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和方法

2024-07-22

体制和方法(共12篇)

体制和方法 篇1

1 老城区的管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排水系统不完善, 缺乏整体的规划性

老城区排水系统大都采用雨、污合流直排制, 居民生活污水、办公商业污水、工业废水及雨水未经任何处理全部合用一条管道接入市政管道, 并直接排入城市水体。这部分管道往往长度比较长, 地形、走向复杂, 无严格的规划和设计, 缺少竣工资料老城区的排水管网缺乏区域整体性规划管线位置混乱的现象比较严重, 设计时对管网的服务范围人口数量排水量等系数选择不合理, 使得排水管网的排水和收集能力较差, 不能满足目前排水设计的要求。

1.2 管网年久失修, 管网陈旧老化

由于缺少对管网的管理和维护, 有些管网设施的年限本身比较短, 加上政府投入不足, 管网过早陈旧失修, 使管道不堪负重, 淤积严重, 影响了管渠的过流能力, 使得管渠的实际过水量小于设计过水量, 管道老化现象普遍存在, 甚至污水溢流, 严重影响市市貌, 造成环境恶化。

1.3 雨污处理设施不完善

在老城区的管网系统中, 没有布置污水处理设施, 大都是直排制的雨污合流, 导致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水体, 严重影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老城区存在雨污管混接的现象, 由于市政管网设计布置的不合理, 从而导致部分区域污水管直接接入雨水管或合流管, 表现出雨污合流现象严重, 排水系统混乱不完善, 分部不合理。市民在排水的同时大批的其他非溶解性物品, 布巾塑料等也随污水进入下水道, 使排水已经很艰苦的下水道更加堵塞。

1.4 管道混接普遍

在居民小区, 排水管道和市政排水管道混接或乱接比较普遍, 而市政排水管道建设滞后于小区排水管道建设, 导致小区污水管道只能接入市政雨水管道;城市排水监管力度不够, 监管措施不完善, 竣工验收监督不严, 导致小区污水管道人为接入市政或小区雨水管道污水分区, 城市污水厂建设滞后于市政污水管道系统建设, 导致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系统并就近直排河涌。这种管道的混接对城市环境的损害程度非常大, 同时也影响城市改造的进度。

1.5 市政管道改造难度较大

市政管道改造难度大, 问题多, 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在市政道路上正同时进行建设例如电信、电力、煤气、热力、给水及路灯等多种工程管道比较多。这些管道是由各个专业单位分期建设的, 无统一的规划和综合设计, 管道埋设深度变化很大且占据绝大部分路由, 加大了交通压力, 如果出现风沙等恶劣天气, 这些工程的扬土会阻碍人市民的出行, 同时破坏城市环境, 增加了市政进行管道改造的压力。

2 管网改造设计原则

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由于老城区存在街道狭窄, 路面交通量较大, 各类管线的交叉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 为了减少管网改造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的具体实际, 结合排水规划, 在确保水体尽可能减少污染的同时, 充分利用现状管渠, 实现排水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1 符合地质条件

在管网改造的设计原则中, 有与管网全部埋在低下, 线路很长, 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往往比较复杂, 这就要求管网的改造设计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 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方法保证给排水管网的施工质量, 为给排水管网的良好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2.2 符合城市改造规划

旧城给排水管网的改造设计要强调逐年实施的可能性, 根据政府部门对旧城改造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确定逐年改造安排, 做好经济估算, 保证管网改造落到实处;城市的总体规划指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排水体制的改造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 满足城市水环境规划和污水治理目标,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 与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

城市排水体制的混乱和滞后, 旧城区和城中村排水体系的改造应纳入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 为建设单位节约成本和时间, 同时能避免城市建设。

2.4 适应改造区域环境

管网改造在设计前期, 要充分了解改造区域的环境, 包括交通、人文、自然环境等;同时还应摸清地下设施的埋设情况, 因为城市道路下各种不同功能的管线错综复杂, 在平面或立面上经常发生冲突, 有时管道走向、坡度、高程很难重新调整。设计人员需要对给排水管线沿途的地下设施埋设情况详细摸清, 使管线设计更合理、更科学, 达到设计要求, 以管网的排水能力。

2.5 坚持经济、高效、科学的原则

管网改造设计必须根据各区域的实际因地制宜, 并分步实施优先改造污染大、难度小、见效快的区域, 分阶段完善城市排水体制;应积极稳妥地利用先进工艺设备和新型材料提高排水管道性能和降低建设造价缩短改造周期;减少改造对城市交通、建筑安全的威胁;选择合理科学的雨水截流倍数。

3 老城区排水体制的改造方法及建议

3.1 排污处理体制

排污体制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及战略高度, 考虑整个刘御水体的保护以及元气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要求。在很多城市老城区范围内, 现有污水管道设计标准均远远低于规范要求, 但是由于老城区人口多人员流动快, 交通量比较大, 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要对老城区进行划分, 结合原有管道系统, 依照主干道进行沿街铺设,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按照规范设计雨水重现期重要道路和重点地区, 尽可能保留现状污水主管线新建和改建污水干支线。

3.2 雨洪利用体制

雨洪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雨洪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热污染和干旱缺水的困扰, 还有助于增加城市水源, 减少排水系统的压力, 促进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

3.3 因地制宜地选择排水体制

城区的排水体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处理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环境容量、地形和气候等条件, 同时考虑城市的经济能力、管理水平。对于常年少雨、气候干燥的城市可考虑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而对于地势平坦, 多雨易造成积水地区或临海地区, 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体系应妥善处理好内涝以及海水涨潮倒灌的问题;对现状老城区合流制的改造需考虑工程的施工难度、实施的可行性, 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3.4 依法进行改造,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水法规是城市排水体制顺利实施改造的法律保证, 排水管理条例是城市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 排水法规和管理条例的完善程度, 极大地影响着排水体制改造的实际效果, 因此, 排水体制的规划立项投融资、建设实施和竣工验收等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同时, 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建筑规范和规定选用合适的管材, 增加管网的使用寿命。

3.5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舆论监督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 要想贯彻市民的某种意识, 宣传和舆论必不可少。城市排水体制的改造涉及千千万万市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 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离不开市民的监督和参与, 在相关单位进行城市排水体制改造设计的时候, 要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见, 同时应加大宣传, 提高广大市民的监督意识和舆论意识。

4 结束语

排水体制的设计改造是一复杂、长期的过程, 排水体制的选择是一个决策性问题, 因此, 在排水体制的改造过程中, 必须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节约资源和资金, 完善排水系统的改造设计, 使排水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从环保角度看, 其高要求促使城市管道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环保性, 但是在现在的城市中, 有很多老城区因为管道不合理, 造成雨污外渗, 不仅影响市容, 其散发的味道也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老城区管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对管网设计原则和排水体制的改造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老城区,管网改造,排水管道,排水体制

参考文献

[1]刘珊.浅析城市给排水管网改造设计.建设科技[J].2009, 45 (10) ;72.

[2]林家森.大城市老城区排水体制调查研究及改造对策[J].中国市政工程.2005, 22 (4) :43-45.

[3]付晓娟.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方案研究[J].河南建材.2012, 24 (4) :19-21.

[4]荣梅.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改造设计浅析[J].防洪排水.2012, 18 (9) :175-177.

[5]李瑞成, 王吉宁.老城区排污管网改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2008, 20 (6) :6-10.

体制和方法 篇2

强调灌输渗透,注重隐性教育

“灌输”理论是列宁提出的,是指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很多国家在不断地对其公民进行隐蔽的思想灌输,或者叫渗透。如美国和西欧的学校经常通过职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行引导,实际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也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俄罗斯则大量开设历史、哲学等课程来影响学生。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更新观念,创新方法,重视效益

我国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要学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集体意识和文化意识。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做到事半功倍。

(二)突出意识形态,把握正确导向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突出政治性。就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抵御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图谋。

(三)以人为本,培养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

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情感,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思维模式,使他们能独立判断、解决问题。

(四)加强社会配合,推进整体教育

我们必须调动一切手段营造氛围,使人们在良好环境中受到熏陶,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和保障,利用财政与税收政策来引导。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有效推进整体教育。

(五)充分利用媒体,发挥网络功能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抓住热点、吸引大众、教育国民,把握舆论导向。还要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加强对社会动态和舆情的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国民思想动态,有的放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延安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开展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锻炼和培育了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的前进和胜利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它的历史功绩巨大,现实意义深远

一、延安整风的原因和目的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共中央之所以要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清算王明“左”和右的错误在党内的影响。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以后,党从军事上、政治上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然而,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系统地清算这种错误,党的干部对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还缺乏深刻认识。许多党的干部,还未能深刻认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和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王明的影响还有市场,特别是1940年3月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代表作《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原名《两条路线》)在延安的再版,对党产生了严重恶劣影响。为了彻底清算王明的错误及其影响,1940年9月,中央召开会议,回顾党的历史,分清路线是非,全面总结历史经验,从而为在思想上对党进行整顿作了准备。

第二,全面提高党的理论水平。1937年7月到1940年7月,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的队伍急剧扩大,中共党员由4万人增加到80万人。党员队伍虽然迅速扩大,但有许多人思想上并没有入党,80万党员中不乏目不识丁的农民、地主子弟和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大部分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缺乏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并且在紧张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使党不可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新的土壤。党中央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

第三,改进党的作风,与解放区人民共渡难关1941年前后,由于日寇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敌后解放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到1942年,华北解放区的面积缩小了1/6;八路军由40万减少到30多万,新四军由13.5万减少到11万;华北解放区人口由4000万减少到2500万,全国解放区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以下。加上当时华北地区又连续发生水、旱、虫灾,更增加了解放区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争取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改进党的作风。

因此,整风的目的是彻底清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达到全党思想统一。从当时国内外形势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侵华日军攻势遭到有力遏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二、延安整风运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全党整风预备阶段。在此期间,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政治策略和战略战术,并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实质,为全党整风准备了有力的哲学思想武器。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7月和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性锻炼。9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会议,检讨党的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的错误政治路线,提出发动全党进行思想革命,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会上,大家列举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危害,认真地尖锐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二阶段为全党范围内的整风逐步展开阶段。1942年2月,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全面阐明整风的任务和方针,在全党引起强烈反响。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在延安的近万名干部普遍参加了学习。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在全党进行整风的指示。整风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重点是反对主观唯心主义。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毙后,治病救人”,即通过学习文件,掌握精神实质,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第三阶段为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1943年10月一1945年4月,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检讨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路线是非。1944年4月,毛泽东作了《学习与时局》的报告,对高级干部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结论。至此,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三、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

第一,延安整风运动促进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延安整风运动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全党的思想解放。通过整风,使党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彻底清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整风运动使一度严重危害党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三大歪风受到涤除和整肃,使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植根于广大共产党员的思想深处。通过整风,在党内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大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整风运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整风运动所采取的基本方式;坚持群众路线在整风运动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其中,整风中所采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后来毛泽东把它总结概括为“团结—批评一团结”这么一个公式。这样,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不仅是解决党内思想矛盾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中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延安时代,通过对自身历史的正确总结和不断的自我革命、自我教育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不彻底批判党内普遍存在的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就树立不起来;不彻底批判党内的宗派主义,就不能实现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不结合党的历史,不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深刻地自我反省,真诚坦率地互相帮助,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形不成。总之,不彻底清算存在于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树立不起来。

延安整风运动从根本上转变了党内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党风、文风,党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

第二,延安整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整风运动的直接结果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通过整风运动,毛泽东的威望达到了空前高度,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团结和统一。延安整风运动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破除了党内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把共产国际指导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使全党把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空前一致地团结起来。整风运动中全党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对整顿“三风”的学习,分清了是非,分清了功过,分清了我们党的历史上正确路线同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之间的根本对立,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志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统一了党内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路线觉悟,基本形成思想上的统一。当整风运动即将完成,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召开时,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全党已承认毛泽东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代表,是全党的思想领袖,从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体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的做到利为民牟;权为民用。其次要深化人事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管理人才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扩大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再要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学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再一次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是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向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需要。

体制和方法 篇3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机构改革中都设置了主管群众体育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专、兼职的群众体育干部,组织开展了各项群众体育活动。文章主要就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改革方法。

关键词:体育改革 行政管理 管理体制

引言:行政体制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它可以保证政府呈良性运行状态。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和制约行政体制,同时,行政体制又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华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以及它们下属的各种运动协会实际上仅在名义上存在。许多项目的管理名义上是由各协会负责,可是这些协会多与行政职能部门或行政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体育总局所设的各主管业务的司、处取代了这些协会并用它们的名义行使着体育管理职权。因此,文章基于此主要分析了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改革方法。

一、我国群众体育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构高度集中。造成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不清,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行政效率低下。从而压抑了社会办群众体育的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协会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加之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盘分散,宏观调控不力,不利于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网络的形成。更使得群众体育管理系统宏观和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受到影响。

2.法制化程度低

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群众体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问题。虽然我国群众体育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少、法治意识淡薄,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还比较滞后,可供利用的法规、制度较少。目前,群众体育事业制定的法规制度多数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群众体育的管理问题没有具体化,对具体问题的指导性不强。而且,缺乏群众全面综合评定各省(区、市)体委工作的标准和办法等,没有形成完整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各项规范性文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强制性。同时,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体育领域依法办事还存在太多的困难。

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群众体育行政部门具有较浓厚的人治色彩,法治程度偏低,对官员的法律规定、道德约束从上到下都存在着效力递减的规律。为了确保群众体育公共行政在正常健康的条件下运行,必须改革干部的人事管理体制,实行政务公开,使行政的内容和程序受到公众的监督。虽然我国的群众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1.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行政部门要改变计划经济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权力运作模式,要向社会进行有序地权力让渡,在法律的规范下合理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让渡出的权力有效运行。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2.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体育方面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降低行政成本,使行政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也以此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的社团型、事业型协会建立较早,只是由于行政管理的膨胀,使其成为虚设。目前,通过法制化,完全能使协会制充分发挥其实效,成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所以,实现依法治体十分必要。

3.行政管理与财政政策挂钩

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是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型协会的改革,今后,一些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应被推向市场。大力扶持社会体育中介组织,使其依法参与体育管理活动。特别是事业型协会,要根据其所管运动项目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化程度,不断推动其向社团型协会转变,避免其走回头路,形成新的政事不分,或者坐享“双轨制”带来的双重利益,而成为新机制形成和运行的障碍。总之,要与时俱进,与市场化进程协调发展。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包括:政社不分、政府权力过大、职能不清、法制不健全、干部人事体制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正是需要通过群众体育行政体制改革解决的问题。文章就此仅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树怡,朱月彤.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1999,(4)

2.宋玉梅等.小康社会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3.董新光.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体制和方法 篇4

1 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对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后开始的,而市场经济就成为之后市场发展的主旋律,市场经济规律成为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的规律,即让市场上任意一个经济主体都有投资的自主权。这种变化在缓慢进行着,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方式都变的多元化,市场经济逐渐确立起其地位,然而计划经济仍按照其惯性影响着投资,如投资的决策权不能落实,投资的决策科学、民主程度不够。在投资项目的改革中,使企业拥有充分的投资自主权是投资改革的首要目标,即: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2 国企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还受到封建思想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华封建几千年虽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是也存留下来不少糟粕,官本位思想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个在封建时代对工农兵学商都要进行控制的思想在古代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及其强烈的影响,明面上是为人民做主,实际上是控制着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而计划经济时代下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度也不遑多让,企业完全没有投资自主权,所有的投资项目不管性质、资金等都由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划分权限,致使投资收益低。所以要对投资进行改革,必须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而除了投资活动受政府控制外,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如投资没有目的性、对投资中的问题认识不明确、投资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不重视财务管理等。

3 针对投资管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对于投资项目的改革主要是将投资主体的地位让给企业,让企业拥有最大程度上的投资自主权,市场对于资源的配制最为合理,在上述我们也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即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但是这个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放任企业自己发展投资,很多时候仍需要我国政府发挥调控与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行为做出规范,让企业活动不影响公共利益和福利或者对公益公利有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政府要对企业的投资权进行控制,管理要适度,主要通过对于对外部条件的控制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实行核准制管理,这样做是更多地通过间接地手段来管理投资,使管理手段更加多样。也就是说政府在新的投资项目管理中,扮演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不再是参与者和控制者。

对于投资没有目的性、项目分散而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我们要在国企内确定可行的集团投资的战略意图和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整个国企必须明确在自己的投资中发展什么、限制什么、保护什么,但是这个准则的建立需要参考多方面的因素,如国家对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的政策、企业本身的经营水平、市场的需求量等。针对财务管理地位低的情况,国企要大力发展建立投资的内控制度,对于投资项目中的每个环节都予以有效的资金考核和评定,由专人进行预算、实施、监控等。

4 逐步完善评价方法

在我国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中,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的完善可以算是一个代表性的工作了,它将投资项目的评价细致到投资的整个过程,更加全方位和全过程。对全方位这个特点,它是从投资项目的各个方面来讲的,如技术评价、财务评价、环境影响、社会评价等,其中社会评价是随着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评价,因为它将评价的对象由物质产出转变为人,考虑投资会给什么样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最大化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而全过程的特点则意味着投资项目的评价已经覆盖了投资项目周期的每个阶段,论证分析、条件落实、监督评价等都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5 管理更加规范化

在投资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后,管理方法更加规范和多样化。其主要特点是针对不同投资主体和项目而分别进行不同的管理,比如国内企业、境外企业对于国内不同地区的投资,或者是用国外贷款进行国内投资,而投资项目本身的流程也更加的标准流畅,使得投资的管理在专业性和分类上更加科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逐渐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相应地我国的投资项目的管理体制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进行了大转变,国家的相应部门按照体制整改需求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对我国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国企的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都要对新的管理制度、方法等进行了解学习,但是由于目前对新规定了解程度不够,使得实际工作出现不少问题和困惑。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改革发展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工作人员理清思路。

关键词: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丁.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投资,2010,01:111-113.

[2]白玉锋,赵彦华.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40-43.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篇5

教育问题与其它社会问题一样,方向不明,目的不清,三十年了,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摸那看不见的石头,生怕自己淹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定制度的人是自己怎么省心怎么办;执行者是照本宣科,混一天算一天,都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国家的未来无暇理会.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王金战,曾在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炮轰”中国教育体制,抨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疾,称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逼着“牛”和“马”赛跑。王金战有着“中国教育战神”之称,他在论坛期间的“教育思想转变与行为创新”主题演讲中,毫不留情地“炮轰”中国教育体制。他把“好学生”、“坏学生”形象地比作“马”、“牛”。“马和牛赛跑,牛肯定输,但这不能够证明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能。”王金战说,“而教育者们只看到马的速度,却没有看到牛的力量。

谈及中国的家庭教育,王金战则表示,中国的家长对孩子是舍得花钱不舍得花时间。他说,目前中国的教育处于非常“6+1”(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加孩子)的时代,家长都担心孩子出“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故而格外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但是往往会激发很多矛盾。

什么是教育?教者,文以致孝。中华民族以孝为先,在家孝父母,于小家有利;在朝孝国家,于大家有利。孝,是为人要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之一,所以,“教”的要求就是让人明白孝的意义,养成孝的品质。育者,抚以成长。一个人生下来,没有父母社会养育,他怎么生存?成长离不开抚育,学语言、学行走、学吃饭穿衣,学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本领,都离不开父母和社会的帮助。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抚育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让他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做人的品质。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社会的人树立正确的方向、掌握自觉的动力,以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背道而驰,发展方向远远离弃了它的根本任务。最初,是只计成绩,以考定才,学得好不如考得好,人品好不如学习好,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的宠儿,好座位留着,犯点错误有老师护着。讲课与学习的目的就是对付一次次考试。严重缺乏做人的基本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灌输所谓的知识,在现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今天灌输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是教孩子“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而我们一样也没教好。

中考是第一关,从初中升高中,都一门心思的往重点高中考;高考是第二关,从高中升大学,都一个劲的想上重点大学。事实就是如此,上了重点高中,人生已辉煌了四分之一,上了重点大学,人生已辉煌了二分之一,剩下的一半也水到渠成。

后来,某些智障人士提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生活的素质、为人的素质、处世的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哪什么是“素质教育”?一个可笑的概念!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原来,我们以前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是“教育”,素质教育才谈得上是弄明白了什么是教育。

可怜的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只留在表面和形式上。上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课堂时间变短了,在校时间变少了,家庭作业、课外辅导却变多了;体育课、文艺课一周加了二、三堂,基本是自由活动、自由学习,因为并不计入考试成绩;至于品德教育,最多就是一个学期安排观看一、二部爱国影片,生硬的灌输一点爱国主义观念,效果不如明星的一场演唱会。总的说,还是考试成绩至上,还是以考定才,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任何积极的进步。

造成教育远远背离它的根本任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错误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广义的说,一切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都应该是人才。狭义的说,在某个

领域或某个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但是,人才,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应该是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有利的人,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时代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反人类的人、一个反社会的人、一个反时代的人。如希特勒,他是不是一个人才?绝对不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是一个对人类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但是,也不可否认,他留在历史上的是臭名昭著的恶行,他对人类进程起到的是极大的反面的破坏作用。所以,我们对于人才,应在道德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为“人”的要求。

唯文凭仍是普遍的问题。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成了教师;医学学校毕业,就自然成了医生;不论品德能否胜任,不论能力能否胜任,只要有一张毕业证就可以了。公务员考试,讲究第一学历,以前中专、大专学历就可以了,现在,不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我们一方面在说什么学习型社会,鼓励人们在离开学校后参加再教育,一方面又否定了我们参加再教育的成绩。我们一方面在强调什么不拘一格用人才,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身份,一方面又在各类招考中设定了第一学历、最高年龄等一系列排斥众多人才的条件。如果,在今天,梁淑溟、沈从文是绝没有资格当北京大学教授的,那些开国元勋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绝没有资格当省长、部长,因为,第一关——学历关,他们就过不了。

现今,中国人的身份就如我们的食品一样,充满假冒伪劣。从不上讲台讲课、不知道讲义为何物的那些大学后勤人员也能混个“教授”的名号;凡在报刊杂志社有个一官半职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天发首诗、明天发篇文章,时间长了,集成本子,就能混个“作家”的名号;今天,将这位古人的思想改改,明天,将那位古人的思想改改,后天,将各类人物各类思想硬捏成团,就能混个“学者”、“专家”甚至“大师”的名号------有了这身份,就有了骄傲的本钱,洋洋自得,其实,可恶的很!我们不是出了一个卖肉的“北大人才”吗?因为,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是人才?因为,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不能去卖肉?没有能力,就算是北大教授,也应该可以去卖肉、甚至去做乞丐。

另一方面是在教育中父母、老师至上,不能公平对待孩子。除了成绩,我们大多数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特别缺少公平的交流,让大多数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在家里,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关心课外作业做了没有,大多数交流是在督促学生搞好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减少孩子的正当娱乐时间,甚至减少孩子的休息时间。除此之外,对孩子的生活需要、心理需要关心很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学习,而是“怎么做人”,也就是怎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恰好在这些问题上缺少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每每出了重大问题,悔之晚也。

在学校,老师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一个老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学生其它的需要都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普遍被老师忽视,他们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老师的目光一年都难落到他们的身上,有些学生为了引起注意,做一些小动作,甚至做出更令人吃惊的举动,还有少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被忽视又经常被批评的学生,更为极端,有的刺杀同学或老师,走上犯罪道路。不是那些孩子天生就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逼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凶手是家长和老师。

近几年来,人们常把“体制”挂在嘴边.媒体经常出现“体制不改不行”的文章.可是我没看到一篇文章说到现在的体制究竟有什么问题,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改才能解决问题.我认为,问题不在体制,而是在思想.白开水在瓷碗里是没有味道的,倒在玻璃杯里还是没有味道的的,水不会因为换个“体制”就变成咖啡或人参汤.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

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法、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大学普遍重课本知识讲解,忽略实际技能传授、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许多大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基本都是学生把课上听的、课本上写的知识背会了,考试考过去了,就行了。大学普遍存在没有自己的定位,教学同质化。大学应该实行学术上百家争鸣,本应该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如果大学都基本一个样子,教学方法一样、培养方式一样、课程科目一样、教科书一样,那也不可能有造就出创新型人才和各领域领军人才。

现今社会,人们被金钱权利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人活着的目的,忘记了太多重要的却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真理。教育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育人,是让每个人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会计08-3班 韩陈

0806020338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会计08-3班 韩陈

出版体制改革需要主动和理性 篇6

在出版体制改革中,谁主动谁受益,早主动早收益。这是因为:首先,当前的出版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随着当今世界文化竞争的加剧,新闻出版领域面临严峻挑战,新闻出版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适应,与当前传媒技术的变化不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有关中央领导指示,文化领域改革应该走在其他改革的前列。其次,当前的出版体制改革是乘势而为,功在必成。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对全国24家出版集团所做的调查,与改革前比,全国17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集团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66.2%,利润总额增长25.3%;而同时期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团平均总资产负增长43%。由此可见,改革前途光明,不改没有前途。

在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条件不同,有的地方得尽天时地利,有的地方则困难比较多。然而,客观条件的好与坏是相对的,许多基础较差的地区,面对发达地区积极改革快速发展的现状,不保守,不悲观,不等不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手段,靠大联强,勇往直前走改革之路,终于“抱得美人归”。比如海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通过与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改制重组,两年走完了江苏出版十年的改革路程,实现了搭车发展。相反,有的地方,要思路没有清晰的思路,要措施没有像样的措施,结果步步被动,处处被动,处于极不利的竞争位置。实践证明,面对新一轮改革浪潮,谁被动谁就落后,越被动越落后。

体制和方法 篇7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它主要由密码编码技术和密码分析技术两个分支组成。其中,密码编码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寻求产生安全性高的有效密码算法和协议,以满足对消息进行加密或认证的要求;密码分析技术的主要任务是破译密码或伪造认证消息,窃取机密信息或进行诈骗破坏等活动。这两个分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正是由于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才推动了密码学自身的发展[1]。

意大利的神经网络专家Lauria创造性地提出将神经网络用于密码学领域的设想,并进行了论述[2,3]。我国的密码学研究者也注意到了这种趋势,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1992年杨义先提出了在神经网络与密码关系的研究方面可做的工作[4],其中就包括用神经网络设计出某种强有力的密码破译机。1997年戴葵等提出用神经网络方法破译公钥密码的一种方法[5],但采用的明文—密文训练样本太少,解码正确率不高,也未给出相关的仿真结果。

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介绍一种基于两层BP网络的RSA分析机为例,将明文—密文训练样本空间扩大到所有的单个ASCII字符,研究了基于多层BP网络的分析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构造的RSA分析机可以达到较高的解码正确率。

1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分析技术

1.1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传统分析方法

在传统密码体制中,对密码系统的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种[6]:惟密文攻击、已知明文攻击、选择明文攻击和选择密文攻击,密码分析者一般以推出加密密钥或密文对应的明文为目的。但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中,由于加密算法、加密密钥和解密算法一般都是公开的,所以对其进行攻击的方法有其特殊性,一般都是以推出解密密钥为目的。由于这类密码体制的安全强度取决于它所依据问题的计算复杂度,如大整数因子分解问题和求离散对数问题等等,所以找出解这些复杂问题的数学方法往往很困难。

例如在RSA体制中,加密算法E、解密算法D及加密密钥(e,n)都由密码系统用户提供给公众。RSA的提出者R.L.Rivest、A.Shamir和L.Adleman认为[7],密码分析者对RSA的攻击就是通过公开的加密密钥(e,n)推出保密的解密密钥(d,n),随后他们讨论了以下四种分析方法:

(1) 对n进行因子分解。即将n分解成两个素数pq的乘积,然后再计算出欧拉φ函数(即φ(n)),最后可计算出解密密钥d

(2) 不分解n,而是直接计算φ(n)。

(3) 不分解n,也不计算φ(n),而是直接计算解密密钥d

(4) 用其它方法来计算d

R.L.Rivest等还说明[7],所有的这些攻击方法在复杂性上不会比分解n更简单。虽然大数分解还没有被证明很难,但它是一个近300年来被许多著名数学家研究过的难题。虽然已有一些算法,但还没有找到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分解200位大数的有效算法。

1.2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神经网络分析方法

用传统的破译方法来分析公开密钥密码体制,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和计算空间。结合公钥密码体制相对于传统密码体制的特殊性,将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公钥密码的破译中,有可能构造出新的有效方法。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公钥密码体制的流程由图1所示。

由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都是公开的,就可以利用它们根据需要生成明文—密文对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然后将密文作为网络的输入信号加在输入层,将明文作为期望输出加在输出层,对神经网络进行反复训练,直到达到一定的精度;最后就可以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作为该公钥密码的分析机,输入截获的密文,就可在输出层得到分析出的明文。这样,就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方法,跳过了对解密密钥的分析,在不知道解密密钥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密文的分析性攻击。

1.3分析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BP网络模型

根据以上的讨论,本文用一个两层的BP网络来实现RSA网络分析机,该神经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2分析RSA密码体制的BP网络的具体实现

2.1样本的选择

在图1所示的神经网络分析公钥密码体制的流程中,首先在明文空间中选择明文,然后利用公开的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生成相应的密文,以此作为BP网络的训练样本。

具体对于RSA神经网络分析机来说,在实验中假设一个明文分组只包括一个标准ASCII字符(为简化实验,不考虑多字符分组的情况),即把所有单个的标准ASCII字符作为明文空间;为了与文献[5]的实验结果作比较,确定RSA密码系统的加密密钥为(e,n)=(13,50851)。这样单个字符的ASCII值(十进制)在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的作用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密文,把得到的明文—密文对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如表1所示。

2.2分析RSA密码体制的BP网络的具体设计

(1) 输入层的设计

因为本实验中确定了RSA的n=50851,所以单个字符明文的密文最多为一个5位的十进制数,于是可以将其中每一位作为输入向量的一个元素加到BP网络的输入层中。这样设计输入层,还可以降低映射的复杂度。

(2) 期望误差的选取

由于要将输出层的结果从实数转换成整数,所以要求每个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不要超过0.4;并且BP网络的性能函数为mse(即均方误差),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因此理论上应将期望误差设成0.4×0.43×128=0.000416˙

另外,由于实验中输出层有三个神经元,为了对实际的误差进行统计,设计了一个新的误差变量Errors。例如,如果实际输出为[0;8;7],期望输出为[0;9;7],用性能函数来度量误差的绝对值是1;但把输出向量作为一个十进制的ASCII值来考虑,实际的误差应是10,Errors就度量了该实际误差。该BP网络分析机应使Errors的值尽可能小,才能保证正确地解密。在实验中发现,将期望误差设成0.001,即可保证实际误差Errors为零,从而保证该RSA分析机有较高的解密正确率。

(3) 初始连接权值

利用Nguyen-Windrow方法对网络中的层进行初始化,采用该方法初始化后,该层每个神经元的激活区域将均匀地分布在输入空间中,从而可以避免神经元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训练效率。

(4) 隐层的设计

实验中,先采用一个S形隐层再加上一个线性输出层的BP网络,如果这种单隐层网络不能满足密码分析的要求,再考虑增加隐层的层数。对隐层神经元个数的选取做了大量的实验,编程分别测试了隐层神经元个数分别为2至13、35、40、45、50、55、60、70、80、90、100、110、120、130、140和150时BP网路的训练情况。结果表明当隐层神经元个数为100时,训练步数最少,时间最短,且训练出的网络的预测能力最高,因此,隐层神经元的个数设为100,并采用双曲正切S形函数作为隐层神经元的传输函数。

(5) 输出层的设计

由于网络的输出是RSA的明文,在本实验中明文是[0,127]区间内的ASCII值,所以输出层有三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的输出表示ASCII值的一位。这样设计输出层,还可以降低映射的复杂度,收敛速度比只有一个输出神经元的网络要快。

由于期望输出的区间是[0,127],而线性函数具有[-∞,+∞]的值域区间,所以选择线性函数作为输出层的传输函数。另外,由于BP网络的输出是实数,所以还要将其转换成正整数输出。

(6) BP网络学习算法的选择

对BP网络学习算法的选取做了大量的实验,编程分别测试了12种BP网络学习算法(即梯度下降反向传播算法、有动量的梯度下降法、有自适应lr的梯度下降法、有动量和自适应lr的梯度下降法、能复位的BP训练法、Fletcher-Reeves共轭梯度法、Polak-Ribiére共轭梯度法、Powell-Beale共轭梯度法、量化共轭梯度法、拟牛顿算法、一步正割法和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观察训练效果。结果表明,当学习算法为Levenberg-Marquardt方法时,BP网络在数十步内就可以达到期望误差和实际误差,比其它学习算法的收敛速度要快得多。因此,采用该算法作为RSA密码分析机的训练算法。

2.3BP网络RSA密码分析机的具体模型

根据以上讨论的样本具体选择方法和BP网络的具体设计方法,该BP网络RSA密码分析机的具体模型如图3所示。

3分析RSA密码体制的BP网络的实验结果

这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RSA密码分析机训练好之后,就可以用于对密文的分析了,由于训练好的分析机的实际误差为零,所以应该可以正确地分析密文,得到原始明文。

假设原始明文为“Plain text!”。

在不安全的传输信道上,截获用RSA加密后的相应密文,将密文作为输入向量加在训练好的分析机的输入层,在输出层即可得到解密后的明文。经过多次实验,从密文分析出的明文都与原始明文相同。图4显示了该实验的相关结果。

从图4中可以看出,通过BP网络公钥密码分析机解出的明文(图中用“*”表示)和原始明文(图中用“o”表示)完全重合,即达到了较高的正确率。

4结论

密码分析技术作为密码技术研究的热点,不仅提供了密码系统工作环境的更真实的模型,而且更容易评估密码系统的强度。本文提出了基于BP网络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分析方法,大量实验分析表明,在单字符分组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正确地分析RSA密码系统,从而进一步表明,这是一种分析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有效方法。

摘要: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传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神经网络分析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方法。利用二层BP网络,在所有单字符明文分组的空间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构造了RSA密码体制分析机,结果表明,该密码分析机可以达到较高的解码正确率。

关键词:公开密钥密码,密码分析机,BP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冯登国.国内外密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学报,2002,23(5):18-26.

[2]Lauria F E.On Neurocrytology.E.R.Caianiello ed.Parallel Architec-tures and Neural Networks.Third Italian Workshop[J].World Scien-tic,Singapore,1990:337-343.

[3]Lauria F E.Non-linguistic Neurocrytology and the Shannon theorem[M].M.Marinaro&G.Scarpetta eds.,Structures:from Physics toGeneral Systems[J].World Sc.(Singapore),1992(2):238-244.

[4]杨义先.神经网络与编码理论——国内外成果综述与未解决的问题[J].北京邮电学院学报,1992,15(2):1-7.

[5]戴葵,贾宇虎.破译公钥密码的一种神经网络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7(4):44-48.

[6]Diffie W,Hellman M.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J].IEEETrans.Inform.Theory,1976,IT-22(6):644-654.

浅析体育体制的问题和改革 篇8

关键词:体育体制,问题,举国体制,改革

0 引言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 10年来中国人体质持续走下坡, 青少年肥胖率猛增近50%。而与之相对的是,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奥运会、全运会上宣告着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两条紧密联系的直线却在一个点上出现了矛盾, 这个点就是我国的体育体制。在全国青少年体制的研究中, 普遍呈现出“高身材, 低体制”的趋势, 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低于日本的平均水平。反映了国民对体育锻炼没有应有的重视, 体育事业还没有融入百姓的生活。大家都认为体育就只是那些运动员的事, 我们自己只要吃饱穿暖就好了。在这种观念和制度的双重背景下, 我国的体育事业因此很难向全民化发展。

1 体育体制带来的荣誉以及现行的问题

众所周知, 我国的体育事业采用的是“举国体制”。也就是说要积累和调配全国优秀的运动员, 集中起来, 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封闭式的训练, 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并且要以奥运会等世界大赛的冠军为最高目标。在这种体制下, 运动员参加国外的比赛或是国内的比赛都由政府出资, 体育局统一领导、规划和组织。这种体制的突出特点就是从属并依赖于政府体制和经济体制, 政府收入的稳定和财政预算是竞技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举国体制”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促进了社会公平,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凡是有体育天赋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到体校, 平等地参加锻炼, 减少家中的教育费用支出, 这使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二是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机构的统一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确保运动员们没有资金和物质的担忧。因此, 竞技体育成就的高低关乎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的好坏。不可否认的是, “举国体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为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经验, 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封闭式的集训体制为而我国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对运动员来说, 最大的困难就是退役后的就业问题。由于我们采用的是专业化的训练, 从小学到初中, 从省队到国家队都是一条线的。很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从小就进入了体育学校进行专业化的训练, 因而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 致使他们在退役后的就业和创业困难重重。而且, 2008年奥运会51金的结果震撼了很多权威的专家, 因为金牌数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测。这说明我国的金牌数还有一定的偶然性。对全国人民来说, “举国体制”的专业化没有带动非运动员的体质锻炼, 因此这20年以来, 国民体质持续下降, 尤其是青少年身体素质差, 体标严重不及格。

2 体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建议

一般来说, 全球普遍推行的都是市场经济, 由市场来主导配置资源, 各种商业活动都在市场的调配下进行。因此, 西方的很多国家在推动经济体育的发展时都采用市场筹资方式, 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只是少数人的运动。这充分体现了体育“强身健体”宗旨。而“举国体制”是一种适应计划经济的体育制度。在我国经济转型中虽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地位的巩固, “举国体制”将会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走向国际化。因此, 我认为体育体制改革要从两个方向下手:一是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主导。使竞技体育有更多灵活发展的空间, 让运动员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比赛。改变传统的“牺牲”运动员来创造金牌的现实。这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二是调整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比例。加强学校体育锻炼, 尤其是要注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要增加专业运动员的文化课程, 校体结合,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总之, 就是要实现体育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韩丹, 杨士宝.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3) :1-7, 15.

[2]高雪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体制变革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11) :1-7.

[3]于永慧.中国体育体制的"认受性"危机[J].体育与科学, 2010, 31 (1) :1-4.

[4]焦峪平.由“冠军门”引发的对中国体育体制缺陷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 2014, 36 (1) :15-18.

体制和方法 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民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在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1 改革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近几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经验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立足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添砖加瓦。我国当前的实际是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各阶层的矛盾突出,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既要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总体要求,又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解决好各种矛盾。这就要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国情的整体“大数据”,将大数据与改革的政策相融合,并运用于指导改革的过程,推动改革的发展与完善。

1.2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兼顾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者,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将改革稳步推进。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对政府机构进行合理配置,对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分配,加强政府运营制度的建设,革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共同推进政府体制的整体改革。

1.3 重视民主的基础性作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政府出台重大改革决策前,必须发扬民主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基层,将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创新思路和改革方法实践到改革中。忽视甚至反对民众的心声,闭门改革是注定会失败的。同时,要约束政府改革的权力,严禁个人和部门的利益影响改革政策,保证改革过程的规范化和改革成果的制度化。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需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需要注重科学的办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以下个方面的统一。

2.1 统一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革各项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筹划者具有统一的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规律是客观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然要求。而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规律就是一种矛盾论,是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的衍生与解决,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推动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发展。改革筹划者在筹划整个改革体系时,应当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规划,同时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思维,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地去解决问题。

2.2 统一近期重点目标与长远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需要坚持的任务,贯穿于整个社会化进程的始终。因此,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只有将目标明确、把方向把握好,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少走弯路。同时也应注意到,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也不同,改革具有阶段性。将每一个阶段五年一规划,十年一计划,将每一个规划与计划完成好,一步一个脚印地使改革有序推进,最终实现改革的深化。

2.3 统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提高。行政体制改革更是如此,每一届政府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看似渺小,却是必不可少。只有每一届执政者针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一定的举措,才有为改革最终的成功作出保证,否则只能是保持不变甚至是向更糟糕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并不要求执政者大刀阔斧地改革,声势越大、动作越大,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改革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缓慢的适应阶段,而“大改革”恰恰只注重了改革这个行为,并没有将成果进行巩固,最终可能导致旧习、陋习卷土重来。

2.4 统一上下的参与和推进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和百姓的积极参与。行政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将鸡蛋由内打破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改革才能成功,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体制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与实事。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最终推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完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澜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政策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含义界定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职能机构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是否合规进行的干预和控制, 以此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维护金融业的秩序, 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职能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所实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模式、政策、措施等的总和。此含义所包括的两个基本要素有:

1、金融监管的主体和对象。

监管主体是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政府和准政府机构。第一类主体是金融监管当局, 它们通过政府赋予的权力, 负责制定金融监管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 如果金融机构及其个人违反了这些规章制度, 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第二类主体是各种非官方的民间机构或私人机构, 它们的权力不是来自于政府机构, 而是来自于成员对机构及机构决策的普遍认可。金融机构出现违规并不会造成法律后果, 但可能会受到机构纪律的处罚。

2、金融监管的组织模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金融监管组织模式主要有混业监管模式和分业监管模式两类。混业监管模式指对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均由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监管主体可以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机构;分业监管模式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业务领域内分别设立一个专职的监管机构负责各行业的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 监管机构没有隶属关系, 各自在其权属范围内执行监管权利、履行监管义务。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历程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体制。

这一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 身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职能于一身, 形成了当时“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此时几乎不存在着对银行的监管, 有的只是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2、经济转轨时期的单一监管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初期,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此时, 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改革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上, 对监管工作研究不多, 重视不够。

3、1992年以来的分业监管阶段。

1992年10月26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分别将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 最终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政策分析

1、严格依法监管。

严格依法监管, 除了严格落实我国各金融领域现行的监管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约束外, 还在于大量具体监管规则的完善和整个金融法制体制的建设, 要使监管工作的所有环节都要有严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完善金融立法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尽可能地细化法律、法规条文, 避免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的被动局面。

2、加强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指除国家规定的保密事项外, 凡公共事务都要公诸于众, 接受群众监督。当前, 金融领域改革日趋深化, 人民群众参与金融活动日趋密切, 金融业是高度依赖信息进行决策的行业, 科学地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 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 能够促进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3、加强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

着力构建全国性的统一的监管信息系统, 以解决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不充分、被监管机构信息呈报不及时等问题, 同时也能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建立一个类似于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 但是法律需授予其一定的权力, 明确其对各监管机构职能分配的约束能力, 以加快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 协调各监管机构之间在监管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

4、加强监管的国际协作。

一方面, 必须建立跨境监管合作机制, 与各国监管当局进行定期磋商和交流, 展开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另一方面, 逐步实现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实现监管原则、指标体系、技术等与国际一致, 减少因监管政策差异而造成的监管合作的低效率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5、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监管。

首先, 加强各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国家监管机构应当将一部分工作和权力交给自律组织, 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辅助监管作用;其次, 完善行业协会内部管理。切实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 进一步扩大协会会员队伍, 注重监管人才的培养, 实现监管专业化。最后, 各级协会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 做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不断提高全国各银行业协会的工作水平和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怀邦.银行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7.

[2]、吴刚.康德的自律理论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6, (2) .

[3]、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2.

[4]、欧阳治天.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与改革[J].经济问题探索.2 0 0 3, (10) .

[5]、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J].公司金融.2005, (6) .

浅析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篇11

【关键词】出版;体制改革;重点;方向

【作者单位】张晓云,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唐汉民,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至今已过去十余年。一方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出版体制改革发挥了突破口的作用;另一方面,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出版事业单位按照中央有关部署,进一步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融资上市等后续改革发展问题上展开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出版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攻坚阶段。如何破除部门利益、人才制约、市场开拓、出版技术进步等条件的制约,继续推动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是摆在出版业者和相关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文以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发展为线索,深入探讨当前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及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

1.局部试点探索阶段(2003—2005)

为探索实践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思路,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北京召开。按照中央部署,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领域,出版体制改革先进行局部试点,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有益经验。率先确定了9个地区35个单位进行试点,在税收、资产、管理等方面,有关部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形成指导意见,以供改革单位参考。2005年底,中央发表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2.全面试点发展阶段(2005—2008)

在前期试点实践的基础上,中央及时总结了经验,发表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也加紧制定有关改革方案,明确了分类改革的思路。在改革过程中,公益性出版单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由国家进行资助和支持,实现其公益性的出版宗旨;经营性出版单位则有步骤地进行机构改制,变事业单位为企业甚至国有控股集团,逐步脱离原有单位直接管理,引入市场竞争,发挥其市场主体的作用。

3.加快推进阶段(2008—2011)

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后续动力和政策支持,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拉开改革大幕。截至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标志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加快推进、全面深化的发展阶段。

二、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如何解决好出版单位同原有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置国有资产和改制后资本整合的问题,如何调整原有的出版导向、变计划导向为市场导向,这些问题都是出版体制改革的设计者及执行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出版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传播体系创新几个方面展开。

1.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出版内容

新闻出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取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路线,在社会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出版内容的信息来源、倾向以及立场都会对公众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一直处于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管理之下,尤其是对出版内容的有效管理,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右”的错误,同时也要避免“左”的错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原则。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正朝着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当前国际合作竞争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发生变化,出版体制改革也应顺应发展趋势。出版机构应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定位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定位于科技迅猛的发展上,在对外交流合作基础上促进自身实力的提升。

能否面向市场、创新出版内容、坚持健康舆论导向、接受市场检验是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过去几年的出版体制改革中,出版单位在出版内容上求变、求新从而大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2.在坚持改革过程中突破部门利益,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过程中,出版社的原有资产评估重置、人员待遇、事业编制转变等方面都要面临较大的变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待遇以利润衡量等新的机制措施不同程度地受到原出版社所属单位的抵制,这无疑是出版体制改革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面对此种情形,一方面,必须深入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实施,从行政体系内部加大对相关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用强有力的手段对其与出版单位剥离进行制度约束,打破部门链条;另一方面,从机制上创新,给出版企业增加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在整合行业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出版行业集团,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动力。这种行业重组对出版行业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使出版单位摆脱了对原上级单位的依赖,增强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言权,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位促使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同行竞争上。積极的竞争环境,对我国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创新行政管理,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出版体制改革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自身改革,政企、政事分开,剥离原有所属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对出版企业和主体进行正常市场监管。在监管方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应发展;在管理内容上,要落实主管负责制、主办负责制和属地负责制。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出版体制改革需要监督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领域相关工作加强管理,对违法盗版出版物的打击既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出版环境,如此才能更好地让各出版单位与国际出版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

4.培育出版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如果说政府主导的出版体制改革是来自外部的压力,那么培育市场主体就是来自内部不断发展的动力。出版企业的市场地位才是其自觉竞争、不断壮大的核心动力。这就需要真正将企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全方位考虑,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市场主体,使出版企业不仅具有形式上的企业主体资格,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其作为市场主体所需的竞争力,使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具备竞争优势,这就涉及资金资源的配置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资金自然会朝有竞争力的出版企业和集团流动。

资金的合理流动,不仅需要市场竞争的自发调节,更重要的是,改革顶层设计领域要重视对出版企业改制资金流动的保障。一方面,在改制过程中利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资金重组,吸纳非国有资本流入,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行业集团,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有实力的出版集团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相对安全的融资平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早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资源合理配置的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的有效发挥。原有事业单位内部职工属于事业编制,稳定可靠,工作的优劣并不影响工资待遇。但这样的机制环境使得出版社缺乏人才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很难生存下去,必遭市场淘汰。出版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终身制,事业终身编制转变为企业员工身份。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出版企业必须在人才建设上下大功夫,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出版企业内部的每个个体,激发其创造性。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创新微观运营环境,在体制改革的外部推力下,革新内部运行机制,创造有竞争性、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

5.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扩大文化影响

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版业作为现代产业经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更决定了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兼顾对内和对外两个市场。对内,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充分挖掘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市场,既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又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综合、立体的传播平台,充分结合互联网、移动终端与受众进行无缝对接。对外,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打造精品出版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外发行合作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1]李敏.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柯维. 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思考[J]. 中国编辑,2009(3).

[3]周蔚华,闫伟华. 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J]. 国际新闻界,2010(7).

《一九八四》的人性和体制观 篇12

作品中,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从口袋里掏出的一枚二角五分硬币, 上面有清楚的小字铸着三句这样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统治民众的四大部门名称和对应职责也竭尽其反讽之意:和平部负责战争, 真理部制造谎言, 仁爱部负责拷问, 富民部制造饥饿。

回顾古代, 仁政理念的指导思想是中和、中庸, 需要统治者调配好各方的势力对比, 极强极弱都会成为诱发局面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再看当今,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 不能仅仅考虑眼前经济利益, 更需要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长远规划。以上的历史和现实都在向我们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体制上极端化的二元对立是行不通的, 而是应当赋予个人和社会意志表达的自由, 思想呼吸的空间。

《1984》中所描述的极端冲突主要表现在大洋国的运行机制方面, 也就是所谓政治体制。

在整体格局方面, 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三分天下, 三国永远是拉一个打一个, 与这个结盟, 与那个交战, 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如此。战争也不是二十世纪初期你死我活的毁灭性斗争, 而是交战双方之间目标的有限交锋。这是由于交战双方都没有能力打败对方, 也没有足够消耗的物质保障, 同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分歧。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争夺和控制更多地区。进而获取更多宝贵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动植物产品, 以及更多报酬低廉的劳动力, 来生产更多的军备, 占领更多的领土、资源, 控制更多劳动力, 如此周而复始, 永无止息。

三国势均力敌构筑了短期和局部动荡, 但整体上的稳定型三角格局, 所以以上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战争即和平”的道理所在。

该国内部的最高领袖是作品里自始至终未曾谋面的“老大哥”。严厉的思想控制和监督之下, 老大哥的象征和符号意味愈发浓重, 他身后是独裁统治的本质, 但已经活在每名同志的心中, 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老大哥在看着你”, 这句裹挟着寒意的警告如同悬挂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让每个人瞻前顾后, 如履薄冰, 最终寸步难行。

集权主义的统治下, 双重思想是树立老大哥权威的重要手段和弥合现实与真实冲突的重要方法。双重思想意味着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同时保持并且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党内知识分子知道自己的记忆应向什么方向加以改变;因此他也知道他是在窜改现实。但是由于运用了双重思想, 他也使自己相信现实并没有遭到侵犯。这个过程必须是自觉的, 否则就不能有足够的精确性;但也必须是不自觉的, 否则就会有弄虚作假的感觉, 因此也有犯罪的感觉。双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思想, 因为党的根本目的就是既要利用自觉欺骗, 而同时又保持完全诚实的目标坚定性。有意说谎, 但又真的相信这种谎言;忘掉可以拆穿这种谎言的事实, 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又从忘怀的深渊中把事实拉了出来, 需要多久就维持多久;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 但与此同时又一直把所否认的现实估计在内——所有这一切都是绝对必要的, 不可或缺。甚至在使用双重思想这个字眼的时候也必须运用双重思想。因为你使用这个字眼就是承认你在窜改现实;再来一下双重思想, 你就擦掉了这个认识;如是反复, 永无休止, 谎言总是抢先真理一步。最后靠双重思想为手段, 党终于能够抑制历史的进程, 而且谁知道呢, 也许还继续几千年有这能力。

集权政治在一步步的登高中逐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无论这目的是不是人们所公认的, 它的恐怖在于, 它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个高度。而人民, 对于真正的人民来说, 是感受不到这种恐怖的, 一切人民, 有政治觉悟的, 他们的觉悟对于统治者来说无足轻重;而没有政治觉悟的, 朝代的更换只是要他们改变一种信仰对象, 真正的生活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那恐怖的是什么呢?是某些持异类观点的政治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是恐怖的, 他们要改变的不仅是信仰对象, 甚至是信仰。以前存在的一切真实, 都不再真实, 这种真实性发生了相对变化。只有对于当权者来说有用的真实, 才保持它的真实性, 其余不利因素, 将会被转化成有利条件的“真实”, 是创造出来的真实。而一个工作者, 他必须接受这种改变, 并虔诚地信仰它, 为它歌颂, 否则得到的, 将是冠名以“仁爱”的惩罚。

事实上, 《1984》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小说, 而是试图追问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实现的途径。对于人性的关怀, 使小说没有沦为干瘪的教科书和宣言, 使政治体制和人性水乳交融是奥威尔最成功之处。

作品中腐蚀人性并不经意却触目惊心的一笔是帕森斯家的两个小孩子, 只因一个陌生人的鞋子奇怪就向警察告密;看到老人用有“老大哥”照片的纸张包东西, 就在老人背上点火;听到亲生父亲晚上的梦话就向警察揭发自己的父亲, 这些让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长着幼齿的恶魔。孩子没有罪, 我们只能把这些归咎于教育, 英社的集权统治, 恐怖的思想控制, 文化上的净化和高压, 这些孩子们从生下来就被老大哥的思想笼罩, 就如同被狼养大的孩子, 他们剩下的只是凶残的狼性。

书中对人性进行了残酷的揭露, 仿佛要把它剥的一丝不挂。当看到朱莉亚说“只要你爱我那就不是背叛”的时候, 我仿佛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光芒, 但是作者很快就将这点微光彻底打碎。看到了结局, 两人同时说出了“我背叛了你”。我们宁愿相信这里的“背叛”仅仅是招供, 宁愿相信温斯顿仍然深爱着朱莉亚, 他只是因为那些残忍的折磨而做出的暂时妥协, 我们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罢了……

参考文献

[1]乔治·奥威尔著.奥威尔经典文集[M].黄磊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安全用血下一篇: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