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2024-09-08

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共12篇)

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篇1

0 引言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即人力资源信息化,那么什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呢?这其中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定义,在狭义的意义上来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对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信息化是基于电子商务理念的所有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数据电子化,二是流程的电子化,三是管理的电子化,即运用一些数学模型、信息管理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控制和战略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应用软件企业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首先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复杂最繁重的薪资管理,这大大降低了该项工作的繁冗程度并且提高了效率。

到了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对信息化要求的普遍提高,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孤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状态,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网络化逐步被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并且成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应用技术,这期间大量的网络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网络技术带给人力资源管理,或者说网络技术带给各种管理工作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更新,更是一种革命。

随着组织管理思想的逐步成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组织内部的一种辅助的管理行为,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1]这时,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改善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这种管理思想的变革,逐渐的延伸到人力资源信息化,于是出现了e-HR这种新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模式。

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强力渗透,无疑对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开发或者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包括最为完善的员工背景信息,可以说是企业所有员工作为丰富的信息库。[2]对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企业在进行其他管理时方便地调取各种信息。

其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考勤、工资发放、员工信息管理等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性的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显得十分繁杂,并且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有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加强内部沟通,加强对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时监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最后,办公室的自动化也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从广义上来讲,也是属于办公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也可以说是办公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主要以纸和笔为主要工具,其效率较低,并且检索性较差。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无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试、笔试、绩效评估,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

3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障碍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初开始兴起于国外,随着90年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趋势更是愈来愈明显。而我国在80年代初才刚刚实现改革开放,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理念更是90年代以后的事,受困于我国落后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保守僵化思想,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并不顺利,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

人力资源的管理较为复杂,牵扯到企业内部的每个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如此,所以企业各方的配合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高层人员,更是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有不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3]很多的管理者认识不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目光短浅,只关注能直接创造效益的项目和工作,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甚至是负担。

3.2 企业信息化的硬件水平较低

所谓企业信息化的硬件,主要是指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操作水平、建立信息化企业人力资源库所需的设备等等,这与被称为企业软件的信息化管理观念正相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光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这些管理人员还需具备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未来规划的理解,对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熟悉,还要具备做企业员工思想工作的能力。因此,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但是IT人才,还是人力资源和IT的混合人才。

3.3 追求一步到位,造成停滞不前

很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出于长远的考虑,往往趋向于选择完美的软件系统。事实上,成功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盲目追求完美解决方案可能导致企业为适应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而对现在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规模的再造,引起一场“管理革命”。[4]中国企业近70%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因此采用渐进式改革更为合适。

4 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方法

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立,在技术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协同办公

将办公收发文件的处理与其他各项业务活动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同,达到业务信息处理和办公自动化相结合,办公和业务协同,利用办公自动化协同并推动业务信息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处理。

4.2 协同档案管理

将员工的档案管理与日常业绩考核的相关信息进行协同,利用信息系统完成档案的自动归档,提高档案管理的功能,方便信息的检索,使得业务管理与档案管理进行互动,提高档案管理的管理效率,同时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

4.3 人机协调

通过业务技术的处理,实现人机的协调工作,包括时间的协调,业务处理的协调,从业务处理的各个角度通过信息系统提供业务辅助,能够提供即时的信息帮助;并通过操作人员的合适处理、简单操作进行业务的处理,达到人与机器的充分协调。

4.4 数据信息自动匹配,辅助业务决策

在员工管理的过程中,考核人员经常要对多种考核标准、管理要求、法规依据等因素进行检查然后再做出合适的处理结果。在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查找各类供参考的规则或事实,并自动对数据进行匹配,提示信息提出处理建议,让管理人员可以从容地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处理。

4.5 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数据的输入输出是系统使用及性能的重要体现,达到合理简便的数据输入,系统采集足够的信息资源,有效的数据输出,展现系统的处理结果,以实现系统的信息化目标。这要求系统必须能够实现输入的正确性、规范性、合法性和便利性,也保证输出的数据丰富、灵活便捷、具有人性化。

4.6 数据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首先需要认识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搞清楚受到哪些主要威胁,正确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要求,才能确定合理的安全策略。数据库主要的安全要求是数据库的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其中完整性包括物理完整性、逻辑完整性和元素完整性;保密性要求包括访问控制、用户认证、审计跟踪、数据加密等内容。

5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5.1 系统规划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过程进行统筹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次开发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企业结合行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难度有足够的估计,对建设过程和模式的认识要统一。不仅要从整体上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步骤,同时系统科学的细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现过程中的每一步,对各项实施工作加以规划,也对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有明确的规划。[5]

5.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内外环境要充分融合

e-HR系统解决方案实施过程必须同时考察系统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实施一套新的程序系统需要考虑内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诸如企业内部原有的管理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文化等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持续不断的修正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使得系统本身和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相匹配,这样才能使新型的管理模式得以无障碍的推行。

5.3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一方面企业应当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学习,借鉴他人成熟的经验,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特别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学习型组织模式。

5.4 动态对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和系统使用的过程中要前瞻性地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未雨绸缪,避免不利因素对未来工作造成干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收集相关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方案。以免问题出现时仓皇应对,耽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5.5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系统评价

任何管理活动都需要及时的进行控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保证实施的效果和计划一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挥最佳作用。

6 结语

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肯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必然趋势,因此企业需要坚定决心,多动脑筋,克服遇到的困难,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第10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06.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3版).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102-103.

[3]张基温.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第三辑)[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1.2:98.

[4]华信惠悦公司.大中国区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2003/2004年调查报告》.22.

[5]罗伯特.斯库塞斯玛丽.萨姆纳等著.李毅军等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10:320-326.

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篇2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带来1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几千家企业系统运用ERP,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国有股份企业和合资公司,很多企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单项计算机的应用,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不高。虽然ERP实施成功率已提高到20%,但却都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的99%,却只有10%左右实施了信息化,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等原因,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企业信息化是1个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冲破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更新传统的管理方法。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目前企业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上,都有许多不适应信息化的地方,管理的不规范,成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瓶颈。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否则,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推动下,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潮流。企业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

题,而是如何去搞,怎样搞好,并如何加快进程的问题。但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企业领导思想犹豫,认为信息化是1个很遥远的事情,态度不很积极。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当前效益好,不急于信息化;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基础差,人才缺乏,无法信息化。有了这些认识,推进信息化就缺乏力度,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深度。因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企业管理者要把实施信息化当作1个非常紧迫的事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只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信息化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加速信息的传递,参与企业决策,进行协同合作,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替代手工劳动,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只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如果按照这样的初级目标进行信息化,势必会造成企业资金和人力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影响信息化的升级和发展。每个企业都要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要有长远经营战略。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企业还缺乏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大多数企业做得不到位,都是1些宏观定性的目标,微观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标比较少,比如企业管理基础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企业库存问题、企业生产问题、企业市场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等,还有同指标反映企业管理状况的目标,都没有去作深度研究和分析,从而失去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的目标。

3.企业信息化仅限于会计信息化

现在有1些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纷纷购置电脑,购买1些电算化软件,就认为实施了企业信息化,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错误的观点,把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看作企业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遍及整个企业和与企业有往来的各个单位。

4.企业管理落后,创新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无法适应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比如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好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企业创新力度不够,无法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和满足ERP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企业即使目前暂时不进行信息化管理,也要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管理

水平,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创新力度不够,还表现在企业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整个中国的大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以使企业的领导下决心去改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的大环境。

2、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是1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会计信息化逐步升级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据IT168的调查结果,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比率分别是:财务管理75%,办公自动化12%,协同管理1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端应用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有个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入。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在前头的是会计电算化,所以许多企业都在会计领域率先实现电算化,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会计电算化为切入点,然后逐渐增加其他模块,不断进行信息化的扩展和升级,使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1个部分,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不断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2.选择适合企业的ERP软件

面对全球化竞争,应用ERP提升竞争力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共识。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大量中小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面临的是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ERP作为当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在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性角色。企业要选择适用的ERP软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先进的东西不1定适合所有企业。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最好选择中等规模的国际化软件产品,这样不但从成本上有1个合理的投入,关键是实施难度相对小很多,软件对于企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产品的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满足企业管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另外企业选择的系统要有较好的扩展性,有友好的开放的技术平台,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有好的技术支持。

3.加强数据的准备工作

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和软件公司谈,购买软件就可以,而忽视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有人用“3分技术、7分管理、102分数据”来形容数据的重要性。有许多企业在最初实施时不以为然,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数据不全,数据不准确,只要有1个数据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局。企业要做好标准化和物料编码工作,这是实施信息化的1个基础工作,要结合国家标准和企业习惯进行编写,做到数出1家,数据共享。

4.企业信息化可以由专家引路

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是1个风险很高的项目,是1个系统工程,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借助外脑来帮助企业做好这个项目。因此企业要引入管理咨询。企业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系统之前,企业领导1般都心里没有底,没有实施过信息系统,不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领导可以提出要求,至于如何做,怎样做,可以交给有经验专家或咨询顾问帮助考虑。在准备阶段,由专家协助企业做需求分析、信息化的管理方案、软件选型、计算机的配置、编码的指导、人力资金的投入计划等项工作。在实施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更多,信息化系统是1个企业行为,要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软件系统不是买来就能够使用的,从基础数据的建立开始,逐步推进系统的实施,处理异常情况,都有实际应用的问题,这时都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指导,这样能够缩短实施的周期,少走弯路,以便系统的成功实施。

5.做好培训工作

要求企业对所有员工进行ERP等先进管理思想的培训,使所有员工都能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进而转化为生产力。针对不同系统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组织培训是极其必要的。由于培训不足导致系统实施项目受阻、项目拖期、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培训要贯穿整个系统实施过程,每实施1步都要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同时要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夹生饭”的问题,因为随着系统的实施,对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业务提出的新问题,都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课培训,开会讨论、分发学习资料组织阅读、带领企业有关人员到用户走访,了解其他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学习,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形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灵活进行。同时可以把培训纳入到部门考核当中,对于关键内容组织答卷考试、评分,人事部门记录在案,利用以上手段可以加强培训的效果。

6.实施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和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可以直接上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有困难,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高深的事情,关键是因企制宜,对症下药。

总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应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及时走上信息化之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一、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目前都有国内跨区域业务或是有国际业务,一些基本的信息化应用,比如公司的网站、信息门户、邮箱等可以有效地支持跨区域业务,也是企业在业务拓展方面的重要利器。就当前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应用缺乏总体规划。盲目随潮流

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是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传人国内的时间较短,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成为炒作的热点。当然,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成为时代的弃儿。但ERP/MRPⅡ并非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企业都是灵丹妙药,能够药到病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宜地应用。否则只能是赔了夫人折了兵。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两次企业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已经投资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只达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廖廖无几。此外,还有大批企业组织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甚至中途流产。

2、 企业内部采用分权管理促成小利益集团

我国多数企业内部采用的分权管理方式,其最大缺陷就是容易促成企业内部产生许多小利益集团。在信息加工和传递过程中。各部门为维护本集团的局部利益,对信息不免加以选择和控制,发生干扰信息的利己性行为,从而导致信息失真。比如企业内有些单位虚报产量和库存,有些单位隐瞒与协作单位发生的经济往来信息。我国企业内部的另外一种承包管理方式是纵向逐级承包,它使各级承包者都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这种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各级承包者都存在有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生产和经营信息进行隐瞒或造假的可能性和机会。这些出于利己动机的信息干预与篡改行为,使得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大大降低,而对于输入的这种经过篡改和修正了的“原始”数据,计算机是分辨不出真假来的。

3、 信息化均衡问题

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极不均衡,效益好的企业,比如合资和外资企业,由于市场压力大,加上国外母公司的影响,一般来说信息化开发得还算可以,但也往往只是在销售和财务方面。而大量的企业由于效益一般,领导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缺乏统筹规划,在信息化方面甚至都还没有起步。

4、 资金问题

有的中小企业想走信息化的道路。但是他们没有大型国有企业那样的雄厚实力,资金投入捉襟见肘。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太昂贵,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还有是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跟不上,大多数企业在前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时资金可以及时到位,但随着对信息化程度要求的提高,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就越来越困难。

5、 环境问题

虽然网络系统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支付手段和配送体系的滞后等瓶颈问题的存在,使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这也导致了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生存或死亡的选择”。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企业加速信息化进程的意愿在很多时候既不强烈也不普遍,而且很多时候还是错误的认识。

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 消除认识误区,转变观念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让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信息化不是赶潮流,更不是一个门面,而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应该加大应用与信息建设上的投入。当然。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地上几个项目,购置几台机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2、 重视首期准备工作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要明确企业目标和理清企业内部商务关系,弄清部门间哪些信息需要共享,哪些部门需要获取外部的知识或信息,哪些信息需要向外部发布和宣传,哪些信息需要保密等等这些企业真正的需求。寻找到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吸取其他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到有的放矢。

3、 选择适合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更强调快速反应及时调整,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软件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我们也发现,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类产品始终较为缺乏。不是系统模块的复杂度较高,就是价格令中小企业望而生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价格高的产品。

4、 要培养一个真正的CIO

CIO是企业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他的角色和定位必须是走出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的,他应是一把手的助手,必须透彻了解本企业的情况,充分了解社会资源,同时善于把握高层意图,并参与和影响决策,实在地、具体地、细致地带领好团队推进工作。

5、 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4

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各个模式环节的现代技术的应用, 它加速了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加工和处理的速度与效率, 令这些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可靠的利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 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让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运营模式,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创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

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

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 实现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原始的记录、输入、输出计算机系统之外, 其余的流程工作如信息的计算、数据的分类、资料的存储等相关工作, 都交由计算机系统本身来处理完成。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 既能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精准、明确, 又能快速、有效、及时的提供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密切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连接, 大大的加快了企业间业务办理的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运转, 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提高效率经营奠定有效的文化基础。

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在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 对数据的相关来源、存在格式等都提出一些较为规范的要求,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让企业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同时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统筹经营, 为企业的商务链接创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的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相关管理运行, 因此信息化企业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差异就是, 它们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大不相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模拟、仿照现有的运营模式, 而是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变革, 令企业生产的流程趋于透明化、规范化、公正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 必须首先做好模式的改良、创新, 做好管理模式、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改良、突破与创新。

中国的企业不像发达国家那样, 先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再实现信息化管理, 而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就开始着手信息化进程, 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内容。因此企业就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基础, 缺少数据规范标准的管理流程, 甚或根本没有管理流程这个概念。这造成了很多企业单一的信息化建设、盲目的管理模式, 为了信息化而去信息化管理, 失去了观念思想、组织流程等全方位的考虑,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型问题, 而是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的技术生产力, 不管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企业结构中, 现代的企业管理, 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践中, 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广度而又深度的开发与利用, 进而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控制, 优化企业流程的管理, 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分流, 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有效重新的整合与交互, 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个体, 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的最佳结合, 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再造、重组等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宜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整体, 不进行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程, 同时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如果不用一个先进、创新的管理思想去指引, 那整个系统也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背离,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也就是通过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 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 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信息化的管理项目主要在于信息技术本身, 而忽视了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只有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 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作用, 主要表现为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准确性, 降低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结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公正, 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 使企业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达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是微妙的、相辅相成的, 管理创新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 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推动着管理创新更加深入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实现需要以管理创新为基础, 进而推动企业信息化技能的综合应用。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 它的发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 集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带来了时代性的企业变革, 更加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速了企业的竞争与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 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快速蔓延至各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理念中,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朝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迈进。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 要想为自己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就必须实行创新的管理模式, 打造信息化企业运营机制。创新管理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进程是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突破性、创新性管理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管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念, 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9, 02[1]陈念, 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9, 02

[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9, 11[2]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9, 11

[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10, 01[3]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10, 01

[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9, 11[4]周娜.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9, 11

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篇5

--韶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经验介绍材料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的深刻介入,正在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韶钢”)是中国企业500强,广东企业50强之一,是广东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韶钢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打造环保生态型、品种效益型、和谐稳健型、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基地。

一、韶钢信息化建设概况

一直以来,韶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从1985开始计算机的应用工作以来,始终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近年来,韶钢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1、硬件网络平台建设

至目前为止,韶钢建成了总长220千米覆盖全公司每个工作点的三层千兆光纤网络,3×100M独享带宽接入互联网,形成了覆盖全集团公司每个工作点的“高速信息办公网络”和上万户家庭的“职工住宅小区宽带网络”,形成内外部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

2、ERP系统建设

2005年2月,韶钢正式启动ERP一期系统建设。

韶钢ERP一期项目以ORACLE的ERP套件作为实施框架和整体集成平台,系统主要涵盖了采购分销系统、生产制造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物料清单(BOM)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车间作业管理、质量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总帐管理、成本管理等20多个子模块。系统一方面充分挖掘了ORACLE ERP的标准功能,另一方面,融合了韶钢以往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通过自主创新的集成技术,将原有的计量数据采集系统、质量检验系统等进行了无缝集成。同时与同步实施的MES系统进行了无缝联接,使韶钢在计划、采购、生产指挥、质量控制、计量、销售、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实现了完整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ERP一期项目于2006年4月正式上线,一次性获得成功。2007年5月,韶钢实施ERP二期拓展项目。ERP二期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电子招投标管理、企业商务智能(BI)等模块,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ERP系统的管理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系统于2008年10月,同步上线成功。

3、MES系统建设 韶钢MES项目于2004年12月正式启动,2006年4月10日上线。该项目主要在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第三炼钢厂、宽板厂、高线厂实施。

韶钢MES系统是在借鉴韩国POSCO先进的MES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韶钢自身的生产工艺、设备状况以及韶钢信息化的成果,完全定制开发的具有钢铁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执行系统。系统主要涵盖了工序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四大系统,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订单接收、材料设计、炼钢作业指示、轧钢作业指示、进程管理、质量标准、质量设计、质量跟踪、质量判定、质量分析、作业管理、库存管理等10多个子模块。

MES系统综合考虑了整条生产线上所有工序状态和物流平衡要求,高效运用人力、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资源,以整个生产线的综合效益最优来编制工序计划,进行材料设计,下达作业指示,实现区域内的综合生产管制和在线调度,打通产销衔接的通道,使韶钢从原由的“面向库存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为“面向用户订单需求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系统的实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

2008年,韶钢进一步在第二轧钢厂和铁前系统推行实施MES系统,扩展了MES系统的覆盖范围。

4、订单动态跟踪系统建设

钢铁企业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是打通“产销一体化”的关键路径,即从客户订单开始,将原燃材料采购、产品质量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质量判定、制造成本核算、生产装备状况、产品仓储、发运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纳入一个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闭环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韶钢于2009年成功开发了“销售订单和生产任务在线跟踪系统”。

该系统的实现原理是:销售客户在韶钢电子商务网站上录入订单信息,销售部门计划员接收到客户的订单信息后,通过系统接口导入客户订单信息(包括:客户、定轧号、钢号、产品规格、定尺状态、边缘状态、数量、件数、产品交付要求、交货期等),传递到生产部门进行详细排产计划的编制,系统依据详细排产计划自动创建生产任务(JOB)传递至ERP系统,ERP系统下达生产任务给相关生产厂MES系统组织生产,生产实绩(包括:生产信息、坯料需求信息、质量信息、检验入库信息、销售开单发货信息等)通过MES系统和ERP系统进行实时收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完成很好地实现了客户订单从订单接收开始,经历计划编制、任务下达、任务投料、任务执行、任务产出、质量检验、判定入库、销售发货全过程的物流跟踪,较好地满足了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对客户订单信息详细跟踪的迫切需求。

5、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

韶钢每年进出厂物资高达1800万吨。如何保证各种进出厂物资在验收登记、计量过磅、取样检验、物资中转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杜绝和排除不法分子“车辆套牌”、“掺水夹杂”等违法行为,确保韶钢利益不受侵害,成为摆在韶钢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难题。为此,韶钢于2008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于2009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该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厂物资监控系统、计量远程值守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监控中心建设等。系统从物资进厂到货预报开始,涵盖了验收登记、质检取样、计量过磅、卸车签收、车辆回皮、出厂放行的全业务流程,设立了1000多个监控摄像点,在全厂区搭建起企业内部的“天网”,建立了一套覆盖公司所有关键进出厂计量点、检验点、卸料点的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及进出厂业务流程系统,实现了对各汽车称量点的现场无人职守和远程实时计量,实现了对取样、制样、送样、检验、存样、检验结果发布的全程视频监控,实现了与ERP系统的高度集成,有效地防止了计量、检验、仓储、装卸过程中的各种作弊行为。

6、班组成本核算系统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深化各单位基础管理工作,强化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细化成本分解、经济核算与分析考核,充分调动全员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韶钢于2008年年底,在各单位现有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班组经济核算。同步启动实施“韶钢班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

该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生产消耗、生产成果的核算为侧重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包括产量指标(实物产量、工时产量)、品种指标(产品品种数量、新产品数量等)、质量指标(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等)、劳动指标(全员或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等)、物资消耗指标(单位产品物资消耗量等)、设备利用指标(设备利用率等)、成本指标(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工序加工成本等)、安全环保等指标;2)在此基础上,建立考核指标从公司级到单位级、工段级、班组级、岗位级逐级分解的五级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责任体系;3)以班组为最基本的经济核算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职责和生产管理流程,按照“谁使用、谁控制、谁核算、考核谁”的原则,对生产中的消耗与成果、投入与产出进行记录、计量、计算、分析、比较,具体、快速、准确地反映班组的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果,以合理的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通过深入开展精细管理和班组成本核算工作,韶钢降成本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铁的生产成本从2008年的34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1983元/吨,钢材的成本保持在2800元/吨左右。

二、韶钢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特点

1、紧紧抓住企业信息化的难点、热点、重点进行技术攻关,重点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比如:产品价格管理是韶钢销售与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需求。韶钢产品价格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产品基价和计价办法。韶钢制定了各个规格产品的基准价格(即产品基价),产品基价作为韶钢对外报价的基础,不同产品类型、不同销售区域有不同的基准价格;在产品基价的基础上,再针对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客户的特殊需求出台相应的计价办法,在产品基价的基础上浮动。由于钢材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变化较快,复杂的价格体系使得韶钢每次产品调价业务都困难重重,难于及时响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为解决这一业务难题,我们在对韶钢价格体系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价格管理进行了整合和规范,通过开发灵活、快捷的“产品价格调整”程序,极大地简化了调价员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操作效率,使调价员从繁琐的价格数据堆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关注市场变化、关注销售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加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了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再如:大宗原燃材料的结算问题。传统的大宗料采购合同通常以“文本”的方式出现,由于采购物资结算业务与合同的质量标准条款、化验升/扣价条款、超发/少发控制条款等息息相关,合同的每一条款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到与客户结算时的结算价格。这种抽象的“文本式”条款由于无法实现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必然导致人为干预,引发诸多争议。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韶钢的技术难点和热点,我们结合韶钢采购业务实际,定制开发了验配结算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合同文本的“数字化”管理(包括合同文本的数字化、合同清单的数字化、合同到货计划的数字化、合同质量标准条款的数字化、合同化验升扣价条款的数字化),结算时,系统自动搜索相符的合同“数字化”条款,自动匹配、自动进行升扣价处理,结算员无权修改任何关键结算信息(如:合同价格、结算价格、化验值、化验标准值、升扣价值等),完全实现了大宗原燃材料的自动在线结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再如:生产制造的信息化管理方面。原先,韶钢由于没有生产系统的支撑,整个生产计划的排产、生产任务的下达基本依靠手工或OA系统进行编制和传递。为填补韶钢生产制造信息化的空白,同时也解决 Oracle ERP在钢铁行业生产制造模块实施难度大的难题。我们通过ERP车间管理模块的实施,把ERP系统简单的标准功能与钢铁生产复杂的生产管理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开发出了具有韶钢特色的炼钢管理系统、轧钢管理系统。从主生产计划编制到车间作业计划下达,从炼钢到轧钢,从入炉、加热、出炉到轧制,完全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又如:实际成本核算问题。由于ERP系统标准功能采用标准成本核算,不符合韶钢实际成本核算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发了按工序产品逐步结转计算的“实际成本还原系统”。该系统建立了一套企业标准的基础数据,包括物料的标准成本、半成品、产成品的定额消耗等,按照产品制造工序的先后顺序,从轧制工序开始、倒推炼钢工序、炼铁工序成本,通过层层倒推,逐步结转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各项成本数据的真实还原,公司决策层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查询当前各种产品的详细成本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2、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确保企业信息化立足韶钢、扎根韶钢、服务韶钢

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具有企业特色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我们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没有一味地迷信和依赖ERP的标准功能,而是紧密结合韶钢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在充分挖掘ERP标准功能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开发人员,开发了与韶钢业务实际紧密结合、与ERP系统高度集成的“销售发运平台”、“验配结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炼钢管理系统”、“轧钢管理系统”、“成本还原系统”等多个信息系统,这些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极具韶钢特色和个性,不仅好用而且效益显著,很好地弥补了ERP系统标准功能的不足,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ERP软件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功能,避免了“瞎子摸象”和脱离实际的弊端。

3、注重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夯实企业信息化的基石 韶钢信息化始终十分注重基础信息化的管理。在实施ERP和MES系统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数据编码组,专门负责企业各类基础数据的整理和编码工作。至目前为止,共建立了各类物料编码569032条、物料分类1683191条、供应商编码2968条、客户编码1702条、员工档案27215条、仓库编码203条、机构编码190条等。同时,我们规定,任何信息系统的开发都必须以ERP基础资料档案为准,不得另形建立独立的编码库和编码体系。这些基础数据的统一、规范管理,为企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大集成、大应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4、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韶钢信息化始终致力于企业“精细化”管理

在实施ERP和MES系统的过程中,我们把精细化管理作为衡量系统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精细化功能的挖掘工作:借助ERP系统的货位管理功能,在ERP系统中进一步细化了库存堆位管理,备品备件实现了“库号-架号-层号”的三级货位管理,成品仓库实现了“库号-跨号-堆号-层号”的四级货位管理;在销售成品仓内,起用了批号/序列管理和批次属性控制功能,使韶钢的每一件钢材产品做到了按“件编号”进行管理,用户使用的每一件钢材产品,都可以通过ERP系统进行完整的订单号、任务号、炉批号、件编号、规格、宽度、长度、钢号、定尺状态、边缘状态等信息的详细跟踪,较好地解决了成品仓库按件管理的难题,使成品库存管理更趋精细。

在MES系统覆盖的范围内,我们能够按照客户的产品交付要求,进行产品的详细材料设计、炼钢作业指示、轧钢作业指示、进程管理、质量跟踪等全流程生产管控,按照流程倒推的方式,下达轧材、连铸、炼钢、炼铁、配矿等一系列的详细作业指示,使生产过程实现了精准控制。

5、打通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化的大集成应用,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近年来,随着ERP系统与MES系统在钢铁企业的逐步推广应用,其取得的应用效果也逐步被钢铁企业所认同,然而,ERP系统与MES系统建设“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一直成为困扰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问题。韶钢的实践证明,在可能的条件下,ERP系统和MES系统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上线,企业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

在分工方面,我们从管理范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时效等四个方面对ERP系统与MES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划分,特别是在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对二者的管理范围和系统功能做出了清晰的界定,有效防止了功能重叠、业务交叉现象的发生。

在集成方面,由于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双方项目组有了更多、更充分的讨论机会,确立了ERP与MES系统之间在生产任务下达、生产过程投料、产品产出、库存物料移动等方面的接口表设计、接口数据项目、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时点等内容,通过接口进行计划、命令的传递和实绩的接收,使生产计划、控制指令、实绩信息在整个ERP、MES、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的体系中透明、及时、顺畅地交互传递,较好地实现了ERP系统、MES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大集成应用。

三、韶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

韶钢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始终以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为首要任务,时刻注意将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与企业信息化有效结合起来。

韶钢原来组织机构呈“金字塔”型,存在层次较多、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诸多弊端。我们通过ERP和MES系统的建设,对集团内部业务流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梳理和优化,将原先284个管理流程梳理简化成70个业务流程、设计关键岗位60个,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金字塔型结构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结构所取代,原先管理部门的大量职能被计算机系统所取代,大幅度减少和压缩了管理层次,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如:过去韶钢生产计划实行二级计划管理模式,现在各工序生产计划由生产部统一下达,实现了生产计划的一级管理。

2、依托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变革、管理创新,实现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

在生产管理方面,韶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产销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力度,通过ERP系统、MES系统、订单动态跟踪系统等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逐步促使韶钢由过去“按库存组织生产”向“按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转变,由过去以预测为主轴的推式生产组织方式向以需求为主轴的拉式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由过去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大大缩短了产品交货周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低了供应链的总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进厂物资管理方面,我们通过智能一体化系统的建设,综合利用了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卫星定位跟踪技术,无人值守远程计量技术、远程集中监控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手段和工具,在全厂范围内搭建起了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天网”,实现了对各汽车称量点的现场无人职守和远程实时计量,实现了对取样、制样、送样、检验、存样、检验结果发布的全程视频监控,有效防止了进厂物资车辆在质量检验、计量过磅、料厂卸车等各业务环节中的各种作弊行为(如:车辆套牌、压磅、撬磅、驾驶室藏人、水箱灌水、加装车轮、样品掉包等),极大地提高了进出公司各类物资车辆的计量、检验速度,大大减轻了进出厂物流瓶颈,增大了公司规模扩张后的物流运输能力,公司物资进出厂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成本管理方面,韶钢班组成本核算的推行,是以“班组”为最小成本核算单位,难以想象,纷繁复杂的多级成本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类投入产出数据的收集整理、各类指标数据的计算、对比、分析完全依靠人“手工”完成。通过成本核算系统的建设,我们建立了统一的成本指标体系模型,极大地减轻了成本指标分解的难度,提高了指标分解的速度和精度,通过信息系统实时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投入与产出数据,能快速地进行各类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分析和比较,准确地反映公司级、单位级、工段级、班组级、岗位级的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果,保证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3、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配套实施,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大融合

2003年,韶钢大转炉工程破土动工,为抓住有例时机,韶钢同步开展MES一期系统的前期工作,IT人员作为大转炉工程项目部主要成员,全程参与工程的前期考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工作,全过程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包括:对基础自动化级建设要求、数据接口要求等)传递到工程项目部,为MES系统后续的顺利开发、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韶钢整合原料厂、焦化厂、炼铁厂资源,组建炼铁部,韶钢以此为契机,同步启动铁前MES系统项目的建设工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炼铁部的组织架构设置、资源平衡配置、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促使炼铁部组织机构设置更趋科学、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业务流程更趋优化。

2008年,韶钢整合原各采购部门下属仓库、销售部门下属各成品仓库,组建韶钢统一的仓储中心,整合原铁运部、汽运部、物流公司,组建大物流部,韶钢信息部在以上组织机构的大调整、大整合过程中均及时介入,及时调整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设置、审批路径配置、人员权限设置等,保证了上述业务流程整合、机构变革、管理变革的平稳、顺利过渡,真正体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大融合。

四、韶钢信息化取得的效果

1、生产与销售一体化

韶钢ERP和MES系统的建设,按照“依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从销售预测、客户订单接收开始,经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任务下达、产品质量设计、工序计划、生产管制、车间作业、生产完工入库、产品销售发货等阶段,将物料采购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仓储管理、销售发货管理、成本管理等纳入系统整体设计,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闭环系统,初步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韶钢信息化建设,始终以财务为中心,致力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韶钢信息化建设,以财务为核心,集成了与采购、销售、库存、生产管理相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使得韶钢在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采购订单提交、接收入库、采购退货、发料出库/退库、结算付款等,每一步都会触发相应的财务科目活动,并自动传递财务数据到财务系统,业务人员做业务的过程本身就是财务系统计帐、核算的过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高度统一,完全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应用。

3、管理与控制一体化

韶钢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方式来实现,程序、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人为因素影响大,容易出现管理失控。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信息化建设,韶钢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管理方式,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运营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和规范,初步实现了“管控一体化管理”。如:在采购管理方面,整个采购业务都在计算机系统内按照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运行,包括二级计划的在线申报和审批、采购任务的分配和接收、招投标业务、合同签订和审批、接收入库、发料出库等均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中运行,各级领导实现了在线审批和实时监控,变“事后核查”为“事中控制、事前控制”,较好地实现了“管控一体化”。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式 篇6

信息化建设对于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所在

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企业如何计算内部员工薪酬;实时掌握核实员工的工作情况;对于员工个人资料的统筹管理有一定帮助作用。此类影响因素有很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费时又费力。现如今,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时间,同时还增强了人力资源工作效率,这些都对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有助于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程序化管理。当前,发电企业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了信息系统,基本摒弃了传统手工作业的工作模式,这就极大的降低了混乱问题的发生概率,而对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可实现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联接,默契配合,也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最终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协调治理。将信息化建设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够使实际工作实现有序发展,建立相对细致的分析报告,为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更为详尽的数据资料,有助于决策层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判断,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决策。

有效避免盲目化管理措施,使企业尽量规避风险。信息化建设对于发电企业正常管理工作作用明显,决策层的领导作用不可盲目实施,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先锋作用,尽可能掌握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仔细斟酌,以便做出对企业更为有利的决策。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设定工作流程,详细划分部门职能作用,明确各级关系与协作要求,使得所有员工都能明白自身职责所在。该系统对于所有责任人都可下达明确指令,有序分工,也可避免责任人权力的盲目扩大,将潜在危机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了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展不

自助服务功能。传统的工作模式在服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系统在此却有所改善,开始向职能责任人方向转化,服务对象也就越发全面,客户能够在此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所有数据基本保障准确性,而且都能一次性完成,这不仅实现了对系统的有效维护,为工作提供了多方便利,而且还极大的改善了数据传输质量,使得信息的准确性也有了很好的保障。

员工招聘与配置功能。系统将求职方与用人部门需求紧密联接,同时建立相关的自助服务功能,也因此将招聘流程有效简化,实现了双方的互通和联接,最终让求职人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发展需求。

薪酬与绩效管理功能。以往员工的薪酬都是采取传统模式,而该系统摒弃了落后的审批程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了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随时调整,随时变化,而且体现的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另外,系统还能对个人经济状况作出细致分析,最终实现员工个人财务的有序规划。平衡计分卡、绩效工资等绩效管理模式已经慢慢在国内企业中逐渐实行,这些对于企业内部绩效管理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企业的有效长足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程序使用说明

对企业人力资本及期望收益率的预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使用前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人员结构,而后还要对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率做出预判,而且上述情况都要做出系统性的调查和评估,明确具体实施范畴,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工作。

处理措施的选择必须遵循企业的长效发展。首先,系统必须保证完整,能够涵盖企业内部的所有经济业务,其次,系统的操作不可过于繁琐,必须保障其简易性操作,使得操作者很容易上手,以体现出在工作使用中的灵活性。

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必须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的设计与分析流程;系统相关的使用与调整措施;对于实际操作人员的相关细致培训。

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阐述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流程把控。当前形势下,发电企业想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操作,那就一定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保障,另外,还必须结合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而且在系统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尽量将系统中存在的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让系统能够正常有序工作,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人才浪费。要依托国外先进的思想管理理念,整体实现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尽量避免成本浪费,包括管理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员工成本,重点做好工作流程的整合优化工作,充分降低企业外部与内部的矛盾发生概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是企业能够得以健康长效发展。

刍议企业信息化管理 篇7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时代契机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 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就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视频, 就必须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后对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进而为我国今后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管理中,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就必须要是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和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地融合, 同时还能够转变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业务流程, 与此同时, 其还能够传播企业传统管理方式以及组织方式, 并且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重新整个, 进而大幅度提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益, 从而达到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然而就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缺乏总体规划。

盲目随潮流。人云亦云, 盲目跟风, 是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 传人国内的时间较短, 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 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成为炒作的热点。

2. 企业内部采用分权管理促成小利益集团。

根据调查表明,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的分权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在企业的内部形成各种小利益集团, 这也是它最大的缺点。企业中各个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利益, 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控制, 从而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极大程度上引起信息失真,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企业内部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谎报军情, 对上级隐瞒, 从而是经济信息失效。

3. 信息化均衡问题。

企业中信息化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例如有些高效益的企业 (包括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 , 随着市场竞争力加大, 再加上总公司的影响,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良好, 但这只能针对于业务的销售以及财务管理的方面。更何况其他效益一般的企业, 各部门领导根本不重视企业的信息化作用, 缺乏信息化的意识, 从而促使信息化起步较晚。

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 消除认识误区, 转变观念。

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加强领导对信息化的意识, 理解信息化的作用并加以重视。信息化能够有效的管理企业,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 不能只是做足表面功夫, 而要加大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信息化能够是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因此,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 重视首期准备工作。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 要明确企业目标和理清企业内部商务关系, 弄清部门间哪些信息需要共享, 哪些部门需要获取外部的知识或信息, 哪些信息需要向外部发布和宣传, 哪些信息需要保密等等这些企业真正的需求。

3. 选择适合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企业应及时对内部进行调整, 而这就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方案。但是, 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 很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浅薄, 很多复杂的过程与价格使得中小企业不能越步。通常来说, 中小企业的业务比较单一, 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才再加上资金财力不足, 也就不能使其选择系统过于复杂而价格高的产品。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相对比较困难, 并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据此, 我们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的管理模式, 其管理软件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应该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其二是要企业具有相应的技术人才。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 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本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分析, 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 企业信息化管理关系重大,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还必须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分析研究力度。

摘要:供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早已经成为了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背景下的生存之道。尤其是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企业信息化更是成为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 随着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就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言,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加快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 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分析, 然后对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了详细阐述, 以供同行参考。

钻探企业信息化管理 篇8

(1) 钻探企业普遍具有固定资产庞大, 材料种类繁多, 仓库库存量较大等特点。企业会根据工地实际需要设置工地仓库, 工地仓库通常距离企业总部仓库很远, 在物资运输调配上, 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钻探企业采用纸张登记、管理的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管理需要。纸张管理的方式效率低、速度慢、差错率高、信息汇总工作量巨大, 使得企业无法对生产物资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监控, 以至于经营管理失控, 管理能力急剧下降。以下是钻探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工地员工集体意识不强, 浪费材料。

(2) 机台在搬离过程中, 工具、配件经常丢失。

(3) 因为购买的配件生产厂家不同, 尺寸不符无法安装使用。

(4) 机台电话通知仓库调运配件, 仓库出库, 运送至机台时才发现配件不合规格, 不能使用, 需重新调配。

(5) 因工地材料短缺而停工, 企业不得不临时从总部仓库远距离调运, 或紧急从生产厂家购货, 直接从厂家远距离发货。

(2) 钻探企业由于工地距离远、交通不便和漫游电话费高等原因, 无法及时取得各地仓库的库存信息表。这样就使得企业对于库存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完整, 不能及时调配物资。对于长期囤积物资的仓库, 企业还需要安排人员定期清点、清理仓库。由于长时间存放而发生腐蚀和损坏的物资, 只能废弃, 所以既增加了人工成本, 又浪费了一定量的生产物资。

(3) 没有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无法实现总部对各地库存信息进行及时汇总。企业的材料预算制度、生产监督制度均无法实施, 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采购和远距离调运, 不仅加大了成本, 也占用了部分流动资金。管理上的落后,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

(4) 企业不能及时向总部传输真实的经营数据, 造成了财务成本核算只能预估入账, 财务核算时间滞后, 成本核算不准确。企业的各项奖惩制度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与经营数据相关的评奖制度没有说服力, 员工对于评奖的程序和结果不满意。

以上实际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经营成本, 降低管理效率, 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 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案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钻探企业必须设计和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特性的可行性方案。

2 实行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1) 提高工地库存管理水平。

(2) 总部及时汇总各工地库存信息。

(3) 做好物资预算和调配工作, 加强监督。

(4) 加强各项财务预算, 成本核算工作, 进行有效控制。

(5) 拓宽奖惩制度的评定思路, 以真实数据为基础更能激发员工积极性。

3 信息化管理的前期工作

(1) 根据钻探企业目前经常使用的物资和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并编排, 编制固定资产、材料、配件、生产厂家等总编码表, 各工地依照总编码表进行统一编码, 再将编码填写在各类物资的标签上, 最后根据新编码进行盘点和记录库存信息。实行统一的“编码制”管理简便, 信息直观。例如“双管钻具总成”可编码为:SGZZ001A, 其中SGZZ的含义为“双管钻具”拼音字母缩写, 001为设备编号, A代表生产厂家编号。又例如“空气钻井钻具”可编码为:KQZJ001B, 含义同上。如果同一种设备或材料有多种不同的型号和尺寸, 我们可以加长编码以便识别和区分。例如“热压金刚石钻头HRC25-30”可编码为JGSZ00101B, “热压金刚石钻头HRC30-35”可编码为JGSZ00102B。编码制还可以通过设计把物资的存放点直观表示出来, 比如JJSZ00101B010203, 根据编码可知, “金刚石钻头”是001型号, 01规格, 生产厂家是B, 在本仓库的具体位置是01号货架, 02排, 03号位置。

(2) 把Excel软件记录的库存信息表和用友财务软件的UFO报表格式统一设置为完全一致。统一格式有利于将Excel库存数据快速转化为财务软件可以识别的财务数据报表。首先将Excel库存数据复制、粘贴到UFO报表中, 然后利用UFO报表的二次开发批处理功能进行程序编辑, 将各分表数据汇总起来, 再将UFO数据汇总报表进行程序设计, 使其具有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的功能, 最后根据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 进行下一步表内或者表间的报表系统开发。

完成以上编码制方案设计, Excel软件和财务报表格式统一设计, 以及财务报表的程序设计与开发, 就结束了信息化前期的准备工作。

4 采用编码制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1) 在企业的实际仓库管理中, 采用编码制去记录和管理物资的效率非常高。仓库管理员可以通过编码, 在计算机上瞬间查出库存物资的数量、型号、规格、厂家和存放位置。物资的存放位置可以详细到放在几号货架, 在货架的第几排, 在第几排的第几个位置等。如此细化和高效率的管理, 可以保证企业物资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采用编码制后, 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 即使启用一个对于物资名称生疏的新手, 他也可以根据编码制的规律, 快速找到正确的物资和存放点, 将物资及时发出并上报库存变动信息。

(2) 编码制可以高效地对库存信息进行管理和传报。对于具备条件使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来说效用最大, 可以直接在工地仓库进行信息化管理;对于采用短信传报信息的企业, 也不再需要传发复杂的汉字, 只要直接发送物资编码即可;对于采用电话语音上报信息的企业, 也可以直接采用编码制, 传递信息不仅简单而且差错率低;对于人工或者邮寄方式传递信息的, 在库存信息到达总部后, 也可以将库存表录入计算机进行编码制信息化管理。

(3) 编码制可以将所有对于企业管理具有实际效用的物资信息统一编入编码, 实际管理中仅仅通过编码就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物资的相关信息。此外, 物资新旧程度, 物资的截取, 物资的合成, 物资因截取或合成而变成新的物资, 这些信息都可以在编码制中设置并通过简单代码详细反映出来。因此, 实行编码制有利于仓库库存信息的记录、查询、调配和上报, 核查起来也相当简便。

5 信息化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5.1 无线网络方案

(1) 设备通讯:笔记本电脑, 无线上网设备, 数据通讯费按实际使用量或包月收费。野外工地有只要有手机信号就能进行数据传输。

(2) 人员要求:建议招聘计算机能力较强, 有财务知识的人员进行仓库管理。也可以从机台人员中抽调、培养, 针对企业的库存管理方案实施专项操作培训, 使人员具备物资管理能力和数据上报知识。

(3) 实施流程:仓库管理员每天将纸质单据存底, 然后把物资的入库、出库信息录入计算机, 最后把Excel仓库库存表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上报给企业总部。在财务报表软件的支持下, 企业总部可以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 为决策提供参考数据。关于生产物资的采购价格建议保密操作, 信息报送只需上报库存变化情况即可, 其汇总和分析的全过程可以独立在企业财务部完成, 前期工作完成后, 汇总报表及数据分析报表仅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管理者每天都可以获得工地的各种情况汇报和经营状况分析。如果企业的管理要求比较高, 可以将库存以外的信息同时上报给企业总部。比如当天的米进尺情况;仓库物资采购、领用情况;当天的收益、成本、资金预算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的企业营运情况;以及企业各部门、各层面提供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反映在日报表上。

(4) 方案的优点:

(1) 适合于工地仓库库存多, 入库、出库量比较大的钻探企业。

(2) 使用计算机进行库存管理效率高, 数据上报的速度快, 差错率低。

(3) 可以将基础的数据录入、管理工作分散到各工地, 总部不再设置专人管理, 只需要配备一名兼职人员就可以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4) 日报表内容丰富, 包括当天米进尺进度, 合同收入预计;当天库存信息;当天物资变动情况, 成本费用预计;当天毛利预计等。只要能够及时获取真实数据, 都可以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 也可根据管理的需要随时增减内容。

(5) 管理者每天都能对工地的情况了如指掌, 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6) 企业钻探业务即使发展到国外, 也可以实际操作, 跨国进行管理和监控。

(5) 方案的缺点:

(1) 初期的设备投资较大。企业要根据工区情况, 每个工地仓库都要配备硬件设施, 工区越多, 管理成本越高。

(2) 需要安排懂得使用、维修计算机的员工在工地工作。

(3) 仓库管理员需要懂得使用Excel软件进行仓库库存管理及报送数据。

(4) 对计算机的使用要进行严格控制, 杜绝私自上网, 仅限办公使用。

5.2 手机短信或语音上报数据方案

(1) 设备通讯:宽屏手机。数据传输费可以采用包流量方式, 成本很低。

(2) 人员要求:会打手机, 会发短信, 懂得手机上网使用QQ发送信息即可。

(3) 实施流程:企业实行统一的编码制后, 此方案才能实施, 操作难度很小。工地仓库继续采用纸张登记管理的方式, 保存好原始单据, 每天用电话、短信或手机上网方式就可以将数据传送到总部, 由总部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数据录入。企业在总部实现信息化管理, 同样可以对各个工地的物资进行统一调配。

(4) 方案的优点:

(1) 设备成本低, 不是性能很差的手机就可以实现数据上报功能。数据传输费可采用包月方式, 一个月8~20元的短信、数据包套餐就可以满足办公需要。

(2) 人员能力要求很低, 会使用手机, 会发送短信和手机上网即可工作。

(3) 信息上报速度快, 效率高。

(5) 方案的缺点:

(1) 对于仓库库存多, 入库、出库量较大的企业仓库管理, 上报数据有一定的难度, 工作量比较大。

(2) 不能将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分散到各个工地。管理者如果要求及时上报数据和分析报表, 就必须招聘专职财务人员进行管理, 增加了管理成本。

(3) 不使用计算机管理库存的工地, 只能继续使用纸张, 仓库管理效率低。

5.3 人员往返、邮局邮寄方案

(1) 设备配置:车辆。

(2) 人员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或工地司机。

(3) 实施流程:目前一些钻探企业采取本方案, 其主要成本为往返车费、修理费、汽油费和人员差旅费。企业可以根据需要, 在运送物资至工地或到工地发放职工工资时, 顺带将工地仓库资料带回总部进行信息化管理。另一个方案是通过邮局邮寄的方式, 工地人员要经常下山进行物资采购, 可以安排司机或采购人员每月邮寄一次, 也可以实施信息化管理。但两种方案都只能在公司总部进行信息化管理, 由总部管理人员录入和管理数据, 对物资进行统一调配。

(4) 方案的优点:

(1) 经营活动的原始单据可以安全回到公司。

(2) 工地仓库材料很多, 入库、出库量大也可以操作。

(3) 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没有上报错误和传递数据丢失的问题。

(5) 方案的缺点:

(1) 数据上报不及时。

(2) 不利于仓库管理和监控。

(3) 无法及时做出对经营决策有实际效用的分析报表。

(4) 企业钻探业务发展到国外时, 总部对跨国工地无法及时管理和监控。

6 软件技术衔接与维护

(1) Excel软件与用友财务软件的UFO报表系统格式是兼容的, 可以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操作进行数据快速衔接, 数据转移到UFO报表中, 就可以利用财务软件的强大功能进行报表设计和报表开发, 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2) 只要财务报表的内容不发生变化, 报表程序一旦设计完成就长时间不需要修改和维护。当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发生变化时, 就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程序修改, 工作量根据修改的内容和报表体系的繁杂程度而定。当企业人员技术水平不足时, 可以委托财务软件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摘要:钻探企业在有限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下, 既要节约管理成本, 又要快速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对经营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因此企业如何设计和选用信息化管理方案成为关键。本文重点论述钻探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案设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新建设 篇9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是一种基于先进软件与大容量硬件基础之上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通过集中式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服务共享等, 以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改善员工服务模式等诸多目的。经过与企业目前的网络技术紧密结合, 从而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实现同步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月度工资计算和处理、员工考勤、员工信息管理等内容。以上事务往往会占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而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中的运用, 必将大幅度降低例行性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让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之中迅速解脱出来。二是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消除了手工作业分散、隔离及盲目等现象, 加强了管理功能的关联程度, 确保了信息的共享, 促使流程更为规范化, 使各项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在实践中得到衔接。信息系统能够快捷地方便地获得各类分析报告, 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最为准确和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三是可避免企业人事决策的运作风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人事决策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源, 而不再仅仅是依靠相关部门的简单分析与就事论事的讨论实施决策, 能够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让各项决策都能有章可循。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困境

1.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极度匮乏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于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而建立起来的, 至今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对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一种舶来品, 一些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入视为形象工程建设, 因而只是简单地把传统意义上的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尚还处于基础阶段。同时, 因为企业管理者在观念上的不同、国内人力资源学科的不完善, 造成经专业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十分匮乏, 大量非专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未能系统地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其流程, 导致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

2. 信息化偏重于事务处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岗位分析、招聘、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内容。现实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往往局限于人事、薪酬、招聘等事务处理, 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岗位分析等内容, 而且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量企业尚未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已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里, 还有一大部分企业需要更换原来太过于简单信息系统。

3. 缺乏出色的厂商与软件产品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是企业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环节。目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开发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即使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 但产品仍然不够规范, 厂商未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真正价值。国内市场上大大小小的软件供应商尽管有数百家, 但是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供应商只满足于出售产品, 而不去考虑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流程重组、售后服务及产品升级等, 因而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需求。

三、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 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观念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 要努力树立以下四个意识:一是树立信息化意识。企业应当明确信息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电脑与网络, 而是应当在作业、管理与经营等各环节中运用好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自动化,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二是树立主体意识。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 企业领导与每位员工都是信息化的主人。在建设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企业始终是中心, 技术应按照需求提升, 企业应努力掌握信息化的主动权, 而不是由技术来实现。三是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企业领导偏重于关注怎样将投资运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购买软件和硬件产品等, 从而获取信息化所能实现的最大效益, 而极少去关注信息化建设所隐藏的大量风险, 更难以对实施方案开展多方论证, 从而预防盲目投资。四是树立学习意识。信息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企业管理层与专业技术人员都应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进而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主要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和高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使人类的沟通和信息交换方式转变为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形式, 终身学习与开放式学习已成为最新理念。提高信息素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要求如下:一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管理能力, 即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沟通与人际关系才能、领导艺术、信息管理技能、规划决策等能力, 也就是应用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来提高在实际工作当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较强的管理信息服务能力, 也就是围绕特定管理业务所开展的信息搜集服务、检索服务、研究开发及咨询服务等能力。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依据管理科学与心理科学理论, 按照服务对象的差异, 实施用户研究及管理工作。三是具有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 也就是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激活、、决策、指挥等能力。

3.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是实施差别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信息技术尤其是柔性制造的生产与管理模式, 使企业能够提供显然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别化生产与服务。同理, 根据信息技术的柔性管理原则, 使企业的个性化、差别化及多样化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得以成为可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完全可通过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 对各类员工分门别类地提供技术支持与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并可以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平行交流提供足够的平台。这一交流形式更加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真正了解员工的需要, 从而满足员工的差异化需求, 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二是采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实施, 为企业的差别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对于每一位员工的相关信息, 主要包括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所有信息开展搜集, 通过分析和汇总, 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数据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将数据库内的全部信息视为一种可以被挖掘的有用资源, 系统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者, 较好地分析企业员工的特长、偏好以及技能缺陷, 进而有效地对愈来愈小的目标员工群体开展培训, 并提供交叉服务与激励。根据建立在数据仓库技术基础上的目标来集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运用于最为需要的和最有潜力的员工身上。比如, 就激励员工来说, 员工数据库的设立, 就可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明确各位员工的不同需求, 从而便于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从而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三是改进企业的工作设计方法。注重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设计, 能够将企业的使命和职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更好地联系起来。员工素质的提升, 造成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工作设计方式已不再全面适用, 尤其是对于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来说, 大量工作都是在头脑中完成的, 绝不可能再如同传统的工作设计一样, 将工作步骤化、固定化。这就要求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并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工作设计之中, 提出对工作的某种分析或者改变的意见, 并务必要说明这些改变是怎么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整体目标的。这一做法让企业中每一位员工的贡献都能得到认可, 而且也能实现组织的使命。可以说, 改进工作设计方法依赖于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与人力资源人员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 而弹性化的设计方式又更加适合于信息化程度较高与知识型员工数量多的企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可借助人力资源信息化创新这一重要手段, 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工作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化, 从而大大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附加值, 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务性工作转变为战略方向, 从而打造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网络化、职业化与个性化管理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邬锦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洪玫.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4]朱勇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5]向赣生.企业人力资源模式的创新[J].统计与决策, 2005 (1) .

[6]徐敏.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发展研究, 2005 (3) .

[7]韩振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11) .

[8]蔡立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4) .

[9]赵静杰, 李妍.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4) .

[10]何建威.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5) .

[11]尹鸿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现代企业, 2006 (5) .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探讨 篇10

1 问题分析

近年来, 信息化手段已经逐渐被应用到了电力企业中, 但是, 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立和优化的过程中, 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 简要分析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电力企业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 要具备相对完善的基础数据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然而, 电力企业管理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 过去的数据多数都是纸质保存的, 基础数据缺失严重, 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随着人员更迭, 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把握不够准确;再加上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让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1.2 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复杂

传统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使用不够规范, 随意性较大, 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人力资源会出现不定时的流动。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 电力企业在劳动用工上并不规范, 经常出现人员挂岗、临时借用、支援关联企业等情况, 直接导致了部分人员的工作记录与现实情况不符。

1.3 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备。但是, 受发展程度的影响, 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 许多企业应用的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仅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的供应模式, 会让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经营意识不足。另外, 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只是单纯地针对一项产品, 并不是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去推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它没有与生产系统、营销系统和政务系统等其他系统联动, 信息更新需要依靠人力, 并且更新不及时, 对企业决策的支持力不够。

2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分析

面对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开发有效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下面, 简要分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2.1 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联动性强的信息平台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成功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需要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更需要得到企业组织的支持。要想促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电力企业需要建立起一个多系统联动的信息平台, 利用统一的技术接口, 可以及时将人员信息的变化情况从业务平台归集到人力资源系统中, 进一步提高人员信息的时效性。

2.2 提升人力资源系统基础数据质量

人力资源信息化使得人事档案和原始数据的保存较之前方便了许多, 其安全性也有所提升。在采用信息化方式保存人事档案之前, 普遍采用纸质的方法保存, 时间一长, 纸质档案很容易出现变黄、变旧、内容涂抹、纸质破损和文件丢失等问题, 导致人事档案不齐全, 查找起来十分费力。采用信息化方式管理人事档案后, 可以利用计算机录入人事档案中的内容, 并建立专门的内容管理文件, 采用分级录入、集中审核等方法, 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对于旧有的文件, 也可以通过备份保存原始数据, 这样一来, 就能够保证原始数据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2.3 强化系统决策支持功能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并不是单纯地录入和统计人员信息, 更主要是希望利用信息手段给予人力资源工作相关的数据支持。采用信息化的方法录入人事档案时, 可以建立专业的表格, 根据不同的内容筛选员工的资料, 例如, 针对某些岗位的选人用人情况, 可以通过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维度显示出符合查询条件的人,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此外, 在薪酬调整、绩效评价等方面, 也可以通过数据统计, 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 不但减少了人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也大大提升了人事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 前景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前景,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是随着企业发展情况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要想让企业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应用循环, 就要长期规划和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 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解救出来, 这是一个长期工程, 所以说,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另外,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相协调, 人力资源战略的科学性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 也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规范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模式的丰富和方法的扩展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健全各项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 推动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快速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电力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和方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可以让企业的多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让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无限的价值。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上述内容, 希望更多的电力企业管理者可以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利用正确的方法提高电力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水平。

摘要:目前, 许多现代化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更新。在工作中融入了信息技术元素, 加强了人力资源的开发经营力度, 丰富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 电力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华.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3 (31) .

[2]孙飞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探讨[J].当代经理人, 2006 (07) .

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61-0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随着企业发展而产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而且还实现了企业的科学高效的管理,尤其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残酷的竞争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逐渐成为了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本文将结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一、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我们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只有在充分掌握了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后,才能真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笔者认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人力管理效率,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科学决策,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优化结构,丰富信息渠道。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各种数据的快速整合和资源共享,在复杂的形势中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它逐渐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向辅助决策的职能转变。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信息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丰富信息渠道。

二、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自身信息化基础薄弱,实现管理信息化难度很大。二是企业缺乏专业的IT人才队伍和专业的网络管理团队。三是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而不考虑企业的真实需求。四是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的软件供应商。五是把两者割裂开来,没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三、 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上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而我们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就是要专门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来专门提出措施。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当薄弱,加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加强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其次是要有目的的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树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个目标。最后是要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满足企业自身需求又要做到经济合理。

(二)要真实把握企业需求。上文提到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网络设备的先进。这样做不仅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同时还造成了企业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企业要培养一支专门的IT队伍和网络管理团队,要打造复合型人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专业的管理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掌握过硬的IT知识和网络管理团队。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要让他们充分掌握两种知识,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

(四)要培养专业的软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是信息化建设的终端,我国软件供应商大都不专业,在为企业提供软件的时候不注重考虑企业真实需求,只图实现基本功能。培养专业软件供应商,提供专业的软件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五)注重人力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力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而忽视人力管理,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了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从上文提到的五个方面来做。

参考文献

[1] 葛芳,吴二刚,周鹏飞.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J].2006(5)

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 篇12

1 财务信息化管理

1.1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即财务管理。

1.2 企业信息化管理

一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成果, 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 从而减少环节, 提高生产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系统。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

1.3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说的是现代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建立起会计信息系统, 销售系统,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 处理各种财务关系, 深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的改革,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 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企业财富 (价值) 最大化、相关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2 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我国企业要更好的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必须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主要环节包括:制定财务决策, 制定预算和标准, 记录实际数据, 计算应达标准, 对比标准与实际, 差异分析与调查, 采取行动, 评价与考核, 激励, 预测。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 是当前加强企业管理, 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的工作。

2.1 运用信息化管理为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提高准确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了资本预算、公司融资、人员管理、专业技能、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和短期投资、财务分析、税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信用政策等。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财务管理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管理以预算为主体牵头,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现代市场经济, 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 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信息化管理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为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提高了准确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编制企业经营预算, 进行有条不紊的预算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有密切联系, 预算是控制的重要依据, 控制是执行预算的手段, 它们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 促使财务对公司的业务起到了事前准确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作用。企业的决策是否得当, 经营是否合理, 技术是否先进, 产销是否顺畅, 都准确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

2.2 运用信息化管理为财务管理提高及时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转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 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中。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财务运算、核算的准确度, 同时也加快了财务运算、核算的速度。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按照系统化的观点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互联网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经营, 财务信息化管理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 并实现所需数据的财务核算。以期做出正确的抉择。因为财务的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 并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 这样就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及时性。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 争取有利的竞争机会赢得了时间。

2.3 信息化管理能够执行严格的资金管理

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企业对财务的管理, 就是对资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与控制。企业迅速发展, 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 企业对资金控制管理上的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企业资金管理失控, 监控缺乏手段, 缺少统一资金管理系统, 缺少资金统一管理和规划使用, 轻者向银行贷款, 增加企业的债务和财务费用, 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 重者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加强财务资金管理, 必须把财务资金管理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从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 到企业洽谈合同、收取订单, 每一个环节, 必须考虑企业的财务和赢利能力, 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使财务能够及时掌握采购计划的全部信息, 做好资金和付款计划, 有效地减少资金管理的漏洞。还能实时地知道每一个客户当前的账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 进行是否发货的资金审核, 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可以简化采购、销售与财务之间的流程过程, 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率, 有效发挥财务监管机制, 保证资金管理。

3 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 更新管理理念, 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

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它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企业要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首要任务是领导要转变思路, 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大宣传的力度, 并开办学习班, 以成功的典型为代表做现身说法, 以达到改变领导观念目的。这项工程的规模越大, 高层领导参与和支持的重要性很大。

3.2 提升会计的质素,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起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 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 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 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 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因此, 会计的素质提高是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也给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 得到系统的整合和优化。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带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升级和更新,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宗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6期.

[2]刘丙耀, 刘妍彬.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文苑.财管论文, 2004-10-12.8:51.

[3]尹玉秀.浅谈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上一篇:观察思维下一篇:大学生公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