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制播

2024-10-17

节目制播(共7篇)

节目制播 篇1

完善的电视节目市场, 包括电视节目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化、规范化。尽管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已初具规模, 也初见成效, 但在全国范围内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组织, 还没有按市场规律建立起良好的交易机制和秩序, 对社会上制作单位的管理也比较薄弱, 导致我国节目市场的无序与销售滞后。面对潜力巨大的传媒市场, 尽快施行电视台的公司化管理, 及早进行制播分离, 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必然结果。

1. 制播分离的大趋势

作为电视市场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制播分离势必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什么是制播分离?电视媒介运作有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即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制播分离, 是最早出现在西方电视产业的一种运作模式。在西方, 许多电视台播出的节目, 只很少一部分本地新闻节目是自制的, 大部分片源来自商业电视网或辛迪加市场, 这种模式就是最典型的制播分离。与制播分离相对的是制播一体, 如果说制播分离就是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的话, 那么制播一体就好比自产自销。长期以来, 中国的电视台是以制播一体为主要运作方式, 各电视台的核心部门是它的制作部, 制作部门能否生产出可供播出的节目, 对电视台的生存至关重要, 播出部门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技术保障, 其任务只是编排、播出节目, 以及做必要的技术质量保障。而现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给自足, 而是为了市场需求, 为了生产商品, 电视业作为一种产业, 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大分工, 就必然会造成生产力浪费, 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作为电视媒体来说, 市场化的程度越高, “播出”在整个运作体制中所占的位置就越重要。

由此看来, 在中国实行制播分离, 就应当是指:除了新闻类节目以及涉及到新闻内容的社会、文化、生活类节目等发挥导向作用的节目由电视台自己制作以外, 其他部分的电视节目应放手由社会力量制作, 由电视台审查把关,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电视台日益增大的成本投入, 同时也有利于发动社会力量通过激烈的竞争来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2. 独立制片公司的形式

全频道的制播分离和栏目承包制已经在不少地市电视台开展, 而独立制片公司制作节目在中国还尚未全面开展。独立制作方式的市场化程度相对更高, 更有前途, 比如王长田的光线传媒, 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王长田在1998年注册成立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 1999年初开始制作《中国娱乐报道》, 当年6月发行, 到目前已在全国数百家电视台播出, 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知名栏目, 主要有《中国娱乐报道》、《世界娱乐报道》、《中国网络报道》、《中国音乐风云榜》、《娱乐人物周刊》等。这家公司的运作模式与封钢嘉实公司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固定的大投资方作经济支持, 公司一切动作都以节目为核心, 靠节目去带动经营、吸引广告, 然后再加大对节目的支持, 形成良性循环, 而能否引起观众群体以及广告商的关注和认同, 则是他们的核心目标。

3. 公司制作节目, 电视台购买节目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电视台的购买自主权较大, 前期无须人、财、物的大量投入, 而制作公司则通过制作电视剧、专题片、记录片、娱乐节目等等卖给电视台来赢利。目前看起来举步维艰的独立制片公司, 其光明前景是可以预期的;继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市场成熟之后, 电视节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可以预期的。

结语:

电视是最现代的传播媒体,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节目既是物化的精神产品, 同时也是市场流通中的文化商品,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电视节目市场化的客观性, 根据电视的市场规律办事。以往电视事业的发展靠财政拨款, 现在看来只是杯水车薪, 要让电视事业得到真正的发展, 必须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而目前许多电视台的制作和运营模式已经相当落后, 更无从谈起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 自给自足的制作方式也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单一的节目制作同样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因此公司化背景下的制播分离, 是一个正在进行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发展趋势, 只有公司化才能挽救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发展, 只有制播分离才能给无所创新的电视节目制作带来生机。相信电视节目的市场化, 必将给电视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 作为将来电视行业主力的各种制作公司、传媒公司, 也必将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传媒先锋:媒体内容大工业生产实验》来自中青在线

《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朱羽君《现代传播》

《类型化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刘智《电视研究》

《关于〈地球故事〉本土化的思考》汪文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石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探析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制播模式 篇2

关键词:真人秀,制播模式,媒体,运作

一、我国制播模式的主要简介

纵观全球80多年的电视剧发展史,“制播分离”作为传播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必然趋势被广泛重视。在我国“制播分离”从最初的受到热议到现在各大机构的采用和实践,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一)从“制播一体”到“制播分离”

电视传播从最初就呈现出国营和民办的区别,但是在40前“制播一体”确实是两者共同采用的模式。从制播一体的发展经历来看,节目制作到播出,整个过程都由统一的团队和组织进行,都在同一个媒体体系中运作,共担输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国营还是民办,“制播一体”这种模式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由此,推动了人们寻找更好的制播模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制播分离”的模式首先在西方国家的民营企业中得到实践和运用,慢慢地大家对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好处都有了共识,因此,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制播分离”的运作培养的是一种合作关系,也培养出了一种规范的节目市场和良性竞争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设备的不断精进,逐渐演化出“社会制作”和“媒体传播”,两者相互合作,便形成了目前的商业运作模式。

(二)制播分离式社会需要

作为一种运营体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节目均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的时间不同,不同类型的节目应用的时间也不同,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天气预报”。真人秀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所以应用制播分离模式的时间相对较晚。既然制播分离能适应其他节目类型,必然也能适应真人秀节目。当然,制播分离是目前节目制播模式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只有顺应潮流的发展,才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效益。1999年曾提出非新闻类节目采用非制播分离的模式,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制播分离仍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大发展环境下的事实证明:电视并非简单的新闻媒体,而是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基础上的新兴媒体,是一种新型的综合传播媒体。

二、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新时代加快了和网络的融合步伐。“真人秀”节目革新了我国综艺节目,综艺节目在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模仿到今天的本土化之作。最早拉开电视真人秀序幕的是由广东电视台推出的《生存大挑战》。而由北京维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作的《走进香格里拉》,虽然节目的收视率并不如人所愿,但是这期节目的播出在很大程度上为电视节目和其他媒介的融合作了一定的探索。以上两个节目属于室外真人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室内真人秀节目是由湖南经济电视台和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合作的《完美假期》。这个节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但也有不少的观众对于该节目表示反感。不究其他从总体上来说,这个节目是成功的。

(二)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热播,文化类真人秀成为一大热门节目类型。央视前主持人、学者阿忆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直言,国外的文化竞技类节目得以吸引成年选手,主要还是靠巨奖诱惑,“国内外节目形式设计大体相同,但巨奖诱惑相差很大,这主要是受到政策限制”。同时,对那些有较高应试和学科知识要求的节目而言,成人选手也并非“好苗子”。选手之外,导师如何把握文化和娱乐之间的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在导师阵容上,文化名人和娱乐明星混搭是这类节目的首选。其实,太过文化范儿会导致节目的枯燥乏味,可看性大打折扣;而偏重娱乐化无疑又会让这类型节目不伦不类。在《我知道》首集中,郭敬明、崔永元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火星撞地球”般的知识对垒并未出现,相反,有的只是三位导师彼此调侃的画面,显得娱乐有余、信息量不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常江博士早前曾撰文提醒,这类节目颇为脆弱,导师等娱乐性元素引进要非常慎重,“尤其是演艺明星、话题炒作等手段,一定要慎用”。

三、结语

(一)文化传承

坚持文化传承,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真人秀节目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用传统文化提升节目的格调品位和文化内涵,用中华美学精神增强节目的中国韵味和民族特色。要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要如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掘其与现代文明的内在精神关联和对当代生活的重要指导价值,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要注意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在引入诗词、礼仪等有形文化符号的同时,注重阐发无形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真人秀节目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二)加强节目的产业化运作

国内早期的真人秀节目不太重视系列化和规模化,而过于注重个体节目的生存空间。国外的真人秀节目走的都是系列化、规模化路线,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使节目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在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面,国内和国外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国内真人秀节目制作难度较大,设备投入也需要大量资金。电视节目的制作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需要技术把握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又是带有艺术性的精神活动,它同样也需要艺术把握。

参考文献

[1]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8+2.

广播节目制播分离与产业发展探索 篇3

2 0 0 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要求根据广播电视的特点, 探索进行制播分离改革, 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 文艺、体育、科技类节目等可逐步实行制播分离, 引入市场机制, 实行节目的市场招标采购。广电总局批准了6家民营机构联合组建北京东方传奇攻击传媒有限公司, 作为制作机构规模化试点, 提高了社会各界参与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积极性。2007年, 北京电台制作中心成立, 成为全国第一家尝试广播制播分离的电台。

此后短短几年时间, 伴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文化体制改革, 全国多数省级台都成立了以推进节目制播分离为目的、以节目制作为主要业务的传媒公司或工作室。电台原来自采、自制、自播的广播节目模式变成了自制与采购相结合的模式, 电台的节目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资源实现了社会化共享, 搭建了社会化节目交易平台。但是, 音频产品市场需求量小和经济价值低、广播节目内容本土化特点突出、三网融合推进缓慢等原因制约了音频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生存易、壮大难, 依然是全国音频节目制作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广播节目制播分离概述

制播分离是源于电视的节目生产模式, 是播出机构为了丰富节目内容, 依托社会化生产采购、降低制作成本, 而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的制片人或制片公司来制作的一种节目生产形式。实践证明, 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是成熟的模式, 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而广播节目的制播分离在国内外实践时间较短、可参照的经验不多, 同时, 广播与电视在媒介特点、内容构成、受众范围、制作形式、播出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广播节目制播分离目前基本以非新闻时政类节目、频率和节目包装、广告的制作和节目版权交易为主要业务, 主要服务于广播播出机构, 也涉及音像出版和通信运营商增值业务等试听类新媒体领域。

广播节目制播分离的现状与问题

1.广电系传媒公司对主管媒体业务依赖程度较高

广电旗下的制作类传媒公司从诞生之日起, 就定位为服务主管媒体的辅助生产部门, 这注定了他们的生存来源是媒体的关联方制作业务。纵观国内广电系统下属的制作公司, 关联方业务所占的比例最低的也在30%以上, 有的公司甚至全是“左手赚了右手的钱”。以云南广播电视台下属的云南声悦传媒有限公司为例, 2012年公司平均每天的音频节目制作量达到了10个小时, 而经营收入中50%仍来自于关联方交易。这种先天不足的文化产业改革, 注定了制播分离走向市场的紧迫感不足、竞争力不够。为了实现业务的高增长, 一些定位为专业音频制作的公司, 被迫拓展广告代理、视频制作、会展等其他非主营业务, 甚至沦为兼营音频制作的普通广告公司。

2.社会传媒公司主营业务规模较小

近年来, 看到广播节目制播分离带来的预期蛋糕, 国内一些熟悉广播媒体、有资源的传媒公司开始从事音频节目的制作的销售代理, 涌现了北京鑫红森林、北京巨邦、上海远誉等大大小小近百家企业。但是能够立足主业、生存状况较好的社会传媒企业也就是十家左右, 基本没有主营业务年经营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这些公司或多或少存在资质不全, 没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轻节目开发生产、重节目代理销售等情况。一些公司与电台搭建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之后, 甚至将业务重心转向广播广告代理、广播频率代理。

3.广播的媒介特点导致可交易的节目资源有限

广播是地域性非常突出的媒体, 强调对本土听众的服务性、互动性和内容的接近性。在频率资源日益增多、本土竞争加强的趋势下, 广播电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综合频率转变为专业化频率, 现在正逐步向受众细分、内容碎片化、播出形式模式化的类型化电台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广播媒体将以新闻、音乐、交通为核心频率, 资讯、音乐、服务、娱乐是广播媒体的主要内容, 广播媒体的节目播出形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是以直播为主。在这个背景之下, 可用于版权交易的广播节目主要是:制作精良的音乐类节目、版权清晰的故事类节目 (小说、广播剧、电影电视剧配音剪辑) 、非地域性的娱乐节目等类别。从整体规模而言, 这些节目在广播节目中的占比有增多的趋势、但是总量依然不会很大。

4.版权问题制约广播节目交易的发展

相比视听网站等新媒体, 广播节目的内容资源显得非常少。一方面, 传统媒体对内容的舆论导向把关使节目的内容较为严谨, 不可能播出类似《鬼吹灯》这样的节目;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特点, 使很多版权不清晰的网络作品也会变成点击率较高的音频节目。投资动辄几十万去购买畅销作品的版权来生产音频节目, 而单集节目的市场销售价不过几十元、最多一百元, 从投资回报来说无疑是亏本生意。类似云南台的《王辉说故事》等一些播出反响很好的节目, 也往往因为内容的版权不清晰, 难以进行音像出版和版权交易。

5.行业资质是进军新媒体的壁垒

2010年, 经国务院批准, 北京、上海、杭州等12个城市成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2012年, 天津、重庆等42个城市开始三网融合试点。三网融合的主要任务是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电信共同组建的四川广信天下传媒公司是目前广电与电信行业合作的标杆,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深度的资源共享。

2011年, 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约400亿元, 其中以通信运营商为主经营的无线音乐营收约占15%。但是, 面对利益的博弈, 广电和电信出于各自利益, 谁都不想允许对方获得自己的行业资质。这导致了一般情况下广电企业即使想开展类似彩铃、有声读物下载等最有资源优势的基本增值电信业务也往往要通过有SP资质的第三方渠道间接进行。

结论

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五个层级 篇4

第一层级:以节目为依托的制播分离

这个层级是指电视节目的市场化和公司化运作。其具体运作模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外部采购、委托制作、联合制作三种。

外部采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采购电视节目形态版权, 然后进行本土化改造;二是社会影视公司独立投资, 确定选题并制作节目, 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 (以下统称“电视台”) 向其选购节目, 双方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

委托制作是指电视台参与投资和选题甄选, 委托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节目, 电视台独享版权, 或与节目制作公司共享版权。目前委托制作的节目主要是电视剧、综艺、谈话、音乐、体育、生活和益智等意识形态属性偏弱而产业属性较强的节目。中央电视台较早地进行了以委托制作为主要运作方式的制播分离改革尝试, 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体育推广公司、央视动画公司等, 在影视剧制作、海外市场推广、体育节目和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动画节目制作等方面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联合制作是指在牢牢把握节目生产链条上游的策划主导权和下游的终审决定权的前提下, 实施节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采取社会融资方式的一种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模式。目前全国许多电视台都采用这种模式, 推出了一大批品牌节目和栏目。

第二层级:以内部机构为依托的制播分离

这个层级是指电视台内部机构的公司化和市场化运作。

2003年, 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进行内部机制改革, 突破了原有体制, 实现了完全的企业化运作。公司与天津电视台彻底脱钩后, 原电视剧制作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取消职级, 从原事业身份转为企业身份, 实行企业化管理, 开始走全面与市场接轨的发展之路。2009年3月30日, 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为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6月, 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组建了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 将吉林电视台所属的影视剧制作和创作机构分离出来, 纳入集团公司管理, 全省相关影视剧制作机构成为其联合单位。政府授权集团公司经营国有资产, 按市场规律自主经营。集团公司实行制片人制度, 以项目运作效益决定酬劳, 完成了在电视剧生产上的制播分离。

2007年3月18日, 由原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动画部整建制转制而成的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中央电视台全面推进原创品牌动画创作、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整合多媒体多渠道资源, 进而实现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运营的重要举措。

2007年底,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影视剧制作中心转制为企业, 成立上海电视传媒公司, 影视投资、版权发行、项目策划、宣传营销四大板块构成了该公司的对外主营业务。

第三层级:以频道为依托的制播分离

这个层级是指电视频道的公司化和市场化运作。上海、天津、湖南、北京、云南等地的电视机构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2004年6月1日, 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创建伊始, 该频道就积极探索制播分离的路径, 成立了天视阳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 北京电视台在动画节目中心基础上成立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 将中心的节目制作业务转入公司经营。该公司自2007年1月起运营。

2007年12月, 云南电视台和杭州艾可泰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以制作购物节目和营销为主的云南买乐电视购物传媒有限公司, 频道全天所有19小时的节目全部由买乐电视购物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制作, 频道成为以监审为主要功能的职能部门。2008年1月1日, 买乐购物以云南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为平台开播, 至此, 生活资讯频道全面完成了制播分离的转换。

依托频道组建公司、探索非公益性频道的企业化经营, 前提是确保频道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转让, 节目终审权和节目播出权掌握在电视台手中。

第四层级:以电视台为依托的制播分离

就现阶段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下的制播分离概念而言, 这个层级可以理解为:除了新闻类、时政访谈类、监督调查类的电视节目, 电视台其他节目都可由节目制作公司策划、制作、编辑、包装、推广和销售。

从2003年开始, 天津电视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除由电视剧制作中心改制的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少儿频道成立的天视阳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天津电视台还依托数字电视频道成立了时代天创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上述各公司独立进行成本核算和项目投入, 负责节目的生产制作、营销推广、广告经营和相关产业开发, 电视台控制节目审批权和播出权, 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这些公司给予扶持和优惠。

2009年8月20日, 国家广电总局批复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体制改革的方案, 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第一张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准生证”就此下达。2009年10月21日,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东方传媒集团) 举行揭牌仪式。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一分为二。转企改制之后, 上海广播电视台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 实行事业体制, 行政管理;上海广播电视台出资成立控股的东方传媒集团, 并对业务板块进行资源整合, 打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子公司。东方传媒集团属台属、台控、台管的控股企业集团, 其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宣传内容的编辑权、各类节目的审查权和播出权, 都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把握。

2009年12月18日, 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北方广电传媒 (集团) 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辽宁广播电视台由原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组建而成, 并出资组建辽宁北方广电传媒 (集团) 有限公司。辽宁广播电视台的组建, 实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实质性合并。整合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形成了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两大业务主体的崭新格局。

2010年1月21日, 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四川广播电视台为事业性质的宣传文化单位,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领导。这对于优化广播电视资源配置、做强做大广播电视媒体、繁荣广播电视内容制作市场、拓展现代媒体产业空间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5月31日, 北京广播电视台成立。该台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集团整合组建而成。该台业务范围涵盖广播电视的采编、制作、播放、传输以及新媒体开发等领域, 产业链比较完整。

2010年6月28日, 湖南广播电视台暨芒果传媒有限公司在长沙挂牌成立。根据中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精神, 湖南广电在完成了局、台分离后, 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集约发展, 组建了湖南广播电视台。新组建的湖南广播电视台为正厅级的事业机构, 对所属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省级广播电视媒体, 实行“统一宣传、统一人事、统一财务资产、统一营销、统一技术”的管理原则, 强化了“办广电”的职能。而芒果传媒有限公司则是由湖南广播电视台全资控股的市场主体。湖南广播电视台将剥离的所属省级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性资源、资产注入芒果传媒, 进行市场运作。

2010年9月1日, 重庆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该公司由原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亿元, 股本总额为3亿股。其中,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总台) 持有85%股份, 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有15%股份。公司下辖广告分公司和8个子公司, 业务发展共涉及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网络传输、广告经营代理、新媒体拓展四大领域。

内容资源与传播平台的分离和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媒体未来的重要挑战是如何在内容资源与传播平台上进行大的分离和整合, 就是把一种内容资源在多个渠道上传播, 或把多种内容在多个渠道上传播。

第五层级:以电视台为依托的跨地域的制播分离

就现阶段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下的制播分离概念而言, 这个层级可以理解为:除了新闻类、时政访谈类、监督调查类电视节目之外, 某省域的电视台所属频道的其他节目, 都可由另一省域的电视台派出的团队主导的合资节目制作公司策划、制作、编辑、包装、推广和销售。这一层级的制播分离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关要求, 属于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的深度合作。

2007年9月6日, 贵州电视台与甘肃电视台合资组建智诚同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家由贵州电视台控股51%的企业, 主要负责甘肃电视台两个频道 (甘肃卫视频道和甘肃文化影视频道) 新闻节目以外的内容及经营, 包括广告经营、电视剧购买和推广工作。

2010年1月1日, 青海卫视频道节目改版试播启动。2010年3月2日, 青海方与湖南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组建新公司, 共同经营青海卫视。2010年5月26日, 青海卫视全面改版, 定位为“大美青海、绿色中国”, 新公司制作的《花儿朵朵》、《一百万梦想》、《下一站幸福》等一批新节目陆续亮相, 青海卫视台标改为“青芒果”。湖南电视台在频道运营、节目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和先进的电视媒体管理经验。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 地域辽阔, 地理人文独特, 民族文化多元, 这使得青海卫视在电视内容生产和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 且青海电视台具有政策、成本控制等优势。

2009年12月31日, 上海广播电视台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签署协议, 合办宁夏卫视频道。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为宁夏卫视提供财经、体育、电影、电视剧等节目, 独家代理经营宁夏卫视频道广告业务。2010年2月8日,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复, 宁夏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办的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暨2010年新版宁夏卫视在银川开播,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第一财经频道制作的电视节目, 通过新版宁夏卫视这一播出平台“借壳上星”, 面向全国播出。

结语

中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实践探索和政策调整任务, 进入局部试点的新阶段。

经营·管理Marketing·Management

新阶段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将以电视台为主体, 按照先台内、后社会的原则逐步推行, 主要在中央级台和东中部的省级和副省级台、西部地区实力较强的省级台中进行, 有条件的省辖市级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条件不成熟的暂不进行。

实行制播分离改革的电视台应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影视剧、少儿、体育等类型电视节目进行改革。新闻类、时政访谈类、监督调查类的电视节目不进行制播分离改革, 仍保持制播合一的体制。

实行制播分离改革的电视台应把可经营的节目制作部分从现有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组建专门的节目制作公司, 引入市场机制, 搞活节目经营, 形成独立开展节目经营的市场主体。在台内制播分离改革中, 电视台要始终掌握频道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定位权, 始终掌握节目终审权和播出权, 始终掌握节目制作公司主要负责人的任免权。

节目制播 篇5

关键词:广告,网络,流程,下载,高清,节目单,素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日新月异,高清、媒资、全台网、新媒体等新概念、新名词也逐步深入电视台日常业务中[1]。作为传统电视行业的生命线,尽管行业增值中所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少,但是营收绝对值仍在加速增长的广告的播出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作为播出岗位技术人员,当前需要考虑的是,相对于传统方式,新技术环境下广告播出应该有哪些改变。

1 技术背景、现有状况和改造原则

1.1 技术背景

2013年5月,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的新播出系统开始投入使用。随后,全台网络化制播互联平台项目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项目目标是将原先分散的制作非编网、新闻网、影视剧缩编网和媒资系统与新建的播出网互联贯通,构建节目集成播出平台。6月,南京台第一套高清频道入网试播,计划采用源分离方式进行高标清两个频道的同时播出。本文主要结合南京台的技术改造情况,提出一些广告播出在新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思路。

1.2 系统概况

传统的广告播出主要指的是从编单到上载再到播出的完整流程,需要说明的是,广告节目单的串联和编排在大多数电视台都是由专有下单系统生成,与播出网络是物理隔离的,专有广告下单系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2]。以南京台为例,南京台共有8个标清频道和1个在建高清频道,全天广告播出时长约15 h。广告播出主要流程是从广告部下单开始,包括广告节目单和广告下载单,广告节目单是指广告打包生成段落后形成的全天非连续节目单,随后嵌入总编室节目单成为完整的节目串联单。所有的广告素材在上载后直接进入播出系统的二级存储。广告下载单是指需要在新闻、专题等演播室节目中插入的广告节目单,也是由广告部进行统一下载后,以磁带介质进行人工分发,演播室收到后串入节目制作。具体如图1所示。

1.3 广告系统改造原则

无论技术如何更新,广告系统的升级、改造工程都要坚持一些共性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首先,广告系统需要与全台网的互连平台、制作系统、播出系统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广告系统无论在流程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能够很好地与全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融为一体,满足全台制作系统、媒资系统及播出系统无缝互连的需求。

2)安全性原则。由于广告节目的特殊性,特别是以秒为计量单位的经济相关性,广告播出是电视安全播出的核心之一,除了播出安全性,还要涉及到严密的技术审查手段和权限管理措施等。

3)方便性原则。如何让使用者得到最大方便并且符合台内人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是衡量一个系统实用性的重要指标。在现有广告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加以优化,发挥互连共享和文件化送播的优势和特点,为系统设计操作简易的应急处理方式、友好的软件人机界面、清晰简化的操作流程。

4)高效率原则。为了实现广告文件素材在文件化送播环境下按时到达,同时提高制作部门的时间裕度,广告系统需要坚持高效率原则。

5)可扩展性原则。因为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广告子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系统适应未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上要具有扩展性,为系统扩容预留接口和空间,且扩展时不影响现有系统的正常使用。

2 广告系统的几点改造

对南京台旧有的广告播出方式进行变革,参考但不拘泥于原有广告生产和播出流程,最终要在确保安全播出的前提下达到简化生产环节、优化生产流程,最终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1 改造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1流程发起前,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异构广告下单系统与播出网络的对接,安全性是最需要关注的,之前很多的案例都是通过手动以U盘等第三方介质进行广告数据的传递,不仅效率低下,频繁地升级病毒库也难以避免病毒快速传播的时间差。改造方案中除了常规的杀毒和防火墙隔离外,还选择了以串口通信和协定格式的传递方式来确保播出网络的安全。用一台计算机通过RS-232串口配上专门编写的导入软件进行广告单的导入,可以实时导入广告单,同时完全隔绝广告数据外其他任何可疑数据。如图2所示,上面的路径是传统方式,下面的路径是网络化方式。

2.2 改造二

南京台从2002年首次启用硬盘网络化播出系统以来就采用全数字化流程,电子串联单和广告文件化提供了相比以往更先进、高效的节目生产方式,不过针对广告上载的特点,在长期的使用中还是可以通过分析找到更进一步的优化方案。

2.2.1 广告节目播出的特点

传统的电视台广告播出有以下3个特点:

1)节目短小,广告素材时长通常都比较短,一类广告长短都在几秒到几十秒,市场推广和讲座形式的二类广告通常也不会超过一二十分钟;

2)重复度高,广告节目通常由客户在多时间段打包购买,因此全天不同频道内会多次进行播放;

3)连续播放,通常一个广告时段内会有多条广告素材跟随播出。

针对硬盘播出系统存储设备的老化和系统响应时间等问题,南京台对包括广告在内任何播出素材规定的时长下限是10 s。即便是对时长做出严格控制后,仍然可能会遇到播出“卡壳”的风险。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升和处理能力的提高,可以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一矛盾,比如下面介绍的“广告焊接”。

2.2.2 利用“广告焊接”技术解决问题

“焊接”是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指的是利用专门的软件和硬件,依据自动化流程,实现对短小视频素材的无缝拼接,整合形成的视频成为一个独立的段落进行播出,这里每一个素材都只是截取数据库内标识的入出点部分,然后相互头尾衔接。广告素材因为其时长短小精悍,因此可以更多地使用“焊接”技术,以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通过读取数据库中保存的各个段落包的信息,专门的广告“焊接”服务器可以自动将每个段落包中的广告素材进行顺序拼接,形成一个独立的广告段落,在节目播出时的每一个广告时段,自动播出系统调取“焊接”起来的广告段落进行播出。在这个系统中配置相应的自动素材管理服务,可以将广告段落包在播出后自动删除,播出二级存储中只保留广告素材。

2.3 改造三

以南京台为例,之前的广告下载工作是整个广告播出工作流程中最繁复、最费人力的一项,这是因为原先各演播室独立建网,与播出网络也没有连通,加之南京台有两栋距离1 km的办公楼,各单位本就分布在不同的地点或楼层(比如广告部和电视播出部就不在一栋楼),因此,每天广告部需要先根据导入的广告下载单将播出二级存储中的广告素材串联成段落包后下载到磁带,然后人工送到各制作网在节目制作中插入,费时也费力。

今年,随着全台网络化制播互连平台的启动,利用广告部和播出部之间的光纤网络通路,广告下载将使用类似远程逆送播流程,使广告下载工作文件化、数字化、网络化,完全摆脱过往落后的生产方式。

广告部通过总编室的互连接口将广告下载单发送到主干平台,由各个制作网认领后在主干平台调度中心的驱动下,从播出系统的二级存储中迁移所需的广告素材,在主干网平台进行段落包聚合(包括转码)后推送到制作网,节目制作中不再需要导入磁带介质广告。具体流程见图3。需要说明的是,总编室和广告这2个子系统因为从最早的硬盘网络化播出开始就是附着在播出网内的,出于安全性和承上启下的设计要求,不会因为全台网的建立而变更两者的物理和逻辑归属。

2.4 改造四

南京台将开播一个高标清同播频道,这里探讨一下同播频道里广告播出的模式。南京台决定采用源分离方式进行高标清同播。

如果广告素材只有标清版本,那么还是沿用原广告制作播出流程不变,高清频道播出服务器可以自动将标清广告上变换播出。对既有高清又有标清版本的广告素材,只采集高清版本的广告素材,在系统核心的二级存储中也只保留高清广告素材。那么问题就集中在新送来的高清广告素材的播出上,经过分析和比较,最终设计了两种广告播出模式。

2.4.1 高清广告同播模式一

如果高清广告素材需要在标清频道播出,那么通过配置相应的转码软硬件,在二级存储中的高清广告素材向标清频道播出服务器执行迁移之前自动进行下变换,标清版本只存在于标清服务器上。播出结束后,根据服务器维护策略,不再播出的素材会自动删除,而且不向二级存储回迁。

这里需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素材唯一性,因为系统内同一个ID的素材其实是出现了2个版本,那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判断和数据库的映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迁移服务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要负担这部分转码的任务。当然,广告素材短小精悍,这部分负担在实际系统负荷中占比不大,有“广告焊接”配置的环境里,也可以在广告焊接前进行转码的工作。

模式一的问题是每次标清广告播出都要多经过转码的步骤,不完全符合原有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容易在广告制作部门和播出环节间产生责任不清的问题;另外,全程自动化处理,难以介入最终播出版广告质量管理。

2.4.2高清广告同播模式二

对既有高清又有标清频道播出需求的广告素材,从上载开始就利用上载站的“高标清同采”功能同时生成高清、标清各一份广告素材,名称上,高清素材名前加“HD”以示区分。素材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可是这样的流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节目单的问题。

前端广告下单是完全独立、异构的一套系统,作为每个频道广告节目的源头,基本不具备标识高标清广告内容的功能。而从广告下单系统导入的广告节目单,第一时间经过审核就会发送给全台节目编排的总编室。因此原播出系统中的广告单元就需要做出修改。使得导入广告节目单后,先标识出高清广告素材,然后再审核发送给节目编排部门。

具体标识高清广告素材又牵涉到两种情况,一是原有已存档高清广告素材的自动识别,二是当日新到高清广告素材的人为标识。前者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库比对实现,后者可以由广告部门手动完成,最终通过改造原有播出系统中的广告单元,完成同播频道的广告节目单生成并推送到节目编排部门。

3 结束语

节目制播 篇6

湖南经济电视台诞生于1995年12月, 发展至今, 经视旗下现开播有3套地面频道和两套数字电视节目 (先锋记录频道、先锋乒羽频道) 。

在电视节目竞争异常激烈的湖南市场, 经视连续多年位居湖南省内电视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相比于湖南卫视作为宣传湖南的重要媒体窗口, 湖南经视作为地面频道, 承担了更大的节目制作量。

经过统计, 现阶段经视综合、都市频道 (生活频道在改版中, 未统计)

●每周的自制节目量达到56.2小时, 占湖南广电集团总制作量的40%;

●共有新闻类栏目7个, 周制作47档次, 其中33档次进行直播, 新闻节目直播率超过70%;

●非新闻类栏目7个, 周制作18档次;

……

作为节目制作的基础支撑力量, 湖南经视的节目制作与播出系统为湖南经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 湖南经视台内拥有一个新闻网、一个制作网、一套硬盘播出系统以支撑整个湖南经视的节目制作及播出流程。

1. 湖南经视新闻网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节目量要求, 湖南经视一贯重视节目生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在整个湖南广电集团内率先实现了从新闻的自动收录、编辑制作、演播室节目播出的网络化、自动化的工作流程。自1998年最先引进Sobey新闻网成为新闻生产主干平台, 网络运行已经有10年时间, 使用情况良好, 其间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 共享存储和编辑站点都在扩容。新闻类节目在湖南经视的播出节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湖南经视一直相当重视新闻网的建设, 其新闻网建设经历了多次的升级和扩容, 良好地支撑了整个湖南经视的新闻节目制作。

2. 湖南经视制作网

制作网主要承担湖南经视专题类、综艺类、电视剧节目的复杂非线编任务, 随着节目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加, 单个非编站点在节目生产中的弊端凸显, 希望通过网络化和共享存储解决站点共享、存储容量扩大、多机协作制作等生产要求。

2005年建设大洋IP-SAN网络架构后期非编制作网, 有卡站点18个、无卡站点3个。2008年初对该网进行扩容, 增加了18个无卡编辑站点、3个有卡站点、两个配音站点, 目前正在使用的非线编共有42个站点。

同时还使用一套APPLE编辑网, 主要是单机, 简单联网使用, 不跑流程。

3. 湖南经视硬盘播出系统

湖南经视的硬盘播出系统整体上是一个盘带结合的自动播控系统, 现使用Pinnacle MSS 1600服务器, 采用方正的集成播控, 除了直播节目外, 都是全硬盘播出, 有备播和应急采用录像机播出。

为了减轻服务器直接上载的压力, 2008年初湖南经视进行了播出二级缓存的招标, 由方正承建, 作为服务器本地存储的容量扩展和节目迁移的缓冲存储。

二目前系统的不足及期待

湖南经视的节目制播系统虽然已经运作得相当成熟,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工作流程的衔接及全业务流程的贯通, 实际上主要就是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

目前湖南经视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一些:

1. 新闻 (含收录) 、制作、播出基本是孤岛状态运行, 资源交换全是手动拷贝或是送磁带

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和资源交换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网络连接即可实现。由于涉及元数据交换、入库、出库、业务流程的整理和编排, 仅仅只做简单联网是无法实现自动的全业务流程化运作。目前湖南经视各制作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只能采用简单的文件拷贝方式, 用U盘或简单文件共享实现素材拷贝, 采用手动入库方式实现素材资料入库。

2. 与其他频道的资料交换基本是送带子+打电话

相对于经视台内的系统交换, 由于没有实现与其他台的数字化连接, 与湖南广电集团的其他频道的资料交换方式更加落后, 目前基本上只能采用磁带+电话通知的方式, 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都不让人满意。

3. 节目和资料保存的方式比较落后

目前湖南经视的节目量和有归档价值的素材量都很大, 初步估算每周的自制节目量达到56.2小时。但是目前湖南经视没有一个较好的素材和节目保存机制, 播后带都是由总编室直接按照磁带保存, 有价值素材带则由编辑自己保存, 比较分散, 也不利于素材的检索、查询、再利用及版权控制。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需求比较迫切。

4. 制播流程不连贯

目前湖南经视的制作系统与播出系统之间没有网络连接, 制作和播出完全采用磁带送播的方式。制作完成的节目下载为节目带, 播出系统再将送播的节目带上载为待播文件, 并在播出系统进行节目单的编排和制作。这种方式是目前主流的节目送播方式, 虽然安全可靠, 但是较为繁琐, 效率较低, 且无法实现制播一体的自动化流程。

5. 没有专用的总编室编单系统

由于湖南经视播出仍采用磁带送播、上载方式, 没有专用的总编室系统来实现送播节目的审查、备播和节目单编排, 目前总编室编单工作采用播出系统的方正播控软件来编排节目单,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不利于播出安全性的提升。

6. 湖南广电集团全台网项目的推进压力

目前湖南广电集团的全台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整个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湖南广电集团内各电视台的全面互联和数据、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甚至还可以实现台之间的业务流程联动和交互。而台际交互的实现是以台内交互的实现为基础的, 没有完善的台内互联互通, 台际交互就成为一句空话。这为湖南经视的台内系统互联互通的规划提供了极大的压力, 建设实用、可靠、经济的湖南经视全台网系统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湖南经视对于待建的全台网络化制播系统的主要期待有如下几点:

●实现全台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 各制作系统、媒资系统、播出系统能实现节目、素材、文件的快速共享和数据交换;

●实现湖南经视全台业务流程的贯通, 收录、制作、播出、存档等业务流程能够全部通过网络化以工作流的方式实现, 而不是像目前采用手动方式实现各关键环节点的流程传递;

●实现湖南经视全台的媒体资产管理, 节目素材和已播节目可实现数字化的存储、编目并可被快速检索和回调, 以实现素材的重复利用和有效增值;

●快速、安全、经济和可实现。由于受到湖南广电集团互联系统的实施压力, 要求湖南经视内部的全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其互联互通的全部功能, 并贯通全部业务流程。

三解决思路探求

目前实现全台业务流程整合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通过主干平台实现全台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及流程贯通,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媒资系统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 (DCMP) 实现异构系统整合及流程贯通。

1. 主干平台整合方式

采用主干平台实现全台系统整合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其整体解决思路是采用独立于原先的制作、播出系统的独立的业务支撑平台来实现全台数据交换及业务流程的交互。主干平台整合方式的示意图见图1。

业务支撑平台独立于业务系统, 平台上提供一系列面向全台业务系统的公共服务, 如跨系统迁移、统一认证、统一节目代码、统一授时等, 并对业务系统提供的对外服务进行统一的注册和服务管理 (参见图2) 。

跨业务系统的媒体数据和元数据交互都通过业务支撑平台的统一接口进行, 业务支撑平台对各业务系统暴露的对外服务接口进行统一管理, 并对不同的服务调用方式进行转换, 以实现各异构系统间服务的无缝调用 (参见图3) 。

总体而言, 通过业务支撑平台实现全台互联互通及流程整合是完全可行而且也被证实有效的方式, 国家广电总局在《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2006版) 中也对业务支撑平台作了明确的定义。但是对于湖南经视这一具体案例而言, 是否采用主干平台方式实现全台互联互通及业务整合仍是一件值得商榷的问题。主要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

●独立的业务支撑平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 虽然已经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但仍并非不存在实施风险;

●独立的业务支撑平台仍是一个相当昂贵的系统, 对于湖南经视而言, 在整体投资有限的前提下实施该项目, 其投资回报率仍需要进行详细的研讨;

●独立的业务支撑平台无疑可以实现相当复杂的业务流程整合、管理与规划, 但对于湖南经视业务流程相对单纯化的具体情况而言, 业务支撑平台强大的流程规划和管理功能并非是其关注的要点。

2. 媒资系统 (DCMP) 整合方式

采用主干平台方式实现全台互联互通及业务流程整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但并非是全台互联互通及业务整合的唯一途径。采用媒资系统实现全台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及流程整合也是一种经济、高效、可实现的途径。

采用媒资系统整合全台业务系统及业务流程, 这里所说的媒资系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只能进行媒体素材管理的媒资系统, 而是采用SOA的设计思想, 基于内容管理平台 (DCMP) , 提供开放式服务接口的新一代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内容管理平台 (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 Platform, DCMP) 其核心是一个媒体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系统提供通用的媒体资产元数据及资源文件访问服务, 包含一套基于资料数字化、有序存储、再利用等典型业务功能及流程描述的业务抽象规范, DCMP以此规范为参考, 实现基础存储对象定义、数据调用、元数据及资源交换等典型业务逻辑封装。DCMP同时定义了一套对外服务接口的开发封装模式, 以方便其他业务系统和内容管理平台互联, 并实现二次开发。

DCMP是一个开放的媒体资产管理应用服务平台, 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接口, 在内容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面向广电行业应用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图4是基于内容管理平台实现全台媒资系统的示意图。

同时, 由于服务接口是公共的、开放的, 其他业务应用系统也可以对DCMP平台上的服务进行调用, 并以内容管理平台为核心, 基于视频音频流整合全台相关应用系统资源, 实现业务流程的贯通。基于内容管理平台实现全台视音频资源整合及业务流程的贯通如图5所示。

DCMP平台提供元数据服务和文件处理服务 (迁移/转码/媒体分析等) 两大基础功能, 外部业务系统通过服务接口层访问DCMP平台内的基础数据逻辑及业务逻辑, 以及调用元数据服务和文件处理服务。

DCMP平台的设计实际上延续了业务支撑平台的设计思想, 主要体现在:

●与技术实现无关的业务规范抽象;

●通用开放技术实现服务接口层;

●“媒体总线”+“信息总线”的核心交换模式。

平台服务接口的实现如图6所示。

当DCMP平台实现全台资源整合时, 平台作为公共交换资源的元数据管理者, 并为公共交换资源提供统一文件处理服务。内容管理平台受理每个业务子系统的资料存储请求, 并向全台各个业务子系统提供资产访问服务。

四结论及选择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考虑, 我们认为, 采用媒资系统 (DCMP) 实现湖南经视的全台制播系统资源整合及流程贯通是一个较为经济、实用的途径。虽然建设主干平台也可实现全台的互联互通及流程贯通, 但是采用DCMP实现整合相比平台方式的实现具有如下优势:

●DCMP本身就是一个内容管理平台, 在此基础上可以轻易地构建一个支撑全台应用的大型媒资系统, 这比单纯只支持全台业务数据交换的业务支撑平台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符合湖南经视目前迫切需要媒资系统的业务需求;

●相比独立的业务支撑平台, DCMP是一个轻量级的数据交换和业务整合系统, 但这也符合目前湖南经视台内的实际应用状况, 且避免了全功能业务支撑平台复杂、昂贵、臃肿的不利因素, 能够快速地实施和建成;

●DCMP平台具有良好的实施成功案例, 如沈阳台、重庆台、上海台等, 并实现了完整的制播流程, 制作的节目通过媒资系统的节目待播库实现文件化的快速送播, 不再采用传统的磁带送播方式;

●DCMP平台具有良好的可升级性。由于在设计思想上与业务支撑平台 (MSB) 一脉相承, 并与业务支撑平台具有相同的接口协议规范、平台服务与统一的平台访问接口协议规范、基于服务整合的流程定义, 当系统扩展或升级时DCMP平台可无缝地升级到基于MSB的业务支撑平台。如图7所示。

湖南经视基于DCMP平台的全台视音频资源整合基本架构如图8所示。

在该架构中, DCMP作为湖南经视的系统整合平台, 为湖南经视的原有及新建系统提供全业务流程的贯通。DCMP平台上与湖南广电集团的主干技术平台结合, 实现湖南经视与集团内其他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及流程交互。

湖南经视DCMP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如下几个直接的目标:

1. 实现收录资源的剥离和共享

目前, 湖南经视只有原有的新闻网拥有收录系统, 可以执行收录任务。新闻网的收录资源不能被其他业务系统所使用。通过DCMP平台可以实现收录资源向其他业务系统的开放。具体的整合流程如下:

●收录系统采集素材到本系统存储;

●调用DCMP资料导入服务, 建立公共资料操作元数据;

●需要收录素材的业务系统使用公共资料查询界面查询, 使用DCMP资料导出服务;

●通过移服务器将收录的资料移动到业务系统本地存储。

2. 实现业务系统间资源的共享

通过DCMP平台的数据导入及导出服务, 可实现新闻、制作、包装几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元数据及媒体文件的迁移及交换。通常这种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需要业务支撑平台, 但DCMP系统可以以更简单更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3. 实现制播流程

通过DCMP平台与湖南广电集团主干系统平台的连接, 可以实现制作网节目向广电集团播出系统的文件化送播。具体送播流程如下:

●制作系统调用DCMP平台的导入服务, 将元数据导入DCMP平台;

●DCMP调用主干系统的备播服务, 节目元数据导入备播库;

●调用平台迁移服务, 实现待播文件从制作系统到待播库的迁移。

4. 实现媒资支持

DCMP平台的建设可提供湖南经视多个业务系统的媒体资产管理的业务支持。各业务系统通过DCMP平台可实现直接的素材归档、查询和调用。同时对于集团的中心媒资系统而言, 湖南经视的媒资系统作为二级库, 可承担中心媒资的资源暂存及缓冲。

节目制播 篇7

1.1系统构成、规模和功能

北京电视台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以SOA面向服务架构、ESB企业服务总线为软硬件实现的原始设计模型, 在系统构成方面分为主干平台和应用系统两个部分, 如图1所示。

主干平台含基础网络平台、业务支撑平台两个组成部分, 是整个制播体系的基础架构, 所有应用系统均建立在该平台之上。基础网络平台提供互联互通的物理链路, 业务支撑平台构建和定义各种互联标准、规范和方法, 供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互通和业务交互。

在通过主干平台实现跨系统互联互通、协同工作的同时, 各应用系统内部主要完成节目的上载、编辑、文稿、配音、审查、包装, 以及演播室录制/播放、外来信号收录、资料处理/编目/检索/调用、节目单编排和备播库管理等电视制播基础业务相关工作。

按照所提供业务支持的性质进行划分, 应用系统分为生产制作型和共享服务型两类, 其中生产制作型应用系统包括新闻、体育、综合、包装等网络, 如图1中左面一列中所示;共享服务型应用系统包括媒资管理、演播共享、信号收录、总编室编播等网络, 如图1中右面一列中所示。此外, 总编室编播系统与播出系统之间依据主干平台制订的互联标准, 建立了独立、专用的节目送播接口;主干平台通过高安全区与办公系统相连, 提供了制播体系的外部数据交互接口。

如表1所示, 在设备构成方面, 系统包含共计约10台小型机、600台PC服务器和800台客户端。这些IT设备与其它辅助设备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规模庞大的北京电视台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

1.2业务流程和负载运行

北京电视台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从业务功能实现角度涵盖了几乎台内所有节目生产工作流程, 包括演播室录制和播出、内容采集、后期编辑、文稿处理、节目编排、数据存储和媒体资产管理等诸多环节;承载栏目约200个, 编导用户超过1000人。

该系统自于2009年1月开始投入运行, 运行初始阶段即采用主体设计流程和网络化运行模式且满负荷业务负载, 承担BTV-1、2、3、4、6、8等六个频道标清节目的制播任务。至今应用周期超过一年半, 系统和业务层面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顺利地完成了北京电视台节目制作和播出任务。

如图2、图3、图4所示, 该体系下业务流程主要包括节目制播相关、资料管理相关和演播传送相关三个基本类型, 对这三类业务流程在整个2009年度内的运行统计数据进行了标示, 具体说明如下:

1.节目制播相关流程:在制作系统中编导完成剪辑并通过相应审查后, 节目通过跨系统备播流程进入节目备播库。同时, 外购节目在备播库中直接上载。备播库中的节目被编排进播出单, 并完成节目文件与播出单条目的关联, 再通过跨系统送播流程进入播出系统, 完成频道节目播出。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台内制作、采用全面网络化制播流程的节目约占总量的2/3, 台外制作、采用半程网络化制播流程的节目约占1/3。

2.资料管理相关流程:制作系统中随跨系统备播流程自动触发跨系统归档流程传递到媒资系统的节目以及手工挑选的素材, 媒资系统内部磁带上载的历史资料汇集在一起, 通过整理、编目、审核后发布。编导通过检索发起调用申请, 通过跨系统资料调用流程将资料从媒资系统迁回制作系统中。从数据统计结果知道, 台内历史资料数据化的规模较大, 自动归档节目与备播规模相符, 与之相比, 生产素材通过跨系统挑选流程转化为资料的工作尚未完全铺开。

3.演播传送相关流程:制作系统中条目编辑完成并与串联单进行关联后, 通过跨系统素材准备流程传送到演播共享系统, 作为演播室信号源进行播放。此外, 演播共享系统中回采的素材, 通过跨系统流程传送到制作系统供编导使用。从数据统计结果知道, 制作网络与传统视音频演播室之间, 已经通过演播共享系统形成了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 文件交换流程全面替代了磁带中转。

2高清改造计划

2.1改造目标

北京电视台BTV-1高清卫视频道已于2009年9月开播, 目前拥有日均约8小时的高清节目生产能力, 以传统视音频磁带编辑方式为主, 结合网络化制作的孤岛编辑方式。为实现北京电视台高清制播业务的全面网络化, 计划将现有标清节目制播体系全面改造为支持高清, 预计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到2010年年底, 满足BTV-1、2频道节目的整体高清化制播需求, 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中期满足BTV-6频道节目的整体高清化制播需求。过渡期间, 使用BTV-1现有传统视音频设备作为BTV-6的周转手段, 以缓解制播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压力。

为达到上述目标, 需将现有标清节目制播体系逐步改造成为高标清业务兼容的制播体系。其中, 高清支持能力按照全面满足3个高清频道制播业务并预留一定扩展空间进行主体架构 (包括主干平台和部分关键共享服务型应用系统) 规划和建设, 对于生产制作型应用系统则充分满足3个高清频道制播业务需要, 并采用随需规划和建设的策略。由于其它标清频道制播业务需要正常运行, 即使是对于高清频道, 也需要在业务切换前保持正常标清业务, 所以高标清业务兼容节目制播体系在改造过程中, 应尽可能不对现有标清节目正常运行产生业务层面的重大影响。

2.2改造方式

结合现有标清节目制播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和高清制播业务的基本应用特征, 遵循高清网络化改造尽可能减小对现行标清业务影响的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将沿用标清制播网络体系基础架构, 在应用系统层面通过新建、改造、合并等多种方式提供高清处理能力, 并实现高/标清业务的有机兼容, 如图5所示。高标清业务兼容制播体系的基本规划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制作型应用系统:原有标清制作系统基本保持不变。建设新的高清节目制作系统, 提供大规模的高清节目生产能力, 满足高清频道节目制作需求。

2.主干平台:原有标清主干平台暂时保持不变。新建适合高清业务的主干平台, 待运行稳定后实现与标清主干平台的系统合并, 使之成为成高标清业务兼容的服务支撑, 以及高标清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和业务互通的基础。

3.共享服务型应用系统: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性质, 具备全面改造条件的直接进行高清化改造, 如媒资、收录、演播共享系统;不具备改造条件但存在整合业务需求的, 先新建并行运行的高清系统, 待运行稳定后实现与相应标清系统的合并, 如总编室编播系统;同时, 新建共享审片等高标清兼容共享服务系统, 以完善共享服务体系。

按照上述规划思路, 高清化改造完成后, 高清制作系统与高清主干平台相连, 标清制作系统与标清主干平台相连, 高标清兼容共享服务型系统既与高清主干平台相连又与标清主干平台相连。这样, 在系统逻辑架构上形成高标清相对独立而又互联互通的节目制播体系。这种逻辑上独立的高标清制播体系在物理结构上的交汇点就是高标清兼容共享服务型系统。在该体系环境下, 高/标清节目在各自制作系统编辑完成后, 分别通过高/标清主干平台的跨系统业务流程与高标清兼容共享服务型系统完成业务交互。这种交互既可以是本体系内部的, 也可以实现跨高/标清体系的业务兼容。

以跨高/标清节目制播体系的节目备播业务为例, 如图6所示, 在跨高/标清频道播出的节目制作场景下, 高/标清节目可以通过同时接入两个主干平台的高标清兼容共享审片系统, 并经相应主干平台的上/下变换服务, 完成跨高/标清平台的节目备播业务。具体到业务流程规划层面, 制作系统完成节目编辑后, 如果同时存在高标清频道的节目播出需求, 则可以先经主干平台完成节目文件上下变换, 再通过高标清共享审片系统完成节目审查, 并将节目文件送到相应高、标清节目备播库完成节目备播。通过上述规划, 有效满足了跨高标清频道的节目播出和重播需求。

2.3改造进程

目前, 北京电视台标清节目制播体系的高清化改造处于第一阶段。如图7所示, 第一阶段工作属于整个高清化改造的初始性质, 是后续第二阶段改造的基础。该部分工作主要包含实施准备、现场实施和用户培训三个子阶段, 各子阶段任务和进度规划如下:

1.项目实施准备子阶段 (2010年3月~5月) :包含系统集成细化、模拟环境调试、机房环境改造三项主要任务。

1) 系统集成细化任务主要包括项目深化设计和实施方案制订。项目深化设计文档对应用系统重点功能需求、关键业务流程等进行详细描述, 为软件定制研发指明方向。项目实施方案文档对实施过程中的设备命名、网络构成、IP分配、存储配置等进行了具体规范, 为现场实施子阶段操作提供依据。

2) 模拟环境调试任务主要是模拟现场环境的搭建和调试。该环境按照实际系统规模的一定比例进行搭建, 模拟了主要业务流程, 包括节目制播、资料管理和演播传送等。模拟环境调试为软件定制研发提供效果验证手段, 降低现场软件调试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 为现场施工奠定基础。

3) 机房环境改造任务主要包括动力/空调改造、机房布局调整和机房装修等。该任务作为现场实施子阶段的前期准备, 是设备进场并有序开展现场安装调试工作的前提保证。

目前, 项目实施准备子阶段的各项任务已经按期结束, 工作进度和完成质量基本符合预期。

2.项目现场施工子阶段 (2010年4月10月) :包含系统综合布线、硬件/基础环境软件安装调试、应用软件安装调试和业务功能测试四项主要任务。

1) 系统综合布线任务主要包括系统相关FC、以太线缆的水平、垂直铺设, 机房接地线缆铺设, 客户端音视频线缆的铺设等, 以及上述线缆的合格性测试工作, 提供设备连网的基本条件。

2) 硬件/基础环境软件安装调试任务主要包括备到货/领出、设备上架/加电、硬件安装调试、基础环境软件安装调试等工作, 是后续应用软件安装调试的基础。

3) 应用软件安装调试任务主要是满足制播业务需求的各类功能性软件的安装和调试, 完毕后将按规划实现相关应用功能。

4) 业务功能测试任务是在技术层面对应用软件所实现业务流程和功能运行稳定性的初步验证, 完毕后具备用户培训条件。

截至2010年6月, 项目现场施工子阶段各项任务正在进行之中, 正处于硬件/基础环境软件安装调试任务和应用软件安装调试任务的交错期。

3.用户培训演练子阶段 (2010年11月~12月) :包含用户操作培训和业务流程演练两项主要任务, 是项目应用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练结束后将在业务切割时间点开始系统试运行。

3高清改造要点

北京电视台标清制播网络的高清化改造, 从技术层面分析,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任务:首先是在标清业务基础上提供对高清业务的全面支持, 这是本次改造的基础;其次是在已实现高标清业务支持的前提下, 根据一年半以来的业务运行情况, 对业务流程和应用功能进行优化和改进, 这是本次改造的重点。上述两部分任务将在本次高清化改造过程中一次性完成, 改造完毕后新的高标清节目制播体系将比以往提供更方便、灵活、高效的业务支持。下面将对本次改造的重点任务——业务流程优化和应用功能改进中的关键点进行说明。

3.1流程优化规划

1.节目备播流程优化:灵活配置审片环节的运行模式。

图11 (a) 共享审片业务流程示意图

现有流程:如图8 (a) 所示, 节目剪辑完成后依次经过内容初审、一级技审、二级内审、内容终审、时间线合成、技术终审后, 经节目备播流程进入备播库。现有流程设置为纯串行模式, 该模式对于审查一次性成功率较高类型的节目, 运行效率较低, 资源配置不甚理想。

优化方案:如图8 (b) 所示, 首先简化审片环节, 将内容初审和一级技审环节合并;然后调整流程环节执行顺序, 将时间线合成环节前移;在此基础上将二级内审/内容终审、技术终审由串行调整为并行模式, 该模式较适合审查一次性成功率较高类型的节目。与此同时, 保留节目备播串行模式, 用户可根据不同节目类型灵活配置。通过上述优化, 流程设置更加合理, 节目适配度大幅提高。

2.收录/演播流程优化:提供素材发布缓存能力, 降低制作系统压力。

现有流程:如图9 (a) 所示, 素材完成收录/回采后将直接全部传送到目标制作系统, 既加大了短时间内的跨系统传输负荷, 又导致制作系统存储设备的容量压力过度集中。

优化方案:如图9 (b) 所示, 素材收录/演播回采后可以先存放在收录/演播共享系统的缓存中, 并可通过发布界面进行展示, 用户在制作系统中可浏览、挑选所需素材, 发起素材迁移任务将素材传送到制作系统存储。与此同时, 保留高时效性节目直接传送素材的现有模式。通过上述优化, 素材集中迁移的瞬时压力可以有效释放, 制作系统的集中存储压力也得到一定缓解。

3.数据交换流程优化:提供外部数据导入的自动化手段, 降低人工程度、提高用户方便性。

现有流程:如图10所示, 为保证外部数据的导入安全, 采用维护人员手动方式对导入数据进行三重查毒。由于外部数据导入量大、业务频繁, 导致系统维护压力较大。

优化方案:如图10所示, 建立数据安全交换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自助方式完成数据输入, 系统将自动实现杀毒和交换过程。通过上述优化, 在保证安全级别的基础上, 提高工作效率, 将客户端维护人员的精力解放出来, 投入到技术维护中去。

4.审片/配音模式优化:建设共享模式的审片/配音系统, 作为共享服务型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现有流程:各制作系统中分别配置审片、配音站点, 用户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机房中进行审片、配音工作, 不同系统审片、配音功能的实现和操作方法不尽相同, 对审片、配音任务无法进行业务层面的统一管理。

优化方案:建设独立、共享模式的共享审片、配音应用系统, 同时为高、标清业务提供服务。对于审片业务, 支持集中技审和分布内审的工作模式。技术人员可以在集中的空间区域中协同处理技审任务, 制片人则可以在分布的空间区域中完成个性化内审任务。对于配音业务, 统一的机房设置、统一的业务管理, 可以有效节约相关资源, 保证业务质量。通过上述优化, 审片、配音这两个重要的业务不再依赖于某个制作系统, 业务执行状态可以同步到制播体系中的所有相关系统, 业务可以采用更加适配的模式运行, 提高了运行的合理性和资源的使用率。如图11 (a) 、11 (b) 所示。共享审片、配音系统的建立, 是在制播体系范畴内对共享服务型应用系统的有力补充和完善。

5.增加应急备播流程:提高备播业务安全级别和冗余程度, 拓展节目应急备播能力。

现有流程:制作系统节目备播统一通过节目备播库进行, 后者成为备播业务的串行瓶颈, 一旦发生问题则网络化节目备播业务将中断。

优化方案:如图12所示, 节目备播流程作为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跨系统交互业务, 与播出安全密切相关。在现有备播流程基础上, 主干平台提供应急备播机制, 直接建立制作系统与播出系统之间文件传送的备用通道, 应对备播库故障的情况。通过上述规划, 大幅提高了备播业务的安全级别和冗余程度。

6.流程优化原则:在上述业务流程优化的规划过程中, 简单、合理、高效、透明是遵循的基本原则。业务流程设置是电视台业务运行特征的反映, 其运行效果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化应用水平。网络化环境下, 针对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 使之日益贴近业务需求, 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2功能改进规划

1.监控系统功能改进:建立体验、展示与监控系统, 为应用宣传、业务运行和管理维护提供有力手段。

现有功能:实现了基于设备硬件状态及重点业务流程的监控, 能够从空间、系统、流程等视图中了解基本运行状态, 但与业务运行和网络维护的契合程度不高, 实用性受到较大限制。

改进规划:如图13所示, 统一规划体验、展示和监控三项基本功能, 分别满足对外应用宣传、业务运行协作和网络管理维护三类基础应用场景。体验子系统采用智能导航与触摸屏技术相结合, 增强用户体验效果, 立足于宣传, 为上级领导、来访客户提供系统展示及体验交互的平台。展示与监控子系统一方面提供业务流程执行状态的监控和展示功能, 为用户提供业务运行的协助支持;另一方面采用自动化的数据关联与数据提取技术, 改善例行值班作业模式, 为网络管理维护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监管平台。通过上述改进, 整个制播体系的透明度、可控性、可管度大幅提高。

2.广告分发功能改进:提供栏目广告串编功能, 实现广告文件分发网络化。

现有功能:如图14 (a) 所示, 栏目广告分发通过在备播库磁带下载后到制作系统进行上载的方式进行。该分发方式不但增加了工作量, 且降低了视音频质量, 整体工作效率较低。

改进规划:如图14 (b) 所示, 首先在备播库提供广告串编功能, 然后通过对广告目标栏目、接收用户和相应制作系统映射关系的配置, 通过跨系统业务流程将串编好的广告素材分发到指定位置。通过上述改进, 栏目广告采用文件分发方式, 深化了网络化应用程度。

3.上载监看功能改进:实现节目备播库、媒体资料库上载环节的即时监看。

现有功能:上载过程不支持即时审查, 审查环节只能设置于上载结束之后, 串行工作效率较低。

改进规划:上载过程支持即时审查, 审查方式既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后台自动服务。对于自动技审, 素材中包含的黑场、彩条等异常画面可以被检出并在人工技审界面进行提示。通过上述改进, 提高了上载、审查过程的工作效率。

4.编辑功能改进:提供播出格式文件的简单编辑功能, 支持已播节目简单剪辑、组合后的灵活备播。

现有功能:制作系统不支持播出格式文件的编辑。对于某些对已播节目进行简单剪辑、组合后作为新节目播出的栏目, 只能采用备播库节目下载为磁带后再于制作系统内上载为素材的方式, 流程复杂且视音频质量往往无法满足播出要求。

改进规划:在共享审片配音系统中设置独立的播出格式文件编辑功能, 并支持从申请节目代码、文稿编写, 到节目编辑、审查以及备播的完整生产流程。从该系统中可以调用备播库中的已播节目文件, 作为素材进行简单编辑制作、审查, 然后发起备播流程。通过上述改进, 满足了某些特殊节目的制作需要。

5.素材生命周期迁移功能改进:调整素材一、二级存储之间迁移方式, 提高生命周期管理的灵活性、高效性。

现有功能:如图15 (a) 所示, 素材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存储迁移通过跨系统流程实现, 素材在制作系统和媒资系统之间通过主干平台FC链路的公共迁移服务进行流转。该迁移实现方式比较复杂, 增加了主干平台的压力, 迁移效率也受到跨系统流程的影响。

改进规划:如图15 (b) 所示, 设置新的集中IP存储做为各制作系统的二级存储, 以目录方式提供服务, 迁移功能在制作系统内部实现。通过上述改进, 将迁移方式由跨系统流程简化为系统内部流程, 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 IP存储将交换链路由FC变更为以太, 针对存储内容的管理灵活性也得到了提高。

6.增加媒资服务外延功能:建立统一的资料对外服务接口, 提供对新媒体处理平台的支持。

现有功能:制播网络内部资料收集、调用的通道比较完整, 但没有集中、统一的对外资料服务接口, 只能通过媒体文件的导出或磁带下载方式提供对外交换服务, 难以满足大规模需求。

改进规划:如图16所示, 建立制播网络内部统一的媒资外延系统, 提供集中展示生产素材、媒体资料、已播节目、收录内容及其元数据, 为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外部新媒体平台提供综合性资料服务。该系统定位于共享服务型应用系统, 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具备松散耦和关系, 自身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定制性, 能够适应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通过上述改进, 制播体系内部的媒体和元数据内容, 可以给予外部新媒体业务广泛的支持, 充分体现了内容共享的优势。

7.新闻非线性介质相关功能改进:新闻网采用新介质作为高质量源存储格式, 设置代理编辑格式和双存储设备以缓解带宽压力、提高可用性。

现有功能:新闻网采用传统磁带上载方式, 上载速度为1:1, 效率较低。素材采用上载存储格式进行编辑, 带宽压力较大。存储使用单个设备, 关键素材没有备份, 发生存储故障后难以恢复。上述现象过渡到高清业务后, 问题会更加突出, 甚至成为制约大规模高清编辑业务的瓶颈。

改进规划:如图17所示, 首先将磁带上载方式变更为非线性介质拷贝方式, 提高素材上载效率。其次, 生成与源格式文件对应的代理编辑格式文件, 使用相对较低的码率支持编辑, 在不大幅影响编辑效果的前提下缓解带宽压力。此外, 采用双存储设备协同工作方式, 根据不同业务数据的特征分配存储区域, 在进一步分摊带宽压力的同时, 具备单个存储设备故障时的业务切换能力, 提高了存储端的可用性。通过上述改进, 有效克服了大规模高清编辑业务的制约瓶颈。

8.新闻演播播控机制功能改进:在主备播控机制基础上, 增设独立的应急播控机制, 全面提升新闻直播的安全级别。

现有功能:如图18 (a) 所示, 新闻演播室配置主备播放服务器、主备播控工作站和接口服务器, 共同组成主备播控机制, 实现双路信号主备同时播出。在机制范围内, 出现单个设备故障, 可以方便地切换到另一台冗余设备上, 业务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 由于该机制内部的主备同步关系, 存在全局性问题导致机制瘫痪的可能性, 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则不具备恢复能力。

改进规划:如图18 (b) 所示, 在主备播控机制的基础上, 增设完全独立的播放服务器、播控工作站和接口服务器, 共同组成应急播控机制。虽然该机制无法实现主备播控机制之间完全同步的播放效果, 但无关性保证了该机制不会发生全面瘫痪。通过上述改进, 新闻演播室直播的安全级别得以提升, 体现了网络化的应用优势。

9.功能改进原则:在上述功能改进的规划过程中, 除了对现有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完善之外, 还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核心模块、关键流程、敏感业务的可用性进行加固, 以提高系统自身的整体可用性;二是通过监控、展示、统计、分析手段的强化, 为科学管理和高效维护服务。在网络化环境下, 根据业务需求对实现功能逐步改进, 真正体现出网络化模式随需而变的巨大优势。

4结束语

以上较为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北京电视台标清节目制播网络的运行现状、高清化改造计划和要点。按照规划, 该改造任务将于2011年中期全部完成, 目前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在设计阶段, 充分吸取标清节目制播网络的项目建设和系统运行经验, 为高清业务流程优化和功能改进提供依据。在实施阶段, 为达到尽可能不影响现有标清业务正常运行的目的, 采用多种模式对主干平台、生产制作型应用系统、共享服务型应用系统进行综合性改造。

上一篇:图书馆使命下一篇:分析数据库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