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与学生(精选11篇)
服务与学生 篇1
一、学生工作中的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论证
(一) 管理与服务的内涵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 具有长期的发展历程, 因此对管理的内涵的解析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色彩;但在内涵的日益丰富当中, 也形成了关于管理的共识。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注重管理的统筹性和过程性。现代管理就是以此理念为契入点, 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发展而来。笔者认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是指从战略高度保证事物符合规律发展的取向性活动;狭义的管理则指以标准化为基础, 以科学化为指导, 以提升效率为目标的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严格管理。
服务重要性的突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个体上升到社会制衡角色的体现。服务作为一概念性名词, 学者至今难以给出准确的定义。从“契约论”、“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可追寻到合理的溯源, 被视为对权利让度人和委托人的一种积极性义务;从传统的官本位角度而言, 服务则是强势团体实施的施舍性救助;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也可理解为具有非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而笔者认为服务是管理者负有的一种积极性义务, 受益上既具有普遍性, 也强调个体的差异。
(二) 管理与服务的应然关系探讨
1.服务是管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经验到科学的过程,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题, 对知识、技术和人性的地位各有侧重, 每一种倾向的存在取决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 超越现实的主题不具有生命力。
上文中提及的狭义管理, 即严格管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依托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官僚制的层级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助推了组织的成长和完善;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内涵在不断的完善进化, 对人性的尊重和需求日益重视, 从人际关系理论、X、Y理论到复杂人的假设, 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原有的严格管理向人性化管理模式转变, 即向服务的生成。由此可见, 服务逐渐取代硬性管理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的趋势, 是管理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同时, 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主题还会在关键的时间段由服务向更高的层次转变。
2.服务是管理的一种理念
在管理和服务的地位关系序列上, 必须持审慎的态度, 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割裂操作为两种不同的维度, 或者将两者排出优先序列设置轻重之分, 都是一种不可取的误区;两者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服务是管理理念集合的组成部分。
服务是管理的理念有两个方向的阐释:一是社会发展的权利观的展现;一是管理理念多样化的使然。前者是纵向的思索, 是管理理念不断发展的结果, 即服务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是私权日益受到重视的要求, 社会结构的平衡就赖于此;后者则是横向上的考察,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 管理理念在同一时代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与服务拥有相同生存空间的还有知识管理和柔性管理等一系列理念, 因此, 服务仅是管理的一种理念。
3.服务和管理在目标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管理理念的变迁是以更好地服务于管理目标为目的的;因此, 作为管理理念的服务在目标上与管理具有一致性。服务的实施要以适应管理目标为前提, 服务要依托于管理的现实条件, 两者的背离必然会使管理工作脱离正常的轨道。同时, 两者在目标上又具有相对性, 两者的一致只有在服务占主导的时空内实现, 在服务理念带有超前性的滞后时代和拥有落后特点的未来时空, 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与模式发展的困境解析
(一) 模式转变的社会促动因素
1.治国方针的助推
在现有体制下, 高校的发展与政府存在密切的关系, 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是高校发展的主要资源支撑渠道;同时, 中国高校缺乏教授治学治校的精神, 学校主要行政人员的任命权在于政府, 高校发展缺乏自主性。这种情况下, 学校决策者具有响应治国方针的积极性, 服务自然成为和谐校园构建的途径。
2.学生群体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诉求多样化的呈现
高校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是模式转变的主要促进因素, 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最大群体, 任何群体性的变化都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走势产生影响。维权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普及的结果, “经济性”“理性”的思维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模式, 个体权益的维护在学生行为中日益彰显, 行政命令式的、侵犯人格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必然受到挑战。
3.高校客观环境条件的改观
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变依托于现实条件, 没有客观条件的保障, 转变就难以取得实效。客观条件主要涵盖物质和技术两个层面:物质主要指保障高校发展的资源;而技术主要涉及管理工具的现代化和知识的专业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的发展具有了独立性, 在物质保障上更加充实, 资源的获取渠道摆脱了单一的形式。资源的丰富性为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而管理工具的演变则增强了模式转变的速率, 网络等途径的运用, 使学生管理便捷高效, 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就会增强。
(二) 模式转变的困境和挑战
1.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 有丰富的严格管理的经验, 对新理念的认同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是新理念和经验的冲突和磨合, 对理念的取舍和考量受制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往往难以接受服务型管理者的定位, 突出表现在管理心态的不确定性和行为统一化的缺失上, 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时常出现前后相悖的截然不同的方式, 形成角色的冲突。
2.学生管理的路径依赖制约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组成部分, 其进程自然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依赖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在管理观念上, 高校长期受威权体制下层级结构的影响, 官本位的观念比较严重, 对服务理念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工作方法上, 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容易对学生形成说教的惯性, 对学生平等的诉求形成一种打压, 降低学生工作的效度, 延缓了服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地位的确立。
3.群体利益博弈的影响
任何改革和变动都涉及利益的调整, 相关利益者必然在改革的过程中相互博弈, 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关利益者内涵较为宽广, 主要包括既得利益者、改革受益者和利益投机者三方。
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转变中, 不能忽视既得利益者和利益投机者的作用。服务作为一种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无可避免加大高校的运营成本, 对于有限任期的学校决策者必然要对投入和短期收益进行衡量, 而服务理念地位的确立却是过程性的, 不仅需要时间的考验, 也对学生工作者的体力和精力形成挑战, 必然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同时, 利益投机者违背职业道德,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加剧了改革的难度。
4.严格管理与服务的界线的不确定性
在上文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的探讨中, 已经对管理与服务的应然关系做出界定, 服务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占据主导地位是不可遏制的一种趋势, 但由严格的科学管理对空间的让渡是有步骤、有条件进行的, 不能超越客观环境发展的进度。即使服务占据主导地位, 管理理念依然具有多样化色彩, 严格管理依然有自己作用的区域, 两者的任何错位都会使管理丧失效率。而当前, 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与服务关系的错位, 学生严格管理与服务界线的不确定性, 以及职责范围的不明晰, 都加剧了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困难。
三、学生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与路径选择探究
(一) 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
(1) 利益取舍平衡原则
合理的利益布局和分割是推进改革的润滑剂, 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要以合理的利益取舍为前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主要涉及学校、学生群体和学生工作体系三方利益。学校的长足发展和学生利益的维护是任何时期学生工作追求的最大目标, 这也是新时期模式生成的取向;而学生工作体系是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动力。在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要以合理的利益比例平衡三者的关系, 推进改革。
(2) 全局有效性原则
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不能点点面面的进行, 要具有全局性和有效性。全局性既指措施和举措的完善, 也涉及对客观环境的塑造和机制的设计。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要以完善的程序保证服务模式构建的长期性, 将制度保障、监管、评估与执行机制融为一体, 增强改革的效度。
(3) 循序渐进, 差别对待原则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要理清期望与现实的关系, 以稳为基础, 循序渐进的进行。在服务理念的塑造中要实施差别的原则, 注重两条主线的建设。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对象是群体和个体的结合, 在服务的提供上存在同一性和个体性特征。因此, 要在注重收益的基础上差别对待, 设计服务的群体机制和个体机制两条渠道。
(二) 学生工作模式转变途径初探
(1) 以学校决策层为核心, 完善学生工作体系
学校决策层的支持是学生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的最大助推力, 只有服务的理念被领导层接受, 得到决策圈的首肯, 服务性转变才具有合理和合法性支撑。当下时空, 权威是高校学生工作实施的有力保证。
以学校领导层为核心, 就是要强化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由专门的决策层领导负责, 统领变革的全局, 以扩大决策层对服务模式工作的认同, 减少改革的阻力;以领导层为核心还有助于迅速集结模式生成所需的资源, 提高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效率。同时, 在学校决策层主导的模式转变中, 具有把握全局的优势, 能够对整个学生工作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良, 防止部门主持改革的片面性。
(2) 以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定位为基础, 加强队伍和机构建设
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主导者要从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应然关系入手, 对学生工作中管理与服务的角色和界限定位, 以实效合理的服务理念为基础, 引导学生工作者观念的改观, 指引工作者对严格管理和服务关系的正确识别, 将两者相容性的概念根植到工作思维中, 以交流性的方式开展工作, 这也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机构建设上, 要以严谨为基石, 服务为导向。机构在设置上的改观必须要保持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 要引进与客观环境发展程度一致的含有服务性内涵的措施。对学生工作体系的设置要少层级、宽幅度, 降低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改革方式上, 尝试引进听证制度, 并明晰听证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学生工作的全面性和力度性。
(3) 以学校传媒和大学生社团为中介, 引导群体认同
做学生工作, 要秉承“让人知晓, 才能做好”的思维程式, 以群体认同推进工作。学校传媒则是推动工作认同的重要渠道。服务模式构建的各项举措只有通过学校媒介 (校内网站、校报等) 的宣传, 使得学生群体、学生工作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方法和意义, 不仅能够消除歧义理解的产生, 化解学生工作的阻力, 还能有效地汲取变革的良好建议, 具有一举数得之效。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重要纽带, 既具有维护大学生利益的性质, 也承担辅助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义务。在学生工作服务模式的构建中, 大学生社团作为管理的外延对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性作用, 是模式转变政策制定的主要信息收集渠道, 对政策的正确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时又负有改革措施执行示范者的义务;因此, 大学生团体要积极倡导和践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引导学生群体对学校工作的认同。
四、结语
管理与服务的比较是高校学生工作趋向服务模式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辩证解读, 理清管理与服务、严格管理与服务的内在联系, 是成功阐释现状和困境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原则和方法是整个研究的脉络。紧扣这种递进的关系, 以社会环境的发展为背景, 各利益攸关群体只要恪守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拥有科学内涵的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模式就能生成。
摘要:社会的发展伴随的是文明的进步, 对人性的发掘和尊重是文明进程的主轴, 在行为和理念上则体现为对服务的日益重视;而任何带有创新意义的进展都是在博弈和争论中进行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同样面临着对服务的定位, 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关系上存在争论;问题的研究必须结合传扬的精髓和时代的精神, 避免对两者关系的割裂, 将服务作为管理的一种理念贯彻到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中, 通过对管理和服务的平衡实现价值的重塑, 以开拓学生工作的新渠道、新纪元。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服务工作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彭新武.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于晓霞, 梁罡.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8, (1) .
[4]陈明德.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J].科学中国人, 2005, (5) .
[5]陈乃林.学习型组织及其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5) .
服务与学生 篇2
近年来,音乐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需要和健康成长为中心,将学生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及特色创新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坚持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全院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严实精神”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学生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效果更加明显。
坚持“以党建统领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路,大力开展“隆中山下党旗飘”工程,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渗透性、全面性和亲和性,充分发挥学生支部在学生各项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精心策划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注重线上线下同步教育,及时适应和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学生日常事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爱校洁校、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关注学生诉求,坚持三公原则规范做好经济资助工作,提高这些工作的规范性、激励性和原则性,进一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确保不出现群体事件和学生意外伤亡事件。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教学改革,加强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以“四正四练”为抓手,开展学风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贴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五项全能”专业基本功比赛、“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大赛”等,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严肃考风考纪,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取满意的学习效果。加强对考编、考研、创业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为参加创新创业、考级考证、考研升学、高水平竞赛学生提供资助,使我院学生考研率尤其是党员考研率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学生申报挑战杯等学术竞赛及参加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并获奖再上新台阶。
根据学校党代会提出的“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的工作理念,结合专业特点,着力推进“五个校园”建设和“周末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举全院之力助力“艺术校园”建设,积极选调和排演优秀节目参加学校“三大晚会”演出,提高晚会艺术水准;继续统筹推进“周末音乐会”和“周末义演”活动的深入开展,分阶段实施,分类别推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率和活动质量,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活动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为学校学院营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全院参与就业工作,实行层级包保责任制。做到“三个一”,即:每一个教职工都要参与学生就业工作,每一项就业工作有人负责,每一个毕业生有人关心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多措并举扶困助难,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和充分就业。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
1、坚持开展“明志教育”,扎实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义教育为重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胸怀远大理想,不为名利所困,潜心读书,立德修身。深入开展“三学(学而信、学而优、学而行)大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历史使命感。
结合专业特点,分层次抓好各年级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分年级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通过主题班会、宣传图片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网络视频学习等形式,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2016年全年共开展学习宣讲、职业规划讲座、典型报告会等各类主题教育达26次,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达200多场次,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2、大力实施“躬耕行动“,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学生“学在隆中”的主体意识,学院育人环境和教风学风进一步得到优化。
结合专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高质量完成学业。以读书、考研、考证和创新创业为重点,持续激
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调研,召开全院教风学风建设研讨会,加强全员育人和协同培养,教学、学工、管理、家长四方齐抓共管,师生联动,家校互通,狠抓常规教学、课堂考勤和行为习惯养成,以教风促学风,以管理育学风,杜绝学生有课不上、上课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晚自习时间玩游戏等现象。严肃学风考纪,2016年学业警示67人次,违纪处理15人次,有效教育警示了学生,学生考试违纪率大幅下降。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以“四正四练”为抓手,贴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五项全能”专业基本功比赛、“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大赛”等,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四正四练”为抓手的学风建设品牌,学生“四正四练”专业基本功训练参与率超过90%。持久开展考研指导,组建稳定的考研指导队伍。配备必要的学习、生活保障设施,提供考研基础保障,2016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较往届提高2个百分点,2017届报考率较上届提升7个百分点。坚持以专业为依托开展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工作,专业考级考证通过率达到60%;艺术实践参与率超过95%。音乐学1512班获优良学风班,南区3#312获优秀寝室,商星星同学获“校长奖学金”,涌现出音乐学1512班、王玉洁等一批“十大书香班级”、“十大读书人”典型集体和个人。
依托学科专业和教师科研团队,大力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高水平竞赛。学生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率有较大提升和突破:何芷莹等39人次在“凯撒堡”、“长江钢琴杯”、“楚天艺术大赛”、“ 全国体育舞蹈公开大赛”等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奖,李凯歌等5人在《戏剧之家》、《文艺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3、深入推进“致远行动”,加强实践育人,弘扬周末志愿服务精神。
2016年,我院依托“七彩阳光义演团队、筑梦义教团队、蒲公英环保洁城团队”和三个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和大学生艺术团,共开展以服务“四个襄阳”建设,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送文艺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进企业”系列义教、义演和洁城活动16次,受到了襄阳市老年大学、武警黄金部队、残联特奥社区及学院附小等中小学、南漳新思维幼儿园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4、着力推进“五个校园”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精品活动和优秀典型不断涌现。2016年度,党团学组织及各班共开展学生各类文体活动41项。其中 4月的学院趣味体育运动会,共组织17个班级890多名学生参加,学生参与率达到74%;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全年共举办班级音乐会、个人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23场,参赛参会演
员达到1200多人次,校内外观众达6000多人次。
举全院之力助力“五个校园”建设,积极选调和排演优秀节目参加学校“三大晚会”演出和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青年志·汉江潮”大学生演讲大赛,全年我院在五个校园建设活动中14次受到集体表彰,其中4次获“优秀组织奖”,“周末音乐会”入选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5、严格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常抓不懈。2016年我院教学班级22个,学生1100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任务繁重。我院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严格管理学生有机结合,狠抓班级规范建设、寝室建设等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主导和学生干部骨干作用,将谈心谈话等思想教育植入学生日常管理服务中,植入学业、职业和就业指导中,将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和解决学生困难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避免空洞说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事育人,以法警人。
加强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音乐学院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重在预防,教育在先;教育到位、管理到位”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院长书记挂帅的院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安全教育及管理寝室—班级—学院三级联防运行机制。坚持“日巡查、周例会、月研判、季排查”制度,严格落实“学生安全管理五项禁令”,根据不同专业及青年学生的特点,根据环境、季节及有关规律性现象和突发事件,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假日前,适时进行防盗、防火、防病、防骗、防事故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纪律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建立了较完备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台账。
2016年全年共召开学院学生安全研判会10次,开展各类安全教育讲座11场,组织了600多人参加了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积极关爱帮扶三困生,为郭晓刚等2名学生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及时干预了李慧慧等3起学生重大心理危机,2016年度未出现群体事件和学生意外伤亡事件。
6、认真做好经济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奖、助、贷”为主,以“勤、缓、补”为辅的奖助体系,2016年获得国家奖学金3名,国家励志奖学金47名,国家助学金310名,校级各类奖学金176名;帮助2名同学申报了临时困难补助,协助学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达120万,学生学费收缴率连续第四年达到100%。
7、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我院坚持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学工队伍建设思路,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例会,加强工作指导、绩效考核和政策保障。辅导员考核从出勤到岗率、认识学生率、三困生访谈率、学生缴费率、分管工作完成率、特色工作获奖率、讲座工作量、发表论文情况共八项指标进行考核;制定出台《班主任管理考核办法》、《班主任八个一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工作职责和任务,与各班主任签订《班主任班级工作责任书》,班级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年共组织辅导员6人次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积极参加政工沙龙活动,辅导员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发挥专业导师学业指导作用,依托学科专业和教师科研团队,大力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高水平竞赛;修订完善《团学会章程》和《学生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团学组织建设,举办党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学生干部干事200多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8、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实行党政同责,全员包保毕业生就业。加强就业工作责任落实和精准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三个一”专项服务(即提供至少一次的电话访问、至少一次就业指导、至少一次岗位推荐),力争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就业。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1.10%,学生考研录取和升学出国率3.68%,超出15届2个百分点;毕业生创业率达15.34%,居全校第一;有4人入伍参军,圆满完成了目标。
三、学生指导与服务效果
1、科学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召开了全院教风学风建设专题研讨会,全院教职工齐抓共管、协同育人意识进一步增强,“教风学风一体化”、“每一门课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学院育人环境和教风学风进一步优化;
2、以“四正四练”为抓手的学风建设模式和以“党员示范工程”为抓手的党建工作模式和以“周末义教义演”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学生工作顶层设计初显成果; 3、39人次获得年度单项奖学金,校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率继续稳步提高;
4、特色活动和典型培育取得突破,“周末音乐会”入选学校精品活动,商星星同学入选“校长奖学金”; 5、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1.10%,学生考研升学率3.68%,超出2015届毕业生2个百分点;毕业生创业率达15.34%,居全校第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6、积极回应学生关切,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行动,切实解决了学生实际困难,党团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
四、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十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对课程设置、专业实习、教师上课等情况较为满意,但是对于学院的教学设施不满意较多。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他们对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水平较为满意。
社区服务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3
儿童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阶段,各种社会环境都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应通过集体活动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并且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揣摩不同角色心理特点,合理地处理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由于现在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各方面得到长辈们的百般关爱,因此逐渐形成他们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及自私自利的行为。他们不懂得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也不会与他人很好地交往。甚至在交往过程中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度别人,经常造成误解而产生矛盾,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针对以上问题,在社区服务过程中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的方法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让他们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想一想,怎样会使自己的社会交往更顺利、更有效,从而能够站在不同角色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二、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是他们与伙伴及成人建立并增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技能。社交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对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家庭处境不利和交往处境不利的儿童,意义更为重大。在进行社交技能训练之前,首先要查明其交往不利的原因。如果是由于缺乏社交动机,那就要通过奖励和诱因的安排来促使社交行为的发生。如果是由于缺乏社交技能,则应进入社交技能训练程序。
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区分为认知训练与行为训练两部分。社交技能认知训练的基本思路是,使目标儿童相信以下的观点,并予以践行,即做任何事情之前应该先想一想,怎样会使自己的社会交往更顺利、更有效。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的方法。五步反应提示是:(1)“听清要求”(2)“问自己应该做什么”(3)“我做得怎样”(4)“我做对了吗”(5)“我做对了就奖励自己”。角色心理互换的方法是要提示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想?怎样做?这些提示有助于矫正学生交往中的冲动行为。实际上这就是引导个体借助其内隐言语对自己外显的交往行为认知指导和调节。
社交技能行为训练的基本思路是:让儿童学习新的社交行为,或者实施某种偶连奖励来提高所需社交行为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不良社交行为的发生。使用五步反应提示法时,常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训练效果,如“角色心理互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角色心理互换”的方法,即站在不同角色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果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遇到矛盾,都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心就容易想到一起,劲往一处使。同学间心理位置的互换,是同情、理解的重要方式。与长辈之间进行“角色心理互换”,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相互理解,和睦相处。
因此,在社区服务中学会使用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与同龄人和长辈们交往的能力。
三、培养社区服务与学生交往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社区服务活动的创设,更多地满足了队员交往的需要
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交往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使儿童的社会性得到逐步发展。
我们这项研究的实施对象是六(3)中队及五(1)中队队员,打破了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界限,重新组合社区假日小队,由队员们评选社区假日小队长,并为小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具体活动方法:
1、大队部对小队长进行“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法”理论知识及实践方法培训。
2、第一次小队活动内容定为由小队长向组员进行“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法”
理论知识及实践方法的培训。
3、各小队根据本小队所在区域及队员特点制定社区服务内容。
以个人为单位的服务内容可以是: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与爸爸、妈妈主动谈心;
为老人收拾房间;陪老人聊天等。
以小队为单位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清理小广告;捡白色垃圾;擦健身器材;当小报童等。
4、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运用“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法”与不同年级的同学和长
辈们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注重搜集资料,善于发现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5、一个月汇报一次心得体会,内容包括:
(1)与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做服务活动时,我是怎样与他们交流与合作的。
(2)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的感受是什么?
(3)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我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时,他们对我的态度如何?
(5)我是怎样与爸爸、妈妈主动谈心的,我的感受是什么?
(6)在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7)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什么?
(8)在和老人们聊天的过程中,我的收获是什么?
(9)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存在哪些问题?
同学们可任选题目进行交流,谈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说出自己的困惑与不解,找到经验与不足,学会运用“五步反应提示法”及“角色心理互换”的方法去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安排为他们提供了与不同年龄层次间的交往机会,更多地满足了队员异年龄之间的交往需要。
在进行“社区内回收废旧电池”和“捡白色垃圾”这两项活动时,我们依照计划,到达指定地点后,把30名队员分成3支小队(五六年级队员穿插分),每支小队选出2名队长。有2支小队先捡白色垃圾,1支小队去收废旧电池,每支小队轮流活动,限时10分钟。队员们在社区内行动起来,一队和二队的队员都准备了一个大塑料口袋,拿着夹子、镊子等工具,像寻宝似的在花丛中、绿地上、树坑里仔细地搜寻着,很快,他们的塑料袋都鼓了起来。队员们通过合作,愉快地完成了任务。三队的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三一群,两一伙地到社区内各个单元去回收废旧电池,有些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从家里找出了积攒起来的废旧电池;但也有的居民态度十分恶劣,不耐烦地把他们轰走。轮到其他小队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活动结束后,辅导员老师要求队员们把这次活动的感受记录下来,并针对发生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这次活动中,合作成为队员们的真正需要,队员们在多种探索中悟出了合作的意义,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中促进了队员们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不同年龄层次队员的交往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清洁和维修公共设施”这项活动看起来简单,但干起来又难又乏味。在寒冷的天气里,队员们一点一点地把各种公共设施上的污垢清洗干净,特别是那些小广告留下的痕迹,十分顽固,这时,五年级的部分队员开始放弃了,干脆坐到了一边,六年级的队员依然努力地坚持着,渐渐地,那些坐着的队员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继续完成着任务------
“当一日小报童”是队员们非常渴望的活动,大队辅导员老师买了15份电视报,分发给小队的队员们,让他们从学校出发,一直到劲松中街,这一路下来,有的队员很快卖掉了手中的报纸,有的队员直到回到学校还没有卖出去,队员们共卖出报纸13张,他们初次合作,初次与陌生人交往感觉还不错。不过也有尴尬的事情发生,有的行人以为报纸是赠送的,就伸手过来拿,一听说要钱就不买了。队员们从中感受到与陌生人交往有时也很不容易,很苦恼自己的报纸卖不出去,但可喜的是,他们可以从那些交往能力较强的队员身上学到一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这对他们提高交往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服务对于五年级队员交往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六年级队员仅在交往态度上有着明显转变。从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在活动中,不同年龄的队员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分享有关的知识,与同伴商议、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但因六年级队员相对有着较五年级队员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交往的技能技巧,五年级队员能从和六年级队员的交往中进行模仿、汲取经验,加之六年级队员对五年级队员的友好态度,使五年级队员参与活动的意愿提高,更在与六年级队员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交往经验,习得更好的交往技能,因此在社区服务中对五年级队员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六年级队员在与五年级队员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队员在交往能力上就会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促进和提高。
(三)个人社区服务的内容扩大了队员们交往的群体,更好地促进了队员的交往能力
在我们社区服务项目中,有一项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服务内容,即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与爸爸妈妈主动谈心;为老人收拾房间;陪老人聊天等。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些队员对家长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有的队员嫌自己的家长太唠叨,没完没了地嘱咐这、嘱咐那,好像自己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无论队员怎样努力,家长总是不满意,队员因此很苦恼;还有的家长不正视自己的孩子,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永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分析了各种原因后,我们要求各小队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给这些队员,经过探讨、商议后,他们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1、从我做起,在节假日或爸爸妈妈生日时送上小礼物或祝福的话,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
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懂事了,有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了,请爸爸妈妈少一些唠叨、多一些指导与鼓励。
2、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一些真实想法,希望父母不要过高地要
求自己,多一些支持与理解。
3、要求与家长心平气和地谈一次话,说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告诉家长自己会努力改正缺点,但要求家长多帮助自己,不要总拿自己和别人比,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队员们试着用这些方法与长辈们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队员们自信心的增强,与长辈们的交往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四)通过个案的分析与研究,提高队员们的交往能力
在我们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两件事:
个案一:六(3)中队的小旭同学,在回收废旧电池时,与居民发生了矛盾,原因是有一位叔叔说:“给他点儿得了。”态度很不友好,小旭同学一气之下把电池全扔在了楼道内。
个案二:五(1)中队的小贤同学,在擦健身器材时,把另一名六年级的同学赶开,自己一个人擦健身器材,不与他人共同完成。
结合以上两个个案,队员们展开了交流,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针对个案一采用“角色心理互换法”
他们分析了产生这件事的原因:有可能我们去的时间不合适,打扰了别人休息;也许他正有什么烦心事,正好被我们赶上;也许他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不管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不会气恼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影响了彼此的关系。
2、针对个案二采用“五步反应提示法”
他们认为小贤同学的行为决非偶然,她平时就缺少与人合作的经验,性格较
孤僻,因此采用“五步反应提示法”来解决是非常有效的。
辅导员老师对他们的分析十分赞同,并鼓励队员们在今后活动时多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与学生 篇4
1. 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
目前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与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处于失衡状态, 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 如没有把就业指导列入一门课程走进学生的课堂;开展的就业服务工作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并综合素质偏低;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的重视、学校的统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
2. 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内各因素不够协调
各高校由于对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各因素协调的不够, 难以符合就业市场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不能抓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脉搏, 缺乏和社会的沟通, 有的高校市场灵敏度不够、专业划分过细、教学方式改革滞后, 另外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偏低、专业知识陈旧等等, 这些因素不能适应就业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致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3.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高度重视, 不少高校尚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对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持续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毕业环节, 其局限性是, 只重视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和对就业市场适应能力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的对策分析
1. 加快就业信息网建设, 实现服务指导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 网络以其低成本、及时性、跨地域、交互性、高效率等特点, 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在改变毕业生就业的交互方式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 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发展极不平衡、不完善, 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流动与配置。高校是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的重要媒介, 发挥着核心和纽带作用。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 就必须要打破各个高校的信息网各自为政的局面, 应该走开放与联合之路。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
日本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 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 日本的网络信息十分便捷, 网络作用十分明显, 日本的公司在网上都有自己的主页, 公司招聘员工都在网上发布信息, 有意向的大学生需要参加网上的笔试和面试, 合格者即可到公司工作。其次, 日本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 许多报纸和杂志经常会整版刊登招聘广告, 需要招聘员工的公司公布需求信息同时也为公司作了宣传, 一举两得。
2.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全程性就业指导和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一项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系统工程, 而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班的择业指导工作, 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特点、关注点和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择业方向, 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具体模式为:大学一年级开展成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 透过学生的家长、班主任和朋友了解学生的兴趣、个人能力和优缺点,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未来职业对自己的意义, 并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二年级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教育, 大力进行吃苦耐劳教育、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 带学生走进企业, 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和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高校应通过就业信息网和举办各种就业招聘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 以适合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香港具有良好的就业态势, 这与香港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完善的就业环境有关系, 还与香港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密切相关。香港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理论模式和操作经验, 值得我们参考。在香港, 各个高校采取“全人教育”的理念, 即是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思想精髓。他们认为课时教育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 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服务、领袖训练、宿舍及社团活动等, 如组织学生进行海内外的交流活动、社会实习、义务服务等, 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群、事、情”等各方面获得成长和发展, 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另一方面, 在香港, 无论是政府, 还是社会、高校、家长和学生都充分肯定心理辅导的价值和地位。通过测验和谈话, 发现学生的个人特质, 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志趣, 采用职业测试作为辅助工具, 如自我定向探索、史东兴趣量表、成人导向、16项人格因素等,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积极组织校企交流会, 加强资讯服务
校企交流会是企业了解学生, 学生认识企业的最佳媒介, 有利于为学生就业提供交流平台, 也利于企业广纳贤才和企业宣传。政府机构应采取措施, 加强校企交流, 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就业市场的开发、新闻媒体的就业资讯、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等等, 都是促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良好方式, 政府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
美国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美国完善的服务体系与成熟的运作经验, 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在美国, 劳工部负责制定宏观的就业政策和组织就业调查, 劳工部下设劳工统计局, 职能主要是收集近几年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各个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信息, 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以及社会变化对各方面人才的制约, 统计结果通过上网和发行出版物向全社会公布, 以此提供资讯服务来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 这种就业服务使美国的就业市场更加的健康、有序。
摘要: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从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提出考验。从1999年开始连续几年的扩招, 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 虽然从2002年开始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件, 国家、政府、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因此, 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2) :8-9.
[2]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3]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4)
[4]王建国, 邵凤雨.关注民生之本,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6)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55-02
一、志愿服务的历史回顾
志愿服务(Volunteers service)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从事志愿服务的人称为“志愿者”(Volunteers)。
志愿服务是世界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人们在自古至今的生活中相互之间的帮助,已经体现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发展至今,体现出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集中表现在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至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招募了大批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志愿者投身于有关各项服务工作之中,志愿服务逐渐受到了政府层面的重视和鼓励。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逐渐走上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的道路。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慈善文化以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思想中所蕴含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思想都折射出了志愿服务的思想。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热潮,奠定了新中国志愿服务的良好基础。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以此为起点,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们为国内外来宾提供了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他们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激励国人参与公共事务,展现了国家的凝聚力。据统计,北京奥运志愿者总数170万,其中赛会志愿者10万,城市志愿者40万,社会志愿者100万,拉拉队志愿者20万。志愿者工作刷新了奥运志愿服务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志愿服务的里程碑。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这样说道:“我们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这充分体现了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肯定和褒奖。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发展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等来服务社会发展。
1、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出现了多样化思潮引发的信仰迷失、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的诚信缺失、市场竞争和就业难带来的心理畏惧、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功利取向等问题。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校情,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感;在志愿服务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在志愿服务中体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评价,激励对自身的反省和正确评估,形成创造力和青春活力;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促进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2、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大学生志愿服务特有的紧扣育人主题、注重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多样等内在特点,决定了它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活动载体。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所能、社会所需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样就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3、志愿服务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爱幼、关心弱势群体等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中广泛宣扬,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普遍认同,增强了社会公民的民族精神,促进形成人际关系和睦、充满关爱的和谐社会。
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大学生志愿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现实问题。
1、组织层面
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既没有充分表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的部分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还有的是为了名利、宣传等而组织活动,出现了摊派任务的做法,易引发大学生叛逆和抵触的情绪。
2、学生层面
一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够理解,甚至出现把志愿服务作为提供廉价劳动力或者应付上级检查等庸俗化的倾向。同时,部分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较为简单,多以提供体力服务为主,高、精、专的知识和技能性服务不够,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特点不够鲜明,这也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社会层面
目前还存在着低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就是“免费服务”的狭隘理解,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学生干部的身份而忽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同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行动的范围和形式等许多问题,还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新路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构建作出新贡献,需要广搭志愿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科学稳步发展。
1、搭建学习平台
一是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邀请志愿服务活动的专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能力培训和岗前培训,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具体需求。二是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充当文明使者的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志愿服务项目、专项志愿服务课题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借鉴国外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论水平。
2、搭建实践平台
一是整合资源,推进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规范校外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通过命名挂牌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志愿服务计划,鉴定服务协议,颁发志愿者上岗证书,使服务基地真正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服务、奉献的阵地。二是建立志愿者网上实践平台。通过建立服务信息传递快、服务内容接触面广、服务资源良性共享的特色服务网络系统,使大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还能将个人志愿服务时间、内容、地点、用人单位对志愿服务的评价等信息录入系统,实现志愿者电子信息化管理。
3、搭建保障平台
一是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对志愿者的法律保护。通过志愿服务立法,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确定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法律手段来支持、保障和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长期发展。二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既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民间募集、公益义卖等多种途径,也可以积极寻求国际基金组织的支持。此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让志愿者们自办实体进行创收。
4、搭建宣传平台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大学生对志愿者的认可。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广泛宣传杰出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以如组建“优秀学子宣讲团”、举办“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以创办志愿服务电子杂志、开设志愿服务专栏等形式,争取做到志愿服务“报纸天天有文、广播天天有声、电视天天有影”,加深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 2006.
[2]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6.
[3]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6.
[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杨晓东.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6]王慧,田达志.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7]陶倩.科学发展视野下志愿服务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
[8]高菲.志愿服务工作搭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9]黄丹琳.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0]贺红霞.开展高校志愿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11]赵剑民.作为文化时尚的志愿服务及其组织机构——兼论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效机制[J].学术论坛,2010,(1).
服务与学生 篇6
大学生科技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时代性、技术性、新颖性和团队性的创业活动。上世纪40年代大学生科技创业产生于美国, 是创业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作用,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叶大学生科技创业传入我国,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10多年的大力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随着科技创业号角的吹响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然而由于我国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各地区服务保障体系也不尽相同, 就是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也略有区别, 但是总体发展趋势看好, 不仅得到了各界的支持也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家的诞生。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至今, 在创业方面一直实行政策倾向, 合理引导的方针。特别是2008年以来, 国家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推出后, 各地区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这块给予了更大的辅助支持, 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高新区呈现出蓬勃态势。政府、高校和社会努力的成果我们毋庸置疑、有目共睹, 但是大学生在高科技创业领域里遇到的瓶颈让当前我国很多支持服务部门措手不及, 这足以表明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存在着不足。例如, 大学生科技创业是以大学生为主体, 利用高校周边资源及学校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这些活动受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 在各种方面和社会企业相比都处于劣势地位, 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阅历仍然有别于社会同类行业的职业人士。因此大学生科技创业从各种方面给政府和高校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教育体制的改革历来都是一项艰难的课题, 要想攻克难关, 打造一个真正“中国式的硅谷”, 那么找到大学生科技创业问题关键所在, 进而解决难题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国家人保部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问题所在, 进行了数据调查。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并为现在以及未来我国大学生在科技创业领域设计了支持服务总体框架。通过与国外创业服务体系进行对比, 提出了六大支持保障措施, 为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平台而服务。
二、大学生科技创业瓶颈
根据图1的调查分析, 资金问题是创业者最大的难题, 而专业经验技术、团队人际关系总合比列也将近40%, 政府政策和大家的认可度分别占2%。所以, 作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尤其是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对资金的关注度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大学自主创业者不仅缺少必要的创业启动金, 同时也缺少创业的专业技术和一个和谐的团队基地。然而, 政策和认可度只是必要的辅助因素而已, 起到引导和宣传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科技创业共同起着促进或是阻碍的作用, 需要我们充分考虑。除了以上因素影响着创业成功率以外, 本文认为保障体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它不仅是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因素也是精神因素。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特有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也是解决当前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
三、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设计
本文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中的突出问题, 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框架, 并且根据“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的原则进行绘图和简介, 尽心尽力为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最前沿的观念, 也为各地区能从总体上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创业的需要优化服务系统和明确服务方向献言献策。下面请看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框架图。
1. 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为创业者准备启动资金, 严格审查创业程序并且合理评估投资潜力, 对具有潜力的项目给予支持, 从引导和辅助方面介入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不是政策命令。高校应设立大学生自助创业基金会和创业奖励金, 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 采取公开投资但数目不得过大, 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另一部分采取奖学金制鼓励办法, 将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金。同时政府和学校对于项目较好的大学生科技产业面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 校企合办。这些渠道不仅借鉴了硅谷的引资模式, 也为大学生前期创业解决了最重要的难题。高端产业是一项资金投入相当大的行业, 因此对于以后的资金来源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宏观调控。高校的人才广泛, 只要产业进入正轨, 那么经济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2. 实战支持
大学生缺乏正规企业员工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的创业观念和实战技术。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实战培训、公司制实验室基地等一系列措施, 最好实现导师制, 老师和学生真抓实干, 大学形成规模化高新科技园区, 将大学城建设成硅谷似的由老师和学生为主的集中高科技产业区。
3. 团队支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产业园区不成规模, 团队建设不完善。各大高校应根据当地产业优势尤其是高端科技行业, 将岗位分工明确, 团队人才合理搭配, 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团队建设需要形成理解包容, 技术理论过关, 达到校园融入社会, 社会走进校园的良好局面。
4. 宣传支持
大学生科技创业应该做到网络宣传、学术宣传、广告宣传、客户宣传一体化战略。我国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比较薄弱, 这与国外宣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传统思维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大学读书是唯一目的, 因此顾客很少关注大学城。然而, 美国硅谷是由十几所大学组成的高端产业区, 在宣传和研发领域都做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高校的政策倾斜, 应该在实力的基础上扩大影响力, 采用正确的战略打造自主品牌。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步入正轨, 在宣传力度方面涉及到了网络宣传、学术宣传和广告宣传。例如, 杭州的创业项目网 (www.5acbd.com) 和赛博杭州创业工厂 (www.519d.com) 都从不同角度宣传杭州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支持服务政策。宣传支持不仅是政府、高校的职责, 也应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因为人才来自高校,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才。
5.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不仅指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也指在工商注册、准入制度、引导订货等方面对大学生给予的优惠政策。最初, 美国硅谷是靠着军事订货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美国国防部依然从硅谷购进军事材料。我国政府应该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搭建产品销售平台并且对达到标准的产品形成长期订货, 这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进一步飞跃。
6. 保障支持
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2%, 而美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达到20%以上, 硅谷更是创业者理想的天堂, 世界许多高科技产品均来自那里。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对创业存在着种种规避行为, 原因之一就是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虽然, 大学生创业最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 但是很多大学生及家长表示创业没有安全感。创业者不仅靠着勇气去探索未知世界, 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一旦创业失败在心灵上和物质生活上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财富。因此, 社会保障体系应该着重注意这方面内容。保障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对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正确引导, 及时有效的为其需要服务;二是对失败者来说虽然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但是经过历练在能力经验和技术方面应该优于其他大学毕业生, 应该安排就业问题, 最好是将其安排到其他成功的团队中, 从政策上下苦工。这些保障措施不仅能调动创业的积极性, 也能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与设计要靠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帮助, 更要靠广大青年的探索与付出。他是一项适应时代发展的课题, 也是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经济战略, 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界重大体制的全新改革。创业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校创业体制建设不但需要各界的支持也需要支持服务体系的保障。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 大学生才能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将我国经济推向新台阶,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本文从宏观层面简要概述了我国目前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其中需要改进的几点问题, 并且提出了改进的大致方案。当然, 这些观点可能存在着偏差, 欢迎共同探讨。希望, 社会各界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方案, 为我国特色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胡伯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04
[2]吴吉义 柯丽敏: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3]王璐:加强创业教育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09
[4]刘凤清:桥芳.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02
[5]张帆:中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01
服务与学生 篇7
1 规范高效, 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1.1 建立就业工作管理体系
就业工作管理体系是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组织架构。该校成立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就业与创业指导委员会”, 在学生工作部 (处) 下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各个二级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下设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 (办公室) 。各部门和人员根据就业工作制度规定作好相关工作, 共同负责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教育工作。该校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上做到了层层落实, 环环相扣, 使就业工作管理体系成为层次分明、协调一致的有效整体。
同时, 该校各个二级学院也在实际工作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格局。如, 有的二级学院打破以往经验, 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设在发展与合作中心。此举是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机制, 以合作为中心的企业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工作, 发挥合作中心在就业工作中市场拓展的作用。学院倡导“一站式服务”, 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合作中心也综合多项职能: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校企合作项目拓展与管理等, 以此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紧密对接的就业服务平台。
1.2 健全就业工作管理制度
首先要目标明确,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年度就业工作意见》是该校每年就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意见》指出, 学校就业工作将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以江苏省新一轮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为契机, 根据就业工作“强优工程”的要求, 进一步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就业工作体系, 加大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工作力度, 以“协议就业率高、起薪水平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灵活就业率低” (三高一低) 为目标, 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全面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各二级学院严格按照《意见》要求, 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其次要制度严谨, 该校先后出台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就业考核制度》《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就业经费专项使用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保障就业工作在机制上和运行中无盲点。各个二级学院则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各项制度, 在学校政策范围内出台更具个性的考核、奖惩、人员等规定和办法。实践证明, 就业工作中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用科学系统的考评机制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就业工作, 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也是激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及全面深入开展的重要手段。
2 专兼结合, 打造就业工作队伍
2.1 保证专职人员
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首先是要保证就业专职人员的数量, 同时为了稳定工作队伍要出台相关政策, 对专职人员的身份、职称序列、待遇等进行明确规定。该校高度重视队伍培养工作, 分批送出就业专职人员进行国家职业指导师的培训, 并考取证书。同时, 发文明确就业专职人员必须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明确就业专职人员的教师身份和职称序列。同时要求就业专职人员, 除了做好日常工作, 必须做好市场调研, 并通过校级、省级课题平台做好就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就业工作人员要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 做好自身生涯规划, 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除此, 学校鼓励就业专职人员参加创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学习。
2.2 引进兼职人员
就业专职人员由于数量、精力、阅历有限, 所以在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进兼职人员作为补充, 二者相得益彰协同做好就业工作。兼职人员可以使校内的, 也可是校外的。校内兼职人员, 需要教学经验丰富、有企业背景的资深教师。校外兼职人员, 需要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 同时也可以是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校外兼职人员有着不同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 他们的实践和感悟将给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该校提出了“企业讲师团”的理念, 聘请各个领域的企业精英组成讲师团, 走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 与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课程全部由公司人员负责授课。
3 科学务实,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3.1 坚持全程职业教育与指导机制
所谓全程职业教育与指导, 是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教育与指导体系, 让学生在3年中所接受的就业教育与指导不断地展现。在全程职业教育与指导计划的制定上, 要突出可操作性, 要充分考虑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等诸多因素, 主题明确注重实效。
针对学生大一、大二、大三阶段, 该校各有侧重的制定方案并实施。大一阶段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起点, 重点抓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素质教育。通过专业介绍、企业参观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与行业。通过适应性指导、发展性指导、拓展性指导三大方面, 使新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就业主题演讲、漫画大赛等。在大二阶段充分发挥就业兼职人员、企业讲师团的力量, 重点抓好职业道德教和就业观人生观等教育。组织学生观摩人力资源中心招聘会, 组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个人简历设计大赛、模拟应聘大赛、职业道德论坛等。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教育。在大三阶段则是以教学计划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为平台, 重点抓好求职应聘的具体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确保学生及时进入求职状态。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 做好岗位推荐工作。
在实施全程职业教育与指导过程中, 该校还积极营造“就业人人有责, 人人参与就业”的观念, 即所有教师要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教育工作。教师要在课堂上除了完成既定授课任务, 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创业动员, 将就业教育与指导渗透入每一节课程, 鞭策学生及时规划职业和人生, 发奋攻读, 从而使就业教育与指导贯穿于整个学历教育过程中。所以, 该校就业工作在做到“全程”的同时, 也争取做到“全员”。
3.2 推广就业工作网络系统
在“全程”“全员”的同时, 该校要努力做到“全方位”, 也就是要在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实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就业网络可以成为学校就业知识、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尤其是就业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就业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新媒体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在原有的宣传橱窗、校园广播、飞信等的基础上, 通过网站、微博、感知校园项目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就业信息传播, 开通就业微信公众号, 将企业、学校信息做到及时推送, 将政府、企业、学生三方纳入微信群, 做好信息互动、实时。同时选塑就业明星进行网略宣传, 增强在校大学生就业自信心和技能。该校还与无锡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 引进多功能查询机、信息发布联网平台等, 建立和完善紧密联系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纽带和桥梁, 为在校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求职创业信息, 有效促进学校的就业与创业工作。
4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夯实就业工作基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 为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直接输送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地提高, 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 成为彰显高职教育本质、制约就业工作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为宗旨, 能力为本位”, 对学生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就业机会。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自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更是强调了产教融合, 要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校与SK海力士半导体 (中国) 有限公司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和探索。
(1) 基地概况。 SK海力士在无锡累计投资超100亿美元, 是目前江苏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2006年9月, 该校与SK海力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持续合作至今。2013年, 该校与SK海力士的合作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并获得市里资金支持进行重点建设。
(2) 运行模式。该校结合SK海力士、微电子技术专业实际情况, 构建2.5+0.5的培养方式, 即, 2.5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学习, 0.5年在SK海力士完成“顶岗实习”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公司技术员岗位 (群) 能力要求, 校企双方协同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SK海力士在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重构、核心课程确立和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跟半导体产业发展需求, 校企联手精心打造微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
(3) 项目成果。参与订单培养项目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 在职业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同时考核通过者也同步获得了就业岗位。公司2013年人力资源部分析报告指出:订单班人事绩效比其他员工高出20%, 离职率则低了3.5%。历届订单班学员目前在公司已升为特级技术员 (中方技术系列中最高级别) 的有16名, 高级技术员有41名, 其余的学员也在各项公司绩效考核中表现优异, 他们已经成为了公司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技术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随之, 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能力要求不断地调整, 高职教育更应积极适应企业, 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这是服务学生就业的必然要求。同时, 高职院校也要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不断优化就业工作机制、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服务平台等, 营造“人人参与就业、就业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 全体师生一起为了学生的明天、为了学校的未来共同奋进。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招生人数的迅速提升, 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焦点内容。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务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做好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工作, 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注重深化改革不断地优化就业工作方式、方法, 同时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抓手, 以校企战略合作为平台, 帮扶更多的学生走上优质就业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探索
参考文献
[1]安霞.深入改革创新发展推进实施工学结合[J].科技资讯, 2012 (7) :238.
[2]安霞.以服务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创新, 2006 (33) :207.
[3]梁业胜.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8) :140-142.
[4]韩包海, 冯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67-68.
[5]芦京昌, 王飞.高职院校“两全四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8) :85-87.
服务与学生 篇8
一、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的概念
高校在新形势下, 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 结合他们的热情、专长和社会需求, 立足校园、面向社会, 通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构建志愿“双服务”工程体系,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是指: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 利用人才智力优势, 扎实开展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志愿活动, 实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目标。志愿“双服务”, 既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的素质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素质教育实践。在参与志愿“双服务”的过程中, 大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 感受到志愿“双服务”对塑造自身人格的强大作用, 实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的要求。
二、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的特点与特征
(一) 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的特点
志愿“双服务”, 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 事业性是基础, 大学生志愿者是主体,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是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功能,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志愿者精神是本质, 内化成为大学生志愿者自觉行为的志愿精神是原则。
志愿“双服务”的基础是事业性。青年志愿者行动, 作为新时期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实践的载体, 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 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自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实施志愿行动以来,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 队伍不断壮大, 影响日益广泛, 成效十分显著。在新形势下, 无论是从志愿者主体还是从志愿者活动内容来看, 高校开展的志愿“双服务”成为青年事业。
志愿“双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具有独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是志愿“双服务”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在服务他人的同时, 强调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需求, 既有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公民意识体现, 也有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主观自愿。在志愿“双服务”倡导的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前提下, 大学生成为志愿“双服务”工程的主体。
在志愿原则指导下的利他利己行为和精神是志愿者“双服务”的本质。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活动时的动机是复杂而多样的, 既有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的自愿, 也有充实自我、锻炼才能的自身需求。“在提供服务的同时, 志愿者自己也获得被尊重感、成就感、交友的需要以及在非正式组织锻炼领导才能的需要”[1]。志愿“双服务”行动, 作为一种超现实利益行为, 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志愿者对人和社会的理解、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对学好专业知识的紧迫感, “志愿服务成了动员、凝聚进而教育引导青年的有效方式”[2], 志愿原则指导下的利他利己行为和精神是志愿者“双服务”的本质。
德育是志愿“双服务”的重要功能。志愿“双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突破了以往高校志愿活动中带有的政治色彩、形式主义和行政命令的弊端, 讲究志愿共赢的理念, 有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 是潜移默化、自然实现的过程, 是志愿“双服务”精神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行动的过程。志愿“双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了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和价值观, 培育了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主体意识, 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形成, 构建了实践育人的德育途径, 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促进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公民人格的生成。
(二) 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的特征
志愿“双服务”在“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指导下, 始终坚持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线, “志愿者不是被教育者, 在活动中不再是抽象的、简单的、被动的接受教育, 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条件的积极体验”[3]。志愿“双服务”是一项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 而不是单纯的组织几项活动, 具有明显的特征。
志愿“双服务”的多样性。从志愿“双服务”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来看, 它始终关注和谐社会建设的边缘化群体和领域, 涉及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弱势群体帮扶、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现代企业建设等诸多方面, 大力开展校园建设、低碳宣传、健康义诊、法律宣传、慰问演出、支农支教、企业调研, 志愿“双服务”呈现出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的多样性特征。
志愿“双服务”的区域性。志愿服务活动, 始终坚持立足当地社会、服务百姓需求的原则, 结合区域实际, 找准服务项目, 开展服务活动。例如, 我校所在张家口市的部分县乡处在坝上高寒地区, 我们选择适合高寒地区开展的农业项目在周边地区推广, 而且部分师生经常在服务地蹲点指导, 开展多项科学研究和蔬菜节水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大力开展志愿社区服务, 从社区发展角度来看, 社区服务对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志愿“双服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志愿“双服务”的互动性。志愿“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参与社会的渠道。在组织化运作与管理下, 大学生借此过程, 获得学习技能与实现价值的机会, 增加社会成员间的彼此联系、了解与信任;通过与服务对象深入交流, 共同探讨服务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 明确了服务方向和服务任务, 增加互助互惠的意愿, 并因个人自我的贡献而增进身心满足与福祉, 进而促进社会不同群体的关系整合, 表现出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强烈互动。
志愿“双服务”的协调性。学校成立志愿“双服务”素质教育领导机构, 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 实现工程组织实施的领导机构协调性;建立志愿“双服务”“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体系, 实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协调性;健全志愿“双服务”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宣传机制, 实现制度机制的协调性;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育人氛围, 实现志愿服务全员参与、工程建设全程关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志愿“双服务”育人理念的协调性。
志愿“双服务”的互融性。志愿服务精神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两者在理念和精神上的相通互融, 构成了志愿“双服务”育人功能的内在基础。志愿“双服务”是青年认知社会, 实现完整社会化过程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 志愿服务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也是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的手段。因此, 志愿“双服务”和高等教育体系因为其教育的内在本质而互通, 也由于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外在形式而相融。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双服务”工程体系
构建大学生志愿“双服务”服务体系。构建“1+6”志愿“双服务”体系, 实现志愿活动的项目化、合同化、队伍化、阵地化运行模式。“1”是指统一志愿者电子注册、人手一册志愿者手册、每人每学期志愿服务10小时、每年开展一次志愿者活动月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志愿者表彰活动;“6”是指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两大高校职能, 在志愿服务学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弱势群体、志愿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企业发展等六个方面, 健全志愿“双服务”服务体系, 拓宽服务领域, 拓展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效果, 提升服务品位。
构建大学生志愿“双服务”组织和制度体系。建立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大学生志愿者协会, 在班级团支部建立志愿者活动小组, 形成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校—学院—团支部”组织运行模式。执行志愿者电子注册制度、志愿者手册使用制度、志愿者表彰制度、志愿“双服务”标准制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总结志愿者的行为价值, 另一方面有助于志愿者自觉提升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实现志愿“双服务”组织在基层、创造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的不同需要, 经常性地组织指导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帮助指导教师掌握相关政策, 并及时有效地对志愿“双服务”素质教育工作给予全面客观的指导, 深挖本质内涵, 提升育人功能, 提高活动品位。将志愿“双服务”工程纳入团的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中, 使其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双服务”活动, 实现志愿“双服务”工程在团内工作的常态化。
构建志愿“双服务”机制体系。着力构建志愿“双服务”宣传机制, 既要注重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又要发挥志愿者体验功能的宣传作用, 更要发挥身边的优秀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作用, 宣传和弘扬志愿者精神, 普及志愿者“双服务”工程理念, 实现人人了解、人人参与志愿“双服务”工程的局面。积极构建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在内的志愿“双服务”工程评价体系, 深入总结“双服务”工程的经验和做法, 为志愿“双服务”的活动内容设计、工程组织实施、志愿者选拔使用提供了标准化模式。建立科学公正的志愿“双服务”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 将参与志愿“双服务”工程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推优入党考察和团内表彰等考核评比体系, 每年表彰一批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有效服务社会的同时又满足志愿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构建志愿“双服务”培训体系。着力加强志愿者“双服务”培训体系建设, 通过讲座、集体学习、组织参加志愿服务等形式, 加强对志愿者的志愿理念、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训, 为大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理论、组织管理常识、社会沟通技巧等提供培训, 并激励学生探讨志愿活动现状与发展方向, 交流服务感受。
参考文献
[1]刘晋芳.从志愿者行动看公民教育[J].中国德育, 2009, 4 (2) :24.
[2]王玉辉, 殷学东, 等.“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J].镇江高专学报, 2005, 18 (4) :77.
[3]沈东华.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3 (3) :77.
服务与学生 篇9
一、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创新
1. 成立组织机构
建立创新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保障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在学校层面形成由校级领导、科技处、团委和教务处等组成的管理机构, 负责制定相关的学生创新管理制度并写入学生手册中, 让学生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能及时了解到创新所能带来的优势。课程考核中, 将科技创新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奖励制度中。学生获得一项校级创新项目可以抵几个选修学分, 获得一个专利可以得到相应的资助等。
2. 创造优越环境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第一, 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创新班, 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翅膀。第二, 推进素质教育, 设置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 对知识产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掌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 以及学校可供开展创新活动的项目与载体。第三, 校园文化建设, 设置创新示范窗口, 展示学生的创新作品, 树立科技创新的典型人物和案例,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营造一个创新文化氛围。
二、建成一个高职院校学生专利申请工作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专利申请工作服务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目标协调管理工作, 为了将这个服务体系落到实处, 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进行软硬件设施配备,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一个专利申请工作服务体系, 让学生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 如图1所示。 (1) 当学生通过各种项目、活动获得灵感有了一定的创造发明意向, 可以与项目负责老师或者学业导师沟通, 写出一个简要的构想。 (2) 通过所在院系或者团委向专利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3) 专利管理部门有一套专利调查体系, 根据专利调查体系确定该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 确定是否值得申请, 同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4) 专利申请符合基本条件, 申请专利的学生则根据专利文本格式书写专利申请文本, 如果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有需要, 学校会联系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完成申请的书写。 (5) 专利申请写好以后, 由专利主管部门通过代理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 获得专利受理号后进入审查阶段, 如审查不通过返回, 在老师或者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的疑问一一解答后重新提交。 (6) 专利授权后, 学校做好专利的维护工作, 对学生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搭建创新载体,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多方面展开创新活动
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搭建创新载体,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创新中来, 教师起到启蒙引导的作用, 学校提供一系列的保障:导师、经费、场地、组织机构等, 如图2所示。在学校里, 创新团队和课题研究是学生参与到创新中来的最直接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课程、项目等, 培养学生服务创新意识, 然后在接受创新课程教育和项目研究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打下良好的创新基础, 深入了解项目所涉及内容的技术特征, 发掘创新点, 对新颖性较强的技术点提出专利申请, 形成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一定的技术积累以后, 制作新型的实物展示并参加一系列的创新比赛。
四、做好创新教育的宣传工作
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学生、家长、老师的创新教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宣传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方法、目标以及效果, 唤醒社会各界对创新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重视。宣传要根据创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成长的空间进行积极的宣传, 扩大创新教育的影响力。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创新教育从内容来看是一个长期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通过教育者的长期培养和实践才能形成, 要通过后天的启迪和教育逐渐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想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新闻媒体能够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外, 高校新闻宣传在解读新闻事件时要结合新时期、新思想、新情况引导校园舆论, 使广大师生正确看待创新教育和设计现象, 深入认识事情的本质, 提高学生对创新教育的了解, 指导创新教育对自身、学校、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国家实施创新教育战略的方针、实施措施以及目标等, 以便师生能够更加重视创新教育, 顺利开展创新教育。
五、加强校企合作, 拓宽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渠道
仅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展创新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需要和企业合作拓宽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渠道。 (1) 学校利用顶岗实习, 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企业的一线生产中去, 在生产过程中, 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了解生产的原理、机器的性能、产品的技术特点。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学习新技术、发现创新点。 (2) 学校在毕业设计安排上, 可以挑选部分学生到企业中去完成毕业设计, 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可以很好地掌握新技术, 并通过毕业设计的研究得到一些创新点。 (3) 教师科研服务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和企业一起合作完成的, 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进来,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可以让他们早点接触项目研究。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秉持学校长期以来工科类高职教育特色, 积极搭建创新教育项目载体,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 学院借鉴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法和经验, 率先以学院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市场营销四个重点专业为创新试点, 成立由24人组成的创新教育班, 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在试点班, 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 授课内容和实践项目都选自企业生产一线经营的实际项目。为了保障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 学校专门设立了电子创新实训室、创业实训室等四个实训室,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锻炼科技创新能力。经过一轮的创新教育教学, 创新班的学生能够顺利地跟着导师做项目、搞科研, 与导师一起申请专利、并成功开发出综合实训平台, 并积极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服务。目前已有13所学校购买了学校的物联网实训平台。
2010年以来, 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逐年增多, 部分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学生的知识产权逐步的确立, 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专利申获数不断激增 (见表1) 。
学校注重于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 有一大批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累计有800多人次, 2007年由CCTV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季军,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得奖20多项, 在同类高职院中名列前茅。还累计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奖5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摘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从科技管理的视角, 探索服务学生科技活动的管理体系, 提出了激励政策、专利服务、搭建载体、加大宣传、校企合作等五个方面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实践
参考文献
[1]闻学颖, 孙维.谈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水平的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 2013, 15 (2) :16-18.
[2]哈艳, 高向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9 (6) :148-150.
服务与学生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调查;评估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证实,当代大学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占了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有效率为89%。其中男生412人,占约46%,女生478人,占约54%,平均年龄为20岁。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内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专家检测,修改定稿,最终成功制作好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以及实体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三)数据统计分析
将收集的调查问卷,通过以下几种分类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程度,对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服务方式,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将数据整理之后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的接受程度
被试问答“当你看到身边有人接受心理健康咨询,你的态度如何?”95%的同学认为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只有5%的同学对此持疑问的态度,不太能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部分同学认为接受咨询就代表心理出现问题,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健康咨询。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宣传起了很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人不再排斥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反而因为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更加愿意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的方式纾解自身的压力。
(二)对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咨询方式
被试问答“希望以哪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可多选)?”81.3%的同学选择一对一的面对面咨询,53.2%的同学选择网络咨询,借助诸如腾讯QQ,微信等社交工具,36.3%的同学选择电话咨询,12.1%的同学选择团体咨询。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首先绝大多数同学愿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师能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做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其次,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愿意接受网络咨询。再次,有一部分的同学的愿意接受电话咨询,这种咨询方式较为方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最后,只有一小部分愿意接受团体咨询,说明团体咨询在学生中的接受度相对较小。
(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
被试问答“在出现什么问题时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可多选)”56.2%的同学选择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53.7%的同学选择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的时,43.7%的同学选择对自我认识出现迷惑时,35.8%的同学选择考试焦虑时,31.2%的同学选择恋爱出现问题时。
被试问答“想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可多选)”53.8%的同学选择人际交往,49.8%的同学选择职业规划,45.1%的同学选择自我完善,31.8%的同学选择情绪管理,23.1%的同学选择恋爱情感。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在遇到的问题和想知道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趋于一致的。所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涉及人际交往以及职业规划方面,人际交往在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心头之患,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认识的不完整,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四)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程度
被试问答“之前是否参加过心理健康咨询?”87.6%的同学回答从来没有进行多心理健康咨询,12.4%的同学回答曾经接受过心理健康咨询。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咨询还是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所以可以多开展诸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方法,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心理健康服务,从而鼓励同学在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能够主动选择心理健康咨询。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社会之一建设的接班人,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他们文化素质,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这次的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程度还是相对较高,所以笔者希望各大高校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处,帮助部分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同学,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哲浩.学校心理研究服务需求研究——以Q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
服务与学生 篇11
一、大学生的阅读心理
研究读者阅读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大学生中由于不同专业和年级、不同年龄与经历、不同性别与爱好, 有不同的阅读兴趣, 表现出不同的阅读需要、阅读倾向和阅读能力。
1. 大学生阅读需求的类型。 (1) 知识信息型
这种需求是大学生为获得基础知识信息或专业知识信息而对文献产生的阅读需求。大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已不能够满足需要, 他们必须通过图书馆扩充知识, 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 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并补充其他专业的知识信息, 扩充知识面。
(2) 休闲型
这种类型的需求是大学生为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或由于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对文献的需求。
(3) 资料型
这种需求是大学生为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 而对有关的馆藏文献进行检索和利用。
(4) 考试型
这种需求的大学生阅读的目的就是以应付考试为需要。
(5) 阅读治疗型
这种需求是大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心理困扰。
2. 大学生的阅读需求特点。 (1) 需求的阶段性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阅读理解要求不同, 低年级学生大多在阅读中没有十分确定的阅读目标, 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中年级进入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对与专业有关的专业书刊有着强烈的阅读需求, 其专业性阅读兴趣开始形成, 阅读倾向趋于明确稳定;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或撰写论文, 也有的学生为进一步深造, 准备报考研究生, 这期间他们的阅读内容范围指向性明确。
(2) 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由开学、期中、期末、假期这几个阶段构成, 每个阶段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开学初期和放假前夕是图书馆的高峰期, 上课阶段学生要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 处于平稳期, 考试阶段则处于萧条时期。
(3) 需求的扩大化
大学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意识不断增强, 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他们不仅需要图书馆提供一般的文本文献信息服务, 而且需要满足其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领域的特殊要求, 解决其特有的需求, 查找的文献信息资源涉及方方面面, 扩大到整个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系统。
(4) 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图书馆需提供内容广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他们的需求除了文本文献、音视频、软件等信息资源外, 还需要通数据、磁盘及下载数据文件, 进行信息传递, 提供专门信息咨询及信息发送、网页服务。
二、大学生读者的阅读目的和动机
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一个人阅读并导致阅读活动朝着一定阅读目标进行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阅读动机由阅读需要产生, 阅读的目的和动机反映阅读需要, 引起阅读行为, 是满足阅读愿望的内部动力。一般分为如下三种:
1. 求知动机。
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他们通过阅读, 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 拓宽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 同时接受新观念。
2. 应用动机。
社会的发展使人的竞争意识愈来愈强烈, 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力度, 关心社会需求信息与热点, 寻求社会就业点与立足点, 他们渴望更广泛的阅读, 以充实完善自己, 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 娱乐动机。
大学生在学习之余, 需要进行轻松愉快的阅读, 如浏览文艺作品, 翻阅各种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书报杂志, 这类阅读动机广泛性强且时间随机性强。
三、图书馆影响读者阅读心理的因素
1. 馆舍环境。
阅读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但也需要阅读氛围和阅读平台。创造适宜阅读环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很大。馆舍环境主要指馆舍的大小、布局、清洁卫生和通风装置等。图书馆功能、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外部环境的布置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 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资源和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 采用全开架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方式, 检索便利快捷, 咨询服务近在身边都是良好的服务方式。馆舍环境也包括良好的阅读气氛, 应该氛围“静”, 空间“净”。
2. 时间。
时间指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从读者的心理特征和对图书的需求分析, 不论哪种类型的读者都希望图书馆全天开放, 希望借书日期能适当延长等。
3. 工作人员。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需要满足了就感觉良好, 情感便是快乐和积极的, 需要得不到满足, 情感就是烦闷的。工作人员是直接影响读者需求的因素, 如果工作人员修养不高, 服务质量差, 就会使读者的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四、图书馆的服务对策
1. 了解各层次的学生类型, 开展导读工作。
对于人文导读工作来说, 可采用新书推荐, 是指将新到馆的信息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使读者能够了解图书馆人藏的最新动态, 为读者提供检索捷径, 传统的新书推荐工作包括图书宣传栏、读书会、报告会、专题书展等形式, 同时现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许多高校图书馆建立了网站, 为新书推荐工作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对于专业导读工作来说, 开展导读工作的前提是在了解研究读者阅读能力及需求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推荐信息资料。要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共同点, 要把握学生因年级、学科、专业、学术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的阅读差异, 就要调查研究各层次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及扩展方向, 要注重期刊目录、索引、文摘几个方面, 多角度地报导期刊文献的特征和内容,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期刊馆藏。
2. 提高阅览室管理质量。
首先是订购, 要广泛征求读者意见, 调查分析和重视期刊的利用情况, 注意读者各个层次的不同阅读需求;其次要保证期刊信息“新”、“快”的特点;最后要求管理人员勤业, 精业。
3. 开办“信息检索”讲座。
开设《信息检索》讲座,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了解当前出现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新发展趋势, 因此, 图书馆必须开设《信息检索》讲座, 帮助大学生掌握检索原理、方法、技巧, 以促进其专业学习。
4. 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提供网络和联机检索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为中心的各种现代化技术使高校图书馆的咨询服务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 信息资源必须转换成机读形式, 通过数据通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存取与传递, 计算机设备必须升级换代, 建立开放性网络, 增加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和电子刊物的订购量, 建设好电子阅览室, 利用好图书馆主页, 充分展示本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
5. 服务的人文性。
尊重读者的人格, 维护读者的阅读权益, 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 关注读者的阅读感受, 让每个人都能“自主阅读”, 这是现代图书馆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也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心理方法。
6. 加强读者阅读倾向的研究。
阅读倾向的形成有其内因和外因。读者的心理因素、知识构成及其年龄、爱好、信仰、经历等是形成读者阅读倾向的内因, 是阅读倾向形成的主要因素,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舆论导向等是形成读者阅读倾向的外因, 读者的阅读需求会随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图书馆应加强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 从而实现超前控制。
7. 关注网上阅读需求, 建立多元化的阅读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拓展了网上阅读的时空界限。网上阅读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 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网络阅读提供的是一种休闲、轻松但不失理性的阅读。图书馆要充分关注网上阅读这一趋势, 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馆, 建立丰富而有序的数据库, 开展多媒体阅览、网上咨询等服务, 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平台,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馆藏和虚拟馆藏的作用。
摘要:信息社会里的学生阅读呈现出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化的特征。为适应这种变化, 图书馆应加强读者阅读倾向的研究, 创新服务方式, 为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关键词:阅读需求,图书馆服务,阅读心理
参考文献
[1]熊小明.新时期人们的阅读特点和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图书情报知识, 2006, (11) .
【服务与学生】推荐阅读:
大学生志愿与公益服务09-14
服务学生12-11
学生服务意识05-31
学生支持服务08-11
大学生“村官”与“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的区别10-19
既要服务学生,也要服务家长10-02
学生学习支持服务05-18
学生就业服务06-29
学生党员志愿服务07-22
教师如何服务于学生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