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稻飞虱

2024-09-24

防治稻飞虱(共11篇)

防治稻飞虱 篇1

1、危害症状

由于这两种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 所以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害, 多群集在稻株中、下部为害茎秆和叶片。成株期稻茎受害, 其表面形成许多不规则长条形褐色斑点, 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 植株变矮。如成穴点片受害, 可造成一些水稻不能抽穗, 即使抽穗也多变为白穗或结实率低。受害重的稻株下部变黑, 可造成倒伏枯死或秕粒增多。如发生早, 成虫数量多, 在飞虱雌虫产卵时, 其产卵器可划破幼苗叶片和茎秆而失水, 重时可使幼苗萎黄而枯死。

2、形态特征

灰飞虱若虫老龄若虫体长2.7毫米, 体灰黄至黄褐色, 腹部两侧色深, 中央色浅, 第三、四节各有一对浅色“八”字形斑纹。若虫落水后, 后足向后延伸成“八”字形。

灰飞虱成虫长翅型, 连翅体长3.5~4.0毫米, 体黄褐至黑褐色, 头顶略突出, 额、颊区黑色。雌成虫, 小盾片中央淡褐色, 两端暗褐色, 胸、腹部腹面黄褐色。雄成虫, 小盾片全部黑褐色, 胸、腹部腹面亦为黑褐色, 外生殖器阴茎侧突不分叉, 如小鸟形。

白背飞虱若虫成长若虫体长2.9毫米, 灰褐至灰黑色, 第三、四腹节背面各有1对明显的乳白色三角斑纹。若虫落水, 其后足延伸成″一″字形。

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 连翅体长3.8~4.5毫米, 体淡黄至黄色, 头顶显著突出, 小盾片中央黄白色, 两侧黑褐色。雌成虫, 小盾片、胸、腹部腹面为黄褐色。雄成虫, 额、颊区及胸、腹面为黑褐色, 外生殖器阴茎侧突分叉。

3、生活习性

灰飞虱北方稻区一年发生4~5代, 在辽宁省以3~4龄若虫在田埂沟边、荒地的杂草根际、落叶中或土壤中越冬。来年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 在低湿有水草地边取食、活动, 5月下旬逐渐向稻田转移。6月上旬第一代若虫出现, 6月末至7月初羽化为第二代成虫, 8月下旬为第三代成虫, 9月中旬为第四代成虫, 向田边杂草上转移, 10月上旬出现第五代若虫, 发育到3~4龄越冬。

在成虫迁飞期, 因有趋嫩性, 凡是多施氮肥区, 稻株生长繁茂, 害虫虫量多, 危害重。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 因其喜通风环境, 所以还有趋边行习性, 导致田边比中部虫量多些。雌成虫多产卵于稻株下部叶鞘内, 少数可产于叶片基部叶肋组织内。也可产于稻田内、外的稗草等杂草上。灰飞虱耐低温能力较强, 故可在东北越冬, 夏季高温对其不利, 一般春秋发生危害重。若5、6月雨量较多, 有利于其发生。密植田、低洼排水不良及长期积水田, 虫量多、危害重。灰飞虱天敌很多, 主要有螫蜂、缨小蜂、线虫等。

白背飞虱白背飞虱系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 我国大多数稻区和北方稻区是由南方稻区逐区迁飞而来, 春季由南随大陆高压北进的西南气流由南向北逐区递进, 秋季则由高压南进的东北气流回迁至南方稻区。因为此虫越冬北界大致在北纬26°左右, 所以在东北地区不能越冬, 东北成虫系从南方迁飞而来。据调查, 东北稻区一年可发生3代, 在辽宁、吉林于6月中下旬开始在稻田发生危害, 7~8月为发生盛期, 吉林、辽宁以8月中、下旬发生量最多, 危害最重。成虫迁入期, 降雨日多、降雨量大, 有利于虫源积累, 易造成重发生。白背飞虱对不同品种危害有明显差异。

成虫在白天活动, 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 多在稻株茎秆和叶片背面活动取食。成虫多于深夜羽化。田间活动、交配多在中午。长翅型成虫有趋嫩性与趋光性, 长短翅型间雌、雄成虫可相互交配。雌成虫交配后2~6天开始产卵, 卵多产于近水面的叶鞘内侧组织中, 也有的产于叶片基部中肋组织内。若虫多在稻丛下部活动, 取食为害。稻株乳熟后常迁移到剑叶主脉上和稻穗上取食。一般稻田氮肥过多, 造成稻株徒长, 叶色浓绿有利于飞虱为害与增殖。受惊后有横走习性。若虫多为5龄, 个别达6龄。各龄若虫历期, 一般为2~7天。

秋季成虫由北向南回迁, 多集中在黄昏及夜晚, 不受水稻生育期影响, 各代均有一定数量成虫迁出。所以迁入量或迁出量与稻田发生危害有直接关系。白背飞虱天敌很多, 主要有头蝇、蜘蛛、线虫、白僵菌等。

4、防治方法

(1) 选用优质、抗病虫品种。

(2) 加强肥水管理, 增强水稻抗病性。做到基肥要施足, 并适时进行追肥, 防止过多施用氮肥, 以防贪青徒长、迟熟。实行浅水灌溉与适时排水晒田, 提高水稻抗虫抗病性。

(3) 清除稻田内、外杂草, 可消灭部分飞虱卵块, 减轻为害。

(4) 药剂防治:不但可以直接杀死害虫, 还可以减少传播, 病毒的几率, 一举两得。应注意经常检查田间虫情, 一旦发现飞虱数量多即应进行喷药, 如发现稻田中有病毒病株, 则应适当提前喷药, 重点为植株中下部。药剂有:

(1) 40%乐果乳油, 每公顷1125~1500毫升, 加水喷雾;

(2) 50%杀螟硫磷乳油, 每公顷1125~1500毫升, 加水喷雾;

(3) 90%晶体敌百虫, 每公顷1500~2250克, 加水喷雾;

(4) 40%乐斯本 (毒死蜱) 乳油, 每公顷1200~1800毫升, 加水喷雾;

(5) 25%优乐得 (噻嗪酮、扑虱灵) 可湿性粉剂, 每公顷300~450克, 加水喷雾。

154600)

防治稻飞虱 篇2

宁国市五(3)代稻飞虱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本文简单介绍了宁国市2008年五(3)代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防治技术.

作 者:何军  作者单位:宁国市植保植检站,安徽宁国,2423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09 15(2) 分类号:S435.112+.3 关键词:稻飞虱   发生特点   防治对策   宁国  

防治稻飞虱 篇3

关键词:40%吡蚜酮·异丙威;稻飞虱;防治;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獻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28

稻飞虱是水稻最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是对水稻的汁液直接刺吸,导致水稻生长受限,严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水稻塌圈,甚至绝收。稻飞虱产卵也会使水稻受到损害,会对输导组织造成破坏,不仅仅对营养物质运输造成妨碍,而且还会传播病毒病[1]。本次研究将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应用于水稻试验田中,防治效果较为满意,同时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供试药剂为: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由江苏健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异丙威乳油由湖北天门市易普乐农化有限公司生产。本研究中的供试品种选择金农3优3号。

1.2 试验地概况

水稻试验田的位置在泰宁县梅口乡拥坑门前段,壤土为该地区的稻田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并且杂草较少,具有很高的土壤肥力,排灌条件较好。

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本次共设置6个处理,CK组(空白对照组)使用的为清水,A组使用有效成分为180克/公顷的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B组使用有效成分为240克/公顷的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C组使用有效成分为300克/公顷的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D组使用有效成分为67.5克/公顷的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E组使用有效成分为450克/公顷的20%异丙威乳油。每处理3次重复,选择18块处理区进行试验,且每块处理区的面积为30平方米,对处理区进行随机的选择,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应对各个处理区间筑小田埂隔离,防止串灌,避免其他处理区的影响。当以低龄若虫为主的稻飞虱百丛虫量达到1000头时,将以上药剂采用750升/公顷的清水进行稀释,然后采用背负手动喷雾器进行施药,田间水层高度为3~5厘米[2]。

1.4 调查方法

1.4.1 调查稻飞虱的方法 平行跳跃式取样、盘拍法为本次研究中采用的调查方法。在用药前要先对小区水稻虫口基数进行调查,喷洒农药后的3天、7天、14天分别对残留活虫数量进行一次取样调查,每小区取10个点,每点查2丛,每小区共查20丛。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DMRT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并对各处理之间防治效果的差异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3]。

1.4.2 兼治稻叶蝉的方法 喷洒农药7天后,对每小区的20丛稻丛进行摇动或者拍打[4],然后对叶蝉的数量进行记载,同时对防效进行计算。

1.4.3 安全性观察 喷洒农药后,要对处理区水稻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查看水稻是否存在矮化、畸形、斑点以及褪绿等药害现象。如果施药后各地区水稻能够正常生长,并且没有出现药害现象,则说明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安全[5]。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稻飞虱的结果

用药3天后,C组的防治效果为88.11%显著高于A、B组,同时也显著高于D、E组。B组的防治效果为84.23%显著高于A、D组,但与E组防效无显著差异。用药7天后,C组防治效果为92.14%,B组的防效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是C组的防效显著高于A组以及对照药剂D、E组的防效。同时,B组的防治效果为92.11%,显著高于A、D、E组。药后14天,C组的防治效果为89.62%,显著高于A、B组的防效,同时也显著高于D、E组的防效;B组的防治效果为85.86%,显著高于A、E组的防效,但与D组防效相比差异不显著,详见表1。同时,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安全。研究结果表明: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240~300克/公顷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确切,速效性和持续性均较好,并且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对稻叶蝉的兼治效果

用药7天后,五种处理方法均具有兼治稻叶蝉的效果。用180克/公顷、240克/公顷以及300克/公顷的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后,与清水对照组比较,叶蝉的数量分别减少83.3%、88.8%以及94.5%,而采用67.5克/公顷的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克/公顷的20%异丙威乳油处理后的叶蝉数量分别减少88.8%、83.3%,详情见表2。

表2 对稻叶蝉的兼治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结论

水稻是梅口乡主要的农作物,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和粮食收入,但是,受到水稻病虫害的影响,水稻的产量受到严重的威胁,其中稻飞虱、稻叶蝉都是影响水稻生长的虫害。稻飞虱这种水稻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性、暴发性以及隐蔽性,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稻飞虱进行有效控制,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减产[6]。农业农药领域一直在研究稻飞虱的预防和灭杀药物,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吡蚜酮对防治稻飞虱的效果十分显著。吡蚜酮这种新型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等诸多优点,且其安全性相当高,当接触到稻飞虱后就能够马上产生口针阻塞效应,以显著的进食抑制为主要的表现;异丙威这种触杀性兼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具有一定的渗透和传导活动,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并且速效性强,对防治水稻飞虱和叶蝉具有显著的效果。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以异丙威和吡蚜酮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配置而成,具有药效迅速、持效期长、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并且不会对哺乳动物产生较强的毒性。

综上所述,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240~300克/公顷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确切,速效性和持续性均较好,并且安全有效,同时对稻叶蝉还有显著的兼治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伟群,刘晓亮,黄秀枝,陈伟,尚战峰,贤振华.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J].南方农业学报.2014,21(11):1976-1977.

[2] 吴耀,黄福旦,楼曼庆,陈尤嘉,洪奎贤.25%吡蚜酮可湿粉单剂防治稻飞虱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19(1):73-

74.

[3] 王会福,余山红,朱贤正.吡蚜酮·异丙威40%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及应用技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11(8):52-53.

[4] 唐秋庚,孙国发,邹世星.4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2):147-

150.

[5] 倪仁忠,闵季春,刘福海.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17):144-147.

[6] 王皖伟.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19(19):8175-8176.

稻飞虱发生预报及防治技术 篇4

2013年稻飞虱始见于4月下旬, 灯下诱虫量1 784头, 比历年同期高20.74倍, 比大发生年同期高12.22倍。随着近期的降雨天气过程, 2013年稻飞虱第一次迁入期出现在5月初, 比常年提早15天以上。迁入虫量较大, 主要降落在二半山区, 其中早栽秧本田和长势较好的田块虫量大, 笔者在双莲、向坝、光照、九江、青云、永胜、大田等村进行了大面积调查, 发现有虫田块达80%, 有虫田块百丛虫量600~5 380头, 平均2 358头。调查田块中, 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比例为67.3%, 目前稻飞虱发生面积已达1 000hm2以上。

2 稻飞虱的种类及识别

稻飞虱常见的有二种, 即白背飞虱和褐背飞虱。当前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稻飞虱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稻飞虱产卵于叶稍, 茎杆的组织内, 卵长0.8㎝左右, 呈香蕉形, 排列成串, 初产为乳白色, 后渐变为黄褐色;若虫近椭圆形, 形态与成虫相似, 长度一般3.8㎝以内, 褐背飞虱若虫为褐色, 白背飞虱若虫为灰白色;稻飞虱成虫个头小, 头顶一般向前突出、较尖, 两眼距离近, 褐背飞虱为褐色, 头部后面有3条明显的纵隆线, 白背飞虱淡黄色, 头顶显著突出, 头部后面中央黄白色、纵隆线不明显。

3 防治策略

科学防治, 责任到位, 以“预防为主”, 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 及时压低前期虫口基数, 同时采用长效药剂和速效药剂混配的方法同时进行。

4 防治技术要点

(1) 加大宣传力度。建议镇政府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做出工作部署, 组织试点示范, 以点带面, 利用逢场赶集通过散发稻飞虱防治技术宣传资料等方式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

(2) 坝区水稻正处于分蘖期, 半山区及以上地区处于返青期, 田间稻飞虱处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因此选择长效药剂与速效药剂混配, 以早栽或长势较好的田块为重点防治对象。

(3) 药剂选择:25%噻嗪酮 (扑虱灵) 可湿性粉剂750g/hm2;70%蚍虫啉水分散粒剂60g/hm2;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 悬浮剂150ml/hm2;氯虫噻虫嗪 (福戈) 水分散粒剂150g/hm2。

(4) 农药混配选择上述任一药剂, 加上80%敌敌畏乳油1 500ml/hm2。先用少量的水稀释药剂, 再与每公顷所需的用水量均匀混和后喷雾。

(5) 用水量:手动喷雾器兑水675kg/hm2, 机动喷雾器兑水15药箱/hm2。

抓好稻飞虱整治工作通知 篇5

自7月上旬以来,受三号台风“艾云尼”、四号热带风暴“碧利斯”、五号热带风暴“格美”相继入侵影响,大量稻飞虱从境外分批多次迁入我县,迁入时间早,田间虫量密度高均为近几年所少见。据县植保站7月23日—24日田间调查,目前我县一季稻稻飞虱普遍较高,百丛虫量一般600—800头,高的达1000头以上,尤其是防治效果较差的田块,百丛虫量一般在1500—20xx头,高的达4000头(均大大超过防治指标),少数迟熟早稻田并有局部穿顶倒伏现象。随着早稻收割,大量残存源将迅速转移到中稻(一晚)和二晚秧田为害。由此可见,今年稻飞虱大发生已成定局,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早动手、早预防,抓住抽穗前(即圆杆阶段)有利时机,普遍开展药剂防控,为后期(即水稻成熟期)防治减轻压力。为此,特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稻飞虱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稻飞虱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具有繁殖快,危害大,损失重等特点,如防治不力,一般可减产30%,高的`达6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稻飞虱防治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稻飞虱的危害性。

二、加强调查监测,密切注意稻飞虱发展态势

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安排专业人员坚持定田定点定时调查监测,密切掌握稻飞虱发展动态,加强与县植保站的信息交流,在全县形成监测网络,掌握稻飞虱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三、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切实搞好药剂防控

防治晚稻褐飞虱可选用的有效药剂 篇6

吡蚜酮 市场上有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该药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作用方式独特,对害虫没有直接击倒活性,而是通过害虫取食植物接触药剂后堵塞其口针,致使害虫无法取食。该药剂只对褐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每667平方米(1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30克,兑水45~50公斤喷雾,对田间褐飞虱有效控制期可长达20天左右。为提高速效性可与48%毒死蜱乳油或25%稻虱克星混用,有条件的用机动喷雾器喷雾处理,效果更佳。

噻虫啉 目前上市的有40%噻虫啉悬浮剂、5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为新型烟碱类广谱杀虫剂。该药剂主要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引起神经通道的阻塞,造成乙酰胆碱的大量积累,从而使昆虫异常兴奋,全身痉挛、麻痹而死。该药剂具有较强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口器的褐飞虱高效,且持效期长。每667平方米用40%噻虫啉悬浮剂4.8~6.7克或5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5.0~6.9克,兑水50公斤,在褐飞虱1~2龄若虫高峰期喷雾,防治效果好。

螺虫乙酯 该药为高效广谱杀虫剂,可有效防治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用于防治褐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用24%螺虫乙酯悬浮剂(亩旺特)30克,兑水45公斤喷雾。处理后7天、14天,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分别为76%、82.5%,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

醚菊酯 该药是一种醚类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属神经毒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传导功能,杀虫活性高,杀虫迅速,持效期长。市场上有20%醚菊酯乳油,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45~5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是取代对褐飞虱已产生抗性的吡虫啉、噻嗪酮的理想药剂,在使用时与其他选择性药剂复配或混配施用,效果更好。

吡蚜酮与烯啶虫胺混配 这两种农药混用有利于提高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市场上有多个吡蚜酮与烯啶虫胺的混配剂,可用于防治褐飞虱,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含吡蚜酮60%、烯啶虫胺20%),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5~10克,兑水45~50公斤喷雾;25%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含吡蚜酮15%、烯啶虫胺10%),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10~12克,兑水45~50公斤人工喷雾或机动喷雾,对晚稻后期褐飞虱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持效期可长达20~30天。

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报告 篇7

通过几种药剂的试验选择, 筛选出适合水稻稻飞虱防治的最佳药剂。

二、试验设计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灵武市农场一站水稻种植开阔区。本试验田土壤属灌淤土, 表层土壤质地中壤土,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灌排条件良好。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5个药剂处理, 分设1个药剂对照和1个空白对照:

处理1:48%毒死蜱 (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80毫升/亩;

处理2:50%吡蚜酮悬浮剂 (浙江上虞市银邦化工有限公司) 8克/亩;

处理3:70%吡虫啉 (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4克/亩;

处理4:10%醚菊酯悬浮剂 (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 50克/亩;

处理5:10%醚菊酯悬浮剂 (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 70克/亩;

处理6:对照药剂:2.5%高效氯氟氢菊酯乳油 (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50毫升/亩;

处理7:设不施药对照 (CK) 。

试验于水稻稻飞虱发生期施药一次, 用工农-16型喷雾器常规喷雾, 每个小区用水量均为2.5千克。

3. 试验设置

试验共设7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式, 3次重复, 小区面积50平方米。

4. 施药时期

施药时水稻处于始穗期, 试验地用药后禁止再使用其它药剂, 其它正常管理。

5. 调查方法及内容

(1) 调查方法。试验采用随机抽样, 定点调查, 每小区3点, 每点用捕虫网网捕5单网, 调查稻飞虱虫口密度。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药前及药后虫口数量, 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及药后虫口密度。

三、结果与分析

1. 药后3天防效

从附表看, 醚菊酯悬浮剂50克/亩防治效果最好, 防效76.8%;醚菊酯悬浮剂70克/亩次之, 防效70.5%;对照药剂高效氯氟氢菊酯乳油防效66.2%, 居第三位。经方差分析, 醚菊酯悬浮剂50克/亩与空白对照、吡蚜酮间差异极显著, 与毒死蜱间差异显著;醚菊酯悬浮剂70克/亩、吡虫啉、对照药剂高效氯氟氢菊酯乳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但6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方差分析 (SSR法) 与空白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与吡蚜酮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吡蚜酮与空白对照间差异极显著水平。

2. 药后7天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 10%醚菊酯悬浮剂70克/亩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防效92.4%, 居第一位;10%醚菊酯悬浮剂50克/亩, 防治效果76.8%, 居第二位;吡蚜酮悬浮剂防效最差, 防效45.8%。

经方差分析, 10%醚菊酯悬浮剂70克/亩与吡蚜酮悬浮剂间差异显著, 与其它10%醚菊酯悬浮剂50克/亩、吡虫啉、毒死蜱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醚菊酯悬浮剂50克/亩、吡虫啉、毒死蜱处理与空白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 但与吡蚜酮悬浮剂间差异不显著。

3. 对作物的影响

在施药后, 对各处理小区水稻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没有发现药害等情况。

4. 对其它生物的影响:在试验期间, 没有发现药剂对其它有益生物种群造成不良影响。

四、结论

6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均有防治效果, 其中以10%醚菊酯悬浮剂70克/亩药效高, 防效最好。

参考文献

[1]岑铭松, 王国迪等.防治稻飞虱的药剂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 (2) .

[2]刘庆友, 张玉美等.不同药剂及剂量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 (7) .

烯啶虫胺防治大田稻飞虱的效应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 (江苏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上海宏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上海诺尔有限公司生产) 。

试验时间、地点及品种。试验时间是2008年5月, 试验的地点设在宾阳县武陵镇下顾村黄余年农户责任田, 试验地属宾阳小平原地, 供试水稻品种为佛山油粘, 生育期为120 d, 属中熟品种。

1.2 试验设计

设6个处理: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每667 m2用1500倍液, 2000倍液和3000倍液;10%吡虫啉WP 800倍液/667 m2, 25%扑虱灵WP 800倍液/667 m2及清水对照 (CK) 。每个处理3次重复, 18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为67 m2。喷药前和喷药后1 d、3 d、7 d调查观测记录稻飞虱害虫数量, 记载活体成虫和若虫数量。喷药后活虫数量的减少, 视为药后致死, 计算死亡率即防治效果。调查观测方法, 在每个小区按梅花型5点取样, 调查观测百丛活虫数, 计算防效。

1.3 施药方法

2008年5月7日, 试验各处理用白色幅宽150 cm农膜分隔, 并埋至犁底层, 防田水互渗。喷药时分隔农膜高于叶面30 cm。喷药时间在2008年5月9日上午进行, 晴天, 气温22~30 ℃, 用手压式喷雾器向禾苗中部、根部均匀喷雾, 喷雾时田间保持水层深度在2~3 cm。试验期间只施1次药。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1) , 烯啶虫胺1500倍液、2000倍液、3000倍液处理24 h防效分别达到71.9%、83.4%、80.2%, 吡虫啉处理的为46.2%, 扑虱灵处理的为45.5%。烯啶虫胺防效高, 与其他2个药剂处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但其他2个药剂处理间互比, 差异不显著。药后3 d防效较高的是烯啶虫胺处理2000倍液、3000倍液, 防效分别为94.0%、92.1%, 与其他2个药剂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参试的3个农药品种烯啶虫胺药后防效最好, 其他2种农药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7 d, 烯啶虫胺1500倍液、2000倍液、3000倍液处理防效分别为88.4%、96.7%、95.6%, 吡虫啉处理的为54.7%, 扑虱灵处理的为54.2%, 烯啶虫胺1500倍液处理比吡虫啉处理高达42个百分点, 比扑虱灵处理高达 42.5个百分点。烯啶虫胺处理与其他2个药剂处理的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其他2个药剂处理之间互比, 差异不显著。

3 小结和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3 d后药效, 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000倍液、3000倍液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达到94.0%、92.1%, 10%吡虫啉800倍液对稻飞虱的防效为50.1%, 25%扑虱灵800倍液对稻飞虱的防效为49.3%, 防治效果较差。根据试验结果, 用10%烯啶虫胺2000倍液、3000倍液防治稻飞虱均获得较理想的防效。并且10%烯啶虫胺药效迅速, 值得进一步试验、示范和推广, 推荐使用浓度为2000~3000倍液。

在防治稻飞虱用药方面, 使用吡虫啉和扑虱灵时, 施药后要注意田间检查, 必要时在第1次喷药后3~5 d补喷1次。同时注意轮换用药, 禁止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建议使用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稀释2000~3000倍液均匀喷雾, 喷雾时重点喷水稻的中下部。同时配合80%的敌敌畏以75~150 g/ hm2或叶蝉散150~200 g/ hm2, 防治效果更显著, 且可达速效。

提高水稻稻飞虱农药防治效果, 防止因稻飞虱暴发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在选择高效新型农药使用的同时, 必须做好稻飞虱综合防治的其他工作, 才能达到最终目的。①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 减少前期用药, 压低种群数量。②确保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虫情及时发布, 为指导农民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③积极做好稻飞虱区域治理, 推进害虫统防统治, 减轻稻飞虱迁入区的治理压力, 解决农户分散治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爱娥.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明显[N].农资导报, 2005-11-08 (41) :18.

[2]王爱娥.不当用药是今年水稻褐飞虱高发主因[N].农资导报, 2005-11-08 (41) :12.

石屏县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篇9

关键词:稻飞虱,水稻,虫害,综合治理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部, 现每年种植水稻7036.85hm2, 属南亚热带、南温带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无严寒, 夏无酷署, 干湿分明, 雨热同季, 空气清新, 阳光透射力强, 有效性高, 为温暖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温度18.2℃, 年平均日照2020~2200小时, 年均相对湿度82%, 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也有利病、虫、草、鼠害的滋生繁殖, 特别是稻飞虱易发生流行。

1 稻飞虱特性、发生消长规律

1.1 生物学特性

稻飞虱, 属同翅目飞虱科。为一种迁飞性害虫。主要分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其一生有成虫、卵、若虫3个虫态。成虫有强趋光性、趋嫩绿习性。若虫喜阴湿环境, 3龄后食量猛增、抗逆性增强。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30℃, 湿度为80%~90%。

1.2 我县稻飞虱发生消长规律

经调查, 我县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发生规律一致, 1a共发生7代。我县属中海拔一季中晚稻区, 每年4月中下旬进行育秧, 5月上旬结束, 而稻飞虱每年3月上旬出现 (第1代) , 4~5月进入秧田 (第2代) , 进入5月下旬水稻移栽后, 虫口密度有所下降, 但随着水稻的生长进入分蘖期后, 6月上中旬虫口密度增加较快 (第3、4、5、6代) , 增加20~30倍, 水稻进入孕穗后至乳熟期, 虫口密度逐渐下降, 11月上旬后出现第7代, 据抽查虫量较少, 此时可查到成虫, 随后进入越冬, 有世代重叠现象。

根据多年观察, 其虫口分布特点为生长嫩绿, 群体大的田块多于生长较差群体较小的田块;水秧田多于旱秧田;田中多于田块边, 田中尤以窝水处密度最大, 受害田块常常先由中间开始, 后扩散慢延到整块发黄甚至发红萎缩叶子平摆。

2 稻飞虱的防止方法

2.1 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工作是综合治理稻飞虱的前提。按照省植保植检站的要求, 以“九五”《稻飞虱监测与治理实施》为根据, 结合我县实情进行监测, 可设专人负责, 采取田间黑光灯诱虫和田间调查相结合, 黑灯光每年3月1日开灯11月结束, 田间调查和灯光诱虫一致。监测坚持1天1灯, 5天一调查的测报制度。根据每天黑光灯下虫口数量, 结合田间调查结果, 掌握虫源迁入高峰期, 田间虫口密度高峰期发生程度, 并掌握1、2龄若虫发生期, 在最佳防治时期进行防治, 用最低量农药控制发生, 把防治成本降到最低, 防治效果达到最好。

2.2 农业防治

稻飞虱发生危害的时间与水稻生育期吻合, 这为其繁殖危害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石屏县环境温湿度也比较适宜虫害发生。因此, 田间管理时一般采取搁烤田方法, 分蘖期浅灌, 后期及时晒田, 并在孕穗期以干干湿湿灌水法代替长期保水田, 以降低田间湿度。同时注意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控制N肥的施用, 以免造成贪青。另外, 可把栽插节令提早到6月底结束, 使水稻分蘖高峰期避过6月底~7月稻飞虱混发高峰期, 以降低危害。还可降低种植密度, 增加通风透光性, 从而起到降湿作用。注意及时清理稻田周边的杂草, 以起到清除栖息地, 消灭虫源的效果。注意建立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 合理轮作, 恶化稻飞虱的生存环境, 减少田间虫口基数。

2.3 生物防治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 研究抗病品种及利用天敌防止是治理稻飞虱的长久之计。抗病品种的选育需要相关科研院所的支持。整合资源, 利用国内外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 因地制宜的培育丰产多抗品种。同时保护天敌, 我县稻飞虱天敌主要有蜘蛛, 黑肩绿蝽和缨小蜂, 其中黑肩绿盲蝽和蜘蛛为优势种群, 因此, 在选择农药时, 尽量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 这样, 不仅发挥天敌的防治作用, 还可以减少农药残留, 保护环境。

2.4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是当前防治稻飞虱的重要措施, 90年以来, 我县主要以来福灵及常规菊脂类杀虫为主, 长期使用后效果下降。96年后引进防治稻飞虱的新的特效药剂康福多, 其效果较好。我县还可以尝试使用吡虫啉、扑虱灵、敌敌畏、毒死蜱 (乐斯本) 、锐劲特等, 但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单一药物, 以免刺激其他害虫泛滥。

化学药剂使用要做好两查两定, 抓好适期防治基础上, 结合其它害虫防治, 实行挑治、兼治, 减少用药次数。大面积施药防治方法:一般只施2次, 1次是秧田防治, 做到“防早防小”的保防措施, 控制大量虫源进入大田减轻危害, 节约资金, 省工省力;第2次是6~7月大田稻飞虱高峰期1次治理, 此期是分蘖期, 是防治稻飞虱最佳时期。

3 结束语

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只需要对虫体本身的习性有所了解, 还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跟踪试验。这一长期过程需要政府及百姓的支持, 共同为防治工作献计献策, 将稻飞虱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为石屏县的水稻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吡蚜酮防治水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地点

考查对象为稻飞虱 (包括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及稻飞虱的主要天敌蜘蛛。试验作物为丰优丝苗水稻。试验地点设在潮州市湘桥区官塘镇农科站水稻田, 试验田排灌条件优良, 肥水管理按高产栽培的要求进行, 田间稻株长势良好。

主试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 (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上海东风农药厂生产) , 为对比药剂。

1.2 方法

25%吡蚜酮悬浮剂设16、24、32 g/667 m2三个用量浓度水平, 依次标记为处理1、处理2和处理3;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为传统防治药剂, 使用量分别为30 g/667 m2 (处理4) 和50 g/667 m2 (处理5) 。同时设空白对照 (CK) , 共6个处理。试验按随机排列, 设3次重复, 共18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25.2 m2。

在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 (10月3日) 用药1次, 药剂兑水量为45 kg/667 m2, 用手动喷雾器均匀粗喷雾。选择在晴天傍晚施药, 施药时田间有3~4 cm薄水层, 药后保水5 d。

试验共调查4次:药前 (10月3日) 调查虫口基数, 药后3 d (10月6日) 、药后7 d (10月10日) 、药后20 d (10月23日) 调查残留虫数。调查方法采取平衡跳跃式随机取样, 每小区随机选10个点, 每点调查2株水稻, 用盆拍法记录稻飞虱虫数和蜘蛛数, 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目测有无药害产生。

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按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 (%) =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 /施药前活虫数×100;防效 (%) = (施药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 (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

试验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测验进行方差分析, 差异显著性用标记字母法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通过药后3 d、7 d、20 d观察, 未发现供试该药剂对试验点水稻有任何影响, 表明其安全性好。

2.2 药剂防治效果

各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见表1。可见, 吡蚜酮用量为16、24、32 g/667 m2对稻飞虱的防效:药后3 d分别为82.4%、94.5%、96.8%;药后7 d为80.9%、95.7%、97.7%;药后20 d仍高达为79.0%、93.4%、93.9%, 平均总体防效为80.8%、94.5%、96.1%。试验结果表明药效随着用量加大而上升, 经方差分析用量为24 g/667 m2与32 g/667m2的防效相近 (无显著差异) , 明显优于用量为16g/667 m2的防效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同时不难看出, 在前期 (药后3 d) , 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噻嗪酮的防治效果, 差异显著, 用量为24、32g/667 m2的防效与噻嗪酮防效差异甚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 至中后期 (药后20 d) 防效相当;与吡虫啉比较, 药后3 d、7 d防效差异不显著, 药后20 d的防效明显优于吡虫啉的70.8% (差异极显著) 。

2.3 对天敌杀伤率结果比较

表2记录了施药前后蜘蛛量的变化情况。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对蜘蛛药后20 d内平均杀伤率从低到高排列为吡蚜酮16 g/667 m2, 噻嗪酮30 g/667m2, 吡蚜酮24、32 g/667 m2, 吡虫啉50 g/667 m2。各处理对稻田主要害虫天敌—蜘蛛的杀伤率最高只有21.4%, 药剂之间平均杀伤率差异并不显著。

3 小结

通过试验结果可知, 吡蚜酮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试验用量为24 g/667 m2和32 g/667 m2的总体防效为95%左右, 药后3 d防效达到94.5%、96.8%, 且持效期较长, 药后20 d防效仍达93.4%、93.9%, 明显优于对比药剂噻嗪酮 (30 g/667 m2) 、吡虫啉 (50 g/667 m2) , 且安全性良好, 对水稻生产无不良影响, 对天敌杀伤力低, 因此可以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使用吡蚜酮时, 应掌握在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及时用药, 经济有效用药量为24 g/667 m2, 兑水量45~60 kg/667 m2, 均匀粗喷雾, 施药时田间要保持4~5 cm左右水层, 药后保水5~7 d为好。

参考文献

[1]徐显忠, 李明华.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12 (7) :42.

[2]王明华.苏丽琼.2.2%阿维菌素·吡虫啉乳油防治稻飞虱药效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 (1) :39-40.

防治稻飞虱 篇11

为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笔者于2010年8月13日在霍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不同药剂及剂量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对比试验, 并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1.8%阿维·啶虫微乳剂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市售;18%吡虫啉·噻嗪酮悬浮剂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 市售;1.8%阿维菌素乳油 (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 , 市售;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 (青岛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市售;40%毒死蜱乳油 (宜兴兴农化工制品有限公司) , 市售;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 市售;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 , 市售。

1.2 试验概况

试验田设在霍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试验田土壤质地为黏壤土, 肥力中等, 有机质为16.5 g/kg, p H值为6.8。供试水稻品种为丰优香占, 6月18日移栽, 株行距为13 cm×27 cm, 平均单株有效蘖数15.6个, 试验时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阶段。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 分别为:1.8%阿维·啶虫微乳剂444 m L/hm2 (A) 、555 m L/hm2 (B) 、834 m L/hm2 (C) ;18%吡虫啉·噻嗪酮悬浮剂375 m L/hm2 (D) 、450 m L/hm2 (E) 、525 m L/hm2 (F) ;1.8%阿维菌素乳油450 m L/hm2 (G) ;3%啶虫脒乳油450 m L/hm2 (H) ;40%毒死蜱乳油1 200 m L/hm2 (I)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 g/hm2 (J)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 (K) ;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 (CK) 。不设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67 m2。各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 (土壤类型、肥料、耕作、株行距) 基本一致。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8月13日下午开始, 各处理区按规定药量折算所需药量, 对水750 kg/hm2折算各小区用水量, 使用山东卫士WS-16P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时注意稻株基部着药, 施药后留3~5 cm浅水层保持7 d。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当天天气多云, 南风2级, 气温25~31℃, 施药后2.5 h下小雨, 夜间下中雨;施药时田间五 (3) 代稻飞虱平均虫量5 470头/百丛, 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混合发生, 其中褐飞虱占30%, 以低龄若虫为主。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害调查:药后1 d、3 d、7 d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 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此外, 也要记录对作物有益的影响 (如加速成熟、增加活力等) 。天敌调查:施药前采用盆拍法调查天敌基数, 记录蜘蛛数量, 施药后3 d、7 d调查天敌蜘蛛数量, 考察药剂对天敌的影响。防效调查:采用平行跳跃法每小区调查10点, 每点2丛, 用盆拍法摇动或拍打稻丛, 统计稻丛间飞虱数,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 施药后3 d、7 d调查各小区残留虫口数, 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1,2,3,4]。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害情况

通过药后1 d、3 d、7 d目测观察, 各处理间水稻生长与空白对照区基本一致, 说明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无药害。

2.2 不同药剂及剂量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由表1可知, 药后3 d、7 d调查, 处理G、处理H、处理I、处理J各处理蜘蛛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说明上述药剂对水稻天敌蜘蛛安全无负面影响;处理A、处理B、处理C和处理D、处理E、处理F施药后田间蜘蛛数量明显下降, 说明此类药剂对稻飞虱天敌蜘蛛的杀伤力大, 对环境破坏严重。

2.3 不同药剂及剂量对稻飞虱的防效

由表2可知, 7种杀虫剂及其不同剂量对稻飞虱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药后3 d、7 d调查结果表明, 处理I防效最好, 其防效分别达到71.58%、84.28%, 处理J防效次之, 其防效分别达到65.91%、82.72%, 药后3 d处理A防效最差, 其防效达到51.78%, 药后7 d处理H防效最差, 其防效为64.36%。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40%毒死蜱乳油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速效性好且对有益生物安全;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施药时期在低龄若虫高峰期, 施药量分别以1 200 m L/hm2和30 g/hm2为宜[5,6]。本试验在施药后2.5 h遇小雨, 夜间遇中雨, 降雨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但至于其影响的程度, 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以喷雾的方法研究不同药剂及剂量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1 200 mL/h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 g/hm2防治稻飞虱效果最好, 且田间对有益生物安全。

关键词:药剂,剂量,稻飞虱,防效

参考文献

[1]沈成军, 郝绪春.480 g/L毒死蜱乳油防治水稻田稻飞虱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152, 154.

[2]谢燕楠, 陆凯文, 钟方红, 等.阿维菌素对稻飞虱防效及天敌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58, 60.

[3]鲁传涛, 张桂芬, 高伟, 等.不同施药方式 (剂型) 对稻飞虱和稻田天敌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7) :39-41.

[4]肖筱成, 刘康成, 王望生, 等.10%吡噻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 2005, 17 (4) :90, 96.

[5]包月华, 武雯, 陆爽, 等.几种杀虫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探析[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144.

上一篇: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管窥下一篇:榜样故事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