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分析

2024-10-11

授课分析(共12篇)

授课分析 篇1

在高质高效的课堂中, 教师需要遵循如下教学规律:首先, “先学后教”, 做到“以学定教”;而后“先教后学”, 做到“以教导学”;同时, 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与师生交流互动, 注重“温故知新”, 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探究新知, 实现以学促教的目标。因此, 在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上述教学规律, 联系教学实际, 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新授课教学中, 这一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学案导学, 自学检测

在新课程教学中, 提倡“先学后教”。其中, “学”就是学生自学, 即学生根据学校学习目标, 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当然, 学生并非盲目自学, 需要老师引导与指导, 如明确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与方法等, 从而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性地自主学习。如在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前, 教师可布置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有方向性地预习与探究。

例如, “光现象”的新授课教学, 给学生提供导学案,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和预习流程, 进行课前有效预习。比如, “光现象”的导学流程: (1) 阅读教材“光现象”导言部分, 试着自己提出几个有关“光”的问题。 (2) 仔细观察教材插图, 思考:光源分为哪几种?若要成为光源, 需要哪些条件? (3) 做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器材可向老师借用或由生活实际中发掘, 如透明塑料多面体或玻璃, 提前做好实验准备。 (4) 色光的混合, 思考:怎样获得单一的绿色、蓝色、红色等色光。各组有哪些方法, 相互交流。倘若将两种不一样的色光相混合, 是否可获得单一色光? (5) 物体的颜色, 阅读课本活动, 同时完成教材中“说一说”、“看一看”与“想一想”等。 (6) 预习反馈习题。在教学前, 教师可收集学生完成的导学案, 了解同学们的预习效果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便于调整教学计划, 优选教学方法, 重点分析。如此,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精神, 真正落实“先学后教”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需要注重小组互助, 引导学生自学检测。如在新课导入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 如个体发言、互相探讨、分组讨论等, 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疑惑, 暴露问题,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听讲。

二、探究合作, 有效点拨

通过自学与小组交流, 学生可自主解决预习中的一般性问题, 而若要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 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合作, 注意有效点拨与启发,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这一环节中, 若要实现有效学习, 教师需注意如下几点:首先,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来诱导学生主动探究。其次, 注意教学互动性, 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反馈与交流。另外, 注意合作性。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机会, 在思维碰撞中点燃智慧火花。此外, 注意民主性,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尊重学生想法, 使其敢于质疑, 敢于表达。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时,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比如运用不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 (1) 借助天平称出2个体积各异的长方体小铁块 (4×2×2 cm3, 4×2×1 cm3) 的质量, 同时算出该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2) 用2个不同长方体木块 (5×2×2 cm3, 5×2×1 cm3) 重做上述实验, 在表格中填入所得数据。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数据, 看看可以获得哪些规律?讨论交流后, 学生在教师引导与启发下, 认识到:木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也就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同样, 铁块也是如此。同时, 铁块、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各异。在学习过程中, 通常学生难以想到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因此, 物理教师可补充说明这一点, 并借助迁移与类比法, 诱导学生回想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用路程与时间比值来对比物体运动快慢, 让学生明白: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所不同, 这体现出物质的一种特性, 而这种特性可用物理量“密度”来表示。这样, 既给学生留出探究讨论的空间与时间, 也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密度概念。

三、当堂训练, 巩固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理解知识后, 教师需要设计一些习题引导学生当堂巩固知识,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教学“物质的密度”后, 为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 教师可布置有关思考题。比如一滴水与一桶水哪个密度大?铁块压成铁饼后, 其密度变小了还是变大了呢?这样, 可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明白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 和物质形状、体积、质量没有关系。而后, 教师可利用课本例题或课外习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公式来解决有关问题, 深化概念理解,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比如:一个铁锤与铁锅的质量分别是300g与1.5kg, 那么铁锤与铁锅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体积之比是多少?密度之比是多少?教师可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讲解或板演, 然后其他同学评价。最后, 还需要引导学生回顾知识, 总结归纳, 自我反思。

授课分析 篇2

改进策略

姓名:王 悦

学号:13033026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摘要】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面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很多人产生了疑惑。近年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班级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了很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关键词】班级授课制 优越性 局限性 改进

一、班级授课制概述

(一)概念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二)由来及发展

在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即使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仍然是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教育的,学生在原有学习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各不相同,没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工业革命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都必须扩大、提高,个别教学因此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于是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体说,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发展。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三)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课、时。

1、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3、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二、班级授课制利弊

(一)优越性

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正因为它具有以下优越性,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才能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怀疑、非难甚至猛烈抨击而仍然站得住脚。

1、教师教学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在我实习的学校里,就数学来说,一位教师一般至少都带两个班级的数学课,这样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

(3)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2、学生学习

(1)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学生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比如说,某个学生对这道题有独特的解法,就可以让他向同学们讲解,和其他同学交流思想,这样一个学生的思想就可以转变为全班同学的思想。

(2)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班级授课制变分散的个别学习为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后者蕴藏巨大的群体智慧潜能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学生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相互观摩、激励,学业成绩和社会性得以发展。教师在钻研教学、优化学习指导方面相互启发、切磋,有计划的学科教学与研讨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对话与交往中,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教学相长,两代人共同成长起来。与个别教学相比较,班级授课制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

(二)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它既然具有以上的优越性,那么也相应地具有以下局限性:

1、教师教学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课堂上一般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有什么想法也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来了。

(2)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想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就不太可能。

(3)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2、学生学习

(1)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导致班上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有以上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它提出批评,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与探索,而所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班级授课制的地位,只能作为其补充或辅助形式,也就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而不是对班级授课制彻底的否定。

三、班级授课制的改进策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所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教室的开辟,使交互式、个别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一种从未有过的个性化学习,个人自主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将逐渐渗透至中小学。学校传播知识的职能将被网络技术取代或部分地取代,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校与班级授课制的消解,而是意味着它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班级授课制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尽可能地弥补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班级规模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要比大班制教学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

美国各州的小学每个班由20一30人组成,而美国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了7条政府优先考虑事项,其中就有一条提出通过提供专款资金,帮助学校缩小1—3年级班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而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我国学校管理规程中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而且有上升的趋势。显然,这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气氛。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太差,平均交往较少。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将班级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减少班级人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增加师生交往的频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一切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存在某种万能的模式,所以要求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结合和综合使用。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这样既保留了班级授课的优点,又能弥补其弊端。

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它不同于古代的个别教学那么拘泥于师生一对一的教与学,而是通过教学各因素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语言实验室里语言学习的教学,学生单独进行学习,各自坐在规定的个人座位上,或是各带自己的录音机和自己的课本。他们以耳机或是间壁同其余同学隔开。教师逐个地介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检查,修正错误和评价。学生每两个组成“伙伴学习”时,教师功能的一部分由学生承担。

课外教学是指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日益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发展的产物。课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校级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教学有两大突出特征。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可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二,体现主体活动的多样性。它能超越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局限,提供给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爱好与职业的选择。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其他现场(纪念馆、博物馆、山川、河谷等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把书本知识中说明的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并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社会环境中,置身于生产、现实生活之中,在活生生的情境中学习。如物理课讲传动装置,可把学生带到工厂车间实地观察,化学课的有些课题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冶炼厂。现场教学是正确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关系的必要手段,是促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即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传统座位模式的优点是:所有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易于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容易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比较容易,也易于教师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传统座位模式的缺点是:只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客观上造成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活动,不利于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和社会化成长,不利于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

传统课堂座位模式之外的座位编排方式,它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非正式座位编排模式一般有圆形、会议式、马蹄形和小组式及其变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圆形排列法

圆形排列法就是学生围坐成一个或几个圆圈,教师则处于教室前方。这种座位排列法中,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师生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较适用于课堂讨论和互相学习。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圆形的编排方式,在这种排列中,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外面,也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中心。

2、会议式排列法

会议式排列法类似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学生与学生相视而坐,教师仍处于学生座位的前方。这种排列法的优点与圆形排列法相似,特别适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间的交流。这种座位模式以不超过25人的班级为好。若超过25人,可以将课桌椅排成四列。

3、马蹄形排列法

马蹄形排列法就是将课桌椅排列成马蹄的形状,教师则处于马蹄的开口处(即U形),这种排列法是一种双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兼有班级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的功能,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又可以突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师面向全班讲课时,学生面向讲台;当分组讨论、交流时,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关系。缺点是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马蹄形排列法(即W形)。

4、小组式排列法

小组式排列法是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6张桌椅构成。这种座位模式的优点是比较适合于讨论、作业课,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5、开放式编排方式

以上几种座位编排方式适用于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但显然不适用于个别教学。为了做到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外又开发出了开放式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将座位、书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黑板、实验设备等均引入到教室中,学生的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教室被分成若干学区,如阅读区、教学区、实验区、个别学习区等,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主题或课程,有一至二名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小组学习或个别化学习。在这种编排方式中,学生不按年级分组,几个年级可同处于一个学区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 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座位安排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时,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适合本学科大多数教学情景的半永久性安排,为了满足个别需要及避免单调,还可灵活地转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只有通过经验和时间,教师才能知道某一安排是否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和自己学生的需要。

四、结语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共存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其缺点就摒弃这种制度。一方面,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任何一种教学组织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班级授课制所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可调控的。或者说,班级授课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方面已经渐渐驶离原有的轨迹。其实,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切不可盲目推崇,也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授课分析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新授课 实施效果

近年来,为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办学理念,即要求在高中数学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在更短的教学时间,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快速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下学习负担,丰富课余生活。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新授课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今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虽然紧跟教学目的而定,但是过于死板,虽然内容全方位覆盖知识点,但是在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等方面仍然比较匮乏,导致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联想抽象能力比较缺失;有的教师的教学非常枯燥无味,只管“满堂灌”,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氛围,导致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积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的评价标准也非常单一,过分关注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的提高为教学活动的一切目的。

学生自身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敷衍了事。

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新授课的方法和实施效果分析

1.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有助于改进高效课堂的授课方法

以往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即是以数学学习成绩为首要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数学方式和方法的首要目的,因此,“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最主要方式,给学生布置的课堂作业也主要实行“题海战术”,这样并不能给学生的学习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长期处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思维能力、对其它方面的兴趣以及完整的人格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培养。

转变传统落后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时刻保持着新鲜感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对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是高效课堂新授课的迫切要求。

2.提高备课水平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尽情发挥主导作用,大多归功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研究,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候如果能够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工具和多媒体进行全面的考虑,节省现场画图、写字的时间,使更多的时间用于讲授内容,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设想和考虑,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深度的预测,寻求解决办法,这对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快感,对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因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习程度的特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运用音频或者游戏等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学内容深入牢固的吸收。

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并且不考虑回答的正误,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夸奖和鼓励,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对于讨论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还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对生活中各种需要计算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在应对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解决事务的方法,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三、总结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方法,结合班级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期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授课分析 篇4

新课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又叫“引入” (lead in) , 它是课堂伊始的3~5分钟内, 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导”指的是以教学内容为目标, 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入”即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 让学生从导语中预测即将学习的内容,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 从而愉快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 歌曲导入法。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在唱歌时, 美妙的音乐能触动学生的知情兴奋点, 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通过听唱歌曲来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深受小学生的欢迎。

Sample: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Firstly, let’s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If You Are Happy.

Ps:Sing the English song.

T:Good.I’m very happy.Are you happy?

Ps:Yes!

以此引出新句型的教学———Are you happy?———Yes, I am./No, I’m not.以及其复数形式Yes, we are./No, we aren’t.

(二) 复习导入法。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点, 教师可以把它当做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通过针对性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通过巧妙设疑问,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传授新知识的最佳契机。

Sample:T:Boys and girls.Let’s chant I have I can.

Ps:I have two eyes.I can see.

I have two ears.I can hear.

I have a nose.I can smell.

I have a mouth.I can speak.

T:We have learned some words about our body.What are

they? (指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脸、头发等问学生)

Ps:eyes/ears/nose/face/hair

T:然后指着手臂问学生, 以此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arm/finger/leg...

(三) 游戏导入法。好玩, 好胜是孩子的天性, 由于小孩子的这些天性, 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 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目前,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热火朝天的开展, 它提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游戏导入法, 尤其注重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这一原则的运用。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文问路“Where is the...?”指路“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

Sample:T:Boys and girls, this little pig is lost his way, do you want to help him? (每个同学只能说一步路)

P1:Yes.Turn right.

P2:Go straight on.

P3:Turn left.

……

它通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为新课教学做铺垫。游戏有许多种:Play letter games (字母游戏) , Look say and guess (看看, 说说, 猜猜) , Hide and seek (藏一藏, 找一找) , Do a survey (调查报告) , Pass the card (传卡片) , Do the action (听音乐, 做动作) , Guessing game (猜猜看) 等。设计一个好的游戏, 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诙谐、幽默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游戏很多, 因此选择适当的游戏极为重要。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 切忌把游戏当做主题, 我们要牢记:任何游戏的导入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四) 谈话式导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问答实现的, 其特点是直接、明确,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两人小组对话, 或由值日生提出话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也可分组讨论汇报, 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内容不限, 话题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日常活动、新闻信息, 等等。通过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 从而顺利地导入所学内容。

Sample:T:Boys and girls, before you go to a city,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P1:I want to know how I can get there.

P2:I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laces of interests there.

P3:I’d like to know about the delicious food.

T:I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there.

(五) 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以图片、图像或者实物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师生借助于直观教具所提供的情景进行自由交谈、操练和表演。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如:在教新标准英语第6册Unit 2 Lesson4 Season and Clothes中, 本文涉及trousers, blouse, shirt, T-shirt, jeans等, 这些衣物都很容易找到, 所以本课可以用实物导入, 提一个购物袋, 里面装着单词代表的衣服, 让学生猜猜我今天买了那些新衣服,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Sample:T:Hello, boys and girls.Today I’ve got many clothes in my bag.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are they?

Ps:Yes.

T:Firstly, can you guess?

P1:Shirt, T-shirt.

P2:Jeans.

T:Yes, I’ve got shirt.

……

(六) 悬念导入法。悬念法也称“设疑法”,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因此以疑入门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在一次展示课上, 授课教师巧用悬念法, 将自己每次上课都要用到的存放小红花的盒子藏在教室里, 通过引导学生需找盒子引入新句型和单词的教学。

Sample:T:I can’t find my red box, who can help me? (教师表现出焦急表情, 需找盒子并需求学生的帮助。)

Ps:学生开始议论, 纷纷举手提供“线索”。

T:Where’s my box?

P1:Is it in your bag?

T:Let me see.No, it’s not in my bag.

P2:Is it under the desk?

T:Oh yes, It’s here.Thank you!

(七) 多媒体导入法。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录像、投影、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情境, 使认知活动与其结合起来。如在教学“The bedroom”这课时, 一张卡通的bed, 一张左右摇摆的desk, 一个会说话的lamp,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耳目一新。这样不仅营造了学习氛围, 更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三、在新授课导入时要注意的细节

(一) 导入只是呈现新课的一个信号, 因此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形式不宜过于复杂, 切忌喧宾夺主。当学生情绪安定、注意力集中、兴趣也被激发后, 导入工作也应随之结束。

(二) 若一节课所涉及新知识点较多, 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导入方式, 做到有序、合理安排, 巧妙结合, 分步呈现。导入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 导入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尽量多采用形式多样, 手段灵活的方法导入新课内容, 让学生的眼、口、耳和四肢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乐在其中。

(四) 小学生无论在认知水平还是语言水平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导入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 又不能过于幼稚。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 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兴趣, 诱导学生求知, 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学科教学, 2010年7月号.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宫二丽.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初探.基础教育, 2012年1月刊.

授课分析 篇5

一、授课任务表编制

填报任课教师呈报表,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具体步骤,也是编排课程表前的必备工作。为使每学期教学工作能科学有序地进行,各二级学院(部)、教研室院长应根据教学计划中开设课程编制出任课教师呈报表。具体编制要求如下:

1.在期中教学检查两周后,各二级学院(部)将下一学期教学计划核对无误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将教学任务下达到各二级学院(部),包括各专业班级所开设的课程名称,总课时数、周课时数和周数,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种设计、实习)的起业止周数。

2.二级学院(部)、教研室根据下达的教学任务和师资情况,认真研究安排任课教师呈报表。

(1)确定所开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指导设计、实习教师和见习教师名单。

(2)单班、合班上课及其它特殊情况,应在备注栏内说明。(3)新教师必须经过试讲合格,方可排课。

(4)在安排任课教师时,要考虑教师的业务定向,保持教师任课的相对稳定性,并做到工作合理,业务水平合适。

3.任课教师名单经二级学院(部)审核后按时统一报教务处。

4.教务处要对任课教师的资格、教学任务是否安排合理等进行全面审核,最后由教务处制订总课程表。

5.任课教师名单确定后,一般不得随意变动,若有特殊情况,应由教研室提出申请,经二级学院(部)院长审核,报教务处批准。

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编制要求及管理办法

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是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在开课前必须编制好学期授课计划。

1.任课教师应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按照总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和编制说明等内容要求,编制学期授课计划。2.要详细填写学期授课计划总表一栏中的课程名称(全称)、授课专业班级、课程总学时、学分,本学期计划学时、教学大纲制定部门(统编或自编)、教材名称、主要参考书、对本学期教学周数和教学时数(包括讲课、实验、习题课、电化教学课、现场教学、考试考查、机动等)要进行合班分配,并应与学期教学进程表上的教学周数及学时分配相一致。

3.填写学期授课表一栏中,周次,应与校历一致;时数,按两学时划分为一个单元;授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按两学时一个授课单元填写教学内容;课外作业应注明作业题数及学生完成预计所需时间。

4.编制说明一栏,应详细填写编制授课计划的依据;教学主要目的和任务;针对该学期授课班级和学时在编制授课计划中进行的特殊处理应在编制计划栏用文字加以说明的部分。

5.课程相同,而授课时数不同的班级,应分别编制学期授课计划。6.授课计划由任课教师编制,书写要整洁,一式四份。经教研室院长审核、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并于开课前一周报教务处备案。另三份分别由二级学院(部)、教研室、任课教师保存。

全新的授课方式 篇6

刚上了几天课,教授就给我们来了一个小测验,不长,只有半个小时,而且测验以前,教授一再重复说明这次小测验不是正式的考试,不用准备,只是测验一下我们的基本能力。考试的时间一到,教授给每人发了一张“A4”的白纸,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题目,叫做“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UNIQUE APPROACH, DISCUSS THIS STATEMENT”,大概意思就是说工程管理是一门特殊的学问,需要特殊的技巧,请就此观点进行讨论。

这下可把我们难住了,在国内根本就不用我们写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老师给你一个观点,学生照着背就行了,偶尔写一些论文也都是东拼西凑。用中文都没有回答过如此问题,用英文就更不用说了。没办法,我就把在中国大学里学的那点东西结合“雅思”考试的写作技巧拼凑出了一篇不长不短大约300字的文章来。说实在的,在半个小时内写出这么多字已经是奇迹了,要知道我以前在中国写过最长的一篇英语文章就是在“托福”考试中用半小时写了300字。

交卷之后环顾四周,看到周围同胞们的脸上也是一脸的惆怅。

几天后,教授把我们的作文发了下来,我的作文上满是红色,看得出,教授是很认真地修改了我们每个人的作文,尽管我们写的如此之差。之后,教授便开始对我们的作文进行简单的总结。他说,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虽然用第二语言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现实,英国的考试是以主观题为主的,除了少部分课程需要纯计算去解决问题外,其他大部分课程考试都要有很多问答题。这位教授的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课程名称是“战略管理”(选修),最后的考试总时间是3个小时,卷子上只有4道题,都是问答题的形式,每个题目要用700字左右的文字来回答,说白了就是等于在3小时之内做4篇小论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教授一直在强调写作能力的重要,因为这里每门课都要写几千字的论文,而且不止一篇,最后还要写上万字的毕业论文。总之是一直在写,所以写作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教授说,我们还有十几个星期就要进行第一次考试了,在这十几个星期之内我们完全可以也必须要让自己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当然,利兹(LEEDS)大学为国际学生办了很多英语强化课程,还有很多考试,论文写作技巧的讲座,而且都是免费的。

2002年11月1日

开学一个月之后,我们开了一门称为PROCUREMENT MANAGEMENT的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课程设置是我没有想到的。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前,我们每人收到了一份被称做“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资料,厚厚的有三四十页,而且老师要求我们在一周之内把这份资料看一遍。

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上课的第一天,老师给每人发了一份课程笔记摘要。整整一天的课程,上午3个半小时,下午3个小时,教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强忍着倦意,试图理解教授的意图。最后,教授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此时的教室里早已没有了反应,是啊,有几个人能在6个多小时的课程之后保持旺盛的精力呢?教授笑了笑说道:“我知道你们现在问不出什么来,不过明天你们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想问我的。”

原来这门课的入门讲解已经结束,我们要面对的是接下来的4天“课内实习”,这就是所谓的“案例研究”(CASE STUDY),整个班级被分成了6个小组,每个组有6个人,前些天发下来的资料就是任务介绍书,所有的介绍和计算所用数据都在里面。这是一个学校搬迁的工程,一所位于市中心的大学因为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学校的有限面积已经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发展,所以学校决定搬迁到市中心以外,对于这个项目一共给出了3个可行方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一个合适的方案来使学校在10年之内搬迁完毕,而且要使学校在花费小,保证建筑质量的情况下变得更具竞争力。当然如果我们经过分析发现3个方案都有缺陷的话可以自己设计新的方案。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工作经验,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在中国我们很少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分析,而且即使有也只局限于某个阶段,比如施工组织设计,或者前期投资分析,可行性分析等。最重要的是在国内这种实习根本就没有人重视,每次都是敷衍了事,出的题也都不怎么复杂。这回可不一样了,项目变得很复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都要考虑得很具体,(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工程就是实际当中真实的例子,不是虚拟的)这可是让人够着急的了。还有更着急的是我们组里的人都是外国人,说的都是英语,就算我不明白,听他们解释也是很头疼的事,专业术语一大堆。不过还好,他们有几个人是有工作经验的,至少大方向找得准确。

我们首先对项目进行了整体考察,把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分类列了出来。之后应用所有的已知数据,把这些因素的影响用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作成图表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最佳方案。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可是个系统工程。除掉老师讲课用的一天时间,我们真正做分析只有3天,因为最后一天要做演讲。在中国总觉得人满为患的我到这时才真正体会“人多力量大”的含义,一个团队的合作要比一个人冥思苦想有效得多。

每天我们都是早上9点到教室里开始工作,中午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吃饭,下午又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在最后一个晚上,每个小组还准备了一个用“POWER POINT”制作的项目说明书,以备第二天的说明会之用。到了星期五,我们每一个小组做了一个15分钟的“PRESENTATION”,把几天来的成果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说明。然后,老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的总结进行提问,这虽是我第一次做这种“PRESENTATION”,但因为在国内就经常参加一些英语的演讲比赛,以及辩论比赛,所以还是有一点经验的。

到这里我以为我们的案例研究终于告一段落了。但没想到,教授在最后进行完总结之后布置了新的任务:从现在开始的7个星期内,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再一次的研究,把小组意见进行改进和提高,并写一篇2500字的论文。教授特别强调,绝不能照搬小组的计划。当然小组计划里有很多漏洞,在听取了其他组的意见和教授最后的总结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研究,把自己的不足找出来,从而真正明白这门课的用处。看来这才是我们这门课的最终目标,这次案例研究占最后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而这一个礼拜的小组讨论和最后的PRESENTATION是不占分数的,全看我们最后的个人作业。

一个礼拜的忙碌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从别的同学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抓紧时间,我们本来每天的时间表应该是9点到5点,可大家都要求加班,对于他们来说今天能做完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去。我们组里有一个从一个很小的岛国来的黑人,他的母语就是英语,所以他理解东西比我们都要快,这个小组讨论也是他发言最多,还抢着干了很多工作,他的理念就是多做工作不要紧,但决不浪费一秒钟的时间。

授课分析 篇7

本节课是《14.2.1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正比例函数, 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变量, 函数, 函数的图象以及直线公理等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由于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教科书首先安排学习这种函数的定义、图象和增减性, 是为继续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做准备的, 这是一个从特殊概念向一般概念推广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他们体会型类比和联想的方法, 培养由此及彼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因此, 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及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画函数图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辨别能力。

体验数形之间联系, 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日标】: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 教学方法及手段分析:

本节教学中, 我采用“情境导入一一建立模型”的方法,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正比例函数概念。通过探究———交流, 归纳一一总结的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并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注重了教学的直观形象及生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活跃.具有理性, 但又不深刻, 因此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3.1 删掉了教材的引入问题, 候鸟迁移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由于

这个问题不能吸引学生, 我们准备播放《神舟七号》的动画做为教学情景, 这样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亲自探究《神舟七号》的答案, 体现了由学数学到用数学的理论。

3.2 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删掉了课本思考中的 (1) (2) 两问, 因为

铁的质量、密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还没有学习, 这个物理学中的例子对学生来说很陌生, 所以改成自主学习提纲上的匀速运动中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变量关系。

4 教法与学法分析

活动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观赏2008年, 甘肃酒泉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因为这一刻, 中国神舟七号发射升空, 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在高度200公里成功分离, 请问火箭发射的飞行高度Y与时间X有什么关系?怎么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将探究此类函数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活动2:探究概念, 建立模型

通过问题情境的简单铺垫, 以4个生活的实例, 探究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模型。设计了两个问题:对这四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要求学生做到: (1) 能找出函数关系表达式, (2) 能说出表达式中的自变量, 学有余利的学生说出自变量的实际意义。学生自主探究, 分组讨论, 组内交流, 组问讨论的形式, 师生点评, 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我们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如y=kx k≠0常数与自变量的乘积形式, 接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体验、内化知识。

活动3:大胆猜想, 深入探究

如何实现由数到形的转化, 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学生在掌握用解析式表示正比例函数的同时, 能否用图象来描述呢?在这里我们例举了四个例子 (1) y=2x (2) y=-2x (3) y=0.5x (4) y=-0.5x首先我们进行分组画图像, 然后小组观察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过程, 亲自发现, 观察比较, 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 最后, 归纳概括出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 各抒己见。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活动4:数形结合, 归纳提升

此时我们觉得学生的思维已经由数的认识上升到形的认识,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像已经形成。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作法, 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 怎样画最简便?为什么?我们采取层层迈进的方式, 强化本节课的重点, 即由描点法--五点法--两点法, 找到最佳最简便的画法, 对本节课图像的画法进行提炼--用两点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后让学生明白, 通过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分析学生能够确定图象的位置和增减性;反过来由图象能够确定比例系数的正负, 进行难点突破。重点关注:

1) 学生画图是否用两点法;2) 这两点是否最简单 (关键是k的值) ;3) 与学生一起总结画正比例图象的最简单最快的方法

我们学数学的曰的就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此环节我们针对学生实际, 解决课的开始部分火箭发射的飞行高度Y与飞行时间x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再次感受学数学的要义

活动5:小结与升华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己小结, 并有不同的答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能否把本节课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2) 能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反思 (3) 学生是否体验了探究、合作学习的快乐。

5 板书的设计说明

由现实生活中的四个实例, 来构建数学模型, 而形成扳书。这样设计的目的:

(1) 清晰、简明, 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 突显本节课的知识主杆; (2) 容易梳理, 总结和反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更容易使本节课内容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柯连平.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 1999, 3:1-4.[3]柯连平.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 1999, 3:1-4.

授课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军校2008级修临床流行病学学分的全体研究生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66份,完整有效143份,有效率为86.1%;其中,博士研究生126名,男84名,女42名,统招生89名,在职生37名,内科学专业44名,外科专业35名,眼、耳鼻喉、中医、护理等专业26名,辅诊专业21名;硕士研究生17名,其中,男10名,女7名,统招生13名,在职生4名,内科学专业9名,其他专业8名。

1.2 方法

授课前后采用统一的答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学号及10道判断题,错误判0分,正确判1分,记录总分。双人核查,对比查错。10个问题分别为:(1)病例对照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2)RR值又叫暴露比值比,是关联强度指标之一;(3)病例对照研究属回顾性研究,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4)混杂因素与研究因素和疾病都有关联;(5)配比因素越多,研究越容易进行;(6)只要OR值>1,就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强度;(7)病例对照研究回忆偏倚不能避免;(8)队列研究可确定病因;(9)队列研究论证强度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最高;(10)队列研究论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可计算暴露人年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授课前后博士研究生答题情况

第4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56.3%、60.3%,第5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94.4%、97.6%,第8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51.6%、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6、7、9、10题授课前后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第8题外,其他各题授课后正确率均较课前升高(表1)。不同性别、培养方式、专业博士生授课前后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授课前后硕士研究生答题情况

第5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94.1%、100.0%,第6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100.0%、88.2%,第7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88.2%、100.0%、第10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分别为88.2%、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4、8、9题授课前后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9题授课后正确率从52.9%下降至17.6%,第6题课后正确率也较授课前下降,其他题目授课后正确率较授课前高(表3)。在职硕士授课前后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 讨论

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年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446 422人,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510 953人。2010年研究生在校人数为1 538 416人,其中,硕士生1 279 466人,博士生258 950人[3]。研究生是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科研的科研力量的主力军,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科研从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是科研项目主要参与者或完成人。因此,在校研究生的科研理念、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将直接影响各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研究调查了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常见的方法学问题发现,仅有1.8%的学位论文没有统计学错误[4,4]。即使已经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也存在着许多科研方法及统计学的错误。由此可见,提高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研究生医学科研资料收集的质量和应用恰当统计学方法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是当前研究生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对促进我国医学科研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治疗模式也将向群体、预防、保健和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应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设计课题,收集临床资料,然后应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处理资料,最终科学地说明临床医学现象和解决提出的医学问题。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已为医学界所重视,并愈来愈显示出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重要的作用。学习临床流行病学使研究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临床研究生开设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学时较少,但从2012级研究生开始,学校将该课程设定为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必修课,授课对象主要为临床型和部分科研型研究生,每年约600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科研方法学,结合临床研究生实际工作的特点,笔者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课程内容实行逐步教学评估和改革。由于临床流行病学学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哪些是其较难理解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上,对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将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调查显示,博士研究生对第4、5、8题的理解授课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第4题考查的是“混杂”的概念,说明在授课后学员对该概念理解仍有待加强。第5题考查的是“配比”的作用和实施方法,是对“混杂因素”的消除方法,仍是对“混杂”这个概念不清造成错误,该部分应加强。第8题错误原因可能是由于学员对病因学研究的作用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研究生的授课中,需对这几个概念进一步加以阐述。笔者提一些设想:首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混杂”、“病因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采取以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PBL[5],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6]等均可以借鉴,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7,8]。

硕士生第5、7、10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6、8题授课后正确率较授课前下降。第5题博士、硕士错误率均较高,说明“混杂”这个概念较难理解,硕士虽对考查其基本概念的题目完成得较好,但对其概念的延展和引申仍有待加强。第7题错误说明其对“回忆偏倚”概念不清。第10题说明硕士研究生对队列研究的分组方法及暴露人年数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第6题错误说明硕士研究生对OR值的理解仍有待加强。第9题硕士学员回答的正确率较授课前下降,一方面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一方面也说明病因学研究方法今后应加强授课。

本调查发现,博士授课效果较好,硕士授课后存在问题相对较多。说明博士在经历了硕士的学习阶段后,对科研的方法和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而硕士缺乏科研锻炼。对此,可以尝试运用病案举例[9,10]的教学方法,例如对霍乱的研究、吸烟与肺癌、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去探索病因,了解各相关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可能会缩短理论内容与临床实践的差距,让原本枯燥的流行病学规律变得生动起来,形成以科研训练为经、以教学内容为纬的兼容性教学形态及情境[11],更好地锻炼学生对临床课题进行科研设计、测量和评价的能力。

授课分析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学员选择

学员为刚进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4级本科生139名。我校为国家“211”重点大学,本科学员具有较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在前期课程中全部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统考,40%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统考。

1.2 课程及教材选择

授课内容为外科感染,共3学时。课前对学员同时下发中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孟超、李家顺主编的《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英文教材为W.B. SAUDERS COMPANY 出版第16版《TEXTBOOK OF SURGERY》,由授课教员选择教材中生词予以注释一并下发,供学员预习。

1.3 授课教员选择

授课教员由已经用中文给不同班次讲授外科感染课程14次的教授担任,该教员有留学经历,并多次担任专业国际会议现场口译,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

1.4 授课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

授课幻灯全部使用英文,板书以英文为主,讲解和课堂提问英文约占50%-75%,课堂小结全部使用英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核两种方式评价教学质量。在课前设计问卷调查表(见表1),上课前下发给139名学员,由学员在下课后以无记名方式填写;理论考核采取抽查方式,在授课结束后当场随机抽取10名学生,使用以往中文授课后使用的8道简答题进行书面考核,时间为30分钟,由查课教员判定分数。

附:外科感染理论考核题目:

1 什么是外科感染?其特点如何?

2 外科感染的局部临床表现是什么?

3 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4 为什么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不能挤压?

5 什么是丹毒?它与蜂窝织炎有何区别?

6 从手部的解剖特点说明手部感染的治疗原则?

7 如何鉴别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8 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原则有哪些?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

收集调查问卷139份,全部学员均认真填写,33.2%的学员除选项外还填写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00%的学员认为应该开展双语教学,其中赞同采用原版教材和课堂幻灯全部使用英文的学员为50%,16.6%的学员认为此两项内容中英文的比例不应该超过50%;在授课方法方面,没有一名学员赞同完全使用英文进行讲解,50%的学员认为英文讲解的比例应该在25%-50%;78%的学员课前预习时间在3-7天,3名学员提出应将授课幻灯提前下发便于学员预习。

2.2 理论考核结果

10名学员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61分(100分制),其中通过英语六级统考的3名学员平均成绩为65分,其余7名学员的平均成绩为59分。

3 讨论

3.1 本科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迫切性

本科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除了公共英语教学以外,还提出应加强双语课程建设,要求各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开设5%-10%双语课程教学。而现代医学本是外来品,在20世纪50年代前,无论是教会医学院还是国立医学院均使用外文教材,教会医学院的教授更是以外籍人士为主。随后,为扩大医学教育受众,提高全国的医疗水平,老一辈医学家参考外文书籍编写了中文医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创办了中文医学杂志,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英语依然是医学科学的主流载体,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我国医学工作者有条件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进行国际交流,而此时语言却成了主要障碍。从让学生既能学好专业,又能学好英语的美好愿望出发,我国教育工作者创立了“双语教学”模式,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可以更确切的说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使医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英语,以减小语言问题对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3.2 “双语教学”授课模式的探索

现有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3种:①沉浸式双语教学,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②过渡式双语教学,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③保留式双语教学,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但针对一门课程而言,目前并无成熟的模式,我们教研室创造性的采用了“以名师、名教材为依托,渐进式、分层次、多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重点注意把握双语授课中英语讲解的比重,例如临床医学7年制学员使用英文比例一般在50%-70%,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30%-50%,其他专业英文比重在30%左右;其他双语教学手段包括:开设外语论坛、外语教学查房、外语撰写病历、双语病案讨论等。此次对五年制本科生大班课的授课问卷调查来看:学员对教员的英文水平没有提出异议,对原版克氏外科学教材也非常欢迎,对幻灯全部使用英文也可以接受,疑问最大的是课堂英文讲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讲解的比例应该在25%-50%,与教研室设定的目标基本相符。因此,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3.3 “双语教学”授课质量的评价

外科感染是外科学总论中涵盖概念较多,但理解并不困难的一个章节,因此对双语教学而言课堂讲解相对难度较小,容易保证授课质量。在传统的中文授课中,课后抽查学员的知识点掌握平均在70%以上,而本次双语课程抽查学员知识点掌握在60%左右,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略好一点。因为考核是抽查,样本数也比较小,不如随机对照研究能说明问题,但多少可反映一种趋势。首先,我们得承认双语教学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外科学教授用英语授课,其表达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难免辞不达意;学生的英语听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听课难免一知半解。因此,课前对英文教材的预习、课后对照中文教材复习都是必要的措施,可使知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其次,我们还可能给学生带来外语损失,虽此次课程学员对教员英文水平认同度很高,但我们无法保证每个教员都有相应的英文水平,再者外科教员非英语专业出身,即使高水平教员在其英语表述中也难免会出错。为了保证医学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教师务必事先利用录音机反复修正本人英语授课中的语言错误。

3.4 “双语教学”授课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员、教员、教材与课时是决定“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四大因素。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现象,用外语直接进行交流、对话更是困难。调查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掌握知识点较多就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高水平教师短缺是影响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高水平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不足以实现全程双语教学,与其相关的后续课程仍为传统教学,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却难以在后续课程中得到拓展与应用。原版教材更新快,可保证知识的权威性和先进性,但需要学生在课前花比中文教材多数倍的时间预习;简化版甚至双语版的教材虽然简捷易懂,但容易造成知识的缺失,相比较之下我们还是提倡使用原版国外名教材。双语教学要求教学时数比单语种教学要长,特别是在刚开课阶段要讲得比较慢,因而存在教学计划以及授课学时如何调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淑蓉,高全胜,郑学才,等.医学本科生双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2):150-151.

授课分析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转化解题思想,授课,应用

一、引言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我们有时候并不能直接解出答案或直接解答比较困难, 需要结合自己以前的学习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另外一个相对简单的新问题, 通过解答新问题来解决原问题, 这种数学解题思想就是“转化”。转化解题思想的特点是使问题规范化、模式化, 从而运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下文重点研究了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转化解题思想及其使用原则

转化思想具有多向性、层次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在转化过程中, 既可以转化问题的条件, 又可以转化问题的结论;既可以转化问题的内部结构, 又可以转化问题的外部形式, 这就是转化思想的多向性。转化思想既能够运用于数学各分支学科的联系, 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学科间的转化;又可以在微观层面上解决各种具体的数学问题, 这便是转化思想的层次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可以多次转化使问题规范化, 这就是转化思想的重复性。转化解题思想的应用有以下几个原则。

1.熟悉化原则。这主要是指将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 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答问题。

2.简单化原则。这主要是指把复杂难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问题, 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或者从简单问题的解答中获得一些解题思路和启示。

3.和谐化原则。通过对问题条件和结论的转化, 使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部数形结构保持和谐统一;或者通过转化命题, 使命题的推演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可以利用某种数学方法。

4.直观化原则。就是指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来解答。

5.正难则反原则。也就是当正面解决问题困难时, 就要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证明问题的可能性, 比如反证法。

三、初中数学解题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一) 转化思想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中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之间的运算, 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五种运算, 其中加法和减法是基础, 掌握了这两种运算, 其余三种可以通过这两种进行转化解决。减法可以根据加法进行转化, 除法和乘方可以根据乘法的转化来进行, 比如“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运算中有一种凑整转化法, 也就是把非零整数或比较大的整数凑成整数或特殊的整百、整千等。比如69+699+6999+69999+699999= (70-1) + (700-1) + (7000-1) + (70000-1) + (700000-1) =70+700+7000+70000+700000-5=777770-5=777765。

在有理数运算中还可以运用换元转化解题思想, 比如计算式子 (1+1/2+1/3+1/4) * (1/2+1/3+1/4+1/5) - (1/2+1/3+1/4+1/5) * (1/2+1/3+1/4) , 可以设1+1/2+1/3+1/4=m, 那么原式可以转化为m (m-4/5) - (m+1/5) (m-1) =m2-4/5m-m2+4/5m+1/5=1/5。

(二) 转化思想在解方程和方程组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对方程的学习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有公式求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四种方法。除了运用公式直接求解法外, 其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换元转化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对高次方程主要是通过换元进行降次, 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比如解方程x4-x2-6=0, 首先我们可以令y=x2, 进行换元降次, 原方程就转化为y2-y-6=0,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解出y=-2或y=3, 那么

(三) 转化思想在平面图形中的应用

在初中平面图形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的计算和证明问题都需要通过转化来解决, 添加辅助线是最常见的平面图形转化思想。通过辅助线可以建立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 可以对几何图形进行拆分、组合, 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把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直观地问题进行解答。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作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来研究;在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时候, 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四) 数形转化思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数形转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题方法, 主要表现为用方程、不等式或函数解决有关的几何量问题;用几何图形或函数图像解决方程或函数问题;用作图法解决应用问题。比如, 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余角的3倍, 求这个角的度数;函数y=kx的图像在k>0时经过哪些象限。前者使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后者是用作图法解决函数问题。

(五) 函数与方程转化思想

在初中数学中, 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函数问题是一个重要方法, 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比如, 对函数y=f (x) , 当y=0时就转化为方程f (x) =0, 解这个方程就是求函数y=f (x) 的零点。例如, 已知抛物线y=x2+ (2m+1) x-m2+m, 求证:抛物线与x轴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要想证明此问题可以把问题转化为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故令y=0, 证明Δ>0即可。

四、结语

转化解题思想是初中数学课堂授课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思想方法之一, 能够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转化方法, 并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敏.数学“转化思想”的教学[J].时代青年 (教育) , 2012, (11) .

[2]谭德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谈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化归和转化思想[J].理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版) , 2012, (3) .

垫底的授课竞赛 篇11

刚当排长那会儿,团里大学生干部屈指可数,加之自己综合素质较为全面,很快踢开了“头三脚”。由于在军校里战术课学得好,营长、教导员拿我当全营排长的标杆,点名让我承担班排战术教学法示范任务。没几个月,我就在大家面前频频露脸。

好事接踵而来。一次演习,排里担任蓝军分队,依托地形对红军实施阻击。我带领全排在防御地域设置了远、中、近结合的防御阵地,使红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演习结束,团长带着全团参演的营连主官走上我排阵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这个排长不简单啊,很有战术思想!”说罢,还让我给大家讲解防御阵地构设要点。一时间,排里战士一提到我就竖起大拇指说:“咱排长真牛,能给营长、连长们上战术课!”

然而,随着取得成绩的逐渐增多,我开始飘飘然了,对排里的工作不再像刚来时那么上心,还三天两头往机关串門,希望遇到“伯乐”。可很快,一盆冷水泼醒了我。

那是团里组织的一次“四会”政治教员比武竞赛,我和一名指导员代表营里参赛。对这次竞赛,我信心十足,心想从中学到大学,我听过的优质课不下百次,在军校还多次被评为“理论学习先进个人”,上台执教无疑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比赛中,我以《成大事者当立大志》为题,给大家上了一堂理想信念课。课堂上,我满口大道理,通篇“阳春白雪”,古今事例随手拈来,华丽词藻脱口而出。原以为自己的授课会获得“满堂彩”,结果掌声稀稀落落。相反,营里那名和我一起参加竞赛的指导员以《军营是一个锻造利剑的大熔炉》为题,同样是理想信念课,由于说身边事、讲通俗话,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竞赛结果揭晓,这名指导员挺进十强,而我名次排在倒数第二名。

“咱排长在授课竞赛中垫了底!”消息传回排里,在战士中间炸开了锅。堂堂大学生干部,居然讲不好一堂教育课?!我有些不服气,拿着教案敲开了教导员的门,请他指点迷津。教导员仔细看了我撰写的教案后,替我分析出问题的缘由:“教案写得不错,很有理论水平,但不符合战士的胃口。给战士谈理想,要从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说起,不能讲大道理、提空要求。”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深知自己授课败北的原因在于脱离基层、脱离战士。接着,教导员指出了我在工作中不接“地气”的种种表现:不注重与战士打成一片,不知道战士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不注重在基层蓄底气,认为整天操枪弄炮、养猪种菜难有作为……最后,教导员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基层是人成长的沃土,战士是带兵人最好的老师。你文化水平高、有思想、有冲劲,更应该在基层接受锻炼,把‘蹲蹲苗’培育粗壮了,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授课分析 篇12

1 教学改革的方向

1.1 将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

目前的《可编程控制其原理及应用》和《变频调速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有些内容是重复的, 还有些基础理论过于冗杂。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时, 一方面需要将关系性非常强的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 同时删除电子电力中的基础原理部分, 在现场实践中可以增添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以配合实践工作的进行。整合后的变频器和PLC课程可以分为10个项目, 在每个小项目中都会包含实践知识和理论基础, 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快速的提高教学质量。

1.2 加强实际过程的操作

PLC跟变频器的教学不能只靠书本上程序式的实验教学, 要想提高其学习的质量, 必须设置一些实践项目, 在实践的现场设置一些综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的操作项目, 将课本的内容和理论穿插在实际操作的项目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还可以培养其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 提高其学习兴趣, 下图是项目的设置类型和内容。

由上图可见, 每个系统的项目内容都包含了系统主电路的配线和设计、软件的仿真和编制、控制电路的接线和设计、系统故障排除以及变频器参数的确定和修改等主要的环节, 这些项目的设置更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在实际应用中实用性更强。

1.3 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高职的课程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根据学校的情况, 可以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实行资讯, 计划, 决策, 实施, 检查, 评估等六个步骤进行, 将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体, 辅助以小组讨论, 教师对不明白或者重点问题进行指导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1.4 提高教学师资团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所以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需要定期的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实践培训, 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生产企业进行研修和实践按, 感受实际项目跟实验项目教学的差距。组织教师计划性的讨论和交流项目教学情况,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听取意见后, 及时对项目教学进行改进,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2 项目规范化教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2.1 调整教学内容

《PLC及变频器的使用与维护》的教学中, 涉及到很多理论和原理性的东西, 同时还存在很多实践性的课题等, 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具体化的教学任务, 在设置教学项目的同时, 将书本中的基础性的理论和内容穿插在这10个基本的具体任务中。在每个具体的项目中都会存在两到三个任务, 在进行教学时利用任务作为重点, 带动基础概念教学。

这些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都是经过提炼后而设定的, 其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形成层层递进的概念, 让学生在进行操作的过程, 不断的获得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 注重任务的项目化教学

因为每个项目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没完成一个任务时, 都会引出下个项目的内容, 在项目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3 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因为整个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 由于时间有限, 所以要每个人都完成主电路的配线设计、软件的仿真和编制、等内容, 然控制电路的接线和设计、系统故障排除等项目。这就需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2-3人, 通过小组协作, 共同完成一个整体的项目, 在进行项目实践时, 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 相互帮助和学习, 共同进步。

2.4 项目化的教学报告

因为《PLC及变频器的使用与维护》是一门系统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完成了实践项目也不能保证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所以需要撰写项目教学报告, 在报告中要重点包含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的记录、知识点的归纳、学习的建议、实践中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评定, 分别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上给学生打分, 让学生明确其不足和优势。

2.5 成绩评定

通过项目的规范化教学, 教师对实践情况进行评价, 找出不足, 给予解决的措施, 提高其实践的水平和能力。

3 结束语

《PLC与变频器使用与维护》是一门系统化、科学化的系统课程, 涉及到的原理和概念较多, 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 导致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需要采用项目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来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 然后在具体的任务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同时吸取专业的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磊, 汪志佳, 鲁妍, 李会新.高职《PLC与变频器使用与维护》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职教论坛, 2013, 05:57-59.

[2]张磊.校企合作开发《PLC及变频器的使用与维护》课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5:210.

[3]陈志红.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变频器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0:71-75.

[4]吴福涛, 刘功华, 王海云.ACS800系列变频器使用维护及故障处理应注意的事项[J].煤炭技术, 2005, 07:21-22.

上一篇:网络安全6大特性下一篇:连续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