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和原因

2024-07-11

现状和原因(共12篇)

现状和原因 篇1

1 条件艰苦及其对应措施

一般考上特岗教师队伍的学生都是被编在偏远的农村地带, 那里一般由于山路曲折, 导致交通十分不便利。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男女, 本来就处于适合恋爱的年龄阶段。如果是一方进入这个队伍, 来到上述的偏远地带, 信息化落后封闭, 没有网络, 年轻人交流起来非常不便, 异地恋的男女沟通起来就十分困难。他们年轻人很少能够找到情感的依托, 没有共同语言, 此时, 找对象就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活化的问题, 他们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但是, 对于已婚的年轻老师来说也存在一个乡村地区给他们家庭、生活等带来的不便。例如: 特岗教师队伍能够获得极度少的与他们家人团圆的时机, 显而易见, 这样对于两边情感稳定发展对带来不利的影响。

此处建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者须要在分拨特岗教师的十分须要思量均衡特岗教师的家庭与事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在实施这个宏伟计划过程中的一线工作人员便是特岗计划的老师们。尽量把学生安排在离自己家乡比较近的地方, 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回家方便, 排除空余时候的空虚寂寞感, 能够有益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之间多开展联谊活动, 增强彼此的感情, 有利于和谐发展。固然, 一方面须要掌握大局的我国政府特别的扶持、关心, 另一方面作为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师们也应该将奉献青春、奉献知识和奉献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2 生活压力大及其对应措施

根据国家标准, 本来特岗教师的工资就不高, 再加上在一些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还存在着不按时发放的事情。乃至一些职位并不能够为特岗教师提供正当的五险一金的保障, 福利待遇与同城镇的老师根本无法比拟。根据了解到的相关情况, 很多初来乍到的老师不得不在附近租住一个价格比较便宜的房子, 试想, 教师生活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 能够生活的舒心嘛? 答案是肯定的。况且还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就读大学的时候就是贷款读书, 刚刚毕业工资少, 自己不能够完全负担自己, 还需要立刻进入还款模式, 并且还需要赡养父母, 确实微弱的工资是不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 生活压力特别大就是这样铸就的。

心理落差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有些大学生本来就来自于农村, 想到由于自己通过考特岗教师就又要回到自己卖弄朝天的农村去了, 虽然他们本来来自于农村, 已经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能够一回去就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快适应农村的生活, 其实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落差感, 试想自己通过努力读书终于熬出头能够在城市里面生活, 但是现状又是自己在城市里凡进必考的大趋势, 在其他竞争中自己失去了有力的机会和实力, 现在不得不又要回去, 试想他们当初是有多么想要改变命运啊。农村本来地处偏僻, 娱乐休闲设施就少, 信息闭塞, 回到农村有点类似于给鸟儿关进笼子, 他们失去了自由遨游的天空。生活乏味。特岗教师的工资水平应该要备受关注, 应该上一个台阶, 国家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补助, 当然仅仅靠中央一个方面肯定还是不现实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两只手抓, 中央的手不放松地方政府的手也抓的牢。

3 教学能力低及其对应措施

这个涉及到特岗教师的准入制度, 例如, 特岗教师的极大需求刺激下, 在报考特岗教师的队伍中不免存在一些鱼目混珠的大学生。由于有些岗位对于专业对口是没有要求的, 他们不需要你精于某个具体的专业, 只需要你有勇气去报考就可以, 可谓是报考门槛十分低。还有更为具体的是特岗教师一旦进入岗位, 教什么学科都是听从学校领导的安排, 而领导安排人员的时候, 更多的不是考虑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 而是考虑咱们学校现在缺哪科的老师, 就直接安排上岗。那么必然造成新上岗的教师对于学科知识没有了解的情况下, 想要做到教授专业的、科学的学科知识就不可能了, 更别谈融会贯通也就更不现实啦。由此建议特岗计划的大学生应该以师范生为主, 毕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取得了教师资格证, 经过了学校四年专业的培训指导, 在进入实际这一块就不会显得这么束手无策了。

在招聘特岗教师的时候需要因岗位需求再招聘相关专业学生, 对于师范生的培训工作, 大学不容忽视, 因为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 也就关系到未来下一代的学生。可以邀请专家指导, 也可以邀请一线高级教师莅临指导, 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加了解学生发展现实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晶.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贾谦.小学特岗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以河南省X县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张健龙.S县“特岗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历硕士) , 2013.

[4]潘立.“特岗计划”实施状况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士学位论文, 2013.

[5]南延娇.延边地区语文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延边大学, 2014.

[6]马盼盼.多主体视角下的“特岗教师计划”—以河南省袁庄村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7]陈怡静.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一一以广西三县为例[J].重庆师范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014.

[8]周双银, 高艳.特岗教师的困境及对策思考[M].文史博览, 2015.

现状和原因 篇2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 经济会发展 的 “ 黄金机 遇 期”,同 时 也 是 “矛盾凸显期 ”,人 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 为 安 全 感 是 一 种 主 观感 受,而 非 客 观 实体 ;第二,其 感受 的 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 众 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

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

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

1、调查概况

关于所在社区治 安 状况 的 总 体 评 价,在 对 问 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 回 答 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 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 对 于 安 全 感 的 测 量 方 面,对 于 问 题 :“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可见“侵 犯 财 产性 案 件 ”对 居 民影 响 最 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 保 安 ”的 小 区 居 民 对 小 区 的 安 全 评 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你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1)流动人口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2)治安案件

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3)警力不足

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因素的判断。

1、维护政治安全

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篇二: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一、调查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

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的公民

3、调查的时间:2012年8月17日至2012年8月20日

4、调查的地点:各商店、政府办公处、学校、工地办公室、广场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性别上看:男性占63%,女性占37% 从调查对象年龄上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其中12-30占53%,31-55占38%,56-70占9%

二、调查结果

1、调查概况:关于对所居住地的地方治安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认为你所居住的地方治安好吗?”的回答中,认为“非常安全”和“安全”分别是7%和44%,认为“一般”的为32%,认为“不安全”和 “很不安全”分别为15%和2%。关于安全感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您认为晚上独自一人出去安全吗?”的回答中,觉得安全的敢肚独自一人出去的占75%,明显对社会的放心程度比较大。对于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中,影想社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我所调查的几个因素中.“地区治安问题”18.75%“就业问题”14.58%“媒体的社会报告问题”6.25%“物品价格问题”16.17 %“食品安全问题”31.25%“看病难问题”12.5%,还有0.5%其他原因如贫富差距的、社会稳定、和个人情感问题等。同时对于社会上不安定因素方面,“您觉得社会上不安定因素多吗?有没有影响到您的生活?”的问题,“多,暂时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43.3% “多,让我很担心,受影响”16.67%“ 不多,属于正常现象”33.33% “不多,但是影响很大”6.67%。说明社会稳定性还是很不错的。在问及“您信任公安及相关社会保卫人员吗?”完全信任,很有作用10%有时信任,看具体的事70% 不信任,作用不大5% 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15%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男性安全感为94%女性为92%(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89%

三、我的结论

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有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就,即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

为此,我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问题依然存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有很大的保障,基本问题不用担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各种问题使人们觉得她们所生活的社会不安全。

2、基本生存问题是影响因素之一

影响到安全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身边的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到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水平的质量要求也明显增高。同样对于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是占很大的比例

3、不同群体的安全感不同篇三: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调查报告 2012-1-29(调查与网上资料)

通信102 一社会安全感的定义(百度百科)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二实际调查

调查问题:对于社会安全问题,包括人身、财产、交通等的安全问题,你有什么切身的体会以及感想?(下面是几个典型)吴秀梅(高二学生):说实话,不太了解什么是社会安全感。不过感觉东台这边还蛮安宁的,不会像西部或中部地区总是发生一些校园抢劫或杀人之类的安全事件。交通安全方面倒是比较值得注意,车祸常有发生,更别说小的事故了。还有网络,沉溺与网络的太多,游戏甚至一些不入流的东西都让人担心。沈琦(大二学生):总的来说勉强还行。这些安全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像前段时间出现的震动全国的南京枪杀案,嫌疑犯仍在逃亡之中,确实让人心有余悸,不过也不会因此就人心惶惶,整日担惊受怕的。在我的家乡以及校园中,整个治安问题还是行的,至少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劫财的事。凌月(研究生):是有担心的。首先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虽然是研究生,可是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早已退出了那个辉煌的时期。二是财产安全。就拿自己来说吧,从上大学起,在公交车上手机就少了两个,身边很多男生的电脑都少过。再者,车祸天天有,各地的报导不绝于耳。王涛(居民):其他到没什么可担心的,就是家里财产??入室偷窃太常见了,常常有抓不到人,像我们这个单元已经不止一次被偷过了。

王晓红(居民):交通安全。如今路越来越多,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安全啊,就算严格遵守交通安全,也不一定能平安,我有次就是突然被后面的电瓶车撞到,现在出去还是有点后怕。

三调查总结(百度百科)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三)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

(四)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例如老有所养,当一位公民时刻害怕到老年无法生存时,那么他就对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病有所医,大病无钱治疗,社会不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时,那么此时的社会安全感也无从谈起,等等。所以说,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现状和原因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现状;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改给高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实行新课改取得的诸多成果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我们的一些做法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现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简要的浅析。

问题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就我而言,由于多年从事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求规范,求稳怕乱,怕学生讨论无效或讨论时间过长影响教学时间及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引导启发为主,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范围,时间相对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就自己所听的课而言,绝大多数老师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讲授,与课程改革的“教者主导,学生主体”相违背。

原因分析:关键是绝大多数老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欠缺,该放手时不放手,一味地包办代替,久而久之,致使学生缺乏自学及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难以摸索到自学及探究的方法和规律,不仅影响单科教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各科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推进,甚至影响学生分析推理,与人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生物教学相对来说教学时间紧与教学任务重,课堂容量大之间存在矛盾,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部分教师通过直接传授知识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地位的凸显。

问题二:选修课程的开设还未真正实现自主选择。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高中生物从高二开始开设,所学教材包括三本必修,一本选修,原则上选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从选修一和选修三中任选一本,但在征求学生意见时,学生比较迷茫,选课的功利性较强,都希望老师根据高考为他们选上一本。由于选修一全为实验,上课难度大,我们就只对全体学生开设了选修三。今年参加兰州及银川高考研讨会,与会的专家认为学习选修一比学习选修三既能减少新课学習量又能节省一轮复习的时间,更有利于高考,而实验可以通过观看实验视频,设置问题探究等途径达成教学目标。在今年的远程培训时,与其他县校老师交流,几乎与我们一样都只上选修三,可见选修课程的开设普遍存在局限性。

原因分析:一是我们缺少经验,只凭感性分析,且高考功利性较强;二是某些学校怕选课乱,教师怕上课难,影响正常的班级教学,故统一选课;三是我们对教学手段的选择过于依赖基础设施(实验条件),忽视多媒体在现代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四是教师选修课的开设缺乏全面认识,对学生选课缺乏系统性指导。

问题三: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按照新课改要求,我们积极地设计了各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环节和内容,但由于设计不当,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方法欠缺,自主学习的差异性较大,致使某些内容自学后仍然需要教师组织梳理。还有合作探究中某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始终被动听取别人的观点,从不发表意见及看法,致使小组内不和谐,而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更加自卑。另外,从自己所听的课来看,绝大多数老师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而普通班普遍自主学习被动,合作探究只是个别学生的高谈阔论,效果较差。

原因分析:一是学生习惯于被动听取及接受,缺乏主动学习及探究的意识;二是教师限于课堂时间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及探究时间;三是部分教师对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目标设计不够明确,或过于简单或过难,致使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针对性不强;四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及合作探究技巧,习惯养成还需要指导及强化;五是教师的组织引领不够科学,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分工不够明确。

问题四: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反思将近两年的新课改教学及两年来所听的课堂教学,整体感觉是:我们只是尽量地完成了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尽最大努力实施了“教教材”,还未实现真正的“用教材教”的转变。同时,教学中普遍缺乏全局意识及整体意识,甚至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要么按部就班只完成教材内容,要么又一味拓展拔高,甚至有些老师对教材中但凡涉及内容,特别是诸多的思考与讨论都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并未真正理解教材编排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评价判断能力的目标及情感目标。再如,课后“拓展提升”内容,教材编排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且这些问题答案本身具有开放性,但我们许多老师还是从一而终,很辛苦,但效果相当差。

原因分析:一是部分老师还未深入系统地研究新课程编排体系及编排目的,盲目教学,致使重难点不突出,甚至本末倒置;二是由于部分学校未给教师尽早配备成套的教材及教学用书,特别是六本教材(一般是上完一本再发下一本),致使教师对六本教材的联系及整体框架不了解、不熟悉,将后继章节涉及的内容利用大量时间去补充强调,无形中提高了教学难度。三是从教多年的老师定势思维严重,将现教材讲得较浅的内容,依据旧教材深挖拓展,而忽视新课程标准及考纲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学习量;四是由于首次迎战高考,教师对新考纲及命题要求缺乏系统的研究及学习,对新高考还缺乏经验及策略,对新高考试题研究不足,致使教学求全攀高。

以上是我对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有认识才会有提高,今天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转变观念,加强教研教改,不断学习是我们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必经之路,扬长避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愿我们随新课改的步伐一起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曾丽霞.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浅谈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篇4

一、城乡差距的现状

由于自然条件、交通、人口密度、国家投入的不同, 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收入、社会福利、财产、生活水平四个方面的差距。

1. 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 197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 到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5.95倍;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到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 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5.64倍;197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 到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32倍。从而可以看出, 30年来, 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 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的速度远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 这就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加上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 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 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购买生产工具、子种、化肥、农药等) 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 城乡差距就更大。

2. 社会福利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收入统计之外, 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 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 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 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

3. 财产差距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 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根据1996年的统计, 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8831元, 农村为1025元, 二者之比为8.6:1。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差距应不会减少。有人估计1999年农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00元, 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1570元。如果以3口之家计, 每户农民家庭存款平均不足4800元, 而城镇居民家庭的存款超过34700元。农民家庭存款余额仅相当于城镇家庭的零头。

再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 大致可看出财产的差距。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0.43元, 同期农民人均财产性收38.15元, 城乡之比为2.37:1;2001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收3, 134.62元, 农村是41.05元, 城乡之比扩大到3.27:1。

4. 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 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 而农村为67.7%, 农村比城市要高出10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 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 而农村为43.7%, 农村比城市要高出6个百分点。30年来,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 但两者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另外, 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 城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5台, 电冰箱8l台, 洗衣机92.2台;农村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54.4台、13.6台和29.9台, 分别相当于城镇拥有量的45%、17%和32%。城乡之间其他耐用消费品如音响、空调、电脑、微波炉等的拥有量差距更大。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指出,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 这个差距应该为5:1, 甚至达到6:1。2004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 我国的城乡差距世界最高。

二、追溯造成城乡差距大的原因

造成我国城乡差距大的原因很多, 主要体现在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与政策、产业特性及工农产品价格、教育与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异。

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中国自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 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市民和农民。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根本标准, 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收入方面的起点的严重不平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没有调整改善, 反而继续强化扩大, 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 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 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 加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时难以被安置, 使原本就收入低的农民在社会急剧变迁阶段与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三是,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中国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 以及就业、分配等经济待遇上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居民在获取收入能力与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2. 城乡不同的产业特性及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 而城镇以工业为主。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 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比工业等其他部门更为困难。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 使其在与工商业之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性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 从而拉大了城乡差距。

另外, 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 虽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使得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较大的“剪刀差”。

3.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人取得收入的大小以及个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 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个人能力决定收入差距, 而个人能力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决定的。而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在先天上就是不平等的 (见表2) , 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 农民自身文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 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难以转岗就业, 更难以在外出务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 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弱。农民接受的低水平的文化教育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机会,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过低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教育投资的有限性, 使其陷入贫穷的怪圈。可见, 由于城乡居民资源禀赋差异,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 造成我国城乡差距大的原因还有制度、国家支农政策、医疗负担等方面的原因。

综上所述, 我国城乡差距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收入、社会福利、财产、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产业特性及工农产品价格、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差距。近年来, 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 如改革户籍制度、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 相信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小。

摘要: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 主要体现在收入、社会福利、财产、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产业特性及工农产品价格、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差距。

关键词:城乡差距,现状,原因,城镇,农村

参考文献

[1]王伟:从现代化视角看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曲卫红: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西南大学, 2006

[3]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乡镇论坛, 2004 (8)

[4]谢红菊: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黑河学刊, 2007 (5)

现状和原因 篇5

教师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和调节策略

“职业倦怠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包含了三个概念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互相联系的成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于冷漠。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界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此时的教师一般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并且对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联系减少、无法细致的备课,更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对学生发火、谩骂和体罚学生。

职业倦怠的现状具体表现为:生理衰竭: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肠胃不适、神经衰弱、机能性工作障碍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情感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对工作满意度低,热情与奉献减少。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无法忍受学生在学校的捣乱行为,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认知衰竭:表现为教师明显感到空虚,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显著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价值衰竭: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繁琐事务,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无心投入过多的精力,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的。人性衰竭: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去对待学生、同事、家长或家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贬低学生,甚至暴力或者体罚学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发展的困惑,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体期望值: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概率。年龄与倦怠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倦怠感也随之迅速增长。性别方面,女教师的 职业倦怠比男教师稍低,但并没有明确显示。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越强烈持久,对自我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三是缺乏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方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四是工作负荷的重压。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每天的工作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己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不仅如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课、写计划„„ 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竞赛、公开课等。工作量过大会使教师产生“角色超载”现象,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质量下降或是根本完不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第二种反应是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等等。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五是公平待遇问题。均衡并提高教师待遇似乎己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语言,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量,有些地方老师的待遇却高出自己几倍,而且在如今突飞发展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待遇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这种落差心理得不到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因此,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六是学生问题的困扰、家长的苛求。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他们的倦怠水平显著相关,学生的低学习动机、不良行为及管教问题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最联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嫁到老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调节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在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改善树立教育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包括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多数老师从培训中受益。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此外,还要注意改进学校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确立创新型领导者 的重要地位,有创新型的校长才会采取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其带动下,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领导者需要了解教师需要,满足合理需要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方法。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注意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浅析中职学生现状的心理原因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 心理问题

社会在飞速前进,经济在快步奔跑,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和谐环境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优越的环境,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阴影。相比之下,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更突出更典型。

中职学生出生在雨露中,成长在阳光下,不愁吃不愁穿,本应是无优无虑的少年,为何会出现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长期望值高造成学生精神压力很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有各类好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有迷途知返的青少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因考试发挥不好而死爱面子不肯走普通高中的自费而来职业学校。这样的来源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学习的反感:底子薄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底子好一点的学生则是对周围环境不满,说白了就是认为自己高才低就了!本来没有考入重点学校心理就难受,再加上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问题严重

家应该是孩子依靠的港湾,是孩子心灵的归宿。但“家”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抚养孩子的重任落到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能让孩子有同样的生活条件,父亲(或母亲)不得不起早贪晚的劳作,为孩子创造优厚的物质条件,但孩子的精神家园也很重要啊!不及时教育、引导孩子健康的发展,那么孩子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难免会出现偏差。

3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当,大多数学生自信心不足或自信心膨胀

父母的宠溺和家庭条件的优厚造成了学生的错觉:父母能为我解决任何事情,“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我得不到的”。这和前面所说的祖父母的宠溺是同样的道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让学生习惯于一切依赖父母,自己没有任何解决、处理事情的能力,经历不起任何小的挫折。一再的顺利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只会觉得天塌地陷,好象自己的末日一样,寻死觅活来求得解脱。单亲家庭、孤儿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因为缺少关爱或物质而缺乏自信心,老师和家长正确教育能引导这些孩子走出阴影。问题最多的还是部分被重点中学淘汰下来的学生。他们持有“我们不如重点中学学生成绩好,没有他们出路好”的观念。甚至有些学生破罐子破摔,作为一个好学生也很难被社会承认,索性就作个坏学生吧。殊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啊!我所任课的班级很多学生都问我:“老师,我们不能和高中学生一样考学吧?”“我们以后的工作肯定不如普高学生好吧?”“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普高学生吧?”……话里行间透露着他们矮人一截的心态,进入职高学习仿佛是他们的耻辱似的!人常说“是金子在哪里都是发光的”,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努力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重点中学的学生倦于学习,不走正路,终究会成为无所作为中的一员!

4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触社会面大,处理不好与社会、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高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迷途知返的少年,在社会中沾染了不少恶习的他们想给自己再一次的机会,于是他們背着书包来到了课堂中。老师、家长耳提面命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在社会中闲散惯的他们哪里坐得住板凳,哪里受得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社会中的风气带到了课堂中,让一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学生觉得他们是“神”,盲目的崇拜让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更是了不起的人物,就这样不仅贻误了自己,也污染了一些纯洁的学生。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很多,中学生又没有明确的世界观,社会的黑手便抓向了纯洁的学生。而现如今对网吧的管束力度不大,有很多的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打游戏,整天沉浸在网吧里,对现实和网络虚幻世界分不清楚,对暴力游戏很崇拜,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他们追随社会不良青年而去,失去了学生本来的面貌!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提供青年学生成长的空间。社会中的恶习带到学校中来,必然会影响学校的良好风气。

青春期的男女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单亲和婚姻不如意家庭的子女,渴望得到关爱、得到异性的认可。在父母婚姻失败中,他们想创造超越至亲的那种爱情,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情感的困惑。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我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该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中等职业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作为师长的我们也应该深刻的思考一下,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失误,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还应该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其次是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全体动员起来,才能更好的实施心理教育,进而促进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已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而且不能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心理教育、素质教育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

现状和原因 篇7

1.1 发展经济林基地背景

经济林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国家、省、县、农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发展山区经济。经济林, 为实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重大调整、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利的宗旨, 寄托着农民们渴望早日脱贫致富、建设秀丽家园的美好愿望。浙江省内慈溪、温州、仙居、兰溪的杨梅, 常山胡柚, 金华的源东大白桃、乒乓葡萄, 奉化的水蜜桃, 安吉的毛竹、食用笋产业, 临安的山核桃、食用笋、毛竹产业, 诸暨市香榧、食用笋、花卉苗木、银杏等等, 举不胜举。经济林已成为浙江重要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 成为山区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 鼓起了农民腰包, 富了一方山水。

1.2 磐安县为发展经济林的成效分析

1.2.1 县委、县政府在产业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1983年, 磐安恢复县制后县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发展水果生产的若干意见》文件, 20世纪90年代, 县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经济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文件, 《关于1995年乡镇工作目标考核的意见》规定;2001年, 县人民政府下发21号文件《关于加快实施退耕还林的若干意见》, 2002年以来, 县委连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文件。特别是近年来业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经济林产业发展。

1.2.2 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的协同合作

2002年, 县政府组织各区域水果历史现状调查, 全县有水果2519亩, 品种有红心李、板栗、杨梅、柑桔、香榧、柚、桃、苹果、青枣、杏等。据2008年森林资源调查, 全县经济林面积为12万亩, 竹林15万亩, 经济林品种为油茶、香榧、油桐、乌桕、板栗、枣、柿、银杏、杨梅、山核桃、猕猴桃、杜仲、棕榈、漆树、柑桔、茶、桑、果园、其他。经济林基地建设, 无不倾注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2.3 经济林成效不明显

经济林在磐安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并不明显, 据最近调查资料, 发展面积最大的板栗保存量最多, 约1.6万亩, 但大多疏与管理, 产量低, 平均年产量不足50kg;万亩杜仲、厚朴基地和原来的油桐、乌桕、漆树、柑桔、山核桃、枣基地已基本消失;万亩食用小竹笋基地保存不到300亩;3000亩左右的银杏基地现保存1000多亩, 近6000亩的猕猴桃基地除大盘山外, 大都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可圈可点的有老祖宗留下的古香榧有较好产值, 油茶在仁川、方前两镇保存较好。

磐安县发展了近30年的经济林, 县委、县政府不满意,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并不明显;农民更不满意, 有的农民甚至将这一切视为政府的瞎折腾、劳民伤财, 抵触情绪大, “一年栽、二年砍、三年挖”, 致使“年年造林不见林”, 不管是“千元山”还是“金带子、银带子、绿带子”, 有的依然成为农户的玉米地、蕃薯地、元参地;职能部门和有的乡镇归结为农民思想意识落后, 跟不上形势, “帮你娶了媳妇, 还要帮生孩子?”的反问就是代表;有的认为是经济林选择的项目品种有问题。

2 原因分析

2.1 没有真正认识林业是弱质产业规律

林业是弱质产业, 经济林是弱质中的弱质产业, 其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投资时间长, 见效慢;靠老天、靠年成;要适地、适树、适人, 不符合适地、适树要求致使失败的有:方前山东大红石榴、尖山加州李、布朗李等基地;适人即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基础、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市场化程度等影响, 食用小竹笋、银杏、杨梅等基地就存在这方面问题;需要林业科技提供全程服务, 即从项目的选择、品种的优选、种子种苗的培育、栽培、抚育管理、采收、贮运、深加工、包装;需要产业协会和产业孵化, 即经纪人员的培养和市场的开拓, 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 对经济林产业的弱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磐安在发展经济林中缺损了多个服务环节。

2.2 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是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障碍

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 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也很薄弱。在领导干部新旧更替前后, 为了凸显近期短期的经济效益, 急于树立政绩, 往往新官上任三把火, 制造另一种形式上的眼球经济。经济林发展的冷热存在着不良的政治诱因和政治动因, 领导三年、五年一变, 发展的经济林品种也为之一变, 基地也为之一变。立竿见影、拔苗助长的政绩考核制度使经济林的许多好项目功亏一篑。

2.3 没有充分认识经济林开发的主体是农民

经济林开发的主体是农民。然而, 现行的经济林发展机制, 是国家、省、县三级政府层层下指标、拨资金, 县职能部门再下到乡镇到村并组织实施, 再由县、市、省、国家组织考核验收的办法;从实践操作上看, 发展经济林大都以县职能部门、乡、村, 或村、乡、县职能部门, 这两种方式使政府和职能部门成了经济林开发的主体, 农民利益某种程度上受到侵害。小竹笋基地, 杜仲、厚朴基地, 银杏基地、杨梅、梨、李基地, 和其他彻底被毁坏基地的矛盾焦点正源于此。

2.4 没有充分培育经济林产业市场

发展工业需要孵化, 发展经济林同样需要孵化, 即充分培育经济林产业市场, 分析磐安县多年来的实践, 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识。为完成造林任务而完成任务, 为应付上级考核而应付, 对农民如何能从经济林项目中增收, 却考虑得不多, 有的甚至认为, “帮农民娶了媳妇, 还要帮生孩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少有地方政府去培育经济林“经纪人”, 把经济林产品推向市场。当然有些经济林产品有现成的市场, 如:茶叶 (有新昌市场) 、药用经济林 (有药材市场) 等, 但更多的品种的发展阶段是没有现成的市场的, 如我县的小竹笋基地, 猕猴桃、杜仲、厚朴基地, 银杏基地, 板栗、枣、柿、杏、桃、杨梅、梨、桃、李基地等。

2.5 科技支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定位不明确

磐安县有科技支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在众多的汇报材料中是最齐备的。纵向, 从农村的乡土林技员、乡镇林业站、县技术推广站, 一直到省、国家林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横向从农、林、牧、付、渔、科技、科协样样齐备。但少有专门的科研人员, 少有专项科研经费, 少有针对性和自己的研究项目。因工资、人事隶属关系, 乡、镇林业技术员大多不专业从事林业工作, 更谈不上为经济林基地提供系统的服务了。不管是乡镇或县里的林业技术员的立足点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 应付考核。林业技术干部的科技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较低。

3 发展对策

3.1 真正认识经济林的弱质性,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林基地建设

林业是一个基础产业, 一个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 一个严重滞后的薄弱产业, 一个兼有生态、社会效益的资源限制性产业;但经济林产业在山区具有其他短、平、快项目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它不仅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须品, 而且对农民增加收入、减少生产性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变生存状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占三分之二国土、三分之一人口的山区有其积极意义。

用科学发展观制定2006~2025年《磐安县经济林发展规划》, 明确经济林产业总的思路:即以富山富民富县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依托, 立足资源优势, 突出名特优品种, 形成区域特色, 实行规模化经营, 科学化管理, 社会化服务, 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整体推进磐安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2 建立相应的考核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办法

(1) 欠发达山区经济林产业发展程度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贯切落实情况, 体现执政能力建设。考核的着眼点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能为山区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 就是政绩;前任发展的项目, 后任必须接着干, 前任失误了, 后任发挥才能把它修正了, 走上了正确规道, 也是政绩;后任在前任的基础上扩大成果, 那更是政绩。经济林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 要发展发展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接力棒精神, 政绩考核应考虑这些特殊性, 这是责任, 也是义务。

(2) 建立经济林长效考核办法。根据经济林生长规律, 改变当年栽, 当年一次考核方法, 建立根据经济林品种的生长期来决定考核期限, 经济林的生长不可能像工业产品, 那么整齐划一, 一次或二次检验就行了。经济林生长期长, 每年都有适者生存和自然蹈汰, 因此, 应让经济林弥补每年淘汰部分, 直至成林, 出效益, 考核也应如此, 不仅要考核成活率, 而且要考核成林, 考核产品质量和产量, 考核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 走向市场。

3.3 培育和建设营林市场

(1) 完善的营林市场机制要求政企职能分开, 管理监督职能与技术、服务职能密切合作又严格分开, 即要有营林科的管理监督职能又要有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服务职能, 而不是在管理就是服务的口号下, 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让政府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经济林开发主体。

(2) 职能部门将营林规划、营林项目推向营林市场, 向社会公开, 公开政策、公开要求, 通过项目工程市场确定营林主体或经济林开发业主, 采用转包、山地流转、租赁、转租、入股、合伙等多种合法形式, 业主自我核算、自负赢亏、较好的覆行合同。行政职能部门对合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监督, 让每一块经济林基地都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解决一年栽、二年砍、三年挖问题和农民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相兼顾问题。

3.4 培育孵化经济林产业市场

(1) 经济林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做大做强必须培育孵经济林产业市场,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经济林产业, 主动出去跑市场、找订单、推销果品、搞活流通、促进生产, 既培育民间流通组织 (协会) 和农民经纪人, 又大力培育农村协会组织, 既为经济林生产服务, 又能跑市场、找订单, 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 政府以及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 一手抓优化产地生产管理, 进行标准化生产;一手抓培育和壮大产业协会、龙头企业, 将两者做大做强是经营现代经济林产业的核心和主体。家庭承包经营是基本的经营制度, 分散的果农面对市场的变化是盲目的、趋同的, 政府不能干预林农及企业的自主生产和经营活动, 只有把协会和企业培育成能够代替林农成为经营的主体, 使之担当组织生产, 又面向市场, 成为市场开拓和竞争的主体。

(3)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电子网络销售平台, 与全国综合性的大网站建立密切联系, 及时为企业、农民及各级政府提供市场、产销、价格等信息, 通过网络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共同把产品推向市场。

3.5 建立适应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1) 建立“政”、“技”分开的多层次的经济林技术推广体系, 让林业技术人员姓“林”从“技”, 是建立适应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前提。

(2) 制定符合经济林产业特点的科技奖励办法鼓励林业科技人员, 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安排一定的课题经费, 鼓励技术人员从事课题研究, 因为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先进的技术和本地实际结合的过程, 出台鼓励政策, 让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培养经济林复合型人才, 知识结构合理, 理、工、文溶为一体, 坚实而较宽的基础理论, 能够适应经济林生产、加工、流通工作的林业科技人才。

(3)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推广服务队伍, 推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 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林业种子种苗工程建设, 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应用, 收集整理和保存种质资源。

摘要:指出了经济林是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对山多地少且贫困问题比较特出的山区来说尤为重要, 磐安自复县以来同其他地方一样为发展经济林作出了艰苦努力, 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也存在严重不足, 针对该县现状, 从经济林发展的纵向和横向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林,富民,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祝光耀.我国经济林生产形势存在问题和对策[J].经济林研究, 1990, 8 (2) :1~4.

[2]乔培瀛.山东经济林发展探讨[J].经济林研究, 2005, 23 (2) :81~85.

[3]肖正东.安徽省果树生产结构现状与发展建议[J].经济林研究, 2005, 23 (2) :76~80.

现状和原因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收公平,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税收公平是指国家征税应使每个纳税人的税负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 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1]它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个人所得税横向公平要求具有相同纳税能力 (或福利水平) 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 即在征税前具有相同纳税能力 (或福利水平) 的纳税人在征税之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个人所得税的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能力 (或福利水平) 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 也就是说“多得多征, 少得少征”。

一、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在1994年税收改革时建立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额由1994年的72.7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7376.61亿元, 比1994年增长了100倍。但是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和GDP的比重低且增长缓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2005年以来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总体上逐年下降 (如图1所示) 。另外, 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结构可以看出 (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主要来自工资薪金所得, 自2008年以来工资薪金所得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都在60%以上, 而且个人所得税各个项目所得的发展趋势与居民收入结构的发展趋势不一致 (见图2和图3) 。2011年9月我国将个税的起征点由2000元上调到3500元, 税率等级也从九级降到了七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薪阶层的压力, 但是这次改革只是对原有制度的“小步微调”, 没有对征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设置和税收征管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主要表现在横向不公平和纵向不公平。

(单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税务年鉴 (2015) 整理计算得到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15) 、国家统计局, 整理计算得到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5—2015) 、国家统计局, 整理计算得到

1. 横向不公平的表现

(1) 纳税人收入相同, 由于收入来源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如表2所示, 甲、乙、丙、丁四个纳税人的年收入相同, 但他们承担的税负却不一样。

(2) 纳税人收入相同, 由于收入取得的次数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如表3所示, 甲、乙、丙三个纳税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均为10000元, 仅因为取得收入的次数不同而导致承担的税负不同。

(3) 纳税人收入相同, 不同地区的纳税人缴纳相同的税, 但由于地区消费水平不同导致纳税人实际税负不同。假定甲、乙、丙三个纳税人分别在A、B、C获得工薪所得均为10000元, 且三人生活水平相同。A地消费水平最高, B地次之, C地最低, 甲、乙、丙为维持日常支出每月所需费用分别为3000元, 2000元, 1000元。根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 甲、乙、丙三人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 (10000-3500) *20%—555=745, 虽然三人的生活水平相同, 但每月留存不同, 分别为6255元, 7255元, 8255元, 其税后福利水平发生了变化。

(4) 纳税人收入相同, 家庭负担不同的纳税人要缴纳相同的税额。假定甲、乙、丙三人月工薪所得均为10000元, 甲是两口之家的主要劳动力, 其所需负担的日常支出为3000元;乙是一个三口之家的主要劳动力, 和妻子共同抚养小孩, 所需负担的日常支出为4500元;丙是一个四口之家的唯一劳动力, 需要供养老人、妻子和小孩, 所需要负担的日常支出为7000元。在我国现行税制下, 三人应缴纳税额和费用扣除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家庭状况的不同, 三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存在较大差别。

(5) 纳税人收入相同, 获得收入的成本不同, 却要缴纳相同的税额。假定甲乙月收入均为5000元, 甲的工作比较轻松, 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而乙需经常加班才能获得和甲一样的收入。这样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甲比乙拥有了更多的闲暇福利, 而两人却需要缴纳同等的税款。

(6) 纳税人收入相同, 获得的附加福利不同, 却要缴纳相同的税款。附加福利一般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的, 一些行业由于其丰厚的财务实力为员工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 存在很多有助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增进文明、身心健康的福利措施。[2]如免费提供午餐、住房补贴、公费医疗补贴等, 这些福利在我国都不计入总所得。附加福利较多的行业的员工和完全以货币补偿其收入的行业的员工按收入标准纳税, 税后福利水平发生了变化。

(7) 纳税人的收入相同, 但由于身份不同, 导致所缴纳的税额不同。假定甲为中国公民, 乙为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 两人的月收入都为4800元, 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都没有子女需要供养 (即两人的纳税能力相同) 。甲每年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 (4800-3500) *3%*12=468元, 而乙却不需要纳税, 这有悖于税收的横向公平。

(8) 纳税人的福利水平相同, 但由于偏好的不同, 导致所缴纳的税额不同。如, 甲和乙两个纳税人的福利水平相同, 但甲的闲暇偏好比较强乙的闲暇偏好比较弱, 因此甲的福利是以较多的闲暇时间和较低的收入体现, 乙的福利则以较高的收入和较少的闲暇时间体现。但是却要按照收入所得的多少征税, 乙需要缴纳的税款要比甲缴纳的多, 致使征税后乙的福利水平低于甲的福利水平, 这显然背离了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

(9) 对于利息所得, 对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对股息、红利所得等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 这种做法违背了横向公平原则。

2. 纵向不公平的表现

(1) 隐性收入和附加福利多的纳税人偷逃税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的收入来源逐渐增多, 日益复杂化, 收入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除了显性收入外, 还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和附加福利。据国家统计局的保守估计, 我国职工“工资以外的收入”大约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5%左右, 而且没有包括职工个人受益由国家和企业支付的那部分“暗补”。[3]高收入者凭借权力、地位往往获得大量隐性收入和附加福利, 由于这部分收入处于政府税收监管的盲区, 导致获取这些收入的纳税人少纳税甚至不纳税, 造成个人所得税的纵向不公平。

(2) 在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下, 由于应税所得项目的来源不同、取得所得的次数不同, 导致“高收入者少纳税, 低收入者多纳税”的纵向不公平。例如, 甲的所得为工资、薪金所得, 每月工薪收入5000元, 则全年收入为60000元, 年应纳税额为540元;乙的收入为劳务报酬所得, 每次收入为3000元, 全年取得收入共15次, 则全年收入为45000元, 年应纳税额为5280元, 比甲多纳税4780元。这违背了“多得多征, 少得少征”的税收原则。

(3) 个人所得税监管不严导致纵向不公平。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主要有:源泉代扣代缴和自行纳税申报。工资、薪金所得是相对于其他所得最透明的, 可以对其实行源泉代扣代缴, 从而工薪阶层逃税现象最少。然而其他所得存在大量现金交易和隐性收入的, 税务机关很难监控这部分的收入, 无法对这些所得实行源泉代扣代缴, 只能由纳税人自行申报。但是拥有这些隐性收入的高收入者到税务部门主动申报的很少, 偷逃税款现象严重, 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纵向不公平。

二、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分类征收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 世界上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模式主要有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三种模式 (如表4所示) 。分类所得税制, 是将同一个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或各部分所得按照单独的不同税率分别征收;综合所得税制, 是将纳税人全年的各项所得加以汇总, 就其总额进行征税;混合所得税制, 是对纳税人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项所得先分别按照不同的税率征税, 然后将全年的各项所得进行汇总征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模式, 将个人应税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稿酬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共十一项, 并对不同的所得采用不同的计税方法进行征税。这种征税模式课征简单, 易于操作, 成本低, 有利于实现特定的国家政策目标。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分类所得税制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遗漏税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居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仅对列明的十一项所得征税, 大量的隐性收入和附加福利被排除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之外。而这些非显性收入的数额巨大, 对纳税群体的收入层次影响很大, 因而, 遗漏税源的同时也造成税负不公平。二是没有考虑纳税人全面的、真实的纳税能力, 不能真正体现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不同所得项目可能在收入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 然而分类所得税制把纳税人的不同所得简单分成十一类, 并且实行分类源泉课税和累进税率, 易使收入来源多的纳税人可以通过多类或多次取得收入, 多次享受费用扣除标准从而达到少纳税的目的, 而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资、薪金收入阶层仅适用一次费用扣除, 承担了更大的纳税负担, 体现了税负的不公平。

2. 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不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费用扣除方法, 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办法 (如表5所示)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明了, 具有易操作、透明度高的特点, 但是存在许多弊端:

(1) 费用扣除标准以个人为单位, 不能体现税负公平。目前,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允许每个纳税人在征税前扣除3500元/月, 忽略了纳税人家庭收入构成和家庭负担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 两个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同, 但收入来源不同, 会造成家庭间税负不公。如一个家庭的收入是由夫妻一方挣得的, 另一个家庭的收入是由夫妻二人共同挣得的, 那么由一方挣得缴纳的个税要比双方共同挣得时缴纳的个税多, 这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第二, 两个家庭收入来源完全相同, 同时也缴纳相同的个人所得税, 但是其家庭的负担状况不同:一个两口之家的家庭和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庭的经济负担是相差甚远的, 那么这时缴纳相同的个人所得税有悖于税收公平的原则。

(2) 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地区差异。由于人口、资源、政策、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而各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现行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纳税人纳税能力的影响, 在全国使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 这背离了税收公平原则。

(3) 费用扣除没有考虑附加福利、取得收入的成本和个人偏好。在我国附加福利未被列入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 但对以货币形式来补偿这部分福利的纳税人, 却要列入征税范围, 造成具有相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承担的税负不同。另外, 由于纳税人的禀赋和所处环境的不同, 其取得相同收入的成本是不同的, 这些成本不仅包括付出的劳动, 还包括机会成本。仅以传统的方法来衡量取得收入的成本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忽视了个人偏好, 没有规定闲暇偏好强的人的扣除标准应低于闲暇偏好弱的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三、税率结构设计不合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率税率相结合的税率模式。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40%的3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人稿酬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则适用20%的比例税率。[4]这种对不同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 增大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难度、征管成本以及纳税人税收筹划的机会。

1. 边际税率过高和税率的累进档次过多

适当区分不同收入的不同边际税率体现了量能负担的原则。但过高的边际税率和过多的累进档次则会扭曲税收的纵向公平。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 明显高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如表6所示, 美国的最高边际税率为35%, 英国为40%, 日本为37%, 印度为30%, 巴西为27.5%。过高的边际税率一方面会抑制高收入者的工作和投资热情, 他们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投到闲暇中, 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过高的边际税率刺激高收入者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其边际税率, 造成税款流失;对于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 他们的收入来源单一透明, 无法利用税收漏洞进行避税。因此, 容易造成税收的纵向不公平。而过多的累进档次会加大征税的难度和征税的成本。

2. 劳动所得税负高于非劳动所得的税负

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 劳务报酬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0%, 两者的边际税率远远高于非劳动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20%。这产生了对劳动所得多征税, 对非劳动所得少征税的现象, 背离了个人所得税课税的基本原则——“对劳务所得课轻税, 对非劳动所得课重税”。

3. 相同性质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计征方法

我国个人税制中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为劳动所得, 却适用不同的税率和计征方法, 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 按月计征;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40%3级超额累进税率, 按次计征。这不仅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 还容易产生税收“替代效应”, 造成了税收流失。

4. 税率结构繁杂

对不同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税率和档次, 不利于纳税人理解和掌握税法, 也增大征税的成本和税务部门的管理难度, 影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纳税人税收筹划的机会。

四、税收征管体系不完备

1. 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基本法, 只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相关实施细则。由于实施细则的立法层次较低、贯彻执行力度不足, 阻碍个人所得税制度贯彻与执行, 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2. 源泉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没有真正落实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纳税为辅的征管方式。这容易产生以下问题:工资薪金所得相对于其他所得项目, 比较简单透明, 易于征管, 工资薪金所得成为个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高收入者由于收入来源复杂, 易于偷税、逃税、避税, 税务部门难以稽查。此外, 我国法律并没有强制纳税人自行申报和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 因此, 主动申报的纳税人极少, 即使主动申报了, 有些人也会采用一些隐蔽的手段偷逃税款, 这就造成了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公。

3. 未建立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银行、财政、工商、海关、证券等相关部门尚未与税务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合作, 甚至国税与地税部门之间也没有实现信息共享, 致使税务部门不能及时、完整、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收入和财产信息, 难以遏止纳税人的偷逃税现象。

4. 对偷逃税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偷逃税惩罚力度不够, 降低了纳税人偷逃税的机会成本, 因此纳税人偷逃税现象严重。如果惩罚力度足够大, 纳税人就会考虑偷逃税的机会成本, 减少偷逃税行为。此外, 由于税务部门执法人员执法不规范, 没有严格依法征税, 其利用权力进行寻租, 存在多征税、少征税等问题, 从而严重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五、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设置和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缺陷, 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公平缺失严重。下一步应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具体改革路径如下:

第一, 在传统个税设计中假定经济体是由互不相干的个人组成, 每个人都是一个应税单位, 而实际中, 常常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即便当税收针对个人时, 家庭部分收入也是由其成员共同创造的。现实生活中, 每个纳税人取得相同收入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占收入的比率都是不同的, 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而且每个家庭的总体收入、赡养人数, 住房、教育、医疗等项目开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考虑这样一些个性化的特征, 坚持横向公平原则就必须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因此, 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基础, 就应该倡导横向公平原则,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性化宽免和扣除就应该纳入税制考虑的内容, 只有个性化地考虑, 才能让我们的制度符合公平的原则, 这也揭示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今后可能的制度走向和长期趋势。

第二,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主要存在着分类税制模式下各类所得项目扣除范围过窄、扣除标准未考虑量能负担和通胀因素。但随着经济发展, 居民收入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会不断变化,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相当于隐性税收,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必须弥补隐性税收收入的增长才得以满足就业者基本生活需要。因此, 应立足我国现实社会经济背景、劳动供给弹性及公平与效率权衡原则, 合理确定税收负担的分配权数及费用扣除标准, 考虑与CPI联动, 对个人所得税的级距档次、个人宽免额、扣除标准根据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实行指数化调整, 以减少物价上涨对税收的扭曲性影响, 使税负趋于合理。一方面, 把个税起征点与物价指数挂钩, 建立个税起征点浮动机制, 同时允许扣除的生计费用金额每年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那么我们既可以实现个税起征点动态化管理, 也可以让居民收入实现动态化提高。另一方面, 政府对物价的调控力度不能放松, 将物价对税收增长的不稳定、不持续影响降到最低, 以保证个税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 我国个税改革与国际惯例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已渐行渐远, 其制度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 比如, 目前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 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再比如, 对所有纳税人“一刀切”, 未考虑纳税人的家庭负担、家庭支出。因此, 要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还得瞄准“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目标, 采取实质性举措, 尽快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 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实践中, 对国内各个收入层次的家庭进行调研, 摸清各个层次家庭的个人情况、雇佣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经济依赖关系, 合理确定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设置和税收征管等方面问题, 以全面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 为最终实现以个体家庭为中心的综合税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于中一等主编.商务国际惯例总览 (财政税收卷) [M].北京:北京市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

[2]李桂平.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5.

[3]陈少英.附加福利课税是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突破口[J].法学, 2014 (05) :80-89.

现状和原因 篇9

1 古装剧改编的认识和原因

以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作为古装改编剧的例子,将《赵氏孤儿》改名为《赵氏孤儿案》,仅是一个字的差别,就让故事不单单是孤儿复仇,而是体现了一种揭开历史真相的过程,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基本前提下,考虑到了电视剧艺术应有的节奏。因而,在每集中都会出现程婴和屠岸贾斗智斗勇的情节,比起原著增强了人物的饱满程度。并且,摒弃了一般电视剧对于人物善恶褒贬的极端呈现,更有利于在故事中传达一定的价值情怀。然而,就电视剧本身而言,也有不足之处,电视剧的后半部分着力于屠岸贾对妻儿的人性之爱,这多少会使观众的审美道德评判天平有所倾斜,使其心理感受产生了变式的扭曲。从诚意和创作态度上,它满足了观众的“正剧饥渴症”。《赵氏孤儿案》的剧本让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戏剧的逻辑结构,其应该成为演员们的教科书。

那么,是什么造成现在古装剧改编越来越成为主流了呢?首先,“收视率”影响电视剧题材的重要因素,有了“收视率”才会有利润。2014 年,在网上炒得极热的《武媚娘传奇》,在元旦前播出了十七集后停播,引得一众网友热议。在广电下令整改之后播出的后续剧集,被网友戏称为“大头娃娃剧”,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它的收视率,越来越多的观众反而因为广电的修改更关注这部剧,收视率因此一路飙升;其次,当下电视剧市场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黄金段时间的割据和占领以及过度商业化趋势下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古装剧的翻拍和改编日益炒得火热。

2 应该如何应对和看待古装剧的改编

第一,正视历史是前提,我们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不能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从而不顾历史发展的真实境况,纯粹恶搞。在这一点上,《赵氏孤儿案》大体尊重和符合历史,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穿帮镜头,比如,剧中屠岸贾府中的墙上竟有《论语》,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元前587 年赵朔被灭,而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也就是说赵朔被灭的时候,孔子还没有出生,此时怎么可能有《论语》出现呢?这明显不符合史实,此类问题也是所有的历史古装剧改编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第二,要怀有对经典的虔敬之心,尊重原作的著作权。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去恶搞,甚至去拍摄一些淫秽污浊的画面来博观众的眼球。另外,创作人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在创作剧本中实现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

第三,电视剧的改编不能逾越主流价值观、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即使是恶搞的剧本和片子,也要符合社会的规则和规范。现在,很多古装剧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剧情恶俗低下,严重腐蚀了当今的社会道德。还有于正对于《笑傲江湖》的改编,让本是女主角的任盈盈没有了光环,观众在观看后大呼应该是令狐冲和东方不败在一起,这样价值观的颠覆,让我们对于于正的改编很是无语。

始终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文化担当,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和翻拍,是我们今天对待民族艺术经典、进行经典重构的基本姿态。古装剧的改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忠于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是应该鼓励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沉迷于影视作品而忽略了经典原著,影视只是我们了解原著的一个途径,但它永远也无法代替原著的地位,作品本身的想象空间远比电视剧大得多,这也是电视剧所无法超越的。不管怎样,影视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进步都是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展示,同时,文化的内蕴也在同步展示。我们应该努力让两者不断发展,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共同书写不一样的时代变迁。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电视与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李光柱.爱欲与理性:苏格拉底式“复仇”[J].美育学刊,2014(4).

[3]仲呈祥.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说起[J].中国电视,2013(5).

现状和原因 篇10

1.1 湖南遭遇反补贴调查的总体概况

资料来源:湖南省商务厅网站

自2004年以来, 中国频繁遭受国外的反补贴调查, 数量之多、频率之快, 涉及产品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在全球贸易经济史上是罕见的。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 同样面临反补贴调查的威胁。上面是2004年以来, 湖南省遭受的反补贴调查情况表。

1.2 湖南遭受反补贴调查的特点

1.2.1 涉案数量越来越多

2004年, 我国遭遇了第一起反补贴调查。从2010年3月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案件中, 涉及湖南企业的案件就达到了14起之多。单2009年一年, 涉及湖南省企业的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案件就达5起, 反补贴案件数迅速增加。

1.2.2 涉案产品范围越来越广

涉案产品由2004年的华钢制紧固件, 到铜版纸、复合木地板、非公路用轮胎、无缝石油套管、未加工橡胶磁、柠檬酸及柠檬酸盐、拖式草地维护设备、油井管、钢格栅板、铝挤压材、石油管材等, 涉案产品的范围越来越广。

1.2.3 涉案金额和征税幅度越来越大

从全国来看, 涉案的金额由过去的最多数百万美元增加到上亿美元, 单个案件涉案金额也在不断增加, 湖南省企业的涉案金额也由过去的数百美元增加到上亿美元。2005年11月21日, 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提起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 湖南涉案企业为湖南奥利经贸发展有限公司, 涉案金额为180美元;2007年7月31日, 美国立案对来自中国的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湖南的大成轮胎有限公司为涉案企业, 涉案金额123万美元;2009年4月, 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涉案产品金额为3.8亿美元, 湖南涉案企业衡阳钢管集团公司涉案产品金额达2.15亿美元, 在我国出口涉案企业中排第2位, 该案是迄今为止外国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最大案值的案件。

1.2.4 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

目前, 美国和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数起反补贴调查, 而且来势迅猛。此外, 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等中国较大的贸易伙伴争相效仿, 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而且, 目前已有76个国家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地位国家, 所以, 今后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它们随时都有可能向我国产品抡起反补贴的大棒, 毫无疑问, 肯定也会涉及到湖南的某些外贸企业。

2 湖南外贸企业遭遇反补贴调查的原因分析

湖南外贸企业在短时间内之所以屡遭国外反补贴调查, 既有其外部因素, 也有其内部因素。

2.1 外部原因

2.1.1 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树立

加入WTO之前, 一些发达国家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认为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制成品价格并非由市场因素决定, 因此反补贴法不适用于中国。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断得到承认, 反补贴问题随之而来。2005年美国为打开缺口, 专门修改“反补贴调查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条款, 认为应该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进行贸易救济[2]。美国态度的重大转变, 预示着矛头直指我国政府的反补贴调查可能进入高发期。而且, 这两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越来越多, 已有76个国家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地位国家, 按照国际惯例, 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就有可能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诉讼调查, 并实施反补贴保护措施, 从而导致更多国家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

2.1.2 国际贸易顺差加大

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国的市场都面临着“狼多肉少”的状况。我国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相似, 出口产业结构趋同, 这也必然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和这些国家出口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较强, 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自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 贸易不平衡情况越来越突出[3]。例如,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1万亿美元, 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湖南2007年完成进出口总值968987万美元, 累计贸易顺差335697万美元, 同比增长18.4%。中国对国外出口贸易顺差增长过快, 这势必会影响这些国家国内企业的发展, 这些国家也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当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工具都不能遏止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之后, 国外进口竞争产业和有关政策都无法抑制援引反补贴工具打击中国出口商品的强烈冲动[4]。

2.1.3 执行WTO规定的补贴政策还不到位

加入WTO后我国在补贴方面需要承担《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多边贸易体制项下有关补贴的各项法律规定, 以及我国入世议定书承诺的有关义务等。我国政府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级逐步取消了过去的各种补贴, 但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考虑, 通过信贷、税收、电价、运价等措施, 对很多产品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 湖南同样有着类似的情况。随着美国、欧盟等反补贴措施最主要使用者对我国各种补贴政策和信息关注程度的加大, 这种补贴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很可能招致反补贴调查。

2.2 内部原因

2.2.1 企业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湖南约有80%出口产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7年, 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总额为57.52亿美元, 占全省的85.74%。从出口国别 (地区) 来看, 对香港、美国、印度出口排前三位, 分别为81220万美元、68088万美元、44030万美元, 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2.45%、10.44%、6.75%,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大量低廉商品的涌入, 给国外的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2 出口商品结构失衡

近年来贸易摩擦迅速增加, 出口量不大, 但贸易摩擦频频发生, 与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有关。湖南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 出口产品中, 传统的、在国际市场中竞争激烈的产品多, 而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少, 虽然机电产品出口有大幅增长, 但所占比重不高。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中, 190个国内出口名牌榜上有名, 而湖南仅有一个:华联瓷业。湖南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是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原因。

2.2.3 营销方式单一落后

我国加入WTO后,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湖南的外贸企业虽然发展相当迅速, 但私营企业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大多数私营出口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知识, 对国际市场缺乏总体了解, 打入国际市场主要靠低价战略。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 并且不重视款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导致“好货”卖不出“好价钱”, 使中国产品虽享有“价廉物美”的美誉, 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一些企业不能根据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致使某些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 导致过度竞争, 甚至恶性竞争[5]。这会造成对他国产业的伤害, 容易引起他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2.2.4 出口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差, 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出口企业只知道增加产品出口创汇, 对重点出口产品和重点出口市场的信息捕捉、分析、传递非常弱, 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动态更是掌握的非常少,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 很多企业都缺少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或者缺少对有用信息的甄别能力, 预警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我国的众多企业还是对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参与行业协会等活动也并不积极。再加上行业协会工作效率不高等原因, 反补贴调查的预警信息就不能很快传达到所有被影响的企业中, 使企业经常处于消极观望状态, 限制了预警机制的充分发挥。这样就容易使出口企业陷入反补贴调查的纠纷之中。一旦摩擦发生, 要么就必须动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搜集信息加以应对, 要么干脆不应诉, 任人宰割。

2.2.5 对案件应对的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遭遇反补贴调查不积极应诉, 也助长了国外对我采取反补贴调查的行为。在实际的反补贴案件诉讼过程中, 部分行业和企业还不能熟练运用补贴与反补贴规则, 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观念认识存在差距, 出口企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对待反补贴应诉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 遭遇国外反补贴调查不应诉的现象仍较普遍, 这不仅给湖南省产品出口造成了不少损失, 丧失多年开辟的市场, 而且助长了有些国家肆意对华反补贴的气焰。反补贴案件虽然是政府应对, 但最终反补贴税是转嫁到受补贴的涉案企业 (行业) 的, 从而达到限制或阻止企业出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商务厅规划处.湖南商务情况通报[EB/OL].http://www.hunancom.gov.cn/swtj/742.htm.

[2]龙彦.国外反补贴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魅力中国, 2010, (05) .

[3]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反补贴应对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EB/OL].http://www.mofcom.gov.cn.

现状和原因 篇11

关键词:商业贿赂;现状;原因;对策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腐败行为的日益猖獗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商业贿赂作为腐败的一种形式,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为腐败行为产生和经济犯罪提供了“温床”,使得收受贿赂、贪污腐败成为许多行业的潜规则,导致商业风气败坏、干部队伍腐蚀,从而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我国商业贿赂现状

1.案件数量日益增多,涉案数额巨大

根据监察部向《中国经济周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5年8月-2009年12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69223件、涉案金额165.9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月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超过了1300件,而每天案发超过40件。据统计,在2011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48万件,涉案金额42.8亿多元。

2.公务人员涉案比例高,多部门官员联手腐败成腐败新特点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人,其中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据一位反腐专家统计,2009年落马的仅省部级高官就已达15人之多,这个数字足以刷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官落马的年度纪录。另外,多部门官员联手腐败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3.越来越多的商业贿赂涉及跨国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贿赂的高发地带,跨国企业的身影愈来愈多。国内民间经济分析机构安邦集团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

二、商业贿赂存在的原因分析

1.法律规则不完善

(1)立法滞后。在现行立法体系中,涉及商业贿赂的立法条文零散存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法律法规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中,缺少一部专门的具有较高立法层级的反商业贿赂法。

(2)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制裁力度不够。当下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制裁缺乏力度,让人们深恶痛绝的商业贿赂只有不超过20万元的行政罚款,这与由此带来的巨额利益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难以达到治理商业贿赂效果。

(3)治理商业贿赂的刑事立法不够完善。现行《刑法》中缺乏针对商业贿赂设置的资格刑,不利于刑罚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限制了立法在遏制商业贿赂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2.行政权力过多干预市场运行

(1)我国仍处于体制和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在转轨的过程中,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领域并对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无疑会使大批经营者通过向权力拥有者行贿来获取市场收益,而政府职能部门中那些掌握实权的管理者就成为贿赂行为的主要受益者,商业贿赂逐渐蔓延开来。

(2)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处于先天劣势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缺少固定的供销渠道,要和备受政府眷顾、具有先天优势的国有企业竞争,相当程度上要依靠商业行贿手段,使得商业行贿最终成了普遍的潜规则。

3.政府规制手段单一,监管不力

(1)长期以来行政指令和行政审批等仍然是政府管理行业或企业的主要方式,缺乏应有的服务和监督功能。

(2)商业贿赂犯罪多发于医疗、电信、交通等高度垄断性行业,稀缺的经济资源由少数人员掌控而缺乏相应的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

(3)各行业、各部门的监管部门相对分散,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客观上给商业贿赂犯罪提供了空间。

(4)缺乏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和对知情、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在商业贿赂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舆论支持,新闻媒体处于被动消极状态,知情人缺乏举报的积极性。

4.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依靠人际关系调节、缺乏契约法治的社会,此种情形下的商业活动主要靠熟人间的相互信赖来维系。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观念、实践尚不成熟,熟人间的礼尚往来与商业经营中正常的销售提成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最终导致了社会默认的商业回扣。人们市场交易行为过度依赖于人情关系,忽视对于市场契约的信赖与遵守。

三、我国反商业贿赂的政策建议

商业贿赂现象不仅仅是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的问题,它的产生和演变有着复杂的法律、制度、体制和文化等深层背景。要使商业贿赂问题得以根治,必须从立法到执法、从体制到机制、从制度到文化、从国内到国外,构建起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法律法制体系,加大惩罚打击力度

(1)制定并尽快出台《反商业贿赂法》。明确商业贿赂犯罪的界限及相应的刑罚等,为遏止商业贿赂的蔓延趋势提供法律依据,为我国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2)加大商业贿赂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是要加大商业贿赂的查处力度,在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对其中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查办并从严惩处。二是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让商业贿赂具有高昂的违法成本。

(3)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公正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并始终保持对违法者足够的法律威慑力,对以身试法者绝不姑息。

2.规范行政权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1)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杜绝决策权过度集中。

(2)要推行财务、政务公开制度,将政府采购、投资等各种款项收支使用情况透明化并建立相应的追究制度,以利于群众的广泛监督。

(3)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行业自律,为企业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营造条件。

3.增强透明度,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机制

增强透明度,就是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和扩大公开办事的范围,对群众关注事项的标准、条件、名额以及办理程序等要最大限度地予以公开。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让群众拥有广泛、有序、有效的监督参与路径,不断为其监督政府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4.倡导诚信经营和规范竞争的文化

政府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警示教育,积极倡导共存观念和规范竞争意识,支持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建设反商业贿赂文化。应加快信息化进程,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商业贿赂黑名单,及时披露违法违规企业的商业贿赂信息,推进企业诚信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引导公众深化对市场经济、理性竞争、职业道德的认识,自觉遵循公平公正的商业伦理。

5.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查处跨国商业贿赂

在开展商业贿赂犯罪治理中要加强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络机制、定期磋商机制以及信息交换机制,及时进行信息上的交流和沟通,彼此间相互提供与移交犯罪线索和证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既学习借鉴了各国反腐败工作的有益经验,也使国际社会加深了对中国反腐败工作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谈佳隆:多部门官员联手腐败成腐败新特点 商业贿赂是重灾区,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9月6日第35期.

现状和原因 篇12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国家将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各行业 (领域)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不断提升, 生产装置更具复杂性和危险性, 安全生产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安全生产人才为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认清了这一现状与形势, 积极努力推进安全生产人才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3,4]。然而, 各地安全生产人才建设除具有我国各类人才建设和发展的共性不足外[5], 其在数量、结构、专业能力、发展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还存在部分特性问题[6,7]。本文拟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开展的两省份安全生产人才调研工作, 依据调研统计和集中座谈结果, 对两省份反映出的安全生产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为各级政府安全生产人才建设对策的提出和改进提供支撑。

1 数据来源

1.1 调研范围

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全生产人才建设工作的影响, 选取经济发达地区的东部省份A省 (2011年人均GDP为5.92万元) 和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中部省份B省 (2011年人均GDP为2.87万元) 进行调研。

1.2 调研对象及内容

对两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单位、企业和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截止2012年底的安全生产人才的数量、年龄分布、学历分布、职称分布等情况进行调研。安全生产人才主要包括[1]: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安全生产科技人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和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由于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和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的统计口径、统计对象等不够明确, 无法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因此, 本文仅对两省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安全生产管理人才和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研方式方法

安全生产人才资源相关数据通过发放调查表获取;相关问题及其原因通过与有代表性的单位和机构进行集中座谈, 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得出。调查表的发放范围及数据获取方法如下。

(1)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A省和B省的全员覆盖调查。

(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A省为50家代表性企业的抽样调查, B省为近1.5万余家企业的汇总数据。

(3) 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A省为150家机构, B省为近200家机构。

2 两省份安全生产人才资源状况整体分析

据初步统计, A省在省、市、县三级共有安全生产监管人员2200余人,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90余万人, 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员1200余人。B省共有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3600余人,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60余万人, 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员3100余人。

2.1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配备及业务素质情况

(1) 两省份比较而言, 经济发达省份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力量配备重心更为下沉。A省县级安全监管人员的分布比例为82.1%, 比B省高6.1个百分点。具体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

(2) 两省份比较而言, 经济发达地区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高。A省三级监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为95.1%, 比B省高6.5个百分点, 且高于2010年底全国平均值9.1个百分点。具体分布比例如图2所示。

2.2 安全生产管理人才行业分布配备及素质情况

(1) 两省份比较而言, 经济发达省份企业百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拥有量相对较低。统计结果显示, A省为2.27名, B省为2.75名。分析原因, 可能由于经济发达的A省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较多, 且这些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量较少, 导致其全省百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拥有量的值较低。

(2) 从B省统计结果看, 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率明显高于非高危行业企业。B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 (含烟花爆竹) 的百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拥有量平均为7.72名, 冶金、有色、建材、机械及其他行业平均为2.31名, 其中, 机械行业最低为0.53名 (见图3) 。

(3) 两省份比较而言, 经济发达省份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A省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4.8%和74.3%, 分别比B省高33.7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具体分布比例见图4和图5。

(4) 两省份比较而言, 经济发达省份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整体较为年轻化。A省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45岁及以下的占75.7%和73.1%, 比B省分别高21.6和4.5个百分点。具体分布比例见图6和图7。

2.3 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素质情况

(1) 两省份比较而言, 经济发达省份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A省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为97.1%, 比B省高4.7个百分点 (见图8) 。A省安全监管监察系统所属事业单位、安全评价机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0.4%、32.9%、37.5%, B省安全监管监察系统所属事业单位、安全评价机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分别为:11.3%、8.6%、18.1%、19.7%、10.3%。

(2) 两省份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A省、B省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分别比本省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高22.8和33.9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出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对高学历人才比企业更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整体安全服务能力会优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对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 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一些地方政府未将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纳入本地区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和安全生产工作规划;对本地区的安全生产人才底数不清, 行业、专业分布情况不明, 企业安全生产人才需求数量和行业现状不了解;缺乏对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引导性政策。

(2) 一些地方政府分管安全生产领导频繁更换, 间接影响到了安全生产人才建设。B省各省辖市中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中, 工作两年以下的占76%。分管领导的频繁更换一方面可能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以及安全生产人才建设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形成安全生产领导岗位不过是领导过渡跳板的不良影响, 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安全生产行业。

(3) 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安全生产岗位并不直接创造效益, 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岗位人员配备的随意性较大, 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没有受到重视, 待遇不高;对技能人才的培训等更多集中在生产技能的培训, 对安全技能的提升不够重视。

3.2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1) 人员编制的核定未充分考虑安全监管监察现场监管实际。一方面人员编制未按所需监管对象数量区别核定。A省和B省百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编制配备量为6人和19人, 相差3倍。另一方面人员编制数不能随监管业务量的变化动态调整。A省某市辖区近十年来辖区内企业数量翻了几番, 但监管人员编制仍然与2004年一样。

(2) 在县和乡镇层级由于职责定位不清, 监管人员相对数不足。各地安监部门既有高危行业的直接管理, 又有政府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职责[8], 而综合监管在各地的做法和要求不尽相同, 特别是在乡镇层面职责更为繁杂, 诸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都由乡镇层面安监机构承担, 这导致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工作量过重, 使得原本就不够的安全监管力量更显得薄弱。

(3) 安全监管监察人才专业业务素质有待提高。A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万余家, 但全省化工专业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却只有142人;B省三级监管监察人员中49.1%的人不具备安全行业学历背景, 专业监管人才力量差距巨大。

3.3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增强

(1) 监管责任追究泛化, 导致监管监察人才容易流失。由于各地对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划分不够清晰[8,9], 特别是“综合监管职责”界定不够明确, 导致一旦发生事故, 会出现泛化追责, 这使得一些领导和安监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 想方设法调离安监岗位。B省辖市中安全监管局局长工作1-3年的占53%, 工作5年以上的只占25%。

(2) 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待遇和保障与其职责不相对应。与多数行政部门人员相比较, 安全监管系统干部职工工作状态多处于“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障”, 但在劳保福利、休假疗养、教育培训等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 甚至还低于其他部门, 这使得人员的归属感比较弱。同时, 安监人员因提拔重用离开的少, 因事故受处分影响晋升的多, 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

3.4 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的配备管理存在不足

(1)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责和人才配备不合理。一些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设定不科学, 甚至会划分一些社会综合治理、保卫工作、民事调解等职责, 影响了部门现场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些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合规性和能力适应性不重视, 加之监管监察部门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有限, 企业安全管理人才配备合格率较低。

(2) 中小企业安全管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一是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大多进入较有优势国有企业或待遇较高的外资企业, 中小企业难引进;二是从节约用工成本角度考虑, 中小企业引进安全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企业内部对安全工作重视不高, 安全岗位人员待遇和发展不尽人意, 高素质的人才不愿从事安全岗位。

(3) 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流失较多。A省A公司招聘的4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在入职1年后均选择离开, 流失率达100%。分析原因:一是企业中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重、压力大, 但待遇却没有高于其他岗位, 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也容易得罪人;二是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上升通道不畅, 个人发展前景有限, 对人员无吸引力;三是部分人员无法适应矿山、化工等相对较差的工作环境。

3.5 高素质专业服务人才短缺

(1) 事业单位由于编制、工资等的限制难以吸引留住高端人才。A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虽然平均每年以10人的速度引进人才, 但关键岗位人才、拓展性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基本未能引进, 这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限额、绩效工资限高等的束缚有关。B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虽然聘用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 但由于无编制且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总体较低等原因, 近三年内, 检测检验方面转出人员10人 (其中研究生4人) , 占实验室人数的40%。

(2) 安全专业服务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缺乏良好机制。一是一些省份中介服务机构的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通道不畅。如:在A省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停止设置安全工程师中级职称评定, 这一方面导致长期在安全生产工作战线工作的工程专业人员不能进行专业职称评审;另一方面导致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的人员来源极少, 阻断了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通道, 2012年全市仅有10人申请安全工程师高级职称的评审。二是在中介服务机构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职称评审通道。有的省份卫生系统职称评审机构仅接受本系统在编职工的职称评审申请;其他职称评审机构则要求参评人员的资格证需注册于卫生系统, 但卫生系统却以无法承当责任为由拒绝非本系统人员注册, 这导致上述人员无法参加公共卫生专业的职称评审。

(3)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才招聘和就业引导不足。一方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目前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认知度不高;另一方面职业卫生相关专业 (如预防医学) 方面的人才常规就业方向是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对口科室医院, 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倾向性和认可度较低。

(4) 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恶性竞争, 难以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安全技术服务机构行业恶性竞争较严重, 项目合同利润率低, 不利于高端人才从业;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 个别地方采用各种形式设置业务壁垒, 无法形成良好的技术竞争氛围, 不利于安全生产人才的培养。

3.6 注册安全工程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

(1) 注册安全工程师数量远远不足, 事权不够。A省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4698家[10], 注册安全工程师数量有6000余名, 即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每5家也只有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如果按照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配备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来测算, A省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数量还增加5倍。同时,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合, 导致用人单位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不够重视。

(2) 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作用在一些企业没有充分发挥, 待遇未得到落实和加强。部分企业并没有将注册安全工程师安排在重要安全岗位或从事相应安全工作。在安全岗位工作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并未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 专业价值未得到体现。

(3) 对安全监管人员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缺乏激励机制, 甚至存在一些制度障碍。有关文件虽然提出“鼓励和支持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取得注安师执业资格”, 但并未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 缺乏激励措施。同时, 由于《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本规定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和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 这使得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人员被排除在外, 影响了安全监管公务人员参加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

4 结语

安全生产人才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强化安全监管、社会力量提供安全技术服务的根本性支撑要素, 是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软实力”保障[11,12]。因此, 针对安全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行总体规划, 将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纳入国家和各地人才建设的总体战略, 从安全生产人才的选拨、培养、作用发挥等方面积极努力, 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推动安全生产人才建设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EO/OL].http://www.chinasafety.gov.cn, 2011-04-20

[2]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大趋势已进入拐点[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3) :5-12LIU Tie-min.The general trend of work safety in China have entered the turning poi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3) :5-12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的指导意见[EO/OL].http://www.chinasafety.gov.cn, 2011-09-27

[4]刘晓燕.安全发展人才为先—国家安监总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安”战略[J].中国人才, 2012, (3) :42-44

[5]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李平, 张文勋.小议安全生产人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化工, 2012, 39 (16) :84-85LI Ping, ZHANG Wen-xuan.Discussion on safety production personnel system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2, 39 (16) :84-85

[7]颜伟文, 张文海, 王磊, 等.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其培训的建议[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10) :51-55YAN Wei-wen, ZHANG Wen-hai, WANG Lei, et al.Present status of quality of safety personnel in enterpris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ir train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6, 16 (10) :51-55

[8]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若干科学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9]任智刚, 刘铁民, 刘功智.完善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监察体制的构想[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10) :15-21REN Zhi-gang, LIU Tie-min, LIU Gong-zhi.Conception on improvement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10) :15-2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11]李欣, 苏国胜, 张丽萍, 等.石化企业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研究与实[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 (2) :188-192LI Xin, SU Guo-sheng, ZHANG Li-ping, et al.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certified safety engineer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9 (2) :188-192

上一篇:清淤技术下一篇:感官体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