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维

2024-09-08

观察思维(精选11篇)

观察思维 篇1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编写上注重观察,强化操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表象,依靠已经形成的表象理解、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这一认识规律,结合观察、操作、表达、思维四个方面,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使观察成为思维的源泉,操作成为启迪思维的手段,语言成为表达思维的工具;使学生真正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1. 让学生学会有次序地观察

刚入学的学生虽然已经会看图,但时常有一定的随意性,往往只能看出图中比较明显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有目的、按次序地观察,学会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去观察。以《乘法的认识》为例:观察课本上的插图时,首先从整体出发,让学生讲出这幅图的图意,并结合反映学校生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意,点数图中各种事物的个数;再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按照次序分别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

2. 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常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往往停留在单一角度上,不能灵活地、多角度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只停留在知觉和表象阶段,观察形式的机械化产生了思维误区点。例如学生对于“画一个任意角”都能够熟练地操作,而对于“画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却经常出错,特别是在判断一个角的分类时更是一头雾水,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抓住“角”这个观察对象的特点。

二、操作学具,领悟新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通过手脑并用,就可以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 在操作中积累动态表象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是过程、情境形式的动态表象,这不仅对于抽象概括概念、规律与方法极其有利,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例如:教学《减法的意义》时,教师先拿出了画在纸上的飞机图形,在外面画一个圈;然后演示飞走了1架,同时在这架飞机的外面画上虚线圈表示它已飞走;学生完成观察、操作后,要求学生把纸飞机收起,回想刚才演示的情境,学生对“减法的意义”的理解会异常深刻。

2. 在操作中发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照算式32-18进行学具操作:要从32根小木棒里拿走18根,应该怎么拿?学生在操作中很快就遇到难题:个位上的“2”不够减“8”,怎么办?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完整地复述出来,结合列竖式计算讲清算理,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当十再减”的算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抽象表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三、语言表达,内化新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惜花大气力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解题思路、说明原因、归纳解答方法等,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内化新知含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让学生观察事物、图片或直观教具并说出这些直观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两类看图列式的题目,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异同点,通过观察、分析、判断,讲清思维过程,促进有序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找到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途径,掌握思维过程。

2. 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所汲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与经过压缩和简化了的概括性语言,上升为抽象思维并达到内化的目的。例如教学“9+7”时,教师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从右边的7个红色三角形里拿出1个到左边的黄色三角形中,9个黄色三角形和1个红色三角形组成10个三角形,再加上右边剩下的6个红色三角形,得出16个三角形”,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中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

3. 根据算式说算理或计算方法

讲授新知识时,凡是学生能说出或经过教师启发能归纳出的内容,都要让学生充分去说明思维过程,而且尽量做到多数学生都表达。以“20以内退位减法”为例:13-4,教师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13?4+9=13,所以13-4=9,进而引导学生减数加几得被减数,结果就是几。

4. 根据错题讲原因

教师可设计学生易错的题目,并请学生说明犯错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把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达到突出本质特征的目的。例如“37+58=85”,不仅要使学生知道错了,而且要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即个位“7”加“8”得“15”,和的个位上写“5”,要向十位进“1”,注意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把观察、操作、表达、思维有机结合,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观察思维 篇2

利用思维导图做观察力训练的一般步骤:

1.先观察全貌,得出总体印象,找出总体特征;

2.找出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3.观察各个部分的重要细节。

4.观察要勤于记录。有记录才可以据此作出必要的总结。这些总结可以作为下次观察的基础。

屠格涅夫,他观察得非常细致: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的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闪闪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掠提耀眼的银器。可是,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训练1

随便在书里或杂志里找一幅图,看它几分钟,尽可能多观察一些细节,然后凭记忆把它画出来。

训练2

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你可以听到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小声音,有的是家里的,其他是邻居家的还有街上的、河里的或你住的那个地方的声音。在多数噪音你是熟悉的,但要把一种和另外一种区别开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这类练习的话,请辨别一下这些声音。

训练3

仔细观察 开拓思维 重视评价 篇3

一、借助句式训练,练习写句

低年级学生习作以写句和写话为主。写话,不仅要求学能写流利、通顺、正确,还要求学生能使用一些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一二年级学生写话的起步阶段,认真在教学中挖掘典型的句式,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句式运用水平,学会用一些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主要用两种情况,一是句型模拟训练。比如学习到疑问句、感叹句、因为——所以句式、连词成句等,让学生练说仿写。二是词语仿写运用。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好词、好句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方便条件,如:AAB式、ABAB式、AABB式等,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填空训练。大量的句式训练为学生写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生活观察,引导写话

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我们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要积极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写话兴趣,大胆地写出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做到“我手写我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田野找秋天,观察秋天。因为学生自己参与了,所以写出来的话也活了。

三、借助口语交际,以说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他认为:嘴里说的是一串包含着种种意思的声音,笔下写的是一串串包含种种意思的文字,那些文字就代表说话时时候的那些声音。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这一凭借的优势,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因为有了对话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比较丰富,句子比较完整、通顺。比如“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时,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了很多种办法。之后老师让学生写话,学生们基本上都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了。而这应该是课堂口语教学发言的再现。

四、仔细观察,看图写话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看图写话素材。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观察插图时大多没有方位感,顺序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图目的不是很明确,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意。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根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五、开拓思维,想象写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喜欢听童话,喜欢讲童话,细选编童话。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可以用使编童话故事的形式使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了《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我抛下一个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花生真的被谁摘走了吗?小松鼠最终找到花生没有?请你们回去编完这个故事并写下来。”学生们一个个迫不及待,想一展身手。其实只要用心,我们身边的写话教学机会有很多

六、重视评价,增强信心

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低年级的学生更在意老师的评价。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会让他们心花怒放,信心大增。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物,有闪光点,哪怕就一个词语写得好,我便会给他们打上大大的笑脸,写得越好,笑脸越多,学生写得优美的词句我还会用大波浪标出,学生看了都激动不已。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把好作品读出来,一到这里他们就特别激动。另外,我在班级中专门开设了“妙笔生花”专栏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这对学生无疑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 写作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应该源于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那就让我们携手给孩子一片绚丽的天空,放手让他们用笔去抒写自己多彩的童年吧!

总之,在低年级写话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说些情境,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当适当放低习作门槛,以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为主,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爱写、会写、能写得精彩,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一个诗人!

关于高中写作思维训练的观察 篇4

笔者以“思维训练”为线索, 搜集了近三年发表在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高中写作思维训练的课例, 并对优质教学课例进行了梳理和观察, 将思维训练课程归纳为两类导向, 一是“思维唤醒情感”, 二是“思维提升技巧”。

第一类导向偏向于解决写作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针对学生写作假大空等现象, 这一导向即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内在写作动力的激活。在教学目标中的常见表述有:“开发写作动力”、“激发写作热情”、“体认生命与写作的关联”、“提升公民素养”或“养成对时事的批判思维”等。在这一导向中, 教师尤其关注教学材料中情感价值因素, 把学生的自我实现看作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从是否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角度去考量, 而不是从是否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发展的角度考量”[3]。

第二类导向则偏向回答“怎么写”的问题。常见的教学目标表述诸如:“加深思维深度”、“增加文章的说服性”、“突破套题思维”、“学会思辨地论证”等。这一导向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生对具体范式的运用和迁移。例如有教师依托于议论的四种段落样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怎样, 进行目的性很强的思维训练, 即通过15 个范式语段启发学生运用证伪思维、因果逻辑思维等技巧进行写作。[4]也有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矛盾思维写出深刻的句子, 来实现语言技术层面的深刻性。[5]

两种导向都以“思维训练”作为课程价值的基点, 所以它们都远离了以教师讲授和试题训练为主的应试主义取向, 体现出了认知过程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结合。[6]相比于中国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写法技能训练, 思维训练课堂确实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课程价值取向上。然而相比于西方, 当前的“写作思维训练”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水平上, 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完善。

(一) 思维方式的教学序列无规范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抽象而复杂的认知技能, 思维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流行于高中写作教学课堂上的四种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 (1) 联想与想象, (2) 比较与鉴别, (3) 质疑与辨证, (4) 透视与逻辑。

一方面是这四种思维方式的命名没有规范统一而带来混乱, 诸如”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探究因果“等表述, 教师面对不同材料会有不同说法, 就使学生陷入了概念的泥沼里。另一方面, 这几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着合理的教学序列, 目前没有教师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过总结。大多数的课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选择教学的思维方法, 往往与他们选定的材料内容有关, 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写作课上存在多种思维方法的组合教学, 缺乏长期的训练教材和计划。

(二) 思维训练目标的混搭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 思维的发展是无处不在的, 发展水平的外显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正是由于思维的这一特点, 如果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就会设计出一些伪思维训练课堂, 即教学目标和思维训练目标是貌合神离的状态。

例如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 思维训练目标是提高多角度思维能力, 然而课程实践中却是由教师主导性地提示学生从材料的正面、侧面和反面去分析立意。[7]这样一来, 学生没有真正的机会去主动锻炼多角度思维能力, 本质上还是被动地进行机械化地模仿。

(三) 思维训练策略的单一

当我们把这些思维训练的过程抽象化, 就会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或是什么样的教学顺序, 最终训练目标的达成唯依赖两种因素:一是材料的激发效益;二是教师的言语效益。笔者认为, 只有深入地分析这两种因素内的层次, 进行排列组合的尝试, 才能使思维训练的策略逐渐趋于多元化。

我们十分鼓励拓新, 但对于思维训练课堂上习焉不察的环节, 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 那么这块高地的后来者们将很可能迷失在低效重复的境地。综上所述, “思维训练课堂”正处于大可钻研的阶段, 期待尽快有研究成果能够为高中写作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参考。

注释

1[1]章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10月第10期第3页.

2[2]薛朝玉.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责任[J].学语文.2015年第3期第11页.

3[3]黄荣华“.这天”藏在哪里?---《12月10日这天》讲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30页.

4[4]茹清平.议论文:要有思想的“含金量”---议论文段落写作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55页.

5[5]张华.把作文写深刻---运用矛盾技术, 写出深刻句子[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68页.

6[6]李丽华高凌飚.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刊.2011年4月第64页.

点观察之“火”,燃思维之“光” 篇5

关键词: 小学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觀察方法    指导策略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能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将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具有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感觉,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观察法很早就为人们所采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所说的“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指用观察法认识人。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源头,也是任何新发现、新发明的入口,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方法。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关键在于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和指导科学的观察方法,并将思维活动融汇于整个观察过程中。

由此,我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设计趣味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将观察活动变为自觉的行动,在观察活动中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对观察结果的急切期待。然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漫不经心,无精打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观察只是被动地应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培养观察兴趣入手,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活动。

1.利用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

春天,学校开展种花、种树活动,秋天,到果园采摘等,学生在参加以上形式的活动中,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现象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还未开放的花蕾,通过浇水、施肥,几天后开成一朵大红花;中午花圃中的月季发生了萎蔫,傍晚通过浇水,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萎蔫的月季又挺直了,恢复了生机;一株含羞草一经触动,就会合起来甚至下垂,像少女一般。为解释上述现象,学生自然会认真观察,希望在观察对象上找到正确答案。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找答案。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创设矛盾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研究之前,先让学生观察附近几个小区的停车情况,初步产生疑惑,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带进课堂,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等,再回到小区里去观察,进一步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教师在学生观察前先把问题提出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在观察中就会积极努力地寻找答案。

3.设计体验游戏,吸引学生想方法。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正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孩子的活力得到了释放,兴趣得到了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最初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的时候,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体验式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观察的兴趣。例如:设计“搭桥过河”小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合作完成游戏。活动前,教师只交代游戏规则,不作任何指导。在第一次全班比赛中,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比较快,而有的小组则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此,学生自发地产生了“怎样才能快速地完成游戏?”的念头。在接下来的几次比赛中,他们在完成游戏的同时,还能留心观察其他小组的方法,比如:每一块搭桥的平板怎样传递、对岸的同学如何衔接、动作的精准度和速度怎样权衡,等等,这些都会吸引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观察能力的培养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游戏,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被大大调动。

二、调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1.平面观察,引导有目的地观察。

养成观察习惯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读图练习教给学生一些有效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有效地观察事物,比如:在“寻找几幅图画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并做适当标记,而不要毫无顺序地胡乱比较。先按照图片顺序一一观察,再从某一个细节的角度仔细观察,最后总结出图片中的异同点。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度,迁移到生活的其他现象的观察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通过观察画面,习惯性地找到类似现象的细微差异,有利于调动在其他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在强调主动探究学习的新课改背景下,这种能力无疑显得尤为重要。

2.立体观察,引导多感官地观察。

在前阶段观察方法的反复训练以后,学生的观察意识渐渐增强,能够主动地认知事物。在大自然中,许多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事物,能吸引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行的立体观察。例如:四年级的观察活动课《种子的秘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张图表: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再进行小组交流并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

学生首先要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够细致地填写表格,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和触感不仅是用眼睛看就能够完成的,还要结合触摸的感受去体会。在填写表格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调动所有感官观察,然后表达。

由此,诸如《水》、《神奇的瓶盖》、《人民币的奥秘》、《水杯的音乐》等教学活动中,学生渐渐学会立体地观察静态事物,利用看、闻、尝、摸、听等方法的结合,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在体验中成长,轻松快乐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发现每一个事物的自身特点,发现事物间的微小差异。

三、由现象到本质,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结合

观察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观察活动本身是一个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提出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提出疑问,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在五年级的《广告与生活》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广告,发现广告的特点,进而思考:广告,你信还是不信?首先,我有意识地播放几组平面广告,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广告的分类。接着,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广告,思考:广告哪里吸引了你?讨论中,学生初步感知广告的作用:1.广而告之,传递信息;2.介绍知识,指导消费;3.刺激消费,增加销量;4.陶冶情操。此时,学生纷纷被广告的精彩吸引。此时,再次出示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瞬间引发学生思考:到底甜还是不甜?此时,我分发课前准备好的白开水和农夫山泉水,学生在小组里喝一喝、议一议,全班交流时众说纷纭。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梳理出一个观点:广告,不能全信,应该辩证地看待。

在这个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地循着观察的步骤,一次次产生新的思考,这是多么珍贵的“实践出真知”的课堂体现。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由整体观察众多广告,到具体观察个别广告;从观察广告表面的精彩,到思考广告内容的可信度有多高;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其思辨能力螺旋上升。

观察应与创造性思维结合 篇6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生活充实的涵义, 应是阅历得广, 明白得多, 有发现的能力, 有推断的方法, 情性丰厚, 兴趣饶富, 内外合一, 即知即行, 等等。”也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 写出有“真情实感”, “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这就强调把创造性思维融入观察过程之中。观察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大体有如下五种方式。

一、察形索神

所谓形, 即人、事、景、物的外在表现;神, 即寓含于形之中的内在精神。也就是通过感知客观外在的形、态、声、色, 主观上创造性地发现特点、规律, 发现美。“生活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已成为创作者的共识。

观察人物, 应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观察, 发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杨朔说:“我经常观察人的活动……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及生活习惯上去更多的掌握他的性格。……我特别注意的却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有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这样写道:

天还未曾大亮, 嫂子一声不响地送我绕过山梁, 直到看到车站时才停下来。“我现在要回去为妈妈煎药了, ”说着将攥在手里已很久的拾元钱塞到我手里, “拿着, 我知道你没有钱。”这时我才发现, 她那双有补丁的鞋又开了一个口子。我执意不要, 最后嫂子又说, “拿着吧, 等你以后有出息再还我。”说完, 转身去了。望着她消失在晨雾中的背影, 我读出了因为家庭贫困而未曾上过学的嫂子对知识的崇拜。

如果对生活熟视无睹, 那么再好的素材也会悄悄地溜走。

观察景物, 可通过景物特征的观察, 体验出人文品味。巴金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光明, 获得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茅盾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观察中, 解读出边防军民那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以及坚强不屈、团结向上的品质。一位考生从山水相依中体察到, 水绕着山才有了灵性, 山傍着水才显示风骨, 这正是人类互助互利思想的体现。

二、穷本溯源

大千世界, 多姿多彩;生活纷繁复杂, 变化多端。人们接触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或结果。光靠耳闻目睹是无济于事的, 还要辅之创造性的探索。穷本溯源要求观察者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结果检查过程, 探究原因, 从而或揭示真谛或提出解读方案。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段佳话, 前苏联作家希宁在饭馆里观察一个刚进门的人, 他看到这个人灰色衣服, 领带上有小花点, 小指上的指甲不正常, 眼睛总是东张西望, 精神也不振作。希宁推断, 他是个骗子。后来调查得知, 这个人果然是个声名狼藉的骗子手。

作家大多是穷本溯源的高手, 中学生当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得经验。请看一个中学生是这样探索一个自然现象的存在原因, 并提出深层次的思考的:

鹿吃草而被狼吃。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 照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 鹿大量繁殖, 越来越多, 首先遭殃的便是草, 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 鹿也难逃厄运。所以, 狼吃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 但实际上对鹿的种族延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 我们应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人们应当警醒的是:乱砍滥伐、恣意捕杀等行为将给人类带来危险的后果。

三、探幽发微

细微之处见精神。观察生活, 切忌浮光掠影, 应对细节充满浓厚兴趣。探幽发微强调从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场面细节、景物细节中创造性地开掘出人、事、物的全貌, 以小见大。

鲁迅堪称一位出色的观察家, 他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把对人物细节的观察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的结合发挥到极致, 他笔下祥林嫂三次眼神勾勒即是有力的佐证。读者不会忘记《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在弥留之际举着的两根手指头 (那是在放大“吝啬”) , 也清楚记得茹志娟《百合花》里新媳妇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破洞的情节 (那是在昭示纯洁和美丽) 。

细节常常成为探视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 请看一考生作文:

在绿色齐膝高的秧苗中, 那个泛着微黄的圆是那么引人注目。那是在田间劳动的父亲戴的一顶草帽, 这顶跟了父亲几年的草帽, 随着父亲, 一下一下地向前挪动着, 伴着春夏之交的热风, 迎着烫人的烈日, 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的映衬下, 缓慢地向前移动着。不知是雨水的冲洗, 还是酷日的曝晒, 这顶草帽已经泛白, 那些原来清晰的纹路已经变得模糊了。就是它, 为父亲遮住了风风雨雨, 挡住了毒日的侵袭, 在大地上播种, 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希望。

草帽是劳动场面中的细节, 本是无情物, 却注释了父亲勤劳、俭朴、求实、奋进的品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一滴水, 可折射太阳的光辉。

四、求同辨异

观察人物和事物, 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异中求同, 同中辨异。黑格尔说:“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 如橡树与槐树, 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 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 是能看出异中之同, 或同中之异。”比较的过程就是创造思维的过程。

求同, 就是要从观察对象中抽象出普通性、规律性的东西。鲁迅的“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即是对求同的经验总结。

辨异, 就是要思考观察对象的差异, 从中发现特点, 发现个性, 或发现矛盾, 发现问题。艾芜是这样比较人的性格的差异的:“比如听见对方厉害的话, 暴躁的人就会按捺不住, 脸红筋胀地发言反对;有涵养的人便会镇静异常, 从容不迫地加以辩驳;爱生气而不喜欢讲话的人又定会一言不发, 脸变青了, 紧紧咬着嘴唇;世故很深的人就装得满不在乎的样子, 只微微的冷笑一下;胆小的人就脸色灰白, 禁不住冒冷汗;老实的人便局促不安, 手足都不晓得放在哪里的好。”

五、联想生发

联想生发, 就是由眼前事物生发开去, 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相近或相反的别的事物, 或者引发某种感情。

没有联想, 就没有创造。联想生发的实质在于由此及彼, 展开神思的翅膀。“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是此方式的理想境界。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新颖的比喻正是作者观察时由此及彼联想的结果。秦牧在《土地》中, “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 时间从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直到现在, 地域从中国到太平洋各岛屿。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和事, 可谓是神思飞越。

在题为“墓”的一篇作文中, 作者来到外祖父墓前, 曾经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的外祖父躺在里边, 眼前是一块稍带倾斜的碑, 上面只有立碑日期, 没有墓志铭, 墓前也无供品。默立静思, 联想到一个一个意义深远的有形与无形之墓。因相似而联想到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魏冯公侯之墓中的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的莎士比亚的石棺, 这些墓朴素却辉煌无比;因相关而联想到邓小平、周恩来、王震无形而广博的“墓”, 连墓地都没有却博大而永恒;因相反而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 其间珠宝尸体被盗, 这些墓富丽堂皇却丝毫没有光彩。作者感叹:要追求美丽而永恒的人生, 在生前将永恒的墓立于人们心中。

写作中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 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要有具体的目标, 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观察对象,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还要选择好观察点, 观察点可以是定点, 也可以是动点。定点观察就是选定一个观察点后不变动观察点, 即在一个场景中观察。动点观察是根据观察的需要移动观察点, 观察过程分散在几个场景中。动点观察实际上是两次以上定点观察的综合。

其次, 要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所谓全面, 即既要进行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 又要进行不同环境、不同场合的观察, 还要把观察对象放置在它所处的特定的背景中去观察。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细致, 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细节, 抓住它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隐蔽的特征。看, 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再次, 要捕捉事物的特点。既要观察事物的共性, 更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殊性, 要抓住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所在。每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当某一事物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时, 我们就要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发现和观察它的特点, 然后紧紧把握住这一特点, 对事物进行说明或描述, 这样才能说得准确、简洁, 描述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 要学会分析与综合。分析, 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 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思考, 才分清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总体上去把握,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无论是分析还是综合都属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 如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等。

其次, 要学会想象与联想。写作常常需要想象和联想。作者通过想象、联想, 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想象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各种不同的事物反映在大脑中, 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想象与联想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使中心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 而且能使有些不便明说的内容得到间接或艺术的体现。

再次, 要学会创造性思维。文章贵在创新, 在思想正确的前提下, 要敢于脱出窠臼, 求新求异。因此, 以创造性思维从事写作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 认识事物, 要敢于质疑, 学会“反弹琵琶”, 突破思维定势, 因为没有怀疑, 就不可能创新。

观察思维 篇8

一、动手操作, 培养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操作,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物体观察, 了解看到的形状与正方体面的对应情况, 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再添1个正方体,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然后,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说明自己的想法, 获得感受与经验, 感知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此时, 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精讲之后,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表象,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观察、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 各抒已见。例如:在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五入调商) 的除法例题后, 我要学生思考:四舍调商与五入调商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进行分析、比较, 再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自主归纳出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他们思维活跃,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 大胆发言, 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同时开拓了思维。

二、优化课堂, 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回答, 不仅仅要给予肯定或鼓励, 更重要的是追问几个“为什么”。

例1: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箱, 比九月份多生产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箱。我问:“1”表示什么?你从哪一句关键句中找出把九月份生产的看作单位“1”?为什么要为什么要用2000除以呢?几个“为什么”既导出了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 又间接帮助了一小部分不甚理解的学生。

对回答错的学生, 教师不能单纯地用“不对”二字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试想, 教师提问后, 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满怀信心地举手回答, 而得到的仅是“不对”二字, 回答的“失败”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思想情绪呢?他们会因为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 认为自己缺乏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提问时, 他们就会害怕起来, 思维也不能正常展开。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启发:“你是怎么想的?”让他重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或许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

一位学生回答:“”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说:“我先看分子由16变成了4, 缩小了4倍, 分母也……噢, 错了, 应是, 因为……”

教师要在提问中抓住教学的良好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 正是学生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 而学生错误的回答往往又包含着正确的因素。这时, 教师既要给学生正确回答的积极评价, 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这样, 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纠正错误。

例3:一项工程由甲队修要20天, 由乙队修要30天, 两队合修需多少天?

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之比) , 3+2=5 (甲队工作总量是全工程的 (天) (每日工作是全工程的) 。

这种解法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而教师请这位学生回答时, 学生只说了“”就被教师判为不对, 这位学生坐下后就划掉了自己的解法。这样, 学生思维的创见性就被教师轻易地扼杀了。

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喜欢想象, 是小学生的特点,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使他们能根据他人提示展开想象, 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片空间, 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精神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同时,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哪一个学生, 要激励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鼓励标新立异, 这样学生的个人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个性得到张扬, 不断加深因成功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树立自信, 不怕挫折, 乐于和勇于克服困难,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 学生的身上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我们再也不能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适应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 不能用我们自身的狭隘和落后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鲜活的个性。

观察思维 篇9

一、明晰观察目的

化学在中学学科之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 通过它学生可以获取相应的化学知识, 并且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的, 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之中理解化学知识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思维力来说是很重要的.化学特殊性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它本身含有许多有趣的因子.如它的发光、颜色的改变以及为我们日常生活遇到一些问题时, 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 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在化学课堂之中我们不是基于兴趣与娱乐来进行化学实验的, 而是为了获取知识, 所以要避免学生仅仅流于形式上的兴趣, 在化学实验之中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透过现象抓本质, 最终获取化学知识.有了观察目的, 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探索性实验的引进

化学教学之中实验成功的与否不是停留于表面的观察现象, 而是通过有效的观察区进行思维加工.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理性思维, 获取探索性的有价值性的信息, 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所以在化学实验课中观察与思维是互相渗透的, 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 学生会在观察中遇到问题, 引起思考, 在思考中观察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教师要科学而合理的进行相关的设计, 对学生进行激发并启发.在实验课中,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验的过程之中不断的被激发出来的, 会随着实验的进程而不断的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所以教师要在关键点的时候给予学生助理, 引导他们进行观察, 启发他们进行层层递进的思考, 使得他们能够在独立的状态之下完成探索过程.我们知道,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更重要的是对于方法的获取, 教师要教会学生去进行试验.所以在化学实验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验证性的实验方式, 在化学实验之中, 引入探索性的实验, 使得学生在观察力以及思维力的培养方面更为有效.探索性的实验基本是基于学生自己而获取的实验及其结论, 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由于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进行的实验, 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得自己实验过程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之中一方面加强了其观察能力, 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的思维能力, 而且对于化学的兴趣也会相应的提升, 也就是说在探索性化学实验之中, 也促进了其化学兴趣的发展.

三、制定实验计划

化学实验是一个与普通课堂不同的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它具有一定的松散性质, 游离了普通课堂的秩序制约, 容易使得学生在化学实验之中产生应付以及娱乐的态度.这样就使得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化学实验进行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计划, 以确保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而且可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化学实验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往往容易使得学生在其中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前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条件许可的话, 在实验计划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进行,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因为这些在生活之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往往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 但是自己又不能够解释, 通过进行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思维, 因为它们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原委, 其内在的需求动机也在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被强化了.

总之, 对于化学实验来说, 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是非常的重要的.观察是化学实验的必有的阶段, 而且是化学实验得以进行的基础以及化学理论知识获取的感性材料的基础.所以在化学实验之中, 通过合理的计划布置, 学生的观察力会随着化学实验的推进而不断的发展, 同时化学实验是对于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解答, 就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去阐释化学现象, 从而通过层层问题的疑问, 不断的把学生引进深层次的思考之中.

参考文献

[1]刘东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1999 (3) .

观察思维 篇10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見,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写日记,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百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有了观察的基础,也就做到了言之有物,下一步就要运用你的思维来构思文章内容,因为上面讲到文章要有真切的内容,那构思文章内容就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首要一步。所谓“构思”,一般地说,是指从积累材料、确定主题和文体之后,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到安排结构,拟制提纲结束,起草之前的一阶段之中的思维活动,均属于构思范围。通俗地说,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择取材料、安排结构等。快速写作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于构思。快速写作必须学会快速构思,即学会快速立意,快速选材,快速安排结构。立意既要新,又要快。一个题目有许多角度可写,同一个材料可以表示多个中心,如果凭空去想,挖空心思,必然慢,如果在借鉴中求新,有据可依,立意就会快许多。立意要快。审题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选择材料,把与题目有关的材料迅速搜索出来,迅速作出决断,将选用的材料概括写在稿纸上。安排结构要快。结构安排的先后、详略,应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也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如一个班级同样参加一次拔河比赛,在比赛中每个人都都出了力流了汗。事后,大家同样写《记一次拔河比赛》,可是写出的作文差异很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个同学构思能力存在着差异。我们构思文章内容时,范围要宽,要多角度去考虑,去展开联想。就拿写《我的老师》这样一篇文章来说吧,许多同学常常只会从眼前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中寻找,去构思,却忘记了教过自己的还有许多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地理老师、老校长,以至幼儿园的老师……这样一来,写作题材不就宽广了吗?写出好文章,构思内容还应有好习惯,要有顺序,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要对构思的内容有个连贯的回忆、安排。这样也做到了言之有序。当然,要写出好文章,还需要有文字功底,有动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观察让学生“言之有物”,在发挥你思维的作用让他们“言之有序”,最后再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进而达到词能达意,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训练学生“言之有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如何进一步研究分析事物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要使学生“言之有理”,老师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审题、立意、谋篇,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并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二、是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三、是要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词汇尽量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并注意培养学生写完后修改的习惯,作文修改就像烹饪的翻炒。在烹饪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整火候,不断翻炒,才能使菜肴更有味。写作文同一道理,也需要不断地修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教学生写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地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删去,适当加入一些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句子,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真正做到“言之有理”。

观察思维 篇11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选择06级护理本科1.2学生89人作为试验组, 1班为A组、2班为B组、3班为C组也是对照组、A、B组个随机分成10个小组, 每组4-5人。

2、方法

此研究方法分为四个阶段:一阶段A、B组两组各小组同时在业余时间进行标准化案例编写, 病例编写要求:A、B组各形成80个病例, 要涵盖内科护理学各系统, 还要符合教学大纲提出重点内容, 提出问题要围绕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进行, 并作出相应答案。二阶段是A、B组相互调换试题不包括答案, 进行作答修改并提出异议。三阶段是A、B组相互进行讨论并进行意见整合。四阶段是A、B组将试题上交教研组, 教师进行讨论、分析、修改并做出合理意见交给各组组长。对学生思维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验证利用期末内科护理学试卷进行分析。试卷总分数100分, 分四种题型分别为记忆题、理解题、应用题、综合题、, 期中记忆综合题各20分;理解、应用题各占30分, 针对A.B两组学生分别与对照组 (C组) 各项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见表1 2 3)

记忆题型P>0.05;理解、应用、综合题型平均分数P<0.01, 总平均分数P<0.01。

记忆题型P>0.05;理解、应用、综合题型平均分数P<0.01, 总平均分数P<0.01。

记忆、理解、应用、综合题型平均分数P>0.05, 总平均分数P>0.05。

三、讨论

A、B组通过3个月病例编写、修改等过程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发现,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分数进行分析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理解、应用、综合试题上得分比较也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单纯记忆题型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另外A、B组两组也进行比较各项指标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并进行抽看以前其他考试 (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 3个班级平均成绩没有明显差别, 排除C组与A、B组之间本身就存在的差异。

四、小结

通过此次教学实验改革发现, 标准化案例教学过程能够学生对疾病思考的全面性, 巩固重点基础知识, 加强对各病种症状、体征、治疗以及护理措施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在医学调查研究由于医学生临床思维存在问题【1】而发生的医疗事故是屡见不鲜, 主要是医务工作者思维面过于狭窄、局限而导致, 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编写、修改病例过程, 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我们内科教研组将与2008-2009第二学期全面推行以标准化病例编写过程来授课, 以提高学生全面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剖宫产对母亲的影响下一篇: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