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合作

2024-09-25

体育合作(精选12篇)

体育合作 篇1

中国高校之间的体育工作合作较少,多数是各自为阵寻求发展,没有较好地实施优势互补。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体育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加强高校体育区域合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意义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就是地区间高校在体育工作中的合作,是一种互相帮助行为。提倡高校体育区域合作,实施资源共享,使高校体育工作在相互合作中开展有序的竞争,最终让合作各方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益,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社会需求不断改变,高校体育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空间。不管一所高校规模多大,处于弱势地位的体育工作都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缺乏、综合研究能力弱等问题。同时由于高校体育资源有限,处于相对较近区域内的高校体育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有师资、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等方面的竞争,影响合作交流。高校体育需要在竞争中积极寻求如何相互合作,通过合作谋求共存共生,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高校体育合作是获取更多资源壮大发展自身的一种方式。

2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主要内容

2.1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区域合作方式进行访问学习、交流合作,对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区域内的高校都会有一些著名的体育学者。可以聘请一两位知名教授或名师任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团队的领头人,以强扶弱。派遣有教学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体育强校深造学习,取长补短。解决一些高校存在的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较弱的问题。

2.2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少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课件、优秀教材奖等。如能采用区域合作的方式使这些优秀的体育课程建设资源得以在区域内共享,可以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可邀请合作区域内知名教授开设与大学体育相关的讲座或公共选修课,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

2.3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体育科学研究建设

科研是一所高校的强校之本,体现高校的专业化水平,也是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方面。高校体育科研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劳动,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建立高校体育区域科研合作机构,在科研资源共享过程中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科研项目,依此建成区域某重点或高校体育品牌科研中心。成员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高校体育学术会议,交流科研前沿动态,传授科研经验和技巧,互用先进的实验器材,共同申报体育科研项目,利用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各团队成员迅速成长。

2.4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各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一般包含体育俱乐部,学校运动会、运动训练、体育联赛、体育社团等多种组织形式。校内的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是近年来新兴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通过区域合作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交流活动,促进各高校俱乐部、社团活动不断完善。定期举办区域间的运动会和训练竞赛,有利于提高学校竞技运动水平,宣传学校,提高知名度。通过区域合作提供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环境和资源,推动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3 高校体育区域合作路径

3.1 规范管理高校体育区域合作

为促进高校体育区域合作活动长期良好运行,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加强对体育区域合作活动的组织领导及管理服务是重要保障。可以让参与区域合作的高校派代表组成合作协会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区域合作工作。定期召开高校体育区域合作会议,共同设计规划高校体育区域合作的相关制度、常规和重大合作事宜,起到决策和咨询作用。负责沟通联络和协调高校之间的体育合作活动,解决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好牵线搭桥作用。在规划区域合作中形成合作规则或合作惯例时,能充分考虑到各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共享,为各个高校开展区域合作带来便捷,并合理分配合作收益。规范高校体育区域合作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合作行为,避免盲目合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3.2 广泛开展高校体育区域合作

高校要打破空间区域的限制,建立高校体育区域合作意识,积极寻求在特定区域内的合作者,增加合作高校数量,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打破传统的个体主义现象,高校体育出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走向合作,高校体育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渗透到合作中,实现自身全方位的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对体育工作一般的高校而言,要依托强校发展。在与区域不同高校合作中要明确自身相对较弱的方面,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区域强校的合作支持。利用其优质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实现多点发展,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对体育强校而言,充分发挥各学校特长和优势形成合作联盟,集聚较高层次的优秀资源,联合承担较大课题的分工合作,形成一流的研究基地,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巩固强校地位。

3.3 形成高校体育区域合作特色化

随着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竞争日益突显,高校体育区域合作并不是否定竞争。各高校体育为谋求发展而合作竞争,在合作竞争中需形成各自的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就自身体育实力、定位和目标,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以突出自身的稀有性,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不同的高校体育区域优势。定位和发展独特的竞争优势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实力、所处的区域环境、社会需求以及当地的特色文化,使高校体育的发展与所处区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把自身特色当作核心竞争力在合作竞争中获得很好发展,避免出现重复与盲从,走实施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3.4 加强高校体育区域合作信息化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区域合作,利于及时便利地共享信息资源,对增强高校之间的区域合作,推动高校体育区域合作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建立高校体育区域合作网络资源数据库平台,数字化存储合作信息,提供丰富的高校体育数据库信息资料,同时建立数据库运行管理制度,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质量并不断完善,开放检索便于合作高校了解区域体育资源状况并利用其研究,为区域体育合作发展服务。要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建立合作范围内各高校的图书馆联合系统,整合相关资源,使体育文献资料可以相互借阅,实现互惠互利,完善信息化区域合作。在大数据时代,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便捷方式就是建立区域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庄晓华.大学城高校合作与人才培养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81-84.

[2]卫魏.当今高校合作文化研究述评[J].云南电大学报,2008,10(2):35-39.

[3]费振新.生态学视域下地方高校的合作与竞争[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4):11-13.

[4]张兆龙,张明亚,康厚良,等.中国—东盟体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5(2):55-58.

体育合作 篇2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班内学生,根据身体素质、身体能力、运动水平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在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自始至终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而学生的认识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就结果而言,它更注意的是过程。 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同组的学生彼此互相依懒,有着荣辱与共的感受,具体而言有五个方面的相互依懒。目标互相依懒: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合作完成一个竞赛或一项发明; 奖励互相依懒;代表小组展示、交流,获得好成绩,该组可获奖,完成任务,每个组员可加分;角色互相依懒;该组中有些同学要负责学习程序,有些同学要指出学习中错误,有些还要注意合作学习技巧;资料互相依懒:小组学习广播操,每人学一节,并教会组内其它成员;身份互相依懒:全组拥有一个共同身份,组名、组标、密令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白勺能力和水平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时合作学习小组,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互助,以团体成绩为基础,共同完成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义

1、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个体,还要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学生的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以此在将来服务于社会。

2、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当前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

3、为学生创造了体育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尊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遇,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生的价值。

4、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体育课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会出现两种情况:①是不想思考,②是敷衍了事,结果通常是错误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改正;不愿意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团队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5、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品质,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团队竞争意识和品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以后进入社会中的各种情况,使个别差异在团队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本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角色,困难学生成了观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获益比在班有教学中获益还少。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

3、 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

4、 评价和奖励重整体,轻个体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 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五、 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 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及班级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一6人为一小组,以4人小组为最佳。小组成员要件好合理分,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由组长确定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资料收集,归类;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让每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再如,在学习课间操教学,合作时间较短,采取“灵活小组”的教学模式,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有意把己经掌握的同学和尚丰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缩短了教学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合作精神,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一般情况下,像有些情况就比较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田径短跑起跑方式,在解决起跑问题的方法比较多,有利于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短跑的多种起跑方式,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教师要有驾驭课堂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性,恰当组织教学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在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时要科学调控时间,针对性在分组合作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指导点拨、评价,以保证各组能顺利按时完成合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积极参与,及时调控;分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各组进行班内尤报、交流、完善、总结,使学生能够理性升华。

3、建立了小组合作规则,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体育课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遵循了小组合作的规则,并受到规则的制约,保证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体育合作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体育教学;运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作为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强调,“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习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重发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合作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一、合作学习的特点

合作学习就是以2~6人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基本形式,利用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包括积极互赖、个体责任、协作提高、社交技能和小组加工等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合作学习以自学、交流、讨论、检测、评价为学习流程,有效的克服了“注入式”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互相发展的过程。合作学习由于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小组成员感受到自己对他人和小组的独特性,学生不仅学习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进步,并且其集体责任感,资助意识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提高,主张学生学习交流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授课效果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的作用

1.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下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师生,生生直接互动的过程,充分的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学习成员在集体的氛围中体验共同努力,提高成绩,遇到困难时在组内寻求帮助,互相合作取他人长处补己短,同时组内都是同龄人,在学习中同龄人的学习经验和方式更容易被他人接受,有利于互相借鉴。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现今的社会中,具有协作、竞争精神并能与他人合作已成为一个人成功的摘要因素,所有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学生之间是单一的竞争关系,容易导致同学关系疏远,彼此冷落,在学习中互相保留。而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个人成功与团队成功息息相关,易使个人产生合作意识,为了完成预定的目标而频繁的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培养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意识,能体现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有必须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3.合作学习油流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学生体育考核体系中,玩玩以学生的个体的最终学习成果作为个人成绩,忽略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基础的差距,容易导致那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同学难以通过单独学习掌握动作要求,打击其积极性。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小组内的分工是明确的,每个小组成为都有自己的责任,并且成绩的考核是以小组成绩为主。小组内的成为了提高小组的整体成绩,会通过互相的交流经验和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成员的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间的相互鼓励,那些运动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成绩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4.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会充分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提供了前提。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路人,教学中,教师参与其中加以启发引导,交流讨论,切磋技术,师生之间的感情跟进融洽,情歌交流更加充自然,这才使得学生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主体,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课程理念。

三、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设计

1.小组构成

小组构成可以灵活掌握,长期小组的构成要注意优生差生结合,不同性别的同学结合,不同能力的学生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共事,欣赏每个人的优点,帮助克服的缺点;而临时的、规模较小的小组则不一定考虑这些问题。

2.分组方法

第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身材、性格、运动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组,尽可能地使“异组同质”第二是学生自由结合,合作学习行为的发生,既依赖于学生间的空间,更依赖于学生的心理相容,心理相互排斥的学生间的合作行为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在分组时也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可使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更趋合理。

3.分组程序

(1)确定组数。学习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根据全班人数确定小组数,6人形成1个合作小组,这样便于一些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等的教学。

(2)合作小组长的产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他(她)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将思想品德好、体育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平均分开。产生方法可以个人申报,在申报的人中选出符合组长条件的人选,只有自愿为同学服务的人,才能胜任其岗位,也可小组推荐,由小组成员推举他们值得信任同学担任组长。

4.体育合作教学模式

(1)制定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而且由学生自己共同制定的规则(教师可适当指导),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遵从。如:积极参与、尊重分歧,以理服人等。

(2)课堂活动模式。自学: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学习,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水平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要突出动作重点和难点,每个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动作流程,自己也可创造新颖的动作自学、自练,场地器材可自行选择。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人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轮流讨论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在学生自学和讨论时,要做好组织、协调、搜集信息,可作为1名普通成员参与小组活动,但不要轻易发表“标准答案”。小组讨论时间要结合内容和难度确定,一般以5-8min为宜,1节课1~2次。交流:各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作为主持,启发引导学生补充、争辩,对学生交流后仍存在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的点拨。练习:在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练习,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检测:检测方式有技术评分和技能测试两种,对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个别问题个别矫正,共性问题集体矫正。评价: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是小组活动的中心内容,教师也要对各小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着重于小组综合评价,对个体要分层评价。

合作学习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未来学习方式的主要方式。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时我们应当充分的考虑其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地方特性,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成学习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技能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毛瑞芬.浅谈合作学习的特点以及方法[J].宿州教育学院报,2004,04:77-82

高中体育“合作学习”学法探析 篇4

1完成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打好组织基础

1.1分组要合理

分组要以学生的技术水平、组织领导能力、认知发展能力、创造性为依据,符合学生意愿,教师综合调控进行分组

1.2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2.1明确目标和要求

小组成员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目标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小组内细化分工和合作方式。确定完成学习目标的路径以及为完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手段,动员本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为完成目标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搜集信息、整理器材、规划场地等。

1.2.2制定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和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怎样的学习和练习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身体素质等目标要求,也就是学法,练法,组织法的一种组合。表中列出了部分方法( 表1) 。

这种组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实施。例如,学习弯道跑技术可制定这样一条途径,学生可通过阅读( 阅读法) 弯道跑图解建立动作初步概念,然后通过跑直道进弯道或跑弯道进直道体会动作( 尝试法) ,期间进行讨论交流展示进一步明确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动作后进行强化练习,练习组织可自练、双人练、多人练、集体练皆可。每一环节当中的方法都可以不是单一的,只要有利于完成目标就可选用。

1.2.3明确个体责任,共同完成目标

合作学习小组具有共同的目标,为完成目标小组成员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小组成员必须明确个体责任,个体责任是每个学生必须承担的学习任务,这是合作学习形式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有了个体的责任,就能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做,这也是合作学习取得进展的关键。在群体合作中,个体之间必须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通过相互配合, 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和友谊,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同时合作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创新意识等。

2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2.1尝试学习,交流讨论,示范观察

小组成员根据责任,或集体组织学习,或小组内自由组织搭档学习。 这其中有五种体育合作基本策略: ( 1) 思考—分享—练习。这是一种通过批判性思考,分享、协商和练习,激励参与的策略。( 2) 结对—检查—练习。 实施时学生结成两人一组,每个学生交替作为练习者和观察者,一起共同学习。( 3) 拼图法练习。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学生有责任学习和练习一定比例的内容,然后向其他组员传授他所掌握的内容。( 4) 协同合作游戏法。 他强调在挑战性和包容性活动中,学生一起努力获得成功。( 5) 学习团队。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学习团队给予学生承担领导者以及其他角色的机会,并使用协作技能达到小组的目标。”通过搜集到的信息或阅读、或模仿、或体验、或观察,进行合作,找出问题的重点、关键点,并在交流中摸索出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进行组内交流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小组间成员要相互纠正,根据小组讨论体验形成的标准相互纠错。同时,在尝试练习中也要对小组形成的学习标准进行再验证,再纠正, 使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趋向于最正确。

2.2合作学练,探究提高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技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小组成员在小组成果得到修正或肯定的情况下,通过小组的合作继续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练习。这时的选择要因小组成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练习的组织形式也可多样化,可单练、可双人练、可三人组练、也可集体练习,但是不管采取何种练习,必须要相互帮助,相互纠正。在练习中小组成员继续探究交流,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发展,并且可与另外小组进行组间的合作,这种强化交流更能体现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这种学习的综合过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3交流展示,提问解疑

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要在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展开合作,解决疑难,验证学习成果。这种交流可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进行,也可通过小组间的联系进行,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点评指导自己的小组进行成果修订。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积极响应,以集体或小组或个人的不同形式向全班和教师进行小组展示,为本组赢得荣誉和尊重,小组成员享受成功感。采用何种方式展示,小组应讨论后通过,采取最能体现本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每个成员都应支持形成的展示方式,并积极出谋划策。 展示的成果代表小组的集体成就,关系到小组荣誉,成员理应为荣誉而战。

3小组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1小组在基本掌握动作时,各小组应进行组内评价,巩固动作技能的学习

小组内评价由小组成员自己组织,是否请教师或他人参加,也由小组成员商讨后决定; 组间的评价由组长征得小组意见后进行; 班级的评价由教师组织,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按教师要求进行评价。“新的评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评价客观公正,应以表扬为主,也不回避问题。

3.2对照展示,参评自省,达成共识

各小组成员在展示对照中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否正确,通过评价另外小组,听取教师或另外小组对本小组的评价后,要反省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查缺补漏,为下一次的合作打好基础。

体育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篇5

总结一:体育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效果显著,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虽然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有效合作的要素,组建合作小组

根据学生个性及学习特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分组,每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二、为合作学习创造适当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材料,不断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需要适当的时间空间,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资源提供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要的技能传授和指导练习之外,应当为学生的合作学习预留一定的时间,在充足的空间环境中,运用教师所提供的物质材料,通过学生的互动,合作,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排除教师的引导与教育,合作学习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合作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惑,这都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或启发学生来解决。在合作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部分担当起指导或组织任务,使得合作学生顺利进行并保证一定的效率。

合作学习也应当关注那些不太喜欢体育,动作发展较为迟缓的后进生。促使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发展也是教师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发挥优秀学生的积极作用与推动后进学生的协同进步不是对立的,处理的好,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合作学习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广泛存在于生生之间

传统的体育教学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技能和动作传授。作为施教者,教师对学生技能和动作传授肯定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如果把教学仅仅理解为这一点则有失偏颇。

指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足和困惑,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弥补或解答,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内容。合作学习也广泛存在于生生之间。英国教育家贝尔(andrewbell,1753—1832)和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1778—1838)就曾经首创“导生制”。此后,导生制推广开来并在英美两国深受欢迎,为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师也可以参照导生制,将学生中组织能力强,运动能力强,技能掌握好的优秀学生设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带领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和传帮带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效率。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发挥作用,进行必要的监控协调引导和帮助合作学习应当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教师不敢放手,处处控制,时时干涉,为合作学习预先设定过多的障碍和限制,不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是过于自由放任,远远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无组织,无目标,更无效率可言。对于中学体育课而言,后一种倾向尤其应当注意。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一起打球,做操,嘻嘻哈哈下课就行。教师觉得指导协调起来麻烦,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进行指导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过程偏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谈不上合作,也谈不上提高,也没有什么效率可言。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端正认识,采取措施防止这两个特别应当防止第二个错误倾向。

五、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适当的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小组的合作表现应作为主要指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让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在学业成绩上,教师在公平分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小组平均分加个人成绩作为学习小组成员平时成绩。这种捆绑式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分组表现中,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的优点,多一些激励,少一些否定和各组间谁好谁不好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侧面间接地感到自己与他人(组)的距离,认识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师应当深刻理解新课标有关合作学习的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切实贯彻。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育理念,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时期的职责,让学生学会有效地合作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总结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总结

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也是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成效的评价依据,“自主学习”就是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反映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师生角色,使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小组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技巧,促进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学校体育限定在“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模式内,其实必须把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健康教育和体育的认知水平,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选择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排除生活、心理和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干扰,增进健康;另一方面,学生能用科学的体育理论与方法指导运动实践,增强体质,进而增进健康,并在增进体质的过程中得到“内化”,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把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自信心,塑造健全人格,开发身心潜能,使学生行动自律、心态自控、情感自悦。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健康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类研究调查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其中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常见。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同学之间以竞争为主而转向以合作为主,这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一些在以往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改变学习环境后,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能。传统教学产生的个体之间的竞争式的课堂情境,谁要想取胜,就必须战胜所有的对手,竞争的结果使多数人都会产生挫败感,不仅自信心受到打击,也使相互关系紧张。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重心从鼓励个人优胜转向了小组成员合作成功,激发了团队精神,学生间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心理。小学时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敏感期,融洽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亲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并在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提高成就期望。同时,同学间相互启发、欣赏也提供了发展和表现个人能力、个性特长的机会和场所,从而在学习中激发创造灵感和培养创造能力。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依靠学生之间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完成学习要求的,小组有共同的目标,小组内每个成员完成任务的质量都影响到小组的成绩,而小组的成绩也就是小组各成员的成绩。正是这种共同的利益取向,使小组成员间加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要求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气馁,而小组学习创造了这种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倡导者把班级视为一个社会体系,这为我们认识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系统,还是一个社会活动系统,存在着一定的社交结构,有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由于对运动技术的认知程度不同,在学习中所处的角色也不同,而这种角色又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不断变换。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改变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多采用个体提高分的计分方式,保证了组内所有成员无论成绩优劣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只要自己努力,相互帮助,就有可能提高成绩,为集体作贡献,同时取得最终的成功

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手段,需要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保证其顺利开展的机制。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点,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另外教师对活动成绩的评价要切实从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小组的评价,而且对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员,自己的努力与小组集体的成绩和荣誉密切相关,这是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的内在激励机制。

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脱离了教师便无所适从,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极大障碍。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久而久之,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强化,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体育课转型的思路及其制定的模式相协调,在汲取过去实践操作中的教训的基础上,引起教育方的应有重视。在解决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时要严格的依据客观事实,遵照相关的政策、法规,使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有时是刑事责任),并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受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从而,较大限度地减少学校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分组,也可以根据完成教学目标不同分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玩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引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教师应在最短时间内讲解教学内容、要求,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示范,为小组合作活动提供载体。学生按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具体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由小组的某个成员示范,也可由小组成员各自练习交流感受,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办法,共同设法掌握运动技巧或提高运动能力。甚至教师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创造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也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因此,探索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活动和娱乐中养成积极思考、互帮互学的良好品质,是当前体育教学值得重视和探讨的内容。最后,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这就弥补了目前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学生合作能力普遍较弱的弊端,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改善。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合情合理,能够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但是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普遍不是很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另外,我们还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不断的改变分组的标准,单独一种标准采用的时间不宜太长。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深入,争取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双方的优势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结三:体育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校已深入课改打造“高效课堂”这一浪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论证,小组合作它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已经逐渐为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它在各学科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爱好兴趣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他们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满足学习需要,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小学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长处

1、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学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的荣誉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回首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学生上体育课热情不高,练习时较被动,往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是一种灌注式加训练式的教学,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参与。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且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体育课的技术和技能,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建立互帮互学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热情和快乐。如教学障碍接力跑时,在以前往往摆好障碍,排好队伍,讲解一下规则和要求,就发令比赛。现在我们就可以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调整队伍次序和障碍摆放,学生就会思考、合作,每个人都有分工,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会参与进来,都会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合作学习真正能启发自己,帮助别人。通过相互配合,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和友谊,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3、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的利益取向,使小组成员间加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它特别强调互帮互助,而且帮助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重心从鼓励个人优胜转向了小组成员合作成功,激发了团队精神,学生间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心理。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真正让他们领会到什么“笑一起笑,哭一起哭”的同甘共苦精神。

二、小学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的关健

1、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

体育教学必须姓“体”,发展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在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为其一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2、要重视学生实际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而急于求成。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不能只为了研究而研究,应为课堂教学服务。对学生要积极给予辅导,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这对于体育课中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突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别有效。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目标

1、让学生学会倾听

有效的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吸取他人的见解,从而修正自己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小学生经常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我说我的,你说你的,等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完,等到反馈的时候,还是说:我觉得……我认为……不能达成小组共识。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敢说。合作前,教师可以运用导向性语言,如:“对于这项活动内容,老师希望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能够先说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一些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发言,用期待的眼神注视他,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给予表扬;合作结束后,先问一问:“你们小组还有谁没来得及说?”如有,教师就给他一个机会:“请你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好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生们都知道了合作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培养学生能说。当学生基本都敢说后,教师应适时发挥那些思维敏捷、表达清楚的学生的作用。再反馈是让他们带头先说,然后引导大家参与评价和学着说。要让学生知道,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应该声音响亮、语句通顺、吐词清晰,要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见解,敢说别人想不到的话,以提高学生能说的水平。

第三,让学生学会争辩。合作学习时,常常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聆听同伴发言的基础上,善于协调与同伴之间的分歧,有效地解决各成员间的冲突,使各小组成员在争辩中明理,达成共识,使合作学习能真正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并从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小学体育课建立小组合作的具体方法

1.性别分组这种分组适用于男女合班教学,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例如:男生学习头手倒立,女生学习肩肘倒立。

2.体能分组一般可分为abc三组,或ab两组,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分组形式,目的是“抓两头,促中间”,面向全体学生。例如中长跑、投掷、跳远等体能差异较大的项目。还有ccc这、组合,差差组合,即把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的分在一起,适当降低学习要求,满足心理需求。

3.兴趣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几个兴趣小组,这种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个性,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作用很大。尤其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及毕业班。

4.友伴分组让几个要好的伙伴自由组合成小群体,这种分组有利于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培养交际能力。例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等项目。

5.混合分组。混合编组能使男女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加深对异性的了解,消除“怪念”,形成健康心理。

6.心理特征分组。根据平时对的学生观察和了解,按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来分组。分组时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又要通过活动逐渐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如性格外向的学生愿意在公开、激烈的氛围中学习,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愿意在相

对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教师在小组巡回指导时,应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性格,健康心理。

7.学习方式分组。即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特点进行分组。如有的学生喜欢先练习,然后思考改进技术动作;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先思考,然后练习;有的学生则习惯边思考边练习;还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模仿,然后再练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以便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8.目标动态分组。(这也是评价的一个表现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掌握技能的进展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级别的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跳绳教学中我用闯关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们通过自己努力达到或接近上组级别的,上升一级,而练习不认真、技术停滞不前的,则降为下一级,从而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所获”。

三、结论

体育课堂中的合作教学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学习方式

一、前言

现代人的活动有着强烈的社会性,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依靠群体的合作。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实现的。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合理指导、明确“角色”。体育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教学形式更注重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使双边活动变为多边活动,充分开发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增加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把被动学习的“要我练”变为“我要练”的主动学习积极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性质的特点将全班同学按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能力、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推选自己信任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根据需要细分本组练习的角色。

(2)设定目标。 为了使学生做到自发地、主动地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充分体验到运动学习的乐趣,就要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特制定了三级目标: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情况确定整体达到目标;二是学习小组根据整体目标和组员情况确定小组目标;三是学生个人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进行自主练习,从而让他们体验达到不同级别目标带来的运动乐趣。如武术教学,教师制定的整体达到目标是初步掌握套路动作的技能和技巧。通过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达到了动作规范、套路熟悉的合作小组目标指导。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一套完整的有武术特点的学生个人目标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实现了,学生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

(3)健美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学生完成单个基本动作后,老师布置组合动作分组练习,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将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这时学生会热情高昂、各抒己见,彼此启发,分析精心设计提出最佳方案。通过反复练习,各合作小组的表演都有精彩之处,各有所长,这时教师及时指导,取长补短,一套完美的健美操动作组合在学生的创造中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排球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是战术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但基本技术的掌握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对排球的熟练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在排球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双手垫球——上手传球)的练习中,各组由技术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交流,共同体会,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徒手模仿和持球练习。待分组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各组进行汇报表演,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和规则参加比赛,在这种欢乐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都想尽力的表现自己,为小组争取荣誉,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注意事项

(1)做好课前准备,重点培养小组长。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各小组练习的位置及学生的行动路线,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学生学习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精心选择有效的练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在小团体教学中,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能指定小组长,应该在民主的氛围中产生,因为学生的团体意识很强,领头人不仅技术好、水平高,而且要值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注重对领头人的培养,教会他们组织小组练习的方法技巧,使每个团体都紧紧同教师连在一起。

(2)摆正位置。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不能代替演员的角色,否则学生永远是观众和被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训练方法, 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以确保正常的教学课堂秩序。教师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真正主动、愉快的练习。

(3)把握时机,及时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组练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技术。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讲解示范,统一纠正指导,以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对教学目标完成得好的小组或个人要有激励机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反之,应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使其学生有追求的目标。

(4)创设竞争环境,培养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虽能通力合作,相互帮助、学习交流。但应该看到,技术水平高的同学在指导水平低的同学时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而水平低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想赶上或超过水平高的同学的欲望, 这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激励他更加百倍努力,刻苦学习。组与组之间既是协同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在相互间的竞争中,大家交流技艺,提高水平和能力。

四、结论

合作学习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为完成现代体育教学目的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一起去达到一定目标,通过“教学沟通教学对话,教学互动”,创造了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 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丰富化、自主化、协同化。

中学体育合作学习的研究综述 篇7

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被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关于合作学习代表性的观点: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 (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 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 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 (Sharan, S.) 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 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 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 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 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 (Cooperative Mastery Learning) 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 (Guskey, T.R) 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 (heterogeneous group) 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 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 (Light, P.H.) 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 合作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梅瓦里克 (Mevarech, Z.R.) 女士根据斯莱文的定义, 提出了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 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 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 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2. 合作学习的内涵及要素。

合作学习属于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 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奖励的依据;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制定教学进程的。根据上述认识, “合作学习”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 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 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中学体育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吴凯民等采用实验观察、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选取初三114人为实验对象,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上课, 对照组模式授课, 每周2课时, 为期两年。所采用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就是在对体育课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 介绍相关学习方法和实现途径, 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确定练习手段, 结果表明, 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田健康等运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 对初中男女生的仰卧起坐练习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成绩显著优于一般常规教学的班级, 实验班学生更喜欢体育课, 态度更加积极, 在合作性、社会互动和自尊等方面发展更好。赵华将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健美操教学中, 发现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技能目标;能够更好地体现情感目标的实现;能够更好地实现认知目标;能体现出合作技能的目标。姬保华等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的成果, 结合游泳技术课教学的特点, 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方法的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和教学效果显示:此学习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中心, 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的交往与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此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大班额的教学与关注学生发展的矛盾。教师很难时常对其给予关注, 从而使这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合作的乐趣, 无法养成合作意识。

2. 学生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成熟, 而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监控, 一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了依赖思想, 不仅没有养成合作、参与的学习态度, 反而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合作者并非都能达成活动目标。

4. 合作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四、小结

1. 尽管合作学习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 但是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运用到中学体育课中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加强对合作学习在理论和实验方面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对不同人群的合作学习的研究, 提供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 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依据。

3. 可操作性的合作形式和方法, 给教师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以便在实验研究中具有可比性, 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4. 研究方法要多样, 以弥补研究的片面性。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是中学体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现采用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有关合作学习观点的理论文献与实验研究, 总结合作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提出今后发展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合作学习,中学体育,综述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2]Johnson, D.W., Johnson, R.T.&Holubec, E.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ation in the Classroom (4th ed.) .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1993.

[3]T.R.嘎斯基.合作掌握学习策略[J].王坦译.山东教育科研, 1993, (5) :20-21.

[4]王红宇.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 1993.

[5]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30-35.

[6]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7]田健康.中学体育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1 (5) .

[8]姬保华, 裴蓓.“自主—合作”学习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8, 24 (3) :84-86.

初中体育合作教学选拔机制探究 篇8

一、强化思想教育, 提高对分组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分组合作学习。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分组合作教学, 必须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理论灌输, 学生如果对分组合作教学一无所知, 根本无法有效开展这项教学活动, 因此, 教师在开展之初就要做好解释与说明工作。要让学生明白分组是在全班学生中平均进行分组, 组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合作小组, 合作主要是开展组内成员之间的学习合作, 这种合作既可以是互相监督, 又可以是互帮互助, 以实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为目标。二是向学生介绍分组合作学习的原则。教师要向学生正确介绍开展分组合作教学活动所要坚持的原则:公平、合作、互助、竞争。“公平”, 就是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是相对均衡的, 这一点在下面内容中还要展开叙述, 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合作”, 就是小组成员之间是一个整体组合, 在学习中共同探究;“互助”, 就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竞争”, 就是在各个平行学习小组之间开展学习成效的比学赶超活动, 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三是对学生提出分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几个意识, 主要是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帮助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要求学生树立集体意识, 将自己自觉地作为学习小组的一个组成部分, 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自觉服从小组的各种活动组织与管理;树立合作意识, 与小组其他成员多开展沟通与交流, 及时发现自身或其他成员存在的不足, 加以改进;树立帮助意识, 要对组内训练进度落后、难度系数较大的学生进行帮助;树立竞争意识, 要积极投身于小组之间的学习、训练竞赛活动。

二、合理设定规模, 兼顾不同能力学生差异性特点

一是科学界定小组规模。在初中体育分组合作教学中, 小组的划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划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活动组织成效。参照许多学校开展体育分组合作教学的成功经验, 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数量较为适宜的处于8~10人, 依照这样的划分标准, 一个班级一般在6~8个合作学习小组较为合适。合作学习小组划分太少, 组内成员数量偏多, 就失去了分组意义, 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 划分数量太多, 教学秩序不易控制, 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二是合理安排成员构成。开展体育分组合作教学中, 对于小组成员的选择与划分也有较大的讲究, 一般来讲, 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里, 既要有一定数量的体育优等生,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又要有一定的体育学困生, 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作为带动与帮扶的主要对象, 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开展学生分组时, 还要适当考虑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男女生的比例等方面问题, 尽量做到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三是统筹考虑人员划分。在开展分组合作教学活动中, 在已经完成的小组分组基础上, 教师还要进行统筹考虑,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 适宜进行一次微调, 使之更加贴近教学活动实际需要。此时的调整范围与幅度要尽量控制, 主要是为了对个别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三、开展公开竞争, 构建择优选择的选拔产生机制

一是开展公开竞聘。小组建立了, 还缺少一个领头人物。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 组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 是教师各项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组织者、监督者以及反馈者。针对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可以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进行, 保证这个组长选得公正, 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以及受到学生拥护。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报名演讲、学生评委团和本组学生投票表决的方式, 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确定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 将身体素质强、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学生选拔到管理岗位。二是开展任职承诺。在选好组长之后, 还要引导这些组长尽快进入自身角色, 明确自身工作职责, 并开展任职承诺。任职承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学习活动组织的目标、对服务小组成员的措施以及对全组阶段学习、训练目标的预期。教师要通过这样的任职承诺活动, 进一步增强这些学生对自身承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分组合作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开展工作培训。在开展任职承诺之后, 体育教师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 就是要对这些即将上任的小组组长进行岗前培训。缺少了这个环节, 会导致分组合作教学活动组织规范性程度得不到有效保证, 教师要在落实训练目标、开展组员思想教育、指导开展结对帮扶等方面, 进行工作方法的指导, 提高这些小组组长的履职能力, 为分组合作教学活动奠定有力的组织基础。

四、严格考核管理, 实施科学规范的日常组织管理

一是完善小组竞赛机制。分组合作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就是开展分组竞争, 利用学习小组这样一个平台, 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初中体育教师, 要充分发挥好小组竞赛活动在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成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组织中,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开展训练活动, 在学习成效考核中, 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 将全组成员的平均分作为该小组的最终成绩, 在每一项考核中, 既记载学生的个人考核成绩, 也记录小组成绩, 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与考核, 需要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有效排名, 也有的学校采取分等级排名的方法, 成效也比较明显。例如某一个班级总共分为6个学习小组, 可以采取每两个月考评一次的方式, 将学习小组分为A、B、C三个等次的层级, 其中前两名为A等, 三四名为B等, 五六名为C等, 一次排名, 动态管理, 依据该小组在两个月里的总积分排名状况进行等级的调整, 进者上, 退者下, 在各个小组之间创设竞争氛围。三是完善考核考评机制。除了开展小组之间的等级评定之外, 体育教师还要依据学生体育考核成绩、所在小组综合成绩来对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对于学习小组组长, 还要单独进行考核, 将其自身体育学习状况与带领全组成员开展体育训练成效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考核全面、规范、公正, 并将其结果作为各种评优表彰推荐的重要依据, 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开展分组合作教学, 作为其活动基础的小组划分、组长选拔以及管理考评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管理中, 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精心组织,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更加优越的教学环境。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确保体育教学成效, 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成功运用了分组合作教学方法, 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开展体育训练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 许多获得成功的体育教师深有体会, 这项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活动组织的严密程度以及管理的规范程度具有直接的联系。本文侧重于从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组长产生以及管理等方面开展论述。

体育合作 篇9

一、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类企业合作的背景分析

1、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不足, 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显著提高

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 面对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迅速膨胀发展的局面与大众对体育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 显然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据研究报道, 近年来体育专业院校内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不仅能够满足学校学生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 而且甚至还有部分体育场馆场地在某些时段闲置, 为了使高校这些闲置体育场馆发挥最大效用, 高校体育资源必定会流向社会体育市场, 满足市场需求, 并创造其经济价值。

2、体育专业院校拥有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硬件环境

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的目的就是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 学生的职业定位就是以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教练员为主, 体育类企业正是提供这些体育职位岗位和吸纳体育人才的最重要的用人单位之一, 体育类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 也必须依靠这些体育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体育人才作为企业软实力的支撑, 再者体育院校的体育硬件资源完备丰富, 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当硬件支撑, 所以高等体育院校具有为体育类企业提供硬、软件双重条件的可能, 这种独特的体育环境是其它综合性院校所不具备的。

3、体育院校与体育类企业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体育院校与体育类企业的校企合作这种新的办学理念, 主张高等体育院校与体育类企业紧密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 时时把握社会职业需求动态, 扎根于市场需求, 把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融合学习作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点, 让高校、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校企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训、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 要求其学以致用, 不断磨练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熏陶职业道德品质, 使其职业规划明晰, 职业能力框架符合社会应求, 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人才。

二、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类企业的合作现状

1、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未能有机联合

目前, 体育院校与体育类企业合作的模式, 大部分是通过学校的行政关系和人脉关系, 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见习、顶岗实习机会或给学生提供让他们利用寒暑假到专业相关公司 (健身中心、体育局、体育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等) 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低级模式, 是带有形式性、目的性、短期性的双方没有法律性合同协议的浅层次合作关系。校企的这种合作关系实际上没能把企校双方有机联合起来, 它们之间只是简单的物理性配合关系, 合作结构松散, 没有发生良性的化学效应, 双方都没能达到期望目标。

2、合作涉及领域单一, 规模较小

高等体育院校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和优良的师资, 与体育类企业合作的潜在领域很多。例如:体育培训 (各类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健身指导培训、教练员培训等) 、体育赛事承办、体育场馆分时段外包、体育用品开发与销售、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体育赞助、无形资产的开发等。但目前看来, 体育院校与体育类企业的合作, 主要局限于场馆租用和分级、分时段外包给体育公司以及学校向社会提供有偿健身娱乐培训指导和体育用品销售方面, 对像体育后备人才向职业体育的输送、体育赛事承办、开发学校体育品牌、校企共建体育产业公司、校企联合培养体育人才的教育体制运作方面以及高附加值的体育产品开发利用和体育医疗的研究涉足甚少。另外, 合作的规模小, 双方大都采用试探性的方式进行小领域小规模的合作, 不能由点及面展开全面的战略性合作。

三、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类企业合作的策略和思路

1、校企共建体育场馆, 加强体育场馆开发利用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大多数都是国家、地方政府拨款来建造修建的,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数量迅速地发展, 国家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资金量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各级各类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相比综合院校, 国家对体育院校所拨教育经费是很有限的, 所以对于体育院校来说, 必须摆脱依靠教育部, 依靠国家体育总局, 依靠政府拨款的依附心理, 必须到社会上寻找忠实可靠地合作伙伴——体育类企业, 通过与他们进行合作, 融合资金, 建设体育场馆设施, 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规格和数量, 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体育教育训练环境, 同时也能满足体育类企业的需要, 互利双赢。另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体育教学训练, 在满足学生业余体育娱乐活动后仍有闲置场地设施, 应充分利用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机会, 采用多种经营模式途径, 发挥场馆效用, 保证维护管理体育场馆的后续资金。

2、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体育院校为体育类企业提供了一个企业体育品牌定位的良好环境, 高校本身的影响力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很广泛的, 很多被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窗口或高素质人才集散地, 而体育高等院校则是充当了一个代表这个地区体育文化和体育发展水平的标杆, 这个平台是其它商企与单位所不具备的, 这是吸引体育企业积极投身与体育院校合作的一个最大吸引力。

四、结束语

从体育院校自身的条件与它本身的一些本质属性同体育类企业的紧密联系来看, 体育院校与体育类企业的合作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合作模式。随着市场化的发展, 高校的体育资源必然将会流入社会, 作为体育资源丰富的体育院校来说, 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独特的环境优势, 打开眼界, 拓宽思路, 充分认识到同具有与本校学科专业相关系的体育类企业合作开发高校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品牌、共建体育产业经济带和共建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而采取正确有效的合作方式和实施策略, 与企业共同搭建健康稳步的高校体育产、学、研、实践平台, 为体育企业宣传体育产品和其品牌创造良好的高校体育市场环境, 同时高校则从中获取体育赛事装备、各类运动产品或资金, 从而达到合作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丁敬龙, 狄伟.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0 (3) :41-42.

体育合作 篇10

1 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 . 1 高职体育改革的成效分析

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明确了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体育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

“素质教育”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学习技术,应立足于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体育基本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加强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的改革。内容以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共存;出现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等;教学方法上更是百花齐放,如:循序渐进法、合作学习法、处方法、情景教学法、分级达标法等;评价方面增加了学习态度、体育基础知识等评价内容,建立了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促进了高职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及壮大,许多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其中就包含体育场馆、运动场等设施建设;同时引进各类体育人才以适应高职体育的发展。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场馆,体育教师90%以上是本科学历,其中,有25%以上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有少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研究生比例超过50%,也不乏科研型体育教师团队。

1 .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高职体育改革不能有效走出发展瓶劲的束缚。即,学校体育的改革仅着眼于学校体育的范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体育的改革有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也有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高职体育文化建设与社会的联系程度并不高,与企业合作也很少。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器材的使用和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专业管理和维护人员缺乏,造成其过早损坏,严重影响到其使用寿命。

高职体育资源优化利用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学校体育资源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文化需求,但在不影响自身体育需求的基础上应考虑向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企业、社区开放,加强合作,让我们高职体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2 影响我国企业员工体育活动发展的两大因素分析

2.1 客观因素方面

(1)企业对员工体育经费投入少,没有锻炼场地和健身器材;(2)缺乏体育锻炼的技术指导和相关知识;(3)工作辛苦,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4)缺乏体育锻炼的活动氛围,挫伤自觉锻炼的积极性;(5)年龄、性别、气候和客观环境的差异性等影响。

2.2 主观因素方面

(1)思想懒惰,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2)害怕受伤,影响工作;(3)对体育锻炼费用的担心,有一定的经济压力等。

3 提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体育领域合作创新的依据

3.1 政策导向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在高职教育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到校企深度融合的学校建设发展模式重要阶段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重要时期,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等文件精神。

3 . 2 实地调研, 得到了校企在体育领域的合作是可行的论证为重要依据

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体育文化需求、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企业对员工体育经费的投入、场地器材及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等调查和研究,了解到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局限性和不足,企业体育需要资金投入、体育技术指导、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企业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等;而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体育硬件设施等体育资源使用情况的走访、问卷、调研和实证,得到了二者在体育领域广泛合作可行性的答案。

4 探究校企体育合作途径,并形成长期的合作模式

寻求和建立合作对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与职教集团、合作企业等企业在体育领域的长期合作;成立校企体育合作办公室,由企业体育干事或工会主席和学校体育教师组成,负责校企间体育合作的各项事宜;探究校企间体育合作的成效及价值等,加大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探究与企业体育合作的内容及模式:(1)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到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剧了企业之间竞争,大多数企业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将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吸取企业文化的精髓,建立校企间的文化融合,从而,打造具有现代高职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2)加强校企间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谈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和实践经验,介绍行业前景,邀请企业文艺代表队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中;同时,利用学生顶岗时期期间将校园体育文化带入企业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更好地融合。(3)将企业的体育竞赛引入到高职校园中。一是将高职的体育场馆、运动场、健身馆、游泳馆等体育设施有赏地对企业、社区开放,来弥补企业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场地器材的缺失,学校的老师或是学生还可以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与企业进行体育比赛;二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校企间体育比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学校各个专业组织学生运动队,定期与相关企业的员工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如篮、排、乒、羽等以对抗为主的“校企杯”比赛,可邀请多家企业代表队同时参加;或以趣味、娱乐为主的校企职工运动会,如拔河、各种趣味性接力赛、跳长绳、慢骑自行车等等。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真切地感受企业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对高职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

5 实现高职与企业体育文化合作的目的及意义

让更多的高职学校意识到与企业体育文化合作也是校企深度融合重要内容之一,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以“体育文化”为平台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深度融合的创新。

通过与企业体育文化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有效增强企业、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以校企间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为最终目标。一方面,可以利用高职现有的体育资源为合作企业服务,解决企业体育设施、及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满足企业体育文化的需求,丰富和提高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能更好地带动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达到大力发展高职体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丰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纵深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体育文化品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全面性的高职人才。

可广纳社会资金,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水平,打造高职体育特色品牌,为现代企业培养体育能力强的混合型实用人才,拓展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可带动高职体育设施的更加完善和促进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以适应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以便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岗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企业在体育文化领域的相互交融,与工人师傅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让高职学生学习到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熟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为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环境打下基础。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其意义体现在:激发学习热情、塑造良好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

6 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全面铺开的重要时期,对如何规划和配置体育资源?如何让高职体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如何在体育领域合作中吸引更多企业的眼球,如何发挥企业在校企体育合作的主体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推进高职体育改革向前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员工体育文化的开展和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身心素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合霞,唐亮.职业工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研究——以胜利油田工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48-50.

[2]马洪明,马国红.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41-42,77.

[3]卢刚,贾书申.如何实现企业体育文化向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迁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21-124.

探讨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议论文论据;定向转述;析理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在初中体育课程中越来越看重小组合作形式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自我的参与意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对完成初中体育教学任务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小组合作模式还能对初中体育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善与提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一、合理构建初中体育小组

(一)自主模式分组

采用自主模式分组非常简单,体育老师只需将一个小组的预定人数告诉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可以完全凭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分组,这种形式不仅大大减少上课多余的时间,还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跟谁一组,也能提高一个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加强,加速了整个分组的凝聚力,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自主意愿能够让一节课能够顺利地进行。比如,学生在上跳绳运动的课程时,老师进行自主模式组队可以提高小组之间良好的互动,其实互动是一个小组之中最关键的部分。可这种分组模式也会有一些缺点,那就是很可能导致在一个小组中某一些学生被其他同学孤立,这对于那些被孤立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在进行跳绳活动的时候,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出差错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分组的失败。所以为了不让这种状况出现,在分组之前老师就应先在休息时间多多观察学生,对学生交往情况弄清楚之后再去指导小组的设置进行。然而,这个小组实质上是学生的一个参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小组锻炼领导能力跟团队协作力,更好的帮助学生组成各自理想的小组。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书面对小组分配,这也是避免学生尴尬的一种方式。

(二)团体模式分组

团体模式分组就是指老师为了使教学所达到的结果发挥到最好而按照体育成绩来进行分组,也就是说将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跟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组,以此类推形成两极化,这种形式实质上就是想让学生互补来提高体育学习,教师也能按照小组成员为一体的考核标准来提高教学管理。这种分组模式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够强化学生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弊端,因为这种制度很容易产生学生的不满,特别是处在容易冲动的青春期中的初中生,会导致整个小组的不和谐氛围的产生,甚至会将这种不和谐蔓延至整个班级。若不能及时处理这个因素,会使一个团体的凝聚力下降,大大削减学生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老师需要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铅球运动的课程上,在分组之前,老师可以在进行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练习,然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旁边观察学生抛铅球的能力,再来进行团体模式分组,让铅球抛的远的学生对铅球抛的近的学生进行训练指导。这样不但能有效解决团体模式分组的弊端,还能改善一个小组之间的关系。

(三)异性组合模式分组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无论男女都会对对方产生好奇心,为了使他们消除由此引发的尴尬,也为了阻止小组成员有早恋的倾向,老师可以根据班里的男女生比例为标准来进行分组。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男女搭配。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起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作用。比如在课间操的课程和投篮课程上,老师可以利用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来进行异性组合模式分组,这样既可以增进男女之间的互动性,还可以使整个课程顺利的进行。不过,在使用这种组合方式体育学习之前,老师需要向家长或班主任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避免学生早恋情况产生,对教学目标产生反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了解学生的状况是多么重要。

二、实行有效方法增添学习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他们的叛逆和特立独行的心理逐渐形成,有时候把他们抓得越紧,他们越是反抗。所以体育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他们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体育老师应当给予学生进行自主发挥的权力,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点举措,老师应该将这个举措发展成实质性的教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并且,只要老师实行有效方法,就能增添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三、对初中体育小组进行指导

初中体育教学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体育老师应该多多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不过,初中生在思维判断能力和对于事物的自控能力上还不够成熟。这时,老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即便是学生由自主性意识去进行合作小组训练,老师也不应该在旁边袖手旁观。尤其在异性组合模式分组中,可以说老师不去监督是不行的,可能老师一疏忽就导致学生进行与学习无关的行为,所以说老师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在初中体育课程中,体育老师必须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更快更好。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模式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体育老师在课程中使用该模式时,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才会对学生的自身体质起到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飞.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时空,2013(12):69-70

[2]姜琴.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270

[3]石志斌.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1.1(5):39-40

体育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篇12

一、此起彼伏的竞争与合作

以“体育教学”和“竞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 可以检索到发表的文章40篇。以“体育教学”和“合作”为关键词检索, 可以检索到199篇文章, 而这些文章几乎全部是近5年内发表的, 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学习的研究。也就是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更多地转向了体育与合作, 这一转变与人们认识的不断演变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竞争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竞争力、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概念被人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认识。个人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培养也被提升到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攸关的地位来看待。体育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功能开始被人们重视, 挖掘和利用。随着与国际教育改革思想的交流, 合作的话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意识到, 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团队、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 只有学会和实现团体内部的合作, 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 合作精神与能力才是更应该被重视和培养的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于是, 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学生的合作精神被列入学生学业评价内容。而与体育曾有过密切渊源的竞争一词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再被提及。

但是不能忘记一点, 那就是体育学习的特殊性, 不管怎样彰显合作的重要, 竞争仍然顽强的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并与合作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也始终摆脱不了竞争因素的缠绕, 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对立统一体。

二、众说纷纭的竞争与合作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时候, 竞争精神被看作一种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认为不具备竞争精神和能力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有学者指出,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竞争品质。但有人并不这样认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坦研究员研究认为, 国外学者道奇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过合作与竞争的理论, 这种理论对合作学习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道奇认为, 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 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 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 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王坦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 道奇的学生戴卫·约翰逊 (Johnson, D.W.) , 同他的兄弟荣·约翰逊 (Johnson, R.T.) 一道, 将道奇的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相依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积极互赖 (合作) 产生积极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消极互赖 (竞争) 通常产生反向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约翰逊兄弟认为, 在合作情景下, 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在竞争情景下, 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 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学者把竞争看作一种消极的人际互动, 因为个体之间会“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 而合作才是应提倡的社会“互赖”关系。在此基础上, 合作学习的创始人罗伯特·斯莱文 (Robert E.slavin) 认为:“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他用“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把合作的积极作用提升, 而把竞争的负面作用淡化。直到现在,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仍被认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此看来, 小组间的竞争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需要和基本要素, 合作被用于人际关系, 而竞争被应用于组间的关系。

以上认识都基于对一般社会或学习活动的考察, 但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体育课上充满了竞争情景, 虽然有的竞争发生在组间, 但也有许多竞争情景就发生在人际间, 如果这种竞争的目标结构是一种消极的互赖并产生反向互动, 那么, 体育教学活动必将充满消极的色彩, 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竞争品质与合作能力的价值将不复存在,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学生在竞争情景下获得身心发展, 在竞争条件下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竞赛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为什么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会有如此这般的积极作用呢?

三、对立统一的竞争与合作

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体, 二者以特殊的形式相互依存, 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一样具有积极地互动作用。

首先,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活动是完成教学整体目标的需要, 竞争双方的深层或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即双方都是为了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技能和战术, 为了提高身体能力而进行竞争, 这样, 获胜的目标就下降成为浅层或暂时的目标。虽然竞争双方都试图阻止对方获得成功, 想方设法妨碍对方取得成绩的努力, 但这正反映了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正是体育竞赛活动的特殊需要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要求。如果竞争者的深层或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竞争者又具有统一的认识、完善的规则约束和行动规范, 他们的行动就具有了合作学习的性质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竞争了。

其次, 体育教学中竞争双方虽然相互排斥对方取得胜利, 但这种竞争往往是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和互赖, 例如, 小组间的竞争与对抗, 同时就要求小组内的协作与配合, 离开合作的孤立的竞争情景并不存在, 这就契合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即使在一对一对抗的情景下, 双方的竞争也可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对抗性“合作”, 因为没有了双方对抗性的“合作”, 或者缺失了任何一方参与对抗, 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攻防技术就无法演练。这是一种在具体目标上虽互相排斥, 在动作行为上却互相依赖的另类合作。这与那种竞争者之间暗中较劲, 甚至相互保密、猜疑、嫉妒、拆台等竞争目标结构下的竞争情景完全是两回事。

另外, 体育竞争活动时, 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被用来展开规则约束下的对抗, 这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 是一种双方在事先约定条件下, 自觉遵守规则与特定要求, 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特殊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这种竞争氛围和规则效应的熏陶下, 学生养成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学会的是利用合作的力量展开竞争的技巧与方法。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它们同时共存, 相互依赖。一般情况下,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具有与合作学习同样的积极意义。

四、形式特殊的竞争与合作

如果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是共存一体和相互依赖, 他们必然具备特殊的表现形式。仔细考察体育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与互赖现象, 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共存形式, 一是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的共存, 二是形式对抗与实质合作的共存。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指组内成员动作行为相同或一致,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努力, 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的行为方式, 是一种“为了竞争的合作”。一般可包括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两种形式。同质合作是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 没有分工地完成相同的动作。如拔河比赛时小组成员的动作行为;障碍跑接力比赛中小组成员的动作行为;小组成员在进行统一的体操或田径练习时的动作行为等, 都属于同质合作。非同质合作是为了达到同一目标, 小组成员有所分工, 虽然动作不同但相互协调, 目标一致的合作形式。如球类比赛中同队队员有的担任前锋, 有的担任后卫, 各自的任务并不相同, 但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形式对抗实质合作”是指竞争活动双方为了共同提高攻守技、战术水平或者个人能力的特定目标, 在特定规则与要求的约束下, 以对抗形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行动, 是一种“为了合作的竞争”。练习双方以各种对抗的形式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如角力、摔跤、武术的攻防动作、篮球一对一运球突破、乒乓球一对一比赛等练习都属于这种“形式对抗实质合作”。其基本特点是竞争双方以巩固所学技术, 提高对抗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为特定的深层目标;对抗双方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对抗双方要遵守共同的规则限制与约束, 这些特性对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优良品质具有独到作用。

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体育竞争赋予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体育合作赋予竞争的实力与技巧, 学生就是在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和统一中获得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获得走向并融入社会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新华.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2 (.25) .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5.1.

[3]赵超君.从自发转向自觉, 由经验升至理性——略议体育学习中隐含的“自主、合作、探究”因素及其实现[J].体育教学, 2009.5.

上一篇:事业素质下一篇: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