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食品行业

2024-06-06

速冻食品行业(精选12篇)

速冻食品行业 篇1

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 其理念和制度的实践性、科学性、先进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然而,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和遵守, 再科学、再先进的法律, 若得不到有效实施, 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公平公正的严格执法, 才能真正确立《食品安全法》的高度权威, 使食品领域的企业守法经营成为常态乃至自觉。

加快推进县域食品产业园区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要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 明令禁止不顾条件、不讲质量、盲目投入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行为。将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形成整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 既要抓食品产业发展, 更要抓质量安全, 切实实现食品产业的规范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针对本地区域性特色和食品产业特点, 突出地方特色, 扶持优势企业, 注重品牌建设, 发挥聚集效应, 促进产业升级。同时, 在食品集中的生产园区内, 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 为检验能力不强或没有检验能力的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切实提升产品安全水平, 严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以知名传统食品商标为基础,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 以品牌做大企业、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坚持整顿与规范并重、打击与扶持并重、处罚与教育并重, 标本兼治、着力治本, 保证园区食品企业健康发展。

积极探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整合的模式和路径

因地制宜, 切实提高区域性食品安全和行业发展水平, 推进区域性食品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促进小企业小作坊整合提升。在一个乡镇 (街道) 、一个产业扶植一家或多家规模大、设备全、检测能力强、管理素质高、获得相关认证的企业作为龙头, 推行“公司+散户”、“龙头企业+农户”、“集中规模加工”、“股份联合”等模式, 引导小企业小作坊作为大公司的基础车间、原材料供应方等, 与大企业联盟。或者将一个或多个行业建设列入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 建立集中加工场所, 引导企业入园, 严格按照食品加工场所卫生要求, 进行集中管理。规范县域食品集中生产区域的生产经营秩序, 大力推进食品原辅料基地建设, 构建食品产、供、销互相支持、相互匹配、有序发展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与食品生产加工相关联的设计、包装、物流、服务等产业, 坚持杜绝“傍名牌”、“仿品牌”等“山寨食品”现象, 保护名牌企业的知识产权。破解区域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和水平, 制定对失信企业严格限制准入的措施, 严厉杜绝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失信企业和法人再进入食品行业, 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保障本地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和检验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 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层面上共同推进。在经济层面上, 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 实行标准化生产, 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 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 使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形成良性循环链, 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环节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 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提升技术装备, 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 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经济处罚力度, 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 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从技术层面上,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 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毫不放松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下, 在政策、资金、人才、营销等方面为当地食品龙头企业提供支持, 依托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集中的优势, 加快推进食品产业的有效整合, 形成大集团发展格局, 并以特色食品产业中的名优独特产品为核心, 积极培育高端品牌, 不断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全力加强对中小食品企业帮扶指导力度

对存在一定问题愿意积极整改, 但产品质量基本稳定的小微企业, 要按照市场准入要求, 加大技术帮扶力度, 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促进产品质量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 传统工艺本身并不构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所以在监管食品行业时应以科学的态度, 尊重传统食品生产工艺、传统生产的理念, 兼顾社会就业问题。

小企业、小作坊大多分布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 小作坊由于经济实力弱, 各县 (市、区) 政府应该在经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技术上的帮扶力度, 如在小作坊相对集中的地域, 可考虑由政府出资, 按照食品生产加工的环境要求建造标准厂房, 出租给小作坊业主集中生产加工;对取得QS证书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从而实现小企业、小作坊的“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专业化、发展产业化”。小企业、小作坊虽规模小, 实力弱, 但在食品行业占多数, 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小企业、小作坊的工作,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小企业、小作坊的经营水平和质量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管氛围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整合分析通过申诉举报、执法检查、商品质量抽检、案件查处等途径获得的信息, 及时评估市场消费风险, 将事后维权前移到事前防范, 向社会提供消费指导, 发布消费警示, 提高消费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信息, 使得正规企业的良好行为得到市场认可, 使违法企业的不良行为得到惩戒, 达到“宣传也是监管”的目的, 消除制假售假生存的土壤, 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依法维权意识, 营造有利于食品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由于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便宜”, 所以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 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比城市居民相对低得多, 因此, 要针对农村市场, 新闻媒体通过开设知识讲座、有奖问答、食品安全专栏、专访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及基本常识。

构建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同时也是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 要健全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各地各部门既要支持企业发展, 更要严格监管, 对生产、销售、运输、市场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监管。要加大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抽检力度, 多去生产经营现场随机抽样检验, 少让企业送样检验。监管部门在企业完成自检的基础上, 可加大抽检频次, 这样做既是监督, 又是扶持。要健全责任制度, 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真正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企业自律、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网。确保每一个监管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以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要保障基础投入, 逐步改善检验监测技术条件, 确保检测工作快速准确, 为行政执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为公众食品安全提供真实可信的检测数据。对监管缺失要追责, 决不姑息养奸。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措施, 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惩处机制, 对违法犯罪分子要予以严厉的打击, 只有打疼、打狠, 才能让犯罪分子断了重操旧业的念头, 也能起到警醒作用。要敢于曝光一批大案、要案及企业负责人, 形成震慑和威慑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强化对生产经营者的外部约束力, 促进其内部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让食品安全真正有保障。■

速冻食品行业 篇2

所谓市场规模的大众化规律,即产品只有是针对大众的产品,才能形成最大的市场规模,这里的大众化包括原料的大众化,即原料或主要配料为大众所熟悉、所能理解;口感的大众化,即为口感为绝大部分消费所接受、所喜欢;包装的大众化,即采用市场上代表性、流行的、具有时尚性的包装;价格的大众化,即价格为大众所能够普通接受;销售渠道的大众化,即在普通大众经常购物的渠道进行销售,其中有一项不具大众化条件,就很难称之为“大众化产品”,也很难形成大众化市场规模。

例证说明:果汁饮料

纯果汁为什么经过那么多年推广起来还是难以形成足够的市场规模?除了原料的大众化外,口感不够大众化、包装不够大众化、价格离大众太远,从而导致销售渠道局限于餐饮店,纯果汁始终处于“阳春白雪”地位。而经过口感大众化、包装大众化、价格大众化后的果汁饮料,自然就在销售渠道上走向大众化,走向“下里巴人”后马上形成了一个果汁饮料时代。

判断标准与决策技巧

对于那些以大众所不熟悉的原料为主的产品,企业要么进行区域营销,成为区域性产品,要么将原料通俗化,使变得为大众所能理解。

消费者是通过品牌和口感来判断质量的,因为内在的质量如含量、成份并不通过口直接判断出来眼中,对他们来说,口感才是第一的,他们所谓的质量,除了品牌的保证外,就是口感――流行的口感,

真正质量好口感好的产品,不一定受消费者欢迎,质量一般而口感好的产品则相对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所以,企业应当走出一味追求内在质量的误区,而应当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将口感放在首位。

关于口感的大众化,企业既可以通过周密的消费者调查进行确定,也可以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口感特点进行分析,还可以直接借鉴市场上其它产品的口感。

需要提醒的是,在食品行业,没有什么高深的高科技,消费者也不相信、明白什么高科技,他们只相信口感。

对饮料来说,PET瓶就是最为大众化、最为方便、最为时尚化的包装,相类似地,其它各类型产品也有自己最为大众化的包装,企业应当尽量采用本类型产品最为常用的包装,或者以这样包装进行变形、变异,而不应搞所谓的独辟溪径。

各类型产品都有大众化的价格区间,高了,消费者没有经常购买的承受能力,也会相信其质量会高出别人一截,即使产品内加了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也不行;太低了,消费者会认为其质量不合格,即使产品质量很好。

速冻食品行业 篇3

1.吸管

很多人在用吸管喝饮料时都会感到饮料有种怪味。实际上,这种怪味很可能来自于吸管。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用于生产吸管的塑料必须是无异味的食品级塑料。而有异味的塑料大多是用废塑料加工制作的。商家在用废旧塑料制成吸管后,还会用鲜艳的颜料涂抹吸管的表层,以遮掩其劣等的材质。人们在用这种颜色鲜艳的吸管喝热饮时,其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到饮料中。为了防范伪劣吸管对健康造成的损害,人们应尽量少用一次性吸管,在选购吸管时要认清“QS”标识,并尽量挑选有独立包装的透明吸管。

2.瓶盖

在瓶装饮料上,起密闭作用的是螺纹瓶盖底部突出来的一块胶垫,而螺纹状的瓶盖只具有紧固瓶盖与瓶体的作用,没有防尘的功效。如果有灰尘或细菌进入瓶盖内,就会对瓶口造成污染。因此,人们若直接用嘴喝瓶装饮料,就可能发生病菌感染。为此,人们在喝瓶装饮料前,应将饮料倒出来或用消毒纸巾擦拭一下瓶口再喝。如果在打开瓶装饮料后发现瓶盖有发霉的迹象,就不要喝了。

3.易拉罐

目前,我国出售的绝大多数易拉罐都缺少防尘包装,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极易被灰尘、微生物等污染,其拉环处更容易藏匿病菌。人们若直接用嘴对着易拉罐的罐口喝饮料,可能会发生病菌感染。因此,人们最好将罐装饮料倒出来喝。此外,有些厂家为了搞促销,会在易拉罐的内环上用油墨印刷“再来一罐”等中奖字样,这种有毒的油墨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4.袋装奶

袋装奶的外包装上通常会用染料印上很多图案及文字。这些染料中很可能含有铅。人们若经常用嘴咬袋装奶的外包装,就容易因摄入铅等有毒物质而影响血液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因此,人们在喝袋装奶时应尽量将其外包装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剪刀将其剪开,倒进杯子里饮用。

5.锡纸

将用锡箔或铝箔包好的食物放在烤箱中烹饪,可以有效地防止食物被烤焦。但是,锡箔的含铅量高达50%,其表层在受热后可生成有毒的铅白和氢氧化铅,其里层在受热时可生成黄色的一氧化铅等有毒化合物。人们若长期摄入此类有毒物质可导致慢性中毒。此外,锡箔或铝箔在接触到食物中的调味酱、柠檬汁等酸性调料后,其中的锡、铝还会大量地析出。因此,人们在烹饪食物时最好不要使用锡箔或铝箔。专家指出,用菜叶包裹食物或用笋壳、茭白壳垫着食物进行烹调,不仅不会使食物受到污染,而且可提高食物的鲜味。

6.纸杯

纸杯大多是用化学木浆粘合制成的一次性纸容器,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较易融入到饮料中。因此,我国的纸制品生产标准中规定,在生产纸杯时不得在“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印刷图案”。但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批发商贩出售的纸杯上仍印刷着大量的宣传图案,可对使用者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7.不锈钢餐具

近年来,不锈钢碗、不锈钢锅等不锈钢餐具常被商家当作购买食品的附赠品。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看起来亮泽结实的不锈钢附赠品中大多含有有毒物质。不锈钢餐具是用铁铬合金掺入一些其他的微量元素制成的,易与酸、碱、酱油、盐等发生化学反应,溶出有毒物质。同时,由于我国对不锈钢产品的含锰量没有具体的要求,不少厂家在制作不锈钢餐具时会用大量的锰来替代较贵重的镍。这种做法不但会降低不锈钢餐具的防腐性能,还会使人因摄入过量的锰而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人们在购买不锈钢餐具时一定要索要相关的检测报告,查看其所含的有害金属是否超标。

8.保鲜膜

塑化剂具有增加塑料弹性的作用,但在与油脂接触时会渗出有毒物质。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规定,只能将塑化剂用于制作非脂肪性食品的包装材料。但是,我国市面上仍有很多用塑化剂制作的食品保鲜膜。人们若经常使用此类保鲜膜包裹食品,就可因摄入过量的有毒物质而出现免疫力和生殖能力下降、心血管、肝脏和泌尿系统功能受损等病症,甚至可将这些功能的损伤遗传给下一代。

9.果蔬标签

超市、菜市场中的蔬菜一般都会被各种颜色的胶带捆成一束出售,有些水果还会被贴上标签出售。研究发现,这些胶带或标签的黏合剂中含有苯等有毒的化学物质,可渗透到食物的内部,使食用者出现呕吐、胃痛、头昏、失眠等病症。即使将标签贴在食物保鲜膜的外面,苯也可穿过保鲜膜,渗透到食物中。因此,人们应尽量少买贴有标签或胶带的果蔬,在食用这类果蔬时最好先削皮。

10.塑料袋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指出,食品塑料袋的厚度不可低于0.015毫米,塑料购物袋的厚度不可低于0.025毫米。不达标的塑料袋属于伪劣产品,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速冻食品行业 篇4

速冻食品是指在 -25℃环境下将加工好的食品急速冷冻,而后在 -18℃环境下储存、运输、展示,并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速冻食品在20世纪2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期初质量不高、售价高昂,因此,发展缓慢。直到二战期间,由于美军军需促进了速冻食品的发展。二战后,美国进行了系统的研发,从而奠定了速冻食品工业化的基础,并制定了《冷冻食品制造法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欧洲经济复苏影响,速冻食品在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沿海地区,当时主要是为满足出口需求,产品以冷冻蔬菜、海鲜和肉类为主。到了80年代,为处理大量的农副产品,出现了冷冻加工的面食、面点产品。而到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进程、家用电器普及、冷链物流建设,迎来了速冻食品的大发展。速冻食品的加工生产中心也有沿海地带转移到了河南省,尤其是郑州市,出现了三全、思念、胖哥等大型速冻食品加工企业,并形成了速冻食品的产业聚集区。速冻食品,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是全球速冻食品的主产区,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但近几年,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消费者对速冻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日益加深。由于,速冻食品产业链较长,取材于第一产业的养殖、种植业,制成于第二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冷链物流、流通业,最终到达消费者餐桌。既存在产业链安全问题,又存在安全的产业链问题。因此,对速冻食品行业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是必要的。本文从产业链理论出发,在构建速冻食品产业链模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河南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并给出打造速冻食品产业链安全的相关建议。

二、产业链相关理论

产业链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的劳动分工理论;20世纪初期,马歇尔2提出了企业间分工合作的思想;到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全球化,供应链、价值链研究的兴起,产业链的研究进入学者的视野。“产业链”一词首先有我国学者傅国华3提出。刘大可4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企业与供应商的内在联系,分为:供应商垄断、目标企业垄断、独立竞争型和相互依赖型供应链。李心芹等5根据连接产业链的要素,分为:资源导向型、产品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供应链。吴金明等6把产业链分为内外两种模式,内模式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决定着产业链的形成;外模式包括:企业内部调控、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结构调控、行业间调控,决定着产业链的发展。因此,产业链形成于社会分工,并在产业价值实现、增值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而且必须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因此,产业链具有完整性、层次性、指向性等特点。

基于产业链的应用研究相当广泛,涉及到三次产业,以及汽车、煤电、电子、文化、会展等诸多细分产业。在农业领域,王桂霞7分析了牛肉产业链的特征。李晓红8揭示了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的组织运营模式。杨加猛9研究了林业产业链的演进和拓展模型。杨伟民10研究了乳品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效率及关系。程燕11基于协作、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了啤酒大麦的产业链主要环节及成本收益分析,杨树果12考察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贸易以及产业政策等产业链各环节,并做出产业链安全评价。

当前,在社会分工细化、产业链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无论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单个的产业或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目前时间和理论的研究更加关注产业链的安全。中粮集团提出“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涵盖种养殖、运输、仓储、生产、加工、分装、销售七大环节保证食品安全13。张曼14基于供需平衡对我国棉花产业链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张志刚15构建了肉食品产业链的生产技术体系。王晓春等16分析了信任在水产品产业链安全中的作用机制。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文从产业链安全视角对我国速冻食品行业进行研究。并以郑州速冻食品行业为例,给出相关建议。

三、速冻食品产业链模型构建

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生活节奏加快,无论是家庭消费,还是餐饮业都需要适应之一特点。速冻食品以其保鲜、健康、安全等特性抢占了传统的腌制、熏制、罐头等产品市场。就国际市场而言,速冻食品一般分为五类:果蔬食品、禽畜食品、水产食品、调理食品和即食餐。中国市场分为: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速冻菜肴制品等。这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相关。但速冻食品工业出现较晚,与其依赖于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及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密切相关。速冻食品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三次产业。基于供应链、价值链理论基础,速冻食品产业链模型如图1所示。

首先,作为第一产业的农、牧、渔产业是原材料供应商,也可以说是二级供应商。具体包括:农作物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水产捕捞业,这些行业提供初始的原材料。

其次,是位于第二产业中的部分制造业,包括三个模块:初加工产业、速冻食品行业和冷链设备制造产业,速冻食品行业控制食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核心制造商。农产品初加工行业,包括米、面、粮、油加工,蔬菜保鲜,禽、畜、水产屠宰等,是原料一级供应商。设备制造产业,为速冻食品产业链的制造环节,提供速冻设备、食品机械等。

最后,为第三产业,包括冷链物流产业和流通产业。冷链物流产业,有第二产业的设备制造业提供相关技术,建造冷库,负责速冻食品大容量储存。有冷藏汽车行业,提供运输设备,进而有运输企业提供食品冷链运输服务。流通产业,包括零售市场和业务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其中冷藏电器业,为其提供末端的冷藏设备,便于速冻食品的保鲜、保质。

四、河南速冻食品产业链分析

(一)河南速冻食品产业概况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快速发展于90年代的国内消费。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家用冰箱、商用冰柜、陈列冰柜的普及,流通和消费冷链物流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人民对饮食观念的转变,使得速冻食品成为城市居民的大众化消费品。伴随这一趋势,更由于人口优势、原材料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等因素,使得速冻食品产业有沿海发达地区逐渐聚集到河南,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截至2013年底,在速冻米面制品方面(含速冻鱼糜制品),河南产量365万多吨,同比增长13.71%,占全国总产量的64%。从业企业1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60多家,三全、思念两家上市公司及一线品牌。在速冻肉制品方面,河南产量411万多吨,同比增长6.28%,占全国总产量的12.14%。从业企业2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双汇、众品、汇通、大用等上市企及知名品牌,在速冻水产品、果蔬类制品占比相对较小。

河南速冻食品行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相关种植、养殖产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为使速冻食品行业更健康地发展,仍需对产业链模式进行分析。

(二)河南速冻食品产业链模式分析

1.河南速冻食品供需链分析。供需链是指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成为最终消费品整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生产环节和产业层级,重点考察生产环节上的各个节点,而非具体的企业组织。供需链包括需求连、供应链和技术链。速冻食品以第一产业农业种植、养殖业的产出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初等农产品加工后的米、面、油、肉、蔬菜、杂粮为原料;经第二产业深加工、速冻成为各类食品;经第三产业冷链物流、流通到达消费者手中,进一步经烹制后成为餐桌消费品。速冻食品供需链如图2所示。

河南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北、西、南部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中、东部为黄淮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因此,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是传统的农、牧大省。就种植方面而言,小麦、稻米、玉米、小米、大枣、红豆、绿豆、辣椒、萝卜、大葱、西红柿等农作物广泛栽培。就养殖方面而言,鸡、鸭、鱼、猪、牛、羊广泛养殖,尤其形成了固始鸡养殖基地、信阳土猪养殖基地、背阳牛养殖基地、南阳鸭养殖基地等。

2.河南速冻食品企业链分析。企业链是指产业链中基于供需关系的不同环节所有企业之间的连接,是具体的载体和体现。包括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在速冻食品产业链中,还包括企业与农业种植户、养殖户之间的连接。由于河南农业生产分散化经营的特点,还包括农业经纪、农业合作组织等形式的组织。速冻食品企业链如图3所示。

依托河南农作物、禽畜产品丰富,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强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商丘柘城有“面粉之都”的称号。漯河是我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如:双汇、汇通、众品等知名企业。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仅郑州及周边郊县就有30家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全、思念两家上市公司。为上述企业进行配套的中小企业多大上千家。

3. 河南速冻食品空间链分析。空间链是指产业链各环节节点、企业在地域上的分布。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在地理上集中在某个区域,称为产业聚集或产业集群。空间链按空间大小可分为全球链、全国链和区域链。

从需求链看,河南速冻食品虽然有少量出口,但主要还是面向国内消费者。因此,其流通环节也主要是在国内。速冻食品的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郑州及周边地区,因此,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产业聚集区。米、面、杂粮、蔬菜、油、肉原材料加工环节,也以河南为主,而作为基础材料的小麦、稻米、蔬菜、杂粮、鸡、鸭、鱼、猪、牛、羊也大都取自河南及周边地区。河南速冻食品空间链如图4所示。

4.河南速冻食品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指产业链各环节通过研发、设计、加工、储运、营销、销售等活动所带来的产品增值过程。速冻食品从基础的原材料,到初始加工、屠宰之后的米、面、杂粮、蔬菜、肉,再到加工后的水饺、汤圆、粽子、面点、春卷、馅饼等十几个系列、数百种花色品种。经冷链储运、商超冷柜到达消费者手中。速冻食品方便、卫生、新鲜,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地域、民族、人群的需求和口味。以2014年11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食品价格为例,小麦2.5元 / 千克,面粉4.57元 / 千克,稻米4元 / 千克,大米6.01元 / 千克,生猪13.5元 / 千克,猪肉25元 /千克,芹菜5.14元 / 千克,西红柿5.29元 / 千克,而水饺、汤圆、粽子的价格普遍分别在30~40元 / 千克、40~50元 / 千克、20~40元 / 千克。其价值增值,小麦到面粉增值1.8倍,稻米到大米增值增值1.5倍,生猪到猪肉增值1.85倍,面、菜、肉到饺子增值2.2倍,米到汤圆增值1.75倍,米到粽子增值3倍。这还不包括品牌导致的价值增值部分。

(三)河南速冻食品产业链安全分析

1.面向食品安全的速冻食品产业链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现阶段层出不穷,染色馒头、毒大米、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等等,无不牵动每一位消费者神经。过去,由于作坊式小微速冻食品企业存在,设备落后、缺乏监管,出现的问题较多。但在“散装速冻食品”退市后,产业重新洗牌,速冻食品采用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冷链储运,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但仍然存在速冻食品中含有“绳头、铁屑、沙子”以及霉变、二次封口、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事件,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

速冻食品产业链长,出现问题都归结给速冻食品制造商,显然有不合理之处。因此,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监管。在整个产业链中,速冻食品制造商相当于集成商。向前,对速冻食品的冷链储运、销售环节进行控制,避免速冻食品“二次冷冻”的情况出现,这是导致细菌过度繁殖的环节。向后,由米、面、粮、油、蔬菜、肉等加工企业对产品质量负责;再之后,由种植户、养殖户对粮食和禽畜负责。这样,每个环节出产的产品都不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餐品才是安全可靠的。

2. 面向产业安全的速冻食品产业链分析。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17。考察河南速冻食品产业,从产业环境、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等各个指标来看,处于安全状态。但从产业链安全的视角来看,仍存在以下隐患:

(1)基础材料缺乏规模化。基于河南农业土地分配状况,种植业、养殖业过于分散,规模化的基础材料供应基地较少。这就导致质量、卫生、安全监管困难,以及质量追溯困难。

(2)冷链物流建设滞后。低温储运是速冻食品的命脉,是重要成本组成部分,而整个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速冻食品企业往往自建冷链物流,各自为政,导致效率不能最大化。冷链运输、仓储二者分割,信息不能共享。

(3)流通渠道受制于人。由于我国流通领域对外资开放较早,大型商超外资控制比例已高达80%,而速冻食品作为相对高端的产品,大多在大型商超销售。

五、速冻食品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对食品新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电网、公路等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化发展,冰箱、微波炉、冷柜等已在小城镇、较为发达的农村普及,速冻食品逐渐进入县级城市、甚至乡镇。因此,速冻食品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为使速冻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下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1.政府引导、监督。基于河南产业、区位、人口优势,速冻食品行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聚集,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资源配置、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对食品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督。

2.行业协商、协作、协同。2011年12月28日,河南食品工业协会冷冻产业委员会在河南郑州成立。应加强行业信息共享、行业自律、服务企业,以大企业为龙头,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为做大做强速冻食品产业共同努力

3.培育原料供应基地。在政府引导、行业协作、企业自助、社会参与的背景下,建立若干原材料供应基地,尤其是蔬菜、杂粮等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原料品种。

4.冷链物流建设。促成规模化、储运一体化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发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减少车辆空驶绿、提升冷库利用率。

食品行业会计职责 篇5

2、负责复核酒店内部消费、免费用房和特价房订单是否正确、有效,并跟办相关工作;

3、定期检查厨房的菜单配料变化,对仓库和厨房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督导;

4、负责各种税金的计缴,按时完成税务申报以及年度审核工作,办理公司日常涉税事项;

5、负责监督推动公司进销存业务规范化,在执行过程中提出指导性意见;

6、负责酒店全盘账务处理,按时呈报会计报表;提供财务信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

7、审核营运部门各项费用及提成并保管;

8、月末主导酒店各部门物资盘点,加强对实物的管理;

食品行业的“工匠精神” 篇6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表示,食品行业目前正在尝试智能化转变思路,比如三全集团早就启用机器人代替人来包饺子,实现自动化,但包饺子的整体工艺还是靠人为去设计,因此需要培养高端、专业的设计人员。因此,智能化时代的食品工匠精神,并不局限于“亲自动手”。工匠精神只有加上智能制造业,才能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认为,应开展针对技术工人的质量技能培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强化质量人才基础。

“有关部门可通过提升食品行业工艺标准来塑造行业的‘工匠精神。”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负责人强调,“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工艺标准并不矛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下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对食品工艺标准做出设定,从营养标签上规范食品的蛋白、脂肪等含量,保证产品质量。相关标准的划分是按照品类来区别的,不同品类的食品有不同的营养价值界定。”

“目前,食品工艺标准正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成为规范行业行为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新途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说。据悉,湖北省卫计委于2015年底实施《武汉热干面》(方便型)地方标准。“为最大程度保持传统工艺及风味,标准根据热干面非油炸、碱性面、热风干的三大特点,设定了PH值、脂肪含量、酸价、黄曲霉毒素等指标,规定面块PH值范围为7.2至9.2。”简爱华说,“标准还规定,以芝麻(仁)为原料,或加入花生酱、大豆粉、植物油、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制成的半固态调味料,其芝麻(仁)成分不少于50%。”

湖北省卫计委工作人员指出,《武汉热干面》(方便型)地方标准实施以来,在湖北省市场上,凡产品名称标识“武汉热干面”的预包装食品,均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除包装类食品外,包括川菜、湘菜在内的菜系也推出了地方标准。目前四川省质监局制定了12项川菜的标准,并规定根据市场口味的变迁,将每三年更新一次川菜地方标准。重庆市小面协会通过原材料共同采购等方式规范小面标准。

目前,四川省质监局制定的《中国川菜经典菜肴制作工艺规范》收录了49道川菜代表作,涵盖回锅肉、咸烧白、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家常菜,该规范已被商务部列为国内贸易行业标准。以怪味鸡和红油鸡片为例,《规范》要求选取饲龄为1年左右的公鸡肉,在菜品制作完成后1个小时内食用为宜。而水煮类的菜品要使用郫县豆瓣,清汤则需用喂养一年以上的母鸡来炖食。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探求 篇7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餐饮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有食物原材料的采购、食品的加工制作、消费者进行消费购买这样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监管不力都会引起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和购买,在我国的自然生态大环境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水、土壤等方面都收到了影响。工业化的生产环境下,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土地中的金属含量超标,农业灌溉水资源的质量得不到具体的保障。在庄稼生长起来后,对于植物的杀虫农药又使用量超标等等,这是在植物方面。在食物原材料的肉类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其次,在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中,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过期食物的加工生产,完全罔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在最后的食品销售服务环节,餐饮行业人员对于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不强,并没有对食品进货设立一个专门的账册,有一部分人员拒绝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和食品安全质量的安全承诺制度,也不愿意在客人用餐结束或者购买结束时主动提供发票,或者直接拒绝提供发票,这样的话就造成食品采购无证可查,尤其是一些黑心作坊里流传出来的一些熟食制品。还有一些经营者食品安全的思想意识极差,缺乏专业的安全食品操作手法,极易发生食品污染。

一般进行食品投资时,资金投入都不大,餐饮业可以说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以家庭经营为主,因此在没有经过正式培训的情况下,对于食品安全方面也都不是十分看重。首先是功能分布不合理,操作间小不达标,各类功能区混在一起,尤其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次是卫生问题的不达标,废弃物的随意堆放,餐馆设备简陋,无法对于维持餐厅卫生,清洁设备配备不全,消毒设施落后或者基本没有,食物污染严重。最后就是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餐饮行业人员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认识,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到位。

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化食品原材料的购买渠道和安放。与此之外,建立供货商监管制度,严厉食品和其原料的造假和售假行为。“餐饮行业可以根据烹制各种菜肴的实际要求,制定各类原料的采购标准,并坚持使用[1]。”督促餐饮服务提供建立完整的进货加工售卖体系,在其中建立相关环节的发票提供和查验制度等,严格控制食品安全的源头。其次,对于食品加工环节的管理。将风险进到最低化。

首先就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按照不断更新的理念,进一步对餐饮行业中的各项制度。其次,尽快制定餐饮行业安全标准的脚步。还有就是执法队伍的加强和扩大。食品安全的监管的有效程度和监管队伍的质量是分不开的,做到公正执法。最后就是加强关于餐饮食品的安全培训。

我国食品行业贸易形势分析 篇8

一、进口食品贸易情况

(一) 主要进口食品种类及其贸易额

我国进口食品主要有乳品、糖、可可制品、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调味品、发酵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罐头等, 其中占进口食品比重最大的是乳品, 其次是糖。2014年1~9月, 乳品累计进口额56.18亿美元, 占食品进口总额的70.18%, 同比增长74.59%;糖累计进口10.64亿美元, 占13.3%, 同比下降22.39%;可可制品累计进口4.79亿美元, 占5.98%, 同比增长23.9%;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累计进口4.02亿美元, 占5.02%, 同比增长21.16%;调味品、发酵品累计进口2.01亿美元, 占2.51%, 同比增长34.87%;糖果、蜜饯累计进口0.97亿美元, 占1.21%, 同比增长13.83%;方便食品累计进口0.75亿美元, 占0.94%, 同比增长33.62%;罐头累计进口0.69亿美元, 占0.86%, 同比增长22.63%。其中乳品进口占进口食品比重的七成, 且进口速度大幅增长。

(二) 主要进口来源国贸易额及其增速

我国食品主要进口来源国家有新西兰、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古巴、韩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2014年1~9月, 由新西兰进口食品37.41亿美元, 占食品进口总额的46.74%, 同比增长94.1%;由巴西进口6.53亿美元, 占8.16%, 同比下降22.26%;由美国进口5.83亿美元, 占7.28%, 同比增长22.39%;在主要进口国家中, 新西兰占比最大, 主要进口食品为乳制品, 由巴西进口的食品主要是糖。其中由新西兰的进口呈高速增长, 而由巴西的进口出现负增长。

(三) 主要进口地区的贸易额及其增速

食品进口的主要目的地有天津、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内蒙、江苏、福建等省市。2014年1~9月份进口到天津17.27亿美元, 占食品进口总额的21.57%, 同比增长57.97%;进口到广东15.54亿美元, 占19.42%, 同比增长46.87%;进口到上海15.04亿美元, 占18.79%, 同比增长61.55%;在主要进口省市中除山东、辽宁和江苏长幅较小外, 其他主要省市均出现较高速增长, 其中浙江进口额增长最快, 同比增幅达69.06%。

二、出口食品贸易情况

(一) 主要出口食品种类及其贸易额

我国食品行业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罐头、调味品发酵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可可制品、乳品等。其中罐头出口占食品行业出口总额的35.24%, 其前三季度累计出口额23.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7%;另外调味品发酵品累计出口21.57亿美元, 占32.04%, 同比增长11.96%;糖果、蜜饯累计出口7.73亿美元, 占11.48%, 同比增长11.99%;方便食品累计出口6.12亿美元, 占9.09%, 同比增长4.64%;焙烘糕饼及谷物膨化·烘炒食品累计出口4.21亿美元, 占6.25%, 同比增长3.13%;可可制品累计出口3.14亿美元, 占4.7%, 同比增长26.79%;乳品累计出口0.54亿美元, 占0.81%, 同比增长31.75%;糖累计出口0.29亿美元, 占0.43%, 同比下降8.01%。其中除食糖出口出现了小幅下降外, 其他各主要商品出口均呈稳定增长。

(二) 主要出口目标国 (地区) 贸易额及其增速

我国食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有日本、美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德国、荷兰等。2014年1~9月, 对日本出口8.03亿美元, 占11.93%, 同比下降1.02%;对美国出口6.81亿美元, 占10.11%, 同比增长0.51%;对香港地区出口5.47亿美元, 占8.13%, 同比增长5.47%;对韩国出口3.47亿美元, 占5.15%, 同比增长31.77%;对马来西亚出口2.51亿美元, 占3.73%, 同比增长11.51%;对菲律宾出口2.47亿美元, 占3.67%, 同比增长11.18%;对俄罗斯联邦出口2.39亿美元, 占3.54%, 同比增长18.05%;由数据中可以看出, 前三季度我国食品行业对美、日市场出口增速缓慢, 对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等市场出口保持平稳或较快速增长。

(三) 主要出口地区的贸易额及其增速

食品出口主要地区有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新疆等。2014年1~9月, 山东累计出口额16.85亿美元, 占全国食品出口比重的25.02%, 同比增长13.67%;其次广东累计出口12.34亿美元, 占18.33%, 同比增长7.94%;福建累计出口7.18亿美元, 占10.67%, 同比增长4.48%, 上述三省出口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的一半以上。同期河南省出口高速增长, 增速达108.41%;新疆出现了负增长。

三、促进食品贸易增长的因素分析

虽然今年我国食品进口增速逐月减缓, 但累计进口额和累计增幅大大高于出口额和出口增幅, 表明我国是重要的食品消费国。

推动我国食品贸易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是我国政府已发布多项财政、金融政策, 尤其对小微企业提供了多项优惠;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 这些都是进一步扩大食品出口的有利条件;

二是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 关税大幅下调, 极大促进了双边食品贸易发展, 东盟现已成为中国食品贸易的第二大伙伴, 而中国与美国、巴西的食品贸易亦依然保持较大规模;

三是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进出口增长;

四是国内消费者对部分国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缺乏信心, 为食品进口创造了机遇。

四、食品贸易需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食品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食品进出口贸易中需要关注生产成本上升、进口食品安全等四大问题。

首先, 生产成本上升加剧出口企业生存压力。随着食品原材料、能源、运输、环保等价格的上涨, 食品原材料种植、养殖、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涨, 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其次, 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 给食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带来诸多困难。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的障碍。

再次,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进口食品大量涌入国内, 其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检出的不合格进口食品, 涉及有害生物、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超标以及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等, 其中也不乏世界知名品牌食品。

最后, 我国出口食品的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当前在我国食品出口中, 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出口的比重在增大, 而软饮料、罐头、酒等高附加值食品的出口量在下滑。当前在进口食品中, 初级产品占进口总值的六成以上, 进口增速迅猛, 反映出我国食品内需结构正在发生进一步变化。

五、食品安全问题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过食品安全事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一种食品的安全事件很容易扩散到整个世界范围内, 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 食品贸易中的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国际食品贸易关注的焦点, 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实行管制。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在于它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等一系列产品, 覆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到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因此往往会使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害。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出口国往往会提高对方进口产品的贸易壁垒, 从而引起贸易纠纷甚至贸易战, 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影响正常的贸易关系。可见,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食品国际贸易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威胁着贸易安全。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 涉及的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 运用于国际贸易中时呈现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因此在当前食品安全国际化的趋势下, 加强国际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各国之间的食品安全标准相互接轨和性能指标的一致性、检测方法和认证体系的互认在保障食品安全、消除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方面至关重要。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世界食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民众需要品质更高、更安全的食品, 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 中国的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注释

速冻食品行业 篇9

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甘肃清河源食品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 距省会兰州市150公里, 占地面积218亩, 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拥有清真食品许可企业、甘肃省储备肉活禽储备待储资格。公司以畜牧产业为基础, 是一家以清真牛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公司。公司主要从事牦牛和藏系绵羊的屠宰加工和相关熟制品的生产, 属于食品行业中的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细分行业, 公司已通过HACCP认证, 清真冷却排酸牛羊肉生产线项目荣获甘肃省食品工业优秀新技术成果奖。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1.95亿元, 营业利润0.464亿元, 比2011年分别增加了0.607亿元和0.156亿元。

1. 行业特征分析。

(1) 居民对绿色、健康肉制品的刚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饮食意识的加强, 牛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 肉类加工经历了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轨迹。速冻方便肉类食品发展迅速, 成为许多肉类食品厂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 传统的作坊制作向现代化工厂挺进;西式肉制品发展势头强劲;利用肉制品腌制、干燥成熟和杀菌防腐处理等高新技术, 开发出低温肉制品、保健肉制品等。近年来伴随着对肉牛、肉羊需求量上升的是肉牛、肉羊存栏量的下降, 这导致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牛荒”、“羊荒”, 也导致了牛羊肉价格的上涨。而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上升, 对绿色、健康肉制品需求上升导致的刚性需求, 是该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 很难复制的原料资源。公司产品的品种主要取决于加工原料牦牛和藏系绵羊。牦牛有很高的生产价值, 能为人们提供成本低、无污染、高质量的多种独特牦牛产品, 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牦牛肉类似于野牦牛肉, 肉质鲜美, 具有高蛋白质 (比黄牛肉高58.7) 、低脂肪 (比黄牛肉低69.8) 、低热量 (比黄牛肉低19.3) 、多氨基酸 (比黄牛肉多两种) 的特点。藏系绵羊归属藏绵羊这一原始品种, 有着和牦牛相同的生存环境和类似的营养品质, 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等特点, 风味鲜美, 肉质细嫩。公司所在地甘肃甘南草原的藏系绵羊有相当的种群资源, 为公司的屠宰和加工提供了最天然、最稳定的资源保障, 这种资源是不可复制的。

2. 行业准入分析。

丰富的活畜资源来源是屠宰加工行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牛羊屠宰企业来说, 公司所处地域牛羊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企业的准入。对牦牛、藏绵羊的屠宰加工要求公司生产加工地必须在生长牦牛和藏绵羊的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等产地。

3. 行业政策分析。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机构升级, 肉食产品的消费由量变到质变, 高端深加工市场逐渐扩大。上游牛源紧缺造成下游屠宰加工企业活牛供应不足, 屠宰设备产能利用率低。随着屠宰企业淘汰速度和行业整合加快, 国家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屠宰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小规模屠宰商贩将逐渐退出市场, 规模化屠宰加工企业的影响力增强, 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肉牛屠宰加工规模化程度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科技不断进步, 先进的屠宰及分割标准得到了推广, 产品品质和结构得到改善。

4. 企业价值链分析。

公司主要从事牦牛和藏系绵羊的屠宰加工和相关熟制品的生产, 属于农业食品行业中的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 采用国际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让消费者吃上真正放心的牛羊肉制品, 打造中国清真食品第一品牌。公司主要产品是冷鲜牛羊肉系列、分割冷冻牛羊肉系列、调理制品及熟食制品系列及高档活力牦牛骨肽胶囊, 共计四大类500多个品种规格。公司价值链基本按照以下三条进行。

(1) 牦牛、藏绵羊——部分育肥——规模化屠宰分割——冷冻贮藏——牛羊肉深加工——产品销售

(2) 集中收购 (牦牛、藏绵羊) ——屠宰分割——急冻、冷藏——批发销售

(3) 交易市场采购 (架子牛) ——短期育肥 (黄牛) ——屠宰分割——雪纯牌熟牛肉、羊排等, 或牦牛、藏绵羊深加工——高端市场

二、公司竞争优势、劣势分析

1. 进入壁垒——较高。

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屠宰加工行业不仅仅需要巨额初始资金投入, 而且从收购、育肥、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储运营销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 规模越大的企业需要的资金量也越大, 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屠宰加工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需要能够控制稳定充足的牛、羊资源和充足稳定的良种牛, 该行业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资源驱动型行业特征。由于穆斯林食品消费习惯的清真性, 对加工食品的人员、原料、流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限制了很多企业的进入。

2. 供应商力量——较弱。

我国肉牛肉羊的供应主要依靠单个农户, 因此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此行业黄牛、绵羊可四季屠宰, 不具有季节性, 但是牦牛、藏绵羊为草场放牧, 每年8月-11月为牦牛和藏羊大规模交易和收购时间。公司位于临夏市, 是中国牦牛、藏羊肉的批发集散地, 为公司的屠宰和加工提供了最天然、最稳定的资源保障, 这种资源是不可复制的。

3. 行业内竞争——一般。

本行业中细分市场主要是以黄牛、绵羊屠宰加工为主, 如五福、皓月、秦宝等, 都没有牦牛藏羊产品。而且甘肃及临夏周边冷冻和加工能力有限, 资源没有优势。我国牲畜屠宰行业集中度较低, 大量的牲畜屠宰依靠小规模企业或者个人屠宰户完成, 但是与大型屠宰企业相比, 这些小规模企业或个人屠宰户往往缺乏足够的牛羊肉储备设备, 因此其存货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年度内的销售。而大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资金收购与储存牛羊肉, 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对其低买高卖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 尽管该行业内存在大量个体及中小屠户, 但其并不能对大型企业构成实质性威胁。

4. 客户力量——弱。

肉牛、羊屠宰企业掌握着牛羊肉产业链中初级加工品的供应, 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在产业链中话语权很强, 因此客户力量较弱。公司就销售渠道而言, 冷冻肉客户主要为从事贩运牛羊肉的个体工商户, 冷鲜肉客户主要为从事餐饮行业的个体户和公司, 熟制品主要为从事批发零售的个体户和商贸公司, 其来源主要是正规屠宰加工企业。食品是个下游需求快速拉动上游生产的行业。

5. 替代威胁——中。

由于牛羊肉与猪肉、禽肉及鱼肉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 如西北的广大地域, 由于饮食习惯及宗教信仰造成了猪肉、禽肉与鱼肉无法替代牛羊肉, 在这些地方牛羊肉替代威胁很低。

三、结论与建议

拥有资源优势的特色食品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 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就本案例而言, 由于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明显的资源驱动型特征, 进入壁垒较高;由于农户谈判能力弱, 即供应商力量弱;由于从事贩运牛羊肉的个体户和从事餐饮行业的个体户、企业谈判能力弱, 即客户力量不强;由于区域性消费特点, 使猪肉、禽肉及鱼肉等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处于中等水平;细分市场中以黄牛、绵羊屠宰加工为主如五福、皓月、秦宝等企业, 都没有牦牛、藏羊产品, 对公司未形成较大威胁, 本地区存在的大量个体户, 由于受规模、资金及技术等限制, 还不能对公司构成实质性威胁。因此, 笔者认为公司在本地区处于优势地位, 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实现持续发展。

食品相关行业环保设备发展分析 篇10

一、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厨余垃圾成为了影响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 一般家庭处理厨余垃圾的方法就是依靠下水道或者垃圾箱排放, 有些环保意识差的人更会随意丢弃垃圾, 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更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处理厨余垃圾的不良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 为了有效保护社会环境, 减少厨余垃圾的危害, 许多家庭和餐饮业厨房开始使用食品垃圾处理器, 它不仅降低了厨余垃圾的危害度, 也实现了垃圾的废物利用。

(一) 家用垃圾处理设备

人们生活中的剩饭剩菜掉入水槽是很常见的, 长期下去不仅会造成下水道反味, 更易造成下水道堵塞。有一名家庭主妇曾说过:“如果可以把垃圾直接处理掉, 像水一样直接排走多好”, 厨余垃圾处理机就是这样一款垃圾处理设备, 它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把垃圾食物和残渣磨碎, 然后就可以直接用水冲走, 而且厨垃圾处理器的安装和使用都很方便, 它占用空间小, 处理能力强, 有广泛的使用空间。但是, 尽管我国政府正在极力宣传和推广厨余垃圾处理器的优势作用, 但是其实用率却还是不高, 有关部门统计得知:2015年全国民用垃圾处理器的使用量约500万台, 这与我们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前期购买费用高。普通的食物垃圾处理器费用约2000元/台, 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造成消费者购买力降低;第二, 日常使用费用也很高。在日常生活中, 垃圾处理器的使用率是很高的, 它需要消费电能和水能, 这也成为了日常开销的一部分, 使用费用也给一些家庭带来了一定负担, 因此, 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推进速度还比较慢, 这需要政府进行宣传和扶持, 否则就会阻碍环保发展的脚步。

(二) 企业用垃圾处理设备

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 垃圾处理也面临着产业化发展, 如何把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成为了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方向, 只有将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 建立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 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 才能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得知:“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些粮食浪费造成的厨余垃圾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把这些厨余垃圾进行合理处理, 让垃圾食物变废为宝, 那不仅有效减少了食物浪费, 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 我国厨余垃圾处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多数企业的处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这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机会, 一些严重的食品问题不断出现和扩大。在3月17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地沟油问题, 记者采访了武汉工业学院的何东平教授, 何教授指出:“估计我国每年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 而地沟油中有害物质黄曲霉素, 它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这一报道一经公布, 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厨余垃圾处理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要支持和鼓励垃圾处理企业的发展, 采取资金扶持和奖励的手段来激励企业的建设, 让企业可以使用垃圾处理设备对厨余垃圾进行加工和生产, 生产出人们所需的有机肥料, 这样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厨余垃圾排放量, 又提高了废物利用率,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厨余垃圾处理技术也会不断进步, 垃圾处理产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快, 厨余垃圾带来了环境问题也会日益改善。

二、环保烧烤设备的发展

无烟烧烤机是一种节能环保烧烤设备, 它可以对羊肉串、鸡翅、海鲜等进行加工, 让人们尽情的享受到美味烤串。目前, 烧烤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 尤其是街边烧烤更是最为火爆, 人们在夏日的夜晚坐在街边享受着烧烤美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露天烧烤使用的燃料多为木炭或焦炭, 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煤烟、煤渣、煤灰, 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而且在烧烤过程中, 油脂、肉渣、调味品在燃烧时也会产生大量随烟气排放的污染物, 使摊点周围弥漫着危害身体健康的气体。同时, 烧烤过程中产生的油脂、煤灰污染地面, 影响市容环境。目前, 许多城市开始严格控制街边烧烤问题, 采取了行政处罚手段来制止露天烧烤行为, 但是却收效甚微。在政府环保政策的引导下,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露天烧烤对环境的危害性, 开始使用环保烧烤设备来进行烤串, 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也说明了人类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 不久以后, 无烟烧烤设备就会被普及, 无烟烧烤也就真正的得以实现。

三、净水设备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演越烈, 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也在不断的被破坏。在2014年, 环境监测部门对兰州市自来水厂水质进行检测后发现, 苯含量已经超过正常值两倍, 结果被公布后就引起了社会恐慌, 当地人民把超市的矿泉水抢购一空, 这种事件不光是在兰州地区出现过, 别的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水质污染问题, 可见,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境问题, 人们的身体健康已经受到了威胁。人们开始对水质有了更要的要求, 弱碱水、富养水、电解水、矿化水等种类的水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商家也开始推出各种品牌和功能的净水器。随着水处理设备的广泛应用, 人们确实喝上了放心水、满意水, 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食品机械设备的发展。

四、结语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句空口号, 它需要我国政府、企业和公民都去做对环保有益的事, 特别是食品行业更要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多使用环保设备来处理生产垃圾和食品垃圾, 让企业生产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 达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波.食品机械并行式绿色设计[J].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7 (03) .

[2]徐景珩.在包装和食品机械行业开拓环保设备和技术市场的探讨[J].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0 (05) .

品牌调查活动深耕食品行业 篇11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曹树民告诉《中国名牌》:“从食品供应短缺,到世界食品工业生产大国,我国食品工业整体面貌发生巨变。目前,我国许多食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或是世界前列。但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还不是食品生产强国,国际知名食品品牌缺失。”

曹树民强调,我国要想从食品生产大国向食品生产强国迈进,需要大力推动食品工业的科技进步,增强食品企业品牌创新意识。在营销、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强产业链间的相互协作,真正实现“品牌创造价值”,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据介绍,目前我国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果汁及果汁饮料、啤酒、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均在世界前列。而“2015消费者最喜爱的食品品牌调查活动”也将面向我国食品领域产量排名世界领先的门类展开调研。

对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刘治介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按照有关标准及要求开展国家级食品示范企业的评定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品牌意识并形成品牌价值。

在此次活动中,光明国际·益民食品集团总裁吴通红表示,益民食品集团多次收购海外食品企业,为光明集团的品牌传承和发扬做出新尝试。目前,益民食品集团已收购翡丽百瑞(FILIPPO BERIO)90%的股权。据介绍,意大利橄榄油品牌翡丽百瑞有近150年历史,在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也是美国、日本、英国市场的橄榄油主要品牌之一。

“自并购以来,我们学习了该品牌传承百年的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质量控制等传统,未来将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机械国产化自主创新等高新技术。”吴通红介绍,“2006年翡丽百瑞全新投产以来,产值达3亿多欧元,目前产品种类达110余种。被收购的翡丽百瑞将坚持原瓶原产地(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卢卡)进口,继续保持其甄选、制作、销售高品质食用油的传统。”

“成功的品牌必须以品质为基础。品质有缺陷的产品,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喜爱。甚至上百件产品中,只要一件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品牌形象。”参评企业代表加多宝饮料公司品管部负责人彭群国表示。

彭群国指出,加多宝实现了产业链360度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从农业种植到包装营销的全产业链环节确立了安全生产标准。来访者可在加多宝北京总部参观到产品的生产全流程,且加多宝目前已实现了产品罐装、消毒、包装各环节的数字化管控。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初探 篇12

1.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一是转变观念,形成业务与技术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二是全面完成在建信息化项目,基本建成新立项信息化项目;三是重点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监管力度和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完善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制度,促进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2.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 网络建设夯实基础,电子政务系统稳步发展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利用两年的时间成功搭建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局系统内部网络互联互通。并且充分利用市电子政务外网和社保网络平台的优势,建成了覆盖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包括区局的二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了机关与直属机构、区县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宽带互联。先后完成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及安全项目和业务宽带专网建设,完善、完成了门户网站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得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电子政务公开平台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2.2 业务系统不断拓展和深化

食品药品监管局及辖属区局及直属机构各自建立了单位网站,形成了一个统一、规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网站群。注重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的质量。各类业务系统逐步建立起来,不断推进行政许可、药品监管、医疗器械、化妆品报备、不良反应监测等各类业务系统的深化和使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效果日趋明显、政府对电子政务的依赖性逐渐增加。

2.3 注重资源整合,克服信息孤岛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类业务系统增多,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交错,形成了数据之间互相引用,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实行了标准和规范的制定,首先完成药品编码规范,对上万品种的药品实现了统一编码;对监管相对人实现了统一的企业编码,并预留了省和国家的编码,使企业信息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对药学技术人员采用了统一使用RFID技术的编码,有效解决了监人员的难题。

2.4 运维外包服务,初见成效

对日常性电脑维护尝试推行网络及硬件系统维护外包,分解服务对象,为系统内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软硬件日常维护,实现了网络及硬件日常维护规范化、流程化;对业务系统维护实行日常维护外包,由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提升了故障响应速度,更有效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3. 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虽然领导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但是部分下属一线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信息化等同于电脑化。由于基层人员的工作繁忙,往往只用电脑录入或记录日常工作,并没有形成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概念,反而认为多此一举,徒增工作量。有的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依然沿用以往的工作流程。造成了设备、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的曝光度增加,监管对象的维权意思日益提高。如果政务工作没有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随时会招来监管相对人的投诉或者反诉,有时媒体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令简单的事态复杂化,这为政府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三是社会公公众要求政务公开、政府透明的呼声愈加强烈。由于传统政府的形象更趋于职能型政府,在新形势下,政府也需要转变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这给政务公开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体制性障碍,影响长效机制。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之间,都存在着资源是否共享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各部门出于自身规定或保密等要求,不能全面提供所需信息,导致无法查证真实信息。而且每个应用系统都有可能因为政策变化、机构调整或者顺应新形势的要求而进行功能调整、整合、拓展。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使得系统建设停滞不前。

4. 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究

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把依法行政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结合,推动政府职能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坚持以业务为导向,以技术促服务的理念。

4.1 信息化建设应抓住机遇,明确方向

随着近年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监管要求的调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努力促进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主线,继续巩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对“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远景规划,力求全面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监管的目标。并且用信息化应用促监管模式发展,对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持久性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4.2 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加强培训

建立信息化建设及维护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积极组织、参加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政府部门公务员得信息化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应该参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公务员的监管技能、执法能力、英语水品等这类培训,对公务员进行专项的信息化建设培训,并将这类培训列入公务员学分制进行考核。对基层公务员、进行信息化建设历程,信息化项目申报等于业务息息相关的培训,培养一支即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4.3 信息化建设应广泛宣传,消除误解

除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业务部门和监管相对人,还应该对社会公众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借助媒体喉舌,及时地让公众知晓政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的便民措施、新的公示公告,大力宣传网上办事、电子政府,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价值。让我们的政务门户网站成为公众了解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首选渠道,消除公众对视频药品监管行业的误解,树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4.4 信息化建设应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各政府机关、各部委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部门和部门之间应该着力消除体制障碍,本着资源共享、杜绝重复建设的原则,积极拓宽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在政府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在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这样不仅能合理地利用资金,避免造成浪费,,还能继续使用原来资源,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只有排除了由体制障碍引起的信息孤岛现象,才能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优势。

信息化建设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任众道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认知、探索、实现一步步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利用信息化为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只要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药品监管,切实把科学监管理念贯彻落实到监管工作的全过程,以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监管工作。就能打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本文对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食品药品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最后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究。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俊安.关于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药业,2008.17(6)

[2]王粤.依法行政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

[3]曹艳秋.关于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世纪桥,2010.196(5)

上一篇:城市格局下一篇: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