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2024-12-14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精选11篇)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1

前言

由于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 如果学生不对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 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而学生由于时间有限以及经历不足, 无法对社会上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 因此, 高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 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就业, 实现学生的就业理想。

1.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 随着高校的发展,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 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由于参与就业指导的教师平时的工作较为繁忙, 在进行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准备的不充分, 没有对学生实际的专业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 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 进而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其次, 没有树立全面的就业指导意识,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短时间的进行就业指导, 甚至是短短的几天, 导致很多的学生没有对就业的相关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存在着盲目就业的问题, 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良好就业, 也影响到高校的就业率[1]。再次,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还存在着就业指导不全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由于很多的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 由于求职不理想或者是屡屡受挫, 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2.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分析

2.1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之前, 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职业理想以及想要就业方向等等,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能够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就业目标, 由于很多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存在着盲目就业的问题, 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影响到学生的良好发展[2]。因此,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 使学生根据就业目标进行科学的就业, 一方面能够提高就业的效率, 另外一方面能够寻找到一份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另外, 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就业目标的制定过程中, 需要与学生进行商量和交流, 结合学生的意愿进行就业目标的设定, 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实现良好的就业效果。

2.2 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

所谓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该在学生毕业的几个月内实行的, 应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就应该对学生灌输相应的就业思想, 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进行充分的准备, 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学生在临近毕业之际出现盲目就业的问题。另外,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还应该包括学生就业之后, 很多的学生刚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 无法及时的转变角色, 无法适应现有的工作, 针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采取就业跟踪的方式, 针对于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的思想问题, 这样才能够确保高校就业率的同时实现学生更好的就业,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3]。

2.3 对社会用人需求进行调查

教师在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对社会用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由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就业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像, 市场上一些专业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 针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 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思想工作, 应该寻找其相关专业的岗位, 不要一味的投身到自己本专业的岗位上,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受挫, 影响到学生的良好就业, 甚至是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而在市场中, 一些专业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并且存在着需大于供的局势, 针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 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计划, 应该采取优中选优的方法, 在众多企业中寻找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企业, 并且寻找能够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企业, 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岗位, 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4]。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 进行充分的社会用人需求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对市场的充分了解, 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

2.4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在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教师应该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对于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存在着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并且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5]。另外, 在进行学生心理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与学生在私底下进行交流, 而不应该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交流, 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能够帮助学生积极的应对的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行就业求职, 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应对日后在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论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为复杂, 需要教师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于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就业理想, 采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法, 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能够快速的就业, 更好的就业, 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毅.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03) .

[2]陈式座, 黄联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社会运作与参与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 2009 (06) .

[3]王栋华, 陈娟.以人为本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8) .

[4]郭学庆, 于晶.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开展[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4) .

[5]郎建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09 (09) .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2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

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

(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

(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

(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打下就业基础,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进步,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就业还是存在问题,主要是中职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太高,但个人的服务意识不够,个人的综合素质还很低,所以不断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帮助更多的中职学生更好地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中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問题

1.欠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安排职业规划课外,学校的就业服务小组还要积极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但是由于授课的教师主要讲授的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接触交流比较少,不了解就业形势,对于很多存在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问题都不清楚,也未能及时解决。所以就出现了偏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的现象,对学生的触动不会很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怎样严峻的就业情况,最后就会影响到学生就业的质量。

2.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和社会上的职业要求能够相对应,所以要讲求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及能力的指导,否则就会出现更多人与职位不匹配的情况,令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现在很多择优推荐中的“优”,大多数都是凭教师的主观印象,但不代表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就是岗位所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讲求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通过顶岗实习,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适应该岗位,如果不适应,要进行调整或再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否则只会让学生出现更多跳槽或不断更换职业的情况。

3.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待加强。对社会新型人才,除了个人能力外,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用人单位非常注重的要素。虽然很多企业跟学校之间有合作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符合单位的用人要求,由于学校未能掌握用人单位的规格,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或个人素质往往达不到要求,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社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及不能吃苦耐劳、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的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一个目标明确、管理严格、运作畅通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学校的就业指导资源,对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务求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到与企业密切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其共同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2.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就业为指导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进去,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要努力学习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提高,使其行为严格规范,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人格测试的软件,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指数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指导,向学生推荐更合适的实习岗位,尽力做到人职匹配。这样也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为未来做好规划。另外,还可以通过实践实习让学生了解就业情况,如到合作企业参观,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或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种类;然后进行短期的实习,了解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或不适应,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最后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学生实习半途中断或频繁更换实习工作的现象。

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要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中职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丽丽.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徐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2.

[3]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刘碧辉.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2]。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化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6]。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教论坛,2008,(2).

[2]安身健,李群如.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

[3]AQ[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604.htm.htm.2006-04-24.

[4]徐文,董超.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系统管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5]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4.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4-098X(2012)01(c)-0247-01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机配置,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在大学生中全方位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1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有效就业及一生发展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树立合理的就业理念,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及找到辅助系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达到与职业的匹配,实现职业理想。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规划的理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外部环境等确定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

1.2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了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其有效实施能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系统化,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合理进行生涯规划,提高学校就业率,提高高校的品牌提高竞争力。

1.3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目前大學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除了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准确定位,使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不同步。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SWOT法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及外界,使得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诞生的产物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重视度不够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无论时间上还是设备上重视度不够。大部分高校以毕业生为指导对象,缺乏系统性;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等极其薄弱。同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2 专业师资队伍匮乏。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现在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选修课,不具备专门的老师,往往由班级辅导员和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进行,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繁杂多样,并未接受过相关系统理论学习。在开展指导的过程中,他们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对学生提出的职业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3 社会外部环境因素不够优化

首先政府没有提供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缺乏专门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其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和社会的合作较少,有些学生虽然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实践的场所,使课堂教学、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脱节,职业生涯规划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没有操作性。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开展得过程中需要各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有效开展的路径。

3.1 大学生应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行动

大学生应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方向有较清楚地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兴趣、职业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才能对自己有较清楚地定位,形成正确的职业规划。从而在生活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能力的培养。

3.2 建立健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及辅助体系

高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给予一定学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全程武分阶段逐步开展教学,使之具有系统性。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有不同的职业困惑,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系统,聘用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同时要有必要的辅助工具,咨询的形式多样化等。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指导的质量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关键在于专业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师资选拔。高校需要通过专、兼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形成严格的师资聘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考核。通过派遣他们到相关机构接受专业培训和参观学习,使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另外,通过过教师队伍的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

3.4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实施

首先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其次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是重要突破口。我们必须秉持一种开放、合作的态度,充分地利用、开发广泛的社会资源。

4 结语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6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了很大关注和重视, 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就业工作都开始进行新探索,同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因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2]。

1.高校就业指导学科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就业指导学科内容设置非常零散,对学生的指导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科学、完整、统一的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就业指导单纯指向毕业生进行设置, 很多高校开设在大四,很多毕业生忙于找工作、毕业相关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听的人并不多,就业指导课成了形式主义。近几年,大部分高校开始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同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就业指导的系统性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引入就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全面了解自己,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很好有效地融合,各自相对独立,在衔接上不是特别好。

2.大学生就业指导目标设置问题

目标是人前进的方向,当一个人设置了愿景后,就有了前进动力,每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目标设置非常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进行就业, 但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置存在很大问题, 大部门就业指导课的老师都是机械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实施填鸭式教学,不真正了解学生所需,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分歧, 教师和学生都把高校的就业率作为唯一目标,重视短期行为,毕业生对自己没有很好地认识,盲目就业,对自己的个人潜力和对未来发展没有很好地认识, 导致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 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浮躁, 毕业生抱怨没有合适的工作, 形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找不到的两难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遵循的原则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个长期目标, 从学生入校就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对于就业来说,什么时候指导都“不早”,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 程化原则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全程过程, 不是阶段性、临时性的一项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要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对其进行适合的指导。如学生入校后,大学一年级期间就对其进行兴趣分析, 让其真正了解自己的最真实兴趣;对性格进行分析, 了解自己的性格与什么样的工作相匹配,根据自身兴趣和性格培养自己的技能,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明确自己的目标,进行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价值取向,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选择适合自己价值观的企业, 对学生进行就业心态教育,帮助其了解就业信息,为其就业准备,在大四的时候给其讲授当年就业政策,结合学生自身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全 面化原则

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 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化讲解,学生必定是一张白纸,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进入大学,一切都非常陌生, 社会就业压力让他们对大学的憧憬变成对毕业的恐惧,这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其全方面了解就业,消除对就业的恐惧,真正让就业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全 员化原则

目前各高校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大学生 就业只是 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就业指导中心发布就业信 息、就业招 聘会、专场 就业讲座 等 ,这些现在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全员化的就业主要指动员高校全体教职工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真正把大学生的就业落到实处, 高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重视就业工作,让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目前来说,各高校都在竞争生源,而就业质量直接关系高校长远发展,同时影响教师自身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全员化的事情, 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行业方面的就业讲解,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有更贴切的了解,学生受到的效果会更好。

4.个 体性原则

所谓个体性原则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利用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激发学生自身潜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真正找到自己的目标,给他们设立愿景,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接受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寻找,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提高,变被动的“等、靠、要”求职心理为主动的“学、追、求”求职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各高校都在探索的,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构建适合的就业指导体系对高校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高校大学生就业关系国家的稳定发展,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真正落到实处是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各高校应开始职业测评系统和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通过辩论会、座谈会、专业讲座、社会实践、专家论坛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克服错误的择业观念,就业过程中要从长远发展看,不要只看当前利益得失,客观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学生提供全方面指导,了解学生的求职心理,对其进行分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责任观念及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克服盲目的从众、攀比、自卑、自负等心理,帮助毕业生调整好心态,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正确面对工作,培养起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品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建设

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学校一个模板,在对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各有各的特色。因重视程度问题, 各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随意性很大,尤其在理论和实际过程中脱离行业非常远。要求编写有针对性的统一校内教材,结合学校专业实际使内容具有针对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扩大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对象,让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整个教育过程, 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学科体系,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给学生开设适合的就业指导。如在大学一年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什么样的职业相匹配,帮助其了解就业的基本情况;大学二年级,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技能的需求,了解自身专长,帮助学生培养自身技能;大学三年级,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雇主需求,进行职业心态训练,辅导学生求职信和简历制作,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组织一些模拟招聘会,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体验就业市场;大学四年级,给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和就业渠道, 辅导学生面试的技巧等; 在学生毕业后,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就业指导。

3.对就业指导目标进行设置

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就是让学生找到工作, 而是让学生明白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学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个不同类型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如国企需要“又红又专”的学生,党员、三好学生、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等会受到国企的青睐;民企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外企更注重学生的执行力,等等。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良好沟通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组织能力等,锻炼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与受挫能力,让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7

以笔者所在石油高校为例, 因为石油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石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就面临很大挑战。当前石油价格低迷, 对于整个石油行业来讲, 无疑迎来了寒冬, 斯伦贝谢、壳牌、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开始瘦身,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也纷纷开始收紧上游投资。随之而来的勘探、钻井、开发等石油相关业务大大缩水, 整个石油产业链都不太景气。行业的不景气必然导致石油行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因而石油类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有所大幅度增加。现阶段如何做好石油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显得迫切又必要。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

(一) 行业发展影响就业环境

行业市场景气, 岗位需求多, 大学生就业机会就会增多, 相应的就业竞争力减小, 对行业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单一, 相应的就业困难群体就少。反而, 行业不景气, 减少市场需求,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 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相应增多。除此之外,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就业岗位对于性别有着特殊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 也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增加。

(二) 高校培养与市场脱节

近年来, 高校扩招, 造成毕业生人数激增,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 在大学生就业客观环境上, 造成就业困难。基础性学科就业面相对宽泛, 而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就业面过窄, 容易受到行业发展的限制。行业发展好, 高校根据市场需求, 会对相应的行业性专业进行大规模扩招, 容易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另外, 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等培养环节难以跟上行业性的市场发展, 容易造成培养脱节。在一定程度上, 出现单位缺少人才,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局面。此外,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够, 职业指导的宽度和深度不够, 造成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不能全面适应市场需求。

(三) 学生主观劣势造成就业困难

由于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主观因素, 造成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较弱而就业困难。

1. 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一项由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还存在较大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 对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 单位意见与学生评价差异相当大。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用人单位突出的感觉是, 大学生最缺乏实干精神、综合素质和人际沟通。缺乏综合素质与学生自身认识和经历有关。部分学生因在求学期间, 没有积极参加比赛、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类素质提升活动, 缺乏历练;或因自己成长环境, 性格内向, 不能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 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部分学生没有珍惜大学资源, 除了应付最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外, 不主动珍惜在校的知识拓展机会。各种学生主观原因, 造成学生到了求职季, 不能展现良好的素质形象, 给企业造成综合素质不高的印象, 导致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

2. 学习成绩差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大学生在求职中, 就业单位一般会要求学生提供成绩单, 一方面展示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体现。有的学生或因来自教育相对落后地区, 或因在中学阶段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督促下学习等各种因素而导致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方法, 造成学习吃力;有的学生或因沉迷网络游戏, 或因恋爱分散精力, 或因不能平衡学习和社团活动等各种学习态度不端正因素造成学习吃力, 导致学习成绩差, 甚至造成挂科现象。学习成绩差, 专业技能差的学生就业困难相对要大。

3. 性别差异导致就业竞争优势薄弱。

当今社会, 大部分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尤其是在工程类就业市场, 在同等条件下女生往往不如男生好就业。特别是一些现场类的工作岗位会有不要女生的潜规则。另一方面, 女生就业后, 很快要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角色的转变, 事业心和技能成长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由于性别差异会导致女生就业优势薄弱。

4. 就业观念落后造成竞争压力大。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影响, 不能从个人兴趣专长等方面长远规划职业发展,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去向相对集中, 笔者对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某能源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就业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 选择待遇较高且工作岗位比较稳定的大型国企、国家事业单位的学生占到56.91%和11.98%, 待遇较高的外企占8.06%, 而选择自主创业和私企的大学生占了少数均占4%左右。因此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存在偏差, 在一定程度成, 造成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对策

(一) 加强就业形式与政策的分析指导

1. 国家就业形势政策分析。

当前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国家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生村官计划, 大学生入伍政策, 大学生“两项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这些政策应结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进行分析宣讲, 让学生提前做好规划, 提前做好基层就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此外, 国家就业形式政策宣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宣讲过程中要加强教育引导, 结合基层就业中的成功典型, 积极引导学生在基层就业, 从学生长远职业发展出发, 引导学生愿意在基层就业。

2. 行业形势政策分析。

大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行业政策、分析社会经济形态等社会以及行业信息, 学校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培训和教育也不够。因此, 学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分析指导, 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动态, 主动对自己职业发展有规划。避免因行业发生大规模动态而措手不及。笔者所在的能源学校建设了一些微信公共平台, 对当前主媒上的行业分析进行转发, 但是在学校层面上深刻分析行业形势, 并采取的积极应对还不够。当前石油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石油价格下跌, 石油行业亏损严重, 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开始进行分流, 这些行业变革对石油主干类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学生应对行业变化带来的就业形式变化没有积极反馈。

(二) 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就业格局

1.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严峻的就业形式下, 不仅需要社会、学校为学生创造就业机遇, 更需要学生自己转变就业观念, 自己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当前石油行业低迷, 石油类主干专业就需要及时调整就业去向, 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 降低择业门槛, 向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心理, 主动了解市场需求, 积极应聘中小型企业, 并主动应聘行业外工作岗位。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背景下, 对就业困难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2. 努力改变就业格局。

升学、出国作为提高就业层次的重要途径, 能有效改变就业格局, 尤其是针对行业性强的专业。笔者所在的能源专业, 每年升学率在30%左右, 出国率不到10%。引导学生把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有机结合, 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或者出国留学, 提升专业能力。对于高校, 应积极引导行业性专业大学生,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拘泥于所学专业, 尤其要引导学生提高基础学科的应用能力。通过开设选修课和实践课, 加强学生思想、心理等内在素质方面的提升。工科类女生作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部分, 不少同学就通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自身努力顺利考取公务员, 解决了就业困难。

(三)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要切合市场需求。一方面, 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各种素质提升平台, 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不能片面看重成绩、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学业能力, 要引导并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例如, 通过举办辩论赛、英语话剧、学生讲堂等活动,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利用报刊、学生媒体、读书写作比赛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举办文体等集体活动,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此外, 大学生实习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政府企业的积极配合, 高校要切实做好专业实习实践安排,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积累实践经验。

(四) 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目前高校提供的职业指导主要侧重求职面试、面试礼仪、简历制作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完整的职业指导应该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目前一般人们把职业指导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 也有人等同于职业规划。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是学生获取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 高校应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并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通过建立就业困难大学生数据库、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培训、开展专业的职业指导咨询、加强校企合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组织求职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岗位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以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在保障专业指导队伍数量的前提下, 加大培训提升水平, 优化课程资源, 完善指导体系, 增加侧重行业特点, 针对性的建设不同行业的职业指导体系。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由多重因素形成,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健康, 也关系到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关系到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 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家庭、学生共同努力。

摘要:行业发展不仅影响专业发展, 也大大影响相应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行业前景不景气容易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基于此, 探析行业性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指导对策。

关键词:行业性,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黄一岚, 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群体[J].教育评论, 2013 (2) :70.

[2]卢玲.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 :102.

[3]常敏.工科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 (1) :126.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8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 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有了较大的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教育的结合还不紧密, 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良性发展

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作用的发挥, 总体上形成了良性发展的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把思想教育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 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在机构人员上有所加强, 在经费和硬件的投入上有所增加, 在内容上逐步由过去单纯的应用性指导过渡到把就业观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需要,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不仅满足社会的需要, 更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在思想教育中, 能将大目标、大口号细而化之, 融入到发现、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各种实际需要中去。三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形式有新发展, 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逐步改变过去单一说教方式, 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和择业取向, 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营造良好的氛围。

2.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实效性欠缺, 部分大学生在面临择业这一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时, 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这使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感到空洞乏味, 更别说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三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思想教育的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但具体到就业指导课教育中时, 应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渠道和方式日益信息化、科技化的方法较陈旧。四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不健全、总体素质偏低,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存在队伍缺乏整体规划、措施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和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五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较为滞后, 所谓滞后是指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迟缓, 处于被动应付、消极防范的状态。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1) 两种“代替论”观念的不良影响。当前高校深受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普遍受两种观念的惯性影响。一是部分高校仍停留在以思想教育代替就业指导课上, 认为只要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二是以就业指导课代替思想教育, 忽视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教育虽有很多共性, 但在工作目标和性质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 有其自己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工作目的。简单代替论必然会造成思想教育在参与就业指导课的教育时, 忽略学生基本需求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导致思想教育滞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的热情和素质不高等问题。

(2)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实践探索不够。就业指导课在我国高校, 是伴随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的统包统分向市场经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才兴起的。近年来人们也认识到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 但就业指导课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教育的因素等实践操作问题, 大多数学校还正处在探索中, 实践经验积累少, 不能为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作用充分发挥提供具体操作指导。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紧密结合的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 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存在着内容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理论研究不够。对就业指导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 尤其是关于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的研究更是贫乏, 不能有效地指导学校思想教育将注意力、着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近年来, 高校就业指导课压力加重, 已有学者将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教育结合之事提到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 但具体如何结合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少, 加上缺少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实践,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就更少。由此出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机制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对策探讨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正确认识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既是思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又是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先要坚持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首要地位,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和开拓创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 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树立思想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 转变观念, 把工作职能定位在“三个服务”上, 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2. 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 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教育理念, 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要加强国情和就业形势教育, 使学生明确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提高其配合意识、参与意识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要加强择业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风险观、就业竞争观, 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 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树立职业平等意识, 在就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并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加强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化专业学习, 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

3.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方法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 要继承传统的基本方法, 更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注意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善于抓住时机, 确保教育效果。二是日常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 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 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消除可能出现的偏差。三是榜样教育与岗位实习相结合, 从不同角度教育学生,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提高素质, 结合实际调整就业目标。四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要加强联系与合作, 广泛收集信息, 形成三方合力联动,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五是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要不断开发思想教育载体, 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增强思想教育吸引力。

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建立专兼职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由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干部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基本队伍, 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 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的素质, 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教育、又懂就业指导课的队伍, 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提高政策水平, 熟悉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 深刻领会当前就业政策的精神实质, 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疏通工作, 并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用好就业政策,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要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理论学习, 掌握大学生就业管理业务、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大学生就业专业基础知识等, 努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预测能力, 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更深入、更有效。

5.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由于当前把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 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 还需要更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课理论研究者和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更加深入地研究就业指导课的规律、思想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规律。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理论成果, 结合中国国情和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 努力探索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和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思路、新方法, 逐步拓宽思想教育的研究领域。

摘要:在当前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层次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更为迫切。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 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育内容、方法、队伍建设、实践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课,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思想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9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该问题的出现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就高校而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侧重于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业指导内在价值功能的缺失引发了相应的消极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此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举措。

1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和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只有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才能准确地选择择业目标,积极进行择业准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大学生的思想也深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随之大学生的思想也日趋多元化,而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尚未定型阶段,是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之某些消极思想也开始影响并逐渐渗入到大学生的价值世界之中。面对这种多元化意识文化的形势、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使他们面临困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在择业和就业时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1.2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当今社会在不良社会风气和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易导致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的出现。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中主要表现为在择业时把功利性目的放在首位、在就业时过分重视个人发展而从未考虑过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在工作中频繁跳槽等等。这些缺乏职业道德现象的出现必然制约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转变不良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1.3 有益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1]。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日益增强,导致就业心理问题逐年增多。高校要想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加以引导和调节,清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环境适应力,指引大学生合理自我定位,确立适合自身和外界环境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过硬的心理基础,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能够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社会需求的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内在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和自我,树立适合社会需求的择业就业观。

2.1 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道德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交流。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必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营造以家庭教育为基石、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育人氛围。其次,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在内容上应和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以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新的育人理念;在手段上采取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等方式,让思想政治工作进班级、进社团、进网络等,促进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2 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首先,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保证就业指导人员的合理配备。就业指导机构从总体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部署,同时监督各系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展,各系部根据本专业特点有组织地开展就业指导。另外,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实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保证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从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教育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初始就应渗透就业教育的内容,进而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首先,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综合素质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培养与其职业目标相对应地综合素质。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熔铸在就业指导工作之中。把涉及到大学生切实利益的就业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并树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意识,针对个性特征、能力特长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类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改善学习条件,加强就业服务指导。[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结构上需具备跨专业的特征。高校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优势补充到就业指导专业队伍之中。在职责分配上,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主要由“两课”教师担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大方面的思想问题主要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给予指导。大学生日常性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主要由辅导员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负责指导,及时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将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就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政治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开展校内外的招聘活动等。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和职业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就业目标。组织成功就业创业大学生进行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进而对就业创业进行思考。以此为基础,和全校师生员工共筑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和内在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准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惠卿,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102-105.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10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双微”平台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2015jyxm491)。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8-02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普通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基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估,掌握求职的技巧和策略,为能顺利就业或创业提供指导。

目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逐步覆盖各个高职院校,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向所有专业学生开放。但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运用、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利用高职院校的实情,积极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独具高职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已然成为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系统性的公共课程,应该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职业能力与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欠缺规范化和系统性,仅仅停留在“阶段式”的指导层面。多数院校仅在第四学期即毕业实习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仅从理论上灌输就业形势如何严峻或者简单开设几场就业讲座草草了事,单纯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缺少对就业主体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度思考,将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割裂开来,忽视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入学初期,应向学生传输职业意识,使之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其次进行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最后解读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求职技巧的运用。针对毕业班学生,还应加强就业心理的疏导和就业权益保护的教育。这样分阶段、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更贴合学生的需求,更具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应根据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及学生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安排课程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堂上仅以理论传输为主,过于强调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多数涉及政策法规的宣讲及求职技巧的指导,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发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仅仅笼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但是,目前的高职就业指导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或者讲座式的大班单向授课方式,教师掌握着预设的课堂节奏,单向传递教学信息。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互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前提下,并要涉猎社会学、人力资源、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建设一支人员充足、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非常必要。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通常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由分管学生事务的领导、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受个人专业及工作岗位的限制,而且并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缺少专业的教学技巧,无法准确捕捉就业市场的信息,无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更谈不上专业化的指导。

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完善就业机制,构建有职业特色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全程化、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涵盖大学学习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各个因素,在遵循国家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同时,建立适合的课程教学大纲。另外,授课教师也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一新生,着重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大二学生,应培养其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锻炼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夯实基础。针对毕业班学生,应强化就业形势的解读,对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维权等方面也要加强指导。此外,就业心理的调适也不容忽视,任课教师应增加课堂互动,多与学生交流求职信息,排解求职困惑,使学生直面就业,树立信心。这样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框架系统,既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也符合学生的求职需求。

(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理实结合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视频短片、典型案例、图文资料等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模拟面试考场,让学生提前感受求职环境。也可邀请各行业成功校友回校开设专题讲座,分享成功创业的经验。另外,也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参与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真实感受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实践锻炼中发现不足,提高自我。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课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达到提高求职技能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不清晰,认为可有可无,毫无学习兴趣。任课教师应该在运用讲授法的同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收集成功校友在就业和创业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习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身临其境”比起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更具有说服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面试的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环节如果仅凭嘴上说教,学生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教师应该创设模拟的面试环境,学生扮演求职者,教师和学生代表担任面试官,根据考核的标准给予每位面试者打分。面试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面试者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样的“实战演习”,让学生得到了求职面试的双重认知和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简单易于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成功求职的概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随着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任课教师匮乏已然成为制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障碍。要想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化水平强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涵盖面广,师资队伍里既要有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分管领导、专职辅导员,高职院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邀请行业学者、成功校友、人力资源主管作为兼职教师,弥补专业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的效果。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授课教师“走出去”,进行校内外培训及研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最后,尝试推行任课教师职业资格认证,鼓励支持教师们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专业化水平。

三、结语

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在高职学生求职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2-08-18)[2015-12-20].http://news.timedg.com/2012-08/18/11661210.shtml.

[2]刘晓波,张志建,郭江平.大学生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6-30.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4]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20.

[5]王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14-18.

作者简介: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 篇11

一、CDIO理念与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碰撞融合

针对2009年国际国内特殊的就业环境, 我校试图将CDIO模式下的创新理念引入电子类专业应届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之中。

首先,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 突破传统的讲授方式, 首次采用模拟教学, 变刻板、抽象为生动、形象, 将就业指导课程由以往的理论课变为实践课。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大多采用老师讲授的教学方式, 而这一方式往往更注重理论, 容易与实践脱节, 针对这一情况, 我校在电子类专业应届毕业生中率先采用了“模拟教学”的教学方式, 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一场场具体的“招聘会”中充分地揣摩各种求职的技巧, 充分地领会各种求职的知识, 更充分地体会求职的不易。正是这种情景式的教学方式让应届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求职知识, 在模拟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将求职知识吸收纳入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中, 对求职更有了直观真切的认识, 这对他们将来的求职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其次, 将“就业指导”概念纵向拓展到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 就业指导不仅仅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 而是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将其贯穿到就业的始终。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 采用课堂教学为主, 且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 它往往受学时的限制只能开展一小段时间, 针对大学生择业的时间特性, 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展, 而大学生真正开始择业的时间实际是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 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在真正求职的那一段时间实际上无法得到任何的“指导”。在CDIO模式的探索之下, 就业指导课程的这一缺陷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了能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学院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进行了无限制的拓展, 使其贯穿毕业生求职的始终。同时,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求职理念及方向, “就业指导”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专业的咨询指导, 并开通了相应的网络服务, 适应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特性, 也适应当前大学生普遍运用网络的特性。这无疑使“就业指导”作为“指导”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而且使其“指导”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指导”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再次,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 拓展“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 大量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理念。众所周知, 就业指导大多数时候仅仅为个人的求职服务, 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则对个人的求职乃至择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职业生涯中, 求职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 仅仅是跨出的第一步,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就业指导中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解决大学生的求职问题, 甚至能帮助大学生确定求职的下一阶段“职业生涯”的意向以及职业走向。职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更是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的体现, 伴随着人的一生, 因此, 好的职业规划可以使大学生终身受用, 而好的职业规划又需要职业规划师的辅导与建议, 需要由他们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身的职业取向。我校在09届低电子类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 广泛地采用讲座的形式、一对一咨询的形式进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确定职业取向, 使电子类毕业生的求职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正是CDIO理念与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碰撞与融合, 使得2009届电子类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仍保持着较为乐观的就业情况, 并呈现出自身的态势特点。

二、我校电子类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优势与劣势

在引入CDIO理念之后, 我校电子类专业应届毕业生较之往届毕业生以及其他专业毕业生而言明显呈现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 优势

1.学习能力较强。

由于电子类专业一直以来均是传统热门专业, 因而在我校招生时其分数高于其他专业。据近五年统计数据表明, 我校电子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省控线。由于基础较好, 因而被筛选出的这一部分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竞争能力。而经过大学教育, 其中的大部分学生完全具备了电子类执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毕业后, 完全能胜任电子工程师基本工作。

2.实践操作能力较强。

由于引入CDIO理念, 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进一步培养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 为电子类专业学生配备了多个开放实验室, 建立了学生电子爱好兴趣小组, 以专业老师为其导师,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其次, 我校还与校外多个电子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大学生假期实践提供专业基地;再次, 我校与知名电子企业合作开设创新实验班, 实行“3+1”模式, 即在校学习三年, 大四最后一年在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创新实验班的授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 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强调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创新性。在这样的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之下, 我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高, 其接受新知识, 转化知识的能力较强。

3.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 实践经验丰富。

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之下, 我校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营造良好的实践动手氛围, 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联系了全国范围内的多家电子公司、防雷公司以及各省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作为我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固定实习基地。这使得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在暑期能有机会进行本专业相关的实习, 这为他们了解社会需求, 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也成为我校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较之其他学校同等专业的优势之一。

当然, 我校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 也相应存在着一定的劣势。

(二) 劣势

1.缺乏“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电子类学生在专业分属中属于工科, 他们均为高中理科学生升入大学, 缺乏在文学、经济、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加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更多的注重本专业的专业学习, 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进而在职场生涯中因不符合社会普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而受到诸多限制。

2.择业心理负担较重。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而国内由于2009年较之2008年新增毕业生较多, 而工作岗位更为缺乏。在这样的形式之下, 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均存在较重的择业心理负担。其中一部分学生将这种负担化为动力, 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一部分学生则在这样的心理负担之下逐渐走向了心理自卑这样一种怪圈, 极度的缺乏自信, 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求职与择业。

3.创业意志薄弱。

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环境的相对优越使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对于艰辛与挫折普遍难以承受。同时, 由于忽略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 使得他们能力片面, 缺乏自信心。在这样双重因素的影响之下,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们创业意志的薄弱。

三、我校电子类专业应届毕业生2009年就业规律

综合我校电子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的经历与结果, 现将其就业时间与就业率以及就业几率作如下规整, 以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

(一) 就业时间与就业率分布

1.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 电子类毕业生签约率约25%, 签约单位80%为电子类相关的国际国内大中型企业, 20%为省市各级气象部门。

2.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 电子类毕业生签约率新增约40%, 签约单位60%为基层气象部门, 25%为电子类相关的小型企业, 15%为非专业相关单位。

3.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 电子类毕业生签约率再次新增约30%, 其中15%为电子类相关专业, 50%为电子类非相关单位, 35%为自主创业。

4.截止到2009年9月, 我校电子类毕业生签约率约为毕业人数的95%, 其中电子类相关大中型企业占据20%, 省市各级气象部门占据5%, 县级及以下基层气象部门占据25%, 电子类相关的小型企业占据20%, 非相关专业就业占据11%, 自主创业占据11%, 考研率8%。

(二) 就业规律

就整个就业情况而言, 其中不乏规律可循:

1.第一批次签约学生中, 70%成绩优异且动手能力强, 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各级电子设计大赛以及相关大赛中获奖, 有相关的电子设计实践经验。剩余30%则为学校、学院及班级各级学生干部, 这部分学生学生成绩普遍为中等或中等偏上, 但自身综合素质极为优良, 性格开朗, 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着极佳的表现。

2.第二批次签约学生中, 80%为成绩中等表现中等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普遍签约为中小型电子类相关企事业单位。

另外尚有20%为成绩较差但其他能力较强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签约单位一般为非电子类相关单位, 大多从事营销、策划、文案、接待等工作。

3.第三批次签约学生中, 15%为成绩较好, 但性格内向, 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社会经验, 存在人际交往的一定障碍的学生。他们最终仍签约电子类相关企业。而剩余的15%自主创业学生则为成绩较差, 但性格开朗, 人际交往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 是平时在校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学生。

综上所述, 我校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之下就业情况尚算良好, 早期签约电子类专业相关单位比例较高, 但随着供需的变化, 晚期电子类相关专业呈降低走向, 而签约气象部门及其他单位则随着择业时间的推进而逐渐提升。

世界金融危机虽来势汹汹, 但我校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 将之视为挑战也是机遇, 较为平稳的度过了就业形势严峻的一年, 在就业方面呈现出自身的优势。纵观这样的态势分析, 启示着我们进一步深化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植入, 完善CDIO模式,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改进, 进一步提高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进一步拓展电子类大学生创业空间;提升创业教育的比重, 将之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 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同时, 通过大量的场景模拟与实践, 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及经济形势, 全面了解自我专长与能力, 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择业, 并进行充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进入了严冬, 受这样的外部大环境所影响的2009届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各高校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 我校在电子类毕业生中适时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在CDIO模式的探索之下, 2009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本文拟就此作一简单的态势分析, 总结其规律, 并以此为依据, 提出建议, 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电子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态势分析,电子类专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周红萍, 高晓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报, 2008, (02) .

上一篇:农村健康下一篇:街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