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效应

2024-08-21

班主任效应(精选12篇)

班主任效应 篇1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这一过程长期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时教的几个班级内, 自己当班主任的那个班级, 所教科目的课堂秩序远远好于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 所教科目的学科成绩一般比其他班级的要好一些, 这并不是班主任“自私”, 他们在教学上是绝对公平的, 有时候反而对其他班级更“青睐”。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究其原因, 是班主任的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班主任效应”。为什么班主任具有这样的优势呢? 通过分析, 大致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教育学生。班主任的一举一动, 都被学生视为楷模, 都会加以模仿和效法。如果班主任能塑造高尚、严肃的人格形象, 那么即使他不体罚学生, 和学生关系朋友化, 学生也会“怕”他, 也会自觉遵守纪律, 勤奋学习。班主任平时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对自己班的学生显然比其他班更熟悉, 上课时便能及早叫出学生的名字。人是渴望赏识的动物, 何况是中学生呢? 当自己的名字被老师所知, 且很快喊出来时, 那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更是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因为更加了解, 班主任课前提早一点站在教室门口, 没有准备好学习工具或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进入最佳状态。班主任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时, 也能很容易通过眼神的交流, 知道哪些学生是在认真听讲, 哪些学生走神了……从而调整课堂节奏以适应学生, 这样, 教学就有针对性, 效率肯定更高。

其次,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等因素会使学生树立尊敬而信服的态度, 这是榜样作用的体现。除了书本知识以外, 班主任还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给予疏导, 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时候, 对于共性问题, 班主任甚至可在有教育契机时占用学科教学时间“说教”, 尽管有时候这种说教不一定立竿见影, 但必然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影响。更重要的是, 时间久了, 学生会理所当然地把班主任当成自己行为的管理者, 这种心理的归属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指令, 包括在学科教学上更“听话”, 这是其他任课老师不具有的优势。

最后,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 班主任要比其他老师对学生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爱。除了顾及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外, 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是让学生亲近的原因。不管是在走廊里, 还是在教室中, 班主任会注意到哪个学生的脸色有些不对, 哪个学生的衣领不平整……再加上充满关爱的嘘寒问暖, 无形中大大拉近了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 使得师生情谊远远超过了其他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想得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离开父母的学生, 更需要教师的爱, 特别是班主任的关爱。许多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同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 在每个不同的学生心中留下不同寻常的心理分量。越是威信高的班主任, 他们的一举一动越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力。班主任真正的威信是学生对班主任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也是一种爱的回报。学生能得到教师的爱就是得到赞许、表扬和鼓励, 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接受老师的教导, 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积极上进, 有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班主任的一句话, 自然就具有“不言而喻的效能”。

“班主任效应”虽然含有学生“亲其师 , 信其道”的积极作用, 但是, 也有局限性, 且存在不少消极影响。

(一 ) 相对于班主任 , 非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增大。因为班主任有足够的“筹码”使学生“怕”他, 而其他任课老师则没有这般能耐使学生“怕”他们, 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没有与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长, 这样使班主任效应越来越明显, 使得很多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感到学生管理压力, 最终影响班级学风的建设。

(二 ) “班主任效应”导致学生形成认识、评价上的偏差。 应试教育下的奖励机制是: 哪一个班考得最好, 升学的人数最多, 哪一个班的教师就能多得荣誉, 多分奖金, 而班主任在本班利益分配中则是较大的受益者。班主任为了自己班上的学生能够得分高, 多升学, 便有意无意地向学生灌输诸如“××学科容易拿分, 应多花时间;××学科不易拿分, 应少花时间”;“为了多挣分, 可以不择手段”等思想。由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一般都是值得信赖的对象, 因此, 学生在班主任的“熏陶”下, 可能会对某些学科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不利于班级的和谐与整体进步, 甚至可能误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班主任效应”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 确确实实存在利与弊。素质教育是需要团结、协作的集体教育, 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要审视“班主任效应”。那么, 如何减小“班主任效应”的不良影响呢?

(一 ) 非班主任发挥爱心的调节、感化、激进作用。 用爱心对待学生, 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感激, 使师生感情融洽, 两颗心甚至几十颗心能贴在一起, 走进学生的心里, 师生之间架起金色的心桥, 使爱心真正成为心理调节器, 进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 尝试“全员班主任制”。即将每班一定数量的学生与任课教师结成“对子”, 每一位教师都要负责对若干学生进行思想、学习上的个别指导, 当然也享有与班主任相当的权利。这样不仅使班主任的压力得到了较大缓解, 而且任课教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有效分担了班主任工作。

(三 ) 非班主任不仅要运用语言艺术 , 还要运用行为艺术 , 做到言行一致, 在行动中塑造形象, 在形象中产生魅力。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任科教师必须以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感化学生, 树立威信。

(四 ) 压缩冗长、繁琐、没有实际意义的会议 , 多抽时间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 以便及时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 在集体中形成一定的言行、共同的动向。只有大家齐心协力, 才能搞好班集体建设。

不同的老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上虽然不尽相同, 程度也不一样, 但作为“教育者”, 班主任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生活上的关心等“画外功夫”, 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了促进作用。如果所有老师都像班主任那样认识、了解学生, 同时让学生了解老师, 拉近师生距离, 使学生喜欢老师, 在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 不要容忍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恶习, 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 犯错误时多提醒他们, 教育他们, 相信每个任课老师就会成为授课班级的班主任。

班主任效应 篇2

纺化系 王惠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众所周知,“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是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的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今天我想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心理效应,以及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效应,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名著名的雕塑家,叫做皮格马利翁,他曾经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颠倒,痴迷不已。后来美女雕像竟化为真人,与他相亲相爱。皮格马利翁情到深处的梦想成真虽是神话,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期待成为现实并不罕见。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应”,心理学上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学里,声称评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神神秘秘交给老师,还要求严格保密。名单上并不全是老师熟悉的好学生,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评估是发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现。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八个月之后,心理学家回到这所小学检查实验进展。当初名列“有发展前途”名单的学生果然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开朗活泼、跟老师的关系有更好。

当教师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准确时,研究者揭开了谜底:其实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跟所谓评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真正影响学生表现的是教师相信他们有发展前景后,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天才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我相信你行,你就肯定行,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精髓!引用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不能轻易的去否定任何一名学生,应该对每一位学生(包括犯错误受处分的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案例:学生会要求每班召开一个学术交流会,其他班级基本上都是由班长或团支书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在我们班却是由学习委员来组织策划完成的,并不是我们班的班长团支书没有能力,让学习委员一个小女孩来负责,主要是考虑想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事实上最初决定让她做的时候,她来找过我,说自己不行,万一弄不好怕影响班级形象,当时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你努力了就行。”最后我们班的学术交流会被评为了优秀,参加交流会的学生对此次活动的评价也很高。

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大学校园里也较普遍。例:(1)有的学生暑假里本来有自己的安排,不打算外出旅游,但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也和大家一起去旅游了。(2)夏天到了,很多学生穿着拖鞋进出教学区,问之原因,告之人家都穿我就穿了。(3)06级学生早锻炼的时候,有一个跳跃运动很多人都不做,问之原因,学生则说,人家不跳,我在那跳不是显得很傻吗?大家都存在这样的想法,结果每次做到跳跃运动几乎就没人做。(4)考试作弊。人家靠作弊轻而易举的得了高分,我干吗还傻忽忽的死背啊?(5)班级组织春游,很多同学先问都有谁去,要是听说基本上还没什么人报名的时候那他肯定就不报了。等等,例子很多,举不胜举。

产生从众心理的群体原因:一是个体对群体的信任度;二是个体对群体压力的心理承受程度,群体的压力越大,超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那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就越易产生从众行为。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群体成员的意见分散,群体压力就会减小,如果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群体的压力就增大,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高,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从众心理给我们的班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去除这种心理,反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学生的从众心理在我们开展班级工作中起促进作用。比如就拿春游来说,我们可以要求班干部必须全去,再由班干部回去动员各自的寝室成员,最终做到使“去”成为一种主流,那些坚持不去的同学最后由于自己的从众心理也会改变自己的决定而选择和大家一起去。

论班主任工作的情感效应 篇3

关键词:情感效应;班集体;良性转化

在学校教育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管理需求,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情感与精神满足的需要,对情感的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当代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班主任的情感是打动学生巨大的内动力,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情感,给学生以亲近和信任,学生会对班主任产生仰慕心理,会敞开内心世界。

一、利用教师的威信组织班集体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有善于组织良好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骨干力量的挑选和培

养,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等方面。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把自己最主要的精力放到组织班集体上。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之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学生的成长,就可以置于集体的共同约束、陶冶和进步之中。

二、利用真挚情感赏识爱护学生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作为班主任,应以宽广的胸怀,热爱每个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要给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尽可能多的信任,尽可能多的赏识,尽可能大的尊重。

三、利用情感渲染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地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四、利用情感激励促进差生良性转化

要教育和转化差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以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教师要想感化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绝不能因为你气我,不服从我,我就离你远远的,我的办法是,你越看不上我、烦恶我,我越接近你,越亲近你,我不相信这块冰就融化不了。在接触学生的时候,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他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除此而外,对他成为差生的原因,家庭各成员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未来的打算等等都做到了如指掌。

五、在情感活动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戒备。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总之,作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

境界。

参考文献: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8-06.

班主任工作的时机效应 篇4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捕捉最佳的时机?在我看来, 一要善于发现, 二要善于创造。

一、所谓发现时机, 即观察、捕捉时机

这基于对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查看档案、寻访教师、沟通家长、邀约谈心、深入学生生活等, 由此便摸准了他的好恶、思想动态和家庭背景, 为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提供依据。进而留心观察, 随时捕捉住最佳时机。

二、所谓创造机会, 便是从长计议, 有计划、有步骤地预设学生转化的时机

例如, 今年分班时有个小插曲:搭配好的新班编号, 班主任抓阄领班。我抓得2号,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身材娇小, 睫毛长长, 嘴快如刀的女班主任抓得1号。她端详着自班的名单, 开始吧嗒嘴, 像是对我诉说又像是自言自语道:“哎呀, 李敬业又分到我班里啦, 去年我带他一年了, 哎, 这宝贝可是软硬不吃, 刀枪不入哇!”我搭腔道:“有那么厉害?他家长怎么样?”“反正我是管不了他了, 他家长也治不了, 放弃了, 还曾经对我说, 只要圈在学校别出事就行了。家里开了个小工厂, 顾不上他, 现在他跟爷爷奶奶住。”我虽心有不服, 却也只得无语。谁知道她又朝我“嘿嘿”坏笑道:“要不咱俩换换吧?”她眼神里透出调皮和央求。大概她猜到, 我是农民汉子出身, 老实憨厚, 挡不住她的央求。果然, 我答应了。其实, 我这憨人也自有盘算:一来这1号班里有一个顶尖人物, 是个好领头羊。二来我还真想见识一下这李敬业是何许人也。

调查后得知:李敬业特愿帮老师干活, 但不愿学习;上课要么睡觉, 要么搞出点动静来引同学哄笑;放学不背书包, 不写作业;着装不爱穿校服;喜欢上微机课、体育课, 跑1500米最拿手;批评他, 是软的不起效, 硬的不理睬。可归结为十二个字:愿表现、有特长、不学习、恶批评。针对其特点, 我为他预设了层层递进的转化时机, 有序推进。

1. 委以班干一职, 搭建师生沟通平台, 创设转变受重视角度的时机

那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 安排座位时我不歧视任何学生, 并委以李敬业卫生委员一职。从学生的角度看, 初识的关系是全新的, 教师一眼就重看他, 给予他重新开始的机会, 使其能在班级管理中崭露头角, 满足受人重视的心理需求, 相对减少其负面影响。对教师而言, 则提供了更多的、自然而然的与之接近、沟通的机会。抓住这些机会, 便可以开始经常进行师生平等交流, 共同研究班级管理, 共同解决工作中的疑难, 师生间的心理防线先行打破。

2. 依托友好氛围出现的时机, 疏导转变陋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等交往和共同工作, 渐入如友如兄之佳境, 转变其陋习的时机已成熟, 我便先从简单的事情入手———穿校服。我问他见到同学留怪发型, 戴首饰, 染指甲, 心中是什么感觉。“搞怪, 狗头长角出洋相。”“如果在成人社交场合见到这些, 你心中还会不满吗?”“应该不会在意。”“你可知道, 这就是准绳约束力的大众认同感。在学校就要有个学生样, 谁不像学生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和疏远, 成为异类。你想想咱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噢———老师是在说我经常不穿校服!”“聪明!”“叫您这么一说, 穿戴不统一还真不是什么好事。我原来认为敢不听老师的教导, 穿得像社会小青年, 同学会觉得我挺牛!现在想想他们看我的时候, 那眼神里不是崇敬, 是排斥!”“嗯, 你分析得很准确。”

3. 借心灵沟通的直通车, 开始交流学习问题

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已完好架起, 涉及学习转化的时机已到。我便开始询问他的作业情况。他说语文、历史有的还会做, 数学、英语一点也不懂。我知道他是个不写作业的主, 能写一两科已是进步。我们双方达成口头协定, 保证每天上交两科作业。起初几天还好, 可他没能坚持下去。也难怪, 他没有这习惯和毅力。

4. 以重用为名, 设机拓宽学习兴趣

这孩子家里有计算机, 上网爷爷奶奶不管他。于是利用这一点, 语文课中如《三峡》、《观潮》等很多课文在学之前我托他帮我查找一些地方的地理位置、人文风俗等, 创造了引导其学习地理的时机。还有的课文中涉及一些动植物知识, 我便托他查找相关知识, 并在班上为同学作介绍, 这便提供了建立生物学习兴趣的时机。同时我又与历史教师商谈, 请他也有意识地为李敬业布置一些拓展内容, 以利拓宽他的学习兴趣面。至于数学和英语的学习, 推后一步, 待其学习困难减少了, 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的时候, 再择机引导。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篇5

一、名字效应。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个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如果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不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同时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不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不可能产生异性效应。如果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犹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向往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丽而珍贵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症”。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对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三、亲密有间效应。亲密有间效应是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在感情上应该保持亲密的态度,在空间位置关系上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果“亲密无间”,一点“缝隙”都没有,反而不利于师生间的“感情保温”。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人们在一起生活太密切,彼此间太亲近,看得太仔细、太露骨,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瓣一瓣地摘掉那些用诗意簇拥着个性所组成的花环上所有的花朵。”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保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有利于建立老师的威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学会利用“亲密有间效应”,与学生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既不能离学生太远,太远了难以取得心灵的沟通,也不能离学生太近,太近了会产生“角色混淆”。

四、角色期待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一定的角色,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并由此参与社会生活。“角色期待”是每一个角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确定的行为模式,亦即社会、团体、他人对这一角色如何待人处事所形成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学生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是:期望老师尊重、理解自己,关心爱护自己;期望老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期望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期望老师能帮助自己进步,给自己指点迷津;期望老师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

)社会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儿童智能的开拓者、思想品德的陶冶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校园生活的管理者、人生旅途的引导者、人格修养的示范者等。作为一名班主任,心要诚,情要浓,眼要明,脑要灵,腿要勤,手要能,观念要新,方法要活。

五、评价增益效应。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给予满怀期望的、热情鼓励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明是非、懂美丑、知荣辱,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上进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恰当的评价,还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评价增益效应”。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两种: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肯定性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否定性评价能激起学生的愧疚感、自责感。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喜欢表扬鼓励,容易接受肯定性评价。因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使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苗头及时得到强化,让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六、避孕套效应。避孕套效应原意是指女孩子利用避孕套来保护自己的社会现象,推而广之,是指一个人在遭受可能的伤害时要学会自我保护的人生哲理。避孕套效应缘于一个近乎荒谬但又很真实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孩子到澳大利亚留学。第一节课,她的班主任拿来一盒避孕套,给每个女生发了一只。老师说:“我建议女孩子随身带一个避孕套。澳大利亚是一个安全的国家,但不等于没有意外。万一你们碰到强暴,可以使用避孕套,这样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你不会怀孕;第二,你不会染上性病、艾滋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无论出现什么意外或不幸,请记住,保护自己最重要,生命最重要。”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拒绝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要向未成年人强调,当受到突如其来的侵害时,首先应想到自救,然后要向他人求救。对付豺狼不仅要勇敢,更要有智慧和计谋。

七、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又称为逆反心理效应。这一心理效应由《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而得名。由于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理在作祟,越不让知道的,人们偏偏要知道;越不让做的,人们偏偏要做;越掩盖的事情,偏偏越要张扬。例如,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严格制止宣扬凶杀、色情、迷信等有害书刊流传的通知》。为了贯彻《通知》精神,查禁坏书刊流传,某校在宣传橱窗里贴出了一张布告,赫然公布了一批禁书名单。布告一出,宣传橱窗前人头攒动,群情哗然,有的奔走相告,有的边看边记。没几天,学生便相互传递着那些“榜上有名”的禁书,即使是上课时,也有学生偷偷犯禁。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校长下了一道命令:“今后谁再看禁书,将给予记大过处分,屡教不改者开除其学籍!”然而,事与愿违,学生看禁书由校内转移到了校外,不但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这便是禁果效应的现实表现。我们要提醒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行某一教育措施的时候,要想一想会不会发生禁果效应;如果一项教育措施会引发禁果效应,那么这样的措施要慎重。

简说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 篇6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变成了只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心中感受到社会排斥,有时会自暴自弃、消极悲观、不思进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要以真摯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说、去学,尤其是在说理教育时,教师要有激情,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载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的愉悦和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怎样去关心人,去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当然,在用爱去感染学生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爱全体与爱少数。在众多的学生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人生经历、气质类型等不同,使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沉默寡言、孤僻离群;有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有的自悲自傲,纪律松懈,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与一般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热爱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多与这少数学生的接触,经常谈心,逐个家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忧虑;掌握他们的长处与不足;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向往;从感情上去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向他们传递温暖,从而建立起巩固的感情,取得良好的“疗效”。例如:我在二零零八年担任四(二)班班主任时,张鹏辉同学因父母离异,长期与外祖母一起生活,性情孤僻,学习成绩一般。我通过多次的接触谈心,启发引导班里的同学接近他,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终于使他转变成了一名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第二,家访与告状。家访可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又是与学生感情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面对家访,表现好的学生热情欢迎,期待着老师到家中去讲好话,得到表扬。稍差一些的学生则忧心忡忡,情绪比较紧张,生怕老师到家里“告状”,甚至担心受皮肉之苦。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在家访时(特别是访问差生)要做到与家长谈话不回避学生,分析情况力求全面,有喜绝不漏报,有忧诚恳指出,并当场与家长、学生一起研究改进办法。这样,家长不易冒火,学生打消了顾虑,并不会因家访而受皮肉之苦,撤消了心中的警戒线,敢于接近老师,师生感情得以沟通,为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搞好班主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良师与益友。师道尊严固然重要,但是,师生之间的“鸿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障碍。应建立平等、真挚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敬而远之的班主任,而是一个情绪稳定,做事庄重,让他们觉得可靠并值得信任的人。班主任不应是简单的命令者,而应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影响要尽可能减少,而多用自己的为人去指导和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方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凭借这种以理服人、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不迫于某种压力去做某些事情,而是在了解这些事情的必要性之后继而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从而长久、有效地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能保持“恒温”乃至“升温”。

第四,信任与放任。要使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在学生身上发生影响,要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师生心理必须相容,必须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相互信任和理解。师生心理相容了,就有了情感的沟通。要使师生心理相容,相互信任但不放任,教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广泛地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注意学生的表现及变化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启发、引导、教育;再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创造各种条件,点燃学生希望之火,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效应 篇7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静”效应———人格效应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对学生来说,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是最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影射力, 更是做班主任最难能可贵的。班主任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教育学生。如果班主任能树立起高尚、严肃的人格形象, 那么即使他不体罚学生, 和学生关系朋友化, 学生就会很“怕”他, 也会自觉遵守纪律, 勤奋学习。常见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抓得紧, 管得严, 其结果是越管越乱。其原因与班主任的人格关系很大。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的班主任, 一个懂得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的班主任, 他的行为无声地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教育作用。当一个班主任的思想行为一旦被学生所认可, 当他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起, 他就会成为学生崇敬和爱戴乃至模仿、效法的偶像, 就连他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抚摩, 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班主任必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小节方面, 严于律己, 注重身教。如要求学生认真写字, 自己就不能写字潦草;要求学生说话诚实, 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有文明的行为习惯, 自己就应该待人有礼貌, 谈吐文雅、外表端庄、衣着整洁。如要求学生不抽烟, 自己首先不抽烟, 最起码不在学生面前抽烟。这样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和教育。我们常会从学生那里听到他们谈论XX班主任的XX优点;常从学生那里见到他们模仿XX班主任的流利字体或流畅语言……这无不说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良好影响。曾经有一位老师把学生关到门外, 独自打扫教室, 学生叫门也不开, 直到扫完后变成“圣诞老人”, 这不是老师作秀, 是他真正出于“不能让学生把粉尘吸进肺里”这么一种朴素的爱。每天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 自己总是争着做最脏的“拧墩布”的活, 这是对学生心灵的冲击, 也是他感动学生的教育智慧的运用。当然, 这位老师有着磁石般的人格魅力, 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尚品格和育人艺术。试想, 一个工作不负责任、上课随意迟到早退, 语言粗俗, 行为粗暴, 不修边幅的班主任, 怎能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遵守纪律, 文明礼貌?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是深远的, 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感动学生, 真正净化的是自己的心灵;感动学生, 就是塑造自己, 就是育人艺术真正的体现。

二、班主任工作中的“动”效应———言行效应

1. 班主任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 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追求语言教育的情感效应。

首先, 班主任说话要幽默。斯维特洛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师的第一位助手。”它趣在逗中, 意在趣外, 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剂良药。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 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 促进师生间情感与智慧的交流。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名学生进行调查, 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因此,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过错时, 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激励、唤醒、帮助、鼓舞学生。对学生的批评要有分寸, 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其次, 班主任的语言要有“弹性”, 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缺点, 又不会激发学生的对抗情绪, 这中间其实有一个“度”的问题。一个班主任是否成功, 是否受学生的欢迎,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度”是否起了决定作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应充分把握“度”字, 让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循循善诱, 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换, 让其感觉到你在真心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掉缺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 假如他们是温和的, 是循循善诱的, 不用粗鲁的办法使学生疏远他们, 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 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 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中学生自尊心较强, 不喜欢赤裸裸直截了当的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 他们对老师的说教有时会产生反感, 甚至公开抗争表现自己的个性。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 但我们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 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 绝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 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对常犯错误的同学, 更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2. 行为效应。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班主任不仅要运用语言艺术, 还需要运用行为艺术, 做到言行一致, 在行动中塑造形象, 在形象中产生魅力。在所有教师中, 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班主任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因此, 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行为习惯方面,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好。班主任必须以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感化学生。否则, 道理讲得再动听, 也不会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我校为了使校园时时处处保持干净、整洁,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倡学生“弯弯腰、动动手, 共同净化我们的校园”。我从不硬性布置学生该怎样做, 而是自己自觉捡起每一片碎纸, 每一个苹果核……让我的行动影响着他们的改变。于是我班几乎找不到一片碎纸, 一些果皮。在学生劳动时, 我也在吃苦耐劳。有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挖树坑活动, 为了达到磨炼学生意志的目的, 我主动放弃了骑自行车的机会, 和学生们一起步行走了十多里路。到达目的地, 学生开始劳动时, 我也拿起自己带的劳动工具, 参与到学生中, 与他们共同刨土挖坑。我用我的行动感染、示范、教育着学生。他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以教师为榜样对照、激励着自己。这让我更加时刻要求自己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净化育人环境。教师的劳动就是通过自身的各种行为影响学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工作特性, 教师的言行受到最广泛的注意, 最能够产生感染力。身教重于言教,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样, 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 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 不随便在墙上和伏在桌上, 不躺在沙发上, 不随地吐痰, 不抛掷烟头, 不把烟灰抖在地板……”他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老师, 已经失去了当老师的资格。”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应该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 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高尚纯洁。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启示 篇8

1. 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北风南风打赌, 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强劲, 可越刮, 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 轻柔温柔, 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 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称之为“南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 做为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 同时管理措施需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 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在情感上尊重他、关心他, 在行为上激励他, 容忍学生的缺点, 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 一个平时表现非常不好的男生, 总是不按时到校, 我找到他时, 他不在乎地说:“我起不来!”我说:“晚上早点睡!”他说:“睡不着!”我跟他商量好了, 每天早六点二十我准时给他的奶奶打电话。就这样, 我坚持了一个半月, 终于有一天他说:“老师, 你不用再打电话了, 我能起来了!”从此, 他就再没迟到过。

2. 自己人效应

即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 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 也就是说, 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

每当我接手一个班级, 我先对这个班级做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对班级“差生”的情况也做了较详细的调查。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一群孩子接受我的观点、我的态度、我这个人呢?当我踏进教室, 开始第一次“演说”时, 我首先列举了我了解到的他们的所有优点, 然后我告诉他们:“就因为你们身上的这些优点, 老师喜欢你们, 老师想与你们共同度过学生生活中最关键的几年, 只要努力,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当时, 我在他们的眼中找到了一份接受与认可, 同时也找到了一份信心与勇气。这样的认可让他们在犯错误时, 即使我们很严厉地批评他, 他也会理解这是为他好, 从而能虚心诚恳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3.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 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就是由低要求开始, 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 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 人们很难拒绝, 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 再提出较高的要求, 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 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 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应少一些, 小一些, 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差班, 学生站排、走路、做操都是一塌糊涂, 每次间操评比都是全校最差的, 学习成绩就别提了。临近毕业仅有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既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真让人着急!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这则小故事:门槛效应, 我的心豁然开朗。第一天, 我只要求间操站排要快、静、齐, 他们做到了;第二天, 在这基础上我要求走路要挺胸抬头, 坚定有力;第三天, 我要求操姿端正, 严肃认真;他们都做到了, 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地总结, 看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 我都报以热情地表扬与鼓励, 后来这个班级的间操已是全校评比中的中上等班级。

4. 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有趣味的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辆, 他把车牌摘掉了, 并且把车篷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尔托的那一辆, 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 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 那么人们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他, 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 就抓住不放, 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 他自己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我班一些学生在回顾以前的学习生活时说:“以前, 所有的老师都看我们不顺眼 (因为他们表现的极差) , 一周内班级能被扣100多分, 有时我们迟到了, 连跑都不跑, 反正都扣那么多分了, 也不差我这一个迟到的。”“当值周老师提醒:你们班有3个学生在走廊说话时, 他们会说不是3个是6个!”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 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加强了, 谁要是违纪为班级扣分了, 谁都觉得抬不起头。孩子们都有集体荣誉感, 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5.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 就准备捐款, 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10分钟后,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有些不耐烦了, 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由于气愤, 不仅未捐钱, 相反, 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对于这一点, 作为班主任的我是深有体会。有一次, 我针对班级学生上网吧现象, 开了一个班会, 最后由我来总结。我准备了很多数据材料, 以说服他们, 刚开始学生听得入神, 我一时兴起, 说了很长时间, 当我发现他们已不再入神、脸上出现了不耐烦的表情时, 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所以, 班主任在总结班级事务时,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 一定要注意适度。

6. 期望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 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 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 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果然进步很快。岂不知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 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 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教师的期望及如何看待学生, 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班主任效应 篇9

一席实在话, 对比出真理

2012年4月, 我跟随初二学生到市中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教育活动。到那儿刚两天, 我就发现, 无论基地的餐厅管理人员、伙房师傅、卫生人员还是任课教师, 只要碰到我们, 就夸奖:“你们学校的老师素质就是高, 带的学生也很懂事、有礼貌, 是基地成立两年来表现最好的。”

我觉得很奇怪, 心想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当再有老师夸我们时, 我就问道, 您说, 最不好的是哪儿呢?于是, 这个老师告诉我是某某学校。“你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 都是班主任跟班, 先帮学生打水、分菜, 学生吃完, 老师们才动筷子;饭菜也不浪费, 垃圾放到垃圾桶里, 老师这样做, 学生怎么会不跟着学呢。而那两个学校的那些老师们, 开饭自己先吃, 从不管学生, 剩饭剩菜随处扔, 学生也跟着学啊。更出格的是, 有一次, 两个学校的学生为了一点小事, 吵了起来, 学生找老师来处理, 结果两个班主任一语不合竟然大打出手, 引起了师生混战, 直到一个学生的胳膊断了, 才停止。您说这叫啥事?”

听完这番话, 我忽然联想到我们这地方的一句俗语:懒娘养不出勤孩子。看来, 同样的道理, 一个班主任的个性也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和他朝夕相处的学生们。

我们都熟知孟母三迁的故事, 常常感叹孟母的伟大, 感叹环境的强大作用, 但我更震撼于小孟轲的模仿能力, 他无论学什么都学得那么像, 那么好。同样, 我们的学生模仿能力也很强, 在家他们模仿自己的父母;当走进学校, 班主任和他们打交道最多, 接触的时间最长, 感情也最亲密, 所以每个班主任无疑成了他们亦步亦趋学习的榜样。孩子的年龄愈小, 教师的个人魅力愈大, 这种模仿的效果也就愈明显。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个性往往是通过肢体动作、神态及语言等表达出来。而这些东西是长期练习形成的, 基本不受意识的控制,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班主任这些不经意的一举手一投足, 随时随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活生生的“教材”。所以, 虽然平时大道理讲得很多, 讲得很透彻, 能落在学生心田的东西却往往寥寥无几, 而这些不经意的言行, 学生往往模仿得形神兼备, 这就是所谓的“身教胜于言传”吧!像上面的实例, 班主任平时肯定常常告诫学生, 遇事要冷静, 不要打架, 可遇到实际情况, 几位老师的“教育现场会”, 就如一记重拳, 让学生久久不忘。

甲、乙兄弟班, 风格两相异

今年我所任课的两个班级也很有意思。甲班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 学习、工作都很有创造性, 上课发言特别踊跃, 思考也很深入, 很容易调动起课堂气氛, 考试成绩总是高居榜首。但日常生活常规却让人不敢恭维, 教室里地面总是灰突突的, 废纸、痰迹也不罕见, 上课期间学生进出教室, 木门摔得震天响。而乙班则正好相反, 学生做事严谨, 一丝不苟, 上课气氛不太活跃, 个人发言总是“三思而后行”, 学生很有礼貌, 成绩稳居中游, 教室里总是窗明几净, 卫生工具和其他张挂摆放的物件总是井然有序。

同样的平行班级, 同样两个刚毕业登上讲台的美女班主任, 各自带班不到一年, 致使两个班呈现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怎么回事?班主任个性使然也。

据我观察, 带甲班的小李老师每天一身运动装, 天生大大咧咧的性格, 不拘小节, 与学生关系非常亲密, 极少批评学生, 很多事情都是放手让学生做,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权利。她的身份更像一个大姐姐, 带班是教而不管, 或是管而不严。学生呢, 也在日常细节上极不在乎, 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管理。而带乙班的小王老师呢, 几乎天天都是板板正正的职业套装, 和学生说话很讲究用词、注意分寸, 做事无论大小都是有板有眼, 善始善终, 对班级管理很用心也很细心, 每个学生从学习生活到心理动向, 甚至家庭情况, 都装在她心里, 是典型的精耕细作式管理。

还是训练基地的那位老师说得实在, 班主任怎样做, 学生就怎么学。

优点会“开屏”, 短板要“藏尾”

在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例会上, 我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说出来, 大家就这个话题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近一个小时。张老师说他们班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好, 越来越“随” (像) 他。爱热闹的孙老师讲他有一次和学生谈话, 学生口中爆粗, 他批评了学生, 没成想晚上回到家与媳妇唠嗑时, 自己被媳妇吼了一声, 你再说粗话, 咱们离婚。当头一棒惊醒梦中人, 他终于知道班里学生口头禅的由来。第二天他就开了一个“说话与修养”专题班会, 先做了自我检讨, 倡导学生改正缺点, 文明交流, 师生互相监督。慢慢地, 班里讲粗话的少了, 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我也讲了自己的体会, 做了近20年的班主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发现自己身上有不少性格特点影响到工作。“女教师, 中年, 语文等等”这些字眼造就了我的个性:安排工作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 爱唠叨, 主观, 感情用事, 小家子气等等。我清楚这些会给学生特别是男孩子带来坏的影响, 所以我带班时, 就多安排男生做班干部, 尽量放手创造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 即使他们做得不如女孩子细致完美, 也提醒自己少挑剔少批评。当遇到棘手的问题, 我会请教男同事, 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我带的班男女生发展比较均衡, 没有“阴盛阳衰”一边倒的现象。

小李老师和小王老师在交流中也非常积极, 请大家帮她们指出不足并且监督她们改进。不久, 这两个班在不同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甲班教室整洁了, 学生也更有修养了;乙班呢, 在班主任的鼓励下, 课堂也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两位青年教师的进步, 更让人心生欣慰, 因为只有不停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师才会更快地成长, 而一批优秀的教师可以福泽一方学生。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 当你选择了班主任工作, 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 你就要明白, 你已经成为了这几十个孩子的榜样。你优秀的个性如热爱祖国、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爱岗敬业、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会帮助你的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而你个性中的短板如遇事冲动、言行不一、自私、不宽容、邋遢等也会深刻影响到你所深爱着的每一个孩子, 甚至他们的一生。所以, 一个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 在工作中学会扬长避短, 如“孔雀开屏”一般, 充分发掘自己个性中的优势资源, 把“你的美丽”尽情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学习;而对于自己的性格缺陷——那些“狐狸尾巴”, 要在学生面前尽量掩藏起来, 防止学生模仿, 只有这样才会带出一班优秀的学生。

班主任应注意的几种效应与原则 篇10

一、针对“螃蟹效应”, 应树立正气, 培养信心

螃蟹效应源自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如果竹篓中放了一群螃蟹, 不必盖上盖子, 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当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螃蟹时, 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爬。但篓口很窄, 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 其余的螃蟹就会用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 最终把它拖到下层, 由另一只强大的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 无一只螃蟹能够成功。

问题一, 这样的班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缺乏学生团队合作。有件事, 我印象非常深。班级里提水, 要么没水要么只有一个学生提。完全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问题二, 这样的班级整体缺乏目标。从一开始的没有信心只是一部分人, 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是为了毕业证书, 另外是基础很差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 课程内容的加深与交往的加深发现, 大家有着太多太多的类似, 越来越多的人没了信念与目标。

对策一:作为一个班主任, 当你深刻理解了螃蟹效应的话, 一定要非常重视如何来调整团队的整体目标了。当学生之间发生目标冲突或利益冲突的时候, 一定要及时为他们制定统一的目标, 防止互相之间进行厮杀和拆台。

对策二:螃蟹效应其实也是一种制衡和制约艺术的体现。高中的学生是有思维的, 但很多学生, 用在与老师的对立上, 会让你很头疼。有时学生之间恶性竞争也是可以利用的, 当然要有度, 否则有时后果很难承担。

二、针对“牢骚效应”, 应正确疏导, 以人为本

牢骚效应即“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 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对员工的负面情绪进行合理的疏导, 并让员工对公司拥有归属感和使命感, 敢于让员工提出不同的建议才是提高公司凝聚力和效率的重要方法。

问题一, 班主任这种情绪一直压抑在心里, 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集体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问题二, 如果被一些学生利用, 有时会成为学生破坏性的借口。

对策一:适当改变方法, 调整心态, 尤其对一些事情处理上过于专断, 却不作解释的事。

对策二:让学生有适当沟通的渠道。

对策三:让学生有发泄的“出口”。国外有供发泄的专营店, 也有些学校有专门发泄的地方。有杂志说有个学校开辟了一间房, 里面有老师的相片, 你可以在里面“随便”, 但出来你要“绅士”。其实关键在于要关爱学生, 以学生为本。

三、针对“食盐效应”,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做菜时缺了其他任何调料都勉强可以吃, 唯独缺了盐, 手艺再高的厨师任其怎么调和其他调料都没法食用———盐, 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 更没法吃;舀一勺往人嘴里送, 只能使人反胃呕吐;想吃甜食端来咸菜, 同样让人皱眉。所以, 好东西也应适度、适时, “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问题一, 学生没有分层, 没有针对性。

问题二, 老师缺乏方法, 只图自慰。

对策一:学校没分层, 自己要分层, 针对不同学生, 要区别对待。

对策二:寻求方法, 不故步自封,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

四、针对“拆屋效应”, 注意方法, 不能迁就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 这屋子太暗, 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 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 他们就会来调和, 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 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问题一, 学生是从错误开始。学生自从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后, 学校对流生抓得很严, 成了班主任的软肋。

问题二, 学校管理与政策上矛盾。

对策: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 能被学生所接受, 同时, 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 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五、利用“刺猬法则”, 应保持距离, 宽严相济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刺猬法则, 其实这条法则描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太远了会变得疏远, 太近了又会彼此伤害。一些年轻的班主任, 相信与学生打成一片, 结果是“真的打成了一片”。学生并不领教师的情。一些老教师自认为经验丰富, 尤其是对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 从不给学生以“好脸色”结果也没好哪去, 距离太远, 没有凝聚力。

问题一, 教师太严。

问题二, 学生太皮。

对策:面对素质不高的学生一定要保持“刺猬效应”, “严”是距离, “宽”是接近距离, 两者要操作得很好, 刺猬效应才能有很高的价值。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角色心理效应 篇11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强化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角色意识,这样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但在课堂教学方面,班主任作为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反而应该淡化“班主任”的角色意识。班主任切忌把教学课上成“班会课”,在本该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公开批评、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影响全班同学的上课情绪,造成负面效应。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处理学生出现的某些问题时,也不要随便把学生叫出课堂,耽误学生上课,影响其他任课教师的正常教学。

班主任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班级情况时,应注意淡化“班主任”的角色意识,避免以个人看法,有时是偏激的看法影响他人。在我身上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男同学在他交给我的一篇练笔中提到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听说你小学就很难缠”很反感,认为我对他有偏见(我的确听过不只一个小学老师这样评论过他,包括他的班主任,而且他现在也时常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经常不交作业的现象)。我想这个同学对老师产生了误解,已经有了抵触情绪,如处理不当往后会更难教育。于是,我请来家长,当面向学生道歉。这一举动令家长和学生感到意外,但此后,他还是屡屡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我想用“冷处理”的方式教育他,即每天在“家校联系本”上只写他当天的情况,不写评语。终于有一天家长回写到:“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要向老师赔礼道歉……”这个例子足以说明,班主任与其他教师谈论学生情况不慎重,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可能造成学生得不到公正评价的负面效应,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的亲人、知心朋友。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时,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家人或同学闹矛盾、被任课教师误会想不通等等,班主任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身份,强化自己作为学生“知心朋友”的角色意识,给学生以必要的安慰、鼓励、指导,使他们能尽快摆脱不愉快心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我现在所带班级有一男生,刚入学时,因为身上“毛病”太多,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对他产生了反感情绪。在对他的教育中,我注入了很多情感,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做学生亲人的角色意识,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我首先向他暗示,我十分理解他今天性格的形成是因为父母离异、缺少亲人爱护造成的,肯定他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并主动从生活上给予他亲人般的关爱。在此基础上,我也对他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不努力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经常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他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解决,让他时刻意识到有人在关心他。看到他的学习在一天天地不断进步,而且和同学发生矛盾的事也少多了时,我感到十分欣慰。

班主任效应 篇12

一、懂学生

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尤其在职高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班主任面对的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学生。在校三年是他们学业和人格品质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敏感、叛逆、活泼、忧郁、渴望成熟等特点。作为班主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从而针对性的施以 “偏爱”,达到激励、感化、调节、榜样的作用,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1.如何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特长。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特长, 首先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其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比如:一学生上课老走神,自习课也心不在焉,突然之间也爱打扮了,根据这些变化分析他可能早恋了。其次要求班主任必须尽量的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掌握学生心理、身体的成长动态,了解学生群体中的潮流与趋势。深入教室、寝室、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和学生简历真诚的师生关系、友爱情谊,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隔阂,真正关心体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如何施加班主任影响。第一、 关心和爱护学生。尤其要注意挖掘那些品行不好、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消除家长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第三、尊重和信任学生。师生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建立起朋友一样的互信关系,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第四、尊重和理解学生。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障碍,用热情和温暖去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第五、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班主任应该对自己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充满热情期望。那么学生才有可能以同样的热情来回报,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信心。它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和谐,也对学生提出了警醒。

二、针对性的“偏爱”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某方面的特长。有意识的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宣扬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并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发展自己。比如我作为一个新班级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开学之初的班会课,我通过让学生自我介绍、画自画像、班干部的竞职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表演能力,从而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点评的时候, 对某些学生的特长进行肯定和表扬。

2.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某方面特长的期望、鼓励和支持。通过和学生的交谈或者向学生摊派任务等方式,向学生表达期望、鼓励和支持。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方式是否适合公开。有的学生脸面薄,第一次展现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大家的突然关注或嘲笑或嫉妒等原因而止步不前,进而封闭自己。为防止这种情况,老师先要了解清楚学生的性格, 避免不可预知情况的发生。

3.给学生展现自己某方面特长的机会。范例:我班有一个特别活跃的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上课爱讲话, 爱出风头,科任教师都很头疼。我在找她谈话的过程中发现她很聪明,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因为从小学到初中父母老师都不信任她,成绩不好只会责骂从不问原因,只看结果,导致对老师和家长极其反感,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所以对学习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我认为这种爱出风头的表现其实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根据这一特点,在外语老师选课代表的时候,我极力推荐了她。在她上任之前,我很严肃的找她谈了一次,告诉她有自己的优点,表现自己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你目前的能力完全可以再学习成绩和课代表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目前该同学已经能遵守课堂纪律, 课代表工作认真负责,各科成绩进步明显。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对皮革马利翁效应的运用,我班的班风、学风发展势头良好。总结起来有以下得失:

1.皮革马利翁效应具有广泛实用性,可以推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和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皮革马利翁效应的运用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对于有些同学由于将家长和老师对立起来,主观的排斥老师和家长的观点使,可以利用他所信任的同学或朋友加以实施。对少部分惰性强、自我暗示能力差的同学,单靠简单的鼓励和期望起不到预期的作用,班主任必须持之以恒的进行教育工作。

上一篇:个人魅力下一篇:个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