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精选12篇)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1
对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高质量的社会审计报告应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应用和沟通功能,对所有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并尽量提供对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项以及所审财务报表之外的其他重要信息,以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重要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知情程度。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计划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和现行审计准则相比,准则修订稿主要从五个方面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功能。
一、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国际化应用功能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由此可见,现行准则评价财务报表的依据仅指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以应用对象仅限于国内企业,无法应用于国外企业。
准则修订稿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形成审计意见”。由于准则修订稿评价财务报表的依据是财务报告框架,其范围不仅包括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还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财务报告准则,所以应用对象从国内企业拓展到了国外企业,完善了我国社会审计报告的国际化应用功能。
二、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意见判断功能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意见段应当说明,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于审计报告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类型,除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其他三种类型,均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因重大错报或审计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财务报表使用者为了避免被存在质量问题的财务报表所误导,就必须判断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按照现行准则规定,判断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唯一依据就是审计报告意见段的措辞。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必须先找出审计报告的意见段,然后再根据意见段的措辞来判断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对于时间和能力有限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审计意见的判断难度可想而知。
准则修订稿规定:“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意见段使用恰当的标题,如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由于准则修订稿要求使用审计意见段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以后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直接根据审计意见段的标题,轻松了解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从而降低了审计报告类型的判断难度,完善了审计报告的意见判断功能。
三、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量化功能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当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之后、审计意见段之前增加说明段,清楚地说明导致所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所有原因,并在可能情况下,指出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由于现行准则使用的是“可能情况下,指出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的措辞,可以判断出现行准则对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披露的量化规定,仅仅属于鼓励性披露,对注册会计师没有强制约束力,因而无法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清楚获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量化信息。
准则修订稿规定:“如果财务报表中存在与具体金额(包括定量披露)相关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说明并量化该错报的财务影响。如果无法量化财务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说明这一情况。”由此可见,准则修订后将量化财务报表重大错报作为注册会计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从而完善了重大错报量化功能,保证了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的完整清晰性,避免了财务报表使用者使用审计报告时可能产生的误解。
四、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重要信息强调功能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除本准则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的两种情形以及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为了限制注册会计师滥用强调事项段美化审计意见,现行准则要求仅针对持续经营重大疑虑事项以及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两种情况使用强调事项段,导致注册会计师使用审计报告强调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其他重要信息的功能趋于弱化。
准则修订稿规定:“如果认为有必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已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该事项在财务报表中不存在重大错报的条件下,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不难发现,准则修订稿鼓励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合理使用强调事项段,增加对与财务报表有关且对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事项的披露,这有利于增强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重要报表信息的关注程度,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重大信息强调功能。
五、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信息分类披露功能
现行审计准则不要求在审计报告中分类披露所审财务报表信息和所审财务报表之外的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对这两种信息往往采用了合并披露的处理方式,造成了审计信息鱼龙混杂的结果。
准则修订稿规定:“对于未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但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且未被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如果认为有必要沟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并使用‘其他事项’或其他适当标题。”此外,准则修订稿还列示了包括期后事项、比较信息和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文件中的其他信息在内的其他事项。由于修订后的准则明确要求对所审财务报表之外的其他事项进行分类披露,完善了社会审计报告的信息分类披露功能,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审计信息进行分类使用,从而提高了审计报告的使用效率。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2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并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起着重要推进作用,与以往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比,此次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并且更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大和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新的修订并未集中在一条或几条会计准则中,而是散布于多个具体准则或者其相应的应用指南里,透过新会计准则所展现的全新格局,可以看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并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1.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应当在保证其生产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责任,本着科学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效益。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有关企业保护环境方面的准则并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会计准则做了一些完善。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新增了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计提及其对环境恢复的作用。例如第13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在该准则中规定了企业对未来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情况是(固定资产预计弃置费用=未来处置固定资产所发生费用的现值),并且企业所确认的各项弃置费用也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去,同时确认一项负债。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对原有的一些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将环境污染的事项列入其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提出了生物资产的公益性资产和自然形成资产的计价。例如,第三条规定了生物资产的分类中包括公益性生物资产,并定义了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第10条规定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其所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及其他管护费等必要支出确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增加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储量披露。例如,第25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有关拥有国内和国外的油气储量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全部储量、合营油气储量的份额的年初和年末数据的相关信息。
2.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我国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力投资不仅对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国企业在录用员工、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方面的举措都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金》中规范了职工薪酬所涵盖的内容和应付职工薪酬的辞退福利。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确认职工带薪休假等类似福利所产生的负债。单独规定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相关支出的会计处理。在第七条中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企业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支出,企业应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提出股份支付中的远期激励和企业年金中的老有所养。在第二条中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3.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必要的一些物资或货币捐赠和精神帮助,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企业日常业务的相关内容(为发展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娱乐设施等方面提供的人、财、物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及公益活动的捐赠,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失业者、妇女、残疾人等就业方面提供的便利等内容,依法及时缴纳税款。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非常重要)。
新会计准则丰富了福利事业贡献信息的披露,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第22条中规定对地震设备辅助设备及设施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处理。企业及时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款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间接方式,由国家统一进行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禁止采用应付税款法,规定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旧准则比较,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执行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后,将对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旧准则规定企业要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而新准则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可见,我国新所得税准则的制定根本改变了原来的“收入/费用”观,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和综合收益观的思想。
4.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应该履行的一项社会责任,不久前出现的例如三聚氰胺与瘦肉精等事件的食品安全事件提醒企业应该在挣钱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最好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企业应在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做出努力,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将业务拓展与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大力促进民生改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尊重员工权益,推进民主管理,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关注社会困难群体,扶危济困,积极实施社会事业。
会计准则在其多个准则里有要求企业披露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支出、企业由于产品问题对被损害利益的消费者的赔偿、为消除产品的负面作用而发生的费用等相关披露要求,此外,《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也将产品质量保证作为或有事项,并要求企业披露其形成原因、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己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信息。第10条规定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应当确认一项预计负债。同时存在下列情况时,表明企业承担了重组义务是有详细、正式的重组计划,包括重组涉及的业务、主要地点、需要补偿的员工人数及其岗位性质、预计重组支出、计划实施时间等。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
图书馆社会职能与价值准则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社会职能;价值准则;思考
1.图书馆
什么是图书馆?这个问题看起来十分简单,有人说:“图书馆就是借书的地方。”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出借图书确实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句话并没有揭示出图书馆的本质。对于图书馆的定义,我国的《辞海》上解释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而在我国图书馆界,目前大家通常的理解是: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科学教育机构。
图书馆一词,来自拉丁文“libraria”,含义为藏书的地方。而最初的图书馆就是将文献集合起来的一个地方,它随着文献的产生而出现在世界上,又跟随文献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图书馆积累了人类从古至今极其丰富的文献典籍,成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它的文献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科研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2.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思考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将导致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决定着图书馆发展的水平。当今时代是以知识、信息为最重要因素,并以此主宰世界命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一机遇必将促使图书馆由现在意义上的“文献借阅场所”向未来意义上的“知识、信息集散地”转型,这在图书馆的发展史上将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就像上一世纪图书馆由面向少数人服务的“藏书楼”转向面向广大公众开放的“书刊借阅厅”一样,图书馆将产生质的飞跃,这一飞跃是时代的必然。我国的图书馆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保持原来的形象,但是在全球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也将步入转型的行列。
目前在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已经开始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新型载体文献的收藏和使用、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家在“金”字工程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促使图书馆走上向“知识、信息集散地”转型的道路。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基本职能是密切相连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虚拟图书馆的建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上一致认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四种:
2.1保存文化遗产
保存人类社会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文化沉淀。
2.2开展社会教育
图书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显然不可能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而图书馆恰好能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图书馆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能。
2.3传递科学信息
图书馆在进行管理建设的时候,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与数据库类型、结构往往不尽相同,虽然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电子文件数据库方面的指导文件,意在统一数据库格式与结构,然而,仍有大量的图书馆数据库,特别是早期开发的数据库,使用了多种标准,这就使得这些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其它数据库进行数据共享,如此一来,信息孤岛现象就在图书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再一次出现了,孤岛问题大大增加了数据库的开发与使用维护成本,却没有使得数据库的网络共享功能得以实现,使得已信息化的图书馆,仍然是以馆为限,画地为牢。
传递科学信息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图书馆系统、丰富而且全面的文献资料,是图书馆信息传递工作的基本条件。它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指导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图书馆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图书馆信息化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运用多种技术,开发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入实施阶段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对图书馆的网络状况、档案管理现状、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以上调查,掌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人员技能、读者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图书馆馆藏与同业竞争者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满足读者需求、具有本馆特色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则如此一来,方案经过详细的调整与论证,避免了投资不当造成的浪费,同时又能满足读者需求,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使之建设成具有特色的信息数据库,如“中国高校科技信息网”、“台湾名人录数据库”等,这些专题数据库都是以需求为导向建立的特色数据库,实用性强,颇受读者欢迎。
2.4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是人类长久以来积累的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整合以及传送,是对智力资源的开发。图书馆将这些信息资源予以利用,是开发人类的脑力资源,也就是说,图书馆还有人才培养的职能。
3.图书馆的价值准则思考
图书资料管理是专业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复杂和繁琐的工作,管理者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热爱图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熟悉工作内容,全面掌握图书馆情况。因此,选拔采访人员时,确定对方热爱图书馆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为读者服务。再则,还可以引进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本科生、研究生,聘用各类业务人才。采访人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采访人员之间的知识结构要形成互补,组成一个完备而稳定的采访组织。根据教学科研和社会需要,努力开发资源。信息本来是死的,只有通过传递流通,使之到达读者、用户手中,才能被激活,变成有用的信息。图书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经常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干部教育服务上作出成绩。定期为采访人员给予专家培训,不仅能增加采访技巧,同时与不同专业的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专业知识。
过去,图书馆把信息资源的保存和收藏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和保护作为其主要的价值准则,也就是以重藏轻用为中心。而现在,图书馆的价值准则应该和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相一致,那就是以人为本,以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为核心,主要应该就是:收集、保存、积累、保护文献信息资源,传递文献信息和优化知识的转移,服务于用户需求和社会需求,保障人类对信息知识自由、平等地获取,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实现其社会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服务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三大价值准则。
3.1服务性
服务性是图书馆第一价值准则。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为人们自由、平等、方便地利用信息和知识进行服务,要通过图书馆不断改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来体现。图书馆服务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例如信息收藏、信息传递、资源整合、资源开发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参考咨询、社区服务等等。
3.2公益性
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是公益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图书馆有义务为人类提供优质并且无偿的服务。公益性服务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使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可以说是这种公共利益价值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了国家从公共资源配置上切实地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文明向好的方向不断地进步。
3.3公平性
让人类获取其所需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全部,并且保证信息的自由流通是图书馆的义务。每个人,不分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宗教信仰、经济能力、社会地位,都享有平等利用信息和获取知识的权利。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图书馆都需要向全社会开放,而是说任何人都有权利在其认为需要或者恰当的时候,得到图书馆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凯芳.图书馆社会职能与核心价值取向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2]郭继棠.浅析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12
[3]吴会霞.浅谈知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及其发展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1
[4]张安红.浅谈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认识[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02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4
美国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 它刚一产生就得到了其会计界三大协会的支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ZC-PA) 、美国会计学会 (AAA) 、美国会计师协会 (NAA) 。从此社会责任会计与社会学、经济学、会计学、信息学、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多门学科相结合, 以新环境观、新福利观和新企业观为其理论基础在各国发展起来, 它主要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在当代社会,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 也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 它必须向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来求得生存与发展, 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存在社会之中, 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社会需要企业, 企业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现代会计不仅要反映社会变化, 而且还要依靠它们的广泛理论描述和引导这些变化。会计学的本质是为他人服务, 以使用者为中心, 对使用者有意义。因此企业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正确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向社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理所当然。
对会计的目标学术界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论两种主要观点, 目前决策有用论占上风。有学者指出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一是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二是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三是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的需要。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是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根源。传统会计没有要求披露这种外部不经济性的信息, 而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把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并要求企业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披露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如污染、信誉、产品质量、工作环境、职工福利等方面的信息。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定位在企业将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披露。这一目标可能在短期内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 但是长期来看, 它有利于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 同时改善了职工福利、提高了职工素质, 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反过来, 加强了社会对企业的认同, 对企业拓展新市场、扩大销售、实现企业与客户的良好关系等无疑是有益的。可见这样的目标定位最终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达到帕累托最优。
会计史学家一般将1494年帕乔利《簿记论》的出版称为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第一次革命;将l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称为第二次革命;将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的产生称为第三次革命;而将70年代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会计 (又称社会责任会计) 称为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可见, 社会责任会计在会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一)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
第一, 它为企业相互交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含义明晰、口径统一的标准, 为竞争中相互认识和了解创造了条件, 降低了交易风险。第二, 它为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标尺, 这有利于社会公众和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第三, 它作为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准法律, 迫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依法办事, 为企业进行公平、有序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必需。
就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兼顾型的约束机制, 当前产生不规则的企业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一种既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又保证社会效益的约束机制。有效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社会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公正、透明、利益协调的治理文化, 但如果缺乏法制环境, 这种治理文化就不会形成, 掠夺文化、欺诈文化就会取而代之, 最终必然会扼杀经济的发展。而法制社会对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一种公平、公正、透明化的游戏规则, 这是发展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基础。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行为方面的准法律, 它的建立为国家监督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现实依据, 同时对保持宏观经济供需总量平衡和防御经济发展中某些风险有着重要作用。
(三)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是国家经济走向世界所必需。
有学者形象地建议:中国公司大船一旦出航, 就要控制好, 要有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技术、统一的观念、统一的财务, 统一的公司文化, 并在全球各地分享, 这方面应当向世界大公司学习, 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走向国际化是离不开会计的,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社会责任会计已经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还没有一个国家就社会责任会计制定准则。我国如果在这方面取得成就, 必然会抢占一个制高点, 为我国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增加砝码。
三、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
我国传统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 这在当前是适应我国国情的, 是传统会计制定准则的一个较优选择。那么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呢?下面笔者对其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述,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者模式选择。
会计准则变迁, 包括会计准则的替代、转换过程与交易过程, 是通过复杂规则、惯例和实施的调整实现的。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会计理论被援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支持准则制定者或政治家预想观念的战术, 而不是作为争论的真正仲裁人。”也有学者得出“公司财务报告是市场和政治过程的产物”的结论。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场博弈。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表现出博弈和利益协调的特征, 它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 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大体有三种模式: (1) 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制定 (如法国、日本) ; (2) 由民间机构负责制定, 政府通常不直接干预 (如英国和英联邦国家) ; (3) 由民间性职业机构制定, 但政府拥有监督管理和最后的决定权 (如美国和加拿大)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如何选择?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比较薄弱, 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都是随意的、自愿的, 使得披露方式方法很不统一, 没有可比的合理口径, 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损害职工健康和权益等问题, 实行社会责任会计已是必然。我国企业的现状决定了不可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此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以法律规范的义务作为考核指标。国家具有使其内部结构有序化的相应规则, 并具有实施规则的强制力。笔者认为我国应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广泛征求准则需求主体的意见, 从而制定出准则, 最后由财政部公布。这样保证了政府仍然保留其在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可以避免转型期会计制度供给的不足、降低准则制定成本、较好体现各产权所有者利益;同时扩大制定准则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增加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利益代表性不足、制定程序缺乏公开性和充分的参与性等问题。
(二)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变迁方式。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制度变迁方式很多, 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作不同的分类。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来考察, 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根据制度变迁的规模来看, 可以分为单项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根据制度变迁的速度来考察, 还可以分为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会计准则自然是制度的下位概念, 是一种制度, 所以它也可以根据以上标准来分类。我国传统会计准则的变迁是一种以强制性为主, 诱致性为辅的、单项的、渐进式的变迁。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对拟建立的新的会计准则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会计的目标必须解决三个理论问题:会计信息有何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才是有用的会计信息。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也必须回答好这三个问题。社会责任会计自然要向政府、投资人、职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责任, 包括:企业收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安全、企业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以有利于投资者和政府等进行决策。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比较偏向决策有用论, 但是它并不完全排除受托责任论。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所罗门斯所言:“可以把会计确定受托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作用, 它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鉴于我国目前状况和上文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分析,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要由政府来主导, 采用强制性的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准则重在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细化, 不会动摇传统会计准则的根基, 也不会与传统会计准则产生本质冲突, 所以它应该是单项式的变迁。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对原来的各方既得利益的一个重新分配、调整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时间, 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是渐进式的变迁。
(三)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经济后果分析。
经济后果学说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西方实证会计学派认为: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 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我国学者也认为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 包括一部分人受益, 另一部分人受损。从一定程度上说, 如果会计规则能够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那么, 它必定是“信息中立”的;而任何不中立的会计信息, 它必定会给某些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在现实中是很难存在中立的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的各方利益相关者都有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如政府重视国家利益, 重在宏观调控;企业经营者重视经济效益;投资者重视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有用性;注册会计师等中介组织重视会计准则的规范可操作性, 实务操作中职业判断越少越好, 以减少自身的审计监督风险。前面讨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 交由财政部公布。虽然这种方式较好地权衡和缓和了各方利益冲突, 但是很难要求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过程中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它很有可能不自觉地偏向国有企业, 从而损害其他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利益。这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5
好的、坏的,但不是恶劣的。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内容,只要和对话相符就会得到我们的允许,无论内容是否有利于Intel。如果内容是恶劣的、有攻击性的、是诋毁的并和上下文完全无关,那它们将会被拒绝。
(全文完)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6
(一)债务重组关键术语定义。
1、债务重组定义。
原准则: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两者差异:新准则的债务重组概念中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下,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内容,从而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债务重组、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以及虽修改了债务条件,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事项。原准则所定义的债务重组既包括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也包括债权人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方式。
债务重组的方式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清偿债务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
(二)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新准则对于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原准则尽可能使用“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
(三)改变了债务重组损益确认方法。
新准则改变了债务重组损益确认方法,将原准则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不确认为当期损益的做法,改变为确认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根据以上新旧准则有关“债务重组”主要内容的比较,按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介绍一下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供财务同仁们在日常工作中参考:
(一)以现金清偿债务。
原准则:要求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要求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原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新准则: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利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转让损益)。
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原准则:要求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不发生债务重组损失。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冲减已计提减值准备后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三)以债务转为资本。
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原准则: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对未发生的或有支出在债务结清时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资本公积),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股本溢价(或者资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重组债务账面价值超过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或者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原准则:要求债权人将受让的股权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不发生债务重组损失。新准则:应当将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清偿债务。
原准则: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对未发生的或有支出在债务结清时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即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
(五)以组合方式清偿债务。
从程序看,原准则与新准则规定基本一致,但新准则要求:债务人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并按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算债务重组损失。
(作者单位:凤凰光
新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改进方法 篇7
一、新会计准则中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 为建造专门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 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 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确定为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 并应当在资本化期间内, 将其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用公式表示为: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实际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资金取得的投资收益。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决定利息资本化金额大小有两个因素:一是专门借款的实际利息费用, 二是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取得的投资收益 (以下简称“余款投资收益”) 。由于专门借款实际利息费用是一个定值, 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就变成余款投资收益的函数, 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大小受余款投资收益的影响。事实上, 余款投资收益可能出现三种情形:1.余款投资收益为正数, 且金额小于专门借款实际利息费用;2.余款投资收益为正数, 且金额大于专门借款实际利息费用;3.余款投资收益为负数。
例1:某公司20×9年1月1日为建造办公楼向银行取得2年期专门借款1 500万元, 年利率6%, 按年付息, 到期还本。20×9年1月1日为建造办公楼支出1 000万元, 另外500万元该年度再也未投入该工程中, 企业将其进行短期股票投资。假设该年度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可能出现的情形是:10%、20%、-5%。则按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的计算方法, 三种情形资本化金额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种情形下的会计分录如表2所示:
第一种情形最容易出现, 也容易被接受;第二种情形不仅不能把部分利息资本化, 而且还减少了在建工程本身的成本;第三种情形计入在建工程的资本化金额超过了专门借款利息总额。借款费用准则规定, 在资本化期间, 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 不应当超过当期相关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因此计入在建工程的资本化利息应当限定为90万元, 即把全部的借款利息资本化。因此第三种情形的会计分录应为:
通过例1可知, 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计算公式其资本化金额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资产支出的情况, 反而依赖于余款的投资收益, 这样就导致了资本化金额计算的不合理性和不确定性。
二、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计算方法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 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准则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公式: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这一公式提出了在专门借款全部支出以后企业又占用一般借款时, 计算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取决于一般借款的支出情况, 而不依赖于一般借款余款的投资或使用情况, 因此这一规定是合理的。
三、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计算方法的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金额不取决于资产支出反而取决于余款投资收益, 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同时给专门借款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一般借款资本化金额直接和一般借款的累计支出挂钩, 计算合理, 更加谨慎和准确。因此, 笔者建议, 统一两种借款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 将专门借款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统一到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方法上来, 既承认了两种借款的同等地位, 又便于实际操作。其公式为:专门借款利息、费息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资产支出加权平均×专门借款资本化率。当企业只有一笔专门借款时, 资本化率就是这笔专门借款的利率;当存在多笔专门借款时, 资本化率等于多笔专门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
例2:某公司为建造某项固定资产, 于2×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一笔2年期专门借款2 000万元, 年利率6%, 按年付息, 到期还本。固定资产于2×09年1月1日开工, 计划2×11年12月完工。2×09年专门借款资产支出情况如下:1月1日支出500万元, 4月1日支出600万元, 7月1日支出300万元。该公司按年计算资本化金额。
则该公司2×09年专门借款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为:500×12/12+600×9/12+300×6/12=1 100 (万元) ;资本化金额=1 100×6%=66 (万元) ;专门借款的利息总额=2 000×6%=120 (万元) ;费用化利息=120-66=54 (万元) 。会计分录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8
近年来,人脸识别已成为模式识别领域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1]。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系统中的重要步骤。线性判别分析[2]是一种经典的提取技术,它通过构造样本的类间离散度矩阵和类内离散度矩阵,在Fisher准则下计算鉴别矢量,使高维人脸图像样本变换到低维空间后有更好的类可分性。然而在人脸识别中,由于存在小样本问题而使得类内离散度矩阵奇异。针对该问题,文献[3]提出了基于最大间距准则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基于特征空间的类间离散度矩阵和类内离散度矩阵的差的最大化,从理论上解决了Fisher准则中因类内离散度矩阵奇异而无法求解的问题。文献[4]基于正面人脸对称的思想,引入镜像样本扩大了样本容量,然后结合线性判别分析与奇偶分解原理,提出了对称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本文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人脸对称特点的同时结合最大间距准则方法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对称最大间距准则的方法。
1最大间距准则方法
设ω1,ω2,…,ωc为C个类别,X={X1,X2,…,XM}为这C类的M幅人脸图像训练样本集,则类间离散度矩阵Sb和类内离散度矩阵Sw定义为:
式(1)和式(2)中,Mi是第i(i=1,2,…,C)类的训练样本数目,且
J(W)=tr
式(3)中
最佳投影方向W由式(5)给出:
即φ1,φ2,…,φd可通过特征方程(Sb-Sw)X=λX的前d个最大的非零特征值所对应的单位特征矢量得到。
2对称最大间距准则方法
2.1基本原理
任何函数f(x),若对∀x,有fm(x)=f(-x),称fm(x)为f(x)的镜像函数。则f(x)可分解为[5]:
f(x)=fe(x)+fo(x) (6)
式(6)中
由奇偶分解原理,对人脸图像X可分解为:
X=Xe+Xo (7)
其中Xe、Xo和Xm分别为镜像偶对称、镜像奇对称和镜像图像。
设给定属于C类的M幅人脸图像训练样本集X={X1,X2,…,XM},Mi是第i(i=1,2,…,C)类的样本数。Xij表示第i类的第j幅图像,其大小为m×n,奇偶对称分解后对应的偶对称图像和奇对称图像分别为X
其中
2.2对称最大间距准则算法流程
基于对称最大间距准则(SMMC)特征提取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Step1 对原始人脸图像集X经镜像变换得到镜像图像集Xm,根据奇偶分解原理,将X分解为镜像奇偶对称样本Xe和Xo。
Step2 按式(10)、式(11)计算Xe的类内散度矩阵S
Step3 分别对Xe和Xo进行最大间距准则分析,得到偶镜像样本的最优鉴别矢量φ
Step4 将W=[We Wo]作为样本最优投影换矩阵,训练样本可提取特征Ytrain=WTXtrain,测试样本可提取特征Ytest=WTXtest。
Step5 根据所选特征采用三近邻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
3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SMMC算法的性能,分别在ORL和Yale人脸数据库进行仿真实验。ORL人脸库由40人、每人10种不同的姿态及表情、共400幅图像组成,为112×92,灰度级为256。经图像预处理[6]后,人脸库中的图像分辨率调整为28×23。Yale人脸数据库包括15位志愿者的165张图片包含光照、表情和姿态的变化,经图像预处理将Yale人脸库中的图像大小都调整为25×25的标准图像。为更有效的评估SMMC算法,将其与LDA、MMC算法的识别效果进行比较。
实验一:比较LDA、MMC、SMMC算法随训练样本数变化时的识别率。在ORL和Yale人脸库中,分别取每个人的训练样本数为2,3,4,5,6,7,8,9,人脸库中除训练样本之外的人脸样本集均作为测试样本集。实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表中识别率和识别时间为10次实验的平均值。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SMMC算法随着每类训练样本数的增加,识别率也不断的增加。在相同数量的训练样本数下SMMC算法能得到较LDA算法和MMC算法更高的识别率。LDA法由于受“小样本问题”的困扰,识别率较低且表现很不稳定。MMC法是LDA的改进算法,避免了类间离散度矩阵的求逆计算,在相同训练样本数目下,识别率较LDA算法优势更加明显。在取得最高识别率时,SMMC算法识别时间比MMC算法慢上0.1 s左右,但同时识别率提高了2%以上,这一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实验二:比较LDA、MMC、SMMC算法随样本类别数变化时的识别率。在ORL人脸库,取每个人的前5张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后5张图像作为测试样本,样本类别数分别取5,10,15,20,25,30,35,40。在Yale人脸库,取每个人的前6张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后5张图像作为测试样本,样本类别数分别取3,5,7,9,11,13,15。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和图2显示了在不同的样本类别数情况下,SMMC特征抽取方法和MMC及LDA特征抽取方法在ORL和Yale人脸数据库上不同类别下的识别率比较图。由于SMMC方法能利用奇偶分解克服视角、旋转等带来的影响,因此在识别率上优于MMC方法的识别率,更优于LDA方法得到的识别率。MMC法由于避免了“小样本”问题,其识别率较LDA的识别率有明显的提高。
4结束语
本文结合人脸图像的镜像对称性,利用奇偶分解原理扩大了样本容量。结合最大间距准则(MMC)方法的优点,提出了对称最大间距准则(SMMC)方法。从实验结果看,SMMC方法能利用奇偶分解克服视角、旋转等带来的影响,在识别率上优于MMC方法的识别率,更优于LDA方法得到的识别率,显著提高了识别性能。
摘要:在最大间距准则算法中引入对称性思想,提出了基于对称最大间距准则(SMMC)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引入镜像变换,将人脸图像生成镜像图像。依据奇偶分解原理,把人脸图像分解成镜像奇、偶对称图像。然后分别对奇偶对称图像进行最大间距准则,提取所需的鉴别特征。在ORL和Yale标准人脸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通过利用镜像变换扩大了样本容量,发挥了最大间距准则算法的优点,提高了人脸识别率。
关键词:人脸识别,对称最大间距准则,水平镜像变换
参考文献
[1]王映辉.人脸识别——原理、方法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28
[2] Belhumeur P N,Hespanha J P,Kriegman D J.Eigenfaces vs fisherfac-es:recognition using class specific linear proje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7;19(7):711—720
[3] Li H F,Jiang T,Zhang K S.Efficient and robsut feature extraction bymaximum margin criterion.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6;17(1):157—165
[4]范燕,郑宇杰,吴小俊.对称LDA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2010;36(1):201—205
[5]杨琼,丁晓青.对称主分量分析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计算机学报,2003;26(9):1146—1151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9
一、新准则对商誉减值的规定
新准则第8号对商誉减值的处理可以简述为, 由公司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时, 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整个资产组存在减值迹象, 那么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这些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然后与账面价值比较, 以确认减值的大小。
确认整个资产组的减值量后, 进一步对包含商誉的整个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比较资产组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 应当将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 减值损失金额首先尽可能多的抵减商誉的账面价值;如果减值损失还存在余额, 应当再按比例抵减资产组中商誉以外的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
举例说明:甲公司某年年初以8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乙公司80%的股权。收购日, 乙公司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50万元。因此, 甲公司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商誉200万元 (800-750*80%) 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150万元 (750*20%) 。
现将乙公司认定为一个资产组。那么这个资产组就包括了商誉, 它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时进行减值测试。至会计年度末, 甲公司将乙公司整个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确认为500万元, 其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75万元。由于乙公司的可回收金额包括了商誉中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应该享有的部分。那么, 在与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之前, 应先对乙公司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使其包括商誉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50万元[ (800/80%-750) *20%], 公司应确认的减值损失为425 (200+675+50-500) 。425万元损失应当首先冲减商誉的账面价值250 (200+50) , 剩余175万元的减值损失应当都用来冲减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尽管乙公司资产一共减值了425, 其中商誉一项就计提了250的减值, 这并不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因为商誉是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公司拥有或可以控制的并且未来能够为公司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
可回收金额指的是在正常条件下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 不考虑超额利润。也就是说商誉本身就是公司各种资源组合产生的超额效应, 尽管目前资产组合的整个价值下降, 但这种组合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仍然存在。
接着上例继续讨论, 若甲公司在购买乙公司时, 认为乙资产未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来源是乙优秀的品牌价值。因此赋予乙价值200的溢价, 即200的商誉。然而由于其他原因使得乙资产在市场正常利润水平可回收金额下降。但乙公司优秀品牌价值并未缩水, 也就是促成商誉形成的原因并未消除, 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将减值损失完全计入商誉是明显有违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
二、FASB对商誉减值的处理方法
本文认为并购过程中商誉的形成都有其深层次原因, 商誉的大小反映出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未来盈利的判断。而一旦公司资产发生减值就直接先全部计入商誉减值, 这样不符合商誉的本质并且违反了会计基本原则, 同时也不能给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有用、更明确的判断信息。所以, 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计提被投资资产的减值时, 考虑减值的原因, 并结合商誉形成的原因, 测试目前的减值是否显著影响了商誉的价值, 做出判断后再有针对性的计提减值。
而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使用两步法:1.对报告单位的账面价值 (包括商誉) 与公允价值进行比较, 如果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 那么商誉未受减损, 则测试结束。2.若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 那么可以将内含公允价值小于商誉账面价值的差值确认定为减值损失。其中, 商誉的内含公允价值可以认为是报告单元公允价值减去报告单元净资产 (除商誉以外) 的公允价值。
三、对我国准则的建议
美国的做法先计算出商誉的公允价值, 利于缩小公司会计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距, 从而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确保了商誉减值金额只包括商誉本身减值的减少。我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将相应减值单元中其他资产的减值都一并确认为了商誉减值, 不符合商誉的本质属性。所以建议后期可参照FASB方法采用报告单元来进行减值测试。报告单元比资产组高一个层次,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操作性较强, 同时分部报告准则已经确定了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范围, 所以长期现金流量也更容易确定。
参考文献
[1]冷琳.资产减值准则中涉及的会计计算[J].财会月刊, 2012 (34) [1]冷琳.资产减值准则中涉及的会计计算[J].财会月刊, 2012 (34)
[2]邓婷婷.基于商誉的内生性对商誉计量问题的研究[J].财会研究, 2012 (20) [2]邓婷婷.基于商誉的内生性对商誉计量问题的研究[J].财会研究, 2012 (20)
[3]李剑.商誉评估“超额收益论”和“差值论”的关系解析[J].财会月刊, 2012 (29) [3]李剑.商誉评估“超额收益论”和“差值论”的关系解析[J].财会月刊, 2012 (29)
新会计准则中存货计价方法的探讨 篇10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式的转变
原存货准则条款中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紧接着出台的《新会计准则解释》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中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含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四种,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二、关于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分析
(一) 个别计价法, 指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人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次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二) 加权平均法, 也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 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本月初存货成本, 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单位成本, 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三)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存货的成本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人的存货成本在后购人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四) 移动平均法,也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人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三、不同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一) 不同方法的选择对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的影响。
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数额相应减少;期末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也会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如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负债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变动,产生不同的数额。
(二)不同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首先,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由于计价方法不同, 导致存活帐户余额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的短期偿债能力及流动性比率的分析指标。在先进先出法下, 存货周转率偏低, 流动比率、存货周转天数以及营业周期偏高。
其次,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影响, 评价企业获利能力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净利率、普通股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都涉及到利润。
再次,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指标的影响。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赚取利息倍数反映企业用所获得的利润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先进先出法下, 由于税前利润被高估, 所以快打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最后,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分析指标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市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表明投资某一公司股票的获利率, 反应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在先进先出法下。存货成本高估, 则产品销售成本低估, 净利润偏高, 市盈率就会偏低。
(三)不同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营业利润的影响。
存货计价方法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主要由公式: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可以看出。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会造成存货成本核算的不同进而影响利润的不同。企业的存货主要用途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 对外出售产品以获取利润, 其成本的流转主要反映在主营业务成本会计科目, 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外销存货的成本流转上。另外, 遵循谨慎性原则和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季度末或年末还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管理费用, 因此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营业利润影响的大小, 又体现在“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的多少。
(四) 不同方法的选择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
存货计算的基本公式: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本期进货—期末
存货利润的基本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各种税费
净利润=税前利润-所得税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 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务负担, 这主要原因是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企业计入各期产品成本的存货价格比较均衡, 不会忽高忽低。若预购进货物价格将下降, 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 该方法可以是期末成本降低, 本期销货成本提高, 使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相对减少, 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的目的。
四、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影响
(一)采用个别计价法汁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采用加权平均法只需在月末计算-次,比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账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
(三)先进先出法既是一种发出商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很好的商品管理制度,先购进的商品先销售,特别对有保鲜和保质期要求的商品更需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实物流转程序。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商品的成本,与实物流转程序原理一致,计算结果比较真实。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采用此法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最低,从而使账面会计利润最大,造成企业的税金支出也是最多。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由于将其置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进行制定和发布, 不仅使其更加严谨, 而且更具有科学性, 同时从会计国际趋同与我国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出发, 使得新准则更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
在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中:以往企业通过变更对存货的计价方法就可以达到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目的。由于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 新准则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取消了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这项准则变动将使得企业无法再将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作为利润调节手段, 促使企业的存货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历史成本, 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可能。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对遏制会计信息失真起到积极作用。
但取消后进先出法, 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且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 如家电, 金属加工类等上市公司若存货价格下降, 在年报存货核算方法改变后, 其利润可能出现大副下降, 对公司业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 在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比例较少, 说明后进先出法并没有得到更多企业的认可。后进先出法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向, 对于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来说, 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体影响不大。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见,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结果会产生较为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甚至资本的募集等等。所以,任何企业都应该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选择对企业经营最为有利的存货计价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周琼芳, 徐鸿, 新存货的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2006.12
[3]、孙晓宁, 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6 (7)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11
关键词:粗糙集;证据理论;证据权重;多准则决策
1.引 言
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是处理不确定问题的有效工具。但证据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粗糙集和证据理论的决策方法,并考虑不同证据差异性的决策方法。
2.粗糙集理论
使用Dempster证据组合方法可得到方案在各条件准则下的综合基本概率分配,按照信度函数最大化决策规则进行方案的最优选择。
4.结语
本文利用信息熵得到准则的权重,借此区分不同证据的差异。提出方案在准则下的优势度,以此计算得到基本概率分配。结合粗糙集和证据理论,提出一种针对离散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基于粗糙集和证据理论的决策方法,可以较好的利用现有知识库,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Han.J.,Kamber.M. 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 (2nd Edition)[M],Morgan Kaufmann,2006,USA..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篇12
一、这样的处理, 在借鉴了国际会计
准则的基础上, 更好的适应了我国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现状, 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密集型企业和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态度。笔者认为, 较之以前的研发费用全盘费用化, 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 全盘费用化的处理, 主要是基于谨慎性原则, 认为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产生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即使能带来收益也存在着无法计量性, 故采取简化处理的方式。然而, 在全盘费用化的处理下, 等于在费用发生时就武断的将公司的一笔潜在的重要资产一笔勾销, 减少了公司的账面价值, 这有悖于资产的定义和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同时使得以净收益为基础和以股价为基础的两类传统业绩评价指标都难逃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影响。研发支出当期费用化使得企业的净收益与企业真实价值相偏离;另一方面, 股价虽不完全受企业利润的影响, 但后期企业利润的稳步提高势必带来股价持续上涨。相比之下, 企业将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处理弥补了以上不足, 更符合企业研发支出的特点, 更好的考虑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 新准则更好的体现了一致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在旧的处理方法下, 企业对于自行研究与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而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支出则全部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样是无形资产, 但从帐面上看, 自制的无形资产仅有申请注册阶段的费用支出数额, 而外购的无形资产却是以大于自制好几倍的数额入帐, 显然, 这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同时, 一旦研发成功, 费用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 而在发生时直接计入费用, 违背了合理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弊端。
(三) 将研发支出当期费用化, 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层采取短期化行为。管理层可以在企业需要保持效益的时候, 采取削减研发支出的短期行为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或者为了追逐短期帐面的高额利润和保证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作出少投入或不投入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决策,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 从企业价值评价的角度来看, 新会计准则的处理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价值。根据旧会计准则, 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仅包括申请注册阶段的费用, 而构成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部分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则未能计入, 其结果直接导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低于实际价值。然而, 现实是在很多科技型企业, 特别是在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费用化的处理无法体现其真正价值, 向市场传递的有利信息大打折扣,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二、针对我国国情, 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的处理也存在以下弊端
(一) 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良莠不齐。尤其面对纷繁复杂的无形资产业务, 不具有科学技术背景的会计人员很难合理区分研究与开发支出。在现实中, 往往也会采取简化处理的方式或者无力有效遵循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使新会计准则形同虚设。另一方面, 主观判断需求的增加, 给予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人为操纵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界限来决定多计或者少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支出, 这无疑给政府带来了更大的监管压力, 也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更难区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和有效性。
在我国, 还存在某些不经常发生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企业, 这些企业中, 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只在会计处理中占据很少的份额, 采用简化处理的方式, 不仅在处理方法上清晰明了, 且符合重要性原则。
(二) 中国的会计制度还是规则导向, 而不是原则导向。我国会计准则的变化体现了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然而, 从整个会计制度体系上来看, 我国的会计制度仍然属于规则导向;从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国家监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所起到的外部监督不力、以及我国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这些情况来看, 我国的会计制度将在长期内立足于规则导向, 原则导向只能作为一个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 新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处理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上的冒进还是发展, 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 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确认相关行业的欠发达。无形资产的评估需要评估人员具备工程技术学、市场学、财务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以及丰富的评估经验和熟练的评估技巧。然而, 我国无形资产行业评估的现状是缺乏专业的评估人员、评估方法和参数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样一来, 即使企业愿意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帮助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确认, 也可能因为得不到良好的保证,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 最后, 即便是研究成功了, 在开发阶段, 也存在开发失败的风险, 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风险要到开发成功时才能消除。开发费用全部资本化也存在一定的不可取之处。
摘要:本文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从会计原则、企业价值评价、会计制度的现状、无形资产评估行业的现状等各个角度出发, 进行了研究与开发支出处理方法的利弊分析。
关键词:研究与开发支出,费用化,资本化,利弊
参考文献
[1]、周媛, 胡文婷《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的思考》《财会通讯》2006年第8期, 80页
[2]、黄东坡《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处理的改进意见》《财会通讯》2005年第6期, 59页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推荐阅读:
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07-29
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10-24
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07-19
社会学研究方法206-21
社会使用方法06-28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10-1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克思期中论文08-2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程07-04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