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音乐

2024-08-25

互联网音乐(通用9篇)

互联网音乐 篇1

1 传统音乐产业和网络音乐产业的融合

1.1 网络技术是音乐产业各个环节之间进行融合的纽带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音乐开始由独立的艺术创作行为向创作、传播、营销等产业链模式过渡。也就是说,互联网成为音乐创作、音乐传播、音乐市场、音乐作品之间连接的纽带,传统音乐和网络音乐获得了真正意义上融合的机会。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和获取音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任何同音乐相关的产业部门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对于传统的音乐创作行业来说,由于网络市场的开放性,网络本身的媒介优势被应用到音乐生产及音乐传播领域中去,获取了相应的经济利益。

1.2互联网拓宽了传统音乐与网络音乐之间融合的维度

传统音乐产业与网络音乐产业经由不同方式的融合,使音乐的产业化性质更加突出了。具体来说,传统音乐产业与网络音乐产业的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音乐创作和制作流程中,能够同传统音乐结合成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化音乐创作、加工及生产。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所进行的音乐生产,更加方便、快捷、多元化,并能体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音乐人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意图。

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传播、营销及管理。音乐作品集中到计算机网络平台上,便于进行分类、检索以及智能化传播与受众个性定制选择,使整个音乐产业链条的需求获取都更为便捷。

2 互联网音乐的传播方法及特征呈现

互联网音乐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优势特征元素。同传统音乐传播相比,互联网音乐的传播平台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其在音乐传播过程中最大的优势体现。

2.1 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音乐,音乐作品及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不必同一时刻出现于整个音乐传播过程中,音乐上传与音乐下载可以在不同时间内自由完成。一端上载音乐作品,音乐即成为互联网空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何时获取音乐作品,则由互联网的另一接收端决定。

2.2 传播的空间自由性

从空间角度来讲,传统音乐(诸如唱片、音乐著作等形式)的传播尽管有一部分能够摆脱空间的束缚,但最为直观的音乐作品呈现仍然需要音乐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同一空间内出现。较为典型的体现为现场音乐演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音乐传播,则能够使传播空间更为自由,网络直播或将演出本身上载到网络空间进行储存,观众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音乐作品的自由观看(1)。

2.3 传播者与接受者均具有更大范围的选择空间

互联网音乐的传播一改传统音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使音乐作品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能够根据个人的喜好与目的,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对象。在传统音乐传播时代,同时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或音乐著作的受众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某一个体;互联网平台上的音乐作品或音乐著作,不论是作品数量还是受众数量,均不受到任何限制(2)。可以说,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容量巨大的媒介传播载体,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任何方式的音乐作品传播均不受限制,同时也能够获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4 强大的互动交流性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音乐传播,能够实时获得音乐作品接受者的反馈,形成一个庞大的互动交流网络平台。不论是音乐作品还是同音乐相关的文化、观念,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同时,也能够获取信息接受者对传播对象的意见及感受,这是互联网平台进行音乐传播时体现其互动交流性质的一种方式。一旦音乐的创作者及时收到对其音乐作品的反馈,还能够对创作方向、思路进行有效调整,使音乐作品更契合文化市场的需求。

从宏观角度来讲,互联网可以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来调查某一音乐作品、音乐观念或音乐理论著作在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满意度,从而一方面对音乐进行整体上的质量判断,另一方面还能够具体分析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的某一音乐的受众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特征。

2.5 个性化的私人订制

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的音乐元素,更容易满足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上的音乐元素更容易在不同维度下进行分类,同时便于类型化检索及查找。

首先,互联网本身就存在一个具备关键词检索功能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输入同所需音乐相关的查找范围,能够方便、快捷地将所需音乐内容进行宏观浏览。

其次,专业化的音乐网站成为音乐传播的直接载体,在任何视域下所进行的音乐类型划分,都能够在不同的专业网站或不同网站的子栏目上找到对应元素。

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平台上的音乐传播,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每个个体的个性需求的。

2.6 扩展了传统音乐传播的途径及受众范围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有限的媒介传播平台大大限制了传统音乐在受众之中的普及程度,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传播平台扩展为视听媒介与以网络为主的互动媒介并行发展,使音乐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常规意义上的作品直接呈现将不再成为唯一模式,只要符合媒介载体属性,均可以成为传统音乐的传播手段。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传统音乐的传播样式则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模式,App既能够以知识问答游戏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音乐作品下载欣赏的方式出现,同样还能够体现为和电视节目同质的视频,且只要存在网络信号覆盖,就可以达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移动式自由接收,这使得传统音乐在传播方法及渠道上,真正意义地实现了多样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最为直接的是使受众群体变得复杂甚至倾向于年轻群体,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说,对新媒体的接受更为容易,利用新媒体来欣赏音乐、传播音乐,也会成为未来青年人接触音乐的最为普遍的方式。

3 结论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音乐以一种信息的存在形式成为文化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产业链条,使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朝向全球化、开放式形态迈进。孤立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被网络彻底打破,合理的组织安排与协作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许维.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理查德·戴维斯.电影配乐完全指南:影视配乐的艺术与商业[M].刘捷,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杨燕迪.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互联网音乐 篇2

临淄区闻韶小学 王桂玲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及APP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识的来源更广,学习更方便,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即刻进入状态。

下面我就在音乐教学中对微课使用的一点思考跟大家交流一下: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一、微课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来辅助教学,但是有时候会弄巧成拙,没有达到到预定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音乐游戏规则讲解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理解不透,这样教学效果估计就会很一般。例如:学生在认识1、2、3、4、5 这五个音符时,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 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时,让学生唱“ 1”,摘“ 2” 桃子时,就让学生唱“ 2”,这时候有的学生不理解。这时如果穿插播放一个介绍音乐游戏的微课效果就事半功倍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享受了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二、微课在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问题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领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来弥补教学的缺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微课,也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微课在节奏练习教学中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许多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即使是经过节奏练习也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唱准节奏,经常感觉费了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理想的状态。而这些难点节奏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的难点节奏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又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四、微课在课堂乐器演奏教学中的运用

“乐器进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学生美好人生打基础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乐器演奏的教学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指法、手型、演奏方法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在课外训练中也可以使用微课,微课资源可以共享,学生在课外、在家也可以看视频并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甚至老师还没有教授的课程,他们已经能较准确地演奏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学生信息的接受量,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让学生真正受到音乐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

音乐搭上互联网“贼”船 篇3

音乐产业“叫好不叫座”的盈利困局由来已久。虽然音乐人、唱片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一直在联手推动正版音乐付费下载,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上激不起市场的水花。不过今年以来,O2O演唱会、微博卖歌等大小事件频频现身“头条”,预示着音乐的载体已经从实体向数字过渡。

摸着石头的过河者

张杰

微博卖歌创纪录

8月29日,歌手张杰在微博发布了最新单曲,提供最少2元/次的正版下载服务,创下内地单曲数字付费下载的最高纪录。

预售期:3小时20分钟,1.3万人预付费,交易金额突破10万元。

新歌正式上线:四天内付费下载超过5万次,刷新内地单曲数字付费下载量最高纪录,付费下载总额近40万元。

此前,王力宏、华晨宇、张阳阳等歌手都先后开通了微博音乐付费下载。

汪峰

O2O演唱会开创者

汪峰8月的鸟巢演唱会打响了“现场演出+付费直播”O2O模式的第一枪。

截至演唱会结束:售出30元/张的网络直播票4.8万张,通过乐视TV、移动端及PC端等欣赏到演唱会的人数超过10万。

演唱会结束后24小时内:又产生2.7万观众付费收看录播。线上购票总数达7.5万,由此揽获约225万元的线上收入。

联通

无线选秀新尝试

“沃音乐人”平台:联通联合华谊音乐等版权方、国内多个互联网音乐企业,共同打造的帮助网络音乐人成长的平台。“该平台”从注重流量合作,发展至内容合作、演艺合作、培训造星合作等音乐产业关键环节。7月启动的“沃音乐网络红人争霸赛”,正是在这个平台上打造的新运营合作模式。

虾米网

首张互联网唱片

虾米音乐人互联网平台:音乐人自主发布内容、自主定价,100%收益归音乐人所有,音乐人提供报表与歌迷数据。7月,依托这个平台,虾米网推出了“首张互联网唱片”《寻光集》。这张唱片由平台而非传统唱片公司发起,给予丰富音视图文及互动的用户体验,并以互联网方式做发行与传播,开启了数字音乐C2B模式的正式实践。

音乐产业的机会

互联网对音乐产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没有死角。下一个是什么?音乐的魅力在现场,下一个要颠覆的就是现场演出。

演出播送:汪峰已经证明了现场转播的市场,多家企业在下半年的强势杀入也许预示着演出播送就是音乐产业下一个战场。

乐视作为“汪峰O2O演唱会”的另一主角,已经表示之后不仅要直播演唱会,还准备推出著名、爆炸性人物或事件的高清直播。

360影视在9月直播了“音乐武侠”赵传的北京演唱会,杀入演唱会直播行列,周星驰新电影主演的网络海选也落户360影视,一周就有超过3万名网友报名。

芒果TV也携手天娱传媒、QQ音乐,不仅直播了华晨宇“火星”演唱会,还进行多屏联动,创造了最多人数在线共享演唱会的新纪录……

数字音乐:2013年中国音乐行业的主力市场有近千亿元营收,但数字音乐却只有5亿元。

无线音乐:也就是三大运营商的音乐部分业务,规模近300亿元。对广大用户来说,在线听歌会消耗大量流量,而定向包月流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仅联通的定向包月流量付费用户就已超过400万户。

在众多的机会背后,音乐产业依然前路崎岖。只是,汪峰、张杰等一众音乐人今年的集体爆发,让音乐产业还是搭上了互联网的远洋帆船,随着“网生代”逐渐成为消费主体,音乐产业的翻身仗也许就在此刻打响。

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育发展探究 篇4

“互联网+”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词汇,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于2012年,由易观总裁于扬提及,他说到“未来的时代,将是互联网+驱动变革。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多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产生的化学反应。”而后,在2014年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人民日报》中发表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互联网+传统行业势必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互联网+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得益于2015年的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互联网+的重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不仅仅刷新了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同时,对各个行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二、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都是采用根据老一辈经验总结而来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也是乏善可陈。学生能够摄取到的音乐知识有限,主要是通过台上老师的讲授,台下学生模拟来完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音乐教学的发展,其滞后性使得音乐教育一直未有突破。

三、互联网+对现今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1、音乐教学模式多元化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一直是在实体教室中采用“老师教学生听”又或是“一对一”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拟的这类相对陈旧的教学模式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音乐教学,而互联网+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将互联网与音乐教育有机的融合,利用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的模式,将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实体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如:移动学校、云端学校等虚拟网络学校。将现实与实体结合,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音乐相关知识,增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途径。以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音乐相关知识内容,只能等到实体的音乐课中寻求答案,而互联网+音乐融合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学习音乐知识。利用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将教师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变得生活化、趣味化。

2、音乐传播方式多样化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人们主要靠听来接受音乐讯息。所以,音乐的传播管道就变得格外关键。在传统音乐时代,我们主要依靠磁带、灌录唱片、现场音乐表演等方式来进行音乐传播。受众面小,传播渠道有限。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传播通道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即时分享音乐。如:现在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音乐,或者将你喜欢的音乐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同伴,这一系列传播过程都是免费的,同时还格外便捷、迅速。这对整个音乐传播而言都是具有推动的作用。

3、音乐教育资源开放化

在传统音乐教育中模式中,音乐资源一直都是聚集在图书馆或者音乐工作室、琴行等有限的空间里。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音乐教育资源由原有的封闭化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互联网拥有强大的储存性、共享性的优势。将海量的音乐知识收纳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容量大的音乐信息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使得全世界的音乐资源共享。甚至可以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音乐知识共享。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形态,利用互联网和音乐进行结合,借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把音乐当作服务对象,将音乐教育从传统中脱离出来,从而达到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8)

[2]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教育.2007(07)

[3]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J].中国音乐.2006(04)

[4]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基于音乐视角的考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互联网音乐 篇5

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着作权,是指作者及其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因此,着作权拥有人可以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发表,署名,修改,复制,出租等操作,非权力人在未经着作权人允许的情况下或未支付相应报酬时进行以上针对作品的操作,皆属于侵害着作权的违法行为。

一、互联网音乐作品着作权的法律界定

针对现在计算机互联网新的传播方式,音乐作品被数字化后,其储存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得音乐产业链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对于这个新过程中的法律权利的规范,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此类基于互联网对作品的复制,传播,合理使用等行为做出新的界定。着作权法修改后增加的一项新的着作权权能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得权利。该权力的界定规范了作品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权力分割。艺术作品或者科技产品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用于分享和贡献,是需要面向大众传播的目的物。具体谈回互联网音乐产业,音乐作品由创作者开始,音乐本身属性就定义了它的产生必须经各种途径传播到使用者手中。互联网平台提供了这样的快速便捷的渠道,一首音乐作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大量的被复制传播开来。

音乐作品在互联网平台上存在形式变化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代码,看似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存在形式。但是,必须意识到的是,此类作品只是外在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脱离固有的传统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形成范围。互联网世界作品依然是与传统作品一致,是智慧和劳动的产物,是创作者付出汗水的成果,现今无非是传播和储存方式的转变。换言之,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是传播方式的革新,并没有新的作品,没有对着作权制度带来质的影响,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侵权行为的多样化依然要求法律上对此做出新的界定和补充。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公布,加强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政保护,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互联网音乐产业存在问题及侵权行为

近年来,网络运营商在提供音乐MP3收听,下载等服务大多是免费提供,可以说这样的模式下,音乐产业一时间得到了新的出路,科技在这个方面上改变了生活,让音乐享受变得更加的大众化。必须承认,互联网发展了音乐产业,在不断的构建一个全新的音乐产业价值链条。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然而是存在着严重问题。

互联网兴于提供服务,音乐在其上变得免费,和简单。这种偏向消费者的模式,使得音乐作品得以快速大量的传播,毫无疑问,消费者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然而,有许多网站所提供的免费音乐是未经音乐创作者的同意而进行传播,这显然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侵犯了其法律上享有的着作权。

(一)着作权内容里的着作财产权规定了权利人拥有的复制权,这是着作财产权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为了作品的有效传播和普及,衍生出的.“复制”功能是指对作品的最初始,也是基本的利用方式。在修改后的着作权法里,第十条关于着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复制权的规定了“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力。”在复制权的具体行为操作方式里,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临摹此类不同其他形式的复制,原因在于对于艺术作品,如绘画作品,进行临摹或者说参照,其行为是倾注自身技艺性智力手段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的创造性的行为并不能进行量化,所以不便于界定此类形式的复制。但是,回归主题关于互联网音乐的复制下载,这是毫无疑问的复制行为,音乐MP3格式的转化和复制过程简单,对于作品本身无创作性的修改行为,属于“复制”行为。对于MP3和PC用户来说,一般要取得网络音乐着作权人的许可或者取得发行制作人的许可才能以正常的途径下载链接,恰恰在网络中对于音乐复制权的滥用经常可见,未经权利人许可复制提供下载,并且未支付相应报酬,侵害了着作人的复制权,以此为基点,复制权的法律保护的精神就在于此。

(二)着作人身权里的署名权为着作权一项重要内容。署名权,是指作者在其创作的作品及其复件上如何标记作品来源的权利,或者姓名表示权。作品作为创作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在作品上标记创作人的行为除了表示其之间的“血缘”关系,更是对创作人的一种尊重。由此,权力人所拥有的署名权不容侵害,这是和谐社会,干净的创作环境必须遵守的行为底线。互联网世界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原则,网络条件下实现了快速,高效的传播,却忽略了来源性的问题,甚至于标定了错误的来源。流行音乐因互联网快速流传,实践过程中很多没有其署名,甚至于更改了作品创作者。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混淆了歌迷的判断,对创作者也是创作热情的一次次打击,致使近年来的音乐市场的持续低迷,好音乐少之又少,不断涌现了老歌重唱。因此,网络运营商们的不负责任的传播严重侵害了权力人的署名权,而消费者虽不知情,但也确实参与了其中。

三、互联网音乐环境的法律规范

业界对互联网音乐环境的侵权行为的法律认识已经产生很久了,但是具体的规范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却迟迟不达,其实不难理解,这是市场主导的环境。消费者习惯了免费的“午餐“,瞬时间要硬生生纠正模式,忽略市场的影响,可以说音乐产业会因此遭受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力的同时,不去刺激市场才是让互联网音乐变活力的关键。网络音乐着作权的保护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权利人的维权保护意识必须提高,二是互联网音乐产业运营模式须改进。

在诸多的网络音乐作品的侵权案例中,很多案件在审理的过程中皆不了了之,甚至于被侵权人不知晓自己的作品已经被非法利用了。现实中,案件可能会因为地理条件和诉讼成本等因素,权利人主动放弃了维权的权利。并且,审理此类音乐作品侵权案件过程中,现金对于此类作品侵权损害也无一个明确的赔偿标准,很多个人因此也会踌躇不前。长此以往,其实不利于净化网络音乐环境,有助长不良之风的态势。不仅如此,案件诉讼主体多位唱片公司和音乐协会,这样的主体其实在消费者眼里是模糊的,试想如果案件由歌手本身发起,加之其自身的公众影响力,足以提高公众对此类侵权行为的认识,是有利于社会提高权利认识的。

音乐作品被非法获利,关键在于创作者或权利人不被通知或未的到相应报酬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块利益蛋糕最大的受利方就是网络音乐运营商,所以网络音乐产业链模式的利益分配问题必须从运营商开始。网络运营商在提供免费的音乐服务时,其实仍然在赚取网络流量和点击量带来的广告模块的价值提升,相关的法律必须出台,规范并制止网络运营商对音乐作品的侵权行为,保护创作人的着作权。网络运营商的经营策略可以进行针对市场的调整,现今,已经有百度,腾讯等音乐下载服务的网络运营商采用高品质音乐作品需付费下载。网络运营商作为经营者,其经营模式需考虑到市场和创作者双方的权利和利益,例如网络运营商可以延迟作品的免费公开发布,由梯次陆续减价的方式提供音乐下载服务。同时司法部门依然需要不断努力,对此类行为进行规范并加大处罚力度。此侵权之前就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来予以制止,就处罚方式,赔偿额度,免责事由等给予统一的规定。

互联网音乐 篇6

摘要: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633-07

当今,“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但学界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并不可以“连接一切”,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一切,即使可以,也是有条件的。在音乐研究领域,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只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工具,如何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音乐的健康发展道路,已成为受人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话题。本人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究互联网背景的音乐价值问题进行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根据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来进行定义,“互联网+音乐”应当是指发挥互联网在音乐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成果与音乐创作、表演、接受、传播、研究、教学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音乐发展新形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流行的两个概念“网络音乐”和“音乐的互联网化”加以区分。“网络音乐”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是“互联网+音乐”的物质内容。“音乐的互联网化”是互联网以营利为目的来生产、传播和消费音乐,这是“互联网+音乐”的形式。“互联网+音乐”较之前二个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体现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意指音乐人应站在音乐的角度,主动应用互联网成果,把互联网的方法和手段作为音乐实现的平台和渠道,重新优化和分配音乐资源,推动音乐的创新发展,其准确意义毋宁说是“音乐+互联网”。

一、互联网怎样“+”音乐

当今,“互联网+音乐”还没清晰地形成音乐发展的新形态,但“+”的趋势已经表现得十分突出。从现实出发探讨“互联网怎样‘+音乐”这个问题,是研究“互联网+音乐”的起点,因为这是它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第一个问题。这里主要站在音乐的视角分析“+”的内容和站在互联网的视角分析“+”的形式。

(一)互联网“+”音乐的平台

传统音乐创作需要一定的空间环境和实物乐器进行,是一种高度技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行为。互联网存在大量的音乐素材、构件和表达形式,音乐创作者在电脑终端上即可进行创作。不仅职业作曲家可以通过近乎无限的网络资源搜集材料并创作音乐,业余爱好者也可以运用大量现成的音乐素材,完成一次无需乐谱的简单音乐创作。“互联网+”时代,音乐创作的数量必然极大丰富,参与度极大提高。庞大的音乐作品数量将使符合音乐艺术美学特质的个性化和高雅严肃的音乐创作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

传统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需要在特定的场地和环境下(现场音乐会等形式)才可以完成。声音录播设备出现后,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表演或者高要求的音质效果,仍然需要“临场”。由于出现了数字化、高还原度的录播设备,互联网宽带的迅猛增加,“互联网+”时代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分离。音乐接受随时随地的灵活性和音质高还原度的“临场”感,提升了音乐接受在音乐艺术构成中的地位。

传统的音乐研究和交流是一项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高度依赖“现场”。“互联网+”时代的研究者可以随时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各种专业相关资料,音乐交流也可以借助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平台、视频工具以及做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开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是非常典型的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一对一”的艺术活动个性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在线教育模式不再受地域、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它改变着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创新了音乐领域。传统的音乐领域以乐器为划分标准,互联网下的电子音乐是以音乐创作软件为平台,模拟混音器、效果器,新创了音乐领域。这不仅需要音乐学习者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技巧,还得掌握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各种新软件的应用。

(二)互联网“+”音乐的形式

互联网推动了音乐消费形式向移动数字化转变,形成了音乐体验的新模式,开发了更多音乐传播的形式。音乐发展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再到移动互联网“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

在互联网“PC”时代,人们主要通过浏览器搜索MP3,并将搜到的内容下载到个人电脑(PC)上进行欣赏。这是的互联网和音乐并没有真正“+”在一起。后来随着移动PC(手提电脑)的出现,互联网与音乐的“+”向前迈了一大步,但这种“+”的意义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无线网络出现并普及,互联网与音乐可以说是完全地“+”了,但限于移动PC人群的局限,这种“+”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只有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真正形成,“手机+APP”才将“互联网+音乐”变成完全的“+”和彻底的“+”。

从个人出版的角度,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具有相对优越性(包括“提升和改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个人文本的记录”等),满足了个人情感(包括自主发表的欲望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形象的提升等),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相符性,具有为最广大的草根阶层所利用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Blogger、新浪、网易等博客是国内外著名的博客品牌。虽然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正是这些博客的坚持,为“互联网+音乐”保留了一塊儿根据地。

“做时代”或“自媒体”关注的是互联网移动化和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社交的个人化,及其对社会交往、传播的巨大影响。“自媒体”的重点是“自”,即从互联网到个人移动终端发展起来的自发、自由、自主的个人化社会交往与信息传播形态。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序性和等级性相比,这种“自”是革命性的。它从网上到网下,重构了空间关系,这种“做社交”转到APP,意味着做时代开始了虚拟空间的实体化进程。中国音乐学术的重要刊物《音乐研究》已经于2015年4月20日开通了公共微信平台(官方做信号:yinyueyanjiu 1958),开启了传统纸媒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办刊的新阶段。该做信平台将定期推送《音乐研究》往期和近期刊发的部分文章内容,以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音乐研究》的论文作者可以在投稿时予以注明,是否选择在公共做信平台发布。

大数据在“互联网+音乐”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音乐”具有典型的去中心化、受众巨大、互动性强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新媒体音乐打破了以音乐创作为主导的传统制作模式,形成了音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创作者与受众混融的态势。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反馈迅速和生产者即是消费者的特征使得音乐能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不过,应该注意到,并非音乐的所有内容都能被数据化,大数据分析只能限定在音乐的控制和预测取向上,回答音乐会怎么样的问题,而不能追求音乐的意义理解与阐释取向,不能追问音乐为什么的问题。大数据带来了音乐对大众的迎合,音乐必须坚持引领和培养观众的审美。

目前,“互联网+音乐”的传播渠道主要可分为App终端播放、网站试听下载和点对点社交传输分享等三种。App(Application)终端播放程序是一种音乐传播软件,伴随网络带宽的改善和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移动终端的发展而逐渐普及。拿索斯公司已经开发了智能APP程序,正在开发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等智能APP,以便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和播放音乐。2013年以来,中国联通携手国内20多家主流互联网音乐企业共同推出WO+音乐APP,开创了互联网音乐前向收费模式,获得了月人4000多万元的收益。不仅如此,现在的一些音乐APP已经成为集中社交、购物、游戏、视频等的超级人口。网站试听下载包括音乐服务类网站和搜索引擎类网站。前者指自己拥有固定曲库的网站,既有九天音乐网、一听音乐网、虾米网等以音乐服务为卖点的商业网站,也有以音乐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机构或个人的公益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则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用户提高信息寻找和定位的效率。点对点是基于登录软件的人际之间的文件交换技术,人们可以通过登陆软件下载自己需要的文件并分享自己拥有的资源。

二、“互联网+音乐”的机遇与挑战

从互联网角度看,“互联网+”音乐丰富了它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从音乐角度看,音乐将互联网做为传播中重要的技术载体和传播平台,改变了音乐人的生产方式、消费者的聆听习惯以及音乐公司的经营模式,以强大的渗透力颠覆了音乐传播过程中的时空概念,淡化了空间、地域、国界等概念。这里讨论“互联网+音乐”是要从音乐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音乐改变了什么?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是“+”还是“-”?

(一)互联网对音乐特征的“+”

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自由、宽松等优势和个性化、人性化、公平性、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由于借助互联网完成了作品的发布、推广甚至销售,无论是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创作的音乐,还是网友原创、翻唱或者改唱的网络歌曲,“互联网+音乐”都形成了与之有关但又独具特色的特点。

首先是“互联网+音乐”的开放性与广泛性。在传统音乐时代,包括广播、录音机、CD、MP3等载体的出现,音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网络音乐通过再现、复制和重复,使得音乐“圈子”突破了时间、空间、地点和身份的限制,其边界正在扩展中逐步消融,音乐更加深入交互于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因此,音乐传播的广泛性增强,传播的速度加快,受众欣赏音乐的门槛降低,这不仅增加了音乐受众的主动性和音乐群体的互动性,而且更使民间音乐人有了实现音乐梦想的可能。

其次是“互聯网+音乐”的平等性、互动性与大众化。在传统音乐时代,音乐存在作曲家、演唱家、音乐院校、行业评论家、大剧院、唱片公司或媒体中心等权威。互联网弱化了音乐信息的不对称性,音乐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可替代性更高,音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平等性”。因此,音乐传播的互动性增强,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三者的沟通与互动是平等、及时、无缝且良性的,欣赏者的评价与需求能更好地反馈,创作者的激情与灵感也能更多地激发。互动性还包括音乐批评的大众化问题,即网络媒体平台与普通网民广泛参与所构成的民间化或“草根化”趋势。大众化挑战了音乐批评的权威化、精英化,使民间和大众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话语权。“互联网+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民间文化与美学诉求的公共言论空间。这有利于形成富于建设性的音乐批评和维持音乐生产和音乐舆论、批评秩序与市场规范问的良性互动。

再次是“互联网+音乐”的及时性与低成本。借助互联网这种信息传递手段和资源汇聚平台,“互联网+”时代的音乐生产、音乐传播、音乐表现和音乐接受,音乐研究和交流、音乐教育等各种音乐活动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推动着音乐的各种活动变得更加及时和便捷。音乐活动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音乐传播的成本及其对传播载体的依赖性大幅降低。因为,音乐资源已经变得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利用,它可以在网络创作者、传播者和欣赏者问实现便捷的传播和接收,省去了音乐传统传播模式中的复制、印刷、包装、运输、存储和分销等环节。

最后是“互联网+音乐”的共享性与可欣赏。传统音乐时代,控制了乐谱、乐器、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出版物、演出场地等资源,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音乐接受的渠道和动向。“互联网+”音乐时代,这种“控制”变得越来越不现实。随着音乐资源的数量更加丰富,各种演唱风格、曲风的数字音乐资源应有尽有,互联网形成了巨大的音乐资源库。同时,音乐的可欣赏性加强,音乐、图像、动漫、文字等丰富多样的信息融为一体,更能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阐释音乐内涵,增加欣赏者的感官享受。网友创作的网络歌曲摆脱了传统歌词创作时合辙押韵、意境深远、修辞完美的束缚;直白的表达和口语化的词汇让人感到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音阶大跳或精致和声的旋律线条,降低了音乐演唱的技巧。所有这些都符合现代音乐大众化的审美标准。基于互联网共享性基础上的免费思维,“互联网+音乐”已经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走向共享。

(二)互联网对音乐价值观的“-”

互联网对音乐的作用不但包括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赋予了音乐新的特征,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互联网和音乐本来就是已经存在并且各有特点的两个产业,“互联网+音乐”在一定意义上叠加了两个产业的商业共性,增强了这种商业性的影响力。音乐网站的兴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用户的点击率。音乐制作方以用户的需求为工作的方向,竭尽所能地满足潮流的需求;音乐受众则在形形色色的网站音乐浩海里享受获得欣喜的同时,失去了对音乐选择和期待的标准。媒体本身追随受众,受众盲目跟随媒体,形成了一个看似天然合理,实则人为造成的娱乐怪圈和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又因为媒介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波及整个社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音乐潮流的把握和对音乐价值的取向。作为大众传媒的互联网当然要传播大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音乐。但是,作为人类主要的精神消费品之一,音乐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音乐进入网络时,要及时建立网络音乐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受众要想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自己也必须有更清醒的判断。

第二,互联网因其开放、广泛、平等、互动的特点而使音乐更加大众化和更加流行化,这造成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互联网在极大地丰富我们音乐生活的同时,也使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纷纷土崩瓦解。这些文化资源连同其传承方式正在迅速丧失,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古典、民族音乐网站往往缺乏维护,信息更新速度过慢,网页亲和力也不强。流行音乐网站的信息则重复现象非常严重,拼凑信息比比皆是,严重占用和浪费了网络资源。同时,由于创作和传播门槛大幅降低,网络音乐存在一些审美取向和表达方式的不足与缺陷,甚至出现了网络歌曲的恶俗化,主要表现为淫言秽语、宣传色情、辱骂攻击、歪唱恶搞、矫情做作、无病呻吟、东拼西凑、废话连篇、哗众取宠、庸俗无聊。2007年10月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京召开座谈会,一致认为恶俗网络歌曲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心灵,玷污了音乐艺术,降低了国民音乐素养。

第三,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互联网技术中起了主要作用,但也借助“互联网+音乐”对欠先进的国家进行了文化种族主义的入侵。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方面,西方的互联网技术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其文化价值或观点的音乐流向中国,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害、取代或挑战。世界五大唱片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斥重金收购本土唱片公司,让很多唱片业从业人士忧心忡忡。打开网站,西方的音乐、明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扑面而来。近年来的“哈日风”、“哈韩风”所折射的正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互联网音乐而言,如何防止“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已不再是危言耸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面对文化的入侵和冲击时,必须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音乐文化。

三、“互联网+音乐”与音乐价值坚守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既给音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了挑战,也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带来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真正将音乐与互联网“+”起来,使得音乐这种内容在“互联网+”的形式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价值呢?

(一)坚持音乐本质和核心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音乐人可以更方便获取音乐资源、开展学习和交流、实现与社会的互动。但是,这些无论如何都代替不了音乐创作者、表演艺术家、音乐家、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互联网无法改变的元素就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艺术仍然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也是音乐人最可坚守的价值内核。

音乐的本质在于其美学和文化价值,高雅音乐可以使人陶冶情操,为社会提供正确导向,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达到提升全民素质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严谨创作的音乐家不能为娛乐的潮流所动,不能受市场短期利益的诱惑,坚持创作能够反映时代、触动人心的深刻作品,借助互联网工具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这也是音乐仍然为音乐最本质和有价值的部分。金萍华批评了既有网络交往研究中“无身体,无主体”的观点,提出了网络交往“有身体,有主体”,网络交往“身体在场”是社会性身体的观点。这是对互联网研究技术逻辑话语的纠偏,说明虚拟世界总是无法吞噬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的社会文化对网络交往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互联网时代,音乐人对音乐本质和价值内核的坚持,就是在坚守音乐和音乐人的主体性。

网络音乐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歌曲恶俗化的现象,其本质是网络音乐创作人和音乐受众没有坚持音乐核心元素和网络“身体在场”的主体性。恶俗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俯首听命于恶俗的摆布,不再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当今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反理性主义、犬儒主义和快乐主义)体现了游戏的本质,折射出主流文化的裂变和离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抵制网络音乐的恶俗之风,也正说明遏制网络恶俗歌曲的盛行,有赖于青年音乐人和青年音乐受众提高艺术素质的和艺术品位,在创作和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要承担起码的社会责任。

摈弃低级恶俗之风,推动网络音乐的健康、繁荣发展,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音乐工作者创作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网络音乐作品,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好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网络音乐面向的是大众,传播的是精神文化产品,肩负着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重要使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思考、去审视网络音乐,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迎合不合理的诉求,迎合低级趣味。

“互联网+音乐”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种音乐,互联网只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工具。如果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解释,“音乐”是主语,“互联网+”是定语,它指定了音乐的某种属性,或是“运用互联网的”,或是“互联网条件影响下的”。“互联网+音乐”的积极因素正是主要围绕“音乐”这个主语产生的,而消极因素多是主要围绕“互联网+”这个定语产生的。

“内容”与“形式”是一个哲学命题,在这里用于对“互联网+音乐”进行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音乐从业人员、网络运营商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形成和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观念。任何时候、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音乐创作者对于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和创作,代替不了表演艺术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代替不了音乐家对音乐的情感投入,代替不了伟大的音乐作品与社会情感共振所产生的文化价值。这些外在形式无法改变的元素才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艺术和文化至今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守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创造出高雅的音乐,陶冶人民的情操,为社会提供正确导向,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达到提升全民素质的最终目标。

(二)以音乐为本职“+”互联网

目前,很多网站特别是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网站,在科技和文化的结合上,在手段、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都取得了成果。创新是推动“音乐+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方位创新中加快建设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音乐媒体;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新型音乐采编播发平台;创新服务,强化音乐用户意识,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从互联网的角度发展“互联网+音乐”固然值得称道,但最主要的还是坚持音乐本位,以音樂为中心做好“音乐+互联网”。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音乐人要加强学习互联网技术、掌握相关工具,培养既通晓音乐知识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种发展形态,当“互联网+音乐”边界和模式尚不清晰的时候,加强音乐交流和研究,有利于形成一致看法并指导后续行动。现在已经出现的音乐领域专业网站是积极做好“音乐+互联网”的有益尝试。

(三)培育“互联网+音乐”的良好环境

如今,网络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通过技术基础和法律渠道规范构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公共秩序。面对日益盛行的网络音乐恶俗之风,职能部门加强了网络音乐管理,出台一系列约束性的法律法规。确保网络音乐内容、播出、技术和应用的安全,不给错误有害的内容提供传播渠道,才能让网络音乐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搭建各种平台也是在培育“互联网+音乐”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高校原创音乐平台,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我发展,可以提升应用科技服务水平,创新校园音乐学习与活动,满足音乐爱好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学生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在线注册,通过审核后成为会员;会员之间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原创音乐审核与监督;会员可以发布自己的原创音频文件和乐谱;会员通过原创音乐系统平台的交互,实现音乐爱好者的交流。

在做信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将做信和音乐融合发展,可以极大地增强音乐的传播力。当然,需要要加强对音乐广播做信公众号的精准定位。同时,也要提高音乐广播做信公众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微信公众号之间的合作,打造个性化节目,组建优秀编播团队,也十分有利于“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做信公众号在传递信息上具有快捷性和高效性的优点,也使其不容置疑地具有提升音乐传播力,增加互联网音乐价值性的天赋和潜质。

另外,加强国际交流,拓展海外合作,也是“互联网+音乐”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国际传播力是主权国家信息交流的能力,是政府和民间诸多传播力的总和。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力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国际视野,也直接影响这一主权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互联网凭借共享便利的特性,扮演着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成为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认识世界和自我表达的主要平台。

互联网音乐 篇7

近日, 中国联通联合全国20多家互联网音乐巨头以及华谊音乐正式推出属于音乐人的梦想舞台——“沃音乐人”平台。此次合作贯通了移动互联网音乐产业上下游, 是电信运营商“流量能力”与无线互联网优秀产品的一次完美结合。而快速、流畅的中国联通网络基础正是线上音乐平台发展丰富业务的重要支撑, 也是中国联通开启流量业务发展新模式,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通信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

中国联通音乐运营中心总经理李海鸥表示, “沃音乐人”平台的推出, 为互联网音乐注入新鲜势力, 解决了用户更广泛的分享需求以及随时随地听音乐的需要, 解决了歌手与粉丝互动的需要, 也解决了整个音乐行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手机平台推广音乐的需要, 与此同时, 挖掘出电信运营商涉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商业模式。

多方力量打造线上顶级赛事

7月22日, 作为“沃音乐人”平台推出后的第一个项目, 中国联通“沃音乐网络红人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启动。“沃音乐网络红人争霸赛”主要合作唱片公司之一的华谊兄弟旗下艺人, 歌手陈楚生也携上届“沃音乐校园歌手争霸赛”冠亚军共同出席启动仪式。

2013年, 中国联通音乐运营中心曾成功举办了“沃音乐校园歌手争霸赛”。李海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比起去年的活动, “沃音乐网络红人争霸赛”, 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除了核心合作伙伴唱吧、K歌达人外, 合作的音乐APP企业已经由去年的十几家扩展到二十几家, 合作类型也从单一的音乐形式扩展到视频类。而“沃音乐人”作为一个帮助网络音乐人成长的交流平台, 得到中国联通、互联网音乐企业和唱片公司三方的鼎力支持, 并且融合了中国联通音乐定向流量业务, 进而打造移动互联网音乐产业联盟新的运营合作模式。

为合作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

自2011年12月, 中国联通正式推出了“WO+开放体系”战略, 提供能力共享、智能营销、产品聚合、智能管道四方面能力, 与互联网企业和合作伙伴形成产业联盟。中国联通音乐运营中心秉承WO+开放战略, 与互联网音乐企业联合率先推出音乐APP定向流量的合作模式。

数据显示, 到2013年, 中国联通沃音乐用户规模已达2657万, 而此次“沃音乐人”合作的超过20个音乐APP产品的用户覆盖数已经达到1.5亿户, 活跃用户数大于1亿户。而与中国联通合作的音乐流量产品每天登陆用户大于1200万, 每天下载歌曲数超过2500万首。

这些数字的背后, 是中国联通音乐运营中心为合作平台提供的全方位支持, 结合联通3G/4G网络的技术优势, 为合作伙伴提供无限流量支持和精彩无限的网络红人炫铃, 与此同时联动了2.9亿联通用户, 包括千家音乐畅厅的营销宣传, 体现了运营商数据挖掘和智能计费能力。

李海鸥表示, 中国联通的智能APP计费系统, 可以精细地测量用户使用不同音乐APP产品的流量使用并计费, 特有的NET取号免登陆功能, 避免了用户重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两者合一就可以支撑所有音乐平台的流量定向计费。

网络优势仍是特色业务关键

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曾表示, 面向4G时代, 中国联通以“3G+4G移动宽带领先”战略, 构建WCDMA+LTE协同领先优势, 将成为中国覆盖最好、用户体验最好的移动宽带网络。而无论是3G还是4G用户, 网络升级后最明显的就是使用各类移动应用不再受到带宽限制, 这也给移动互联网产业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 开展更丰富的线上业务。

李海鸥表示, 中国联通“沃音乐人”平台借助联通移动网络的质量优势和流量优势, 基于联通3G、4G高速网络的比特流能力, 以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带来的“流量”,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在线音乐体验并为艺人提供庞大的粉丝群体。

无限流量实现手机音乐体验

而在流量业务方面, 自2011年底, 中国联通音乐运营中心就与互联网音乐企业联合率先推出音乐APP定向流量的合作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 与超过20个的音乐行业领先互联网公司共同推出了多款音乐产品, 基本完成了对音乐类主流应用的全覆盖。

李海鸥表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 音乐用户听歌的习惯正在由PC端转到手机端, 很多音乐爱好者为了避免产生高额的流量费, 都是在有Wi-Fi环境下载音乐, 或是使用PC端下载后再导进手机中, 十分不便。用户期望随时随地享受音乐, 但是对下载歌曲时产生的流量费用的担忧, 会阻碍用户对手机音乐的完美体验。

而中国联通推出的多样化定向流量套餐产品, 彻底免除了用户在费用方面的担忧。用户只需选择月费在5元~15元不等的套餐, 即可享受在QQ音乐、唱吧、豆瓣FM、酷狗、酷我、音悦台等20多家互联网音乐平台上的无限量下载。在这点上, 中国联通音乐运营中心作为首创移动互联网定向流量产品的通信运营商, 正在逐渐影响用户听歌的习惯。

互联网音乐 篇8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版权侵权的基本状况

Taylor Swift案例只是我国网络音乐版权众多侵权行为中的典型案例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国内各类数字平台大量兴起,不断创新的网络资源分享渠道使得网络侵权现象日益泛滥,侵权行为越来越严重。现阶段,我国网络版权侵权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网络音乐服务商对著作权享有者的侵权行为。

Taylor的案例即属于此类。网络平台服务商在未经权利主体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将其作品发布在网络空间中,从而达到盈利目的。这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侵权行为。

(二)网络音乐服务商之间的侵权。

2014年至2015年7月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侵权之风”盛起:QQ、网易云、Kugou、“唱吧”、阿里等音乐服务平台先后提起5起音乐侵权讼诉。数字音乐侵权行为涉及网络音乐平台、音乐播放软件方、K歌软件方等众多相关者,最终导致多方利益受损。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音乐服务商之间的侵权行为日益严重。

(三)网民的侵权行为。

相较网络运营商而言,网民的侵权行为更为严重,而且范围更广泛,数字音乐、网络视频、电子著作等领域均有侵权行为发生。网民侵权主要有盗版和正版两种情况。其中,盗版现象主要发生在影视领域,即所谓的“枪版”。正版侵权,则是“相关人士”利用私人渠道将正版作品据为己有,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民侵权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交平台、新兴的云端存储等渠道发生,如以QQ、Wechat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以新浪微博领衔的信息分享平台,以及百度云盘、天翼云、360云盘、微云等云端存储平台。这些通讯软件、分享平台与存储平台使得网民可以在著作权享有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资源发布到平台上。以新浪微博为例,据相关人士统计,2015年3月新浪微博拥有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98亿,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8%。这意味着,一旦作品被分享到平台上,约2亿的用户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享受到免费服务。

网络版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不仅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而且造成网络版权市场的混乱,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版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版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1. 当前我国在网络版权的保护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与实施存在空白。

2006年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包含了网络信息传播权的保护与规范,但是对网络版权侵权的相关规定甚少。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定义、保护、归属以及作品的出版、表演、播放,侵权的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多数条款仅针对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只有不到五条明确提到网络信息传播,而且只有三款涉及规范网络平台中的侵权行为。

2. 网络版权保护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第四十八条中针对八种不同的侵权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其中有三条针对网络上的侵权行为,但是这些条款并不具体。同时,法律条款之间存在着重复与矛盾,导致现实操作中难以判断,大大降低了执法与监管的效率,让许多侵权行为得以继续。

3. 法律制度内容适应性较差。

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因此,互联网上数字作品的版权管理与一些实体作品的版权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著作权法》直接应用到网络版权保护领域,便会出现不适应。例如,《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罪定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互联网上的网络侵权更多的仅是为分享资源、集聚人气,并不符合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前提。此时,相关法律规定无法适用。

(二)政府网络版权保护监管薄弱。

现阶段,我国数字音乐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类、在线音乐网站类、播放软件类、音乐论坛类等。音乐服务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上传发布免费的音乐吸引网民的点击量,当平台影响力扩大到一定水平之后,平台便可招标,吸引一些广告商,与其合作,通过广告获得收入,之后再将部分利润分给版权商。该模式中最关键的一环是点击量,而点击量的提高则依赖于海量的音乐资源。因此,人气最高歌手的最新专辑和歌曲通常是各大音乐网站的竞争对象。但是,热门音乐资源是有限的,于是,侵权便成为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网络平台服务商赚取点击量的唯一途径。而且,这种侵权只需平台服务商点击鼠标即可实现,在缺失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侵权成本较低。该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只要政府及时进行打击,是可以有效制止,并减少侵权损失的。但事实上,针对此类侵权,政府目前还没有掌握充足的技术手段。而且,现阶段政府只有宏观层面的监管与规范意见,并未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健全的监管机制,从而导致制度约束力不强,侵权现象频频发生。

(三)社会公众版权保护意识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包括网络音乐在内的诸多网络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都乐于接受这些网络服务。但是,大部分人往往不重视或忽视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许多版权所有者,即使自己的作品被侵权了也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好办法。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往往更愿意接受免费的音乐资源。自2002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网上音乐共享平台进入公众的视野,网民们可以通过该平台免费获取自己喜爱的歌曲作品,而音乐版权费则是由渠道方(音乐平台)向内容方(唱片公司)支付。因此,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免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网络版权侵犯就会无意识中出现。

三、“互联网+”时代加强我国网络版权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版权保护法规。

网络市场秩序的规范需要制度保障。一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根据网络与网络版权的特殊性,对网络出版行为重新定义,制定数字版权相关法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明确版权所有人、作品属性及网络出版保护方式。二是在传统出版权利范围的基础上加入诸如“网络传播、合理的传播形式”等更为适用的权利内容,以及对出版所涉及的特殊问题作出更为细致、妥善的安排,并针对各种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扩大网络警察职能,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近年来,网络警察在规范网络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打击网络犯罪上有较强的能动力,但是网络警察的职权范围仅针对网络犯罪。因此,可将网络版权保护也纳入网络警察的职责范围,设立“数字作品传播监管中心”,下设相应子部门,深入各大网络平台实施监管。网络警察实时监控,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能够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进行打击,有利于增强监管力度,有效加强网络版权的保护,从而有利于稳定互联网市场中的交易秩序。

(三)实行激励奖惩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网络版权保护。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仅凭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作用,将其纳入到网络版权保护中来。制定并实施激励奖惩机制,对侵权行为实行严厉惩罚,对积极举报侵权行为的公众给予奖励。通过正激励与负激励,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网络版权保护中来,能够很好地限制侵权行为,提高网络版权保护的水平与管理效率。

(四)创新网络平台服务商的盈利模式,逐步推行收费政策。

目前传统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得不少音乐平台服务商难以为继,不得不侵权。因此,各大网站应主动创新盈利模式,保证盈利的同时,控制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以音乐收费为例,腾讯公司率先实行音乐收费制度,并不断深化音乐资源的多元化经营,如出售数字音乐专辑、在线演唱会直播、社交互动挖掘粉丝经济等等。目前来看,其最成熟的盈利方式是会员制,绿钻会员收费是QQ音乐盈利最多、最稳定的板块。通过音乐收费制度,腾讯公司既实现盈利,也很好地保护了网络音乐版权。据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网民非常认可这种模式。因此,对音乐网络平台服务商而言,逐步推广收费政策是可行的,关键要通过多元化经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众版权意识。

版权保护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大家的版权意识匮乏,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侵权行为才会频繁发生。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传统手段和网络平台、自媒体等现代手段,加强版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的维权意识,让公众了解维权的手段,明确侵权的危害,提高公众自制力,从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网络音乐版权保护来说,可在音乐网站广告栏设置电子宣传标语。

(六)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版权保护。

可通过增加数字产品的权限设置来实施网络版权保护(DRM)。目前数字出版领域常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有数字加解密技术、数字指纹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早期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主要集中在资源使用的安全性和加密的管理方面,而目前新一代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则侧重于DRM系统的权限管理,其版权使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描述、交易、维护、监控等方面。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的发展壮大,网络侵权行为日益严重。网络版权侵权现象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互联网侵权行为,现行的网络数字作品版权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效果不够显著。因此,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加强监管,引导网络平台服务商实现自我约束,公众需要提高版权意识。同时,结合互联网自身的特性,积极采用新技术,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方法逐步解决网络版权的侵权问题,形成网络版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版权,版权保护,版权侵犯,数字音乐

参考文献

[1]黄文萱.我国当前数字音乐传播现状与分析——关于“一听音乐网”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2]杨晨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剑南文学,2013,6

互联网音乐 篇9

宋柯的举动总会被解读为中国音乐行业的走向,就连他2012年辞职选择开烤鸭店,也被媒体与“唱片已死”的论调关联。

这一次,宋柯选择了互联网。在此之前,宋柯一直试图探索互联网与音乐产业的关系,他告诉本刊记者,“加入阿里算是有了实现的机会。”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宋柯出任CEO。

而在他的版图里,阿里音乐的模式是“全世界都没有的”。

不是互联网+音乐,而是音乐+互联网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现在的双APP情况?

宋柯:双APP是版权战争之后的结果,我们认为它有积极的影响。大家各自下架了没有授权的曲库,几十万、几百万首的下。我认为这证明了两点:第一,音乐版权是有价值的;第二,政府对音乐版权保护的重视。

基于这两点,其实迈开了未来数字音乐正版化或者完善商业模式的第一步,是朝着健康的路径上发展。现在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版权界限分明,基本上消费者装两个APP就可以。虽然一开始大家觉得麻烦,但是与视频相比还好。我自己都下了几个视频APP,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就是因为它有版权壁垒。

《瞭望东方周刊》:从2005年开始,你就有意识地去做数字音乐。从刀郎到太乐网,以及太合麦田转型为传统版权管理和数字音乐开发公司。做了这么多互联网与音乐相关的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版权环境吗?

宋柯:好问题。当时没有做成并不是版权环境的原因,而是所处的位置。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的结果是,如果停留在一个内容制作商的心态去整合行业,终究会失败。虽然当时太合麦田已经是国内第一大唱片企业,也尝试帮别的公司制作单曲,但是毕竟没法做到行业垄断。这直接導致的结果是对运营商没有话语权。

简单说来,全世界没有一家唱片公司大到可以开辟一条销售渠道。也没有任何一个艺人强势,可以拓展到做一个大的演出商。这都是不可能的,永远不会有100个刀郎、50个李宇春同时在一家内容生产商手中。

但是如果作为平台方,首先要划清界限,不染指到内容,让更多的内容商进来,这样的路径是可行的。如果当年有一家互联网公司以开放心态给所有内容提供方进行服务,音乐行业不会是现在模样。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一直觉得,网络音乐做到付费就可以了,你怎么看?

宋柯:音乐现在确实在反哺互联网。直到这两年版权价值才开始回归,大唱片公司可以拿到版权收入。播放器市场虽然积累了几亿用户,但是没有用户价值,对行业的帮助微不足道。

阿里巴巴CEO张勇曾经跟我说过,应该叫“+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想去加谁就去加谁,而是有传统行业经验的人在明白了互联网的作用、好处之后,利用互联网。

具体到音乐行业,互联网这10年来只给用户提供了一个MP3,这称不上红利。除了付费这条用脚都能想出来的路径以外,是不是还可以通过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音乐去掏钱。

我希望阿里音乐是一个人人可加的平台。一个做服务的平台应该为人着想,而不是存了版权赶快卖掉。这个思路不是不好,而不是全部。

平台为王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你和高晓松就职阿里音乐,你自己有何感触?

宋柯:如果仅仅是做一个特别互联网思维的播放器,阿里其实用不着请我们。算法、技术、思路全世界都有,用得上我们是因为对播放器之外的东西更感兴趣。阿里看上的是我和高晓松两个加起来40多年的行业经验。

我们也更希望给行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何炅加入就是如此。主要会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未来音乐可视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未来不光是听音乐,看音乐肯定是一个趋势。我们就得有专才,何老师毫无疑问是。第二,阿里音乐未来不只关注作品,更关注人。

我所说的人肯定不只是歌手也不单纯是音乐人,而是整个音乐行业链条上的人。从音乐生产的上游包括了写词、写曲、录音、编曲、唱片公司、演出商,一直到最下游的听众、粉丝或者是音乐消费者。

如果关注人的话,何老师是这方面的专才。在娱乐行业多年,不管是对上游音乐人的了解还是对粉丝用户的理解都有独到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是音乐的可视化,还是对人的关注,何老师无疑与我们很搭。

《瞭望东方周刊》:与你刚才所说的阿里音乐的平台战略相关,如何解决音乐人的问题?

宋柯:阿里音乐明确向各种合作方表示,决不介入内容,不会签传统意义上的唱片约、经纪人约。总的来说,阿里音乐不会成为一家唱片公司,也不会去做唱片公司或者经纪公司应该去做的事情。作为一家平台公司一定要把界限划分清楚,如果总想去获得一些近期看来很容易获得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就不是一家平台公司该做的事。

虾米音乐人在当年就看到了人的重要性,现在只是需要停掉一部分应该由唱片公司完成的事情,把制作唱片、版权、艺人经纪的项目切出去。

未来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唱片公司介绍更好的人,但是我们自己不去做。索尼的老总曾经不止一次地问我,老宋,如果你碰上非常有才华的歌手、艺人,你难道会忍住不签?我三次都很严肃地回答,我肯定不签,我希望唱片公司签。这样他们才踏实,我们未来和合作方合作的基础才会有。

nlc202309090119

《瞭望东方周刊》:你经常提“痛点”这个词,但在音乐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上升通路很小。

宋柯:音乐行业确实需要大的唱片公司推动,但也只能照顾到金字塔的塔尖,塔腰和塔基也应该需要关注。说实话,这个行业能到我和晓松的真没有几个人,不是说我们俩高,而是这个通道是很细的一条。如果你想找一个制作人,一个大演出商,你会发现这条线非常细,这说明行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第二,这个行业又极其分散。分散意味着中间程序烦琐,A想找到B,就得通过C,这必然带来大量的灰色收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行业90%以上的收入跟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互联网阳光还照不到,这就是阿里的机会。

你会发现播放器在这个市场里面占比非常小,我们要做的是把大而无序且分散的市场归拢,让中间环节减少一些,这是互联网最能做到的事。

《瞭望东方周刊》:从你的描述,我能想象到的路径是:某个处于金字塔底部的音乐人想要做一张音乐作品,他要寻找制作人或者唱片公司可以在新的平台上做到。

宋柯:一定会有这样的路径,但也不止如此。互联网行业讲究对标,但我们没有可以对标的对象,我敢说在全世界都没有阿里音乐这种模式。

唱片公司需要休养生息

《瞭望东方周刊》:互联网时代让唱片公司有些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出现,唱片公司的重要性是不是会进一步消解?

宋柯:我不这样认为,我相信这个行业里机构的力量。之前的唱片机构拥有一套体制,只是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唱片公司需要适应。另外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音乐平台也没有找出好办法帮助到唱片公司包括个人。

所以,我个人希望一旦阿里音乐新的平台上来,唱片公司会发力。但是不能只有唱片公司发力,单打独斗的人也应该有机会。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与唱片公司有这样的沟通吗?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他们已经不怎么出新歌了。

宋柯:唱片公司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所有的唱片公司都经历了互联网前期野蛮的掠夺,实际上伤了近10年。唱片公司会修整一段时间。

据我了解,这些大的唱片公司都在开始做大的修理。比如滚石2015年在做原创大赛,2016年可能会做乐队大赛,他们也要通过这些方式去获得新人。与阿里音乐合作的这几家都在推出庞大的新人。你可以把前兩年看成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瞭望东方周刊》:马云曾经对阿里音乐说过,5年可以不考虑盈利。你自己定了一个什么样的期限?

宋柯: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5年不能盈利,我觉得他在描述一个战略的方向。

我们要做好服务,就不能先去考虑赚钱的事,只要先想着赚钱一定伤害服务本身,所以赚钱的事儿我们先不考虑。最终赚钱的时候,你得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盈利的平台,而是说在整个行业都有关系。就像淘宝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有媒体说你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宋柯:我不认为机会主义者是个贬义词,它是个中性词。我在这个行业20年没有动,行业里很多朋友现在转型去了影视,也有人来拉我入伙,但我还是很坚定。20年中,麦田、华纳、太合麦田、恒大,换过四家公司,我觉得还好。

现在来到阿里,我和晓松都希望是我们职业经理人生涯的最后一站,在探索了互联网与音乐十年之后终于有一个机会实现,机会主义者肯定要把握。

上一篇:降脂药物下一篇:山东滕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