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技术

2024-05-14

Web3.0技术(共8篇)

Web3.0技术 篇1

1 WEB3.0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举两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在Baidu搜索引擎中输入“下一代互联网WEB3.0”, 一共可以搜索到1, 020, 000个相关结果, 这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强大的搜索能力和数据库中蕴藏着的巨大的信息量, 但到底有多少对用户是有实质性帮助的呢?在这种被动接受的情况下, 用户要一条条一页页的打开, 翻阅, 已搜索有用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WEB3.0出现了萌芽。

2 WEB3.0的概念

对于WEB3.0其实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 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实现时间和范围。Web本来就是一個不断的在演变发展中成长的巨人。维基百科给出的web 3.0的定义:“Web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 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 包括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语义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3 WEB3.0的特点

3.1技术上的WEB3.0

(1) web1.0和2.0都应该称为语法网。互联网上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使用HTML语言编写的。HTML代码可以将网站后台的数据库中海量的资源进行结构化的信息编码, 并最终呈现出用户能够读懂的文字, 但在编码的过程中浏览器并不能了解网页内容的真正含义。这就带了了一个很大的弊端:真正有用的信息大多是半结构化的HTML内容, 需要计算机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 对网络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进行自动化的筛选和整合。WEB3.0被称为语义网。在提供内容的时候, 就用明确的、机器可读、有标准语义可依的方式来将所提供内容的语义描述清楚, 建立完善的机制来描述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在资源的标准化描述之上, 建立标准的语义推理以及信任体系, 为各种智能代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标准化的交互模式, 从而改变人们访问Web的方式。

(2) Web3.0的基础将是应用编程接口 (API) , 这种接口是全球范围的。API是一种接口, 在WEB2.0的网站中可以允许编程人员通过此接口对网站的数据和功能进行改进和访问。比如编程人员利用API接口, 利用FACEBOOK的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游戏、产品评论等等。

(3) Mushup技术, 即聚合技术, 就是把两个或更多个应用合并成一个应用。比如, 开发人员可以将百度地图与线上电影组合在一起, 这样在地图上的电影院位置标出的同时, 就可以显示正在上映的电影列表和放映时间等等相关信息。

3.2显示上的WEB3.0

web1.0和web2.0时代, ajax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在3.0的时代, 前端的显示可能是颠覆性的。计算机不再是以平面化的视图方式呈现文字, 图像, 它将以3D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在用户的面前, 这样飞跃式的进步已经不仅仅是改变用户体验了, 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机交互的形式了。

3.3用户的WEB3.0

Web 1.0就好比是图书馆。你可以把它当做信息来源来使用, 但是无法以任何方式来添加或改动信息, 在这个时代, 各个门户网站大放异彩;在Web 2.0时代, 用户能够对网页进行修改, 可以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 提供了获得信息并高效共享内容的方法、互联网的设备不再局限于计算机, 这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朋友和熟人圈子。虽然你仍可以用它来获得信息, 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到会话中, 让会话变成一种更丰富的体验, 例如迅速崛起的FACEBOOK.在WEB3.0的世界里, 网络更具有社会化的倾向, 即时聊天软件中的记录, 会自动按照通信人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上传照片的时候, 只要通知计算机分享给家人, 那么电脑就会自动根据家族关系, 寄送给相关人员。当需要旅行时, WEB3.0的服务器就会告诉你朋友圈中谁去过当地, 这些都是WEB3.0自动通过筛选人际关系实现搜索的例子。通过WEB3.0, 用户可以获得一个贴身的私人助理, 让工作和生活更加轻松。

3.4操作系统的WEB3.0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操作系统, 这都要归功于浏览器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运行速度, Google开发出了chrome, 腾讯开发出了web o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系统真正体现在软件中。现在很少有产品能允许用户制定应用程序, 在WEB3.0的应用环境下, 这将成为可能, 到时候网络应用程序可以替代桌面应用程序, PC的显示器和主机将综合在一起。

3.5设备上的WEB3.0

时下3G时代的大行其道, 为搭建WEB3.0的移动网络提供了便捷, 移动产品的开发也会使信息的发布越来越快, 时效性越来越强。WEB3.0将摆脱PC的牵绊, 向移动网络发展。移动设备在性能上将优于电脑, 而在体积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技术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上, 移动设备将于PC具有统一和继承性。而网络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更多的设备提高性能。

4小结

综上所述, WEB3.0时代将为所有的网络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智能的体验。但是在实现上还存在着瓶颈, 例如用户需要长期使用某网站, 记录下大量的行为习惯, 并开发出有效的算法, 快速猜测用户的想法、国家机构对个人合法身份的确认、任何人可以主动或者被动的考察和接收考察等等。

摘要:WEB 3.0时代的到来, 将把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全部数字化, 进行逻辑关系分析, 提供精细化的个性化服务, 即进行更高层级的分析, 不论用户在哪个网站上活动, 都会被收集分析数据化, 既是数据存储, 也是伴随用户无往不至的网上通行证, 还是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服务的依据。WEB3.0的发展史必然的趋势, 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WEB3.0,互联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宏水.Web2.0网络环境下情报信息交流研究[J].情报杂志, 2007 (5) :31-33.

[2]Michael Bauman.Web3.0:The nextstep for the Internet[J].Information Today, 2009, 26 (5) :46.

[3]周珍妮, 陈碧荣.Web3.0——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图书情报论坛, 2009 (1) :235-237.

WEB3.0的发展与应用 篇2

【关键字】Web3.0;互联网;语义网;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49-02

O、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发展与通信的发展以及硬件设备的发展升级密切相关,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通信以及硬件设备的改进;同样的,通信以及硬件设备的发展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92年WWW服务的出现代表着Web0.1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冲浪”概念的提出,Web0.5也随之到来。

Web1.0时代话语权较单一,信息发布者与阅读者之间缺乏互动甚至没有互动,使得用户只能被动的接收信息。Web1.0时代,传播是由门户网站向用户单向进行的,用户在胡来你我信息面前只是流浪者和旁观者,无法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制作和发布过程中。

Web2.0时代用户不在只是信息的接收方,而是通过博客这种个人信息发布平台以及掘客这种网站注册用户在网站进行信息发布两种平台进行个人信息的发布。Web2.0相比Web1.0而言,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网站拥有者之间存在越来越多的互动。

然后随着Web2.0中大量用户自由发布的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很多都是未经过验证的,质量以及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所以使得互联网环境下发布的信息的纯净度与可信度大大降低;海量数据的到来同时还导致了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之后得到的检索结果的越来越不符合用户的需求,检索效果越来越差。伴随着Web2.0中存在的这些问题,Web3.O的概念被提出。下图1表示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Web3.0的出现

早在Web2.0的概念被媒体广泛关注之时,模糊网已经开始Web3.0的设计与实现Web3.0是建立在全球广泛互连节点(与用户)无障碍互动的概念上的.如果说Web2.0和Web1.0解决了互连网”读”与”写”的物理与逻辑层问题,Web3.0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是在这两层之上的表象层或语意层的问题。全球用户在Web3.0上可以没有语言障碍的相互沟通。

Web3.O是在Webl.0和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Web1.0与Web2.0的所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Web1.0与Web2.0到Web3.0的过渡并不是一项新的技术革新,而是在顶层思想上对互联网进行了一次新的创新,并通过思想上的创新指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Web3.0具有高度的用户自主权,用户在互联网上可以对跨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与阅读,实现完全的智能化采集操作。

2、Web3.0的关键技术与特点

2.1 Web3.0的关键技术

实现Web3.0的关键是构建一个语义网,Web2.0时代的XML、AJAX等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应用。在Web3.O中语义网将扮演着相同功能的角色。

语义网是由互联网创始人英国科学家Tim 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的会议上提出的。他对语义网的定义是:语义网是一个网络,它包含了语义信息,方便计算机通过语义对互联网中的事物进行自动处理。语义网的本质是通过具有语义信息的本体来描述互联网之中的事物信息等,而以往的Webl.0与Web2.0时代是通过文字信息来描述互联网中的事物信息的。通过语义网可以达到语义级的文件信息共享,使得网络服务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语义网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1)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它是整个语义Web的基础。Unicode用来对资源进行编码,而URI负责标识资源。

(2)第二层是XML+命名空间+XML Schema模式,用来对数据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描述。

(3)第三层是RDF与RDFS模式,用来对资源及其类型进行描述。

(4)第四层是本体层,是语义网中最关键的一层。

(5)第五层是逻辑层,逻辑层提供了推理的规则以及描述的手段。

(6)第六层是论证层,它通过运用一些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和求证。

(7)第七层是信任层,信任层结合数字签名为应用程序提供一种机制以确定信任的程度。

以上七层结构中第二层、第三层与第四层是语义网的关键层。接下来的第五层、第六层与第七层是语义网的顶层结构。

对于以上所介绍的七层结构中,位于第四层的本体层是语义网的核心层,本体是对互联网中的事物信息的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正式的说明。本体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含义:

(1)概念化:又叫概念模型,是对互联网中的事物信息的特性或者本质进行揭示而得到的模型。

(2)明确化:对于本体所使用的概念以及对这个概念的相关说明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化的说明。

(3)形式化:对本体在计算机中的一种描述,使得计算机可以识别某种本体。

(4)共享化:本体所体现的是一种共同认知的知识,反映的是各自领域中所公认的概念的集合。

2.2 Web3.0的特点

Web3.0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个性化:Web3.O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创造信息。同时还可以给自己的信息添加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各自标签领域的专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个阅读群体与用户圈。在这个群里中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进行自由的交互。

(2)检索智能化:Web2.0时代的检索大多是基于文本信息的检索,文本信息的检索存在较多的冗余,同时由于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或者信息的描述是不相同的,所以造成检索结果也会不同,使得不同人对检索结果都有不同的不满。Web3.0是基于语义网的,网络中所有的事物信息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语义信息。由于其本体具有上一节所介绍的形式化,所以对于同一事物信息,其语义都是相同的,都属于同一本体,所以检索结果将会更加精确有效。

(3)用户体验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中的信息展现以及表达形式有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信息展示更加美观更加有视觉冲击力。由于Web3.0的个性化,使得每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都可以进行加工,更加开放的平台使得用户的体验得到更好的优化。

(4)全民盈利化:传统的Webl.0以及Web2.0对于个人信息阅读者和个人信息发布者都只有收费,而不会进行付费。缺乏商业驱动的行为只是个人的兴趣使然,只有奠定在货币基础上的行为才会更加稳固,因此Web3.0更加注重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劳动价值。Web3.0中的网名既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优势信息产品的拥有者,他们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与维护过程中,最后分享产品所获得的利润。Web3.0会使互联网营销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参与者与网站共同赢利。

(5)数据整合:Web3.0对互联网中海量的数据具有良好的整合能力,不仅可以由互联网自动进行整合,用户也可以自由整合数据资源。将来开放的API将会给更多兴趣用户开发更多的应用程序,实现更多的单元组织,用户自由组织单元的聚合。

3、Web3.0的应用

Web3.O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实际应用产生。接下来就介绍几个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Web3.0的应用,并对他们进行简单的介绍。

(1)网络通讯结合:通过互联网于通讯的融合,用户可以用所有的只能终端设备(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Pc、IPTV等)轻松享受更多的即时交互信息服务。Web3.0技术将各种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在移动多媒体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进展、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试点不断展开、即将实现规模化运营的背景之下,通过引入通用互联网环境下的先进的Web3.0技术体系,未来移动多媒体业务环境下将会带动多媒体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

(2)精准营销:在Web3.0时代下,互联网中的用户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也有自己的产品(应用与信息等),每个产品都有着个性的标签。商家通过每个用户的标签个性信息即可知道用户的兴趣喜好等需求信息。进而进行精准营销。

(3)个性化信息订阅服务:由于Web3.O环境下的全民参与与全民创造,使得互联网信息得到了更好的分类与个性化。用户可以通过订阅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信息进行阅读。大大减少了到门户网站以及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去获取信息的时间与精力。

4、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进而引出Web3.0的出现。接下来对介绍了Web3.0的核心技术语义网,并对语义网中的一些常用概念以及语义网的分层结构进行概述。介绍了语义网的七层结构,并主要对本体这样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Web3.0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因为Web3.0存在这些特点,所以在网络通讯领域、精准营销领域以及个性化信息订阅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Web3.0时代悄然逼近 篇3

何谓Web3.0

目前,至少能找到十种以上关于Web3.0的不同定义。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也曾对Web3.0下过定义,他认为Web3.0是一系列组合在一起的应用(Applications that are pieced together)。

笔者对Web3.0的定义是,Web3.0就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网络资源从Web1.0的集中到Web2.0的分散,未来的Web3.0又回到更加精准的集中。过去,Web1.0解决了信息孤岛的联结问题,Web2.0解决了网络发言权的解放问题,Web3.0的目的就是解决海量信息在细化后的定向搜索与获利机制问题。

当整个网络平台全部升级为Web2.0的时候,信息资源已经不虞匮乏了,但是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完全取决于Web3.0的服务标准与个性机制,当Web3.0提供用户更好地提升自我的整合能力,就意味着能够更好地成为一个围绕用户的整合中心。Web1.0是精英文化,开创了聚众时代;Web2.0是草根文化,开创了分众时代;而Web3.0是个性文化,将开创一个全新的个性时代。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在溶入Web3.0的时代,都将拥有自己个性的特征。以博达网(VIPBODA)为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知识等组合单元,构建出一个个性化的信息平台,平台是以微单元(即微应用模块,或单元组织)构成,用户完全自主创建自己需要的信息单元模块,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智能化处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整合,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平台,将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平台上所有的信息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及整合,网站平台只提供技术支撑和完善服务。

互联网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惑,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该如何迅速、快捷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海量化直接导致了垃圾化,信息本身的价值正在被创造海量信息的网络本身所消减。网民越来越期待获得切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和知识,以及便捷的互动交流和协同共享方式,这就需要基于分散的内容和应用的极大整合。

Web3.0时代的最大价值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基于不同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综合需求满足的平台,而每一种过滤器都是基于一个用户需求,综合的平台则是基于用户的综合需要,从而给互联网带来新机会和新革命。Web3.0网站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平台将智能整合用户需求信息流,将使用户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和精确。

Web3.0时代,每个人都能看到同样一个模式的综合化门户将不复存在。比如,用户看到的新浪新闻首页将是个人感兴趣的新闻,而那些用户不感兴趣的新闻将不会显示出来。

更关键的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使用习惯来聚合网络信息、创造个人门户,在自己的个人门户就可以浏览网页和下载软件,体现高度的个性化,从此,获取信息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便捷而精确。

Web3.0快车开往何处

网民需求驱动了互联网的变革,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服务的扩展、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加,又将推动网民需求的进一步演变。探究其演变历程和变化趋势,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网民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关于Web3.0的发展趋势也众说纷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Web3.0是以主动性、最大程度的数字化、多维化等为特征,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Web3.0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动性,即网站主动提取用户的需求,并加以分析处理,然后根据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最大程度的数字化(max-digitalizative),是指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交易,都会涉及时间效率和空间成本的问题。按照一定规则将商品和服务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可以同时解决时空上的矛盾。因此这也是Web3.0的主要特征。多维化(multidimension)是指Web3.0时代将会出现信息多维化的趋势,即对同一信息采用不同的视角和技术手段来展现,给用户更加真实和直观的感受。

Web3.0时代的最大价值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基于不同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综合需求满足的平台,而每一种过滤器都是基于一个用户需求,综合的平台则是基于用户的综合需要,从而给互联网带来新机会和新革命。

ZDNet的菲尔·温赖特(PhilWainewright)提出,Web3.0将不仅仅是购物、娱乐、搜索等,而且还将提供一代新的商务应用,而这些商务应用也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同时,他给出了Web3.0的一个模型结构,即:API服务层、聚合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以及被服务的客户端。API服务层是Web3.0的基础层。Phil认为这一层是Web2.0已有增强的服务,并将继续成为Web3.0的引擎。这一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该层是一个通用的基础层。当Web3.0成熟后,将会出现一个完全市场,并从最大量的服务中获取所有的利润。聚合层形成了中间层,这一层通过一种实用的方式创建了中间服务,以便提供给其他应用使用,这样就避免了其他应用加载所有的原始API服务。在这一层,将会有很多可以获利的商务活动。应用服务层形成了最顶层,在这一层,会产生最大、最长期的获利。这一层将不再是传统的应用分类,而是一种组成应用的新分类。这种新的分类将从组合功能到多个服务,帮助用户以灵活的、直觉的、不言而喻的方式完成各自的目标。被服务的客户端,则是指用户可以管理和维护的客户端。

美国硅谷《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Dan Gillmor)曾说,Web3.0是一个全新的人机对话时代,借助于开放的API,网络将成为一个操作系统。它提高了信息的使用率、降低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损耗。

笔者认为,Web3.0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地满足对互联网的需求。因为Web3.0的平台是以微单元构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知识等组合单元,构建出个性化的信息平台,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智能化处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整合,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Web3.0——互联网新时代 篇4

Intern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 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上。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 Web的主要概念就是超文本连接, 它使得文本不再象一本书一样是固定的线性的, 而是可以从一个位置跳到另外的位置。正是这种多连接性我们才把它称为Web。

互联网发展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快速, 从1994年中国真正接入互联网开始, 平均每三至五年, 便会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大门户时代 (Web1.0) 一下子到了互动时代 (Web2.0) 。在今后五到十年内, 互联网将会产生一个全新时代, 那便是Web3.0的时代, 将改变网民的用户行为和习惯。如今, 我们已看到它的端倪。

Web2.0———尴尬中的时代

We b1.0是指用户通过浏览器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平台, 而由于它的机械化、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缺点昭示了Web2.0的必然出现。

网络用户在“以人为本”的Web2.0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信息、传播内容, 而且还提供了这些信息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 (Blog) 发布内容, 通过用户自发的相互链接、tag链接, 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 (SNS) 的互相链接, 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由此, 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信息组织和阅读方式过渡到以用户个人的portal (SNS) 或者个人的思想脉络 (Blog) 为线索的阅读方式。

然而伴随着大量信息的发布现有万维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计算机不能理解目前网页内容的语义:因为万维网只是文档载体, 它的目的只是供人来阅读。

2、信息无序存在

网上信息爆炸, 但是想要的信息却往往难找, 即使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查准率也比较低———因为冗余信息过多, 且各种信息之间关系天生缺乏组织, 各自为证, 所以在网上找所需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据调查很多人每周花在搜索上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万维网现在采用的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简称HTML) , 网页上的内容设计成专供人类浏览的, 而非供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的, 因此无法为网民提供自动处理或分析网上数据的功能。针对以上问题, Web3.0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

Web3.0———理想中的新时代

Web3.0的涵义

在2007年韩国首尔数字论坛上, Google CEO Eric Schmidt被问及在Google眼里什么是Web3.0时, 回答说“Web3.0是各种应用程序的组合”。这些应用程序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相对较小、数据以云形式存储 (即存储于互联网的真实物理设备上) 、运行速度快、可定制性强、病毒式传播 (通过社会化网络、电子邮件等) , 并且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不同网站间的服务的融合和集成, 将是互联网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同时Web之父Tim Berners-lee认为Web3.0是一种语义网。

网上关于Web3.0的定义的说法有十多种, 被引用最多的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它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 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 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 用浏览器就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语义网——Web3.0实现的关键

语义网 (Semantic Web) 是现有Web的扩展, 并通过在Web中增加机器可理解的语义来更好地使机器与人之间进行互操作。以语义Web为代表的语义技术, 以其严格的逻辑理论基础和标准化的技术路径, 正逐渐成为构建未来互联网系统的一项关键性支撑技术。

Web之父Tim Berners-lee提出:“Web3.0 is something called the semantic web”, 语义网是指将全部的信息、资源、知识分散各地, 以内容的形式连接成网。Webl.0时期信息通过超链接实现跳转, Web2.0的信息通过Web程序中的标识代码实现站内互通, 而Web3.0将信息的互通进一步深度挖掘, 直接从底层数据库进行互通。Web3.0对Web2.0时期杂乱的微内容进行最小单位的继续拆分, 同时进行词义标准化、结构化, 使微信息之间可以互动, 微内容间基于语义进行连接。通过添加机器可以理解的元数据到网页, 使机器能够理解网页内容, 从而提供基于语义的检索与匹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可以提高机器的智能化程度, 使机器能够理解网页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相关度大大提高, 而且还可以进行自然语言的检索。在未来图片、视频、动画等的检索将会更加容易, 通过一张图片可以检索到另一张图片, 而不再依赖于发布者对于图片的注解, 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与此同时也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检索成本, 将用户从海量的信息中解脱出来。

Web3.0的特点

誗个性为主:具有良好的个性化设置, 用户所需要的显示、色彩、像素、框架等元素均可以由用户自由设置。

誗用户体验:具有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 更好地体现用户需求, 人机交互界面友好, 具有智能化的UI界面。

誗模块定制:具有良好的模块定制功能, 单元组织自由整合, 适用于电脑、手机、PDA等多终端平台定制。

誗数据整合:具有良好的庞大数据整合能力, 可由用户自由整合数据资源。

Web3.0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的聚合以及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 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 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Web3.0在Web2.0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

Web3.0快车开往何方

网络通讯结合

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的融合, 用户可以用所有智能终端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PC、IPTV、其它智能终端) 轻松享受看得见、听得到、用得好的即时交互的信息服务, 它必然具备的特性应包括:即时性, 融合性, 互动性, 个性化及自主性。

Web3.0技术将各种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在移动多媒体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进展、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试点不断开展、即将实现规模化运营的背景之下, 通过引入通用互联网环境下先进的Web3.0技术体系, 在未来的移动多媒体业务环境中, 利用Web3.0技术已经展现出的新颖性与可用性实现“普适化的人与人、人与系统的交流”理念, 必将为新生的移动多媒体产业注入充分的活力, 带动移动多媒体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

全民互动盈利

Web3.0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既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又是信息产品的拥有者, 他们参与产品的开发维护, 最后分享产品的利润。Web3.0会使互联网营销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 参与者与网站共同利润。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华尔街青睐的最新商务模式———“众包”。“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者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 以自由资源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这种商务模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利用集体智慧提高执行任务的效率, 而且也帮助用户实现自己的创意或才能的价值。未来的互联网是合作、互赢、资源互补、互相促进的互联网, 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 达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变“分享统一资源”为“分享各自资源”, 与此同时实现网民的劳动价值, 达到共赢。

精准营销模式

Web3.0是个性的时代。用户更加精准, 无论是关键字聚合还是定向聚合, 它都体现了个性时代的个性需求, 使得用户行为更加贴切聚合的信息。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习惯都有着某些规律, 甚至一个人关注的消息本身都存在某种潜在的关联。新一代Web3.0门户, 有了准确了解每个用户的网络行为轨迹的条件, 通过数据时效分析可以整理出一个庞大的用户行为和习惯分析来开展营销。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既体现企业与用户的对接, 又大大提高营销效果。通过庞大的数据流与精准营销模式结合, 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库营销。这虽然不是新模式, 却是Web3.0的一个亮点。

Web3.0——你我的网站

Web3.0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 搜索引擎的个性智能化, 用户不用分析和试验如何组合关键词语, 只要把想要的东西列出, 搜索引擎就会把这些词语与用户个人的偏好和背景链接, 将适合该用户的数据结果提供出来, 更快捷地搜索信息、解决问题, 同时用户可以自由定制搜索聚合结果。互联网还可以根据一个用户的喜好, 自动聚合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类似个人门户, 每个人的IE首页都完全是按照个人关注的资讯偏好、行为习惯来进行组合的, 体现高度的个性化。

互联网提不仅提供信息服务, 还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顾问服务, Web3.0可以通过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到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用户不再需要键入关键词, 在几十页的搜索结果中苦苦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只需通过网络或智能终端提出问题, 如“我只有一千块钱, 想去内蒙古玩一个月。”互联网便能提供一套完整方案。也就是说, 在Web3.0技术环境下, 用户可以完全个性化地订制信息服务, 主导信息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并获得即时互动的用户体验。Web3.0将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 改变用户的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周珍妮, 陈碧荣.全新互联网时代.万方数据.2009, 1:235-237.

[2].郭涛.Web3.0时代悄然逼近.软件工程师, 2008, 8:58-59.

[3].张鼐, 张英.Web3.0与个性化信息服务.新世纪图书馆.2009, 2:33-35.

[4].徐璐, 曹三省, 刘剑波等.面向移动多媒体的Web3.0技术.电视技术, 2008. (32) :12.

Web3.0技术 篇5

20年前, 因特网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Web应运而生。谁能料想到, 时至今日, Web已无处不在, 成为了每个企业和消费者的必需。

如今, 升级后的Web 2.0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第二代Web 2.0向人们展示了其创造者及广大用户使用网络的诸多方式, 比如社群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等。人们一直在争论如何去量化诸如社群网, 如Facebook、Flickr、YouTube之类的Web 2.0网站的投资收益以及量化方式。业内专家及分析人员也展开了下一代Web——Web 3.0的相关讨论。

Web 3.0是什么?

新一代的Web与其前身有着本质的不同。Web 1.0就像一个信息库, 用户可以检索库中信息为己所用, 但不能变更库中内容。Web 2.0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允许用户更改信息, 用户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互动, 从而获得丰富经验。Web 2.0连接的是人而不是信息, 但是Web 2.0不能将巨大信息库中的信息与用户联系起来, 进而帮助用户。

简单地说, Web 3.0即Web 2.0+众多内置智能。试举一例, 如要在网上购买一部手机, 熟悉网络的用户通常会按如下步骤:搜索价格在预算范围内的手机型号;阅读产品规格, 用户评论;选择款式、颜色等, 确认产品外观;购买。

如果用Web 3.0, 过程会大不相同。

在Web 3.0浏览器中键入查询内容:搜索一台低于1000美元的手机, 必须有语音识别功能, 至少500万像素, 支持无线局域网, 有触摸屏, 能上社群网。

Web 3.0应用程序做出回应:已按您的搜索要求做了优先级排列, 附上其他用户评论, 供您参考。

1.ABC型号, 12.1.2评论“这是市面上最好的一款……”

2.XYZ型号, 311评论“值得拥有……”

3.MNO型号, 评论……

有了Web 3.0, 您可以进行全字段查询, 或输入您的预期, 浏览器会根据您的要求全面反馈, 更重要的是, 该反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Web 3.0是如何运作的?

首先, Web 3.0的浏览器是智能化的, 能够了解您的查询, 在启动搜索前分析出真正含义。其次, 在了解用户的真正意图后, 浏览器会筛选与用户查询相关的详细信息。再次, 浏览器会根据用户之前的购买记录和在社群网中的互动记录等用户信息, 将用户喜好应用于此次搜索。最后, 浏览器将根据用户所喜欢的查看方式, 陈列查询结果。

Web 3.0的搜索结果不仅与用户搜索有关, 而且与用户个人情况有关。因此, 如果两个具有不同喜好的用户键入相同的查询内容, 那么得到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Web 3.0带来了什么?

企业将获得更具有针对性的消费者信息, 比如消费者期望, 消费者对新上市产品的好恶程度, 哪些产品特性可以增加或剔除以促进销售, 这意味着企业将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获得更大收益, 创造更多利润。

您只需键入您的需求便可高枕无忧, 剩下的一切Web3.0会帮您完成。Web 3.0了解您的一切实用信息, 了解您的性格, 您的喜恶, 您的兴趣。很多人将Web 3.0与私人助理联系在一起。

Web 3.0也有不好的一面。浏览器将成为获知并存储用户在线行为的强大工具, 用户的一切信息非常明显地暴露于网上, 这意味着用户最在意的秘密, 即个人信息有可能被公开。不幸的是, 现今我们的网络行为已经被收集, 并将应用于Web 3.0中。所以我们在网络中必须谨言慎行了。

通过Web 3.0世界的联络中心/客户服务中心, 我们年轻的、熟悉网络的一代用户获得服务的途径将发生巨大改变。未来消费者更容易控制与相关机构的互动, 互动方式也会多种多样。

现在就去寻找一些已开发的应用程序和工具吧, 它们会为您带来无穷乐趣。您准备好了吗?

Web3.0技术 篇6

从google的特点来看,Web3.0要想实现个性化筛选,需要以下三个前提条件:(1)用户长期使用该网站;(2)记录用户大量的行为习惯;(3)有较好的算法快速猜测出用户的想法。如果做到以上三个条件,那么用户的个人行为将被时刻监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习惯被收集,这有悖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那么我们将如何在基于Web3.0的互联网上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呢?

1 Web3.0的特点

究竟何为Web3.0呢?目前,有问题找度娘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我从百度词条上查到的解释是--Web3.0只是由业内人员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系统程序才能实现的系统功能;用户数据审计后,同步于网络数据。从其解释上我们看以看到Web3.0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u有效聚合。是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的结合,实现多网站间信息的交互、整合。

u提供个性化的网站。网站将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提高用户的到达率和用户价值。

u数字新技术。由于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可以时限复杂程序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浏览器中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可信可控。

u普适性。由于互联网终端的多样化,用户要求在终端上实现跨屏功能,Web3.0满足了这一要求。

Web3.0时代,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经过日积月累,再经过Web3.0进行聚合,都将是我们的个人信息泄漏的源头,具体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2 当前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漏的几率也更高。当前,个人信息的泄漏主要是在信息收集、存储、处理的环节,我们要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从这几个环节进行防范。虽然国内外信息保护的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但是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是一样的。发达国家作为互联网的首批受益者,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走在前列。从发达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来看,保护个人信息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法律法规、行业自律三个方面。

首先,法律法规界定了个人信息的范围,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则和相关责任者的权利和义务。个人信息在国外的法律法规中,普遍定义为:与身份确定的某个自然人相关的所有个人信息,与信息的隐私性、敏感性、公开性无关。对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时,必须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数据来源合法、目的明确、完成目的后须删除的原则;管理数据的责任人有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漏的责任;在个人信息完成目的时,个人信息的主题有对信息处理结果的知情权等。如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法规定,收集个人信息时必须告知数据处理者的身份、数据处理的目的、自愿或是强制等信息。

其次,技术保障是保证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重要手段。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过程中,仅仅使用法律法规这种手段还不能保证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还需要技术手段保证对个人信息在传输中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上,当前普遍的做法是传输协议保证传输通道安全(如TCP/IP协议、双向认证协议、密钥协商协议等),机密技术保证个人信息数据包的安全 (如hash函数、MD5、DES、等)。俗语说:技术无国界,当前IT界所有保证通信安全的协议和加密技术都可以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当然,具体使用哪种协议和加密算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要视其安全等级来定。

第三,行业自律是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的有效补充。

由于互联网上个人信息泄漏隐蔽性高,法律法规只能威慑一部分人,技术管理难免有疏漏之处,在此基础上需要行业自律进行有效补充,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当前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自律组织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行业组织将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服务作用、纽带作用,完善自律规范,健全自律架构,引导广大网民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个人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技术手段方面来看,我国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百度、新浪、腾讯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约谈,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开始,说明我国网民逐渐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外相比,我国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技术手段匮乏,行业自律只有靠个人自觉。从法律法规上来看,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少,但是内容较为分散、层级较低。我国有70余部法律法规、近200部规章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互联网信息规定,医疗信息规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等。从技术上来看,我国使用国际上通用的TCP/IP网络传输协议和常用的加密方法,没有专利技术。从行业自律上来看,我国互联网发展还处于数量增长为主的野蛮扩张阶段,行业自律还不成熟。

3 Web3.0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挑战

Web3.0的系列特性给我们更容易收集我们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其特有的聚合性和个性化特性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个人信息泄漏的危险。从google的经验来看, Web3.0时代,实现有效聚合和个性化网站的功能,需要用户长期使用该网站、记录用户大量的行为习惯和有较好的算法快速猜测出用户的想法三个前提条件。因此,Web3.0要实现预定的功能,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3.1 如何实现用户习惯的记录

Web3.0向浏览器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浏览器能够满足复杂程序才能实现的功能,并且要求其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自动调整显示的内容,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互联网资讯的功能。用户习惯的记录量成为Web3.0能否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实现程度的关键,如何实现记录用户习惯成为首要问题。

3.2 如何准确描述用户的语义

在Web1.0时代,是网站对用户的模式,是有什么用户看什么时代;而Web2.0时代,是用户为主的模式,Web客户端化,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用户需要的信息。Web3.0要求实现个性化搜索,它以用户的偏好为基础,以用户的语义为依据。如果还是以传统的关键词搜索,无法实现其个性化的要求,需要创新搜索标准,能够以用户的意图为“关键词”,以用户的习惯为前提给出搜索结果。

3.3 账户管理标准化

Web3.0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普适性,它要求在不同的终端实现跨屏功能,从当前的技术来看,使用账户管理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在账户管理中,授权给用户哪些权限,需要搜集用户的哪些个人信息、哪些人或机构有权利调用哪些个人信息,这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4 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管理机制

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的管理中,数据库有谁管理,管理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个人信息主体有那些权利和义务,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处理时效等都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3.5 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使用之间的矛盾

Web3.0时代,个人信息收集更见便利,但是目前我国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个人信息遭到滥用甚至恶意传播。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信息不能滥用又不能禁止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和使用中找到平衡点,做到个人信息既不被滥用也不被过分保护,使经济发展能够充分享受个人信息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4 未雨绸缪,做好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

目前,Web3.0虽然还处于概念阶段,但是Web3.0的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其亮点。Web3.0技术及其应用引发了个人信息共享、传播、使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是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对Web3.0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从技术上解决个人行为习惯存储问题和语义的描述等问题

Web3.0时代,从我们接触键盘开始,我们的一切行为习惯就开始被浏览器所记录。小到习惯左手还是右手拿筷子、喜欢喝白开水还是茶水、脚的尺寸,大到买房子偏向于所在城市的哪个方位、喜欢哪个汽车品牌、当前关注哪方面的知识等,这些个人行为习惯都会被记录下来,当我们打开浏览器时就会根据用户偏好靠前显示。个人的行为习惯具体存放在本地终端还是存放在服务提供商的云平台上,亦或是存放在第三方的数据库中,这都需要根据不同要求、存贮位置不同的利弊来综合考虑。

另外,在实现个性化搜索功能时,单纯的关键词已经不能满足Web3.0的需求,需要使用高精确度的信息描述方式——语义描述。在进行语义描述时,使用键盘进行输入还是使用脑电波的输入?如果使用键盘输入,描述太少,搜索结果太繁杂, 描述太多,搜索结果太少,无法全面了解所需信息。如果使用脑电波进行输入,能够很好的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但是如何把脑电波转换成语义需要进行研究。不管使用哪种输入方式,他们各有优劣,具体要看当时技术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

4.2从法律上解决账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所涉及到的权限问题 和责任机制

Web3.0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基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账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所涉及到的权限问题和责任问题,需要从技术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解决。技术上实现分层分级的权限管理,当前的技术就可以实现。另外,还需要从法律法规上解决账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所涉及到的人或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可以趁此机遇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4.3从道德规范上解决技术解决不了,法律法规又顾及不到方面

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Web3.0的成熟和完善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时会出现技术解决不了,而法律法规也估计不了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从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去约束,从而实现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比如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泄漏,技术手段可以筛选出一部分进行保护,可以对使用该信息而为明确告知个人信息的主体者进行处罚,但是该信息的拥有者意识不强的问题技术手段解决不了,而法律法规也不能做出处罚,只能总道德规范上进行谴责了。诸如类似的问题都是需要道德规范进行约束的。

5 结束语

Web3.0技术 篇7

一、Web1.0和Web2.0时代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概况

(一)传统的Web搜索

面向Web1.0静态网页的传统搜索引擎技术,是基于关键词的“存在性搜索”。搜索引擎工具既无法读解目标指令的意义,也无法对传播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信息检索过程只是再现“能指”的过程,搜索引擎扮演的是协助用户拉取目标信息的“交通指挥”。[2]例如搜索引擎的原型Archie工具,当时主要是用于查找分散在各地的FTP主机中的文件。之后,以Page Rank排序技术为基础的谷歌和建立在超链接分析技术之上的百度,其原生的搜索技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搜A得A。[3]媒介组织的人工干预是影响自然检索结果的主要因素,把关行为的主体实质上是搜索引擎所属的媒介组织。

“魏则西事件”中,魏则西在进行医疗选择时受到了百度检索反馈的影响,搜索引擎并不是客观的结果反馈,页面上部分靠前的词条位置提供给了付费公司。可见,搜索引擎(组织层面)凭借其对信息的“遮蔽”与“呈现”的权力进行着把关实践,把关机制表现为:搜索引擎在进行存在性关联和匹配的同时服从媒介组织意志和价值取向进一步筛选、过滤、加工,形成特定信息框架。

(二)Web2.0的社会化搜索

We b2.0时代,用户开始参与内容生产,社会化搜索由此发端。社会化搜索是指Web2.0网络中的用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通过社会化交互、协作对搜索过程进行主动控制,最终获取所需知识或信息的一种Web搜索行为。互联网环境中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依托社会化软件,显性或隐性地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协作完成内容生产。[4]例如知乎、百度知道等在线问答社区。社会化搜索的用户根据信息需求的不同,搜索用户又可分为提问者、中介、答问者。[5]Web2.0时代出现的社会化搜索,用户成为了主要的“把关人”。

有学者比较了社会化搜索与传统Web搜索资源查找目的的不同,认为传统搜索引擎的目的是查找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或资源,而社会化搜索是为查找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人。[6]另一些学者则从微观的角度指出,传统搜索引擎建立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社会化搜索则是重建一种人与信息之间的映射。[7]随着数据的积淀,社交网络数据呈现的模式多态、快速产生、动态交互、碎片化、变化演绎等特点,给搜索引擎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8]整合具有大量智慧和丰富价值的社交网络数据、满足用户真实意图并提供给用户智慧解答成为了搜索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Web3.0时代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We b3.0被认为代表着“一个物体全面互联、客体准确表达、人类精确感知、信息智慧解读的时代”,[9]相比于Web1.0的信息共享,Web2.0的信息共建,Web3.0强调的是知识传承以及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Web3.0颠覆了原有的搜索技术以及用户与搜索引擎信息交流的传播结构,自我表述、自我展现机能的显现,使得搜索引擎不再仅仅充当再现“能指”的“信息搬运工”,通过同“用户终端”的联接,搜索引擎实现了对内容端、用户端的精准把握,建构出了更有“意义”的结果。搜索引擎的把关机制也随之变化:微观层面体现在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地位的凸显触发了新的把关行为;宏观层面则体现在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凸显,带来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把关过程的把关单元所组成的把关结构的重构。

(一)从微观层面审视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搜索引擎的独立把关主体地位凸显所触发的新的把关行为,具体表现在其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化搜索引擎人格化属性的建立,并由此开启同外部的交往和内容建构;二是其作为独立把关主体,在把关过程中形成了同用户的竞合关系。

1. 搜索引擎人格化

在传统Web搜索时期,由于基本认知能力的缺失,其并不具备成为一个行为主体的合法性,搜索引擎自身的把关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从搜索引擎原有的技术属性来看,其既是作为人脑延伸至体外调取外部信息的工具,即工具属性;又有意识形态植入后的“政治的”、“经济的”双重特征,即组织属性。而Web3.0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推进了搜索引擎的第三层属性的建立,即“人格化属性”的建立。第三层属性的建立,标志着搜索引擎具备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把关主体地位开始凸显。

搜索引擎的人格化,体现在交往行为和话语建构两个方面。

首先,搜索引擎作为语言交往的主体。符号主义的人工智能研究将智能看做是与机器无异的符号操作,这一观点受到皮尔斯对于“符号”理解的影响,即符号是认知的基本元素,认知是对符号的操作。因而,搜索引擎与用户进行语言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共通的符号系统内。例如,当前i Phone搭载的语音助手Siri已能支持近20种语言,基于语音识别和后台搜索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类搜索服务。除了理解语义,当前的搜索引擎还能基于“语境”做出反馈。2016年6月,Face book推出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Deep Text”通过读解与用户交流时的文本信息,可以找到用户表面或潜在的需求,比如当Deep Text在你的会话内容中发现你需要一辆车时,Deep Text就会在后台匹配出Uber等专车信息。

其次,搜索引擎作为话语建构的主体。机器人记者进行新闻稿的写作、语音助手同用户进行会话早已非新鲜事,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提出了双轴观念(组合轴和聚合轴)便揭示了符号表意的一般规律,他认为任何符号表意和文本解释都离不开双轴关系。罗曼·雅格布森认为聚合轴可称为“选择轴”,组合轴称之为“结合轴”,前者的功能是比较与选择,后者的功能是黏合邻接。具体来看搜索引擎的表意实践,以微软公司在2014年4月推出的“必应网典”为例,通过对其检索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其常见的叙述框架依次为:词条释义、常见问题、常见关联问题解答、纵向的词条解释扩展、横向的超文本网页链接。有别于Web2.0时代的社会搜索主要由用户进行内容把关和文本建构,必应网典是由搜索工具自主编辑文本框架。网典在进行内容建构时,具有典型的双轴特征,其将词条的内容释义进行纵向的扩展是聚合轴上的选择,接入横向的超文本链接则是进行组合邻接。

2. 用户对象化

搜索引擎的人格化,还使得用户对象化。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的普及,“意味着人体、人的行为甚至思维正被常态化、数据化”,[10]用户价值标准作为搜索引擎运行的重要把关标准。移动搜索平台“神马搜索”在处理旅游、电影等服务搜索指令时,会挖掘用户的地理数据、消费数据等移动场景信息进行推演来以满足个性化的检索需求。当搜索引擎开始具备和人等同的沟通地位,人的体征、精神、意志越来越成为搜索引擎的对象,这样一来人的主体性在搜索过程当中一度降格为客体性。

3. 用户与搜索引擎存在竞合关系

We b3.0技术背景下,搜索引擎的把关能力越来越能满足用户的导向需求,但毕竟无法代替用户的自我把关,两个把关主体往往表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一方面,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在协同用户锁定最佳内容目标;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把关主体把关标准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出现争夺把关主导权的状况。

在检索过程中,用户主要通过表明对搜索引擎编码的读解立场,来强调自身的把关主体地位。参照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模式(主导-霸权式、协商式、抗争式),可将把关主导权的争夺分为“主导”、“协商”、“抗争”、“弃权”四种情况:“主导”,即用户和搜索引擎的把关标准趋向相同,用户处于搜索引擎设计的文本框架内;“协商”,即用户与搜索引擎把关标准的矛盾,用户通过接入更多个人数据的形式同搜索引擎协商,以争取其更贴合用户个人的把关标准,例如上文提到的向搜索引擎进一步开放个人终端的数据;“抗争”,即用户根据自身经验和背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转而自主书写结果试图影响结果再次呈现,这在维基百科在内的社会化搜索平台中较为常见;“弃权”,是指当用户的把关标准与某一搜索引擎的把关原则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用户放弃了解码或再编码的权利,终结了与某一搜索引擎的抗争,转向同其它搜索工具交互或接入到其它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例如,在魏则西事件中,当网友注意到百度采取了屏蔽负面消息的公关行为后,纷纷转向了社会化搜索平台获取信息;部分网民还会借助“翻墙”实现对境外网络内容的访问。

从传统的Web搜索时期到Web3.0时代的搜索引擎,这种编码和解码立场对立的矛盾一直客观存在,但在搜索引擎自身成为能动的主体后,其对用户把关标准的洞察愈发敏锐,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导优势进一步扩大。

(二)从宏观层面审视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从宏观层面来看,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地位的凸显,还使得整个把关结构得以重构。在搜索引擎的策动下,用户、搜索引擎、媒介组织三个把关主体组成了一条联立的“把关链”[11]结构,并在信息把关过程中实现联动。从另一个视角出发,搜索引擎所被赋予的主体性,其本质是由于媒介组织受到其它场域的挤压,同所处的社会结构“合谋”推动搜索技术采纳与设计的结果。

1. 各个把关主体由割裂走向联动

前Web3.0时代,由于搜索引擎主体性的缺失,把关结构往往表现为用户和媒介组织两个把关主体“各自为营”。搜索引擎如“提线木偶”一般居于其间,用户借助其拉取信息,运营商则透过其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两个主体的把关行为在检索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的交集或是双向的反馈。

We b3.0时代的技术力量打破了把关主体割裂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搜索引擎工具“人格化”使其把关地位凸显,能深度介入信息的组织和聚合;其次,用户不但参与着内容生产,还是一个可被读取的数据化终端,搜索引擎通过与用户终端的联接实现协同把关;再而,搜索引擎的价值标准不可避免的受到宏观结构影响,同时其又主动采纳着用户的价值标准,其间或是将使用情况反馈至媒介组织、或是向媒介组织提出技术改良的诉求,进而把关主体共同组成了一条“把关链”。“把关链”上的把关主体既有其各自独特的作用,又存在某种“社会把关”共性,原本“各自为营”的把关主体实现了联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2. 宏观结构通过促动技术演进参与把关

“把关链”外的把关结构,是通过参与搜索引擎的技术设计与采纳,将价值观念嵌入来影响着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按照吴廷俊所提出的“技术-社会”互动论,“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不是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技术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技术成熟期,技术原型转换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作用,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反作用;技术过时期,当技术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的时候,社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技术做出改进,否则将其淘汰。”[12]

Google在2011年引入的“深入学习框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80年代初期Geoffrey Hinton和同事们就开始进一步研究深度学习,彼时电脑还不足以处理庞大的数据,关于人工智能的普遍研究方向在于直接模拟人的行为而非模仿大脑运作。即便到了2004年,学术界仍未对他们提起兴趣,靠着少量的资金支持,Hinton创立了神经计算和自适应感知项目。此时,搜索引擎尚未得到充分的普及,已经存在的搜索引擎尚能满足人们的检索需求。Web2.0时代的到来,用户开始参与到内容共建,数据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时用户的细分和新的搜索引擎运营商不断涌入市场,使得搜索引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迫使运营商进行技术革新。直到2011年谷歌谷歌开始采纳Hinton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深度学习从边缘课题变成Google等网络巨头依赖的技术核心。可见在产品的诞生期,技术采纳受社会决定的表现十分明显。雷蒙德·威廉斯在研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意向问题时指出,技术的采纳取决于这样一种社会需求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如果一个需求符合决策群体的需求,那么他将被摆在优先地位,迅速吸引各种资源,一种比现有设备更好的用以满足上述需求的技术应运而生。

当技术原型转化为实体产品之后,技术仍然受到社会权力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释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这里的意识形态表现为其本质属性,是技术被设计的过程中嵌入的某种价值观念,而非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传播中介。因各自商业特点、技术水平的差异,搜索引擎往往展现了不同的文本组织偏好,比如购物类搜索引擎倾向于引导人们购买,社交类搜索引擎引导人们发掘人际关系和话题关系。同样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苹果公司的产品原则是维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而Google、Facebook等公司则开放用户数据采集以“喂养”人工智能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伴随着Web2.0向Web3.0的跨越,搜索引擎的人格化趋向,对应的是人的对象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物理到精神表征的数据化,个人隐私全面“失守”的风险已经显现。另一方面,当人们越依赖搜索引擎来关照世界,内容宰制效应便愈发明显,背后的逻辑则是搜索引擎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带来的个体知识理性的瓦解和搜索引擎“信息霸权”的实现。因而,对于技术的采纳与应用还需更为谨慎,遏制技术端“作恶”的防范和压制机制需紧跟技术的发展,同时个体免疫系统的建立也有待对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 .吴晓恩.逃离电子文化的陷阱:尼尔·波兹曼媒介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Web3.0技术 篇8

1 网络信息时代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

近几年因为网络的崛起,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人担心网络资源将取代图书馆数据,或者认为虚拟图书馆终将实体图书馆淘汰。例如雅虎网就指出,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提供者的宝座已让位给网络搜寻引擎、网络书店等。甚至Web3.0的概念,由使用者决定、提供、分享的网路平台也将取代图书馆。似乎,图书馆已被视为过时的机构,图书馆面临最大的挑战正是网络提供快速且容易使用的寻找数据的方法。

因此图书馆也试着将资源触及网络,应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和丰富的信息量,扩展自己的服务。然而,这样的主张和作法,并没有消除多数人的疑虑,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发现图书馆的使用者逐渐减少。例如有关研究指出,45%的学生使用Google搜索作为其寻找信息的第一方法,只有不到10%学生使用图书馆目录作为其寻找信息的第一方法[1]。甚至,图书馆功能展现在空间方面,反而较以往的信息资源优势来的强,例如对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将图书馆作为做作业和复习功课的场所,而不是查询信息资料的场所。这样的现象从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已变成一种生活形式,但是对图书馆的使用是建立在图书馆空间上。

图书馆面临的困境还不仅止于此,信息商品化更是另一个挑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促成了信息被包装成商品贩卖,数据库便是一例;当图书馆碰到经费不足的困难时,提出的对策是收费的服务,也使得使用者付费主张在一时间成了主流。传统上西方国家图书馆的服务是不收费的,但是公共服务费用的急速上涨及公共服务私人化的政治哲学下,很多人对免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政策产生疑问,信息服务收费的问题隐然在浮现。美国也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学术图书馆面临经费骤降,引发财政重新分配的压力时,图书馆出现在线信息检索服务收费的论调,而我国的图书馆体制较美国有很大不同。这样的情况加上网络信息服务的收费原则,很多网站部分信息取得必须加入会员,而有些网站的会员制度须付费。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使用者付费的主张与图书馆成立的理想和宗旨是相违背的。图书馆是公共领域的一环,首先它是服务于市民的机构之一。其次, 图书馆形成的本质可说是一种文化公共领域。再次,公共领域若要达到上述的理想[2],信息是中枢,图书馆扮演的角色正是提供公众讨论所需信息。然而,这样的服务必须是图书馆无私、中性地将信息与知识呈现在大众面前,供他们取用,不论人们的付费能力高低,这也是公共服务的内涵。因此,综上可知,基于图书馆的本质,网络信息并不能完全取代图书馆在社会中的诸多作用。

2 Web3.0的概念及应用

网络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如果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是科技决定论者,他总会在每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发展新系统或软件,期待为图书馆带来新机遇。目前Web3.0的概念就是一例,甚至衍生出 Library3.0这个新名词。

Web3.0这个概念,是在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他们将Web3.0的本质定义成平台,在平台上鼓励群体参与贡献智能知识,使得可供分享的资源变得更丰盛,因为来自用户贡献产生的网络效应,是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的关键因素。其实,Web3.0是一种思维,它包含几个核心概念,例如信息分享、使用者中心和共同贡献。相较于Web1.0,可以看出Web3.0环境下,网络使用正日渐以交互性和社会性网络为导向。Web3.0满足了人们建立关系即社交的需求,如同人的需求五层次中第三层的被接纳的需求。可以说,Web3.0是透过参与者的互动,不论是提供内容、为内容索引或评分,使他们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过参与者的互动,好的产品或信息本着它的口碑[3],从一小批使用者扩展到一大批人,一旦超过了临界质量,就会广泛流传。

这种新思维能为图书馆带来什么新契机呢?大多的文献多以技术面为视角,谈论图书馆如何运用Web3.0的技术或工具与读者互动,开创图书馆的新契机。例如图书馆可以应用Library3.0的概念,建立跨平台的系统,提供如同搜寻引擎般的快速信息的服务,以此建立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提出Library3.0原则如下:首先,图书馆无所不在,图书馆是虚拟、没有实体空间限制的;其次,图书馆没有阻碍,图书馆资源是免费的;再次,图书馆邀请参与者,鼓励参与的文化,图书馆员和技术厂商、社群成员间应连结合作;最后,图书馆是有弹性的系统。

然而,本文认为在后现代社会里,图书馆应用Web3.0的思维不应只有技术面,正如同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曾指出,现在的信息科技发展走错了方向,因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图书馆若只是着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信息的话,就只是一具空的躯壳,不能使社会增值,也无法突显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接下来本文尝试由不同的思维提出图书信息服务的转折点,以Web3.0的精神以实体或网络资源为视角,提出Web3.0 环境下图书馆的异质知识服务,及图书馆传统值得在现代仍延续的理念。

3 在Web3.0环境下图书馆的异质知识服务

图书馆员曾被视为知识的生产者。然而,对照今日大多图书馆员的工作远离了知识的生产,只埋首于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目和典藏流通[4]。即图书馆正面临权威的失落。我们应重新审视图书馆员现有的优势及劣势及可能的对策。图书馆员应了解图书与网络资源的差异,以及使用者的特质与这两类资源使用能发挥之功能的相关性,从中找出图书馆可以着力的地方。

例如,图书是经过整理的东西,作者和编辑提供了某种的架构。网络资源未具这样的特色,网络虽有快速搜寻取得存在的信息价值,但是,网络资源间的关系是使用者决定的,如果使用者无法运用自己的体系建立资源间的结构,从中满足信息需求,可能形成的现象是在网海中东窜西窜。因此,要由网络中发挥获取信息的力量,需要较高的能力,还要懂多种语言、有广泛的兴趣、使用多种词汇,这也意味着知识的广度要足够。试想,有多少的使用者具备高级训练者的素质,还是多数人仍是网海中东窜西窜。从这个现象,图书馆正可以思考出着力点。

因此,作者认为在 Web3.0思维下,图书馆员甚至是图书馆界应该分工分享,图书馆员可以针对各种资源类型,建立各类资源的平台,图书馆员则扮演如同博客版主的角色,主动整理与该主题相关的资源,且不应只有提供相关连结网址,应针对资源进行加值,例如提供相关的评论或综述,并提出与主题相关的议题,吸引对该主题有兴趣的使用者进行讨论,透过议题的讨论可以提高该资源的人气,提供的资源也有助于使用者发言参考。也因此,可能对该主题有专长的使用者愿意贡献他所掌握的相关资源,甚至加入资源评论的行列。图书馆扮演平台的功能,使用者仿若图书馆的志工,使用者成了某个兴趣团体,透过资源的搜集与资源相关议题的讨论,凝聚成虚拟社群。间接地图书馆也应用 Web3.0的精神进行图书信息服务营销。因为例如博客上的信息是源生自读者最宝贵的意见,仿如市场调查中透过焦点团体访谈获得的结果,图书馆却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

建议3种资源是图书馆应掌握的,及与使用者建立和维持关系的作法。

3.1 了解并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

日常生活的世界构成是环绕在每个人身处的地点,以及他所呈现的时间。而这种地点和时间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焦点、工作的世界,也是意识所在,并为实用动机所支配。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互为主观的世界,是我们与他人互享的世界,社会互动是生活的必须,其形式包括匿名性质,远离面对面的情境,这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其实Web3.0的精神正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本质,人们日常所需的知识是实用型的、如常识般的,反而不是科学知识。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了信息获得的主要管道,这也是 Web3.0的思维被广为接受的原因,它符合了人们日常的互动需求。因此,图书馆在知识提供上应回到使用者的生活世界需要,满足他们日常实用的动机。如果说人类日常所需的知识一半由自己当下实用兴趣决定,一半由生活中互动的他人或社会情境的相关知识决定,反而不是科学知识,那么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根据一些学者研究,现代人所需的五种知识类型如下:

实务型知识。对工作、决策与行动有帮助的知识,例如专业知识、工作知识和政治知识等。

思考型知识。满足思想好奇心的知识,例如通识教育、人文训练等的知识。

闲谈与消磨时间的知识。为了消遣和情绪刺激,例如小说、笑话和游戏等。

信仰型知识。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知识。

不需要知识。自己兴趣外,意外获得的知识。

在这些知识当中,也许信仰型知识及思考型知识,并非人人每天都需要,但闲谈性与实务性知识却是大部份人每天都需要的知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有掌握到吗?还是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搜藏呢?其实图书馆一直致力追求知识的进展,可是这些知识指的是科学知识,其受到的批评是,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为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主义服务的。现在,科学知识不再被视为是唯一重要的,且全球化的结果让边缘国家开始反思核心国家的发展主义造成的冲击。图书馆也应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需求,例如生活常识小偏方等实用知识都应整理归纳,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科学知识,毕竟图书馆的目的,不只为了提升人民,辅助研究与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背离人们的日常需要,这才是让使用者渐离的原因。

3.2 掌握默会知识及地方性知识

在实用原则下有一种知识类型是常被忽略的,即默会知识及地方性知识,且这两种知识很少出现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或是因为知识本质因素常被忽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深藏着默会知识,即人们知道完成一件作品或一项事物的过程或窍门,但却说不上来,即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的多。也因此默会知识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保留下来,这也是它被忽略的原因。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地方性知识的掌握上,地方性知识是某地区传统的、实务性的知识,例如某地区特有植物的疗效等知识。它集结了当地人的智慧,透过传奇、故事、习俗、歌舞和仪式代代相传,也因为不是以文字记录而经常失传或被忽视。

这两种知识都是实务型的、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也是图书馆应搜集的。

3.3 掌握大众文化、异文化、网络文化及相关知识

次文化是指社会中的次级社会或次级团体成员,所形成的一套特殊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包括思想、态度、习惯、信仰、生活方式等。基本上,次文化来自大团体的文化,与整体社会文化有关,却又有其独特性[5]。也有学者认为与社会上主流文化相异的文化,称之为次文化,例如美国黑人文化就是一种次文化。对于大众文化或次文化知识也是图书馆较为忽略的。这些知识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世界,图书馆应重新审视其重要性并予以典藏。

3.4 支持公共领域并了解使用者需求进而与使用者建立关系

17、18世纪公共图书馆在欧美出现,是为了争夺公共领域而出现的。在本文中作者也提出过图书馆遗忘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本质。Web3.0的精神是符合公共领域本质的,让使用者引发共鸣与维持关系才是Web3.0的重点。要让使用者引发共鸣,图书馆应了解使用者的资讯需求,以及需求产生的情境,这也突显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如同学者林克寰强调的[6],设计Web3.0网页服务时,要掌握使用者所用标签的意义及意义产生的情境脉络,并且让所有的使用者知道这个脉络,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至于在关系的维护上,图书馆可以创造议题,因为一个议题可以使一群人感同身受[7],有了认同的力量就可以号召人,打动人心,累积的资源也愈大。

4 结论

自世界第一所图书馆成立以来,图书馆有其功不可没的社会地位。

例如:首先,长久以来提供馆藏资源的供阅服务,在信息传递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图书馆提供读物给使用者,满足部分人士的阅读需求;再次则是图书馆是有助于社群建构的场域。这样的图书馆管理构想在 Web3.0的环境下不但没有改变,甚至图书馆可以改变知识服务提供的方法、在知识掌握上回到人们日常生活基础知识的搜集、主动和使用者建立并维持关系上[8]。如此一来相信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将犹如传统般,仍将是被肯定且不可取代的。

参考文献

[1]蔡骐.Web2.0与图书馆2.0———图书馆学科建设中的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0,22(23):29-33.

[2]刘炜,葛秋妍.从Web2.0到图书馆2.0———服务因用户而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3(9):26-29.

[3]董坚峰,肖丽艳.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交互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15(5):46-53.

[4]邓胜利,张敏.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模型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9(1):11-17.

[5]王艳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实践“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02,1(10):56-60.

[6]胡昌平,张耀坤.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22(6):43-48.

[7]赵杨.行业信息中心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J].情报资料工作,2009,14(6):52-55.

上一篇:坝体填筑施工下一篇:开关电源稳压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