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合格处方

2024-12-23

门诊不合格处方(精选8篇)

门诊不合格处方 篇1

2007年5月1日施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明确了医师书写处方应遵照的12条规则、药师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的7条内容。为了解我院门诊执行新《处方管理办法》的情况,及时将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于医师,便于纠正,本文对2008年门诊处方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源来源

从2008年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两个月的处方,共29 960张。

1.2 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及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等,对照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判断用药的合理性;按《处方管理办法》处方书写的规定,判断处方的规范性。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29 960张处方中,书写不规范处方948张(3.16%),不合理处方1 315张(4.39%),处方不合格率7.55%。

3 讨论

3.1 不规范处方

无临床诊断:药师无法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无剂型:如阿奇霉素,不写明剂型(片、颗粒、胶囊)。无用法用量:某药1盒,不写用法用量或写自用、遵医嘱等。书写不规范:药品名称出现错别字;年龄为成人、新生儿无日、月龄等。超剂量未注明原因、未再次签名。修改不规范:抹黑、在原字上描改、修改无签名、无修改日期等。字迹潦草最为严重:尤其用法用量数字2和3很难辨认出来,药师无法准确地审核和发药等。新《处方管理办法》第6~7条对如何开具处方有明确的规定,医院应加强医生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提高医生书写处方的能力。

3.2 用药与诊断不符或无指征用药

3.2.1 用药与诊断不符

如临床诊断骨折,用药硫普罗宁;临床诊断为咽炎,用脑蛋白水解物;临床诊断肺炎,用药为甲氧氯普胺;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用药刺五加注射液;临床诊断腹泻,处方用药苯巴比妥等。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医生省去了第2诊断,单从处方看,用药与诊断不符。

3.2.2 无指征使用抗菌素

如临床诊断脑供血不足,用左氧氟沙星。腰痛待查,用头孢替唑。抽查处方发现小儿发热用抗菌药物达100%。

3.2.3 超功能主治应用中药注射剂

多见诊断骨折,用野木瓜注射液;软组织损伤,用野木瓜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液。野木瓜注射液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用于风邪阻络型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卫生部《中药注射剂临床基本原则》规定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1]。显然以上用野木瓜注射液属超功能主治用药。

3.3 用法用量不正确

3.3.1 缓释剂应用不规范

如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酮洛芬缓释胶囊、曲马多缓释胶囊等,给予1日3次,每次2~3粒,用药间隔时间明显不当。缓释制剂可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通常只需每日给药1~2次。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医生不了解缓释剂制剂的特点。

3.3.2用药次数不符合半衰期的要求

如西替利嗪片半衰期为10 h, 1 h起效,疗效可持续24 h,应1日1次,每次10 mg (1片),而处方为1日3次;阿奇霉素分散片,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35~48 h,应1日1次,医师处方为1日3次。罗红霉素片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8.4~15.5 h,应1日2次,医师处方1日3次等。由于医师缺乏药动学、药效学知识,给予多次给药,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3.3 对一些特殊用法用量的药物医嘱不当

如枸橼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正确的用法是:枸橼酸铋钾片(白色)每日2次,每次2片,早、晚餐前30 min空腹服用;替硝唑片(绿色)、克拉霉素片(黄色)分别每日2次,每次1片,早、晚餐后服。统计处方多见1日3次,每次2片等其他不当的用法用量。

3.3.4 超次数、超剂量给药

如VE胶丸:医师处方1日3次,每次2粒为超剂量使用。常用量为1次1粒(100 mg), 1日2~3次。VE胶丸超量服用(每日量400 mg以上),可引起视可引起视力模糊,白内障患者病情加重等不良反应;氟桂利嗪片:处方1日3次,每次2片,超剂量给药。本品超剂量使用可导致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和锥体系不良反应,说明书规定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口服每次6~12 mg(每次1~2片),每日1次。此类超次数、超剂量处方涉及药品14种,且处方数较多。药品超剂量使用会引起药源性疾病,增加ADR发生率。应加强医生对药品用法用量的认识和掌握,避免用药的随意性。

3.4 重复用药

小儿氨酚黄那那敏颗粒+与氨咖黄敏胶囊+维C银翘片,3种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成分,3者合用为重复超剂量用药。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质子泵抑制剂有强的抗酸作用,联合H2受体阻滞剂,胃酸过度抑制[2]。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奥美拉唑钠肠溶片胶囊、头孢拉啶胶囊+头孢氨苄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奇霉素片+琥乙红霉素片。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合并使用,增加ADR发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5 选用溶媒不当

肝素钠注射液选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不妥,说明书明确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泮托拉唑也不宜选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说明书规定临用10 m L专用溶剂注入冻干粉小瓶内,将上述溶解后的药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稀释后供静脉滴注,禁止用其他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释。青霉素钠+5%葡萄糖注射液较多,青霉素类及部分头孢菌素不宜与葡萄糖注射液(pH3.2~5.5)[3]配伍,因该类抗菌素在pH<4时分解较快甚至有沉淀发生[4],宜选项用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0)[3]为溶媒。溶媒不当会使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应注意正确选用溶媒或稀释液。

3.6 给药方案不当

主要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些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采用静脉滴注,其给药方法应将全日剂量分为多次给药,却采取了1日剂量1次给药。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剂量增大。若采取日剂量1次静脉滴注,给药间隔时间加长,有一段时间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浓度,这样达不到应有杀菌作用,还会引起细菌耐药[5]。

3.7 使用禁用药品

如诊断急性洒精中毒,使用头孢哌酮;诊断外伤(饮酒后),应用头孢类药物。此类用药极易出现双硫仑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一些头孢菌素药物化学结构中含甲硫四氮唑侧链,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6]。诊断抽搐待查,用药奥硝唑注射液会加重病情。奥硝唑有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颤抖、运动失调、周围神经病、癫痫发作、意识短暂消失、四肢麻木、痉挛和精神错乱等,禁用于脑、脊髓发生病变和羊癫疯患者。药师对禁用药品应严格审核,拒绝调配。

3.8 不合理配伍

3.8.1 存在药理性拮抗

头孢曲松、青霉素(杀菌剂)+罗红霉素、螺旋霉素(抑菌剂)。一般认为后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以致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使前者速效杀菌使用减弱[7]。阿托品(M胆碱受体阻断药)+甲氧氯普胺(多巴胺受体阻断药)、甲氧氯普胺+山茛菪碱同时配伍使用,存在药理性拮抗。

3.8.2 配伍发生理化反应

如铝碳酸镁、甘羟铝、鼠李铋镁片等抗酸药+氟喹诺酮类药。因氟喹诺酮类分子结构的-4氧基和邻近羧基与镁、铝、铁、钙等金属发生螯合作用,可先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间隔2 h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8];静滴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后,若紧接着滴入头孢曲松钠,可发生沉淀反应。胃蛋白酶合剂+药鼠李铋镁片等碱性药物,可降低各自的疗效;西咪替丁+抗酸药鼠李铋镁片,可致前者吸收减少,一般不提倡,如必须与制酸药合用,两者应至少相隔1 h服。黄芪注射液+5%GS+氯化钾注射液不当:说明书规定: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他药物混用。中药注射剂受提取工艺的影响,含有未能去除的微量蛋白、鞣质等杂质,这些物质遇电解质会引起变性反应,易诱发输液反应[9]。

3.8.3 配伍影响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地尔硫卓+美托洛尔,可致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尤其老年患者要注意美托洛尔的不良反应。对房室传导窦房结功能起抑制作用。甲氧氯普胺+地高辛合用,可致地高辛吸收减少。地高辛+地西泮,可致前者血药浓度增加,易致中毒,合用地高辛应减量。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前者加速后者的代谢。

3.8.4 配伍引起不良反应

地高辛+布美他尼+氢氯噻嗪,可致地高辛在缺钾的循环系统中心律紊乱,长期合用,应补充钾离子。地高辛+胺碘酮合用,使地高辛血中浓度提高,可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呋噻米+去乙酰毛花苷+氨茶碱,呋噻米致低血钾,使去乙酰毛花苷致心律失常,氨茶碱也可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叠加。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片+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协同降血糖药的作用,可引起低血糖。

3.8.5 与微生态制剂的配伍

蒙脱石+复合乳酸菌胶囊、抗菌素类+复合乳酸菌胶囊,与蒙脱石散同服抗菌素或活菌制剂,后者可被蒙脱石散吸附随粪便排出,两者合用应至少相隔2 h服用[10]。

调查分析表明,本院门诊处方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对药品说明书熟悉和掌握程度不够、对药理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处方的规范性不够重视;药房药剂人员对不合格处方的判断能力有限;药师未严格把关。

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医院应加强对临床用药知识培训,加强医师对药物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尤其要学习药品说明书,使其掌握药品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及注意事顶等,提高医师的用药水平。同时也应加强药剂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判断,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四查十对”严格把关。医院还应制定奖惩制度,成立合理用药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开展处方点评,对不合格处方进行通报,并进行工资进行扣罚,从制度上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S].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 (2008) 71号.[1]Ministry of Health,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ate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S].Basic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Use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 71.Chinese

[2]林素珍, 毛平, 卢秀琼, 等.门诊西药处方目前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6) :478.[2]LIN SP, MAO P, LU XQ, et al.The problems of medicine inout-prescription exist at present[J].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2007, 7 (6) :478.Chinese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S].中国药典二部, 2005:692, 767.[3]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S].Chinese PharmacopoeiaVolumeⅡ, 2005:692, 767.Chinese

[4]戴冰, 胡盛松, 肖子增.注射用头孢哌酮在4种输液中的配伍变化[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2, 2 (2) :127.[4]DAI B, HU SS, XIAO ZZ.The change of cefoperazone sodiumfor injection in four infusion solutions[J].Pharmaceutical Careand Research, 2002, 2 (2) :127.Chinese

[5]谷清, 富一兰, 谢国辉.我院6605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J].中国药房, 2008, 19 (11) :824.[5]GU Q, FU YL, XIE GH.Use of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s:anal-ysis of 6605 cases[J].J.China Pharmacy, 2008, 19 (11) :824.Chi-nese

[6]刘世学, 战祥芬.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116例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 9 (3) :234.[6]LIU SX, ZHAN XF.Drug-induced disulfiram-like reaction:anal-ysis of 116 cases[J].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Hospitals of China, 2009, 9 (3) :234.Chinese

[7]赵宁民, 韩磊, 张凯.7638张急诊处方用药情况[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6) :440.[7]ZHAO NM, HAN L, ZHANG K.Analysis on 7638 prescriptionof medication information[J].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in Hospitals of China, 2007, 7 (6) :440.Chinese

[8]谢惠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83.[8]XIE HM.Rational Drug Use[M].4th ed.Beijing:People MedicalPublishing House, 2003:983.Chinese

[9]张生大, 曹国建, 唐志华.临床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不当配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17) :1867.[9]ZHANG SD, CAO GJ, TANG ZH.Clinical common not suitablecompatibility for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Medicine, 2003, 12 (17) :1867.Chinese

[10]沈文恒, 黄捍东, 杨玉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8) :2237-2238.[10]SHEN WH, HUANG HD, YANG YH.Analysis of outpatient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J].China Pharmacy, 2007, 18 (28) :2237-2238.Chinese

门诊不合格处方 篇2

方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分析,提出规范处方建议或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门诊处方2400张,对不规范处方统计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2400张处方中不规范处方177张,占所抽处方的7.38%。不规范问题涉及中医诊断不规范、配伍禁忌、脚注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等。结论 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加强药师与医师对问题处方的沟通,完善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处方科学规范,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分析;医院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25-03

为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11月颁发的《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和《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京中医政字〔2011〕224号)的规定,采用回顾性查阅方法,对本院2013年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每月中药饮片处方200张,共计2400张,对不规范处方和药味分布进行统计。

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及《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要求,对所抽查的中药饮片处方从处方不规范、毒性中药使用情况、药味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在抽取的2400张处方中,用药1~7味152张(6.33%),8~20味1329张(55.38%),超过20味862张(35.92%)。本次抽查的处方中含不规范处方177张(7.38%)。分析与讨论

3.1 药名不规范

按《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规定,中药饮片处方的名称书写应按《中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若无规定,则应按照本地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我院处方名称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同一种饮片输入2个药名,如山茱萸与酒山茱萸、麦芽与炒麦芽、枇杷叶与炙杷叶;有的中药别名也一同输入,如黄芪与北芪、忍冬藤与金银藤、拳参与草河车等,这些不规范的饮片名称经常出现在同一张处方上,造成医生重复开药,或医生对处方应付规定不了解,望文生义,也极易造成药房调剂时,处方应付与临床医师处方用意相悖,从而影响疗效。

3.2 脚注错误

本次所查18张不规范处方脚注错误,表现为将一种饮片本来的煎煮方法写成另一种煎法,如附子包煎、玄参先煎、石斛另煎、红参应另煎却没有任何标注,药剂师调剂时很容易产生差错。中药处方的脚注在临床用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脚注不规范,不但影响疗效,且贵重药与群药同煎既浪费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支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3 毒性药超量

本院门诊处方超量使用的毒性饮片包括川楝子、土鳖虫、水蛭、全蝎、苍耳子、吴茱萸、附子、蒺藜等8种,其中使用水蛭的处方中用量最多达30 g。据报道,水蛭用量不当会产生毒性,潜伏期为1~4 h,可出现恶心、呕吐、子宫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胃肠出血、剧烈腹痛、血尿、昏迷等[2]。一般而言,毒性中药常用量小、安全范围窄,因此,使用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中毒。推测临床医生超剂量使用的原因:一是认为中药饮片为人工种(养)植,药效不够;二是经验认为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所需效果;三是未对药典规定用量引起重视。

3.4 配伍禁忌

主要是违反“十八反”“十九畏”,本次调查共发现22张处方存在配伍禁忌。如海藻与甘草同用。对“甘草反海藻”,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现代研究结果也各异[3]。但就目前尚无定论而言,还是应遵守药典规范。合理的中药配伍可调整药物偏性,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反之,配伍不当可使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3.5 剂量问题

《中国药典》规定中药饮片剂量原则上应以克(g)为单位,但目前企业对一些饮片如蜈蚣、金钱白花蛇和蛤蚧等则以“条”“对”为单位价格送至医院,所以,医生也只能以这种规格开具处方;另外,含小包装的饮片,如车前子规格10 g/袋,应开具“1袋”,却开成“10袋”;龙骨、牡蛎规格30 g/袋,却开成“30袋”等。随着剂量的增大,不良反应和医疗安全隐患也增大,因此,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3.6 签名不规范或无签名

按规定,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处方药品名上方再次签名。因慢性病患者再次就医时,处方一般变化不大,医生采取复制粘贴方式后没有再次审核,导致上次不规范处方延续下来,或计算机打印处方后未签名就直接交给患者。

3.7 中医诊断不规范

《中药饮片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规定:“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表1显示,本次所查不规范处方中,有35张处方中医诊断不规范,或只有诊断没有病名、证型,或用西医诊断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代替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病名合并使用。这种不规范书写诊断,使药师在审核处方时无法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

3.8 给药途径错误

如水煎内服写成“外用、研粉”,“外用”写成“内服”,或外用未注明具体外用方法如外敷、熏蒸、坐浴等。对此,药师必须细心严格审方,发药时仔细询问患者并交代用法。

3.9 处方药味数量

本次调查中,仅1味的单方主要是用于外洗的红花,用药20味以上多数是治疗慢性疾病的外院抄方,且有药味数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医生开大处方除认为目前饮片药效不够等客观原因外,还有经济利益驱使等主观因素,但药味偏多实际是用药超量的一种特殊表现,尤其是有毒性的饮片,更不可盲目合用;否则,不仅容易引起中药不良反应,也造成中药资源的浪费,增加患者的负担。建议

①把《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范》作为考核内容,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定期组织对问题处方的分析,确保处方合理规范、用药安全。②医师开具处方应加强责任心,仔细审核后再发出。避免不规范处方。③提高药剂师审查和分析中药处方水平,严把处方审核质量关,发现不合格处方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了解医师用意,必要时要求医师双签字。④不断完善电子处方软件系统,对实行电子处方以来出现的较常见的问题现象及时予以改进。目前,本院已经将现有饮片名称按照《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全部更改完毕,同时,将“十八反”“十九畏”输入电脑进行开方时拦截,对毒性中药的用量进行高限警示。如细辛用量大于3 g、附子用量大于15 g等会有警示框弹出,提示医师是否继续或再次签名。

参考文献:

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3

关键词:不合格处方,项目缺失,统计分析

本院是一所地处渝东南地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病种复杂, 药品较多, 实行电脑处方比较早。自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施行以来, 结合本院实际, 推出了一些管理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者统计分析了2007年1月至11月门诊处方, 找出一些主要问题, 以期给处方管理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统计了2007年1月至11月门诊处方 (不包括中药, 中成药) 共217 883张,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药理学知识对不合格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有不合格处方8 237张, 占总数的3.78%, 其不合格处方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分析

3.1 无临床诊断

从表1可以看出, 处方笺记载临床诊断项目缺失占到了不合格处方的79.75%, 占全部处方的3.02%, 这在本院表现得极为突出, 这与医院的实际情况有关, 因为医院刚升级了医师的操作系统, 电脑处方和手写处方并存, 而且门诊大多数的老教授年岁较高。但据作者统计, 近几个月比前几个月数量明显减少,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门诊医师是能够避免此类错误的。因为临床诊断项目的缺失不仅影响了药师专业作用的发挥, 而且无法审核处方, 无法有效监督医师合理用药。如, 某医师开阿托品针剂0.5mg×5支用于阿托品激发实验, 在选择规格时错选成5mg×5支, 并且临床诊断项是空白, 药师当时也没有仔细分析, 认为是农药中毒患者需要大剂量使用。后来用在患者身上, 患者阿托品化反应很快表现出来。所幸经过对症治疗, 患者很快恢复。

3.2 无皮试结果

主要体现在需皮试结果的口服抗生素处方中, 如“氨苄西林丙磺舒0.5g, 2次/d, 青皮 () ”, 没有标明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 有的连“青皮 () ”这几个字都没有。在药师向患者询问以前是否注射过青霉素或青霉素类药物时, 患者都说注射过或吃过此类药。但少数医师总忘记在处方上体现出来。

3.3 大处方

一是单张处方药品数超过5种;二是没有注明特殊情况单张处方的一个药品总量超过《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急诊处方3d量, 一般处方7d量, 此为大处方[1]。大处方在本医院占了较高的比例, 同时服用药物的品种数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成正比, 同时服用药物品种达6个以上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达20%~80%左右。因此医师应给予重视。

3.4 用法不当

使用方法不当的处方虽然所占比例不大, 但它能降低药物的整体治疗效果, 增加不良反应。 (1) 缓控释制剂,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是5mg/片, 而医师医嘱是2.5mg/次, qd”药品说明书已交代此药不能分开服用。这样一来, 不但达不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而且可能使血药浓度急剧波动, 导致血压的不稳定。 (2) 服药次数不对, 如“迪克乐克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 医师医嘱1片/次, 3次/天”。药品说明书注明是1片/次, 1~2次/天即可。 (3) 服药时间不对, 如“左旋氨氯地平2.5mg/睡前”, 资料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大多是白天血压比较高, 如果临睡前服降压药会导致血压大幅下降, 造成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 易诱发血栓等疾病。 (4) 少数医师干脆以“外用”或“遵医嘱”等含糊不清的字句表示用法。

3.5 使用不合理

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使用上。 (1) 抗生素与含活性成分制剂合用:儿科医师用交沙霉素联合金双歧治疗儿童腹泻等胃肠道感染, 消化科用克拉霉素联合丽珠肠乐治疗胃肠炎, 抗生素在杀死细菌的同时, 也会杀死补充的活性菌, 降低了含活性成分制剂的治疗作用。如必须合用, 最好间隔1~2h[2]。 (2) 繁殖期杀菌剂和繁殖期抑菌剂合用, 药效不但不相加, 相反繁殖期抑菌剂会降低繁殖期杀菌剂效价, 如一张处方同时开具青霉素V钾和罗红霉素[2]。 (3) 抗生素使用剂量过大或过小:阿奇霉素0.5g, 3次/天, 阿奇霉素为浓度依赖型药物, 阿奇霉素的半衰期在40h左右, 一天用药一次即可。用药次数过多, 产生较多的峰浓度, 相应的不良反应也增加。而青霉素钠64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次/天。由于青霉素是时间依赖型药物, 半衰期短, 其杀菌效应与体内血药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成正比, 而不与最高浓度相关, 故1次/天很难发挥药效, 至少2~3次/天[3]。 (4) 抗生素的滥用:特别在治疗感冒和外科创伤预防感染的治疗中最为常见。大家知道, 感冒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加服抗生素并不能预防和控制感染。相反, 却会造成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并且会干扰和掩盖病情, 延误治疗。

3.6 其他

在统计的将近一年的处方中, 还有一些如患者年龄“48岁”只写了“48”;个别实习或进修医生模仿带教医师签名;药品名称只写商品名;规格记错等。当然, 药房药师未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怕麻烦”也是造成处方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而本院在处方管理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医院组织职工强化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及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药剂科定期更新药品目录;临床药学室在医院药讯网及时发布药品信息;药房每天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统计, 按月上报医教部, 医教部对不合格处方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罚;药房内部则对发生的差错和易发生的差错在黑板上警示;每周一天下班后轮派一人讲解一类药或者一个药的相关知识, 使大家对药学知识更加熟悉。

4讨论

要想完全消除门诊不合格处方任重而道远, 它与当今的医疗环境、医师、患者、药师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大背景下, 只有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做好科室与科室、医师与药师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全面提高处方质量, 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S].卫医发[2004]269号.

[2]钟银贵, 钟天星.本院2004年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药业, 2006, 15 (1) .

门诊不合格处方 篇4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1年12月处方,采用随机抽取法,抽取一周中某天的门诊处方,每次随机抽30张,每月约抽取120张,共1 230张处方,分别填写处方点评表。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成药临床指导应用原则》等有关资料,对所抽查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总结。

2结果

门诊处方1 230张共计2 671个药品,平均每张处方用药数2.17种;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有389张,占31.62%;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86张,占23.25%;使用中成药463张,占37.64%;基本用药386张,占31.38%。合格处方1122张,占91.22%;不合格处方108张,占8.78%。在不合格处方中,不规范处方70张,占5.69%;不适宜处方38张,占3.09%;无超常处方。对所抽查的门诊处方的用药指标和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结果,见表1、表2、表3。

3不合格处方分析

3.1不规范处方的主要问题

3.1.1 缺诊断或诊断不全

如仅笼统写成“痹症”、“头疼”、“不明发热”、“人流术后”等不明诊断或诊断不全,其原因与就诊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书写规范处方的意识,诊断及症型的规范化用语不健全等因素有关。

3.1.2 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

规范的处方书写,要求医师开具处方时应使用药品通用名,有些药品通用名长且难以记忆,由于多年的书写习惯,一些医师尤其是年龄较长医师开具此类药品时只写商品名而漏写通用名,如将“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70)”写成“优思灵”,“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写成“仁和可立克”。

3.1.3 处方量超过规定未注明原因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但由于一些医师没有写规范处方的意识,即使知道自己开具的处方中慢性病药物有超量的情况,也没有注明理由。

3.1.4 剂量及规格书写不规范

由于药品更替快,有的医师对医院药品尤其是首次进医院的药品具体规格剂量不熟悉,又不主动咨询药房,而是仅凭经验习惯开药,可能会造成用药错误。

3.2不适宜处方的主要问题

3.2.1 联合用药不适宜

药物联用不当影响疗效或致ADR,如罗红霉素+头孢噻肟钠,前者是繁殖期抑菌剂,后者是繁殖期杀菌剂,两药合用可降低前者的效价,因此应避免合用[1]。

3.2.2 选药不适宜

未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或忽视了患者自身的特殊情况,如为糖尿病患者选用加替沙星胶囊,该药会干扰血糖水平,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3.2.3 重复给药

由于医师对复方制剂成分或药理作用了解不清造成重复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也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如格列喹酮+瑞格列奈,两者作用受体虽不同,但作用机理相通,都是促胰岛β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关闭,引起膜电位改变,进而使钙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降血糖作用。所以应注意一般作用机制及作用方式相同的药物不宜合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累加。

3.2.4 用法用量不适宜

由于医师缺乏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对青霉素类、典型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开具每日一次的处方是不合理的。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1C)的时间,此类抗菌药物无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是将每次剂量增大。增大剂量只会增加患者肾脏负担及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能有效地增加药物的抗菌活性[2]。一般3~4个半衰期投药1次,每日1次用量根本无法达到抗菌要求,反而容易引起耐药菌生长[3]。或是对药物剂型特点不了解,如将缓释、控释片剂分掰口服或依然按普通剂型药物给药,使药物不能平稳释放,造成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异常,或超过治疗药浓度范围引起的不良反应,影响药效。

4讨论

由表l可知,我院门诊患者用药基本合理,处方的各项基本指标控制较好,抗菌药的使用率、通用名的使用率、注射剂的使用率及实际调配处方的百分率基本符合合理用药评价指标的理想值[4]。门诊处方合格率高达91.22%,而不合格处方大多数源于处方规范性方面问题,所以应该不断提高我院医师书写规范处方的意识。

处方点评制度是一项对国家、医师、药师和患者都有利的制度[5],也是提高药事管理水平的手段。通过处方点评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师的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杜绝“大处方”现象。同时,也加强了对医师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干预,提高了门诊医疗质量,使医院的药品管理、处方开具和调剂以及医疗费用控制等更加合理、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当然合理用药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提高药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及临床医师的药学知识水平。不断完善处方点评工作机制,提高处方质量,以促进医院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89.

[2]甘希明.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2(10):712.

[3]周新,刘瑞凝,李宏杰.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87-89.

[4]张新平,郑明节.我国农村地区合理用药指标值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2):18.

门诊不合格处方原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7年1~12月份门诊处方进行抽样分析,每月各抽取几天处方,共计13628张,占全年门诊处方总量的3.58%,抽样使样本覆盖门诊各科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中挑出不合格、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在抽取的13628张处方中,发现不合格处方432张,不合格率为3.26%,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处方书写不规范

2.1.1 处方前记项目填写不全,不正确。

科别未写,临床诊断未写,日期未写,年龄只写“成”,未写明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的要注明体重。

2.1.2 处方正文书写潦草,不规范。

(1)处方正文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随意涂改,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第三款处明确规定,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2)药品名称使用商品名或缩写,剂型剂量规格不明确,如:严迪2盒,正确书写应为罗红霉素分散片50mg×24片,再如文迪雅1盒,正确书写应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片4mg×7片。(3)用法用量不明确,如厄贝沙坦片1片,口服,qd,正确书写应为0.15g,口服,qd。有的甚至在用法用量上只写“遵医嘱”或“按说明服用”等含糊不清字句。(4)只开具一种或两种药品,未在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5)处方上开具规定做试敏的药品,未注明试敏或未标注试敏结果。

2.1.3

开完处方后未在医师印章处盖章或签字,留下空白。

2.2 处方中用药不合理

2.2.1 选药不合理:

(1)溶媒选择不当,5%葡萄糖注射液+青霉素G。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7)溶液中较为稳定[1],酸性或碱性增强,均可使之加速分解,最好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故不宜选用。(2)儿童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对生长软骨有影响,能使未成年人的负重关节的软骨受到侵蚀,该类药不但有潜在致畸和抑制骨生长的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未成年人慎用此类药物,18岁以下禁用。(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有禁忌症的药物如:甲硝唑或替硝唑,实验证明:甲硝唑或替硝唑对某些动物有致癌作用,可透过胎盘达到胎儿体内,并能从乳汁中排泄[2],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2.2 用法用量不合理:

(1)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注射液按一天的总用量,采用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的用法,用药时间间隔太长,此类药物属时间依赖性,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 (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此类抗生素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用药总量宜分3~4次给药[3]。(2)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7片),每次10mg,qd,包肠溶衣的目的:一是遮盖不良气味,二是避免药物被胃液或其他消化液破坏,三是减少胃刺激,故肠溶衣片不能掰开分服。(3)阿昔洛韦片0.1×24片×3盒,每次0.2,bid.po,阿昔洛韦半衰期为2.5h,应每日5次至少3次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

2.2.3 诊断与用药不相符:

处方临床诊断上为“上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事实上,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90%以上,抗生素对病毒治疗是无效的,只有当病毒感染损伤了局部黏膜,致病菌入侵引起细菌感染,才需使用抗菌药物,若合并病毒感染,还应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

2.2.4 配伍或联用不合理:

(1)药理性拮抗杀菌剂与抑菌剂联用,例如:罗红霉素+头孢菌素由于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使速效杀菌剂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而降低其疗效。作用于同一受体或同类药联用。例如,赛庚啶+氯雷他定,都是H1受体拮抗剂,又如琥乙红霉素+林可霉素,二者作用部位都是在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环节,由于二者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而且前者的亲和力大于后者,影响其抗菌作用,二药不宜合用[4]]同类药物联用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同属于大环内酯类)(2)处方中药品品种繁多,《处方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第七款明确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的种类呈正相关”有资料表明,单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8%,如同时应用超过6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升到27%[5]。(3)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如强心苷+甘草或甘草合剂,甘草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可保钠排钾,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肌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高,易发生中毒反应[6],故临床医师使用中成药,必须了解中医药的有关知识,按辩证论治用药。(4)合用后毒性相加如甲氰咪呱与654-2,甲氰咪呱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头晕、头痛、疲乏、嗜睡等较常见,本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654-2或阿托品等)极为相似,故应避免两药同时使用以防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1],甲氰咪呱与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联用,两者皆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联用毒性相加,并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

3 讨论

对于处方中书写不规范原因分析主要是医生对处方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方是医生实施药物治疗和药房配发药品的书面依据,也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一些医生因工作繁忙漏写部分内容,一些医生对药品的通用名、规格、剂型剂量不够了解。对于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现象原因分析,一方面说明部分临床医生对一些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掌握不够全面,合理用药意识不强,有的在利益驱动下违规滥用药物;另一方面说明药房调剂人员对不合格处方的判断能力有限,未能严把处方审查关。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应加强医生合理用药意识与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药师群体应向知识型服务转化,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做好监督与把关,在调剂过程中,四查十对,不合格不合理处方应及时反馈给医生,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医疗单位应提高临床医生和药师的素质,提高处方质量,合格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8~429

[2] 张建中,王义良.妇产科药物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10

[3]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3

[4] 杨毓英,陈文,张爱知.不合理用药分析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1

[5] 吴永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47

门诊不合格处方 篇6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1~3月份门诊处方45240张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及用药情况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严格执行《办法》后, 门诊处方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统计结果

共抽取门诊西药处方45240张, 其中合格处方44516张, 不合格处方724张, 处方合格率为98.40%, 其中处方前记和后记不完整的有352张, 占不合格处方总数的48.62%;处方正文不准确的有372张, 占不合格处方总数的51.38%。

3 不合格处方分析

3.1 处方前后记填写不完整比较多

处方前记包括性别、年龄、科别、门诊号、临床诊断等, 主要原因是部分医生对这些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如不写实足年龄, 或用“成”、“儿”代替, 不利于药师准确地判断医生给患者用药治疗剂量的准确性;如无临床诊断, 不利于药师审核临床用药与诊断是否相符, 及是否具有潜在临床意义的禁忌证, 不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后记存在问题有医师签字潦草, 甚至有的不签名, 有的处方后记调配、核发无签名。后记出现问题不易识别处方责任人, 不符合处方制度及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3.2 药名写错

处方用药名应以《中国药典》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为准[2]。可现实情况中, 药名写错情况比较多。如 (1) 错写药名, 西咪替丁写成“西米替丁”, 黄芪生脉饮写成“黄氏生脉饮”。 (2) 仍然书写曾用名, 如诺氟沙星写成“氟哌酸”, 头孢氨苄写成“先锋4号”, 地西泮写成“安定”。 (3) 用商品名代替通用名, 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写成“希舒美”,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写成“明可欣”。

3.3 无剂型

如阿奇霉素既有干混悬剂又有片剂, 且剂量皆为0.1g, 而处方是阿奇霉素0.1×1合;又如氯霉素无剂型, 而药房有针剂、眼药水两种剂型。

3.4 规格写错

这种情况较为多见, 如美洛昔康片7.5 mg写成75 mg, 甲硝唑0.2写成0.1, 地塞米松针2mg写成2g, 含量不对, 无法正确告诉病人用量。

3.5 用法用量缺失或错误

药品未注明用法用量主要表现在外用药品, 如乳膏剂、洗剂、滴眼液、滴鼻液、喷雾剂等, 可能这些药品用法简单, 医生认为患者可以自行使用。用法用量错误表现在如美洛昔康片、吗啡控释片每日只需bid, 而有的医生则开成tid, 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发生不良反应;如成年人使用头孢拉定胶囊2粒, bid, 药量明显偏小, 达不到治疗效果。另外, 有的医生超出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和用量范围,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院方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为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应, 《办法》将无疑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3]。

3.6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主要是开人情方, 患者原来是看某一疾病的, 医生开方时, 患者本人要求医生开些自己需要的药品, 而临床诊断又未体现这一点。如临床诊断为高血压, 医生不仅开了盐酸贝那普利片, 还开了阿卡波糖片。

3.7 药物配伍不合理

随着用药品种的增多, 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也有增加的趋势。如磺胺类药物不能和维生素C配伍, 其代谢产物在酸性尿中易析出结晶而损伤肾脏。青霉素钠不能与克林霉素配伍, 克林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速效抑菌剂, 能抑制细菌繁殖;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二者合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增加副作用。

3.8 用药时间过长。

按《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 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而我院门诊有些处方用药长达1个多月, 甚至更长的也未注明理由。

4 对策

4.1 加强对处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 由药学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 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1], 处方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意义。发生药疗事故或经济问题时, 又是追查医疗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因此, 处方书写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处方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4]。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医生对处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医生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 严格执行《办法》, 按照统一的项目、内容、格式严格要求书写。特别是低年资医生更应该弄清常用药品的药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和适应证等, 确保处方质量和医疗安全。

4.2 定期进行处方质量审核

每月定期审核门诊处方质量, 填写处方质量评价表, 对不合格处方每月全院通报, 纳入科室医疗质量中,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处方合格率。

4.3 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 把好处方质量关

对药剂人员做好定期综合知识培训, 只有掌握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才能发挥药剂人员在处方调配中对处方质量的监督作用。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 在调剂中发现不合格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 及时告之处方医生, 及时纠正, 不放过每一处错误, 更正确认后方可调配, 把好处方的质量关。

4.4 重视医院“药讯”工作

加强与重视医院“药讯”工作, 及时介绍新药, 让医生了解新药药理作用、用途等有关知识, 掌握新药的正确药名、规格、剂型、使用方法、副作用及禁忌证等。

4.5 积极提高医生的合理用药的水平

近年来不合理用药时有发生, 为加强医生合理用药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水平, 医院通过外出进修、参加业务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自身再教育学习。药剂科和临床科室加强业务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 只有加强处方的质量管理, 定期进行检查监督;通过再教育提高医生和药师的业务素质, 强化医生书写质量意识和药师对处方的监督作用;不断分析、纠正处方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 才能提高处方质量, 减少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 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卫医发[2004]269号.

[2]吴永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4.

[3]卢晓阴, 盛飞剑.《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实施存在的问题.中国药房.2005, 16 (4) :245.

门诊不合格处方 篇7

1 不合格处方分析

1.1 处方前记内容不全

书写不规范主要是患者姓名涂改不签字;涂改处方不再次签字。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书,根据国家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不得涂改,涂改后医师应在涂改处签字。而许多医师没有遵守这个规定[1]。

年龄书写不规范,往往在年龄上只写“成”或无“岁”字。处方上项部分填写不全,这类处方所占比例较大为5.50%,常见有费别、科别、年龄、性别部分空白,患者姓名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致使收费处录入患者资料有误。临床诊断空白或与用药不符。

1.2 药品名称不合格

药物名称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药物名称,未使用规定的通用名;错字、别字、随意自创,个别医师随意精简药名及药名错别字,如,“安神补脑液”简写成“安神液”。书写规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处方收费及药房的调配,有时为了辨清一个字或修改处方不合规范的地方,还得药房专门派出一个人去找医生修改,结果药房工作效率下降,取药的患者有意见。医师书写不认真,字迹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如“消渴丸”与“逍遥丸”,如“宫瘤宁胶囊”与“宫血宁胶囊”,仅差一字,作用完全不同。此项不合格率为10.25%。

1.3 药品书写不合格

此项不合格率高达15.22%。(1)剂型漏写或错写,如:银杏叶片简写成“银杏叶”。(2)药品含量漏写或错写,甚至有的将含量单位写错,比如:云南白药膏应数量为贴,错写成盒。(3)药品单位包装错写或漏写,如稳心颗粒包装为9袋,错写成10袋。等等类似这些不规范的地方,若药剂师调配疏忽或按方配发,必会出现医疗纠纷。

1.4 药品用法、用量不规范

此项不合格率为10.12%。(1)最常书写错误的有“自用”、“遵医嘱服用”、“按说明书自己使用”或外用药写“外用”,而未写明具体用法。(2)药品剂量不规范,无特殊情况急诊处方超过3 d用量,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 d用量,药师需对延长处方用量注明理由。

1.5 不合理用药

主要有以下几点: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如银杏叶片与银杏叶胶囊两药同属心血管用药,药理作用相同,一起用可竞争共同的作用靶点而产生药物作用的拮抗,治疗达不到相加作用,毒性反而增大;不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1.6 用法含糊

未具体注明或用法不明确,使得药剂师无法向患者交代用法;有的医师甚至不注明“外用”;如海马舒活膏的用法,由于医师的惯性书写,写成“口服”,1 d 3次,引起笑话。

1.7 无结束标志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处方正文书写结束后在空白处应画一斜线,以示处方结束。

2 讨论

法律规定,医疗事故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处方是很重要的证据之一,因此医生开具不规范的处方将为自己埋下隐患,这个问题应引起医生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

将目前处方不符合《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的原因作如下总结:

(1)部分医院对处方的管理不重视,医生对处方书写规范不清楚,轻视处方书写的重要性。

(2)药师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落后,责任心不强,在调配处方时不能按照“四查十对”严格把关。

针对不合格处方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医院经费的投入,摆脱以药养医的现状。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相应措施。

(2)强化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

(3)根据卫生部《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实行处方点评,每月进行处方抽查,将不合格的处方进行公示,并通报个人,给予经济处罚,处方书写优秀的个人给予经济奖励。为此,我院药剂科开展了处方分析工作,由本专业药师负责,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处方书写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俭春,施毅,赵蓓蕾.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71.

门诊不合格处方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门诊西药房的10名药剂师为研究对象,成立QCC小组,以2014年12月~2015年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处方QCC活动前后药房登记的处方资料进行研究,以活动前(2014年12月1~31日)工作日内开出的不合格处方与活动后(2015年1月1~31日)工作日内开出的处方进行分析比较。从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团队凝聚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判,统计分析使用QCC方法改善前后相关数据的效果。

1.2 方法

门诊药房采用自发报名的方式,选择7人组成LOVE圈,开展QCC活动的宗旨为: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自身价值。圈员主要的工作范围为调配处方、退换药物等工作。采用民主选举的方法选取圈长1名,科副主任担当辅导人员。第一次开展圈会主要确定圈名、圈徽,确定“降低门诊西药房不合格处方率”作为本次QCC活动主题,借助设定主体题、合理计划、分析现状、设置目标等相关步骤,从而降低医患纠纷,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用药的安全性[3]。

1.3 分析现状

为了更好地发现门诊西药房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改善方案,从而提升门诊西药房服务满意程度。圈员对活动期间门诊西药房出现的药物用法用量错误、电脑输入数据不准、拿错药物、发错药物等进行展开分析。根据80/20法则相关标准,分析得出药品规格数据维护错误、医生操作错误等成为主要因素,这是本次活动改善的重点,依照QCC方法公式计算出目标数值。

1.4 拟定及实施对策

根据错误操作、电脑录入错误、发药错误等原因,圈员认真分析工作各个细节,对出现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得出产生失误的因素为人员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药物无包装造成误发、同名患者同时来取药、医院信息系统不完善造成处方传递错误等因素,针对上述因素,LOVE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和民主投票的办法根据主题的可行性及上级政策展开综合确定,并进行讨论提出合理的处理对策,最终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4]。

1.5 护理满意度调查

采用本院自制门诊西药房满意度调查表对QCC实施前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候药室环境以及服务流程4项,其中满意为2分、一般为1分、不满意为0分。依照QCC内涵,对QCC所带来的无形成果分析,其中QCC成员需要对品管圈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实施自我评价,其中包括和谐度、责任感、愉悦感、凝聚力、沟通配合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每项分值均为0~5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不合格处方的情况比较

本院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的处方数分别为41624、45707张,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美康PASS合理用药统计分析的审查类型统计表显示各类型不合格处方率比活动前明显减少,活动后的儿童用药、超剂量范围等情况明显比活动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LOVE圈活动前后各项能力指标的变化情况

通过实施QCC活动圈内成员的工作效率、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等各指标明显上升,特别是品管手法、圈员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幅度更加明显。见表2。

2.3 QCC活动前后患者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及候药室环境满意程度比较

QCC活动实施后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及候药室环境满意程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活动前比较,P<0.05

注:与活动前比较,P<0.05

注:与活动前比较,P<0.05

3 讨论

处方作为联系患者、医生、药剂人员的重要桥梁,处方是否合格严重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度[5]。本次QCC活动根据各个步骤实施拟定计划、开展活动、深入分析影响门诊西药房处方不合格的因素,提出完善的改进策略,有效降低处方不合格率。处方的合格率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提升整个医院的服务质量[6]。医院药房不单单是医疗服务的窗口,也是医院的经济部分,随着深入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中,如何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对医院更好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QCC活动能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开展这一活动能让每位药剂师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组员工作热情,从而提升患者对其服务的满意度[7]。本次研究可知,QCC活动后,本文提供不同类型不合格处方率明显少于活动前,且活动后患者对医院各项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能够让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尽可能发掘成员的最大潜能,为活动的更好开展献计献策。参与QCC活动的成员其办事效率、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品管手法、成员凝聚力提升情况最好[6]。开展QCC活动能提升医院成员主动参与和深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协作能力明显提升[8]。

综上所述,开展QCC活动能提升圈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出现差错的几率,促使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更加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对减少门诊西药房不合格处方次数应用情况,从而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和服务水平。方法 把QCC方法引入门诊西药房管理中,根据处方不合格的原因设定相对应的策略,观察开展各项活动后的效果。结果 通过使用QCC方法后,药房门诊不合格处方率比活动前明显降低,且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及候药室环境的满意程度比活动前更好(P<0.05)。结论 使用QCC方法后,能有效降低不合格处方出现的几率并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升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品管圈,门诊西药房,不合格处方

参考文献

[1]赵捷宇,陈利华,孔妍,等.品管圈用于改善门诊患者满意度的实践.药品评价,2012,9(23):10-14.

[2]章新晶,陆社桂,邹霞.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中国药房,2012,23(25):2348-2350.

[3]王智,王萍.“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内差方面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3):126,128.

[4]郭红,姜德春,王海莲,等.以品管圈为载体创建优质的门诊药学服务模式.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4):354-356.

[5]徐婧,吴洋,肖雷,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中的应用.安徽医学,2014,35(4):479-481.

[6]倪红梅,王旭梅,刘巾玮,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中的实践.北方药学,2015,12(1):140-141.

[7]张智灵,李志宏,赵红霞,等.门诊药房品管圈在提高处方合格率中的作用.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8):1036-1037.

上一篇:手机网络营销下一篇:操作系统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