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标准的问题(精选12篇)
鉴定标准的问题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 各种精神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有精神障碍的当事人。为正确处理和解决其行为主体资格及行为能力等问题, 常需进行法精神病学鉴定来确认, 以便公正审理案件, 保护精神障碍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而现行的鉴定程序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 更为重要的是, 尚未真正形成训练有素的专家队伍和统一的鉴定标准, 而司法人员又缺乏对法精神病学的认识和对鉴定书、鉴定结论审查的方法, 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公正裁决。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法精神病学鉴定制度中鉴定结论的审查、采信问题, 并结合国外的相关制度提出改革与完善的构想。
一、规范法官审查、采信鉴定结论的程序
首先,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 应当当庭出示;其次, 鉴定结论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质证, 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鉴定人的资格问题;二是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合法性问题。要防止现行质证流于形式, 一般应要求鉴定人出庭质证, 对鉴定过程和内容予以说明, 并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询问, 其出庭的差旅费应由败诉方承担。为了保证当事人有效地行使该项诉讼权利, 应允许当事人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辅助人出庭询问鉴定人, 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 使质证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 亦有利于法官做出正确采信。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当事人有权申请重新鉴定, 是否准许由法官决定。
二、多份鉴定结论的采信
在一个案件中只有一份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案件很多,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一般经过简单的审查和庭审质证后, 十分信赖地予以采纳。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上诉人和他们的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对鉴定结论提出异议, 甚至提交了一些相对“关键的”、新的被鉴定人精神异常的证据材料, 司法机关也常常以未提交新的精神异常的证据, 或新提交的精神异常的证据与司法机关已查明的情况不符等种种理由, 予以驳回。可见, 司法机关对于法精神病学鉴定机构做出的法精神病学鉴定是十分信任和依赖的。但是,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 却屡屡出现在一个案件中存在多份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情况, 而且多份鉴定结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即出现了经鉴定, 被鉴定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人”3种互相矛盾的情况, 涵盖了精神病人所有的刑事责任能力情况, 出现了让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 尤其是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无所适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审理案件的各级人民法院, 在处理互相对立的或意见分歧的鉴定结论时, 都采取重新鉴定作为消除不同意见的唯一办法。人民法院固然有权决定重新鉴定, 可是并不负有必须做出这种决定的义务;并不一定要得到一致的鉴定结论时才能做出判决。人民法院可以在意见不同的结论中评定和抉择其中认为合理可靠的意见。鉴定人的结论对人民法院并无约束力, 不过对不同意的结论应当说明理由。
三、违法鉴定结论应予排除
鉴定人在进行鉴定时违反有关法律所规定的程序, 可能影响鉴定的客观、公正性的, 其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无效证据, 应予以排除。
(一) 鉴定人违反有关回避制度
鉴定人回避制度是指鉴定人具有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规规定的几种情形时, 鉴定委托机关及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鉴定人也承担自行回避的法定义务。《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管理办法》第34、35、36条分别规定“鉴定委托人或者鉴定申请人认为鉴定人与被鉴定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鉴定公正的, 可以提出回避要求, 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查证属实的, 鉴定人应当回避”。“被鉴定人及其亲属认为鉴定人与被鉴定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鉴定公正的, 可以提出回避要求, 经精神疾病鉴定委员会查证属实的, 鉴定人应当回避”。“鉴定主持人认为鉴定人与被鉴定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鉴定公正的, 可以提出回避要求, 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查证属实的, 鉴定人应当回避。”针对重新鉴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规定了特别回避制度。即重新鉴定的, 应当另行指派或者聘请鉴定人。鉴定人违反上述规定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 其所做出的鉴定结论应当予以排除。
(二) 鉴定人员尚未达到法定鉴定人数的, 鉴定结论不予采用
法定鉴定人数是指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进行鉴定的人数。实际进行鉴定的人数不符合法律要求的, 对该鉴定结论不予采纳。“精神疾病司法鉴定鉴定组应由单数鉴定人组成, 成员不得少于3人”, “办案机关或申请人要求复核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鉴定组应由单数鉴定人组成, 成员不得少于5人”。
(三) 鉴定结论的书面格式不符合法律要求的, 不予采纳
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应当以《精神病司法鉴定书》的形式做出, 经鉴定人签字并加盖法精神病学鉴定组织公章后生效。鉴定书应包含有:被鉴定人的自然情况、委托机关或申请单位、鉴定案由、调查资料、分析意见及鉴定结论等内容。做出法精神病鉴定结论时, 参加鉴定的鉴定人应当签署鉴定意见, 如有不同意见时应当分别记录在案。只有符合上述要求, 即内容完备、形式合法的鉴定结论才能采信。
(四) 鉴定所依据的调查资料不真实、不全面的, 鉴定结论不予采信
鉴定人做出鉴定结论所依据的调查材料应当包括: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调查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病史情况、案情经过、审讯材料及拘押期间的表现等。调查材料要具体、详细、真实、客观, 并应当注明调查对象及资料来源。调查资料必须通过合法程序提取、收集, 否则将以鉴定结论违法为由而不予采信。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管理办法[EB/OL].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3736/n273796/n1600556/n1600567/8715.html, 2005-09-29.
鉴定标准的问题 篇2
(一)、选用合适的鉴定系统
细菌鉴定系统并非分类模式,尽管它们表面看来有些相似,对一群病原体的鉴定系统设计,基于一种或多种该细菌都具备,而其他群细菌皆不具备的特征谱.用于该群鉴定的特性,通常不是用来分类,如分类用DNA/DNA杂交研究,而鉴定则基于与基因信息密切相关的表现型特征.常规鉴定试验应该选择方法简单,反应判断明确,价廉等如TSI琼脂.MIU琼脂。
血清学反应在分类上价值有限,但在鉴定中常常有极大作用,由于方法学上操作简单、快速,而且特异性高,它给细菌鉴定提供快速诊断方法。对许多菌属、种的鉴定,常用整试验图谱得出,肠杆菌科菌种是个例子,为减少需要大量培养基,已设计种简便、快速多试验系统,并有商品供应,用于各种微生物鉴定,特别是医学重要微生物鉴定。每个制造商提供的图、表、编码、计算机数据和鉴定概率等,皆以配合各自出产的多试验系统运用。因此盲目接受一种鉴定模式,而不去考设计者所要求的特定条件,如接种量、育温度、时间、培养基的 分,培养基的表面化与容量的比率及确定阴性、阳性结果的标准,就会导致错误。虽然商品性多试验统,因严格的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控制,给各实验室提高标准化系带来好处,但至今还没有一种系统对各种病原菌鉴定均达到很高的符合率.因此,当选用鉴定具有种特性的 检菌时,应与已知的典型或标准菌株作对照比较,以保证在自已实验条件下,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正确判断阳性与阴性的反应界限
现已发现,一些试验是基于质粒或噬菌体介导的有较高可变的特性,因而用于鉴定是不可靠的。理想中某试验应当给予明显的阳性或阴性可重复试验结果,而没有模糊反应。某些细菌的革兰染色是可变的,只形成少量芽胞的细菌,仅通过染色和对热耐受试验确定也很困难。糖类分解试验很难把产少量酸从不产酸中区分开,用于鉴定系统试验,精确、具体的阳性和阴性结果反应界限很重要。
(三)纯化培养物的必要性
人们在使用表现型特征进行鉴定病原菌之前,纯培养物几乎是必需折。从选择性平板佻单个菌落不能保证纯度。活的但不生长的污染菌,常可在于挑选的菌落之中或附近,并随选择菌一起行次代培养。因此,选择性培养基更适用于最后分离。纯培养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总是彼此相像,显示分纯的迹象。另一种纯度的标准是形态学,纯培养细菌在染色涂片上,通常表达形态学高度相似性。虽然如此,但也有例外,如S---R变异荚膜变异、色素-无色素变异,可在某一基质、温度或其他生长条件下出现,也因培养物菌龄、所用培养基以包括球形体、包、芽胞形式和多形态性等发生改变.
(四)细菌鉴定的步骤
鉴定是一个未知株按其生物学特征,经过与有已知的菌种进行比较后划归到一已知菌种的分析过程。
1、明确鉴定菌种已获得纯培养。
2、2确定革兰染色形态,然后按科、属、种走步骤鉴定下去。
3、利用已具备条件,尽可能地缩小鉴定范围。
4、把知识、经验运用于每一鉴定步骤。
5、应用最小数量的试验方法作出鉴定。
6、将分离菌株与相关的典型或参考菌作比较,以保证实际应用鉴定系统,在你的个别实验条件下是有效的。
对文物鉴定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文物鉴定;社会变迁;历史发展
文物是经过一定历史时期发展而来的产物,它与其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文物的形态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甚至很难对其原本的面目进行认识,这无疑为现阶段的文物鉴定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近年来出现一些不法分子不择手段的对珍贵文物进行仿制,意图谋取暴利,类似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文物鉴定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从现阶段的情形来看,怎样对文物的真伪进行确定已经成为文物鉴定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文物鉴定的方法
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在对文物展开鉴定的过程中,会根据文物质地、性质以及所属时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鉴别方式。在对文物进行鉴定的过程中,专业鉴定人员会对其进行清洗的辨别。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专业文物鉴定人员总结和出一系列有规律性的鉴别文物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说,本文探讨的这些文物鉴定方法是以不同类别文物作为主要载体的,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物展开的分析与对比。
(一) 比较法
在对历史文物展开鉴定的过程中,比较法是一种鉴别文物真伪的主要方法,所谓“没有比较久没有鉴别”在文物鉴别中同样适用。不同种类的文物是由文物的性质来决定的,不管使用传统的鉴定方法还是使用现代科学的鉴定方法,一般都会使用比较法。例如,专家不能对文物的科学价值及真伪年代进行鉴别时,会在鉴定期间选择能够对文物真伪及年代进行辨别的标准器。应用标准器对文物的性质、所在时期等方面展开比较,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总结。此外,专业人员还能通过标准器的使用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和冲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实际鉴定结论是非常接近的。
(二) 综合考察法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综合考察法始终是文物鉴定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鉴定方法,从长时间的鉴定中发现,使用这种方法得出的鉴定结论是比较准确的。专业人员会将鉴定的出发点放在文物特有的性质上,并将各时期文学史料作为参考。同时将同类别同时期文物性质作为辅助,针对文物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因为一些文物史迹存在较大的占地面积、繁多的内容,因此这种综合考察法是比较适用的。
二、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虚伪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不管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尤其是那些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的文物,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仿品,甚至会出现一些劣品,面对这种情况,各种文物在珍藏之前都要请专业人员对其真伪进行鉴定。一般来说,专业人员在对文物的真伪进行判断的时候,都是针对馆藏文物或者流散文物来说的,对于具有传世价值的文物古迹来说,只需要专业人员对其局部进行鉴定即可,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文物古迹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筑上的各种文物受到一定腐蚀之后,后代人还会在原有文字基础上进行再次的雕镂,所以对文物史迹局部鉴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断代
断代是对文物真伪进行鉴定的首要前提条件,只有将文物断代工作做好,专业文物鉴定人员才能与同一时期的文物特点相结合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文物真伪鉴定的关键在于所处时期存在的差异,同时制作文物的材质、花纹之间的差别也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条件。文物经过世代相传以后必然不会得到较好的保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为文物断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我国现存的很多碑刻已经不能辨别其年代,这就需要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对其进行清楚的断代。
(三) 评定价值
文物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才能成为珍品,这样的文物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应对其是否具有实际价值进行鉴定,其价值得到确定之后,再由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对其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进行探索与分析,此外,专业文物鉴定人员才能对其价值的高低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三、 文物鉴定的特性和基本要求
在文物鉴定工作中,文物性质和内涵都是不同的,所以根据文物鉴定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即严密、具体、求实以及细致。下面将文物鉴定基础作为根本出发点,对其基本要求进行分析。
(一)文物鉴定应该坚持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用辩证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对文物展开科学的研究与调查,并对文物中存在的社会和科学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
(二)由经验丰富的文物鉴定人员对文物所属时期以及其真伪进行正确的判定。
(三)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应针对文物展开综合性的考察与分析,对文物的性质和文物本身蕴含的寓意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将其作为依据对文物各方面的价值进行断定。
(四)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应该具有非常丰富的鉴别丽水文物的知识与经验,还要对多种文物伪造方法进行深入掌握,掌握各种文物鉴定方法,并以此作为对文物真伪进行判定的依据。
(五)專业人员在对文物进行鉴定时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保持高度的鉴定能力和崇高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在鉴定开始之前将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并针对需要鉴定的文物提供鉴定意见。
结语
在文物工作中,文物鉴定时其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专业人员只有对各种文物鉴定方法进行掌握,将文物鉴定工作做好,才能将文物鉴定工作做好,进而使我国人民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使东方文明屹立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郑道春. 我国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275.
[2]王治国,王晖. 我国文物鉴定理论与方法亟待创新、突破和完善——新创六维十八步三论文物鉴定概念简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9):92-99.
[3]李坚. 视觉盛宴 华美乐章——评《中国古代文物鉴定丛书——玉器、陶器、铜器、瓷器鉴定》[J]. 美术之友,2009,(4):34-36.
[4]石晓. 文物鉴定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J]. 收藏界,2011,(6):32-35.
国画的规律问题及现代标准 篇4
先弄懂什么叫规律,《辞海》解释:“亦称法则,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它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就是说,规律决定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人为改变。那么绘画有发展的必然趋势吗?有谁知道绘画如何发展吗?“文化大革命”时期到处是“红海洋”、“毛”、“林”的像,这是绘画发展的规律吗?如果有这个规律,香港、台湾为什么不画“红海洋”?而且至今也没有重复过。而且也是人为改变的。所以,我曾否定过绘画以及一切非自然现象有规律。
绘画如果没有规律,我们研究它干什么呢?后来想起我研究中国山水画史时发现,绘画都受朝代影响;绘画虽不从属于政治,但必受政治的影响;绘画有时也受经济的影响,每一个时代皆如此,这是普遍的、重复的。这应该是规律。但这种规律是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规律?还有问题,因为黑夜结束,白天到来,是全部白天,不会这一大块是白天,那一小块是黑夜。艺术受经济影响的同时,也有画家不受经济影响反而画得好的。自律的性质不可能有具体的,比如国画的发展是沿着什么样的路线发展,或者必然走向抽象,必然走身具像,这都是天方夜谭,空头理论,毫无价值。国画的发展也不可能按某人所说的什么方向去发展,历史是不可逆转的。五十年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今天家家都有一台电脑。国画的发展必受时代、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的影响,你不可能知道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你又怎能预知国画发展的前途。
规律是总结出来的,但对以后的实践有指导价值。但必须由聪明人总结,由聪明人去读、去实践,才有价值。
关于国画的当代标准,也是个问题。画家能按照标准去画画吗?凡称画家者,必能创造必能开拓,所谓“融合”、“延续”都不能称为画家,只可称为画画人。真正的画家绝不可按标准去创作。但如果画画没有标准,又怎么区分作品的优劣呢?思考很久,结论是国画不可能有具体的标准,但必有形而上的标准,这标准也是在规律之下产生的。
好的画家不会根据标准去创作,但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标准。
一、必受物质材料影响。以上说过,中国画和西洋画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物质材料的区别。中国画的材料是绢、纸、毛笔、墨和水调的颜料。如果改用画布和油画颜料,用油调色,那么标准就当另议,如果用中国的物质材料去画安格尔的《浴女》,即使能画好,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标准。因为西方的物质材料成就的是西方的绘画特点。同样,要用西方的油画布和油画颜料画出中国画的特色,也是困难的,无意义的。二者互相吸收是可以的。
二、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文学、哲学的影响(这是一篇专门论文才能讲清的)。
三、必受传统国画的影响。即使你是反传统的,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反对的,其实是反向继承。
四、必受政治影响。“文革”时到处画“红海洋”是政治影响。现在不必按政治的要求去画,即政治宽松了,所以绘画的形式、内容也宽多了。这正是现在政治影响的结果。画家本人可以不理会政治甚至反对政治。他必受政治的影响和约束,他也必有政治观点。
五、由于西方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因而主流绘画必受西方思潮和西方绘画的影响。
六、大部分画家会受经济大潮的影响。
因此,要树立国画的当代标准,必须考虑以上六点影响。还有我经常讲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个人特色,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民族特色中主要是传统,各种形式的绘画,仍以传统一路最难,也最深。传统中的笔墨要有很深很多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像一些认为笔墨等于零的人那样,一划(画)一抹一涂就行了。董其昌说:“一一毫端百卷书。”一笔一画中都有百卷书作底蕴,儒道禅的精神会在你笔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当然,你的学养、性情、性格、气度、气质,都在这一笔中有所显现。否则,你的笔墨就是十分贫乏的、简单的、虚弱的。我们经常说某人的画功夫深,他的笔墨厚重有魏碑的底子,他的笔墨潇洒有魏晋风韵,他的画中有禅意,有道家的“无为”观念,有很强的政治情绪……你的笔下有无这些内涵,你懂不懂下笔还要有这么多基础,这就是一个标准。
时代特色,如果你一味照抄明或清人的绘画,即使画得很像(不可能真像),也不过是古人的东西,你没有时代特色。更可悲的是很多人画画既没有时代特色,也没有古人特色。即是说他笔下没有任何内涵。你照搬西方绘画,用毛笔画西画,只能叫有西方特色,也不叫有时代特色。吸收西方的绘画特色,化为中国的特色,如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都是吸收了西方素描之长处,但以中国的传统笔墨化解了。这就叫时代特色,当然只能叫“时代特色之一”。但你没有传统的笔墨作基础,学西方而只能被西方俘虏,根本谈不上时代特色。所以,时代特色是不易达到的。也有人完全无视西方绘画,只在本国传统上加厚、改进。因为你在传统上加厚了,就有了新的特色,或者在传统基础上变化了。变化了也就是加入新的特色,这也就是时代特色。
个人特色,即在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了个人的风格,但又和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不可分割。有人说“只提个人风格就行了,个人风格必有民族、时代特色”,但只提“个人风格”容易导致一些人毫无基本功的胡涂乱抹。因此,要提出在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基础上的个人风格。但仅有时代、民族特色而无个人特色者,又容易流于一般化、普遍化或流行风气。个人特色中好的即可称为风格,是画家个性、精神、修养、功力的集中显现。有个性、有精神、有修养、有功力的人必有个人风格,尤其是个性强的人,风格自然会出现。反之,无个性、无精神、无修养、无功力的人,也不可能出现个人风格。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问题 篇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 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4、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5、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 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 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 数学本身 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 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8、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和模型思想。
9、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 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0、在新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能否解决问题是检验良法的标准 篇6
在慈善法出台之前,作为支持慈善法的民间参与者,我一直都有点担心,担心它会成为一个恶法,一路关注、努力发声都是想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以为,慈善法是良法还是恶法,重在能否厘清群己权界,也就是私权与公权、公民权利与公权力的关系,以及两两组合的关系。慈善法要用公权力保护公民自愿和自由选择做慈善的权利。
有人说,慈善既然是我们每个公民自愿选择的自由意志体现,为什么一定要用法的形式加以约束?它是否违背了公民自由选择慈善的权利呢?这是慈善法大众传播中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我们说,公民个人对他人的善意帮助是基本的公民权利,而当公民自组织成为社会慈善组织时,就属于公民权的延伸,延伸到公民的社会权利。这两者有时候不见得一致。
我们都知道,3月26日,演员李小璐被微博上一名因孩子生病,向社会求助捐款的假冒“苗女士”给骗了;3月12日,一名中山大学团委干部因孩子病情严重,以公益众筹的方式向社会求助,结果本来只需要8万元,却筹集了100多万,被人说成是骗捐,纠纷不断,致使他开始全额退款……这类事件不断发生,从我1993年进入慈善界以后,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显然,个人求助用公募的方式是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尤其在网络时代,公募行为在形式上难以分清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不采取法治手段强制分开,而将个人求助这种基本公民权利与延伸的社会性、组织性的公募权利混为一谈,就往往导致恶劣后果。上面两个例子中,无论是求助者还是捐赠者都被伤害了就是证明。
显然,要解决慈善领域中的这些现实问题,正是慈善法必须出台的根据所在。我认为,一定要强调法治,因为以上的问题,用道德、道义治理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用法治。
慈善法为何十年怀胎?
对慈善认识不清。从2005年开始到今天,慈善法十年磨一剑方得以通过,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其实主要是因为大家对慈善的认识不清,每个人都明白:慈善不是属于民政部一家的,而是大家的。慈善到底是传统民政部门管理的“小”慈善;还是超越扶贫济困为主体的“大”慈善?慈善究竟如何定义,范围放到多大?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断,需要研究、厘清。
《立法法》出台。2013年,我国《立法法》出台,要求所有的立法都由人大常委会来完成(之前是由各相关部门来提的,比如《交通法》由负责交通的部委来提),不再允许各相关部门提案后再交予人大表决。2014年我国慈善法提上立法议程,刚好就是第一个在《立法法》出台后要立的法,是第一个由全国人大内部的部门自行立法的法律。这对全国人大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全国人大内司委非常努力,两年内到处调研,开了约30场研讨会,光是参加北大、清华联合召开的《慈善法半月谈》就有14场之多,参加中国灵山促进会组织的综合性大型研讨会就有4场。他们认真听取各方代表意见,与大家无数次地商讨,得到真知才去做法条。作为这两年民间协助国家立法的参与者,我的确是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
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在慈善法出台之前,慈善界呼吁要搞一个慈善法典,也就是说这个慈善法的法条要具体、细致、可操作,要能落地,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法,才是一个良法。
也就是说,慈善法如果能解决像魔鬼助学达人,李小璐被骗捐等等这些问题,它就是一个良法。
在协同、推进立法的过程中,我们的方式,是把慈善领域中所有发生过的实际问题一一排列出来,然后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商讨法条。应该说现在出台的这个慈善法是非常不错的,它规定了很多内容,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慈善定义、对组织登记、放开公开募捐、激活慈善信托、明确慈善财产管理等等,还有信息公开、税收优惠、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和法律责任规范统统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整体架构相当完善。其中有几大亮点:
倡导大慈善。慈善法明确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的组织,都是慈善法的主体,他们用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公益性质的活动,包括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等,都属于慈善。慈善法最后还有个兜底条款,叫做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都在内。这就很宽了,包括在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还有慈善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开展的公益性质的活动。那么,宗教组织的慈善,企业的慈善都可以包括在内了。
厘清政社界限。慈善靠民间,靠的是大众,而不是靠政府,靠大款。过去的慈善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直接上手,带头募捐,捐款放入与政府有关的组织自行分配。这就混淆了政社界限。政府做社会福利公共事业依靠的是税收,税收是强制的,所以,政府是以强制求公益,这是政府公益不是慈善。慈善是民间公益,是公民自由意志的体现。公民以自愿求公益,政府公益和民间公益即慈善的方式和机制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混淆了,政府来替代民间做慈善募捐,掀起募捐风暴,要求企业、机关干部等要为政府规定的目标捐赠,这就是摊派,就是强制。慈善法明确规定了慈善是民间的,不许强迫、逼捐、摊派。
慈善法治。为慈善底线负责是此次立法的目标。此次立法把底线定牢,开启民间与政府共同为社会筑底的时代,这也是用法治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里程碑。
重视可操作性。这部慈善法在扩展慈善的范围、巩固慈善组织直接登记制度、逐步放开慈善公开募捐资格、激活公益信托制度、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慈善服务法定化等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条规定,无论慈善范围、主体、登记、公募资格、服务、奖惩规定全都突出了操作二字,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使立法走向专业化、法制化。这也是检验慈善法是不是一个良法的一个重要标准。
慈善法时代的企业作为
保护、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原本是从商业伦理角度提出的,后来扩展了。企业为什么应该担当公共责任呢?因为企业的权力在全球化时代大大提升了。权力大了责任也应该跟着长大。尤其跨国公司和联盟,你的全球影响力更大,更要站在公共立场上考虑对环境、扶贫、弱势群体等地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社会重大问题做出应有的回答。此次出台的慈善法把企业道义的责任以法律的方式保护、规范了,以后如果再遇到捐款摊派的,就可以手持慈善法来讲理,通过法治解决问题。
多选下的慎重抉择。此次慈善法提出了一个大慈善的概念,那么在这个背景下,企业该何去何从?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公益,公益就是公共利益的领域,是为不特定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因此企业能做的范围很宽,没有哪个领域是不可以进的。所以大公司要认真挑选进入的领域,选择参与的规则和方式,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因为什么都可以进,所以更要慎重。
专业人才和长期志愿。企业未来的慈善活动该朝着什么方向走才是对的呢?为社会提供专业志愿者是一个重要方向之一。我发现目前的国际大公司在支持志愿服务时,不光支持钱,更重要的是支持人,以专业的人支持社会组织、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支持方式是捐出时间;比如1000个志愿捐赠小时。我以为是很好的项目创新,它将志愿捐赠的时间作为一个项目而且长期化了。
以慈善为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捐钱与否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人的自由选择,而是更加重大的影响人类走向的大领域。如果慈善公益能够成为人类哪怕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的生态就能得到相当的改变。所以,大公司未来如果能够培养一大批以慈善为生活方式的人,就能起到改变社会生态的排头兵作用,让这些种子在企业、在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随风传播,影响更多的人,更多的社区和公司,促推人和社区和机构的共享慈善、共同发展。
编辑|董亚雪 yaxue.dong@wtoguide.net
电子文件鉴定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影响电子文件鉴定的障碍性因素
(一) 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难以确认, 影响档案证据价值的实现。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纸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体现为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内容的真实性。对于电子文件而言, 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 对其进行增、删、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 使得原始性标志荡然无存。此外, 电子文件载体与信息相对分离, 造成电子文件在传递或更换到其他载体时, 存在着内容失真的可能, 如果没有专门的技术措施, 难以确认同一内容新、旧文件的一致性, “原件”的消失, 引起人们对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怀疑。在完整问题上, 电子文件没有固定的载体和实在的物理形态, 在复印和转换的过程中, 极易受到人为的主观左右而重新组合, 导致信息丢失, 加之电子文件结构复杂, 存储形式多样, 容易造成信息的损失。
(二) 电子文件具有多变、易逝等特点, 增加了鉴定工作的难度。在电子文件时代, 文件数量的压力与鉴定工作的紧迫性使得档案工作者无法再保持纸质文件的固有步伐, 寻求“批量处理”的高效鉴定方法成为迫切需求。同时, 电子文件具有多变、易逝的特点, 一般机关工作人员没有长久保存文件的责任, 往往会将一些失去现行作用的重要文件删除;系统运行的故障、用户误操作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有价值电子文件的流逝;对于通过数据连接操作建立起来的数据库电子文件信息, 一旦相关对象发生变化, 将自动反映在与之关系的文件中, 导致文件具有动态、关联性。因而, 电子文件的初次鉴定不能像纸质文件那样等到文书处理程序完毕后再进行, 要在文件形成之前就做好准备, 及早确定每份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三) 鉴定主体结构不合理, 影响鉴定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 不管是纸质档案、木质档案、照片档案还是实物档案, 鉴定成员都是档案工作人员、业务人员和有关领导组成的鉴定组合。但进入电子文件时代, 电子文件对软硬件环境的依赖等特点, 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档案鉴定工作的合适人选。一方面, 档案专业人员大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电脑知识, 而熟悉电脑的专业技术人员又没有经过档案专业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 对于业务人员来讲, 在鉴定时更多地会注重于本机构或部门的利益, 而忽视社会对文件的长远需要。这些因素对电子文件的鉴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破解电子文件鉴定难题的应对之策
(一) 鉴定内容的转变:采取“双重鉴定”标准, 保障档案的证据价值。双重鉴定思想源之于档案学者哈罗尔德.瑙格勒1984 年的研究报告《机读文件的鉴定》, 他认为“机读文件的鉴定包括文件所含信息的鉴定 (内容鉴定) 和文件技术状况的鉴定 (技术分析) ”。这一思想在理论上为鉴定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建立了两个支点, 即内容的有用性和技术状况。他认为, 就电子文件而言, 技术鉴定比之于内容鉴定更为重要。所谓技术鉴定, 是指对电子文件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分析以及对文件载体性能等方面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测。
(二) 鉴定方法的转变:运用宏观职能鉴定法, 应对电子文件多变、易逝的特点。与传统档案相比, 电子文件数量庞大并产生分散, 具有多变、易逝的特点。传统的“直接鉴定法” (或称内容鉴定法) 已很难适应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 于是在结合“来源原则”的基础上, 对传统职能鉴定法进行了重新发现和诠释, 提出了“宏观职能鉴定法”。它所关注的重点是文件形成者的职能、计划, 所参与进行的活动及活动的有机联系和业务的重要性。换言之, 宏观鉴定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份的文件内容, 而是某种职能的文件, 实行前端控制。落实鉴定方法, 指导鉴定工作开展的关键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的制定。
(三) 鉴定主体的转变:合理搭配鉴定人员, 保障鉴定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我国国情, 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文件鉴定的组织形式。首先, 基于电子文件鉴定应立足于宏观、微观层次, 进行技术和内容双重鉴定的共识, 由多方人员参与的鉴定组合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组合可视各自、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而定。理想的组合是档案人员、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三者的组合。档案人员能够运用文件管理的专业知识, 提出档案鉴定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 并能兼顾到档案的长远价值;业务人员则更了解本机构的职能以及具体文件的利用价值;技术人员利用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从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对电子文件进行技术鉴定, 判断其真伪。这样三者之间可以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对档案鉴定能够有一个比较周全的考虑。其次, 因我国开展档案工作的机构类型较多, 情况复杂, 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构可采取不同的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的双重鉴定——《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三.档案学通讯, 1998.3
课程标准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过去10年课程标准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教育现状视角狭窄, 培训缺少现实针对性
教育发展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还要受社会现实中诸多价值取向的制约。教育发展不仅会被考试绑架, 而且还会被诸多社会现实矛盾所钳制。课标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与社会所热捧的应试教育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博弈, 应试教育往往要占上风。是素质教育错了吗?从国人的素养和人的长远发展看, 谁都拥护素质教育。是学校不想搞课改, 不明白素质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吗?答案肯定不是。因为学校的真正评价者是社会, 学校的办学成绩是百姓说了算。尽管考试卷子很难测出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考试的高分数意味着高学历、高能力, 以及名牌大学和好工作、好前程。现实社会是浮躁的, 它不可能耐着性子等上若干年来看教育成果, 它密切关注的是应试分数。
教育现实存在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教育被戴上应试教育的紧箍咒, 疯跑在分数教育的路上, 似乎谁也阻挡不了;浮躁功利的社会现实似枷锁戴在教育的头上, 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考试文化已变成血液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身上, 学校永不能承担起为国人透析血液的重任。新课标所描绘的教育教学的理想远景与社会客观现实对教育的绑架, 让学校只能放缓追梦的速度。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 如果课标培训视角只盯着学校, 只用课标思想、理念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 只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去分析课标思想和理念的含量, 只一味指责学校在新课标改革上行动迟缓, 那是不尊重客观现实的武断。
研究当下的教育现状, 必须要用广角镜:站在历史的角度, 找到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 找到主导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源, 找到中国几千年教育发展史与当下新课标在教育思想、观念、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同, 进而实事求是地评判教育现状。任何割断中国几千年教育历史而另辟蹊径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任何不从几千年教育历史的角度看待学校而简单结论的观点都是荒谬的。要站在现实的角度, 找到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密切关系, 找到绑在学校教育身上的多个评价取向, 找到社会现实中紧紧控制教育行进方向的多个因素, 从而客观分析社会现实中多个无形的巨浪对学校教育理想的强烈冲击和强力消解, 然后努力为学校找到缓解冲撞的方法和途径。要站在世界的角度, 观察和分析世界各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研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找到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点, 从而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中众多的积极因素, 挖掘传统教育中的科学成分, 甄别伪科学的成分, 并进一步分析传统教育对新课标的影响, 进而全面地评价课标培训的现状, 而不是一味地说“是”或“不是”。
当课标培训有了更广的视角, 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现状, 更辩证地分析教育现状, 更冷静地评估教育现状。这样, 学校对课标培训不积极、十年课改的课堂没有多大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明显增强……就不会简单归咎于学校。
(二) 研究教师现状只看表面, 培训缺少情感互动性
从表面看,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但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 社会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同样不可回避。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现状已是客观存在, 要改变并不容易。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所积淀的, 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的做法, 被教师奉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法宝, 被学生奉为提高分数的灵丹妙药。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教师本人, 还存在于学生、家长、社会的教育认同中。这样的现实, 要想通过简单的课标培训让教师放弃他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是天真的想法。如果不从实践上打动这些教师的心灵, 让他找到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培训多半就会落空。
教师自身的时间和精力透支使得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也许不能说教师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 但可以说教师花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是其他很多行业无法比的。升学率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没有了周末, 没有了早晨和晚上。除了吃饭睡觉, 他们似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育教学上。教师们需要认真学习的是考纲和复习资料, 需要详细研究的是夺取高分的宝典。高分数才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个人的命运全凭分数, 能证明非凡教育教学能力的也唯有分数。这样, 教师学习课标的动力从哪里来?时间和精力从哪里来?学习的实惠从哪里来?毫不夸张地讲, 也没有哪个教师不喜欢新课标, 没有哪个教师对眼下的教育顽疾不清楚的。但教师迈出这步, 勇敢挑战现实的风险太大了。不看到这点, 不站在教师的角度看问题, 不明白教师内心的焦虑和惶惑, 不了解教师真正的需求, 培训就会引起教师的反感。
教师的学养基础使他们不愿学习那些深入深出的教育理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学习和表达必须深入浅出。教师对教学文本的研究就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 教师对文本的“导”, 就是一个从生涩语言到通俗语言的转换。可当下阐释课标的文章或论著, 故弄玄虚玩概念者有之, 颠来倒去玩语法者有之, 洋洋洒洒玩鸿篇者有之, 生造词句玩高深者有之。诸如此类玩“学问”的培训类书籍搞得教师头昏脑涨, 没有兴趣学习了。
(三) 研究学生现状关注应然, 培训缺少社会现实性
学生发展的应然状态, 在新课标中有周全表述。教师也非常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学生也向往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可是, 学生的实然状态也是他们自己无法改变的。虽然一纸试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却能决定学生的命运。应试教育的神威, 学生只有臣服的份。学生只能一心一意把卷子做得接近于标准答案, 以获取很高的分数, 让自己进入理想学校。处在现实中的学生更加关注高考、中考考什么, 关注这些东西从哪儿来, 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关注考试甚于课标, 在师生心中考纲一定重于课标。实然状态的学生处境是可以理解的, 是不该批评的。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分数, 把分数变成为自己的命根。学生这样的实然状态一定不是课标的应然状态, 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非常清楚, 在教学中教师也非常注重这样的实然状态, 尽力让学生在现实面前成为胜者。
课标作为纲要性、方向性的文件, 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应然性的, 是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 也是教育理想化的目标。但课标所描述的教育应然状态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并且有些能力性目标是根本无法用一纸卷子测出的, 学生真正的素质和能力还没有科学的评价依据。课标的应然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实然状态存在诸多矛盾和困惑:学生煞费苦心的恰恰是课标该冷落的;考试分数强势地代表了能力;分数可以突击获得而能力不会突然得到;凸显了课标的教学可学生不会做题……毫不客气地说, 目前实然状态下的学生仍旧是全力追求分数, 课标所描绘的应然状态一定要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实践, 在不牺牲学生分数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可当下的新课标培训, 更多凸显的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的应然状态, 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围绕应然状态去奋力拼搏。这样的培训是正确的, 但怎样结合实然状态, 怎样让应然状态落地生根, 让学生的现实利益不受损伤, 让学生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培训却少有涉及。
二、课程标准培训的实施策略
课标培训要赢得教师的青睐, 让教师对课标培训充满期待, 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参与课标培训, 必须要追寻培训的有效。
(一) 要把培训放在学校
课标培训的所有理论、观念、思想, 无论从纯理论的角度看是多么伟大、先进、科学, 最终都将由一所所的中小学校去演绎、丰富。课标培训已十多年了, 但教师感到收效甚微, 感到更多的课标培训搞的是形而上, 宣扬某一大家的教育思想和主张, 是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纯理论宣讲。究其根源, 恐怕是课标培训更多是在研究室, 少有连接学校教育的地气。而有实效的课标培训更多地关注课标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接程度、学校现状与课标差距的合理冲撞与消极影响、课标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方式和变革方向, 关注课标与课程、评价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呈现、实践、评价的具体运作系统。因此, 课标培训只能在学校, 自下而上;只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气息、新的思路、新的策略、新的态度;在对学校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现象的理性分析中找到课标实施的渠道, 从而找到课标培训的着力点;只能在对数百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结果评估中找到共性和个性的东西, 从而更科学地拟定课标培训的方案。课标培训紧盯教育教学实际而不是“闭门造车”, 就能使培训多一些现实的解剖和方向引领, 而不至于游离实际空对空;使培训多一些微观的观察诊断, 把脉学校教育教学的心跳, 而不至于使培训始终“在半天云上飘”。
但现实是:参与课标培训的许多专家更多的是把课标培训文章写在办公室, 对学校教育教学少有关注或关注不够, 对学校教育教学现实缺乏深层次的了解、把握和研究,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少有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这也许就是课标培训遭冷遇的原因之一。
(二) 要把培训的主体交给教师
众多教师的培训几乎都是讲授式的, 专家高谈阔论, 教师恹恹欲睡。培训成为了专家发布自己理论观点的平台, 教师只能被动接受。整个培训过程, 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乖乖地接受“灌”, 许多教师被“灌”得呆若木鸡。教师被动接受而不主动参与, 教师言听计从而不讨论选择, 教师“人在讲堂而心已飞翔”。教师主体参与很难通过培训体现出来。而真正以教师为主体的课标培训有以下表征:其一, 教师的需求得以真实地呈现。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最想搞清楚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师迫切想通过课标培训, 多个教学案例的解剖, 特别是深入教学一线的现场观察、分析、校正和归纳, 让他们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有自己的认知。其二, 课标与考纲基本得到有机融合。教师们对课标是抱欣赏的态度, 而对考纲是抱敬畏的态度。课标立足于长远, 而考纲立足于当下。作为教师, 当下的利益高于一切, 学生中考、高考的分数关系到其诸多利益, 社会对考试成绩的密切关注迫使教师对考纲不敢有丝毫懈怠, 研读考纲, 读出考纲中的考点题型及解题技能才是要花费大力气的。在教师的头脑中, 课标与考纲之博弈, 往往考纲占上风。因此, 在培训中, 如何使教师的教学放眼长远又立足当下, 既体现课标精神又体现考纲思想, 是教师想听到的。如果培训者能做到这点, 何愁不高效。其三, 课标精神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体现。新课标的思想、精神、观念都是学理性的, 是带有宏观指导性的学科价值取向, 是国家意志对教育教学的干预。实效的培训, 必须有课标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鲜活实例, 让教师觉得好学、易懂、可操作。这三方面是教师最迫切的需要, 也是教师最希望与培训者互动的。假如新课标培训者能转变培训方式, 让更多教师在这三个方面去展示自己、解剖自己、反思自己、优化自己, 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 培训就一定是高效的。
(三) 要把培训的眼光对准学生
课标培训的目的表面上看是关注教师成长, 因为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才会成长。但仔细研读新课标, 几乎全都是讲学生成长, 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形成能力, 并得到情感熏陶。毫无疑问, 新课标是为学生制订的而不是为教师制订的。新课标的最终落脚点是达到“培养什么人”。因此, 新课标培训不仅要眼光紧盯教师, 还应紧盯学生, 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培训眼光紧盯学生的表征有:其一, 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实然状态。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 学生更想体验学习知识的幸福和快乐, 更愿意在自我探究中体验学习情趣。如果培训关注学生学习的实然状态, 努力研究并找到课标精神、思想和观念与学生学科学习的契合点, 努力使学生在形成长远发展能力时还能获得高分数, 学生、家长和社会会不支持新课标吗?可当下的培训, 有多少能做到这点呢?其二, 密切关注学生的理想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 都愿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勤耕不辍。但更多学校的选修课程成了展示学校教育理念的门面工程, 狠抓的是分数教育, 淡化的是个性发展。因为中考、高考不考学生的“理想状态”及强势智能, 考的仅是学习“实然状态”。那么, 怎样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学习的实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结合起来,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培训者要高度重视的。这里不仅要重视理论指导, 而且要有现实范例。可这样的课标培训有多少呢?其三, 密切关注学生义务教育后的发展现状。实际上, 义务教育完成后, 学生在高中和大学的发展更能检测课标的成效, 反映课标价值。如果培训者有对学生义务教育后的发展研究, 有真实、详实的数据分析, 甚至有对一部分学生进行的长期跟踪、关注和研究, 就会形成对课标的反观、检讨与校正, 就会形成其对新课标培训的检讨与调整, 使培训更加关注学生在高中、大学甚至走向社会的需要, 真正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 当下的义务教育课标精神、思想和理念与高中教育有不连贯的现象, 甚至还有“义务教育新课标而高中教育老大纲”的现象, 但课程改革的洪流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 许多高中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 实效的课标培训不妨将培训眼光放长些, 从学生义务教育后的发展角度思考课标培训, 促使培训收到更大实效。但这个工作并不好做, 也没有看到有多少培训者能提供调研报告, 致使培训少了实践的佐证。
标准化鸡舍通风存在的问题 篇9
1 风速慢, 降温效果差
(1) 风道有阻碍物挡风; (2) 风口开的大小不一或风口过大风速慢; (3) 风口、风机叶片、百叶有灰不洁净, 百叶开启不灵, 角度小影响风速; (4) 风机生锈转动不灵, 皮带太松, 达不到应有功率; (5) 鸡舍过长, 风机设置太少、太小, 风力不足; (6) 纵向通风时开侧风口或有漏风, 影响风速不降温; (7) 风口进风风速低于要求风速不能形成负压。应保持在4m/s以上。
2 鸡舍发闷
(1) 开风机多, 开风口小, 空气进的少排出多, 进风面比小于2:1, 负压高, 缺氧, 鸡舍发闷。风速快, 鸡易受凉。 (2) 尤其前端进风少形成无风区发闷。 (3) 注意风口面积与风机面积要匹配。保证风口面积:风机面积=3:1。前端安风口。
3 鸡舍上下温差大
(1) 舍外冷进凉风, 风口大, 风很快下降, 加之鸡舍过长, 风机台数少, 风力不足。 (2) 可减小风口面防止风下沉, 尤其减少末端风口面积, 使风速加快, 尽快排出。 (3) 鸡舍长度控制在120m以内。也可舍中部加助力风机。
4 侧风机的设置
(1) 侧风机是为保温通风用的, 标准鸡舍应设。 (2) 为防小鸡阶段通风过大发生冷应激。 (3) 如果鸡舍小, 通风处理得当, 也可考虑不设侧风机, 可把小风机设在纵风机之间, 在鸡小时开小风机配侧风口采用过渡式通风也是可以的, 育雏期要小风量, 可遮挡。 (4) 要防受凉, 处理不好有一定风险。
5 夏季降温方法
环境温度过高, 水温高, 难以降温。可以采取降水温, 防晒, 必要时用冰砖降温。
6 体感温度与湿度和风速的关系
关于标准必要专利禁令问题的理解 篇10
这幅对联深刻总结了诸葛亮的治国和作战思想,即使放在当今知识产权保护的语境下,也同样诠释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精髓。上联可以理解为企业更愿意通过谈判而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往往是最后的救济手段,但必须有效,法律应该给人以稳定的预期,提供合理的保护。下联可以理解为在立法方向和司法政策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鼓励创新和提升法律保护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我们不能审时度势,在其他国家加强保护时弱化,则会给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动力造成伤害。
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国际形势
由于产业、标准、政策、法律和国际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标准必要专利的法律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现实中,因为对标准产业不够全面的理解和受一时一地的案例影响,我们有时会听到不适当限制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主张,而没有正确承认标准必要专利的重要价值。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宽的时空范围,我们看到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把握一个平衡的原则,为标准必要专利的权利人和使用人提供平衡的保护,促进双方通过善意谈判达成许可协议。
随着中国手机企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诉讼和通信标准必要专利带来的禁令威胁(如下表所示)。如果中国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提供对等的法律保护,那么在海外面临诉讼威胁的中国企业就无法通过中国的法律程序取得谈判地位的平衡,换句话说,这些中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像足球比赛,中国企业终于有资格走上国际赛场,却发现永远只能远赴重洋去踢客场,因为中国国内竟然没有提供比赛场地。
欧盟关于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发展演进
对于标准必要专利的禁令问题,考察主要法域的立场演进无疑对于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这其中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法域更具有参考意义,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中国的专利保护制度更多学习自德国;
第二,欧盟在标准及标准必要专利的相关制度更加体系化及完善;
第三,欧盟在标准必要专利禁令问题的理解上经历几个典型的阶段,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更加全面成熟,其所依托的以通信标准为代表的产业环境也与中国相似。
反观美国,虽然法律发达,但其国内的两大专利保护体系——联邦法院和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于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持不同态度,美国通信标准的产业环境也与欧洲、中国差别很大。
因此本文选取欧盟对于标准必要专利的立场演进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当前对这个问题的最新理解。
1. 欧盟经历的几个阶段
欧盟在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专利颁发禁令问题的理解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其核心都在于,认为获得禁令救济是专利的法定权利,标准必要专利也不例外,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专利寻求禁令救济,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因为反垄断法上的抗辩而影响禁令颁发。
欧盟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寻找限定专利法定权利的边界的过程。比如欧盟法院就标准必要专利禁令问题的C-170/13案所作裁决(以下简称ECJ裁决),第57-59段的翻译如下:
第57段:因此,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受欧盟2004/48指令的保护,有权行使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利。《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第17 (2)条也规定了一系列法律补救措施,旨在高度保护国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此外,宪章第47条也赋予了权利人寻求有效司法保护的权利,该权利由多个要素组成,包括起诉权。在本案中必须要考虑这些法律法规。(见Otis and Others判决书,C-199/11,EU:C:2012:684,第48段)。
第58段:高度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意味着,原则上,权利人不会被剥夺求助于法律程序以保障其专属权利得到有效行使的权利,而且,必须要求该类产权使用者(若不是权利人)在使用前获得许可。
第59段:因此,尽管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向标准组织作出的不可撤销的按FRAND条件授予许可的承诺,不能否认宪章第17 (2)条和第47条赋予权利人的对权利进行保护的实质,然而,这种承诺为权利人附加了某种义务,即权利人在提起诉讼寻求禁令或寻求召回侵权产品时必须遵守某些特定要求。
2. 关于欧盟法院ECJ裁决的理解
该裁决是欧盟法院对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咨询问题的答复。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在审理标准必要专利侵权诉讼过程中,对标准必要专利颁发禁令的条件存在疑问,于是向欧盟法院提出问题咨询。
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认为颁发禁令需要考虑权利人寻求禁令的行为是否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即是否可能违反欧盟运作条约102条(TEEU102条)。标准必要专利的权利人寻求禁令,从而根据TFU102条可能导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有不同的标准来决定。
一种是德国现行的橙皮书标准(Orange Book Standrd),权利人只有在特定情形下请求禁令才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该种标准下,被告必须提供无条件的、有约束力的并且可以接受的要约,其次被告在权利人接受该要约之前使用该专利,必须履行适当义务,即在未来的许可协议下为过去的使用支付费用。
另一种标准是根据2012年12年12月21日欧盟委员会作出的针对三星公司反垄断调查的媒体声明,若权利人在标准组织作出FRAND承诺,侵权人仅仅有意愿协商相关许可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认为权利人寻求禁令就是非法的,违反了TFEU102的规定。
根据这两个标准判断可否颁发禁令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为解决法律适用冲突,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寻求欧盟法院给予指导。
2015年7月16日,欧盟法院就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咨询的标准必要专利禁令问题作出裁决(ECJ裁决),该裁决在欧盟范围内针对此问题提供了统一的司法标准。欧盟法院裁决认为:欧盟运作条约第102条必须做如下解释,如果标准必要专利的权利人向标准组织作出了不可撤销的按公平,合理和无歧视(FRAND)条件给予第三方许可的承诺,那么按照第102条,只要满足如下条件,权利人提起侵权诉讼寻求禁令禁止专利侵权的行为或寻求召回侵权产品的行为就没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在提起诉讼之前,权利人满足如下行为:
第一,权利人对被诉侵权人提出警告,在警告中明确了被侵权的专利以及专利被侵权的方式;
第二,在被诉侵权人已经明确表示愿意签订FRANI)条件的许可协议后,给予被诉侵权人一个具体明确的、书面的FRAND条件的许可要约,尤其在要约中要明确许可费及其计算方式。
(2)被诉侵权人继续使用涉诉专利,却没有根据行业公认的商业惯例和诚信原则,勤勉地对要约作出回应。上述问题的考虑必须建立在客观因素的基础之上,尤其意味着被诉侵权人没有采用拖延战术。
我们看到,ECJ裁决在规定权利人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被诉侵权人的义务,具体体现为:
第一,若被诉侵权人不接受权利人提出的要约,要立即向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提出具体的,书面的符合FRAND条件的反要约。
第二,如被诉侵权人在标准必要专利授权许可协议达成之前使用标准必要专利,在反要约被权利人拒绝之时,被诉侵权人应根据行业公认的商业惯例提供适当的担保,如提供银行担保或预存所需金额。在计算保证金时必须考虑过去使用标准必要专利的费用,被诉侵权人必须能就其使用标准必要专利的行为提交相关账目。
3. ECJ裁决之后的发展
ECJ裁决之后,德国法院根据该裁决对标准必要专利颁发了两个禁令判决。2015年11月3日,德国杜赛尔多夫地方法院在Sisvel诉海尔一案中向海尔颁发禁令,理由是海尔没有满足ECJ裁决设定条件。2015年11月27日,德国曼海姆法院在Acacia诉HTC一案中向HTC颁发禁令。笔者注意到欧洲各国法院对于ECJ裁决仍处于理解过程中,比如关于Sisvel诉海尔一案中,上诉法院对于杜赛尔多夫地方法院颁发禁令的理由似乎持有不同意见,ECJ裁决设定的标准仍然需要通过这些具体判决来进一步澄清。
中国关于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发展
1.张晶廷诉子牙河案
本案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审的标准必要专利纠纷再审案件,在此之前经过了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和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
2014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构成专利侵仅。关于停止侵权(即禁令)部分,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标准必要专利应该可以判决停止侵权,但具体到该案,因为被诉侵权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所以没有判决被告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相关判决内容如下:
“子牙河公司的被诉侵权施工方法落入涉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子牙河公司关于现有技术的抗辩不能成立,张品廷关于请求判令子牙河公司停止侵权行为的诉讼请求,应当予以支持。
……
关于子牙河公司是否应当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的问题。一审审理期间,被诉侵权的工程尚未完工,子牙河公司的被诉施工行为处于侵权状态,一审判决子牙河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涉案专利权的行为,并无不当。因被诉侵权的工程现已完工并交付使用,本院判决子牙河公司停止侵害涉案专利权的施工行为已无必要,故对张晶廷提出子牙河公司应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作出相应调整。”
2.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
2014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涉及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相关内容,在该司法解释送审稿中相关条款规定如下:
推荐性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明示所涉必要专利的信息,被诉侵权人以实施该标准、无需专利权人许可为山抗辩不侵犯该专利权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推荐性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明示所涉必要专利的信息,被诉侵权人与专利权人协商该专利的实施许可条件时,专利权人故意违反其在标准制定中承诺的公平、合理、无歧视的许可义务,导致无法达成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且被诉侵权人在协商中无明显过错的,对于权利人请求停止标准实施行为的主张,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理解与欧盟法院在理念上相近似,都注意专利权人和被诉侵权人权利义务平衡,强调双方都负有善意许可协商的义务。而在义务规定的详细程度上,欧盟法院规定的更加详细,值得中国法院借鉴。
校车安全不仅仅是标准的问题 篇11
众所周知,校车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标准,在校车技术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完善校车管理,探索不同地区的校车运营模式显得愈发重要。
尽快立法
盘点去年下半年频发的“校车事故”可以发现,发生事故的校车没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校车”。2011年11月甘肃庆阳的特大“校车事故”肇事车辆是一个面包车;2011年9月山西灵石县发生“校车”事故的是一辆微型面包车;2011年7月大连某幼儿园17人受伤事故中孩子们乘坐的是一辆轻型封闭货车……也有一些“校车”恶性事故是由于司机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违反交通法规和随车教师管理严重疏忽造成的。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客车专家佘振清说,目前在全国运营的20多万辆校车中,真正满足校车标准的没有多少。法规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了法规,校车应该由谁出资,谁运营,校车费用政府和家长各负担多少就都好说了。”余振清表示最重要的是先立法。新的校车法规不能总是停留在征求意见稿阶段,应尽快出台法规。
不少专家认为校车安全条例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重庆交通大学公共交通研究学者王健指出,校车相关法规应保持一致。从专用校车适用范围来看,《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说的是小学生专用校车,而新的征求意见稿说的是中小学生,存在概念矛盾。
王健认为,政府和民众关心的是学生的安全运送问题,学生才是这一法规的主体,他建议改称《学生运送安全条例》。“美国重视学生的运输安全,美国学生运输安全相关法规中第一条就是各州要有专职机构,有一个专业的人负责。而我们现在管理条例是各级政府负责,我们知道,各级政府负责就和委员会负责一样,最后是谁也不负责任。”
目前我国校车标准,被指以美国校车作为主要参照标准。王健说,从技术层面讲,美国的校车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他指出,不要把校车过于神圣化。在美国非校车也能运送学生,关键是能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车已经做得很好了”
2月15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首届校车展上,客车企业展示了自己最新推出的校车。展车中既有“长鼻子”也有平头车,一律是黄色,并且增加了校车统一标识、指示灯。不仅如此,各校车制造企业在安全上做足了文章。其中的一个亮点是,很多企业在校车上使用了车联网的技术。大金龙推出的“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可以对司机驾驶行为、载客人数、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定位监测,并可通过后台实时显示和短信提醒的方式,向监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进行通报。为校车安全运营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平台;宇通校车推出的“安芯校车智能管理系统”,借助安装在汽车上的多媒体系统、GPS以及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对车辆的行程和位置进行监控,并随时将信息发送给学生家长。安凯客车引入第三方专业安全训练机构,与CERT紧急救援训练中心在校车安全教育培训领域展开合作,为校车安全又增加了一道屏障。长安客车则提出,要“造孩子们坐得起的校车”。在关注安全的同时,将大众关心的校车价格偏高问题提上了日程。
佘振清表示,现在的校车完全够用了,都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说,国内的企业像宇通、大金龙、中通、黄海、一汽等企业的产品都没有问题,我们的产品已经很好了。
撤点并校之后
在农村,实行撤点并校前,由于离学校距离近,很多孩子步行就能上下学,无需校车。“撤点并校”后,在校车法规制度不健全、上学路途遥远的情况下,“黑校车”让孩子和家长别无选择。这自然为校车事故和孩子的生命安全埋下了隐患。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王水平指出,应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减少长距离上下学的出行需求,这是从源头上解决校车安全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撤并中小学时统筹考虑学生上下学的需求,同时加大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投入力度,从财政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不过,对于撤点并校,教育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山东无棣县教育局杨文治副局长表示,撤点并校其实要一分为二来看,很多农村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五六个学生,一个教师要教所有的课程,不仅教师工作量很大,而且相应的教育资源方面难以配置。但撤点并校之后学生的安全运送工作就凸现出来。
资金何处来
据调查,我国的校车需求大约在100万辆以上,资金需求为1000亿元~1500亿元。在当前义务教育尚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虽然温总理在讲话中明确,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但在具体执行中,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比例分摊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去年教育部确定的6个校车运营试点单位,大都采取了地方政府出资的方式。山东无棣县采取由大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校车公司的办法。政府每年出资250万元,对校车公司进行补贴。无棣教育局杨文治副局长介绍,由大企业集团投资2600万元,解决了校车资金缺口的问题。学生乘车费用,由政府和家长各负担50%。浙江德清县政府每年出资400万元,补贴校车公司。
由于试点城市都是县级市,被认为不具备全国推广的示范性。佘振清建议国家征收“校车税”,补充校车资金来源的不足。他认为,校车运营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渠道。相对而言,税收是比较稳定的渠道。每个人拿出很少的一部分来,就能解决问题。
而已经普及校车的宽甸,据说是丹东财政最困难的地区。这也提示,让孩子们坐上校车,资金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探索多种模式
山东无棣县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交通、交警、公安、财政)、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即由企业投资运营注册公司,全县单体车辆都由校车公司统一调度、指挥和管理,教育局主管。“教育局一头对应着校车公司,与校车公司成立领导小组,一头对应着学校进行协调和管理。”杨文治介绍说。
浙江德清县2009年之前主要由家长出资,采用拼车等方式接送学生上下学。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德清的孩子每天只需一元钱就可乘坐校车上下学,“离家3公里以上,12岁以下的孩子,只要符合通车条件,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会安排校车接送。”浙江德清县教育局纪委书记罗永昌介绍说。校车公司是独立法人,独立核算,政府对校车公司在管理、财务上实行监管以保障校车安全。罗永昌认为,校车运营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运作。因为市场的逐利特性难以保证校车运营的公益性质。
“离家一公里以外的学生,只要有乘车意向、家长签字后,每人每月交费70元就可以乘车。”山东无棣县共有119部校车,7300多名学生乘坐。无棣县教育局杨文治副局长介绍说,目前校车已经覆盖了全县,包括农村地区。在交通线路上,采取与公交车一样的定点定线,即固定服务哪几个小区、哪几个学校,车上固定学生座位。随车老师都有乘校车的学生名单和家长电话,没有值班老师交接手续学生不能上下车。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没有校车,教育部给我们的试点任务也是先乘坐公交车然后再延伸到校车。具体做法就是到学生上下学的时候公交公司派车接送一趟,对空驶的校车政府给予补助。”辽宁鸡西教育局吴兆祥对记者说。
关于推广鉴定申请有关问题的说明 篇12
出于节约和精简会议的考虑, 今年我省未再举办推广鉴定技术培训班。有些企业尤其是新上产品的企业由于对推广鉴定申请的有关内容、程序不清楚、不明白, 对相关要求的理解不到位, 甚至存在歧义和误解, 为帮助企业顺利申请推广鉴定, 现就有关问题做些说明。
一、关于申请范围。
根据《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三条规定, 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以下简称省农机局) 主管全省农机鉴定工作, 组织制定并定期调整、发布全省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计划, 公布鉴定大纲、发布鉴定公告等。第七条规定, 申请农机鉴定的产品应当是列入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或计划的产品。为此, 我省自2011年起连续四年在山东农机化信息网上对《山东省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进行了公告。随着我省农机化发展重点的调整和推广目录管理要求的变化, 《指南》的相关内容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 《指南》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一是农机产品推广鉴定由生产企业自愿申请, 申请鉴定的产品应在省级推广鉴定能力认定范围内的基本要求没有变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 (以下简称《鉴定办法》) 第三条规定, 农机鉴定包括部级鉴定和省级鉴定, 由农业机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自愿申请。《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农机鉴定工作原则上由省农机鉴定站独立完成, 特殊情况下也可与其它符合规定要求的农机鉴定机构合作完成, 省农机鉴定站及其合作完成机构应当通过省级以上农机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能力认定, 并在认定范围内实施鉴定工作。二是已通过部级推广鉴定的产品, 不再进行省级推广鉴定的法规规定没有变化。《鉴定办法》第三条规定, 通过部级鉴定的产品不再进行省级鉴定。
二、关于申请条件。
根据省农机局公告的《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请受理条件暂行规定》, 申请受理条件包括申请鉴定企业应符合的条件和产品应符合的条件。申请鉴定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企业应在山东省境内注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二是根据国家推广目录申报要求, 插秧机、谷物联合收获机械、轮式拖拉机的生产企业注册资金应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 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械 (喂入量4.0kg/s) 企业注册资金应在2000万元以上, 150马力以上的轮式拖拉机企业注册资金应在5000万元以上。其他生产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在500万元以上。三是企业占地面积原则应在2000m2以上;用于生产的厂房建筑面积一般应在1000m2以上, 其中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应在2000m2以上。四是企业应具备与所生产产品配套的生产线及生产设备、检验仪器设备等必备生产条件。五是花生、薯类、棉花、三辣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收等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产品生产企业注册资金可适当放宽, 但不能低于100万元。
申请鉴定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应在省农机局发布的《指南》范围之内。二是应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之内。三是应有相关的产品技术标准且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四是国家实施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应获得相应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申请产品所装配的主要部件 (如所装配的发动机) 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五是应当是定型产品, 稳定生产一年以上, 有一定的生产批量, 在两个以上市地销售。累计销售量满足如下要求:小型农业机械产品不少于500台, 中型农业机械产品不少于100台, 大型农业机械产品或成套设备不少于30台 (套) , 对重点推广、农业生产急需或创新型等农业机械产品销售量应不少于10台 (套) 。
三、关于申请时限。
山东是一个农机生产大省, 申请鉴定的产品每年都在递增, 因此, 为便于推广鉴定实施计划安排, 所有产品推广鉴定申请受理都规定了一个受理截止时间。受理截止时间, 是指符合受理条件的企业和产品的申报截止时间, 如果首次申报不符合受理条件, 那么是指整改后的截止时间。因此, 要求企业一定要按规定要求认真准备相关材料, 尽量提前申报。申报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是去年年底已提交推广鉴定申请但还未实施的, 要重新按照规定的截止时间提交申请;二是根据国家和省推广目录申报条件的有关要求, 为避免已在目录中的产品因到期未重新进行鉴定而被撤销目录,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在次年3月31日前到期的, 也应在规定时间前提出申请;三是《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在次年3月31日后到期的个别季节性产品, 考虑到到期复查时需要提前进行作业性能试验的, 也应当在规定时间前提出申请。
四、关于申请材料。
推广鉴定的申请材料很多, 但均在鉴定站公共邮箱内挂出, 格式要求明确, 联系方式清楚。申请材料包括:一是山东省农业机械 (推广) 鉴定申请表;二是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复印件;三是产品使用说明书;四是三包凭证;五是产品定型证明文件;六是采标文件原件和复印件;七是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八是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九是国家法律、法规有许可或强制认证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许可证、3C认证证书等许可证书和强制认证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十是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企业必备条件自查结果表;十一是符合要求的用户名单;十二是企业基本情况表;十三是企业组织机构图;十四是企业各部门职能分配表;十五是产品照片4张 (前、后、左、右) ;十六是产品主要技术规格参数表;十七是山东省农业机械鉴定委托企业确认书。
五、提请注意事项。
【鉴定标准的问题】推荐阅读:
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07-15
重伤轻伤鉴定标准06-05
轻伤害鉴定标准06-19
头部轻伤鉴定标准10-21
古玩鉴定有哪些标准10-14
劳动能力鉴定新标准11-06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07-07
司法鉴定轻微伤标准09-03
司法鉴定审计收费标准06-04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标准及赔偿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