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2024-12-09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共12篇)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1

“ 立身诚为本, 处世信为基;养德始于真, 修业成于勤”,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是为人处事之本、养德修业之源。 诚信就是诚实、忠诚、重承诺、讲信用, 就是真实、可靠、认真、负责任。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格境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高校学子们在考试、学术论文、助学贷款上的失信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1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些表现

1.1 学术失德、考试作弊

高校学生在校学习, 论文、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一是, 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二是, 对学生的课余学习指明方向;三是, 督促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但事与愿违, 不少高校学生上课不好好听, 课下作业也是东抄西拼试图蒙混过关;而考试来临时, 为了通过考试铤而走险采取作弊手段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导致少数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被迫考试作弊, 以此来维护考试“ 公平”;更有甚者, 毕业论文也浑水摸鱼, 还堂而皇之高喊:天下文章一大抄。 学术道德的缺失, 是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1.2 恶意欠费、拒绝还贷

国家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了“ 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制度, 旨在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入学。 然而却被一些诚信缺失的学生钻了空子, 他们一边对学校谎称家里贫困拿不出学费, 另一边却把家里给的学费在校外大肆挥霍, 恶意拖欠学校各类费用;或者办理助学贷款后, 不按期还款, 恶意拖欠、故意违约, 让国家蒙受经济损失。

1.3 履历造假、随意毁约

继201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 万之后, 2015 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 万之多。 大学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诚信缺失的学生就动了歪脑筋, 对自己的求职履历大肆造假, 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书、虚构经历, 绞尽脑汁玩手段。网上更是爆出有个班的学生求职履历上出现八个班长的笑话, 此外, 有的毕业生多家签约, 随意毁约, 严重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任。

2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依旧普遍存在呢? 本文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得出了以下几点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因素。

2.1 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的情况是“ 严进宽出”, 学生考上大学后, 就觉得自己进了“ 保险箱”,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 在高中阶段, 普遍学习紧张、压力较大, 所以, 进入大学后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对于学习, 自然不如以前在高中的时候用功。 考试来临的时候“, 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普遍存在, 还有部分同学担心考试不及格, 就会动歪脑筋, 想出一些作弊的方法, 或者是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向老师求情, 企图能顺利通过考试。 所有这些做法的根源都是因为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中, 迷失了自我, 对安逸享乐的生活缺乏抵抗力,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所以,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诚信意识淡薄的家庭里, 那么自然会影响这个孩子的诚信水平。 比如在生活中, 如果出现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一些不诚信的做法, 有些诚信观念不强的家长, 可能就会因为是小事而忽略对孩子及时的教育, 日积月累, 孩子的诚信观就会扭曲, 导致将来在学校和社会中, 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

2.3 学校教育的影响

虽然“ 诚信”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 但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很少能接触到真正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诚信教育。 尤其是, 现在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仍是以成绩为主, 所以, 也会让学生有一种: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的错误思想, 从而忽略了对品德和言行的培养和约束。 另外, 虽然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认识到不能用单一的体系来评价学生, 不能只重视智育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 所以学校也在努力改善, 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等素质教育, 但由于仍处在探索阶段和基于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所以, 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和不到位的情况。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 也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养成。

2.4 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并不长, 体制不够成熟, 所以,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一些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比如, 假冒伪劣产品, 食品安全问题, 偷税漏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 这些问题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钻法律的空子, 通过一些不法手段牟取暴利, 这也会对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产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导致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出现诚信意识淡薄, 自我约束能力弱, 是非观念模糊不清等问题。

2.5 国际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 西方的思潮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大学生。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目前社会多元化, 学生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 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让享乐主义占了上风, 随之产生投机主义的想法, 放弃诚实守信的做法。

3 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人们都说:大学是社会的缩影, 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是步入社会前的演习。所以营造一个诚信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首先, 从设施配备上来说, 可以在校园里设立诚信宣传栏, 多展出一些诚信宣传标语和诚信故事, 让高校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把诚信意识根植于思想深处。 其次, 是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事务时, 要严格遵守诚信标准。比如, 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 有些同学就会向老师求情以便通过考试, 这时, 老师决不能因为心软或觉得补考麻烦, 就失去原则让学生通过考试。 否则, 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无视原则、无视诚信, 在将来变本加厉地不诚信。又比如, 在学生入党或推荐优秀这类事情上, 老师更应照章办事, 明辨是非, 坚持原则, 否则对学生负面的影响不可低估。 最后, 要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类宣传阵地, 如校园广播、网站、BBS等,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 让网络成为了一块学生离不开的“ 乐土”, 所以要占领网络诚信教育新阵地, 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网站、广播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3.2 诚信教育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想培养诚信的学生, 一定要从高校的教育改革创新入手。 首先, 是课堂教育。 目前, 我国高校的教育内容中, 并没有一门叫“ 诚信”的课程,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诚信的可贵与重要性, 但究竟怎样才算诚信, 诚信的范畴包括什么内容等等, 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所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添上有关“ 诚信”的教育内容, 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是榜样教育。在老师中、学生中, 发掘一些诚信榜样, 让大家看到榜样就在身边, 利用榜样的力量来督促学生加强自身诚信修养。

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 进行教育和引导, 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教育, 比如, 可以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或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老师再进行引导, 让高校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 增加体会和认识, 切忌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总之, 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务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诚信教育要重“ 质”, 而不要一味的求“ 量”。

3.3 诚信制度建设管理

诚信属于道德层面的约束, 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对于一些不能自觉做到诚信的学生来说, 就需要制度的约束, 让制度来发挥作用, 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

首先, 每个校园都需要一个健全的诚信评价制度。 以河南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从新生入校开始, 就为其建立了“ 诚信记录卡”, 它成为了每位学生的一份特殊档案。 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业不诚信, 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代考、剽窃论文等;生活方面不诚信, 使用违禁电器及危险品、损坏公物、早操代刷卡、沉溺网吧等;经济行为不诚信, 如学费不按时交纳、助学贷款提供材料不真实, 弄虚作假骗取困难补助, 借款、借物到期不还等;择业不诚信, 不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推荐书内容虚假、就业合同不履约、择业时不正当竞争等。年终要对记录卡的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结合。

其次, 针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比如考试作弊, 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违约还款、学术造假等行为, 学校要有严厉的处理措施, 做到奖罚分明。 这样可以从制度的角度来约束学生, 有效促进学生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用诚信的行为标准来约束自己。

参考文献

[1]姜威.试论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6) .

[2]张杨.关于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J].学园, 2013 (21) .

[3]安雪玲.关于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J].教育在线, 2013 (24) .

[4]余翔, 李红, 罗玲.关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折射出的诚信危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26) .

[5]叶晖.关于高校学生中的诚信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 2010 (5) .

[6]王炳信.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7 (2) .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2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 于飞

【摘 要】:近年来,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事实,为了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当务之急,在巨大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凸显出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缺乏诚信的问题,这给高校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做好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阶段的诚信教育工作对于社会及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就业社会 教学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为:

1.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对具有“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等等荣誉学生很是青眯,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许多毕业生在制作自我简历和求职信中弄虚作假或者借用别人材料来冒充自己。

2.面试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面试或投送简历。一些毕业生就利用网络的空子夸大自己的能力,不顾自己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想法设法钻空子,完全背离了面试中的诚信行为。

3.就业协议签订后随意毁约

在当今就业环境严峻、就业岗位激励大形势下,许多毕业生手中会捧着几个单位的签约通知书,毁约再签的情况较多,没有很好的定位适合自己的单位,最后使自己的个人诚信度大打折扣,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度。

4.毕业生报到后的诚信问题

现在许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到岗报到率越来越低,特别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大批量输送毕业生,毕业生跳槽现象很严重,有的毕业生才离校一个月就连续换单位,毕业生的连续跳槽势必加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不信任。

5.不按期偿还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解决上学难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诚信是助学贷款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的保证,只有双方都讲诚信,银行按时放贷,学生按时足额还款,这项工作才能长久坚持。但是现在个别毕业生未按期偿还贷款或拖欠贷款,导致银行风险增大。每年都会出现银行大面积催缴贷款或利息工作,更为严重的出现本人诚信记录挂上银行黑色名单中,给自己造成很大不便与影响,这也是不诚信的一种变现。

二、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既有客观层面的原因,也有主观层面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缺失有密切关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诚信意识在消退,“拜金主义”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变得脆弱不堪,违约、经济纠纷等越来越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信用监控系统的不完善,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渔利,社会道德规范对众多不诚信没有约束力,不诚信行为也就有了畸形发展环境。

2.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弱化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德育评价体系和道德教育的缺失,只重视知识的培养,难以培养出真正的真善美情感。道德教育只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行为,不善于利用咨询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诚信道德情感。

3.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烈的就业愿望的矛盾是诱发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随着我国高校的盲目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逐年增多,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饱和,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毕业生为了尽快的找到满意工作岗位,就把诚信道德抛到九霄云外了。

4.用人单位的不规范

有些用人单位利用自己的主导优势,出现不能信守承诺。目前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一些用人单位在占据主动地位时,不严格遵守双方所签协议履行条约,遵守条款意识淡薄,用工不规范,使学生到了岗位后出现:无休止加班、收入、福利、住房、三金缴纳等无保证现象时有出现。

三、如何提高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诚信就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智、体、美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营造健康高雅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文化陶冶与育人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氛围,正确发挥舆论导向,抵制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侵蚀,净化校园环境,净化大学生心灵,升华大学生情感。

2.发挥教学主渠道

在教学中,发挥各学科各门类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是主渠道。挖掘各学科自身优势与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立足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生社会行为取向、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社会需要的全方面人才。

3.大力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咨询老师,制定心理健康咨询计划,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4.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提供必要的制度和费用保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长效运转机制,有计划的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受到锻炼。

5.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刚刚入学开始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提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设置,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志向,制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6.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从新生入学起建立健全学生的诚信记录档案。建立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诚信奖惩机制,对于大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全面信用评价和记录,促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严守诚信底线.7.狠抓德育队伍教师自身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功能健全、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大学生德育工作主体是:党政、学校学生部门、就业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一支强大的德育培养力量。加强自学道德修养、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处处为人师表,全面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题中之义。因此,要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高等院校就必须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健全诚信机制,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提高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完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些因素健全完善,并很好的协调一致,大学生的诚信择业、就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立彬等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自强等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篇3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严重。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信应该体现在学业、成绩上。然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作业采取抄袭同学的,毕业论文则是上网下载、东拼西凑,几个小时就会完成一篇“大作”,这类不诚信的现象在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作弊者手段越来越高超,“枪手”代考、伪造证件、手机传信、纽扣耳塞,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作弊者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2.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方面,国家教育改革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下岗职工的子女,无法辨清真伪,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使学校难以摆脱资金困境。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必然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的影响。

3.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严重,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学生想方设法伪造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及各种评优奖状,为自己安上“三好学生” “优秀干部”的头衔,在履历中言过其实、极力渲染,编造各种在校的工作、实践经历。还有些学生在求职中“脚踏多只船”,同时与几家单位签约,从中“择优录取”,对“淘汰”的单位不负责任,单方面毁约。

4.网络道德虚拟。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对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盗窃、诈骗等丑恶行为在鼠标的点击中就轻易发生了,因此,若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信任对方,则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客观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经常采取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恶性竞争。在经济领域中,商品假冒伪劣、企业公司偷税漏税、不法商贩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的现象司空见惯;在政治领域中,一些官员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得过且过,知法犯法、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之风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些学校里存在的不诚信现象也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上课应付、不求质量,在校外担任多项兼职;在学术上缺乏严谨的态度,抄袭论文,盗用他人研究成果。这使得教师在学生中的“典范”形象大打折扣,客观上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主观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对事情的是非对错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自我控制和把握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看到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实人”常常吃亏,他们很难守住内心的道德防线。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将“诚信”美德抛到九霄云外,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各种不诚信的行为。

三、改善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措施

1.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为全人类所认同和赞赏的道德规范,是民俗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除诚信危机,所以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从道德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2.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与道德导向并举,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以诚为舵、以信为帆”“诚信为人、诚信立业”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开展一系列诚信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标语、校园广播、校电视台、橱窗和校报等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诚信“光荣榜”和失信“曝光台”,通报大学生自律督导队反馈的信息,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健全社会评价机制。没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机制,诚信问题始终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很多,因此,我们的社会评价机制和体系应该多元化,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健全社会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诚信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高校有必要营造信用环境,设立信用机制,在大学生中率先建立信用档案,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

4.加强监督机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诚实守信,除了依靠自律和制度的约束外,同时还要加强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那些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曝光。要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措施,对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盗窃欺诈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必要时与学位挂钩,彻底打消其侥幸心理。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使学生意识到,失信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要大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学生诚实守信评议活动,对诚信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使守信者受到尊敬和赞扬。在同学中,不断树立典型,强化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在学生思想中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诚信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张俊.诚信教育在国外[N].中国教育报,2003-10-19(4).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4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为了客观准确地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笔者随机抽取了所在学校的1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份。经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以下一些诚信缺失现象:

(一)弄虚作假严重。

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近60%的学生承认曾有过作弊行为。实际上,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对于少数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在本次调查中近83%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写论文时拼凑现有论文或直接抄一篇。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在本次调查中近50%的学生表示在填写简历时会随意夸大或略有夸大。

(二)信用意识缺乏。

一是骗贷逃贷。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近20%的学生表示在申请困难补助时会虚报自己的真实情况。对于还贷问题,近3%的学生表示能拖就拖。二是拖欠学费。虽然不乏贫困生确实因家庭困难交不上学费,但其他原因拖欠学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每年交学费时,总有一小部分怀着各种心态的学生能交却不交,用家长给的学费上网、消费的大有人在,一边拿着父母的辛苦钱“潇洒”,一边跟学校说家里困难。三是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报道,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

(三)人际关系淡漠。

据报道,北京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的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学生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以上只是大学生缺少诚信的主要表现,在一些日常的小细节上,如:上课代签到、编理由请假、逃课等,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上述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外部环境欠缺。

从社会大环境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使得一些经营者在利益驱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出现较为严重的制假售假等坑蒙拐骗现象,经济生活中的虚假欺骗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从而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诚信缺失必然影响大学校园和大学生。

(二)学校教育滞后。

一是重视不够。目前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发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谈何诚信?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家庭教育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内容。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四)自身主观原因的影响。

首先,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其次,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五)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传统社会,诚信是在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紧密、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又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三、通过构建科学诚信教育机制解决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诚信素养,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传统的道德教育着重于道德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主体认知的内化,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难以发挥自我塑造的作用,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既要有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这是诚信教育的关键和基础。诚信教育必须综合考察大学生诚信素养形成、发展、改变的诸多因素,努力探索大学生诚信素养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逐步构建科学诚信教育机制,切实推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持续开展诚信教育。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改变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德育课程以分数论英雄,淡化德育课程,把德育变成一门普通的文化课的思想倾向,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二)以树立良好校风和学风为目标,努力营造诚信氛围。

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关键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并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在这样一种舆论力量的作用下,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高校各单位、各部门要妥善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职员工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接受社会和大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大学生;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生干部评定评选等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将诚信作为学校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大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以建立高校学生诚信网络为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全社会的诚信机制是客观要求,所以作为“社会风气引领者”的高校应建立网络化的立体诚信教育和评价体系,不断寻找新的教育载体,拓展工作空间。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引入现代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搭建网络化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平台是大势所趋,也是工作的需要。应从建立以“记录为主、评价为辅”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入手,把通过对个人诚信,如身份证、户籍、家庭背景、居住地、基本经历、学习成绩、各类素质表现、助学贷款、曾获得荣誉和处分、特别记录、就业情况等记入学生诚信档案,并以此与各类评奖评优、就业等挂钩,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团支部班委会评议、学院评议和学校评议等全校广泛参与的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也不可能照搬。我们要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指引下,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为推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汪敏.大学生的信用危机和诚信教育[J].安徽师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1, (3) :304-307.

[2]刘俊英, 田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与重建[J].党史博采 (理论) , 2007, (4) :50-51.

[3]苟加明.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3) :181-195.

大学生诚信问题 篇5

从各高校每年组织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违约还贷引发信任危机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高校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的信用助学贷款,目的是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大学生诚信观念淡薄,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有的甚至有意不还贷款,此类现象枚不胜举。《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2日)报道,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竟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款,其中90多人没有正当理由,有恶逃债倾向,属于“赖账不还”。《北京青年报》(2006年1月19日)报道,2005年12月20日,建行昌平区支行一次性把中国石油大学23名拖欠助学贷款的毕业生起诉到了昌平区人民法院,一周之后该行又把第二批19名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告上了昌平法院使之成为银行因讨要助学贷款而成批起诉毕业大学生的“讨贷风暴”。42名欠贷学生收到传票后其中15名当天全部还款,其他学生也陆续清还全部或部分欠款,所以2006年1月18日下午建行昌平区支行给法院送来了撤诉申请,法院的开庭计划全部取消。这种尴尬的现状可能会使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时更加谨慎,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更多的大学生由于部分人的诚信而失去了助学贷款的相助时,恐怕我们该担心的就不仅仅是失学的问题了。

(二)考试作弊,抄袭成风

目前部分大学生,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论文,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几个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出现了一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队伍,例如替考英语四级1500元、六级2000元。《科学时报》)报道,西南师范大学一女学生先后三次进入老师的办公室偷改自己的考试成绩,由此得到一等奖学金和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我院某专业一班长在协助辅导员整理奖学金评比材料时偷改自己成绩,最后虽被辅导员发现,但已在普通同学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

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学生在个人的求职简历里动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在网上有新闻报道,在某招聘现场一用人单位收到的应聘材料里有三份声称自己是校学生会主席,三个学生都是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让人哭笑不得。

(四)人际关系冷漠,你猜我疑

据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对在校生进行大面积调查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的占32.7%,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有2.6%。有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便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于是部分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小说世界,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背后恶意中伤他人,暗里扰乱学校的管理秩序,最后出现心理疾病。

(五)求职面试,一脚两船,实习作弊也逐渐成风气,自欺欺人的大学生实践随处可见

学校教学要求的毕业实习在一些学生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实践报告想方设法找别人代为盖章。有的学生同时面试几份工作,当用人单位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便擅自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给师弟妹们就业设置了障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面对大学生中不诚信事实的大量存在,发出道德感慨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诚信缺失得以存在的种种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缺陷,使得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扭曲的一面

首先,儒家传统文化缺乏外在的约束力。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成于内而形于外,个人的内在诚实、坦诚是其社会行为能够信守承诺、遵守契约的心理基础,这种道德约束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信仰,我国人民这种精神信仰的形成儒家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儒家文化对事物只求“盖棺定论”不讲“来世报应”,故其缺乏使人内心恐惧的手段。其次,儒家传统文化使得人格分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偏向实用化。儒家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身体力行,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但由于缺乏实践途径,实际很难做到,所以带有一定虚假性。同时儒家文化提倡礼节,而且重视程度尤高于信,在人们过分重视烦琐的礼节和虚假的客套时,诚信的本真就不断被忽视,被忽视的诚信细节慢慢沉淀,就体现在中国人细微而又其害无穷的为人处世之道。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斥着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我们诚信的观念。

(二)社会现实消极的一面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使得大学生在社会认识上产生错觉,认为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最有效的途径。另外,目前社会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而它们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消极影响在所难免,如前些时候的热播反贪电视剧和电影,大学生更多的在讨论怎么逃避侦察,怎么体察人情世故,以便在官场有所作为,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灵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在信息社会,网络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却使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网络交往,人们的行为都被符号化,不负责的言论、撒谎、制造病毒,剽窃他人成果,制造黄色垃圾,诈骗等丑恶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无诚信观念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间。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不可能不受到这些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受到空前的考验与磨练。

(四)学校教育方式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教职工的诚信素质偏低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只管“教”,不管“育”的弊端,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学会怎么做人的德育工作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由此产生的恶果就是只有道德认知,却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更妄谈具备内化的道德行为习惯,那大学生践行诚信又从何谈起呢?高校内部管理不严,制度不完善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学生不用为他们不诚信的行为支付高额成本,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言传重于身教,在大学生群体里模范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部分教职工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了学生,而是过多的考虑个人利益。他们在工作中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了捞取个人政绩而弄虚作假,推选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党员讲关系开后门,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被潜移默化,诚信缺失就不足为奇。

(五)考试功利化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扭曲,不诚信成了获取利益的有效手段

目前各类考试标准划一,功利目的明显。现在作弊暴光最多的四六级考试,分析其根源,也是就业市场要求和学校盲目追求通过率催生的。大学生的学术浮躁症在各高校非常普遍,学校主流声音呼唤课程设置、考试成绩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不在少数,社会上各种技术技能认证、资格认证考试更是遍地开花,学生趋之若骛,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一些诚心信缺失的行为就变得符合“规律”了。在我带过的学生中,手持四五个证很正常,多者则有十个各种认证,试问这部分学生在大学专科三年里搭建起来的知识框架能牢固吗?对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的思考能深刻吗?

(六)法律意识、契约意识薄弱,社会和学校诚信监督制度缺失是大学生群体出现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首先,大学生违约还贷,请枪代考可能从某层面来说是对契约缺少认识,这一认识的不足也体现在高校中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淡薄,虽然目前本专科院校基本上都开有《法律基础》课程,但假如经过实际的调查就会发现,这些课程基本上是走过场,而学生可能有兴趣的也仅仅是一些案件的情节,对具体的法律规定,对具体的法律原理可以说是比较的陌生的。其次,高校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给大学生不守信以可乘之机。在学校,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乃至本年级的重大决策、诸如重要课程设置、学生干部的任用事项、学生入党、教师的评分标准、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等等关系学生的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的事情在学生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特别密切的职能部门,为图本部利益或方便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以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三、应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诚信危机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严重地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势在必行。如何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发展需要面对难题。当代大学生是承载着未来希望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大,我们不能消极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地对症下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一)净化育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环境育人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占领这块德育阵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

如何做人。因此,高校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考风建设,通过校报、广播站、海报、标语等宣传形式,积极开展以诚信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演讲、辨论、征文系列活动。抨击、谴责、处罚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等弄虚作假、不守信用的现象,让学生从中认识、反省、辨别自己的行为是非,从根本上改变老实人吃亏的弊端,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让他们体会到讲诚信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使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充分发挥学校“三育人”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象,这必然导致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扭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规范体系,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和信念,最后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诚实守信的人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商鞅“立木树信”“曾子杀彘”等典故充分说明了模范作用的力量。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如学生迟到,应该及时指出不守时就是不守信的行为,因为魔鬼往往出在细节上。

服务是指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质技术支持的一切工作,它具有相互性和交叉性的特点。由于服务性工作涉及到的大多是利益关系,诚信也就显得更为敏感和重要。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在服务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基本途径。服务主体只有身先士卒,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实行优质服务,才会取信于服务对象,并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了,高校的诚信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及时调整对策,更进一步从制度和教育两个方面努力,使诚信的链条不断延长和加固。

要做好管理育人,首先,管理干部、后勤职工和教师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所谓诚信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教育制度,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最好,大学生学校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学校各项制度尤其是诚信教育管理制度,它们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在学生和教职工共同的阳光下进行。

(三)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契约意识

在进行“循循善诱”的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对于法律社会的必要性。从法治的意义上说,诚信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更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为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教育,使学生们详细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

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许多违反诚信的行为不但是违法行为,甚至构成犯罪。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契约意识,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四)完善诚信监督记录制度,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因此,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制定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就大学而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海洋大学在2003年已开始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建立了诚信档案,并进行微机处理,与银行进行实时沟通;上海大学是国内第一所为所有在校生建立诚信档案的高校,上海大学自2004年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内容涵盖了学生所有基本信息,信用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特别记录,学校行为记录等等,并且提供给用人单位查阅,学生们说:“有了这份信用档案,让我走上社会的底气更足了。”;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底建立《大学生行为诚信承诺书》,2005届毕业生还贷率达100%,就业率99.13%。健全的诚信评价体系是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评价,应进行定时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大学生 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一些经由国家审核通过的银行,向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金钱,贷款利息由政府补贴。国家助学贷款的初衷是为了让经济贫困地区或者家庭的孩子能读得起书,完成大学学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策,助学贷款更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好工程。但是,在国家将款项借给大学生之后,还款的情况却不甚理想。目前,大学生与银行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信用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道德教育的关系

贷款政策想要稳定、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培养人们的贷款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国家助学贷款也要遵循这个市场准则,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品德,与学生的道德息息相关,它们都统一于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因此,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通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它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大学生信用的缺失

1.申请助学贷款的材料失真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各项规定,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必须由本人填写各项资料,提交正式的书面申请,而且还必须附上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以及真实、有效的家庭信息、家庭经济情况说明等,这样才能获准贷款。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欠款的学生提供的材料大多都是有问题的、不完善的,存在学生家庭贫困信息造假、家庭住址造假、身份证造假等几种比较典型的造假情况。这说明有些申请贷款的学生从决定贷款开始,就存有欺瞒的心态和不诚信的行动。

2.使用助学贷款的资金失信

最早提出国家助学贷款的概念,是为了给予一些渴望读书、渴望成才且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减轻他们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使他们专心于学业,实现他们美好的人生目标。但是,有的学生申请到了助学贷款之后,会把这部分资金用于投资、玩游戏、买奢侈品上面,父母依然要为他们付生活费和学费,给家庭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些学生没有履行贷款合同的条款,没有体现出助学贷款的真正意义。

3.履行助学贷款的还贷失约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特殊的贷款,主要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在贷款的时候,大学生只要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家庭资料,不用任何抵押,就可以进行贷款,表现出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极大信任,所以这种贷款的还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贷款学生的诚信程度。大部分学生会按时还款,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守信用,毕业后就更换自己的联系方式,让银行和教育单位无法找到他,从而逃避还款。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贷款学生的失信率高达45%,真是令人大吃一惊。

三、大学生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对淡薄

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情况来看,诚信的缺失已经非常普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都丧失了诚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诚信是一种很好的品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事情经常发生,尤其出现在助学贷款的还款方面。在金钱面前,诚信似乎失去了其特有的力量,不能促使学生主动还款。有些学生认为,反正我毕业了,还不还款还要看自己的经济水平,如果毕业后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平不高,那么我就不还款了;还有的学生认为,当时贷款的时候没有进行抵押,不还款也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些不正确的想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2.关于诚信学习的欠缺

加强诚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诚实和责任的宣传、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思想教育,而过于重视行为教育。关于行为规范,一般教师只传授一些诚实的、正直的文化思想观念,忽略了责任的培养,再加上存在高等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客观倾向,这是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的最根本原因。诚信是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导向因素,诚信教育分散在一些课程和教师的言语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问题。

3.大学生诚信行为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些助学贷款是没有抵押的贷款,它不需要保证,而且操作方便,所以在贷款时,个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就演变成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就容易产生恶意贷款。当巨大的压力和价值产生冲突时,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缺失诚信的行为和表现。

四、应对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不足的办法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属于一个大的社会团体,他们的信用意识、诚实的行为都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助学贷款时,我们必须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建立“诚实守信光荣”的道德荣誉观,使诚信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客观经济规律。

2.建立大学生的信用档案

学生贷款管理归高校负责,所以建立学生的信用档案是学校的义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贷款学生的健康人格,使每一个贷款学生的档案都拥有优良的信用记录。

3.加强建立有关助学贷款的法规

国家应加强有关助学贷款的法规建设,形成一个特殊的监督系统,扩大现有四大银行贷款的范围,完善助学贷款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比例,确保助学贷款中贷款手续、合同的违约责任等问题被主体理解,并列出相应的处理规则,把有关助学贷款的行为纳入法律范畴,对违反合同的行为进行有效惩罚。

4.制定助学贷款信用担保政策

我国助学贷款是不需要担保的贷款,如果学生为了个人利益而选择不支付贷款,那么学生就成了一个高风险的贷款人群,银行必须采取控制风险的措施。美国财政专家约翰斯通认为,在学生贷款运行优良的情况下,国家应提供贷款担保,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所以说,助学贷款必须在政府的担保下才能实施。我国大学生的贷款可以引用国外助学贷款的方法,通过多样担保主体,如国家、父母、亲戚成为担保主体,这将有利于我国大学生贷款信用担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五、总结

综上所述,诚信既是道德的所属,又是法律的范围。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要加强道德建设,而且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应继承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美德;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学校和各级各部门应建立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遵守“抵制风险,快捷贷款”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效执行贷款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珺.浅议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

[2]傅军.国家助学贷款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李岩丽.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问题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黄成忠.从当前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7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奠基作用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诚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 诚信问题最容易在小事情上反映出来, 而家长的言行却对自己子女的影响起重要作用。家长不要求学识渊博, 但应该诚实守信, 应该用真实的品格影响和感染孩子, 使诚信能够成为孩子终身的行为准则。在诚信教育中, 家长首先要改变诚信教育观念, 因此, 学校应该发动家长加强诚信意识, 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开展诚信教育。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齐心协力, 共建诚信。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净化家庭诚信环境, 做到在家庭中人人讲诚信, 在家庭诚信教育中, 构筑诚信的家庭氛围比直接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 发挥教育者在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主导示范作用。学校开展诚信教育, 领导和教师是表率, “其身正, 不令而行”。他们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是引导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行为和对学生的要求要统一, 言行尺度要一致。一方面, 自己做人要光明磊落, 诚实守信;另一方面, 在处理学生事情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不存私心, 不弄虚作假。

(2) 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课堂教育为诚信教育的主体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首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中, 充分体现诚信教育的内容, 并有意识地摆在重要位置;其次,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 将诚信等职业道德内容贯穿专业教学始终, 营造诚信教学氛围。

(3) 创造诚信的校园, 营造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这一小环境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 学生的诚信状况与环境给学生创造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提高思想认识。如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 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 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让学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4)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依托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教育;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常规教育;以重大事件为契机的专题教育等, 让同学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这样就能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 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通过活动, 进行全方位渗透性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诚信素质。

(5) 完善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靠教育, 也要靠制度来约束, 更要靠加强管理来保障。诚信不是一种道德指数, 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指望简单地提倡诚实、利他和信守承诺就能让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建立起科学化、制度化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学生诚信教育落到实处的制度保障。只有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具有责任感, 树立规则意识, 对规则和制度怀着虔诚的态度, 才能让学生的诚信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让学生自身和社会都尽快进入到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6) 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的实践性很强, 要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让中职学生深入社会, 深入生活, 深入群众, 运用诚信原则观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用自己诚信的行为影响周边的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诚信对社会、对自己的影响, 进而自觉地做到诚实守信。事实证明, 学生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都会在每一位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对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人的尊重。高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身心、智力、知识储备上的发展和积累, 使他们基本具备了分析、判断、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因此在诚信教育的方法上, 学生是诚信道德建设主体的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培养学生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 使学生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引导作用

经济学理论认为, 诚信的流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 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由此看来, 诚信和利益息息相关, 高利润和利益的驱动导致诚信的流失。而在校园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屡禁不止且花样翻新, 手段高明, 除了受社会上不良诚信行为影响之外, 有关部门的一些违法, 不规范行为也助长了校园不诚信行为。

总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的诚信教育任重而道远, 但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却刻不容缓。如果我们能在学校里建立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那么当他们作为主力军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时, 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更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往前发展。

(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诚信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但我国正处在急剧转型的时期, 中职学生诚信受到了挑战,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奠基作用, 发挥学校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自我教育对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作用, 发挥社会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8

1.1 诚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首先,在大多数高校诚信教育理念中并未将大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首要地位,而忽视了大学生本身内在诚信观念的构建,以及对其个人价值的自我认识。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诚信教育,造成诚信教育无法发挥其内在感化作用,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的情况,诚信教育效果十分不佳。

其次,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般都只是片面的强调对诚信的认知,而忽视了学生真正对诚信的实践体验,不能让学生将其所认识的诚信理念付诸于自己的行为当中,从而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就业等各种压力时,抛弃道德诚信原则,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

1.2 诚信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而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开始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而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内容并未与时代发展的节奏相统一,依然只是把传统德育内容照抄照搬,表现出诚信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脱离时代、缺乏说服力的情况,严重削弱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1.3 教师未能做好诚信教育的榜样

教师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示范者和最信赖的榜样,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教师道德形象的激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总体上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相对较高,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个别的例子。比如,部分教师存在学术腐败的情况,这些教师在学术上急功近利,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好相关的科研任务,或者是取得更高级别的职称,不惜违背诚信道德原则,肆意剽窃、抄袭他人作品,制造大量学术垃圾,这种不道德行为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同时给大学生树立了不良榜样形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1.4 诚信教育评价方式不合理

评价方式作为对诚信教育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识,以及学生行为是否能够遵循诚信原则。部分高校依旧存在着只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德育培养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了。在道德教育评价中如果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行为,那么就会造成了道德评定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错误判断,也会导致学生尽管能够找我很多的道德知识,但是却不能将其融合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行为,不利于培养正直善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诚信教育解决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具有真才实学、高尚道德的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文章针对于上述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四项解决对策。

2.1 深化诚信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诚信教育理念问题,导致诚信教育行为呈现出功利性、短期性、离散性缺陷,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因此,高校首先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重点做好诚信教育工作。针对于当前高校为能够将大学生置于诚信教育主体地位的问题,高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针对于诚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高校诚信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知行统一教育原则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帮助大学生完成从理论到行为的诚信道德教育,提升诚信教育效果。

2.2 完善诚信教育内容

长时间以来,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一直是诚信知识的简单讲解,知识内容过于单一与空洞,缺乏时代特征,因此,在不断完善诚信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增加生活内容,使其与时俱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其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培养其诚信行为,而并非是单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简单传授,需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联系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深化诚信教育的时代内容,使诚信教育理论与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结合起来。

2.3 提高诚信教育者诚信道德素质

作为诚信教育者自身,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的同时,应该自觉加强自己的诚信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术方面,踏踏实实研究出有价值的个人科研成果,严谨出现剽窃他们研究成果的不道德行为,在研究中努力培养自身科研兴趣及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在教学及生活中,教师要严格自律,诚信待人,诚实做事,为学生做好诚信教育的榜样。

2.4 加强高校诚信评价管理制度建设

改善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高校还应该不断完善诚信教育评价方式,改变传统观念中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诚信教育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灌输,而应让学生真正的将这种素质与自身行为融为一体。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应当采取理论考试成绩与道德行为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将诚信品德纳入评价范围之中,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掌握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营造一个诚信、健康的学风和校风环境。

3 结论

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9

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诚信:“诚信是人间最温柔的枕头[1]。”的确, 诚信是一个人与其他人深入交流的桥梁, 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即使你有多大的本事也会被大家所孤立, 你的才华也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所以说诚信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诚信教育状况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脉动和发展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诚信制度不够完善, 执行乏力。目前, 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制度屈指可数。部分高校按照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诚实守信, 严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有关诚信的行为规范都是非制度化的, 它们并不能归属于大学生诚信制度, 所以,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当务之急。所谓科学合理, 一方面指这种诚信制度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学生诚信制度必须具有针对性, 如针对大学生在学术、就业、贷款等诚信危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制定, 不能模糊泛化。另一方面, 要实现制度的人文性, 体现学校育人重于惩罚的特色。做到反面“堵塞”, 正面“疏导”;激励为主, 惩罚为辅。

(2) 诚信退化, 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经济生活层面的失信及不诚信行为也严重地影响到在校生的诚信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谈时强调指出:“诚信滑坡的实际问题比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 而是快要消失了。”[2]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也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实正直”。[3]

(3) 高等教育领域诚信缺失严重, 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 忽视自身形象力和引导力的提升。在高校,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也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诚信 (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实验数据、篡改成绩单、剽窃论文等) ;经济行为不诚信 (如恶意拖欠学费、故意欠贷不还等) ;日常行为不诚信 (如说假话、伪造证件、充当“枪手”赚取利益、恋爱动机不诚) ;网络道德虚拟;制造虚假履历、虚假包装;合同契约观念不强, 就业过程中随便违约等。[4,5,6,7]其中恶意欠费、故意逃贷等失信行为, 导致部分高校由于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率超标而被相关商业银行禁贷的事件[8]。

少数高校教师及个别教育主管部门的失信行为 (如北大博导涉嫌剽窃著作, 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贩卖假文凭等事件) , 也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担忧。

因此, 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 而且事关大学、教育主体、教育管理机构等各当事方的社会声誉, 进而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 监督惩罚机制缺失, 失信成本低廉, 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当前, 我国的法制领域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公民诚信体制在国家立法、司法、执法上都没有达到统一。诚信虽然在公民的道德观念上得到尊重,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 我国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 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 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 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 轻咨询辅导。

(3) 缺乏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内在因素。同时, 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侵蚀了高校管理者的诚信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薄弱, 加之他们对事物的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深刻, 很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认作社会本质, 从而丧失诚信观念。

当下社会生活中, 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 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 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 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 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 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诚信违规无关紧要的印象, 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1. 建立针对个人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及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 收集学生在各方面 (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等) 的诚信表现, 由所在院校统一管理, 供就业单位及各金融机构查阅, 并将其作为毕业、就业、评奖的重要指标。这样就从制度上约束了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 通过外在制度约束, 强化其内心认同。

2. 加强针对大学生诚信的实践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充分依靠全体教师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 运用广播、板报、专题网站等媒介, 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 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3. 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 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

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 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 高校要身体力行, 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 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 协调各种因素, 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 使其情操受到陶冶, 意志得到锻炼, 人格得以塑造。

总之,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建设, 都必须积极深入地研究新时期诚信教育的模式与效果, 探索新方法、新举措, 为构建文明诚信的和谐校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3]原春琳, 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N].中国青年报, 2001-3-29 (3) .

[4]熊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手段选择[J].教育评论, 2007 (3) .

[5]蔡红梅.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4) :59.

[6]谢平.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7) :124.

[7]张景胜.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江苏高教, 2007 (2) :120.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职,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普遍赞誉的一种美德,诚信缺失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容易造成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信任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研究以西部某高职学院为样本进行诚信教育现状调查,针对调查问卷中暴露出的诚信教育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高职学生诚信现状与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问题,加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小组在西部某高职学院2014级和2015级在校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问卷设置有23个问题选项,主要涉及诚信内涵、诚信价值、诚信做人、诚信学习、诚信择业等五个方面,分别在21个专业中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15份,有效回收率93.6%。

通过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问题表现有:

1.对诚信内涵的认识不透彻。当问及对诚信含义的理解时,约17.3%的学生认为“诚信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需要个人自觉”,有52.26%的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适用”。数据表明,学生在诚信内涵认识上不深刻、不透彻。原因在于学校缺少完善的诚信教育管理体系,教师对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不够,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足够的诚信意识。

2.对诚信为人的要求掌握得不全面。当问及学生答应别人的事能否一定要做到时,约55.3%的学生表示“不一定,需依情况而定”,当问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撒谎时,约73.7%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也很正常”。数据表明,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不够深刻,未能将诚信观念固化于心,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撒谎不以为然,对他人的承诺也不一定做到。

3.对自己诚信学习的要求不高。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约24%的学生有“偶尔”借故逃课的现象,约3.38%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约70.3%的学生“偶尔”有抄袭作业的现象,约7.5%的学生“公共课、选修课作弊,专业课不作弊”,约39.1%的学生“偶尔一、两次”考试作弊。表明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专业认知度不够,对未来从业岗位要求认识不清晰,导致对自己诚信学习的要求也不高。

4.对人对己的诚信评价标准不统一。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97.3%的学生十分看重对方的诚信意识,但同时也有7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做到事事讲诚信,在对自己和同学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对自己的诚信评价往往高于对同学的诚信评价。这种对人对己的不同评价标准,反映出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标准存在双重性。

5.现实的利益关系对学生的诚信意识影响较大。当问及“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特困生补助时,是否会对家庭经济情况稍微有所隐瞒?”时,约23.3%的学生坦诚“会有所隐瞒”,约5.26%的学生表示会“夸大经济困难的程度”,在对学生求职简历的“美化、虚化”问题上,约36.8%的学生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保证就业就行”,约22.5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违约跳槽行为属人往高处走,正常”,约15%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约2.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违约也可以理解的”,约2.26%的学生表示“直接签订新的单位”和“签订新单位后再提出违约”。表明高职学生的诚信意识受现实利益的影响较大。

6.诚信危机在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54.8%的学生认为同学间存在诚信危机,有73.7%的学生承认“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撒谎”,约43.6%的学生认同有“拾金不交据为己有”的现象,约54.89%的学生认同同学间“有借钱不还”的现象。表明高职学生对自己和对同学间的诚信认同不是很高。

二、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1.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好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两课”教师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思想认识和诚信行为表现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认知教育,让学生“知”其“为什么”,强化责任意识,“知”其“是什么”,把握诚信内涵的理解,“知”其“怎么干”,明确诚信为人的方法。通过课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诚信内涵、诚信行为特征和标准、诚信价值的把握等进行全面的集中教学,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诚信观念内涵的认知。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两课”教师在讲授追求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应避免教学内容的假大空,要力求诚信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形式上注意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多样性,要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将传统诚信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学校对学生日常的诚信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以史为鉴、以校为为例,阅读中国经典、揭示校园中的不诚信行为,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体感受、自觉评价,或者结合当前社会网络中热议的诚信道德问题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辩论,或者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等,以弘扬中华民族诚信道德传统为宗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诚信课堂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诚信认知,陶冶学生诚信情感,锻炼学生诚信意志,养成学生诚信行为,增强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认同感。

3.加强家校互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双边环境。诚信是道德的根本,学校是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诚信情感培育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因此,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对学生品格形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学校美好声誉和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杜绝或减少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和事的发生,对完善学生德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但仅有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就会被冲蚀。因此,加强家校互通,合力培养学生诚信品格才是最有效的。学生的大部分品格是在家庭里边接受的启蒙,家庭的诚信环境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真正想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家长,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并时刻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随时纠正孩子不诚信行为和习惯。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双边诚信教育环境,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管理为约束,实现学生诚信道德自律。学风建设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学风好坏反映着学生学业诚信状况。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加强学生学业管理,严格课堂纪律,严格学生考试制度,就能够促进学生学风的转变和提高。以制度管理为约束,建立健全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就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实现诚信道德的自律。

5.建立学生诚信资料档案,规范学生诚信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只说不教、只教不管、教管分离”,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与诚信意识相背离。如何纠正学生的坏习惯、旧毛病,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律的自觉性,还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学生诚信资料档案。应该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行为评定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诚信道德评价,将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这对破除学生生活随意性,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闫志伟.大学生诚信教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2]傅利伟.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1).

[3]杨洪能.当前大学生诚信观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8,(25).

技工学校诚信教育问题之我见 篇11

一、技工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诚信问题,古已有之。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也一度甚嚣尘上,“人心不古”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中,诚信缺失现象尤为严重,对于技工学校学生而言,有以下具体表现。

1.诚实为人意识淡薄

表现在:

(1)编造理由逃学与违规。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大,不惜编造各种谎言,请假外出逃避上课;部分学生懈惰思想作祟,挖空心思找借口,回避出操、劳动等集体活动。

(2)考试作弊习以为常,屡禁不止,手段五花八门。

(3)学业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实验实习报告等,对于不少技校生已是家常便饭,有些班级超过2/3的学生抄袭,令人触目惊心。

(4)互相包庇现象严重。技校生出于讲义气、怕报复等各种心理,常常在违纪、损坏公物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表现出群体相互包庇现象,令老师一筹莫展。

(5)小偷小摸行为不绝。学生宿舍隔三岔五会有钱物丢失的事情发生,大至电脑、手机,小至牙膏、香皂等,令人防不胜防。

2.缺少基本的信用观念

表现在:

(1)拖欠学费。部分学生虽从家里带来了足额学费,但并不及时交给学校,而是挪作他用。也有的学生谎称家庭经济困难,无期限一次又一次地拖欠学费。

(2)借钱借物不归还。部分学生用钱无度,只好向同学、老师借钱度日,一到归还期,又“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干脆不了了之。

(3)损毁公物。部分学生将学校的图书占为己有,还有的学生借用学校的实验工具却不“完璧归赵”。

3.人际关系错位

表现在:

(1)祸嫁他人。少数学生做错事死不承认,把责任推给他人。有的学生喜欢搬弄是非,背后造谣中伤他人。

(2)早恋动机不纯。少数技校生有早恋行为,态度很不严肃,没有什么责任感,只是为了游戏人生好玩。

(3)人际关系淡薄。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部分学生或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与他人交往,或孤僻离群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

二、技工学校学生诚信缺失形成的深层原因

面对技校生诚信缺失的种种现象,我们没有权利一味地去指责、批判他们,毕竟他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当代技校生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生活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道德追求、价值判断让人一时无法取舍。事实上,绝大多数技校生都认为讲诚信是好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当代为数不少的技校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忽视乃至放弃了诚信呢?

1.社会管理群体方面的原因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种道德的广泛影响就依赖于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而道德榜样却常常被人误解为社会树立的几个道德典型。准确地说,道德榜样是靠一个社会的榜样示范群体树立的。而必须指出的是,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管理者是全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榜样示范群体。比如,在一个单位里,单位的管理者是全体员工的示范群体;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示范群体;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示范群体等。一旦社会道德榜样示范群体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道德也就会出问题。在不少的地方和部门,以权谋私、弄虚作假、买官卖官等,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其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领导干部如果不实事求是,那么老百姓也就会觉得说句谎言,或生产销售点假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家长如果不诚信守信,那么耳濡目染的孩子就会觉得说句假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特别是,如果新闻媒介在宣传、广告等方面不讲诚信,那么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更加巨大了。

2.诚信评价监督机制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诚信监督机制目前还不健全。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金融、税务等领域的信用监督机制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在经营、房地产等社会诸多领域的信用管理仍处于严重失范状态,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讲诚信的行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进而滋生蔓延,使社会上屡屡出现不讲诚信者获利,讲诚信者反而受损的非正常现象。加上社会对不讲诚信的现象又无特别的舆论压力和监督制约等,技校生诚信缺失的思想种子就会在社会失信的土壤中自然地发芽、成长。其次,学校诚信评价监督措施不到位。目前许多技校生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上仍存有较大的片面性,对学生诚信等基本道德评价没有硬性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很大的误导。

3.技校生个体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经济实惠观念根深蒂固,当其面临眼前利益和诚信二者必须择一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抛弃后者。当然,也有放弃眼前利益而选择诚信的时候——那就是当外在的道德力量的制约比较强大且抛弃诚信会影响其长远利益之时。总的来看,技校生在价值取向上普遍看重物质利益,轻视道德素养,这种“腐腿”走路的畸型发展趋势,已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三、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诚信教育的措施

加强和改进技校生诚信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有利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造和谐社会奠定思想文化基础,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技工学校务必从社会大局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技校生诚信教育问题摆至德育教育的首要位置,积极稳定推进,务求实效长效。

1.努力构筑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诚信素质的养成以及诚信资源的积累,与其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当然,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的构筑光靠学校的单方努力是不行的,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作为学校,一要努力建设有利于诚信教育的校园文化,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推动家庭诚信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三要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加强与社区的诚信宣传联动。四要创建各种诚信教育平台,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如:举行诚信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墙报比赛;举办诚信教育签名仪式等。五要创设自我体验诚信的情境,如建立“无人监考考场”等。

2.以针对性教育为载体,推进诚信品质量化教育

一是加强对“情”的针对性了解。即对技工学校学生诚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而科学的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其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诚信教育还有哪些薄弱环节,以进一步完善诚信品质的量化标准。二是加强对“人”的诚信教育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学生“分门别类”,如新、老生,先、后进生,干部、普通学生等,或激励或鞭策,或引导或制止,进行针对性教育。三是加强对“事”的诚信教育针对性。对先进事迹、落后行为、课堂环节、生活环节等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教育,从容易发生不诚信的环节抓起,从诚信的具体细节落实开始,以预防教育为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3.激发技校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技校生无论是在身心和智力的发展上,还是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方面,都已使他们基本具备分析、判断、思考与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开掘他们的主体性,在诚信教育的方法上,以平等、民主性的教育方式取代传统的填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从认知的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层面,把诚信认识内化为诚信行为。如针对学生存在借钱借物不归还的情况,我们可以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处理的方式进行民主讨论,畅所欲言。

4.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技校生诚信教育的主导示范作用

首先,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诚信道德进行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对诚信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判断和选择)。其次,教育者的示范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技工学校教师必须以自己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学术的求真务实的态度,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做人、做事的习惯;必须以身作则,以诚待人,以诚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影响和带动学生,也只有这样,诚信教育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5.切实加强技校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对技校生的诚信教育,要靠教育者来教育,也要靠学校制度来约束,更要靠落实制度来保障。换言之,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化、制度化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技校生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比如,目前国内许多学校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让学生签署诚信保证书、定期举办诚信活动、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等措施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的作法,无疑都是值得技工学校去借鉴的。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12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诚信始终被视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和个人的修身之本而备受推崇。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近年来,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在对诚实守信这一美德的宣传与落实中应起到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而且对于社会其他阶层的诚信表现也能起到示范作用。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出现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恶意欠费、背信违约、弄虚作假、虚荣攀比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成为当前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 长期集权专制的社会环境是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中国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了长达2000多年的集权专制统治。在这种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中,不存在对个体意见的尊重,人们也不享有自由表达的基本人权,民众的思想必须和统治者认可的观点保持一致。久而久之,不仅人们的真实想法不能被表达出来,还使人们发现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而直言不讳、诚实守信却常常吃亏遭殃。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2. 社会诚信危机是高校诚信缺失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驱动和法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单位和个人趁机“钻空子”,或制造假冒伪劣、搀杂使假的产品,或在和他人交往合作时坑蒙拐骗、虚假浮夸。不诚信的行为几乎出现在各行各业,经济生活中欺骗、诈骗、不守约定的现象逐渐向社会的其他领域蔓延,导致人们诚信意识的普遍淡薄。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出现严重诚信危机的情况下,高校内的师生也会受到冲击与考验。一些道德修养较差、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人员便迷失方向,背离诚信的轨道。

3. 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离

从客观因素来看,不少大学生涉世不深,有限的生活阅历往往不能让他们体验到道德素养在一个人的生存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由于社会整体道德环境的影响,许多人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只要眼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行。从主观因素来看,大学生本身的诚信信念也不坚定。有问卷调查显示,有61%的学生会趁售票员不在时溜进去看电影;对于无故缺课的同学,有78%的人会“帮助”他们找出种种理由向老师说谎。[2]可见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存在着不重视诚信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许多不诚信的现象,这些行为的后果却往往是不诚信者受益,从而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产生误导,导致他们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4. 社会公平问题

人们总是将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与另外一个和自己条件、能力同等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报酬基本均等,就有公平感,反之就会觉得不公平。当对社会整体环境有这种不公感时,人们就会觉得诚实守信对自己无益,转而选择投机取巧,设法降低自己的付出而又能谋取更多的报酬。一些大学生不积极偿还助学贷款的事例中就体现出这种心理。由于社会分配体制的不公平、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有的贫困大学生可能就会认为:“别人都能上得起大学,我为什么就上不起?”或者“贫穷不是我自己造成的,国家、社会、他人资助我是一种应该的行为。”用一种“受害补偿”的扭曲心态来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辩解。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高校对诚信教育的忽视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对“两课”的课时和课程建设都有十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但大学生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诚信问题。这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有密切关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办学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的四、六级外语考试通过率、计算机考试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等具体指标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并与学校声誉紧密相联系的内容,而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诚信度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考察体系。因此,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一般校方都认为德育工作的水平高低不会对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产生太大影响。于是从谋求社会利益的角度,他们就会选择把投入重点倾向于前者,以加快学校自身发展。

2. 道德教育中的政治化倾向导致大学生抵触诚信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并建立为人处世的原则。长期以来,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德育不能说不重视,但教育内容往往与政治教育的内容混淆在一起。道德教育屈从于政治教育的需要,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而忽视了个人对自己良心的“诚”,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这种倾向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效果,又影响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时,容易产生对一些“大而空”说教的抵触情绪,也就不能让诚信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3. 道德教育的简单化削弱了诚信教育原有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十分重视德育,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课堂讲授的内容重在理论知识,例如系统地讲解诚信的概念、要点以及认识发展。这些知识大多是抽象理论,这就使高校诚信教育显得更“科学化”,却缺少人文特征。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手段,而不善于通过集体舆论和文化氛围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提出种种道德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大学生对道德教育麻木甚至反感。

4. 诚信教育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独立化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诚信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形象工程,违背了诚信教育的本质。主要表现有:一是重视课堂教育,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常常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启迪性、思考性教育少,使得“教育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三者相脱离。二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一般说来,通过对日常行为的善恶评价,可以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激励人们坚定内心的道德信念并将之贯彻到下一步的实践行动中,从而形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形成这样的舆论氛围。

5. 教育部门和教育者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高校自身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不诚信现象。如:有的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把学校条件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入学后却发现实际条件与宣传的大相径庭;有的学校为申报“重点”“示范”,为迎接各类检查、评估,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作假行为。种种不诚信行为使学生感到被欺骗,更失去了对教育的信任。

而在从事德育的教师群体中,有的人嘴上讲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心里却不一定对此真正理解和认同。只是有碍于“讲课纪律”,不得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道德教条讲起来味同嚼蜡,让听讲者不由自主想睡觉。还有的教师只是“讲台上的道德家”,现实中的行为却屡屡失范,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些问题目前仍是削弱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诚信教育既是思想观念上的认知过程,又是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有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又要依靠外在的约束、规范和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1. 高校必须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

高校本身必须是一个诚信的道德主体,能够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对诚信教育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投入,强化自身的“身教”作用,这样才有可能通过整个社会诚信状况的改善得到更多的长远利益。对于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要做到真正将诚信教育与学校发展并重,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这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摆脱目前诚信问题的困扰,都有一定的作用。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真正重视诚信教育,这是社会对高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的社会义务,更是高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2.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的养成必将成为激发诚信行为的强大动力。要通过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吸纳国内外优秀的道德伦理资源,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揭露“学术腐败”为契机,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以诚信道德为核心的基础上,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专业领域,不守诚信最终会误己、误人、误事。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诚信行为的意义理解得就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诚信规则做事。牢固树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首要步骤。

3. 改进诚信教育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诚信教育的内容上,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价值观的前提下改进和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凡是“假、大、空”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应当统统删去。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可以让他们从课堂中走出来,对社会和校园中出现的一些现实现象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分析,或对某一具体现象、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组织他们对这些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辩论,由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自己找到对诚信问题的正确看法。

4.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法律准则(制度)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意愿基础上的行为规范,代表他们共同的意志和利益,任何虚假、欺骗行为都会损害这些利益。同理,在大学生中要重塑诚信观念也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让人们认同诚信的关键在于要在人和制度之间建立起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遵守制度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是要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具体化、细致化,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二是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对诚信表现的奖励力度,使行为者的信誉与自身的利益切实挂钩,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在利益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下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5. 重视教师师德的培养,为大学生树立典范

端正教师行业的风气,必须以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为基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想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教师自身必须先做好表率,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立教,言传与身教要统一。加强师德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增强教师的自尊自爱意识,使其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二是加强教师修养,使其形成热爱事业、爱护学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等优良品德;三是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充实其为人师表的内涵。

6. 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倡导“自律”精神

大部分违背诚信原则的学生在事前都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事后也会感到内疚、自责和后悔,这体现了他们认同诚信价值,又受困于现实利益的矛盾。校方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肯定自己正确的道德选择,可以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的大环境,先不要过多强调外部原因和推卸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从自身做起。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也是一个人道德信誉和道德人格的象征和标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他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教育之根本。加强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生活的新生力量,应当认真“经营”好自己的信用,认识到人格魅力的核心应该是信用和诚实。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离不开一个“信”字。从无信到有信,首先应该锻造人格,从说话做起,从行动做起,从细节做起,一点一滴垒起人格丰碑。有信者高尚,无信者卑鄙;有信让人敬重,无信被人鄙视。

诚信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高校诚信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制定详尽具体的道德教育措施,并制订一定的时间进度表,使单项措施与整体措施相互配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适应性。面对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面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低效、弱效,社会和教育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诚信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国民道德素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启林.重建失落的诚信[J].江海学刊, 2004 (3) .

[2]杜秀娟, 宫丽杰.试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0) .

[3]段婕.高校诚信教育的误区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9) .

[4]赵春丹.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病理剖析与处方[J].扬州大学学报, 2004 (8) , 第8卷第4期.

[5]刘伟.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管窥[J].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 2003 (5) :6.

[6]史晴.大学生失信:现象及原因剖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

[7]高艳阳, 于永.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3 (19) :4.

上一篇:幼儿教育小学化何时休下一篇:新闻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