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分析法

2024-08-29

趋势分析法(共11篇)

趋势分析法 篇1

趋势分析是指在总结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基础上, 对考察对象未来发展趋势或既有状态做出科学推测与判断。对审计工作而言, 趋势分析既可以用于对宏观经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也可用于对某项具体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估。为更好地履行经济监督职能, 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财政、税收、部门预算、国有企业经营、金融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数据, 并熟练运用数据趋势分析方法, 对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判断, 从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审计建议。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数据趋势分析的使用技巧和方法。

一、审计数据趋势分析的作用

1.分析历史数据趋势, 总体把握活动规律, 进而预测未来趋势变化, 做出合理的审计评价。通过趋势分析, 可以了解地方、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等各种类型主体的财政、财务、经济、经营、市场、产量等统计指标的变化情况。因为这些指标变化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很难从中发现规律, 当引入趋势分析方法之后, 就可以对数据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有一个既抽象又全面的认识。如某地2003~2013年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数据, 构成了一张散点图 (如图1抛物线之外部分) 。运用回归分析法可描绘出该指标的趋势线 (如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 该地财政收入增长率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而且目前该地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依然处于下降趋势。

另外,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还可以利用多个年度的财政收入历史数据, 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未来年度的财政收入, 为相关的财政支出预算提供依据。

2.查找趋势偏离点, 确定审计重点。面对海量的审计数据, 逐一审查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引入趋势分析方法, 通过在一定误差范围之内对比拟合值与实际值的差距, 找出对整体趋势偏离较大的点作为审计重点。例如,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将利润指标进行拟合, 发现利润总额偏离拟合值较大的点, 并将该年度作为审计重点, 从而发现虚增利润的情况。

3.预测未来趋势变化, 做出合理审计评价。下面, 以某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表1列出了2000~2013年度某市财政收入历史数据。通过对某市财政收入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就可以了解其未来发展趋势。

单位:万元

从表1数据可以大体了解某市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态势, 并预测出该市2012年、2013年财政收入分别为2 092.32亿元和2 457.23亿元。经过与实际财政收入 (2 093亿元和2 436.48亿元) 进行对比, 误差分别为0.06%和0.85%。如果误差容忍度设为5%, 那么这个预测的准确度就比较高, 在进行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就可以将此预测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进而预测2014年度财政收入为2 804.86亿元, 为2014年财政支出预算提供依据。

二、趋势分析的基本方法

依据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三种。下面对这三种方法在审计数据趋势分析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回归分析法旨在建立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 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法侧重研究各时期数据序列互相依赖关系, 最常用的工具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RMA模型) 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RIMA模型) 。

(一) 回归分析法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的预测模型为:

式中:Xt代表t期自变量的值;Ŷt代表t期因变量的值;a、b代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参数。

a、b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二) 平滑分析法

平滑分析法是指将过去的历史资料及数据, 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构成一个数字系列, 根据其动向分析未来趋势。这种方法的根据是过去的统计数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利用统计方法可以揭示出来, 而且过去的状况对未来的趋势有重要的影响。平滑分析法的缺点是只能对未来趋势进行时点预测, 不能进行区间预测, 也不能对过去历史中的异常时点进行查找。

平滑分析法分为确定性平滑分析法和随机性平滑分析法。其中确定性平滑分析法比较常用, 具体包括指标法 (平均增长量法、平均发展速度法) 和趋势预测法 (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

1. 平均增长量法。

该方法是利用历史资料计算出它的平均增长量, 再假定在以后各期中仍按这样一个平均增长量去增长, 从而得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预测值。例如, 根据某市2000~2011年财政数据观察值, 计算出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量为1 518 037万元 (水平法) 和911 035万元 (总和法) , 利用年增长量对该市2012年和2013年的财政值进行预测, 并与实际GDP值进行比较, 就可以得到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

2. 平均发展速度法。

该方法利用平滑资料计算出它的平均发展速度, 然后再假定在以后各期中仍按这样一个平均发展速度去变化, 从而得出平滑的预测值。如计算出某市财政收入在2000~2011年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27.31% (几何法) 和126.52% (方程法)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虽有一些误差, 但不影响利用其对该市2012年和2013年的财政收入进行预测, 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

3. 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根据平滑资料, 采取逐项移动平均的办法计算一定事项的序时平均数, 以反映其长期趋势的方法。移动平均法主要有: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趋势移动平均法等。这里主要介绍简单移动平均法。

设, t≥N为t期移动平均数;N为移动平均项数。由于移动平均可以平滑数据, 消除周期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影响, 使长期趋势显示出来, 可以利用其进行外推预测。预测公式为:ŷl+1=Mt, 即以第t期移动平均数作为第t+1期的预测值。

如某市财政收入在2000~2012年间的移动平滑预测曲线结果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当N=3时产生的误差较小, 因此选定N=3进行预测, 得到2013年某市财政收入的预测值为17 686 026万元。

图4还表明, 移动平均法对原始序列产生了修正作用, 并且移动平均所使用的间隔期越长, 则N越大, 修正的程度也越大, 需要依据误差分析选择间隔时期N。

4. 指数平滑法。

根据平滑次数不同, 指数平滑法分为: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等。如为了预测某市2012年和2013年的财政收入, 可以取t=12, T分别取1和2 (t为当前时期数, T为由当前时期到预测期的时期数) , 其指数平滑数值 (限于篇幅, 指数平滑曲线图略) a12=17 864 150.34;b12=3 473 261.56, 故得二次曲线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为:Ŷ12+T=17 864 150.34+3 473 261.56T, T=1, 2, ……。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三) 时间序列分析法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 最常用的是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RIMA模型) 。如, 某市财政收入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单位:万元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据趋势分析基本知识, 总结了数据趋势分析法在审计中的主要用途;结合具体案例, 研究了数据趋势法的一些技术技巧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审计技巧,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平滑分析,时间序列

参考文献

黄巧妙, 吕天阳, 庞琦.趋势分析法在基本养老保险效益审计中的应用.审计研究, 2009;4

趋势分析法 篇2

自我国加入世贸以来,现代物流配送、国际快递等成为外商拓宽在华投资领域的手段和新的投资热点。如何应对国外物流快递公司的冲击,挖掘行业盈利点,成为中国物流快递业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研究近几年国际及国内物流快递行业分析报告,专家论著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发现物流快递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和盈利模式,即是将优势资源集中在服务和管理上,加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投入,细分各产品的边际利润,有取舍的实现产品多元化经营。

行业背景分析

1、世界物流快递业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经济活动增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国际货运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并已成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繁荣运输经济,满足货物运输关系人服务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已有国际货运代理公司40000多个,从业人员达800-1000万人之众。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欧主要国家,平均每个国家都有300-500家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

但是,世界各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并不平衡。总的来讲,发达国家的几个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发展水平较高,控制了世界国际货运代理服务市场,如德国DHL敦豪国际、美国FedEX联邦快递公司、美国UPS联合包裹公司、荷兰邮政TNT等,他们的制度比较完备,公司规模大,网络健全,人员素质高,业务发达;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货运代理发展比较缓慢,制度不够完备,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多数规模较小,服务网点较少,人员缺乏培训,以本国业务为主,市场竞争能力较差。

2、中国物流快递业状况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国家重视,政策鼓励,发展十分迅速。到2002年12月底为止,我国已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3775家(包括分公司),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国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了近70%,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了近30% 但由于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历史较短,绝大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成立不足十年,服务功能较少,不能提供有关法规和规章允许的所有服务。从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角度来看,大型、集团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70%以上,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

3、中国快递物流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截至目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物流业的积极效应已经显现出来。首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地区中心城市做出了物流发展规划,全国性的物流发展规划已在制定当中。国家首次把物流项目列入国债项目,财政部已开始着手研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另外,跨国采购与供应集团、国际物流企业正在加速进入我国物流市场。据统计,目前国际上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当中,有三分之二已进入我国,在我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1972亿元,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速递市场目前的规模是200亿元,每年的增长在30%以上;而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中国物流业将在2005年底向外资全面开放。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诱人的宏观政策,为中国物流快递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与机遇相生而来的是竞争,中国这个能缔造神话的快递市场,迅速云集业内无数高手,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敦豪国际、FedEx联邦快递公司、UPS联合包裹公司、荷兰邮政TNT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囤积力量,发展各自的分销和运输网络。DHL不仅稳拿中国国际快件市场老大的头衔,而且挥师中国国内快件市场,增设服务网点,最先向中国EMS发起进攻;FedEX 及UPS在《中美航空协定》签署后,立即增发航班抢摊中国航空;TNT另辟蹊径开展连锁经营,主力攻占汽车零部件快递市场。面对国际物流快递巨头的挑战,中国EMS和数千家的中小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正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理事研究员蒋坚博士所介绍的“要想成为行业排名领先的企业,就必须成为行业中最有价值的企业”,作为中国快递市场的领跑着,DHL-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递公司市场份额在37%以上,每年的销售额增长率高达35%,DHL可达全球120,000个目的地,拥有160,000 多名员工,近75,000部作业车辆,420架飞机,36

个转运中心, 254个口岸作业中心, 5,000个办公地点,年运货量逾10亿票,超过400万个客户,覆盖全球22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什么秘密使得DHL能保持如此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势头?他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让我们在一阵龙跃虎啸后仔细思考一下。

快递产品类型及特点

物流快递产品按其承运货物的内容和重量,分为文件,包裹和重货。文件一般指在进出国境时不需报关,无商业价值的资料等货物,重量在500克以内;包裹则是需报关,且商业价值要高于文件的货物,重量在30公斤以内;重货则指重量在30公斤以上250公斤以内的大型货物。根据公司规模不同,各类产品有着不同的边际贡献率,总体而言,文件的边际贡献率要高于包裹。

除了文件包裹的快件服务,多元化经营也是快递公司的重要战略,但多元不是随意的,而是“集中产业,有限多元,与快递物流相关的多元”,通过整合或并购,进军多种物流业务,提高利润---纵观世界物流10强企业,都是能提供快递物流方面的多项服务,并且在与物流相关的一些行业或者新领域里联合或者兼并,借以巩固或者占领新的市场,从而达到增加利润、赢得客户的目的。如UPS是全球最大的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家主要的专业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FedEX公司的前身为FDX公司,是一家环球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该公司通过各子公司的独立网络,向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业务解决方案。其子公司包括FedEX Express(经营速递业务)、FedEX Ground(经营包装与地面送货服务)、FedEX Custom Critical(经营高速运输投递服务)、FedEX Global(经营综合性的物流、技术和运输服务)以及Viking Freight(美国西部的小型运输公司)。DHL公司业务涉及与物流相关的诸多领域,电子商务、金融、代理、运输、仓储等。DHL目前在中国已设立3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中心,负责与DHL签约的全球大客户的货物仓储,快速报关,提供担保等服务。物流中心不但为快件业务提供了前后端支持,而且将公司整体实力推上了新台阶。

快递公司的盈利趋势和关键成功要素

瑞士达沃斯论坛提出,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具备3个标准:企业内部组织外部化、全球知名品牌和协同电子商务。国际快递巨头们纷纷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挖掘行业内的关键成功要素,使其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DHL可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递巨头,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其业务运作和产品创新都引领着快递市场的发展,并昭示出快递公司的盈利趋势和关键成功要素。

1、加强网点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

快递行业的竞争最终落在网点、服务和品牌这三方面。中国EMS(中国邮政)、宅急送、天地快运等领衔的我国速递业目前还局限于点到点、户对户的单一速递模式,尤其是众多私营个体快递公司,服务范围更是狭窄,在很大程度上还充当着“跑龙套”的角色。出现这种现象虽然与我国速递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不无关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认识上的差距。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不但位于业务量较大或能够盈利的地区,而且近年来,DHL、TNT、UPS、FedEx等分公司和代理点已开始从沿海深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这对其品牌和服务营销至关重要。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速递巨头,DHL和中方合作伙伴中外运所共同组建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成为国内拥有速递服务网络的最大的国际快递公司,这样广阔的服务网点成了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快速逾越的屏障。同时DHL还于今年组建了香港转运中心,进一步提升中国快递服务质量和速度。从2004年初到现在,DHL在亚太区的投资占其全球投资的近三分之一,而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任何一个亚太区国家或地区。国际速递巨头不仅重视在中国的速递网络建设,而且善于通过全球通讯技术将中国的速递网络纳入其全球网络管理范围之内。对国际速递巨头来说,中国国内的网络建设是他们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

2、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应用到快递业务操作和服务中,是国际快递公司夺取成功的又一要素,如DHL在上海建成的联合快递中心里,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操作系统,货物可以全部自动分拣、直接装载、就地上机,大大降低了货机的等待时间,使货运周期缩短了近一倍。DHL还通过EDI技术系统与海关对接,使得进口包裹、文件在航班落地前实现清关,出口货件在飞机起飞前2小时内清关,大大缩短了清关和转运时间。另外,在快件服务领域,DHL最早推出全球货件跟踪系统用于客户查询服务,通过该系统,无论快件走到哪儿,货件在运送途中的各主要阶段都可以被及时跟踪;客户每天24小时均可以通过跟踪查询,取得对国际货件的完全控制。四大速递巨头还陆续使用了速递资料收集器(DIAD),这是目前较先进的高科技速递工具,收货司机只要用它扫描

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递送记录,从而取代了传统的纸上递送记录,让收货人的签名数字化。

3、针对跨国公司业务特点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企业就必须为对顾客及市场的变化快速应对,将优势资源集中于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将其他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库存。而供应链管理(SCM)让买卖交易的每个环节在时效性上恰到好处,即达到所谓的“Just-in-Time”,这正是SCM的精髓所在。

中国正日渐成为全球加工工厂,许多高成长行业,如高科技,电信,汽车,电子,石油及能源、化学制品等,将制造总部设到了中国,如通用,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他们是市场中最有潜力的客户群,占有80%的国际快递市场份额,锁定这些重要客户,也就赢得了市场。DHL针对这些企业特点,如运输时间要求精确,运送的货物价值较高,安全性方面要求高等,为这些大客户量身设计有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并成功管理供应链的实施和运作,如2004年3月,DHL在上海推出“定时特派”,根据客户需求将快件于次日9点或正午12点之前派送到亚洲主要城市;4月,针对快件在运输途中因意外发生的损失或丢失,DHL推出“快件价值保险”服务,成为唯一一家提供此类增值服务的快递公司;5月,总结多年国际快件的运作经验,在母公司德国邮政高层访华后,揭开了进军中国业务禁区的序幕-国内包裹快递,这一举措更深的用意则在于对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在中国快递市场的“一站式快递服务解决方案”,即满足在华跨国客户通过一个帐号,一张帐单,一个客户服务热线就可解决全球性快递服务的需求。

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正成为快递行业赢取客户,赚取超额利润的主要趋势。

4、采用分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

拥有30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国际快递巨头,已形成了成熟的公司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制度,这对在中国开展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外运敦豪DHL采用分公司制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分公司既不是代理,亦非加盟,而是公司直接管理的运作实体,他设有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作业,财务等所有业务部门,他们充分运用国际管理方法,实行严格的全球统一服务标准,并定期接受全球总部严格的审计和考核,以提高中国快递服务的质量。这样保证了统一的服务标准,也使得公司更加接近客户和市场,从而准确把握市场态势,及时应变。到2004年底,DHL已达到56家分公司,其资产回报率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可谓物超所值。

5、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

21世纪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这不论任何行业都得以体现。长期以来,由于中国EMS在速递市场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养成了EMS“以我为主”的“坐商”思想,不是从客户的需求入手不断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是依靠传统邮政业务吃“老本”而裹足不前,经营理念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对速递业务经营范围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速递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上。国际速递公司早就认识到,速递业务作为终端物流服务,速递人员要直接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速递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无疑至关重要。他们一直把提高速递人员的素质看得格外重要,每年对员工的培训投入都在成倍增加,员工的培训从品德、仪表到对客户说话的语气甚至走路速度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而国内速递企业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由于重视不够,投入较少,结果使得速递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媒体未来新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媒体终端 感知媒体 高度集成 媒体分析系统 广义化媒体

中国电视传媒行业迅猛发展,置身其中的媒体人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阵痛或欣慰。在媒体大战中,难以找准自己的位置,其实定位的模糊,根源就在于媒体界限的日益模糊。这正是旧的媒体形态日益分化,新的媒体形态逐渐酝酿的过程。

首先对于“电视媒体”,这样一个延用了很多年的称呼,在将来会慢慢消失。什么叫“电视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以电视平台为基础,进行信息采集、制作、传播的媒体。与之对应,有“广播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本身是一种狭义的多媒体形式)”。把这些媒体形式,综合一下,一起呈现给受众就成为所谓“多媒体”。但自从“多媒体”这一概念产生,媒体的概念就开始被颠覆。人们似乎不再愿意用自己接受一个媒体的终端,来命名这个媒体的名称。难道在电视机里面看到的就是“电视媒体”生产的内容?网络上看到的仅仅是“网络媒体”生产的内容吗?

媒体的称谓,应该会经历一个化繁为简、根据特性重新归类的变化,即按照媒体信息的存在方式来划分媒体种类,以此类推:1、电视(影视)媒体也许会变化为视频媒体2、广播媒体或许会被称为纯音频媒体3、平面媒体被称为文字媒体更为方便将来的工作认知4、网络媒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多媒体综合形态的雏形。

这种称谓的变化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目前的科技,正在将3D、4D概念慢慢引入我们的视野。而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所谓的感知媒体(即通过触觉、嗅觉等传达信息的媒介)。当然这样的感知媒体,在发展初期应该还是依附于传统媒体中,如视频(音频)中附着某种感知信号(如气味、温度、湿度、轻微触觉感受等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目前从事的传统媒体,应该会慢慢融入到这个多媒体的大系统中。

那么我们媒体和媒体的从业人员,将面对一个怎样的趋势呢?

趋势一:高度集成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将不再被界定为纸媒、电视媒体或者广播媒体,未来的信息采集工作,将可能由一个媒体单元独立完成。这个单元将具备所有的媒体信息采集的功能,但这并不代表只能有一个媒体参加信息采集。因为在媒体反映的信息内容上仍然会千差万别,仍然会有观点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深度的不同。这就仍然需要不同的媒体采集不同角度的信息。

趋势二:速度更快

由于技术条件的提升,未来的媒体传播速度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在许多突发事件中经常被采用的现场直播的形式,在未来的媒体传播中,一定会变成一种普遍化形式。在很多常规性的信息传播中,也将普遍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这些信息可能由媒体收集器被直接传送到各个用户的接受终端。因此这些信息被加工、被处理的痕迹也会越来越少。信息的真实程度将大幅度提升。这种真实性集中反映在画面的现场感和采集内容的不可预见性。这样的直播常态,将对专业的内容发送终端提供更高的要求。因为作为最关键的发布审核关口,他们要随时过滤掉现场传送的不合适信息。媒体的真实程度越高,对监管者的要求也就越高。

趋势三:更强大的分析系统

由于新的媒体出现,大量的媒体信息如同潮水一般涌向受众群体,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实时的信息了解一下就可以,即使有录制信息的功能,也不会过于在意这些信息的储存。但为了将这些高端集成(包含文字、声音、画面等等)信息的新鲜信息留存下来以便日后调用,我们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后台媒体分类储存、管理、调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将所有媒体信息分门别类的储存于一个独立系统网络中,这个网络将可以接受所有有权限用户的调取。最终这些多年积淀下来的信息系统将形成我们的历史。

趋势四:被广义化的媒体

基于一个强大互联的媒体网络,未来的媒体人员可能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收集和重组。专门性的媒体采集活动仍然会存在,不过调用公共媒体资源,将成为一个常用的编辑手段。有了媒体的互通网络,可能在我们城市的每一个摄像头、或者别的信息接受装置所捕捉到的信息,将被有授权的人员进行调阅取用,组合成媒体编辑需要的内容。目前在很多大城市进行的实时交通路况就是这种媒体整合的一种早期尝试。

也有人会担心,这样强大的媒体收集能力,会将公众置于毫无隐私的环境之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无数双电子的眼睛在观察着我们。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高度发达的媒体还需要一个更为高度严密的管理系统。

趋势五:更加实时严格的整合管理

为了确保大众在媒体高度网络化的情况下保留有自己的隐私,我们需要更加有力量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手段。法律是为了惩戒违规者,而监管是为了在早期就防止媒体的使用者违反规定。因为媒体的高度自动化,也需要我们的监管机构,能够拥有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手段,随时管控不良信息。

趋势分析法 篇4

关键词:智能分析,人脸识别,技术,领域

随着国内人脸识别技术与智能分析水平的不断成熟, 这两种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推广到安防领域。随着计算机性能的飞跃性发展和成像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成为市场最受关注的新方法, 目前, 国内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发展成熟。而对于国内的智能分析, 从早期的行为分析应用到目前的各行业的深化应用, 随着安防行业的迅速扩张和发展, 国内的智能分析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照现在安防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智能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特点

大安防市场涉及了不同的领域, 从高端金融、交通领域到连锁商铺、小区安防等;涉及了不同的技术, 从光学、电学到通信及智能分析;面对复杂的社会与治安现状, 大安防市场为什么会选择智能分析+人脸识别技术为发展方向呢?先从大安防技术应用的三大特点来进行分析:

特点一:智能分析可以对画面中特定的物体进行建模, 并通过大量样本进行训练, 从而达到对视频画面中的特定物体进行检测及相关应用。它还可以带动高清的监控市场, 在高清成像显示的前提下, 融合计算机分析技术及其管理模式, 配合监控系统的“眼睛”与“大脑”,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更好的应用。

特点二:人脸识别技术是一门融合生物学、心理学和认知学等多学科、多技术的新的生物识别技术。可用于身份确认 (一对一比对) 、身份鉴别 (一对多匹配) 、访问控制 (门监系统) 、安全监控 (银行、海关监控) 、人机交互 (虚拟现实、游戏) 等。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技术特征, 未来的识别领域, 人脸识别技术将会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它带动生物识别的发展, 在区别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不同时, 发挥生物识别的唯一性与准确性等特点。

特点三:在大安防市场中, 如何快速定位一个人, 在大量的数据库中快速寻找到所需要的人员面部信息。这就需要把智能分析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起来, 另外还需要加入视频数据挖掘技术, 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安防监控的作用。

2 大安防产品存在的特点

除了上面所分析的特点外, 还有许多技术融入其中。比如, 智能分析、网络化、高清华、数字化、识别跟踪技术等等。而且大安防市场涉及的监控产品也是数不胜数, 从这些产品中可以看出大安防市场存在的特点。

特点一:大安防市场不等同于一个单一的监控系统, 它的产品种类繁多, 所需要的设备多到很难用单一的数字去衡量。当大多数的产品都需要在工程中体现时, 将小产品嵌入到前端或存储设备中是很好的选择。另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智能分析前移至监控摄像机中, 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信息, 因此, 要实现图像与声音的统一传播。大安防市场的需求包括音频的监听, 所以需要将拾音器集成在前端设备中, 通过内置微型光端机不同的编解码过程, 呈现到拼接屏中。

特点二:由于现在的监控设备已经越来越多, 因此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及调度应该配备统一的指挥中心。将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网络设备都由指挥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青睐于平台化管理, 实现监控管理正规化。

3 智能分析+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脸识别市场对金融行业、公安监狱、政府行业、边境管制等一些对保安要求较高的行业外, 现在一些普通的用户也逐渐对这种技术加以重视, 开始接受并且使用相关产品。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更为安全可靠易用的身份鉴别手段, 可以提升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有效地遏止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与传统的技术紧密结合, 大大提升原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安全性及易用性, 从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 人脸识别技术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智能分析技术主要是朝着提高准确率的方向发展同时还会朝着关注效率的一些应用方向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 根据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 后续的智能分析产品应该是带有强大的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的。对于不同的复杂环境进行自动学习和过滤, 把视频中一些干扰目标的东西进行自动过滤, 从而提到准确率, 降低调试复杂度的目的。

(2) 从源头增加可判断信息, 从获取的视频中搜索带有目标的深度信息。分析算法计算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准确的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深度、高度等信息, 能够提高整体算法的准确性。

(3) 随着智能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 视频数据深入挖掘就应该得到迅速的发展。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计算, 从大量的视频数据中能够快速有效的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提高效率, 甚至有些方面可以让一些人工无法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比如, 人脸数据库检索, 视频中穿某种衣服, 某种颜色的车辆查找, 车牌查找等。

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产品上来说, 大安防市场智能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带动传统的安防技术外, 云计算、光学技术、LCD液晶技术等也许都可以成为大安防的左膀右臂。由于大安防市场中的监控设备布线及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3G乃至4G的无线网络支持。

4 总结

目前,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以及用户对视频监控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 很多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因此, 如今各个技术也是蓄势待发的状态,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大安防行业将会出现很好的发展趋势, 把智能分析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为整个大安防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育成, 赵彩云.身体就是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9 (04)

[2]李建勇.人脸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9 (04)

[3]陈永.人脸识别技术打造平安社会[J].中国安防.2009 (04)

[4]雷玉堂.面像识别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J].中国公共安全 (市场版) .2007 (06)

[5]王金庭, 杨敏.人脸检测技术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 (04)

客运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篇5

关键词:客运结构;运输量;客运演变

一、引言

运输结构变迁在交通运输发展史的研究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运输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客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与时俱进,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但是只有具备合理的客运结构,各运输方式之间才能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客运的运输效率和质量才会提高。因此,本文对客运结构的演变及其未来趋势进行研究,这对于优化我国客运结构,合理地配置运输资源,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客运结构的分析指标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带动了体系中客运结构的改变。运输结构指的是运输部门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运输量是指运输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和货物的数量,以运量和周转量表示。通常来说,以各种运输量比重来考察客运结构较能全面地反映客运结构的演变过程。本文即选用运输量比重来分析客运结构的演进趋势,主要从客运量和旅客运输周转量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客运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数量。而旅客运输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计量单位是“人公里”。

三、客运结构的演变过程

客运自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客运发展仍处于其中期阶段。解放初期,由于运输方式单一,人们出行没有过多的选择。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也不高。基于此,价格低且可以长距离运输的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运输方式,当时铁路客运量在总客运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50到70年代期间,客运还仍是以铁路为主导。然而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客运结构就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运输方式的旅客运输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公路,其客运量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比例逐渐超过了铁路,目前已经达到客运总量的90%左右;铁路在客运总量中的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只在近几年才开始有所回升;水运客运运输量的增速一直都是不断小幅波动;而民航客运始终呈现较大的增速,发展速度最为迅猛。

由此可见,我国客运结构目前仍处于发达国家的前中期水平,但发展较解放初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四、客运结构的影响因素

不同时期各客运方式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影响客运结构的首要因素必然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表现为人们的劳动价值的升高①,因此旅客对于运输方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而且更多的注重了旅途的舒适度和服务的质量等。

(二)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促使客运结构变化的关键原因。当收入较低时,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更注重经济性;而较高的收入水平则可以确保人们在出行时,选择到自己更青睐的方式。

(三)地理区位、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地理区位、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客运结构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国疆域广大、地形复杂,任何一种运输方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地形。因此在建设运输设施时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来优先发展最恰当的运输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量都很大;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部分地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致使当地人们对于像高铁、民航等价格较高的客运方式的需求不足。因此在规划客运结构时也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合理的客运结构。

(四)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政策

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客运结构。国家政策的方向势必决定了客运结构的演变方向。例如,国家在一定时期扶持的运输方式,必然会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

四、客运结构的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客运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而其未来的走势如何才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重点。下面将对2001-2014的客运市场从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两个角度研究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以客运量变化进行趋势分析

图一2001-2014年各运输方式客运量占总客运量比例②

由图一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自2001年以来,我国客运总量持续扩大,由1534122万人增长到4173725万人。其中公路运输一直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占总客运比例基本都保持在90%以上,2014年出现小幅下降;而铁路客运方面,2001-2012年间占客运总量比例总体来讲呈递减趋势,在2013年出现拐点开始反弹;水运客运量占客运总量的比例整体上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每年都以小幅趋势下降;民航客运量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民航业高速发展。

(二)以旅客运输周转量变化进行趋势分析

由图二及《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自2001年以来,我国旅客运输周转总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从131551亿人公里增长到391902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的比例自2004至2012年一直在缓慢增长,2013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所占比例跌落至5348%;而铁路旅客周转量比例在2001-2012年间则是持续递减的,2013年后首次开始回升至2961%;水运旅客周转量比例一直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发展趋势相对稳定;民航客运的绝对量较小,但是旅客周转量始终处于快速增加状态,在所有运输方式中呈现出明显加速发展趋势。

图二2001-3014年各运输方式占总旅客周转量比例

经上述分析可得,在我国目前的客运系统构成中,公路仍是主要的运输方式,但是,由于高铁在中途旅客运输上对公路形成的强有力的挑战,公路未来所占客运量的比例较现在会有所下降。而随着铁路运输技术和传输组织方式的创新,尤其是高速铁路凭借着其速度快、安全舒适、发车密度高的优势,会使铁路的客运量有所增加。但因长距离旅途时很多的人出于对旅途舒适度的考虑,民航客机得到更多的青睐,导致铁路在长途所占份额会有所下降。就民航而言,尽管高速铁路的发展给其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由于铁路和民航客源出行需求的差异性,高铁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替代民航由于水运是长途货物运输的主要形式,在客运方面更多的是担任着旅游观光的职能,在未来水运在总客运量中仍占据较低比例,并会伴有小幅下降的趋势。

五、结语

尽管我国客运结构的发展状况仍处于发达国家客运结构发展的中期水平,但新世纪以来,我国客运结构所取得的成就依旧是巨大的。每年客运专线里程的激增都显示着我国的客运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一体化的进程,使我国运输业从过去的各种运输方式单独发展转向所有方式有机衔接、协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我国客运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向着更能满足人们出行需求、更加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经管学院)

注解:

①贾顺平.中国未来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10).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王帅,张玲.道路运输结构调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8).

[3]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娟,高燕.运输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M].综合运输,2014,(6):62-64.

公司话题提取及其趋势分析 篇6

信息超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70年AlvinTomer的《未来震撼》一书中并被人们所熟知[1]。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着,信息超载的现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接受的信息正以各种形式纷至沓来,信息量的日益增多使得用户很难轻松准确地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为解决这种问题,研究者们开始着手在大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对庞大的信息建立索引、在文档集中提取主题等方向。

话题提取旨在挖掘文档集合中的重要信息,在学术信息检索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挖掘文本信息这个重要领域,并且做了很多研究。1990年Deerwester等人提出LSA模型,认为文档和单词之间还有一层潜在语义空间[2],1998年Papadimitriou等人则在明确地指出文档和单词之间存在topic层[3],后来的研究者们便开始从topic层面进行话题提取并衍生出一系列的模型以及应用。

本文从公司的专利文档入手,从topic层面试图提取公司的热点话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本文所实现的话题提取有两种思路,第一种主要基于PLSA算法,另外一种则是根据专利文档的特点,利用专利所属的类别名称来表示公司话题。由于篇幅有限,第二种方法就不进行介绍了。在公司话题趋势分析方面,本文利用Google Chart Tools图表将每个公司的话题演化趋势以折线图的方式展现给用户,方便用户浏览查看,提高用户查找效率。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迎来了大爆炸时代。大量的数据的出现给人们的使用和选择都带来了困扰。话题的提取则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困扰,用户不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就可以发掘这些关键的信息,对于提高用户的搜索效率和工作效率以及提高网站的可用性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课题是科研项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 Miner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在195, 263家公司的海量专利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司话题进行提取分析。实验采用Myeclipse开发平台,主要运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并需要掌握一定的Html, CSS和JavaScript知识。

2.1 形式化的问题定义

给定一个公司A,让DA表示这个公司A所有文档的集合,即DA={d1A, d2A,…,dMA}。根据Bag-of-Words模型假设文档集合DA可以生成相应的字典W={w1A, w2A,…,wNA},那么就可以把数据集表示成一个N×M的共生矩阵,其中N= (N (diA, wjA) ) i, j, n (diA, wjA)表示A公司中字典中的第j个单词在第i个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我们可以将公司话题提取的问题描述如下:对于一个给定的公司A, M个该公司下文档的集合DA和对应的N×M的共生矩阵,我们的目标是:

找到几个topic,这些topic可以用字典中的词表示

根据PLSA模型,在文档与字典之间存在一层隐含语义空间topic,文档服从在topic上的多项分布θ,θ1+θ2+…+θk=1, (k≤N) ;话题服从单词上的多项分布φ,φ1+φ2+…+φN=1。只要根据PLSA模型计算出topic在word上的分布,再对结果进行排序取概率最大的几个word即可。根据上面的定义,给出问题的最终定义:

问题2.1:基于PLSA模型的公司话题提取对于一个给定的公司,话题提取的目标是对全部文档集进行遍历,生成字典W和矩阵n (diA, wjA) ,利用PLSA模型得出若干话题,并得出每个话题在word上的分布{P (wi|zj) im N, jm K},并对其排序。

2.2 PLSA算法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PLSA) 是概率统计模型中经典的模型之一,是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 的改进版。

LSA是在传统的单词与文档的映射中间加入了潜在语义空间,通过奇异值分解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的方式来求解这个潜在语义空间。由于基于SVD,迭代计算次数非常多,在处理海量文本数据时,文档和词的维度将急剧增加,使SVD的计算复杂度呈三次方增长。鉴于此,Hofmann于1999年提出一种基于概率的潜在语义分析PLSA模型。PLSA继承了“潜在语义”的概念,通过“统一的潜在语义空间”来关联词与文档;通过引入概率统计的思想,避免了SVD的复杂计算。由于统计技术的引用,PLSA可以解决模型拟合,模型结合,模型控制等问题,可以更有效的处理多义词并明确区分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类型的词语用法。

PLSA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像其他所有的统计潜变量模型一样PLSA模型引入了条件独立性假设,即在潜在变量z下文档d和词w是相互独立的。其中w∈W={w1,…,wN},d∈D={d1,…,dD},z∈Z={z1,…,zK},z≤N。

在条件独立性假设下,整个数据集的生成过程如图3所示:

通过上述生成过程,最终可以生成不含zk的可观察变量对 (d, w) 。该生成过程可以形式化为d与w联合概率:

根据贝叶斯定理边缘化潜在话题z,则可观察变量 (d, w) 的联合概率可以表示为:

公式2-1和公式2-2是等价的,可以用贝叶斯法则推理得出。

在PLSA中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来训练隐含量。最大似然估计中比较常用的算法就是期望最大化算法,即ExpectationMaximization (EM) 算法,首先为参数赋予随机初值,之后根据更新公式迭代的更新参数值直到算法收敛。其中更新步骤包括Expectation (E) 步和Maximization (M) 步:

(1) Expectation Step———隐含参数的估计,根据当前的参数值计算隐含语义话题的后验概率P (d, w);

(2) Maximization Step———确定实际参数,通过前面得到的参数的值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公式2-1或者公式2-2),更新参数。

2.3 PLSA算法实现

本实验采用公式(2-2)的求解方法,求解P (z) ,P (w|z) ,P (d|z) 。代码设计过程如下:

需要声明的变量:

程序执行步骤如下:

(1) 读取单词对应文档的矩阵数据

(2) 变量初始化

给变量P_dz, p_wz和p_z赋一个随机的double类型的值,满足∑dp_dz=1,∑dp_wz,∑dp_z=1

(3) 迭代,直到最大似然估计小于给定的值threshold

计算P (z|w, d)

根据P (z|w, d) 更新p_dz, d_wz和p_z的值

计算最大似然估计的对数Log-likelihood,看两次最大似然估计的差是否小于给定的阈值,差越小,越跟结果相似。

(4) 输出p_dz, p_wz和p_z

3 公司话题趋势分析及图形化表达

实验采用Google Chart来进行公司话题趋势的展示。Google Chart是谷歌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的在线图表制作工具,相对于其他在线图表制作工具,Google chart具有以下优点:

(1) 在Google Chart Tool中数据和表现是分离的,是MVC的思想。这样的好处是同一份数据可以用来显示曲线图,也可以显示成柱状图等等。

(2) 图表呈现使用HTML5/SVG技术,提供跨浏览器兼容(包括旧版本的IE的VML)和跨平台的可移植性,可以完美地显示在i Phone, ipad以及Android上。这也是最主要的优势。

3.2 公司话题趋势的图形化表达

该部分实验是以利用专利所属的类别名称来表示公司话题的数据进行的。以Exxon Mobil公司为例,其话题趋势变化如图4所示。从图中的折线图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从1976年至今Exxon Mobil公司一直致力于能源领域的工作,近年各个话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利发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由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大量信息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冲击着人们的大脑。面对庞大的数据, 人们很难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为解决这种问题, 研究者们开始着手在大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对庞大的信息建立索引、在文档集中提取话题等方向。本文从专利文档角度出发, 对公司的专利文档进行分析, 提取其潜在的热点话题, 并将其集成到专利检索系统Patent Miner中。在挖掘公司潜在信息, 提高用户的搜索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话题提取,话题模型,PLSA,专利分类,Google Chart Tools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Information overload[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Information_overload.

[2]S.Deerwester, S.T.Dumais, G.W.Furnas, et al.Indexing by latentsemantic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0, 41 (6) :391-407.

我国电子银行发展趋势分析 篇7

关键词:电子银行,挑战,机遇

一、电子银行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1.电子银行服务更全面直接广泛, 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网络金融的发展, 客户对原有的传统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交易。网络交易无须面对面进行交易, 这样在客户服务方面, 金融机构所需的不再是原有的柜台人员, 而是一套套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快速的软硬件设施, 如Web站点, POS机, ATM机, 网上银行以及客户终端等等。这样, 不仅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需求, 标准化和规范化了所提供的服务, 而且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 满足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

2.电子银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网络金融机构无需构建庞大的办公场所, 雇佣众多的营业员工, 在各地开设分支机构, 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根据美国的金融业务运行数据显示, 电子银行的开办费只有传统银行的1/20, 业务成本的1/10。联系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金融业务的开展受到的限制相对于国外较多, 能够进行网络金融业务的也只是原有的大中型银行, 但这样也就更加方便的开展新网络金融业务, 整合原有的优势, 如资金优势、人力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 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3.电子银行服务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地域限制, 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高科技软件的应用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 这就为网上银行拓展跨国业务提供了条件, 使得其服务能够接触的客户群更大, 打破传统金融业的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信息技术的充分投资, 就能够以相当低的成本、大批量地迅速处理金融业务, 从而降低运营的成本, 实现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

4.电子银行将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金融中介化加剧。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的信息, 原来体制下严格的专业分工将经受强烈的冲击, 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趋类似, 同时, 非金融机构同样也有实力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 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网络金融最重要的基础Internet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全球化当网络金融业务建置完成后, 所面对的客户将是全球性的客户因而也必然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提供及时、完善的金融服务, 扩大客户源, 尽快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是金融业首要考虑的问题。网络时代竞争的一个特色是, 交易的主动权由商家和金融机构转移到消费者和客户, 在新环境中, 客户无须到能够为自己带来方便的金融分支机构, 所需的只是一台连接到因特网的电脑, 客户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 挑选适合自己的网络金融服务。网络时代竞争的又一个特色是, 企业竞争的实力内涵发生了根本改变。以电子银行为例, 传统银行的实力, 体现在资金、分支机构数量和信贷能力上;而在网络金融时代的现代化银行里, 银行的实力则体现在如何能无间隙地把信息技术IT融合到银行的整体服务策略中去。对银行的客户来说, 传统银行取信客户主要靠的是银行的规模和服务质量, 而网上银行就必须主要靠客户看不见、但又能取信于客户的技术。因此, 在网上银行之间的角逐, 实质上就是IT应用的竞争, 对于网络金融开展的企业业务来讲, 同样如此。信息与操纵信息的能力可以转化为竞争的优势, 这样, 当IT渗透到网络金融的业务、管理和决策全过程时, IT的应用就具有了生死攸关的作用。因此, 在新的网络经济环境之中, 主要靠的不是土地和资金, 而是先进的科技所增加的竞争力。

(二) 发展趋势分析

虽然从我国网络金融现状的硬件构成上来看, 我国的金融网络化已经初具成效, 但是相对于全国13亿的人口, 通过网络金融所进行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还相当小, 表现在客户范围小, 交易额小, 风险性大等缺点。主要体现:

1. 支持网络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

二十多年的金融信息化发展, 虽然有力支持了我国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 我国的金融业的通信基础设备还不够完善, 发展网络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匮乏等都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2. 金融业缺乏对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意识。

由于我国网络金融业务起步较晚, 虽然已初步形成了金融信息化的进程,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机构对网络金融业务的相关风险, 特别是与技术相关的风险的认识还不充分, 风险管理措施不完善, 内部组织和管理机制尚未调整好, 不能够充分调动网络金融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并且还没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并且金融监管当局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陈旧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与程序已很难适应基础因特网的金融服务。故如何对网络金融业务实施科学、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监管, 强化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意识, 已经成为摆在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机构的一大课题。

3. 金融认证体系尚未完善。

安全的金融认证体系是网络金融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 它事关网络金融系统、客户利益和银行自身的安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CFCA) 成立至今, 通过该中心的注册审批机构数量还较少。并且由于在信息技术上的贸易壁垒, 中国的认证体系所采用的只是512位的RSA密钥, 且国内的SSL通信设备只能产生40位对称密钥。相对于国外证书需要1024位RSA密钥, SSL的加密强度应达到128位对称密钥, 目前国内的认证体系急待完善。

4. 网络金融的相关法律有待配套。

由于中国的金融业务开展迅速, 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 开展网络金融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使金融机构经营网络金融业务面临着严重的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如国内的关于网络金融的法律都是依托于原有的法律法规, 没有完整的配套法律法规。

因此, 分析了以上的原因, 就可以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大金融相互融合, 网络金融为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一站式服务) 提供了便利。从二十世纪末的近十年来,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产业重组, 兼并的趋势不断加大, 这些事件的目的是愈来愈向业务集成的方向发展, 并且还体现了当代金融服务业向综合业务集成发展的趋势。典型例子就是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的合并。花旗银行是著名的国际性银行, 服务范围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设立了一千多个分支机构, 并且是国际上最大的信用卡发卡行。旅行者公司是全美最大的投资、保险公司之一, 业务涉及财产管理、投资管理、人身保险、财务报信等领域。两大公司的合并, 将得到优势互补, 使花旗银行成为一个集银行、投资和保险为一体的全能的金融服务体, 大大增强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2.未来金融业的电子数据交换量将成几何数级增长, IDSS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渗透至个人客户的理财服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所拥有的金融业务量也不断提高, 如何在理财服务中获取财富增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的问题。在EDI交换量增长的同时, 获取有用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理财决策, 就成为IDSS系统的任务。

3.内部管理的模块化, 业务服务的虚拟化、实时化。网络金融的开展, 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 更具有如同计算机系统的模块化思想。每一个业务功能都相当于一个大系统中的小模块, 因此在进行管理时也具有了模块化的思想。对于网络金融业务, 由于依靠的是高速安全的计算机网络, 业务服务因此也就具有了虚拟化、实时化的交易方式。

三、结论

经济的发展是以科技为基础的, 在未来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 电子银行产业的兴起也是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15世纪金融业产生至今, 电子银行的出现可以说是金融业一个新的发展的转折点。但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 其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全球网络金融发展的环境尚未建立, 各个国家之间发展网络金融的条件差距较大。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资金实力雄厚, 发展迅速, 而不发达国家则由于多方面原因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其次是法律真空的存在。有法可依是一个产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但由于网络金融的发展迅猛, 并且其所引发的事件往往是超出人们估计, 故存在着立法难, 执法难的问题。最后, 相关的专业人员缺失。在网络金融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金融、计算机、法律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才。人才缺失有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

创意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篇8

1 创意农业概念及特征

创意农业是借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 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资源, 融合文化、科技技术、社会等各种因素作为生产要素, 投入到其它产业链中, 实现创新的发展方式[4]。创意农业主要通过文化元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创造一系列产品形式, 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意农业多层次产业链中的商标、品牌、专利等文化产权是创意农业产业链中的价值核心, 能够带动相关产业, 形成产业集群, 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创意农业的特征主要包括文化特性、科学技术特性、个性化发展特性、共融性、附加值特性等。在文化特性上, 创意农业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 结合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而改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思维, 使消费者生活中体验文化, 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5]。在科学技术特性上, 信息科技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 提升生产力的创新。在个性化发展特性上, 创意农业结合当地文化创造出地域特色。在共融性中, 创意农业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 满足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在附加值特性中, 将文化融入于产品中, 增强产品的文化属性, 提高产品的价值。传统农业是自然资源的体现, 创意农业融入了智慧, 使知识价值与精神价值得到体现[6,7]。

2 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 (CNKI) 以“创意农业”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对2000~2015年近1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得出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 我国对于创意农业的研究整体上呈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 在2006~2010年成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至今在稳步发展中略有变化。其中, 近5年 (2011~2015年) 的文献数量比5年前 (2006~2010年) 增长了约60%, 这表明, 近几年人们对于“创意农业”的研究得到大幅度提升。对图1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在文化、旅游、经济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数量都有增长;有关文献与创意农业相关的文化、旅游的研究比重大幅度增加, 在基础理论和经济的研究领域增长幅度较小。这与我国推出的农业创新及文化创意等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

3 创意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对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归纳其发展动态, 进一步对创意农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总结。

3.1 加强主题形象提升, 走文化品牌化发展方向

2016年将现代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重点领域。创意农业结合文化发展, 突出其文化特性。创意农业结合旅游发展创意农业旅游形式, 拓展了农业的产业形式。农业、旅游和文化三者相结合, 将文化要素融入创意农业旅游, 发展以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农业园的发展。借助当地政府搭建宣传平台, 提高对文化品牌的推广, 提高了区域文化知名度, 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捷条件。

3.2 加强产品开发特色化

创意农业的发展与当历史文化、地民俗特征等相融合, 对产品的外观包装进行开发, 打造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特色旅游产品。

3.3 加强创意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对农业的基础利用, 对农业食品的精细加工, 对农业文化体验的拓展, 发展农业农耕教育活动, 提高农业管理服务功能等,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农业经济区域化发展。

3.4 管理经营呈科学化发展

农业观光园的餐饮、住宿等管理多以个体户经营为主, 管理模式单一, 科学化的管理经营有利于当地更好的发展。因此, 应参考酒店餐饮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方法, 在对周围资源环境和游客资源进行具体分析评估后, 确定设计方案。在设计管理中强化员工培训业务, 增强服务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其规范化引导措施, 建立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

3.6 土地利用方式呈集约化发展

我国土地归各户农民所有, 土地规模小, 分布不集中, 为了创意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可实行股份合作制形式, 农民将土地经营权转交给企业进行使用, 实现土地的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农民可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工作或定期为农民发放相应的资金进行土地使用补偿,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发展。

4 结语

创意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创意农业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创新之路[8]。创意农业的现状研究对于创意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创意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于环境优化和功能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有利于城镇区域化经济发展。因此, 本文详细分析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 对创意农业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慧等.创意农业的内涵和景观分类及其表达[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 :194-197.

[2]吴婷.创意农业的起源与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14 (13) :89-91.

[3]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2) :11-15.

[4]徐大胜.在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中融入创意农业元素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12) :62-65.

[5]黄佳乐.文化型农业观光园的文化主题表达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10 (1) :65-68.

[6]章继刚.创意农业的特征及发展规划[J].专家视点, 2008 (12) :21-22.

[7]郭华蔡建明.创意农业的理论探讨、发展模式及国内外案例总结[会议论文]2009:71-79.

我国税制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篇9

1.税制结构的概述

税制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税收体系整体的布局和总体的结构, 它是根据国家当时经济条件的状况与未来发展要求, 在特定税收制度下, 由税制、税类、税种等要素构成的有主次地位, 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可以说是税制构成税收体系, 税收体制中的主体税与主体税和其他税种之间的关系情况决定着税制的结构。税制结构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的是主体税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税和辅助税之间的配合等问题, 通俗来说也就是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配合问题。其中直接税是指纳税人自己本身承担税负, 不存在税负转嫁关系的一类税, 主要包括所得税和财产税, 本文主要研究所得税部分。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不是负税人, 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一类税, 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与营业税等。而且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制约着一个国家税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说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的同时, 税制结构也必然需要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我国税制结构发展历程分析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 我国对税制进行了建设。 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行国营企业的“利改税”制度。在这之后我国虽正式的建立了增值税制度, 但是在征税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重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为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1994年我国对税制结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建立了与国际管理相适应的增值税制度。当年我国的税收总额为5126.9亿元, 直接税收入为1208.6亿元, 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3.6%。间接税收入为3901.4亿元, 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6.4%。并且开始实施分税制度, 即分开管理的税收机制。现在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 当前实行的依旧是分税制度, 为了保证我国税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我国根据税种的特点将其分为了三个层面, 分别是分权、分税和分管,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我国税制结构发展的必要阶段。所谓的分税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联系中央税和地方税收, 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来优化我国的税收机制。我国的税制结构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优化, 并且不断加强了对税收制度的改革工作, 在未来希望可以不断改革当前的税收机制, 尽可能的向发达国家汲取经验, 合理的分配各税种间的比重关系, 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利。

二、我国税制结构现状

1.间接税在总体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过高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各种税种都开始出现并且成为推动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间接税在总体税收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呈现出较高的趋势, 并且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5年全国税收收入合计124892.0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80%, 与经济增长基本协调, 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正在持续见效, 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构成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种类为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这些都是构成间接税的重要部分。我国的间接税占据了总体税收中的大部分, 远远超过了直接税种的比例。我国的税制结构虽是双主体税制结构但相对来说仍表现出间接税过高、直接税过低的现象, 造成了我国税种之间的巨大落差, 这就使得我国的税制结构十分不合理。而间接税过高不仅会使得我国的税种结构十分不合理, 还会对我国的市场价格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间接税过高会产生税收转嫁的现象, 导致各个企业的税收压力不断加大, 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往往会因为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面临倒闭。同时, 间接税过高还会使得我国的财政收入调节面临较大困难, 直接税的比例过低使得财政结构不合理, 无法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国的税制结构十分不合理。

相关资料显示, 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6.9%。从税收结构来看, 我国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值从2010年的0.48上升到2015年的0.59。间接税比例的下降, 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下滑、投资的减速、产能的下降, 是税基缩小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边际税率下降。在未来, 我们应当进一步调整税制结构, 降低间接税的边际税率, 减轻国民经济的总税负, 促进投资与消费, 从而降低间接税所占的比重, 使我国的税制结构进一步向直接税为主体发展。

2.所得税的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未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当前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财政收入也随之不断提高, 这给我国政府的基本开支带去了一定的便利, 尽管我国的财政收入正在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依旧发现了较多问题, 2012年我国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5.32%, 2013年的比重为26.20%, 2014年的比重为26.87%, 2015年的比重增加到了28.62%虽然所得税的收入在总体税收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的在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所占比例仍然不大。所以间接导致我国的税收结构十分不合理。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税制结构, 我们首先会对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规定的统一征收的关于自然人的所得制定的税收,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因此出现的税收种类不断丰富, 个人所得税在近些年获得了较大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 对我国的税收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来调节当前的税收收入,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也可以帮助政府筹集到更多的财政收入, 这对于今后的宏观发展来说十分有利。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个人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在研究时发现个人所得税的比例却没有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导致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在总体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使得财政收入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导致我国税制结构与发达国家税制结构存在差异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 人均国民收入的地位也在世界领先的行列, 给个人所得税普遍的征收提供了夯实的物质基础, 能够有效的对个人收入的水平进行核查与各种费用的扣除。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水平较低, 人均国民的收入水平也不高, 所得税所征收的税源非常有限,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人都从事个体或小规模的经营、农业等难以核查个人收入水平的行业, 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可行性上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所以就造成了我国间接税所占比例过重的局面。

2.税收征管水平

从税收的征管水平来看, 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手段具有现代化, 在申报纳税、税务审计、年终说的税汇算清缴、税收咨询、 税务资料等工作中广泛的运用到了计算机。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拥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就使税收征管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些都符合所得税征管水平比较高的要求, 所以所得税成为在税制结构中占主要地位也就成了必然。而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不高, 在税收征管的手段和技术上也相对落后, 又加上我国存在较多的城市非正式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 就使我国在所得税的征管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就间接税中的流转税来说, 它一般采用从量定额或者从价定率的征收方式, 相对于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的征收在征管水平上要求不高, 在征收方面上要容易许多。所以这种现实的情况就迫使我国只能让间接税在税制结构中占较重的地位。

3.税收政策目标

从税收政策的目标来看,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严重, 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就需要缓解社会矛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来抑制贫富之间的差距。所以发达国家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更加有效的去配置资源和调节收入的公平分配。所得税拥有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这就为发达国家必然会选择让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占主要的地位来实现发挥宏观效率和税收公平的目标。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身负着迅速发展经济的历史任务, 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量的并且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作为基础保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间接税拥有税源及时稳定, 并且经营者的盈利水平对税额并不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实现税收效率上较所得税来说也占有一些优势。所以说发展中的国家认为间接税与所得税比较来说, 前者更具有实现收入目标的直接性。也就为我国间接税在整体税制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提供了依据。

四、双主体税制向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

1.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 重构我国税制结构

美国作为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左右开始其税制结构就以直接税为主体, 间接税起辅助作用。在该税制结构中直接税所占的比重均在75%以上, 2011年美国直接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6.3%, 而间接税所占的比重在近些年几乎未超过20%。所以对我国来说在对当前的税收机制进行改革时首先应该不断降低当前的间接税比重, 这是因为我国的间接税比重占据了税收比重的大部分, 并且总体来看基本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 稳定社会秩序;还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对当前的企业税收比例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少, 制定出合理的税种, 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又要满足我国政府征税的要求, 只有实现了双赢才能保证所改革后的税收机制充分发挥其效用, 不断优化我国当前的税收结构。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降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还应该不断完善当前各个地方的税收体系, 建立健全的分税机制, 完善相关的税收资源,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要完善信息共享制度, 将相应的财政信息和税务信息及时更新到相关的信息平台, 这样才能帮助社会群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税收机制, 不断优化我国的税收结构。同时也能为我国的税制结构由双主体结构不断的向直接税为主体结构的发展提供基础力量。

2.加快税制结构的改革, 促进我国税收机制的公平性

尽管当前的税收机制已经获得了很大进步, 要充分明确税收的本质, 通过改革当前的税收机制来发挥税收的作用, 利用合理的税收机制来调节好国民收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税收收入已经成为了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影响着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 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当前税收机制的改革力度, 要降低当前过高的间接税比例, 相应的提高直接税占据税收收入的比例,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税制结构的合理性,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加快由双主体税制结构向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转换的步伐!

摘要:以税制结构为研究对象, 对我国税制结构的发展历程做出了说明, 并且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与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借鉴美国税制结构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税制结构应由双主体税制结构向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税制结构,间接税,直接税,双主体税制

参考文献

[1]崔军, 朱晓璐.我国税制结构转型改革的目标框架与基本思路[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4 (03) .

[2]刘源, 戚玉龙.国内外关于税制结构研究的观点述评[J].财经政法资讯, 2014 (06) .

[3]张洁.我国税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J].经纪人学报, 2015 (02) .

[4]王斌.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及改革模式的选择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

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趋势分析 篇10

一、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情况

从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1977)

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达到最大仅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2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达到最大仅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阅此,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1993)

在这16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顺差达到最大仅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2007)

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以2004年为界,可分为顺差规模较大阶段和规模迅速扩大阶段。前一阶段(]994—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400亿美元规模。后一阶段(2005—2007年),2005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预计2007年甽,达到2600亿美元,按此计算,这3年每年平均顺差规模将达到1798亿美元。

二、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主要工业化大国相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时间不算长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均出现过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且持续相对较长时间。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1784—1913年,贸易顺差持续129年,其后顺差也时有山现;美国自1874—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顺差;德国自1952年以来,连续55年顺差,近5年来顺差规模一直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顺差达到20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2%;日本自1981年以来连续26年顺差,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现贸易顺差也不过只有14年。

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各国都是在国际收支出现较大负数情况下,才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很少有同家在顺差时要求贸易实现平衡。德国、日本长期存在较大贸易顺差,但都强调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是“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得到世界公认,是外需强劲的结果。这对我们回应近年来欧美等西方同家以顺差为借口不断对我人民币升值施压、强调“中同制造”得到世界认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顺差规模增长幅度最大

我国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20亿美元,到2005年的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2007年的2600亿美元,每年依次增加了700亿、755亿、825亿美元。而德国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955亿美元到2002年1328亿美元增长幅度最大,只增加了373亿美元。日本贸易顺差从1997年826亿美元到1998年1073亿美元增长幅度最大,也只增加了247亿美元。

(三)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仍处于合理水平

目前我国顺差与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德国相当,比日本最高点还低一些。2006年,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18.3%,德国18.4%,日本11%。我们对日本、德国和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在持续顺差期间)最高水平进行比较,日本(39%,1986年)最高,我国(23.7%,1998年)略高于德国(22.6%,1988年)。

三、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剧增的原因分析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由此转移部分贸易顺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力‘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而同期对我国台湾逆差663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5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240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82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537亿美元。

(二)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我形成严重依赖

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产品需求强劲。2004—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到5.4%,世界贸易增长率均在6.0%以上,最高达到8.0%。我国制造业基地珠三角、氏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反映,近年来出口订单明显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抢订单变成挑订单。一些公司由于订单量都很大,而且客户还在继续加单,公司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各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70%,纺织产品占30%,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

(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

汽车安全气囊发展趋势分析 篇11

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 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 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 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之后, 立即引爆气囊包内的电热点火器 (即电雷管) , 使其发生爆炸, 这一过程一般只需0.05秒左右。点火器引爆之后, 固态氮粒迅速气化, 大量氮气化, 大量氮气立即吹涨气囊, 并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 气囊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安全展开。

安全气囊系统, 属于辅助约束系统 (SRS) 。它的作用是在碰撞过程中弥补佩带安全带仍不能保护乘员头部、脸部、胸部和膝部的缺陷。

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汽车的安全设计在整车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汽车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 主动安全系统旨在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防范事故于未然。被动安全系统是事故发生后开始起作用, 以减缓事故严重程度。

汽车安全气囊属于被动安全系统。我国2000年实施了CMVDR 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该法规等效于欧洲ECE R94法规。最近, 我国的侧面碰撞法规已经开始实施, 这将对我国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和驾乘人员保护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车安全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将带动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发展。据预测, 2009年前排乘客侧面保护气囊的安装率将会是2006年的2倍, 侧气帘的安装率将是2006年的4倍。

2 国外安全气囊的发展

安全气囊的雏形是美国人Jhon.W.Hetrick发明的安全气垫。1952年Hetrick发明了他自己之称为“汽车安全气垫”的装置, 用来减轻急刹车或正面碰撞带来的严重伤害。这是一种纯机械装置。用于使气囊膨胀的压缩空气贮存在一个压力容器中, 连接着弹簧的质量块用来感应汽车的减速度。当质量块产生位移时, 能打开一个阀使压力空气从压力容器中冲出来, 以使气囊膨胀。气囊可装在方向盘中、手套箱门上、仪表板上部以及前排座椅的靠背。

早期的空气囊主要用于与其它安全装置一起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1960年, 安全气囊技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并转为民用。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NHTSA) 开始建议制定一个可选择的安全气囊法则, 鼓励汽车厂商去发展安全气囊。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用、福特, 德国奔驰, 日本丰田等汽车公司以及美国MORTON公司、TRW公司、德国TEMIC公司、ICT研究院、日本DAICEL公司、瑞典AUTOLIV公司等均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 其中1971年5月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火箭推进技术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这些综合力量使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4年,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NHTSA) 在著名的“联邦汽车安全标准”中的208条款《乘员碰撞保护》 (Federal Motor Vehicl Safety Standard208, 简称FMVSS208) 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 这为安全气囊的发展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FMVSS208条款是汽车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 欧洲也颁布了ECER94法规, 紧接着日本丰田、本田, 美国福特、克莱斯勒, 德国宝马, 瑞典富豪等汽车公司纷纷开始销售配有安全气囊的汽车。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美国、欧共体、日本已正式立法在汽车上配置安全气囊, 双气囊已成为绝大多数主流轿车的标准件。

3 国内安全气囊的发展

我国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汽车碰撞安全和军工专家才开始关注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世界汽车进军我国, 我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1992年, 我过自行研制的FS-01安全气囊通过撞车试验。我国的政策法规也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九五”规划期间和“十五”规划中, 国家经贸委和汽车行业将安全气囊列为我国汽车零配件三大重点发展项目 (电子喷油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安全气囊系统) 之一, 尤其是在1999年10月28日, 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DR294) 。这个设计规则明确提出对汽车乘员在发生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标准。所述的安全要求。CMV-DR294的发布间接地对汽车配置安全气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无疑是中国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同时也对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 国内许多大学与事业公司的研究与产品已初具基础, 其中部分研究与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清华大学的黄世霖等人在汽车碰撞实验研究中, 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国产汽车中安全气囊的匹配技术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点火控制模拟、汽车碰撞的过程模拟和实验验证以及有关软件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对国内的汽车安全气囊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汽车安全气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 汽车安全技术中的安全气囊技术近年来也发展得很快, 智能化、多安全气囊是今后整体安全气囊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乘客类型, 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系统采用重量、红外、超声波等传感器来判断乘客与仪表板远近、重量、身高等因素, 进而在碰撞时判断是否点爆气囊、采用1级点火还是多级点火、点爆力有多大, 并与安全带形成总体控制。通过传感器, 气囊系统还可以判断出车辆当前经历的碰撞形式, 是正面碰撞还是角度碰撞, 侧面碰撞还是整车的翻滚运动, 以便驱动车身不同位置的气囊, 形成对乘客的最佳保护。

上一篇:仪表的防爆设计下一篇:垂直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