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艺术教育

2024-09-11

素描艺术教育(精选12篇)

素描艺术教育 篇1

素描艺术教育, 是我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课题。我想就当前的本科生素描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谈我的建议和观点。

素描艺术有上百年发展历史, 它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表现方式, 艺术魅力。

纵观中国的绘画基础教育, 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生们把素描学得过于机械化。画出的素描作品感受不到更多的出于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 认知水平, 性格和心理的不同, 导致最终的画面效果不尽相同。学生在选择做画方式时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最后不同的画面效果。所以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这一点在素描教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素描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就是一切相对单色的绘画都可称之为素描。在这要如此给素描定义的原因是, 以前我们对素描的理解过于狭隘, 素描绘画不单单是习惯的认知角度上的单色绘画。素描艺术有着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 它可以像色彩一样, 有点线面的表现, 有画面的构成, 有空间的转换, 有时空的穿插。还可以探寻研究素描艺术的表现语言, 追求纯粹的画面效果, 不再仅仅是为了另一张画而作的铺垫。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一开始教授素描艺术发展史时就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的定义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逐渐演变着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会凭空出现, 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收演化而来。让学生了解素描艺术发展的脉络, 学生就会有选择的更清楚明了的学习借鉴。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做个别指导时要用心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因人而异, 提出切实适合学生发展方向的建议。不能凭主观意识轻易否决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欣赏一个苹果, 比教会学生如何去画一个苹果更重要。

再次,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表现素描艺术绘画的状态。而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毫无感情地再现可视对象。我们应该转换视角, 或思维方式, 不再用一个大家都默认的标准来评判画的好坏。

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作业要求, 明确告诉学生, 这样做的最终意义

(1) 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些默写训练, 默写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命题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 自行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带有创作性质的默写练写。通过这样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 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2) 空间的转换, 时空的穿插, 视角的多维变换。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素描作品的表现之中, 运用的得当会给作品增加无限的艺术魅力。

二、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变体练习

(1) 点线空间构成

从本质上讲, 一个点即造就一定的主张, 点给人们传递的感觉是静默的, 但它在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它是内倾的, 它的张力最终总是向心的。

线, 在几何学上, 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 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因而它是由运动产生的¬——它是由破坏点最终自足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由此可以推出, 线是与基本的绘画元素——点相对的结果, 它可以被称作第二元素。

将以上两种绘画元素做以比较, 可以知道点本身只具有张力, 而不可能有方向性, 线则同时具有张力和方向。运用点和线来进行空间构成, 学生会通过练习的过程感受到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转化及空间的切割转换。这对于学生基础学习课程结束后, 进入各个专业方向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2) 局部造型变体构成

简而言之就是把人物、动物、植物等任何一个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形体进行变体练习。比如说一只眼睛、一只手、一棵树等, 通过这种局部的造型变体练习, 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形体感知能力。

(3) 单体造型变体构成

单体, 即完整的视觉形体。完成了局部的造型变体训练, 最终还是要回归整体。单体造型变体练习, 意即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记忆, 发挥想象力, 运用形体的解构、重组、变形、夸张等方式, 富有创造性的将形体进行再塑造。

(4) 组合构成

组合, 强调的就是重组配合, 学生学习素描的目的, 是希望通过学习素描艺术这种最为简洁明了的艺术形式, 来感受艺术的最初魅力。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而这种创造力即重新创造与巧妙组合。巧妙地配置组合相关的艺术资源, 使其最终为实现一个终极的艺术目的而达成和谐, 那么, 学习素描艺术的价值也因此而得以体现。

(5) 多维空间构成

人们的视觉感知习惯是更容易接受平面视觉符号的刺激。但当素描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再到多维空间的发展历程, 人们从视觉感知到心里审美上都渐渐接受了多维空间的艺术表现。素描艺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当提倡。

(6) 视点转换构成

西方艺术中的透视是单视点的观察方法, 而东方艺术中的散点透视是多视角的。这里的视点转换不仅强调的是视点的数目, 更重要的是视点的转换。当多视点间发生转换后所生成的图像并存于同一个画面空间时, 创造因此产生了。

(7) 渐次变体构成

这是一种训练联想能力的好方法, 由此及彼的空间想象力, 创造力, 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一个物体联想到另一个具有相似形的物体,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形体, 再对其进行构成组合。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发掘出更多素描艺术创造潜能。

三、素描艺术的表现语言一般是指明暗和线条

明暗是所有学画者最早接触素描时使用的表现语言, 也是比较好掌握和运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初级的三大面、五大调子、明暗分界线, 到现在衍生出来的多种画面效果。虽然都是使用这种最老套的表现方式, 确可以推陈出新。

现代绘画要求素描艺术的发展也要与之相适应。明暗表现中可以有取舍, 也可以揉进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点、线、面, 是所有绘画的基本构成元素, 明暗的表现会以面的表达居多, 但结合线的元素也未尝不可。还可以有目的地放松明暗素描中如对三维空间的强调, 对质感的真实表现, 对黑白灰调子的常态控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感受, 主观地控制明暗表现语言中的各种元素。

线条作为素描艺术表现语言, 相对于明暗表现来说, 有一定难度。因为客观对象的身上不存在着这些线条, 画者在作画时要具有概括提炼的能力, 要胸有成竹, 事先就已有了客观物象在脑海中的形象, 再用线去抽象的概括表达出来。

线作为艺术表达的语言有其自身的优势, 它本身不适合去表现面积、体积, 因此就要求艺术家主观的概括与提炼, 并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对象的特征。手法简洁, 可以忽略掉许多不必要的细节, 更好地使情感充分发挥。线条在纸面的轻重缓急的变化, 本身就具有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感, 会使最后的画面具有更强烈的形式感。

如:卜劳恩、克利、弗洛依德、科可什卡、席勒, 这些艺术家都是运用线条表现的高手。

素描艺术, 任何绘画艺术的基石, 它既是基础性的又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应对它有所偏废, 反而应该给与极大的重视, 因为, 素描艺术的风格, 会极大地影响到最终绘画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12月

[3]朝戈.《解读素描——油画家工作室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年12月.

[4]应金飞.《素描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1月.

素描艺术教育 篇2

 素描人物写生的意义  素描人物绘画技法

人物头像

人物头像局部

素描人物写生的意义:

人物写生对锻炼学习者观察能力和塑造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人物写生学习也是在为创作打基础,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写生基础,往往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绘画艺术的生命力。

人物写生除了要注意在学习石膏像写生时的构图、色调、整体 关系、重点刻画等,还应在质感(包括皮肤质感、头发、衣物等的质感)、特征方面下功夫,抓住人物的独特点,进行适当的夸张刻画,使这一特点更为凸显,做到既尊重於真人的描写,又超越於照相式的原样照搬,从而增加艺术的感染力。

关於人物素描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的过程,本课所讲的只是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仅供初学者参考。总之,学习绘画最好的方法还在於自己多画,从画的过程中自己感受积累经验。

素描的人物绘画技法:

人物头像:

一、构图 用最简洁的基本形轻轻确定头像置于画于纸中部略高于中心的位置,画侧面的头像时的视线前方要适当多留空白。

二、用辅助线测定形体的比例, 透视和倾斜度, 确定大的形体特征。

三、从五官画起,用线条具体刻画形体细节,同时用色调表现主要的转折处,色调要尽可能简练。

四、整理完成,从整体效果出发,通过加强减弱等方法处理,使画面详略得当,主要形象特点鲜明突出。

人物头像局部:

一、较瘦的老人形象,最便于我们理解球形眼,長方形鼻这类几何形的比喻。仔细对比起稿,看看怎样用最简单的直线来表现特殊的形态特点。

二、鼻尖、鼻翼、下眼敛的形体描绘可以“硬”一些,这样能较准地找出结构的转折处,为进一步的刻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素描的艺术性探究 篇3

素描的艺术性,就一般而言,主要体现在艺术家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表达上。不仅如此,素描的艺术性还包括独特的形式美感、黑白灰调子的构成、肌理质感的表现、夸张变形、节奏与韵律等方面。素描的艺术性,在中外艺术家素描作品上反映得较为突出:在伦勃朗的作品中根据光源作用,创造了聚光灯一般强烈的明暗虚实素描,作品给人神秘深邃的感觉;安格尔则是运用结构性的细致线条创造了典雅精致的线型素描,把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丢勒的铜版素描更令人感觉朴实亲切,富有生活气息。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多样化的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素描的表现形式不仅呈现出多彩的样貌,素描的艺术性也越发突出。

一、独特的形式美感

素描通过艺术家赋予它在视觉中的形式美而拥有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将一件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展現,素描可以各种形式要素发挥的恰到好处。它可以不依赖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仅依靠点线面,黑白灰及各种不同长短、疏密、不同方向笔触的自由组合来构成画面独特的形式美感。

其中,素描的笔触正是其形式美感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笔触的形式美感,不仅是指在用画笔描绘事物时笔痕与物体造型巧妙结合所产生的技巧感,同时也体现在笔触自身在不表现任何具体物态时显现出来的各种特殊情趣。它对于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为真实描绘事物的技法手段,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用笔方式,更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笔触往往只成为属于一个人的艺术经验,及个人画面形成中特有的形式美感。

梵高的素描中就主要使用了笔触中点和线的丰富节奏变化来抓住事物特征,在其作品《麦田》中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点与长长短短的线,每一块田野都以不同密度的点或线来表达。稍近的田野采用一些小短线来表现,近处的山坡上用一些杂乱的粗线,远处的则是无序排列的浅色线条,而且每块田地之间点与线的疏密和排列方式也各不相同。

二、最为单纯的表现形式

素描从视觉上给人以单纯、明了、概括的视觉感受,它抛开了色彩对视觉的干扰,将一切归于单色,它虽不像色彩那样华丽多姿,却有着单纯本质的特性。

黑与白的对比与和谐是素描最具表现力的因素之一,素描虽然概括简练,但它依靠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极为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在画布上展现着一个炫丽的单色艺术世界。在印象派出现以后,人们对形体的塑造又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素描形式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平面装饰的、有扭曲变形的、有豪放夸张的、有理性考究的。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去创造、去体会,使这个单色的艺术世界更加深远宽广,它具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我国的水墨画以墨色的丰富变化为表现手段,在黑白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达到了博大精深的境界,成为学习与借鉴取之不尽的宝库。

这里讲的的黑白语言不再以追求表现对象物理真实为目的,而是在这个单色的艺术中,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审美要求的一种独特的形式构成要素。

三、特有的艺术语言

素描艺术主要指除了绘画形式共有的各种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明暗、肌理、结构)和衍生出的形状、构图等可视形象语言外,同时拥有自身本体语言的艺术性。即在黑白构成、线条的穿插、笔触大小疏密变化的即兴发挥中形成特有的单色肌理趣味和形式美感。

创作者使用手中的工具材料将其全部创作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在画纸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痕迹。这些独特的绘画“痕迹”构成了素描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特有的肌理美感。它也使得绘画艺术在摄影术产生之后,仍能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见解。菲利普·罗森认为优秀的素描作品让作品凭已构成的痕迹显露着,而不是被事后的思考而加上的层次所掩盖着。因为它保持着那种特有的时间品质,这正是素描艺术所特有的。

肌理也是素描艺术的思维轨迹,无论什么时代的作品,我们都可以通过画家留下的肌理痕迹去体会他当时创作的思维方式,感受到他们的创作激情。素描肌理的产生有必然的一面,也有偶然的一面,对必然结果的判断是艺术家长期艺术实践积累的结果,而对偶然效果的把握和利用,才是一位画家艺术素养及直觉敏锐性的表现。反之偶然性的特殊肌理出现也将有利于激发艺术家的探索热情及创作灵感。

现代社会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过去人们对素描艺术的那份虔诚之心远不如从前,当今的时代还要不要素描这门艺术形式,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又应该怎样为她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到了不得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重新梳理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宋英娟(198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内江师范学院教师,从事油画、水彩教学。)

素描艺术教育 篇4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素描训练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形成循序渐进, 符合认得认知规律。素描的风格多样, 但是基本要求是一样的。针对艺术类考生的具体情况, 初学者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老师在教学之初就要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 整体观察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掌握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 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学生, 在观察物象时, 往往是盯住物体的某一点而忽略全局, 经常看到有许多学生在训练初, 盯着几何形体的某一面看而忽略了另几个面, 结果画出让自己啼笑皆非的“怪物”。不做全面的观察、考虑, 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告诫学生, 美术作品是对事物的反映形式, 不仅要客观准确, 更要以美术的语言和形象再现事物, 给人以美感。整体的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 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 比如说在头像写生中, 如果只盯着人的一个局部去画, 那很难把人物刻画好, 学生只有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整体控制在自己的视域内, 从“三停五眼”入手, 才有可能把人物表现出来, 否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模特的神态。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和全局意识, 在考虑对局部的设计和处理的时候, 要考虑这样的处理和改变会对整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养成整体意识。这对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处理画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仅仅是只强调整体而忽略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如果光有整体, 忽略局部, 那么画面将显得空洞、无味。整体的协调性和完美性, 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研究和恰当地处理, 只有将每个局部准确而合理地放在整体中, 美术作品的整体效果才能展示出来。

二、进行严格的轮廓训练

轮廓的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造型上的“似是而非”, 造型不准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每个学习者不能跨越的阶段。轮廓训练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要将轮廓描绘得恰如其分, 在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 形象明了就行了。在下一阶段训练时, 不停地修正轮廓线, 绝对不能迁就错误。最后调整阶段还要对轮廓线进行精细安排、虚实、疏密等等处理要恰当。由于形体自身起伏而不同, 它们各自转折的边缘线也就随之产生不同的清晰虚实转折线, 比如我们对简单的几何形体中的圆球和正方体的轮廓线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这种不同的变化, 既然简单的形体都是这样, 更何况形体变化复杂的结构呢?打轮廓的时候, 我们应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根据整体观察时得到的具体感受, 在画纸上多采用比较长的低清晰直线来轻轻地画出对象大的基本形体特征, 为了能更好地捕捉到正确的大形, 有时可以借助类似几何形的概括方法去认识对象, 这样能单纯地看到并画出对象整个形体的最基本特征。

三、最佳的构图方案

高考素描对构图的要求非常高, 占有一定的分数。如何在素描纸上恰当的布局安排组合物体非常重要。一幅画的好坏, 首先给观者的是构图是否可以给人合适舒服的感觉。在确定出最佳的构图方案并开始动笔正确定位的时候, 一定要看出并找到所要表现对象的上下左右形体最突出部位点, 在画的上下左右用笔轻轻确定下来, 做到心中有数, 并以此四点来考虑下一步打轮廓时如何调整形体比例关系。在基本形、比例、动态关系确定以后, 即可进入深入刻画阶段, 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 从整体-局部-整体, 不停地调整深入刻画物象, 这样即可做到胸有成竹, 使得描绘对象逐渐达到预期效果。

四、训练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上述的启门学习之后就要采用多种训练手段,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深入的表现方法。首先对素描的各种因素, 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 逐一进行理论讲解,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是表现物体的最重要方面, 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 形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 是学习造型的关键所在。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则都是在光的作用下直观感觉到的东西, 它起到增强形体感和空间感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改变光源的方向, 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 使学生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 从中获取直观感受, 从而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 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实质, 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摆好物体后写生的训练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训练方式, 学生往往容易被静物体牵着鼻子走, 很被动。我们在教学中可考虑随意布置一组静物, 要求学生在想象中通过以上所说的几种训练方法自主地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形成新的构图, 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样就可调动学生兴趣。在作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 就可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

总之素描训练比较单一, 特别是初期非常枯燥、无味,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 新鲜感强, 但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 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地训练, 提高学生的素描能力, 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高中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高考生的必考科目, 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好素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需要老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 让考生顺利步入艺术殿堂。

艺术设计基础素描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素描教学;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形式感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素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项实践包括了试验性的课堂实践与学术和教材上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同仁们反思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吸取国外艺术院校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很多方面重新定位,重新构建。从起步到目前为止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的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以及社会实践的反响来看成效是显著的。

据本人在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教材.教学参考以及浏览各类相关出版物.经粗略的统计与归纳.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其中三款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专著基本上可作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材教参整编修正的两个阶段的代表。

首先是前期阶段对艺术设计基础素描教学较早着手改革的当推中国美术学院的王守中和许江二位教授.他们于2000年编写出版了《从素描走向设计》这一专著,他们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打破传统的绘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的陈规旧俗约束,变更 教学的内容与表现手段,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注意开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潜能,很大程度上变再现性的观察与表现为发现性、创意性的观察与表现,注重物象的生长、物理及物质以及形式结构的表现。最为独到的是他们在基础素描中安排了联想性、发现性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为日后他们能够逐渐具备随机应变的“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联想创意表现才能。相比之下传统绘画专业的基础素描训练,由于强调的是整体的再现,重技巧、重宏观,能够引发灵感生成的细微之处却被视而不见,是王守中与许江的《从素描走向设计》唤醒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让毫不起眼的废弃之物、腐朽之物也能“重然生命之火”.被他们注入新的形式、内涵要素的素描让人耳FI一新。此专著面世后在学术界反响较大,对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艺术设计人员造型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高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所推介的造型理念与训练手段融入基础素描的训练中,使得之前的基础素描教学与艺术设计相互脱节的不合理状况得到了改善,促使基础素描教学提早与设计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接。

在后期阶段,北京服装学院的安佳教授根据多年来该院设计基础素描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成果,于二00三年编写出《素描基础》这本现已被不少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作为教材、教参的专著。在教学的观念上他认为素描是造型的基础,通过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塑造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用艺术的创意的眼光观察体会自然;再其次因为训练被注入艺术设计更为密切的内容,以认识对象为途经、以协调专业为目的,拓宽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造型艺术的综合设计能力。在素描教学实践与课程的建构上他将设计素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结构素描的训练,用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提高对物象的认知能力;第二阶段为凋子素描训练,用以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与表现A然物象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构想素描的训练,用以培养学生从观象生意到改象寓意,再到造象表意的创意表达能力。其在课程设置的原理、原则、要点、要领上各阶段分别给予了精辟的阐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尤其是专著中各种表现手段的制作方法与设想一并且可以充分说明,通俗易懂 加之配以师生们大量的习作作为佐证,可算图文并茂。总体来讲三个阶段的教学状况是稳健推进的。在造型基础能力与创意构想能力的发展上.可以讲能够做到均衡发展。后期阶段另由苏州学院李涵教授和苏州大学刘咏清教授合作编写的《设计素描》于2005年被苏州大学出版社列入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出版。此专著在先前各类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论著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在课程的构成上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客观写实再现,可分为结构表现、材质精细表现与快速表现;第二阶段为形体构想阶段,其中分为装饰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化造型;第三阶段为空闻创构阶段,其中又分为图地互换同、平面虚幻,时空的混淆,多维意念空间的创构:第四阶段为设计素描创意表现阶段,其中又分为创意思维、创意原则、创意表现。课程区分更为细化,系统化了,可操作性很强。该专著作者将设计与基础素描的训练极为紧密的相互结合、相互包容,溯本求源,将世界艺术设计最权威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设计理念与我国的艺术设计基础素描教学巧妙的联系起来,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对接,让素描走进了设计。至于插图与习作当然了是十分丰富精彩的,手法多变,尤其是创意表现的作品许多十分新颖别致,此专著出版后.立刻被不少艺术院校选定为教材、教参,并为不少设计工作者所喜爱。

以上三款设计素描专著是众多设计素描专著中代表,本人认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和其它的设计素描教材专著拓展了这一基础学科的训练手段,丰富了广大学子们的表现才能,教学的理念得到修正与完善,僵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得以改善,为这门学科的良性发展,为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及设计师素质水平、专业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历年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相关作品以及社会艺术设计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便可证明成效显著。当下设计类素描教材与专著为数不少,本人认为均衡地发展是我国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以上列举的三种类型不妨可以结合加以吸取其各自所长,传统的苏式素描教学体系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所在。不走极端,不偏废、排斥,和谐均衡对待我们的教学我想是有益的。

五十年代全盘苏化,不论绘画与设计只认一个模式,文革中只重视政治13号式的而否定形式主义,否定现代构成手法等做法都是不妥的。因为无论是纯绘画艺术还是设计艺术.其本来面貌就应该是千姿百态包罗万象的,而作为造型基础的基础素描训练.其理念手法自然了应该是极其广泛的,具象性的,抽象性的,意象性的,再现性的,发现性的,创造性的等各种手段均应该有所涉及才是。

由于认知

所限,疏漏偏颇错误之处还望同行们赐教。

【参考文献】

[1]安佳素描基础一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

浅谈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 篇6

一、认知能力

学生作画时,要细心和大胆。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问题所在;而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打轮廓时,要能够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在绘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学生在塑造过程中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观察和塑造。

在素描教学中,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样,学生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学生领会教师的指导,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出现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另外,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始终不变地坚持一条主线“整体——局部——整体”。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其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体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但是,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习作的整个过程大体是“整体——局部——整体”,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很多个小阶段。笔者认为,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大的提高。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这里所讲的“表现”,是指在素描训练时,应当要求学生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在基础阶段,不主张学生采用变形的手法。因为学生的主观思考还不够成熟,“变形”不仅耽误时间,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是,并不能因此反对某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体地看”与“比较地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既是观念的问题,也是技术性问题。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画面。

学生进行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是艺术地再现;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而且还要看是否具有表现力。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力求形神兼备;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应正确地引导、培养个性不同的学生,要与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其自身的表现方法及发展方向。

素描启蒙教育浅谈 篇7

中国的近代素描源于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五四运动以后, 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西式艺术教育被引进中国并逐渐普及, 美术教育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 在我国的素描启蒙教育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缺乏轻松的教育引导模式;枯燥的素描刻画中缺乏指导性、全局性的学习方法, 继而大多数美术学习者在学习的启蒙期都会产生浮躁情绪, 甚者扼杀学习的动力。

素描本身是一门造型艺术, 分为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两大类。素描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多亦不难理解, 而难点在于细致的刻画、细腻的分析, 从而最终达到造型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如何让初学者消除素描绘画求知中产生的浮躁心理, 让他们爱上这门课程呢?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引导模式与方法。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待教育, 分析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 只有内因充分得到调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下一代。美术教育中传统的“注入式”教育仍普遍存在, 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够, 学生自学能力差, 创造能力低, 这种情况在我们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美术课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弊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 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所以在教育引导模式上, 我们可以尝试变“注入”为“领悟”, 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学习, 积极研究学习, 也就是在学习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我曾参照过西方美术教育起步, 教学方法不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授课方法上都与我们不同, 在教学中西方美术教育者多将“孩子们请不要把它 (素描) 想象得太过神秘和复杂”类似的字眼运用于课堂,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放松心情, 不用惧怕的心理来对待这门课程。我们现在的美术启蒙教学一般根据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原理逐层教授学生勾勒出事物的立体形态。西方美术启蒙就是用一根彩色的麦克笔, 把黑色调子用较重的笔触来表现, 灰色调子则用较轻的笔触来表现, 亮面直接采用留白的方法, 至于最深的投影部分, 则采用黑色麦克笔来刻画。这样五大调子、三大面就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 这样的教与学对于教师授课来说做到简单明了, 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做到一目了然。对于五大调子的深浅排序, 学生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对以后让学生进行整体——局部——整体的素描细腻刻画打下了非常好的认知基础。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妨多借鉴与应用, 相信在素描启蒙教学的道路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及结构素描, 首先要理解结构一词的含义。不论对于什么文化层次的素描初学者, 他们都会有着自己对结构的认知。比如, 对于医学工作者提及结构一词, 在他们的脑海中很可能闪现的是一幅人体骨骼的画面:人体是由206块骨骼组成, 大致由头骨、胸肋骨、腿骨、手骨、脚骨等等组合而成。因为成年人经常以看到的客观形象作为依据, 而问及小朋友, 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能想象到一只可爱的小熊:小熊有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体和灵巧的四肢组合而成, 因为小朋友往往会用象征性的主观形象来表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这意味着他们创造出的形象并不是依照大人所看到的客观形象来描绘的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一种特殊的符号来代表他们依靠直觉, 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 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 凭记忆表达心声和想象。在我列举的这两个例子里, 对于结构的理解都没错, 结构就是指构成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既然了解了结构的含义, 就可以把它们再分解开来, 用透视和比例等素描基础知识加以辅助, 就能简单地创作出物体造型的基本雏形了, 这样也就迈出了结构素描坚实的一步。

认识了结构再来认识什么是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是用线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 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 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 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结构素描教学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 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画面的有序组织这三方面的把握, 其中合理分析结构内部元素并适当分解或合并是解析结构素描的法宝。

学生认知了素描的绘画方法, 想让学生在启蒙状态下扎实地绘画, 还要采用谈话导入、想象导入、实录导入、兴趣延伸等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进行教学。这样启蒙的教育目标就基本达到了。

论结构素描的艺术表现 篇8

一、结构素描的含义

形体结构是研究物象体积最科学的方法, 要想掌握物象体积的外部与内部形体, 关键在于抓住形体结构的规律, 而结构素描是以研究物象结构为中心, 不受光影的影响, 通过观察、分析物象的形体结构变化, 迅速准确地抓住主要形体结构, 使画面达到准确、生动的艺术效果。结构素描是素描表现形式中一种特有的表现方法, 是当今素描教学中的主流, 它要求在表现过程中深入地认识、理解物象与发掘物象的内外结构特征和空间存在的科学形态, 理性地表达物象、塑造物象。其目的在于研究、表现物象结构。结构素描与光影素描不同, 光影素描注重感性上的认识, 也就是所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作画过程中根据光线照射之下所产生的视觉形象, 依靠主观感受来表现物象的黑、白、灰层次关系, 光线的强弱变化和改变, 都会直接影响到画面明暗调子的变化和改变, 唯一不变的只有结构, 所以说, 光影是表象, 结构才是本质。在光影素描中, 作者的主观感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结构素描则完全不同, 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方式。在实际中, 结构的性质由客观物象的内在性质所决定, 研究结构并把结构所遮挡的部分通过理性的科学化推导表现完成, 是提高造型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这也是结构素描与光影素描最本质的区别之处。

二、对结构的理解

世上任何物像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形体和结构, 无论是自然形体还是人造形体, 其结构关系在三维空间中必定处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 形与体的结合使物象更具有空间的立体感, 但因各自的功能和结构特征不同, 所呈现的形体结构也就不同。物象的形体变化丰富多样, 但就基本形体而言, 大致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如:圆体、方体、三角体;二是无规则的几何形体的各种变化。这两类的形体作为物象构成的基础有时可以独立存在, 有时则需要两者之间的组合构成每种形态。通过观察、分析物象基本形体的构造特征, 就能正确的认识、理解、把握物象的组织结构。一个形体占据的三维空间包括有形的实体空间和无形的虚体空间, 往往我们所看到的物象表面, 不单是实体的空间形态, 而是实空间与虚空间形态的结合统一, 结构素描中所讲的空间, 是指形体在构图透视位置、比例、节奏的关系上所产生的虚拟环境, 为了清晰明确地把握物象结构, 应在虚拟空间中找到联系, 准确地掌握形体角度和比例, 用各种结构线和线条的轻重、粗细、长短、虚实、钢系等表现, 使之获得画面的空间立体效果。而要使画面表现更具有生动性应从结构的合理性出发, 找准结构关系, 强调对结构的表达, 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物象, 就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找到形体结构的内在联系, 从而建立起一种有理性的秩序感及有规律的意识去表现形体结构。

素描中的结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总体结构, 即一幅画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组合关系,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或物在空间组合上所形成的构图安排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表达每种主题内容为内涵的外部形式感;另一种是指人或物本身的内部构造所决定的外在形式, 结构在素描造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最简单的基本形体来说结构能帮助我们了解掌握素描中一切物象形体的造型, 把复杂的物象形体概括、归纳、综合与简练之中, 在简练之中见丰富, 丰富之中见单纯, 掌握其中之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结构、剖析结构、表现结构。例如人物头像较为复杂, 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总结出人物头像类似椭圆形, 并根据人物头像不同的个性特征, 按照汉字将它分为:“国”字形、“申”字形、“风”字形、“目”字形、“由”字形等。因此, 能否准确地描绘物象基本形体, 做到既高度概括又不失细节地将物象的形体表现出来, 是结构素描训练中关键所在。

三、结构素描的表现

结构素描的构成要素和语言形式多种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中, 最基本的绘画语言是由点、线、面构成, 通常使用点、线、面最基本的语言来塑造形体、表达思想。

(一) 点的运用

在素描中对结构因素的研究是从点开始, 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和最基本的造型元素, 点的运用是根据物象形体结构位置和设计要求, 向内向外延深扩散就会产生凝集点和结构点,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通过自身的排列与组合运用, 呈现出的大点、小点、实点、虚点、重点、轻点、密点、散点等构成画面不同的语言形式, 使画面的比例、形体、结构空间间距、起伏、重复、渐变、节奏达到有效的表现, 从而获得理想的视觉艺术效果。

(二) 线的表现

线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 点的移动自然就构成了线。作为结构素描最重要的语言要素, 最具情感性和表现性, 由于线条本身具有运动性和方向感, 因此, 驾驭线条的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而线条的作用:一是起到分析和理解、比例、透视、构造及空间关系的作用, 这种线条要求简练、准确、生动、不求过多变化, 如用直线给人简单明了、直率之感, 斜线则给人运动、倾倒、不安之感, 曲线则给人圆滑、流畅、活泼之感。二是起到塑造形体结构, 表现体积与空间的作用, 这种线条必须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并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它可以通过不同轻重、虚实、深浅、粗细、强弱、曲直、长短、软硬、浓淡、顿挫、刚柔、疏密等变化来表现。而这些线条同样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引发人的不同联想。当然, 对线条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 而要根据具体表现物象和表现内容, 采取科学、辩证、灵活的方法。

(三) 面的处理

面是由点的聚集或线条的密布所构成的无数的点和无数的线通过排列与组合就能形成千变万化的面。面是丰富画面层次的重要方法, 黑、白、灰关系的处理往往是通过面来体现。在结构素描中通常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来塑造形体结构, 表达思想内容, 同样掌握面的变化基本规律, 是我们表现和处理物象体积感、空间感和形体感的最重要的手段。

当代意义下素描艺术价值探究 篇9

关键词:当代,素描艺术,价值探究

素描是画家用来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感受世界获得艺术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下, 素描不仅仅是线条粗细的一种绘画展示, 而且是一种观察方式、认识方式、思维造型方式。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 人们更青睐于一种抽象的图像感受, 而逐渐忽视了传统素描这种基本的艺术形式, 在时代的热潮下, 如何继续发挥素描的艺术价值, 需要对素描重新认识, 探讨其在新时代下的当代意义。

一、素描的概念

素描最早来源于法文design, 和英文单词“设计”是同一概念。在14世纪提出了现代素描的概念, 最开始将画家的手稿称作素描, 后来做出了具体定义:素描是一种用铅笔、彩笔等用线条来表现物体或者景象。

二、素描的发展

从14世纪素描概念的提出到至今素描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素描的表现形式、功能、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具体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研究。

(一) 素描在国外的发展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陆续展开, 促进了欧洲各国艺术的快速发展, 素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趋于成熟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倡导以人为本的影响下, 画家将对素描的研究应用到医学领域, 并从中发现了一定规律。17世纪欧洲很多国家开办了美术学院, 以素描的训练作为美术课的基础, 素描也开始朝着多种表现方式发展, 更加注重素描边缘化的处理, 使画面更有立体感。

19世纪伴随摄影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素描写实功能弱化, 开始注重素描的绘画语言, 表现为对素描形式的探索, 艺术家运用素描的元素、表现手段在黑白、线面、疏密、笔触间构造美感, 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20世纪之后素描成为独立作品。艺术家在素描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 素描成为了一种艺术符号。

从以上的发展状况可见, 素描在欧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线条到彩绘、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二) 素描在中国的发展

1902年素描成为一门课程在中国进行教学, 之后伴随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素描发生了由兴起到阻碍到繁荣独立的变化。五四运动之后现代西方艺术传入, 素描艺术呈现多元化格局。抗日战争之后素描开始走写实路线主要为政治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政治受苏联影响下素描教学也采用苏联模式, 开始强调对人的研究, 重视空间的塑造。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素描艺术受到制约, 发展停滞。70年代以后, 开始重视素描的形式, 关注抽象美和形式美, 从写实主义转型为多元状态下的后现代主义。进入21世纪, 在摄影、电脑、多媒体的出现后, 素描的基础作用弱化, 素描变得不受重视。

三、素描的当代艺术价值

伴随新技术的出现, 我们应当跟着新时代艺术的标准对素描的艺术价值重新审视, 发现素描的当代艺术价值。

素描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注重物象自身特点, 清晰、详尽描绘客观事物的描述性素描;通过描绘事物能够感受到艺术家感受、心理、表现意图的表现性素描;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集合各种艺术之精华的创造性素描。这三种素描分别体现了素描的不同艺术价值, 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创造价值正是素描艺术的当代艺术价值。

(一) 描述性素描体现的认知价值

描述性素描是把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用美术的语言进行艺术处理, 能够锻炼我们准确描绘事物的能力、结构分析和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 具有再现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叙事性的特点,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从观察、思维、操作三方面具体体现描述性素描当代意义下的认知价值。

1. 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我们从事物的表现特征发现其内在本质。描述性素描是对观察能力的体现和训练。需要观察的敏感、主动和果断。敏感是在艺术创作上迅速把握事物的特征, 准确表达事物特征。主动是利用整体观察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再加工。果断是在创作中删除一切创作的干扰因素高度概括提炼事物特征。

2. 思维

思维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对事物的外在进行直接、迅速的把握并加以整体性的感知呈现出不同样貌。逻辑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分析和综合。通过典型形象传达出艺术家的想法, 使之与观者达到共鸣。

3. 操作

操作是对之前艺术体验的付诸行动。在素描学习中从基础性操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从简单的景物写生开始到后来的学会捕捉灵感进行创作。

素描艺术的认知是将观察、思维、操作结合, 训练人的观察、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现通过素描认识到艺术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 表现性素描的情感价值

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素描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对情感的宣泄及对美的敏感。如果在艺术创作中不融入个人情感只是单纯的描绘客观事物那么就不会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表现性素描就是对情感价值的一个充分体现。

(三) 创造性素描的创造价值

在创造性素描中可以感受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意识是在艺术家创作中有些情感无法用原有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来表达, 需要通过分析调动自己的意识, 继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创造思维是艺术家跳脱原有的思维定势, 大胆发挥才智表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在传统素描出现质疑时应运而生, 主要要求在形式变换和媒材变革两方面进行创造。

总结

素描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对其他美术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 素描作为一门独立艺术, 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对艺术家的造型观念的形成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时代对素描艺术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当代素描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做出适当地改革, 实现素描艺术的科学化、创新化。

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 我们要对素描艺术加以重视, 不但要从思想上加强认识, 还要在实践上给予重视, 坚持对素描艺术的学习和创作,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充分了解掌握和继承素描的基本技巧后, 不断在形式和媒材上创新, 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素描, 真正实现素描艺术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勇.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5) .

[2]段庆.试论如何看待素描中材料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05) .

[3]王丽志.当代中国写实油画观念化背景下的素描意识研究[J].艺术教育, 2011 (8) .

[4]孟胜兵.素描中线条艺术的运用[J].大舞台, 2014 (06) .

徐悲鸿油画与素描艺术探析 篇10

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画坛充塞着各种美术新思潮。国内发生几次大的关于中国绘画前途的争论, 期中都包含了对旧国画中“恶习”的批判和排斥。所谓“恶习”其实就是指讲究笔笔有来历的“临古”、“摹古”之风, 这种风气说明当时的中国绘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杰出样式的继承。在当时国人学习西方新意识形态的大潮中, 绘画革命实际就是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 也可以说写实主义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 康有为等人就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新主张, 对当时国内已经脱离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提出改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更为激烈的发展, 写实油画被看做是先进文化的象征, 油画所表现出的现实精神和写实形式, 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抽象与象征。

经过模仿和学习, 中国油画举步维艰地开始了自己的道路。众多杰出的美术家共同谱写了中国油画的历史, 成就高、影响大的有徐悲鸿、吴作人、颜文梁、刘海粟等等, 其中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徐悲鸿是我国美术史上一代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师从学院派大师达仰, 学习了一整套学院派古典写实主义绘画, 并将其带到了中国, 确立了中国油画的古典写实主义基调。他主张用古典写实主义科学法则来建立新的绘画标准, 以此来取代中国文人画的“似与不似”等传统绘画法则。他认为:“只有写实主义足以治疗空洞浮泛之病”[1], 同时排斥非写实艺术, 使写实主义几乎等同于现实主义和进步艺术, 逐渐成为衡量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徐悲鸿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 是他汲取西方写实主义精华的展示。从题材选择来看, 徐悲鸿在借古喻今的手法上与法国古典写实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画创作于1928年到1930年间,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外来侵略, 灾难深重, 画家采用悲壮的写实手法来表现这个重大的历史题材, 作品成功的反映了威武不屈的思想, 具有强烈的名族气节。从技艺来看, 徐悲鸿继承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完美和严谨的造型传统。画面人物造型精确, 姿态动作典雅, 表现出深沉、含蓄、刚劲的意境, 是与徐悲鸿早年经过大量素描写生的基础训练分不开的。

在徐悲鸿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上, 可以体会到他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艺术实践并不是单纯的对自然的拷贝和临摹。徐悲鸿反对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 他认为对自然的照抄会使艺术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不能把画家的思想和精神传达给观众。徐悲鸿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艺术不是程式化和公式化的学院主义, 它包涵了徐悲鸿本人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他所追求与传达的艺术精神不只是惟肖, 更有在此基础上的惟妙。

徐悲鸿的绘画思想影响了中国上个世纪的大半个世纪, 我国素描体系的形成是从徐悲鸿开始的。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油画, 因而他注重造型的写实性, 他认为评价艺术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造型能力是否准确。徐悲鸿曾多次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认为素描是一种科学, 素描能够系统的、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 他认为这要比中国传统的造型技巧先进和完备。徐悲鸿在《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一文中说到:“艺术应与科学同样有求真精神。研究科学, 以数学为基础;研究美术, 以素描为基础。”他又指出“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因艺术作家, 如不在写生上打下坚强基础, 必成先天不足现象, 而乞灵抄袭模仿, 乃势所必然的。”[2]

徐悲鸿把大师安格尔的名言“素描者, 艺之操也”奉为信条。他认为素描具有以下三点重要作用:第一点培养观察能力, 第二点培养表现能力, 第三点培养审美能力。也就是说, 素描能够全面培养作画者的眼、手、脑的综合能力。徐悲鸿先生在多年写实美术教育中总结了许多造型经验, 如“致广大而尽精微”, 其意就是说不仅要完整地捕捉事物的外在特征, 更应深刻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还有“三宁三毋: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净”, 至今仍在课堂中指导我们的素描教学。他还总结了新的教学法则《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正确;三、黑白分明;四、动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睹。”与中国传统画论中南朝谢赫的“六法论”不同之处是, 徐悲鸿先生把诸多造型因素及其表现力, 由浅入深地程序化地排列起来。以此为基础, 构成了徐悲鸿先生以欧洲写实主义学院艺术为参照的美术教育体系。

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教育体系培养了吴作人、张安治、艾中信等一批基础扎实的美术人才, 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新兴力量和中流砥柱, 对当时闭门造车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扭转乾坤的作用。“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3], 反映了徐悲鸿先生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精神。徐悲鸿以写实精神革新中国传统绘画方面, 也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徐悲鸿倡导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艺术精神, 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发展方向, 为中国写实油画和素描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冷林、赵力:《中国当代油画现状》,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11-12。

[2]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 1947年11月28日天津《益世报》。

素描艺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素描艺术认知      缺失      绘画

国内关于素描研究方面的著作并不少见,但大多是从技法方面提及怎样画素描,而关于明确自己对客观对象的感受及创作意图方面,却鲜少见;只关注于纯粹的点、线、面的技艺训练,而忽视了素描学习的真谛,即艺术家创作理念及人主体精神的传达。加之近年来,获取图像的途径种类繁多且便捷,人们对素描的关注度减少,也出现了对素描艺术认知的偏离和缺失。因此,探讨关于素描艺术认知的缺失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下对素描艺术的认知

1.素描艺术认知的偏离

素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素描泛指画家用单色所画的一切东西,它是对客观感受和心灵的记录,形式也丰富多样,有时候细致具体,有时候简单粗犷,充分体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而狭义的素描是指美术院校中所设置的素描基础课程,其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造型能力和绘画技法的训练,以技艺的研究性训练为其主导。而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情并不是“哪一类不是素描”可以准确界定的。常有将素描归类的做法,这使得原本极为丰富的素描艺术被局限在一个相对狭隘的范围之内。

在素描教学中只注重培养由易到难的技术训练,而没有有机结合基础素描与创作素描;只过分关注对比例、透视、解剖等造型手段的培养,将其视为训练学习的手段,而没有融入创造价值与自身情感价值。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作画者主观意图的表达,更不利于学生在专业上的开拓性和创造性研究。素描的缓慢发展并未导致人们对开拓艺术的认识,反而导致认识轨迹与价值判断的偏离,使得素描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艺术认知缺失的原因

美术界缺乏对素描艺术的重视,并没有将其视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进行培养,这一点表现在素描展览、研讨会的举办频率及素描专业硕士点的设置上。在学院教学中只将素描作为基础,学生盲目地学习训练,学会了排线造型,而不知道素描是表达个性与感情的艺术。虽说素描作为其他种类绘画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但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主动观察、体会对象,将素描当作一种创作艺术而不是单调枯燥的技艺训练,在创作中遇到造型问题再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才能摆脱只将素描学习作为学习手段、与创作脱节的窘境。

我国素描艺术市场尚不成熟,素描与其他绘画门类相比,仍然处于开始的阶段。素描在中国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素描作品的市场价值也并未得到充分凸显和重视。从素描作品的数量、价格和成交率来看,素描作品的价格刚刚开始启动,素描作品的价格多在作者的油画艺术价格高低的带动下形成了自己的定位,还远远没达到与其艺术价值等量的价位。

二、对解决当前素描艺术认知缺失的思考

1.理念更新

西方素描艺术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是一代又一代前人的智慧与创造性的结晶。放弃了对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发扬就等于放弃了文化底蕴与内涵。而当下在功利主义及浮躁心态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影响下,人们失去了仔细研究传统文化精髓的耐心。人类社会是在前人的实践中取其精髓而得以稳步发展、不停进步的,素描学习也应如此,不断吸收传统精神,结合时代精神,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成果。

当代的中国和中国大众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审美要求。清华大学的李砚祖先生曾提出,要求学生“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不为设计而设计”。而我认为当代的艺术家应积极寻求大众元素,密切关注大众审美走向,这样才能创造出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贴近大众,并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并不是要求艺术家迎合大众口味而创作平庸的作品,而是关注自己真实的内心,关注当代人们的情绪,关注当代生活审美取向,表达自己的现代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更贴近艺术本质。

2.模式多样化

观念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不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一班的学生长期受同一个老师风格的影响,局限于特定范围之类,很难有创新和突破。所以,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与自己完全一致,而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我个性,并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素描风格、表现方法。同时,也要提醒他們,在打好基础之前,不可过度个性化,以免对日后的素描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技法上,运用节奏与情感使素描增加品位,加大审美力度。素描中的节奏有如音乐中的节奏,观者可从规律中找到跳跃的“音符”。要把握明暗关系,巧妙利用光去增加素描表现力。明与暗的对比关系复杂多变,黑白灰之间的差异亦可形成有节奏的变化。加强形式构成表现,有助于避开传统素描中的套路,拓宽创作思路。

三、总结

素描规律是绘画艺术得以形成的最重要因素。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其在绘画艺术中的意义不仅仅是表现轮廓、质感,其中明暗关系、黑白差异更可以表现画家的个性。可以说它以最单纯的方式来描绘客观物体,释放画家的主观感情。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观念而脱离艺术的本质内涵,而应该积极吸取传统精髓,同时敢于创新,使素描作品充分展现其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欣.论高等教育中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研究[J].神州,2012(5):85-85.

[2]董鹏.理性素描创意表达教学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143-144.

艺术设计素描教学要体现设计意识 篇12

一、艺术设计素描构图构思体现设计意识

“构图是指平面分割表现形式美的规律, 其表现形式应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作用力并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通常采用传统构图方式, 客观物象的取舍居于画面中心并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长期的训练模式束缚了学生对构图构思的进一步探索, 局限于构图认识的“标准化”。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最初的构图构思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融入, 如何安排客观物象与环境空间等因素关系, 体现自身认识和感受有着直接关系, 我们通过构成原理的分割、组合、归纳、整理等主观意识分析活动后, 在二维平面中运用视觉形象语言组织构成新的视觉效果图像, 这是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上不去追求客观物体的摆放设计, 随意的放置是自然的堆砌, 有利于学生在自然中进行选择, 视域范围扩大, 学生选择余地增加, 摒弃常规习作的模式化, 让学生进行某种情节的选择处理, 挖掘学生对构图构思的深层理解, 使其主题思想鲜明, 视觉形象突出, 从而揭示出客观物象情节与细节的表现, 更好地塑造出客体形态的典型特征。这些最初构图构思活动都具有主观设计成分, 如在初始限定的平面材质上怎样确定画幅的形状和视觉形象并能表达出思想的形式感, 通过构成关系使客体形态与形式因素成为既有丰富性又有条理准则, 在变化中求和谐统一, 其中使作品集中生动地展现出客观物象重点区域和主要形象, 使观者能够有意图地欣赏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创造出具有全新形式感的图式。这种以表达设计意识为目的的构图构思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 摆脱以往被动单一地构图方式, 在构建新图像的同时使学生们进一步对设计理念有一个较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二、艺术设计素描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表现体现设计意识

面对客观自然物象, 以往我们首要任务是对物象客体的再现, 以准确的透视关系和物体色调层次变化等要素进行表达, 在平面上表现出物象存在的三维空间状态, 而在艺术设计素描训练中则更多地强调去发现客体物象审美价值的内涵, 从而超越其表面描摹并达到主动地认识与创造。这里如何运用有效的素描语言来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表现规律, 并从物象客体获得表现创新形式是解决物质表层向精神层面拓进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物象客体而达到自身表现要求, 激发学生对物象客体产生强烈兴趣并进行典型选择、概括提炼、归纳整理, 形成鲜明生动的新图式以此达到真实的可信性。视觉艺术对客观物象形式表达往往通过有效手段作用于观者的感官, 不同的视觉形式都由客体内容要求而决定的。造型与设计同属视觉艺术范畴, 但其表现形式和出发目的各不相同, 前者侧重客体存在表现, 后者则以主体思想地体现为方向, 带有一定的主观传达性, 其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沿袭和借鉴了造型艺术的方式方法, 但它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形体关系、空间关系等已经突破了造型艺术的表现而走向平面构成形式, 这一过程通过视觉感应把客体物象的形体关系、色度层次、光感变化等元素与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相联系, 使客观物象形态的视觉效果演变为设计技能的造型形式, 并有效地传达出客体形态的功用性, 探索出新的创意图式技巧。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在逐步摆脱人为因素影响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主观驾驭画面能力, 试图通过视觉化表现出适应人们感官审美的心理需求, 因此, 艺术设计素描重视主体者的感性认识和心理体验, 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主观表达的倾向, “艺术很真实地存在于自然之中, 谁能把它从自然中拉出来, 谁就掌握了艺术。”我们对客观物象观察思考的同时, 还能从其中按照审美规律去挖掘美并创造出符和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某种境界, 以满足人们的情感诉讼, 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创造集中体现于作品表现形式的某种感受, 我们从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艺术美的表现法则, 这一法则也是艺术创意的根基, 它传达出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要, 反映了创造者们内心的体验和意念的表白, 如果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呈现, 那么视觉图式艺术效果将呈现出很强的张力, 我们的艺术设计素描作品才能够推陈出新。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造型, 而更多地倾向于设计意识、审美意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素描注重其主动性, 而不拘泥于被动地描摹, 一个新图式的创造集中了诸多素描语素, 而创造者内心的体悟与思辨方式才是最直接、最有力地表现。

三、艺术设计素描创新思维体现设计意识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造型

基础和创新意识, 用创新的形式语言表达思想。通过艺术设计素描训练将复杂的造型形态转换为理性的认识与理解, 使其逐步成为带有一定设计意识的表现语言。创新是一切艺术行为的动力源泉, 艺术设计素描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将自身感受融入到设计思路之中, 其训练主题往往是根据表现目的和视觉形式的需求而进行的艺术活动, 它将创意后的形式语言不断得到拓展, 这期间除对客体形态表现活动外, 还适时地运用设计手法进行形式安排, 主要以素描点线面等元素符号建立具有表现力的视觉图式,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客体形态的感受和主观意图传达基础之上。艺术设计素描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地模仿物象形态, 也不是停留于形态的表层, 其目的是要发现物象形态不同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将常规的客体形态升华为艺术作品。客观物象形态的表现形式是训练过程中主观能动的体现, 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方式各有差异, 但此过程都体现出设计的理念与意味。艺术设计素描的设计意识依托对物象形态想象力的发挥并挖掘客体所蕴藏的深层内涵, 使丰富的客体形态统一于作品之中, 并构成带有特殊创新意义的新模式, 这种创新思维既超越客体形态又具有审美内涵, 是设计融入之后的新表现, 它超越了物象形态的客观性并把不同客体现象的发生进行组合, 使之相互聚合并成为独特的表现方式, 如将客体形态进行变化组合而改变原有的体态特征, 形成新形态下多元的客体面貌。艺术设计素描创新思维将拓宽学生更多的遐想空间, 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使其沿着新的思路方向去求索, 最终达到首创和新颖。当前我们应加强艺术创新探索, 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 积极鼓励涉足艺术设计各领域, 开拓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诠释不同文化背景与审美精神对创新内涵的解读, 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表现客体形态的实质, 将创新思维提高到新的境界。客观物象形态的解构与重构有助于我们解惑、收获, 使我们的学习方法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论设计》尹定邦主编范景中选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1月。

[2]《设计素描》黄作林李育邓旭编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上一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下一篇:器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