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2024-10-08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共12篇)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篇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绘画入门的基础, 是绘画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 是单色绘画, 有着多种多样的风格、方法、流派和理论体系。一幅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素描更是高考生迈入艺术殿堂的必考科目, 而且占有相当重的位置, 但是由于艺术类高考的学生, 学习专业时间短, 基础差, 要想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 获取较好的成绩, 首先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其次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将课堂学习、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涉猎简单的理论知识, 这样就能让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素描训练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形成循序渐进, 符合认得认知规律。素描的风格多样, 但是基本要求是一样的。针对艺术类考生的具体情况, 初学者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老师在教学之初就要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 整体观察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掌握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 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学生, 在观察物象时, 往往是盯住物体的某一点而忽略全局, 经常看到有许多学生在训练初, 盯着几何形体的某一面看而忽略了另几个面, 结果画出让自己啼笑皆非的“怪物”。不做全面的观察、考虑, 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告诫学生, 美术作品是对事物的反映形式, 不仅要客观准确, 更要以美术的语言和形象再现事物, 给人以美感。整体的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 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 比如说在头像写生中, 如果只盯着人的一个局部去画, 那很难把人物刻画好, 学生只有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整体控制在自己的视域内, 从“三停五眼”入手, 才有可能把人物表现出来, 否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模特的神态。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和全局意识, 在考虑对局部的设计和处理的时候, 要考虑这样的处理和改变会对整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养成整体意识。这对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处理画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仅仅是只强调整体而忽略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如果光有整体, 忽略局部, 那么画面将显得空洞、无味。整体的协调性和完美性, 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研究和恰当地处理, 只有将每个局部准确而合理地放在整体中, 美术作品的整体效果才能展示出来。

二、进行严格的轮廓训练

轮廓的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造型上的“似是而非”, 造型不准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每个学习者不能跨越的阶段。轮廓训练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要将轮廓描绘得恰如其分, 在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 形象明了就行了。在下一阶段训练时, 不停地修正轮廓线, 绝对不能迁就错误。最后调整阶段还要对轮廓线进行精细安排、虚实、疏密等等处理要恰当。由于形体自身起伏而不同, 它们各自转折的边缘线也就随之产生不同的清晰虚实转折线, 比如我们对简单的几何形体中的圆球和正方体的轮廓线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这种不同的变化, 既然简单的形体都是这样, 更何况形体变化复杂的结构呢?打轮廓的时候, 我们应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根据整体观察时得到的具体感受, 在画纸上多采用比较长的低清晰直线来轻轻地画出对象大的基本形体特征, 为了能更好地捕捉到正确的大形, 有时可以借助类似几何形的概括方法去认识对象, 这样能单纯地看到并画出对象整个形体的最基本特征。

三、最佳的构图方案

高考素描对构图的要求非常高, 占有一定的分数。如何在素描纸上恰当的布局安排组合物体非常重要。一幅画的好坏, 首先给观者的是构图是否可以给人合适舒服的感觉。在确定出最佳的构图方案并开始动笔正确定位的时候, 一定要看出并找到所要表现对象的上下左右形体最突出部位点, 在画的上下左右用笔轻轻确定下来, 做到心中有数, 并以此四点来考虑下一步打轮廓时如何调整形体比例关系。在基本形、比例、动态关系确定以后, 即可进入深入刻画阶段, 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 从整体-局部-整体, 不停地调整深入刻画物象, 这样即可做到胸有成竹, 使得描绘对象逐渐达到预期效果。

四、训练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上述的启门学习之后就要采用多种训练手段,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深入的表现方法。首先对素描的各种因素, 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 逐一进行理论讲解,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是表现物体的最重要方面, 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 形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 是学习造型的关键所在。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则都是在光的作用下直观感觉到的东西, 它起到增强形体感和空间感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改变光源的方向, 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 使学生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 从中获取直观感受, 从而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 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实质, 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摆好物体后写生的训练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训练方式, 学生往往容易被静物体牵着鼻子走, 很被动。我们在教学中可考虑随意布置一组静物, 要求学生在想象中通过以上所说的几种训练方法自主地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形成新的构图, 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样就可调动学生兴趣。在作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 就可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

总之素描训练比较单一, 特别是初期非常枯燥、无味,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 新鲜感强, 但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 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地训练, 提高学生的素描能力, 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高中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高考生的必考科目, 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好素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需要老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 让考生顺利步入艺术殿堂。

关键词:艺术,高考,观察方法,素描训练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篇2

内容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课程是艺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保守的教学模式易导致“单一化”的技术型人才,文章认为以素描材料语言为突破,把“实验性”引入课堂,用当代艺术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创造型的艺术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材料语言 实验性 素描教学

一、国内外素描教学的现状

(一)保守的素描教学模式与艺术发展存在“代沟”

艺术院校正统的素描教学沿袭的是欧洲客观写实的传统道路,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研究和表现自然物象的客观造型为目的,本身有着严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但弊端是过分偏重于写实训练,“同一性”的教学手段易导致“单一化”的技术型人才。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负面影响也确有显现,如素描训练缺乏激情,作业千篇 一律,概念化程度严重;学生知识单一,不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甚至对学习素描的目的和意义感到迷茫。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多向创造意识的发挥,素描基础课程与艺术创作的衔接存在“脱轨”的倾向。在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传统素描教学与艺术发展存在着代沟,并引发了我们对素描基础教学的反思。

(二)素描在当代艺术中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素描教学应与多元化的艺术形态接轨

当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都致力于对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尝试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措施,强调素描教学的融合性、开拓性,致力于以开放的“大基础”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使之成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

从20世纪末开始,传统的审美观念彻底发生了改变,素描也需要以新的模式来陈述, 其形式语言和表现媒介都有了新的拓展。当今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强调素描与多领域、多专业的融会贯通,素描在内涵的界定上更加宽泛,形式与媒介方面有着广阔的实验空间,素描是一种非常自由、灵活、多元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以当代艺术理念拓展素描教学的外延

(一)深入解读素描语言的基本形式元素――点、线、面

要打破传统素描教学的局限,首先要摒弃传统写实素描教学中存在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保守的教学理念,扭转一些学生在素描学习中“照抄、描摹”的被动局面,摆脱只会单纯模仿或再现的束缚,把素描从对“光影”“调子”等技术性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开放素描的形式语言系统。

鉴于此,就要深入解读点、线、面。摒弃以往教学中概念性的认识与训练方法,深刻理解作为素描基本语言的点、线、面不只是用来描摹客观对象,更是一切绘画形式语言的基本元素。让学生认识到绘画作品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根线、每一个面都是艺术符号语言,具有符号的形式和指代意义,体现着画家的思维、情感和观念。训练学生把点、线、面作为画面的形式元素进行理性的组织、构成和关照,以“有意味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研究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与审美知觉。

同时,要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加强素描课程中对美术史论、艺术批评及当代艺术现象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观念、艺术原理、表现形式及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教学内容由窄变宽。学生最终会认识到,无论是何种绘画形式,无论是点、线、面的何种表现形态,都来源于对物象的深入观察,带有客观对象的形象特征,并非凭空捏造也不是盲目的描摹,而是画家有意“艺化”的结果。只有开放素描的形式语言系统,尝试不同的造型手段,才能让素描基础课程真正成为融会贯通的视觉艺术的“大基础”。

(二)用材料语言的“实验性”突破素描教学

结合当代艺术理念,以材料语言训练为突破,把“实验性”引入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开放素描表现媒介的研究和运用空间,以此拓展素描教学的外延。摒弃素描工具只是“纸和铅笔”的媒介概念,使素描的表现材料从过去的简单化、固守化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在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从材料语言上挖掘素描的表现魅力。强调素描表现方式的宽泛与综合,拓展、创新素描的表现语言,为素描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材料的选择是美术创作的开始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用材料启发艺术思维,把自己的审美力、创造力倾注在物性材料上,将其转化为素描语言。学生一旦在创作中找到了与物质媒介特性相适应的表现方式,那么他的艺术创作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物质材料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在素描训练中应致力于对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以及对各种综合表现手段的挖掘和研究,以此推动素描艺术语言的演进,为素描的发展开拓新的方向,扩展新的空间,使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扮演包容、积极的角色。

(三)用当代艺术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对新材料、新技术“实验性”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兼容、多元、开放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课程内容,有益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尊重学生的审美取向,鼓励张扬艺术个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追求个人审美趣味和创作方向,自主确立审美主张和艺术语言,让学生切实深入到艺术创造的实践中去。

众多当代艺术家都是通过对材料媒介进行实验性的研究,发掘了新的视觉图式和艺术方向,在艺术领域中显露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如波普艺术画家劳申伯格在艺术生涯中始终追求自由的、实验的技巧与材料方法。他把废品、实物、照片及手绘等综合手段结合起来构成画面,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媒介,从而创造了“混合绘画”,在艺术史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而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波洛克则利用技法来表现。他在画布上大胆地泼溅颜料,把绘画本身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实现自我的探险。这种全新的绘画形式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产生了神奇的画面效果,形成了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正如其所言:“绘画是一种自我发现……的状态,每一位好的艺术家都是在画自己。”

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突破传统模式,把素描教学与培养创造性艺术人才相结合,从而实现素描教学真正的厚基础、宽口径,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也正是素描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所在。

(注: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教改课题《以当代艺术理念拓展素描教学的外延》的论文成果。)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杰(1964- ),男,安徽淮北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具象表现绘画。(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15-02

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提法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怀疑和争论,然而,如果我们不是把“素描”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狭窄的话,“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可能早已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看到,无论是“苏派”素描教学中强调的“全因素”描绘,或是“罗派”和“德派”素描教学中强调的“结构性”表现,它们本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甚至无法轻率地指出前者就没有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也不能粗暴地认为后者就缺少对光影的感受和表达。我们还看到,在这些不同学派中都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素描画家和优秀的素描作品。我们更不会对工具的使用有过多的计较,不会因某一同学使用了铅笔就一定认为他是进行事物性的描绘,也不会因为某一同学使用了木炭就认定他无法进行深入的表现。显然,我们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素描教学和学习的空间。

一、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我系为例,已存的素描教学中尽管融汇了多种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的精髓,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长期的素描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逐渐演化成某种既定的经验和概念的倾向。当我们面对对象时,给学生讲述的结构、明暗、虚实、比例等规律,早已成为我们熟悉的“日常话语”,在这些“日常话语”中,对象总是确定无疑地供我们来把握,学生与其说是在描绘对象,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描绘既存的“经验”和“规律”。这样的素描教学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唯独因缺少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和参与,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而常停滞在技术的形而下层面上,并越来越显得我们的素描教学死气沉沉。

其次,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状态,我系的素描教学也有过大胆尝试的经历。如让学生较多注重主体感受的表现,而不必以太多的规范来限制。但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滑入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中,看似多样化的面貌里,却极少能找到学生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多是东拼西凑的模仿,此状况甚至可能导致素描教学中的无序和混乱。素描教学应如何进行?素描教学应如何融入学生的主体意识?素描教学应如何有效地把现在的训练和今后的学习相连接?素描教学应如何对应当今时代?这些都是我们在素描教学中常感困惑之处。

二、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

在这些困惑中,我们的素描教学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改革实践。其间,我们也借鉴了德国“包豪斯”在基础训练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不同对象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只是提示、启发,“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把素描教学内容分解为“案例式”的“三模块”:一是中外素描观察方法的比较与基本常识;二是人工形态的写生;三是自然形态的写生。在“三模块”的第一模块——中外素描观察方法的比较与基本常识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美术史,而是讲中西美术在“观看”理念与传统上的差异,让学生在这种差异的对比中学习如何去判断。

在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写生教学模块中,我们通过大量不同的案例教学,由具象到结构、由结构到半抽象、由半抽象到提炼对象中最基本的抽象元素连作的练习,寻找对象的基本规律。如在人工形态写生练习的一个案例中,我们随意摆放了几十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陶器。在开始的写生中,我们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对对象的认识,有所选择地去表现对象,运用点、线、面、色彩、物质、动态、空间、明暗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追求隐藏的结构本质和各种力之间的平衡,它包含着有物象造型与非物象造型的两个方面”。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启发学生以主观态度舍去非本质的细节,尽可能地去简化对象,从而达到造型的单纯化、意匠化,以至升华到半抽象形象。最后,我们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对象引起的视觉联想,提炼出陶器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强化个人意念,将人工形态的陶器形象破坏、变形,并予以夸张处理,运用多幅画面连作的形式去表现,“赋予对象以比喻、暗示与象征等各种不同的意义”。

其次,在素描教学方法上,我们将其分解为综合性的“三结合”:一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二是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三是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在“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相结合中,我们所理解的素描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素描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这就决定了素描的学习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纯粹技法的教学,它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

我们的素描教学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文”倾向的艺术教育,它所张扬的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张扬“艺术化生存”的教育。这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全面的和整体的生存方式,它不仅需要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成熟的人类情感。按照这种方式,从事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因此,这种素描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艺术的感觉,还能帮助他们理性地思考。在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中,我们每天都布置学生进行“日记式”的课外速写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大生活场景中,发现对象、观察对象、表现对象、创造对象的能力,并在这种长期练习所形成的习惯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仅对现在是重要的,对今后的继续学习也同样重要。当学生的目光从课堂投向丰富的、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时,他们大都表现出了对可视世界浓厚的兴趣和鲜活的感受力,也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质疑”带到自己的课外体验和日常生活的似曾相识之中,并唤起了许多同学与现实生活朦胧相遇的渴望。

在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的座谈与讨论、学生作品的自评与汇报展出、系列讲座与优秀作品欣赏、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不少于十本书的读书量等方式,把素描的学习置放在一个“人文”的背景下去进行。如在素描的自然形态写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向学生推荐黑尔著的《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这本书,通过读书、讨论与总结,学生“用顺序渐进的方法理解了自然和艺术中抽象的基本原理、抽象的因素及其表现形式”,对抽象概念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并最终使其成为学生在素描作品表现中使用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学习中的追求同时激励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他们主动把自己的视野从教室转向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并形成了空前的读书研讨的风气,许多同学表现出了对理论问题和中西文化现象的关注。

至此,我们的素描教学已开始显示出它某种活生生的意义,即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牵动了我们从视看过程中引发的对大生活的审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牵动了我们在对视觉对象的追问过程中引发的对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牵动了我们从素描技术手段的掌握过程中引发的诸多文化上的关怀。至此,我们的素描教学改革实践才有了它全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汤姆·沃尔伏.从包豪斯到现在[M].关肇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腾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巴特.符号学美学[M].董学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4

一、创新素描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由于其独特的学生来源、独特的教学任务, 决定了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必须要立足高职院校学生及学校实际, 以打牢素描基础为目标, 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根本目的, 积极创新素描教学理念。要转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路, 积极向“能力型”方向培育。素描课对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对外界感知的能力, 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 创造、创新能力, 动手表达、表现的能力等。因此, 创新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理念要重点围绕以上四种能力的培养,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素描教学与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耗时长, 需要反复训练, 长时间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情绪, 导致学生缺乏耐心与兴趣。因此, 在素描教学中,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兴趣度为着眼点和出发点, 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素描教学之中, 用对艺术的崇高追求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与训练, 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创新指导方式

绘画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与点拨, 说明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要注重创新指导方式, 提高学生对素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为学生学好素描课、提高绘画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绘画是画作作者思维、心智、道德的升华与再创造, 这也是绘画的几个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 搞好专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 在训练时往往满足于完成任务, 对模型认识不清, 了解不透, 更缺乏整体性的把握, 习惯于以自己的习惯思维和习惯进行素描的学习与训练, 缺乏对生活的提炼与加工;有时甚至是主观臆造, 机械式表现对象, 有时候是一直延续错误的方法, 来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而对这些情况和问题, 美术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不能单纯采用的“就画论画”的纠正和修改画面的方法, 在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微观指导的同时, 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由外到内科学引导学生, 培养科学的绘画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法, 自觉处理好绘画的各个环节, 合理把握好思维的每一个关键, 以科学、高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三、创新训练手段

绘画是一门专业技能, 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培养, 才能够达到较高的境界。因此, 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要不断创新训练手段, 提高训练的实效, 以更短的时间培养学生更加过硬的素描基本功。积极采取素描因素分析法。要强化学生的素描训练, 使学生首先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如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在教学中采取素描因素分析法, 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 把握好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的特征, 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以全新的视角、全方位地让学生对物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 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可回放性, 便于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掌握情况, 灵活安排学习进度, 提高自身学习的实效。学生根据所看、所感, 在思维中形成有结构的意象, 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 这将会充满个性, 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 在激发学生素描学习兴趣的同时, 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

四、创新评价方式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篇5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实施,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及时调整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引发学生的创造力,使素描到设计“智”造基础教学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设计素描;创新思维

一、引言

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也迫切需要一大批有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它不仅是中国设计师的责任,更是培养中国设计人才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责任。素描教学被视为艺术设计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程,素描教学目的也应从传统的研究客观物象外在特征的表现性素描转向研究事物内在结构形态特征的研究性素描,经过不断提炼、设计,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理性推导代替了传统的感性表现,学习过程应该成为一个不断思考、体验、探索的过程。通过素描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适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下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要求。

二、用创新思维引导设计素描的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是设计素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条件。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的先导,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素描基础不是一种公式,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基础是万能的,关键看它教学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有利于培养人才,一成不变的对基础的要求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是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对基础的界定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不是一种模式、一个面孔。比如:客观再现物象的准确性、技能性是基础;将立体形态转换成平面的线描表现是基础;把人物特征和表情加以夸张表现也是基础;将自然形态概括为抽象形态同样能反映出基础水平。对素描基础测试的标准应该是弹性的、多元的,不应该以一种统一的框架衡量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处理画面,立体的、平面的、具象的、抽象的、表现的、黑白的、色彩的、肌理的等。尤其是在课题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上要勇于创新尝试,避免老师大包大揽,让学生在动手作画前,每个人都有各自事先准备好感兴趣的表现题材,引发其创造的愿望。并可通过运用多种媒介来发展创造技能。如用笔作画外,还可鼓励学生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等手段进行创作,使新观念在与新技术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思想,来解决设计的形式问题(诸如形体、色彩、明暗、点线面等)。艺术基础教育现在讲柔性化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强调模糊性(画种的模糊、专业界线的模糊、表现形式的模糊),有利于拓宽学生对现代意义上的基础的理解,取得多元化交叉的发展空间。用创新思维探索素描造型的各种可能性,用浓厚的好奇心认知形态世界、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意义胜过了单张作业的完整性。不同表现方法的训练都强化这种深度的视觉经验,并最终形成有素养的直觉判断。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应保持开放性、实验性,以便探索艺术设计的思维、语言、逻辑和形式,并从视觉的认知形态过渡到心理的感受形象,最后完成审美的造型表现,从而将物象与精神性的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通过专题训练培养以创新为目的的物象重构和意象表现能力

设计素描是以表达创意意图为目的,以设计创新为核心,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作研究,理解并赋予联想,是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基础教学到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聚合和汇拢,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主要包含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联想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证明,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相对性等特征,是一种辐射性的、扩散性的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它是通过一个问题主线或是一种情感主体进行放射性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扩散性思维方式。无论是扩散性的思维方式还是聚合式的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才能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例如,“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思维逻辑变异”“比例逆反”“材质变异”等专题训练。对“自然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是设计素描教学中进行思维扩展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结构分析、单元提练、形态分割等方式,研究内部、外部结构与形态的丰富性,从而获得形态分析的方法与经验,探寻形态基础单元结构的构造原理,重新感受自然存在的丰厚之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对形式要素的感悟与提练能力,最后达到对纯粹形态的图示语言的主动创造。例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从外部到内部的研究(如大蒜的剖析)、形态单元分析(如花瓣的分析)、微观图形分析(显微镜下的形态)与宏观景象的对比等,将分解的形态、单元形态之间的关系、肌理的提取、色彩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将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结合起来,形态内在层面所隐含的各种形式要素将成为观察、解析、表现的要点。最后利用解析的`结果以透叠、交错、切割、局部放大或缩小等手法,借用分析的色彩和肌理的语言发展成一张或系列变化习作,或将积累的形态单元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寻求画面里可能的有造型意义的抽象形态,重新架构起当代设计的形态基础。这种从自然的立体形态到结构形态的平面元素,再到重新创造的、反映意象思维的立体形态的表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达过程,因此,意象表现也是设计素描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四、构建适应创新观念的素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设计艺术是运用美学原理,参与人类物资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传统的素描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随课程性质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课程名称也作相应调整。目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名称是造型基础或设计素描,而设计素描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生产,再复制,也不是通过对现存对象的描绘去作意识形态的反映。正是这种属性决定了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和敢于创新、敢于想象的综合素质能力。首先,我们的素描练习表达的对象是直观形态,也就是看着对象写生,虽具有“画准、画立体、有技术”的特点,却往往会使学生的作品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创新精神。使思维徘徊在对自然形象的个体描绘上,会造成思维的凝固,同时也限制学生认识这种物象之外诸多构成形式的可能性,也就阻碍了学生发现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而也就造成了学生一旦脱离了具体的实物也就困难重重。设计师他注重的不应该是直观形态,而是虚拟形态,如果只会模仿,还要设计师干吗?设计素描教学创新绝不是满足将绘画当作客观世界的复制,设计素描教学创新的实质是将设计素描视作一种发现行为,积极探索形式,将素描基础视作创造性思维的媒介,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基础看做是人的精神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强化“变”与“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视觉的能动性,将基础设定为创新能力的储备。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式”“讨论探索式”“实践发现式”等适应创新观念的素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从而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良好健全的独立人格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作为专业素描教学,还必须准确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含文化特征、美学特征、技术特征、经济特征、管理特征等。设计学科的素描教学应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区别进行。以某一学科的造型训练内容统一给另外不同的学科,这是不科学的。这样势必会造成“打基础”与“搞设计”之间存在一个界线,使两者之间缺少联系。毕竟产品设计、环艺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内含各不相同,因此特定的艺术学科的基础素描教学应选择或调整相应的基础训练内容与方法,在训练中有一定的侧重点。并与之相适应,逐渐形成设计素描教学的整体化、系统化。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思路,强化文化艺术理论修养的学习,艺术设计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设计若离开文化的支撑则如同无源之水。文化不可能是通过临摹和借鉴就能表现出来的,设计是文化这个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在文化中才能确定其价值,而文化又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伦理等部分。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既要学生关注素描本身的技能要领,还必须把握文化及其传统与设计的重要关系,使之能自如地驾御素描工具表现文化内容,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物象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设计素描教学任务与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造型创意表达能力,增强其设计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要,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加以取舍,融入设计意识,注重强调诱发想象力与创意能力的素描训练方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比单纯的训练他们手头绘画能力、表现效果更为重要。设计素描是要通过理性和严谨的分析,认识形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发现他们所具备的审美因素以及实用价值。也就是通过素描形式,认识自然,从中发现设计因素,是主动性的思维训练,从而让素描走向设计。

五、结语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及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跨界整合将颠覆制造业的原有知识结构,这要求艺术设计的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相配套的基础教学体系,全面地规划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课程体系都要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心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认识设计素描教学的内涵,应该是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走向创新。以设计创新为核心,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作研究,拓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基础教学到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引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设计素描教育在真正意义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符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62-164.

[2]张可永.创新观念下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J].东华大学学报(4):343-346.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描教学;问题;创新路径

高职素描教学的目标定位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定位问题。在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艺术教育出现了技能教育和艺术创新教育无法有效协调的矛盾。高职艺术教育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正由于此,高职艺术教育才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培养,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三位一体”综合型人才基础,以便实现未来职业角色的顺利转化,实现个人的持续性发展。不然,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会有所不足,将难以胜任今后职业岗位。

一、高职院校素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职艺术教育虽然发展的历史很长,但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既定的经验和粗浅的实践都严重影响了素描教学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

1.既定经验的束缚。纵观我院素描教学现状,虽然在已有素描教学体系中融入了多种流派的理论精髓,但是在長期教学实践中,这些优秀理论慢慢成为一种既定经验和固有概念。在实际素描教学中,包括结构、虚实以及比例等规律和概念,早已成为教学“常用语”,而这些“常用语”背后总是一些准备好的规律等我们来把握,所谓的学生描绘对象,倒不如说是学生描绘既定经验和固有规律。虽然这样的素描教学易于掌握,易于吸收,易于检查,但是严重缺乏学生主体性参与,缺少真实的教学体验,大部分处于技术的形而上层面,使得素描教学变得日益枯燥乏味,毫无生趣。

2.形式化的课堂混乱。部分教师为了打破素描教学的沉闷局面,不断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由空间,注重学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表达,而减少了必要的规范来加以限制。但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变成“脱了缰的野马”,看似自由的面貌中,却很少能找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学习体验,大多数属于机械化的模仿,最终很容易造成素描教学课堂秩序的混乱,使得教学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那么高职素描教学该何去何从?素描教学该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素描教学如何将技能教学和艺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素描教学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是高职素描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职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从教育理念入手,进行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以培养集技能、艺术、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素描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为核心目标,构建素描教学多元化发展体系,为学生奠定艺术创新基础,同专业创新教育进行完美对接。

二、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的创新途径

对于高职素描教学来讲,要将培养学生艺术创意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所谓创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将图形创意引入素描教学,注重主题立意的高层次、高难度创意,而是要立足于学生艺术感觉和创造灵感,强调学生兴趣点和个性化,以创造意愿和动机为切入点,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开展以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为主的技能探索性素描教学。创意源于真实感受,所以我们在素描课堂教学中,要将“真实感受”与“自我展现探索”两者进行有效结合,不断创新与尝试,以便有效提高高职素描教学的教学质量。

1.强化真实观察与感受。实现真实观察的关键是要摆脱概念化先入观念,打开思维去充分体验内心真实感受,进行真实观察,切不可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束缚下的被动技能学习层面,避免将观察停留在固有的经验范畴内,失去自我内在真实认识,失去内在真实美感,将艺术学习限于理性思维泥淖,导致内在精神的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创意可言。由于观察是表现起点,观察的方式绝对了绘画方式,所以观察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真实观察,首先要加强自我感受力的培养,创新源于感受,没有真实感受就无法形成创意,因此就无法对真实感受和创意的表达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探索,也就无法实现技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高度对接与融合。素描教学要将重点放在推动学生真正观察力、审美思维、真正感受力以及正确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形式主义的无意义模仿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本性的创造状态,充分发挥自身内心的感受力。通过真实观察,改变传统教学落后的观察方法,学生作品也彻底摆脱了以往那种机械的“铁丝框”结构素描模式,作品不仅具有较好的结构意识,而且还充满了生机,无形中给人一种精神洗礼和艺术美感。在真实感受引领下的画面充满了新意,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主动探索表现方法的思维状态中。大量教学实践证实,通过正确的观察引导和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神感受力和审美体验能力,有助于促进审美表现形式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开启学生创意思维的窗口,进入个性化自我表现技术的探索阶段。

2.强化自我表现技术探索。这里所谓的自我表现技术,主要是指学生对自我感受的表达方式和手段进行探索。对于基础阶段学生来讲,首先要对优秀作品的技法进行充分认识和了解,然后结合自身兴趣点和真实体验,尝试将其融入表现自我感受的具体形式之中,进行自主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活动。教师不要太拘泥于传统教学的规范性,不要计较是否能够达到技能理想的层次,而是要注重学生真实感受艺术、真实体验自我表现过程。如此才能顺利引领学生进入表现状态,切实用自身的思维方式去展现自我,随后进入层次分明,计划明确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用自己眼睛去真实观察,用自己内心去真实感受,用自己思维去真实展现,而并非带上固有的有色“眼镜”框定和束缚学生的思维视角和表现方式。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表现方式的全面解放,使得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充满新意。学习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用内心去接触和体验艺术的美,自主进行创造性学习,在个性化自我表现技术的探索过程中全面提高素描技能和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自主探究美学艺术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于传统一味强调学习结果的技能培训式教学,这种教学创新显得意义非凡,价值重大。

总之,大量教学实践证实,高职素描教学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化高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真实观察和感受”与“自我表现技术探索”的教学创新,使得高职素描教学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高职生作业参展不仅实现了这一领域的零突破,而且还以学生优秀作品为主编撰了教材 《素描与创意基础》。当然,同培养学生创造性基础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仍需要未来很长一段实践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波.职高美术色彩教学方法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1(08).

[2]张霞.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考高职院校美术课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11(04).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篇7

素描艺术有上百年发展历史, 它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表现方式, 艺术魅力。

纵观中国的绘画基础教育, 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生们把素描学得过于机械化。画出的素描作品感受不到更多的出于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 认知水平, 性格和心理的不同, 导致最终的画面效果不尽相同。学生在选择做画方式时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最后不同的画面效果。所以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这一点在素描教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素描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就是一切相对单色的绘画都可称之为素描。在这要如此给素描定义的原因是, 以前我们对素描的理解过于狭隘, 素描绘画不单单是习惯的认知角度上的单色绘画。素描艺术有着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 它可以像色彩一样, 有点线面的表现, 有画面的构成, 有空间的转换, 有时空的穿插。还可以探寻研究素描艺术的表现语言, 追求纯粹的画面效果, 不再仅仅是为了另一张画而作的铺垫。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一开始教授素描艺术发展史时就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的定义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逐渐演变着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会凭空出现, 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收演化而来。让学生了解素描艺术发展的脉络, 学生就会有选择的更清楚明了的学习借鉴。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做个别指导时要用心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因人而异, 提出切实适合学生发展方向的建议。不能凭主观意识轻易否决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欣赏一个苹果, 比教会学生如何去画一个苹果更重要。

再次,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表现素描艺术绘画的状态。而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毫无感情地再现可视对象。我们应该转换视角, 或思维方式, 不再用一个大家都默认的标准来评判画的好坏。

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作业要求, 明确告诉学生, 这样做的最终意义

(1) 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些默写训练, 默写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命题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 自行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带有创作性质的默写练写。通过这样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 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2) 空间的转换, 时空的穿插, 视角的多维变换。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素描作品的表现之中, 运用的得当会给作品增加无限的艺术魅力。

二、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变体练习

(1) 点线空间构成

从本质上讲, 一个点即造就一定的主张, 点给人们传递的感觉是静默的, 但它在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它是内倾的, 它的张力最终总是向心的。

线, 在几何学上, 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 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因而它是由运动产生的¬——它是由破坏点最终自足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由此可以推出, 线是与基本的绘画元素——点相对的结果, 它可以被称作第二元素。

将以上两种绘画元素做以比较, 可以知道点本身只具有张力, 而不可能有方向性, 线则同时具有张力和方向。运用点和线来进行空间构成, 学生会通过练习的过程感受到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转化及空间的切割转换。这对于学生基础学习课程结束后, 进入各个专业方向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2) 局部造型变体构成

简而言之就是把人物、动物、植物等任何一个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形体进行变体练习。比如说一只眼睛、一只手、一棵树等, 通过这种局部的造型变体练习, 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形体感知能力。

(3) 单体造型变体构成

单体, 即完整的视觉形体。完成了局部的造型变体训练, 最终还是要回归整体。单体造型变体练习, 意即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记忆, 发挥想象力, 运用形体的解构、重组、变形、夸张等方式, 富有创造性的将形体进行再塑造。

(4) 组合构成

组合, 强调的就是重组配合, 学生学习素描的目的, 是希望通过学习素描艺术这种最为简洁明了的艺术形式, 来感受艺术的最初魅力。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而这种创造力即重新创造与巧妙组合。巧妙地配置组合相关的艺术资源, 使其最终为实现一个终极的艺术目的而达成和谐, 那么, 学习素描艺术的价值也因此而得以体现。

(5) 多维空间构成

人们的视觉感知习惯是更容易接受平面视觉符号的刺激。但当素描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再到多维空间的发展历程, 人们从视觉感知到心里审美上都渐渐接受了多维空间的艺术表现。素描艺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当提倡。

(6) 视点转换构成

西方艺术中的透视是单视点的观察方法, 而东方艺术中的散点透视是多视角的。这里的视点转换不仅强调的是视点的数目, 更重要的是视点的转换。当多视点间发生转换后所生成的图像并存于同一个画面空间时, 创造因此产生了。

(7) 渐次变体构成

这是一种训练联想能力的好方法, 由此及彼的空间想象力, 创造力, 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一个物体联想到另一个具有相似形的物体,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形体, 再对其进行构成组合。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发掘出更多素描艺术创造潜能。

三、素描艺术的表现语言一般是指明暗和线条

明暗是所有学画者最早接触素描时使用的表现语言, 也是比较好掌握和运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初级的三大面、五大调子、明暗分界线, 到现在衍生出来的多种画面效果。虽然都是使用这种最老套的表现方式, 确可以推陈出新。

现代绘画要求素描艺术的发展也要与之相适应。明暗表现中可以有取舍, 也可以揉进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点、线、面, 是所有绘画的基本构成元素, 明暗的表现会以面的表达居多, 但结合线的元素也未尝不可。还可以有目的地放松明暗素描中如对三维空间的强调, 对质感的真实表现, 对黑白灰调子的常态控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感受, 主观地控制明暗表现语言中的各种元素。

线条作为素描艺术表现语言, 相对于明暗表现来说, 有一定难度。因为客观对象的身上不存在着这些线条, 画者在作画时要具有概括提炼的能力, 要胸有成竹, 事先就已有了客观物象在脑海中的形象, 再用线去抽象的概括表达出来。

线作为艺术表达的语言有其自身的优势, 它本身不适合去表现面积、体积, 因此就要求艺术家主观的概括与提炼, 并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对象的特征。手法简洁, 可以忽略掉许多不必要的细节, 更好地使情感充分发挥。线条在纸面的轻重缓急的变化, 本身就具有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感, 会使最后的画面具有更强烈的形式感。

如:卜劳恩、克利、弗洛依德、科可什卡、席勒, 这些艺术家都是运用线条表现的高手。

素描艺术, 任何绘画艺术的基石, 它既是基础性的又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应对它有所偏废, 反而应该给与极大的重视, 因为, 素描艺术的风格, 会极大地影响到最终绘画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12月

[3]朝戈.《解读素描——油画家工作室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年12月.

艺术设计素描教学要体现设计意识 篇8

一、艺术设计素描构图构思体现设计意识

“构图是指平面分割表现形式美的规律, 其表现形式应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作用力并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通常采用传统构图方式, 客观物象的取舍居于画面中心并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长期的训练模式束缚了学生对构图构思的进一步探索, 局限于构图认识的“标准化”。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最初的构图构思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融入, 如何安排客观物象与环境空间等因素关系, 体现自身认识和感受有着直接关系, 我们通过构成原理的分割、组合、归纳、整理等主观意识分析活动后, 在二维平面中运用视觉形象语言组织构成新的视觉效果图像, 这是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上不去追求客观物体的摆放设计, 随意的放置是自然的堆砌, 有利于学生在自然中进行选择, 视域范围扩大, 学生选择余地增加, 摒弃常规习作的模式化, 让学生进行某种情节的选择处理, 挖掘学生对构图构思的深层理解, 使其主题思想鲜明, 视觉形象突出, 从而揭示出客观物象情节与细节的表现, 更好地塑造出客体形态的典型特征。这些最初构图构思活动都具有主观设计成分, 如在初始限定的平面材质上怎样确定画幅的形状和视觉形象并能表达出思想的形式感, 通过构成关系使客体形态与形式因素成为既有丰富性又有条理准则, 在变化中求和谐统一, 其中使作品集中生动地展现出客观物象重点区域和主要形象, 使观者能够有意图地欣赏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创造出具有全新形式感的图式。这种以表达设计意识为目的的构图构思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 摆脱以往被动单一地构图方式, 在构建新图像的同时使学生们进一步对设计理念有一个较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二、艺术设计素描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表现体现设计意识

面对客观自然物象, 以往我们首要任务是对物象客体的再现, 以准确的透视关系和物体色调层次变化等要素进行表达, 在平面上表现出物象存在的三维空间状态, 而在艺术设计素描训练中则更多地强调去发现客体物象审美价值的内涵, 从而超越其表面描摹并达到主动地认识与创造。这里如何运用有效的素描语言来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表现规律, 并从物象客体获得表现创新形式是解决物质表层向精神层面拓进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物象客体而达到自身表现要求, 激发学生对物象客体产生强烈兴趣并进行典型选择、概括提炼、归纳整理, 形成鲜明生动的新图式以此达到真实的可信性。视觉艺术对客观物象形式表达往往通过有效手段作用于观者的感官, 不同的视觉形式都由客体内容要求而决定的。造型与设计同属视觉艺术范畴, 但其表现形式和出发目的各不相同, 前者侧重客体存在表现, 后者则以主体思想地体现为方向, 带有一定的主观传达性, 其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沿袭和借鉴了造型艺术的方式方法, 但它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形体关系、空间关系等已经突破了造型艺术的表现而走向平面构成形式, 这一过程通过视觉感应把客体物象的形体关系、色度层次、光感变化等元素与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相联系, 使客观物象形态的视觉效果演变为设计技能的造型形式, 并有效地传达出客体形态的功用性, 探索出新的创意图式技巧。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在逐步摆脱人为因素影响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主观驾驭画面能力, 试图通过视觉化表现出适应人们感官审美的心理需求, 因此, 艺术设计素描重视主体者的感性认识和心理体验, 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主观表达的倾向, “艺术很真实地存在于自然之中, 谁能把它从自然中拉出来, 谁就掌握了艺术。”我们对客观物象观察思考的同时, 还能从其中按照审美规律去挖掘美并创造出符和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某种境界, 以满足人们的情感诉讼, 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创造集中体现于作品表现形式的某种感受, 我们从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艺术美的表现法则, 这一法则也是艺术创意的根基, 它传达出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要, 反映了创造者们内心的体验和意念的表白, 如果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呈现, 那么视觉图式艺术效果将呈现出很强的张力, 我们的艺术设计素描作品才能够推陈出新。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造型, 而更多地倾向于设计意识、审美意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素描注重其主动性, 而不拘泥于被动地描摹, 一个新图式的创造集中了诸多素描语素, 而创造者内心的体悟与思辨方式才是最直接、最有力地表现。

三、艺术设计素描创新思维体现设计意识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造型

基础和创新意识, 用创新的形式语言表达思想。通过艺术设计素描训练将复杂的造型形态转换为理性的认识与理解, 使其逐步成为带有一定设计意识的表现语言。创新是一切艺术行为的动力源泉, 艺术设计素描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将自身感受融入到设计思路之中, 其训练主题往往是根据表现目的和视觉形式的需求而进行的艺术活动, 它将创意后的形式语言不断得到拓展, 这期间除对客体形态表现活动外, 还适时地运用设计手法进行形式安排, 主要以素描点线面等元素符号建立具有表现力的视觉图式,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客体形态的感受和主观意图传达基础之上。艺术设计素描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地模仿物象形态, 也不是停留于形态的表层, 其目的是要发现物象形态不同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将常规的客体形态升华为艺术作品。客观物象形态的表现形式是训练过程中主观能动的体现, 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方式各有差异, 但此过程都体现出设计的理念与意味。艺术设计素描的设计意识依托对物象形态想象力的发挥并挖掘客体所蕴藏的深层内涵, 使丰富的客体形态统一于作品之中, 并构成带有特殊创新意义的新模式, 这种创新思维既超越客体形态又具有审美内涵, 是设计融入之后的新表现, 它超越了物象形态的客观性并把不同客体现象的发生进行组合, 使之相互聚合并成为独特的表现方式, 如将客体形态进行变化组合而改变原有的体态特征, 形成新形态下多元的客体面貌。艺术设计素描创新思维将拓宽学生更多的遐想空间, 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使其沿着新的思路方向去求索, 最终达到首创和新颖。当前我们应加强艺术创新探索, 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 积极鼓励涉足艺术设计各领域, 开拓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诠释不同文化背景与审美精神对创新内涵的解读, 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表现客体形态的实质, 将创新思维提高到新的境界。客观物象形态的解构与重构有助于我们解惑、收获, 使我们的学习方法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论设计》尹定邦主编范景中选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1月。

[2]《设计素描》黄作林李育邓旭编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素描艺术的前景 篇9

一、素描应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 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 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 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 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观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 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 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 表现物象的真实,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 采用变形的手法, 在打基础的阶段, “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夸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 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 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素描要有正确的前行轨道

素描要让学生掌握两个环节, 这就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 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问题, 要求轮廓准确, 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 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 比例准确, 要点鲜明, 形象明了, 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 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 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 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 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 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 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 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 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 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 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 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整体———局部———整体, 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 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 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 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 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 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 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 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石。

三、素描训练的原则是不要急于求成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 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 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 便于深入理解, 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 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 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 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 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 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 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 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 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 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 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 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创造力的自信与欲望的自发基础上, 更要求教师倾注教学才智进行培养, 而这也是长期困扰着美术教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美术教师, 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探讨独特的教学模式, 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能力, 更好地体现这一点。儿童美术作品的形象应建立在合理的儿童生活基础之上。因此, 研究和探讨儿童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培养他们合理的绘画构成意识和形式语言, 对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美术作品作为儿童心像和表现能力结合的产物, 应体现出它的基本特征———儿童的稚拙思维及由此形成的造型观念。体现儿童稚拙思维的儿童美术作品, 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和局限, 表现出超自然、超客观、超逻辑的自由, 创造出绚丽奇妙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各种时机, 适时地进行引导。

美术教育是培养人、创造人的一门课程, 我将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努力探索, 创设一切条件, 为培养富有创造能力的祖国下一代而努力。

关于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 篇10

一、素描与设计素描二者的区别

素描在英文里是“Drawing”, 在西方, 早期的素描被称为“草图”, 在中国则被称为“粉本”。西方原始时期洞穴里的壁画, 古埃及的古墓壁画, 中国古代《八十七神仙卷》的白描, 都是早期的素描。可见, 早期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来表现事物, 它不受工具材料的限制, 只要能画出图形, 就是“Drawing”。它以客观形象的再现为目的, 带有纯艺术的成分。

“设计素描又称‘Design Drawing’, 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 主要指艺术家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 来探讨作品之规模、内容与造型的视觉化草图或草稿”。 (1) 设计素描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艺术家们为完成一些教堂壁画和雕塑作了大量的草图和草稿。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他画的众多的素描习作和草稿就是例子。这时的素描已经不是纯艺术性质了, 它带有科学的态度, 并服务于科学、制造、宗教, 它多多少少带有设计的含义。达·芬奇本人就是科学、艺术、技术集于一身的典范。从他画的人体躯干解剖素描稿、投石机设计素描稿、飞行器设计素描稿、建筑设计素描稿中, 可以看出素描在那时已经不单纯是客观形象的再现, 不再带有纯艺术的含义, 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技术。

所以, 素描和设计素描二者有区别, 设计素描存在艺术的因素, 但它含有科学、技术的成分, 它从属于科学, 属于技术美学的范畴。在本文中素描指的是设计素描。

二、在艺术设计中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

学习艺术设计,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描功底,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设计教学中的必修课之一。在设计教学中, 通过素描训练, 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一) 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客观形态及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

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 任何设计都要通过草图表现出来, 例如建筑、工业产品、服装设计等。这些设计的形态要客观地表现出来, 就必须借助于素描, 设计素描的目的之一就是准确地表现客观的形象, 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通过素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准确地、合理地表达设计的能力。如果缺乏素描训练, 这些设计意念就无法表达。另外, 设计本身含有科学、技术因素, 设计素描可以提高学生对设计形态的构造与机能的结构分析能力。达·芬奇所画的人体解剖图就是对人体结构的一种分析, 他画的飞行器设计素描稿就是对飞行器结构的科学分析。

(二) 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思、想象力, 发展创造力。

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 而设计离不开创造。模仿一件作品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创造一件作品哪怕是很小的作品都不容易, 所以学习素描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说过:“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 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 那就是对它成员的失职。” (2) 很多设计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只是培养学生造型的一种技能训练, 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单纯的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思, 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绘画中的线条有许多种, 如直线、曲线、长线、短线、粗线、细线等。不同的线条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直线刚, 曲线柔, 长线慢, 短线快, 粗线强, 细线弱。在艺术设计中, 创造力永远放在第一位, 设计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设计素描训练中,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造型技能训练, 还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创造力。

(三) 在训练学生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设计素描不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而且具有艺术性。雕塑家如果把人像雕得过于逼真, 从技巧上看, 手艺很高, 但从审美上看, 却缺乏审美经验。设计素描亦是如此, 一味地追求画的逼真效果, 使画面缺乏美感, 也是不可取的。设计素描不再追求纯艺术的审美价值, 它属于艺术教育范畴。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目的, 还要通过富有美感的造型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完美的设计就是功能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不可能每个人将来都成为艺术设计家。通过素描的学习, 使学生能掌握相应的技能, 获得较高的审美力、艺术鉴赏力, 也是素描的目的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 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 那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3)

三、设计素描的具体训练方法

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 有人以为应以线条为主, 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应该从设计的角度考虑素描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一) 分解性训练。

在此训练阶段里, 主要让学生对要表现的物体进行理性的认识与分析, 了解物体的结构因素并且表现出来。自然界中的物体, 人、动物、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及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日常用品都具有特定的运动规律。运动有时是自然的, 也有人为的动力, 使之产生各自的机能, 这种规律主要来源于形态的内部构造形式。在分解性训练里, 可采用几何形态, 如石膏几何形体。机械形态、工业形态, 如工业产品陶瓷、容器、家用电器、不同质料的物品、机械产品或部分零件等;自然形态, 如植物、艺术形态等。一般来说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几何形态开始练习。在分解性训练阶段里, 要循序渐进, 可以由单个形态的结构分析与表现慢慢过渡到多个形态的结构分析与表现。线条是素描的主要表现方法, 但也不排除多种方法并用。

(二) 质感的表现与分析, 空间感的表现。

在生活中, 物质是由一定的材料构成的, 由于物质材料的结构不同, 会出现不同的感觉效果, 比如丝绸与麻布, 丝绸给人光滑、华丽的感觉, 麻布给人粗糙、质朴的感受。如何把不同质料的物质在二维的平面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在设计教学中在素描教学阶段必须解决。在素描中, 可通过线条的粗细、规则与不规则, 以及绘画材料的选择, 如马克笔、描笔、钢笔、炭笔、铅笔, 以及颜色等, 这些绘画工具根据所绘物质的本身质地, 通过一定的表现技法来训练。一般来讲, 细线条适于表现细腻、光洁的质料效果, 粗线条适于表现厚重的质料效果。在素描中, 表现质料质感的方法很多, 要根据具体情况, 多加分析, 选择正确的表现方法。空间感的表现是设计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它贯穿素描表现的整个过程。它的表现方法传统的有光影素描, 可让学生了解熟悉不同光影、光源下物体的视觉效果, 以及物体自己本身的光影、立体感觉。看看素描大师们的作品, 他们通常把明暗的色调减少到最低限度, 突出物体本身的立体感。在空间感的训练中, 要使学生明白不能单纯地机械地表现物体的光影关系, 要对物体的体积了解并充分把握体面的转折变化, 将画面的色调进行高度的概括与简化。表现素描空间感的方法很多, 如对比法、衬托法, 等等。

(三) 先写生, 再临摹, 写生与临摹相结合。

素描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过程, 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临摹是素描的方法之一, 但决不是盲目地临摹、全盘照搬。我认为, 在素描的初级阶段, 应以写生为主, 当素描进入到一定阶段后, 再采用临摹的方法, 以便素描技能上能有一个飞跃。这主要是让初学者在写生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写生对象的感性认识, 培养兴趣, 同时建立信心, 不要用别的方法约束自己。在写生一段时间后, 再用别人正确的方法、经验来纠正自己、约束自己, 从而提高素描水平, 真正达到质的飞跃。临摹其实是一种借鉴, 应以理解为背景, 不理解的临摹是照抄, 不理解的写生是照搬。对于设计素描来说, 要理解就要解决素描中的临摹与写生的关系、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应该从写生入手, 使学生先建立起感性的印象, 在感受中领悟, 领悟后再通过临摹使学生掌握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有价值的临摹应该是一种创造, 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明确临摹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引导学生将观察、记忆、临摹、写生、创造相结合。

(四) 设计观念的引导。

在设计素描的表现过程中, 设计起到引导、指挥的作用, 在这里, 设计观念主要指的是设计的理论基础构成的观念, 要将构成的基本规律在素描的表现过程中传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主要包括:非规律性的构成、规律性的构成表现、超现实的规律表现等。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大构成的理论基础知识, 比如要将对称、均衡、节奏、动感冷暖等基础知识在素描里结合绘画表现出来。将设计的意识教给学生, 并在素描中逐步完善, 这是素描教学中重要的一步, 它贯穿于素描的全过程。

总之,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 方法很多。除了上述方法以外, 经常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讲评、组织展览, 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很快找到差距, 取长补短, 提高成绩。我们还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设计人才服务的,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反对盲目地模仿, 在素描训练的过程中要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始终以设计的观念作为指导, 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相信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艰苦的努力, 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①刘剑虹.素描——具象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2年第47页.

②金马.创新智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7页.

艺术院校素描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素描写生 教学策略

素描写生和绘画素描写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两者的区别,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作出极具创意的作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人才。以下是笔者对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 明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素描写生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形态以及材料进行造型设计,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艺术设计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锻炼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创造力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素描写生技巧,同时也应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写生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素描写生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脑是新时期下更便捷、更高效、更快速处理信息的工具,素描写生教学中应用电脑技术,获取、处理、存储各种视觉形象的方法越来越多。然而,想要利用电脑进行相关的艺术设计活动,必须要求设计者具备扎实的素描写生基础知识。线条是素描写生的第一基本要素,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线条描绘物体形象,激发广大受众的无限联想。

2 有效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教学的策略

2.1 素描写生素材的创新设计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教学过程中,很多素材都是以静态摆放的物体以及周围的环境为主。教师在摆放静态物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仅应该强调稳定、和谐,同时还应该不断创新静物的摆放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写生的过程中产生创意,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在结构素描中,布置静物过程中不仅注意布置的规范性,同时也要注意布置的复杂性,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面的思考问题。如果是意象素描写生的话,布置静物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多种素材,而且应该进行一些比较新颖的组合,可以把某一件物品作为布置主体,也可以组合多个物品作为主体,或者散置、交叠不同物件布置多种场景。

2.2 明确不同事物的内涵特质

视觉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工具,艺术也属于一种视觉形式。因此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视觉形象,一定要把握造型对象的内涵特质,明确设计对象具备的设计特征。人们常常会通过视觉语言表达主题,和其他的艺术语言非常类似,可以很好地展现一个人的情绪(喜怒哀乐),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设计对象的质感以及形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学生认识事物的内涵特质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拉近设计对象和设计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写生教学的效果。

2.3 加强抽象形式设计表达

素描写生的时候,刚开始往往都是具象的认知,了解设计对象的概念以及表象等相关信息,然后再进行抽象归纳,进一步深入的感知设计对象的本质及其内涵,从对设计对象的感性认识慢慢提高到理性认识,最后就是抽象认识,仅仅提取设计对象中最具吸引力的那一部分作为设计创意进行创作。充分把握设计对象的本质,可以使写生作品具有事物的特质,而且也会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打散重构的创造性思维,将一些新元素加入到设计作品中,这样设计出的素描视觉形象也就会更加具有想象力。

2.4 利用多种材料媒介进一步拓展视觉形式

想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媒介以及材料不断拓展视觉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新奇的创作体验。为此,教师在素描写生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材料以及工艺,制作更多具有新意的设计对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教师也可以混合搭配多种材料,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朱军.关于现代素描教学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2

(8).

高职院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2

一、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素描”一词,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素描 (drawing) , 主要是指以线条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总体上讲, 素描是大型创作的草稿或草图。”, 从定义可知, 素描表现对象是丰富广泛的, 绝非具体描绘这一种表现方式。二十世纪初,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师 (如:克利、米罗、康定斯基等) 也曾提倡, 素描的教学, 应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内容来引入设计的领域, 服务于专业性人才要求的设计素描培养模式。

在艺术设计类院校, 素描是为艺术设计服务的, 属于设计活动的一部分, 受设计方向的制约, 素描课程的开设有其合理性、方向性、实用性, 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固定的、孤立的, 对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素描是集构思和创新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 课程本身肩负着把设计构思形象化的职责, 课程的设置应参照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教学对象,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以及对教学成果的预判。本科院校以理念为培养重心,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职业院校则更应以实践、技能为重心, 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与实践能力。然而, 现在众多设计院校还仍然沿用美院的传统课程设置, 未能依据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定位与改革, 与专业课程脱节, 削弱了素描培养时间与空间的发展变化。

二、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

现在, 素描课程一直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为重点, 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写生, 多以造型能力的强弱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 传统的培养模式与设计课程缺乏必要的联系, 使学生设计能力的启发与拓展受到了限制。

二十世纪50年代, 功能主义出现, 设计注重材料与结构;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设计又追捧文脉和历史主义的思维;而高技派、机构主义的出现使人们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追求更为痴迷;直至今日的低碳、节能设计, 无不透漏出时代推动专业发展, 促使课程的改革与调整。因此, 作为设计基础的素描课程的设置, 不能仅仅着眼学生具象造型能力的培养, 而且更应强调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对素描课程进行改革, 是课程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与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然, 事物有普遍性, 也有特殊性。素描课程的改革要针对不同专业, 有侧重地进行调整。如:平面设计专业侧重构图、创意思维;工业设计侧重结构、造型能力, 而室内设计专业则更侧重于透视、比例、空间造型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与训练内容

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的需求, 设计类专业的素描教学, 应与传统素描教学加以区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其课程的训练内容与教学方法极为重要。考虑到职业院校的实际特点, 以室内设计专业来说, 应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空间创新能力为主, 注重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 可以把素描教学分为三大阶段:1.结构素描;2.提取与变化;

3. 创意与发散思维训练。每一阶段都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课程训练一:结构素描

训练重点:通过观察思考, 把生活中的家具、陈设等物品, 用虚实线条生动地概括、提取出其基本造型, 并对其穿插的结构关系进行生动地训练, 让学生画出物体由几何体——结构整体——物体解体分解图, 让学生深刻掌握形体与结构、比例、轮廓、透视关系等。

训练内容:前期石膏几何体, 中期陈设艺术品, 后期家具实体, 工业产品实物等。

训练要求:运用透视及归纳法准确地对几何体、物体进行概括性地归纳训练, 对实体家具有高度地概括和细部分析能力, 可以对关键结构部位进行重点的光影刻画, 强调结构的转折关系。

课程训练二:提取与变化素描

训练重点:此阶段有三部分实训内容:1.对具象物体的抽象化提取训练, 提高学生对单个物体的素描想象力和对形体的思考能力, 创造其含有多变形态的抽象素描。2.对原有静物结构进行拆解、添加、变形及重组等变换性训练, 培养学生对形态、造型创造性的想象力, 体验设计素描中新形态的创意性与设计感。3.家具与空间场景的形态组合与方位变换训练。主要针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空间尺度感。

训练内容:1.室内家具等具象物体的抽象训练。2.对复杂结构组合物体的分解、拆卸、重新组合等。3.室内空间场景的概括与结构分析。

训练要求:打破常规, 大胆地对具象物体进行抽象性地分解重组, 变换性地训练, 把握整体结构。空间尺度与透视、比例等问题。

课程训练三:创意与发散性思维训练素描

训练重点:在提取与变化素描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默写训练与命题环境的创意性训练。通过学生对结构、空间、造型及想象的理解, 进行自由空间创意、发散性素描单体及场景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盖过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训练内容:1.以愉悦空间、忧郁空间等为主题, 让学生发挥想象, 体现素描造型及尺度关系, 自由组合内部空间, 表达空间情感。2.以我喜欢的家、流行时尚店等为主题, 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家具、陈设以素描默写的形式进行重新组合练习。3.无题空间:不限定主题, 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结构素描, 自由创作一个结构合理、尺度比例准确、富有设计意识的创意空间。

训练要求:让学生深刻理解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为后期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动学生的兴趣, 寓教于乐, 打破以往素描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开拓性思维的教学与训练。

综上所述, 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 应该与时俱进, 课程的建设并不是孤立静止的, 应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与沟通。素描课程, 是设计专业课程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受到设计专业课程的制约, 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绝不能厚此薄彼。撰此拙文, 希望能为高职设计类院校课程的建设发挥一些绵薄之力。

摘要:素描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笔者结合专业特点, 对素描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种与专业结合更密切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得出了较深的体会与见解, 希望为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素描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祖伟.设计素描.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上一篇:应急预案数字化下一篇:基层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