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家电产业

2024-10-09

数字家电产业(精选12篇)

数字家电产业 篇1

随着近几年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家电产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企业对于一个兼备设计、执行、生产、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高,将庞大的人力物力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加快企业的创新型转变,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得家电产业服务平台的开发迫在眉睫。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流程处理标准和高效的管理平台,各种公共资源无法统一汇总,导致开发、设计、生产、创新效率低下,且公共资源没有创造出可用的价值,严重地被浪费了。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加快推进数字家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基于SOA的数字家电产业设计服务平台。

SOA提出的是一种软件架构概念,通过提高服务处理的性能,满足软件用户的需求[1]。在SOA环境中,服务网络的终端,将自己可提供的服务,以“独立服务的形式”开放给网络的其他终端,其他终端按一定的协议或是统一的接口,调用服务或资源。这种服务处理过程,为架构平台的过程中,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相比于传统的点对点方式架构,SOA是由松耦合、服务之间可相互协作的应用服务构成[2]。在设计家电产业设计服务平台的模型中,任何业务处理功能模块被可以作为一个可提供的服务单元,这样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就可以当作服务处理的过程。

提出的基于SOA数字家电设计服务平台,从全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模块角度切入,规划了从用户和市场需求研究开始到产品营销的各个支持模块:用户研究、产品企划、外观设计、高精模型、新工艺开发、色彩与新材料开发、产品界面交互设计、品牌开发等主要的技术集成模块。平台的搭建将会提高研究设计的流程、关键技术的提高以及增强现有设备的可重用性,形成一个对内可以处理各种服务请求,对外可以提供信息展示窗口的综合应用平台。

1 SOA架构-概要

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型,包含3大核心部件: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以及Portal门户。

ESB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3]。ESB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此外ESB还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了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并可以为其他服务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4]。

BPM的存在可以使系统更具有稳健性,通过BPM组件,基于SOA架构的平台可以更好地监控其他连接的系统或终端。Portal是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是一种低成本的集成技术。随着科技发展,现在企业都有很多信息系统,而Portal就是将这些系统集成到一起,封装成统一界面并提供给用户。

2 SOA架构-服务

数字家电产业设计服务平台是三层体系结构的应用模型,其核心模块:服务层中的服务(Service)管理器。关于平台的服务模块,具体又分为:应用服务(原子服务)、组合服务、业务服务(编排服务)等[6]。家电产业设计服务平台应用基于SOA的架构,实现了企业应用的逐步集成,以及业务的快速迭代。家电设计开发人员需求某些功能时,只要调用具体的业务服务逻辑服务模块即可,比如高精模型的开发,色彩与新材料的开发等模块[4]。服务的管理调度则交给服务平台去处理。在设计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中,业务服务逻辑包括两大核心模块(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业务逻辑模块和表示逻辑模块。表示逻辑模块采用Web页面来实现,由页面流(Page Flow)进行统一管理;业务逻辑采用服务来实现(Java),由服务管理器进行管理。

SOA架构的推出与应用,改变了家电产业信息化平台以及其他企业领域搭建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的方式,为企业的众多服务和资源的有效集成提供了架构基础:有效地将用户研究、产品企划、外观设计、高精模型、新工艺开发、色彩与新材料开发、产品界面交互设计、品牌开发等服务打包成一个更粗粒度的服务。SOA架构关于服务的组件模型如图1所示。

3 数字家电设计服务平台

3.1 服务请求过程

对于一个相关设计人员的页面请求来说,其请求操作流转实现比其传统的JSP/Servlet/EJB方法更为简单,流转过程如下:

(1)设计人员在相应的客户终端提交服务请求数据。

(2)平台服务器收到提交的服务请求后,将服务请求事件分发给相应的处理终端与处理单元模块,如:用户研究处理模块、企业策划模块、外观设计和高精模型模块等新。

(3)服务处理终端将平台分发的服务请求,按照请求数据封装的处理标准进行处理,并返回平台的相应的处理结果,随后平台将结果返回给服务请求终端。

3.2 页面流

数字家电设计服务平台Web层分3个组成部分:Service Access Agent层、Web Front Controller层以及Page Flow Engine层。

(1)Web Front Controller:对HTTP发出的请求进行处理,根据Page Flow Engine返回的URL传输到最终页面导航

(2)Page Flow Engine:处理Web层的绝大多数业务,如: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消息包的封装以及对服务请求事件进行分发等业务。

(3)Service Access Agent:主要负责对服务层访问的通用接口和消息的响应机制。

3.3 服务管理器

服务管理器是数字家电设计服务平台服务层的核心。平台的搭建可以为设计机构、研究院所和设计院校提供开放性的交流协作服务,此外通过平台可以促进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享设计资源,共同推动数字家电产业的发展。服务的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是服务管理器提供的两大核心功能。其中,服务的管理指的是服务实现的加载、初始化以及摧毁以及服务配置描述符的管理等。服务的运行是指服务同步/异步调度、服务请求拦截、服务并发控制、服务访问安全控制、服务实现的动态选择、服务负载均衡等功能。

服务管理器总体设计结构如图2所示,服务管理器中的模块相互依赖。下层的模块独立于上层的模块,上层的模块依赖下层模块,相同层次之间的模块相互独立[6]。其中,服务管理器核心模块是Container,负责实现服务的消息处理;Status负责管理服务的运行状态。Log一方面提供服务,并实现记录应用的日志,另一方面记录服务执行的日志。Proxy为服务的代理模块。

4 结语

SOA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Web服务常用的架构技术,正逐渐地成为企业信息化整合战略和公共服务处理的重要技术基础[5]。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家电设计服务平台,为家电设计行业提供了统一处理各种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人员通过客户端就可以处理如用户研究、产品企划、外观设计、品牌开发等服务请求。平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家电产业自主创新和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数字家电产业设计、生产以及创新能力,也是实现传统家电产业创新型产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家电设计服务平台,在家电产业如何自主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做了有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祝发.基于SOA的邮政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

[2]徐振伟.基于SOA的烟草物流调度与服务平台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

[3]田昌鹏,张升平.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模式探讨[J].通信技术.2008(4).

[4]王益祥,薛霄,朱红磊,刘艳慧.基于SOA架构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15:64-65+71.

[5]潘运红,张钢,王春茹,何小敏.基于Portal技术的教学资源集成化平台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51-52.

[6]王隆杰.基于J2EE的SOA平台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05:106-110.

数字家电产业 篇2

1审美热情的转移

85后到95前的孩子依然是在动漫熏陶中成长的一代。网络取代电视成为视觉消费的主要途径。日本、美国的动画、漫画更加无国界,更加同步。并且,游戏等互动载体还没有强大到无处不在。尤其是手机还不是作为资讯获取的主要方式。另外,美国、日本,甚至韩国的动画、漫画相关产业还处在比较旺盛的黄金期。例如,《高达》系列在新世纪的《seed》《00》《独角兽》等都延续了非常高的制作水准。《新世纪福音战士》这样的作品持续偶像化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Pixar等工作室的大片影响力巨大;今敏、细田守等日本导演也陆续做出优秀的作品。不过可以看到,在这些高度开发的产品体系熏陶下,青少年普遍化的喜爱向着两极分化。这批孩子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有自我化、个性化的趋势。宅男、腐女等都来自他们之中。例如大量爱好者转入角色扮演这个领域。也是动漫游戏化,扮演化的一个趋势。国家的投入,媒体的宣传,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巨大喜爱程度等都让家长对该专业持鼓励的态度,高校不断在艺术专业扩招,艺招升学的便利,生育高峰期等外部条件都催生了动漫专业招生的扩大。学生中,动漫的普及水品也非常高。即使在艺考专业成绩不高的学校,学生对动画、漫画、游戏作品的认知度还是非常高的。

2数字艺术成为主流

由于我们的现代动画生产工业主要是以加工起步的,早期的游戏行业也是如此。和市场接轨的专业设计,多数学校都采取了技术教学为主的方式。主要的课程都是设计技巧和软件使用。学校往往从就业的角度考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点与很多从技术岗位出身的教师来说是契合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些教师在一线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特别是软件操作展开。早期的包豪斯学院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用大量绘画课程来充实设计专业的教学。一方面由于诸多外因,产业迟迟不能向自主创新的领域发展,使得企业一直停留在以加工制作为主的阶段。大量的粗放型人才被投向市场很快就是的用人单位出现饱和,却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团队里产出原创项目。外部环境和内部造血机制的不成熟使得行业止步不前。以动画为核心的行业逐步将重心转向数字媒体技术,“动漫”迅速的降温。这个过程虽然有技术发展、社会形态、政策法规等外因驱动,但教育系统没有能够输送足够的创新型人才也是重要原因。重视技术手段的`教学也就意味着理论修养,创造力的薄弱。很多动漫专业都是由美术学院或美术系开设的。

基础课围绕绘画基础(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主),而美学理论、文学素养、视听技巧、影视基础等方面则不够系统。这些方面恰是动画作为艺术存在必须在人才培养里包括的方面。今天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使得动画创作中绘画的部分越来越少,在专业定位之初把动漫理解为绘画本身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像近代的艺术发展史所记录的那样,近代设计逐渐从美术创作中分化。在这个过程里艺术的教育也经历过痛苦的转型。在包豪斯的格罗佩斯时期,包豪斯也经历过美术学院和设计的分离。这种做法不得不说是格罗佩斯把包豪斯建设成小型的乌托邦的初衷的一种巨大妥协。进入20世纪,艺术创作大量的融入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实用领域。传统艺术创作的形式也迅速地被各种第四维度的表现方式所丰富。

3影响

至,著名的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动画都成了重灾区亮起红灯。根据近年国内的统计,动画制作的就业岗位约在7至10万之间。而这些年虽然已经过了最热的时候,但每年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也在几十万的数量上。企业上不去,往届毕业生也没有走向比制作更高的工作岗位,使得就业压力的挤压一年比一年严重。粗放型的恶果在这些年越来越明显。这也导致了动画专业的口碑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动画专业的学生本身也在发生悄然变化。1992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6至16岁的观看动画黄金年龄段,也就是以前到左右这个阶段,恰恰经历了中国动画播放机制的变革。网络漫画也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因为很多漫画涉及情色,多数发布漫画的网站长期生存在法律法规的灰色地带,逐渐从大众传播的前台走向相对隐晦的主流视线外。为了扶持国产动画的生产播放,弥补国产动画竞争力的严重不足,我国相关机构从减少引进、播放的量,限制播放的内容等方式着手改进。最近一次是在20出台《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加上境外很多优秀动画片的版权所有者越发聪明应对中国这个政策特殊、盗版横行的市场,使得我国的电视台播放的动画越来越少。此期间电视被网络视频取代,读书被手机阅读取代。从单机游戏到次时代游戏,从端游到手游,这十几年游戏产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该年龄段的青少年。这些改变,使得动漫专业的学生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中国数字娱乐产业态势 篇3

动漫产业

动漫是漫画与动画的简称。而动漫产业则将漫画、电视动画、电影动画及其衍生品结合起来的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要产业,它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投入、高回报率、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动漫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其独特的无国界性也使它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一项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4年我国动画片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市场需求却在26.8万分钟,实际需求缺口达23万分钟。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2005年,在相关扶持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动漫产业持续升温,出现发展高潮,国产动画实际生产数量为4.27万分钟,国产动画片生产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是:广东省22部12466分钟、湖南省16部7220分钟、浙江省13部6180分钟,创造了我国动画产业历史最高纪录,是前5年来平均量的两倍。2006年,我国动画片的实际产量已经超过8万分钟,中国动漫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是一个拥有约5亿动漫影视产品消费群体的国家,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动漫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我国目前每年文具的销售额为人民币600亿元,儿童食品每年的销售额为350亿元,玩具每年的销售额为200亿元,儿童服装每年的销售额达900亿元以上,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每年的销售额达100亿元¡¡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与行销都有赖于动漫这一新兴产业的带动,以此类推,中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快速的发展势头使中国动漫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游戏产业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子游戏多集中于单机游戏,玩家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一个产业所应有的消费规模,因此,游戏产业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而随着电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新型游戏形式,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新型游戏产业。

电子游戏包含的种类很多(如图1所示),但近年来,在单机、街机游戏下滑,手机游戏未完全开发的情况下,网络游戏逐渐占据了游戏市场的主导地位。网络游戏包含角色扮演类游戏即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即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游戏类型。游戏构筑了一个虚拟世界,玩家在游戏虚拟世界中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自己的游戏技能及其他各方面投入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游戏虚拟社会中的生存和成长并参与游戏虚拟世界的人际沟通及社会活动。市场上最知名的《传奇》系列、《大话西流Ⅱ》、《MU》等游戏都属于这一类型。同时,MMORPG网络游戏按其故事类型不同,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童话类、武侠类、魔幻类、科幻类等游戏类型。

网络游戏另一大类是休闲游戏,包括休闲动作类网络游戏和棋牌桌面类游戏。前者与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回合制,也就是说一场游戏在一小段时间之内便会结束,以纯粹娱乐为主,不强调剧情。通常而言,此类游戏玩家不需为玩游戏而付费,但游戏中的虚拟物品需花钱购买。市场上知名的《泡泡堂》、《冒险岛》、《坦克宝贝》等都属此类游戏。后者则包括棋牌类游戏及其他益智趣味类网络游戏,游戏玩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与人对垒。

短短几年,网络游戏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电信业(固话业务运营商务及移动运营商)、信息产业(硬件、软件、电信ISP供应商)商业(渠道销售商)、传媒业(广告业、报业、电视业、网络媒体)、出版业、制造业(饰物及玩具生产商)、展览业(E3、GAMESHOW)等。

发展特点

1.产业及用户规模长势喜人

美国Niko Partners公司(美国一家专门研究中国游戏产业的市场研究机构)2006年发表的一份有关中国游戏产业前景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为6.83亿美元,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4个百分点的速度飞速增长,中国的游戏市场到2010年总值将达到21亿美元。

由以上游戏产业及用户发展规模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游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只占到韩国的二成左右,但发展速度却毫不逊色,呈几何数列增长,这也为中国的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游戏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

中国网络游戏类型依然是MMORPG为主,但由于受到硬件设备、宽带速度等问题的限制,3D游戏并未像大多数人预计的那样取代2D游戏。反而是休闲游戏在2004年以后重现往日风光,而且比例越来越大,这说明网游用户已呈现出多样化的游戏选择趋势,“休闲”、“不激烈”、“低投入”的游戏类型开始拥有一定市场规模。

3.渠道商开始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一方面,渠道商提出了与运营商联合运营网络游戏的策略,并开始拓展游戏周边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对自身进行改革,整合资源、拓展业务。

其他产业

(一)数字音乐

据市场调研机构英国IFPI的数据,数字音乐发行服务的市场规模2004年达3.3亿美元,占到整个唱片业销售量的1.5%。其中,在线下载的乐曲数量由2003年的2000万首,增长到2004年的超过2亿首。5年后在线销售的销售额有可能达到整个唱片行业的25%,但终端兼容与赢利模式却仍然困扰全球数字音乐的快速发展。

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销售总额已达36亿元,超过了传统音乐市场的销售规模,预计2008年突破81.4亿元,2010年达到127亿元。中国数字音乐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仅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中国数字音乐就获得近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由中国互联网定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商营收规模达到1.38亿元。据DCCI预测,2007年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商营收规模预计增长132%,达到3.2亿元,2008年预计增到6.5亿元。

(二)数字影视

1.网络视频

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是指B2C类商业模式的网络视频平台运营商提供网络视频服务所获得的收入规模。网络视频平台运营商主要类别包括在线影视类、传统门户类、电视机构类、P2P流媒体类、视频分享和视频搜索类等。

2005年网络视频产业在海外呈现高热度的发展趋势。首先,以You Tube代表的视频分享类网站访问量短期内迅速攀升;其次,各个传统门户类巨头纷纷开始提供自己的网络视频服务;还有就是传统媒体公司如迪斯尼、新闻集团也开始高度重视网络视频的发展,并大量投资。此外,风险投资也开始热捧网络视频。

2006年是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元年,当年中国网络视频收入的总规模为5亿元,预计2010年达到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0%左右。目前,中国网民达到1.37亿,其中有36.3%的人使用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功能,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占全部网民的78%。

2.手机电视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手机具备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播和存储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在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3G已经起步的市场,手机电视服务已经逐渐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3G的商用化时代临近,手机电视业务也逐渐出现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中国使用手机电视的用户数量已达到90万人,预计2007年国内手机电视用户将达到410万人,预计2008年手机电视用户数将达到1200万人。

3.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即所谓DTV(Digital Television),用数字信号来制作和传播图像与声音内容的电视系统。

从2004年开始,中国数以亿计的电视用户在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下,开始了从模拟用户整体转换为数字用户的尝试。此前,中国大部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环节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只有接收环节即用户的电视机还是模拟的。一场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革命,已经在中国展开。

截至2005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8亿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413万户,占全部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3.2%,2006年上半年新增数字电视用户250万户,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3800万户。

产业布局

北京:打造真人实景数字游戏核心

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坐落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基地建设列入北京市政府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长风计划”,成为2005年北京市重点支持的科技大项目,计划在两年内建成国内首家以电子竞技为主题的国家级电子竞技中心,目前已有包括盛大旗下数位在内的50多家数字娱乐企业入驻。为打造领先世界的数字娱乐品牌和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北京以Majoy真人实景数字游戏为核心,打造数字娱乐产业基地。Majoy真人实景数字游戏是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数字技术、整合的通讯技术、人机智能交互技术与软件技术共同构建了一个基于实景之中的游戏环境,为用户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游戏感受。

此外,北京市还拟在大兴区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媒体产业基地,引进英国国家动漫中心、迪斯尼等世界知名企业5~10家,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200亿元。

上海:数字娱乐产业新地

2006年,上海浦东区投入6000万元,以扶持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在上海运营的网络游戏年销售收入,已突破20亿元,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拥有200家企业入驻的长宁区多媒体产业园及占地690亩的闸北区“多媒体谷”,涌现了盛大网络、第九城市、久游网等著名的互动娱乐企业。此外,新浪、光通等外省注册企业以及在海外上市的盛大、九城网游戏公司均把总部设在上海。上海已成为全国数字娱乐产业的新高地。

深圳:深港合力创亚洲最大

目前,深圳有从事动画制作的企业近200家,个人动漫形象设计工作室近1000家,拥有怡景动漫产业基地和南山区的深圳创意产业园,每年大约为深圳创造2亿元的产值。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推出中国第一部三维立体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为了加快发展动漫产业,深圳市已制定重要政策进行扶持,其中包括与香港联手,出资人民币7亿元,把位于深圳科技工业园内、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公尺的深港动漫产业园,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动漫基地,成为深圳和香港两地动漫产业研发、设计、制作、测试、应用和推广等产业链的中心。

杭州:全民共建动漫之都

浙江省是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像中南卡通、天畅科技这样优秀的民营动漫游戏企业,杭州市更是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国际动漫节,赢得了“动漫之都”的美誉,无论是身价亿万的浙商,还是关注经济增长的地方领导,或者是普通百性,“动漫”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最具魅力的时尚词汇。

2004年12月29日,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落户杭州高新区。杭州朝打造“动漫之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目前,高新区已有从事动画软件开发、二三维动画制作、动画产品设计、互动游戏产品开发、动漫游戏运营等高技术骨干企业10余家,集聚了亚洲最大的动画游戏开发商盛大网络公司、以影视数码特技制作为主的中南卡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三维动画制作和虚拟现实设计为主的神州视景公司,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动画产品设计、制作、运营产业链。据悉,高新区准备辟出近500亩地,在两三年的内基本完成动画产业园的建设。同时,杭州在2008年建成规划面积不少于1500亩、总投资6亿元中国卡通城。

长沙:起步较早创新意识强

2003~2004年,长沙动漫产业实现爆发式发展,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卡通企业由1家已发展到8家(含研发、制作、发行等),教育机构18家,动漫工作室60多家,原创人员1642人,相关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原创动漫电视节目15530分钟,约占全国年产量的50%。另有蓝猫卡通基地、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湖南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等动漫产业基地正在打造和孕育之中。长沙卡通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创新意识强列,8家骨干卡通企业均有自主创新的原创卡通形象。除三辰卡通集团的“蓝猫”之外,还有宏梦卡通集团的“虹猫蓝兔”、山猫卡通公司的“山猫”、七彩哆咪公司的“屁屁猪”、盈博数码公司的“咪咪羊”、艺文国际传播公司的“BangBang与小丑”等。

成都:幽默动漫品牌网游

为了争取和保持成都数字娱乐产业的领先地位,成都市高新区打造出全国面积最大、聚集企业最多、国家授权支持最多的数字娱乐软件园。早在2003年,成都就成立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属全国首创,在引导数字娱乐企业聚集发展,大力培育市场和产业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都市现有数字娱乐相关企业60余家,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约30亿元。

成都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以网游和动漫为两个基本点。在动漫方面,成都走出一条以轻松、幽默的电视动画片为特色的道路,“笑”里显著,如深受人民喜爱的动漫小品《快乐驿站》以及正在创作的《呆家家》、《宠物三贱客》。

游戏方面,在成都现有的60多家数字娱乐企业中,有30多家为网络游戏企业。成都现有网络游戏受好者150余万人,在线人数10余万人。成都的网络游戏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以上,位居全国第三位。《大话春秋》、《石器时代》、《侠义道》、《风云》等“成都造”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国主流网络游戏。其中《侠义道》在SOHU、TOM、联众的运营下,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万人次,实现年收入近2000万元。

未来前景

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几年,数字娱乐产业仍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达到2448.7亿美元。中国数字娱乐产业预计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内容服务主导未来。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在各种基础设施、传播发送的技术手段解决之后,没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互联网将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2)游戏风采依旧,跨平台发展成趋势;数字音乐成长可观,或成互联网下一金矿;数字电视潜力巨大,多样化、专业化节目内容层出不穷;动画成长可期,衍生产品商机无限。

(3)数字娱乐企业抢夺“3G融合”的领选地位。

(4)数字娱乐产业第三方分析机构将会涌现。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新兴市场总是伴随着高投入和高风险,面对这样一个非理性、非常规、充满诱惑和希冀的“磁场”,理智与冷静是投资决策的前提,因此,来自第三方的分析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大力发展辽宁数字出版产业 篇4

一、数字出版: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

数字出版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国外更多使用“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现在广泛使用的数字出版概念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10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给出的。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字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并超越传统出版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业态。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下, 数字出版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潮流, “大英百科全书之死”更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象征。据统计, 全球数字出版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在28%左右的增长幅度。数字出版具有高增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 是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各国政府和企业更是采取各种措施, 积极推动本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如美国约5400家公共图书馆推出电子书和数字化有声读物下载服务;法国规划“出版实验室”, 将出版社和数字技术企业集中起来, 为实现合作化的数字出版提供开放空间;日本大型出版社共同组建电子书店, 新闻出版机构与索尼公司共同组成发行电子图书的服务公司, 促使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融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国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凸显出多方面特点。欧美等国涉足数字出版领域较早, 产业发展相对成熟, 数字出版主要集中在大众、专业和教育三大领域。如德国Springer集团于1996年成功推出的全球首个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 就是专业数据库领域的主要代表。欧美等国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一是注重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传统出版商在数字技术支持下, 凭借传统出版内容优势, 加快数字化转型, 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产业。如德国Springer集团于2004年实现在欧洲市场在线出版销售额超过印刷版。二是注重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建设。数字出版公司投资开发专用数字出版技术, 搭建技术平台, 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并使服务平台转化为商业平台。三是注重探索和实践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国外数字出版领域形成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以Springer为代表的“数据库在线模式”、以培生集团为代表的“教育在线服务模式”和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销售模式”。四是注重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措施。主要是从法律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上, 实现有效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此外, 日本和韩国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主要集中发展数字出版的若干领域:日本数字出版主要领域为电子图书、手机出版、电子连环漫画、电子阅读器以及电子学术杂志;韩国数字出版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图书、电子词典和网络游戏。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路径日渐明晰。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短短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1377.9亿元, 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其中, 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三项产值占数字出版总产值94.6%。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一是通过布局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批复的9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从单园区扩展到多园区, 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 目前大多采用“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模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各出版基地逐渐形成独特区域特色:广东省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重庆以云数据处理基地和全球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基地为支撑, 逐步形成以“云端”计划为特色的重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湖南中南传媒联合华为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天津出版传媒主导建设数字出版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天下出版网”。二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 尤其是为获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主动权,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部署数字内容平台, 使得数字内容平台重要性凸显。同时, 由于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和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增长, 使得大型公司纷纷推出数字出版云服务, 并布局平板电脑。而且, 为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 2011年以来我国一些新闻出版企业不断探索复合出版。三是数字阅读普遍提速, 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等数字阅读逐步普及, 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和消费创造了条件。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在2010年10月就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随后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并推出一系列重大工程以及相关支持政策。地方政府也是倾力支持本地产业发展, 不仅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推进意见, 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如江苏省从2008年起, 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几乎占全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项目数量的一半, 同时对于重大项目还会累计扶持。

尽管当前国内外数字出版势头方兴未艾, 在产品内容和种类上形成了一定规模, 也诞生了几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但是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盈利模式。作为一个由内容提供商、数字技术服务商、数字出版平台、网络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内容消费者等不同类型资源共同催生并爆发的新兴产业, 数字出版的发展有点类似互联网刚兴起时的状况, 尽管还存在缺乏规模经济、产业投资巨大、盈利模式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缺乏数字版权保护等问题, 但是数字出版巨大经济前景与应用空间使得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该领域, 呈现出一种风起云涌的态势。如中南传媒联合华为共同注资3.2亿元成立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发展数字阅读与出版、数字教育业务运营等业务, 演绎了一种“文化+科技”的融合形式。

二、推进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建议

数字出版是文化产业的战略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我们首先要正视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的现实, 并正确认识数字出版对促进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借鉴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经验, 立足辽宁省传统出版产业基础和数字出版产业现实条件,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一) 正确认识辽宁省的数字出版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从总体上看规模较小, 很多园区的数字出版产业还处于规划之中。从产业链来看, 辽宁省优势主要在于传统内容资源提供、数字技术服务, 其中在数字视听内容、服务和终端等领域具有较好基础, 在数字出版平台、网络运营和终端制造等环节处于弱势。从产品形态来看, 辽宁省在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地图等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到目前为止, 除省新闻出版局为申请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提交的报告外, 辽宁省尚没有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意见出台。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 使得辽宁省数字出版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摸索式发展。尽管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不管是从出版企业内部来看, 还是从全省数字出版产业来看, 传统出版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数字出版产业基本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 面对需要花费巨额投入才有可能抢占发展主动权的数字出版产业, 以及来自其他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 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数字出版不仅是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且对于推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新闻出版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不仅应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而且还应该跳出数字出版看数字出版, 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功能, 深度挖掘辽宁省红山文化、满清文化、辽金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遗址类文化资源, 推出一批数字出版文化精品, 既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自身发展, 也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这将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提供一种战略选择。如江苏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给予“中国丝绸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交互平台”项目资助, 江西整合红色出版资源建设“红色出版资源数据库”等, 就是此类数字出版的典型案例。

(二) 加快推进辽宁数字出版基地建设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8-10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目前已经批复除东北地区外的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从当前国家政策的给予方式来看, 更多项目、资金等政策资源是以基地、园区、示范区等为载体进行支持。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新闻出版和文化产业大省, 应全力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建设辽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批复, 尤其面临吉林和内蒙两省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努力把辽宁的数字出版产业纳入国家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布局以及总署项目, 并得到政策支持。在尚未得到总署批复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加快部署并推进辽宁省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借鉴其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经验, 辽宁省可按照“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模式来建设数字出版基地, 在园区发展上, 实施差异化产业布局, 形成园区之间的有序发展。

1.差异化产业布局。全省统一使用“辽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牌子, 由省新闻出版局和各市政府共同建设各市数字出版产业园区。依托各个园区现有基础, 聚集数字出版相关资源, 在重点园区、重点环节首先取得突破, 在园区内或园区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区域布局是:沈阳市可从发展数字出版新兴业态和传统数字出版转型两方面着手, 重点发展手机出版、数据库、动漫游戏、数字印刷等。大连市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电子视听、数字内容创作与加工、数字终端等。丹东市主要发展数字印刷、广播影视等。营口市主要发展数字印刷装备、云计算数据中心、动漫游戏等。盘锦市主要发展数字印刷。

2.扶持一批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国际出版传媒业排名前十位的出版集团都隶属于大型媒体集团,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辽宁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出版新型业态规模水平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还处于弱势。辽宁省可通过设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基金或利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在产业研发、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承担公益性数字项目等方面予以资助。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企业开发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鼓励传统出版龙头企业建设数字出版发行平台;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技术供应商或新媒体公司合作, 探索新型模式和营销模式, 拓展和延伸出版产业链;鼓励并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出版企业嫁接重组, 拓展发展领域, 形成新的市场主体。通过一系列措施, 尽快培育一批数字出版领域的龙头企业。

3.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园区中小企业研发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除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外, 在数字出版的若干领域, 还需要搭建一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完善沈阳和大连动漫游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 在各园区内搭建数字内容制作加工平台、数字出版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技术服务平台。

(三) 继续推进辽宁省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国内外都将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 积极支持传统出版企业构建数字运营平台, 推出特色出版产品和服务。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到2020年, 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 辽宁省应大力推进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

辽宁省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有三大优势:一是拥有丰厚传统出版内容资源。辽宁省拥有辽宁出版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 以及期刊和音像出版社。2011年, 全年报纸出版量14.8亿份, 杂志316种, 图书11081种, 出版量1.5亿册。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丰硕成果, 先期资源整合效用显现, 成功完成的多家新闻出版等集团的体制机制转型, 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可以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拥有沈阳和大连两个软件产业基地, 还有营口渤海科技城等基地和园区。因此, 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应成为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推动出版企业实现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及各大学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企业与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合作, 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流程, 实现组稿、编辑、印刷、发行等业务环节数字化。构建企业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涵盖出版资源管理加工、数字化编审、自动排版、多媒体出版的数字出版平台, 实现内容资源的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交互式审核、多媒体改造等。

2.推动出版企业实现传统出版内容资源数字化。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与技术开发商合作, 建立海量数字内容转换和加工中心, 实现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 建设数字内容资源库, 形成内容资源丰富、拓展性强的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系统。尤其是向大众数字平台、专业数据库和数字教育等方向实施转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 对于面向大众的出版机构可以推进以用户阅读为导向的服务策略, 方便用户使用各种终端进行阅读;另一方面, 对于面向教育、科技等专业用户的专业出版机构和大学出版机构, 可采用严格的版权保护措施, 实施以内容保护增值为核心的整合策略, 充分发挥内容优势, 深度加工内容资源, 构建网络服务运营平台或专业数据库, 拓展专业性、特色化的数字出版服务业务, 利用新技术为专业用户提供全面的增值信息服务, 拓展专业性、特色化的数字出版服务业务。

3.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内容集成商、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终端运营商进行跨业合作, 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形成覆盖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以及各种新兴用户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 拓展新业态。事实上, 辽宁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等传统出版企业已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我们应该鼓励其他传统出版企业借鉴其发展经验, 勇于推进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并积极发展新业态。

(四) 发展壮大网络游戏、动漫等数字出版优势产业

辽宁省在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物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动漫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 2011年辽宁省生产电视动画片39部, 位居全国第4位。辽宁省还拥有沈阳高新区和大连高新区两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以及沈北新区123创意产业园和华强创意产业园等动漫产业园区, 在各个园区均建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发展动漫、网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做大做强动漫产业, 提高网游、动漫产业的创作、研发能力及拓展衍生市场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 着力提高动漫创作、技术研发、衍生产品开发等三项能力, 打造“一流故事、一流画技、一流经营”的辽宁动漫品牌。在动漫产业创作能力提升方面, 鼓励和支持动漫企业依托地缘优势, 与日韩动漫企业在动漫创意创作、剧本改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引导和支持动漫企业与出版企业开展合作, 将出版企业内容资源转化为动漫企业素材资源。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方面, 依托动漫基地和园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支持动漫企业、高等院校等联合成立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突破制约辽宁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衍生产品开发能力提升方面, 鼓励和支持动漫企业围绕知名动漫形象, 与游戏开发、主题公园、服装、玩具和食品制造等企业展开合作, 完善动漫产业链, 将动漫衍生品发展成为辽宁省动漫产业支柱性收入来源。

2.立足书报刊、动漫等内容优势, 大力发展手机出版、网络地图等数字出版领域。移动互联网的读屏和纸媒时代的读纸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拓展, 未来手机出版还将呈现大幅增长。辽宁省应依托新闻出版、网络和动漫等产业优势, 大力扶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开发, 如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 实现内容资源“多屏化”应用。同时, 依托位于浑南新区的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 结合省内各地“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建设, 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服务于交通出行、休闲旅游的网络地图及位置信息服务, 提升数字出版等相关产业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3.依托辽宁省科教和出版优势,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出版物。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数字教科书的推广和应用, 电子书和电子化教育教学相结合将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 新闻出版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将“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新闻出版部门应加快会同教育部门选择相关出版社、数字出版网站以及电信运营商进行跨行业合作, 探索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持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等, 并部署试点单位。

(五) 整合出版内容资源, 搭建辽宁省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平台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枢。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不仅能更好地把握阅读者的阅读需求, 增加新的出版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海量内容资源聚合、传统内容数字化转换、权威信息发布、版权服务及规范交易等功能。辽宁省出版资源丰富, 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的软硬件基础, 打造以出版内容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出版平台, 抢占价值链高端, 也为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而且, 无论是内容提供商自建出版平台, 还是内容运营商自建分销平台, 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 获取最大限度的传播, 不失为一种“借势而为”的重要手段。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 鉴于辽宁省传统出版机构在规模和资金上的局限, 建议设立“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 或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各类专项资金, 资助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建设。辽宁数字出版平台可通过以下两种可能方案建设。

1.建设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两种方式:一是组建辽宁 (北方) 文化信息数字出版公司。充分利用辽宁省现有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资源和沈阳数据中心硬件设施, 打造由政府主导、公司运营、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及至世界的文化出版公司。政府以引导资金或贷款贴息方式予以资助, 平台运营成熟后, 政府资金撤出。二是推动以辽宁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传统出版机构和技术供应商合作, 搭建统一的服务于全省新闻出版产业的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这两种可能的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实施数字出版相关标准, 整合全省出版资源, 建立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库, 提供面向各类电子终端设备的内容下载服务。建立数字出版版权交易平台, 形成数字版权集中授权和管理机制, 与各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当当网、亚马逊等数字出版分销平台合作, 拓展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规模。

2.依托辽宁省科教、出版等人文资源, 搭建若干专业性平台以及若干专业数据库, 提供专业性数字内容产品与服务。支持省内大型报业集团进一步整合报业资源, 构建报纸新闻资源共享和发行平台, 建立报刊新闻信息仓储检索电子样本库, 扩大数字报纸业务。支持省内科教、人文等专业出版社与技术提供商和终端设备商合作, 开发数字化在线产品和平台。其中, 可将丰富的教育内容资源与正在实施的“数字校园”、电子书包等示范与推广项目相结合, 重点发展数字教育等。

(六) 加强数字出版重点项目建设, 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

启动一批数字出版公共服务项目, 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扶持, 切实加强辽宁省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 推广全民数字阅读、在线阅读, 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启动“辽宁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工程”, 深度挖掘辽宁省历史文化与遗址资源优势, 拓展数字出版示范应用, 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1.数字农家书屋。辽宁省已经建成农家书屋11762个,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家书屋100%全覆盖。在此基础之上, 可追加农家书屋建设资金, 启动“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支持农家书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支持省内出版单位、数字技术公司合作建设农家书屋数字出版平台和服务平台, 提供标准化、定制化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合作, 在省内偏远农村建设“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2.数字社区书屋。目前, 辽宁省已经启动“社区书屋”建设项目, 力争3年内实现社区全覆盖。在“社区书屋”建设中, 辽宁省应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 配以数字化阅读内容和服务, 并与“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相配合, 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数字阅读与服务平台。

3.数字图书馆。辽宁省可对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加强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各省级数字图书馆合作, 争取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启动“辽宁数字图书馆全覆盖工程”。重点支持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改造与升级, 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中心, 市、县 (区) 两级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为节点, 建成覆盖全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网络。同时, 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数字社区书屋三网对接, 并依托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 构建公共教育阅读服务平台。

4.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依托辽宁省红山文化、辽金文化、满清文化、工业文化等众多独特文化资源, 启动“辽宁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出版工程”, 以数字化手段展现辽宁省特色文化与遗址风貌。鼓励和支持出版单位, 联合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社科院、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以及各地博物馆等文化和文物保护与研究单位, 利用现代高科技数字化手段, 收集、整理、分类文化遗产资料, 建立“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出版相关文化遗产数字内容和研究成果, 并结合辽宁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辽宁省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 通过委托或合作方式, 对这些特色文化与应用数字内容进行商业开发, 既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又能促进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七) 完善政策体系, 支撑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

1.尽快出台促进辽宁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框架下, 各个园区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同时, 梳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领域的政策资源, 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软件企业、加速折旧、出口退税、人才引进等相关领域的政策, 各园区帮助数字出版企业申请相关领域政策支持。

2.设立辽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创业引导基金。采用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方式,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出版研发与产业化、数字出版平台、标准研究与制订、数字出版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项目。此外,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用足用好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 拓宽投融资渠道, 引入战略投资者,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推进成立辽宁数字出版产业创新联盟。推进由辽宁出版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等出版企业, 辽宁移动、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 东软等数字技术企业, 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共同成立辽宁数字出版产业联盟, 有效推进集内容、媒介、终端于一体的产业链运营模式的形成, 为辽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强化版权保护。加大数字出版版权宣传和保护。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内建设数字作品版权交易平台和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促进数字出版作品的版权登记、商标登记, 以及企业之间的版权交易乃至国外的版权交易。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 为基地内数字出版企业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以打击数字版权侵权盗版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 规范市场秩序。

数字家电产业 篇5

2015-12-07 作者:未知 来源:微信 点击数: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字体颜色

一、新环境

1、顶层设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也作了重要讲话。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的工作重点。“互联网 +”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4年,中央财政下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比2013年增加4.2%,共支持项目800个。2014年新闻出版项目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21亿元,其中获得中央文资办支持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项目达77个,获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27亿元。2015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申报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中,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纳入重点支持内容之一。

2、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驱动力加强,与金融融合渐趋深入

据《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指出,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01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7%,可以看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

一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一年内新增加了51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所披露的40支基金总募资金额高达1196.85亿元,主要投向移动互联网。

二是出版产业迎来上市风潮。2014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后预披露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出版企业正积极筹备上市。2014年12月5日,中文在线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三是文化企业借助金融工具拓展文化金融新业态,借力金融谋求新发展。如中文传媒等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与投资公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依托上海金融事业部拓展文化贸易金融、艺术金融领域;中南传媒成立全国文化行业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时代出版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实现融资等。

四是文化传媒行业并购整合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共发生169起文化传媒行业的并购,涉及资本约1605亿元。特别是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在2014年持续升温。

3、数字阅读率快速上升,移动端电子书阅读量增长显著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率。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22.3%,较2013年的19.2%上升了3.1个百分点;电子报的阅读率为10.0%,较2013年的8.5%上升了1.5个百分点;电子期刊的阅读率为8.0%,较2013年的5.0%上升了3.0个百分点。

二、新规模

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为3387.7亿元,比2013年增长33.36%,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至17.1%。

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14.3亿元,电子书45亿元,数字报纸10.5亿元,博客33.2亿元,在线音乐52.4亿元,网络动漫38亿元。

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分别为784.9亿元和869.4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2.17%和25.66%,两者核计占比48.83%,说明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意味着休闲、娱乐类产品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据了相当比重。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互联网期刊收入从06年的5亿元增长至2014年14.3亿元,8年增加近两倍。电子图书收入,06年为1.5亿元,2014年为45亿元,八年间增加了29倍。虽然与纸版图书销售收入相比依然很少,但从2012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0.5%。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广告在06年至2014年,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用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14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2.47亿,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在08年至2014年呈现跨越式的大幅度增长。

原创网络文学注册用户数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博客用户规模则出现了下降,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产品规模显著增加,电子图书产品规模从2011年的90万种,增加至2014年的160万种,增长率为77.78%。

互联网原创作品的规模从2013年的175.78万种,增至2014年的201万种,产品规模变化明显,这与网络原创作品平台自律机制的不断形成,以及政府引导与内容规范管理密切相关。

三、新发展

1、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

今年四月份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确立一批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出版机构,建设若干家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的工作目标。

2014年,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2014年传统媒体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的通知》,第二批转型示范单位名单于7月7日进行公示,通过两批示范单位,已经确定了170家。新闻出版单位加快设立数字出版分公司、子公司,推进组织机构和出版流程再造,推行融合发展运营机制。

财政部、科技部等支持项目向新闻出版业倾斜,企业申报项目更加积极。

互联网公司人才和出版业人才双向流动更加频繁。互联网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积极向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靠拢。2014年11月百度文学成立,腾讯的阅文集团和阿里巴巴的阿里文学也相继于2015年3月和4月成立,通过吸引名家、名作家等并购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等方式,打通了从出版的上游内容提供到下游影视改编、游戏创作等多种传播渠道的文化传播产业链,力求开拓多元的融合发展路径。产品及服务形态更加丰富

一是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通过专业出版资源的数据化、结构化、多维化,实现海量出版资源在数据库的聚集来打造专业领域优质内容服务平台。如人民军医出版社打造的医学资源数据库。

二是移动端产品的可视化、多维化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很多新闻客户端,通过图文、短视频、动画、动漫、游戏等形式呈现新闻报道,实现了一维到多维,可读到可视的服务转换。如新华社的新闻客户端。

三是以慕课为代表的数字教育产品与服务形态迅速崛起。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发了中国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

服务平台建设迈向云端,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实,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走向在线化、数据化。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出版资源的在线化、数据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新闻出版行业数据每年的几何级的增长态势。初步计划建设全国新闻出版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建立编辑大数据中心,营销大数据中心,用户行为大数据中心等。

技术应用加速产业创新,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成为主流技术,而语义技术、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也在数字出版领域逐渐兴起。

各种可穿戴产品和智能设备让提供实时化的智能服务成为可能,实时性、相关性的数据成为数字内容的创新来源。

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以二维码技术为例,新闻出版业对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不在是产品信息获取的渠道,而是与产品本身有了更充分的结合。跨界合作延伸产业边界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与建筑业、信息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我们这个业界也是积极响应,有一批企业在融合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保障体系提供有利支撑,一方面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由中国提出的首个新闻出版领域的国际标准今年得到ISO组织的正式批准,同时这个标准的注册中心也已经正式落户到中国。这是中国提出的首个新闻出版领域的国际标准,也是承接首个国际标准注册中心。

数字出版保护标准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工程的25项标准已经通过相关的审批程序。

数字版权立法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包括著作权法的修订正在征求意见,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对数字网络领域的稿酬支付有指导作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问题。

系列数字出版工程全面推进,国家数字出版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今年即将完成,并投入试点。国家数字符合出版工程全面起动,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筹备,专业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已经起动。

四、新趋势

1、产业政策引导更加精准到位

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将更加细致、精准、到位,前面谈到近两年来从中央到总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下一步我们还将有一系列新的政策出台,助推我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2、现代数字出版产业格局渐趋形成

出版传媒集团将进一步加大战略并购、资产充足的力度,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出版企业,将不断扩大规模,积极拓展市场。

专业出版单位,依托内容资源优势,开始迈向知识服务新领域。传统期刊出版单位,依托采编优势和品牌力量,开始构建新的社区服务与客户端服务模式。

以百度、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在数字内容产业的战略布局效果开始显现,传统和互联网企业都在数字出版产业新兴领域进军,构建新的产业形态。

3、需求多元将促进市场不断细分

消费层次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这将极大地激发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活力。年龄、地域、职业、文化水平、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差别,都能构成消费需求上的差异,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结构。

按照细分市场,注重细分市场的培育,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和形态,将成为数字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4、移动阅读将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向

截至2015年一月,我国4G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二月份,工信部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连通发放FDD经营许可间,4G用户有望实现新的飞跃发展。

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移动,移动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持续影响移动产品多样化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的移动阅读产品需要在消除同质化上下工夫,提高内容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注重加强用户参与感,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格局。

5、新型媒介定制化、生态化趋势明显

数字产品的社区化带动了定制化和生态化的趋势发展,当前多数客户端产品都具有一定社交功能,未来媒介将着力构造信息+服务+社区的产品生态链,打造以内容为入口,通过社区聚拢用户,通过服务实现产品价值的趋势。

我国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数字出版逐渐成为走出去一大热点,出现了一批通过数字出版版权海外输出的,专业性强的出版物。

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出版企业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6-0078-03

[Abstrac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tiv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types of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e authors explore some problems and the possible solutions i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uch as developing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the general human resource in tradi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s, constructing flexible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sers’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etc.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Publishing enterpris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是企业、科研单位等主体以新价值形成为目标的创新资源融合活动。现阶段,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工作在技术研发及相关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

1 协同创新的发展动力

1.1 政府部门的多手段引导

2011年以来,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协同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政府部门从财税政策以及创新机制的发展等方面出发,积极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开展。其中,相关财税政策的内容涉及财政补贴、项目奖励以及税收减免等传统经济刺激手段的应用;而创新机制的发展意味着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工作组织模式的变革。例如,由国家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订的“2011计划”就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联合建设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以突破传统体制下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分割发展的局面。

1.2 市场倒逼机制的存在

市场倒逼机制指的是市场用户、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出于对数字出版前景及自身既得收益的认识,通过各种活动(如产品和服务的买卖、资本市场交易、新产品推出等)对相关出版企业经营者发出了变革创新模式的信号。在上述活动中,资本市场交易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投资者多以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绩效为参照物,对上市或准上市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进行评价。为争取资本市场的认同,时代出版、中南传媒等上市出版企业纷纷采取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整合和吸收外部优势资源,以解决本企业在数字出版领域面临的资源和能力瓶颈,实现产业发展的突破。

1.3 出版业经营者综合能力提高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深受出版业经营者综合能力的制约。这里所说的出版业经营者综合能力包括相关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及领导能力。近年来,在出版企业体制改革大潮的影响下,新生代出版业经营者陆续登上市场竞争的舞台。在知识水平方面,新生代出版业经营者普遍接受了高等学校的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同时往往出于自我发展的基本需求积极参加了EMBA等在职教育。在领导能力方面,新生代出版业经营者往往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善于带动整个企业向协同创新目标前进,以及通过多种手段处理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因素都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

2 协同创新模式的类型

2.1 基于主体范畴的划分

从主体范畴出发,可以将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划分为组织内部协同创新和组织外部协同创新两种类型。

如果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存在于某一组织之内,并且彼此之间有着产权或管理权限上的关联,那么可以认为这一类协同创新属于内部协同创新。如果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属于多个组织,那么这一类的协同创新则属于外部协同创新。一般而言,数字出版内部协同创新比较适合那些具备完整价值链的企业,如三星、微软等。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产品生产和营销机构,而且设置了实力雄厚的技术研发单位,如三星研究院、微软研究院等,从而便利其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价值创新行为。

相对于内部协同创新,外部协同创新超越了固有的组织边界,将其他组织的数字出版创新资源整合到某一创新目标之下。对于很多出版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言,由于它们不具备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因此更多地需要通过外部协同创新来整合其他主体资源,弥补自身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短板。为推动外部协同创新更好地发展,相关主体应科学评估这一活动的外部交易成本。当这种成本高于创新主体的收益时,外部协同创新将会遭遇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之间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出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选择合适的协同创新模式。

2.2 基于主体合作程度的类型划分

数字出版产业:挑战与机遇 篇7

众所周知, 作为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 均要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同时书、报、刊出版以后还须通过发行网络, 分发至各个销售网点上, 才能最终送至读者手中, 这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总之, 在第一时间, 书、报、刊不能及时将信息送达到读者手中, 无法满足当今信息时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由于书、报、刊信息传播速度的迟缓, 因此影响了读者信息掌握的时效性。

互联网恰恰在传播速度上有着得天独厚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他可以将几分钟以内的信息及时收集, 并依靠网络将最新的信息瞬间发送至全世界有互联网的任何地方, 任何角落。可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时间地发送给每一个想要阅读他的人。这才使人们真正达到了“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的境界。

人们曾将计算机的兴起, 称之为新的产业革命。在这一轮新的产业革命中, 许多传统的工艺流程势必要被打破, 甚至被彻底颠覆。这其中也包括传统的出版行业。

长久以来出版行业一直沿续着传统的工艺流程在制作和运行。从制定选题、组稿、申报、逐级审阅, 到进入出版流程, 经过版式、封面的设计、印刷、装订等等环节, 最后交由发行部门进行征订、发送等环节才能最终将出版物送达到读者手中。整个流程最快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如此效率是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人们的需求的。为此数字出版应运而生。并以其出版周期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传统出版流程的冲击力。

面对新的技术革命,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确定正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否则, 将会在这场技术革命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回顾近年来天津出版业的状况就可以看出, 许多以往实力弱小的出版单位, 现如今都已做大做强。原因就是他们能率先转换经营机制, 破除旧有的出版观念, 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 适应了当今的潮流。纵观全国的出版情况, 不难发现天津出版业的状况与天津这个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极不相符。天津在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中, 不仅经济规模越来越大, 信息量也越来越多, 因此, 机会也多。而不进则退, 如何迎头赶上, 振兴曾经拥有辉煌的天津出版业, 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天津出版人面前艰巨而伟大的历史责任。

要发展自己的数字出版产业, 必须要有政策扶持、资金的保障作为依托, 还要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的技术队伍。政策的制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不能适应的要改善。政策是前提, 又是产业发展的保证。因此, 要吃透政策, 以政策为指针、为武器发展自己。资金方面, 我们知道, 数字出版物阅读费用的收取, 不同于传统出版物的费用收取方式。并且在运作初、前期还会占用大量的资金, 且资金回笼时间较长, 通常在一年以后才能开始见到成效。这也是限制数字出版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发展起来呢?

第一, 可通过集资和贷款的方式, 也就是说集中各出版单位的资金, 改变以往各出版单位中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合力的局面。如能将各出版单位的部分资金集中起来, 共同开发数字出版, 那就相当于将伸出的五指收拢起来攥成了拳头。不足部分可通过贷款加以解决。形成合力, 也就有了经济实力, 贷款时也就有了资质, 知名度、信誉度都会大大提升。

第二, 通过寻求合作伙伴壮大实力。这里主要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合作伙伴必须热衷于出版事业;二是合作伙伴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保障。

第三, 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 这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基础, 数字出版专业性极强, 仅靠联盟和社会力量很难形成自己的技术实力, 也难以保证数字出版的刊期和质量。

这些问题解决以后, 就形成了数字出版的基础, 之后, 还应注意对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开发。人们对每一项新技术的运用过程, 就是对该技术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数字出版产业:优势与挑战 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优势,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革新, 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渐渐习惯了织“围脖” (微博) , 掌上阅读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不知不觉之中, 我们迎来了一个数字信息的时代、一个数字出版产业化的时代。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数据为此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证明: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从2002年的15.9亿元, 激增至2006年的213亿元, 2009年的799.4亿元, 到2011年的1377.8亿元, 再到2012年的1935.49亿人民币, 始终保持着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数字出版并非传统出版的简单数字化, 而是有着许多崭新的内容, 譬如互联网期刊、电子书 (含网络原创出版物) 、数字报纸、在线音乐、网络动漫、手机出版 (含手机报、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 、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等。

一、数字出版的优势

这种新兴的产业, 其特点、优势与传统的出版产业相比便一目了然。具体而言, 数字出版拥有海量的信息。且不说新闻、军事、财经、体育、影视、音乐、购物、游戏, 仅以文学为例, 较为知名的就有起点中文、榕树下、红袖添香、幻剑书盟、小说阅读、潇湘书院等。经过多年的累积, 这些文学网站上聚集了海量原创的各式文学作品, 而且每天都还有大量的新作问世。不仅如此, 数字出版可以实现海量存储, 一个大拇指甲大小的存储卡甚至能够储存数万本图书, 这显然大大提高了阅读终端的信息量。网络中所有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简直形成了一个盛大的嘉年华会, 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 它是触手可及的。男男女女可以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发表意见, 公之于众, 并与实名或匿名的人士进行互动交流。跟口耳相传、文字传播、印刷时代相比, 电子时代的传播速度有如神话。从出版成本上来看, 数字产品环保低碳, 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出版。这可以从其销售的价格上得到验证, 譬如, 亚马逊销售的纸质小说《沉默的大多数》最便宜的也要14元, 而Kindle电子书只要2.26元。可以说, 正是以上这些优点铸就了数字出版的魅力。毫无疑问,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今后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我国, 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起步时间与欧美国家比起来要晚很多。因此, 我们在明了其优势、迎头赶上的同时, 更应找出其不足或需提升的空间, 从而使得数字出版产业扬长补短, 更为繁荣。

二、数字出版产业的挑战

作为新型的文化传播者, 到目前为止, 数字出版在国内出版业界赢得认可不过短短七年。然而, 在这段时间内, 数字出版却引发了一场波及创作方式、阅读方式、阅读媒介、营销方式等方面的革命。正如传媒大亨鲁帕特·默多克所言:“无论对于公司还是整个国家来说, 低估这场媒体革命将带来的影响, 或是小觑日益发展中科技破旧立新的力量, 都将是困难而且是危险的。”但数字出版是一把双刃剑, 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

众所周知, 网民在网络上不用费多大气力就能享受到太多“免费的午餐”。还以亚马逊为例, 它有成千上万种各种专业的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再如“新浪爱问”, 这是一个大型的网友互助组织, 他们借助这个平台尽情地分享不同主题的数字资料。有的内容访问没有任何限制, 点击直接下载, 而有的需要注册用户付出积分才能下载, 但新浪爱问对新用户都会送几十个积分点。不言而喻, 这种免费享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盗版的情形。实际上, 就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而言, 便捷的传送与简单的复制早已使得盗版成为让人见怪不怪的事情。无论是对于版权所有人而言, 还是对这个蕴涵巨大经济价值的产业而言, 这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正因为难以有效控制盗版, 现在很多出版单位都不乐意把自己的书刊数字化。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增强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同时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与时俱进的法律保护措施。为了支持和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如《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等。自2013年3月1日起, 国务院新修改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值得注意的是, 这三个条例中都对行政处罚罚款数额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特别是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提高了罚款上限:由原来的可处5万和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提高到可处20万和25万元以下的罚款。需要明白的是, 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是新生事物, 涉及的版权问题复杂多样,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 必须认真实施现有保护措施, 并参照国外数字出版先行者版权保护的成功经验来进一步完善。

(二) 数字出版产业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

这是该产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海量信息是数字出版产业的优点, 但其中难免泥沙俱下。与传统出版产业一样, 数字出版产业也有不少令人头疼的垃圾产品。因为审查力度不够、缺少合格的信息把关人、方便的技术等多种因素, 一些内容质量不高乃至低劣、色情淫秽的电子作品也大量滋生。其二, 数字出版的内容趋于碎片化, 这对个人与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1]就个人而言, 快速的传播节奏不断刺激着个体受众的感官, 使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长期专注, 极易导致接受与感知的碎片化。就社会来说, 数字出版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固有疆界。而且, 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或利益, 精英文化一再向大众文化妥协, 对低俗甚至恶俗的文化品位未能起到应有的节制作用。数字出版中的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等还热衷于肢解、拼贴、戏说历史, 这对青少年历史观的形成影响恶劣。其三, 随着终端的普及, 数字出版业界的竞争渐渐从比拼硬件转向比拼资源。其实, 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出版业“内容为王”的事实和商业模式。数字出版炙手可热,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注重内容的质量也是大势所趋。内容在产业链上所占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 数字出版产业应该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 将优质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 打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科学技术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2]

(三) 读图时代的视觉疲劳

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读图时代。铺天盖地的视觉信息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男男女女的眼球, 而数字出版产业大力助长了这一趋向。跟以往手捧纸质书本埋头品读的情形不同, 数字时代的阅读体验是一页页的刷屏, 这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而且, 长期的读屏对视力也有或多或少的损害。所以, 正如影像的出现并未完全取代印刷文字一样, 切不可以为数字出版可以完全替代传统阅读。尽管遭到了数字出版的冲击, 纸质图书仍然是大众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 更重要的是, 纸质图书对于深度阅读来说不可或缺。

另外, 数字出版产业的前景虽然被多方看好, 但大规模盈利的时代依然没有到来。为数不多的传统出版社顾虑重重, 不愿在数字出版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指出“在我国, 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还不够明确”, 读者的付费阅读习惯远未养成。2012年的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只有四成的中国网民能够接受下载付费阅读电子书。这也是今后制约数字出版产业的棘手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叶璐.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内容碎片化倾向分析.出版广角, 2013 (2) .

台湾数字典藏产业发展近况 篇9

台湾数字典藏产业的范畴与产业链

数字典藏产业的范畴所辖甚广, 应用领域从数字内容到传统文创商品, 其差异在于该产品在进行创意设计、增值开发前, 厂商必须向博物馆、美术馆、文物收藏馆或其他拥有具增值开发文物的肖像权或所有权的所属管辖部门取得授权, 包括图像授权及品牌授权等, 并通过创意设计增值为衍生性商品。该衍生性商品则依纯数字商品及实体商品, 归类至数字内容产业或非数字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内。

台当局通常将数字典藏与数字出版产业合在一起统计, 因为这两大产业具有前后端或上下游的关系, 数字典藏是数字出版的基础, 前者为后者提供素材, 后者则将其商品化并出售, 为前者实现价值。二者相依相存, 彼此依赖, 而且从事数字典藏的部门往往也是经营数字出版的机构, 或是同一家机构的两个兄弟部门, 在营收业绩上很难将它们区分。当然, 前者也有不少属于非盈利独立机构, 委托后者开展出版业务。

就台湾数字典藏产业价值链分析, 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典藏机构/素材:泛指拥有30年以上的品牌、人才、知识、故事、图像等部门或机构, 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云门舞集或其他美术馆、博物馆等。

数字化厂商:主要是指将典藏机构的素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厂商, 包括登华资讯、新记、世阳科技公司等。

素材经纪:主要扮演典藏机构与厂商之间连接的角色。其模式是与典藏机构合作, 在获得授权整合多样化素材下, 直接与欲进行增值开发的厂商洽谈授权问题, 将素材广泛流通运用, 代表厂商包括达志图库、艺奇艺术公司等。

资料来源:台湾资策会数字教育研究所

通过素材经纪或直接与典藏机构合作, 将数字化后的素材通过图像授权、品牌合作或创意设计等多元化方式, 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 并销售给消费者, 代表性厂商包括顽石创意、艺拓、祥泷、正隆纸业公司等。

博物馆销售渠道:此部分泛指岛内各博物馆的实体商品销售如消费合作社、礼品店等, 以及通过虚拟网络平台销售的渠道模式。此销售渠道的商品除一小部分来自于产品设计制造厂商的上架铺货外, 其他较大宗则来自于博物馆自行或代工合作开发的商品。

体验应用:此部分泛指厂商与典藏机构合作, 通过新兴科技技术, 将展品文物以多元化方式展示提供民众体验, 其价值产生来自于衍生商品或相关服务。

台湾数字典藏产业发展现况

自2008年台当局推动数字典藏产业以来, 积极与各领域结合, 促使产业蓬勃发展, 并已有不错的成绩表现, 产业规模连续几年维持20%以上的高增长表现。

根据台湾资策会统计, 台湾数字典藏产业产值自2008年12.84亿元新台币, 增长至2012年45.3亿元新台币, 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36.82%。同时, 在此基础上, 预估2012~201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也可达13.6%, 逐步走向稳定增长趋势。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自2009年度起积极进行数字典藏产业化推动工作, 希望台湾文化及科学研究资源为各个领域业者所使用。过去四年来, 在台当局政策支持及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 已发展出多元化、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的授权模式, 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在台当局的大力推动下, 通过跨领域的业者将价值链向消费者延伸, 而在厂商与典藏部门逐渐紧密的合作关系下, 典藏增值商品则有两大趋势:一是逐渐跳脱单纯图像授权, 转而通过内容、概念或品牌授权, 进行产品设计制造;二是产品形式不限于实体文创商品, 转而与新兴科技结合, 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典藏素材与创意的概念, 最后, 又再度衍生出实体商品及其销售渠道。

受惠于台当局政策的支持和补助, 鼓励厂商和典藏机构进行授权合作, 增加典藏素材曝光率和厂商合作机会, 包括通过2011年台湾“行政院典藏产业化典范机制讨论会议”, 推动台北故宫博物院扮演领头羊角色, 以健全典藏商业授权环境, 并发展电子书及App软件授权机制, 活络典藏增值应用。再者, 近年来由于岛内典藏机构和厂商的合作项目增加, 整个授权和回馈机制在部分大型博物馆内已逐步建立, 在授权机制和经验的更丰富下, 典藏机构和厂商合作或授权开发商品的项目较过去增加, 不仅为典藏机构带来大幅增长的授权费用外, 也推动了台湾数字典藏产业的增长。

另一方面, 除了传统的授权商品开发外, 通过科学技术的协助, 提供民众感官享受的体验式授权, 也成为近年来数字典藏崭新的增值模式。主要事例为餐饮服务的新天地集团成功与中研院合作, 将中研院有关鱼类、贝类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新天地的营运场所, 结合虚拟实境数字内容制作技术, 打造出令人如同置身海底世界的顶级宴会场所, 给予宴会厅新的生命和体验式享受。

资料来源:资策会数字教育研究所

资料来源:资策会数字教育研究所

除此之外, 台湾数字典藏厂商主要仍以内销为主, 不过近年来外销比重持续提升, 集中在中国大陆、欧洲、美国及日本这四大地区, 特别是中国大陆位居外销市场首位, 主要来自于当地民众对台湾典藏商品的喜爱和认同度颇高, 加上消费力的增加及庞大内需市场, 吸引厂商就近拓展此一市场。欧美国家则是中国大陆以外另一个外销重点市场, 增长主要在于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喜爱, 加上艺术素养较高, 对典藏艺术商品的接受度较强, 也会更愿意以较高的价格去购买这类商品, 因此成为具有规模的岛内厂商重点拓展市场之一。

综观近年台湾数字典藏产业化发展现况, 已不再局限于10年前以将典藏品数字化的形式。过去台湾厂商与典藏素材的合作大多倾向于从典藏部门获得的图像授权, 直接运用在产品与服务上, 较缺乏典藏素材需转换成为商业价值的想法。此或许与从事典藏增值的厂商规模多为中小型企业有关 (根据最新调查, 目前约有60%的厂商员工人数在40人以下, 百人以上规模者仅占15.%) 。厂商在相对缺乏人力、物力及时间进行市场分析的条件下, 在筛选典藏素材及设计商品时, 较难以有周全的思考, 可能导致虽然多花了心思与成本在图像授权上, 在售价与销量上却不见得能真的有所助益。

以往大多数有意开发数典增值商品的厂商原本主攻礼品文具市场, 对于产品制造仍停留在传统产业思维, 有能力使用数字化技术者少之又少, 因此数字典藏素材的产出多停留在实体的文创商品。但从近年合作项目开始, 包括佳世达与海生馆、餐饮业新天地、艾伯特电通与中研院、八方新气与史博馆等合作案例观察, 厂商运用典藏素材的方式已逐渐跳脱纯粹的图像授权, 转而加入品牌授权、内容授权、概念设计等, 特别是将合作的方式更多元化, 产出的商品也更多样性、更丰富和更具创意。如新天地与艾伯特电通的合作内容, 已经从产品设计跳跃到场域设计, 也就是将场域也视为商品包装的一部分来思考。

数字典藏产业推动工作虽自2009年才开始推动, 然而由于该项工作为数字学习与典藏产业推动计划的一部分, 且隶属台湾“经济部工业局”积极推动的数字内容产业的一环, 对于数字学习、华语文、数字内容等业者皆有相当的熟悉度。因此只要数字典藏素材能够符合其商品属性, 又能助其缩短产品开发时程、降低开发成本的条件, 大多数厂商都会采用。目前, 各典藏部门与厂商的合作项目, 无论在典藏应用内涵或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上皆有显著提升。包括受惠于2010年世博及各类大型展馆多元化应用数字科技展演各类题材之故, 欲投入数字典藏素材增值应用的厂商也愈趋多元, 跨界及数字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更不乏利用虚拟实境 (AR) 、3D立体投影技术的厂商, 未来如电子书或云端资料库的建立相信也将不断萌生, 通过数字化方式展演素材, 结合让观赏者体验及互动的装置, 实为素材产业融入民众生活的最佳成果。

典藏文物增值应用商机可观

台湾数字典藏内容丰富多元。目前, 岛内数字博物馆有自然与人文数字博物馆、佛学数字图书馆暨博物馆、台湾原住民数字博物馆、浩然艺文数字博物馆、漫画数字博物馆、掌中乾坤布袋戏数字博物馆、台湾本土音乐家的数字典藏、云门舞集舞作数字典藏计划、台湾老照片数字博物馆、暨南国际大学数字典藏实验室、台北故宫数字博物馆、台湾海藻资讯网、社会学习领域数字博物馆 (迎曦网) 、平埔文化资讯网、物理治疗数字博物馆、台南县政府文化局-南瀛数字博物馆、人体奥秘展览馆、高雄县眷村数字博物馆、苗栗陶瓷文物数字博物馆、锺理和数字博物馆、钢铁数字博物馆、台湾蔺草编织数字博物馆、台湾民族艺师数字博物馆、台湾陶瓷数字博物馆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共同位居国际四大博物馆, 为海外人士来台观光旅游的必经之地。根据统计, 2010年度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人潮达344万人次, 2011年度增长至384万人次, 2012年度则达到436万人次。因此, 对于业者而言, 台北故宫可带动的旅游资讯服务商机自不在话下;同时, 对于岛内其他规模较小的博物馆而言, 若能有一座标竿博物馆作为参照对象, 将可有效降低推动创新制度的投入成本。而通过“经济部工业局”典藏产业化推动团队与故宫多年的共同研究, 藉由参考其他国际级博物馆及国际商业授权经纪商的授权办法, 于2012年11月, 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21条第5项规定, 完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图像授权移动装置应用程序 (App) 开发管理暨收费办法》。此合作研究项目的成果, 不仅从根本的制度上突破了岛内博物馆与数字媒体产业的合作关系, 树立新媒体商业授权典范, 更是领先了国际上其他博物馆的发展脚步。

资料来源:资策会数字教育研究所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8年重新授权台湾商务印书馆, 再度印行《文渊阁四库全书》。该书曾于1986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首次印行300套, 但绝版已久。新的全套1500册的四库全书, 总售价为新台币168万元。读者可以采用POD随需印刷方式, 选印自己想要的经史子集, 平均每册约新台币1120元。

此外, 台北故宫博物院持续进行器物的文字资料数字化器物核心资料数字化及图象资料数字化, 并积极开拓文物图像授权业务, 统计年收入达约新台币500万元;并提高纪念品流通范围及销售率, 统计年收入达约新台币8758万元。

由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时岛内唯一拥有专职人员编制及授权管理办法的博物馆, 业者可依据产品设计需求, 向台北故宫博物院申请图像授权、品牌授权或出版品授权;多数典藏机构则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授权予业者使用;其他部分博物馆则因自身需求, 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申请图像授权、品牌授权或出版品授权。

例如台湾正隆纸业公司与两岸故宫合作开发的“春风系列新品”面巾纸, 运用故宫雍正的蟠龙瓶作为设计开发的发想依据, 并搭配年底两岸故宫首次合作办理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使数字典藏的意涵以平价的日常用品型态深入民间生活。台湾历史博物馆与八方新气工作坊合作“凤飞扬系列生活瓷”, 活用历史博物馆与凤凰相关的所有数字图像与研究档案, 产出5款、35件的双品牌限量文创产品。台湾历史博物馆也与艺拓国际公司合作“神话岩饰”—古地图系列商品, 艺拓公司运用其全球共计30多个代理及经销商, 开拓此项商品的销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祥泷国际公司合作人面陶罐, 运用该研究所考古挖掘所产出的数字典藏素材, 开发创意商品。世界宗教博物馆与多媒体艺术广场合作吉祥平安系列增值商品, 以台湾特有图腾风狮爷以及中国古代各式各样的寿字为主题, 取其避凶和趋吉的意义而开发。

此外, 台湾《联合晚报》20年新闻资料已全部上线, 可在“联合知识库”查询, 除了每日搜录联合晚报最新的数字档案, 并采用光学字元辨识 (OCR) 技术, 回溯联合晚报早年铅印时期的新闻, 将所有版面的内容数字化建立资料库。目前共收录联合报、经济日报、联合晚报等共968万多条新闻及347万多张新闻照片。

历史文物时尚设计创意增值

橙果设计工作室、板桥林家与桃园县道具合作为桃园县慈湖两蒋文化园区开发两蒋文化纪念商品, 通过饶富趣味的公仔偶人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民众的距离感。两蒋在台湾近代史上, 因为长期戒严管制的关系, 与民众有着较远的距离, 也因而蒙上一层神秘感。为了推广两蒋文化的软性诉求, 该团队特别设计出Q版公仔, 还有历史文献照片系列、五星上将系列、蒋字家徽系列商品、普普风系列等, 将较为严肃的图案, 巧妙运用在皮件、文具、酒类等商品上, 逐渐增加软性商品的开发。

由贰拾陆巷创意工作室设计的普普风纪念品, 有杯垫、丝巾与小笔袋, 运用POP大众化、通俗化、年轻化的普普风几何色块与温暖鲜明色系, 将“总统府”的严谨形象软化为充满想象与时尚气息的形象, 让官方纪念品不再有严肃制式。将不同于以往保守制式或甚至不合实用的商品, 经过艺术及创意设计改造之后, 严肃对立的政治或历史, 都能成为让人想亲近的流行时尚和生活美学的享受。

中国文化大学下属的华冈美术馆与吉儿好公司合作, 将多位知名艺术大师, 诸如欧豪年、溥心畬、张书旗等的艺术巨作, 通过设计师的巧手, 化身为时尚精品, 重新诠释新的东方美学新意象。其中像欧豪年的名作柳燕、剑兰勾勒写生, 通过设计者的巧思自画作里浮现出来, 转化成时尚的卷轴精品杯组, 赋意悠闲的新东方生活时尚, 设计意念与画作相符, 寓意闲适。

自然文物衍生商品开发应用

格林文化公司、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威泰创意公司、南仁湖、诚品书店共同合作海洋文物的数字插画, 格林文化公司选用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小白鲸、绅士企鹅、鹦鹉螺等影像典藏素材, 由著名意大利插画家朱里安诺大师转换为数字插画图像, 进行初步增值, 再通过授权进行增值商品开发, 除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外, 还通过协助销售商合作销售。

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提供有关珊瑚的数字图像素材, 以及台湾海洋生态相关研究资料, 由佳世达科技设计团队以分组脑力激荡、主题故事发想、图像板 (Imageboard) 等方式, 将海洋与光的产品意象转换成数字典藏素材, 开发出光与海洋系列造型LED照明。

佳世达科技公司隶属明基友达集团, 原本在集团中扮演3C产品代工的角色, 然而在代工毛利日益微薄的趋势下, 该公司亟思转型为Life Style产品品牌商。为此, 佳世达整合了其内部工业设计、心理学、行销、业务等多方面的人才, 并且找到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 希望能找到LED照明造型上的灵感。于是, 佳世达与海生馆通过潜水组建团队, 以及脑力激荡会议激发创意、凝聚共识, 连续四年, 每年发表新作, 且每年皆在国际四大设计竞赛上获奖。

其中佳世达科技公司与海洋生物博物馆合作的LED灯具“恋滟系列”, 经过设计及海洋元素的增值, 突破消费大众的刻板印象, 扩大了数字典藏应用广度, 所呈现的产品附加价值也相对提高, 该系列的价值是一般LED灯具的20倍。

再如木田工场与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共同合作螃蟹过马路数字学习教案与教材, 以屏东地区路蟹生态保育为题材, 结合Q版数字插画、线上测验、动态教材、故事旅游、故事游戏, 教导学龄儿童自然生态保育的观念。

学学文创建立台湾色彩体系

该项目由学学文创公司搜集了岛内5100余个数字典藏图像, 进行色彩分析, 建立“学学台湾文化色彩资料库”。这些图像的来源包括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台湾师范大学艺术银行、日本天理大学附设天理参考馆、李梅树文教基金会、云门舞集、吴垢舞蹈剧场、优人神鼓、台北市野鸟学会、金门公园管理处、阳明山管理处、以及数十位岛内艺术家自藏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来自日本天理参考馆的台湾原住民文物典藏。日本殖民时代有许多先民文物被日本人收藏并带回日本本土, 天理参考馆是其中一个收藏台湾原住民文物的重要博物馆。此番应学学文创的要求, 使台湾人有机会认识先民的生活,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重大。

而学学文创公司于该网站成立后, 不仅持续增加其灵感图库的数量与来源, 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 提供商业与教育等色彩美学相关经纪服务。包括开发素人配色练习A p p软件、色彩系列课程、色彩市调与色彩顾问服务、以及色彩种子助学计划等。

八方新气以史博馆古老馆藏打造新美学

中国人传统上向以龙与凤作为王与后的象征。此外, 传说中的凤凰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性, 因此拥有君子之鸟的特性。台湾八方新气工作室与台湾历史博物馆合作, 以“凤鸣八方”为主题, 由台湾历史博物馆提供数字典藏图像及研究成果予工作室, 作为创意设计发想的题材。“凤鸣八方”系列作品共分为五种造型:“凤朝阳”、“凤天承运”、“凤鸣八方”、“日新又新”及“迎风”。每种造型限量发行7件, 每一件都有独立的编号。由于此系列为八方新气工作室转型从事纯白瓷创作之后的里程碑, 因此该在预购期间即已销售一空, 其后虽加制“迎风”188件, 也已销售一空。由于该系列作品无论在瓷器烧制技术上和作品创作理念上皆有重大突破, 且艺术价值颇高, 为了让无缘收藏的民众也想亲眼一睹该系列作品的风采, 该工作室特别捐赠了“凤天承运”及“凤鸣八方”两件给台湾历史博物馆。该馆也将其设为常展典藏品之一, 长期于馆内展出。

新天地国际转型为提供知识的智慧餐厅

为协助读者能更了解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等议题, 数字典藏产业化的推动工作, 不仅在提高产业的产值, 更在提升知识的价值。因此过去几年, 随着资讯应用科技的发展, 台当局有关部门陆续通过辅导厂商以及与厂商合作方式, 以游戏式学习方式提供海洋生态保育的知识传递服务, 以唤起人们共同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数字电视产业,谁的盛宴? 篇10

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概略

回顾2011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家庭电视用户的未来版图构成更加清晰, 各种数字电视媒体形态的发展方向日渐明确,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阔步前行。

1.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突破1亿户, 有线网络整合力度大大加强

2011年, 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06%, 同比增长0.28%;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82%, 同比增长0.2%。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0152万户, 首次突破2亿户, 增幅6.79%;数字电视用户数11455万户, 首次突破1亿户, 增幅29.15%。[1]截至2011年底, 我国有线数字化率达到56.84%, 与上年47.75%相比, 有线用户数字化“渗透”比例提高了约9个百分点, 这一快速推进得益于整体转换模式的成功。

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落实, 中国广电系统大规模进行有线网络的整合工作, 收效显著。除原已基本实现“一省一网”完成省市县网络整合的北京、天津、陕西、广西、海南、吉林、江苏、贵州、云南、山东、宁夏、新疆、河南、江西、四川、河北、安徽这17个省市区外, [2]辽宁、上海、黑龙江、甘肃4个省市于2011年完成整合, 其余10个地区正在进行整合, 其中包括浙江、福建、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湖南这样整合大部分完成却有难题留存的地区和青海这样刚刚开始全面整合的地区。

2. 三网融合历经风雨, IPTV乘势而起

2011年4月, 工信部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三网融合恐怕已经夭折”的感慨, 道出了三网融合面临的困境。7月16日, 2011年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文中特别提到, “推进三网融合,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当前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挑战, 需要在网络结构、网络核心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网络带宽、网络终端和业务方面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而一些现状则“暴露出我国体制上的一些突出问题, 各部门、各行业往往不能在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理清思路, 明确方向, 合理布局, 加强政策引导, 增加政府投入, 动员全社会力量, 形成合力”。[3]12月30日, 国务院发布三网融合第二批42个试点城市名单, 至此, 我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增至54个, 涵盖了每一个省会城市。

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扩容, 是对IPTV发展的重大利好。2011年12月底, 深圳广电集团总工程师傅峰春透露, 国内IPTV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500万。其中, “百视通”用户接近1000万、江苏省全省IPTV用户已经超过260万, 对照亚洲宽带论坛的委托调查统计, 2011年第1季度国内IPTV用户达到983万户的数据, 2011年IPTV用户增长数量在600万以上。分析人士指出, 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信与上海“百视通”在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城市中联合开发的结果, 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的推出, 必将迎来2012年IPTV用户发展的井喷。

3. CMMB开疆扩土, DTMB走出国门

2011年11月21日, 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广电行业发展趋势年会暨投融资论坛”上, 中广传播集团副总经理刘廷军透露,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股东由无线电台管理局变为财政部, 中广传播成为国家广电总局直属单位, 其全国运营系统省级公司已经建成, 有29个控股60%的省公司, 2个100%控股的省公司 (广西和西藏) 。经过多方努力, CMMB已经建成全球发射功率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数字电视网, 拥有大功率发射机1240部, 局域增补网络2600多个, 合计功率超过1500千瓦, 覆盖全国336个地市855个县, 覆盖人口超过8亿, 其中缴费用户约1600万, 免费用户约2400万。目前, CMMB以单向广播业务为主, 未来将向融合和互动方向发展。[4]

12月6日, 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局第六研究组在日内瓦正式通过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纠错、数据成帧、调制和发射方法》 (标准号:ITU-R BT.1306) 和《甚高频/超高频 (VHF/UHF) 频段内地面数字电视业务的规划准则》 (标准号:ITU-R BT.1368) 。两项国际标准的修订, 将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多媒体广播系统DTMB标准纳入其中。至此, 我国DTMB标准正式成为继美、欧、日之后的第四个数字电视国际标准。DTMB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和国际化推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据悉, DTMB标准的国际化之旅已有拓展, 继香港、澳门之后, 老挝、缅甸和柬埔寨也将选用DTMB标准。

4. 直播卫星定位公共服务, “村村通”走向“户户通”

2011年4月, 中宣部和广电总局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此举是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格局的重大调整和完善。6月下旬, 按照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 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 并选择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石嘴山市平罗县黄渠桥镇和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三个乡镇作为试点。同时作为“户户通”试点的还有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以及河北省的两个试点乡镇。

9月4日,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在宁夏银川召开全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 谈及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覆盖的基本目标时,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明确指出, “力争2011年完成1000万户, 2012年达到5000万户, 2013年达到1亿户, 2014年达到1.5亿户, 2015年实现全覆盖, 做到户户通。”[5]由此, 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的时间进度表已有雏形。

二、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大电视产业”浮出水面

数字技术、网络融合、云计算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为电视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电视媒体分别与固定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融合, 衍生出IPTV、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形态, 电视产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快速拓展, 有效延长电视产业价值链条, 包括部分通信服务、数字机顶盒、智能电视机等在内的“大电视产业”正浮出水面。

“大电视产业”主要是指IPTV三种终端的上下游产业扩展了传统电视产业的范围, 包括机顶盒、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终端等设备生产商、技术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电视产业的下一步创新, 不仅仅是内容生产的创新, 而是现代传播体系的建构、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 即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白为民表示:“数字电视产业平板化、绿色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将更加凸显。”在对智能电视的18种功能的关注度调查中, 有82%的网友希望智能电视能像电脑一样可以上网、浏览网页和视频;有64%的网友希望智能电视具有多屏互动功能;53%的网友希望能通过智能电视在线观看影视剧和收听音乐。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 预计IPTV、互动数字电视、智能互联网电视业务的用户数量将在几年内将达到千万级规模。[6]

2.“云视频”应用需求剧增

“云计算”已经成为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核心技术。这一趋势, 在2011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 (CCBN2011) 现场已经显露端倪, 很多厂商参展内容都与“云计算”有关, 如华为向业界展示了其面向三网融合的媒体“云平台”。这种基于“云计算”的广电解决方案把传统广电行业的媒体生产、媒体管理、媒体分发和媒体分析系统迁移到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平台上。

何谓“云计算”?一般认为, “云计算是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 把计算需求分布在众多计算机上, 然后通过网络实现计算能力或者服务能力的按需交付。通俗的理解就是通过网络以自助服务的形式交付IT功能和服务, 使用者按用付费——这就是厂商宣传得最多的一句话: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IT”。[7]“云视频”是“云计算”思想的一种应用模式, 简单来说, “云视频”概念就是让现在的各种终端用户在享用视频体验的时候回归到像打开电视一样简单。

“十二五”期间, 我国有线电视工作将加强业务创新, 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转型, 大力开发电子政务、社会教育、生活信息、文化娱乐、电视商务、银行支付、公共文化信息等多种业务, 不断丰富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业态, 主要包括视音频点播、高清晰度电视、立体电视、可视交互、可视电话、在线支付、互动休闲游戏、电视理财、网络教育、物联网、综合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业务以及互联网接入、互联网数据传送、国内IP电话等电信业务。[8]“云视频”技术的应用, 无疑对这些新型业态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的建设和发展, “云视频”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3.网络电视冲击力愈加强烈

目前, 我国有4.08亿的电视用户, 其中有超过2个亿的有线电视用户, 有1350万的直播卫星村村通用户, 还有接近2亿户的巨大规模, 他们主要依靠地面无线电视来收看电视节目。按照广电总局的布局和规划, 我国电视业未来的“用户版图”日渐清晰, 总数约4亿家庭电视用户中, 将会有2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直播卫星覆盖2亿非有线电视用户, 另有地面数字电视和移动数字电视信号覆盖作为补充。事实上, 目前发展迅速的IPTV, 正在三网融合的试点地区大举扩张、争夺用户, 2012年扩容后的54个试点地区 (城市) , 不可避免地将要展开更为激烈的用户争夺战, 最终谁能胜出或是合作共赢, 且拭目以待。

此外, 网络视频的冲击也不容小觑。艾瑞咨询公司预测, 中国在线视频用户规模将逐年攀升, 2012年达到3.94亿, 2013年达到4.45亿, 2014年达到4.83亿。在2011艾瑞年度高峰会议上, 搜狐视频营销策略中心总经理曹永寿指出, 随着电脑与电视的双屏融合, 网络视频的受众已接近收视人群。特别是在一线城市, 网络视频到达率追平电视, 重合率达74%。面对这种状况, 广电部门也有所应对。2011年10月28日, 广电总局发布规范互联网电视的181号文件, 目前CNTV、百视通、南方传媒、华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IBN、湖南广电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CNBN七家互联网电视平台通过广电总局的验收。有分析认为, 互联网电视相关规范文件的发布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完成布局, 是“行业政策为国有互联网电视保驾护航, 视频网站和智能电视不得抢跑”的信号, 也预示着2012年或将迎来互联网电视发展元年。[9]

另据中国移动手机视频业务相关负责人透露, 近5年来每年用户增长率超过150%, 手机视频服务正逐渐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中国移动手机视频已打造成业界最大视频内容聚合分发平台。

IPTV、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视听新媒体的快速成长, 对传统电视的冲击力度愈加强烈。这就要求中国电视产业尽快完成数字化升级与网络化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发展。据了解, 相关部门已经计划在2013—2015年, 研究有线无线相结合的NGB网络架构, 研究支持超高速、超大容量、高效率、可重构的网络技术;研发低成本、低能耗、适合于三网融合的安全设备、有线无线结合的新型宽带接入系统、智慧家庭网络与终端设备以及NGB物联网系统, [10]以此迎接网络时代带给有线电视的机遇与挑战。

注释

1[1]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2011年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稳步发展.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1/12/31/20111231152754380419.html.

2[2]一省一网整合进展及各省网用户数统计.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1-5.

3[3]温家宝撰文谈三网融合.中国数字电视.2011-7.

4[4]刘廷军.CMMB发展综述.流媒体网, 2011-11-21.

5[5]中国数字电视编辑部.直播星试水“户户通”.2011-9.

6[6]2011平板消费趋势:3D与智能.中国数字电视, 2011-7.

7[7]季世.拨云见日云计算.中国数字电视, 2011- (2-3) .

8[8]沈向军.有线电视科技领域“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现代电视技术, 2011-1.

9[9]王伶玲.明年或迎来互联网电视发展元年.法制日报, 2011-11-25.

数字出版能否引发产业分化 篇11

数字出版能否取代传统出版?

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金石、甲骨、竹简,再到纸张印刷,出版的嬗变都是载体的变革带来的,每一次载体的“革命”都是新载体令人们获得了更美好的体验。呈现的是更完美的用户阅读体验。数字出版同样会推动出版的迅猛发展,给内容带来更加丰满个性的形式。

如今,数字出版取代纸质出版的主流地位,可谓大势已定,就是因为数字的优势:单位体积容量巨大,一本书的体积几乎可以容纳一个小型图书馆,除了传统的文本和图片,声音、动画、超链接更是赋予了内容立体化的生命,这种优势几乎是以前历次载体变革中优势最大的。当然,预测数字出版多少年后会取代传统出版,其根本条件取决于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以及新硬件的阅读习惯培养,一旦这些条件具备,数字出版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市场的老大。目前,国内外的数字出版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数字出版的制高点是什么?

传统出版,我们有编辑、印刷、发行三个环节,但数字出版通常只有一个环节,就是数字出版平台。未来的数字出版业,就是一个简单的“作者——编辑——数字出版平台-读者”的生产流程。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这个编辑环节有两种形式,一是数字出版平台的雇员,为了符合国家有关出版要求所付出的工作;二是有部分类同于传统出版提供的编辑服务。前者会占主要地位,后者更多依靠专业性为自己赢得市场,但仅占次要份额。所谓平台,绝不仅仅是依赖一个出版集团或者几个出版集团联合体自身积累的图书就能建成。版权限制了传统出版集团“自己革自己命”的可能,其或者没有数字授权,或者有数字授权还要转售第三方(这是经纪人的角色),这种背离市场规律的版权最后一定会趋于理性,即作者直接面向一个全新的平台公司(当然,也可以由传统出版集团出资组建)进行网络授权销售,平台的要点就是一定要打造成海量经济,这是网络经济成功的不二法则。

传统出版会剩下什么?

就像电视未能让广播进入博物馆一样,数字出版不可能将传统出版终结。传统出版中,低幼童书、艺术类图书,包括部分收藏类图书会依然保持较大活力,这些板块或者因为读者阶段性的生理条件所限,或者由于收藏市场的需求,保留了图书的“原生态”。同时,依托数字网络和渠道特质而生的按需印刷拥有较强大的生命力。其他的图书包括大部分教科书,都会成为数字出版的领地。

在数字出版之中,由于其开放性、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以及海量信息的存在,编辑的工作重心将从精细的对内容成果的物化工作,转变为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引导和浸润来呈现优秀的文化内容。

数字出版的形态是什么样的?

将书本内容数字化,是数字出版的原始阶段。真正的数字出版应该是精致的、灵动的:文字,可自由更换字体和字号,可随意加批注而不会影响原文的阅读效果;图片可以多加,也可以少加,就看编辑的个人爱好,再也不用考虑印张的多少和版式的局限;根据内容的关键词,可以引入声音,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都可随意入耳;老少皆宜的Flash动画也会适时出现,给你最形象的理解;当然,最让人心动的无疑是超链接,讲到李白,会出现李白的介绍,论起基因,会出现基因的解释,提及相对论,也许会给你一个不太熟悉的公式,让你幡然醒悟,这才是真正的无障碍阅读。如果换种说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化阅读的享受,成为比电影更富张力的文字空间。

数字出版会引发产业分化吗?

按照国际惯例,出版业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与专业出版三种类型。在数字出版不断侵袭的转型过程中,三种出版形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业分化:教育出版与专业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步发展为服务商。教育出版会加大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度,不仅提供教材,而且通过网络教育、地面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并举,逐渐从出版产业蜕变成教育产业。专业出版则向专业市场进军,成为数据库搜索利用、内容定制的服务商,逐渐演变为咨询业。而大众出版则将继承传统出版的主要衣钵,优化内容,以新的载体形式向读者提供精神消费产品。不同的市场分化引发的发展战略截然不同。

在国外,出版巨头已经逐渐探索出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在国内,技术提供商因为先发占据了数字出版的主体,出版企业要主动适应和及早抉择,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单位系万卷出版公司)

数字音乐的产业价值链研究 篇12

作为国内第一部以数字音乐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该书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并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将音乐社会学、传媒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作为理论基础, 构建了数字时代背景之下的音乐产业价值链,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鲜活的音乐产业现状。该书亦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国内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 探讨了数字音乐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总结了数字音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数字音乐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效建议。该书还针对在线音乐商业模式发展不成熟、数字音乐盗版严重、运营商在无线音乐产业链中实施垄断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观察和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可以说, 该书的写作基于作者对数字音乐的长期关注和研究, 建构起了数字音乐产业的较为全面的学理框架, 同时也为我国音乐产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书的第一章“数字音乐概述”对数字音乐的发展、本质及其传播体系结构进行分析, 并对中外数字音乐的发展状况做观察、总结和比较, 站在一定的高度阐明了数字音乐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的现实情况。

第二章“产业价值链理论与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从产业价值链的基础理论切入, 并聚焦于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此章首先对产业价值链的理论形成进行分析, 接着层层深入地探讨了传统音乐产业价值链与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区别, 并对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在线音乐产业价值链”从在线音乐产业价值链的演化谈起, 论述了在线音乐产业价值链的结构、经济特性和盈利模式三个方面, 并从政治法律、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四个角度分析了在线音乐价值链失衡的原因, 最后从音乐产品、音乐资源、音乐价值三方面对在线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四章“无线音乐产业价值链”针对无线音乐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传递, 从运营商的影响及无线音乐产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的方式两方面做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无线音乐产业聚集和价值重组的互动演进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对该领域的有效建议。

第五章“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版权平衡机制”将数字技术对音乐版权利益平衡机制产生的挑战进行了客观分析, 并对数字音乐版权在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得失进行了辩证讨论。该章还对数字音乐价值链中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终端用户的行为进行了法律分析, 并为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版权平衡机制的实现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六章“三网融合下的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重构”从三网融合的基本情况入手, 分别介绍了国内外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并对三网融合大背景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 还包含了三网融合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凭借全面扎实的理论功底, 对我国数字音乐的产业价值链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深入分析, 并在对国内外业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对我国数字音乐产业提出具体建议, 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与此同时, 综合全面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也使该书在数字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中颇有创新。

上一篇:城乡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电机降压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