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打白骨精》

2024-05-31

电影《三打白骨精》(共9篇)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1

2016年农历猴年春节,由郑保瑞指导,郭富城、巩俐等人主演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拉开了春节档国产电影鏖战的序幕。影片以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原著为蓝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编,加之猴年春节档合家欢的气氛,使该片票房一路高攀并突破十亿大关。

正是这样一部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并取得高票房收益的电影,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美学立意等方面,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作为一部以传统文学名著为创作根基的国产电影,影片展现出的每一个亮点或问题都可能对以后中国电影的走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自由情感美学[1]。

根据马立新教授的观点,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的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基于此,我们把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之为快餐美,把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之为高碳美,把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之为低碳美[2]。

1 情节设置的美学追求

“三打白骨精”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名称,其实是经过大众文化再演绎的结果。原著中的回目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而且原著也没有直接使用“白骨精”这个名字,而是将其描述为“一堆粉骷髅”,用孙悟空的话讲,“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脊梁上还刻着一行字:“白骨夫人”。原著中这“白骨夫人”幻化了三次,刚好凑成一家人,而孙悟空也将其打死了三次,于是“三打白骨精”也就成了对这个故事最经典的通俗总结。而到了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导演及创作团队用了这个冗长又保险的名字,但剧本情节已经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电影中淡化了唐僧收服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过程,几场戏就一笔带过,这样有利于情节的快速推进和影片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但在情节设置的美学追求上,不免过于粗糙和荒诞。举例来说,唐僧在收服孙悟空之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荒凉之地。导演还没有对这突然的转场做一个简短有效的交代,一群衣着花哨、嘴里高喊着“淫贼淫贼”的女子就踉踉跄跄出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中,紧接着是猪八戒幻化而成的“美男子”出现在镜头内。这样的情节设置不免让观众感到匪夷所思,人物的来龙去脉没有厘清,情节自然显得虚假而生硬。

情节虚假并非是此部电影的独有病症,而是当下我国影视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病态特征。情节虚假,即影视剧的情节设计或者不符合可能律原则,或者不符合因果律原则,也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凭借艺术家想象杜撰而成[3]。由此看来,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情节设置上的美学追求过于粗浅和幼稚。

2 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

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矛盾主要发生在唐僧和孙悟空中间,白骨精只是充当反派的次要角色,激化取经四人组师徒的矛盾而已。而在这部电影中,白骨精的角色空前丰富起来,原有的两个人物对立关系演变成了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三角矛盾。影片最后白骨精变化的形象和场景也相较原著做了极大的细节丰富。由此看见,导演在白骨精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在这里,我们暂且只对巩俐饰演的白骨精这一角色进行剖析。

电影中的白骨精几乎带有了当代女权主义的反抗色彩,由于白骨精形象的立体,她跟孙悟空的互动也多了起来,甚至有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展现在情节中即当白骨精指着集市上被人耍弄、虐待的猴子时,分明是想证明孙悟空跟自己一样都是被人类社会蹂躏、欺辱的可怜之妖。白骨精意图吃唐僧肉的目的也没有强调“长生不老”,而是为了“永世为妖”。这又进一步印证了白骨精对人世间的拒斥:与其说是怕遭“轮回之苦”,倒不如说是饱尝世间冷暖彻底厌弃了这个冷酷的人类社会。

鉴于此,创作者对于白骨精这一艺术形象的包装与创新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然而,纵观全片我们发现,编剧只注重了白骨精这一形象现阶段呈现出的“果”的塑造,而对于“因”的阐释和由“因”到“果”的过程描绘有些想当然的理想化。导演郑保瑞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讲述白骨精不愿轮回为人的前世故事时,确实也拍了一段凄惨黑暗的人间故事,但在剪辑的时候最终剪掉了。由此可见,本片在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行为动机并不能充分立得住。所以,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电影中的白骨精是一个层次仍可以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从表演者的角度讲,白骨精的饰演者巩俐,无疑用自己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个人物形象,成为这部槽点颇多的电影屈指可数的亮点。白骨精作为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要求演员深刻理解这一角色,用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转化为立体的、可以触摸的视听形象,巩俐在举手投足间就把白骨精女王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过犹不及,影片的服装设计为了最大程度表现白骨精女王的一面,其服装造型过于形式化、夸张化。

基于以上阐述可以知道,该片在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上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人物塑造,无论从创作者的角度还是从表演者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追求低碳美学的人物塑造与表达,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对现实人生发挥出理论应有的建设性和指导意义。

3 主题表达的美学追求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生产与生活水平所对应的想象与审美,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就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言,导演似乎也想让他在经典名著的基础上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然而,本片似乎并没有表达出原著的深邃与精髓。

影片中冯绍峰所扮演的唐僧颇似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当孙悟空质问唐僧“她是妖怪,为什么不能打她?”的时候,唐僧则用无辜的语气回答道:“你们也是啊!”在这样一段对话当中,导演想努力表达出佛家众生平等的理念,但仍然掩盖不了导演本身对内地经典体验的缺失感和对故事挖掘的空洞感,从而导致其“蜻蜓点水”地触及佛教文化,却流失了名著的厚重感[4]。影片最后,唐僧不惜与白骨精合二为一,拿出了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精神,牺牲自己而度化了怨念深重的白骨精。随之而来的孙悟空最后一打,用“弑师”的极端方式完成了终极的拜师仪式[5],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近乎癫狂的改编。影片结束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唐僧为什么非要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度化白骨精,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这种极端的价值观在现代人看来却有点“不合时宜”。导演在前面的情节中也并没作过多铺垫性讲述,只是一味“落实”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现代性格与形象,不免让人怀疑郑导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教文化,所有的佛教台词皆是故事的符号,是向人们展示这是关于《西游记》的电影商品标签。这样的高碳艺术是一类损害艺术主体精神健康的艺术文本[6]。

再者,本片为了追求场景的逼真性,不惜重金做了很多特技。如在影片的最后,成千上万的白色骷髅排山倒海似的奔来,与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做了一番殊死搏斗,场面可谓壮观之极。然而,细观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白色骷髅有喧宾夺主之感,在最后殊死一搏的紧要关头,白骨精本尊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反而让一群不知名的骷髅抢了自己的风头。这些设计精良的视觉奇观固然能够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感官型自由情感”,让观众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但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此壮观的视觉奇观不能仅仅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独立看点,而是应当被更加完善地编排为展现真实人性的大环境,突出主题的美学表达。这才是一种典型的低碳设计。

4 结语

总之,影片在创新的道路上无论怎样的取舍都应当是值得鼓励的,但在美学追求上还应该秉持自由情感美学和低碳美学的理念,让情节、人物、主题都更符合、更有益于当下人们的观影心态。

参考文献

[1]马立新.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J].艺术百家,2014(6).

[2]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马立新.论当下影视剧创作中的三大流行病象[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5).

[4]魏梾.让一个信恶的导演讲信善的故事,能出来什么效果[J].中国艺术报,2016(2).

[5]图宾根木匠.重要的妖精打三遍[N].新京报,2016-01-26.

[6]马立新.高碳艺术精神损害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7).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2

教案背景:本篇教案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三打白骨精》的教学设计。《新课标》提出“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强调课程的人文内涵”。因此,在设计中,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依据,在自读、自悟、探究人物特点中张扬个性,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课题:《三打白骨精》

教材分析: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渔歌子张志和)》、《螳螂捕蝉》三篇课文组成。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课文的主要特点是:

1、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教学方法: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自主探究人物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介绍《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其余三大名著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西游记》想象丰富,故事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它从诞生到现在的四、五百年里,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而且已拥有了世界上很多读者,被改编几国文字,还被拍成电视、电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里其中的一则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质疑,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并谈谈你对文本中人物的认识。

四、了解人物

1.仔细读课文,结合小说或电视剧让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人物性格。

唐僧:心地善良、一心向佛

孙悟空:火眼金睛、嫉恶如仇、神通广大

猪八戒:好吃懒做、喋喋不休、见风使舵、沙僧:任劳任怨、忠心耿耿

白骨精:贪婪无度、诡计多端

2.用一个词老概括人物性格及特点:

唐僧:善、仁

孙悟空:精、猪八戒:懒、馋

沙僧:忠

白骨精:贪

五、课后作业

根据本篇课文的情节排练一个课本剧。

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唐僧:心地善良、一心向佛(善、仁)

孙悟空:火眼金睛、嫉恶如仇、神通广大(精)猪八戒:好吃懒做、喋喋不休、见风使舵(懒、馋)

沙僧:任劳任怨、忠心耿耿(忠)

白骨精:贪婪无度、诡计多端(贪)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 篇3

16.猪八戒正饥肠辘辘,早就坐立不安了。这时,他听到念经文的声音,闻到了喷香的馒头味儿,睁开双眼,欢喜地站起了身。

17.猪八戒早就忘记了大师兄的警告,他“嗖”地一下溜出圈,向姑娘鞠了一躬。姑娘仿佛吓着了,尖叫了一声,立刻跑开了。

18.猪八戒追上前去,说道:“姑娘莫怕,我是东土大唐派去西天取经的使者。”姑娘松了松篮子,咯咯笑道:“尊敬的使者,莫生气。我不应该这么疑心重重的。”

19.“不怪你!不怪你!”猪八戒说,“但是如果我大师兄看到你在这山中行走的话,可会把你当作妖精,一棒子打死的。”姑娘告诉猪八戒,她住在西边,她的父母都是信佛之人,现在她娘让她给天王殿送一些祭品去。

20.猪八戒提出让姑娘带路到天王殿,唐僧犹豫是否跟她走,沙僧对师父说一定要等孙悟空回来才行。

21.姑娘向猪八戒使了一个眼色便离开了。猪八戒一着急,用力将唐僧拉出圈子,对姑娘叫道:“姑娘啊,我们跟你一起走!”

22.沙僧冲上前去,喝问姑娘:“你到底是谁!”“师父!”姑娘一声尖叫,立刻躲到了唐僧身后。唐僧道:“徒儿!休得无礼!”

23.姑娘用诡异的目光看着正在被师父训斥的沙僧,道:“天王殿就在前方!跟我来吧,尊敬的使者们!”

24.在姑娘的带领下,师徒三人向天王殿的路上走去。突然传来一声大喝:“你这无耻的妖孽!”原来是孙悟空!

25.只见悟空对着姑娘当头一棒,姑娘瞬间倒地而亡。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是《三打白骨精》, 这篇课文选自经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选作教材时作了改编。

作为教师, 应怎样用好这一选自经典名著的教学文本, 预想学生怎样走进文本去体会、品味、感悟, 又怎样走出文本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在与经典文本的对话中进行语言实践, 培养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探究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本设计的出发点。笔者试图从文学作品自身的角度、教学文本的角度, 结合语文学科本位及学情, 最大限度地了解编者意图, 继而进行教学设计。

一、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解读

课文改编自经典神话小说, 故而笔者先读课文, 再读原文。

(一) 读课文

1. 人物。

从文题入手, 结合全文, 可以看出本文主人公为孙悟空, 其他人物还有白骨精、唐僧、猪八戒。人物性格鲜明, 个性迥异。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白骨精——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唐僧———人妖不分、善良糊涂、胆小怕事;猪八戒———贪吃嘴馋。

2. 情节。

课文情节以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和唐僧“三责”贯穿全文, 线索清晰, 因叙述内容的变化, 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也更能反衬出孙悟空除妖降魔的不易。白骨精的“三变”:一变成了美貌的村姑, 可以说是使了一招美人计;二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 使的是苦肉计;三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 可以说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使了连环计。白骨精有“三变”, 孙悟空便有“三打”, 即使受尽委屈责骂, 也毫不手软, 越打越有精神, 越打越注意策略。情节可谓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3. 环境。

与原文相比, 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言更为凝炼, 这也体现了编者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因为学生对人物情节比较感兴趣, 对大段的描写环境则不是很喜欢。因此, 可以指导学生课后与原文作比较。

(二) 读原文

通过阅读原文, 与改编的教学文本作比较:原文篇幅长, 生僻字多, 学生读起来有点吃力, 改编后的文本语言通俗易懂, 更为简练, 矛盾冲突更为集中,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原著中注重环境的渲染, 人物关系较为复杂, 特别是猪八戒的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写得十分精彩, 人物对话个性鲜明,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趣诙谐, 充满了艺术魅力, 但课文因篇幅压缩, 作了删节, 语言与原文相比少了原汁原味。

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原文, 补充原文片断, 引导学生作比较, 并将阅读延伸至课外,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二、从教学文本的角度解读

(一) 挖掘教学价值

1. 凭借语言材料感悟人物形象, 受到人文熏陶。

(1) 课文中一些描写细节的词语尤其是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 “夺”、“闪”、“摔”、“笑”等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人物语言十分有特色, 特别是提示语生动地表现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活动。如白骨精发现唐僧后自言自语时的“不胜欢喜”, 孙悟空二打白骨精后唐僧的“喝道”、“非常生气”、“大惊”、“无奈”等, 都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朗读品味。

(3) 叙述语言干脆利落, “跳上云端, 四处观看”、“头痛难忍, 连忙哀告”等四字词语及“便”、“就”、“又”、“但”等关联词语的运用, 读来很有白话文的味道, 能培养学生对古典白话小说的语感, 适宜朗读及复述训练。

2. 指导古典名著的阅读, 注重文化浸润。

理解编者意图, 通过学习课文, 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 师生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中充分传承文本的文化特质, 在文化浸润中获得生命的成长、精神的提升。

(二) 选择教学内容

本文内涵深刻, 教学中可利用的内容很多, 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一一挖掘, 不能因“面面俱到”而导致“面面不到”, 因此教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其因面面俱到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不如挖一口深泉,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实现思维的共振、心灵的共鸣。

1. 情节。

以“三变”、“三打”为主线, 可使教学流程清晰而不繁琐零碎, 找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重点品味, 在语言实践中感悟形象;此外还要注意点拨反复叙事的写作方法, 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写法的好处。

2. 人物。

《西游记》中的人物有着浓厚的神奇色彩, 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感, 在猪八戒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书中许多故事表现了他神、人、猪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本文亦是如此, 学生对他也是有许多话想说,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他不是重要人物, 教学时拟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重点解读, 并挖掘这个人物身上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 反衬的写作手法。

本文人物、情节的描写都注意对主人公孙悟空的衬托作用, 唐僧是非不明、人妖不辨、忠愚不分、肉眼凡胎、一再冤枉孙悟空, 让人气愤;白骨精贪婪狡诈、诡计多端, 让人愤怒;白骨精“三变”, 唐僧“三责”, 更能反衬出孙悟空“三打”, 以及他火眼金睛、明察秋毫、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忠心耿耿与坚定不移。

4. 学情。

根据高年段学生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原著的语言魅力, 走进更为广阔的精神境界。

总之, 本文故事性强, 情节曲折生动, 又是学生所熟悉的题材, 适合学生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作为教师, 在解读这篇课文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它的文学价值, 二是它的教学价值, 而在解读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的是要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心中始终具有生本意识, 把握文本特点, 坚守语文本位, 增强文化浸润意识,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如编者所期望的那样, 通过学习本课, 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游记》, 然后在“我读书, 我快乐”的栏目中简介全书内容, 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增加读书兴趣, 把课标中提出的“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句和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 深刻理解, 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3.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白话文语言的语感,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 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中,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人物, 走近人物, 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 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学情预测

这篇课文改编自经典名著《西游记》片断, 学生课前大多读过原著或少年版本, 对故事的内容应是十分熟悉, 教学第一课时, 请学生讲《西游记》故事, 评其中人物, 学生能联系故事情节谈人物特点。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完全可以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动作、语言等描写, 感悟到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白骨精的诡计多端。但学生对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及本课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 对人物特点的体会可能会概念化, 教师应适时点拨, 启发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内化、运用语言。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 学生欣赏, 引出主要人物, 交流对孙悟空的印象。

一、复习检查, 整体感知故事

1.在《三打白骨精》一文中, 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时间_____, 地点_____, 人物_____, 起因_____, 经过_____, 结果_____。

2.检查预习。出示《语文学习手册》表格:

设计意图:这两个检查练习, 一是了解学生学习第一课时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二是了解学生学习第二课时前的预习情况, 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合作探究, 感悟人物形象

1.预设探究的问题 (参考《语文学习手册》) 。

从白骨精的“三变”, 我们可以看出_____;从孙悟空的“三打”, 我们又能明白_____。

2.预设探究的方法。

(1)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方法:读课文、思考、圈画相关句子或词语、做批注。

(2) 组内交流, 人人发言。

(3) 集体交流, 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谈主要人物, 提纲挈领, 重点突出;指导学生用已经习惯的方法自学探究, 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三、互动展示, 交流学习成果

1.自由交流对探究问题的看法。

白骨精:狡猾、诡计多端;孙悟空:机智勇敢、忠心耿耿、神通广大等。

2.结合课文具体语言材料交流。

(1) 指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描写说说、议议、读读。

(2) 补充原文中白骨精三变后的出场描写, 体会它的诡计多端。

(3) 用唐僧及猪八戒的表现与孙悟空对比, 体会反衬的手法, 深入了解人物特点。

(4) 补充对金箍棒的介绍,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带给学生经典的润泽与熏陶感染, 使课堂更为厚重。

设计意图:本文故事简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同时抓住教学契机, 适时引导学生把握教学有关的知识点。

四、精讲点拨, 了解表达方式

1.为什么三打?反复叙事、反衬作用。你们还读过哪些带“三”字的故事?

《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情, 对学生易忽视处, 不太明白处进行精讲点拨, 对小说的叙事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并结合其他名著中的相关故事加深印象。

2.文中还有哪些人物?

唐僧——善良糊涂, 人妖不分;猪八戒———贪吃嘴馋。

设计意图:点拨反衬的表达方法, 更突出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忠心耿耿、坚定不移、机智勇敢。

3.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最应当赞美的人物是谁?

(1) 出示毛泽东写的《三打白骨精》。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2) 齐读赞美孙悟空的句子: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设计意图:补充毛主席的诗, 使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拓展了知识。

五、适度拓展, 感受经典魅力

1.出示儿歌: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 挑着箩, 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老妖婆真叫坏, 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 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 多亏悟空眼睛亮。眼睛亮, 冒金光, 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 妖魔鬼怪消灭光, 消灭光。

设计意图: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再度感悟课文的主要情节, 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理解, 潜移默化地进行语言积累。

2.感悟经典的魅力。

漫漫人生就是漫漫取经路。我们也要努力取一部做人的真经。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善良的人, 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 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那么我们无论面对外界的艰难险阻, 还是内心深处的困惑迷茫, 都要像孙悟空那样机智勇敢、坚定不移。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意图:感悟经典, 走近人物, 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 观照自己的人生,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完成巩固案 (见《学习手册》、《补充习题》) 。

2.选做题:

(1) 搜集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做一张手抄报。

三打白骨精缩写 篇5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五庄观,来到了白虎岭时遇见了白骨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是摇身变成了一名o丈夫送饭的年轻美貌女子,被悟空识破了,然后她又变成一位寻找女儿的老婆婆,也被悟空识破并赶走了,但是她不甘心放下吃唐僧肉,最后她变成一位寻找女儿和老伴的老公公,同样她还是逃但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被孙悟空给活活打死,变成了一堆骷髅,脊梁上面还写着一行字:白骨夫人。

唐僧见悟空接连伤了三条人命,一气之下写下一张贬书,发誓再也不要悟空做徒弟了,悟空好生难过,接过贬书含泪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6

一、还原:适度回眸, 补白人物形象

为了对文章进行统整性规划, 在将原文选入课本前, 编者需要经历漫长而审慎的思考过程, 需要根据教材编排目标做出符合教材立意的修改, 因此, 原文的许多精彩部分可能被删减掉, 有时还会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就可能导致人物形象刻画单一, 无法呈现多维度的丰满形象。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中, 孙悟空因两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物而被唐僧驱赶出取经队伍, 孙悟空虽然气愤, 却难掩对师父的依恋忠诚之情, 即便是回到花果山, 也时刻惦念着唐僧, “止不住腮边泪坠, 停云住步”。编者为了凸显“三打”, 忍痛割爱, 将着力点放在孙悟空的“斗”上。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到人物鲜明的特点之后,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 编者在选编课文的时候, 为了让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特点更加鲜明, 删掉了原文中对孙悟空另一性格特点的大段描写。以你们的水平, 理解起来一定不成问题, 但是不去看看原文实在是件憾事。相信看完原文, 孙悟空在你心中又会加分。想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原文:“唐僧见他言言语语, 越添恼怒……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 含悲留意嘱沙僧……一见了, 又想起唐僧, 止不住腮边泪坠, 停云住步, 良久方去。”)

师:读了这段原文, 你对孙悟空的形象又产生了怎样的看法呢?

生:我读了课文, 已经觉得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很了不起, 没想到, 他对师父的忠心与爱戴是发自内心的, 绝对不是因为紧箍咒的惩罚而害怕唐僧。他怕师父念咒语, 但更怕与师父离别, 不能继续保护师父。

生:我觉得和课文比起来, 原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更可爱。他不仅机智勇敢、坚定不移, 我们还看到了他性格中柔软的一面, 比如, 即便唐僧鄙夷他, 但他仍然那么珍视师徒的情意。

师:你们有一颗细腻的心, 读懂了他的机智, 更读懂了他的善, 品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格丰富的孙悟空形象。

删减后的文字, 削弱了人物形象, 让人觉得人物的性格描绘过于单薄。教者能够读出编者的编写无奈, 颇合时宜地将原作进行有效还原, 选取拜别师父这一段落对悟空形象进行多元补白, 将其机智好斗之态融入拳拳护主之心, 水到渠成地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二、对比:深度审视, 品味语言之美

当文章被选入教材之后, 便被编者赋予了教材价值, 成为学生学习、迁移的范例,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打白骨精》一文与原文的语言描述已经有了较大差别, 编者用词准确传神、简练明了, 但仍然保留了原文的味道, 可谓删减精巧、结构紧凑、张弛有度。如关于一打白骨精, 课文是这样写的:“正在这时, 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唐僧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妖精, 是来骗你的。’……”

留意原文, 我们亦可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 摘了几个桃子, 托着钵盂, 一筋斗, 点将回来……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 你那 (哪) 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 若想人肉吃, 便是这等……’”

对比课文与原文, 不难发现, 原文在对话的描写上颇费笔墨, 着意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讲, 许多成人化的对话内容不容易被他们理解, 略显拖沓繁冗。而编者对其进行精简加工, 只留下关键性的表现故事进程的语句, 辅以一个精当的动作“扯住”, 使唐僧的形象跃然纸上。教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编者的用意———通过简单的动作刻画传神地展现人物形象, 由此, 便产生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 (课件出示课文) 同学们读得特别传神。能说说哪些词让你感到用得特精妙吗?

(学生列举出一串动词。)

师:一个个动作真是点睛之笔呀!你能否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件, 选择恰当的动词, 仿照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

生:我生病了, 妈妈搂着我, 轻柔地拍打着我的背, 哄我睡觉。

生:妈妈生病住院, 爸爸紧紧握着妈妈的手, 蜷缩着睡着了。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探进来, 生怕打破这美好的画面。

……

增删之中, 凝结着编者的心血与智慧。领会编者的编写目标设置, 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度审视文本, 预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探究话题, 在阅读和拓展练习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拓展其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三、融合:迁移学习, 内化单元主旨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有着鲜明的“单元”特色, 一单元一主题, 围绕主题选材, 依托课文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 以期达到对文本特色的共性领悟, 实现学习方法的习得与迁移运用。在教学中, 我们还需要恰当处理单元内每篇课文的个性解读, 融共性感知与个性化体悟于一体, 以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三打白骨精》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以“走进名著”为主题, 其他三篇课文分别为《词两首》《螳螂捕蝉》《读书要有选择》, 前三篇为名著推介, 第四篇为阅读指导。教者可依据编者编写的体例特点开展教学。

师:同学们, 结合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 你有哪些阅读体会呢?

生:我在老师的提示下, 大概看了一些原著, 发现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而书上的这个内容我就很容易看懂。我的体会是,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讲, 并非原作就是最好的, 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读书能力选择合适的读本, 在读懂的基础上, 再去试着读一读原著。

生:我以前不喜欢读四大名著, 觉得哪有读《阿衰正传》过瘾啊。可是, 听了老师的讲解后, 再去读这几篇课文时, 我从中体会到了很多, 比如, 人物的性格给了我启示, 我在习作中也懂得了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想法, 等等。

生:学了《螳螂捕蝉》《三打白骨精》之后, 我特别佩服作者, 知道了要想写活一个人物, 可以通过很多方法, 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用词的时候要多思考、多修改。

师:相信继续多读名著, 你们的收获会更多。

中观式的单元组织方法, 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这一编写视角也在提醒教师:课文不能脱离单元。在上述教学中, 教者机智地领会了编者意图, 引导学生由关注“单篇课文”到着眼“单元”, 将单元内容融合起来, 用联系的眼光看文本, 有利于学生内化单元主题, 深度解读每篇课文, 并助推学生走上课外阅读之路。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7

师:同学们,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打白骨精》。先来默写两组词语。 (指名上黑板写)

(第一组:妖怪、斋饭、蛤蟆;第二组:责怪、蒙骗、识破。第二组词语要求按照“三角状”排布, 详见板书。教师相机指导书写:“斋”, 上下结构, 注意将上下两部分写得扁一些;“蛤蟆”均是虫字旁。)

师: (擦去第一组词语) 谁能围绕第二组词语带领我们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 先后变成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来蒙骗唐僧, 但都被孙悟空识破了, 而唐僧却责怪悟空误伤他人性命。不过, 白骨精最终还是被消灭了。

师: (将“孙悟空”“唐僧”“白骨精”板书在相应的位置) 语言简练, 概括全面。看来, 抓住关键词也能帮助我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评析:教者将生字词默写与课文内容回顾巧妙地结合起来,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围绕文本特点, 教给解读方法

师:这堂课我们主要探讨孙悟空的形象。还记得平时老师是怎么带领大家品悟人物形象的吗?

生:平时我们主要是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体会人物形象的。 (师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师:《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改写自《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当然, 我们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独立的小说。小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充满了矛盾冲突。 (板书:矛盾冲突) 在生活中, 你有没有和别人产生过矛盾冲突?

生:记得有一次, 我和同桌为了争夺位置发生了冲突, 我还和他大吵了一架。

师:那什么是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呢?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 因某种观点不和或利益相争所发生的矛盾、冲突。抓住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今天, 就让我们来尝试这种新方法。仔细观察这幅人物关系图, (指板书) 你们发现谁和谁之间有矛盾?

生:白骨精想吃唐僧肉, 孙悟空不让, 白骨精与孙悟空之间有矛盾;孙悟空要打白骨精, 唐僧不让, 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有矛盾。

【评析:切实加强阅读策略教学是实现“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变的重要途径, 但关键是我们该如何确定阅读策略。此教学环节启示我们, 确定阅读策略可以参照两方面的标准:一是根据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二是立足文本的文体特点。】

三、品读矛盾冲突, 涵泳人物形象

(一) 白骨精的“变化”与孙悟空的“三打”

师:下面先让我们走进白骨精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就是白骨精, (出示第2自然段中描写白骨精自言自语的语句) 谁来读?

(生“妖声妖气”地读)

师:看, 这就是白骨精。在取经过程中, 唐僧师徒遇到的每个妖怪都有一样法宝, 白骨精的法宝是什么呢?

生:变化。

师: (出示描写白骨精变化的语段) 这些是课文中描写白骨精变化的内容, 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在这三次变化中白骨精使用了好多计策, 你们发现了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变:美人计、瞒天过海、金蝉脱壳……二变:苦肉计、金蝉脱壳……三变:无中生有、连环计、借刀杀人……)

师:白骨精真是诡计多端, 该不该打?

生:该打!

师:再读读悟空的“三打”。 (分别出示课文中描写悟空“三打”的语段, 指名读。)

师:不管怎么变, 打你没商量。在白骨精和孙悟空的矛盾冲突中, 你读出了悟空的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白骨精再狡猾也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孙悟空真是神通广大。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 在这组矛盾冲突中, 白骨精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衬托。

(二) 唐僧的“责罚”与孙悟空的“坚持”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的另一组矛盾冲突。你们认为理想的师徒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生:理想的师徒关系应该充满信任、理解、关爱、和谐……

1. 初会冲突。

师:但是在这篇课文中, 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是自始至终的。快速浏览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他们的矛盾冲突已经开始了?画出来。

(生自读、圈画。)

生:我从“唐僧连忙扯住悟空”这句话中读出了他们师徒二人的矛盾冲突已经开始了。

师:什么是“扯”?来, 你上来, (用两个手指头捏住学生的衣袖) 这是“扯”吗?

生:不是。

师:什么是“扯”?谁愿意上来演示下?

(一位学生演示:猛地一把抓住了另一位学生的衣袖。)

师:我们再回到那句话当中, 唐僧为什么要“连忙扯住”悟空?

生:阻挡悟空打白骨精。

生:我从“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读出了他们已经开始有矛盾冲突了。

生:我从“这才有些相信”看出唐僧并不是真的相信悟空打死的是妖精, 所以他“才有些相信”。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那就是———

生:半信半疑!

2. 品读责罚。

师: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渐尖锐, 唐僧对悟空的责罚也越来越重。再读读第6自然段, 唐僧是怎么责罚悟空的?

生:念紧箍咒。

师:怎么念的?抓住细节。

生:一口气念了20遍。

师:紧箍咒念一遍, 金箍儿就紧一些。你们看, 此时悟空的头成了什么样子了?

(出示:可怜把个行者头, 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 十分疼痛难忍……

师:亚腰儿葫芦, 知道吗?

生:葫芦中间是凹陷下去的。

师:悟空的头被紧箍咒勒成这个样子了, 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个紧箍咒的惩罚真的是很残酷, 悟空很可怜!

生:悟空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个苦头!

师:唐僧还怎么责罚悟空了?

生:唐僧还赶悟空走, 不让他留在身边。

3. 感悟坚持。

师:同学们, 对悟空而言, 最痛苦的莫过于师父念紧箍咒, 最伤心的莫过于被逐出师门。面对唐僧的极端责罚, 悟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在第6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旁写上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 批注)

生:“它是妖精!”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 悟空是在被师父念紧箍咒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当时, 他已经是疼痛难忍了, 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真是一条硬汉!

师:可不可以将“它是妖精”换成“师父, 我知错了”?

生:不能换, 因为按照悟空的脾气性格, 他根本不可能认错。

生:换了之后就不能体现悟空坚持正义的本色了。

生:我是将“师父若真不要我, 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和“若无松箍咒, 你还带我走吧”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读的。我觉得悟空非常聪明, 他没有直接让唐僧带他走, 因为他知道唐僧这时候肯定不愿意带他走, 而是故意先给唐僧出了一个难题, 让唐僧不得不带他走。

生:我从“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这些语句中感受到悟空的忠心, 虽然师父如此责罚他, 但是悟空对师父的心一点也没有变。

师:悟空为什么不舍得走?读读下面这段原文, 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老孙因大闹天宫, 致下了伤身之难, 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 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 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 万古千秋作骂名”。———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生:悟空虽然是一条铁汉, 但心中却柔情万丈, 他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师:下面, 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唐僧与悟空的对话)

4. 定格形象。

师:一个是不明真相的责罚, 一个是忍辱负重的坚持, 从这组冲突中, 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悟空的知恩图报、坚持正义、忠心耿耿、忠肝义胆……

【评析:阅读策略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的“知”, 而应着力于学生的“练”。在涵泳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教者自始至终地带领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阅读策略, 在文本两组矛盾冲突中穿行, 或品读, 或感悟, 或交流, 让“内存”于人物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得以一一展示。】

四、纳入同质评价, 深化人物认识

师:所以, 没有任何疑虑, 不管唐僧怎样责罚, 只要白骨精还来蒙骗唐僧, 孙悟空照样———

生:打!

师:所以, 后来孙悟空被赶走之后, 当唐僧遇到危险的时候, 他还是赶回来帮, 不管碰到什么妖精还是———

生:打!

师:让我们从这个故事的矛盾冲突中走出来。有人说, 孙悟空是一个英雄, 你觉得这个评价恰当吗?

生:我觉得悟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更多的是因为悟空身上有英雄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比如说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等。

生:我喜欢悟空这个英雄形象, 因为他敢作敢当, 具有男儿气概。

师:同学们的思考与学者林庚先生有共同之处。来, 让我们一起来读林庚先生的话。

(出示:他的专注, 他的献身精神, 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百折不挠的毅力, 总之是这样一些非凡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一个英雄的重要标志。)

【评析:教者引入名家对孙悟空的同质评价,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英雄”的层面来吸收、内化所品读到的种种优秀品质, 从而让学生对悟空形象的解读走向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本教学环节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另一种阅读策略, 那就是借助别人的评价来丰厚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五、迁移阅读策略, 走向发现新旅

师:可是, 有人觉得悟空这个英雄太过好玩耍, 因为他每次都将打妖除怪当做一场游戏;还有人觉得孙悟空自高自傲, 喜欢任性妄为, 不善于处理取经队伍中的矛盾……在你心中, 孙悟空是怎样的形象呢?课后, 我们还可以继续抓住《西游记》中的矛盾冲突, 继续走向发现之旅——— (出示:孙悟空与玉皇大帝之间、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之间、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与西天取经的孙悟空之间的矛盾)

【评析:教者将“抓矛盾冲突, 品人物形象”的策略推广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去, 为学生真正习得该项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板书: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8

有关《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的生卒年, 现在学者的多认定是集中在1500年—1580年之间, 由此可以推断出吴承恩一生大概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四朝, 这个时候已经是明朝的中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百姓生活更加丰富, 而统治者在思想与文化方面严酷的高压政策已逐渐失效, 传统的文人文学和适合普罗大众的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出现了许多文学作品, 也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 《西游记》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2]。

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 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 也或多或少会受到当时流行的思想宗派的影响。此外, 吴承恩一生虽不至于贫困潦倒, 但一直仕途不顺, 纵观明朝的在科举方面失利的文人, 其人大多有一种疏狂狷介之气, 如唐寅, 如蒲松龄, 吴承恩也是如此。他在隆庆年间与后七子之一的徐子与 (即中行) 交好, 时常“往来酬应, 酒酣论文” (胡适语) , 而前后七子的文学运动正是与王阳明[3]的哲学思想相呼应的, 从这些方面来看,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 有意无意地透露出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一、四句教

在王阳明心学理论中, 有四句诗概括了其大半生的学术思想, 即: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后人则将这四句诗称之为“四句教”。

在《西游记》中, 将这几句诗中的道理表明得极致的, 便是孙悟空。

提到孙悟空, 人们总简单化的说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而在作者笔下, 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写道:这块石头“有三张六尺五寸高, 有二丈四尺围圆……上有九窍八孔……四面更无树木遮阴, 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天辟地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 感之既久, 遂有灵通之意”, 它的高和围圆也不是随便来的, “三张六尺五寸高, 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二丈四尺围圆, 按政历二十四气”, “九窍八孔, 按九宫八卦”。在这样一颗灵石中蹦出来, 孙悟空当然也是一只“灵猴”, 拥有一颗“灵心”。《西游记》一百回的篇章题目中, 就有十六回的题目将“心猿”这个佛教用语作为对孙悟空的称呼。鲁迅也讲道:“……假欲勉求大旨, 则谢肇淛之‘《西游记》蔓延虚诞, 而其纵横变化, 以猿为心之神, 以猪为意之驰, 其始之放纵, 上天下地, 莫能禁制, 而归于禁锢一咒, 能使心猿驯伏, 至死靡他, 盖求放心之喻, 非浪作也’数语, 已足尽之[4]”。

可以说, 从他至石缝中出生, 到他于菩提祖师处学艺归来, 孙悟空的心灵都是处在一种朦胧混沌的状态之中, 对善恶尚没有明确的认识, 随心所欲, 心之所至, 即是他的天地。而这种平衡被打破是在孙悟空学艺归来之后, 得知自己的领地被一自称混世魔王的妖怪侵占, 孙悟空施展所学, 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打败, 始知世上有对自己产生不利的敌人的存在, 有待自己尽心尽力的徒孙存在, 有了这种意识, 他心中也出现了善恶之分。在孙悟空初步有了善恶意识之后, 西天取经途中遇到的妖魔鬼怪使他逐渐对善恶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这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 最终, 他与师父及师弟们到达西天, 取得真经, 更被封为斗战胜佛, 这是对这四句诗最好的注脚。

二、致良知和求放心

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 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知行合一, 而所谓“知行合一”, 并不是一般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 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在“三打白骨精”一章中, 处处体现孙悟空的知行合一。见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二段描写:“好猴王, 他在那马前, 横担着棒, 剖开山路, 上了高崖……”在取经途中, 这等最艰难的开山辟路的前锋工作基本是孙悟空完成的。再读下去, “三藏道:‘悟空, 我这一日, 肚中饥了,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赔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 口中骂道……”这些句子, 都让人感到有点诧异, 以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玉帝老儿都不放在眼中的脾气, 何至于到赔笑挨骂的地步呢?

有人说, 孙悟空害怕紧箍咒, 这是一个原因,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孙悟空对唐僧的尊敬。唐僧将悟空自五行山下救出, 就相当于他的再生父母, 又有在灯下为孙悟空缝制衣裳的行为 (虽然书中没有着力刻画这点, 但在88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将这一节刻画得相当感人) , 使悟空感到一种从未感受到的来至长辈的亲情关心——尽管孙悟空的实际年岁远远大于唐僧, 但在心智上唐僧则可称为他的长辈。

对父母孝顺, 始终是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明白了这个道理, 并且将其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 让父母舒适满意, 这便是一种“知行合一”, 悟空完完全全的奉行了。因而, 即使被唐僧责骂后, 他也毫无怨言。

从整部《西游记》来看, 唐玄奘也是“知行合一”论的实践者。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中, 观音赠唐太宗以简帖, 上书颂子令其差人去到西天取得真经, 朝中百官均无人响应, 只有玄奘“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 愿效犬马之劳, 与陛下求取真经, 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他回到洪福寺后, 众僧人都说“西天路远, 更多妖魔鬼怪, 只怕有去无回, 难保身命”, 玄奘则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 不取真经, 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 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 吉凶难定”。

唐玄奘秉持着忠君报国的信念, 在已知取经路上困难重重, 仍然抱着必死的心态, 踏上征途, 最终取得真经归国, 不得不说, 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给知行合一论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虽然作者为了凸显孙悟空, 偶尔将唐僧刻画得懦弱和糊涂了些, 但总体仍是对唐僧这种精神持以肯定的态度。

在《西游记》中, 师徒五人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到达西天, 取得真经, 象征着“致良知”的最终目的即是“求放心”, 即是使受到外界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将这个道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反而是五人组中形象最差的猪八戒, 同样是在“三打白骨精”一章中, 他可以说是一个让人讨厌至极的负面形象。在孙悟空前去摘桃后, 白骨精化为一个妙龄女子, 一见之下, 他便“动了凡心, 忍不住胡言乱语”, 等到白骨精花言巧语, 向三人展示了喷香的饭菜之后, 他更是按捺不住, 在未经师父的同意, “不容分说, 一嘴把个罐子拱倒, 就要动口”。及至孙悟空三次打杀白骨精后, 每次都有他在一旁煽风点火, 添油加醋的描绘孙悟空的罪行, 使得本来已经软下心肠的唐僧又是对孙悟空念紧箍咒又是要赶孙悟空走。在书中对猪八戒负面的描述还有很多, 但他还是坚持走到了最后, 完成了西天取经这个对他来说无比艰巨的任务, 终于做了个净坛使者, 虽然比起玄奘悟空两位佛少了一个等级, 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

三、新四民论

虽然在中国传统观念里, 工商业始终是处于一种受人歧视的低贱地位, 但是明代的经济发展使得商人的活动更加频繁, 因而这一时期的工商业者的实际地位也有所提高。而阳明心学因强调人心的作用, 重视人的活动性和创造力, 认为士、农、工、商四者“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 他们“异业而同道, 其尽心焉一也”, 将工商业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王阳明在其著作《传习录拾遗》中便说道:“虽经日做买卖, 不害其为圣为贤”。

吴承恩显然受到这种先进的思想的影响, 在《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 阿难, 伽叶二尊带领师徒四人去取出藏经时, 扭扭捏捏不肯将经传给众人, 说什么“圣僧东土到此, 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 快拿出来, 好传经与你去。”因唐僧未曾备得人事, 居然将无字经书传给师徒一行。后来如来为此辩护道“……经不可以轻传, 亦不可以空取,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保他家生者安全, 亡者超脱, 只讨得他三十三升米粒黄金白银, 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 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在吴承恩笔下, 此刻的如来佛祖已经不是佛经中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亵渎的形象, 反而更像个斤斤计较的商贩。这是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的一种挑战, 吴承恩将如来勾画出一副“做买卖”的轮廓, 将商人的形象与佛祖等同于一起, 不得不说吴承恩的大胆, 也是当时王阳明思想影响之大的一个体现。

注释:

[1]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本文采取的是由鲁迅和胡适论定, 被大多数学者承认的观点, 即《西游记》的作者为明朝的吴承恩。吴承恩 (约1500年—约1582年) , 字汝忠, 号射阳居士, 淮安山阳 (今江苏淮安) 人。

[2]《西游记》的成书其实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历史时期, 从这个方面来探讨王阳明心学思想对《西游记》影响是难以说明的, 因而本文所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吴承恩版《西游记》的基础之上的。

[3]王阳明, 即王守仁 (1472年—1528年) , 字伯安, 号阳明, 浙江余姚人,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精通儒道佛三家, 且能统军征战, 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页。

参考文献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115页。

[1]陈先行点校:《李卓吾点评西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2]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电影《三打白骨精》 篇9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讲白骨精想吃唐僧肉, 第一次变成了村姑, 孙悟空劈脸一棒, 白骨精虎化成一溜烟逃走了;白骨精第二次变成一位老妇人, 悟空当头一棒, 白骨精又用法术脱了身;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位白发老公公, 孙悟空一棒打死了它。

师:故事大家读得都很明白, 概括来说, 就是白骨精———三变, 孙悟空———三打, 情节非常相似。同学们平时在写作当中写情节相似的事件一般怎么写呢?

生1:我会选一件详细, 其他的略写。

生2:我不敢写那么多的事情, 一般只选一件来写, 不然的话, 读起来都差不多, 觉得很单调, 老师您还会说我们啰唆。

(其他学生纷纷应和)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 咱们今天就向作者吴承恩学一学如何写类似的事件。请大家对比读写“三变”、“三打”的段落, 找一找其中的变化之处, 做上标记。

评析:一线老师都知道, 学生写人时多有将人物写成纸片的毛病, 无法丰满, 即使懂得用多件事情表现人物, 但又会走入表达单调甚至啰唆的境地。针对这一现象, 师直指阅读重点, 从读开始, 学习这种“三”的变化描写方法, 将品读人物与品鉴写法一并引出, 自然而然。

生1:我发现白骨精三次变的模样都不相同。

生2:孙悟空三次打的力度也不相同。

师:哦?

生2:第一次是劈脸一棒, 第二次是当头一棒, 第三次是抡起一棒。

生3:孙悟空第一次打的时候说她是妖精, 是来骗人的, 第二次什么话都没说, 第三次呢, 请神仙来作证, 还把棍子藏在身后, 最后才把妖精打死了。

师:你很会读书!

生4: 我发现每次打完之后, 唐僧对孙悟空态度越来越“深”了。

师:什么意思啊?

生4: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后, 唐僧只是责备他, 第二次呢就念二十遍紧箍咒, 对孙悟空越来越生气。

师: 老师以为大家只能够发现前面的两点, 变的方式不同, 打的方式不同, 没想到还有同学发现了唐僧的态度也在变, 的确都很会读书。

评析:品读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形象, 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一番, 课题中的“三”字就是一个切入点。

师:看来吴承恩是很有心的在写这三打, 每次都得写出不同之处来。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多麻烦呀, 不如写一棒打死不就完了吗, 多省事儿呀!

生:那好像就不精彩了吧?

生:故事也不具体啦。

师:那就写四打、五打、六打好了, 更加具体了。

(学生纷纷表示不行, 可也说不出为什么不行。 )

师:常言道:事不过三, 凡事都有度, 汉语言中“三”常常代表着一定的度, 你们看, 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那是———

生:三顾茅庐。

师:武松过景阳冈时喝多了, 因为他不顾酒旗上的几个大字———

生:三碗不过冈!

师:你非常想念某个人, 那叫———

生: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学生因为对“三”字的发现兴奋不已。 )

师:老子说过,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现在再读课题, 想一想, 作者吴承恩通过这不多不少的“三打”想表现什么?

生1:这白骨精被打一次, 变一次, 还是想吃唐僧肉, 真是妖性不改。

生2:孙悟空会七十二变, 白骨精也能多变, 真是道行不浅呀!

师:我来请同学读一读这妖精的三次出场———

师:变的次数真多! 这三变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白骨精用了连环计呢。

生2:真是狡猾, 用了美人计, 还装可怜, 博取唐僧的同情。

师:三变, 白骨精真是诡计多端!

(师引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品读孙悟空的三打, 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出孙悟空的机智、聪敏, 对师父忠心不二、嫉妖如仇的个性。 )

师:妙用“三”字, 可以丰富人物形象, 让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 有不少章节都用到“三”字, 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读一读, 好好品味一下“三”字运用的妙处。

……

上一篇:水产养殖学下一篇:RLS学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