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入园难题(共4篇)
破解入园难题 篇1
北京:“榜首”城市的全方位攻略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经过调查研究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1) 》中, “入园难”问题, 首都北京高居35个被调查城市的“榜首”之位。副市长洪峰也坦言, 目前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户籍适龄儿童入园尚未得到完全满足, 常住适龄儿童学位缺口较大。
北京成为“榜首”, 显然是有其社会和经济发展原因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北京市常住人口达1961.2万人, 提前10年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2020年) 》所确定的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目标。北京市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率为3.8%, 是全国年均增速的6.6倍。如此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带来了膨胀性的幼儿入园需求。而据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数据, 幼儿园实际提供的学位数量有所增加, 从2004年的20万个, 增加到2010年底的27.6万个, 但这些学位仅能满足户籍新生儿的入园需求。非户籍新生儿22万, 也就是说平均每年约7万左右的大量非户籍新生儿面临无园可入的境况, 供需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城市学前教育资源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人口膨胀?这是全国经济发达城市或多或少正面临的一个问题。
北京市教育部门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 制度建设、投入责任、规划建设等各个层面的推进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北京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 是由教育部门配合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部门按照本市户籍人口设计规划的, 但由于相关部门对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各不相同, 给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造成了一定困难。
在目前情况下, 北京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工作?
副市长洪峰和市教委主任姜沛民表示, 2011年, 北京市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建设小学附属幼儿园, 利用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同时, 在农村地区每个乡镇建设1至2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十二五”期间, 北京总体上将规划建设和改造600所幼儿园, “十二五”期末争取全市幼儿园总量达到1600所左右, 公办性质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具体2011年至2013年分别新增学位26901个、23879个、23280个, 共增加学位近7.5万个, 满足户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并努力提高常住适龄儿童入园比例, 学前三年学位供给覆盖率和入园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 从而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为实现这个目标, 北京市今年市区两级安排20亿资金用于118所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工程以及小区配套园的扩建和设施投入, 而据秋季开学的数据统计显示, 北京已经新建和改扩建178所幼儿园, 扩班400余个, 共增加学位2.8万余个, 超出计划扩建幼儿园60所。
农村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仅朝阳区就将在没有公办园的乡域新建9所地区中心园。目前, 平房乡中心园已建成;太阳宫乡、豆各庄乡中心园已开工, 计划2012年上半年建成;其他中心园均于2013年底前建成。这9所中心园建成后, 预计可新增108个班, 接收幼儿3240名。未来三年, 北京还将安排5亿资金用于幼儿园扩班, 增加幼儿入园机会。
民办园作为北京市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经发展到409所, 北京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其良性发展, 同时政府也将平抑民办园的收费价格。民办园必须根据政府核定的办园成本来收费, 由此引导大部分民办园转变为普惠、公益性的幼儿园。北京市教委认为, 在有力的监管下, 民办园因“入园难”问题价格“跟风涨”的现象将不再出现。
天津:破解资源建设中“公平”与“普惠”的难题
天津市认为入园难的核心问题在于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 而解决入园难就应本着“公平、普惠、优质、协调”的原则进行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2010年6月由市领导亲自挂帅, 开展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大量调研工作。2010年11月18日, 《天津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出台, 提出“一年初步缓解、两年明显见效、三年基本解决”的方案。2010年12月天津市教委和财政局又联合下发了《天津市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开始实施“四项工程”———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农村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 以及“阳光乐园”建设工程。
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除了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 还包括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项目。天津根据各区县未来3至5年人口出生状况和外来人口变化趋势, 依据《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将新建、改扩建120所公办幼儿园。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要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对已挪作他用的配套幼儿园, 要求区县政府限期收回。
在农村幼儿园提升建设项目中, 天津按照市一级幼儿园标准, 对现有146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 以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至2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并采取“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方式, 全面推进500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建设, 以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
在天津, 民办幼儿园约占40%, 这还不包括未纳入管理正轨的规模较小的大量私立园。过去天津民办园门槛高, 要求注册资金必须达到150万, 这显然是大量私立园无法做到的。这些私立园中不乏大量有办好幼儿园愿望的, 由于迈不过资金门槛, 而长期被教育部门拒之门外。为了尽快解决这样的矛盾, 分类管理, 有序发展, 2010年底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天津市民办一类幼儿园设置标准 (试行) 》《天津市民办二类幼儿园设置标准 (试行) 》《天津市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设置标准 (试行) 》的通知, 将民办幼儿园分为三类, 开办资金的最低要求分别为15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 对办学规模、园舍设施、教师资格等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从而使有心也有力从事幼教工作的一些小型私立园也纳入到教育部门的管理视野, 扫除了办学盲点, 提升了办学质量。
“阳光乐园”工程总共将设立15所“阳光乐园”, 建设目标是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的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区。一般情况下, “阳光乐园”依托国办园、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等公办园设立, 如果该地区确需设立项目, 周边又没有公办园, 则可以选择有资质、教育质量高的二类以上的符合“阳光乐园”办园基本标准的民办园。对申报“阳光乐园”项目的幼儿园的要求是, 招收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不低于本园在园幼儿总数的50%。“阳光乐园”项目的主体责任人为这五个区县教育局, 他们承担这些园所的业务指导、师资培训、监督管理和检查评估等责任。这些“乐园”是播撒在特殊困难儿童群体身上的阳光,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
四项工程从数量和质量上较好地解决了各类型幼儿园的建设问题, 在破解天津入园难题上堪称四剂“良药”, 而天津市教委认为根本的“方子”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力机制。在天津, 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机制。一个是市级统筹、区县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这个体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明确区县政府、乡镇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各自的职责和分工。一个是市、区县两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其中市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由主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 市发改委、市教委主要领导为召集人, 10个委办局的领导为成员, 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部门协调了, 资源建设的速度自然才有保障。还有一个是天津市教委成立的实施《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明确教育管理部门各处室的职责和分工, 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完成。
方子再好, 还需要保障“抓药的钱”。天津市在这方面也是不吝投入。目前天津已经进一步明确了市级扶持、区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三年行动计划, 市、区两级财政将投入经费15亿, 其中市财政就对困难区县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和提升工程投入经费约1.6亿元, 师资队伍培训工程投入经费约4700余万元。
如今, 在经费和机制的保障下, 四项工程齐头并进。从2010年到2011年, 天津市实际新建、改扩建73所幼儿园, 增加18700余个学位, 提升改造农村乡镇中心园92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340所, 这些建设进度均超出了计划指标。2011年“六一”前夕, 已经有10所“阳光乐园”正式揭牌。市教委、市妇联共同为每一所“阳光乐园”配送了5万元的设施设备和玩教具。各区县正在根据《天津市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和“三类民办园”的设置标准对属地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摸底调查, 今年底基本完成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核认定工作, 将达到标准的, 颁发相应许可证或注册证, 对达不到标准的, 将坚决予以撤销。
陕西:迈大步, 政府投入空前给力
截至2010年底, 陕西全省共有幼儿园 (班) 3928所, 其中民办幼儿园有3217所, 占幼儿园总数的81.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有53.77%。陕西的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投入不足, 近60%的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培训, 特别是农村教育薄弱地区, 由于经费短缺, 数量不足, 办园质量更无法保证。
2010年12月中旬, 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了《陕西省贯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的实施意见》, 并专门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 对学前教育作出了规划部署。
本着“立足省情、适度超前、尽力而为、逐步推进”的思路, 陕西省普及学前教育打算分三步走:第一步, 2011年~2013年, 每个县城建1所能够发挥辐射作用的公办幼儿园, 新建、改扩建10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加快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大村独办、小村联办, 幼儿园 (班) 覆盖全部城镇小区和行政村, 推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第二步, 到2015年, 每个县城建2所能够发挥辐射作用的公办幼儿园, 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1200所, 覆盖全部乡镇, 从而建成学前教育县、乡两级骨干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年普及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第三步, 到2020年在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2011年2月至3月, 省政府及各市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至2013年, 省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6亿元, 其中今年2亿元;各市、县安排专项经费52亿元, 其中今年23.2亿元, 西安、延安、咸阳、榆林四市今年计划投入都超过了4亿元。今年, 全省规划建设幼儿园441所, 任务分解到县, 计划明年春季投入使用。3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综合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的指导意见》, 要求闲置校舍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5月, 省教育厅召开现场会督促各地加快规划建设进度。6月, 起草《陕西省人民政府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若干问题的意见》, 通过减免租金、派驻教师等办法, 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幼儿园, 并交给政府按公办幼儿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集体或个人举办幼儿园。西安市设立专项资金1亿元, 用于奖励民办和企事业幼儿园。7月初, 省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 从今年秋季起, 免除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 按每生每年700元测算, 省财政按需求总量的80%设立奖补资金, 资金分配与市县人均财力、在园人数、毛入园率挂钩。同时, 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孤儿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3元, 所需资金50%由省财政承担。
为保障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陕西已经着手开展了四方面的重要工作。
一是建立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行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目前, 延安市吴起县、榆林市神木县等地已实现。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免除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和孤儿的保教费, 对家庭经济困难子女给予资助。着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
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合力, 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省教育厅成立推进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并在省教育厅专设基础教育三处, 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从2010年起, 省委、省政府把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各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充分调动市县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办园体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除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 积极扶持企事业单位举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幼儿园以外, 加快了农村幼儿园建设, 将幼儿园与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 优先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 (班) 。大村独立办园, 小村联合办园 (班) , 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有条件的农村小学, 经过批准可利用富余校舍、师资举办学前一年教育。进一步加快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今年开始, 通过“省考县选”公开招聘一批具有教师资格的大专以上毕业生, 经过专业培训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2011年~2013年, 每年培训5000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 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具有同等地位。
杭州:“1+4新政”践行优质教育均衡化
杭州市有幼儿园969所, 在园幼儿26万多名, 学前三年幼儿净入园率为98.3%, 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100%, 其中公办中心幼儿园占90%。现有幼儿园中, 等级覆盖率为90.8%, 优质覆盖率达65%。应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但杭州市民仍然感到“入好园难”、入公办园难。
为了满足市民对优质园的需要, 杭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 于2010年底, 颁布《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及四个配套文件《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州市幼儿园园舍建设实施办法》、《杭州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管理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管理暂行办法》, 简称为“1+4新政”。
《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到2015年, 使全市城乡幼儿园布局基本合理, 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充足,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满足更多杭州儿童 (包括新杭州人儿童) 享受3年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全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 其中农村达到95%以上;全市标准化建设达标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80%以上, 其中农村占70%以上;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90%以上;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在经费方面, 逐步提高各区、县 (市) 学前教育事业费在教育事业费中所占比例, 各区学前教育事业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费的8%以上, 5县 (市) 达到5%以上;市级和各区、县 (市) 在地方教育附加中按20%比例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每年在土地出让收入中按0.5%比例计提农村学前教育补助资金。乡镇 (街道) 每年要安排足够的配套经费, 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提升幼儿园整体办学水平, 具体比例由各区、县 (市) 自行确定。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扩大覆盖面。到2011年, 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三分之一以上, 基本覆盖各类幼儿园;到2015年, 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生标准二分之一以上, 并实现全覆盖。
对困难家庭子女, 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在市属及市属以下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 持有效期内《杭州市困难家庭 (低保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家庭) 救助证》家庭的子女 (以下简称持证家庭子女) , 享受教育资助额标准为其就读幼儿园保育费50%以上;在民办幼儿园接受教育, 其所在幼儿园保育费收费标准高于甲级幼儿园的持证家庭子女, 按甲级幼儿园保育费50%的标准予以减免;幼儿园保育费收费标准低于甲级幼儿园的持证家庭子女, 按其实际保育费的50%予以减免。残疾儿童享受保育费全免待遇。
为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 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凡是移交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小区配套幼儿园, 原则上也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 并按事业法人登记。原产权属国有的住宅配套幼儿园, 一律由政府收回管理使用。另一方面, 农村幼儿园也按照“公办为主、财政投入为主、公办教师为主”的发展思路进行建设。每个乡镇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任务完成后, 人口较多的乡镇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多个公办幼儿园或举办公办中心幼儿园分园教学点;按照不低于《浙江省幼儿园准办标准 (试行) 》, 同步规划和建设农村幼儿园, 原则上600户以上的村建1所幼儿园。争取到2015年,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70%左右。
在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上, 杭州采取了四种做法。一是发挥优质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 通过输出师资、管理、文化, 帮助新建幼儿园、薄弱幼儿园快速提升保教质量。新建公办幼儿园原则上采取“名园+新园”的办园模式;鼓励“名园”以办分园或教学点等多种形式与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合作办学。二是积极推进“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建设, 通过城乡结对帮扶, 帮助农村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三是推行乡镇中心幼儿园与分园、教学点在经费、设备、保教管理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模式, 发挥乡镇中心园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四是市、区 (县、市) 两级建立学前教育教科研机构, 配齐专职教科研人员, 提升教科研水平。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照当地幼儿园教师总数10%左右比例, 核增名园集团核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 专项用于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充实民办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 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在2010年底杭州召开的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 杭州市长与区县 (市) 长均签订了五年目标责任状和一年的建设任务书, 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列入对各区 (县、市) 政府的考评指标体系, 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职责, 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 将在全市区 (县、市) 和镇 (乡) 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达标和创强活动。各级领导带头承诺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像抓义务教育一样抓好学前教育, 满足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破解入园难题 篇2
学前教育发展虽快,但“跑”不过需求井喷
“入园难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儿园绝对的短缺,表现为总体上的入园需求大于能提供的入园额度;另一种是相对的短缺,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如是说。
“十一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9年,全国幼儿园共有13.8万所,在园儿童2657.8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1.1%和22.0%。全国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50.9%,比“十五”末提高了9.5个百分点。尽管学前教育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有2563.8万名适龄幼儿不能完整地接受学前三年教育。
入园需求的迅速增长,与近年来出现的生育高峰有很大关系。学前教育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跑”不过入园需求的井喷。
过于依赖市场的办园体制埋下隐患
“毋庸置疑,入园难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不突出。这与当时幼儿园的整体结构和服务性质相对合理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表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迅速被关、转、改,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营利的民办园。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学前教育倍受冷落,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财政投入长期过低。而这些本就数量不多的经费又仅仅投向了少数示范幼儿园,由此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结构不均衡,这是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主要原因。
优质资源不足,家长“抢跑”心态严重
家长对优质特色幼儿园的迫切追求,以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攀比心理,使优质公立幼儿园和一些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儿园,成了家长们追棒的目标。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入园难”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引入了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聘用了资质不合格的教师,甚至有些幼儿园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达标,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说。
“一些幼儿园教师没有专业资质,只会把自己认识的字和会做的算术教给孩子,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育实则是一种反教育。”冯晓霞强调,普及一定要建立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没有质量的普及率是没有意义的。
农民工进城,流动留守幼儿大量增加
与人口出生高峰一样,非户籍适龄儿童的增加,也造成了巨大的入园压力。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流入而且难以预测,使本来就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出现短缺。
除了城市流动儿童大量增加以外,农村留守幼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学龄前(0至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有1569万人,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30.46%。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27284个乡镇中,有一半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2008年,全国农村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仅为37%,而西部一些省市最低的不足10%。
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由于市场发育不良,很少有社会力量愿意投资幼儿教育,许多乡镇根本没有幼儿园。即使在有幼儿园的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幼儿接受的也只是低质量的教育。
上幼儿园 咋这么难
“孩子上个幼儿园太难了!”近年来,“入园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日在贵州、浙江、北京考察幼儿园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解决好“入园难”问题。为深入了解“入园难”产生的原因,寻求化解“入园难”的对策,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九天八夜
“天当房顶地当床,面包饼干当干粮。”这说的可不是红军长征,而是在幼儿园门口,一家老少齐上阵排队的场景。6月初,北京昌平区工业幼儿园门口,200多名家长,有搭帐篷的,有支行军床的,有坐竹椅的,已经在此安营扎寨坚守了九天八夜,只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宝贵的入园名额。而在南京,某所只招80人的知名幼儿园收到的“打招呼”关系条竟多达800张。
月均费用7000
贝贝(化名)今年4岁,是北京朝阳区一所私立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的妈妈刘女士说,提交入园申请表,就要缴纳1660元注册费,且概不退还。这家幼儿园的一些收费如下:日托费5500元/月,如果住宿则为6300元/月;餐费为400元/月,住宿餐费另加100元/月;班车费600元;保险费80元/年;钢琴费3000元/半年。“光这几项费用平均每月就达到7000元左右。”刘女士无奈地说。据调查,全国许多城市的私立幼儿园费用大都超过2000元/月。
2/3农村幼儿无园可上
在济南市长清区柳杭村幼儿园,60个孩子挤在3间平均只有20多平方米的简易民房里,发霉、开裂的屋顶上,一架落满灰尘的吊扇在30多摄氏度的教室里扇起阵阵热风。200平方米的幼儿园里只有一架旧滑梯,一小盒塑料玩具,一架电子琴上面盖的布已积满灰尘。就是这样一所幼儿园,还是周围四五个村里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幼儿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目前仍有近2/3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如何让每个幼儿都有园上
策略1: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化解“入园难”的根本保证。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还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从人口发展的趋势出发,完善人口高峰预警机制和应对入园压力预案,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化解矛盾,避免被动和混乱。
【专家观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各级政府应切实将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且根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发展目标,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和事业发展布局,制定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上海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何幼华:我在教育行政岗位上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政府落实责任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支撑、推动作用。上海各级政府已把0至6岁的学前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实现了0至6岁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数量约占总园数的70%,社会力量办园只占30%。
2009年,上海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中,地方财政投入比例占6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上海市3至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8%以上。
策略2: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社会公共服务工程,具有公益性、公平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需要在城市加大平价幼儿园建设,包括运用公共财政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园、工厂园、街道园和新建普通住宅区的配套幼儿园建设,扩大具有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以惠及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和城市流动幼儿。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以惠及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还应积极探索,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专家观点】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公共资金的功能是“保底”,一定要坚持普惠性原则。面对不合理的幼儿园结构现状,财政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园才是破解“入园难”的根本出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确保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应建立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审议制度和学前教育机构缺失追究制度,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不被剥夺。
策略3:加强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吸引力
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幼儿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需求、缓解入园难的一个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这为我们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并安心从教,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财政投入与保障力度,合理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解决困扰幼儿教师的待遇、技术职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必要研究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制度,严格上岗、聘任等环节的资格准入监管,并创新幼师培养方式,努力办好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
【专家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杨宁:在职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要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采取措施确保培训质量。
山东省教育厅王春英:在农村,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策略4:尊重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尊重学前教育规律,自觉按学前教育规律办事,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缓解“入园难”的根本举措。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既不能被其他学段所取代,也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段。学前教育研究人员要静下心来,力戒浮躁,努力探究学前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要加强学前教育理论修养,坚持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下足功夫,避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督导和评估,规范学前教育市场的教育行为,对违背学前教育规律、有违孩子成长规律的做法要坚决制止。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员刘晓东:童年是人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最完全的时期,是充满潜在人性内容最完整的时期。只有珍惜幼儿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常规性的、全覆盖的督导评估制度,将民办幼儿园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保证公办民办幼儿园质量的不断提高,杜绝违背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入幼儿园,确保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链接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摘自教育规划纲要)
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2009年,全国幼儿园共有13.8万所,在园儿童2657.8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1.1%和22.0%。全国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50.9%,比“十五”末提高了9.5个百分点。
城乡“突围”全力破解“入园难” 篇3
自2011年起,钦州市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部署,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计划”),积极探索“城区多元办园并举,农村以政府办园为主”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全力破解城乡幼儿入园难题。“三年计划”实施以来,该市累计投入学前教育资金3.09亿元,按照“城乡统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办园”的办园体制,新建、扩建、改建了一大批幼儿园,极大改善了城区、镇、村三级幼儿园的面貌,大规模提高了全市适龄幼儿的入园率,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城区:政府主导,多元办园
钦州市教育局局长陈锦山告诉记者,几年前,该市学前教育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市区只有几所公办幼儿园以及部分小学附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乡镇中心幼儿园未成规模且多附设于中心小学,村级幼儿园基本空白,学位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无园上,城区幼儿入园难”。到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人数为68 785人,入园率仅为51%,“入园难”问题异常突出。
“幼儿园学位少、原有的投入和师资不足是造成‘入园难’问题的主要原因。”陈锦山局长这样分析。为根本解决“入园难”问题,钦州市政府多次组织各部门深入市区及各县(区)农村小学、幼儿园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钦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钦州市主城区幼儿园布点规划》,制定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并按规划逐年实施。同时,市、县(区)政府分别成立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前教育局(办)制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政府资源兴办学前教育;各县(区)教育部门还设立学前教育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幼儿园规划建设、业务指导和保教管理。市、县(区)两级财政均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钦州市统筹城乡布局,制定了“城区多元办园并举,农村以政府办园为主”的发展思路,新建、改建、扩建“三管齐下”,使全市幼儿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天早上七点半,家住钦州市钦南区兴桂南路的梁阿姨把5岁的孙子送到离家只有几百米的实验幼儿园后,便到附近的便民菜市买菜去了。而两年前,由于“挤”不进市里几所好的公办幼儿园,梁阿姨只能把孙子送到离家5公里、质量相对较好的民办园金苹果幼儿园,儿子、儿媳为了谁接送孩子的问题没少吵架。“现在幼儿园离家近,我们老人就可以接送,年轻人只管安心上班。”梁阿姨口中的实验幼儿园,是钦州市新建的一所市直普惠性公办幼儿园。该园园长陆玲告诉记者,尽管该园地理位置“不那么中心”,但因办学起点高且收费合理,2013年3月建成招生后,便有400多名幼儿入园。卡通绘画、图书玩具、白板钢琴……陆玲园长指着园里先进齐全的设施设备说:“这些(设施设备)都是按自治区示范园的标准配置的。”钦州市教育局分管学前教育的副调研员黄新琼说,要缓解城区幼儿入园难题,首要工作就是多增加公办园学位,为市民提供普惠性、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三年计划”期间,除了实验幼儿园,该市还先后统筹市、县(区)两级财政资金新建市第五幼儿园、钦州港区幼儿园、浦北县第三幼儿园,并改扩建市第一幼儿园和市第二幼儿园,累计投资约5 783万元,共增加学位2 200多个,大大弥补了城区公办园学位的不足。
除了政府投资办园,钦州市还坚持“公益普惠、多措并举”,立足问题实际,创新办园机制,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鼓励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以及个人办园。
杨利丽原是灵山县第二幼儿园的副园长,多年的幼教工作经历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2013年9月,她被派往新建开园的灵山县新华幼儿园担任园长。据她介绍,新华幼儿园是由国有企业灵山县新华书店投建的一所普惠性民办园。因投入高、规模大,该园在开园典礼上获得了灵山县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而作为灵山县最大的民营企业,正久宝石集团投资兴建的正久宝石幼儿园,开园后也获得了相应的奖补资金。为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办园,钦州市各县(区)政府每年划拨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有关单位和个人。不管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只要建设规模达标、配套设施齐备、管理水平合格,一律给予奖励。2012—2013年,仅灵山县就通过提供场地、延长租期、减免租金、发放奖补等办法,扶持建设了正久宝石幼儿园等14所民办幼儿园,解决了3 000多名幼儿的入园问题。据灵川县学前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曾启应介绍,该县政府已与新华书店集团达成框架协议,由新华书店集团在该县内兴建12所民办连锁幼儿园(其中县城建4所,超过10万人口的8个乡镇各建1所),预计将为灵山县群众提供4 000多个幼儿园学位。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步入钦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市二中附属幼儿园),记者看到该园的一名老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带着暑假留托班的10个孩子唱起了欢快的儿歌;而在幼儿园的西北角,另外10多个孩子正在三名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平衡木。该园园长陈爱和告诉记者,这是钦州二中利用闲置场地创办的一所高端民办幼儿园,凭借钦州二中优质的教育管理资源和安全放心的安保系统,该园一开园就获得市民的高度评价。幼儿家长谭先生说:“虽然这里费用比其他幼儿园略高,但是每天看到孩子在这里快乐地玩耍,我们觉得交多一些钱也值得。”鼓励事业单位出资建设“公建民营”幼儿园,是钦州市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另一重要办法。“有效利用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激活他们的办园积极性,大大减少了办园成本,为政府省了不少力。”该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专干何才干这样告诉记者。目前,钦州一中利用初中部闲置校舍引进社会资本250万元,创办了市一中附属幼儿园;钦州市职教中心利用整合后的钦州卫生学校原校址的闲置土地,学校自筹300万元,市财政支持760多万元,新建了市职教中心附属幼儿园;钦州学院利用空余校舍,投入110万元,改建了钦州学院附属幼儿园……事业单位办园,共提供了近2 000个学位。
钦州一中附属幼儿园赛格分园位于钦州市赛格·国际都邦小区内,是新时代地产公司配套小区新建的民办幼儿园。据该公司董事长黄先生介绍,该园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办园时参照了深圳市著名的石岩公学幼儿部的办学模式,并按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硬件标准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为保证办园质量,该园还与市一中附属幼儿园合作,成为其分园。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是钦州市在规划幼儿园建设时的一项“硬规定”。何才干告诉记者:“在钦州市,2011年后新建的住宅小区必须配建幼儿园,且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在钦州,类似这样的幼儿园还有钦州市金苹果幼儿园、御珑湾幼儿园等。
除了鼓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兴建幼儿园,钦州市还鼓励个人兴办幼儿园。2011年以来,仅钦州市区就先后引进民间资本创办了伟才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高尔德幼儿园、福明幼儿园等21所民办幼儿园,共增加学位3 200个。依照“多元办学,多措并举,就近入园”的原则,钦州市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与服务功能,充分整合、激活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为城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学前教育选择。
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前的一天,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官屯村村民梁伟恒的孙女突然不想去上镇里的私立幼儿园了。原来,她的一个小伙伴到村里新开的幼儿园上学去了,她也要去。在梁伟恒的印象中,村里只有小学开设了学前班,60多个孩子挤在3个条件简陋的教室里,根本称不上幼儿园。经不住孙女哭闹的梁伟恒来到村小,看见校门东侧围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的独立院子,院门口悬挂着“官屯幼儿园”的牌子。园里重新粉刷过的教学楼共有6个大教室,教室里睡床和桌椅摆放整齐,桌上堆放着各色玩具,每层楼都有独立的儿童卫生间,园里还摆放着一个大大的淘气堡。园长叶燕香告诉他,该园是2012年7月改扩建的,9月一开园就有200多名孩子入园了。梁伟恒又仔细地“考察”了园里的卫生和安保情况,当即给孙女报了名。“每学期475元保教费,每月135元伙食费,不贵。孩子喜欢,每天回来叽叽喳喳地说着幼儿园里的事,她还有几个小伙伴下学期也要过去(上学)哩!”梁伟恒说。
与梁伟恒相比,钦南区那丽镇土地田村的村民们对本村幼儿园的变化感触更深。该村村民刘信章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幼儿园学位非常有限,村子离镇上又远,孩子要入园,得辗转好几公里到镇里上私人办的托幼班。“现在好了,幼儿园就在家门口,大人方便,孩子也不用‘奔波’了。”刘信章感叹道。
那丽镇是钦州市钦南区沿海的重要集镇,总人口3万多。据该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陆红介绍,三年前,那丽镇中心幼儿园仅有3个教学班,且附设于镇中心小学内,活动空间小、设施设备简陋;除了刘信章所在的土地田村,其余各村均没有幼儿园,只有村小开设有小规模的学前班。学位严重不足导致大量农村幼儿无园可上,只能待在家里玩泥巴,2010年,全镇学前三年入园率仅为50%。
2011年,那丽镇在该镇初级中学旧址上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新建后的那丽镇中心幼儿园单门独院,占地面积约12亩,配有12个标准班的配套用房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扩容至400多人。沙池、秋千、平衡木、构建区、功能室、种植园……城里幼儿园有的,这里一样不少。那丽镇中心学校校长吴寿业指着教学楼走廊上方挂着的手工制品说:“这是老师和孩子们仿照本地渔民抓跳鱼用的鱼篓做成的。”前文提到的居民苏继英说,以前大女儿上(旧的)幼儿园时,每天都哭着不愿意上学,“现在的幼儿园就像游乐园一样,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我的小儿子每天都要玩够了才愿回家”。
在镇中心园的带动下,那丽镇各个行政村的幼儿园也陆续建起来了,其中土地田村、三兜竹村、马鞍岭村、殿艮村幼儿园颇具规模。土地田村幼儿园原来只有30名幼儿,2012年改扩建后,入园人数达113人,服务半径覆盖土地田村委所辖的10多个自然村和邻村委所辖的6个自然村。幼儿园中增添了各色桌椅和睡床,还设有午托休息室、食堂功能用房、幼儿专用卫生间;园内大型滑梯、木马、胶球池等游乐设施与绿树花草相映成趣,环境十分优美。土地田村小学校长郭德俭说:“附近的村民都知道我们这所幼儿园办得较好,纷纷想报名,下学期预计要多开一个班。”2014年,随着各村幼儿园的改造完成,那丽镇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0%,全镇共有1 200多名适龄幼儿入园,“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那丽镇幼儿园的建设发展是钦州市镇村幼儿园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盘活当地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是钦州市建设镇村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一灵活有效的办法,该市新建了1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24所村幼儿园,改造了1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682所村幼儿园,“地毯式”地填补了农村幼儿园的空白。此外,该市各县(区)还以镇中心幼儿园作为“先行点”,将幼儿园从小学剥离出来,对原教学区域进行划分:幼儿教学班集中的直接加建围墙、建设新园门;园舍能基本解决但活动场地不足的重新调剂园舍和扩大活动场地,再分离独营。从而摈弃了“一间房子、一个教师、一个孩子”的原始办园模式,杜绝了“小学化”办学倾向,为幼儿提供了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前教育。
为解决留守儿童入园难、入园远等问题,钦州市还单列1 200万资金重点倾斜人口密集、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屯,建设了一大批镇村幼儿园,如钦北区大洞镇横岭幼儿园、江表幼儿园,钦南区康熙岭镇诗家幼儿园、犀牛脚镇沙角幼儿园等。这些幼儿园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活动场所,大大减轻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黄新琼副调研员说,“中心园带动,覆盖行政村”的镇村学前教育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钦州市学前教育结构,提升了乡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对于完善钦州市城乡学前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保质:统筹师资,内涵发展
钦州市在全面规划城乡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划归学前教育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明确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审查、评估办园资格,规范各类办园行为。为保证办园质量,该市统筹师资管理,通过公开招考、合同聘用、小学教师转岗调剂、村小和幼儿园兼教等办法,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并通过集中学习、转岗培训、合作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园长、教师的培训,使全市的幼儿园教育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王日智是钦州市的一名男幼教,2010年从钦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便进入市第二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因男幼教紧缺,王日智当了两年多的幼儿园体育教师。与记者聊起这段经历时,他说:“刚开始时,我对幼儿体育教育不甚了解,2012年到南宁参加‘国培’和‘区培’后,才慢慢熟悉起来。”2012年9月,听说新建的市实验幼儿园公开招考教师,他当即辞去了工作认真备考。2013年3月,市实验幼儿园开园,他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他与当地许多中小学教师一样有了编制。如今,他不再担任体育教师,而是带起了班。“带班需对幼儿一日活动有全面的了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专业的幼教知识。”面对新的挑战,他比以前更用心了,除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还主动观摩骨干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中学习有用的教学经验。他告诉记者,有了编制,就可以评职称,工资待遇会随着职称的提升而增加,“听起来就很带劲儿”。
“像王日智这样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目前全市有188名。”黄新琼副调研员说。增核幼儿园教师编制,让钦州市广大学前教育教师备受鼓舞,该市第一幼儿园一位老师激动地说:“这不仅保障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更让我觉得幼儿园教师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记者到钦州采访期间,许多幼儿园教师都表达了同样的心声,一些暂时没有编制的教师则期待此项政策能尽快完善。
官屯幼儿园的宁霞老师对自己第一天到幼儿园工作的情景记忆犹新。她原本在官屯小学任教,2013年9月,官屯幼儿园开园,她转岗到该园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但这一“转身”并不“华丽”,尽管她课前做了很多功课,可第一次上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各玩各的,根本不搭理她,这让原来颇受小学生喜欢的她既着急又难过。“活动和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幼教与小学教学最大的不同。”经过两三周的摸索后,她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后来,她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小学教师转岗培训以及灵川县教育局组织的主题式课程培训,还积极参与各类互动观摩课,与其他教师一起学习研讨,逐渐成长为一名较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
在钦州市各镇村幼儿园,有一大批像宁霞这样从小学转岗过来的教师。随着大批镇村幼儿园的建成投入使用,钦州市原有的幼教队伍远未能满足岗位需求。对此,陆红主任表示:“我们不能等,只能从小学中调剂富余的学科教师,不足的教师则公开向社会招聘。”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钦州市组织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园长、保教主任、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内容涉及园务管理、保教知识、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等。另外,该市还从公办幼儿园选派优秀园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民办幼儿园担任园长或管理干部,如前文提及的市二中附属幼儿园、市一中附属幼儿园赛格分园、灵山县新华幼儿园的园长及骨干教师,都是从公办幼儿园选派来的。孩子就读于市二中附属幼儿园的市民程先生评价说:“虽然该园是新办园,但园长和部分教师是从市一幼过来的,新招聘的老师都是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高,总体来说过渡得较好。”
钦州市幼教队伍的充实和提升,不仅解决了教师缺额问题,还带动了幼儿园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该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特色和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打造独特的园所文化和特色课程。如市实验幼儿园以“用爱养育,用心教育”为办园宗旨,打造“仁爱、感恩”园所文化;市二中附属幼儿园以“教师为主,幼儿为本,家长为友,依法治园,特色兴园”为办园理念,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以及围棋、钢琴、坭兴陶、武术、足球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市一中附属幼儿园赛格分园开设有电子琴、音乐、舞蹈、画画、手工等特色课程……许多幼儿园都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特色化的办园之路。
伯劳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伯劳中心园)是灵山县一所规模较大的幼儿园,教师多为小学转岗教师,专业素养普遍较低。为提升办园质量,该园与优质民办园新华幼儿园结成“姐妹园”。通过园长跟班学习、两园教师交流互动、新华幼儿园派驻教师现场指导等方式,促使伯劳中心园从教室布置、环境创设到园所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改变。该园园长李春说:“通过新华幼儿园的有效帮扶,我们学到了最新的管理理念,教师也普遍获得了专业提升。”为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钦州市积极发挥各级示范幼儿园与公办园的引领作用,通过“名园”带“民园”、“名园”办“民园”、城乡“姐妹园”结对、“上挂”与“下派”等形式,帮助民办幼儿园、镇村幼儿园提升办园品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李春园长表示,下一步,她将效仿新华幼儿园的帮扶办法,将自己学到的办园经验介绍给该镇部分村级幼儿园,希望也能帮助它们获得提升。
破解基层信访难题 篇4
如何破解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难题,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新课题。2007年以来,镇坪县针对信访工作新形势,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在全县创新推行由上访群众根据自己需求自主选择接访领导的点名接访工作制度,着力构建阳光信访、质量信访、和谐信访工程,解民忧、顺民意、得民心,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阳光信访 权为民所用
镇坪县在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公开”,真正让群众感受到点名接访的方便快捷。
公开接访信息。各部门各单位在办公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立了群众点名接访公示牌,重点公布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照片、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信访受理范围、接访流程,上访人员的权利、义务等信息。同时,向上访群众发放《镇坪县纪检监察阳光信访卡》,使上访群众方便快捷的找得到门,认得到人,办得了事。
公开办理秩序。接访工作中,接访干部仔细倾听群众诉说,认真填写《群众点名接访接待卡》、《群众点名接访告知书》和《群众点名接访登记簿》,同时将填好的《群众点名接访接待卡》回执和《群众点名接访告知书》发给来访群众,告知本次接访受理意见,并请来访人签字认可,接受上访群众监督。
公开处理结果。信访案件结束后,由接访领导协同调查组及时向来访群众送达《群众点名接访答复意见书》,将查处结果告知来访群众,并填写回访了结表,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质量信访 利为民所谋
在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实践中,镇坪县注意做到“三到位”,有效提升了信访工作质量。
领导重视到位。2007年初,镇坪县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群众点名接访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在全县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实施过程中,镇坪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镇和部门调研指导,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解决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新格局。
责任落实到位。该县认真落实信访案件“四个一”责任机制和“四定三包一回访”落实机制,即包案领导为群众点名接访案件包抓第一责任人,办案单位领导为群众点名接访案件办理第一责任人,办案工作组长为调查处理落实第一责任人,办案单位主管信访工作领导为办案业务指导第一责任人;定办案人员、办案时间、办案纪律、办案质量;包调查处理、监督落实、稳控息访,实行一案一回访。对重要信件确定专人督办,限期查处,建立了《群众点名接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了接访质量和效率。
矛盾化解到位。对重访和越级上访突出矛盾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案一人一抓到底的领导包案制度,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和群众解释工作,迅速结案销号,做到案结事了。对缠访闹访问题,尽力做好教育引导和沟通解释工作,理顺来访人员情绪,化解心结,促其息访,避免新的问题和矛盾。
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以来,群众点名信访问题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重访明显下降,越级访明显下降,信访结案率明显上升,大大提升了全县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质量。和谐信访 情为民所系
针对大多数上访群众在上访时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的现状,镇坪县在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从细节做起,坚持“三贴近”原则,逐步探索总结出一套人性化接访方法。
贴近生活,努力营造温馨如家的接访环境。为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对点名接访中心进
行了改造,对桌椅板凳的摆放都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精心制作的“累了请您歇歇脚、渴了请您喝口水、烦了请您细细说”温馨提示牌,让上访群众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
贴近感情,始终坚持热情细致的接访态度。面对来访群众,接访人员起立笑脸相迎,缓解上访人的激动情绪。重新设计更换了接访桌,接访领导和来访群众可以像家人一样围坐在桌子旁进行交流,缩短接访者与被接访者之间的距离,加深来访群众对接访人员的信任。贴近群众,积极推行便捷有效的接访方式。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使点名接访更加便捷有效,该县制定了《镇坪县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下访工作方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等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民进行走访;建立了网上举报中心,同时公开了县级领导的联系方式和邮箱;开通了免费举报热线电话,上访群众也可以通过该电话点名接访。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既可以消除群众面对面上访的顾虑,又可以在上访成本和选择上访方式上极大地满足上访群众。
郡县治,天下安。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的推行,拆除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围墙,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流程,提升了工作质量;夯实了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化解了矛盾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与和谐。
【破解入园难题】推荐阅读:
破解就业难题10-13
破解监管难题10-16
破解融资难题09-17
破解园区资金难题06-10
破解企业执行难题09-14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10-14
破解数据管理难题06-04
破解企业组织转型难题06-19
如何破解三农资金难题06-18
2024年度破解难题工作总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