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导向

2024-12-11

道德导向(精选6篇)

道德导向 篇1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道德选择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即在考试时,学生能对题目创设的道德情境作出正确的选择,写出答案,但其实他们并不认可这种选择,更不用说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了。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源于学生认知上的道德冲突:教科书和老师教给他们的道德知识与他们自己在生活世界里建构的知识不一致。在情感上,他们更认同自己的道德理念,除非老师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是错的,老师是对的。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教师从不关注或在意学生的道德冲突,更不用说去 “证实”或“证伪”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思想性是思品课的根本特性。这一特性不能仅仅体现于传授的内容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关注上,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思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冲突,更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进而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道德冲突可以分成三类:错误认知、片面认知以及混沌认知。根据学生不同的道德冲突,笔者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

一、“试误法”——在尝试错误中纠正道德认知

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根据看到的、 听来的、经历的经验构建着自己的价值观。初中生年龄小,生活世界单一,思维能力又比较浅显,使得他们对于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很偏激,甚至是错误的。有一次笔者在上《人贵诚信》这一内容,讲到“诚信是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时,有个男生露出了不屑一顾的表情。笔者忍住心中的不舒服,问他:“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老师,我觉得现实并不是这样的。不是有句话说无商不奸吗?我们家旁边有家外地人是做烧烤生意的,他们的烧烤卖得可好了,做了几年生意,都在镇上买了商品房。可是他家的烧烤可脏了,那些鱼、鸡翅什么的洗都不洗的,从冰柜里拿出来就直接放货架上了。那些蔬菜也是的,都是放在地上串的,串好了也不洗的。所以我觉得诚不诚信并不重要,会做生意就行了。”他的话一出,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纷纷列举身边的或听来的故事,证明做生意诚信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这一认知很显然是错误的。但此时笔者若和他们据理力争,或举些“李嘉诚”之类的正面事例来教育他们,显然说服不了他们。笔者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方法,先肯定他们说的是现实存在的,然后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试误”。具体过程如下。

师(问刚才那个男生) 你会去买他们的烧烤吗?

生当然不会。

师他们的其他邻居呢?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去?

生当然也不会。

师如果你的同学、朋友要去买,你会劝阻他们吗?

生会啊,我肯定叫他们不要买。

师那你觉得你的邻居们会去劝阻他们的朋友吗?

生我想会的。

师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们家的烧烤不卫生,不去买。

生理论上是这样的。

师现在的媒体监督很有力吧,如果有一天有人举报到媒体,媒体把他们的事情曝光出来了,你觉得他们的生意还会好吗?

生那可能不会了。

师现在的政府监管也很有力。如果有一天工商部门查到了他们家,他们家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

生不能。

师现在你还认为“诚信并不是企业生存的最重要条件”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吗?

生好像不对。

师你说说看。

生企业不讲诚信可能会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时间一长,被人们知道后,就不会有好下场了。

“试误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没有强制性地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以他们的错误认知为起点,以合理的逻辑展开步步推理,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原来观念的错误,并树立新的正确认识。这一方法对纠正学生完全错误的认知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任何谬论都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教师只要找到那个合理的逻辑,就不难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了。

二、“引证法”——在讲求实证中完善道德思维

中学生的思维也存在着片面性的特点,在他们看来,很多东西“非此即彼”,特别是矛盾的事物双方,总是不能共存的。如笔者在上到“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合作和竞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许多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合作更有益于成功,而竞争总会伤及一方。 比如学习,A同学得了第一,则意味着其他同学都得不到第一了。

怎样解决他们的这个道德冲突?笔者想到了引证法。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有“铁证”证实过的结论,而不是简单的口号。于是笔者引用了热播剧《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故事来完善他们的思维。

片段一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陕西省黄原地区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还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体村民以“队”为单位进行统一劳动。一队队长孙少安发现,日上三竿了人们还赖在家里不出去劳动。

问题引导:为什么人们赖在家里不出去劳动?

答: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人们没有积极性。

片段二70年代末,孙少安领导一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包产到户,各家种什么,怎么种都随自己,到时除了上交一部分“公粮”,其他都归自己。在孙少安的主持下,分土地、农具、牲畜,一切工作井井有条。村民们一个比一个干劲足,都不想落于人后,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干活了,大家铆着劲地想让自家的土地产量赛过别家的。一年后,土地产量增加了,村民的家里也开始有了余粮。

问题引导:为什么包产到户后,村民的积极性就高了?

答:因为“干多干少不是一个样了”,多干就可以多得,人们产生了一种竞争心理,都不想落于人后。

通过片段一,学生明白了只有合作没有竞争, 人们会产生一种倦怠心理,做事情没有积极性。片段二让学生懂得了竞争可以激发人的热情和潜能, 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在举完片段二的“证据” 后,笔者又进一步进行了拓展,更详尽地讲述了在分田的过程中,村民与孙少安之间、村民之间互相合作,才使得分田的工作顺利结束。而隔壁二队就是因为村民不服队长的分配方案,村民之间又起冲突,导致分田以一场闹剧收场。最终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合作,又要竞争,只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引证法”的关键是引用的“证据”的可信性。要体现可信性,就必须做到,一要能为学生接受,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之内的。 二要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用学生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书籍、影视剧等)中的、社会上热点的材料作为“证据”。当然,材料与所要证明的观点之间的契合度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完善法”——在全面思考中作出道德行为

现实中的很多社会现象是很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是非善恶。学生面对这样一些现象的时候,思维就会出现混沌状态,与教师教授的单纯的原则或准则之间会产生道德冲突。如在讲到“见义勇为、匡扶正义”这一内容时,不出意外,很多学生提出了“扶人被讹”的事例。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也知道要帮助别人,但有时助人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所以如果真的碰到这类事情,我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吧。”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冷漠”“看客”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些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或许他们也跟这个学生一样,思想上是矛盾和纠结的, 是混沌的。因为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任何个人来讲,都是“不能承受之重”。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应该发号施令地告诉学生,不管怎么样,你们一定要去帮助别人,否则就是不道德的!面对这种混沌思维,我们能做的,是要给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模式,并让他们自己权衡和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利弊和后果,在学习、思考、探索之后,他们的头脑里就会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一套比较完善的行为模式,来指导他们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行动。

笔者把这种提供选择、思考利弊、完善思维的方法叫作“完善法”,它有利于学生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如上述例子,笔者以“遇到有人摔倒”为例,给学生提供了几种选择:打电话寻求帮助(如110、120)、找警察或工作人员帮助(如大街上、地铁站)、在旁人的“见证”下帮助、在拍照或录视频后再帮助、直接提供帮助。学生在对这几种选择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后,逐渐形成一些清晰的认识。如假如摔倒的人意识清楚的,可以与其简单沟通后直接把他扶起来。假如摔倒的人看起来比较严重,意识不清,旁边又无证人,贸然去扶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事后也说不清楚,这时可以选择打电话寻求帮助。诸如此类,学生混沌的思维渐渐完善和明晰了。相信他们以后遇到具体的情况,也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导向 篇2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忽视了成长和企业对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在大学生中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这正是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检验,从而提高大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二、常规教育活动

常规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学生的常规教育活动应成为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导工程,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运行机制为保障,形成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的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色。

1.在生活管理中育人。生活管理主要有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对大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等。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2.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通过党团活动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品德,从而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团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优秀职业人才,而且还能壮大一线党、团员的力量,为企业单位培养核心和骨干力量。

3.班级常规教育活动。辅导员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专业特点、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实际)将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目标列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班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人职业角色。

4.家庭教育活动。教师要积极争取和依靠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经常与大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大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要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等,并通过家访、书面与通讯联系、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家长配合学校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1.社会职业实践调查体验。社会职业实践调查是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等情况为主要内容,本着“客观分析”的原则,在大学生做、听、看、思、谈、写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对职业技术工作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

2,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实习阶段是大学生第一次择业上岗的大练兵。职业技能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实习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重点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

3.暑期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大学生通过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可以亲身经历、体验岗位生产的各项规范和要求,加快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大学生的岗位职业实践体验根据大学生职业特点,以专业技能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自身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职业行为,帮助大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激励大学生在新兴工业化进程中进行知识更新,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4.社区职业实践。精心设计和组织大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活动,组织各专业大学生走上街头、深入里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开展社区性的便民服务。大学生在便民服务的职业实践中,即可以看到市场及人民群众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需求,又可以看到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一经发挥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从而锤炼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乐业、勤业和敬业。

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四、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实施活动要在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同时展开:一要与新生人学教育相结合,向新生介绍专业知识、发展方向、专业前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职业情感。二要与课堂主渠道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者有学分、纳人教学计划的选修课,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的系统讲授。三要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加强技能训练,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四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就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咨询会等。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职业意识,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阶段目标及其相应措施,不断培养兴趣、调适性格、提高能力,主动适应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相符、差异之处,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心态;懂得珍惜在校生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深人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人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人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首先,重视大学生的校园创业锻炼。高校根据校情,开辟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场所。例如在学校帮助和教师指导下,让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我实践,独立核算。每期结束,每位参与者都要写感悟心得,向其他同学谈体会。

其次,可以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例如,在宾馆、旅游、电子、计算机专业等班级试行“公司制”的管理方式,设置“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框架,所有经理、主管均实行竞聘上岗,大学生穿套服挂胸卡进出班级、实习基地;班级内部管理实行德育学分量化管理制度。

第三,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例如,高校、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灯箱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注重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道德导向 篇3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指导 应用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是中职重要的德育课程。德育课如何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的成效,早已成为德育教学领域的难题。本文试图探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 行为导向教学法内涵与特征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教学要素的重组,创设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过程。这个过程期望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适应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要求。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第二,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以及成果的评价,学生全程参与。第三,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传统的注重“教法”转为现代的注重“学法”,在教学中,学生是“表演者”,教师是引导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名咨询者或者指导者,淡出教学过程主要承担者的角色,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材适用

当前中职使用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国家规划教材。同以往的教材相比,这本教材具有极强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该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了纯粹的理论阐述,课本紧扣每章节的内容,安排了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每节后面安排有“思考与训练”,每章后面设有“活动天地”,跳出了“提出概念—概念解释—举例说明”的传统思路;设计了“案例展示—问题提出—理论阐述—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了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突出了德育的实践性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这一特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师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与教材的特点正好吻合。

(二)学生需要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起点低,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而且抽象思维较弱,如果仍按传统讲授方式,课堂难免出现“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声嘶力竭,学生不以为然”的状况。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从中职生好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持久的心理特点出发,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搭建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学习活动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这无疑会给传统 “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以案例为基本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实施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选择整理案例。这是进行案例教学最基础一步,所选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蕴含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兼顾新颖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二阶段:设定任务。任务设定要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出发,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思考,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如第三章第二节有关“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内容就选择了中职毕业生“吴捷如何成为优秀营业员”的成长案例,设定“吴捷的成长历程对你的启示是什么”、“她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你准备在学校期间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等问题,既紧扣课本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案例情境中。

第三阶段:组织课堂活动。通常分三步,首先是小组划分,将学生划分为6至8人一个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其次是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讨论活动;最后是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展示活动成果。

第四阶段:课堂活动总结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由教师综合评价。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而言,有责任选择和组织材料,应从大量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教学内容的案例,还要自己动手修改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而言,要对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沟通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得到锻炼;尊重他人、勇于负责,善于合作的道德品质也得到培养。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与未来职业岗位相近的场景,可以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课本的第四、五、六章的内容分别从“择业、就业、立业”三个方面安排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了解社会需求什么职业、掌握职业目标是如何确定和实现的,这部分属于职业指导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和模拟教学法相结合,开展课堂模拟招聘会。模拟招聘会具体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拟招聘会准备。(1)教师准备,主要是模拟招聘会方案设计,包括招聘会的目的、意义、步骤以及成绩评定方法等。(2)学生准备,首先是小组划分和角色选定。每小组3至5人,并选定一名小组负责人,做好角色分工。其次是人才需求调查,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人才市场,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包括招聘的行业、企业、职位、条件、待遇等方面的情况。再次是招聘方和应聘方的材料制作,招聘方材料包括模拟招聘公司的简介和招聘的职位、条件、待遇等;应聘方材料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学历证明、职业资格证书、荣誉证等书面材料;最后是招、应聘面试准备,包括面试中常见的问题、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

第二阶段:课堂模拟招聘活动(有条件的可组织若干个班一起进行,气氛更为浓厚)。(1)招聘会现场布置;(2)模拟招聘示范,由一个组和一位同学进行面试,其他同学观模,结束后由教师点评;(3)全班普开,时间分为两段,前半段是一部分小组成员先扮演招聘方角色,其他同学扮演应聘方角色,后半段招、应双方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模拟招聘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应聘三个以上的单位(招聘方做好记录),这样每位学生均有机会扮演招、应聘方角色。

第三阶段:模拟招聘活动总结。首先由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各组的活动情况、收获和体会,然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第四阶段:成绩评定。主要由教师负责从三个方面评出成绩:(1)各小组的招聘材料和人才市场调查材料;(2)每位学生的应聘材料;(3)各小组的情况汇报(教师课堂评定)。第一、三项小组成绩分别计入个人成绩,第二项为个人成绩,三项成绩按比例综合得出此次活动的个人成绩。另外设加分项,以资鼓励各组组长勇于承担责任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各个小组推荐,老师评定)及个人(各小组评定)。

通过模拟招聘活动,可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本第四、五、六章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实践教学模块,架起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端正择业态度,对最终走向职业岗位极为有益。

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法外,还可在第二章的“坚持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原则”和 第六章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两部分内容中分别采用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践成效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可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文化认同多元的今天,教育对象的信息容量不断增大,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和设想,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与学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平等交流,如果仍采取单纯“我讲你听”的教学法,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行为导向教学创造的师生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和谐环境,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前,当教师将问题、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必须去查资料、搞调查、做方案,并通过比较和归纳,丰富和充实学习内容,为教学活动作准备。目前的中专生大部分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较强的活动能力,每名学生又都有一种潜在的学习和表现自我的愿望,一旦为他们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他们就会努力去做自己原来很少想和很少做的事情。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课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每位学生都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保证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可形成一个活跃的教学反馈系统

行为导向教学法从开始准备到具体实施及最后点评,将启发、暗示、质疑和诱导等多种教学手段融为了一体,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分析和思考。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发言,必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也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并抓住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一些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师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到教育和启迪。活动中,教师获得的信息量越大,就越容易把握学生的热点、疑点、难点和盲点,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师生通过教与学形成了一个活跃的教学反馈系统,从而使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向“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转变。

五、 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践经验

(一)向学生讲明新方法的目的、意义和优点,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

多年来,学生从小学、初中到中专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只听不做的惯性、惰性,部分学生对新教学方法存在着抵触的心理,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有必要向学生讲明新方法的目的、意义、优势。通过说明和引导,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统一的思想基础。

(二)紧扣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如案例、问题、目标、任务的设定,必须考虑与课本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运用课本的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问题,切忌脱离课本。同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况,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问题、任务,以便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切忌脱离学生。

(三)教师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改变教学风格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而行为导向法中学生是主角。这要求教师做好角色转换,而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通过教学风格的改变来达成。第一,教师要做课堂进程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其任务是掌握课堂进程,维持课堂秩序。第二,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第三,当学生碰到困难时采用咨询式给予引导,教师不参与其中。第四,更多关注优点,少讲缺点,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行为导向法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行为导向法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课堂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小组划分至形成讨论的格局占用较多的时间;第二,讨论开始阶段学生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切入正题;第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时间抓得不紧;第四,在讨论时会出现因意见分歧而过多的争执。二是部分学生对活动仍有抵触情绪,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心理成熟度低、性格腼腆内向、防御性心理强,缺乏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三是教学场所有限,一般只能在教室开展,学生人数多的班级,各小组活动会互相干扰。

对此,可采取预先分组的对策。一般采取课前分组,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布置班干部按要求做好小组的划分、小组长的选定和成员的分工,同时及时引导。讨论开始阶段督促各小组长及成员掌握好时间;在学生发生分歧时,教师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给予引导,缓解紧张气氛,或有意识转移话题,将讨论引向有序。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认真观察各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对胆小、内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不批评,不强求,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安排一些简单而具体的任务,让他们有信心、有机会展示自已。

实践证明,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洁.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04(9)

[2]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3]赵莹雪.行为导向教学介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作者简介】陈小英(1966-),女,广西宾阳人,广西物资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

道德导向 篇4

一、当前中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通过对中职毕业生的追踪调查, 以及深入用人单位采集信息, 多数中职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认识水平上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 但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 较为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淡漠

“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些知名企业已明确将“合作精神”或“团队意识”作为考量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 这对现代学校教育, 特别是中职学校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放眼中国的现状,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都十分欠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因此许多学生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 集体荣誉感淡漠, 不懂得如何在共同的团体规范或游戏规则下与他人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笔者曾经参访过服务行业, coldstone, 其门店经理提到这样一件事:一次, 门店接收了来自一所中职学校的四名实习生。按照企业规章, 四名中职生员工作为一个团队, 应该共担责任, 承担门店每天的卫生值日工作。可经理发现, 实习生员工只完成被安排到的任务, 如负责拖地的员工一天只管拖地, 就算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等垃圾也不愿意弯下腰捡拾。晨会上, 经理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 却遭到了实习生振振有词的反驳:“安排我做什么, 我就做什么, 其他事情与我无关!”试想, 企业员工都抱着这种“各自为政”的心态, 怎么能产生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 又如何保证企业的高效率运转呢?

(二) 缺乏主动性, 服务意识淡漠

中职毕业生大多从事服务业, 服务意识是必须具备的, 它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 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而笔者接触的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也不会从被服务人群角度、企业角度考虑问题, 没有自觉主动、从内心出发为顾客提供周到服务的愿望。比如会议服务的现场, 做服务的学生站在会场中却不会及时为参会人员倒水;做导游的学生带团过程中, 对游客的需求视而不见。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服务意识而导致工作质量低下的现象。

(三) 缺乏职业责任感

日常生活中, “责任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 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无论处于何种角色, 必然要担负起一定的使命、职责和任务。而具体到“职业责任感”, 顾名思义, 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中职毕业生进入职场, 面对错综复杂的企业和社会, 容易片面地持有某些认识、抱有某种态度, 并且导致他们本来就不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工作中, 由于一些不顺心的事, 就连招呼也不打, 立即走人;由于自身专业技能薄弱, 工作中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躁, 甚至出现谎称病假、逃班等现象;有些中职毕业生主观上觉得职业责任感很重要, 但在实际行动上却难以落实。

二、开展有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 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

什么是班级文化?简单地说, 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 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形成的、被班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 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 包括各种班级制度、班级的舆论导向等。

以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 其实质就是认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途径和目标。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们可以以此为导向,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开展具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建设。

以环境文化为例。可以针对班级的专业特色和自身追求的职业目标, 师生共同酝酿出言简意赅的、具有企业道德规范的班训。例如2012年, 笔者担任会展设计班的班主任, 发动学生通过企业走访的方式, 制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 并总结出以下几条:

高处着眼, 细处做起, 不要拖沓马虎。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不要无所事事。

合作探究, 互动交流, 不要孤僻自闭。

积极主动, 创意设计, 不要消极被动。

团结一致, 奋发前进, 不要安于现状。

以KT板的形式将会展设计道德规范固定在教室中, 它作为班级环境文化的一角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制度文化为例。每个班级都拥有一套学生必须遵守的制度和标准, 包括班规、奖惩制度、组织模式等。针对中职学校班级, 这些制度的确立不但要有文化内涵, 更应突出职业道德, 如很多中职班级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的将企业制度文化引入班级制度文化的做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 树立并强化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1. 利用社会实践提升职业道德意识。

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可以了解企业和职业, 形成对企业与职业感性的、多方位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活动提高职业道德意识、规范意识, 培养责任意识。

以笔者与会展设计专业学生的一次小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我们来到一家印刷厂, 车间中摆放的四开机、切纸机、晒版机等一架架世界先进的印刷机器让学生大开眼界,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印刷工人的劳动场景———操作四开机的工人忍受着刺鼻的油墨味却没有一人掩鼻;校准的工人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校对, 就算再小的瑕疵也不放过;切纸机那巨大、锋利的刀片让人不寒而栗, 可胆大心细的工人操作起来既准确又快速。通过活动, 学生们意识到, 从事任何一份工作, 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规范意识, 学校里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职业道德”并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职业人的身上。

还有诸如志愿者服务活动。会务服务班级中有7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 例如区政府会务服务、市级龙舟比赛礼仪服务等。一方面, 他们以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礼仪标准得到了外界的好评;另一方面, 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专业的乐趣, 体会到了职业的高尚, 迅速提升了职业道德素养。

2. 依托主题教育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 团结了集体, 加强了集体, 以后, 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在学校教育中, 主题教育课是体现集体教育的重要形式, 运用得当, 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主题教育课上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从本班学生的专业出发, 兼顾学生的职业需要、情感意志和职业理想。例如笔者在其历时二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系统开展了针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等以职业道德培养为目的的主题教育课,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及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起到较大作用。总之, 依托主题教育课的教育力量, 是解决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这样的教育方式, 是其他德育课程无法比拟的。

职业道德培养对中职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 要帮助他们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和培养, 以争取做到知行一致、言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欧阳明.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J].职教论坛, 2008 (16) .

[2]牟及灵.智力多元化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模式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

[3]熊志强.基于职业素养培育视角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观察与思考, 2013 (8) .

道德导向 篇5

近年来,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这种情况的发生, 既有全球经济衰退、国内大学扩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又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认知、就业态度等主观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 部分高职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够明晰, 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认识, 在短暂的三年大学生活中没有能够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原因, 热衷于学习理论知识, 忽视技能训练, 存在畸形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 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一些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 也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深感力不从心, 有的甚至不得不遗憾离职。另外, 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或其中的一些专业, 由于国家政策倾向及市场特定需要, 在一定时期会出现用人单位“抢人”的现象, 甚至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已经与学生签署了就业意向书。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高职学生往往会因为工作已经有了着落, 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上述问题的存在, 无论是对于学生本身还是用人单位都无疑会产生消极影响。既然如此, 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高职院校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除了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外, 还可以在思政教育方面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更应该在教学改革中自觉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为全面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具体来说, 这种改革近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积极探索基础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 除了面向所有的大学生以外, 更应注重将知识的普遍性规律突出地反映在不同的专业领域, 将共性的教学内容与个性的专业要求相结合,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思想认识层面, 应着力将“四信” (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民族复兴的信心) 、“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与特定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在道德情操层面, 应着力将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不同行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相结合;在法律规范层面, 应着力将普遍适用的法律规范与不同行业、岗位的特殊工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相结合。

二、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就业指导的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的年限只有短短的三年, 要在有限的学习年限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 任务十分艰巨。大一为学生开设的《基础》课, 如果能够很好地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将教学内容的普遍规律贯彻到学生的具体专业中, 就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消除就业方面的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提供有力指导。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 一切都是新鲜、未知的, 他们迫切需要学校、老师为他们在学习与未来的职业方面做出正确指引, 尤其是在目前某些就业形势较好的高职院校, 对于用人单位的提前进入学校进行“抢人”的局势, 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 对职业选择、岗位要求一无所知, 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针对这一问题, 《基础》课教学必须切实改变以往思想教育脱离专业实际的痼疾,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 着力宣传所学专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借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从而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 坚定学生的就业选择,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课课程改革方案。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必须尽可能地体现两大原则:一是教学中所选用的实际素材和具体案例必须以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领域为主, 从而使学生了解并逐步熟悉自己今后就业工作的行业状况;二是教学中所选用的行业素材必须以正面素材为主, 从而使学生对于自己今后工作的行业领域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应根据教师自身条件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呈现出多样性, 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有能力的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使思政教学摆脱以往的刻板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

一是作业布置和课堂考试, 必须尽可能地与学生就业中容易发生或遇到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二是将学生技能训练、岗位实习的操行表现纳入学生平时成绩, 并加大其在最终考核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将学生职业规划书、社会实践报告等纳入期终考核成绩中。

五、借助网络平台, 建立起对学生就业问题的时时跟踪与服务体系。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方向性的宏观指导及重点问题的集中讲解以外, 对于学生个体表现出的特殊问题也不应忽视。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 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等存在的差异, 会使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呈现多样性。再者, 对于某些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 国家出台了哪些新的就业政策, 学生应该如何看待目前所学专业在行业中的实际情况, 如何在学习中做好积极准备, 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等, 对于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限于教学时间,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为学生做出解答, 而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可以在校网上为学生建立思政课的相关论坛或建立“基础课”QQ群, 借助网络平台, 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时时互动, 集中对学生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有效指导。

总之, 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只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才能推进《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能, 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 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相天东.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 21:154.

[2]刘和忠, 马东薇.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11) :44-45.

[3]刘磊, 叶曲炜.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15) :21-23.

道德导向 篇6

人与情的缠绵。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都会有情感的缠绵。情有独钟日久生情, 见景生情抚景伤情, 睹物思情触物伤情。对友情的珍惜、对真情的渴望、对公平的坚持、对合理的追求, 对虚假的憎恶、对愚弄的痛恨、对压制的反抗与无奈, 都融入了人的情。人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生活在情的环绕之中, 人脱离不了情, 情依附着人。事事存在着情, 处处彰显着情。

情是引力又是斥力。因为对某些人真诚正直的钦佩和亲睐而产生了情, 就会去接近、关爱、支持、赞许他们并愿与之并肩同行。因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而产生了情, 就会去游览观赏保护生态。因为对某一事业的钟爱, 与心灵深处的价值发生了共鸣而产生了情, 就会去参与从事这一事业。因为对某些人媚上欺下、口是心非、愚弄民众的愤恨, 进而反对、厌恶这些人;因为污染心情不悦而远离某些环境;因为对某些事物违背情理持不同看法而产生排斥。

情是心理动力。人的机体动力是生理反应是有限的, 人的情感动力是心理反应是无限的。情可以从心底激发出强大的动力, 为了情可以付出一切, 抛弃王位牺牲性命, 但也会走向反面。情是无私的, 为了情而付出不会计较得失不求回报。情是美好的享受, 有了情就会以苦为乐以累为荣。情具有占有欲, 喜欢的就想拥有它。情是一种凝聚力, 可以凝聚起众人的力量。

情可以创生不断发展。情有时会油然而生, 有时会因冲动而生, 有时会因鼓动煽情而生。情是一种精神力量, 超越能量守恒定律, 可以创生。情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可以无限增值, 并在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情需要调动和控制更要防止冲动和被利用。每个人都要培育控制自己的情, 使之正直光明有所作为, 避免愚昧和被愚弄。情是无形的财富, 要爱惜她引导她发挥她。

情需要用真心来培育。一篇文章要想吸引读者的心, 作者必须要用发自内心的感悟来书写, 只有用心血创造出来的真实作品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一部影视要想打动观众的心, 演员必须用深情感人的语言动作和真情的付出才能换来真诚的赞许。一项方针政策要想赢得民众的心, 制定者必须深切的了解民众的情愿,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称赞。只有你付出真情去爱一个人的时候, 才能收获对方真情的回报。

【道德导向】推荐阅读:

顾客导向07-21

生产导向01-17

导向教育05-14

合理导向05-20

媒体导向05-25

国家导向05-26

准则导向05-26

网络导向05-27

分类导向05-31

文学导向06-01

上一篇:地表变形观测下一篇:仓库照明系统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