要了解民意, 又要引导舆论走向。当然, 在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来自政府的写手, 可是为什么这些写手远远斗不过一些居心叵测的网络推手呢?

美国学者卡尔·霍夫兰根据二战后对士兵的实验, 提出传播学领域中一个著名的学说:两面提示。两面提示认为, 一面提示在说服低智商和低教育程度者时更有效, “两面提示”对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有更良好的说服效果。此外, “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 能增强人们对于反面宣传的“抵抗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在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上表示, 目前中国本科生及研究生以上的群体上网情况已经基本普及, 他认为, 文化程度在主导整个网民结构曲线向上波动。因此, 在事情的是非面前, 绝大多数网友还是具有较为清晰的辨别力, 来自政府的网络写手没必要严格剔除所有的消极言论。相反, 在某件事情引起部分网民注意时, 网络写手可以进行“两面提示”的传播手法, 提前给网民打预防针, 以避免躲在暗处的灰色新闻井喷而无法救场。

同样对暗藏于民间的政府写手来说, 站在民间网络的大本营中可以更早发觉群众注目的焦点, 更详细了解群众的心理需求, 更确切知道矛盾的焦点。当一个问题浮出水面时, 可以第一时间展开调查, 同样以爆料的形式附在话题争议之后, 只要一看到这个话题就可以看见写手的资料,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阻拦受众思维极端的倾向, 不温不火地避开争锋, 有效地引导舆论, 把一些不实的信息扼杀在摇篮里, 把一些片面的信息具体化分析, 把一些个案信息巧妙地交与党媒处理, 不动声色、正确正当地维护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史丽琴, 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知识, 2012 (4) .

[2]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J].国际新闻界, 2003 (6) .

[3]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D].上海大学, 2009.

[4]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 2008 (12) .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拜城县法治政府构建策略研究 篇2

关键词:法治政府;构建策略;拜城县

法治政府,指整个政府机构的设立、变更、运作,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等政府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都是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并且对政府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监督也具法治化。

1 拜城县政府法治建设的阶段

一般说来,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是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所追求的目标。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拜城县社会发育程度低,公民意识不强,法治意识处于萌芽阶段;社会组织发育迟缓,政府总体上还是全能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識普遍淡薄,行政合理性有待加强;办事程序还需进一步简化,政令多变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现象说明该县目前处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前期——依法行政阶段。因此,该县的法治政府建设只能依靠上级领导下的政府自觉,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同时,由党委推动。

2 拜城县法治政府的标准

该县法治政府的标准,在国家总体要求下,结合本地实际,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领下,适应本土法治资源,政府自身坚持并引导社会走中道理性道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左不右,政府自身避免用极端方式解决极端行为。

第二,宪法和法律至上。职权法定、职能科学、权责对等。

第三,依法行政、严明执法、执法为民,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第四,进行“自我权力制约”,守法诚信、公开公正、自我纠错能力强。第五,廉洁高效,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

3 拜城县法治政府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①行政法规体系不完善,存在自我赋权。现有的法律法规有的与社会发展、本地实践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实施效果不佳。为了适应本地需要,使用规范性文件规范自我赋权,客观上违反了职权法定原则。

②行政法治意识淡薄。该县政府目前总体上处于全能型政府阶段。在客观上促进了权力意识的膨胀,导致法治意识的淡薄:有的干部认为该县还没有到依法治县的阶段,所以法治只是一种实用工具;有的部门认为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是软工作;有的干部有选择性地适用法律;有的执法者随意动用自由裁量权;个别干部甚至认为法治是障碍,束手束脚。

③重大行政决策的公共参与度不高。该县群众公民意识欠缺,主体意识淡薄,对公共决策参与度不高,议事能力较弱,太过注重自我利益,轻视集体利益。所以重大决策公共参与少,甚至没有参与。

④执法环境、执法行为有待规范。行政相对方信权不信法现象还大量存在,遇事找关系、托人情,给执法人员带来不小的麻烦;执法者由于经常和一些微小违法现象打交道,容易产生执法倦怠,处罚尺度拿捏受当时社会氛围影响较大。同时,执法队伍的专业性和沟通能力也需要加强。

⑤行政监督制度落实不够。依法行政的考核指标缺乏具体化和可操作性,规范性文件的强制备案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同时由于熟人社会,体制内监督也较软。由于群众公民意识差,公众对行政监督也不够。

⑥崇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远未形成。由于文化差异和传统习惯影响,群众对政府的依赖大于对法律的依赖,有事习惯找政府,而政府迫于稳定压力也乐意帮助群众解决本该由法律来判定的事,相互依赖关系有增强的趋势。

4 拜城县法治政府的构建策略

①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促使社会走上中道理性之路。目前该县社会结构是断层的,上层是党政事业干部阶层,下层是农牧民群众阶层,中间缺乏产业工人阶层,社会矛盾缺乏缓冲。农牧民受宗教信仰影响,缺少基本的法律常识,而政府在稳定硬任务压顶下,面对个别群众的蛮横无理,有时会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这种应急手段更多的照顾了通常伦理,而牺牲程序正义,忽视了法治精神。

因此,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是社会走中道理性的必然选择。产业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归属和情感归属决定了他们不会走极端,不保守也不激进,政府才会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下坚持走中道理性之路,社会理性了,文明的法治才有用武之地,政府良治、善治才会有基础。

②开放立法,得良法而善治。对于县级政府而言,良法才能善治。要加强对重大民生、社会热点、执行难等问题制定本县的规范性文件;要开门“立法”,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要按照工业流程设计思路设计办事流程。

③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要开放决策,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和听证制度;要建立行政决策合法审查机制,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行政决策不违法;要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要建立决策执行中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④长久坚持对法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首先,要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是推进我们事业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机关的法治氛围才能形成。其次,加强对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加强干部行政执法能力、行政服务能力训练,逐步推动管制型政府向依法行政的政府转变,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基础。最后,把好“入口关”。 在公职人员招考和选用干部时,注重对法律知识、法治思维的考核。

⑤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要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难题。试点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做到权责一致。同时要规范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⑥加强依法执政的监督制度建设。

一要强化党委、人大的监督。切实解决监督部门地位弱化,权力不足,缺乏独立性的问题。

二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包括落实回避制度、公示制度、调查取证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

三要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的权威,改变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官官相卫”的世俗偏见。

四要逐步放松并规范群众和社会媒体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五要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⑦努力营造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环境。

首先,法治政府建设要多力并举。对于该县,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成为政府是否依法行政的关键,立法机关的“良法”和可执行性是政府“善治”的前提,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是政府依法执政的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的干部是法治生态的构建者,群众法治意识的提升、信奉法律的社会氛围是法治政府构建的社会基础。其次,干部要乐见群众用法、支持群众用法,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最后,建立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依法行政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的理性平和。当前,要站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高度,坚定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好法律武器,坚决对三股势力以致命打击,制作一大批典型案例的法治分析,把“严打”过程升华为法治文化的普及过程,用法治文化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

因此,在推进该县政府从依法行政向法治政府转变过程中,首先要把社会整体氛围引上中道理性发展之路,然后营造执政权法治化、立法权法治化、执法权法治化环境,辅以培育干部的法治思维和群众信奉法律的社会氛围,长久发力,久久为功,法治政府建设方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03.

[2]吴琼.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与途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

作者简介:

优化政府危机决策机制的若干策略 篇3

一、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 增加决策理性比重

所谓危机预警机制, 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 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进行严密监测, 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学的估计, 依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决策警报, 促使其进行决策的一套运行体系”。通过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危机事件的各种诱因及其发展变化, 把危机事件控制、消除在萌芽阶段。

二、提高决策者素质,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和价值取向

1. 提高最高决策者的素质,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和价值取向。

(1) 严把公务员入口, 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 在源头上保证政府人员的基本素质。 (2) 严格执行公务员法,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

2. 提高参与决策成员的整体素质, 发挥整体效能。

首先, 参与危机决策的成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修养, 对事件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其次, 成员要具有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以大局为重, 互通信息。再次, 成员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要敢于发言, 阐述自己的见解, 为最高决策者开拓思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 增加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完善性。

三、强化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机制, 保证危机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或做出决定时所依循的程序、框架和范式。对决策模式的选择, 关系到所做出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直接影响着决策实施的速度和质量。

强化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机制就是要建立完备的危机决策模式库, 收集相关的决策模式理论, 分析每一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条件, 并把决策模式的适用性与现实社会中各种危机事件的预测情况和实践总结情况相对照, 得出匹配度较高的模式———危机对应表, 进而在危机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优化决策组织结构, 保证决策快速、高效

1. 建立统一常设的危机决策中枢机构。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危机决策中枢机构在危机管理中的统领地位, 保证其绝对的领导权、指挥权、调配权。这有利于高度综合协调危机管理中各相关部门, 整合有限资源, 发挥整体优势, 确保危机决策快速出台, 确保危机决策的权威性。

2. 完善信息机构, 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汇总及交流与反馈。

3. 充分发挥咨询机构的作用, 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1) 政府要给各种咨询机构提供广阔的空间, 支持其独立发展。 (2) 政府要建立专家库, 汇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以便在危急时刻能快速联系到专家, 寻求专家的帮助。 (3) 政府要保证专家的独立性空间, 使专家可以畅所欲言, 为决策提供不同见地的见解。 (4) 决策者要坚持自身的职责, 不能放弃抉择的权力, 不能让专家代替决策。

4. 健全监督机构的配置,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监督机

构独立的法律地位, 确保监督的独立性、有效性, 保证决策的正确取向;促进监控主体的多元化, 保证监控的全面性、有效性、决策的合法性;加强监控主客体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和及时反馈, 为决策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5. 确保决策组织的物质技术支持。

在决策组织中要优先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比如各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运筹学、规划论、对策论、系统分析等决策技术和方法, 提高决策的理性化水平。

五、建立沟通平台, 激励全社会参与危机决策

1. 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中心。

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中心, 由权威决策者之一担任信息发布员, 定时面向全社会公布信息, 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促使全社会思想一致、认识一致, 共同抵御危机。

2. 运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收集民众、各类组织的反馈信息。

3. 充分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

政府策略 篇4

?

? ?

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都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土壤。在此过程中,也迎来了高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也有了长足进步。传统的市场营销主要是市场上的对于的营销,但是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也积极加入市场中来,政府采购也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主力,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商品供应商和生产而言,做好政府市场和市场的差异化营销,对其长远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

一、政府市场与市场营销的内容与特点 ?

(1)政府市场营销的内容。政府市场,也可以称之为政府采购市场,主要指政府的消费行为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市场,这个市场规模通常为政府财政支出中消费和投资的总和,因而总量较大,一般能占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财政支出的 10%以上,有的发展中国家占比甚至能达到 20%~30%。政府市场的采购需要透明化,因其采购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金,按照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采购的目的主要是为政府履行职能所提供必要的消费品,以及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根据财政部国库司数据,20XX 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 17,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和 GDP 的比重分别为%和%。上万亿元的采购资金,对于市场营销领域而言,确实值得商品供应商和生产认真研究。

(2)政府市场营销的特点。一是政府市场营销的主体特殊性。政府作为政府市场中的唯一主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定性。政府的各项采购内容,除了协议采购外,大部分为通过政府采购中心招投标采购。因此,政府对于投标商或者商品供应商的选择也极为严格,必须符合一系列规定才能入选该领域。政府市场有政府作为保障,信誉度较其他市场主体要高,必然会引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政府采购的商品关系到国家、社会及个人的根本利益,因此在采购过程中会极为谨慎,程序复杂,要求也较高;二是政府市场营销的资金信誉度较高。政府采购是有资金预算的,且该预算在每年年初各地“两会”上由政府制定,人大审议,公开发布,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流向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流程,这也就为政府市场的资金提供了极高的信誉。在市场中时常见到的“三角债”情况,在政府市场中难以见到;三是政府市场营销的配套性和批量性。政府采购一般而言数量和规模都较大,且显示出明显的配套性和批量性。上至政府工程下至办公用品的采购,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很难见到单一的采购行为。基于政府部门众多的情况,采购中心组织

一次招投标采购,往往批量较大,种类较全。这更对投标商或者商品供应商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但自身实力要过硬,而且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也必须符合要求。

(3)市场营销的内容。在本文中,市场营销是针对商品供应商和生产而言的,主要是将市场的主体――作为营销对象而进行的营销行为。任何具有购买意愿和消费企图的市场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市场。市场内的均为和自身业务相关联的,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根据国家统计局 20XX 年 9 月 7 日发布的 20XX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实数据,去年我国 GDP 现价总量为 636,1 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58,336 亿元,增长速度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271,764 亿元,增长速度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306,038 亿元,增长速度为%。这其中,市场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说明市场一直并将长期蓬勃发展,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市场应该更加值得重视。

(4)市场营销的特点。一是市场营销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市场中的行为,是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其目的也是为了的长远发展。因此,市场营销不需考虑太多的社会责任,而是主要与自身相关联。因此,的市场营销在数量、规模、金额上,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商品供应商和生产。同时,市场营销的灵活性又体现在,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市场营销行为,可以在市场中自由选择购买和消费对象,除了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商业市场相关规定之外,没有更多的约 ?

?束因素,政府对市场营销也持积极和支持态度;二是市场营销的透明化。市场营销是完整的间行为,双方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情况了解,而且还要对市场上的其他以及整个市场环境做出了解。同时,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优胜劣汰,将不规范不透明的予以剔除,留下实力雄厚的相关进行竞争,更加促进了信息的高效运转以及营销过程的规范透明。

二、政府市场与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 ?

在市场营销理论中,营销的两个关键步骤是生产产品(服务)和营销流通渠道。这两方面内容较为丰富,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营销流程。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1)生产产品(服务)差异化营销策略。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市场,双方都会看重产品(服务)的功能、特点、实用性和创新性。所不同的是各有侧重。在功能和特点都较为相似的产品(服务)中,政府市场对于产品(服务)的实用性更为看重,而市场则对其创新性更为看重。

在政府市场,前文提到政府营销市场的主体特殊性和配套批量性,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会综合考虑产品(服务)所使用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考虑采购什

么样的产品。如政府采购公共体育设施,因其使用范围多在人员较为密集的广场、小区等,因此并不需要具有太多新功能的设施,而是考虑较为大众化的设施。如在中国政府采购招标上查询到 20XX 年 9 月 3 日山东某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健身器材采购,采购项目为一个配套,内容包括篮球架、乒乓球台、仰卧起坐板等常用的健身器材,再查询其他相似的采购公告,也都大同小异。这说明,对于政府市场采购,要突出说明产品(服务)的实用性、大众性和配套性,同时向政府提供一切可能需要的相关正式文件,保证其在采购程序上顺利通过,这样就能在政府采购市场上占得先手。另外,在生产产品(服务)的价格上来说,近年来政府采购对于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也要求产品(服务)生产商和供应商尽力控制成本,面对大批量的政府采购往往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注重价格的公道公平,以达到政府采购的相关要求。

而在市场,所具有的营销灵活性,以及个体的特色性,市场的营销,要在产品(服务)所具有的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体现其特色性和创新性,符合的具体要求。对于大品牌而言,要重点说明产品(服务)符合其的特色特点,以及其对发展所提供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小型而言,要突出其创新功能,突出这一功能对其中小型的创新发展作用。同时,对于市场的后续产品(服务)也要尤为重视,提供相应的后续配套服务,做好生意伙伴,为今后的再次合作打下基础。在产品(服务)价格方面,市场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使得不同价位的产品(服务)均有其营销市场。如在手机行业,经销商可以选择高端的苹果、三星等机型,也可以选择中低端的国产品牌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机型,还可以选择低价的红米系列、荣耀系列、大神系列等品牌手机。这其中,针对不同的客户角色进行不同价位的手机营销策略是关键。针对商务群体角色可选择高端机型,针对普通工薪群体角色可选择中低端机型,等等。

(2)营销流通渠道差异化营销策略。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和目标客户的桥梁,营销过程始于渠道,应用于渠道,并对渠道产生作用。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市场,在进行营销时的主要途径也是渠道。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目标客户时,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在政府市场,基于政府的主体特殊性,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比较高,实用性和批量配套性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生产就有着较大的优势,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也会偏向于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营销渠道较为全面的。对于这些而言,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法,就是向各级政府及财政采购部门申请进入政府的采购名录中。这样,政府在进行采购行为之前,会对已经进入采购名单的进行资格预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进入下一步的采购环节。于是,这些在面对政府采购时就会有一定的优先权。同时,生产也要对自身营销渠道进行优化,尤其是对于其分布于各地的分销代理商进行严格资格审定,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品牌塑造能力和政府公关能力。另外,对于其自 ?

?

?身的渠道分销商也要加强建设,有了品牌作为基础,更要培养起对于政府市场的重视程度与沟通能力,抓好核心建设。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实力较强的更容易获得政府市场的青睐,但并不代表中小就完全没有机会。对于实力较为弱小的而言,若想在政府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还是需要走大品牌之路。一方面和大品牌进行合作,打通特许产品的渠道。所谓特许产品,就是利用之间所签订的关于甲方特许乙方使用其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合法协议,使自身产品可以在大品牌的品牌和渠道下进行营销。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大品牌的要求,所依靠的大品牌需要在政府市场有着成熟而稳定的渠道。有了这两点作保障,特许产品就能打开中小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中小也可以稳扎稳打做好自身的渠道建设。但是基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选择此策略的中小较为稳妥的方式是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开大品牌已经成熟的营销渠道和营销产品,同时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集中于某一行业、某一产品和某一服务,或者是在大品牌的“产品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20XX年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下发了文件《政府采购促进中小发展暂行办法》,鼓励政府采购多考虑中小。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也成为中小参与政府市场营销的福音。

在市场,产品提供商和供应商所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这是因为供求双方的均处于市场之中,身份角色不停转换,信息流通更为透明,资产流动更为频繁,选择余地更为多样。因此,对于大品牌实力雄厚的而言,在市场上的渠道建设也更为完整,竞争优势也更加突出。这种情况下,大品牌可以选择集中建立营销渠道,也可以建立特色品牌引领营销渠道。山东兰陵酒业有限公司的“兰陵”系列白酒在山东本地市场具有较大竞争力,该公司在选择营销模式时,充分运用传统渠道模式――大经销商代理、完全直供模式――建立自身零售终端、联合直供模式――代理与自身相结合、混合直供模式――对各级经销商和各级代理商全部选择直供等多种方式进行渠道建设。同时,兰陵酒业有限公司还运用其主打的“兰陵王酒”来建立此品牌酒的营销渠道,建设成熟后再助推该公司其他品牌的白酒,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实力较为弱小的中小而言,其所需的渠道建设成本也较高,要扩大营销渠道,就需要节约成本。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让利于经销商,同时采取特价、折扣等促销方式来增大经销商的积极性,从而完善渠道建设。同时,对核心经

销商采取奖励政策,鼓励其运用自身的营销渠道来进行的产品营销,或者是鼓励核心经销商发展多级营销体系,用量的优势来进行市场竞争。但是使用此营销策略自身也要重视发展控制,如果过度使用,不仅对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实力受损,而且也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市场不良竞争。来自“电缆”的数据显示,业内有超过 40%的电缆经历过低于成本价销售、同行恶意压价等不良竞争现象,20XX 年甚至出现了行业平均利润率跌至 2%的困境。中小还需要防范的一个现象是,大品牌间掀起“价格战”等现象,对于自身一定要守好核心经销商,不盲目加入“价格战”,防止自身受到较大损伤。20XX 年,康师傅和统一两家方便面展开了市场营销之战,作为我国方便面行业的两家巨头,双方之间的竞争不仅使得自身毛利率下滑,出现亏损,而且对于其他中小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麦郎、白象等方便面“第二梯队”也收到较大影响,但是这两家采取了保护核心经销商和一级经销商利益的方式,同时在自身方便面所占领域根据自身情况相应进行一定的价格调整,努力将自身市场份额进行了维持。这在说明建立核心经销商体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其他行业的中小是一次有益的借鉴。

政府市场和市场是我国主要的两大营销市场类型,各有特色,但都需认真对待。商品供应商和生产一定要在产品(服务)本身以及渠道建设上下工夫,才能在这两个市场中游刃有余,实现长远发展。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 篇5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应对策略

引言: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融资的重要工具,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日益发展,其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如何有效的进行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过结合相关的金融理论加以防范,从而减少风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因素,促进政府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融资平台含义

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财政拨款、土地、股权等资产,实现承接各路资金,并用于市政建设、公共事业的项目,其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具备公益性投融资功能。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股权转让、税费返还等方式,使资金能够达到融资标准的企业实现政府的外部融资,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分析

(一)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较大。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负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为维系庞大的负债规模,需要足够的资金流量支持,因此部分政府融资平台采用非法注资等不正当的手段筹集资金,加大了债务偿还的风险,造成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链风险。政府负债情况不透明,平台信息不完善,目前没有特定部门对融资平台的数据进行准备发布,银行难以掌握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平台内部未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清晰的获知资产负债情况,由于融资平台存在多个建设项目,银行无法实现贷款分配的实时监控,降低了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

(二)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能力欠佳。政府融资平台虽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但也需要受限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接受政府部门的指令,政府融资平台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政府的安排展开。融资平台作为借款主体,其承贷的资金需要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用于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由于其涉及范围广,银行难以实时监控资金流向。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能力欠佳导致政府融资平台政企不分,现代化的公司管理模式匮乏。

(三)政府融资平台缺乏约束。部分政府为提高政绩,盲目的开发项目,不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冲动投资,政府融资平台缺乏约束导致建设性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大。地方政府为做形象工程,在任期内大举借债,造成债务融资规模严重超出政府资金承受能力。政府融资平台不根据市场化的要求运作,向银行贷款时存在相互担保,重复抵押的现象发生。由于地方人大没有发挥监督与制约作用,公众未参与项目的决策过程,未实现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效约束。部分政府债务存在现行财政体系的灰色地带,造成信息管理透明度的缺少,财政部门没有将该部分融资纳入预算管理,审计部门也未达到融资监督管理,政府融资平台信息的不透明性和缺乏约束都将造成资金风险的发生。

三、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策略

(一)控制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当前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着规模庞大、资产负债率高的两大主要融资风险,为实现良好的风险管控需要控制资金债务规模,避免公司陷入借钱还债的恶性循环。控制政府融资平台,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避免出现闲散资金。政府融资平台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债务杠杆的收益,通过科学的决策方法将融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优化资本管理结构,拓宽筹资方式、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来发展投资业务。有针对性的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以应对融资风险,通过审计部门对资金债务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进行分类管理,重新明确各部门职能,规范其发展。抓紧清理融资平台债务,处理好债务还款工作,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做好监督工作。商业银行要严格审核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负债情况,信贷资格等,保证信贷发放资金的安全性。严格监督政府的财政状况,分析其偿债能力,有效监控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被盗用或挪用的现象出现。各大银行间主注意信息的资源共享,控制同一家融资平台的贷款量,防止政府融资平台多方贷款,互相担保。

(二)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长效的政府融资平台管制机制来提高管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改变只把经济增长视为政府业绩能力评价标准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做到全方位的共同提高。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系统,合理选择资金投资方向,控制投资项目的风险性,实现对政府投资的有效管理。为此,政府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发行债券量,完善和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我国项目债务进行风险干预,通过合理的措施解决政府在融资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定期对融资平台进行调研,详细掌握平台运行情况,出现融资问题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划清政府与平台公司的权限,政府不参与市场机制可处理的项目,有利于融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好政府融资平台信息,做到债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利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调查。通过专门的基金偿债方式将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债务资金纳入基金中,加大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建立债务风险监督机构利于充分掌握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资金情况。

(三)强化政府债务的约束力。通过设立独立董事会的制度对政府融资平台人员进行约束,聘请具有专业资质且信誉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公司财务状况,通过媒体发布公司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督功能。政府融资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来管理平台投资方向、方式等事宜。完善投资决策的问责制度,平台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在身,当出现政府资不抵债,无法偿债的现象时,主要追究领导人责任。通过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强化政府的债务约束力,避免将现今的债务责任转嫁到下届政府,上级政府需要严格审批地方政府的发债。由于目前政府建设项目预算与经济性预算分类,对人大上报审批时需要各级政府单独编制项目预算,操作流程复杂繁琐,所以可以将政府债务纳入同级预算管理体系中,便于操作。整合政府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合理调配融资资金,为降低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负债资本,允许建设单位向金融机构的借款开设资金专户,但在资金使用时,需要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调度,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收支情况完善偿债机制,职能部门提供可行的项目方案,政府还需制定还款计划,控制融资规模。政府融资平台定期分析政府债务现状,保证政府债务及时偿还。

结语:政府融资平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其融资资金有利于巩固政府财政力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融资平台是一种隐性的融资手段,其规模的日益扩大也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增大,由于部分融资平台的盲目发展,造成了负债规模较大,平台管理能力欠缺,融资平台缺乏约束等弊端的出现,此类问题的产生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政府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政府职能采取措施,通过控制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能力,强化政府债务的约束力等措施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通过本文通过了解政府融资平台的含义,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规避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政府融资平台的有效发展。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改善政府财政失衡的状态,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提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J].经 济师,2012(5):192-193.

政府高价采购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篇6

高价采购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 这些事件看似是某些采购单位或者采购代理机构的违规操作, 实则暴露了政府采购制度甚至整个社会等多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第一, 政府采购部门的违规操作。

在政府采购商品价格的关键问题上, 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采购原则, 但行政决策囿于一家之言、闭门造车, 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程度有限, 即便是出于良善的制度设计, 也很难落在实处, 结果依旧是财政资金的不当使用。

第二, 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作为采购项目的最后一道检测程序, 应充分发挥政策功能, 起到监督、引导作用。例如对于政府采购相关职能部门, 在采购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高价采购等问题, 监管部门决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所需采购的不合理产品不闻不问, 出现问题时才亡羊补牢。

第三, 评标标准的不合理性。

一方面, 在采购实际工作中, 采购人更多的是希望能采购到信誉高、服务优、价格低的产品, 但采购中心为了提防不良供应商或者恶意报价的情况, 比较普遍的是采用“综合评分法”。因此, 中标的产品必然不一定是最低报价产品。另一方面, 由于采购对象缺乏明确的质量要求, 所以采购价格过高。没有标准化的评审规则被人钻了空子, 进而导致各种高价采购的发生。

第四, 采购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

由协议供货、定点采购导致的高价现象屡有曝光。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八十五条规定,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可以实行协议供货采购和定点采购。这条规定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通用项目的重复招标, 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采购效率, 然而却使违规人员有机可乘。

2浅谈应对策略

第一, 原有监管部门履行职责, 顺应时代产生新的监管形式。

一方面, 我国在制定《政府采购法》后, 应该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把公众监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建立对公众投诉、质询的受理和反馈机制, 加强公众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 还可以公开预算, 或者网络监督, 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的监督方式应该应运而生, 只有提高公众对政府采购监督的参与度, 才能最大限度确保政府的资金用在最合理的地方。

第二, 适当缩短公开招标周期, 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

针对协议供货的缺陷, 可以依靠完善的采购制度来解决。应该尽可能缩短协议供货公开招标的期限, 尤其是对价格波动较快的产品, 应该尽可能做到半年或一季度一定, 或者是更短。对协议供货产品的价格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 要求协议供货商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合同中的规定时间和要求及时在网上公开并且更新, 保证信息的最新性和可靠性, 同时, 可以开通网上的投诉平台, 让广大采购的人一起来监管产品价格。

第三, 实行采购需求标准化, 而且对采购需求进行论证。

一方面, 招标时就应该有明确的技术规格和质量要求, 避免出现“中标产品质量高, 所以价格高”的理由。并且质量标准最好是刚性的, 不允许提高, 至少是评分上不鼓励提高标准, 否则会出现功能浪费。另一方面, 根治天价必须关注招标文件, 对每项采购需求进行论证, 杜绝有经验的采购人, 由于私心产生排斥竞争的不公平招标文件。

第四, 鼓励竞争, 阳光招标。

越激烈的竞争可以带来越优惠的价格和服务, 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垄断的可能性。对除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 最大限度地公开采购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甚至可以作为规定确定下来, 以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到政府的采购中来。另外, 针对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 可以考虑设计最低限价的做法, 使得供应商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 这样可以确保采购项目具有一定的质量。通过最低限价, 吸引更多的供应商来进行投标。

第五, 开发新模式, 提高效率。

批量集中采购。中央国家机关启动了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 一方面, 批量集采可形成以量压价之势。另一方面, 如果加大后续监管, 以集中招标和协议供货相结合的方式, 将可以提高采购效率, 节约财政资金, 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 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浮动报价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新文表示, 可以采用, 中标、成交的价格可以根据报价与交货的价格浮动幅度来确定, 而且可调整, 即所谓的浮动报价机制。同时, 可以引入“协议竞价”, 这主要是针对协议供货这种周期性招标, 这样会增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 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 中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还在起步和发展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

摘要:“天价采购”成了部分公众眼中政府采购的负面名片。南开大学何红锋教授提出, 政府采购的高价对政府采购制度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那么, 政府采购价格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是否有新的模式诞生?针对这些疑问, 做出相关分析。

关键词:政府,高价采购,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立场.用预算公开遏制高价政府采购[N].新华每日电讯, 2013-02-27.

[2]张明治, 李水兵, 周文斌.打包招标办公设备采购效益好[N].政府采购信息报, 2013-04-17.

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效率的策略研究 篇7

一、政府集中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集中采购的机构设置存在不合理

当前, 政府集中采购实施过程中, 对采购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 使得集中采购模式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政府建立完善、系统的采购机制是政府实施集中采购模式的重要保障。但是, 目前我国对集中采购模式的认识力度不够, 还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集中采购管理机制, 没有对政府集中采购的体制进行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我国的财政部是政府采购的最高机构, 引领着中央以下各级的财政部门, 主要负责各地政府采购的监管工作, 而政府的集中采购机构则是事物采购的执行部门, 主要负责政府的采购活动。由于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 我国还没有对政府的集中采购机构进行统一的规范, 导致各级政府在集中采购的实施过程中有着很大差距。同时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名称也没有统一的设置, 各地名称千差万别。其所归属的部门和存在的形式也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使得各地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存在很大差异, 影响着我国集中采购的统一管理和实施。

(二) 集中采购的监管和执行机制不规范

政府集中采购的监管和执行机制不规范, 缺乏合理的采购制衡机制。首先, 政府对集中采购工作缺乏合理的规范模式, 导致采购行为的执行相对较混乱, 使得“采管分离”的实施不彻底, 影响集中采购的效率。集中采购的监管部门是财政部门, 但是对于集中采购的执行部门却存在着差异, 例如, 有的直接由财政部门代为执行, 有的由政府部门负责执行, 有的另设采购的执行机构等等。同时政府对于采购部门的级别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界定, 有的是副厅级单位, 有的是县级单位, 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存在巨大的差异。其次, 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责在各地政府间不明确, 欠缺相应的协调机制。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执行、支付三个部门间的权责利不清晰, 相互推脱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串位、越位的现象, 影响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效率。最后,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监督机制, 对采购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的划分不明确, 监督部门分散多样, 分不清哪个才是监督领导机构, 影响着集中采购工作的规范性。

二、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效率的策略

(一) 对我国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进行统一的调整和规范

近年来,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分离出政府的财政部门之后,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 集中采购机构的归属千差万别, 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和级别的定位存在很大差距,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对各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统一规范管理。通过对我国当前政府集中采购的现状进行分析, 以及对国外政府采购工作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研究, 发现集中采购机构只有归属于政府的财政部门才是最好的选择。有利于强化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地位, 使集中采购的优势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提高政府集中采购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 政府集中采购工作与政府财政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它隶属于财政部门有利于突出集中采购工作的重要性, 实现对各地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统一、规范管理, 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效率。

(二) 扩大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

我国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是相对于国际的采购规模和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我国的集中采购规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扩大。一方面, 扩大集中采购的范围, 除了对政府办公用品的采购, 还应该将大型项目和工程作为政府集中采购的范围;另一方面, 也可以加强政府财政对比较大型的公共工程进行投资, 将公共工程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范围之内, 紧紧围绕国计民生的发展, 加强对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 提高工程的实施效率, 有效节省政府的预算开支, 充分体现和发挥政府集中采购的作用。

(三) 建立完善的政府集中采购监管机制

将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归纳于财政部门, 理顺监管部门和执行部门的关系, 进一步完善政府集中采购的监管机制, 满足“采管分离”的发展要求。将监督权从财政部门剥离出来, 监管日常的集中采购工作, 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督和执行部门的职责, 实现有效管理和内部监督的发展目标, 全面的实施“采管分离”的精神, 建立完善的政府集中采购监督体系, 提高政府集中采购的效率。

结论

总之, 集中采购作为政府事物采购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采购活动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 要提高对政府集中采购的重视力度, 对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进行统一的调整和规范, 扩大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和范围, 并建立完善的政府集中采购监管机制, 有效提高政府集中采购的效率。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 逐渐推动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政府实施集中采购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对采购事物的监督和管理成本, 满足了我国公共财产发展的需求。但是, 目前我国政府在集中采购实施过程中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着政府集中采购的效率。因此, 本文通过对政府集中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相应提出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效率的策略, 促进政府采购政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政府集中采购,采购效率,问题,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定安, 刘杰.我国政府集中采购体制对采购绩效的影响[J].行政论坛, 2010, 05:35-39.

[2]宋阳, 宋军.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 2012, 04:71-74.

[3]刘佳.谈政府集中采购模式下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与招标代理中介机构的利与弊[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14:195-197.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应对策略分析 篇8

1 不断夯实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基础

1.1 联网化

大数据如果得不到联网很容易会成为信息孤岛, 其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我们应该对移动互联网进行审计, 加快建设网络信息环境的步伐, 助推数据的集聚与互通。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快建设4G网络试点的步伐, 为未来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升级探索路径, 另一方面, 应该加快对3G网络应用的普及, 与相关统计数据相结合, 扩大移动通信服务的使用规模, 为数据的集聚和采集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1.2 移动化

一直到2013年3月底, 我国接入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8.1739亿, 占我国总人口的60.6%, 这一数据同时也证明了有将近40%的人口尚未接入到移动互联网中, 所以, 政府应该大力推行“数据救济”, 对廉价的智能手机进行充分的研发, 可以免费将其发放给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 促进全民手机化的真正实现, 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 将“数据鸿沟”彻底消除。在未来的世界中, 手机将会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 同时也是数据采集点全覆盖得到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

1.3 免费化

政府应该对人们分享数据的行为进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使获取成本的成本得到相应的降低, 通过更加直接的方法提供免费的网络。中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推进试点4G网络的免费服务, 在此基础上与网络服务供应商联合设计出适于在全国推行的免费服务方案。如果这项举措能够得到实行, 必然会推动大数据的迅速发展。

2 搭建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平台

2.1 信息化

现在社会中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矛盾, 在其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工业时代旧秩序与信息时代新秩序时间存在一种“失同步”现象。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给了有利的契机, 通过对全新标准的使用推动政府审计政府组织系统。首先, 我们应该将旧数据挖掘工作做好。放弃原有的数据结构, 将原有物理空间存在的局限性打破, 用标签化的元数据取代原有的目录信息, 推进网络结构数据系统的建立。这项工作需要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 使数据的信息化发展得到加速。其次, 应该加快对原有政府结构的额信息化改造。站在服务型政府的高度, 促进政府公众服务的转型, 合理定位政府中各机构职能, 对原有机构进行再设计等等。最后,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对现有的工作领导机制进行积极的调整, 充分结合外国的先进经验, 在政府中设置首席信息官, 使政府工作变得更加透明、法治、开放, 进而使这次政府改革得到推动。政府中的首席信息官应该由专人任职, 对不同部门进行协调。同时在执行机构的设置上, 大数据和信息化战略的实行都要由专人操办, 在工信部门中划分出来。

2.2 服务化

聚焦政府大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与一个用, 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中, 数据与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如果数据和资源是开放和自由的, 就意味着每个公民在数据与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政府可以为公民打造一站式的服务型政府, 从而赢得公众对服务型政府的信任, 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大数据时代中的重要网络节点。同时, 政府应该加快研发为公众提供数据服务的手机应用软件, 通过收集将数据进行公开与发布, 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监督的加强, 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民参加到社会协作中来, 在这一过程中的采集主要来源于公众数据的采集。

2.3 共享化

在大数据时代中, 政府应该对信息工具进行有效的利用, 对市场与社会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利用, 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将政府打造成为一喝大数据公共平台,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进行数据的共享, 将各种数据接口开放, 使任何组织与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与优势, 对便民公共服务应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应用。与此同时, 该公共平台还应该与社会组织以及企业联合, 将数据平台打通, 通过法律手段推动数据接口的开放与对接。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新认知的获得以及政府转型的积极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中, 整个世界将会朝着无数据时代、小数据时代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划分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的数据积累将会发生量变与质变的双重变化。这场重要的数据变革必将使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近, 中国政府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机遇, 引领大时代的发展潮流, 打造一个新理念、新技术、新规则的服务型政府。

摘要:近年来,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数据量得到迅速的增长, 在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成为人们创造新数据、获得新认知的主要源泉, 对政府与社会的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的数据积累将会发生量变以及质变。本文主要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现状, 主要阐述了在大时代中不断夯实网络基础的重要性, 对搭建大数据时代应用平台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应对

参考文献

政府参与的绿色产品设计策略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控制环境污染, 很多国家采取了不同措施, 例如欧洲联盟对于使用某些有害物质 (RoHS) 的限制以及有关电子和电气设备废物 (WEEE) 的限制[1,2]。最近几年, 学术界也开始广泛关注环境问题。Kocabasoglu等[3]和Fuente等[4]研究了通过逆向回收供应链来降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 这些研究只集中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制造[5,6], 他们仅仅关注在产品设计后的使用和回收阶段来减少环境污染。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达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重点放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 而不是传统的终端控制方法。因此, 考虑环境的设计 (eco-design) 或者绿色产品的设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7,8,9,10]。但是, 有关绿色产品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例如Rehfeld等[10]采用经验研究法研究了环境组织与环境产品开发设计之间的关系。Pujari等[11]研究了在新产品开发中引入环境因素的关键点。Dangelico和Pujari[1]提出了描述绿色产品设计的概念模型。Chen[12]研究了具有两个竞争性质量属性 (传统属性、环境属性) 的产品设计问题, 他假设了产品的质量一定 (传统质量水平和环境质量水平之和一定) , 设计两个竞争性属性的水平来使得利润最大化, 并通过政府制定质量标准 (质量水平必须高于一个值) 来提高绿色质量水平, 这个措施将会提高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但是会降低制造商的利润。因此, 需要构建一个绿色产品设计决策的理论模型, 综合考虑顾客偏好、企业产品设计策略和政府环境政策之间的交互影响。

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高, 有部分人群仍然没有意识到绿色产品的重要性, 仍然选择购买普通的产品, 而少数人已经开始选择购买绿色产品[13]。由于存在这样两个细分市场 (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 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时就存在不同的产品设计策略, 是只设计一种产品面向不同细分市场, 还是设计不同的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由于这两个细分市场中的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不同, 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还必须考虑顾客购买的转移问题, 根据设计产品质量和进行合适定价来避免顾客购买的转移[14,15,16,17]。企业从利润最大的角度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但是政府希望企业从整个社会总绿色质量最大化的角度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不会考虑资金问题。双方在各种产品设计策略选择上是否存在不一致性, 如果存在将如何解决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首先给出制造商根据利润最大化选择的产品设计策略, 然后给出根据整个社会总绿色质量最大化的角度政府希望制造商选择的产品设计策略, 最后分析各种产品设计策略选择上制造商和政府决策的不一致性并给出解决方法。

2 问题描述

考虑一个制造商设计生产一种耐用性必需产品, 他面对着一个需求固定的市场 (假设为N) , 这个市场包含两个细分市场, 一个是普通市场 (用o表示) , 占的比例为γ (0<γ<1) , 一个是绿色市场 (用g表示) , 占的比例为1-γ.与文献[12]类似, 假设产品的属性用质量表示, 质量有传统属性质量 (qt) 和环境属性质量 (qe) 两种, 含有传统质量的产品称为普通产品 (销售价格为po) , 含有环境质量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 (销售价格为pg) , 环境属性质量水平要高于传统属性质量水平, 即qe>qt>0。

假设普通市场顾客对普通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vo, 对绿色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αvo (α>1, 表示普通市场顾客购买绿色产品会给他们带来额外效用) , 绿色市场顾客对绿色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vg, 对普通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βvg (0<β<1, 表示绿色市场的顾客购买普通产品时效用降低) 。绿色市场顾客对质量的评价要高于普通市场顾客对质量的评价, 即vg>vo>0, 另外假设βvg>v0> (1-γ) βvg和vg> (1-γ) vg> (1-γ) 2 vg>vo, 即普通产品顾客购买绿色产品增加的额外效用较低。假设顾客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不仅与产品质量水平有关, 而且与产品的零售价格有关[18], 用Uij (i, j=o, g) 表示来自i市场 (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的顾客购买j产品 (普通产品和绿色产品) 获得的效用, 那么可以得到:

顾客只有在效用非负时才会购买产品, 并且购买使得自己效用最大的产品。

为了保证顾客购买设计面向他们的产品, 必须满足如下约束:

制造商有三种产品设计策略可以选择, 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 设计两种产品 (普通产品和绿色产品) 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质量有关[19], 即ci=kiqj2 (i=o, g;j=t, e;kg>ko>0) 。假设制造商开发设计绿色产品需要开发成本, 而设计普通产品不需要开发成本, 开发绿色产品的成本与绿色产品的质量有关, cd=dqe2[20].

制造商根据自己利润最大化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然后确定最优的产品质量水平和零售价格 (在变量的最优值上加数字上标1~3分别表示四种产品设计策略下的最优值) , 在根据产品质量水平确定零售价格时, 仅考虑顾客购买产品的效用约束。制造商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决策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政府从整个环境的角度考虑, 就希望制造商设计绿色产品来保护环境, 在以下部分中给出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是如何影响制造商决策的, 并且分析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使得制造商也从整个环境的角度来进行产品设计策略的选择。

3 产品设计策略

3.1 设计普通产品面向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当制造商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普通市场时, 只要保证普通市场顾客购买产品的效用非负就可以 (即约束条件 (2) 成立) , 由于制造商的利润是产品零售价格的增函数, 因此, 制造商将通过获得全部的普通市场顾客剩余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最优的产品定价通过约束条件 (2) 可得, po*=voqt.而此时绿色市场顾客购买普通产品获得的效用为Ugo=βvgqt-voqt>0, 绿色市场的顾客都会转向购买普通产品, 即制造商设计普通产品可以销售给两个市场, 就不存在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普通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在这种情况下, 制造商的优化模型为:

3.2 设计普通产品和绿色产品分别面向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当制造商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种市场时, 就需要考虑顾客购买转移的问题, 此时, 制造商的优化模型为:

由于制造商的利润是零售价格的增函数, 根据约束条件 (2) ~ (5) 可以得到两种产品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将式 (8) 代入到问题 (7) 可以得到如下的无约束问题

由优化条件可得:

制造商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3.3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

当制造商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时, 只要保证绿色市场顾客购买产品的效用非负就可以 (即约束条件 (3) 成立) , 由于制造商的利润是产品零售价格的增函数, 因此, 制造商通过获得全部绿色市场顾客的剩余来赚取更多利润, 最优的产品定价通过约束条件 (3) 可得, pg*=vgqe.此时普通市场顾客购买绿色产品获得的效用为Uog=αvoqe-vgqe<0, 普通市场顾客不会转向购买绿色产品, 采用这种产品设计策略制造商将失去普通市场。此时, 制造商的优化模型为:

解问题 (9) 可得:

制造商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3.4 最优产品设计策略

比较以上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制造商获得的最大利润, 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1π2*>π3*.

命题1说明了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种市场时制造商获得的利润一定大于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时获得的利润, 因此,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将不会被制造商采用。在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时, 制造商虽然可以指定最高的价格vgqe来获得最大利润, 但是会失去普通市场的顾客。

通过比较制造商在各种产品设计策略下获得的最大利润, 可以得到如下有关最优产品设计策略的定理。

定理1

(1) 当, 制造商采取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2) 当π1*<π2*, 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从定理1可以看出, 当市场参数、生产边际成本、开发边际成本满足不同的条件时, 制造商应该采取不同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制造商不会单独设计绿色产品推向市场的。而制造商在保留普通产品的基础上开发绿色产品也是需要条件的, 大部分时候制造商都只会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制造商仅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但是政府是从整个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虑, 他希望制造商采取使得总的绿色质量最大的的产品设计策略。制造商和政府的决策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根据文献[12]中总的绿色质量的定义, 下面给出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它表示了对整个环境的影响, 四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水平用Qei (i=1, 2, 3) 表示, 由四种产品设计策略下的最优产品质量水平可得,

比较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2 Qe2=Qe3>Qe1.

从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来看, 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与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下, 总的绿色质量水平相同, 它们都高于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情况。

政府根据最大化总的绿色质量的原则, 希望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或者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不希望制造商采取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制造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政府从整个社会总的绿色质量最大化角度希望制造商选择某种产品设计策略, 两者的决策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来改变制造商的产品设计策略的决策。

4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下的产品设计策略

只有在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选择上, 制造商和政府决策存在不一致性。而政府具有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利[21,22], 假设政府制定如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企业不设计绿色产品将给予总资金F的惩罚, 如果企业设计绿色产品将根据设计产品的质量水平给予单位奖金为m的奖励。

在政府制定的这种宏观调控政策下, 再次分析各种产品设计策略下制造商的利润以及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1) 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2) 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解问题 (11) 可得:

(3)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

解问题 (12) 可得:

比较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和总的绿色质量, 仍然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3说明了在政府制定的措施下, 制造商仍然不会选择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普通顾客群占很大比例, 而他们购买绿色产品带来的额外效用又较低, 而由于设计绿色产品成本较高并且有开发成本, 制造商是不会愿意只设计生产绿色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 双方只有在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上可能具有一致性。因此, 政府只有通过制定政策使得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政府为了使得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来最大化总的绿色质量, 政府需要在某些条件下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来激励制造商, 以下定理描述了政府应该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条件,

定理2当时, 政府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反之, 政府不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定理3说明了当顾客的边际效用、市场规模、生产边际成本以及开发边际成本等满足不同关系时, 制造商会在某些条件下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当制造商自愿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时, 政府是不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即, 政府会根据市场以及企业的生产情况来选择是否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当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时, 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调控政策, 政府具体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用如下定理描述。

定理3

定理3说明了政府首先采取奖励 (或惩罚) 的措施来使得制造商按照政策的意愿来选择产品设计策略, 当政府对制造商设计绿色产品的奖励m (或惩罚F) 较高时, 政府不需要再对制造商不设计绿色产品进行惩罚 (或奖励) , 就可以使得制造商按照总绿色质量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当政府对制造商设计绿色产品的奖励m (或惩罚F) 较低时, 政府还需要再对制造商不设计绿色产品进行一定惩罚 (奖励) , 利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 制造商才会按照政府的意愿来选择产品设计策略, 即按照总的绿色质量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产品设计策略。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下, 制造商将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分析在该产品设计策略下, 政府制定措施前后制造商的利润以及总的绿色质量, 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4珔π2*≥π2*和珚Qe2≥Qe2.

命题4说明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下, 不仅可以增加总的绿色质量, 改善社会环境, 而且还可以增加制造商的利润, 制造商肯定会按照政府的意愿来设计产品推向市场, 双方决策达到了一致。政府为了使得制造商能够推出绿色产品, 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 例如提高顾客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能够对绿色产品有更高的评价, 愿意购买绿色产品, 从而增加绿色市场顾客的数量等方法。

5 结论

面对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两个细分市场的顾客, 制造商有三种不同的产品设计策略, 即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和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不同市场的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不同, 制造商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并且设计产品最优的质量水平和对产品进行定价。研究结果表明, 制造商在某些条件下选择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在另一些条件下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政府从整个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 以总的绿色质量最大化为原则希望制造商采取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或者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政府和制造商在选择产品设计策略上只有在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策略上可能具有一致性。政府通过给予制造商不设计绿色产品一定的惩罚, 而对于设计绿色产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或者只采取奖励的措施或只采取惩罚的措施, 来使得制造商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从而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 同时也保证了总绿色质量的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解决了他与制造商决策的不一致性, 而且增加了总的绿色质量和制造商的利润, 制造商就有动机按照政府的意愿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双方决策具有了一致性。

本文只考虑了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顾客数量固定的情况, 当市场顾客的需求受到价格或者广告水平的影响时, 制造商和政府应如何决策以及决策是否存在一致性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当顾客无法很好识别绿色质量时, 制造商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使得顾客购买绿色产品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或者制造商采取何种措施来激励零售商更好地宣传绿色产品来帮助推出绿色产品也值得研究。当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 制造商认为不可信时, 双方应该如何博弈决策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摘要:工业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从绿色产品设计开始, 这得到了顾客、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有些顾客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购买行为来保护环境, 而另一些只会购买普通产品。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来的决策是否要开发绿色产品, 选择何种产品设计策略面向两个细分市场。企业的最优产品设计策略并不一定有利于保护环境, 而政府需要制定宏观政策来改变企业的决策。研究结果表明, 在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影响下, 企业选择了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绿色产品设计策略, 并且利润得到了提高, 总的环境质量也得到提高, 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政府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校 政府采购 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7-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政府加大对高校经费的投入,高校办学规模得到了不断拓展,高校政府采购规模逐年增加,但随着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全面推进,采购过程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高校政府采购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政府采购工作,对提高高校政府采购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认识到政府采购的强制性

在2003年,我国颁布了《政府采购法》,其中对高校采购工作进行了规定,即将高校采购定义为政府采购,要求高校实行政府采购。而在同年的8月,我国教育部也下发了高校实行政府采购的相关通知。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虽然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和深化落实,但是仍然有部分高校和个人在利益驱使下,没有进行政府采购的宣传和工作落实,甚至还存在部分人员根本不知道政府采购这一事物。还有些高校仅仅是遵守规定中所限定的采购金额,而不符合规定金额的采购项目则私自进行,没有体现出政府采购的强制性。

2.缺乏适合高校实际的政府采购制度

虽然在《政府采购法》中对高校采购提出了施行政府采购的具体要求,但是却没有为其制定相应的采购工作制度,使得高校政府采购处于无约束、无管理的状态。就当前实际情况说来,高校在进行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限额以上的采购项目按照采购法的要求进行,而限额以下的采购项目则自主进行;另一种是在教育部提出的政府采购要求下,建立了自主采购工作组,自行制订了政府采购的具体事宜制度,指导相关工作展开。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出现一定问题,因此需要统一相识的政府采购制度对高校政府采购进行约束。

3.采购时间较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校园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对于教学设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政府采购的工作量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在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校园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革,从传统单纯简单的教学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到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需求的增加。但是由于很多校园经营不善,采购的周期时间比较长,单纯的为了与时俱进,而购买了一些技术需求很高的实验设备,所以也导致采购工作无法跟上设备的需求。所以在高校政府的采购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于这种类型设备的采购还需要进行招标,所以采购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二、提升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完善了高校政府采购方式的适用条件

高校政府采购主要以设备采购为主,采购的设备基本上用于学科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由于受学科教学开设和科研项目研发进度等因素的影响,常有特殊采购和紧急采购的现象,往往造成采购批次多、采购数量少等现象。然而《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了各类采购方式的适用条件,并且严禁采购人以各种理由规避公开招标采购。为此,有限的采购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特殊需要。《条例》丰富和完善了政府采购方式适用条件的范围,在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对于货物或者服务采购项目,预算金额达到公开招标以上项目,采购人有特殊情形要求的,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形下,允许采购人“在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申请批准后,可以依法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这为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创造了更加灵活的操作环境,高校采购管理部门在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情况下,可根据项目实际特点申请适宜的采购方式,提高采购效率,满足教学科研发展的需求。

2.促进廉政建设与采购流程之间的结合

建立信息化的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模式由于选用了先进的技术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严谨性与透明性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提高了信息化政府采购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与监督部门的监督方式进行明确。尤其是纪检监督与采购流程之间的结合,对监督管理权实施的部位、环节都进行了全面的监管,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廉政建设水平。

3.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在高校政府采购管理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此提高高校政府采购的水平。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政府采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此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在该信息系统之中,需要满足几个基本的功能。一是自动申报统计,以此确保高校的采购项目在立项之初就能够被记入到系统之中,对采购方式、资金流向、设备批次、供货方式等进行管理。二是采购管理功能,这就是实现对高校政府采购方式的自动选择,同时自动提供审批程序,并且对采购人、采购合同、付款情况等详细显示。三是采购评价管理,主要涉及到对产品故障、维修、供应商服务等信息进行管理。四是厂商管理,即对高校政府采购所涉及到的供货厂商进行登记管理,以供其他采购项目使用。

总之,高校采购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加强新政策的理解与把握,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并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切实从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各个环节上提高采购效率,提高资金的效益最大化,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浅析提高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水平的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4,25.

浅析我国政府采购的优化策略 篇11

一、我国政府采购及其社会意义

政府采购工作是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了完成公务工作所必须的行政消费行为, 这种消费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投入, 按照经济学的相关原理, 大量的资金流通和消费必然会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提供一定的帮助, 也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 政府采购的概念

按照国际上通俗的论述,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 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 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 是一种公共采购管理制度。国际范围内, 政府采购工作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项制度的使用已经相当规范、严格, 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同。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虽然起步不算太早, 但也取得了明确的社会效果,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 政府采购的社会意义

政府采购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消费, 这种大规模的资金使用行为, 如果得不到制度层面上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难免会出现问题。政府采购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行为是一种专项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 把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消费行为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让制度的威力和法律的效率来规范和约束这种行为, 使得政府采购得到人民的监督, 处于公平和阳光的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消费, 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进步。经济层面上, 按照经济学的相关原理,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政府采购就是一种典型的大规模消费行为, 消费支出会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 必然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其次, 我国政府采购的经济支出就意味着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发展良机,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就业压力。再次, 我国政府采购工作是一种专项的科学消费行为, 需要公开投标招标, 为社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和参与意识, 客观上为每家企业都提供了机会, 政府采购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导向行为, 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措施, 使得采购重心优先考虑我国民族企业, 已达到扶持民族企业的目的。

二、我国政府采购工作需要改进的环节

国际上, 政府采购工作已经具备成熟的操作经验, 有着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的程序设计, 还有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监督和约束。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经历的时间不算很长, 存在问题是难免的, 这些需要改进的环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采购工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中央政府早就按照相关要求, 并参考国际上的成熟实施经验, 已经完善了与采购工作相关的各种实施制度, 也相应的加强了专项法律建设, 这些制度和法律条文使得我国各级政府基本上能按照规范采购程序来开展政府采购工作, 每项具体的采购工作, 也都能切实遵照公平、公开的招投标的实施原则, 但是,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政府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不在断增加, 有些制度性漏洞和缺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体现出来了, 一些细节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采购工作中, 我国中央政府的机关单位实施得比较好, 但一些基层单位有着独特的实际情况, 现行的一些制度就存在忽视一些基层政府的实际情况和独特需求的环节, 这就不利于相关基层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鼓励各基层单位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具体的规范措施和制度实施意见, 以及质疑、投诉、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

(二) 政府采购的微观工作存在需要改进的环节

现阶段, 我国规定的政府采购工作重在宏观指导, 对一些微观工作只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些细微采购工作的开展允许一些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采购范围的选择中, 我国政府规定的是适度原则, 没有给出全面或典型的安排, 允许一些单位根据适度的要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来开展微管采购工作。这种指导方针是正确的, 但一些政府就过分利用这种政策空间, 具体、细微、临时的政府采购工作, 就出现了一些采购单位先执行采购、再到相关部门补办手续等现象。这种现象的重复出现、扩大化使用, 表面上是暂时的违规现象, 但时间长了, 就不利于财政支出资金的控制和节约, 违反了相关规定。

(三) 一些单位的政府采购数据管理数字化程度不高

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政府采购的工作档案、采购明细、供应商信息、金额支出、招投标文件等数据信息, 都应妥善管理, 严格封存, 便于以后的查阅。随着科技的进步, 政府采购的数据管理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更新技术设备, 提升政府采购数据管理的数字化程度。一些地区的基层政府, 尤其是偏远山区、基层的乡镇政府内, 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等原因, 政府采购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该, 政府采购项目档案、供应商档案等都缺乏妥善保管, 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我国上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适时适度的财政倾斜, 提供专项资金来帮助一些基层单位进行设备更新, 提升政府采购数据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也提升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效率, 为采购信息的及时发布、采购账目的及时公开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具体优化策略

社会在发展, 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也应加大不断完善的步伐, 在政策层面、制度层面、法制层面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加大我国政府采购的工作的改革力度, 弥补政策漏洞, 减少法律空白, 力争使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更为规范和完善, 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使得每一项采购工作都应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

(一) 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是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推动《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立法工作, 健全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 使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具体化, 以增强法律规定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政府采购的参与者, 即采购人 (采购单位) 、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 依据法律行事, 受法律约束, 同时也受法律保护, 政府采购才能作为财政资金支出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 尤其是地方的基层政府, 作为财政事权的主要承担者, 在政府采购支出中应有规范完整的制度进一步加快制定政府采购法实施办法和其他配套法规, 如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指南、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办法等, 在具体的管理、执行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从本地区的实践出发, 探索、制定出合适的制度办法, 为更好地落实政府采购计划提供保障。

(二) 优化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流程

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结合国情和各地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政府采购信息系统,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 完善网络信息管理, 以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 优化采购工作的实施流程。

(三) 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

我国政府采购工作, 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为此, 我国应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 确保每一项采购工作都在人民的监督之中进行实施。具体监督措施应以事前、事中监督为主和事后监督为辅相结合, 政府采购监督就是需要监督主体防范不当的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 而非仅仅在不当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之后去进行调查。

总而言之, 现阶段我国各项公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离不开政府采购工作的有效、及时实施, 政府采购也是现代社会制度中不可获取的工作要素之一。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在实践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效, 也带来了积极的经济效益, 但这项工作也应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加大改革力度, 积极实施优化策略, 使得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更为规范和完善。

摘要: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自开始实施以来,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政府采购工作规范了行政资金的消费行为,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节约了行政成本, 为这项工作的后续发展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各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也存在一些改进的地方, 这项工作应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加大改革力度, 积极实施优化策略, 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政府采购,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聂常虹.政府采购与制度创新[J].商业经济, 物资经济, 1998 (7)

上一篇:钢结构稳定性问题分析下一篇:总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