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治

2024-09-12

风险防治(精选6篇)

风险防治 篇1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网络组成形式, 在其产生后, 由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以及竞争力, 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将企业集群视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在我国,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在广东、江浙一带也涌现出一批中小企业集群, 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然而, 在这些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 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集群, 尤其是哪些结构比较单一的企业集群却陷入衰退, 失去原来的竞争优势, 致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通过研究后发现, 企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那些推动企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也会同时给企业集群带来风险, 成为导致企业集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

1. 企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导致集群纵向价值链上各个企业资产专用性的提高, 降低了集群内企业和整个企业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专业化分工使得处于企业集群内部纵向价值链上企业合作关系更紧密, 相互依赖性更强。而且由于每个企业都是在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领域从事生产,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是, 由于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专门从事生产领域的不同, 生产过程中就需要投入大量不同的专用性资产。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持续深化, 资产的专用性将会不断提高, 这就意味着企业难以从价值链中推出, 企业资产越来越难以移作他用或者是即使能移作他用也只能实现很小的价值。因此, 专业化分工将会导致纵向价值链上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风险增大, 企业也会因为专用性资产的增加而对外界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此外, 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集群内纵向价值链上企业间的依赖程度增强, 一旦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 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将会出现“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会导致整个企业集群迅速出现衰退。

2. 企业集群内部过度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 增强了企业集群的衰退风险

在企业集群内部, 聚集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当集群内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 许多企业的利润将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但是, 对这些企业来说, 由于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 如果停止生产, 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企业将不得不继续从事生产。其中的一部分企业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 就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并利用企业集群的整体品牌和声誉而产生“搭便车”的行为。由于消费者对集群内不同企业的生产情况不了解, 往往习惯于根据集群的整体品牌和声誉做出购买决策。集群的整体声誉和品牌优势使集群内所有企业享受到正的经济外部性。对于那些偷工减料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 其行为给整个集群带来的机会成本远大于机会收益。而该企业自身承担的机会成本远却远小于它带给整个集群的机会收益。在获得巨大收益而只需承担较小风险的激励下, 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就会提供低质量的产品来冒充高质量的产品。长久下去, 在集群内部只有那些偷工减料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才能存活。低质量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 形成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一旦形成“柠檬市场”, 企业集群内部企业将会出现全行业的衰退。例如浙江省永康市保温杯生产企业集群内部过度市场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风险最终造成了该集群的迅速衰亡。

3. 协同及知识的溢出效性滋生了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惰性, 严重削弱了集群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集群的进一步演化

在企业集群中, 各企业相互协作, 共享集群内部的公共资源。企业因此获得了外部经济性。但是, 由于企业集群内部知识的溢出性, 使得大量的企业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以享受到创新知识溢出的好处。对这类企业而言, 与其自己投入之间进行研发和创新, 还不如“搭便车”, 利用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花代价坐享他人创新成果。而对于哪些进行创新的企业, 在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创新后获得的成果却被其他企业无代价获取和复制, 并没有因为创新获得垄断利益, 将会打击其创新的经济性。最终, 协同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促使企业集群获得外部经济性的同时, 也滋生了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惰性。致使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水平长期锁定在既定的水平上, 集群的创新能力被削弱, 集群的升级和演化过程将会遭受阻碍。

4. 企业集群内企业与辅助性机构的相互关联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 也导致了企业集群的自我封闭, 从而使整个企业集群不能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能量交换, 企业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减弱

在企业集群内部, 企业与辅助性机构构建的网络化结构强化了彼此间紧密的关联性。在长期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 企业与辅助性机构建立的信任关系,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集群内交易的进行,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但是, 当企业习惯于集群内部信任关系而进行交易后, 他对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交易就会有一定的排斥, 不愿与外部企业进行交易, 以及信息的交流。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 整个企业集群将会越来越与外界相隔绝, 企业集群自身将变得越来越封闭。集群内企业, 以及辅助性机构只能处于这个封闭的环境下运作, 对外界信息和知识技术的了解甚少, 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下降。

二、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防治对策

1. 通过企业集群内部产业系统的分解, 对由于集群内部纵向价值链上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所引起的集群内生性风险进行防治, 增强企业集群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

企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导致集群纵向价值链上各个企业资产专用性的不断提高, 加剧了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风险。而且, 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 企业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企业集群将会因此面临更大的风险。要对集群风险进行防治, 可以根据模块化理论对产业系统进行分解, 使得纵向价值链、顺序式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模块间平行的立体网络关系, 降低模块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依赖程度, 化解集群的资产专用性风险, 增强企业集群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

2. 加强企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和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信任关系网络的构建, 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企业集群内部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过度竞争, 导致了企业集群内部“柠檬市场”的出现, 最终引起企业集群迅速衰退甚至死亡。为了防止“柠檬市场”的发展陷阱,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产品品牌建设, 使得顾客根据产品品牌容易获得关于产品优劣等方面的信息, 有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2) 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力度, 以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打击企业的不法行为, 制订和协调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来提高集群的产品质量,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 培育市场中间商或中间机构, 利用其向外界传递和强化市场信号, 改善商品买卖双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状况; (4) 建立、健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本交易市场, 减少集群内部企业的退出生产的障碍。

3. 在企业集群内部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机制, 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集群的升级与演化

对于企业集群创新惰性所引起的内生性风险的防治。首先, 必须改善集群内部的创新环境, 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为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研究提供服务, 调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其次, 加强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与辅助性机构、科研单位的协作关系, 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提升整个企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再次, 政府应该为企业集群内部的创新行为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法律上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维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上为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帮助, 或者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投资。

4. 促进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与集群外部企业和机构和合作与交流, 改变集群的封闭状态

对于由集群自我封闭所带来的内生性风险的防治, 需要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与外界的联系, 强化集群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和机构的相互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集群内外企业、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集群内部企业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 可以从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有用信息, 学习或引入外部先进的管理方法, 改变企业集群由于自我封闭形成的僵化状态, 不断增强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摘要:企业集群在产生后, 各种集群风险会伴随着集群的生命周期而产生和累积, 最终将会导致企业集群的衰退甚至衰亡。在这些集群风险中, 内生性风险是导致企业集群衰退的根本原因。本文对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集群内生性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风险防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2)

[2]刘巨钦:企业集群成长机理与竞争优势培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蔡 宁 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 2003 (4)

[4]蒋迪娜: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及其化解.统计与决策, 2005 (6)

[5]徐 博 邓宏兵等:产业集群风险研究, 经济与管理. 2006 (11)

风险防治 篇2

工作

——在全省工商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0年7月28日)

陈上权

同志们: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工商系统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省局党组决定召开此次省、市、县三级的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今天,省局在家的班子成员、机关副处长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了会议,一会儿柏云局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局党组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扎扎实实抓落实的具体行为。下面,我受党组的委托,对系统上一阶段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作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一、正视成绩,客观清醒作总结

近年来,全省工商系统在国家工商总局和省纪委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工商系统实际,积极试点探索实践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在2008年局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09年省局部署机关4个处室和6个市工商局及其所辖部分县工商局、工商所等共35个单位扩大和深化了试点工作,部分市、州和县、区局主动跟进,开展了试点工作。今年初,省局党组决定在全系统深入推进廉政 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以此为抓手,推动本年度惩防体系建设再 上新台阶。

本月15日至16日,全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现场会在省工商系统成功召开。系统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从系统来看,以成都市、达州市为代表的一部分市、州局在这项工作上,主题鲜明,各具特色,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见到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都市局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金信工程”信息网络平台,依托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的有效防控;达州市局围绕“三项权力”的运行,动态查找风险、预警防控风险、全方位化解风险,将风险防控深入到了工商工作的每个环节;巴中市局自发试点较早,并率先在全系统出台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的具体办法,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行政决策、队伍管理等方面的42种具体行为纳入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制定了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臵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在我省工商系统起到了先行的作用;眉山市局强化制度防范,制定了《眉山市工商局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规范(试行)》等有针对性的制度,增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操作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宜宾市局以规范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能、职责为抓手,对工作规程、流程进行优化和固化;广安市局把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与推进规范化服务型工商建设相融合,在全市系统统一了履行审批职能、执法职能、监管职能和内部管理职能的工作标准;乐山市局在全市系统建立健全基层工商所设立专(兼)职纪检监察员制度,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重心下沉,防控关口前移。德阳、南充、资阳、广元、内江、雅安、绵阳等市局也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县、所探索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都为全系统全面、深入推进这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起步时间不长,还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统一、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等问题。探索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又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下一步,先行试点的单位,不能有松劲歇息的念头,不能停滞不前,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总结工作经验,为系统推进此项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为跟进的单位起好表率和引路作用。特别要及时总结各业务条线、各岗位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风险,及时化解风险,有效防止腐败问题发生的典型经验。要探索对风险集中、发生腐败问题的可能性较大的部门和岗位进行机制制度创新。开展此项工作起步较晚的单位,要提振信心,扎实推进,学习先进,迎头赶上。

二、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抓推进

国家工商总局、省纪委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总局自2008年开始,一直把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力推进。宁夏、甘肃、江苏、北京等兄弟省、市工商系统已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在07年底08年初,工商总局选取了宁夏、甘肃等地工商部门试点;这个时期成块成线开展试点的地方和单位不多;尤其是像工商这样认真、扎实、系统并取得明显成效的试点和推进该项工作的单位更少。工商系统整体探索试点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的做法和成效,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认为该项工作是完善惩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工商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乃至工商事业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

四川省对中央部署的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省工商系统探索试点的过程中,欧泽高书记等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和认真指导,希望并要求我们抓出成效,抓出经验,在全省起好示范作用。今年,在省纪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泽高书记代表省纪委常委会对该项工作作出了部署。5月,省纪委省监察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试点的文件,选择成都等6个市、省民政厅等8个省直部门和部分高校、国有企业进行试点。6月,省纪委常委会听取专题汇报,强调要通过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督促党政领导干部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强化对权力过程的监督,切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7月,全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现场会在省工商系统召开。如前所述,会议充分肯定了工商系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的试点单位深刻体会到:掌握了各个层

面和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就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对象、岗位、环节

心中有数,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臵,降低问题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的程度。通过这一工作,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各类案件与事故,维护国家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工商部门的良好形象,降低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廉政风险和履职风险,从而保证广大工商干部的廉政安全和履职安全。

实践证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紧紧抓住了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把预防腐败工作的口号变成了实践,把一般要求落实到有针对性的操作行为,为源头防腐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机制和有效的载体,是有效促进业务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相融入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实践;是推进各级工商机关履职尽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广大工商干部依法行政和正确、高效、平安地履行职责的可靠保证。加强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既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约束、程序规范和行为监督,也是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工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推进的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按照省局党组《关于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意见》(川工商党„2008‟67号)的部署和今年初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这次会议的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深入地推进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这次会后,系统要认真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能有盲区盲点。

三、突出重点,破难攻坚抓深入

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和省纪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全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按照省纪委具体部署要求,进一步围绕“三项权力”,通过抓住重点岗位、重要环节,实现关口前移,源头防控,有效保证干部职工的廉政安全和监管安全。力争在两三年内,初步形成覆盖全系统各个领域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网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程序运行、技术监控和考核评价等配套体系,形成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预防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第一、着力抓住两个层面

一是抓岗位防控流程。要始终抓住行使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队伍管理权的单位、岗位和人员这些重点,以职能职责为依托,扎实认真地梳理工作职能职责、工作程序和权力运行轨迹,查找风险点、制定完善防范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年度为周期,组织排查风险点、分析修正风险点及完善防范措施的动态循环岗位风险防控流程。通过开展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准确查找廉政风险点、及时制定完善防范措施等,让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权力是什么,该干什么,该怎么干,风险点在哪里,如何防控等。促进干部职工不断自我提醒、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

二是抓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风险查找、风险防控、风险管理“三大机制”。建立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后期处臵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分级分类、循环动态的长效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制度机制,优化、固化工作流程,积极实施教育防范、制度防范、程序防范、技术防范和监督防范。

第二、着力把握五个环节

一是查找环节。风险点的查找要把视野、触角和措施,落实到各个具体岗位,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具体环节,真正触及到权力运行的核心环节和敏感区域,查找出来的风险点一定要是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隐患,决不能空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或搞成违反制度规章情况的简单罗列。风险点查找要立足岗位全覆盖,突出重点,对岗不对人;既要人人参与,又不搞人人过关。各业务条线既要自下而上查找风险点,又要自上而下梳理汇总风险点。越到基层和具体岗位工作越要具体、细致。要把查找风险点作为日常工作中常态化的“扫描”,而不是一阵风。

二是评估环节。准确评估风险,既是对查找环节的把关,又是确定防范重点,分级管理、动态管理的依据。要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点,明确防范管理的领导责任和办法。各业务口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查准找全风险点、严肃严谨地评估风险等级的责任。要把查找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公示,让广大干部群众来评价风险找得准不准、实不实,让大家都能清楚识别风险点和有效监督风险点。

三是防范环节。防控措施要紧贴业务工作流程,与党风廉政职责和业务职责紧密相联,相关措施力求具体化,使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要注重从体制、制度和工作流程、操作程序入手,形成标准化、操作性强的防控模式和规范化的处臵措施。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要跟进到哪里,教育制度监督就要落实到哪里,确保每个岗位上的干部都受到应有的监督制约和提醒教育。

四是考核环节。对风险查找、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执行到位情况、效果,要建立考核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核。对工作情况好的、一般的、差的,要有分别不同情况的处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要研究考核评价机制如何定性、定量的问题。如,把登记许可工作质量评查结果、市场监管工作质量评查结果、违纪违规案件发案率、责任追究案件发案率、消费者投诉案件办结率、行政执法案件的复议诉讼及败诉率、行风评议满意率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

五是监督环节。要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情况、制度执行情况、防范措施落实情况、风险管理情况等,制定和完善监督措施及手段。要研究结合信息化建设加强程序化、网络化、技术化等监督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增强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三,着力解决四个难点

一是解决思想障碍问题。主要是克服与己无关和不愿晒权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一些同志错误地认为廉政只是领导干部的事,离自己很远,不能重视和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和隐患,或自觉意识不够、主动关注不多;有的认为自己手中就针尖大点权力,出不了多大的事,不愿将它公之于众,不愿暴露那些可以为自己带来方便的“潜规则”,不愿意触及到权力运行的核心环节。这些思想上的疏忽和麻痹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必须认真清理并加以纠正。

二是解决“瓶颈”问题。廉政风险点推进到现在,很多单位完善了制度措施、制定了岗位工作规范、绘制了工作流程图和风险防控图,但对后一步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好。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通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将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查找出了风险点,制定了制度、措施,这仅仅是工作的前一半。而决定成败即风险防范管理效果的是如何抓防控制度的到位和防范措施的落实。从这个意义讲,前一半是基础,后一半则是关键。因此,工作中必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抓防范管理责任的落实、各项防范制度的落实和各项防控机制的落实。

三是解决上下联动问题。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各级局机关的各业务口要结合业务工作实际,认真查找风险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防范措施、优化业务流程。同时,还应收集、汇总、分析从本工作条线具体岗位上查找出来的风险点,总结升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形成对业务条线具体岗位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东西。同时,要加强调研指导,积极开展信息的交流沟通。

四是解决操作难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查找出的所谓风险点与岗位工作的结合度不高,有的甚至与工作实际脱节。如,将工作中和岗位上的风险多归结为思想道德风险,或是违反规章制度的一些简单的表现,真正从岗位职责、体制机制方面去查找风险的少。解决操作难问题的关键是 “融入”和“落实”。只有克服了“两张皮”现象,才能有效避免把风险点防控变成纸上谈兵、空对空的状况。

四、强化责任,统筹兼顾促发展

一是进一步在责任落实上下功夫。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一项涉及全局的重要任务,全系统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由“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要按照“谁行使权力,谁梳理风险,谁管理风险”的要求,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风险防范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基层一线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自查,形成定期检查的长效制度。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业务流程 的再造,加大业务条线自律监管的力度。纪检监察机构要充分发

挥监督、协调的帮促作用。

二是进一步在岗位覆盖上下功夫。从重点岗位、重要人员、重要环节入手,建立起面向全系统、覆盖所有业务口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业务发展和廉政风险的同步管理。通过全员防控、全过程防控和全方位防控,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环节和流程中去。

三是进一步在动态管理上下功夫。用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思路,将廉政风险防范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环节,根据职能职责、制度机制、政策、时间等因素的变化,建立周期排查风险点的动态防范管理模式。

四是进一步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抓好梳理、优化、固化权力运行流程,按照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三项权力”配臵结构和运行机制。将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提炼上升为制度层面,形成动态管理和长效防控的制度机制。

五是进一步在统筹增效上下功夫。要把推进风险防范管理融入业务工作、融入管理创新、融入制度建设中,与工商机关队伍建设、行风建设、效能建设以及规范权力运行、政务局务公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协调联动,形成综合效应,提高整体效果。

风险防治 篇3

【关键词】 授信业务 案件风险 防治

授信业务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授信业务案件涉案金额高、危害大,也是当前商业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

1. 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案发趋势

1.1授信业务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授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未使用的不可撤消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根据法律法规及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对案件的定义,授信业务案件主要有贷款诈骗案、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案、违法发放贷款案、违法出具金融票证案、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案、以及高利转贷案六种表现形式,当前公安机关的立案标准是贷款诈骗案金额在2万元以上,其他案件的立案标准是金额在100万元以上或给银行造成损失20万元以上的事件。

1.2当前授信业务存在的主要案件风险特点及趋势

1.2.1外部信贷欺诈呈上升势头。信贷客户故意提供银行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银行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银行应认定为信贷欺诈行为。目前,欺诈手段越来越隐蔽;国家重点调控涉及的领域信贷欺诈现象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地方政府部门参与或默许造假的现象,内部欺诈日趋严重。

1.2.2内外勾结,内部管理不作为。每一例得逞的外部欺诈事件背后,往往都能发现银行员工不作为的问题。内部管理不作为导致多个风险防控环节的失效。

1.2.3外部环境诱发的案件及民间高息借贷风险值得警惕。当前,一些受调控政策影响领域的客户,难以在原行业维持经营,而转向高风险的行业,他们利用原有企业的资信情况,从银行获取资金,用于民间借贷或转到资金短缺的房地产市场、大宗商品贸易市场、资本市场。

1.2.4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引发市场风险。贷前调查不尽职,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贷款合规性审查和审批缺乏独立性,存在少数人影响审批决策现象;贷后管理不到位,风险缓释措施不落实,存在贷款发放进度和项目实际进度不匹配,实际资金用途与借款合同的约定不符,甚至挪作他用或者流入资本市场的现象。

1.2.5部分违规操作的背后隐藏着利益输送。一些授信业务的操作风险事件很难用疏忽、操作不当、能力不足等理由来解释,这其中不乏直接或间接利益輸送的现象,通过违规操作为小集体或个人牟取利益。

2. 授信业务案件风险成因分析

2.1授信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案件风险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授信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控制水平有所提高。但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和独立的授信审批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业务经营中,依旧存在着偏重业务扩张、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风险控制、粗放经营等造成银行资金巨额损失的现象,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暴露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中缺乏先进的信贷文化和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在征信、授信和贷后管理机制存在薄弱环节,缺乏规范的尽职要求和独立的后调查评价机制。

2.2授信业务从业人员合规经营意识淡薄是案件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现实案例中,一些授信业务从业人员只知道其做法违反了银行业务制度的规定,不知道实际已触犯了《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只是尚未达到公安机关的立案标准而没有被立案查处;部分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只重视抢劫、盗窃、贪污等经济案件的防范,对因调查、审查、经营等环节的工作失职造成的案件风险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从业人员错误地认为只要不造成重大损失就不构成案件,而对违法发放贷款在一百万元以上即达到刑侦立案标准等规定并不知晓,存在重信用风险、轻合规风险的思想,合规意识淡漠。

2.3过度营销是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利益驱动因素

当前,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经营业绩的过分追求导致一些基层机构在信贷经营过程中的“过度营销,过度授信,过度服务”,一方面助长了客户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内部人员还为了“小集体”或个人私利,故意隐瞒不利信息,提供假数据或无事实依据的主观判断,甚至协助、勾结客户造假,人为地制造了一些案件风险隐患。

3. 防治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措施

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发生,不仅给银行带来财产、声誉上的损失,而且也给员工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强化内控管理,防治授信业务案件风险是现阶段重中之重的工作。

3.1建立稳健的授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培育良好的信贷文化

要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垂直管理体系,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一是垂直设立各级授信管理部门,对授信风险实行自上而下垂直性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化、技术型和不受行政影响的独立授信审批制度,提高授信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客户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尽职调查,多方面强化监控、制衡与纠偏机制。三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要科学设定和持续监控关键风险控制点,前瞻性地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

3.2加强教育,提升员工合规经营意识

结合案例,在信贷人员中积极开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以及《刑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警示教育活动。要将相关法律知识纳入客户经理等岗位的资格考试的范围,使授信业务条线员工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合规操作意识。

3.3加强真实性管理,提升信贷反欺诈能力

在剖析信贷欺诈典型案例基础上,通过案例汇编、内部专栏宣讲等方式,加强正面经验介绍和反面警示教育,提高全员反欺诈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尤其要加强信贷人员的反欺诈培训,落实授信业务真实性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提高反欺诈专业技能。

无论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原因,授信业务案件的发生都直接与授信业务真实性管理不到位有关,离开了虚假客户身份、虚假交易背景、虚假押品等虚假授信材料,授信业务案件几乎可以杜绝;而且,授信业务从客户营销到信贷放款,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流程,涉及到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分管行长等多个角色,单人作案的可能性很小,从这一点上来讲,授信业务案件风险防控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加强授信业务基础管理,层层落实授信业务真实性管理的各项要求,这是防范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利器。

3.4严格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化贷后管理

要保持专业敏感性,对于存在违背经济规律、财务逻辑、行业惯例、投资规律等疑点的客户,要做认真分析和甄别,审慎决策。合理确定授信期限,防止客户将还款资金挪为他用。要严格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相关要求以及银行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加强对贷款发放与支付的审核。落实资金监管账户管理措施,对销售资金回款计划和房地产销售进度严重滞后的借款人要重点关注,做好跟踪监测工作。加强贷后管理,对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3.5建立罚则约束机制,加大违规人员成本

罚则约束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对于违规的金融机构或人员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因违规失职行为造成银行贷款不良或损失的,在给予纪律处分的同时,应追究其民事责任,对银行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偿。要建立违规违纪人员黑名单制度,禁止商业银行招聘使用因违规违纪而被他行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加大违规人员流动成本。

风险防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0例,女性70例。患者年龄在37~72岁之间,平均(51.78±7.92)岁。153例患者已婚,47例患者未婚。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病程在5~44年,平均(26.99±5.11)年。患者住院次数为1~11次,平均(4.87±0.93)次。发病年龄在18~62岁之间,平均(26.34±2.93)岁。所有患者均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其中主要为氯丙嗪、舒必利、利培酮和奎硫平。

1.2 方法

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50岁以下组和50岁以上组;按照病程分为10年以下组和10年以上组;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按照服药剂量分为低剂量和高剂量;按照服药年限分为5年以上和5年以下。

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所发生躯体疾病的种类及例数。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精神分裂患者,共发生躯体疾病40例,占20%。其中包括心律失常16例,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7例,高血压5例,胆结石5例。患者年龄越大,精神病病程越长,抗精神药物时间时间越长,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剂量愈大,其发生躯体疾病越多。组间对比,P<0.05,见表1。

3 防治方法

经过我院的本次试验发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会伴有其他躯体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三种为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经过对患者年龄、病程、服药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患者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病程、药物使用时间、使用肿瘤、服药剂量。

因此,我院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服药方案[3]。在患者服药前,做好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避免患者为求治疗效果,盲目相信其他小广告等。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监测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4],以调整用药剂量。充分注意患者服药期间的毒副作用,并尽量用低剂量药物维持患者疗效。

此外,医师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平衡膳食。嘱患者适当运动。采用心理干预措施等方法,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精神疾病。患者一旦出现躯体疾病,需要及时治疗,不能随便使用药物治疗。

总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躯体性疾病,需要定期为患者检查,除了积极治疗精神分裂疾病外,还需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风险以及临床防治方法,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1月至201 1年12月收治的2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发生情况, 并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我院200例精神分裂患者, 共发生躯体疾病40例, 占20%。其中包括心律失常16例, 高脂血症7例, 糖尿病7例, 高血压5例, 胆结石5例。结论 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患者, 其发生躯体疾病情况较多, 临床应提高对患者此情况的重视程度, 做到合理治疗。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顾佩华, 吴人钢.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躯体疾病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 18 (2) :113-114.

[2]毛兰芳, 乔惠君, 黄慧玉.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相关因素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5) :406-407.

[3]叶泽文, 代高坤.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2) :66-68.

风险防治 篇5

1 沂南县畜牧业基本情况

沂南是畜牧业大县, 也是传统肉牛养殖大县, 群众有着悠久的养牛传统和历史, 养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和地域优势。八十年代初, 沂南活牛就进入了港、京、沪市场, 并以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 当时年出栏量占全市1/3, 外调育肥活牛每年就达到4万头以上。近年来, 该县畜禽养殖及加工业迅猛发展, 成功打造了“全国首批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肉鸭产业第一县”、“全国肉鸭生产加工基地县”等品牌。2015年全县肉牛存栏8.1万头, 基础母牛存栏3.4万头, 出栏6.5万头, 规模肉牛养殖户330户, 规模养殖比重占25%, 奶牛存栏8200头, 羊存栏23.9万只, 兔存栏600万只, 生猪存栏56.2万头, 肉鸡存栏406万只, 肉鸭存栏1680万只, 随着养牛业的发展和牲畜的频繁调运, 畜间、人间布病感染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为了解本县养牛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免疫、以及从业人员对布病的认知情况, 增强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切实做好我县牲畜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控制和净化工作, 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于2016年5月份,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牛布鲁氏菌病风险评估工作。

2 病原特性

布鲁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 可分为羊型、牛型、猪型、犬种型、森林鼠型和绵羊副睾型共6种型, 但仅羊型、牛型、猪型、犬型对人致病, 森林鼠型和绵羊副睾型对人感染国内均无报道, 其中羊型布鲁氏菌对绵羊、山羊、牛、鹿和人致病力最强, 感染后临床症状重, 绵羊副睾型布鲁氏菌只感染绵羊, 牛型布鲁氏菌对牛、水牛、马和人的致病性较强, 猪型布鲁氏菌除感染猪外, 也感染羊、野兔和人。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比较强, 在水、土、粪、圈可生存4个月以上, 但加热60℃或日光暴晒10-20min可杀死, 对日常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0.1%新洁尔灭可生存30S, 3%来苏尔可生存1min, 1%~2%石碳酸可存活1~5min, 0.2~2.5漂白粉可存活2min。

3 流行情况

已知布鲁氏菌的宿主包括家禽、家畜、野生动物和驯化动物等60多种动物, 其中羊 (绵羊和山羊) 、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鹿、犬和其它家畜居次要地位。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全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报告有人、畜布鲁氏菌病疫情, 全世界布鲁氏菌病患者约有500-600万, 每年新发病人约50万 (WHO) , 而在我国2012、2013、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人数分别为39515、43486、59981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4 调查结果

4.1 养殖场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和抽样检测的形式, 对我县养牛场户66个, 其中奶牛场8个, 共3774头, 饲养规模均超过100头, 肉牛场户58个, 共1825头, 养殖规模如表1所示。

4.2 布鲁氏菌病情况

(1) 奶牛场户布鲁氏菌病调查情况:在调查的8个规模化奶牛场中, 疫苗免疫场占50%, 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情况也比较高, 都听过布鲁氏菌病并对该病有一定的了解, 在生产中采取了个人防护措施, 并定期进行消毒, 消毒的频率为1-2周/次, 没有养殖动物的调入调出, 对养殖动物进行中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的场占75%, 但是调查的奶牛场中, 发生不明原因流产的场占50%, 流产率在0.2%左右, 对养殖人员进行定期布鲁氏菌病检测的场仅占25% (见表2) , 说明奶牛场布鲁氏菌病传播的风险主要风险是奶牛场内部牛群间相互传播, 人畜间相互传播的风险也比较高, 此外还有一家奶牛场同时饲养羊, 牛、羊的混养, 增加了牛、羊间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

(2) 肉牛场户布鲁氏菌病调查情况:在调查的58个肉牛养殖场户中, 均未进行布鲁氏菌病疫苗的免疫, 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情况、消毒情况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 但是饲养规模在1~20头养殖户中, 尤其是1~10头的养殖户, 生产中有个人防护措施的仅占38%, 缺乏个人防护措施和消毒, 对养殖动物, 养殖人员均为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 此外不明原因流产场户占比高达25%, 因此散养户传播布鲁氏菌病的风险比较大, 在动物调运方面, 可能由于受到调查时间的制约和肉牛的饲养周期比较长的影响, 本县肉牛的调入调出的场的调出数量比较少且都是本地调动, 发生输入输出性布鲁氏菌病的风险比较小 (见表3) 。

(3) 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结果:本次调查采样按照饲养规模, 分为1~10头, 11~20头, 21~30头, 31~40头, 大于40头共5类, 每类采集样品10份, 肉牛共采样50份全血, 奶牛 (未免疫) 40份全血, 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46-2002》,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验方法进行筛选, 布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抗原产自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检测样品均为阴性。

5 防治的几点建议

风险防治 篇6

1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风险评估

1.1 评估方法

水源地风险评估可以基于因子权重法的相对风险评价方法来计算其各个指标的风险值。水源地的风险值是包含了风险源强度、风险源受体特征、风险源对受体危害等等各个风险的外在表征的信息。

水源地区域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领域:水资源可以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社会经济风险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等等。不同领域的综合风险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Ri为第i个小领域的风险值;Pij为第i个领域内的第j类风险的发生概率或污染风险指数等等;Wi’为第j类风险的加权值。

1.2 评估体系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选择三级或者二级评估指标。其中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可以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设置;水源地二级评估指标是全面反映一级指标的风险状况[1]。一般来说, 饮用水水源地的风险主要是来自社会经济风险、污染源风险、水质风险和水资源保障风险四个部分共同构成 (见下图[2]) 。

1.3 评估内容

1.3.1 环境禀赋评估

根据集中式水源地评估指标体系, 可以对某一水源地的环境禀赋进行评估, 如水资源分布状况、水质自然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等, 可以通过分值进行环境禀赋评价等级设置 (如:0-59“差”、60-70“低”、71-80“中”、81-90“良”、91-100“优”) , 让评估结果一目了然, 也便于计算和评估。

1.3.2 污染状况评估

就是对被评估地的水源现状的水质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得出达/超标水源地数量, 分析超标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对污染贡献值, 最后得出水源地的评估现状结果。

1.3.3 环境监管评估

环境监管主要有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及执法、环境应急响应等等方面。就城镇水源地环境监管的评估来说可以从水源地综合管理能力、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能力、水源地监测能力、水源地监察能力及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五个方面去综合评估。

2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2.1 科学划分水源保护区

根据环保部水源规划的相关要求, 依据《HJ/T338-2007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要对辖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分别规划处一级保护区面积和二级保护区面积, 为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实施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2 科学编制水源保护规则[3]

编制“水源保护区规划”, 涉及“水源地保护区防护 (保护与警告标识、相关的隔离设施等) 、保护区内点源治理 (保护区内污染点源搬迁清理等) 、保护区非点源防治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人为活动) 、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 (如涵养生态建设工程) 、地下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相关的法规制度制定等) 、应急水源建设 (如备用水源建设) 、水源地监测系统建设 (水质监控系统建设等) 、水源地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八个方面。

2.3 加强水源地污染防治力度

树立区域水环境保护观念, 加强水源地涵养区的生态修复, 落实污染防治措施, 确保地下水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积极推进水源地保护、环境整治工作, 提升水源地环境禀赋[4]。

2.4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保宣传力度

可以充分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 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城镇居民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树立群众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理念。此外, 通过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水源地规划的制定及具体环保行动中来, 增强执法效果。

3 结语

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 随着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 水资源短缺问题还一时难以从根本上缓解, 这也制约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 只有首先掌握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 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保证城镇居民饮用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摘要:简要论述了城镇集中式水源地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内容, 并提出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镇集中水源地,风险评估,防治

参考文献

[1]衣强.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

[2]刘继莉.吉林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0

[3]宋慧斌.山西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 2008 (12) :52-53

【风险防治】推荐阅读:

防治设计07-17

山洪防治07-17

自然防治05-13

合理防治05-15

沙化防治05-20

防治区划05-20

防治机制05-22

防治腹泻05-24

车辙防治06-01

科学防治06-11

上一篇:汉语综合课下一篇:医学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