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精选7篇)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 篇1
一、走进自然, 到自然中学作文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白日里云霞变幻, 夜空中星罗棋布, 江海河溪川流不息, 动物植物生机盎然。学生面对大自然这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时, 都会急切地张开双臂, 乐学乐记乐写。
在作文教学中, 我经常从教学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在习作中采用了“离开课堂, 走进自然”的方式, 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自然中, “始于课堂, 走出课堂, 融入自然”这个作文教学思路, 把以往枯燥的作文讲解变成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在以“大海”命题的作文中, 我把学生带到海边, 让他们在海边戏水、打水仗、捡贝壳。于是学生给我留下了一篇篇出自真心的习作:“我赤着脚, 走在沙滩上, 脚凉飕飕的, 沙滩软绵绵的, 舒服极了。”“我在和浪花赛跑, 有时候我跑得快, 她追不上我;有时候她跑得快, 抓住我的小脚丫不放, 痒得我哈哈大笑。”我想, 只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 才可以写得这样有骨有肉。
在“我喜欢的一种植物”的习作中, 我把学生带到田野中, 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小手触摸、用鼻子闻植物的根、茎、叶, 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喜阴还是喜阳, 长在大树下还是长在山坡上, 它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怎样……学生在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奥妙的同时, 又增进了对大自然的理解, 加深了对大自然的情感, 写起这一类的作文来, 自然是得心应手, 情到深处。
二、走进社会, 到社会中学作文
社会是个大舞台, 更是一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 也为孩子们的习作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人情味的活教材。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习作, 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表达的欲望, 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根据需要, 我把课堂搬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中, 让学生置身于社会中, 采用考察、参观、走访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接触活生生的真实资料, 做到言之有物, 下笔有神。
我把学生带到翔安的污水厂, 让他们参观工厂里的设备, 听工人介绍污水处理过程, 他们写下了《参观污水处理厂有感》;在学校办公室、在村委会里, 在菜市场, 学生正带着一个个问题, 认真地向校长、村长、渔贩访问。现在他们所扮演的是一个个小记者, 《给校长的信》、《流汗的渔贩》是这次的收获;他们走入家乡的大街小巷, 摄下家乡受污染的地方, 于是诞生了《七彩的眼泪》这篇人人喜欢的童话……
通过这一个个的实地调查、参观访问、摄影等活动, 孩子们了解了他们想了解的, 也知道了他们所不知道的。写作时, 文思泉涌, 相较以前的挤破脑袋也挤不出几个字来的现象, 真是犹如天壤之别啊!看着他们篇篇都是出自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都不禁感动起来。难怪有个学生深情地写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感人的事, 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而已。”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社会是学校的放大镜, 善于利用社会这个源源不断的资源, 学生就不会难于写作。
三、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作文
教育走出校门, 实际上是要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 教育的精神才能实现。在真实生活面前, 教育的内涵才能得以拓展与延伸。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 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独特的。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别具一格的。
下面我介绍关于在生活中学作文的一个小片段: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生鸡蛋, 要求把这个生鸡蛋随身携带24小时, 一刻也不能放下。经过24小时的护蛋后, 你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把在这次护蛋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心情和感受写下来——可以是护蛋的过程, 也可以是护蛋的方法, 还可以是护蛋中的精彩小故事……
作文中学生的种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小心翼翼的表现, 我自己看了都能忍不住笑出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让学生参与劳动, 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作文;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他们在实践课中习作;让学生深入研究, 让他们在研究中学作文……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 学生的切身体悟是独一无二的, 自然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有重叠。让学生实践, 是写好作文的法宝。
总之, 在这次作文教学改革中, 我的作文教学焕发了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 作文中的许多经验都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 而不是教师或是书本告诉他们的, 有了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独特的体验, 让学生积累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学生的作文便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自然就乐于写作了, 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我看见了, 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 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正如陶行知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在作文教学中, 只要我们敢于摒弃传统的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摒弃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教学方式, 在每一个教与学的环节中, 以“激活思维”为契机, 优化每一个作文教学, 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相信作文教学不再是难题。
摘要:如何让学生学会习作, 并乐于写作, 一直是困扰所有教师的一个难题。要让学生学会习作, 并乐于写作, 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思想, 就要考虑如何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能引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我想, 只有让学生感到课堂和生活是学习的乐园, 激活学生热爱习作的“本能”, 让学生面对习作时感到充实、愉快, 并乐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才能达到这个效果。针对这点, 我把我的作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自然,兴趣,效果
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机械的模仿,为了做题而做题;他们只满足于做出答案,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等从来不加以反思,更谈不上对知识进行引申和拓展.对数学的理解必须靠学生自己领悟,而领悟又要靠对自身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活动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解题策略,等等,通过解一道题找到解多道题的方法,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下面结合具体的数学活动来探讨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一、反思解题思路,剖析思维过程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问题理解比较片面,思考不够全面,导致解题准确率不高.若能对解题思路进行及时反思,则能及时更正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的长.
在直角三角形中,很多学生一看到边长为3和4,便立即想到“勾三股四弦五”,于是便得出第三边长为5的结论.这一思维过程能够说明学生对这组勾股数非常熟悉.
此时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中有没有说明哪条边是斜边?哪条边是直角边?学生通过反思很容易发现,题中给出的条件分两种情况:第三边可能是斜边,也可能是直角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是5或根号7.
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求第三边长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反思,学生不仅能够及时更正错误,完善思路,而且可以防止类错误再次发生.
再如:在半径为2的⊙O中,弦AB的长为2,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
很多学生求出30°就认为此题完成了. 这时可引导学生反思:①弦AB所对的弧有几条?②圆周角的顶点可以在哪条弧上?③顶点分别在两条弧上的两个圆周角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很容易就会判断解答是否完整,进而完善答案.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出了“求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 通过对解题思路的不断反思,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出现错误的次数,提高解题的准确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同一个问题,如果分析的角度不同,往往解题方法也不同.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想一想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更简便等.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反思,探求一题多解,拓宽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思,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从而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
例: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探求四边形内角和时,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你能否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从而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很容易想到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如图(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这时可继续引导学生:如图(2),如果在四边形ABCD的内部任取一点P,连结PA、PB、PC、PD能得到几个三角形?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吗?
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求解方法?
学生受图(1)、图(2)解法的启发,不难得出图(3)、图(4)、图(5)等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此时再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要对四边形添加这样的辅助线,其目的是什么?这些解法中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反思,就会体验到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到化归思想方法的内涵,从而对四边形内角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反思错误的原因,培养认真的习惯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考方法各不相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失误,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应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反思,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错误在反思中消失.
例:解方程2x+1/3=x+2/4-1.
错解:去分母,得4(2x-1)=3(x+2)-1.
去括号,得8x-1=3x+2-1.
移项,得8x-3x=2-1-1.
合并同类项,得5x=0.
系数化为1,得x=0.
这类错误是学生在解方程时经常出现的:①去分母时,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12时,不含分母的项-1没有乘以12. 错误的原因是粗心.②左边去括号时,-1没有乘4,右边去括号时,2没有乘3. 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乘法分配律.③-1移项时没改变符号. 错误的原因是移项法则掌握得不好.学生解完题后,教师不要指出错在哪里,而要让学生自己反思解题过程,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当学生找错、改错有困难时,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引导.
通过反思,不仅能让学生发现自己解法的错误,及时查漏补缺,而且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要领,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反思问题的变式,训练思维灵活性
在数学的习题训练中,变式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很有效的方法.利用变式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列,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产生做一题,懂一类,会一片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对典型习题进行变式,充分挖掘习题的深度和广度,并结合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反思.
例: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对此题并不陌生,经过思考,不难证出结论.但证出结论后,学生往往不会再去反思结果,更没有从特殊迁移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所以,当学生在完成证明后,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若把已知的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所得的四边形又是什么四边形呢?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反思:若已知的四边形分别满足条件:①对角线相等;②对角线垂直;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层层变式进行反思,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联系在一起,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了线,使学生对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各种变式的本质特征,揭示了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使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在反思的过程中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 篇3
2012年4月份笔者参加了贵阳市小河区二小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公平工作, 对课堂教学公平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文将培训全过程一一展现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本课题。当天教学活动首先是分组式教学 (5个小组分别在教室各个方位, 留出空间任课老师可以任意走动, 随时可以与任何一个学生交流沟通) , 30位老师参加了培训。
一、问题导入
各位老师你们有孩子吗?您希望您的孩子或将来您的孩子能够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要求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共有11位老师回答了这一问题:1、有爱心;2、有责任心;3、尊重孩子;4、公平对待孩子;5、向妈妈一样;6、有耐性;7、喜欢孩子;8、知识渊博;9、不惩罚孩子;10、细心的老师;11、带给孩子快乐的老师。
您会发现, 作为父母的我们, 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的老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没有一位家长要求老师要把孩子分数整得老高老高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而相反今天作为老师的我们, 当别人的孩子到了我们的手上, 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唯一的也是最强烈的要求是孩子必须考出一个好的分数。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哪怕是生病也不缺课, 一直奋斗到今天!为什么我们总会用“分数”作为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不把健康快乐作为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呢?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和对别人的孩子要求和期待不一样呢?作为老师的我们只希望孩子考高分, 为我们带来金钱、荣誉和升职, 而不是要孩子幸福快乐, 全面平衡的发展。
二、分组讨论
1、各位老师, 您怎么理解课堂教学公平 (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表达, 不要求语言的精确和学术化) ?
2、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只说现象, 只说事实, 不说理由。
小组选举一位组长, 一位书记员、一位发言人, 组长保证每一位成员都发言并控制爱说话的成员, 小组讨论10分钟, 讨论时不记录, 然后用5分钟的时间书记员将小组智慧成果呈现在大白纸上。这个成果必须是每一位组员都认同才可以写噢。
小组发言人分享成果:
上述老师们给的答案, 我们再看看学术上的定义:
课堂教学公平:课堂教学公平就是尊重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在此基础之上施之以差异性的教学, 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 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失衡。虽然老师们没能用学术话语表达出定义, 但可以看出每一位老师内心对什么是课堂教学公平是很清楚的, 但课堂教学中又存在多少不公平现象啊!看看我们罗列的不公平现象真是触目惊心啊,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课堂教学公平, 可我们就敢干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为什么没有让大家说理由?因为大家会为自己的不公平找千万个理由。
课堂不公平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 对孩子能力的影响。成绩好的学生获得的机会多, 成绩越来越好, 差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第二, 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伤害自尊。孩子的自尊来源于成人的爱以及适当的赞许和鼓励。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低自尊的孩子往往不自信、自卑。自尊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 维持人格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三, 对社会的影响:孩子长大后再次复制不公平。当孩子长大后, 有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 他们制定的规则会让社会更加不公平。因为孩子从踏进校园开始, 我们手把手身体力行的灌输给他的思想, 交给他的行为。要想让社会公平, 一定要从课堂开始!
三、小结
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时, 老师给予理解, 鼓励, 支持和帮助, 学生会感到安全、信任和温暖, 这样下次他还敢起来回答问题, 起到一个正强化的作用。同时, 我的行为会影响到前后两排成绩好的学生, 因为他就是我的榜样, 起到一个替代强化的作用。什么叫替代强化呢?就是其他成绩好的同学看到这个同学没有回答上来老师的问题, 没有被老师批评, 反而得到鼓励, 以后他们会敢于起来回答问题。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反之, 差生不会时会被批评。从今以后, 他可能再也不喜欢上课了, 不敢或不愿意起来回答问题了。因为我没有给他安全的温暖的环境。同时, 其他跟他成绩差不多的孩子看到自己人被批评, 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了。
1、思考发言:为什么我们要让大家分小组做, 老师能自由穿梭其中, 不停转换方位
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中“场”的观点引入了心理学。它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个别元素的简单集合, 而是作为整体组成一个场, 其内部相互间具有动力的关系。如我们这个教室, 我是上课教师, 以我为中心就会形成一个场, 即认知场、知觉场。学生的位置离教师越近, 教师就越能关注到他, 跟他的交流也更多, 越能知觉到学生的一举一动, 所以, 前排的学生易受到老师的吸引和关注。而后排的学生容易被人遗忘。一项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然而我们现在的班级人数一般都在40-50人左右甚至更多, 加上秧田式的座位摆放, 这必然使教师只能关注到离讲台近的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 他们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因而忽略大部分学生。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实现参与式教学, 每一组发言位置不一样, 就迫使大家随时调整这个场的中心, 同时教师不停地在各组走动, 使每一组都能得到同样的影响和关注。
2、为什么说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1)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小组讨论。在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 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和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欲望, 同时, 作为人, 都有自我实现、表达、交流的欲望, 而小组讨论就可以既节约教学时间, 又满足孩子需求。
(2) 座位摆放模式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首先, 我们上课时教师会不停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不断调整大家的焦点, 使以上课教师为中心产生的场能尽量公平地影响到每一组的学生。同时, 不停移动位置, 老师可以监控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能够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 哪怕是眼神或表情交流。眼神或表情交流就弥补了不能提问每一个学生的缺陷。另外, 教师的走到还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移动的东西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思考:小孩子的注意力能持续多长时间?)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5—6岁时,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时,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时,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才能超过30分钟。
既然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 持续时间过长, 孩子就会疲倦, 这是他的内在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强制他坐在位置上集中精力45分钟呢?教师的强制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那么我们要怎么让孩子轻轻松松集中45分钟呢?首先要把握小孩子注意力的规律, 如移动的事物最能够引起小孩子的注意。所以, 教师需要在教室走来走去。 (其实成人也一样) 。这个时候你还会发现, 为什么大家的位置要安排成这个样子?除了方便你们小组讨论, 也方便我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关注到每一个成员。
(3) 关注不等于一定让每个学生都起来回答问题。关注包括倾听、眼神交流、一个点头、一个肯定、一句赞美等等。所以, 请学会:倾听:弯下腰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眼神:当孩子表现时, 多给与鼓励的眼神。眼神是弥补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最佳方式。肯定与赞美:当孩子作文写得不好但画画很棒时, 请允许他用图画来表达他自己, 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智能, 同时利用优势智能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4) 承认差异。首先, 承认差异之前,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正态分布, 大部分学生的智商都正常, 同时不管怎样分班, 班上都会有成绩好中差的分布, 这是正常状态, 不要祈求全班都变成尖子生;其次, 学生读的是同样的教材, 考的是同样的试卷, 教师用同样的教育方法, 同样的难易程度对待学生, 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同一“规格”的, 这样看似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 “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 但是这就是我们要的课堂教学质量公平吗?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培训, 我们知道我们个体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不同的智能, 每个人的这些智能的排列组合、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其优势智能不一样, 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很强, 喜欢数学, 有的人内省能力很强, 其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擅长写作。尊重差异, 理解差异, 将差异不是看作包袱, 而是当作资源, 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与合作, 最终实现开发每个学生潜能, 扬长补短,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一个空间智能非常好的学生, 其美术很棒, 在语文的写作课上, 老师是否可以让他把所写的美丽风景画出来呢?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表达, 让他的优势智能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同时, 课也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有趣, 即使语文不好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 因为这个课给他带来自信。
3、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其他方式
(1) 多元评价和鼓励学生。“多元”除了指教师应多方面评价和鼓励学生以为, 最重要的是按需评价和鼓励。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填写一些资料来了解学生的需求, 如问学生的愿望是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然后在评价和奖励学生时, 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按需鼓励能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2) 分层布置作业。为避免布置不同的作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被另类或歧视心理:教师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置上也要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 如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拔高题等等,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个人的能力以及本人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选择。或者不同难度的题目, 规定必须做几道题以上, 多做的实行适当的奖励制度。或者, 布置作业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3) 关注特殊儿童。包括家庭困难、残疾、成绩差等儿童。他们迫切希望能享受到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教育, 因而对教学公平的认识尤为深刻。在课堂上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如对于羞涩、怯场、基础差的学生, 多等等, 多引导, 不要怕浪费教学时间, 因为教学时间本来就是孩子的。我在资料上看到一个老师这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生:一个农民工的学习困难生, 老师让他回答问题, 他声音很小, 语言充满了农村的气息, 在他勉强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后, 老师对他说“我喜欢你淳朴的性格, 平凡却不普通, 就像茅盾陛下的白杨树”;对一个腼腆的学生说:“我发现你日记里对田园风光的描写特别细腻, 你能大声地朗读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功吗?”我们发现, 这位老师对特殊孩子的引导和鼓励的很棒。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解决对策有:学生多元评价体系, 施行差异性教学;参与式教学, 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公平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篇4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机械的模仿, 为了做题而做题;他们只满足于做出答案, 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等从来不加以反思, 更谈不上对知识进行引申和拓展.对数学的理解必须靠学生自己领悟, 而领悟又要靠对自身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活动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解题策略, 等等, 通过解一道题找到解多道题的方法, 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下面结合具体的数学活动来探讨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一、反思解题思路, 剖析思维过程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问题理解比较片面, 思考不够全面, 导致解题准确率不高.若能对解题思路进行及时反思, 则能及时更正错误,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 求第三边的长.
在直角三角形中, 很多学生一看到边长为3和4, 便立即想到“勾三股四弦五”, 于是便得出第三边长为5的结论.这一思维过程能够说明学生对这组勾股数非常熟悉.
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 求第三边长时, 应注意什么?
通过反思, 学生不仅能够及时更正错误, 完善思路, 而且可以防止类错误再次发生.
再如:在半径为2的⊙O中, 弦AB的长为2, 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______.
很多学生求出30°就认为此题完成了.这时可引导学生反思:①弦AB所对的弧有几条?②圆周角的顶点可以在哪条弧上?③顶点分别在两条弧上的两个圆周角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反思, 学生很容易就会判断解答是否完整, 进而完善答案.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出了“求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解题思路的不断反思, 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出现错误的次数,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 拓宽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 同一个问题, 如果分析的角度不同, 往往解题方法也不同.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满足于一种解法, 要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 想一想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哪种方法更简便等.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反思, 探求一题多解, 拓宽思路, 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思, 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 从而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
例: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 探求四边形内角和时, 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那么你能否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从而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很容易想到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 如图 (1) ,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这时可继续引导学生:如图 (2) , 如果在四边形ABCD的内部任取一点P, 连结PA、PB、PC、PD能得到几个三角形?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吗?
学生完成后, 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求解方法?
学生受图 (1) 、图 (2) 解法的启发, 不难得出图 (3) 、图 (4) 、图 (5) 等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此时再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要对四边形添加这样的辅助线, 其目的是什么?这些解法中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反思, 就会体验到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体会到化归思想方法的内涵, 从而对四边形内角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反思错误的原因, 培养认真的习惯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思考方法各不相同, 可能会出现各种失误, 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应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反思, 分析错误的原因, 提出改正的方法, 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让错误在反思中消失.
错解:去分母, 得4 (2x-1) =3 (x+2) -1.
去括号, 得8x-1=3x+2-1.
移项, 得8x-3x=2-1-1.
合并同类项, 得5x=0.
系数化为1, 得x=0.
这类错误是学生在解方程时经常出现的:①去分母时,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12时, 不含分母的项-1没有乘以12.错误的原因是粗心.②左边去括号时, -1没有乘4, 右边去括号时, 2没有乘3.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乘法分配律.③-1移项时没改变符号.错误的原因是移项法则掌握得不好.学生解完题后, 教师不要指出错在哪里, 而要让学生自己反思解题过程, 发现错误, 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当学生找错、改错有困难时, 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引导.
通过反思, 不仅能让学生发现自己解法的错误, 及时查漏补缺, 而且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要领, 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 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反思问题的变式, 训练思维灵活性
在数学的习题训练中, 变式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很有效的方法.利用变式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 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列, 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 产生做一题, 懂一类, 会一片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对典型习题进行变式, 充分挖掘习题的深度和广度, 并结合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 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进行反思.
例: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对此题并不陌生, 经过思考, 不难证出结论.但证出结论后, 学生往往不会再去反思结果, 更没有从特殊迁移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所以, 当学生在完成证明后, 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若把已知的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 所得的四边形又是什么四边形呢?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 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反思:若已知的四边形分别满足条件:①对角线相等;②对角线垂直;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 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样, 引导学生通过层层变式进行反思, 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联系在一起, 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了线, 使学生对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 通过反思各种变式的本质特征, 揭示了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使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在反思的过程中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 篇5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 是多中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需要认识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将运用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有助于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实施思想教育过程, 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因此,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旨在通过探究学生的心理结构, 运用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以及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 来引导学生思想意识,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生认知心理分析
认知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人的认知来源于社会实践。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知到对学生认知心理的分析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要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 以认知心理理论为指导, 发现学生认知心理规律,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施以适当的思想教育方法, 既有助于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科学的引导, 又有助于纠正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以达到思想引导的目的, 实现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在各种思想混杂的时代, 学生认知出现多元化倾向, 思想更加活跃。只有充分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 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 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 重要的环节和举措就是注重情感沟通。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受教育者明确教育者所表达的意义, 从而激发和增强受教育者主动探求真理、顽强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途径
由于个人生活的环境、身体条件、生理条件等条件的不同, 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即个体心理差异。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决定人的态度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个性是人们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性格等构成的整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人的个性, 预测个性的发展趋势,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首先要认清学生的需要。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 需要也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 更要将其很好的利用, 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激发学生积极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需要认识和研究,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需要及特点, 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和动机通常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和表露出来的, 这是因为, 行为是满足需要的活动和途径。人有某种需要, 并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和动机, 是在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而产生的, 当有了相应的条件, 进而就会产生为实现这种愿望而进行的行动, 这就是外部行为。在思想教育和思想意识培养的实际工作中,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地掌握人的需要, 合理引导学生动机, 进而正确地引导人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 培养良好、健康的兴趣,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 凡是有关行为产生的原因, 都可以成为动机。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认识到动机是人的认识的内在动力, 动机具有调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兴趣。兴趣是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内在兴趣,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兴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 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是,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至少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和一定的成效。
另外, 情感、意志、行为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主导性作用。情感能促使或阻止人的行为发生, 也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过程。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同样的方法用于不同学生群体其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 生动活泼、令人舒畅的环境, 更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 因此教育者要有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学生的能力的发挥与其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着内在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单独交流, 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 善于用暗示、激励的方法, 来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而对于有些自高自大的学生, 教师应促使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引导其保持平和的心态, 与他人友好相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在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 又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的性格, 通过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感染力、影响力, 用积极的情绪影响教育对象, 通过全方位的教育, 实现思想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四、结语
思想教育工作是关乎人才发展方向的巨大工程, 学生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其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决定着其行为对社会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从认知角度引导学生思想意识是从源头上做工作, 这有利于解决思想认识、思想意识方面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确定科学的、正确的人生目标, 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顽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思想教育工作者还要按照人的动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使学生产生正确的、高尚的动机, 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培养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厚情感, 帮助学生提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 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郭广全.在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念[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陈大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3]韦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8 (10) .
[4]程昌桂.思想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 篇6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分析
(1)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较为创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拥有自主权与选择权,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加以学习,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部分学生喜欢唱歌、跳舞以及听音乐,但是对音乐课的积极性却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音乐课程将学生的参与权利剥夺了。而参与式教学正好能够改善这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2)为学生展示自身才华创造了条件。参与过程中,给学生展示自身才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参与式教学,还使学生不再对教师过分依赖,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有效方法探究
(1)善于巧妙导入,使音乐欣赏课堂充满活力。对于音乐欣赏课堂,要想获得成功,巧妙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导入课时需以教材的特点为依据,并创设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导入情境,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很好地融入课堂,从而达到“未品其曲,先动其情”的效果。比如:在“瑶族舞曲”音乐欣赏教学中,便可以应用巧妙的导入模式。先播放音乐,使美丽的瑶家山寨的景色显现出来,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欢歌热舞的喜庆场景。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而且还为后面的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2)引导学生参与聆听音乐。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在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听觉,无论是作品的演奏还是演唱,均是为了使听者能够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乐的美妙。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介绍法与对比法。1介绍法。教师在对音乐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作曲者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以及表现内容进行介绍之后,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音乐作品有一定了解。例如:在“欢乐颂”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而向学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主要成就。这样学生既能对贝多芬有一定的了解,又能很好地投入到音乐欣赏过程中去。2对比法。在对比音乐作品的节拍、节奏、速度以及情绪等方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使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理解。基于教学过程,可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既可对同一作品进行对比,又可对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例如:在《乌苏里船歌》混声合唱欣赏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对于同一种旋律的歌曲,两次欣赏的音响效果一样吗?”第二次听完之后,教师又可提问:“这首歌曲是由多少个部分组成的?”这些提问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使学生在对音乐作品聆听之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参与演唱主题旋律。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部分,因此,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有一定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才能够在聆听音乐时对主题的重复及变化准确辨识。基于教学过程,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演唱,学生通过亲身唱便能够较快地熟悉音乐主题旋律,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比如:在“欢乐颂”欣赏过程中,先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自己先唱,然后让学生欣赏范唱,从而对歌曲的气质、形象获取一定的感受,进一步达到熟悉作品的目的。再则,让学生跟琴唱,尝试着对乐谱进行试识,并将情感体验与音乐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融入歌曲的情境当中,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最后,让学生一起合唱,以此使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欣赏,从而更好地感受并了解音乐。
(4)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想象。在聆听音乐过程中,想象很重要。我们知道,对于音乐而言,本身具有模糊性与可塑性的特征,能够给人一种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想象,能够在拓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想象便显得极为重要。例如:在民族管弦乐《达勃河随想曲》第一乐章欣赏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优美的旋律进入平静凝思状态,进而在丰富的内心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之后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学生进行提示:比如这一乐章所描绘的是夏夜黄昏达勃河畔雾霭漂浮、静谧迷人的自然风光。进而以曲目及所提示的主题旋律,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受及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诸多媒介,例如戏曲电影电视艺术、语言文学艺术及舞蹈,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5)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应该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因此,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便显得极为重要。德国有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叫卡尔·奥尔夫,他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动手、动脚、动脑,全身心地去感受音乐与表现音乐。”音乐具有特殊的鲜明特征,很多内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通过实践“动起来”去感受音乐,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使音乐欣赏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活跃。比如:在《达勃河随想曲》曲目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几个民族舞蹈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在《茉莉花》曲目欣赏过程中,则可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在《青春圆舞曲》欣赏过程中,便可以让学生用手跟着节拍动起来。这样,通过舞蹈、表演以及打击乐配乐等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最终达到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雀跃的目标。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这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基于教师层面,便需要学会巧妙导入课堂,并在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基于学生层面,便需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从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及创新精神。相信如此,音乐欣赏教学将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为培育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够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然而,该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本课题在分析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音乐教学的优化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 篇7
1 给患者信赖感
从姑息医学的角度来看, 医者只是有时能将疾病治愈, 而常常患者需要医务人员去安慰去帮助, 用这种关怀的心情去诊治患者, 容易让患者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同时, 医护人员的形象要庄重、整洁、干练和热情。常言“态度决定一切”, 与患方交流的态度、诊治的态度均要积极而诚恳。与患方交流时尽可能将目光与患方的目光平行或接近, 不可居高临下。好的态度、平视的目光及关注的眼神能让患者感觉亲切而温暖, 可促进医患感情交流, 引起共鸣, 使患者疾病未治先好三分。
2 给患者安全感
能及时准确地回答患方问题, 可让患方有安全感。实习医师医学知识尤其临床经验有限, 应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主动询问查体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 结合临床再及时查阅规范且适宜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可较迅速地提高专业水准。重视特殊患者群体, 如老干部、地位高的领导、高文化层次的老师等。对疑惑的决策及时请示带教老师或其他老师, 及时请相关专家会诊、讨论、沟通。不可自以为是、答非所问、随意定论、承诺, 更不能犹豫不决, 随意更改说辞, 误导患方或让其左右为难。
3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遵守医疗法规
实习医师工作辛苦, 待遇比较低, 不可收受贿赂, 不开“搭车药”, 不干违法之事, 良好的医德医风可以受益终生。医德不佳, 会严重影响医务人员在患方心目中的形象, 从而造成沟通障碍, 医德好同时可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4 注重沟通技巧
医患沟通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 医患沟通贯穿于医疗全程[3]。沟通技巧如下。
4.1 口头联合书面沟通
提倡个体化沟通, 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认知的患者及其亲属, 医务人员应予以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沟通, 沟通的目的:让患方了解病情及可能的预后, 使其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 愿意配合目前的检查治疗。书面沟通一次后即签字且手印认可, 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病情较重、预后差及比较“刁钻”的患者亲属, 书面沟通更要全面仔细彻底, 反复的口头沟通可强调并让患方更好地理解沟通内容。实习医师书写医患沟通书应先查阅相关病历和书籍, 请指导医师审阅, 以免措辞不当, 遗漏沟通要点。沟通过程中, 实习医师常对患方提出的犀利问题茫然, 此时, 乱答不如不说, 委婉告知:“一会儿告诉您”。转身即查询、请教或会诊, 再回复让患方得到满意的答案。
4.2 注意沟通的语言、语调、语速、表情和肢体语言等
4.2.1 换位思考
医疗法律法规太生硬, 要“会说话”, 说的话要站在患方的角度, 要和风细雨体现人文关怀。新一代的医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是亲人, 最重视的是朋友。因此, 提倡将患者视为朋友, 而不再是将患者视为所谓的“亲人”。帮助朋友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美德, 以朋友的心态去帮助患方更容易融洽医疗氛围。
4.2.2 语言选择
沟通语言要礼貌、热情, 不可随意说容易激化矛盾的那些话, 如听不懂、不知道、没办法、这事不是我管、忙死了、莫问我等。而说“是不是**意思 (写出来) ”、“好, 知道啦”;“我会尽可能想办法”;“别急, 我帮你问问、我来帮助你”等语言会让患方感到亲切并充满希望。
4.2.3 微笑语言
微笑是润滑剂, 能使沟通变得顺畅、和谐, 拉近医患距离, 缓解紧张气氛, 让患者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 给患方心里增添一缕阳光[4]。
4.2.4 手势语言
简单的手势或动作具有大的感染和说服力, 如轻拍患者肩部、重点查体、感额、肢的冷热、帮患者拭泪、整衣盖被等小手势, 均可让患者感知到大温暖。
4.2.5 语言转换
患者源越广, 语言的种类越多, 如遇方言等导致医患沟通障碍, 即用书写或用更通俗的语言转述沟通内容。不可冷漠、厌烦, 更不可置之不理, 总之, 语言要科学、通俗、坦诚、简单明了。
4.3 多层次沟通
患方人群的文化层次不一, 沟通的深浅着重点也应有所不一。比如部分高龄患者的配偶, 合并老年病可能多, 心理承受能力欠佳, 与其沟通宜浅宜轻;对患者的子女尤其是高层次 (如教师) 的亲属则应科学地毫无隐藏地与其交流, 同时还需听其反馈的意见, 再予以科学的合理的解答。
5 正确估计病情, 注重患者死亡前沟通
患者突然死亡是患方最难以接受也是最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患方享有知情权, 医生有告知义务。提前告知让患方有心理和丧葬准备远比直接下死亡通知书能让人接受。患者病危至弥留之际, 可安排患者家属与患者最后告别, 让患者尽可能安祥地走完人生, 告别的过程让患者家属也同时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面对患者离去及家属悲痛的氛围, 实习医师、年轻医生常常不能镇定, 不知所措, 难以及时投入到临终救治或安抚家属等临终关怀的工作中。及时请示上级医师等相关医护人员, 可逐渐提高应对能力。此时, 如果患方暴躁, 气氛紧张, 医务人员要以柔克刚, 以理服人, 尽可能给患方提供各种帮助, 适宜的姑息关怀是提高医疗满意度的关键。
6 完善医疗文书
医疗文书的签署和记录是实习医师和年轻医生容易忽视的事, 医疗文书及知情同意书可以比较全面地跟患方沟通病情和治疗操作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及时准确记录可以看出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过程, 可以体现医务人员诊治的及时性和正确性等。准确及时记录是医患沟通的直接证据, 可以避免诊治遗漏, 有利于举证倒置和病历封存。
7 提高沟通时效
医务人员太忙的时候说话会明显减少, 可慢一点, 看着患方, 必要时加上肢体语言一次性表达明白, 同时利用墙报宣传、入院须知及健康宣教等, 可大大节约沟通时间。若遇沟通障碍, 应交换沟通对象即换人沟通, 包括换患方明理且知识层面较高的人员沟通, 之后使其再说服其他患方亲属;换医务人员, 若眼缘不对、患方表示反感, 即刻换上级医师或同行再沟通。预见性沟通如放化疗前沟通, 将可能出现的作用、副作用、并发症和风险等均告知患者, 让其提前具备一定的承受力, 一旦发生预料之事即不惊慌。集体沟通尤其适合患方亲属多的情况, 予以多人讨论、问答、视频及培训的方式沟通可起到短、快效果。有时, 正确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可遏制医闹[5]。协调统一的沟通即医务人员之间的解答记录一致, 否则会造成患者左右为难、不知信谁。实物对照沟通可利用模具、图片及恰当的比方予以沟通。临床上, 有机地结合上述不同的沟通方式可明显提高沟通时效。
8 倾听患方想法, 有的放矢
部分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医者扮演倾听的角色, 这和医务人员忙碌的工作相矛盾, 但不可生硬拒绝随意打断, 更不可冷漠、傲慢及不耐烦。越是忙碌越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管住自己的嘴巴, 尽可能微笑以对。患者尤其肿瘤患者及其家人多伴身体疲惫、心理焦虑, 容易上火, 而微笑沟通是纠纷的“灭火器”。倾听可简短也可约在较闲的时候, 倾听可了解患方的困惑, 予以正确疏导或心理治疗, 从而更加有利于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虽多, 但只要努力即可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医疗环境。
9 提高诊治的安全性
恰当地选择检查、治疗方法及药物, 掌握患者的相关合并疾病, 注意用药禁忌, 如果因为不当的检查、治疗及用药可能引起疾病加重甚至患者死亡, 是导致医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因此, 实习医师观摩或协助操作前要查阅操作规范、适应证和禁忌证, 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用药前要常读药物说明书及药典, 多请教、多会诊、多学习, 保障诊治安全。对有相对禁忌的操作和用药, 要在指导教师协助下写好医患沟通书, 让患方知情、签字、认可并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后再实施。良好的沟通可促进医患间的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6]。
总之, 沟通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长期的学习和锤炼方能达到良好的境界。良好而真诚的沟通可以让实习医师提高医疗技能, 与患方建立特殊情感, 减轻患者身心痛苦, 避免大多医患矛盾, 为医患之间构建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实习医师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 不断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7], 成为一个充满亲和、感性、同情心的医务人员, 成为患方需要的真正的天使。
摘要:医患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 实习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才能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从姑息角度开始医患沟通更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 给患者信赖感、安全感及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利于医患沟通;注重沟通技巧, 正确估计病情, 正确科学地诊治等可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
关键词:姑息治疗,实习医师,医患沟通
参考文献
[1]闫薇, 蒋献.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开展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华西医学, 2009, 24 (10) :2692-2693.
[2]李金祥, Robert G.Twycross, Mellar P.Davis.姑息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
[3]彭奇.临床教学中的“医患沟通”[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8) :28-29.
[4]冯宇翰, 许斌, 王巍, 等.医学教学中的医患沟通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11, 32 (10) :70-71.
[5]马秋芳.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6) :94-95.
[6]余珊.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3) :148-152.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引导】推荐阅读:
作文教学的角度与方法07-09
作文教学的引导方向05-14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06-03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10-14
换角度思考的作文06-14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引导08-11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08-31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09-0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