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平衡

2024-10-22

生态环境平衡(共12篇)

生态环境平衡 篇1

山水林木, 不仅是大自然的一道靓丽风景, 而且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孔子曾说:“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动, 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这句话里, 青山秀水能给人以欢乐, 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 给人以健康的意义, 体现得非常透彻。两三千年前的古人能够看清楚的问题, 当今世人应该不在其后。但事实上, 近代以来, 人类对山林的破坏, 导致山变秃, 水变浑, 空气变昏暗, 雾霾天气增多, 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 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采取切实措施, 搞好山林建设, 修复侵蚀山体, 恢复生态秩序, 重建生态平衡, 无疑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1 现存问题与症结分析

从全球范围看, 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的森林资源正被疯狂砍伐。历史数据显示, 在1988年、1995年和2004年三个时间段中, 仅巴西境内亚马逊雨林遭砍伐面积就平均超过2万km2。专家认为, 热带雨林正遭遇历史空前的毁灭性灾难。从区域情况看, 修建铁路公路, 大量采伐树木, 兴办矿山, 一些高污染企业大量移居山区, 废气、废水侵蚀, 引起环境污染, 导致山林萎缩, 严重破坏了山林植被, 山林资源减少, 空气质量下降, 雾霾天气增多;植被减少, 河水浑浊, 泥石流增多;绿化面积减少, 天气昏暗。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 起主导作用的真正原因还是人的问题。一是人的物欲极度膨胀, 无节制地追求奢华, 愈是世间少有的东西, 愈是趋之若鹜, 什么雨林硬木、红檀香木, 已成为阔人显阔的标志。二是人的发展观极为短视, 只求一时一己之利, 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与万物本来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 应该和谐相处, 同生共荣。一旦人成为了万物的主宰, 任所欲为, 打破自然平衡, 势必造成世界性的灾难。

2 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

症结在人, 必然还需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而解决人的问题, 必须从解决观念开始。

首先, 树立科学发展观。人类的发展, 应该是有序发展, 永续发展, 不能只图一届任期内的所谓政绩, 不惜竭泽而渔。所以, 对官员的考核,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作为重要指标, 甚至可以考虑实行生态文明一票否决。发展经济不能忽视生态保护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搞好生态建设就是扩大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好了, 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各地发展林下经济, 就是我们对山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立体开发。只有这样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一同考虑进去, 只有把地方领导工作业绩与生态建设一并作为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 才能使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时充分注意到发展与生态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其次, 坚持绿色价值观。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保护绿色就是保护生命。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就揭示了人的欢愉之源:因为有了青山绿水之乐, 才会有人的享受之乐;到处是荒山秃岭, 侵蚀裸露的山体, 哪还会有人的幸福感?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当然就有这样的蕴含。所以, 我们必须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 加大绿山工程建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均衡发展。加快山林建设, 加强山体修复, 扩大植被增加“氧吧”, 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山更绿, 水更清, 天更蓝。观念更新之后, 具体措施也需要跟上。这些措施, 既需要宏观措施, 也需要微观措施。

在宏观措施上, 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的规划, 真正认识到, 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经济, 破坏生态就是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对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地域, 必须严守生态红线, 不得越雷池一步。

在微观措施上, 对于已遭毁坏的山体和荒山秃岭,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植树来修复。现在有一些地区开展了“绿山工程”, 这是很好的办法。我们在建设山林修复山体中, 要注意坚持科学性, 因地制宜加以修复。对受到不同程度侵蚀的山体要根据地势地形搞建设。对超过45°以上坡度的山体就不能都采取栽植乔木树种, 可以栽植一些根系发达有较强固土能力的灌木树种, 以防止水土流失。如栽植漳河柳、白杨柳、法桐、国槐、毛杨柳等。灌木把山体的土质保护以后再栽植多年生高大的乔木。如果不同坡度的山林全部栽植乔木树种, 因为乔木树种株行间不能短时间形成植被, 山体的土质将会继续流失。

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栽植林木还可以与发展经济林以及果树有机结合, 既恢复了山林, 又产生经济效益, 实现双赢。对已经生长起来的果树乔木树下, 还可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山林空间发展经济。其一林下种植牧草, 一方面起到增加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另一方面, 生产的牧草为实行圈养的大牲畜, 如牛、绒山羊等提供优质饲草, 有效解决林牧矛盾。宽甸县推行这一做法已经多年, 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利用荒山沙漠林下发展苜类等产量高的山草, 利用灌木山草经过发酵, 生产沼气也是创造新的可再生的能源, 同时也增加了植被。其二林下栽植山野菜或中草药, 山野菜或中草药同样具有提高植被作用, 许多山野菜品种都是多年生植物, 喜欢生长在林下散射光的环境, 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 如大叶芹、大耳毛和一些蕨菜类等;一些中草药也是如此。

在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恢复的基础上, 还应特别注意不能造成新的破坏。对于必需进行的铁路、公路建设, 必需开采的矿山, 应该以不破坏生态为基础条件, 对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某种破坏, 则需要按照谁破坏谁修复, 破坏多少修复多少的原则, 在一定期限内修复完成。我国的青藏铁路在建设中不破坏冻土层, 丹东至通化的高速公路虽穿山越岭, 但公路建成后没有破坏一处生态, 反而留下一条生态景观带。这些实例充分证明, 搞建设而不破坏生态, 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 结论

恢复并维护好山林资源,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三点很重要: (1) 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并举, 可以有效加快重建速度; (2) 对以往破坏的补救与坚决不再造成新的破坏并举, 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 保证以上两点的实现, 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素质, 而且应该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做起, 影响并带动全民, 形成浓郁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摘要: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与山水林木遭到破坏有密切关系。山水林木遭到破坏虽原因种种, 但人类行为是根本原因。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 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高生态意识, 坚持绿色价值观, 实施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并举、损失补救与政策保护并举, 就能促进重建生态平衡。

关键词:生态平衡,自然修复,人工恢复,政策保护

生态环境平衡 篇2

三、生物与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2、小结。

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篇3

我对这位老伯很熟悉,所以没费什么劲就写出了一篇让他心花怒放的专访。然后又在封三上发表他的3幅书法作品,并配有短评。几天后,我去给他送清样,他非常高兴。我本来希望他能连做3期广告,没想到他开口就定下了一年的封底,先给6期的钱,余下的半年后一次到位。第一笔钱到账后,主编在全体会上狠狠地表扬了我一番,还说:“过去让大家去联系广告,有些同志说杂志知名度低,没有人愿意做,现在看来,还是工作没有做到家……”并宣布给我提成1000元。我本以为大家应该对我刮目相看,可是我却发现大家对我的态度微妙了起来。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办事回来,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聊着什么,见我进门,突然都不说话了。我只听见小王说了一句“这个小姑娘不简单”。我看了看小王小王有些尴尬。

不久,去看望大学时的一位老师跟她说起了这事,老师提醒我不要破坏单位的“生态平衡”,别让大家因为我而产生不安全感。我当时年轻气盛,虽然一时觉得如坐针毡,但很快就又觉得自己作为新人,就是要给单位带来新气象。

后来,我又干了一件傻事。杂志社的废纸很多 落选的稿件、旧报日刊,隔段时间就要处理一次,每回都是一个姓马的老头上门来收。这事以前由高姐管,我来后卖破烂这种脏累活都由我干。这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看见一个收废纸的老头,就随口问他废纸多少钱一公斤。老头说一块。我想也没想就把他领到了办公室。见到高姐,我像立了大功似的,大声说:“高姐,咱把废纸卖给这老爷子吧!”高姐说:“咱从来都是卖给老马的。 我說,老马只给6毛,人家给一块。”高姐不再说什么,在一旁冷冷地看我收拾各处的废纸。

下午,主编来找昨天的报纸,高姐指着我说: “找她,她上午刚卖的报纸。”我清楚地记得,我上午专门把最近的报纸放到了柜子上。新报纸不能这么快就处理掉,这道理我懂。可是,我怎么找也找不到主编皱着眉走了,高姐满脸的幸灾乐祸。

杂志社的考勤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特别是下午可以提前溜号。有一天我有事提前走了,第二天发现有人在考勤表上给我画了早退。考勤制度执行得虽然不严格,但只要画上了迟到,早退,就要被扣20元的工资。我心里很窝火,悄悄打听是谁干的,后来才知道是高姐。我到底哪里得罪了她,“明眼人”给我“指路”了:收废纸的老马,是高姐先生的远房亲戚,单位的破烂都是半卖半送给老马的。

这以后我表面上蔫儿了,可心里还是不服气一直努力工作尽量表现自己。见习期满,我要转正、定级了。单位开了“背靠背”会议,让大家评议。我本以为是走过场,可是没想到,会后主编严肃地找我谈话说大家不同意我转正,说要让我继续锻炼一年。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再在这里待下去了。

生态环境平衡 篇4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二元功能。环境税收立法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税收的这种二元功能,并在立法中予以具体体现。然而,从 《征求意见稿》 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制度设计并未兼顾和充分考虑到环境税收的这种二元功能,也未能较好处理其二元功能的平衡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的税收二元功能之平衡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现状与背景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的主要动因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环境税收立法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此外,根据庇古的 “双重红利” 理论,环境税收不仅对环境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税制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环境税收的这种“双重红利”功效对政策的制定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环境税收立法进程也大大加快。

由此可见,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经济形势的新要求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主要动力。

( 二) 指导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纲领性文件

2011 年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 “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2014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2015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环境税收立法指明了方向。

( 三) 环境税收立法的理论研究与试点工作

目前学界对于环境税收立法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从当前学界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来看,有学者对环境税收制度建构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取向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从经济分析和制度选择的角度对环境税的开征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对环境税开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有学者对于环境税收立法的模式选择和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有学者对环境税收立法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从激励原理的角度对环境税进行了立法设计。

从地方环境税收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也相继开展环境税征收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地方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环境税收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四) 相关立法对环境税收立法的促进

新修订的 《环境保护法》 也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税收立法进程。2014 年4 月2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了 《环境保护法》,该法第21 条规定: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第22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43 条第2 款规定: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这些相关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以法律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与环境税收之间的相关衔接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为环境税收立法预留了空间,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的立法进程。

( 五) 财税体制改革与环境税收立法

当前正在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也为环境税收立法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014 年6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这表明,经历了1994 年财税体制改革之后20 年,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在拉开。环境税收体制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必将在今后的改革中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完善,这为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的推进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由此可见,随着我国 《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完成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环境税收立法已经进入到实质性构建的关键阶段。

二、环境税收立法与环境税收的二元功能定位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功能定位与环境税收立法

环境税收的目标与功能定位问题是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环境税收目标与功能的准确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开征环境税收的依据,同时也将对环境税收的征收环节产生重要的影响。唯有对环境税收立法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一部科学的法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税收的功能定位问题是环境税收立法的主线和灵魂,决定着环境税收立法的科学性及其可操作性。由此可见,环境税收的功能定位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环境税收立法中应当对环境税收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 二)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二元功能

从税法理论来看,依据课税目标定位的不同,可以把税收分为财政税和调控税。凡侧重于以取得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税,为财政税;凡侧重于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为目的而征收的税,为调控税。一般认为,税收都是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目的,很难把某一税种简单归入到财政税还是宏观税。环境税收作为我国未来税收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应该兼具有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目标和功能。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环境税收的征收,增加政府相应的财政收入,从而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相应的资金。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体现在,通过环境税收增加相关企业的成本,从而调控企业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三) 理想与现实: 环境税收立法中的环境税收二元功能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二元功能,这一点在学界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但是在环境税收立法中,环境税收到底是以宏观调控目标为主,还是以财政收入目标为主,学界则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似乎应该以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对污染环境行为及生产使用引起污染产品进行课税,从而达到调控人们行为的目标。但是从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和治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来看,非常有必要考虑到财政收入的目标。因此,环境税收立法在环境税收的具体设计方面应当兼顾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两大目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相应的平衡。

为了能够在环境税税收立法的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功能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很有必要对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与财政收入功能分别进行分析。此亦为下文的主要内容。

三、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分析

宏观调控是研究环境税的重要视角。宏观调控目标或功能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重点明确的目标定位。

( 一)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环境税的调控功能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一些国家通过征收各种环境税来调控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和对环境污染产品服务的生产与使用行为,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效应。这些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很有必要在我国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借鉴。

( 二)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国内理论

在国内学界,虽然法学界对于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就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从生态经济综合平衡和国民经济政策调节的角度,提出了环境税的调节机理,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税的宏观调节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表明,在当前国内理论界,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也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因此,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不仅不能忽视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还有必要通过相应的具体制度予以体现。

( 三) 环境法学视角下的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

从环境法学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要通过国家公权的介入,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产品进行 “国家定价”,将环境的成本纳入市场交换价格。因此,宏观调控应当是环境税的首要目标或者说至少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也正是从这种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进程中,有关部门把环境税收命名为 “环境保护税”,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 《环境保护税法( 征求意见稿) 》。事实上,从 《征求意见稿》中的具体条文来看,环境保护这一宏观调控功能也确实得到了重点强调。例如, 《征求意见稿》第1条开明宗义指出: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 四)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双重效应

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目标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应。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使得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状态; 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还体现在,通过环境税收政策的实施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社会的环境质量效果。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这种经济与社会双重效应,也使得宏观调控功能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 五) 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当然,以上分析是从国外经验和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环境税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因而,如何通过科学的环境税收立法促进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目标的充分实现,也是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环境税在具体税收要素的设计方面必须遵循税收合法、税收合理和税收绩效三原则。

由此可见,环境税收宏观调控目标或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相关税收具体制度予以密切配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税的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异化成财政收入的手段,也是应当警惕的问题,如何在环境税收的立法中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予以规范,同样也是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立法应当兼顾地方财政收入

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财政收入也应当成为环境税收的重要目标之一。尽管长期受到诟病,环境税收实际上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财政收入功能。尽管有人认为,环境税不应当以财政收入为其目标,并列举了主要理由,认为将会导致环境税收的资源枯竭,不是增加财政税收的最佳方法,会对环境税收制度的广泛适用带来阻碍效果,而且,环境税收的资金不一定会真正用到环境改善方面,但环境税在事实上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

( 二)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功能的国际经验

从环境税收入在各国总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2001 年,OECD的20 个成员国的环境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达到了约7%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由此可见,环境税收在事实上承担相应的财政收入功能,这是世界环境税收实践的普遍经验。考虑到环境税的征收在事实上能够增加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该收入在理论上是应当用来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立法中通过具体制度予以保障也就合情合理了。

( 三)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功能的现实需求

环境税收能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所有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在省一级相关部门资金和财力相对雄厚,但在基层部门,环境保护治理资金十分紧张。而环境保护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部门的积极作为。因此,环境税的征收,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从这种意义上看,环境税的财政收入功能不可小觑。当然,环境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和其他税种的财政收入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环境税属于特定目的税,环境税收的资金应当专款专用。

( 四)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的归属问题

与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紧密相连的环境税收资金的归属问题也应当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明确。既然环境税收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因而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对于财政收入资金的归属问题也有必要明确。

总体上看,环境税收财政收入资金归属应定位于中央和地方共享。一方面,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往往会由地域性问题转化为跨区域性问题,环境税收应当提取一部分归中央统筹治理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环境问题需要由地方政府来解决,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治理环境财力相对薄弱,有必要赋予地方部分征税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但必须严格管理,明确限定范围以确保资金用到环境治理上。

因此,在资金归属上,环境税应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的环境税财政收入集中财力治理跨地区、跨流域的污染,地方的环境税收入可以用于治理区域性的污染。

五、环境税收二元功能在立法中的平衡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二元功能在立法中进行平衡的必要性

前文分别分析了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与财政收入功能,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上述分析可见,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都十分重要。然而,以上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与财政税收功能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进行协调与平衡就显得尤为必要。

( 二) 在对立统一中平衡环境税收的二元功能

从总体上来看,宏观调控和财政收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环境税收在通过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取得相应的财政收入来补偿治理环境的支出、为环境保护项目筹集资金、提高环境保护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环境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二者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协调统一在现有的环境税收立法之中的。

( 三) 在理论和现实中寻找环境税收二元功能的平衡点

生态平衡高考作文 篇5

【一、多问几个为什么,打开思路

平衡是什么?

平衡是跳水运动员优美的弧度;

平衡是刘翔百米跨栏是高举的双臂;

平衡是任长霞心中惩恶扬善的天平;

…………

平衡是什么?

平衡是鸟儿的翅膀;

平衡是船儿的双浆;

平衡是飞机的双翼;

…………

平衡是什么?

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平衡是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饶轴匀速转动状态。

…………

纵观世界,“平衡”造词很多,平衡的自然、平衡的心态、平衡的代谢、平衡的知识、平衡的砝码、平衡的运动等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平衡。如果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如果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果心态不平衡,就会受压抑,生嫉妒;如果国家发展不平衡,就会出现以强凌弱……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平衡呢?这样一联想,思维发散了,思路打开了,切入点就找到了。通过你的文章可尽情讲故事,抒感想,发议论等等.

二、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选择小的切入点

生态的平衡、心理的平衡、知识结构的平衡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行文的切入点,范围虽然受到限制,但如就此议论、泛泛而谈,很难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不妨进一步缩小话题的范围,利用独特的视角写。

1有关心理平衡方面的 可以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或编写故事来行文,化虚为实。可写成书信体,也可写成小说体。如:《给友情立个支点》采用书信形式表达如何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一双新鞋》和《竞选》这两篇采用小说的形式讽刺人们由于心态不平衡而产生的不理想的结局。

2有关生态平衡方面的 如去空发议论大谈如何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如果遭到破坏的危害性,会犯千篇 一律的毛病。不妨通过独特的视角去写,可通过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去表现。如:有位同学的作文《鹿的几则日记》通过鹿的视角表达了对生态平衡的期待。另一位同学的作文《动物物语》通过十二生肖的议论来表达对生态平衡的看法,新颖独特。

还有从知识结构是否平衡入手,切入点也很新颖。

三、好题共赏

选择好切入点以后,拟个亮丽的标题也很重要,下面几则标题可共参考:1给友情立个支架 2打造心灵的天平3寻找自己的支点 4生命天平5空载前行 6竞选 7 一双新鞋 8鹿的几则日记 9保持一颗平常心 为人处事才最真 10失去平衡 失去自我 11“平衡”一词话人生

四【写作例文】

例文1小小说

一双新鞋

老李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农村,这回总算逮着个机会同本村的小王一起到外面见见世面。说起小王,那可是方圆百村无人不晓的经常“往外跑”。家里的小洋楼农用车样样齐全,老李心理羡慕呀就别提了。

这不一进省城,老李就觉得眼睛不够使了,东看看,西瞅瞅,这城里的玩意咋恁新鲜。就是说吗,多往城里跑跑可真不赖。小王有事要办,留下老李一个人在街上转,老李觉着这好不容易来趟城,可不能空着手回去呀,就买双鞋吧。可那鞋价直让老李看得两眼像铜铃那么大。老李东拐西抹来到一家偏僻点的鞋店,正巧这里在打折,老李就看中了一双。据老板说这鞋原价95,如今大酬宾55卖给他。老李一听乐了,自己今天可逮着个便宜。

回去的路上,老李喜滋滋的从包里摸出皮鞋向小王炫耀。“小王,你见识广,这双皮鞋55值不值?”小王也变戏法的掏出一双和老李一模一样的皮鞋来。老李左右看了看是和自己的一模一样,满脸通红。急问之:“你这双多少钱?”小王琢磨着老李这人平日里老爱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他要知道这双鞋65 买的不知要怎么奚落我呢,就说道:“我这双才30元。”老李一听斗鸡样的神情骤然颓了下来,一路上一句话也没说。

回村不几天,小王听说老李病了,还病的不轻。眼看就不行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找出病因。老李的病因只有小王知道。小王后悔了,当初为啥要骗这老李说自己的皮鞋是30元呢?这老李也是,一双皮鞋,值得呕那么大的气吗?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小王拎着自己的皮鞋来到老李的床前。“老李哥,其实我当初是骗你的,我这双鞋是65元,不是30元。”老李耷拉着眼皮。“你有啥证明?”是啊,小王作难了,买这双鞋又没发票,于是就蔫地退了出来。老李老婆似乎清楚了他男人的病因,就趋向前去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劝,“他爹,不就那么点小事吗?”老李似乎听没听见一样……

过了两天,小王又来了。一进门,就嚷嚷着:“妈的`,真是便宜没有好货,好货不便宜,老李哥,你看我这双鞋,才他妈的几天,就给我张嘴要饭了。”把手里提的“开口笑”搁到老李眼前晃着,老李眼睁着看着那双鞋,不错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那双鞋,他笑了,眼里蓄满了笑意。

几天后,老李就好了。穿上他那双皮鞋村里晃晃,待走到小王门口时,他的目光落在了把双扔到垃圾堆上的皮鞋上,上面分明有刀割的痕迹。

评析:读吧此文,不禁想起高晓生的小说《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那个老实巴结的农民形象。他愚昧、落后、自私、狭隘,交出房钱后心痛的他心理不平衡,产生了报复破坏的欲望。初到城里,什么都新鲜,眼都不够用的,东瞅瞅西瞧瞧的。此文中的老李又何尝不是。一贯好奚落人的他,一听自己的买的与别人一模一样的鞋比别人贵时,竟心理不平衡起来,害了很重的病。直到看到小王的鞋坏掉了,才渐渐的好了起来。可见他的心理疾病的严重。

生态公益林与生态平衡的研究 篇6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 Q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73-2

1 生态公益林的定义

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生态公益林也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2 生态公益林在生态平衡上所起的作用

2.1 涵养水源

涵养水源是生态公益林中水源涵养林(也称水源林)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人们认知度最高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涵养水源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水源涵养林可以调节水源分布,在雨季可以吸收一部分降水,减小江河的防洪压力,在饮用水源地的水源涵养林还可以防止人类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

2.2 保育土壤

保育土壤是生态公益林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的又一大功能。尤其在岩溶地区,沟壑及土壤松软的地区,生态公益林有较强的固土能力,使土壤的营养物质在经过雨季里大雨的冲刷后,大部分得以保存,保证了所在地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足够的各类物质肥料。

2.3 固碳释氧

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之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对大气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工业发达的大城市和工业密集的地区,工业生产的大规模聚集,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含量减少,影响了人们各项生理机能。而生态公益林的光合作用,可以起到固碳释氧的作用,保证大气中的含氧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可以处于一个正常的水平。

2.4 积累营养物质

生态公益林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产生腐败的落叶、枯枝,在地面上不断堆积,成为腐殖质,这些腐殖质里面积累了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从而改善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使之成为营养丰富的沃土,而这些营养物质为在地面上生长的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生机蓬勃,欣欣向荣。

2.5 净化大气环境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汽车尾气、火煤发电、工业建筑烟尘,等等这些,都在不断的对大气造成污染,使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生态公益林在净化空气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公益林可以吸收大部分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并增加空气的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再者,据研究,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的高低,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浓度在600个/立方厘米以上时,人能感觉到空气清新;浓度在1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时,有利于人体健康;而浓度值高于3000个/立方厘米时,能增强人的免疫力。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空气中不低于1000-1500个/立方厘米。而生态公益林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从而改善大气环境。

2.6 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无限扩张,地球上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已经灭绝,或是濒临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生物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设生态公益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好多物种生长生存出现了转机,生态平衡发展生机蓬勃。森林,不管在世界上哪个地方,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生物群落,里面有着完整的食物链,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完整体现,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为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默默做着贡献。

2.7 森林游憩

严格说来,森林游憩可能算不上生态环境的范畴,但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可以进行调节,是人们身心健康,心情愉悦。现今的都市人都向往这种森林氧吧的环境,就是被这种平衡的生态所吸引,使人们看到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这为在大众中普及生态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人们从点滴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3 生态公益林的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3.1 生态公益林在很多地方结构的组成不是很合理

生态公益林在很多地方是人工林,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种植密度相对过高,为了便于管理,种植树种比较单一,这样就很难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而且,种植树种过于单一,如果遇到病虫害,生态安全就存在很大的隐患。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生态公益林发展的瓶颈。

3.2 有些地方的生态公益林维护成本较高

相较于天然林,人工林的维护成本较高,由于人工林大多树种单一,生态调节能力较差,或是根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群落,使得其更容易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更多的人为干预,这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3.3 经营困境

现在,生态公益林的开发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人工林,种植、防火、灭虫,等等这些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而以林养林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森林游憩、木材生产等有限的几项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公益林的发展。

4 针对所面临的困难所应采取的对策

4.1 人工林的结构组成需要进行调整

人工林树种单一,这在生态公益林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在人工林的建设之初,就应该有一个统筹规划,考察各个树种的相生相克关系,尽可能的种植多个树种的混交林,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群落,才能更好的发挥对于生态的调节作用。

4.2 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财政支持

生态公益林不仅仅是一项产业,它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市场化经营还不足以维持生态公益林顺利发展的时候,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财政支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4.3 在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盈利模式

生态公益林的发展不可能永远靠政府财政支撑,生态公益林蕴藏着丰富的商业价值,这已是共识,而如何开发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群策群力,破解这一难题,开发出更多的商业价值,使生态公益林可以以林养林。

4.4 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评价体系

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评价体系是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制定可以量化的指标,来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对政府决策,统筹规划,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

4.5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当前,各级政府都出台了退耕还林和禁止砍伐的相关政策,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原地区农民也完成了从耕种农作物或贩卖木材转变为养林护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需要有政府的补偿机制做为依托,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至少不比原来低或是更高,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养林护林的目标。

4.6 建立生态公益林自然灾害保险制度

生态公益林大部分位于生态薄弱地带,破坏容易,恢复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破坏后就再无恢复的可能。而人工林还极容易受到其他一些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制度不应缺位,建立生态公益林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既可以在生态公益林受到破坏的第一时间就着手进行恢复工作,又可以使经营者无后顾之忧,这一措施会促使更多的资源集中到生态公益林的开发建设上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公益林的开发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更加繁荣,生态平衡变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思维创新,为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付丽.对我国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8,(12).

[2] 甘敬,胡涌.北京山区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55-58.

[3] 谢异平.从林业的特性出发思考森林保险政策的设定[J].绿色财会,2008,(12).

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 篇7

1 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意义

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人、自然以及社会可以和谐共处, 实现良性地循环, 做到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最终的目标。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做到良性的运行和可持续法发展, 才能够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

2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环境。另外, 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比较突出, 不仅是一种能源库, 还是一种基因库, 在生态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林业资源本身生物多样性较强, 不仅可以有效的涵养水源, 还可以做到防风固沙、节能减排。另外, 在调节气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森林资源是规模较大的经济体,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保障作用。现如今, 我国的林业用地面积较广。而且森林中的木本植物种类较多, 无论是陆生还是野生动物数量都比较多。管理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2.3 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对于生态文化来说, 主要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以及绿色消费文化等等。在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从某种程度上看, 林业发展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较大的物质支撑。

3 围绕生态文明目标探索现代林业建设的途径

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可以看出, 主要有三点要求:第一是要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对生态安全进行控制和维护。第二是要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基础, 对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进行控制, 对于经济和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等进行明确。第三, 应该实现全民的生态文明观念。从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这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 从基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林业资源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物质载体, 还可以作为文化载体。其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都比较特殊。在现代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林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属性原则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3.1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林业体制改革是一种创新, 在林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林业的基本功能, 还能够提升林业的内在生产力。将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过程中, 林业资源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 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同时建立扁平化的运作机制。在运作机制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要作为主导, 对相关的运作机制进行规范。

3.2 推进科技创新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建立科技立项、应用转化的商品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发挥科技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转换林业增长方式的带动作用, 发挥科技在良种选育、资源培育、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和资源管理的支撑作用, 依靠科技不断拓展林业功能, 开发林业新产品, 完善信息服务技术, 改善林业管理方式, 大力提升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 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 提高林业法治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林, 进一步提高林业法治化水平。加强林业立法工作;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 充实执法监督力量, 改善执法监督条件, 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

4 发展现代林业的几点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重点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再进一步加大采伐迹地、荒山造林力度, 从根本上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林业经济效益。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目标, 积极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初步形成了森林经营、木材加工、野生动植物利用、林下资源开发、苗木花卉、生物质能源和森林生态旅游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同时, 还要重点发展特色的名优林业产品、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产业规模。

4.2 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 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 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4.3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要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 推广珍贵树种, 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4.4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 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

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御灾能力, 预防次生、衍生灾害, 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 保护国土绿化和林业建设成果。

5 结论

总之, 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林业生态系统本身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 涵养水土的作用。可见, 林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是提升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途径。

摘要:现如今, 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林业主要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为主,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从森林系统上看,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个方面。其中, 生态系统是核心部分。只有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本文中, 笔者主要对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旨在提升林业发展的高效性。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平衡,重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檀杰华.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

[2]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2 (20) .

[3]温忠礼, 贾刚.浅谈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几点意见[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8) .

生态环境平衡 篇8

土壤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土壤作为吸热(热源)与排热(热汇)的场所,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此时,土壤为“热源”;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此时,土壤为“热汇”。因此,土壤源热泵是1种利用地下土壤作为蓄能体的地下蓄能及再利用技术。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冬夏兼用时,在北方地区建筑热负荷大于冷负荷,所以,系统冬天从土壤中提取的热量比夏季向土壤中排放的热量大,而南方地区则相反,于是就会造成土壤得失热量的不平衡,多余的冷量(热量)就会在地下累积,长期如此,就会引起地下土壤温度的年均变化,尤其是在地埋管管群集中的中心区域。这种温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换热性能,还改变了原生态土壤的温度分布,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要保证土壤源热泵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与环保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必要对热平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热平衡引起土壤温度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夏季向地下的放热与冬季从地下的取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全年地下放热与取热的不平衡率在±20%以内[1],均可认为达到季节性平衡。超出此范围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否则,敷设地埋管的土壤、岩石及含水层的温度就会逐年升高或下降,热泵的制冷或供热效率就会下降,导致系统运行多年后失效,且地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杨卫波[2]以一典型的钻孔间距为5 m,4×4阵列的埋管群(共16个钻孔)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江苏某示范工程实测数据,通过软件模拟了冬夏季埋管群中心土壤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在南方炎热地区,建筑负荷特点一般是夏季冷负荷大于冬季热负荷。由图1可知,当运行到第十年时夏季土壤温度已高达31.0℃,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续,土壤温度会继续上升,造成地下土壤热堆积,系统运行效率下降。采用冷却塔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可以解决此问题,设计时地埋管的热量是以建筑物的热负荷作为设计基础,夏季供冷时采用此设备散去室内多余热量。在北方严寒地区,如,中国东北沈阳,由于建筑负荷特点一般是冬季热负荷大于夏季冷负荷,由图2可知,当运行到第十年时冬季土壤温度已低于14.5℃,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续,土壤温度会继续下降,造成地下土壤冷堆积,系统运行效率下降。采取太阳能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加以解决,设计时地埋管的热量是以建筑物的冷负荷作为设计基础,冬季供热时采用此设备来平衡冬夏季地下冷热负荷的差异。

潘玉亮[3]等针对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以1栋单体低密度建筑为基准建筑,利用TRNSYS软件建模进行了全年动态负荷模拟计算,结果发现,此建筑的空调季、供暖季累计冷热负荷值相差较大,造成了地下换热器年吸热量明显大于排热量,年吸、排热量不平衡率达到23%。如果不采取措施,土壤平均温度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影响系统冬季工况下的运行。

2 地下热平衡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各个成员借助能量和物质循环形成1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任何1个子成员能量和物质的改变都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土壤源热泵系统是以地下30 m~200 m深的土壤、沙土、砾石、岩石与含水层作为热泵系统的源与汇,此浅层地温1年4季是恒定的,既不受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又不受地心高温的影响,这种恒温保证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节能。但是,由于热平衡问题引起的热(冷)堆积,造成土壤温度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环境温度状况。

2.1 土壤温度通过大地热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以传导方式通过地球表面散失的热量,大地热流量q是岩石热导率k和地温梯度d T/d Z的乘积。匡耀求[4]等对中国的大地热流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地表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健性与大地热流值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大地热流较高的地区生态体系发育较好,生态环境优越;而大地热流较低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

土壤源热泵已在某些农村进行了试点,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将来有可能会在农村大范围推广。目前,城市土壤源热泵没有在耕地下埋管的,也许新农村新能源利用将来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研究土壤源热平衡对大地热流的影响,大地热流对地表生态与土壤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耕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就显得更有意义。例如,地膜覆盖技术能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原因是地膜的覆盖除了能够保持土壤的水分外,还起到了阻止土壤内热流散失的作用。匡耀求[5]等通过观察发现,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坐果能力的葡萄缺铁症是由于土壤情况限制了根吸收铁质的能力,如,冷凉的土壤较多出现缺铁症,而这种土壤均是热导率低的土壤,即热流的不足限制了根吸收铁质的能力。由此可见,土壤热流对植被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而中国多年平均的土壤热流场与深层大地热流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来自地下的热流是土壤热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热平衡问题的土壤源热泵长期运行可以导致地埋管周围区域热(冷)堆积,从而造成地下区域的温度持续升高或者降低,由此引起土壤温度梯度的改变,大地热流值随之也发生变化,使地壳表层的正常温度分布遭到破坏,形成局部地区热异常,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土壤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大地热流既影响土壤的温度,也影响土壤的湿度,因而是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的1个重要因素。

2.2 土壤温度对土壤物性和生物的影响

土壤入渗是指降雨落到地面上的雨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它是水在土体内运行的初级阶段,也是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6]。影响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自身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含水率、孔隙度等。土壤温度也是影响冻结土壤入渗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在非冻结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土壤入渗的影响能力甚微,但是在冻结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土壤水分发生相变的条件之一,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显著。土壤温度的变化引起土壤中固、液相水分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土壤孔隙状况的变化,对土壤的入渗特性产生较大影响。参考文献[7]中为了观测地温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在深度10 cm~20 cm的土层中,作连续的饱和导水率观测实验,得到地温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见图3)。

由图3可知,土壤温度与饱和导水率成1个上凹的曲线关系。随着地温的升高,饱和导水率随之升高,两者的关系是二次多项式。在北方寒冷地区推广土壤源热泵时,冷热负荷的差异使地下土壤温度持续降低,饱和导水率下降,导致土壤相应物性参数发生改变。相反,在南方炎热地区,冷热负荷的差异使地下土壤温度持续升高,饱和导水率升高,也会使土壤物性参数变化。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1种生物,它的生命活动中每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每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适温度。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适温范围,超越适温范围的条件,生物停止生长发育,进入休眠状态,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8]。因此,土壤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存在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它影响到土壤中有机质和N,P,K素的积累,土壤电导性、土壤水分状况、微生物活性及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热失衡会导致土壤温度的逐年持续升高或降低,一旦超过原有生物活动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必然会导致某些生物群落的灭亡,引起生物种类的重新分布,会破坏生物链,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3 结语

对于吸排热量难以自我平衡的系统,长期的土壤热量收支不平衡,造成土壤温度的持续升高或者降低,不仅使系统的运行性能下降,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推广土壤源热泵是因为其节约能源,利于环境保护,如果土壤源热泵的广泛应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就违背了人们的初衷。为了解决土壤热平衡问题,在项目工程实施之前,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地质勘探等工作,其次,在设计阶段冷热负荷应进行全年逐时动态计算,设计合理的布孔间距、适当增加埋管的深度等,在实施阶段可结合具体情况在采用复合式系统基础上应当适当增加土壤换热器的数量,增大土壤换热器间距。此外,还应注重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管理,运行管理不善会放大土壤冬夏取放热量的不平衡率。

参考文献

[1]魏唐棣.地源热泵地下套管式埋管换热器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1.

[2]杨卫波,陈振乾,刘光远.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热平衡问题分析[G]//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天津:中国制冷学会,2009.

[3]潘玉亮,徐伟.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温度场变化规律分析与探讨[J].建筑科学,2010(12):92-93.

[4]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试论大地热流对地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J].中国地质,2002,29(1):86-95.

[5]匡耀求,黄宁生,吴志峰.大地热流对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1):23-25.

[6]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程艳涛,王根绪,张春敏.长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与地温变化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J].地理地质,2006,15(7):18-23.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刍议 篇9

一、师生关系要平衡

师生关系平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然而, 现实的语文教学大多仍然沿袭过去的传统, 老师凌驾于课堂之上, 结果必然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保持师生关系平等, 一要热爱学生, 老师要教育学生, 爱是前提, 假若没有爱, 老师的教育就会成为生硬的说教。二是尊重学生,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和鼓励。三要宽容学生,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 也许会有各种不成熟甚至错误的看法, 老师应允许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否定, 不打击, 除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要做有益的引导。只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自己放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就能营造出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与学要平衡

“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 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爱学、会学、自学、乐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课堂认知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是主导。评定一节课的好坏, 除了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外,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正地动起来。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重教轻学, 不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知识。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培养学习兴趣, 做到“授人以渔”,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每学期布置1-2个与教学或学生生活相关的专题让学生动手查资料钻研, 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探索科学奥秘引导学生热爱知识, 只有喜爱知识, 才会激发人的兴趣, 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三、教书与育人要平衡

众所周知, 老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而在应试教育和社会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的影响下, “分数”成了评价师生的重要标准, 许多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能评上“三好学生”, 使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被大大削弱了, 教书和育人失去了平衡。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就要利用语文教学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在挫折中把握生命, 并养成宽容、负责的良好品质。现实中有的学生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 常常受考试成绩不好、朋友失和、父母责骂、得不到别人重视等等事情的困扰。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上《谈生命》一文时, 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 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等语句, 重新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教育四肢健全的学生更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健康的喜悦, 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课内”与“课外”要平衡

语文教学的生态与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 课内的语文学习是主体, 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是补充, 但是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满堂灌”使学生被动消极,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同时教师又把未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压向课外, 让学生加班加点, 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成了难以克服的顽症。语文教学的“内”与“外”平衡, 一方面要增强训练的意识, 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理解、当堂巩固;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 建立电子图书室等等, 让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 还要增加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观察自然、应用语文的机会, 使课外活动自然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教学与实践要平衡

一是开展摘抄活动。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课外, 凡发现好的名言警句、抒情或充满哲理性、论述精辟的文段都抄到笔记本上, 老师进行不定期检查。二是开展语文调查活动。布置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语文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如, 调查宣传标语的运用、农村对联写法和广告语等等。有些同学通过调查, 看到了作为常见的宣传标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一些标语大多用命令式口吻。比如:“严禁采摘花草, 违者罚款”、“严禁在此倒垃圾”等。而现在的标语大多是劝告提醒式的。如“要想富先修路”“进入林区, 小心失火”等等。三是指导学生写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六、“课内”与“课外”要平衡

语文教学中, 课内语文学习是主体, 而课外语文学习是补充。语文教学的“内”与“外”平衡, 一方面要增强训练的意识, 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理解、当堂巩固;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等, 让学生广泛涉猎语文知识。同时, 还要增加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观察自然、应用语文的机会, 使课外活动自然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生态环境平衡 篇10

探讨人与自然、社会、信仰的关系

《狼图腾》中, 主角作为一个大城市下乡到内蒙的“知识青年”, 通过对草原人民与草原狼“相爱相杀”关系的认识, 既具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又体现了人类向往自由的灵魂, 与社会约束力的矛盾, 再加上对草原人民信奉草原之魂“腾格里”的信仰, 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大片”的所有精神内核元素。更能让《狼图腾》脱颖而出的, 则是对“中国”的表现视角。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建国后发展初期, 大快抢上, 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故事, 生产队的领导起初是草原传达“上面”的精神, 要求牧民春季去“掏小狼崽”, 将小狼崽摔死后, 取得皮毛用于高档成衣的出口, 后来又大肆开发草原, 破坏环境, 非常不“可持续发展”的盲目听从指挥, 将草原改造成耕地。这个主题既具备环保精神, 又有反思精神, 不但题材深刻, 更非常具有思辨的精神, 故事浅道理深, 更能让世界电影产业, 对中国近年来颇具颠覆性的“开放”态度, 产生好感。

人与“狼”之间的哲学内涵

《狼图腾》中表现的“精神信仰”, 是一种看似很有深度、实则人人能读懂的、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 尤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电影中草原上的牧民们浩浩荡荡地去挖出狼藏在雪中的黄羊, 为的是让狼“不能吃太多黄羊, 这样明年黄羊减少, 狼就没的吃了。”但又不能让狼太饿, 否则狼会开始进攻牧民们的羊群。他们信仰草原的神灵的庇佑, 在保护与猎杀之间维系着生态的平衡。他们将死去的牧民置于草原, 为了偿还人类对草原的索取。即便他们必须听从“组织”的安排, 去“掏狼崽”的时候, 他们也充满了对“狼图腾”的敬畏之心, 每一个死去的幼狼, 都是将灵魂还给草原。而电影中人与狼的关系, 更加深了狼作为草原图腾的象征意义, 人类企图通过饲养狼而征服狼, 结局却是狼终归要回顾自由, 并且绝不会被驯服, 这也体现了“信仰”永远凌驾于人类的能力之上, 我们只能用尊重它来换取被尊重, 而永远无法通过驯服它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盲目放生破坏生态平衡 篇11

放生是一种美德,也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但是放生不能盲目,否则就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6月1日,十多名北京放生客来到京冀交界处不远的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将数千条蛇放归野外。据了解,这些蛇是他们相约一起出钱从街头小贩手中购买的。可是横行的长蛇一度在当地引起恐慌,很多村民撇下农活,开始了打蛇行动。最后放生客向村民支付4万余元,用以弥补村民打蛇带来的误工损失,总算才将这一事件了结。

这十多名北京客放生当初大概没有想到,这件事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麻烦。实际上,这些年,类似的事件在国内屡有发生。例如2011年有媒体报道,北京的一个放生团体在河北野三坡“放生”此前从四处购买的1000斤蛇,但群蛇的出现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恐慌。

放生是一种带有佛教提倡的行为,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在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深受佛教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一种特有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生就可以随意。

首先,盲目放生对生态平衡会造成破坏。目前国内的放生客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放生行为都是盲目的。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盲目放生对自然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本身都蕴含了许多风险。一方面放生的动物有可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而外来入侵物种一旦迅速繁殖,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甚至给一些物种造成灭顶之灾。在另一个方面,一些入侵动物身上携带的病菌、疾病也很容易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因为这些病菌、疾病通过与其他野生动物的接触就很容易被传播,从而给当地的一些动物乃至居民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

其次,盲目放生也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按照我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从国外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野生动物需要将其放生于野外的,放生单位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科研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擅自将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于野外或者因管理不当使其逃至野外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而近些年在一些规模性放生事件中,放生客的放生行为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允许,他们私自将大量的蛇群等动物放生野外,是很不恰当的,也是不合法的。

目前在西方很多国家,放生只是野生动物复健的最后一个环节。所谓野生动物复健,是指为那些受伤、遭遗弃或者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安置、喂养,最终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这种活动伴随着环保主义一起兴起。截止到目前,虽然只有短短40年的时间,但是动物复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严谨、科学、有序的高度专业化社会行为。在一些国家,要想成为一个野生动物放生或者是野生动物复健人员,还需要获得上岗证。

因此,笔者认为放生的同时不要忽视他人的利益,不要突破法律的底线,更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按照科学的原则来进行。否则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态环境平衡 篇12

一、以现实音符锲入历史课堂, 实现历史教学生态化

历史学科具有凝固性和一去不复返性, “察古思今, 鉴往未来”。如何将往事如烟的历史行云流水般呈现给未来的花朵?如何将历史昏暗的殿堂照亮?如何使学生从今天的角度、深度、高度、广度“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所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之事。安可顿 (Acton) 提出:“历史教学并不是给予历史事件同等的时间和篇幅, 而是根据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来选择”[1] 。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演化与发展, 以现实音符锲入历史课堂, 会使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的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生成性特点的课堂生态系统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教版) 中的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基于本单元内容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紧密相联的特点, 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透视国际风云, 从国际风云的视角解读历史。”尝试让历史与现实零距离的接触与互动。“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 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2] 。

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朝鲜问题组、中东问题组、朝鲜问题与中东问题组, 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情况, 我建议朝鲜问题与中东问题组作为裁判组, 而后朝鲜问题组和中东问题组达成协议:“彼此对对方的问题的探讨有质疑与评价的权利”。裁判组列单评判的标准:内容体现科学性、现实性、历史性、发展性与客观性;语言表达要条理性、流畅性、精练性相结合。同时邀请我作为他们共同的出谋划策的“总军师”和裁判组的“总监督”。在定好规则和“PK”日期后, 每个团队各自进行了分工协调, 兴奋地行动起来做准备工作以求有备无患, 以求“PK”场上一展风姿。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 现实是活化的历史。因此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审视历史, 把握历史跳动的时代脉搏, 领略历史学科独一无二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魅力, 所以优化课堂生态的结构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 正是呈现历史课堂生态化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多维度的作用。

二、载现实音符神入历史教学, 营造历史教学生态平衡

意大利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了“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3] 的论断。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 用现实的视角解读历史, 历史会发挥“知古鉴今”的现实价值和无限的生命力, 载现实音符神入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会体现时代性, 实现了“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育”[4] 的目标。

例如: (接上) 一场别开生面的“以现实音符神入历史, 以历史角度解读现实”的PK赛拉开了帷幕:

朝鲜问题组:

(一) 从现实看朝鲜半岛的历史

朝鲜2006年10月9日首次实施地下核试验。朝鲜声明“千方百计地加强自卫性的核遏制力量”, 朝核问题成为世界的焦点和热点。朝鲜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小国, 为何不顾一切坚持开发核武器呢?为什么朝鲜甘愿受制裁也要一往无前地执著, 问题的症结和朝鲜战争有相当大的关系。早在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 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就威胁对朝鲜26个目标进行核打击, 以阻止朝鲜军队及其盟军中国志愿军的前进。从那以后, 朝鲜就一直想拥有核武器, 以作为对抗美国军事威胁的一种反制手段。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几十年来对它采取的敌视和遏制政策使然, 是冷战的残留在东北亚保存至今的产物。

(二) 从历史的视角解读现实

有专家指出:时至今日, 朝鲜战争依然延续着, 因为在1953年仅由一纸停战协定中止了交火。为了维持这场不稳定的休战, 美国在韩国仍驻扎着大量军队。冷战结束后, 朝鲜的安全处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反而更加恶化了, 由当初的苏、朝、中三方抗衡美、韩、日变成了独自面对美、日、韩的压力。再加上小布什政府上台后, 先是把朝鲜、伊朗和伊拉克等列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 不久之后, 美国更是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 入侵伊拉克, 直接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这一切促使朝鲜产生了通过继续开发核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决心。在2006年10月3日宣布要进行核试验的声明中, 朝鲜外交部称:“一个民族若没有可靠的威慑力量, 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他们的国家就会遭到无情的侵犯, 这是世界各地弱肉强食的流血事件留给人们的教训。”[5]

(三) 问题症结与解决

朝核问题、朝韩问题、朝鲜半岛的安全问题、东北亚安全问题等等问题的源头都是源于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给朝鲜带来深层影响是:认为本国没有安全感, 力求从研发核武器来保护国家安全。如何解决?作为六方会谈中的一方代表和东道主——中国倡导和平解决问题是唯一解决的出路, 只有和平解决才能为本地区创造一个和平和安宁的发展环境。

中东问题组:

(一) 巴以现状

2010年3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洲联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和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代表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在俄外交部小别墅出席会议, 敦促以色列冻结犹太人定居点建设, 要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尽快恢复和平谈判。同一天, 以色列空军轰炸加沙地带6处目标, 以报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前一天火箭弹袭击, 致伤两名平民。法新社援引目击者的话报道, 以军轰炸三处与埃及连接的地下通道——汗尤尼斯两处空旷地区和加沙城附近一座金属铸造厂, 这预示着巴以之间紧张形势短期内难见缓解。

(二) 矛盾重重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 是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后, 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 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实际上主要因为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宗教矛盾突出、领土纠纷、重要文化遗产归属、大国插手等因素致使此地区发生了5次中东战争。

(三) 矛盾由来已久

历史上这里诞生过犹太教的“希伯来王国” (公元前1020年) 、基督教的“罗马帝国” (公元前30~公元476年) 、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7~13世纪) 和“奥斯曼帝国” (公元16世纪~1922年) 。在公元1096年到1291年西欧基督教 (天主教) 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战争, 即十字军东征 (The Crusades) 。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说:自古以来,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像耶路撒冷那样, 被投注那么多的信仰。身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 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 神圣不可方物。犹太教说, 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 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 城内锡安山上还有他们的宗教圣殿;基督教说, 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 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伊斯兰教说, 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 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四) 曲折的和平之路

1977年, 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1978年, 美、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1980年埃以建交。1989年, 以色列将占领的埃及土地全部归还。20世纪80年代巴解组织提出“以土地换和平”标志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召开, 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 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 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根据宣言, 1994年5月, 巴勒斯坦首先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实行自治。1995年以军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后, 除加沙地带外, 巴在约旦河西岸90%以上的领土内实现了自治, 但目前约旦河西岸仍有100多个犹太人定居点, 约20万人。由于巴以冲突不断以及双方在耶路撒冷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严重, 巴以最终地位谈判自2000年7月戴维营峰会中断后搁浅至今。

解决巴以冲突的钥匙在巴以双方手中。仅就冲突而论, 只要双方都有和平诚意, 政策对头、处理具体问题得当, 和平是能够实现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埃以问题的解决。反观现在之巴以, 两国内部都有两派, 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另一派的掣肘, 拉宾为此付出了生命。阿拉法特在同以方达成协议后, 也遭到反对派的反对, 一起爆炸事件就足以毁掉一个协议的执行。所以, 和平的意愿只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才能实现。

(五) 中东的未来预测

经过几十年的战争, 阿以双方已形成世仇, 中东问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渺茫。有人预测中东将成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起爆点, 拉登组织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 就来自中东问题的延长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越来越容易制造。现在美国和以色列一方掌握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阿拉伯一方没有, 所以中东还能维持一定的和平局面。如果将来阿拉伯国家, 特别是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掌握了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他们的报复将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中东问题不解决, 不仅美国和以色列, 全世界都会面临战争的危险。现在多数阿拉伯国家已经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色列足够的让步, 让阿拉伯人得到一个“站着的和平”,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压迫阿拉伯人接受一个“跪着的和平”。要以色列做出大幅的让步, 离开美国的压力又是不现实的。所以美国的中东政策, 将是决定今后中东“战争与和平”的关键 (注:学生研讨所用资料部分来源于百度索引资料) 。

两组团队胸有成竹夸夸其谈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游刃有余地穿梭和迂回着, 站在历史的高度解读了现实, 在现实的视角审视和领悟了历史发展的走势。两组学生为自己的团队为对手的团队欢呼着……裁判组边欢呼边整理着自己的评审内容。

在激动兴奋之余, 双方进入另一轮的互动——质疑与互动阶段:

中东问题组:

其一:请问朝鲜战争的国际大背景有哪些?这是你方漏掉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二:到目前为止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尝试?效果如何?请举例说明。

朝鲜问题组:

其一:对中东事物插手的大国有哪些?为什么插手的是他们?

其二:从5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 分析世界国际格局的演变原因和表现。

(回答内容略) 两组团队在侃侃而谈对方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探究中再一次培养了自己分析和解决深层问题的能力。

尾声: (裁判组商讨评判依据并公布结果)

朝鲜问题组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语言精练生动简洁, 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中东问题组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交汇上处理上不够科学严谨, 以致历史与现实结合得不够恰到好处, 没有出现如鱼得水的状态, 语言不够精练。所以朝鲜问题组优于中东问题组。

学生们再一次欢呼起来:“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对手奥特曼 (Ultraman, 含义:超人或“超人力霸王”) !同学们奥特曼 (Ultraman) !历史课OK!

承前启后的余音:

学生们的探究热情不减, 纷纷追问老师如何根本解决朝鲜问题和中东问题?我的回答特精练:“实现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对!学生们都点头称是。 (下课铃声响了) 但学生们余味未尽, 我说:“下一节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平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我们一起期待着下一次的精彩。” (学生欢呼:OH YE!)

看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我知道这“点头”意味着他们已经能从高屋建瓴的视角透视问题本质, 这是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因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东西, 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指出了鼓励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

“载现实音符神入历史教学”也体现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提出的“历史学科与时代特点、社会热点与社会焦点相联系, 养成了学生的‘五种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获悉和读解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 眷恋过去, 而是由此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过去唯有在不削弱、加强当代和未来的时候才具有一种价值。”[7] 所以面对新世纪、新课程、新一代, 历史教学处于拐点, 变“想说爱你不容易”到“想说爱你更容易”成为每个历史教师的追逐的目标。且“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 而属于现在。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 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 而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8] 所以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师要巧用现实音符营造历史教学生态平衡, 实现历史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 并能够主宰自己的社会 (生活) 命运”[4] 。

参考文献

[1]解学慧.美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其在教材中的实施[EB/OL].http//www.pep.com.cn/czlssy/jszx/kcjc/kcjcyj/200503/t20050330-211118.htm.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实验修订本)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32.

[3]张广智.现代西方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246.

[4]赵亚夫.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 (1) 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5) :3.

[5]伯蒂尔.林特纳.平壤情迷核武60年[N].参考消息, 2006-10-18 (9) .

[6]姜艳.质疑:有效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7) :39.

[7][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概念的建立下一篇:城市休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