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特点

2024-10-26

生活特点(共12篇)

生活特点 篇1

大学生活文化是指大学生群体具有共性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氛围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生活信息、状态、方式与环境的总称。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生活文化特点, 我们以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 对4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分析大学生生活文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和看法, 对于了解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与生活态度具有现实意义。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对未来充满期盼, 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康的生活理念, 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也存在问题, 如一些学生怕吃苦, 缺乏独立、自主、担当与拼搏精神,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等。

一、正确和错误生活理念并存

一些大学生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理念。首先, 注重平衡和平和的生活理念。无论是生活与学习、心理与生理、学习与休息, 还是自己与他人都要讲究平衡。平衡即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即“中和”精神, 又有和谐的时代意蕴。大学生朝气蓬勃, 富有激情, 但他们也有理性的一面。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一个词叫“淡定”, 体现大学生崇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其次, 注重关爱自己。当代一些大学生比以往更注重珍爱自己的容貌与身心。如他们讲究合理饮食, 绿色饮食, 合理搭配, 保持体形与健康;注重心理健康, 如注意运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绪, 重视内心快乐;注重培养自己兴趣, 完善个性。再次, 注重珍惜与热爱。如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等。但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康的生活理念。如生活随心所欲, 吃饭睡觉无规律,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有熬夜、持续长时间打游戏等不良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从来没有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有的为减肥不惜损害健康, 导致身体素质降低;有的在交友中抱着游戏心态;有的心胸狭窄, 与人斤斤计较, 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生活追求轻松、富有、快乐, 而不愿付出艰苦劳动, 不珍惜劳动成果等。

二、一些大学生独立生活的渴望与自主生活的恐惧并存

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一些学生从小形成和适应别人安排和管理自己生活的习惯。随着身心成长, 他们渴望摆脱束缚, 独立生活。因此, 大学新生往往会享受并对这份独立与自由感到兴奋。一些大学生能够为未来而学习、锻炼, 提高自己;而另有一些大学生对这种自主生活和充满竞争的未来充满恐惧, 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课余时间, 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失去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为了减轻内心的恐惧, 有一部分学生奋发学习, 但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缺乏坚持;有的选择用上网、玩游戏等来逃避现实问题, 在虚拟世界里, 逃避现实中的棘手问题, 忘记恐惧。到大三大四, 当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竞争时, 才开始努力学习, 临时磨枪, 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相对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信、担当与拼搏精神。

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缺乏对自我生活的有效管理并存

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 一个好伴侣, 一个富裕温暖的家庭等。但对如何培养自己能力与素质, 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缺乏细致、深入的思考。即使有计划和安排, 但也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明确而有效的管理能力, 而难以实施和落实自己的计划。如很多学生不能按时起床、吃饭、上课、看书、睡觉, 不能坚持锻炼;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调查显示, “课余自习”“上网玩游戏”“社团活动”三项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形式。有些大学生安排具有计划性, 把学习、娱乐、交往相结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 学习本专业知识技能, 汲取课外知识;为获得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会计、导游等证件而努力学习;有的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业余时间无计划, 要么“随大流”, 要么上网娱乐等, 偶尔用于学习, 具有很大随意性、盲目性, 因而时常感到空虚无聊。调查显示:33%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利用和分配上有大致计划, 59%的学生没有计划, 只有8%的学生有严格的时间内容安排。可见, 在校大学生对时间利用的计划性总体较差, 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存在着时间安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倾向。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时间安排合理的只有18%, 可见自我满意度不高。

四、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调查发现, 一些大学生每月消费具有计划性、合理性, 包括餐费、零食费用、衣服、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等。他们认为大学生消费水平不同, 这与家庭经济收入不同有关;消费要有计划与理性, 消费要以必需为标准, 要珍惜和节约一切劳动成果, 这与家庭条件富裕与否无关。他们一般不易受到他人消费观的影响。而另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生活要追求高标准、高层次, 消费没有计划性。有的大学生一个月消费大大超出家庭人均收入水平, 有的打工不是为减轻家庭负担, 而是为了高消费和享受, 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有的月初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月末时其饭费都难以保证, 甚至借钱度日, 日常消费有时不是因为需要, 而是因为想买。

调查显示, 大学生一个月的消费大多在900至1500元左右 (不包括书本费和学费) , 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 (衣、食、住、行) , 学习消费 (个人买书费、考证费、网络学习等) , 休闲娱乐消费 (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 以及人际交往消费 (人情往来、恋爱) 等四大方面。调查显示, 大学生消费主要用于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其次是用于交往等费用, 学习消费并不多。调查访谈中发现, 学生月消费水平高低差距较大。多则一个月花费2500-3000元, 少则500-600左右。

五、一些大学生注重交往能力锻炼与交友的盲目性并存

当代大学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非常注重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网上交友等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但在交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盲目交友。首先表现在自己对自己交什么样的朋友、交友原则等没有清晰的认知, 因此无论在现实环境中和网络虚拟环境中, 只要有交流就有可能成为“朋友”, 出现大学生被网友欺骗等现象。其次, 一些大学生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 同样有盲目交友的现象, 认为在大学不谈恋爱是一个缺憾, 至于双方的情感是否是爱, 是否以结婚为目的, 缺乏考虑。

六、一些大学生重视网络生活, 相对轻视现实生活

有些大学生业余时间大多是与熟悉或不熟悉的网友一起度过的。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空间做得非常精致, QQ说说、微信、微博更新得十分频繁, 聊的内容复杂多样, 聊得随意而爽快。但一些人忽略了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一个学生曾说, 自己有什么事情很少跟宿舍的同学谈, 因为说了他们似乎也没反应, 大家都忙着用手机上网, 忙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虚拟空间如鱼得水, 心有归属, 但在现实中, 感到冷漠与孤独。因此, 一部分人更加依恋和重视网络生活, 相对轻视现实生活。

大学生这些生活现状与特点值得学校与社会的关注, 更需要正确引导。首先,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 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学会健康、理性的生活观念, 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其次, 通过教育与矫正等方式, 矫正大学生手机控、游戏控等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再次, 团委、学生会、班级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引导到大学生关注和投入现实的实践生活, 注重在现实活动中, 感悟生活、服务社会、锻炼能力, 建立友谊, 促进他们更加独立, 联系得更紧密。

摘要: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 对未来充满期盼,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正确和错误生活理念并存, 一些大学生独立生活的渴望与对自主生活的恐惧并存, 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缺乏对自我生活的有效管理并存, 日常生活消费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等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文化,特点

生活特点 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生活化传导的内容既包括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又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其法制、道德伦理以及生活的基本规范与要求,涵盖了大学生人生发展特殊阶段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其生活化的途径既包括教学育人,又包括管理育人,还包括环境育人。这种整体性还体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自从大学生入校始,学校就从指导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构建了完整、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从一年级开始至毕业离校,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举措来落实和得到保障。(二)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个整体设计,它体现在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多方面素质需求。因此,这种生活化的手段和方法注定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它既包括课堂的教学手段,也包括课余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方式方法上,既包括文学方面的,也包括艺术方面的、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学方面的;既包括历史的、政治的,也包括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教育等。这个过程是综合化的、多样化的、立体性的渗透、推进和影响的过程。(三)发展性

生活就是一个朝着更高、更完善的方向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生活的目的,不在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在于永远持续的不断改善、不断成长、不断精炼的过程„„生长自身才是唯一的道德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模式、一种套路的机械实施,它是在总体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学生成长需求而不断作出科学调整的动态完善过程。这里所说的发展性,既包括时代的发展需求,即党和国家根据现实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的变化,也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不断提升教育工作手段方式方法的发展完善过程。(四)人本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为追求时髦的语言和花哨的形式而创造出来的应景式的教学套路,而是时代发展、形势所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生活化的着眼点、立足点、方式方法等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这种人本性最主要的体现是将知识和素质以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以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春风化雨般地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符合学生接受教育规律的要求,极大提高了教育的成效。(五)生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课堂教育,也有生活教育,是教育和生活一体化的结合。我国大学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学习与生活基本在校园内实现,足不出校即可衣食无忧,即可集中精力投身于学业,因此,在大学生的整体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了教育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教育的特点,例如,无论是在课堂的学习中,还是在所进行的课余活动中,甚至是在随意漫步于校园中或在食堂的就餐中,大学生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校为了育人所营造的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可以说,无处不是教育,无处没有教育。大学点点滴滴,处处都体现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卢雄

整合性特征

整合是与分化相对应的一种理念,它是指把分门别类的一系列要素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结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再现现实生活或直接等同现实生活,而是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达到实效最优化。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基本要素的重组,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促进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升,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合力。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还要把学生个体看作一个整体,整合各种因素,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实现和谐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着眼于满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这正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性的体现。

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既是人的本质性特征,又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核心。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完善与能力发展,通过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创造。它贴近生活,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以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创造力。作为一种自主式的教育模式,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这一群体,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贴进他们的心灵。当然,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使大学生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其独立性,而是以价值主体的身份积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体现其主体意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尊重他们的主体个性。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和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对大学生成长的动态把握,即关照他们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将来生活,真正对人生意义的生成具有终极意义。它要塑造的是能够充分享受和体验生活、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生活感觉的青年,注重在教育内容上与大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相联系,有鲜活的人文气息和生动的感情色彩,能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生长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生活只是实现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杜威认为,生活即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人就是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获得身心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能取自当下的生活,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发展生活,一让社会生活更好地延续。生活的特征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生活就是一个朝着更高,更完善的方向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它本质上就是生活的过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处于不断生长之中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和变化的生活实践。“生活的目的,不在于做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在于永远持续的不断改善、不断成长、不断精炼的过程,„„,生长自身才是唯一的道德的`目的”,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生活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大学生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中受益、成长。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大学生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实践性

简述生活垃圾的特点及其处理技术 篇3

关键字:生活垃圾 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填埋 垃圾焚烧 堆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定废物。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活垃圾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公害之一,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

1生活垃圾的特点

1.1垃圾产量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活垃圾产量大国。据报道,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公斤,201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而欧美国家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增长率基本在3%以下。我国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75万亩。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

1.2 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

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含有大量有机物,会产生大量细菌及恶臭,有机酸溶解金属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可降解的有机物,如蔬菜、纸张、竹木制品;固体永久性废弃物,如煤灰、废弃砖头瓦块;工业产品废弃物,如塑料、橡胶、玻璃、有机填充物等。

1.3 影响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以及城市的市政管理水平,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都会对垃圾的回收率降低以及垃圾的人均产量减少有绝对影响。

我国目前的城市垃圾平均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城镇生活垃圾的历年堆存量已达到60多亿吨,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生活垃圾如果长时间堆积,就会产生渗滤液,这种渗滤液对环境是有害的。其处理技术以无害化和资源化为目标。无害化处理主要包括填埋、堆肥、焚烧蚯蚓床和热解法等手段。

2.1废物利用,利国利民

废物利用便于人民群众随时随地实行,既是一种环保行为,又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从而从减少垃圾源头入手。比如用过的废弃纸盒和不要的旧衣服可以用来做洋娃的床和衣服。看过的报纸可以用来练书法。喝过的饮料瓶、易拉罐可以做成手工艺品,拿来做花篮、笔筒之类的。倡导废物利用和物物交换,以尽可能地减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2.2堆肥法

堆肥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自我殖质。它适用于处理易腐烂、可降解有机物质含量高的垃圾,其中的有机成分会转化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这种处理方法具有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是处理有机垃圾最有效、最方便的技术手段之一。

2.3 填埋法

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可通过填埋的方式予以处理,固体永久性废弃物只能通过深层填埋的方式处理,所以填埋法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处置方式。填埋法具有投资少、费用低、处理量大、操作简便等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广泛应用的方法。如美、英等国生活垃圾处理都以卫生填埋法为主。我国80%以上的垃圾仍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法,以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为国家标准。

2.4 焚烧法

固体永久性废弃物也可以通过焚烧的办法处理。

垃圾焚烧过程分为干燥、燃烧和烧透三个阶段。但燃烧的温度不得低于1100度,低于此温度,会产生二恶英致癌物。

垃圾焚烧炉的燃烧方式有:多级阶梯式链条炉排,倾斜往复式炉排和反送式的马丁炉排等炉排炉;流化床焚烧炉;旋转式燃烧――回转炉。流化床炉垃圾焚烧综合性能优越,尤其是我国的垃圾热值相对偏低,要实现其高效稳定燃烧,流化床是最佳选择。

2.5 蚯蚓床法

蚯蚓床法就是利用蚯蚓具有惊人的吞食能力,喜欢吞食完全腐熟的有机物的特性,来去除有机物的一种处理生活垃圾的生态处理办法,是一项新型生物处理技术。我国建立了百余处蚯蚓床垃圾处理场,仅北京就有十余处,总面积达500余亩,每年处理有机物约14000余吨。

2.6 热解法

热解法就是把有关固体或液体废物在无氧或少量氧的条件下加热至800~1000℃,获得高温气体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煤(焦油),再作为化工原料。分解后剩余的以碳为主的残渣,用作肥料、填坑物和固体燃料等。是近几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垃圾处理方式。

3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填埋问题分析

填埋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这需要在初始设计时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土地填埋利用率。需要有效的基础设施,防止边坡渗漏。生活垃圾中含水率往往高达50~60%,再加上发酵、雨水淋刷导致地下水污染地表水的事故不断出现。对周边地区环境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3.2 焚烧问题分析

焚烧法避免了直接堆放引起的水源、大气污染,又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工程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造的焚烧厂普遍工程建设投资大,折合吨工程投资约50~75万元。先进的焚烧炉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我国目前基本运转正常的国外技术建造的焚烧厂的运行费用为180~300万元/吨。焚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有毒物质“二恶英”,要采用先进、有效的尾气净化技术进行处理。

3.3 堆肥问题分析

阻碍我国生活垃圾堆肥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因素。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杂质含量高,采用复杂分离过程导致产品成本高;一般堆肥厂的粗堆肥产品只能作为土壤改良剂,其销路取决于堆肥厂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如南方的红黄粘土、砖红粘土就有很好的销路。

3.4蚯蚓床法分析

工艺流程简单,费用低廉,适合我国农村的需要,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其研究开发工作。

3.5热解法分析

具有全封闭的工艺流程,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又可回收清洁燃气,有很好的环境效益。

4 结语

生活垃圾的处理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全民树立环保和环境卫生的意识。更需要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抓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尽可能少产生垃圾,将已产生的垃圾最大程度地回收利用,再通过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技术措施减容及进一步资源化,这是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曹娜,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价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2] 李莉,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物化和生化预处理及组合处理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 周效志,桑树勋,曹丽文等,生活垃圾填埋场表面沉降预测模型对比研究[C],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生活特点 篇4

一、内容的开放性—写自己身边的事

在小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每天发生着许多精彩的故事。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 观察生活, 发现事物。了解事物的真谛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指导学生作文的内容与选材,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在学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 总会发生一些令人难忘的事, 如:同伴争吵、同学获奖、班级竞赛、编排节目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在平凡中发现新奇, 在平淡中寻找新奇, 发现闪光的可贵的东西, 从而把握素材。二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特别是农村小学生, 经常参加田间的劳动、传统节日的庆祝、婚嫁迎亲等活动, 学生耳闻目睹新人新事, 亲身体验生活的甘与苦。教师宜利用这些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 及时记录, 由于耳闻目睹, 感受深刻, 学生兴趣更浓, 写作文时也能做到情真意切。三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主要是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听报告、讲座、采访先进人物等活动, 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 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现实, 提高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既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在指导学生日常写作时, 讲求内容的开放性, 尽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校园、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 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件去写, 选自己身边发生的认为有意思的来写。这样在内容上少了些限制, 多了些选择的余地, 学生作文时, 由于有了切身的体会, 定会洋洋洒洒, 畅所欲言,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情感的真实性—表自己内心的情

学生写作文时“假”“大”“空”是主要的弊病。除了缺少生活的体验之外, 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情感世界中认为真善美或自己认为假恶丑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发表不同的看法, 这就是情感的真实性, 即真正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要允许学生表现真实的情感, 鼓励学生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如指导学生写秋游, 大部分学生写下了秋游时黄叶飘飘的美景, 而有一位学生却这样写道:秋天的树叶黄了, 飘飘悠悠地落在大地上, 我们一脚一脚地从它身上踩过, 它多么可怜, 多么寂寞啊!要是春天那多么好, 它挂在碧绿的枝头, 在阳光中不断的飘动。学生为什么写黄叶可怜呢?事后了解到, 其实这是学生真实内心的反映——这位学生刚刚父母离异, 心灵上受到打击, 才会产生“黄叶飘飘”的成人感叹, 同时又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就会失去一次抚慰学生心灵创伤的机会。只有这样长期坚持, 学生才能信笔捏来, 表达自己的内心喜好, 才能逐步培养真实的、健康的生活情感。

三、表达的自由性—说自己想说的话

叶圣陶指出:“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 也无隔阂;朴实说理, 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 谋篇之略, 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 不能亦不为病。”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主张开放学生的心灵, 还以学生童真, 讲求语言表达的开放性。在让学生写日记、随记、周记、书信时, 自己选题, 自由发挥, 放手写作, 畅所欲言, 没有任何的限制。教师不要有限制的框框, 来束缚学生的思路, 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语言, 把自己想说的话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切不能以成人的语言来要求学生, 要尊重学生, 认同学生, 鼓励学生, 这样才能还学生以童真、童趣, 学生作文才有一股清新之气。如学生写《教师不在的日子》时这样结尾:“老师离开才几天, 我就会犯错, 害来害去害自己。老师, 我想对您说, 我虽然怕您, 可您还是回来的好。因为您回来, 我就不会犯错了。”这些语言就是最真挚的语言, 这难道不充满着童真与童趣吗?

生活特点 篇5

在浙江省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污水污染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农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此,通过对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受农村地理空间分布的制约,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处理方式不合理和选用处理标准水平不高、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管理队伍混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相应提出了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规范管理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措施与对策.

作 者:李伟国 梁师俊 刘建锋 宋立  作者单位:李伟国,梁师俊,刘建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宋立(浙江省建设厅,浙江,杭州331001)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7 关键词:农村   生活污水   现状   措施  

生活特点 篇6

政治生活探究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以生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探究活动的呈现方式看,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案例、资料分析型

政治生活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列主义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其中抽象、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以及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以生活化的事例来印证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开展案例、资料分析型探究活动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最终促进学生整合相关信息,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教材第二课第一目“基层民主自治历程”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基层民主自治发展的重要事件以“年表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能促进高中生对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进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制观念不断深入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内容的兴趣。

二、内容、表现分析型

以往的教材通常采用观点加事例的方法表述知识点,显得繁杂、单调。人教版政治生活采用活动框的方式,将知识与情境结合,让学生参与其间,同时设置提问,以针对性地实施理论教育。这改变了以往政治课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降低了理论层次,减少了理论难点。

例如政治生活“选举方式的选择”这一目设计的活动是对比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这两种选举方式的利弊。这部分的知识点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进行思考。教材通过对知识点的分解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做法,降低教材理论的难度,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辨析型

辨析型探究活动设计能简约地展现对立观点的冲突,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认识。高中学生对民主、政治自由以及政治制度构建等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设置观点辨析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观点,尤其帮助学生消除歧义与偏见,促进学生达成共识。

例如在“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一目,教材设计了两个关于政治权力的经典名言。学生首先要在准确理解名言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论据两个角度向对方提出挑战。教师需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政治生活辨析型探究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问题情境,然后做出种种假设,设想在事情发生时,行为主体可能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让学生对他们的合理性进行辨析。事理辨析类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具体的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谁监督,监督谁”这一目中,教材设计了一位瓜农受到歹徒的抢劫后,民警对瓜农的报警置之不理的情境,并列出了六种选择。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主观体验与思考的过程。

四、践行型

品德行为,是高中生政治意识形成的标志。政治生活践行型活动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设置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调查研究、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感知真实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参与政治生活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例如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设计了两个关于听证制度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召开听证会的基本程序以及听证制度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上述划分类型不是绝对的,每个教学单元后设置的综合探究就极具综合性和整合性。总之,政治生活教材中探究活动设计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素材的选择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少荣.思想政治 必修2 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谢树平.新编思想政治 (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特点与工艺分析 篇7

1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技术特点与工艺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兼备两者的优点。其主要构筑物为生物接触氧化池, 生活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 生活污水得到净化。由于池内具备适于微生物栖息增殖的良好条件, 因此, 生物膜上物相相当丰富。食物链长, 微生物浓度高, 活性强。不产生污泥膨胀, 污泥生成量少, 且易于沉淀。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多种净化功能。除有效去除有机物外。如运行得当。还能够脱氧和除磷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较早采用的技术之一。对于中小水量,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目前用得最多、最普通的方法。SBR法具有流程简单、投资省、操作简便等多种优点。但是难以在地下兴建不采用动力排水接触氧化法具有连续进、出水、设备利用率高、效果好、投资省等优点。

2 活性污泥法的技术特点与工艺

2.1 AB法。

该工艺对曝气池按高、低负荷分为二级供氧。A级负荷高, 曝气时间短, 产生污泥量大, 污泥负荷2.5kg BOD/kg MISS·d以上, 池容积负荷在6kg BOD/ (133·d) 以上;B级负荷低, 污泥龄较长。A级和B级亦可分期建设, A级与B级间设中间沉淀池。两级池子的F/M (污染物量与微生物量之比) 不同, 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体。AB法尽管有节能的优点, 但不适合低浓度水质。

2.2 SBR法。

此法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在同一座池子中完成, 常由3~4个池子构成一组, 轮流运转, 一池一池地间歇运行, 故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这种一体化工艺的特点是工艺简单, 由于只有一个反应池, 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相关的设备, 一般情况下不设调节池, 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沉池, 故节省了占地和投资, 耐冲击负荷且运行方式灵活, 可以从时间上安排曝气、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状态, 实现除磷脱氮的目的。

2.3 A/A/0法。

城市污水处理对出水有去除氮和磷的要求, 此种由厌氧一缺氧一好氧组成的工艺, 利用了生物处理法进行脱氮除磷, 可获得优质的出水, 是一种深度二级处理工艺。A/A/O法的可同步除磷脱氮机制由两部分组成:

(1) 除磷:生活污水中的磷在厌氧状态下 (DO<0.3mg/L) , 释放出聚磷菌, 在好氧状况下又将其更多地吸收, 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

(2) 脱氮:缺氧阶段要控制DO<0.7mg/L, 由于兼氧脱氮菌的作用, 利用水中BOD作为氢供给体 (有机碳源) , 将来自好氧池混合液中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逸人大气, 达到脱氮的目的。

2.4 普通曝气法。

普通曝气法出现得最早, 其实际处理效果好, 可处理大的生活污水量, 对于大工厂可集中建设污泥消化池, 所产生的沼气可作能源利用。传统普曝法的不足之处是只能作为常规二级处理, 不具备脱氮除磷功能。近几年, 在工程实践中, 通过降低普通曝气池的容积负荷, 可以达到脱氮的目的;在普通曝气池前设置厌氧区, 可以除磷, 亦可用化学法除磷。采用普通曝气法去除BOD, 在池型上有多种形式, 如氧化沟, 工程上称为普通曝气法的变型工艺, 亦可统称为普通曝气法。

3 城市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选择

城市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就其处理技术而言。可以采用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成熟技术和工艺。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要筛选设计合理、布局美观整齐的方案。

3.1 住宅小区生活污水流量小, 可生化性好。

宜优先采用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具有生物相应丰富。微生物浓度高。食物链长。不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能好等优点。

3.2 住宅小区用地紧张。

应优先考虑占地省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并在设计巾采取一定措施一般设计成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形成地下为生活污水处理站。地面为绿地花坛的格局, 可以美化环境设计时应注意通风要求和臭气处理等问题。

3.3 由于受小区管理人员人数和专业素质的限制, 应优先选用运行维护管理较方便的工艺, 并努力提高运行管理自动化程度。

3.4 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工期要求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由构筑物向设备的转化。似是一种必然趋势。采用装配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安装简捷、工期短、便于维护适应管理。

3.5 随着对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

单一工艺难以满足需要。组合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得以发展。目前组合式主要有多级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厌氧+缺氧处理等。从降低能耗。回收生物能方面来看。厌氧生物处理有着广阔的前景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潜在能量。厌氧处理时, 一方面勿需曝气充氧, 可降低能耗;另一方面, 其生物沼气可回收利用。供小区生活采暖和供热。形成小区生态平衡系统。

4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创新应用

4.1 膜分离技术。

用膜分离代替沉淀进行泥水分离, 可带来活性污泥工艺的以下变化:

(1) 不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在调控活性污泥系统时, 不必再考虑污泥的沉降眭能, 从而使工艺控制大大简化;

(2) 曝气池的污泥浓度将大大提高, MISS可以大于20g/L, 从而使系统可在超大泥龄、超低负荷状态下运行, 充分满足去除各种污染物质的需要;

(3) 在同样的处理要求下, 可使曝气池容积大大减小, 节省了处理厂的占地面积;

(4) 污泥浓度的提高, 要求较高的曝气速率, 因而纯氧曝气将随着膜的分离而被大量采用。

4.2 分子生物技术。

目前, 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领域。为探索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机理, 已开始用分子诊断技术获取聚磷菌的遗传信息。在活性污泥中发现了30多种丝状菌, 其中只有4种被准确命名及生物分类学定位, 因为这些丝状菌大部分无法进行分离和纯培养。目前, 用分子诊断技术将进行这些丝状菌进行生物学定位, 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其特性。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大量应用和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库的建立, 并在此基础上, 采用基因技术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种, 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钢.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云南环境科学, 2005 (1) .

[2]李晶原.我国城市“双管”循环生态节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4 (3) .

[3]姜应和, 张发根.混凝法在生活污水强化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2 (9) .

[4]李青.我国生活污水再生利用产业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3.

生活特点 篇8

《生活与哲学》是高考政治的重点模块, 其分值在高考政治试题中约占30%左右, 是各模块中比重较大的。各地哲学类试题的题型、题量和考查方式基本稳定, 考生对哲学类试题最大的感受是记忆的负担轻, 但试题难度大, 得分率低。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哲学模块复习的实效性?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高考哲学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

为更细致地分析影 响哲学试 题难度的 因素, 我们在研究2013年各省区高考哲学类试题的基础上, 从不同题型入手, 分别剖析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因素。

1.哲学选择题难在哪里?

(1) 思维的复杂性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 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作为具体科学的经济、政治、文化部分的选择题, 大多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可以由经济、政治或文化现象直接归纳或抽象出相应的学科观点。哲学选择题则不同, 由于哲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 由材料到答案要经历先归纳后抽象的二次思维过程, 这无疑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另外, 相当多的哲学选择题选项观点都是正确的, 当考生对这些哲学观点是否和题干材料相吻合作出判断时, 常常感觉每个选项都很相似, 不知道究竟选哪个, 而匹配式哲学选择题进一步加大了思维的复杂性。考生如果不能够透彻理解相关哲学观点, 缺乏对题干材料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就很难作出正确判断。

【例1】 (2013·山东卷·23) “梦想是海市蜃楼, 还是绿洲, 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本题属于匹配式哲学题, 解答本题, 第一步要明确题干中所蕴含的哲理, 梦想属于认识的范畴, “梦想的实现需要跋涉的脚步”, 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第二步需要明确选项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A项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项强调学和思的关系, C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项强调价值观对人的作用。第三步要对照题干和选项看二者是否相吻合, 故选C。从解答本题的思维过程来看, 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多步骤的思维过程, 且任何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出现理 解失误, 否则就无 法选出正 确答案。

(2) 材料的陌生感

经济、政治、文化模块的选择题一般取材于各自所属于的领域。而哲学题的取材具有广泛性, 既包括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热点问题、自然现象或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也包括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歌赋、漫画幽默、俗语古文等。一方面, 学生对自然科学材料和古文材料等相对陌生, 另一方面, 这些材料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更高。如果不了解自然科学素材的背景、古文的意思、漫画的主旨, 就读不懂材料本身,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答题准确率。以新课标全国卷中每年必不可少的自然科学素材的选择题为例:2013年, “人造树叶”;2012年, 海底热液生物的生长;2011年, 秸秆的综合利用、临床医学大脑“扣带前回”区域;2010年, 探测木星、人工繁殖 中华鲟;2009年, 征集科学 难题;2008年, 气象预报;2007年, 治理荒漠化、蚂蚁眼睛和人的眼睛。从统计数据看, 这些试题的难度都较大。

【例2】 (2013·新课标Ⅰ卷·21) 2012年, 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 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 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1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2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3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4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12B.13

C.24D.34

例2中的“人造树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以此为素材, 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部分考生因材料来自较为陌生的自然科学领域而犯愁, 影响其准确提炼材料信息, 难以选出正确答案。再如例1以诗句、古文为素材, 考查考生对相关哲学观点的理解。部分考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句、古文的本义及喻义, 就更谈不上思考它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3) 观点的隐蔽化

除了少量哲学题直接以教材观点作为选项外, 更多的是对教材观点的转换、引申或拓展, 考生一般比较适应教材语言, 而对非教材语言或转换后的教材语言比较头疼。新课标卷中还有一部分哲学选择题的选项不以理论观点呈现, 将理论观点与题干具体情境相融合, 将要考查的知识内容“隐藏”在选项背后, 这种隐性化呈现理论观点的方式也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以上两种选项实际上都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的理解能力的高要求。

【例3】 (2013·新课标Ⅰ卷·23) 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 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 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 他经过不断试验, 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 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 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 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1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2世界并不缺乏联系, 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3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4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13B.14

C.23D.24

【例4】 (2009·辽宁卷·23) 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 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 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1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2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性3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4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12B.34

C.13D.24

例3选项中的观点, “世界并不缺乏联系, 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并非是学生熟悉的教材语言, 其实质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教材观点。例4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解。但从表面看, 都是阐述的对资源和废物关系的理解, 没有一个选项涉及教材的知识内容。面对这些选项, 考生不知如何判断。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在每个选项语句表达的背后都隐藏着教材观点。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 不是由人的意识 (“人们对物的态度”) 决定的, 因此1观点错误, 应排除。2实际上是 说矛盾的 转化 (“废物向资源的转换”) 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定的技术性”) , 观点正确, 且符合题意。3说二者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实质上是认为不同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这一说法错误。4实际上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 事物的性质不同, 强调了废物和资源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考生要能够透析每个选项背后隐藏的理论观点, 这样才能明确题目实际要考查的知识 内容, 对选项观 点的正误 作出判断。

(4) 组合的不确定性

哲学类选择题在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更凸显考查考生对哲学各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材料的多视角综合分析能力。一道哲学选择题往往涉及哲学一个考点的多个层面或多个发散的考点内容, 这些知识内容跨框、跨课、跨单元, 突出表现为以组合选择题形式呈现。以全国卷和新课标卷为例, 2007-2013年7年中共计26道哲学选择题中, “4选2”的组合选择题有25道。“4选2”组合选择题直接增加了试题难度, 考生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面临的情况更复杂, 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幅度提高。

在例2、例3中, 虽然13属于观点错误组合项, 但很多考生首先无法对其错误作出判定, 误以为是正确的, 一部分试题中错误组合项只有一个甚至没有, 这时候如何组合更难。考生往往在确定如何组合上难以决断。

2.哲学主观题难在何处?

(1) 纯文字的材料呈现方式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较大的阅读量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纵向分析历年来的哲学类题目, 一般都是较长的文字材料, 阅读量大, 层次结构 比较复杂, 考生必须花费较长时间阅读材料, 甚至需要反复阅读, 方能审明题意。这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文字材料, 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5】 (2013·四川卷 ·14) 创新社会 管理, 共建活力中国, 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 社会结构日益复杂, 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 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 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 撤销, 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 社区内的大事要事, 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 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 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 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 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 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1) 联系材料,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 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面对例5中长达300多字的文字材料, 相当多的考生首先产生的是畏难情绪。有的考生对设问中“联系材料”的要求要么置之不理, 要么粗略阅读材料, 匆忙答题。对于材料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部分考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提取方法, 更谈不上对信息的哲学解读。要知道, 命题者反复打磨推敲提供了这段材料, 那这段材料一定是有用的, 答题所需的信息都蕴含在其中。在没有全面而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最后的得分可想而知。

(2) 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增加了调用知识的难度。哲学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围绕某一问题用单一哲学原理或者方法论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称之为“深挖洞”。为了避免考生撒网式答题, 高考中越来越注重采用这种方式考查主观题。这种设问要求考生能对某一原理的内部层次有深入而清晰的的理解和把握, 对思维的精准性和分析的透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运用单一原理分析问题时, 根据试题难易程度有以下三种方式。1直接点明原理:“结合材料一, 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 化遗产的 保护和利 用的关系。” (2013·新课标卷) 表面上看, 这种考查方式的试题应该比较容易。但由于这种考查方式, 将考查的重点转移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上, 从实测结果看, 考生往往由于分析 能力欠缺, 导致大面积失分。2半隐半现原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 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 (2013·广西卷)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 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2013·江苏卷) 。粗看, 这里也仅仅是转了一个小小的弯子, 但就是这一个小弯, 却具有较大的“杀伤力”, 对于那些基本功较为薄弱的考生往往是“致命”的。3隐藏原理:“‘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 加以分析。” (2011·江苏卷) “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2012·江苏卷) 。这对那些平时不注重理解, 单纯靠背记原理的考生来说, 简直是无从下笔。考生如果不能真正读懂材料, 理解原理, 是很难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原理来分析问题的。

还有一种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围绕某一中心从哲学的多个角度思维, 我们称之为“广积粮”。如“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 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 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 (2013·天津卷) “根据材料, 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 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2013·山东卷)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 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 加居民收 入’。” (2013·重庆卷) 。这种设问下, 是围绕某一中心的哲学原理多角度发散, 它并不要求考生对原理本身有更深入的分析, 关键是能够围绕问题中心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此种设问方式, 往往对知识范围作出了限定, 如果考生不能把握这一知识范围的限定, 或对这一知识范围限定中的哲学原理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很难较好地作答。

(3) 精细化的答案组织和赋分方式增加了答案组织的难度。

试题的答案是针对具体情境下具体问题的分析, 答案具有很强的生成性, 依靠平时记答案的方法是很难得高分的;如果答案是粗线条的, 或者只有观点堆砌是无法得到高分的, 哲学主观题的答案组织和赋分较为精细, 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考生既要能回答出观点, 还要能加以正确分析。试题需要的是考生答题的正确思路而不是简单的套路。依靠机械的套路只能得到较少的分甚至很难得分。

二、路在何方?———破解高考哲学类题目的建议

(一) 应对哲学选择题的“三突破”

1.对特定题型的专项突破。要消除对自然科学素材的陌生感、古文素材的晦涩感、漫画素材的隐晦感, 需要进行专项的选择题突破训练, 考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素材选择题的特点, 为更好地阅读理解素材创造条件。哲学选择题可以围绕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歌赋、漫画幽默、自然科学等 不同形式 的素材进 行专题训 练指导。

2.对重点内容的题组突破。针对哲学观点抽象性强的特点, 我们要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试题进行训练, 在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和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哲学观点、总结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但这种积累不能依赖大题量的无针对性训练来实现。根据我们的经验, 围绕考点的题组训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组题来增强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 又避免了题海战术所造成 的枯燥、低效。如围绕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分这一难点和重点。各种资料上提供了各种区分的方法, 但这些方法很少对考生具 有实用价 值。有些老师也讲解了不少这方面的题目,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选题、训练及此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效果也很差。我们可以通过题组训练法, 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题。首先介绍区分的有效方法:关键词法和怎么样、怎么办区分法。抓主次矛盾是指在办事情的解决矛盾、解决问题中, 而怎么样是在对事物状态和性质判定中。围绕这一考点提供两组精心选择的题 (各5道左右) , 第一组题学生先练, 练过以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寻找方法、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提供第二组题, 学生在第一组题的基础上将掌握的方法、规律运用到第二组题中。通过两组题的训练有效解决这类重难点。

3.对重要观点的归纳突破。高考题目千变万化, 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一直没有变化。“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夯实基础才是根本。通过对历年来高考哲学试题的分析不难明确哲学复习的重点原理所在。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有限的, 但围绕这些观点可以衍生出许多观点。我们可以围绕一些核心观点将衍生观点 (含正确的和错误的) 归纳总结出来。通过对这些衍生观点的分析来理解核心观点。考生在选择题作答中首先要判定的是观点的正误。对一些陌生的非教材语言的观点,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是对的或错的, 需要理解这些观点的本质。

二、解决哲学主观题的“三立足”

1.立足体系明确知识范围。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 哲学复习中考生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很多, 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知识范围, 构建哲学知识体系。当我们在设问中看到相关知识范围的限定时, 在头脑中要能快速清晰的浮现这部分的知识块、具体的知识点。如果缺乏这种清晰的知识范围意识, 容易犯方向性错误, 导致答非所问, 劳而无功。弄清设问指向, 要能明确设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避免知识的错位。现将高考哲学常见知识范围分类总结如下:

(1) 按照哲学四大块划分知识范围。“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价值观”。

(2) 按照教材的单元划分知识范围。“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

(3) 按核心概念划分小知识块范围。“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相关知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价值观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

(4) 按单一知识点划分知识范围。单一知识点可以分为“明”: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等原理;“隐”: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等;“暗”:请选择最 佳原理的 方式呈现。

2.立足训练掌握解题技巧。哲学主观题以文字材料为主, 材料的内容丰富, 信息量较大, 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出观点?具体步骤如下:解答材料分析题, 1要“分层”, 科学合理地划分材料的层次, 抓住每个层次中的重点词句, 概括出每 层隐含的 观点;2要“概括”, 抓住每个层次中的关键词句, 概括每层层意, 并找出每层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3要“抽象”, 将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 进行理论的抽象, 转换成学科语言, 即材料中隐含的理论观点。例5有3段材料, 第1段强调适应社会转型要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2段内容较多, 强调进行机构改革, 发展社区自治, 为民服务。第3段强调推进社会管理的意义。根据设问方向, 可从第1段和第2段中提炼出推进社会管理的措施, 并联系“寻觅社会的真谛”相关知识, 去分析材料, 做到材料和观点的有机统一。

3.立足规范提高思维层次。从试题运用的原理来分, 哲学试题主要包括多原理和单原理两类。这两种不同类别哲学题的答题规范是不同的。如哲学单原理强调多层次细致分析;哲学多原理 (或方法论) 强调多角度全面分析。答案的逻辑性是思维逻辑性的外在表现, 思维缺乏逻辑性必然表现为答案的逻辑较为混乱。规范表达答案的技巧———答题时, 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设问方式, 如要求从原理角度分析的可按“先原理、后方法论、再材料分析”的步骤;如果是从方法论角度的可按“先方法论、后原理、再材料分析”的步骤, 培养训练答案的条理性、逻辑性、专业性。要对高考哲学题的答案加以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高考答案的赋分方式和赋分点, 对比自己的答案与高考答案的差距来提高自己答案的得分率。避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情况出现。

生活特点 篇9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及特点规律

1.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 随着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思想比较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一个群体, 更与网络已经融为一体。一是目前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高校的学习特点, 使网络在高校非常普遍, 无线网覆盖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这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是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笔记本电脑、i Pad和智能手机。这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 查询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三是通过调查我们得知, 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上网活动, 晚上和周末上网时间更多。在地点选择上, 目前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在网吧上网, 大部分学生会在宿舍、家中、教室上网。四是网络已经和大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大学生用网络来学习、工作、交友、购物以及满足其他生活需求的频率很高。

2. 自媒体、社交网站、网购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前自媒体、社交网站以及网购等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学生沉迷于微信朋友圈, 或者热衷于社交网站交友, 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购物网站。自媒体借着手机终端的大量应用,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很多大学生通过这些平台来展示自己, 突出自己, 寻找刺激和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大学生也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自己的追求。

3. 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

部分大学生对手机网络产生了高度的依赖症, 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 有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利用手机上网, 玩游戏、听音乐或者看视频。从目前来看,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 很多学生在宿舍、教室、家中, 甚至网吧玩网络游戏, 越玩越上瘾, 产生了网络成瘾综合征。大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原因

网络对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影响都很大, 但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一是大学生经过高考, 来到了他们认为的“象牙塔”, 父母认为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距离也远了, 关注就少了; 老师觉得大学生已经成年了, 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不必像中学生一样, 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问题出现了, 并且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二是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很多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后, 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 对生活也失去了目标, 在无所事事中, 网络进入了他们的世界, 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他们从虚拟世界里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2. 网络自身的特点

网络信息的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自媒体时代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都促使网络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影响越来越大。另外, 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交互性强、使用成本低廉也导致网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网络的这些特点, 对很多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涉世不深, 又缺少监管的大学生来说, 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3. 大学教育体制局限

大学生沉迷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大学教育体制的局限。大学的体制僵化, 学风不浓, 管理不严, 校园文化生活缺乏, 活动形式和内容单调, 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味, 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慢慢都转移到了网络世界里。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有些学生不仅课余时间爱上网, 课堂上也上网,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管理不严, 失去控制; 二是课堂内容枯燥, 无法吸引学生。

4. 网络环境不良

目前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猛, 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但目前整体网络环境不良。很多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了博取眼球, 提供大量虚假信息, 散播谣言, 毒害学生; 网络节目存在极度娱乐化的现象, 以此来吸引学生观看; 网络购物以次充好, 调动学生的购物欲望;网络游戏更是深入网络的各个角落, 不少学生因此沉迷进去, 无法自拔。

三、正确利用网络的对策

1. 大学生需要有理想目标

不管是传统网络, 还是网络新媒体, 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是否具有理想和目标, 影响非常重大。具有理想和目标的大学生, 会用网络学习、发展和完善自己, 反之, 则会利用网络消遣和放纵自己。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宣传,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 用网络来促进成长成才。

2.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

政府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 尽职尽责, 发挥监督、管理作用。首先, 要能通过各种途径, 及时发现不良信息、不良节目、不良网站, 要及时提醒、督查, 令其限期整改, 对于非法网站坚决予以关闭。其次, 要加大宣传力度, 设立热线, 营造良好氛围,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定期开展净化网络的活动, 促进网络内容、网络节目、网络方向正向发展。最后, 对黑网吧要坚决取缔, 对管理混乱的网吧要限期整顿, 根除网吧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 学校需要加强教育和服务

在如何利用网络、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方面, 学校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让学生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学习当中。其次, 加强管理,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提出改进措施。再次, 要建设好校园网, 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 能吸引学生学到知识。最后, 加大宣传力度, 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 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用于学习、丰富生活, 又要避免网络的负面作用, 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4. 网络服务提供商需要负起社会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商作为网络内容和服务的提供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第一, 提供健康向上的内容, 积极传播正能量, 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 防止错误思想、黄赌毒信息、不良思潮、谣言等腐蚀学生的思想, 影响学生的行为。第二, 开辟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专栏, 提供营养丰富的内容, 吸引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网络, 尤其是了解新媒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掌握大学生上网的特点规律, 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 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 掌握大学生的上网特点规律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分析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 提出正确应用网络的策略。

生活特点 篇10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垃圾焚烧装置出现在美国和欧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垃圾焚烧炉有了较大发展已趋于成熟。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垃圾热值不断提高, 利用垃圾自身热值进行焚烧发电的资源化焚烧技术在我国悄然兴起, 特别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宝贵的地区, 焚烧法成为垃圾处置的首选方法。本文对国内外主要的垃圾焚烧炉技术特点进行了讨论, 并对适用性做了分析。

1 主要焚烧炉型技术特点分析

目前, 世界上焚烧炉的种类较多, 主要为四大类型:炉排型垃圾焚烧炉、流化床垃圾炉、回转窑垃圾焚烧炉和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下面对这四种炉型的技术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

1.1 炉排炉型焚烧炉

机械炉排炉技术作为世界主流的垃圾焚烧炉技术, 技术成熟、可靠, 应用前景广阔, 发展空间较大。这种焚烧炉因为具有对垃圾的预处理要求不高, 对垃圾热值适应范围广, 运行及维护简便等优点, 是目前在处理城市垃圾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焚烧炉。该类型焚烧炉型式很多, 主要有固定炉排、链条炉排、滚动炉排、倾斜顺推往复炉排、倾斜逆推往复炉排等。

为使垃圾燃烧过程稳定, 炉排型焚烧关键是炉排。炉排分为预热段、燃烧段、燃烬段, 段与段之间可以有垂直落差, 也可没有落差。垃圾在炉排上着火, 热量不仅来自上方的辐射和烟气的对流, 还来自垃圾层内部。在炉排上已着火的垃圾在炉排的特殊作用下, 使垃圾层强烈地翻动和搅动, 引起垃圾底部开始着火, 连续的翻动和搅动使垃圾层松动, 透气性加强, 有助于垃圾的着火和燃烧。

机械炉排炉的技术特点如下:

(1) 由于鼓风压力小, 风机装机容量小, 动力消耗小。

(2) 由于烟气粉尘量相对其他型式焚烧炉而言较小, 除尘器的负荷和运行成本相对降低。

(3) 主要燃料为生活垃圾。点火及辅助燃料为油, 不掺烧煤。

(4) 进炉垃圾不需预处理。

(5) 焚烧炉内垃圾为稳定燃烧, 燃烧较为完全, 炉渣热酌减率较低。

(6) 设备年运行时间可达8000h以上。

(7) 垃圾需要连续焚烧, 不宜经常起炉和停炉。

由于垃圾焚烧技术较复杂、技术含量高, 我国目前的大型机械炉排炉焚烧厂建设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焚烧炉, 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均主要采用引进国外先进炉排炉焚烧技术。部分中等城市开始应用国产机械炉排炉。

1.2 流化床焚烧炉

流化床焚烧炉不设运动炉体和炉排。流化床底设空气分布板, 使用石英砂作为热载体。垃圾均匀定量地加入到700℃~750℃的砂子流态化床中, 进行热解气化和部分燃烧随后被燃烬, 不燃物和焚烧残渣随砂子一起通过炉底的排渣口进入筛分机分离出大颗粒不燃物排出炉外。中等颗粒的渣和石英砂, 通过提升机送入炉内循环使用。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优点:

(1) 流化床适用性广, 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炼油厂的渣油与焦油、低品位煤、林产工业废物、农业废弃物等都可用流化床焚烧技术处理。

(2) 从燃烧理论上讲, 流化床可使可燃垃圾与空气充分接触, 所以不仅燃烧速度快, 而且燃烧完全, 即灼减率小 (<2%) 。

(3) 过剩空气系数低, 并采用分级送风, 减少NOx的生成量。

(4) 流化床内无转动的机械设备, 故制造简单, 造价较低。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不足之处:

(1) 为了保证入炉垃圾的充分流化, 对入炉垃圾的尺寸要求较为严格, 要求垃圾在入炉前进行一系列筛选及粉碎等处理, 使其颗粒尺寸均匀化, 一般破碎至15cm以下, 易造成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时较多的辅机故障率高, 动力消耗大。

(2) 空气鼓入压力高, 焚烧炉本体阻力大, 动力消耗相对较高。

(3) 流态化焚烧导致烟气粉尘含量高, 烟气净化系统负荷增大, 除尘的费用随之提高。

(4) 需要掺加燃煤辅助燃烧。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对掺煤部分的发电量不享受电价优惠。在目前煤价较高的情况下, 掺煤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 国家要求关停小火电的现行政策对流化床焚烧炉不支持。

(5) 由于砂体不断翻动, 对耐火内衬磨损大;同时, 烟气流速高, 对焚烧炉的冲刷和磨损严重。因此, 焚烧炉运行可靠性相对较低, 厂家保证年运行小时数7200小时, 实际运行小时数一般低于7000h。

1.3 回转窑焚烧炉

回转窑焚烧炉技术的燃烧设备主要是一个缓慢旋转的回转窑。它是通过炉本体滚筒连续、缓慢转动, 利用内壁耐高温抄板将垃圾由筒体下部在筒体滚动时带到筒体上部, 然后靠垃圾自重落下。回转窑式垃圾燃烧装置设备费用低, 厂用电耗与其他燃烧方式相比也较少, 但焚烧低热值、高水分的垃圾时有一定的难度。

回转窑焚烧炉对垃圾成份适应性强, 广泛应用于销毁工业废物和焚烧复杂的干、湿混合垃圾, 如污泥等。回转式焚烧炉既有炉排炉直接处理垃圾 (不需预处理) 和流化床焚烧炉物料与空气充分接触完全燃烧的优点, 又避免了炉排炉的炉排需经常更换造成维护费用较高的缺点, 但回转炉处理量小。

1.4 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 (CAO)

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 (Controlled Air Oxidation可控空气氧化技术, 简称CAO技术) , 是一种控制空气燃烧技术。CAO系统可分为加热干燥、热解气化、残碳燃烧、可燃气燃烧等4个区域。CAO第1燃烧室中, 通入少量空气, 在一定温度下, 垃圾长时间停留, 部分气化, 部分分解, 部分燃烧。灰渣和不能热分解的物体 (如金属、玻璃等) 经过自动清灰系统排出炉外。产生的可燃烟气进入上部的第2燃烧室, 再配以空气, 在超过1000℃的高温下经过2s的充分燃烧后排出。这些高温气体可以引入余热锅炉回收热量, 之后采用Na OH碱液净化, 达标排放。

该炉型主要优点:设备结构简单, 维护较容易, 动力消耗低;厂房高度低;热解法烟气中NOx含量相对较低。

该法不足之处主要为:CAO燃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 垃圾不用分选就可以充分地分解和燃烧, 但对于水分超过40%的垃圾, 在不投油助燃时则不能稳定燃烧。设备处理能力较小, 单台处理能力一般为150t/d以下;厂房占地面积大;热量回收率低, 焚烧后炉渣灼减率较高。热解炉不能适应高水份、低热值垃圾的处置, 因此在我国广泛应用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技术还有一定困难。

2 结论

回转窑焚烧炉技术和热解气化焚烧炉技术处理规模小、不适用于焚烧高水份、低热值垃圾, 生产供应商有限等缺点;而炉排型焚烧炉技术和流化床焚烧炉技术在国内外均有成熟的应用经验, 较多的供应厂商。其中, 循环流化床由于故障相对较多, 工艺相对落后, 操作环境相对恶劣。考虑到目前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掺烧其他燃料的限制正日趋严格, 流化床炉必须加煤才能保证燃烧;与此同时, 环保标准也日益严格, 流化床炉飞灰产生量大, 处理成本高, 导致了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根据国家建设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目前垃圾焚烧宜采用以炉排炉为基础的成熟技术, 审慎采用其它炉型的焚烧炉”。综上所述, 炉排炉型焚烧炉较适合处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垃圾。

参考文献

[1]赵由才, 主编;柴晓利, 副主编.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活特点 篇11

【关键词】学生;生活价值观;教育引导

从教育哲学上看,生活价值观是学生尚未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生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与展开,是他们对“为了什么而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生活才有价值”等生活问题的理性思考。科学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对于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社会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科学的生活价值观则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一、学生生活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一种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意向,生活价值观就是个体对生活及其意义的评价和期待。价值观形成在过去,作用于当下,指向着未来。它在对过去获得的生活经验、当前要作出的抉择以及对未来的生活向往中发挥着整合经验、评辩是非、决定行为取向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将学生生活价值观定义为:学生在社会化与个体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及生活方式选择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人的生活领域上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交往生活等众多方面,学生是青少年,还没有进入社会,未参加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所以,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主要体表现为对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意义等问题的选择、评价以及期待的观念意识。

二、学生生活价值观的特点

生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系统的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地位、阶级阶层的群体,其生活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处于同一个生活阶段的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其生活价值观也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1.成人影响性

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学生不停地在成人社会获得榜样,根据亲朋好友的生活现状和社会主流生活态度而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成人世界对待生活的主流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学生也就会选择奋发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成人采用奋斗的创业的精神对待生活,学生也会选择励志的奋斗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这种成人影响性主要是由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化特征决定的,他们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关于生活方式的知识及其内化方式还处于模仿成人的阶段。这既需要成人世界健康榜样的正确引导,也需要他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评价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生活观点、生活态度。

2.可塑性

学生生活价值观的可塑性主要是因为它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极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还未确定,表现得非常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主要体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时有变化,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无法坚定正确地进行选择。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他们某一次行为甚至某几次行为都不能构成他们对该事物的态度倾向。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的解放唤醒并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外界舆论的影响为他们生活价值观提供了各种参照,这些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去思索、去比较、去选择。这样,塑造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就具备了主观和客观的条件,进而可以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塑造成既利于学生成长又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活价值观。

3.多样性

社会生活价值观多种多样,反映在学生生活价值观上表现为类型多样,五花八门。从生活目标上看,有以报效祖国的奉献型生活价值观,也有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加官进爵为目标的功利型生活价值观等。从生活方式上看,主要有公司白领们信奉的竞争型生活价值观,乐趣至上的探险家们的风险型生活价值观,也有创造是核心的成就型生活价值观。从生活态度上看,有坚信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的务实型生活价值观,有认为生活就是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关系型生活价值观,也有认为生活就是为了享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父母安排的物质生活,享受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享乐型生活价值观。

4.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生活,个人持有的生活价值观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面对尚未成熟的学生,生活价值观就有主流与旁支,健康与颓废,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也就是说多样的生活价值观在学生人生发展中表现出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他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有不同的意义,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以生活目标为例,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是向上的,值得肯定的。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虽然着眼点稍低,但它更具体,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出来的奋斗动力也更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但是一味为个人,为小家庭,小集体的眼光容易使学生走向狭隘,把握不好,反而造成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复杂多变,但我们应该张扬合理的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力的生活价值观,遏制其负面影响。其中,成就型生活价值观、奋斗型生活价值观等可以作为生活价值观的主流,关系型、享受型生活价值观等应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沿着主流社会的要求,朝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不断奋斗。

三、学生生活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念是人的认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中产生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体验也不同,这种体验和情感无疑影响主体智慧、灵感的触发,为主体的认识活动提供不同的动机和激情。同时,价值观又集主体的理想、追求、意志于一体,对人的各种需要进行筛选、整合和把握,然后作出决断。它使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行动的不同意向,直接决定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行动方向,成为沟通认识与实践的桥梁。由于价值观念的这个中介作用,人的活动才体现出它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而生活价值观是作为一种对待生活及其意义的评价和期待,不同的评价标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产生对生活认识的不同动机。它作为对未来生活目标的期待性倾向,自然地筛选、整合不同的体验和动机,从而确定不同的生活目标、为实现生活目标采用的方式和坚定生活方向的意志强度。所以,我们可以说,现阶段学生持有什么样的生活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确定什么样的生活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以及采取什么态度面对奋斗途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价值观对生活目标的确定具有定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5-86.

[2]周中之主編.伦理学[M ].人民出版社,2004:309-328.

[3]王学川.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J].哲学动态,93.1.

生活特点 篇12

关键词:南宋,临安城,市民,生活文化

南宋初年,当杭州还没有作为临时帝都的时候,其人口的变化是稳定的。然而,在1138年,宋室南迁,后决定改杭州为都城,并更名为临安。当时的临安城也被称作临安府。在这之后,杭州的人口基数增长迅猛。根据咸淳《临安志》所记载的内容可知,当时临安府人口已达124万多人。“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南宋临安城是所有南宋时期的帝都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本身还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也使得临安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学上蓬勃发展的繁荣帝都城市。更是在12—13世纪时拥有了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的称号,并成为中国后来城市发展史上的耀眼明珠。对此,一些著名的小说家和作家在其作品上如实记录了南宋临安的繁华场景,例如吴自牧的《梦粱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将从南宋临安市民生活文化入手,通过列举分析这座城市市民生活的若干方面,探究其中包含的显著特征和内容[1]。

一、市民生活的饮食习惯文化

南宋的中后期,作为帝都的临安城可谓是百业兴旺,更有著述记载到当时的临安府有“四百一十四行”。由此可见,众多的职业选择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也就给临安的饮食习惯差异化形成了铺垫。在这个发达的商业经济都市,服务业的发展十分活跃,尤其是饮食方面最为发达。吴自牧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小说家,其写的小说《梦粱录》里面就对当时的临安城有这样的记述:“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临安城位于江南一带,当地的市民生活所需的食材一般是源于太湖流域的一些地区。例如食米就是由两淮或者两广地区所供应的,不仅量足,品种也是多种多样。

据吴自牧的《梦粱录》,以及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历史文献记载,这座城市在饮食方面的高度发达是南宋帝都繁华昌盛景象的标志内容之一。帝都内部的饮食摊位以及店铺分布的密密麻麻,经营的食物类目也十分丰富。就单是拿最为简单的馒头来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馒头不仅有着荤素两大类型,而荤馅儿的馒头更是有羊肉、鱼肉、虾肉、牛肉等。不同馅儿料的馒头,满足了来自全国各地民众对食物的爱好和选择。在食物的烹饪技巧上,也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诸多做法[2]23。

二、市民生活的休闲娱乐文化

中晚唐之后,娱乐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休闲放松,而是偏向于以一种消费服务的方式开始发展,并在历代的商业市场上出现。在南宋临安, 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以谋取生计和收获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文化娱乐场所。这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来说都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或者是代表着娱乐市场从最初的发育走向成熟。当时一些著名的历史文献,例如士人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就以细腻的笔触和写实的文风向读者呈现了南宋临安这座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其中对临安城所设立的商业娱乐场所以及相关举办的娱乐活动,都作了较为详尽并且生动的描写。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瓦子”“勾栏”等就是临安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性娱乐场所。吴自牧在笔记小说《梦粱录》里面记载道:“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而《武林旧事》还有一卷名为《瓦子勾栏》的内容就是专门对当时的临安城的瓦子进行详细描述的。这些专门性的娱乐性场所举行的娱乐活动,例如“说话”,亦称为舌辩。舌辩又分为诸如“说经”、“演史”等类别。大大丰富了临安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并满足了市民追求精神享受的要求[3]。

三、市民生活的风土人情文化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体现在该地区市民的风土人情方面。风俗习惯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区性的文化差异。临安虽然是一个位于江南的都城,但是却包含了国内多个地区的风俗文化,这要归因于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使得临安成为一个汇集全国各个地区人民的开放性都城。在南宋初期,临安的人口仍然保持在二十万五千余户,并没有很大的变动。但是临安成为南宋帝都后,其人口数字迅速飙升。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当时“宋室南迁”的景象是这样的,跟随高宗赵构南迁的“从者如市”,“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由此,当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也正是这大量的外来迁移人口,使得临安城成为一个多区域文化交杂汇集的国际大都市。

临安市民生活的风土人情文化最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方面。每逢春节的来临,临安的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过年的喜庆和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无论年纪大小,都穿上喜庆的新衣,欢天喜地向邻里亲友送去新年的祝福[4]。

四、市民生活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以上对南宋临安市民生活的饮食习惯、休闲活动、风土人情等三方面进行列举分析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的市民生活文化有着三大主要特点。

1.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作为一个商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界大都会,南宋临安城内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这点在临安的饮食习惯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南宋时期,作为帝都的临安城,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商品经济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临安城市民阶层的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尤其在饮食方面较为明显和突出。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毫无疑问是最能体现市民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于特定食物的喜好和取舍,还代表了这个地区在饮食方面的文化底蕴。而饮食行业的兴衰和商业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南宋的临安城位于江南一带地区,因此市民大多有着饮酒品茶的饮食习惯,而这一生活风气直接催生了后来帝都城内各个茶坊酒楼的兴起。在临安,处处可以见到茶肆、酒楼以及里面饮酒品茗的市民,商业和文化在这座江南城市没有出现丝毫的违和感。

2.追崇富足豪华的生活状态。说到南宋临安市民的生活状态,作家吴自牧在其笔记小说作品——《梦粱录》里这样说道“: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这里以尖锐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南宋临安市民阶层对富足豪华的生活状态的追崇和迷恋。临安市民对奢侈豪华生活的追求体现在婚娶、消遣娱乐等方面。“瓦子“”勾栏”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娱乐场所,这些场所的娱乐活动往往吸引了众多的临安市民。尤其是在一些节日佳节时期,勾栏就会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场面十分铺张豪华,是很多贵族公子或者富裕的贾商常去消遣娱乐的地方。而一些家境并不好的底层民众,因为盲目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甚至“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从而形成了临安市民生活浓厚的奢靡之风[5]。

3.对封建正统思想束缚的抵抗。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主要提倡的是儒家思想。统治者认为提倡儒家思想有利于国家形成统一太平的局面,帝君的王权也能够长久稳定。封建正统思想的主旨在于国民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和领导。南宋临安市民的生活文化的发展和封建正统思想所提倡的儒家文化是有所违背的。就拿““瓦舍”“,勾栏”这些常见的商业娱乐性场所来举个例子。在那些崇尚儒家正统思想的士人看来,这些娱乐场所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应该被遭受唾弃的。“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游荡,破坏尤甚于汴都也”就表达了士人对“瓦舍”持着批判的态度,并表现出其对封建正统规范思想的发展感到担忧的心情。这说明了市民在本质上是对南宋的封建正统规范是有所敌对和抵抗的。市民生活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其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反叛意识。除了市民之外,临安当地的商人也明显表示出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当时官府在民众的服饰方面颁布明确的条令,禁止市民在穿着上佩戴一些贵重的配饰。而临安的很多商人对此采取了无视的态度,随处可见到佩戴着金银配饰的买卖人。这些行为举止都明显体现了市民生活中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挑战和反抗意识。

城市市民的生活文化最主要涵盖三大方面:饮食习惯、消遣娱乐、风土人情。通过对临安城市民这三大生活方面的研究与分析,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大都市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以及市民对于高水平生活标准的追崇和热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于封建正统规范的无形束缚是持着抵抗和反叛的态度的。总之,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最大转折点,南宋时期的临安城在商品经济方面的蓬勃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都让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生活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城市的高度发展,南宋时期这座叫做临安的帝都,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蓝本。

参考文献

[1]陈灏.南宋临安园林景观及游园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邹锦良.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11(4).

[3]任小翠.南宋临安春季岁时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杨永桦.周密休闲思想及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上一篇:株洲市小学下一篇:财务会计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