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零售商(共12篇)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1
1 内部管理
1.1 分色管理防止交叉污染
在生鲜部门不同颜色可以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的明确区分, 以避免微生物交叉污染。如肉类部门使用红色操作台和刀具, 鱼类部门使用蓝色操作台和刀具, 果蔬部门则用绿色。通常使用高分子聚合物代替传统的木质刀柄, 所有半成品和裸露产品都摆放在周转箱里并放在仓板上, 确保产品离地离墙。在加工区只允许使用脚踏式的分色垃圾桶, 桶盖上标注警示语, 避免在加工过程中, 员工用手直接接触垃圾桶盖而造成交叉污染。
1.2 保质期
保质期管理一直是零售行业一个难题,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控制商品保质期。采购方面:对商品的采购日期的控制, 商品临近保质期的返货换货条款的洽谈;运营门店:制度化定时定期查保质期, 为了简化管理过程, 日配供应商直送商品需要采购洽谈好供应商在送货时候免费调换。
配送中心:采取信任制和抽查的方式来以最快的速度将门店保质期不好商品返回配送, 并按采购洽谈的条款即时返货 (调换) 给供应商。
补充:保质期问题不要完全依赖这个机制, 也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单纯依靠返货机制, 势必会造成临近保质期商品增多或不减少, 应该从产生保质期不好的原因上想办法。保质期不好多半是商品订货不准确、误订货、新品促销品未达到预期销售、陈列不合理、整体经营下降、配送周期过长商品回转慢等。
(1) 最主要是订货不精确或错误造成, 因此应该从如何提高订货精确度和减少误操作上下功夫, 才可能大大降低保质期问题。
(2) 另外一个发展中企业最常有的, 是配送周期过长、商品回转慢造成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第一种情况, 系统的良好支持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精确的订货建议, 或者配送周期短的可以直接采取销售多少订货多少的大原则来订货, 另外门店订货人员对门店经营状况, 节假日销售预计等有很好的经验, 可以更合理地订货, 软件应尽可能简单并设置一些自动判断预警, 以便控制误操作的发生。
(3) 发展中零售企业规模不太大的时候, 配送能力有限, 不能做到很短的配送周期 (现在大的便利店公司甚至可以做到一天1.5~3次配送) , 对订货人订货经验的依赖就更高, 因此便利店规模的大小是会影响到订货精确度的,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采取一些变通, 力图店店调货的机制;当规模加大, 配送可以更快, 门店单品的存量可以大大降低, 单品存量越低, 订货精度越高, 订货就可以更容易利用信息系统自动补货机制实现订货, 总库存量就降低了, 自然商品不容易过保质期了。
零售行业应将保质期检查记录文件化管理, 商品冷藏上架时, 必须遵循FIFO的原则, 先进先出很重要, 关键是门店是否能够切实做好。建议设定保质期预警本, 由人工填写商品保质期, 百货1/3, 食品1/4, 即将到期用红笔标示, 定期检查。保质期限距离当天越近的, 出样在同一商品陈列的最外侧。冷风柜都要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柜”, 临近保质期食品将与正常食品区别开来进行集中销售。
1.3 清洁
零售行业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清洁消毒产品。所有生鲜部门员工都经过专业的清洁消毒培训, 以确保生鲜区域的消毒清洁操作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清洁和消毒是不同的两个步骤, 正确理解清洁和消毒的概念对于正确实施和执行该项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清洁是去除食品接触表面可见的残留物, 比如包装纸、硬纸板、灰尘、残渣等等, 这些东西容易孳生微生物, 而且会抑制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
操作区域的清洁工作应当在每天工作和每一轮工作结束后进行, 将全部的食品和有包装的可能被污染的物件全部移开。储物间的清洁工作独立进行。清洁工作应当由相对清洁区域 (加工、储藏区域) 向相对不清洁区域 (收货、销售区域) 进行。
清洁和消毒产品在选择卫生产品、清洁产品和/或消毒产品之前, 一定要先考虑以下问题:使用物体的表面特性;清除废弃物的类别 (肉类, 鱼类, 油脂类, 灰尘等) ;水质 (硬度, pH值) , 要做到两种清洁产品的交替使用, 因为持续使用同一种产品会导致微生物对该产品的抵抗性, 从而使得该产品失去应有的效用。
1.4 温度控制
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应该储藏在不同的温度下。如生鲜的鱼、肉应处于0~7℃。冷冻品应处于-18±3℃, 不同的产品被存放在不同的最适温度中。每个区域配备温度显示和记录装置。零售业应该有专人每天对此检查。除此之外, 还要委托独立审核机构对包括温度控制在内的所有质量内容进行定期审核, 并对温度等计量设备进行校正。冷冻品、冷藏品、肉类产品、鱼类产品和果蔬类产品收货区应分开, 有效地保证不同温度产品的处在正确冷链中;同时还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 不同温度的储藏和销售区域用于存放和展示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 确保生鲜、冷藏、冷冻产品能保存在最佳的储藏条件之下。这样也确保了冷链的维持——这是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
1.5 农残控制
农药残留超标是中国蔬菜产品中的一个重要质量问题, 食用含有超标农药的蔬菜产品会导致长期的危害。为有效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并确保蔬菜安全, 零售行业在收货的时候, 可以实施快速便捷的农残检测方法——农残速测卡, 这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识别农药残留是否处于安全水平。
1.6 收货控制
依据收货标准, 收货时严格检查所有生鲜产品, 包括送货车辆的温度、清洁状况、产品包装, 温度, 货架期, 标签、证书等是否正确合格, 并建立了一系列详细的收货标准用以检查产品。收货员按照每种蔬菜水果产品的不同标准对产品加以识别鉴定, 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应当拒收那些内外包装已经损坏的原料、添加剂、商品;拒收没有贴正确标签的原料、添加剂、商品;拒收已损伤、腐烂或有虫害侵蚀迹象的原料、添加剂、商品;对温度有要求的原料、添加剂、商品应确定到货的温度与包装上指示温度一致, 冷冻原料、商品没有解冻痕迹, 否则退货。
2 外部管理
2.1 供应商的选择
零售行业可以对供应商所提供的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最近的产品检验报告等质量卫生相关文件进行审核, 同时根据商品潜在风险程度的不同, 进行供应商审核。从源头上寻找资源, 与生产者合作确保产品符合所有的标准。从而保证产品源头的食品安全和质量。
零售行业通常可以审查供应商的常规证照, 如:食品生产许可证, 食品卫生许可证, 动物检验检疫证, 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3C认证, 化妆品厂家卫生许可证, 化妆品厂家生产许可证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按照第三方审核机构提供的审核及测试报告, 督促供应商整改, 从而有效地确保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和产品指标达到国家要求或以上。
2.2 物流配送中心质量保证
关于物流配送中心, 零售行业应选择有质量保证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受过专业培训的质量人员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对车辆及每批商品进行温度和产品质量检查, 以确保运输过程中的正确温度控制和符合标准的质量, 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没有在合适的温度下运输, 收货员将拒收这些产品并通知相关部门。
冷链温控:物流配送的每部车辆都配备了温度记录仪器, 能够定期自动记录车辆温度。收货人员对每次的记录报告进行检查, 也对物流商的车辆进行抽查。从温度记录仪中导出的数据可以直观地显示详细的车辆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帮助零售行业控制和管理冷链。
3 质量事故处理程序
为了处理质量事故, 保证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食品安全, 零售行业可建立一套危机管理程序和产品追溯程序, 把对零售行业存在质量信誉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另外零售行业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保持紧密的合作。如商务部、农业部、卫生部、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对国家质量方面法令法规主动了解, 积极配合, 及时落实并始终保持与政府良好的信息互通。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2
2.员工素质差异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零售业,其竞争的几个焦点无非集中在下几方面:价格的竞争、商品结构的竞争、服务的竞争。那么,这就决定了连锁零售业即需要具备高技能采购和谈判技巧的人才,又需要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最基层的一线销售人员。而这些人的素质及文化水平则可能完全是两个极端,前者可能是从海外归来的具有国际化运营能力的高级人才,后者有可能是到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所以其差异之大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这就使连锁零售业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复杂。因为每个岗位的培训需求不同,且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及理解程度也不相同,职能部门需要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而一般岗位的员工则可能对理论比较排斥,更多的需要实践及现场操作。这就要求连锁零售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内容。这就要求培
训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学以致用。反映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就是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3.店面分布广,地域特点使培训标准难以统一,培训工作难以监控。连锁零售业普遍通过新开门店的战略来抢占市场,那么,其战线之长是可以想象的。小到一个市一个省,大到全国全世界,但是每个地方的客观条件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虽然连锁零售的一大特点就是统一经营标准,快速复制,但是如果忽视地域特点势必会折戟沉沙,这种例子并不少见。那么,一个培训项目或一套课程适用于一个地区并不代表就适用于所有地区。但是对于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地方应怎样开发符合当地经营现状的课件,培训工作又怎样监控等问题也对培训体系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4.人才成长速度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连锁经营由于其低毛利的特点,对细节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门店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有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眼光外, 还必须拥有降低损耗的
意识及公共危机处理方面的知识,要懂得现代化商场全面的经营知识。这些要求和连锁零售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具备全面的经营知识,需要时间积累经验,但是,行业的发展现状却说明一个事实,他们没有时间等待这些人才慢慢成长。那怎样才能满足人才快速复制的要求有能够建立人才培养梯队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由连锁零售业明显的行业特点所决定,针对以上问题不难看出,连锁零售业的培训体系在横向上即要考虑能够接受培训的员工范围又要考虑员工能够接受到的培训内容的广度;纵向上即要考虑到员工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需求又要保证企业有人才建设梯队,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拥有快速复制的培训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管控因规模扩大后出现的管理要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横向体系搭建
以“多批次、小批量”为原则。由于连锁零售业员工数量庞大且素质差异较大,在培训的组织上比较适合“多批次、小批量”的原则,这样能够针对不同岗位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例如:针对掌握卖场商品结构的管理部门可以推进品类管理类的培训项目,但是一般员工即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具备接受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则可以在员工中推行标准化服务的培训项目。再比如:可以对收银员推进收银英语的培训,但是一般理货和防损岗位则没有推行的必要。通过“多批次、小批量”的形式,使每个岗位都能学以致用,都能接受到本岗位最核心的知识。
2.搭建多种培训途径,比如,网络学院,光盘授课等。连锁零售业的员工数量众多,组织大规模的培训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理想,但是如果能把一些专业讲师或经验丰富的技工师傅授课过程制成光盘通过内部网络分享给每位员工怎可以使他们自主地选择受训的内容和时间,不但省时省力,而且不占用员工的时间,应该会是比较受欢迎的培训方式。
行业分析:钢铁、零售、电子 篇3
长江证券
投资要点:
1、钢价跌跌不休,主动去库存调整未完。
2、6月钢价反弹概率偏小。
在过去的这一个月中,虽然库存继续处于下降通道,但我们看到的更多依然是钢价下跌、矿价下跌、盈利恶化,这些数据综合在一起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又明确的现实:经过年前短暂的补库后,钢铁行业再次处于主动去库存的调整阶段。
奇怪的是,4 月各项与投资相关的数据并不算太差,主要的用钢下游也没有出现显著的回落。这样的行业表现只能说明,当前的需求水平没有办法与供给能力相匹配。换句话说,仅仅弱势复苏的需求无法提供足够的增量,因此也就缓解不了目前行业高企的供给。
淡季的6月需求是否能阶段性带来新的增量,目前来看概率偏小。即便钢价反弹,更多也仅是因为补库所致。而缺乏预期需求强劲恢复支持的库存回补注定只是短暂且幅度有限的行为,因此不会成为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投资的主要因素。
大背景决定我们只能选择部分经营稳健、产品有自身特点的钢铁公司。具备一定题材概念且与传统钢铁产品有一定距离的公司如方大炭素、新兴铸管,拥有可转债概念的新钢股份以及业绩稳定的常宝股份值得我们在6 月予以关注。
零售:最具安全边际与估值相对优势
民生证券
投资要点:
1、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投资机会。
2、安全边际足够,相对优势突出。
商贸零售行业正面临一次基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极高的安全边际与相对估值优势能否让板块雄起呢?
我们认为目前两极分化的市场风格面临转变的可能,一旦风格转变,可选的投资标的会是哪个板块?我们推测涨幅落后,估值相对便宜的商贸零售板块被选中的概率极大。
零售既有稳定增长、充裕现金流的相对安全边际,又经历了漫长的下跌,没有巨幅上涨的风险,估值相对便宜,相对优势突出,是非常合适的标的。在此背景下选股逻辑有三条。第一,根据涨跌幅弹性选股;第二,挑选资产价值被低估,有潜力的公司;第三,挑选股价绝对值低,10元以内最好,不用关注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当下估值便宜的公司。标的上选择重庆百货、欧亚集团、友好集团、合肥百货、广州友谊和新华百货。
电子:坚定看好安防前景
光大证券
投资要点:
1、前后端同步提升需求。
2、安防对公安来讲是刚性需求。
安防行业增长逻辑清晰,确定性高:前端继续高清化(渗透率持续提升:2012 年40%、2013 年60%、2014 年80%、2015 年95%)+后端NVR 化(2013年开始渗透:2012年0%、2013 年20%、2014年40%、2015年60%),我们认为未来两年在前端高清化和后端NVR(网络视频录像机) 化带动下,安防行业维持20%以上增速是大概率事件。
安防对公安来讲是刚性需求,正在成为公安第四大破案手段:1)传统公安破案手段包括三大类:线人、指纹、痕迹,但随着民众素养的提高,人人都知道作案要带手套,所以效果不佳,目前视频监控占破案占比已提高到25%-30%,未来还将持续提升;2)后续视频监控将覆盖实现无盲点监控(我国还处于跑马圈地期,与发达国家每隔50 米一个摄像头相比差距较远),接到报警后监控画面要第一时间锁定坐标(需要人脸识别系统),并模拟可能逃跑路径;3)目前海康平台已经成型,大华平台也正在小地方试用。
安防景气度至少持续到2015年,大华、海康仍为首选标的。
医药:短期调整难免
德邦证券
投资要点:
1、4月份单月利润增速明显下滑。
2、6月份医药板块会出现一定的调整。
从经济运行数据来看,一季度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明显的回升,达到20%以上,改变了过去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但是从4月份数据来看,有些令人担忧,4月单月利润增速下滑较为明显,仅为10.90%,且毛利率下滑至28.52%。广东的药品低价招标政策对市场的情绪影响也很大,预计6月份会有政策落实出台,届时对行业的影响才会落地。短期医药板块可能出现小幅调整,密切关注政策走向是选择个股和择时的关键。
个股推荐:从估值角度来看,5月份医药板块继续上涨,相对A股的估值溢价达到了历史高位,TTM市盈率的溢价率达到了188%,目前存在较大的估值下行风险。结合行业运行数据和招标政策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6月份医药板块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因此要回避那些脱离基本面的高估值个股。子行业上可以关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中药板块,重点关注独家品种或优势品种生产企业。个股选择上,推荐华润双鹤、科华生物、益佰制药。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4
一、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冲突
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指一个制造商 (或零售商) 意识到一个零售商 (或制造商) 正在阻挠或干扰它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有效运作;或一个制造商 (或零售商) 意识到一个零售商 (或制造商) 正在从事某种会伤害、威胁其利益, 或者以损害其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在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中, 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仅仅是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一种。
冲突与竞争意思相近, 经常可以相互替代, 不过二者是有区别的。竞争多发生在同一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 如同一个厂家的多个零售商之间;冲突多发生在不同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 如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
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对于它们来讲, (1) 只要合作就会发生冲突, 所以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 (2) 通过冲突的调解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3) 良好的制造商与零售商关系是顺利且有效合作的前提, 而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双方的行为, 包括冲突与冲突的解决。
二、冲突的产生
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要进行合作, 冲突是难免的。合作与冲突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二者均源自于双方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
在一个渠道功能非专业化的经济中, 所有的生产者或服务供应者都只能将其产品或服务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 他们不需要与其它的人或组织合作, 因此也不存在渠道冲突。现在, 多层次渠道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与直销渠道相反, 多层次渠道中的渠道成员专业化于那些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功能上, 于是专业化一方面给渠道成员带来规模效益,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功能上相互依赖———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必须先实现渠道共同的目标。
功能性相互依赖在为制造商与零售商提供合作必要的基础时, 也为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播种下了冲突的种子。合作意味着两个独立个体需要协调行动;既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那么就不免在目标、角色、意识和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存在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这些差异和矛盾就是潜在的冲突。当然, 潜在的冲突不一定表面化;潜在冲突的表面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比如制造商与零售商在签订供销合同时进行讨价还价、市场环境恶化迫使双方重新考虑已签订的供销合同、制造商或零售商使用强制性权力要求对方做一些原本不会做的事情等, 冲突就会表面化, 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需要进行调解, 否则冲突会愈演愈烈, 最终使合作伙伴变成敌人。
冲突带来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坏的。西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低水平冲突对营销渠道的效率并没有大的影响;中等水平的冲突对营销渠道的效率有好的或建设性的影响, 如可以促使制造商或零售商增强适应性, 对市场机会更加敏感等;高水平的冲突对营销渠道的效率则有坏的或破坏性影响, 如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相互拆台、相互伤害和报复等行为, 直接破坏营销渠道的效率。
三、制造商与零售商冲突的解决方法
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让冲突产生, 但是要合作, 就会产生冲突。通过预防措施将冲突控制在无害的水平上, 却是企业可以而且也应该努力做到的。所以, 解决制造商与零售商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有害的或高水平的冲突产生。当有害冲突发生时, 就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常用的解决家电制造商与零售商冲突的方法有问题解决法、劝解法、讨价还价法和第三方介入法。
问题解决法是通过讨论或商谈找到使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案。一般的做法是, 冲突双方或一方提供一些新的信息, 支持或说明自己的主张与行为, 然后双方围绕着这些新的信息进行思考、回顾、讨论和协商, 最后设计出使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或条款。使用问题解决法调解制造商与零售商冲突的前提是冲突双方有一些事前约定好的共同目标, 双方都有维持良好关系的意愿。在调解过程中, 关系双方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做出一些让步。这种方法属于一种合作性冲突解决法。
劝解法就是一个制造商或零售商试图通过说服的方式改变对方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或决策标准, 比如制造商劝说零售商要顾全大局, 不要因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也属于一种合作性冲突解决法。劝解法与问题解决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制造商或零售商劝说对方意识到他们共同的利益, 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些共有的目标;后者则是在双方已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 调解矛盾。例如, 当国美电器降低价格出售格力空调时, 如果格力不同意, 国美可以劝说格力接受自己的经营策略, 当然格力也可以劝说国美接受自己的经营策略。
当冲突双方在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各自强调自己的目标时, 就需要使用讨价还价法来解决冲突。在使用讨价还价法时, 冲突双方都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迫使对方在相关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只有一方或双方都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 冲突才能解决。冲突的解决通常是由权力较大的一方或者迫使、或者诱使另一方做原本不愿做的事情;如果后者愿意妥协, 冲突就可能解决。如果后者不愿妥协, 前者则往往有后续手段, 对后者实施惩罚。讨价还价法实际上是冲突双方通过讨价还价的程序为双方寻找一个得与失的平衡点。但是, 如果谈判破裂, 那就意味着会发生更大的冲突, 更严重地破坏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方介入法就是由独立的第三方解决制造商与零售商冲突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在冲突达到较高水平且冲突双方感觉到难以在他们之间答成妥协的时候。具体方法是: (1) 沟通, 由独立的第三方将冲突双方召集起来让他们面对面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 (2) 调解, 由独立的第三方帮助冲突双方确定问题所在, 并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3) 司法介入, 由司法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者介入为双方解决矛盾。
以上四种方法, 适合调解不同水平的冲突。一般来讲, 使用问题解决法和劝解法有利于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而使用讨价还价法和第三方介入法, 特别是经常使用这两种方法时, 则会破坏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目前, 中国家电产品的营销渠道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变化: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综合性家电连锁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经营规模, 以承担市场风险的方式获得生产企业最大限度的让利, 从而具有零售价格上明显的优势。综合性家电连锁企业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家电营销渠道的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也使中国家电市场的主控权发生转移。在新的环境下, 需要企业在与渠道伙伴打交道时, 既学会合作, 也要掌握在冲突发生以后妥善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庄贵军, 周筱莲.权力、冲突与合作:中国工商企业之间渠道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3) :117-124.
[2]薛彩云, 郑克丽等.中国家电生产商与销售商对商业流通领域控制权争夺的情况分析[N].经济观察报, 2001-07-09.
[3]江丛干.南昌百货大楼向供货商收取促销管理费、入场费、条码费、陈列费、堆头费[N].中华工商时报, 2002-07-02.
[4]吴江.国美格力结束冷战重修旧好[N].羊城晚报, 2007-3-16.
[5]Dant, R.P.and Schul, P.l. (1992) .Conflict resolutionprocesses in contractual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Journal ofMarketing, 55 (Jan.) , 38-54.
[6]Keashly, L. (1997) .Conflict and conflic management, in SadavaS.W.and McCready, D.R. (eds) , Applied Socal Psychology (p.248-273) , NJ:Prentice-Hall, Inc.
零售行业员工的辞职报告 篇5
由于我自身能力的不足,近期的工作让我觉得力不从心。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觉得公司目前的工作安排和我自己之前做的职业规划并不完全一致,而自己对一个新的领域也缺乏学习的兴趣。
为了不因为我个人能力的原因而影响公司的项目开发进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辞去目前在公司和项目组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抱歉。
我已准备好在下周一从公司离职,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工作交接,以减少因我的离职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为了尽量减少对现有工作造成的影响,我请求在公司的员工通讯录上保留我的电子信箱和手机号码1个月,在此期间,如果有同事对我以前的开发工作有任何疑问,我将及时做出答复。
非常感谢您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教导和照顾。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非常珍贵。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曾经是公司的一员而感到荣幸。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申请人:
迎来重新洗牌的药店零售行业 篇6
与此同时,随着电商产品及其所呈现的运营方式日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医药电商产业发展越来越迅猛。据可靠数据,2013年我国医药电子交易规模达42.6亿元,同比增长166%。仅在2014年双十一购物节,医药电商就实现了2亿元的产值。有专家认为,2014年我国医药电商业将实现68亿元,在未来几年,发展将更加迅速,超过1000亿大关。
传统医药零售似乎进入“青铜时代”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社会经历了4个用金属命名的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黄金时代令人垂涎,白银时代人类变得糊涂,青铜时代人类强壮而粗鲁,黑铁时代人类彻底堕落、贪婪狂妄。虽说市场经济中的某一产业风云变幻,无法用线性思维予以审视。但在当前,用“青铜时代”来形容不怎么景气、面临转型,但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零售产业,似乎并不为过。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据统计,永安堂关闭了1家门店。医保全新大药房从50家门店缩减到仅26家,好得快有2家门店关闭。北京金象大药房关闭了21家门店。可以说,尽可能控制门店数量已成为我国连锁药店经营的显著特征。
根据业内经验,传统零售药店如果想保持良性运转,就必须将房租的成本约束到销售额的5%~8%以内。但实际上。在一线城市,我国传统零售药店的成本居然占据运营总成本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我国人力成本快速上涨。早在2012年。普华永道就对国内近2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工成本上涨压力日趋凸显,国内企业必须更加关注中长期绩效成果与长期激励。但这几年。面对营收下降的事实,要在传统零售药店谈“绩效”和“激励”,困难不小。
各路资本集聚,医药电商期望高涨
2014年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网上药店将能够销售处方药。在完成征求意见过程后,一旦于2015年正式印发将对药品流通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有业内人士还表示,以后医药电商B2C牌照有望只到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可以申请,这意味着效率将大大简化,企业成本有望降低,介入医药电商领域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据权威消息,在2014年传统春节后,首批放开网上销售的处方药将公布,并覆盖200-300个慢性病药品品类。这意味着我国将开闸处方药网购业务,医药电商市场也将从近2000亿元扩大到上万亿元。
在这个预期之下,传统医药零售纷纷向电商靠拢,争取借船出海,谋求拥有电商资质。比如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西成药研发、生产、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的一心堂药业投资1.2亿元进入电商业务,知名品牌老百姓大药房联手春雨医生。在其官网设立了电商专区。海王星辰健康药房与支付宝合作,谋求020模式。
不仅如此,各路资本也开始“闪”进医药电商领域。据我国金融数据、信息企业万得资讯(Wind资讯)分析,国内已有英特集团、海虹控股等12家上市公司布局医药电商业务。而在国外。跨国药企中美史克上线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为我国首个开设自营电子商务渠道的跨国药企。
传统电商大鳄自然不会置身事外。为了尽早抢滩登陆可能存在的医药电商领域,知名综合网上购物中心“1号店官网”和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都获得互联网药品销售第三方平台资质。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可以发现,我国已有15個企业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A证(由国家局审批,获此证后方可成为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
且行且观望,医药电商仍有不少困难
何时开闸处方药网购业务,现在还没有明确消息。有人形象地说,我国医药电商领域仍处黎明前的黑暗状态。在政策还没落地前,很多投资者尽管投入了真金白银,但态度仍以观望为主。毕竟现在在医药电商前行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处方公开的问题。在医药尚未分开的中国,如果消费者想通过网络购买处方药,就需要医院提供处方。不过卖药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医院在处理处方药时将药品信息泄露,那医院的收入就可能大为减少。因此,在很多医院,实施的是处方电子化,这样一来患者看不到药品信息。更不用说通过此信息在网上买药了。
再如,药品物流配送的问题。尽管《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者可以委托物流配送企业储存和运输。当然,这个征求意见稿同时要求,物流配送企业应当具备食品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所要求的储存和运输条件。所以,尽管医药电商物流配送的门槛已经降低,但作为特殊的产品,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相对较高,至少仓储、运输、配送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但时下绝大多数物流配送公司都不具备配送药品资质。
还有,药品质量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旦在医院或传统零售药店购买到假药或服用后产生不良反应的药,可以很方便地追责,或要求赔偿。但要在互联网平台上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国有机食品零售终端现状分析 篇7
目前我国销售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渠道有:有机产品零售商、超市有机专柜、食品市场、有机农场、网络店铺等。一些比较大型的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均设有专门的有机食品区;专门的有机农产品渠道有0一Store、乐活城等;网络销售有www.tootoofood.tom, www.taobao.COli′I等, 均表现出相当的市场潜力。国内高端农产品营销专业机构如深圳瑞利来实业有限公司、南京源自原坊有机食品连锁等发展得十分活跃。有研究的预策结果显示我国2015年有机食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但其中仍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深思。
日前, 部分消费者对于南京源自原坊有机连锁采用针对老年人消费群体展开营销的做法表示十分不友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是因为有机食品产业在我国市场上尽管前景一片大好, 但产业链却一片朦胧。广大的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及各经营有机食品的企业理解有限;而诸如万燕DVD那样的案例让许多想要清楚描绘有机食品产业的企业相当谨慎, 也难怪外界消费者认为营销人员采用诱胁式的推销手段。
除企业经营宗旨被曲解之外, 产品生产、认证及监管的剥离也对有机食品的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个产品从生产基地到达消费者面前的这段距离存在太多薄弱环节。在国内认证与监管分离的格局下, 生产源头的自主性太大, 到底有没有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种植、生产, 没人可以保证, 认证之后也没有后续的监管与控制, 结果就是市场上鱼龙混杂、乱象众生, 致使消费者的信心严重受挫。久而久之, 不当的营销手段和混乱的市场运作就会导致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出现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例如, 有机大米的零售价格一般为40元/kg, 但在市场上却有标价9.46元/kg的“有机大米”出售, 大部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理解并没有营销人员想得那样深刻, 倘若任由这样的市场乱景存在下去, 有机食品行业将会出现积重难返之象。不久前,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及的食品监管从多段管理到两段管理的改革就是对于上述问题的一项思考结果。
鉴于有机食品的高定价, 部分消费者认为有机食品产业是一种借鉴奢侈品营销的新生代产业, 它的本质是在掠夺消费者。与此观点略相悖的是, 有机食品的生产对于生产环境、加工过程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普通生产基地很难达到有机食品生产标准, 因而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售价。不幸的是, 目前一线销售人员对有机食品了解甚少, 当消费者问到有机食品的优点和售价高昂的原因时, 销售人员表现出自身的怀疑, 这无疑给广大的消费者负面刺激。
此外, 有机食品的店面选择对于其销售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而现在有机食品的销售曝光率低、宣传力度小, 品牌店面建设起不到宣传的作用。虽有古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 在网络大行其道的背景下, 越高的曝光率就意味着更多的顾客接触。在零售行业, 只有更多的顾客接触才可能有更高的购买率;而只有提高了顾客购买率, 才有可能建立起更高的顾客忠诚度, 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
2. 针对有机食品营销机构的建议
(1) 注重内部员工管理, 进行相关产品知识培训。
员工管理即内部客户关系管理。内部员工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 若信息受阻, 整个产业就会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企业适当地对旗下销售人员进行培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部分销售人员到生产基地考察学习, 再由这部分人员对下属的销售人员进行步道式培训, 将会对产品及产业理念的理解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 协调好外部客户关系, 多进行营销沟通。
相关企业应积极宣传, 把顾客当朋友, 正面回应诸多困惑, 揭开这一新兴产业的神秘面纱。在人员推销之外, 应当加大广告及建立公共关系的力度, 配合符合行业发展速度的营业推广, 让更多的消费者清楚认识有机食品和整个产业的运行, 化解部分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及该产业的错误理解;采用可追溯机制鼓舞广大消费者的信心。一线销售单位应更多注重与客户的关系维系。在销售世界里, 销售人员对待自己的客户大致分为2个派别。第1类销售人员面对自己的顾客时, 第一眼看见的往往是对方口袋中的钱, 脑子里每天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顾客的钱变成自己的, 这是一种利润导向的销售方式, 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是难以获得顾客忠诚度;第2类销售人员则认为, 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才是营销的终极目标, 这是一种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营销模式。尽管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基石, 但顾客满意并不意味着顾客忠诚, 获得顾客忠诚的最佳方式应当是当一个客户走进你的视线, 你首先看到的是客人的需要并思考如何满足其需要, 利润驱动下的企业注定只是小打小闹式的经营, 而以这样的理念经营企业的管理者是成不了企业家的。
(3) 采用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按照特色农业理论, 有机食品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终端产物之一, 应当得到各方有力支持。利用产品差异化策略, 可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价格上的优势, 甚至提高产品价格也不会影响其销量, 而对广大消费者而言, 产品差异化可导致其消费曲线外移。
(4) 灵活运用4P, 利用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P即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分销 (place) 、促销 (promotion) , 这些都是企业可控因素。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实质就是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通过对4P的有效计划和实施, 对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保持积极动态的回应, 以促成交易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整个活动的核心就在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对于有机食品销售而言, 确立产品特性十分重要。差异化是建立一项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机食品最核心的产品特性是健康。对于饱经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国内消费者, 这足以支撑起它的“溢价”销售, 但在促进销售的方式选择上要十分重视。
(5) 注意零售选址, 找准市场定位, 确定目标人群。
一位专注全国各地有机食品的经营者曾指出, 有机食品的销售地点应选择高收入、高学历及外商人群聚居地区。有机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应当是高端消费者, 时下作为有机食品消费主体的是被称之为“乐活族”的一群高级白领及外籍人士, 因而针对消费者所设计的营销方案应当符合营销目标, 而不是利用部分消费者未能适时更新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展开营销。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情况及其定价策略来看, 有机食品确实属于高端消费, 因此, 选址应以这些具有购买力的目标人群———高端消费人群为导向。此外, 也有部分如南京源自原坊有机食品连锁, 以注重老年人养生为经营宗旨的企业。针对这部分企业, 有机食品零售商在选址上应当做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 看具有相当的食品安全认知且接受有机食品养生的老龄人聚集在哪些区域, 进而辅佐零售终端选址;同样, 当无法获得这一信息时, 应当以高端消费人群为导向。
3.结语
饮食安全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话题, 有机食品是我国农业发展摸索出来的新途径, 而有机食品的推广却任重而道远。在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中, 不管是技术、生产、监管还是市场营销都需要不断地进步与探索;而市场零售终端在整个产业链里是最接近消费者的一环, 可以说, 零售终端的改进与否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有机食品市场推广顺利与否。
摘要:在趋利避害的消费导向下, 消费者应当十分推崇有机食品, 然而市场现状并非如此, 有关供应链的零售终端势必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有机食品是我国农业发展摸索出来的新途径, 而有机食品的推广却任重道远, 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终端, 其完善程度决定了有机食品市场推广顺利程度。
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物流发展分析 篇8
首先,家电零售行业发展成熟。2000年伊始,国内经济形势持续迅猛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4年的59501亿元, 增长到2013年的237809. 91亿元,约是2004年的4倍。 其中,2012年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商品销售额达到3407. 71亿元,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门店总数达到6886个,相比于2005年的1377. 15亿元、2392个门店增长了约247% 和287% 。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经过了快速扩张阶段,布局基本完成,市场容量仍然巨大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家电零售行业面临变革转型。家电零售行业发展到如今,实体店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其网络实现全国布局,在行业大规模整合的过程中,涌现了品牌定位不同、 成长模式不同、发展愿景不同的企业成长路径。同时,在家电行业结构转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推动下,家电零售行业出现了 “全品类”扩张的趋势,深入3C、母婴产品、日用百货、图书等产品领域,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的购物平台。全品类扩张的成本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家电零售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家电零售行业呈现向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趋势,网购的人数和规模逐年提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发布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网购交易金额达1. 8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40. 9% ,网络零售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平零售总额的7. 9% 。其中,家电零售业在网购中占重要比重,网购中电子家电用户规模,从2010年的6338万人上升为2011年的10318万人,占网购人数的53. 2% 。
2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物流发展分析
2.1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的物流战略定位
传统行业与电子商务两者的结合是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而链接这两者的就是物流。对于家电零售行业来说,实体店数量和营业额是企业业绩比较的重要指标,早期物流的建设,仅是对运输与配送业务的加强,是商品供应环节的关键因素。当行业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物流网络的建设、配送中心的投入,是对企业成本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以服务本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使物流业务在时间、空间上得到满足。而如今,大部分家电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都开始了线上线下同步的竞争,物流对于市场、品牌、营销的成功有着相当大的重要性,物流已经上升为战略层面。苏宁、国美电器等企业,在行业竞争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时,就把物流的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从 “前端”比拼门店数量、打价格战,转移到了 “后端”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供应链网络的优化竞争。在电子商务大背景下,家电零售类企业将物流提升到战略高度,一是依靠物流服务,即优质服务吸引线上线下的客户并形成品牌忠诚度; 二是通过大规模的资金、人力投入,将物流的规模经济体现出来,在保证服务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以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建设和配送网络优化,对物流供应链整合从而获取物流利润,加强企业竞争力。
2.2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的物流发展模式
( 1) 自建物流体系,对家电物流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力。伴随着家电零售企业线上线下业务的发展,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当线上业务拓展到三四线城市,物流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自建物流则在此时显示出竞争力。首先,从成本角度讲,自建物流体系能带来规模效应,规模经济使自建物流成本降低。其次,从服务的角度讲,自建物流体系能带来较高的效率、服务,凭借自建物流带来的良好用户体验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最后,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讲,大数据时代,掌握关键物流数据,即能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掌握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筹码。
( 2) 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企业把物流活动交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来运作,不仅能够使企业将自身的精力主要投入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上,减轻企业其他负担,同时能够得到物流公司更专业化、更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尤其是电子商务业务方面,更能够利用第三方物流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潜在消费目标和消费对象的范围,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劣势在于控制物流过程有难度,服务水平较难持续保持,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 3) 采用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结合,一般是企业将核心业务提供自营物流服务,而短板业务、对物流有特殊要求的商品或非核心业务进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来提供更专业的物流服务,既可以获得自建物流体系带来的好处,避免弊端,又可以享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服务。
3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物流战略的发展前景
当企业建立成规模庞大的物流体系,积累了充足的资源和实际物流业务运作经验时,将企业物流业务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能够提供仓储、配送、信息处理能力的物流公司,是企业物流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海尔物流、 安得物流、安泰达等企业物流,从为企业自身服务,发展到独立公司进行社会化运营并向社会开放、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方向。很多电商企业进入快递市场,京东商城、苏宁云商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也已经通过审批。
成立独立的物流公司,经营物流快递业务,企业可以获取新市场上的业务并获得利润。但是,当独立出来的物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与母公司的冲突和成本可能会增加。物流独立公司市场化、公司化后,从规划建设、仓储配送、运输零配等,到人力资本与资金融资,不仅需要和已具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企业竞争,还需要经历自身发展和转型的阵痛。因此自建物流并向社会化物流发展,会对企业产生正负两种效应,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物流是否向社会化物流发展,需要分析企业自身情况和行业同类企业竞争情况,必须在依赖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小外部威胁和内部发展劣势,赢得战略制高点,而不是跟风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物流建设和投资战略。
摘要:中国的家电零售行业是近年来发展最迅猛、竞争最激烈、整合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竞争与发展,中国家电零售行业已成为影响中国产业格局的较为成熟的行业。家电零售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行业内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企业物流的建设。通过分析家电零售行业物流发展情况,总结家电零售行业企业物流发展的模式及前景。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9
包装制造工艺多种多样, 很多企业与用户往往认为能够有一个适用于当下所有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 食品包装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有其独特的工艺, 所以为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制造商需要了解包装材料的特性、科学性, 并以H ACCP为基础生产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故而, 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必须基于科学性的制造工艺之上生产。
“IFS PACsecure食品安全标准”是《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GFSI) 所批准实行的有关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标准的先导之一。该标准是2005年经120余位专家、委员讨论商议后, 由PAC包装协会以HACCP为基础所制定的食品包装材料单项安全标准。而PAC包装协会是由北美主要食品公司、包装转换器、塑料树脂、纸张、金属和玻璃供应商, 以及油墨、染料和粘合剂供应商, 以及政府食品机构共同组成。值得注意的是, PAC包装协会成立之初, 许多食品生产商认为食品包装生产并不存在科学性, 且工艺简单, 所以试图尝试调整食品包装工艺的基础流程。
包装生产商需充分理解生产的复杂性
用于生产包装材料的制造工艺有24种, 其中用于生产柔性塑料的制造工艺有6种, 生产制造硬质塑料, 纸制品的工艺各有3种, 生产金属制品的制造工艺有11种, 还有1种制造玻璃的工艺。人们常见的复合包装也是基于24种包装材料制造工艺相互搭配生产, 且复合包装的制作过程更加复杂。PAC包装协会发现, 许多生产商并不了解包装材料生产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甚至认为不同制造工艺生产出的相似包装能够起到相同的使用效果。
如果包装生产商不了解生产工艺的复杂性, 那么食品公司除非能够全面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步骤, 否则很难正确地对包装品质进行审计。事实上, 大多数对食品包装的审计并不依赖于包装本身而定。以生产柔性塑料为例, 挤压是6种制造工艺种的一种, 这一工艺能够使用的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龙、聚氯乙烯等。生产过程中还需使用多种添加剂, 如防雾添加剂、防静电添加剂、着色剂、保质期添加剂、防紫外线抑制剂和抗氧化剂等以起到防护作用, 之后还需要加入加工助剂如挤出机清洗剂、胶带、硅树脂、溶剂清洁和调节空气等使其达到清洁标准。同时, 产品需要符合清洁材料、药物残留、水处理、维护材料、测试化学品和冷却剂等各方面要求。除此以外, 还需要重视标签、粘合剂、油墨何染料的应用。诸如此类的包装材料生产不胜枚举, 可盖数百个组合。
除了上述问题, 生产商还需要了解包装材料中所含化学物质的迁移率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重视其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危害。
制定科学性的包装材料生产过程
现行的许多包装标准实行“一刀切”原则, 背离了初衷, 所以PAC包装协会制定了IFS PACsecure用于规范并监督生产包装材料的24种制造工艺及复合材料的生产。实际上, IFS PACsecure是一个“高要求、低门槛”的标准, 生产企业可以基于HACCP来发展科学性的包装材料生产计划。该标准基本可以视为包装材料生产的实施工具, 几乎覆盖了所有包装生产材料的化学、生物、物理影响和控制措施。
符合IFS PACsecure标准是包装生产企业的先决条件, 有助于企业完善自身内/外部的生产计划、运输与存储、环境卫生、虫害控制、设备和人员, 以及安全、召回和可追溯等问题。IFS PACsecure标准还包含了关键控制点测定、工艺流程图以及规范填写表格的例子等, 旨在帮助包装组织与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识别包装材料生产及成品中的问题。
对包装制造商而言, 掌握包装材料的科学性和了解其风险性都非常重要, 其成功与否还要取决于企业对先决条件程序或良好生产规范 (GMPs) 的执行。此外, PAC包装协会正在研究GMPs的使用工具, 确定其可接受的范围、监测程序、纠偏程序、化学品的验证程序和记录、过程和过敏原等所有内容。这些工具将进一步加强对生产企业对知识基础的理解, 并对食品加工商、零售商、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以及GFSI审计都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确保包装行业坚持基于H AC C P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 在此过程中需了解包装科学的制造工艺, 从而消除包装风险。
PAC包装协会
PAC包装协会成立于1950年, 其办公室位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和瓦伦西亚。PAC包装协会的成员超过2000人, 分别来自包装生产公司、食品生产商和零售商、料供应商、其他行业协会、大学和政府机构等。该协会的核心举措包括:
通过IFS PACsecure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主要/次要的包装材料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
经过PAC包装协会的审核后, 在北美机构的领导下降低包装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完成对包装价值链的探索、评估以及创新型包装材料解决方案;
PAC包装协会试图通过添加催化剂的形式来减少食品包装所产生的垃圾;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1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有机食品零售行业, 这一行业在中国尚属于初步发展阶段, 还未形成一定的商业形态, 多数以零散的状态存在, 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识以及对于食品健康、安全的认知, 这一行业必然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于运用商业模式基础元素将有机食品零售行业中的可能存在的商业模式挖掘出来, 以求更好的指导中国有机食品零售行业的发展。
一、商业模式理论成果
商业模式存在于任何一个组织。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中, 任何一个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个企业能够提供出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 并且这种产品或者服务能够被销售给客户, 使得出资人能够从中赚取相应的利润。所以, 商业模式的成败能够决定企业的成败。
回顾文献, 我们发现尽管商业模式发展的时间不长, 但是已经出现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理论。
国外商业模式研究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更加成熟的研究成果。Osterwalder等 (2005) 在对众多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并去除一些因素之后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 它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 以及与其他伙伴企业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
和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 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但是理论界对商业模式研究也有着值得借鉴之处。张婷婷、原磊 (2008) 在商业模式“3-4-8”构成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商业模式分类框架。王阅, 谷丽丽, 陈刚 (2009) 通过对商业模式要素的分析得出,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之间, 就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言, 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 国内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平台, 在此框架下对特定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探索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充足的。
二、有机食品的特点以及在全球的发展
有机食品 (Organic Food) 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 并且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在各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有机农业的大力推崇下, 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Willer和Yussef (2007) 的研究显示欧盟作为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 年销售额在137亿美元左右, 年均增速约为5%。
根据ECOCERT[1]的调查报告显示, 欧洲有机市场最新趋势显示大多数国家强劲增长 (5-30%) , 包括一些新的欧盟国家。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的有机超市增长最快。
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的专业店和直销快速增长, 超过常规贸易。在德国, 折扣店, 常规超市和有机超市同时快速增长, 但是瑞士的有机超市销售停滞不前。英国的常规贸易增长迅速, 但是直销市场和专业店发展更快。
国内对有机食品市场的研究更多是侧重于借鉴国际经验进行理论分析, 李正明 (2002) 给出促进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尹世久, 吴林海 (2008) 通过对欧盟有机食品市场的实证分析, 建立欧盟有机食品市场需求决定模型, 并运用模型以上海为例估计了我国大城市的有机食品市场容量, 并得出结论:以上海人口数为1368.08万人估计, 上海有机食品的市场容量大致为9187万元。这样大的市场容量, 虽然是估算出来的, 但是也足以看出有机食品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 分析我国的食品零售市场, 还没有很成熟的有机食品零售行业商业模式, 没有能够有被社会一致认同的有机食品品牌或者企业。鉴于此出发点,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有机食品零售行业, 笔者在借鉴了Chesbrough和Rosenbloom (2002) 的六要素商业模式, 以及李东 (2006) 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中所提及的商业模式基础策略元素后, 提出了有机食品销售行业可行的商业模式。
三、有机食品销售行业商业模式
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描述商业模式要求的文献来自Chesbrough和Rosenbloom (2002) 。也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描述必须要有以下六个要素: (1) 价值主张 (2) 市场分割 (3) 价值链结构 (4) 收入来源与成本结构 (5) 价值网中的位置 (6) 竞争战略。
李东 (2006) 在运用Meta分析方法后, 列出了商业模式的Meta策略元素表, 提出了五类基础策略构件: (1) 顾客价值创造:这类元素的功能是创造营收; (2) 成本结构优化-企业边界策略:这类元素的功能是提高利润; (3) 成本结构优化——边界内策略, 这类元素的功能也是提高利润; (3) 溢价保护-壁垒基点策略; (4) 溢价保护——自主基点策略。
综合以上两种商业模式元素分析方法, 笔者提出以下商业模式基础元素模型, 并在此模型基础上, 描述目前尚未成熟的有机食品零售市场可以采取的商业模式。
根据上图以及有机食品市场的特点, 我们可以描述出可能的有机食品零售市场商业模式。
1、基于顾客创新层面
(1) 目标顾客确认:有机食品购买群体大多是属于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 收入较高的人群, 有机食品代表着健康、安全、放心, 所以针对有机食品的特点,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目标顾客包括在华外籍人士, 公司白领等。
(2) 市场细分确认: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其实也就是食品市场中的一个分支, 但是它只针对那些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 并且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所以, 这个行业的市场细分也就是只与有机食品相关的。
(3) 企业价值确认:在价值链中, 企业的价值确认对于企业战略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这里分析的有机食品零售市场是属于产品销售, 也就是价值链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就是以一种销售方式 (比如, 超市, 专卖店等) 把已经生产的有机产品销售给相应的顾客, 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增值。
2、成本结构与收入来源
(1) 成本结构优化:有机食品零售市场的流程就是从供应商 (也就是有机食品生产商) 那里购买到产品, 经过运输, 送到零售场所。在这个流程中, 首先在供应商那里购买的价格可以以签订大批量以及持续的合约来降低此价格;运输过程成本的节约主要是可以零售场所设计到离供应商相对距离短的地方或者运用现代物流方法, 减少成本;最后在零售场所中销售时候的成本优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也要引起关注, 相关的节约成本方式可以学习目前已经存在的大型超市。
(2) 收入确认来源:对于有机食品零售业的收入来源, 我们可以根据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确认, 这个收入也就是把有机食品传递到目标顾客手中的价值增值, 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 它的销售产品仅限于有机食品, 虽然价格可能相对而言会比较高, 但是其提供的高质量安全的食品会给消费者带来特殊的价值增加。
3、溢价保护
(1) 外部壁垒:在竞争的市场上, 了解企业的竞争者能够更好的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要想让外部竞争者很难进入此行业, 首先有机食品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对外部竞争者来说是一个壁垒, 外部竞争着想要进入有机食品零售这个行业就必须要有有效地货源, 而有机食品生产必须要得到相应的认证, 所以目前能够与供应商保持有稳定的长期关系至关重要;有机食品零售商的品牌效应也是另外一个壁垒, 所谓品牌效应就是, 消费者一旦看到这个标牌就会与有机食品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会把企业健康、安全的产品联系起来, 比如欧洲的BIO超市, 已经在欧洲各国形成品牌连锁, 其中的产品以及特定产品品牌已经与有机产品相等同, 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 自身基点:也就是企业自身的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所形成的壁垒效应。作为有机食品销售商, 关键资源是锁定主的目标顾客以及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关键流程也就是在销售过程中所采用的销售策略以及创造的品牌效应。
四、结束语
本文先是回顾了目前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成果, 然后介绍了有机食品零售行业全球的发展,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 笔者在借鉴了Chesbrough和Rosenbloom (2002) 的六要素商业模式, 以及李东 (2006) 基于结构特征的商 (下转第41页 (上接第53页) 业模式创新中所提及的商业模式基础策略元素后, 总结出了商业模式中重要的元素, 之后运用到有机食品零售行业, 提出了有机食品销售行业可行的商业模式。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有机食品销售成为我国下一阶段食品零售业的新兴增长点。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enry 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the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 (3) :529-555.
[2]Osterwalder, A, Yves Pigneur, and Chirstopher L Tucci.Clarifying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5 (5) :1-25.
[3]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中国软科学2006, (11) :141-145.
[4]李正明.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及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 2002, (06) .
[5]尹世久, 吴林海.欧盟居民有机食品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 (1) :49-55
[6]王阅, 谷丽丽, 陈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1) :47-51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11
投资要点:
1、8月份板块增速创年内新高。
2、国企改革主题助力行业增长。
根据中华商业信息网统计,8月份5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4%,增速环比提升3.5个百分点;百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3.3%,增速环比提升5.4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
预计Q3、Q4消费增速环比有望持续改善:一是黄金珠宝、家电高基数已过;二是反腐因素进入数据可比阶段,且反腐矫枉过正后将步入理性轨道;三是国内电商龙头均已上市融资,数据透明化叠加资本盈利性诉求将规范国内电商竞争环境;四是户籍改革引致消费群体扩容、人均收入提升推动消费升级,新体验式消费面临爆发,Shopping Mall、Outlets等承载餐饮、KTV、影院、SPA、早教、真冰场等新体消费内容的商业业态将更具生命力,业态差异引致的估值差异将愈发显著。建议关注:苏宁云商、南京新百。
同时,板块内“国企改革”主题蓄势待发。新届政府顶层制度设计推动的大主题,在市场年初对改革强烈反应、部分公司改革方案低于预期、对各地出台改革政策预期充分的三大背景下,更应寻找不确定中的确定高弹性标的,建议关注:百大集团、老凤祥、兰生股份。
油气设备:民营油服前景向好
投资要点:
1、国内民营油服将面临大洗牌,中长期优秀民企的市场份额有望上升。
2、LNG重卡行业重新出现向上拐点。
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能源规划工作会议透露能源改革的方向,涉及油气矿权管理机制、能源输送通道管理、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等方面,并将同步推进能源监管体制改革。
本轮改革的核心思路是推动能源市场化,打破关键领域的垄断以提高效率;或建立合理的油气矿业权准入、退出和流转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另外,未来2-3年“两大油”资本开支将难有大幅增长,核心原因是考核体系从此前的“量”转变为现在的“利”。在这种趋势下,资本开支很难再保持高速增长并可能出现服务费率的下滑,国内民营油服即将进入大洗牌阶段。对优秀的民营油服来说,既有风险又存机遇,有机会在这场市场洗牌中获得市场份额的扩大。但短期,看好海外市场拓展迅速并进入收获期的企业。
同时,LNG重卡行业重新出现向上拐点,8月份行业数据大幅改善。预计这次行业回暖将具备持续性。而重卡加气站的网络化,也使得使用便捷性上升。
看好外延扩张对业绩弹性大的企业,结构性投资机会突出。推荐杰瑞股份、吉艾科技、富瑞特装。
铁路运输:创新型零担运输重启
投资要点:
1、零担市场重新登场,直指白货货源。
2、液体危险品化工物流发展空间巨大。
截至9月18日,全国18个路局已经全部开行区域内的货物快运列车,总共将开行117条线路,在全国设1200个站点收取货源。加上此前六条跨区域的货物直达专列,中铁总向零担市场发起总攻的布局已基本完成。
零担市场曾在2008年被当时的铁道部抛弃,如今重新重兵布局该市场,站点量是此前的两倍。一方面,铁路此次确定零担网点达到1200个,布局广度历史空前。另一方面,各个路局组织一种新型的环形货物快运列车纷纷开始启动,沿途运送零散的货物。中铁总所做的货物快运布局,并不是传统的零担运输,而是一种创新型零担运输,这一运输市场直指货种丰富的白货货源。
另外,我国液体危险品运输一直处于畸形状态,每年大约2亿吨液体化工品(一半以上危险品)基本用公路运输,铁路运量不到100万吨,而德国和美国大约30~40%化工品利用铁路运输,尤其集装罐运输都在10%以上。液体化工品运输扩张大约每年可以为铁路增收200亿以上。对此,铁龙物流(600125)是唯一平台,相对目前特箱物流每年10亿营业额,具有10倍以上发展空间。
电子:集成电路迎巨大发展空间
投资要点:
1、集成电路行业有望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2、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本土MEMS产业的发展。
近期,全球集成电路行业指标显示出行业的景气度持续上升,而出于产业发展和信息安全考虑,我国发布IC产业发展目标,各地方政府也不断落实具体政策,在此背景下,集成电路行业将有望迎来较大发展机遇。
在IC行业中,我国在封测环节具备较强实力。我国封装行业增速快,行业规模近年来占全球比例也在不断上升,2013年已高达36%。大陆三大封测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早已位列全球前二十大封测厂,其中长电科技2013年排名上升一位至全球第六。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中国内封装测试企业增长强劲,封装测试业销售额329.6亿元,同比增长17.8%。
另外,鉴于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对MEMS元件的强劲需求,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本土MEMS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战略是将本土晶圆代工厂,IC设计公司和半导体设备供应商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为其提供强大的的资金后援。
食品行业零售商 篇12
2011年中国零售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一如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 最复杂、最艰难、最严峻。而且, 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和下行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我们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 回首去年, 为您呈现去年中国零售行业年度三大关键词。
1 年度关键词:成本上涨
就最直接的影响而言, 仅仅是持续通胀和成本上涨, 就已经够零售企业在2011年喝一壶的了。
从企业内部来看, 成本上涨, 利润下滑已成定势。通货膨胀带给零售业不断增长的客单价的同时, 也推高了经营成本。房租、人工费用的增长成为零售企业重负。与此同时, 过度饱和的竞争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随着人力、房租成本的日益高涨和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 零售业利润越来越微薄。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 国内零售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由2010年上半年的16.9%下降为2010年底的15.9%。这一情况将在明年继续恶化。
好在年底CPI的回落让人稍稍喘了口气。继10月CPI下行以来, 11月CPI呈现加速下行的态势。11月CPI同比上涨4.2%, 环比下降0.2%, 为14个月以来的新低, 较10月大幅下降1.3个百分点, 跌幅为近3年来最高。不过, 一些专家也认为, CPI并没有实际上的回落, 而且真实的数据可能比公布的要高得多。
不管怎样, 一个事实是:高通胀让零售业结束了受益温和通胀的两年好光景。持续高涨的CPI让零售企业离危情时刻愈来愈近。
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稳定增长后, 零售业增速开始出现下滑。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 201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 同比增长16.8%,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 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和3.7个百分点。
至少目前, 销售增速略有下滑还不是最可怕的。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到位, 很多机构都认为, 2011年零售市场整体增速会与去年相当, 在18%左右。
零售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CPI长期高企导致的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涨, 其中以租金和人工最为突出。据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显示, 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 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
虽然2010年底, 几乎所有大型零售企业对2011年定调的主旋律都是加速扩张, 包括大润发、百佳、正大集团、沃尔玛、吉之岛及华润万家等, 都放言2011年将在华高速发展。但高通胀导致的成本陡增成为制约零售企业长期发展的拦路虎, 并影响了企业的信心。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共同发布的《中国零售企业2010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 零售企业对于未来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 50%以上的企业认为赢利水平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成本上升迅速成为零售企业难以回避和亟待消化的重要问题, 甚至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 这也使得许多零售企业的扩张更为谨慎, 门店数量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就在逐步放缓, 2010年百强企业的店铺数量增幅9.8%, 为2006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
尽管很多零售企业在2010年底对2011年的拓展计划放出豪言, 但实际拓展却远没有口头高调。因为, 光租金上涨就给零售企业的盈利带来巨大挑战。2011年, 百佳、太平洋、永旺等企业就因物业租赁到期, 租金上涨过高而不得不关闭某些门店。
2 年度关键词:零供矛盾
成本的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还远不止这些。零供关止这些。零供关系也深受其害。
这是因为, 租金成本的持续上升给零售企业的利润形成了不小压力。虽然总体销售在逐年零售企业在逐年“增肥”, 但利润却在逐渐被摊薄。
2011年零售企业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显示, 超市企业的利润增速已经低于销售增速, 利润有下滑趋势。其中, 家乐福上半年净利润下滑49%, 卜蜂莲花纯利跌95.6%, 步步福上半年%, 步步高毛利率下降0.32%。物美、联华等超市的毛利率虽然仍保持正增长, 但是其增长幅度也明显减缓。利率下降%。物美、等超市的率虽然仍长, 其增长幅明显减缓。
数据显示, 2011年零售企业通过进场费、账期沉淀资金以及返点所得达到利润总额的1/4以上。这让原本在近几年已有所缓和的零供矛盾又开始紧张。过进场费、沉淀资金返点所得利润总额4原本在近已有所缓零供矛盾始紧张。
各项通道费用的收取是的收取是双方争执的焦点。而成本上涨正是此轮零供关系紧张的主要推手。一方面是持续通胀导致各种原材料成本上涨, 供应商需要提高销售价格来缓解压力, 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3次调价, 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生产巨头都纷纷涨价, 中小供应商的价格压力就更可想而知。而零售企业由于竞争激烈, 不希望提价导致低价形象受到影响。双方争执的焦点主要推手。一涨, 供应傅方便立白供低价形象
另一方面, 零售企业为了缓解自身的成本上涨压力, 也将一些费用分摊给供应商。另一涨压力,
据了解, 大部分零售商在2011年里都对供应商的返点有所提高, 个别零售商从扣点到各项收费达到了供应商在卖场销售总额的40%, 这让一些供应商不堪重负。零供矛盾也就无法避免。与此同时, 消费者信心指数却在下跌。很多消费者都明显感觉到, 以前100元能让购物车堆得满据了应商的返收费达到一些供应与此同时者都明显满的, 现在只能买一小袋子东西了。央行在2011年一季度曾发布过一份报告称, 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 仅有14.2%倾向于“更多消费”, 创下了1999年以来的12年最低值。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对2000多名居民的抽样调查也显示, 有高达八成的居民预期2011全年当地物价“明显上涨”或“有所上涨”。高达63.9%的人表示有打算压缩日常消费支出。
这更让零售企业忧心忡忡, 因为消费萎缩更为致命。而且, 在依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之前, 如果成本上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消化, 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压力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集中爆发。
3 年度关键词:资本隐患
在根据经济和政治风险、零售市场吸引力、零售市场饱和度、GDP涨幅与零售业涨幅差异等25个可变因素, 对新兴国家零售业扩张吸引力进行排序的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中, 今年中国排名下降主要原因在于, 零售市场的高饱和度让人产生投资疲惫之感;另外, 人口隐约的老龄化趋势, 也会让有投资意愿的零售商增添一丝顾虑。
的确, 中国零售业经过20年的发展, 无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还是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 都活跃着太多的外资与本土零售企业, 这导致整个市场开始呈现饱和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且, 虽然中国零售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在这个市场上成功, 已经越来越困难, 这一点, 从百思买和易买得2011年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就可见一斑。
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 中国零售市场整合兼并的趋势将一直持续, 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增强毕竟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 中国零售业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市场的饱和, 而是资本的过分饱和。
近几年来, 步步高、人人乐、深圳天虹、汇银家电、永辉超市、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等传统零售企业的上市成功, 让许多同行“眼红”, 纷纷踏上资本的征途。
但问题是, 2011年, 资本市场已经频频对俏江南、净雅等连锁企业亮起红灯。证监会甚至发出预警, 要求对连锁企业IPO进行特别审核, 重点关注扩张风险, 尤其是要关注为了资本运作而在近一年内门店异常增长的现象。
资本市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玩了。VC和PE前几年疯狂扎堆连锁行业, 为了成功争夺目标企业, 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及, 但在连锁零售企业上市之路不再那么顺畅的时候, 这场游戏很可能就要暂停了。况且, 这几年下来, “第一茬果子”甚至说能快速开花结果的企业已经基本被VC/PE摘完。满怀期望奔跑在上市路上的数百家零售企业, 95%以上的命运注定是要失败的。
2011年, 除了零售商对资本运作的过分热情, 行业外资本也在对零售业进行新一轮“扫荡”。有些资本对并购对象几乎不加任何选择, 大小通吃, 一家门店, 甚至夫妻店、杂货店都不放过, 也不管是否能够盈利、是否在未来有投资增值的空间, 而且收购溢价高得离谱, 这已经背离了零售的基本常识。
需要指出的是, 资本的终极目标是套现和逐利, 而不是为了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将“透支”零售业的未来前景, 就如上市企业新股发行过高的市盈率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一样。
而且, 过分追求资本运作为行业埋下了隐患。很多零售企业因此而失去了对实业的兴趣, 纷纷转行商业地产或是其他行业。将零售业务出售给华润万家的江西洪客隆便是如此。零售业开始出现“泛地产化”现象。
然而, 商业地产能拯救得了零售企业的未来吗?另外, 在专业地产商一窝蜂地涌进商业地产领域后, 零售企业还能在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有足够的优势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弃零售进军地产甚至想做商业地产的零售企业, 实在是让人为其未来发展捏着一把汗。
【食品行业零售商】推荐阅读:
百货零售行业10-11
传统零售行业12-23
批发零售行业01-03
零售行业年终总结05-26
医药零售行业前景分析08-24
零售行业会计岗位职责07-05
服装行业零售解决方案05-24
新零售的行业影响分析09-07
零售行业政策环境分析12-05
零售行业市场调研报告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