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2024-05-24

高考生物(精选12篇)

高考生物 篇1

生物学高考备考存在与其他学科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现就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备考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一、制订可行的备考计划, 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备考过程中要精心制订计划, 一进入高三, 就要有一个两学期通盘考虑的完整计划。该计划可以按一条线索进行。即常规的三轮复习, 包括第一轮教材内容专题复习;第二轮专题构建复习;第三轮查漏补缺题型复习。

高考前三周, 严格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要求层次, 认真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和复习, 认真对待题型示例及往年考题, 回归课本读图读书, 理解课本。

二、立足常规教学, 做好双基培养

首先把近几年的试卷放在一起研究, 就可以看出各部分知识点在命题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要研究学生答题状况, 师生共同建立错题档案, 切实做到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 高起点, 低落点, 做到不随意拓宽加深, 摆脱题海, 避免陷入偏、难、怪的歧途。其次就是教学中要快步走, 回头看。再次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三、平时精心选题, 学生高效做题, 教师认真评题

教师要立足学情, 优化精选练习题, 以“选题要精细, 密度要适度, 难度要适宜, 反馈要及时”以及“确保中档题拿高分, 带动低档题拿满分, 冲击高档题拿多分”为原则, 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下“海”选题, 学生驾轻舟, 要在巧字上下功夫, 在精字上做文章, 做到多中求少, 少中求优, 避免面面俱到, 机械重复。

四、抓住学科的特点, 掌握教学规律

针对学科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两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个是收集陷阱类试题, 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让学生文起来;二是向学生渗透五步做题法应对最后非选择题。即:读题搜出有效信息→审题找出解题思路→大胆独立地做题→标准答案写在旁边→对照中领悟两个答案的偏差。这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也是学生反映受益最好的经验。

五、提高生物应考素养, 提升理综整体合力

当然, 高考的理科综合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 综合科成绩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和综合素质, 更能体现一所学校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针对综合科部分学生偏科现象, 科任教师及时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反馈信息, 调整计划, 改进措施等对综合科都很重要。

总之, 生物复习教学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合理安排复习进程。相信, 耕耘后一定会有收获的!

摘要:从生物学科的高考备考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力争为本学科的高三备考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高考备考,探究

高考生物 篇2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审题技巧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非选择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因此,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是能否认真审题。本专题试就这一方面作一些探讨。

1、找准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析题的关键处、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

【例1】烈日下,钙不容易被运输到发育的果实中.其原因是:

A.蒸腾作用的速率下降 B.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

C.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 D、果实的新陈代谢不需要钙的参与

剖析:这道题,同学往往不清楚命题者的意图{考查的方向}。细读题干就会发现,这道题的题眼是“运输”.考查的是矿质元素的运输这一知识点。蒸腾作用可以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烈日下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因而钙的运输过程变慢。正确A

2、识别陷阱:在命题过程中.为了考查考生思维的准确性,增加试题的难度.命题者常会故布疑阵、巧设陷阱.有时一道选择题中会设一个或数个陷阱.考生一不留神就会误入其中。这就要求在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方能识别陷阱之所在。

【例2】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核酸 B、脱氧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核酸 D核糖核酸

剖析:绝大多数同学错选A。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些同学牢记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忽视了题干中“在细胞中”这一条件限定语。命题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陷阱。正确C

3、辨明词义: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氧化分解和水解等。命题者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考生对这些概念、名词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不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概念和名词应格外留意。

【例3】蛋白质完全水解后的终产物是:

A、气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包括以上三项

剖析:考查时很多同学选错C,原因是没有辨明“水解”和“氧化分解”这两个名词的内涵。

变态的高考生物题? 篇3

(1)a和b是____性基因,就这两对基因而言,朱砂眼果蝇的基因型包括_____。

(2)用双杂合体雄蝇(K)与双隐性纯合体雌蝇进行测交实验,母本果蝇复眼为_____色。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说明父本的A、B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是____。

(3)在近千次的重复实验中,有6次实验的子代全部为暗红眼,但反交却无此现象。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___的一部分____细胞未能正常完成分裂,无法产生____。

(4)为检验上述推测,可用____检查切片,统计____的比例,并比较____之间该比值的差异。

□文/记者 李鹏

每年高考理综试题的生物学部分,有关基因遗传与变异的题一直是考察的重点,但是很多时候不少考生都会遭遇“生化危机”,在该类试题面前常常愁眉苦脸,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北京理综考试也不例外:一道有关果蝇染色体的生物题难住了众多考生,有些考生甚至认为,该题的难度已经有些变态。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庆鹏对记者表示,果蝇是遗传生物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样本生物,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他不想对北京理综试卷中果蝇试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价,他说作为专门的生物学研究人员,其起点要比高中生群体高得多,因此不好对高考生物学试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估,除非专门仔细研究过高中的生物学课本。记者采访了另外几位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也都是这样的说法。

“在这个方面,由高中的生物学老师进行评估也许要好得多,他们的意见往往更具有代表性。”孔庆鹏说。

那高中生物学老师对这道题怎么看呢?记者6月10日上午采访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三生物学老师黄建伟。黄建伟对记者表示,本次北京理综考试的这道题立意较新,它既考察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如果平时所学的知识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不善于分析,在短时间内解析该题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道题对众多考生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综合性强,每个填空设置之间几乎都是环环相扣,如果前面的没有分析出来,后面的也会满盘皆输。”黄建伟表示,该题的设置虽然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设置范围,但是打了一个很好的擦边球,其类似竞赛题目的设置加大了考生应试的难度。

另外,由于题目的有些信息还暗含在前面的问题之中,加上给出的一些信息并不连贯,在填空的地方限定不是特别清晰,如果考生没有完全理解出题者的思路,并顺着他们的思路做题,就算完全理解了该题的意思,并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在填充答案时也很难答出出题者所要的标准答案,即便是高中生物学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该题的最后一个小问题后面的两个填空题,黄老师自己在做的时候也没有做出正确的答案。

黄建伟告诉记者,虽然该题并不像外界所传言的那样已经完全变态,它并没有完全超出高中生能力考察的范围,但是和往年相比,其考试的难度明显得到了提升,试题的综合性和以前相比要大了很多,这也许就是今年这道题受到很多人关注的原因。

(1)隐 aaBbaaBB(2)白A、B在同一条2号染色体上

(3)父本次级精母携带有a、b基因的精子

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篇4

一、策略一:结合高考大纲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科内支撑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明确主干、掌握重点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比如细胞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是高中生物学科的主干内容, 在复习备考中要高度重视, 想办法设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它们逐个击破, 确保学生在考试中万无一失。另外, 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尽最大努力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 对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和外延上、结构和功能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学科内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网络, 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在考试中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例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涉及到生物的遗传规律、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内容, 教师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讲解、分析;当然, 还可以将知识再次扩展、迁移。如将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减数分裂的内容迁移, 与有丝分裂、细胞工程等内容同步复习, 这样可再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多方面应用的能力。

二、策略二:结合新教材, 创新设计,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与实践和实验相结合的自然学科, 所以, 在近年高考中, 注重对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 当然, 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 由此可见, 这是学生实验技能掌握薄弱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 加强实验设计理论的指导和实验设计的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 我们的重点要是培养学生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设计方案和设置对照, 如何依据实验原理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的能力。所以, 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大量的专题训练, 促使学生提高对实验题的解题规律与方法技巧。例如, 在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中, 结合教材中的著名实验, 创新设计相关问题, 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同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策略三:结合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关注生物科学, 联系社会生活

生物高考注重联系联系生活实践, 这是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所以, 我们在备考复习中, 要注重基础、体现出学科本身的同时, 也应注重学科在社会生活上的应用性, 应多多关注教材中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的知识点。另外, 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如环境问题、基因工程产物、传染病和人类遗传病问题等。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策略四:加强信息转化能力训练

结合多年高考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信息转化是学生普遍较为薄弱的一面, 这一方面已成为制约学生提高生物成绩的瓶颈。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对图文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化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文字、图表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 并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坐标图相关的题型, 应该让学生学会“三看”, 一看坐标轴意义, 二看曲线走向, 三看特殊点。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和能力, 在这种试题中就不会遗漏太多的信息。

五、策略五:精讲多练, 巧设问题, 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

高考的原则是:“源于教材、深于教材”。在新课程考试中, 高考生物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的考查。因此, 我们有必要“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如在高考实验设计题考查中, 虽然或许是教材中从来没有见过的实验, 但是其实验原理和相关结论都来自于教材, 相当于“换瓶不换酒”, 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设计中明确原理, 熟练操作, 该题应该会迎刃而解。可见, 熟悉教材是根本, 掌握基础是关键, 做题的绝招和方法离不开教材。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不能浪费时间, 教师更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因此, 我们要对学生课堂精心设计, 对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试卷中的试题要进行合理地筛选和科学地安排。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更要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所以, 教师选择习题时, 应以中、低难度题为主, 对于过分强调技巧或过于综合的难题应予以删除。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宝贵时间, 精讲多练, 以学生为主体, 从而巩固基础, 提高应试能力。另外, 在试题评析中, 要重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注意事项以及审题的技巧, 并注重解题规范性、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篇5

我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否则冲刺复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什么,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学习的重点。下面是高考信息网为考生整理的的生物的种群和生物群落的高考生物知识点。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理顺思路 应对生物高考 篇6

1.重视教材反复阅读

备考要从教科书入手,同学们要重视教科书和利用好教科书,如果盲目阅读教辅资料或机械重复课题,对备考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

2.相近内容对比阅读

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DNA和RN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凋亡和细胞的坏死等。

3.图文内容对比阅读

要重视文字叙述,更要重视插图,如教材中的实物图、结构图、示意图、模式图、过程图解、坐标图等,这些插图能化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叙述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和条理化,使考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4.生物学基本概念要掌握到精、细、准

①生物学相似概念的阅读

生物学中相似的概念很多,有的是名称与名称之间仅一字之差,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极核”与“极体”、“生长素”与“生长激素”、“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原肠腔”与“原肠胚”、“转氨基作用”与“脱氨基作用”、“细胞液”与“细胞内液”等;有的是名称顺序颠倒,比如“胚囊”与“囊胚”;有的是意思相近,如“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向性”与“趋性”等。

②生物学相反概念的阅读

相反概念(不一定完全正反相对)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脱分化”与“再分化”、“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等。

③生物学并列概念的阅读

并列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应性”与“应激性”等。

5.重视有关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背景材料的阅读

高中教材中蕴含大量有关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的背景材料,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遗传基本定律的发现”等。同学们要从这些实验中领悟科学家是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计划、作出假设和预期,从而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的。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实验,领悟科学家恩格尔曼是如何利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①科学家为什么选用水绵作实验材料?②恩格尔曼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把载有水绵的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里?③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④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

融会贯通,快捷高效

高考的选择题不是单打一的模式,ABCD四个选项可能来自不同章节、不同考点,非选择题(还包括实验题)也是尽可能在给定的情景材料中考查到多个章节、多个考点。鉴于高考命题的这种趋势,同学们在当前的学习和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对各章节中自己能想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尽量去做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1.快速联想,知识点的串联

如蛋白质的知识点:可以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酶的本质和特性、蛋白质类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受体是细胞膜蛋白、抗体是蛋白质参与的免疫调节物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串联起来。

2.疑惑解答,章节串联

如:①在“叶芽,植物花的雌蕊、雄蕊、成熟的花粉粒,马蛔虫受精卵,动物的卵巢、精巢,幼嫩的花药”这些实验材料中,哪些可作为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实验材料?②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吗?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肯定是同源染色体吗?为什么?③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条数、染色单体数、DNA个数之间关系如何?④根据“精子形成过程”图解,描述精子形成过程,指出减Ⅰ、减Ⅱ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特征。⑤比较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⑥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⑦在细胞正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情况下,果蝇精巢和卵巢中哪种细胞一定(或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哪种细胞一定(或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⑧产生性染色体为XY和YY的精子的原因有何不同?一个色觉正常的男性和一个色盲女性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染色体变异发生在哪个过程?

3.深层挖掘,选修本与必修本的串联

选修本的每一章节几乎都能从必修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如“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可以与必修本“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各养料的来源和各种中间产物及废物的去向等相关内容联系;“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必修本讲主动运输时“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中的K+浓度要高出30倍,而红细胞中Na+的浓度却是血浆中的1/6”相联系,甚至可以与必修本中讲静息电位时电荷外正内负相联系,还可以将“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K+,只要保持合理膳食,就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与选修本“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以及将糖类运输到块根、块茎和种子等器官中,都需要钾”相联系。

4.构建知识网络

同学们要在“通读——精读——专读”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抓点——连线——织网”的复习,对生物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着重掌握知识结构中各知识点的交联点以及现象与本质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代谢生理及调节、生殖、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四大版块为主干内容的知识网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熟悉题型,精确答题

1.高考生物信息题

①熟悉生物信息题

生物信息题通常由题干和问题(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部分以文字描述、图像、表格和数据形式呈现与解题相关的信息,题干取材来源很广,主要有:当前国内外重大生物学成果、生物学发展史上经典的生物学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等。问题部分通常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主题,结合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展开的系列选项(选择题)或系列问题。高考试题中广泛地使用数据表格、直方图、坐标曲线、条形图、饼状图、数字模型等多种数据表达形式作为题目的信息材料。生物数据图表类题目使考生的思维过程在文字、符号(公式)、图形之间转换,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题型。试题材料大多不是直接选自教材,而是命题者根据考查目标精心编拟的。即使所给材料是来自教材,也会改变设问角度或赋予新义,需要考生自己去挖掘新的信息,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图文转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生是难以作答的,因此,这类试题总体上属于难题。

②掌握生物信息题的解题策略

解决这类题目的一般思路是阅读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

a.分析表格信息题的关键是理解横栏和纵栏表示的含义,从中分析出自变量(实验变量)和因变量(反应变量即实验结果)及其关系。

b.分析生物学坐标曲线题时,要认清数轴所表示的含义,弄清X轴(自变量)同函数Y轴(因变量)的联系。分析一条曲线,一定要准确地把握曲线的“三点一势”,即起点、终止、转折点、曲线的走势:起点标志一个变化发生前的初始状态;终点标志变化的结束状态,两点对比,可以体现曲线的变化类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变化范围;转折点一般能够分析出变化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曲线的走势能够综合体现曲线的变化情况。如果分析多条曲线,还需要具体分析多条曲线的交点,以了解曲线间的相互关系。

c.柱形图的解题思路是:首先,看清横纵坐标,理解柱形图所表示的含义,再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推理;其次,找出柱形图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增减(或升降)的变化趋势等;最后,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可能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2.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及解题思路

①熟悉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考查形式可以大致分为“开放型”(只给出课题,自选材料、试剂、用具等,设计实验方案)、“限制型”(给出课题、原理、材料、试剂、用具等,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型”(分析所提供的实验方案,对其中不完善之处提出改进方案)、“补充型”(对实验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进行科学的补充)等几类,无论是哪种考查形式,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四步曲:

第一步:实验原理(包括操纵实验变量的原理、观察反应变量的原理)。

第二步:实验器具和材料。

第三步:方法步骤:a.材料准备和处理;b.分组编号(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c.培养或操作;d.观察记录。

第四步:结果、结论。

在以上四种形式中,以“限制型”和“补充型”考查居多。

②掌握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策略

实验步骤设计遵循的主要原则:a.科学性可行性原则,包括实验方法科学性,如加入试剂溶液量应该是适量的,实验步骤简单可行,条件易控制,又能说明问题;b.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指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能有一个变量,除此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均应该严格控制等量。对无关变量(如实验材料、溶液等)的平衡其实就是遵循等量原则,其中也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单一变量应根据实验目的从题目中的信息中获得。

书写实验步骤的基本顺序:a.分组。分组时最好编号,这样有时在结论分析时可以节省叙述的时间。同时,有些无关变量要先平衡,如材料是植物或动物一般应选取生长状况一致等条件,如果材料是某种物质,那么应该平衡加入物质的量等条件。b.实现对照。对照根据实验变量来设计,考生操作实验材料或物质达到实验目的。c.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如遇到材料是需要培养某种生物,那么需要有“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这样一句话。

3.高度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

考生应该熟悉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生物学知识背景,才不至于在高考中感到陌生。

高考生物总复习六法 篇7

一、比较复习法

把课本中有相互联系的知识进行横向或者纵向对比, 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极体与极核、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下面表格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

二、概念图法

围绕某核心概念, 把不同章节中甚至不同课本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 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链条, 再把知识链条网络化, 组织成知识体系, 并绘制成概念图。该知识体系一旦建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就有了整体把握, 知识掌握的程度就更高了。例如就高中生物必修2的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一节中有关遗传信息表达的概念DNA、m RNA等, 笔者绘制成的概念图如下:

三、问题串法

在复习逻辑性较强的章节时, 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加强学生对基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就用该问题串把整节内容前后联系起来, 使整堂内容浑然一体。教师除了对学生提问以外, 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复习时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复习, 看似什么都懂, 可实际上什么都理解得不深, 那就没有达到高考总复习的目的。例如复习有氧呼吸时, 学生可以给自己提问“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这叫尝试回忆法, 还可以用深化提问法提出“有氧呼吸的次要场所是什么”, 还可以用反向提问法提出“无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儿”。通过各种提问法并用, 从有氧呼吸可以辐射到许多与之有关的内容。

四、口诀法

对于课本上一些繁琐、复杂、毫无规律可循的记忆性知识, 教师可以用简明的字词把它组织成顺口溜, 帮助学生记忆。例如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极其抽象难懂, 理论性太强。笔者把前、中、后、末四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总结成这样四句口诀:“膜仁消失两体出, 点排中央最清晰, 点裂体分到两极, 膜仁重现两体失。”这样,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就很形象地出现在脑海中。

五、复述法

高中生物中有大量的记忆性知识, 例如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等等。学生在复习中如果没有把相关基础知识记住的话, 做题就无从下手。而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等内容又很难记住, 即使费了好大精力终于记住了, 很快又遗忘了。怎么能记忆得更深刻一些呢?笔者认为, 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对这些内容进行复述, 同时在草纸上练习画整个染色体过程结构的图解。把学过的内容复述一遍, 可能比看书看了好几遍记忆效果更好。

总之,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方法很多, 只要广大教师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话, 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使生物这一学科在新高考理综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总复习的过程中, 只有积极地探索提高总复习效率的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高考生物遗传题解题策略 篇8

解题对策的得出或总结, 主要依靠在考题演练中形成考感, 把规则变成规律。 生物解题应根据已知条件和给定的生物学信息, 得出相应的答案,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信息, 准确定位相关信息源, 确定试题核心考点, 再进行相应解答。

遗传题主要包括:基本概念题;性状遗传方式判断题;基因型推导题;有关种类、概率、比例计算题;遗传中的特殊情况;遗传系谱图题。

一、基本概念题、性状遗传方式判断题、基因型推导题及有关种类、概率、比例计算题。

此类试题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础上, 应先明确性状、基因、合子、杂交四方面概念及相对应的方法。

(一) 性状

1.概念。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相同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相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杂种F1显现出来的性状;性状分离———相同性状杂交, 后代出现新的性状。

2.方法。根据概念对相关基因型进行判断。

(1) 显隐性判断

1→2法:相同性状杂交, F1出现新的性状;2→1法:一对相对性状杂交, F1只有一种性状。

(2) 表达式或基因型。显性表达式:A____隐性表达式:aa

(3) 依据性状分离比判断。A____×aa→ (1∶0为显性纯合;1∶1为杂合)

A___×A____→ (3∶1双亲为杂合;1∶0双亲有一方为显性纯合;2∶1显纯致死)

(二) 基因

1.概念。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表现型。

2.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基因型 (内因) +环境 (外因) 。

(1) 白化病 ———主要由内因决定。

(2) 从性遗传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 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 不属质遗传。

(3) 环境影响 ———海龟蛋根据温度决定性别, 30℃以上性别不同, 30℃以下性别相同。 爬行类大多不存在性染色体, 但有性别决定基因。

(三) 合子

1.概念。 纯合子 ———基因组成相同的配子 →合子 ( 受精卵) →个体;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合子 (受精卵) →个体。

2.方法。 合子判断方法:体细胞中有无等位基因;纯合子概率计算:一对等位基因自交:P纯=1-1/2n。

(四) 杂交

1.杂交———两个体间的交配 ( 一般发生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 。 如:杂交育种 (集优) 。

2.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 植物 ———自交;动物———子代间相互交配, 可看成自交。

(1) 判断显性是否纯合; (2) 获取纯合体。

(3) 测交 ———隐性纯合子 (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检测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判断显性是否纯合。

测交是一种检测F1基因型的重要方法, 是获得隐性纯合的重要方法。

4.正反交。 判断是质遗传/核遗传:后代始终和母本性状相同———质遗传 (母系遗传) ;后代一样———核遗传。 若为核遗传, 未知显隐性。 后代相同即为常, 后代不同即为性 (X) 。

二、遗传中的特殊情况, 可结合分析遗传定律的特殊情况。

(一)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

①9∶7:双显基因同时出现为一种表现型, 其余为另一种表现型。

②9∶3∶4:存在aa (或bb) 表现为隐性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③15∶1:只要有显性基因表现为同一性状, 其余为另一种表现型。

④9∶6∶1:单显为一种性状。

⑤12∶3∶1:双显和一种单显表现为同一性状。

⑥13∶3:双显、双隐、一种单显表现为同一性状。

⑦1∶4∶6∶4∶1:基因叠加 (显性基因越多, 效果越强) 。

(二) 致死基因对配子的影响

(三) XY染色体个区段的基因型

Y非同源区 ———外耳道多毛症:XYA, XYa;

X非同源区 ———色盲:XBXB, XBXb, XbXb, XBY, XbY;

XY同源区———果蝇的刚毛和截毛:XAXA, XAXa, XaXa, XAYA, XAYa, XaYA, XaYa。

三、遗传系谱图题解题思路, 以例题的形式进行归纳。

右图表示某遗传病系谱, 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B)

A.如果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 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 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 则4 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4/9

D.经检查, 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 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

思维方向:信息源———关键字“遗传病系谱”“两对非同源染色体”, 思考遗传病推断, 用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相关知识:遗传病推断方法 (三步骤) : (1) 判断显、隐性:①有中生无, 有为隐;②无中生有, 有为显;③无上述情况, 但每一代都有患者, 最可能为显,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2) 判断致病基因位置:①隐性:母病子必病, 一定为X隐;母病子无病, 一定为常隐;无上述情况, 但男明显多于女, 最可能为X隐,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②显性:父病女必病, 一定为X显;父病女无病, 一定为常显;无上述情况, 但女明显多于男, 最可能为X显,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3) 完善基因型:写出已知基因型———显性遗传病:男性和正常个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和患者。 (4) 如无上述情况, 则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判断

相关方法: (1) 两种病同时存在时, 单因子法。 (2) 若存在多种情况, 使用假说演绎法。

遗传题知识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上解答时一定要做到繁化简、用减不易加。 教师应善于从试题中归纳相关方法, 这种能力必须贯穿于学生的解题过程。 生物题解题思路, 从思维方向、相关知识、相关方法三方面入手。 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对试题信息源准确定位; 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之前复习内容重现和巩固; 运用相关方法使学生学会总结解题方法, 总结不同题型下同一考点的应对措施, 实现从解一题到一类题的过渡。

摘要: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中的条件信息, 准确定位相关信息源, 确定试题核心考点, 然后进行相应的解答。

关键词:解题策略,遗传,信息源

参考文献

[1]杨梅.高三生物复习方法.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2]朱旭.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对策.考试 (高考理科版) , 2007 (06) .

聚焦高考生物中的“种子”问题 篇9

一、种子的结构

考试中常提到成分有较大差异的三类常见种子为:蛋白类种子(以大豆为例)、油料类种子(以花生为例)、淀粉类种子(以玉米为例)。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实物并结合图一,引导学生复习下列知识:1.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2.蛋白类种子和油料类种子没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肥厚的子叶中,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后,子叶中的营养物质消耗完,子叶脱落;3.淀粉类种子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后,胚乳中的营养物质消耗完,胚乳脱落。

二、种子的形成和成熟

利用图二和植物双受精过程的三维动画课件,复习从传粉受精到形成种子的过程。当花粉粒传到雌蕊的柱头上后,开始萌发,长成花粉管,从柱头钻进花柱,由珠孔穿过珠心层然后进入胚囊,这时花粉管的先端破裂,两个精子先后滑到胚囊中,其中一个精子与珠孔附近的卵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子,然后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胚囊中部的两个极核融合在一起形成原始胚乳细胞,发育成胚乳,这两个融合过程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现象。有些种子的胚乳在发育前期逐渐被胚吸收,营养物质向子叶转移,结果胚乳消失,而胚特别发达,形成无胚乳种子,如大豆及花生等。双受精作用结束后,以溶解状态流入胚珠的可溶性糖转化为不溶性糖和脂肪,非蛋白氮转变为蛋白质,营养物质不断变化和积累使胚不断地长大,含水量随着种子的成熟而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胚珠的珠被逐渐形成种皮,以上就是种子的形成及成熟的整个过程。

三、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吸水膨胀,体积变大,胚根突破种皮向地生长,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皮,背地生长的过程。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针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复习,复习时可结合图三,提出三个问题:1.哪一颗种子能够萌发?2.种子萌发时需要的自身条件是什么?3.种子萌发时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对图三的观察,依据初中知识很快就能得出:(1)第②粒种子能够萌发;(2)能够萌发的种子自身的胚必须是活的,完整的,而且是度过休眠期的成熟种子;(3)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三个环境条件:①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内部要进行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在适合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多数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为35℃~40℃,最适温度为25℃~30℃);②足够的水分:水分使种皮变软,胚芽与胚根才能突破种皮,同时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转化成小分子物质,才容易被胚吸收利用,但如果水分过多,会引起种子缺氧进行无氧呼吸,积累酒精,导致种子腐烂;③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吸入氧气,把细胞内储存的大量营养物质逐渐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代谢中间产物,用于供应种子萌发时生理活动的需要。

四、种子萌发时的变化

对于无休眠期的种子或者已解除休眠的种子来说,在足够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下,种子迅速吸水,呼吸作用逐渐加快,酶的活性逐渐加强,代谢活动逐渐旺盛,不断消耗胚乳(如玉米)或子叶(如大豆)中的有机物。胚乳(如玉米)或子叶(如大豆)以物质分解为主,其重量不断减少。而在胚中,种子不断利用胚乳或子叶中贮藏物质分解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构建自己的组织器官,物质转化以合成为主,其重量不断增加,胚由小变大,从整个种子来看,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发芽的种子,虽然体积和鲜重都在增加,但干重却显著减轻,直到幼苗由异养(由胚乳或子叶提供养料)转为自养(子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后,干重才会增加。

1. 吸水。

种子的吸水可分为三个阶段(图四):即急剧吸水、吸水的停止和胚根长出后重新迅速吸水。第Ⅰ阶段的吸水主要是物理吸水即吸胀作用,第Ⅱ阶段是吸水的暂停阶段,而第Ⅲ阶段重新大量的吸水是由于胚的迅速长大和细胞体积的增加,属于渗透吸水。

2. 呼吸的变化。

种子萌发时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以提供能量。研究表明,在种子萌发的第二阶段,种子呼吸产生的CO2大大超过O2的消耗;当胚根长出,鲜重又增加时,O2的消耗高于CO2的释放速率(图五)。这说明初期的呼吸主要是无氧呼吸,随后是有氧呼吸,细胞呼吸促进了物质的转化,为种子萌发长成幼苗提供了营养物质。

3. 酶活性的增强。

在种子萌发的开始阶段,只有少量的水解酶,这是因为在发芽的开始阶段,贮藏物质的分解十分缓慢。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大约一周后水解酶的含量明显升高,以促进种子萌发过程的物质转化。

4. 有机物的转化。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转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在胚乳中,复杂的贮藏物质分解为简单物质,例如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再水解为单糖被利用,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在胚中物质的转化刚好与胚乳相反,可溶解的小分子化合物转化为不溶的大分子化合物,简单的化合物转变成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新的细胞结构。

五、经典高考真题

例1:(2013山东)25.(10分)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图:

(1)阶段Ⅰ和Ⅲ中大豆种子的鲜重增加明显,阶段Ⅰ中,水进入种子胚细胞的穿(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阶段Ⅲ中,种子胚细胞内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

(2)阶段Ⅱ期间,大豆种子胚细胞合成的____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阶段Ⅲ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分布不均,使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____。

(3)若测得阶段Ⅱ种子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1∶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____。

(4)大豆幼苗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CO2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和ATP含量的变化分别为____、____。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____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

例2:(2012新课标卷)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通过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_____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生物高考实验应复习之内容 篇10

一、常用器材、试剂及药品的使用

1.基本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培养皿、剪刀、解剖刀、解剖针、解剖盘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涉及到的药品和器材:NaOH (吸收CO2) 、Ca (OH) 2 (检验CO2) 、NaHCO3溶液 (CO2的来源) 、带余烬的木条 (检验O2) 、酒精 (脱去叶片中的色素, 便于观察淀粉和碘液的颜色反应) 、碘液 (检验淀粉) 、石蕊试纸[用于溶液中的酸碱检测 (与CO2有关) ]、灯[光源 (用于光合作用) ]、布 (黑纸) [遮光 (限制光合作用) ].

2.基本试剂或药品

①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鉴定还原性糖的试剂——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试剂——双缩脲试剂.

特别是两种试剂的区别、使用要求和条件都必须明确.

②鉴定淀粉试剂——碘液;

③鉴定脂肪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④鉴定CO2试剂——澄清石灰水[Ca (OH) 2溶液], 酸碱指示剂;

⑤用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试剂;

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硝酸钾溶液.

⑥细胞核、染色体染色溶液——龙胆紫溶液或洋红溶液;

⑦鉴定DNA的试剂——二苯胺试剂;

⑧植物无土栽培营养液——土壤浸出液.

二、几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

(1) 显微观察法: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细微结构或微观的生命活动.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2) 同位素标记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些物质中的某种原子, 追踪其变化的过程和途径.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标记H2O研究光合作用O2来源;用14C标记CO2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以3H标记的胸苷研究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时期、强度;以15N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研究蛋白质合成时期、场所等.

(3) 等组实验法 (主要是单因子的等组实验) :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 只有一个单一因素不同, 而其他各种条件均应适宜且相同, 以此来研究单一因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如研究生长素的产生的部位、向光性实验等.

(4) 加法创意:

研究某种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时, 增加物质的量, 看其作用的变化.如利用饲喂法、注射法、移植法研究各种动物激素作用的实验;植物授粉前用生长素处理雌蕊培育无子果实的实验等.

(5) 减法创意:

与加法创意相反, 研究某种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时, 减少物质的量, 看其作用的变化.如利用摘除法、阉割法研究各种动物激素作用的实验;植物雌蕊授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的种子以证明果实发育与幼嫩种子产生的生长素有关的实验等.

(6) 杂交实验法:

利用杂交技术研究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以及进行育种的研究.如孟德尔发现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杂交、测交实验;其他的各种动植物的遗传实验和育种实验等.

(7) 化学分析法:

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和生物体结构的化学成分.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利用的是层析法) 的实验、大肠杆菌鉴定等.

(8) 模拟实验法:

创造出类似于生命活动的各种条件来研究生命活动, 或给生命活动建立模型来研究生命活动.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 (可以理解为模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时的条件, 也可以理解为给植物细胞渗透作用所建立的模型) , 大小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以证明两者的竞争关系.

三、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水生绿藻;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③除去容器中CO2——用NaOH溶液吸收;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进行“叶饥饿”;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⑥除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⑦得到单色光——用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

四、实验题解答思路

1.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明确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 或“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 (或其他知识) 原理是什么?如:“探究禽感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则首先应该明确实验原理:遗传物质能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

2.找出自变量 (实验变量或实验条件) 和因变量 (反应变量) , 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如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必需原料”, 首先明确该实验的条件是CO2, 结果是光合作用 (合成有机物) , 影响结果的条件变化应该是CO2的有、无两种情况, 那么对照的设计就应该为空白对照.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实验用植物的生长状况、饥饿处理的环境、吸收CO2的NaOH的量及浓度等因素, 这些无关变量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不恰当处理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因此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做到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常采用对照的方法, 即在无关变量相同的情况下, 观察实验变量 (实验条件) 的不同情况对反应变量 (实验结果) 的影响.

3.确定实验对象.实验所用的生物学材料, 如光合作用所用的叶片、验证质壁分离所用的成熟植物细胞、离子交换吸附所用的幼嫩的根.

4.注意影响实验的其他条件.完成这一实验所必需的理化条件及生物学处理方法, 如光照、温度、pH、酶、缓冲剂、离心等.

5.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这一环节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使实验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6.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 对意料之外的结果乃至失败的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和推论.

7.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如, 实验中若要使用有毒物质, 应怎么办?加热酒精应采用水浴法隔水加热.一旦燃烧怎么办?这些注意事项都应该在实验前有所准备, 这些方面常常需要相关学科实验能力的渗透.

注意简明组织语言文字 (得分的关键) :①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 往往需要分段叙说, 并加以编号.②试管 (或烧杯、水槽等) 要加以编号, 以便叙说简洁.③尽量使用规范的实验术语, 如:载玻片、盖玻片、临时装片、无N培养基、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 等量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振荡、充分研磨等.

五、解实验设计题的基本模式

无论解哪种类型的实验试题, 都可以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解, 无论是补充完善实验还是自己独立设计实验, 都可以用这个固定模式去套用.

1.分组:

根据实验要求和材料, 有的实验只分2组, 有的实验分3组, 也有的实验分若干组.各组材料量要相同.如观察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类实验中, 每组要取若干粒 (如10、20粒) , 一定不要每组一粒种子.并给每组编号, 有的实验还要做相同的处理.如观察酶的高效性实验, 先取2只试管, 编号1、2;向2只试管各加入2毫升过氧化氢溶液等.

2.做对照处理: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改变是种实验变量, 其他条件一定相同, 这样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结果差异才一定是由这种实验变量引起的, 否则得不出结论.

3.再做相同的处理:

如在同一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或都恒温或水浴加热等.

4.观察现象或实验结果:

仔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

5.得出结论:

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的差异, 因此实验结果的不同一定是由唯一的这个条件差异引起的.如果是验证性实验, 结论就在题目中;如果是探索性实验, 结论一般要分情况讨论, 结果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的可能.

实验评价及改进题的注意事项:1.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2.实验步骤是否科学, 有没有少做哪些步骤或顺序颠倒;3.有没有充分利用实验条件;4.有没有设计对照;5.有无更简单的实验方案;6.实验是否有偶然性;7.实验能否顺利完成;8.实验的安全性如何.

六、验证性实验实例

【例】 (2004高考全国卷31) 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 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 预测和解释应出现的结果, 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 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 生理盐水,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班氏糖定性试剂, 注射器, 试管, 烧杯等.

(二) 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 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 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三) 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提示及答案】 (二) 实验步骤:

1.分组: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 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2.对照处理:确定1只鼠为实验鼠, 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 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再相同处理:给药1小时后, 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 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 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观察实验现象或结果:将两支试管摇匀后, 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 待冷却后, 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 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 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 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高考中的“生物与环境” 篇11

一、高考相关试题展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本专题在高考试题中,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两点:一是联系生态农业,解决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问题;二是联系实际,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沙尘暴、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在今后的高考中,本讲内容仍可能将是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可以从本讲的任意知识点中出题,而简答题则可能从生态系统的方面出题。能力考查最有可能的出题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般为简答题,分值大,涉及知识点多,与其他专题内容联系密切。

二、考点归纳突破

1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一是理解它们的含义;二是掌握典型的例子;三是能根据两种生物数量变化血线图判断它们的关系。

互利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共栖强调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若彼此分开后双方都要独立生活,如犀牛和犀牛背上的小鸟、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如果生态位完全重叠,又没有制约其种群发展的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存在,就会发生竞争排斥现象,如培养在一起的大小草履虫,16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小草履虫仍能继续正常生长。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草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

捕食强调了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没有排斥现象,捕食者选择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选择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着相互选择,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例1(09全国卷II)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参考答案D

2食物链、食物网相关知识及解题要点分析

A三种食物链

(1)捕食链: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例如:草→鼠→蛇→猫头鹰。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

(2)寄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

(3)腐生链: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真菌→氧化细菌。

B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

特别注意:

(1)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只一种。

(5)注意食物链中营养级与消费级别的不同,在理解各营养级生物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掌握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数量变化致使其他生物数量变动的分析与判断方法。

例2(09广东卷)

图(一)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

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参考答案c。

例3(09海南卷)

图(二)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下降 D上升

解析:大量捕捞花鲢后,水口的数量上升,而乌鱼的数量变化不大,其增加了对白鲢的捕食量,故白鲢的数量下降。

参考答案B

3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每个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一般流向3个方面:一部分是被该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一部分尸体、排泄物和残落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而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点掌握碳循环过程,如图(三)所示。

值得商榷的一道高考生物试题 篇12

问题一:A种植物的曲线是否经过原点

高中《生物》课本选修本“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一章中关于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情况可总结为图1。分析下图, 我们可以看出, 二氧化碳的浓度很低时, 绿色植物不仅不能制造有机物, 还要消耗体内的有机物, 而且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 光合作用会逐渐增强, 当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 光合作用的强度就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而增强了。

5由此可见, 当二氧化碳的浓度很低时, 绿色植物基本不进行光合作用。但本题图中A种植物却是当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为零时, CO2的净固定量也为零, 即意味着该种植物此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且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这一点是与实际情况相悖的。

因此, 笔者认为该图中A种植物的曲线图不应过坐标原点, 即当外界环境中CO2浓度为零时, CO2的净固定量也为负值 (如图1所示, 在A点较合适) 。

问题二:当CO2浓度为300μL·L-1时, 光合作用较强的植物是A种植物还是B种植物

由于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时, 既要进行光合作用, 又要进行呼吸作用, 且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故光合作用的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 (或O2的释放量) 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总结为图2。从图中我们可知:总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本题第一小题要求判断在CO2浓度为300μL·L-1 (接近大气CO2浓度) 时, 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A种植物还是B种植物, 其所给答案为A种植物。但是, 我们从图中可直接看到的只是净CO2吸收量, 即净光合强度。而题目很明显要求的却是总光合作用强度, 且总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再联系上一问题可知, A种植物的曲线并不准确, 故无法读出A种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 因此也就无法准确计算A种植物的总光合强度了。所以, 本题不好判断此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A种植物还是B种植物。

问题三:“响应”一词用得是否恰当

另外, 在本题“A、B两种植物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这段话中, 根据题意, 我认为“响应”一词应改为“相应”。即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

改正

假设将本题修改后如图3所示, 即A种植物的曲线过a点, B种植物的曲线过b点, 且假设当CO2浓度为300μL·L-1时, A曲线和B曲线的纵坐标差值为10, 则当ab<10时, A种植物真正光合强度>B种植物真正光合强度;当ab=10时, A种植物真正光合强度=B种植物真正光合强度;当ab>10时, A种植物真正光合强度

上一篇:齐家下一篇:计算机数据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