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探讨

2024-09-18

治疗探讨(精选12篇)

治疗探讨 篇1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急性集体氯气中毒屡见报道, 以群发性报道为多。本院急诊科2008年10月间收治急性氯气中毒患者13例, 经常规治疗、应用血必净及对症处理后, 取得满意疗效, 全部患者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13例, 诊断急性肺损伤的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 有急性肺损伤的高危因素; (2) 急性起病, 呼吸频数和 (或) 呼吸窘迫; (3) 低氧血症,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分数值≤300; (4)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5) PA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1]。

共计13例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5例。发病年龄22~46岁。就诊时间均在发病后1~6h。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心悸、呼吸急快、窘迫。查体:体温正常, 脉搏90~130次/min, 呼吸24~32次/min, 血压 (90~130) / (60~95) mm Hg, 神志清楚, 双肺部呼吸音粗, 双肺湿性啰音。X线光片双肺可见多少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1.2 中毒原因

某化工厂氯气储存设备发生泄漏, 9名过路行人和4名在场职工由于吸入氯气陆续发病。

1.3 治疗方法

13例中毒患者均为呼吸道吸入中毒, 立即脱离现场, 保持安静及保暖。所有患者给予卧床休息, 以免活动后病情加重。应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可选择适当方法给氧, 吸入氧浓度不应超过60%, 发生严重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 给予鼻面罩持续正压通气或气管切开呼气末正压通气, 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80~100mmHg。给予雾化吸入疗法、支气管解痉剂, 雾化吸入疗法采用早期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 可加入地塞米松、喘乐宁等, 或可用支气管扩张剂舒喘灵或博利康尼喷雾吸入等。应用抗生素预防发生继发性感染。上述患者均给与血必净50mL加NS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另外维持血压稳定, 合理掌握输液及应用利尿剂, 纠正酸碱和电介质紊乱, 配以良好的护理及营养支持等。

2 结果

13例患者全部康复, 平均住院5d, 其中4例重症患者住院12d痊愈, 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

3 讨论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强烈刺激性味的气体, 并有窒息臭味。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强烈刺激, 可引起呼吸道烧伤、急性肺水肿和心脏功能急性衰竭。吸入空气中氯的含量超过2~3mg/L时, 即可出现严重症状, 呼吸困难、发绀、心力衰竭, 患者很快因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重度患者首先出现明显的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 剧烈咳嗽、吐痰、咽喉疼痛发辣、呼吸急促困难、颜面青紫、气喘等急性肺损伤表现[2]。其中急性肺损伤是关键环节, 而肺内炎性介质和抗炎介质的平衡失调是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急性肺损伤是指由于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原因导至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肺泡内渗出大量含有蛋白质的物质, 从而导致急性肺水肿和肺透明膜形成。它的发生机制除氯气对肺泡膜直接损伤外, 还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的肺炎性反应, 最终引起肺泡膜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损伤,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消失, 加重了肺水肿和肺不张, 最终引起肺的氧合功能障碍, 导致严重而持续的低氧血症[3]。目前研究证实参与急性肺损伤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激活, 并通过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溶酶体酶等, 和炎性介质及巨噬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参与的结果。

血必净注射液是从中药红花、赤芍、川穹、丹参、当归提取的。目前国内大量资料研究证实, 血必净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 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 抗氧自由基的作用, 对凝血和抗凝功能的影响, 对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角细胞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来发挥抗炎症作用[4]。药理作用可能是改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凝血机能异常, 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减少渗出。使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血小板聚集率增加, 血浆血栓素B2含量减少, 同时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对内毒素引发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有拮抗作用, 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综上所述, 血必净可减少肺上皮细胞内皮损伤, 阻止肺表面活性物质消失和氧自由基、蛋白酶、溶酶体酶释放等, 抑制炎性介质及巨噬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对急性氯气中毒患者, 特别是表现为急性肺损伤的患者,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必净对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3例达到急性肺损伤的急性氯气中毒患者, 除吸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对症支持疗法外, 另均应用血必净50mL加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结果 经过平均5d的治疗, 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血必净对急性氯气中毒患者, 特别是表现为急性肺损伤的患者,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

关键词:血必净,氯气中毒,疗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6-14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77.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1.

[4]王平, 赵洪东.血必净对急性肺损伤治疗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1 (1) :79-81.

治疗探讨 篇2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我院儿科3月~3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研究,并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不同的抗生素,25例对照组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25例观察组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对两组患儿的治愈率和菌群下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的治愈率80%和对照组的84%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下降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是仍存在细微差别,对肠道菌群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略有差别,所以在临床应用时依然需要慎选择,尤其是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以最大限度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疗效;新生儿肺炎

在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中,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都有33%的新生儿死于该症[1]。目前,新生儿肺炎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存在着滥用现象。为了探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我院随机抽取了50例相关患者进行了如下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儿科203月~203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中抽取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学》中该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胸片X线检查确诊。在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根据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5例归为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另外25例归入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9例。所有患儿均为足月生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静脉注射,观察组患儿则应用头孢类抗生素行静脉注射。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1.3.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参照《新生儿学》对该症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具体如下:①显效: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肺啰音消失,且X线胸片阴影吸收;②有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肺啰音减少,且X线胸片阴影有所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肺啰音和X线胸片无任何改善,或患儿死亡[3]。

1.3.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指标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等。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给予不同的检验方法,计数资料给予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其表示形式为±标准差(x±s),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有6例显效,15例有效;观察组有7例显效,13例有效;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的84%和观察组的80%无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肠道菌群的情况变化 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下降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三、讨论

如果新生儿在出生4 w之内发生了肺部炎症,则称之为新生儿肺炎。从发病原因来看,吸入性和感染性肺炎是该病的两种主要类型,对症治疗和控制感染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应用抗生素,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复方新诺明、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等4种类型,但是复方新诺明却不能应用在新生儿患儿的临床治疗中[4]。

但是从新生儿肺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凭经验开药,随意配伍使用和滥用现象,给复发患儿的治疗和预防感染带来了不利影响,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5]。所以,为了提高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一定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有6例显效,15例有效;观察组有7例显效,13例有效;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的84%和观察组的80%无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抗生素单一使用的抗菌疗效是基本一致的。

抗生素应用于新生儿的治疗中,除了要关注其疗效之外,肠道菌群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观察肠道菌群的平衡是否被破坏[6]。这是因为当抗生素在发挥抗致病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益生菌同样造成影响,当肠道益生菌受抑制而减少,腐化菌代偿性增加时,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就受到了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下降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单一的抗生素应用不会对患儿的肠道菌群平衡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是仍存在细微差别,对肠道菌群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略有差别,所以在临床应用时依然需要慎选择,尤其是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以最大限度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龙向京.不同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11(28):59-61.

[2]杨德锋.抗生素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时间效应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8(15):94-95.

[3]杜登龙.两种抗生素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18(06):124-125.

[4]王亮,赵兴,刘翠萍.抗生素联合氨溴索口服溶液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19:3197-3199.

[5]谢雅茹,崔燕,陈亚梅,等.妈咪爱对预防新生儿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干预作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3,05:472-473.

牙龈炎治疗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口腔内科;牙龈炎;治疗;方法;结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30-02

近年来,口腔内科的医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口腔医学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和关注,而牙龈炎一直以来都是口腔内科的重点研究对象。如果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很好的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以及刷牙的良好的习惯,并且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牙龈炎的发生。

1 牙龈炎治疗的病例

病例选择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来到我院口腔门诊部就诊的患者45例。在这45个病患中,其中男性患者是20例,女性患者是15例,其年龄在20 -30岁。在患者自诉平日里牙齿的不适症状并不是太过明显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其进行初步的临床诊断,发现患者的牙龈普遍呈现深红色或者是暗红色,牙齿的表面有些松软,并且较为光亮。牙龈的临床表现是,龈沟的出血指数都超出了正常的指标范围,球状增生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患者牙龈的乳头上,甚至可以看到,牙面有较大的一部分也被龈乳头的增生部分覆盖住,龈沟探诊之后测得的深度大于了3mm,但是并没有能够对釉牙的骨质界进行探诊。在对这些病患进行临床诊断中发现,有一些病程较长的患者牙龈颜色已经逐渐的变浅,探诊后的牙龈出血情况和那些病程较短的患者相比也明显得到了减少。

2 牙龈炎治疗的方法

对于以上患者的牙龈炎症状,我们第一步主要是采取用碘化钾加上30g/L氧化氢溶液对其局部的龈袋冲洗,达到初步的消炎作用,然后用含漱剂让患者含漱。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一些患者,在用以上药水对其牙齿进行了初步的消炎之后,我们还要让患者口服螺旋霉素、甲硝唑等药性较强的消炎药物。继而让患者在1周之后进行复诊,用超声波清洁和治疗牙齿的牙龈上下部分,这样可以将患者牙龈上的牙石进行彻底的清除处理。要彻底去除掉那些牙龈的不良修复体,因为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去除,日后牙龈炎极大可能会因为这些会对牙齿的局部造成刺激而再次发作。在进行治疗时,要对牙齿上药就得先对牙齿的局部进行药水的冲洗清洁,如果牙龈仍然呈现实质性肥大、龈沟探诊后的深度超过了5mm,此时,则需要对牙龈进行切除手术,这样才能使牙龈的生理外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3 牙龈炎治疗的结果

通过对这45例病患治疗后的状况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其中33例病患的牙龈颜色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颜色,实质性肥大的牙龈组织也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正常的形态。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在治疗之后都已经变成0-1这一正常的指标,其中有75%的患者的龈沟探诊深度恢复到了2-3mm这一正常的指标。其中有18例患者在一个月内就已经完全康复,15例患者的牙龈炎在2个月内得到了痊愈,还有6例患者在3个月后完全痊愈。只有3例患者在3个月后牙龈炎依旧存在,对于这几个情况严重的患者,我们对其进行了2次的洁治,在2次的清洁治疗之后牙龈颜色已经恢复了正常,但是牙龈组织还没有完全痊愈,还是稍显有些肥大,此时的龈沟出血指数是0-2,龈沟探诊深度为3-4mm,还没有恢复正常。剩余3例患者经过了两次或者是三次的牙龈的清洁治疗程序之后,牙龈的颜色基本上已经从因为炎症所产生的特殊的颜色恢复到了正常的情况,只是牙龈的局部依旧有一些肥肿,但是随着治疗的继续进行,这种肥厚肿大的症状也会很快消失,龈沟的出血指数是2-3,龈沟的探诊深度是为4-6mm,对其进行了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的牙龈各项指标都已经恢复正常。

以下是一位牙龈炎患者的治疗情况,该病例是比较典型的。病患在一年前牙龈就已经开始出现刷牙牙龈都会有出血的现象,而且牙龈处于一种红肿的状态,在3个月前患者的牙龈红肿和出血现象已经明显加重。患者在治疗前先自我治疗但病状并未得到缓解。患者并没有结婚,对于牙龈炎可能是由于张口呼吸习惯导致的持否认的态度,并且自述在这次之前并没有去过口腔科,也从来没有进行过牙齿的治疗,更没有服用过一些治疗牙龈炎的药物。通过对该位病患的口腔进行比较全面的一个检查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口腔的卫生状况一般,上牙牙龈颜色呈深红色,增生肥大的龈乳头呈浅红色,牙龈的乳头表面发亮;龈沟的出血指数是3-5,龈沟的探诊深度是3-6mm,但是牙釉的骨质界并未探诊。下牙的牙齿松动的情况也并不明显,经过X线的检查可以看到牙槽并没有吸收,患者身体状况健康良好,血常规检查正常,由此可以断定,该患者患的是“增生性牙龈炎”。

进行一定程度的口腔卫生的宣传教育是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所采取的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要使其明白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精神状况方面要学会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和心理暗示。对其治疗的过程就是,用碘化钾药物加上30g/L的过氧化氢溶液对其牙龈的局部进行冲洗,洁净龈袋后,用碘液;口服螺旋霉素0.2g,一天服用四次,甲硝唑0.4g,一天服用三次,复合维生素B2片,一天服用四次,用清洁口腔药物对牙齿进行洗漱,让其用此药物1周。1周后复诊,在用超声波仪进行牙龈的上下洁净治疗的同时在其牙龈局部冲洗后上药。1周后牙龈组织基本恢复正常,再进行牙面抛光,以保持疗效,治疗持续了2.5个月,该患者的牙龈颜色已经基本上恢复了正常。

4 结 语

在增生性牙龈炎的治疗后的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是在临床应用上切实可行的方法。牙龈炎若是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牙龈炎继续发展可侵犯深部牙周组织,发展为牙周炎,所以临床上对牙龈炎的及时治疗对于防治牙周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病情轻者,通常采用洁治术进行牙石的彻底清除。发生牙龈增生者,则需施行牙龈成形术,即切除部分牙龈,恢复牙龈生理外形,经过上述治疗,牙龈炎症状消除和牙龈形态恢复后,为保持和巩固疗效,必须坚持每天认真和合理刷牙,彻底清除牙菌斑。

参考文献

[1] 张桂琴.牙龈炎临床药物治疗与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1).

治疗探讨 篇4

1 治疗性沟通

治疗性沟通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围绕患者的治疗问题并使治疗起作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 它是具有服务精神的、和谐的、有目的的沟通行为, 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

2 治疗性沟通在输液治疗中的应用

2.1 输液前详细了解患者情况, 包括年龄、疾病诊断、治疗经过、所用药物等, 为沟通做好准备。

交谈时, 要有礼貌, 态度和蔼, 主动做自我介绍, 诚恳向患者说明交谈目的。通过简单沟通消除患者的顾虑及不良情绪, 使之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护理工作提出问题和建议。

2.2 输液时由护士引导, 鼓励患者说话。

首先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采取措施, 治疗时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 给予患者适时关怀、同情、安慰、鼓励, 并在操作时, 做意识和注意力引导,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减轻疼痛, 使治疗顺利进行。

2.3

输液后作必要的解释, 强化治疗性沟通, 给予人文关怀, 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大部分患者对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缺乏了解, 这就需要护士在治疗中做必要的心理疏导, 通过进一步的治疗性沟通, 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 护理体会

3.1 与患者建立互相信任、开放的合作关系, 使患者有满足感。

以往的工作中, 护士按技术规范完成治疗和护理, 无暇顾及患者心理感受, 通过与患者沟通, 可以让患者与家属参与到治疗活动中, 真心真意为患者解决问题, 增加患者信任和安全感, 利于增进护患间情感。

3.2 有效沟通, 护患双方相互促进。

沟通不是告知, 而是使护患双方对某事件充分理解并达成共识, 提出的问题被解决后要得到双方的认可, 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护患双方共同探讨, 共同制订解决方案, 这样既能体现患者参与的权利, 又能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从而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3.3 治疗性沟通可以解决现存的健康问题, 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大量的工作使护士疲惫地奔波于治疗室与病房间, 天长日久, 易被固化的思维模式定格, 看不见问题, 通过沟通交流, 可发现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从而保障患者安全与健康。

3.4 不仅可以锻炼护士的沟通能力, 而且可以激发护士自主学习的愿望。

因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自然免不了沟通, 如沟通得当, 对康复有益, 如沟通不当, 可能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虽治疗有效, 也可能进入医源性疾病状态。为确保沟通有效, 护士应自觉汲取所需知识, 满足患者的需求。

静脉输液是护理的一项基础操作, 把治疗性沟通贯穿其每个环节中, 可以了解并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 达到沟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 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简单认识,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对护士的依从性, 对预防护患纠纷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治疗探讨 篇5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2014年5―9月就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的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患者68例,女41例,男27例,平均年龄61.5岁。均自觉心中悸动、不能自主,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坐卧不安、头晕耳鸣、腰酸盗汗、胸中痞焖、时有胸痛等症状,心电图显示各种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女20例,男14例,年龄45~78岁,平均(60.9±1.6)岁;治疗组女21例,男13例,年龄45~78岁,平均(61.4±1.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上具有可比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影响该研究的疾病,且自愿参与,签订知情同意书,研究期间不得擅自退出。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美托洛尔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64784)口服治疗,47.5 mg/次,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国药准字Z20103032)治疗,4粒/次,3次/d,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估

临床自觉症状改善疗效判定标准:基本痊愈: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能自主等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显示恢复窦性心律或窦性心律异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心电图检查显示较治疗前显著好转;无效:于治疗前比较病情无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24 h 动态心电图检测显示,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胸闷、心悸、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室性早搏减少>50%,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缓解;无效:室性早搏减少<50%,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3];复发:停药后症状部分或全部出现,早搏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均达到治疗前的50%以上或偶发转为频发[4]。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自觉症状疗效判定

治疗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后总有效率94.1%,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6.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2.9%,参松养心胶囊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美托洛尔缓释片(χ2=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恶心1例;对照组口干3例、头晕1例,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

三、讨论

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多无威胁,故多认为多无临床意义,无需药物治疗。但非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往往可持续多年,且有部分室性早搏患者,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心慌、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而且早搏的.频率、次数也增多,常伴烦躁、焦虑、失眠等不适,继而又加重心律失常,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5]。因此,对于存在明显临床症状的非器质性早搏患者,改善其生活质量,有治疗的必要。

近年来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毒副作用的严重性逐渐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CAST(the cardiac arrhythmia supressiontrial)试验结果公布后,大家开始反思药物控制早搏的效益/ 风险比,对早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权衡利弊,以免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早搏的治疗一直是很棘手的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美托洛尔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但疗效有限。

参松养心胶囊主要成分有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味子、龙骨,具有益气活血、养阴通络、清心安神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和心络瘀阻型)[6]。参松养心胶囊对多种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均有治疗作用,有研究显示该药主要通过对多离子通道阻滞作用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7]。该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发现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有效率94.1%及动态心电图改善有效率76.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7.6%和52.9%,这说明该药物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效果,而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宋淑芬等[8-9]人研究报道的支持。

综上,在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应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疗效好,无不良反应,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缬沙坦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分析

★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婴儿花斑癣临床疗效观察

★ 话语间性及其话语治疗

★ 薏参胶囊说明书及主治功能

★ 参竹精胶囊说明书及价格

★ 非诺贝特胶囊说明书

★ 参红祛瘀散结胶囊说明书

★ 基底节性失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 非货币性福利折价的会计核算探讨会计毕业论文

治疗探讨 篇6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胆石症

【中图分类号】R6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9-01

急性胰炎(SPA)是外科急诊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并发症多,轻者有胰腺水肿,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重者胰腺发生坏死或出血,可出现休克和腹膜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目前来说,仍是外科的难点。因此,治疗仍有待于探讨。现将我院2010年23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9.3岁,既往有结石性胆襄发作史13例。

1.2 手术治疗适应症①体温39℃,WBC20×109L,②血清胆红襄持续上升,③胆襄结石症在此基础上急性发作,④胃肠减玉无或经治疗后才引出胆汁,⑤影像学检查胆总管直径>10mrn,经查体血尿淀粉酶测定、B超、CT、血象及生化检查等,均符合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急生重症胰腺炎3例,其中均早期休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4例,胆襄单发结石7例,多发结石6例,胆总官结石3例。

2 治疗方法

2.1基础治疗:禁食、胃肠减压、654-2等,胰腺休克治疗,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喹诺酮类、二~三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妾菩防治感染,高渗晶胶液、丹参注射液改善组织灌和微偱环,抑酶(抗胆碱药物、生长抑素),应引激素稳定溶酶体膜,提高应激力,支持治疗,保护脏器防止(MODS)发生。

2.2重症监护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时检测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注意心肺功能变化和体温变化,动态CT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立即手术。

2.3手术治疗,23例中,除重症胰腺炎3例,1例搶救死亡外,其余均病情恶化,硬组黄疸不解均行胆襄切除,胆总官切开取石、T管引流,其中5例。其中例空肠置营养管术后肠内营养支持 (EN)。术后,因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必须加用大扶康等以防止霉菌感染。另外,可用中药清胰汤(南开区院方)保留灌肠。降低血尿定粉酶效果可佳,组成(生大黄15 g,柴胡15 g,黄芩9 g,胡连9 g,枋苟1.5g,木香9g,元胡9 g,硝9g,连翘18g,银花15g)

结果本组23例中,治愈22例,1例重症胰腺炎死亡,死亡原因因严重腹腔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22例中转手术及综合治愈。

3讨论:

近十年来,临床治疗SAP的效果明显提高病死亡率,由37.2%-56%降至15-20%。然而在具体治疗上仍存在争议。

治疗上一般将SAP分为胆源性和非胆源性两种。胆源性SAP存在胆道硬阴时一般急诊手术,可做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行ooldi括约肌切开取石及胆管引留或做开腹手术。对胆源性胰腺炎,在快速控制症状的同时,早期实施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减压,避免轻症胰腺炎发展至暴发性重症胰腺炎。对急性暴发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内广泛积液或感染的病例,我们通过开腹或微创手术早期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建立通畅引流,早期消除炎症反应综合征。通过口服、胃管注入、灌肠等方法给药促进肠蠕动功能尽快恢复,减少胰腺炎后期腹胀、肠梗阻等并发症,避免再次手术,缩短病程。

本组3例中因例严重休克,无法手术死亡,其余23例均行不同程度的中转手术。基础治疗,监护治疗,肠风营养等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SPA早期主要是急性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腔大量积液,渗出物中,含有多种被激活的酶类和有生物活性的毒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被吸收入血,并激活单核目噬细胞系统,释放多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相继引起休克、ARDS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早期手术会加手内环境紊乱,增加病死率,但有的学者相反。我们认为,对胆源性胰腺炎(AGP)伴梗阻性黄疸者,一般采取延期手术与个体化相结合的原则。在3例患者中手术虽然是关键,但不能忽视基础治疗和监护治疗和术后的清胰汤的降酶治疗。

预防急性胰腺炎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不暴饮暴食,不吃或少吃油腻食物,不大量饮酒;其次,有胆道疾病及十二指肠疾病者,及早治疗;第三,预防“三高”,即高脂血症、高钙血症和高血糖。此外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些都是预防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仲军. 胆源性重症胰腺炎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方法的改进[J]. 广西医学, 2003,(10):113-116.

[2] 欧阳顺. 重症胰腺炎36例治疗体会[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3):120-124.

[3] 程国何, 陈凯, 何维熊. 重症胰腺炎患者手术方式的改进[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 1998,(02):113-116.

[4] 白治军, 王志扬.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防治[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9):167-149.

治疗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癌症晚期患者作为该研究的观察对象, 其中男76例, 女40例;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 (54.54±4.47) 岁;肺癌34例、胃癌20例、乳腺癌19例、宫颈癌12例、结肠癌8例、食管癌7例、喉癌2例、鼻咽癌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准备阶段

对该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深入调查, 分析并总结患者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1], 调查由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调查中要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状态, 同时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争取家属的配合,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2.2定位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评估, 调查内容包括:癌痛、恐惧和焦虑、抑郁及孤独、绝望、疾病知识缺乏、职业生涯中断及社会归属感下降等[2], 每个方面分为4个等级 (1-无、2-轻度、3-中度、4-重度) 。

1.2.3 实施阶段

由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长期受到疾病折磨, 因此经常造成患者恐惧、焦虑、抑郁或孤独的消极情绪, 心理压力非常大, 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在实施阶段中, 除了对患者的疼痛、临床症状等进行相应处理外, 还要尽量满足患者未达成的事业与愿望。

1.3 干预措施

1.3.1 癌痛干预

癌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最大痛苦, 而且患者担心疼痛的加剧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因此往往隐瞒疼痛。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癌痛的相差教育, 让患者对疼痛有所认识, 并告知患者通过配合麻醉药物治疗是可以控制癌痛的[3], 同时向患者介绍止痛药的副作用。

1.3.2 心理干预

(1) 恐惧和焦虑:许多人将癌症同死亡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经常由于不堪忍受癌症的痛苦对治疗和生存产生恐惧与焦虑。因此, 医护人员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鼓励其配合治疗, 减轻心理压力。 (2) 抑郁和孤独:晚期癌症患者长期治疗影响其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也减少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因此患者经常会感觉到抑郁和孤独。医护人员与家属是患者平时接触最多的人, 因此要增加与患者交流的机会, 用亲切关怀的口吻与其交谈, 同时鼓励患者讲述其内心的相当或人生经历, 减轻其抑郁和孤独感。 (3) 绝望:当晚期癌症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时, 通常会突然产生绝望的心理, 失去了继续治疗与生存下去的希望。长期的绝望会影响患者的情绪, 经常会将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家属或医护人员的身上, 因此对于患者的发泄要有所体谅, 并给予耐心疏导, 避免患者过度绝望出现轻生的欲望。

2 结果

通过相应的姑息治疗后, 该组患者疼痛感觉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 在恐惧和焦虑、抑郁和孤独、绝望、疾病知识缺乏、职业生涯中断以及社会归属感下降方面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4], 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就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 并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姑息治疗能够有效解决晚期癌症患者在临终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WTO) 将姑息治疗进一步解释为:“坚定患者生存的信念, 将死亡看作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既不促进也不推迟死亡, 将心理与生理治疗结合在一起, 让患者在临终前以尽可能主动的方式享受生活, 使其正确面对自己所承受的伤痛”。我国癌症的平均治愈率仅为20%, 有80%的癌症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以维持生命, 无休止的手术、放化疗治疗不仅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姑息治疗主要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 在心理与生理上给予患者支持与疏导, 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姑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 有利于缓解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聂鋆.姑息治疗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地位[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6) :31-33.

[2]赵钰.晚期癌症患者姑息治疗中的治疗性护患关系[J].中国实用乡村医师杂志, 2010, 17 (9) :32-33.

[3]戴晓凤, 李海芳.晚期癌性疼痛姑息治疗50例[D].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7, 20 (3) :113-114.

治疗探讨 篇8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8例, 年龄30~65岁, 平均 (51.2±2.9) 岁, 其中年龄<40岁者23例, 占26.14%, 年龄>40岁者65例, 占73.86%;病程为20天~10年, 平均 (9.6±5.3) 个月。进行病理诊断时采取术中快速切片的方式, 临床症状表现为:乳腺包块者58例, 腋窝淋巴结肿大者5例, 乳头内陷以及皮肤内陷者19例, 溃烂2例, 乳头出血者4例。所有患者的肿块部位分布为:左侧46例, 右侧40例, 双侧均有2例;肿瘤大小为:直径小于1cm者5例, 1~3cm之间者59例, 3~5cm之间者18例, 5~7cm之间者6例。临床分期:5例属于Ⅰ期, 26例属于Ⅱ期, 49例属于Ⅲ期[2]。

手术方法:以患者的实际情况, 病理分期, 肿块位置为依据选择相适宜的手术方法。①对于乳房较小, 肿瘤属于Ⅰ期的患者应使用肿瘤局部切除术, 在肿瘤的边缘处行梭形切口, 并避免切除皮肤或者少量切除皮肤, 确保将肿瘤及其周围部分组织以及腺体组织完整地切除掉, 做好标记, 并对切除的组织进行冷冻切片从而检查其是否存在肿瘤细胞[3]。②对于Ⅱ、Ⅲ期患者且乳房大小正常或较大的患者可采取完全切除术, 手术时以肿瘤为中心做弧形切口或梭形切口, 将肿瘤的表面皮肤一并切除, 保持切口与肿瘤之间存在>2cm的距离, 并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将皮下脂肪厚度保留在0.3cm左右, 并向两侧游离, 切除肿块及其周围2cm的正常组织。手术结束后对失活的组织进行冲洗, 并在胸骨旁至锁骨上部及腋窝前线至腋下放置引流管, 住院期间采用紫杉类药物结合吡柔比星进行化疗。

疗效判断标准:愈合标准分级为:①甲级愈合:术后9~18天, 无切口感染、开裂出现, 也无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状况发生, 且可以进行按期拆线;②乙级愈合:切口开裂、感染、皮下积液以及皮瓣坏死等情况均有发生, 但未出现化脓的现象;③丙级愈合:以上情况均有发生, 且已经化脓, 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切开实施引流[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 (±s) , 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行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手术后3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 每3个月进行1次。本组患者中有79例甲级愈合, 9例乙级愈合。其中出现皮下积液的有5例, 皮瓣坏死者6例, 7例出现水肿, 轻度水肿4例, 重度水肿1例, 中度水肿2例。

所有患者在接受5年随访后, 发现5年内总生存率70.45%, 肿瘤直径低于3cm的5年存活率84.37%, 直径超过3cm的5年存活率33.33%, 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此外患者的年龄也与存活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患者年龄<40岁 (23例) 的5年存活9例, 存活率39.13%;患者年龄>40岁 (65例) 的5年存活57例, 存活率为87.69%,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采取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方式可将局部病灶切除, 这是治疗的基础, 为了巩固手术效果, 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 还应该对手术患者实施全身辅助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癌症的分期及病理类型等选择手术方式, 无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 最终的目的都是根治, 因此在手术时可以进行乳腺癌切除的患者, 应该最大限度地清除局部或区域性的淋巴结, 患者的生存率问题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其次再对外观、功能等做详细的安排。

总之, 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 其传播途径不止一条, 因此进行术后综合治疗是根治乳腺癌的必要条件,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为辅是乳腺癌的最优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注:同肿瘤直径>3cm相比较, *P<0.05。

摘要:目的:对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法及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 对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生存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属于Ⅱ期、Ⅲ期患者75例, 其主要病理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肿瘤直径低于3cm者64例, 直径超过3cm者24例。在完成手术后, 肿瘤直径低于3cm的患者5年内生存率84.37%, 而肿瘤直径超过3cm的患者5年内总生存率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在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5年内生存率明显要高于年龄低于40岁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乳腺癌患者采取手术及综合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治疗,综合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元月.乳腺癌手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9) :160-161.

[2] 郑书楷, 黄志华.乳腺癌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2) :68-69.

[3] 刘孝明.114例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山东大学, 2012.

胫腓骨骨折治疗的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10月~2009年10月胫腓骨骨折病例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5~62岁。骨折原因:12例为车祸致伤,2例为从高处跌落,5例为横断骨折,其余均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的部位:中上段骨折6例,中段3例,中下段5例,闭合性10例,开放性4例;右侧9例,左侧5例。受伤距手术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25小时,术前全部使用抗生素及患肢制动。

1.2 治疗方法

3例粉碎严重污染严重骨折采用跟骨牵引治疗,牵引重量开始为人体重量的1/8,每日注意调整牵引针方向、牵引重量及测量肢体长度,以防成角,过牵,待X线拍片示:重叠移位及成角移位。纠正后则给以维持重量牵引,在持续牵引下活动髋、膝及踝关节,做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防止肌萎缩、粘连及关节僵硬,大约五周左右去除骨牵引,以管型石膏给以外固定。在X线拍片证实:有牢固骨折愈合。去除管型石膏,渐负重并进行较大范围的功能训练。5例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前正确分析X线片,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以骨折为中心的弧型切口,钢板置于外侧,应用的接骨板的长度为胫骨直径两倍的6孔钢板,在骨折的近、远侧各需3枚螺丝钉固定,接骨板最后一个孔内的螺钉只仅穿透一层皮质,以减少张力集中于接骨板的一端;6例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前正确分析X线片,预选不同规格的带锁髓内钉,行硬膜外麻醉,于胫骨结节上方作切口用骨锥凿开骨孔,先插入导针,然后通过导针插入髓腔挫扩大髓腔至所需的大小,选择相应长度和直径的髓内钉顺行插入,用锁钉定位器远近端各上2枚锁钉,行静力固定。

1.3 处理

跟骨牵引疗法于牵引约5周去牵引,行管型石膏外固定,X线照片复查骨愈合情况,手术疗法于术后即行膝、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和股四头肌的舒缩功能锻练,待疼痛减轻后,加大关节功能锻炼力度。严重粉碎骨折患者不主张过早下床,要采取早锻炼、晚负重原则,一般在床上功能锻炼4周后可下床部分负重,显示骨痂形成完全后方可渐完全负重。

2 结果

对本次14例3~6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无肢体短缩及成角畸形,无感染等并发症,骨折愈合良好,钢板和主钉无弯曲和断裂螺钉和髓钉无断裂及退出。

3 讨论

3.1 跟骨牵引治疗(非手术治疗)

笔者认为,对粉粹严重的污染严重的胫骨骨折,因为内固定难以对位及牢固固定且内固定感染的机会太大,所以易采用跟骨牵引治疗方法以达到复位和减少感染率的发生,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跟骨牵引会发生用力过大导致过度牵引,骨折端出现间隙,使骨折端不愈合。

3.2 手术疗法

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自60年代起逐渐普及,由于所用的钢板螺钉要比普通钢扳的强度大且可加压固定,从而大大增强了骨折端的稳定性,常用于胫腓骨的横行或者短斜行骨折,以及不适用于髓内钉内固定者[2]。笔者认为其优点为:钢板轻、宽厚固定力强,尤其是钛板,不需用外固定有轴向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用钢板内固定骨面所受的压力是非生理性的且钢板较强,对骨折处产生压力掩护,不易得到生理刺激,因而外骨痂生成较少,去除钢板后易再骨折,对于加压钢板内固定者就不能像髓内钉固定术后那样进行负重行走和无保护性地活动,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临床上的效果来看,都没有髓内钉理想,但对于胫骨中下段以及不能髓内钉固定的骨折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固定方法,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符合治疗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可以很好地维护长度和控制旋转,对于胫骨中段及中上1/3骨折有很好的固定作用,尤其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可以保持肢体恢复长度,没有旋转和成角移位[3],现在常用的由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制成的带锁髓内钉基本满足了髓内钉的生物力学要求,但是其缺点在于内固定期间若锻炼不当,髓内钉反复接受压力,就有可能使主钉和锁钉断裂致内固定失败,且由于上、下带锁固定,骨折部的轴向加压刺激力弱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从胫腓骨骨折治疗来看,骨折愈合后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多见,因此术后就要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要有完善的康复计划,要采取早锻炼、晚负重,个性化康复指导原则把功能锻炼和下床负重分开,术后认真向患者交待清楚锻炼的多种注意事项,定期复查锻炼的效果和骨折愈合情况,粉碎骨折严重的患者要待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以后才可以逐渐负重,锻炼期间要千万注意防止摔倒,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疗骨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裕补,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51~61

[2] 杨立民.自身加压钢板的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85;23(7) :403

肝癌介入治疗模式的探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住该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 全部病例经MRI、CT、B超检查以及肝脏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 预计生存期>3个月。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6:9, 年龄33~64岁不等, 平均 (44.12±2.42)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6:9, 年龄34~64岁不等, 平均 (44.22±2.44) 岁。排除严重感染、白细胞<3×109/L、癌细胞转移、重度肝硬化患者以及全身衰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应用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实验组, 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肿瘤类型及肿瘤范围, 采用Seldinger氏法经股动脉插管, 准备表阿霉素40 mg, 顺铂80 mg, 丝裂霉素10 mg, 先将40 mg表阿霉素与2~20 m L碘化油混合, 注入肝动脉, 行末梢血管栓塞时再将其余化疗药物注入, 最后将造影剂加到明胶海绵碎屑中, 缓慢注入 (全部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 L) , 最后行夹心面包式栓塞。对照组仅应用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

1.3 疗效评定

参照WHO制定的标准评价肿瘤控制效果, 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瘤体缩小>50%, 持续缩小时间>1个月;稳定:瘤体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瘤体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资料,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癌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统计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优于对照组的24.0%、76.0%,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Δ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肝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

比较两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病, 因起病隐匿,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为疾病晚期, 丧失了手术机会[3];给予患者放射疗法, 仅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中晚期肝癌患者多伴有肝功能异常、肝硬化, 不能耐受高剂量的化疗[4]。

单纯动脉内药物灌注 (TAI) 及灌注+栓塞 (TACE) 是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的最佳方法[5]。灌注+栓塞疗法创伤小, 操作简便, 副作用低, 患者易耐受。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肿瘤控制效果满意, 此外, 实验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近似于相关报道[6,7,8]。

80%以上的肿瘤组织营养成分来自肝动脉, 80%以上的正常肝组织的营养供应来自门静脉[9], 这为灌注栓塞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化疗药物应用时间、化疗药物浓度与抗肿瘤效果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临床研究证实[10], 增加局部药物浓度, 可提升肿瘤杀伤效果。灌注栓塞疗法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且对患者全身毒性反应小, 临床应用价值高。随着机体血流的冲洗及治疗时间的延长, 末端药物可伴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TAI治疗效果, 而碘油的应用可起到栓塞肿瘤血管的作用, 维持瘤体药物浓度, 继而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肝癌,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最佳介入治疗模式。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 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实验组患者, 应用单纯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患者, 比较肝癌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肝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优于对照组的24.0%、76.0%,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肝癌,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借鉴。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广忠, 龚磊, 刘育新, 等.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探讨[J].影像技术, 2013, 25 (3) :30.

[2]董桂兰, 沈民玉, 沈珏, 等.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4) :30-32.

[3]孙勤学, 董海波, 张贵军, 等.C臂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2) :988-991.

[4]谭志明, 汤日杰, 李美璐, 等.现代护理模式在肝癌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2) :142-143.

[5]张春雷.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综合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6) :118-119.

[6]阿衣夏木古丽, 柳江.艾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108例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1) :111-114.

[7]尹正录, 吴万垠, 孟兆祥, 等.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2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1, 26 (5) :500-503.

[8]杨广宁, 刘群轶, 翟鹏涛.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肝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8) :956-958.

[9]Zhi-ao Chen, Mei-yan Bao, Yong-fen Xu.Suppress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via the GABA_A Receptor[J].Cancer Biology&Medicine, 2012, 11 (2) :90-98.

探讨如何治疗儿童蛔虫病 篇11

关键字:儿童;蛔虫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47-01

1 概述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大的线虫,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蛔虫不需中间宿主,人误食虫卵后,幼虫在小肠上段孵出,经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微血管,进入门静脉系统,经体循环进入右心,或沿淋巴管、胸导管、奇静脉进入右心最终到达肺脏。幼虫在肺泡内发育,再移行至咽喉被吞下,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在幼虫移行期,主要引起过敏和肺炎等症状;成虫期主要影响小儿的食欲、肠道功能和生长发育,并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蛔虫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性虫卵经口吞人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虫卯亦可随飞扬的灰尘被吸入咽下。

2 诊断思路

2.1 病史要点

2.1.1 一过性的咳嗽、呼吸困难、哮喘、荨麻疹、嗜酸粒细胞增多。

2.1.2 不明确的上腹部不适,偶然性呕吐、腹胀。

2.1.3 粪便中发现虫卵,咳出、呕出或便出成虫。

2.2 临床表现和体征

2.2.1 在幼虫移行期,由于肺脏毛细血管和肺泡的损伤可出现低热、无原因咳嗽、痰中有血丝、呼吸困难、哮喘和胸骨下疼痛等症状。查体可见荨麻疹和限局性啰音。

2.2.2 重度蛔虫感染会出现消化性溃疡样症状、餐前或餐后腹部不适,甚至会咳出、呕出或便出成虫。成虫钻人胆道、胰导管、阑尾和憩室,引起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胰腺炎或阻塞性黄疸。查体可发现相应体征。

2.2.3 极重度蛔虫感染,大量成虫可引起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甚至死亡。

2.3 辅助检查

2.3.1 常规检 查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发现见吕弗勒综合征(特点为肺部暂时性浸润,合并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及嗜酸粒细胞增多);腹部平片有机会发现成虫和诊断肠梗阻;腹部B超可诊断胆道蛔虫症和大量的成虫。

2.3.2 其他检查 幼虫移行期嗜酸粒细胞比例可达到30%~50%,并持续大约1个月左右。成虫感染期粪便中常发现虫卵或成虫,血清学检查无用。

2.4 诊断标准

根据症状和体征、有排蛔虫或吐蛔虫史、粪便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

2.5 鉴别诊断

若出现并发症时,需与其他外科急腹症鉴别。

2.5.1 胆道蛔虫症 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其寄生的环境发生改变,如发热、不适当的驱虫治疗等,可刺激虫体活动增强,钻人开口在肠壁的各种管道。钻人胆道或胆囊时导致胆道蛔虫症,患儿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痛时屈体弯腰、哭闹打滚面色苍白;常伴有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有右侧腹压痛,腹痛重体征少是该病的特点。部分患儿可因此发生胆道感染,出现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甚至黄疸,若蛔虫深入肝内胆管还可导致肝脓肿,此外蛔虫还可能钻入阑尾或胰管等引起炎症。

2.5.2 蛔虫性肠梗阻 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大量成虫纽结成团阻塞肠道,或蛔虫毒素刺激肠壁引起痉挛所致,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突发间歇疼痛,阵发加剧,伴有呕吐、腹胀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并可扪及条索状可移动包块;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充气和气液面。严重病例甚至发生肠穿孔和腹膜炎时腹痛剧烈,伴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3 治疗措施

3.1 驱虫治疗

(1)甲苯咪唑:为广谱驱肠虫药,用于杀灭蛔、蛲、鞭、钩虫、对成虫、幼虫及虫卵均有作用。驱蛔虫剂量不分年龄、体重,均为每次100mg,每日2次,连服3天。偶有轻微头昏、腹泻等副作用。复方甲苯咪唑片每片含甲苯咪唑100mg,左旋咪唑25mg,>4岁儿童,驱蛔虫时一次顿服2片。服药期间不忌饮食。

(2)阿苯达唑:大于2岁小儿0.2g顿服,小于2岁者禁用。不良反应有轻度头昏、恶心、腹泻等,可自行消失。

(3)哌嗪:适用于有并发症的患儿每日剂量100~160mg/kg,睡前顿服,连服2日。本品毒性低,但有肝、肾功能不良及癫痫史患者禁用。

3.2 并发症治疗

(1)胆道蛔虫病: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驱虫、控制感染。腹痛可用阿托品、颠茄、东莨菪碱或维生素K1。驱虫治疗如上述。并发感染时应尽早使用在肝胆中浓度高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氨苄西林、红霉素、哌拉西林或头孢哌酮钠等。严重肝胆系统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或蛔虫性肝脓肿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2)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解痉、止痛等,腹痛缓解后可予驱虫治疗。完全性肠梗阻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3)蛔虫性肠穿孔、腹膜炎或阑尾炎应及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糖尿病足的治疗探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51例,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76±2.19)岁,平均病程(5.41±2.08)个月;对照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83±3.11)岁,平均病程(5.72±2.33)个月。血糖:9.2~26.3 mmol/L,溃疡面积:1.0~7.5 cm3,wagney分级:2例0级,12例1级,17例2级,14例3级,4例4级,2例5级。发病诱因:10例水疱破裂,14例鞋袜摩擦伤,9例洗脚烫伤,6例足癣,12例自发性溃疡。诊断标准:参照ADA推荐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足部皮肤缺损、红肿溢脓、骨质破坏、软组织感染坏死、足部变黑坏死。两组年龄、病程、血糖、溃疡面积、wagney分级、发病诱因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应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实验组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如下。

①消酮降糖:应用小剂量的胰岛素进行消酮降糖,酮体完全消失后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进行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②营养神经:500μg的弥可保肌肉注射,2次/d,连用14-21 d后,改为500μg的弥可保肌注,1次/d,连续30 d。调节微循环:30 mL脉络宁+25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连用14~21 d。以潘生丁与阿司匹林改善血小板的功能或以抗凝药、促纤溶药缓解患者高凝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③对症治疗: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使用3%的双氧水彻底清创,然后应用250 mL生理盐水+24万U庆大霉素+40 u胰岛素清洁数次,使用654-2+康复新液+庆大霉素纱布外敷,1~2次/d,以无菌敷料或外用油纱进行包扎,抬高患肢[2]。

1.3 疗效标准

痊愈:足部溃疡面愈合,症状消失,末梢循环功能改善显著;有效:足部溃疡面基本愈合,症状减轻,肢端末梢循环功能有一定改善;无效:足部溃疡未见改善,症状体征未见减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痊愈17例(70.83%),截肢1例(4.17%);对照组痊愈10例(37.04%),截肢3例(11.1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足作为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长而增加。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较大,血糖控制不良,下肢血管出现病变,致使血管发生狭窄硬化,影响血供。神经病变能够升高足部皮肤的痛觉,改变足底压力的承受部位,患者足部极易发生溃疡、感染与坏疽。刘文导[3]的研究认为,糖尿病足病变基础在于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两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作为一种培养基为细菌滋生、繁殖与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长期高血糖状态能够造成代谢紊乱,降低机体防御功能,致使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出现血管病变,造成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微循环与微血管障碍,下肢血供减少,加上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能够减弱肢体末梢的感觉,机体难以及时保护足部,引起温度损伤或机械损伤,发生损伤后此种病理改变又难以修复,不能有效控制感染,最终导致糖尿病足高发[4]。糖尿病足属于一种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疾病,既有典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又有感染溃烂等临床症状,通常伴发神经病变、眼底病变、血管病变、局部感染、肺部感染、心肾异常、酮症等并发症,因此往往涉及多种学科的诊断、检查与治疗,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整个治疗始终应当贯穿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疏通血管、抗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支持疗法、纠正各种急性或慢性的并发症。正确处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要单纯治疗局部伤口,而忽视患者的全身状态;②不要急于清创局部伤口,对于急性化脓的糖尿病足应当及时切开引流,不要过分清创进行手术处理,避免坏疽逐渐蔓延扩大;③宜用蚕食方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基础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后,患者病情会逐渐有所好转,不良代谢得以纠正,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有所控制,微循环与整体循环出现一定改善。此时足部坏疽的健康组织与局部组织界限清晰,可以进行去腐[4]。因糖尿病的血管病变与神经病变难以彻底预防,因此糖尿病防治的关键措施在于加强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检查足部有无皮损、水疱或抓伤,是否存在足部畸形或趾甲病变等危险因素,动脉搏动有无减弱倾向,便于及早发现足部微小破损,进行预防[5]。若患者合并高血脂症或高血压,应当给予积极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与促纤溶药均为临床常用药。该研究中,针对糖尿病足患者给予潘生丁、阿司匹林、链激酶、辛伐他汀、尿激酶等药物缓解患者的高凝状态,调节血脂、疏通血流、改善循环,在间接上预防糖尿病足。相关研究表明,病情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致残率高,预后差,因而此类患者的早期预防与及早治疗尤为重要[6]。该研究中,在控制感染与血糖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弥可保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能够增强蛋白质与核酸合成,促进突触传递尽快恢复,从而使损伤神经及早修复。脉络宁可以通畅微血管,抑制血小板与粒细胞的聚集,缓解再灌注后造成的损伤,有利于减轻血液的粘稠度,调节局部微循环。清创后使用胰岛素与抗生素冲洗创面,以胰岛素静注降低血糖有利于形成肉芽组织,康复新液外敷去腐生肌效果显著。该研究中,应用综合疗法的实验组痊愈17例(70.83%),截肢1例(4.17%);对照组痊愈10例(37.04%),截肢3例(11.11%),实验组总有效率(91.66%)显著高于对照组(70.37%),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糖尿病足应用综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有利于患者的健康质量与生命质量,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临床中应当指导患者重视足部护理,尽可能的减少糖尿病足发生诱因。叮嘱患者选用鞋头部分宽松的软底鞋子,不穿夹趾、露趾凉鞋,避免赤脚穿鞋或穿过硬过紧的鞋子;穿棉质袜子,保证每天换洗,促进足部血液流通;每晚温水泡脚10 min,确保足部干燥清洁,用软毛巾充分擦干趾缝间残留的水分;修建趾甲时避免剪切太深,避免伤及甲沟,检查足部是否出现摩擦伤、红肿、水泡、变色,避免烫伤与外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取暖方式正确合理,不要直接以足部接触暖气,避免烫伤;加强血糖控制,胰岛素适量应用,注重调脂治疗;适当运动,改善机体神经的营养供给,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7]。保持足部卫生,做好保健工作,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出现、发生、发展。形成糖尿病足后,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病变轻重与病程长短,保守治疗结合手术治疗,局部用药结合全身用药,全身治疗基础上注意调节血脂、血糖与血压,局部清创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足部情况,并与骨科、烧伤科等科室协同合作治疗,方可得到良好效果,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截肢率,保存正常的足部功能。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应用综合疗法能够控制病情,降低截肢率,缩短康复进程,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郑洁,方建文,等.实施足病护理师介入糖尿病足治疗室创面处理模式的体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21(5):529-531.

[2]赵青松,赵楠,夏楠,等.糖尿病足治疗新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8(4):5595-5598.

[3]刘文导,梅世伟,孟凡喆,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中药内服、沐足对老年糖尿病足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2(9):6281-6283.

[4]张健,赵珺,梅家才,等.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24(7):664-667.

[5]欧阳文莺,黄雅丽,黄翠英,等.“五位一体”动态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1,21(13):82-83.

[6[王亚娜.探讨“脱疽方”通过对醛糖还原酶和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治疗探讨】推荐阅读:

观点探讨07-18

增值探讨05-16

变革探讨05-19

内容探讨05-22

工序探讨05-23

制作探讨05-29

学法探讨06-08

探讨对策06-10

积极探讨06-11

探讨研究06-13

上一篇:微视频资源下一篇:硅基拉曼放大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