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生(共12篇)
服务学生 篇1
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以学生为根本, 全面服务学生的成才成长。随着“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的不断提倡, 以“服务学生”理念为指导, 建立学生工作服务机制, 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树立“服务学生”理念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工作方式转变的题中之义
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我们, 学生工作应该提倡“管理-服务-发展”的发展模式, 必须从教育、管理逐渐过渡到服务, 只有注重服务, 才能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欧美国家学生工作的内涵包括“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两个方面, 借鉴这一先进经验,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服务学生为手段, 树立服务理念, 拓展服务路径, 提升服务质量, 以切实有效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当前高校转变学生工作方式的主要目标。
(二) 高校解决学生工作困境的必然路径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工作, 面临着种种现实困境。学风建设状况欠佳, 很多高校在学风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不适应专业环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 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社会、现在和将来的现象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高校扩招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贫困生价值观错位、学习热情不高、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 并引发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种种现实困境对学生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想解决现实困境, 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及时、适时树立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 改变工作方式, 以有效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服务学生”理念的内涵
理念是对未来深刻分析和科学预见的理性思维, 对未来行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引性。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 树立服务理念, 是建立服务工作机制的重要前提, 也是确保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并始终以其为指引, 全力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好务。
何为“服务学生”的理念?服务学生, 即指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群体, 在工作过程之中, 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做为出发点, 始终建立“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重点, 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服务理念, 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 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构建系统的服务体系, 努力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队伍, 来规范管理和服务青年学生。将“服务学生”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 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 强化思想道德引导服务
陶行知曾说,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引导大学生学做真人, 是大学的重要职责, 高校学生工作者, 不但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正确求学, 更要引导其如何做人。做好此项工作, 关键要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有效引导。因此, 构建学生工作服务机制, 首先要做好思想道德引导服务。
思想道德引导, 不但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全面发展,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各项技能和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 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祖国和社会发展大业之中, 以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在社会和祖国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引导服务, 是构建学生工作服务机制的首要路径选择。团学活动要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主体, 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两翼, 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 全力做好道德引导服务。主题教育活动要注重“正能量”主题提炼和氛围营造, 引导大学生思辨青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要走出学校, 在实践开展中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基层的意识;社会公益活动要注重培育学生关爱他人与社会、无私奉献与服务意识。
(二) 重视日常学习指导服务
学习仍是大学的主旋律, 学生工作者必须抓好这一核心主题, 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指导服务。不但要及时指导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 让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协同多方力量, 加强良好学风建设, 营造浓厚学风氛围, 以优良学风体系服务大学生日常学习。
构建日常学习指导服务体系,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抓好新生转型教育,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和熟悉大学学习方法;开展学科专业导航, 促使学生坚定专业思想, 学会专业学习方法, 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广泛开展学业帮辅活动, 学校招聘学业优秀生, 一对一、一对多辅导学习困难生;常态化开展学业讲座,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习兴趣;定期举办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 分享学习成果, 确定学习标杆, 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以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切实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好务、护好航。
建立完善的心理预警服务机制, 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心理体验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老师, 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 及时发现和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和就业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服务。
(四) 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衡量与检验学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学生工作者既要完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构, 又要积极探索新型就业工作机制与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联合多方力量培养学生新型就业创业理念, 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建立就业与实训基地, 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支撑;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 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与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念, 培养其“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 端正就业观念,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发展、到西部发展,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探索新型就业工作方法, 开展历届毕业生校友跟踪调查活动, 注重挖掘先进典型, 以确保就业创业指导意见的针对性,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 拓展就业市场, 利用网络、手机信息等新型平台, 为在校生提供全面的就业创业信息;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邀请优秀企业代表、毕业生代表开展就业创业讲座或座谈会,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或报纸宣传先进就业创业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与带动学生, 培养其就业创业能力。
(五) 强化贫困生资助服务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 决定着学生工作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高校学生工作要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指导, 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不断完善资助政策, 以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首先, 多方筹措资助经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经费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 广开筹措渠道, 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学费减免、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金在内的助学体系。其次, 加大资助工作监管力度。完善贫困生资金发放制度, 加大资助工作程序的监管力度, 以杜绝舞弊现象, 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第三, 健全勤工助学制度。不断增设学校勤工助学岗位, 及时发布学校勤工助学信息, 鼓励贫困生勤工助学, 自食其力, 让其在岗位中增强能力、实现价值, 以济困助学来服务与帮助经济困难生全面发展。
高校服务学生是全方位的, 服务学生的内涵也是丰富而深刻的。以“服务学生”理念为指导,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机制,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在思想道德引导、日常学习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贫困生资助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 着力建构与完善服务机制, 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进, 陈万茂.学生服务理念新探[J].当代青年研究, 2010.7
[2]陈登平.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J].西部教育参考, 2009.1
[3]王林清, 蒋怀柳.强化服务意识, 推进学生工作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23
[4]高斌, 类延旭, 方仲奇.新时期高校服务育人路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0
[5]李智栽, 李宪伦.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观念[J].改革与战略, 2007.7
服务学生 篇2
----听刘捍东书记在第23个教师节表彰会上讲话有感
科学园小学陈宾
9月9日上午,江宁区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表彰会暨创教育现代化区动员会在区教育局电教中心隆重召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本人有幸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主场会议,亲耳聆听了刘捍东书记所作《要努力打造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讲话,既倍感荣耀,也深受鼓舞。
刘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贯彻刘书记讲话精神,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我想,学校要立足于为学生发展服务,立足于为教师成长服务,立足于为创建教育现代化区服务,更新教育理念,改革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和我区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着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教师群体
刘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成为人师。人师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并着重阐述了现代人才观、教学观等等,我个人理解刘书记所阐述的人师,也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适应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需要的服务型教师。教育具有服务性,学生既是教师培养塑造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教师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是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己所能,为学生现代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做好服务。学校如何建设一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教师群体,我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观。教师服务学生发展意识的确立,必先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俯下身子看儿童,保护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新的火花,为了学生而教;同时,必先树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人才观,不以分划人,重能力、重全面发展、重特长。正如刘书记所言:“健全的人才:志向高远、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知识广泛、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社会交际、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引导教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课堂。“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等等,刘书记精辟的论述,无不体现了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教师应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服务型的教学策略,树立以学定教意识、有效教学的意识、科学的质量与发展意识,加强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合作
与共建,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实现科学的传授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密切结合,形成与构建优质教学模式。
3、引导教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德育。刘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德育工作要立足新形势,研究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特别要重视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的心灵困扰与价值冲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德育应服务于学生活动,服务于学生的人格成长与未来需要;关注学生生活与内心世界,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期待学生,让学生的心智、人格、情感都得到启迪和呵护;重视德育体验与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和多元化的评价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4、引导教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文化。教师要在各方面增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致力于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爱”。树立“成人第一、健康第一”理念,打造阳光校园,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快乐成长,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幸福乐园。加强家校沟通,服务家长,尊重家长的人格、尊重家长的选择,尊重家长的思想,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与家教工作的指导,共护孩子茁壮成长。服务社区,通过社区活动教育学生、锻炼学生,加强校内外教育合力的形成。
5、引导教师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素质。教师在服务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增强自我服务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力打造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内涵的三种基本能力:一是全身心地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活动的能力;二是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能力;三是管理与监测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学校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对实践的反思,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行为跟进。
二、着力构建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要牢固树立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意识,以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发展人为管理前提,努力创设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着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1、服务为先,营造教师成长的氛围。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教师第一”的意识,变刚性管理为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真正把教师的成长作为有效管理的重点,致力于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建设,坚持以欣赏的眼光看教师,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职业理想,引导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追寻有意义的快乐,保持教师强烈而持久的进取心,正如刘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成为人师,做到既为人师又为德范,就必须加强修养。教师要具有:追求教育成功的事业心、为社会和学生负责的责任感、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讲民主讲团结的合作精神”。这些,正是教师个人主动成长不竭的动力。
2、行为跟进,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教师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教师培养工作的成效,学校必须在组织、制度、时间、经费等方面加以保障,形成一套良好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如:成立教师培养组织,制定教师成长计划,明确培养对象与目标,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培训、教学研讨、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把鼓励、支持教师主动进取与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工作结合起来。
3、遵循规律,把握教师不同成长点。教师的成长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就期、贡献期。教师的成长与培养,应该要把握规律,突出阶段性培养重点、循序渐进、逐步发展。适应期要着眼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筑实塔基,努力促使教师尽快适应,走向规范和成熟。发展期是教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期,也是教师差异的分化期,有的会向学科带头人、名师方向发展,有的会向管理方向发展,而更多的会向优秀的学科教师群体发展。学校需要把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成长点,为教师迅速有效的成长拓展视野,广泛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用优秀的教学案例引领,用科研课题研究引领,促进教师更高层次的实现,使教师在成熟的基础上向教学能手发展。
3、立足课堂,提高教师教学的技能。刘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勇于广博吸收,要精于科学传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只有教师的成长渗透到教学这个“中心”中去,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尽快的提高,而注重教师日常课的有效性更是学校应关注的重点,学校必须大力提倡和促进教师五项基本能力的提高:读懂教材领悟课标的能力、对教材重组和二次创新的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命题制卷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同时,努力通过教研课、赛课、举办教学现场等活动,为教师创设实践磨练和跳跃进步的机会,推进教师的成长。
4、校本教研,挖掘教师成长的深度。刘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成为人师,做到既会教书又会育人,就必须学会研究,具有研究的意识能力”。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其成长的关键要素,教育科研则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要让教师在研究中促进专业精进,可以通过互动培训、专家讲座、录像观摩等途径,不断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注重以教学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中心,引导教师教师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实践,把感觉上的东西提升为理性的思考,把问题提升为课题,通过研究探求教学的真谛,改进教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科学评价,激发教师成长的潜力。刘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尽快建立评价教师业绩的新体系”。作为学校而言,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师业绩评价机制能激发、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教师的潜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如:充分发挥荣誉称号的感召力,开展各类评优活动;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作用,挖掘满足教师成就需要的激励因素;充分发挥岗位考核激励的功能,营造教师“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热情等。
三、着力打造为教育现代化服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讲话中,刘书记强调:“当前,江宁正处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关口。我们要在今年建成高质量全面小康基础上,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基础是物质,关键是制度,核心是教师,可以说,教师素质现代化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如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怎样顺应教育手段信息化、方法创新化、受众多元化的新趋势?如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刘书记在讲话中对广大教师从“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素质精湛的教学技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环境的能力、高尚的职业操守与研究的意识能力、科学公平的教师业绩评估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这既是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新阐述、新概括,也是为新阶段如何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方向。
1、学校应着力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刘书记强调教师应具有:“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思想、教育改革的思想、发展个性的思想”。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的人才观、全面质量观,具有广博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多种智能和合理的能力结构,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方法和教书育人的方法。
2、学校要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层出不穷,每个人都需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学校应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教师广博吸收,不断“充电”、终身学习,才能拥有知识与信息的“源头活水”。
3、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能力。学校要引导教师掌握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学校要切实提高现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师科学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慈爱善良之心和奉献精神、奋发进取和团结合作精神、守法遵纪和高尚的品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科学严谨 服务学生 篇3
关键词:新教材;调整;学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5
在许多一线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终于面世了。笔者仔细阅读了该教材,觉得新教材虽改编力度不是很大,但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正和调整,使新版教材更能有效体现出通俗易懂,严谨缜密等特点。笔者现就对上册内容的一些感悟与广大同行一起分享,意在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意见建议和指导。
一、知识的逻辑顺序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和认知规律
1.教材内容在前后编排顺序上的调整使知识的逻辑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教材对《物质构成的奥秘》和《自然界中的水》两单元的内容在前后顺序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可以说该调整是新版教材与旧版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原教材安排《水的组成》一课题在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之前,这在知识层次上是跳跃的,因为之所以能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应该建立在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的基础上的。并且原教材在这一课题中还出现了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也都应建立在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之上,而此时学生对元素是什么一无所知。现新版教材将分子、原子、元素等内容放在《水的组成》之前,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再如:《氧气的制取》一课中,整体的知识内容不变,但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完整内容放在本课题的最前面,使学生对制备氧气先有一个整体认识,再在此基础上学习催化剂的概念,认识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知识上循序渐进。又如在《空气》一课中,“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有氧气和氮气。后来……”这段后移到了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之后,使教材前面部分重点介绍拉瓦锡实验和如何仿照拉瓦锡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后,再来补全空气的较精确组成。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调整,但却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读来更加顺畅。
2.教材对文中内容的叙述更为严谨、缜密,更加尊重事实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①原教材中记录“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多万种”,现修正为“几千万种”,更为客观;②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改成用“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进行对比试验;③删除“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中“分子”两个字,使表述更为精准;④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改变以往将铁和硫酸铜放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为在密闭的锥形瓶中,消除了干扰;⑤水的净化一节中对“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呈浑浊,可溶性杂质则可能使其有气味或颜色”,表述准确,清晰明了,不像原来“天然水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描述不够严谨;⑥水的组成研究,科学家是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两个实验得出水的组成的,新教材在此课题中增加了氢气燃烧实验,还原了历史;⑦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更切合实际;⑧删除“熔点和沸点”、“密度”、“托盘天平的使用”等物理上已有学习的内容等等,虽都是一些小动作,但都能体现出实事求是,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内容的编写和设置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一方面,教材内容叙述更加完整,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一部分内容时增加了以氧气、水、胆矾等为实例的物理性质内容;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增加“(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实验中我们将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使初学者一看就清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中多处作了修正,明确液体药品常用倾倒法;增加讨论用量筒取液体读数时仰视或俯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明确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关注的5个注意点;列出1-18号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寻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单元小结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做到前后统一,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等等。另外还增加了如“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等让学生一看就明白的结论性语言。另一方面,教材增加了“方法导引”、“提示”、“注意”、“想一想”等栏目,给学生阅读和思考指引方向。
三、增加实验活动,学生实验进一步加强
初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级开设的,教学受到中考的影响非常严重,许多学校一年课程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由于观念陈旧、课时紧张、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被落实到了教材上,教材规定必须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共8个,上册上共有3个,分别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
四、与时俱进,更能体现化学发展的成果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图片立体感更强,清晰度更高,内容更丰富,图片的选择在体现美观和新颖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鲜明特征和体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些内容。例如:新教材元素周期表中所列元素由原来的113种调整至118种,体现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新增生活用水水费单,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增加冰箱除味剂、环保活性炭包、碳纳米管、单层石墨片、火箭升空、太阳能电池路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国际公约,“低碳”等一系列反映科技发展成果、体现社会进步的内容。
总之,新教材课程内容变动不大,在保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价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加强探究性和实用性等功能,是较为成功的一部教材。但笔者在阅读该教材时也发现有一些修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罗列出来与大家一起商讨:
1.P21页图1-30加热液体时试管下方没画出两个表示移动的箭头,但P126页图6-25(Ⅲ)中又出现箭头,前后不一致。
2.P49页图3-4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中减少了大烧杯外的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虽降低了教学要求,但缺少了排除空气中成分使酚酞变色的对比试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不够。
3.P56图3-14,图片下面的文字是“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原子质量”,但图片内容我认为无法证明这一点。
4.离子概念提到元素之前,虽在逻辑上更加合理,但讲到离子必定要讲离子符号,而此时元素符号还没学,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值得考虑。
5.P60图3-18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举例中出现了硫酸铜,是否出现得过早。
服务学生 篇4
高校需要德育工作培育思想政治品德, 不仅是为了维护日常教学秩序, 而且也是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前者表现为德育工作的保证作用, 后者表现为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高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高校的开放性, 既表现为高校生产力发展的开放性, 又表现为高校需要发展的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充斥的社会形势下, 无论高校发展到什么方位, 也无论高校需要发展到什么程度, 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总是存在的, 因而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需要也就不会消失。
服务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德育工作服务职能的现实指向。现实中的德育工作是具体的, 一方面它总是由一定的单位组织开展的, 另一方面它的对象总要归属于一定的单位。作为高校构成中的单位——师生, 它赋有对其成员进行德育工作的职责。
高校中的德育工作, 首先是以高校承担社会职责的形式服务于高校。高校对其成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 德育工作便会由大学辅导员经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导学生接受这些要求。没有具体的单位承担和展开, 德育工作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是德育工作的实际展开, 以提高归属于一定单位的教育对象的素质、进而促进单位的发展、维护单位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大学生是高校的有机构成, 大学生的存在发展决定于高校中的人即德育工作对象的能力素质和品行。德育工作既要贯彻社会的要求, 也要提出具体化的要求。
第三是德育工作以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服务单位。在一定意义上说, 德育工作在实际中承担着单位的管理职能。管理也是服务, 德育工作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对单位成员的管理来服务于单位的。当单位成员即德育工作的对象对某些社会问题和单位运行中的问题产生疑惑甚至是发生矛盾的时候, 德育工作的释疑解惑是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德育工作服务单位职能取向的现实表现。
服务于教育对象是德育工作服务职能的具体指向。在以往的社会视域和思维定势中, 人们只关注服务社会和服务教育对象所在的单位, 而往往忽略服务于对象的指向。其实, 德育工作服务职能的具体指向就是为教育对象服务。服务高校教学及服务教育对象, 高校需要的本源是个人需要的高度集合, 德育工作对象既希望别人有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 也渴望自己获得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当社会成员不需要德育工作的时候, 德育工作必然消失;教育也是一种服务, 这其中包含着德育工作也是一种服务;教育的结果是使教育对象获得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 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发展。这里的问题是, 德育工作是如何体现服务于对象的。
首先, 德育工作服务于教育对象的指向表现在, 从对象发展和需要的角度解释社会要求。解释社会要求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对象接受社会要求, 但从社会的角度和从对象的角度解释社会要求却有着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意蕴。从社会的角度解释社会要求, 只是强调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对要求的接受;而从对象的角度解释社会要求, 则是在不违背社会要求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更多地关注对象在发展中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其次, 德育工作服务于对象的指向还表现在, 对对象的发展和选择进行指导。德育工作对象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都会面临发展和选择问题, 德育工作赋有对他们进行指导的责任。帮助他们分析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尤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 在对教育对象指导方面更是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面对学生生活目标茫然的实际, 引导他们树立奋斗目标;又比如面对就业难问题, 不仅要告诉学生就业中的技巧, 更为根本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相对于解释社会要求来说, 指导的服务取向是显而易见。
第三, 德育工作服务于教育对象的指向, 也表现在解释和解决教育对象自身面对存在的问题时, 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物质和精神问题。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 篇5
过去的一年情着依恋而远走,崭新的一年在冰天雪地里走来;
回忆过去,我们不堪回首,展望未来,我们满怀希望;
今天,我们在这里诉说心语,此时,我们相聚一起共抒情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教育事业展现了篷勃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一串串不和谐的音符,一桩桩呕心的往事,如今历历在目。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创造和谐校园是每个人的共同心真心声; 望公开,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想法;
盼公正,是全体师生的强烈愿望;
曾经留下的斑斑痕迹,几多凄凉,几多沧桑。
德江,我们的故土,如今,正面临着大发展的美好机遇;
三高四铁一港口,向全县人民招手,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向人民呼唤。
面对发展,我们满怀激情
面对机遇,我们充满信心。
在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在职责里,我们要端正懒散慢的工作态度 廉洁从教,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服务学生;
把一颗火热的心无私地献给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行志士,我们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有着蜡烛和春蚕一样的奉献精神,我们不因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所影响;
我们不因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义自暴自气,调整心态,敞开胸情,用自己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歪风面前我们不能屈服,在邪气面前我们永不低头;
不听阿谀奉承的话,不做损公肥私的事;
领导,做老师心目中的领头雁,老师,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人。
过去,就让他永远过去,我们不再追寻,面对今天、明天、将来,我们该何去何重;
立足语文本位,服务学生专业 篇6
首先,“实践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基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组织活动。它侧重于“行”、侧重于“用”、侧重于直接的体验,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通过实践,广泛的综合运用知识,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密切结合,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专业学习,注重学以致用,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有较大比重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旅游专业,对实践内容较集中的课程有饭店前厅、客房和餐饮管理、计算机现代饭店管理以及导游业务等,并有增多实践课课时的趋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实践的特点,与专业学习强调实践性不谋而合,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其次,“兴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动力。
目前,大部分职校生的文化课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偏下,随着“3+2”学制的实行,生源总体质量还有下降的趋势。语文基础差,能力低是他们的通病。许多学生走进职校的大门仅仅是想学习一技之长,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如果学生被动地学习,机械地接受知识,那肯定达不到合格的要求。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法刺激他们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增强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对职校生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喜欢游戏性质的趣味语文和表演性质的情景活动,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面广,活动成效显著。专业学习是职校生的主要任务,学生目标明确,内驱力强,兴趣浓。如果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就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何况许多专业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有的专业需要极强的说话能力,如旅游、营销;有的专业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如机模、数控;有的专业需要高超的写作能力,如文秘、广告。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必要建构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的结合模式。下面提出几种主要的结合模式,并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旅游专业结合为例进行说明。
一、拓展延伸模式
拓展延伸模式,即立足教材,结合相关专业学习,冲破常规课堂教学格局,拓展延伸教学时空,作超文本探索的结合模式。在对教材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考虑专业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再创造,或改编课文,或推想情节,或填补空白,或延伸结尾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提高语文能力,促进专业学习。
准确生动的导游词写作能力,浅显易懂的口语能力是导游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针对这些要求,我们首先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让学生领悟导游词的写作技巧,掌握口语交际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洛阳诗韵》时,可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为“白马寺”“牡丹花会”“唐三彩”“龙门石窟”导游组,并要求他们上网搜集文字、图片资料等,制作幻灯片,写出导游词,在课堂上开展竞赛,最后评出最佳导游组。这既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能促进旅游专业水平的提高。
导游还要遵循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讲究交际的技巧、策略的使用。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当贾母问黛玉念了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而黛玉问姊妹们念了什么书时,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个睁眼的瞎子罢了!”此时黛玉方知说错了话,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念了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正是林黛玉察言观色,善于机智应答的表现。教师可就此组织学生去表演。通过表演,学生既可以加深对黛玉思想性格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导游应注重灵活处理能力的培养。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自行分组,组间进行现代版的邹忌与齐王对话的竞赛,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改编原文。在活动中,学生在学会揣摩语言,提高其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也理解邹忌的委婉讽谏的高超策略和技巧,懂得导游在面对游客时,除了注意灵活应对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或直言相告,或婉言否定,或借言发挥,或反言驳斥,或妙言回避,以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二、专题整合模式
专题整合模式,即围绕一个语文主题,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对搜集、调查的相关专业材料进行思考和整理,并按照一定的角度分类,通过各种方式将活动成果展示出来的结合模式。
旅游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本质特征就是游客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探奇求知,以吸取其他地域的文化。优秀的导游不仅要向游客介绍景观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要将景观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全面、准确地传达给游客,使景观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这就要求导游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浙江天台旅游景点就有许多的楹联,它们隐含着神话传说、逸闻轶事,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如国清景区的部分楹联:
山门:“古刹著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二涧,胜迹长新。”佛殿:“三度入天台,挹寒山袖,拍拾得肩,是佛是仙,追往事都成幻梦;半生充隐吏,步赤城霞,饮浣江水,一官一邑,待何年克遂皈依。”罗汉堂:“西竺如来,现六丈金身,当日驮经归上国;大阿尊者,列五百法相,何年卓锡入天台。”方丈楼:“千年古刹,永存衣钵;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中有“诗词楹联游记”章节,这些和语文学习是相统一的。可确立“天台景点楹联名人文化内涵探寻”的研究专题,以景区离家远近为原则将学生分组,学生可实地察看或上网搜索,记下景点的楹联,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准备时间为两周。最后让学生就一些感受较深的楹联交流心得,发表看法,可采用文字、图片等方式呈现。
“好酒也怕巷子深”,旅游景点也需要广告宣传。教师可以“我为景点添光彩”为专题,要求学生为熟悉的景点设计广告词,并配图配乐或利用视频展示,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广告词”等。
三、模拟体验模式
模拟体验模式,即根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现场模拟以获取体验的结合模式。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毕竟有限,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专业积淀,如入真境,体味真情,从而获得专业实践的体验,并提高语文能力。
人们常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这说明语言在导游工作中的重要,而且导游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导游面对的是同样会“说”的游客,由此可见在旅游专业中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不是通过感知就能轻松获得的,而是要在具体的活动情境(如主客双方互动状态的对话)中培养。因此,要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认知水平、专业需求相似的交际情境,在生生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中真正提高他们的口语技能。比如选取国清景区五个景点——双涧回澜、五峰环峙、雨花殿、隋塔、鱼乐国,让全班学生了解熟悉景点资料,写好导游词。全班学生模拟组成一个旅游团,学生抽签轮流扮演导游,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并模拟“五一”节游客众多拥挤,部分游客怨气冲天的情境。导游既要讲解景点导游词,也要应对部分游客责难和牢骚。这些情境基本上是学生以后工作中常常会碰到的。通过模拟,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导游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数得。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结合,有时不会局限于某一种模式,可能出现上述两种或三种模式交叉的现象。如我们学习《胡同文化》后,可由此延伸开来,结合家乡特色,开掘出“天台民居文化”主题,这便是采用拓展延伸模式。而“天台民居文化”又是一个专题,它包括古今民居的构造模式、门窗雕刻装饰、民居历史变迁、民居摆设设计、民居内的楹联,还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民居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这又采用了专题整合模式。
在建构结合模式实施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两点。首先,应与专业教师加强联系、共同促进、相互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磋商。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度高的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尝试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有时也可以借用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语文与专业综合性特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过程就是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其内容就要体现语文的特点,突出语文味,不可因为服务专业学习而上成纯粹的专业课。教师应善于分析,并能迅速抓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点。如写作训练,基础的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训练,结合专业又有企业文书、公务文书这类应用文训练。如口语交际,不仅有朗读、诵读、复述,结合专业的有接待、主持、司仪、辩论和演讲等等。如果我们用模块组合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可以灵活拆卸组装,也更能贴近专业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综合的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能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浙江省旅游局编.导游业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贺友明.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4]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服务学生 篇7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 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 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 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 档次较低;资金有限, 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 服务内容单一, 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 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 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 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 但整体来看,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 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 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 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 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 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 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 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 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 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 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 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 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 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 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 如心理健康等。
4.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 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在自愿参与的同时, 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 面对大学生群体,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 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加强居家养老意识, 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 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 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 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 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 加强教育, 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 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 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 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 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做到自主自愿, 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 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 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 如校风、教风、学风, 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 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 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 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 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 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 所以, 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 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 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 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 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 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 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 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 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 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基于这种社会现状,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 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章通过对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途径的研究, 来逐步解决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 (3)
[2].刘斐莹, 肖遥, 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5)
服务学生 篇8
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扩招、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中出现了与传统观念不适应的困境。因此,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当今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1.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对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高校学生档案具有历史性, 其在管理工作中所积累的资料和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收集和整理学生档案可以很好地体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进程, 具有宝贵的借鉴及指导意义。另外, 高校学生档案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 新生入学后建立的各种表、卡、册及时、准确地记录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 有利于学校全面、准确地掌握真实情况。因此,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依据, 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对毕业生择就业的促进意义。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学生的就业聘用与自主择业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有利于用人单位较好地挑选、考察、录用、使用人才, 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前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拓宽高校学生步入社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3.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自身权益的保障意义。
高校学生档案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有助于保障大学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毕业生就业以后有关落户、办理社会保险、转正定级、职称申报等问题都需要查阅档案, 毕业生继续升学、报考公务员也需要使用档案, 因此, 做好高校学生档案就业后的转递工作, 对于保障毕业生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群体档案意识淡薄, 档案工作边缘化现象严重。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 档案工作的范围正在从日常收集、保管和利用, 延伸到知识管理等方面。而长期以来, 部分高校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档案工作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业务经费和设备购置等难以保证。由于群体档案意识的淡薄, 档案工作被边缘化现象普遍, 大多数学生的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匮乏, 不了解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不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开展工作, 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总体上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2. 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目前出台的关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文件主要有教育部颁发并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2008年8月20日新颁发的《高校档案管理办法》, 但是其中针对学生档案的移交、归档、查阅、转递等环节的内容甚少, 造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在工作细节处理上,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在形成校内文件予以规范时无章可循, 在与其他单位移交中矛盾重重。另外, 高校往往没有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 没有必要的检查、监督、指导、考核环节, 管理体制明显不完善。
3. 管理方式传统落后, 效率有待提高。
在全国高校, 对于大学生档案的管理, 一般的做法是:大学生一入校便开始建立档案, 具体操作过程, 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查找学生的有关材料时, 只能通过人工在繁多的档案中去查找, 自然也就很不方便, 效率低也就自不待言。
4.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落后, 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多以兼职人员为主, 有些是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有些是属照顾性安排的聘余人员, 从业人员档案理论和业务能力匮乏, 而又缺少相应的培训, 为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另外, 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长为档案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受到人员编制限制的情况下, 仅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管理方式势必影响工作效率。作为兼职人员的档案管理员, 其主要业务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和熟练掌握新的管理方式, 限制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 大力宣传档案知识, 强化群体档案意识。
为了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高校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积极整合校内资源,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另外, 可采取新生入学教育课、档案管理选修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等多种形式, 加大档案知识宣传力度, 使学生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工作流程。
国家教育部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机构, 应尽快出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档案法》的精神和学生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会同国家档案局、中央组织部及相关部门, 尽快出台诸如《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之类的文件, 使学生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 制定《高校学生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及《高校学生档案整理细则》等配套规定。
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建立健全符合学生档案管理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 建立学生档案的收集、查询、借阅、转递和档案库房的安全保密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移交、归档、查阅、转递建立登记簿, 同时, 采用定期检查、适时清理、严格校对、修损补缺、去假存真等措施, 确保学生档案的完整性、全面性、真实性, 使学生档案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3. 完善传统管理模式, 加快现代化管理进程。
把建好管好纸质学生档案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 同时逐步辅以数字信息化管理, 推进高校学生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纸质档案管理是基于现实条件的必要选择, 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手段是未来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已有高校对学生档案归档、转递、投递信息查询、档案信息管理等工作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相关部门和人员可通过网络了解档案信息和档案工作情况, 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更好地服务了全校师生。
4.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由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 因此, 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稳定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队伍,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的系统培训, 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管理、心理、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素质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 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既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建设, 又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十分繁杂琐碎的工作, 但意义非凡。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重视程度低、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管理手段落后、从业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 提高思想, 统一认识, 大力宣传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依据国家规范性文件,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本着以学生为本、重视民生档案的理念,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不断总结经验, 从细微处着手, 加强研究, 改进工作, 以使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切实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洪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126-128.
[2]姚莹, 于艳茹, 刘克斌.大学生档案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 2008, (12) :11.
[3]霍雄飞.就业服务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 2010, (2) :40-41.
[4]王春莉.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档案——高校档案工作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思考[J].档案, 2010, (1) :44-45.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篇9
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 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
(一) 人格特征
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伴随着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形成的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人格不仅具有稳定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而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由于专业的差异性, 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必然有其特殊性。
艺术类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多共同的优秀品质—自信、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积极进取, 同时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的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其学习环境较为宽松, 不拘一格, 因此, 他们较崇尚个人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1
的实际需求的同时, 提倡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
现代的书籍设计市场, 注重书籍的“整体设计”, 从印刷到装订、从纸张、材料的选择到工艺都是书籍设计的重要环节, 都拥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力。学生对于书籍设计的材料及印刷工艺的了解必须走出校园, 走进市场, 建立印刷厂或印刷机构为实习基地;在减少学校经济投资的同时又能使学生现场去参观、体验, 通过与印刷工厂技师的直接沟通及指导能更好的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并掌握印刷、装订工艺及其流程, 例如纸张的选择、烫金压膜、函套的制作、UV技术等知识, 使学生通过印刷厂体验、熟悉印刷的整个生产过程和环节, 有利于学生在书籍设计中对材料、印刷的预先思考和选择, 使书籍设计课程更加完善。同时避免了学生仅仅局限、满足于电脑和直印带来的依赖与快捷而忽略了对于纸张、材料、印刷工艺以及装订形式等问题的实践和思考。
王受之先生针对国内设计专业教学问题指出:“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 学生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能够很快接受市场的挑战才是设计教育的成功。”可见为了更好的完善书籍设计教学需要, 通过工作室的构建来与市场接轨, 以团队的为单位进行工作分工, 并与社会接轨给教学带来职业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
(二) 思想能力
艺术专业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 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 重视竞争, 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 重视现实。
(三) 实践能力
艺术专业大学生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 善于求新、求异、求变, 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 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
艺术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 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 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 这并非坏事, 但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的问题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 使他们表现为情绪化突出, 遇事不冷静, 思想偏激, 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 交际能力
艺术专业大学生重视人际关系, 努力开拓交际范围, 重视社会关系的拓展, 渴望成才, 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并端正学习态度, 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努力为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们”服务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同时也必须具备很好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内涵是:它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它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
仅可以锻炼到学生敏锐的构思能力, 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 而且还训练了与客户的相处与沟通能力。一整套工作流程中锻炼与不同岗位的协作能力;同时能具备基本岗位能力之外的, 一定的创意与策划能力的职业可拓展性, 熏陶学生职业修养。
新时代下的书籍设计教学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创造新知, 真正地将书籍设计的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提高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2]章慧珍, 浅论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 科技信息, 2010, 11.[3]庞瑾, 关于书籍装帧教学中课题设计的思考[J], 美与时代, 2008.[4]梁斌, 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教文汇, 2010.[5]洪梅, 高职《书籍装帧》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
[6]易中华, 对书籍装帧设计教育中问题的思考[J], 美与时代, 2010.
具有服务意识的人, 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 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 常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首先以别人为中心, 服务别人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 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服务意识也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 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急别人之所急, 想别人之所想;为了别人满意, 不惜自我谦让、妥协甚至奉献、牺牲。但这都只是表象, 实际上, 多为别人付出的人, 往往得到的才会更多。缺乏服务意识的人, 则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的价值倾向, 把利己和利他矛盾对立起来。在这些人看来, 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 只有从别人那里偷来、抢来或者骗来, 否则, 别人不会主动为自己付出。实际上, 这常常是懒人们的哲学, 从本质上说, 这违背了人与人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规律。这种人越多, 社会就越不和谐。服务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2
作为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首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同时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将自己定位为, 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优质服务的人。这个是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延伸开来有继承也有发展, 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 得从自己的观念和行动中去摸索和实践。对于还处于青年时期的在校大学生, 他们还没有接触社会, 他们的价值观念还在不断变化中, 但是他们的心理在逐渐成熟起来, 大多都有较强的自尊心, 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拥有自己特殊的专业技能, 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同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自由的, 他们不喜欢束缚, 他们的表达更趋直接, 个性比较独特比较自我, 服务他们更要用心。通过我的观察大致总结了有以下内容:
(一) 首先对待学生要真诚。
1. 什么是真诚, 真诚就是真实诚恳, 没有一点虚假。
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呼唤真诚, 向往真诚, 崇拜真诚, 学生也是一样的心理。要真正的去关心学生, 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 如果只是想引起学生的注意, 想给学生留下印象, 我们就不可能交到许多真实、诚恳的朋友。一位真正的朋友, 不是用这种方法结交来的。因此, 我们要关心学生,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重视的, 才能让人对你感兴趣。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 他们有个性, 比较自我, 渴望得到尊重, 受到关注, 积极服务他们这个正好切合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所以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们的感受、思考模式与在乎的事, 让他们觉得像大人物一样被重视, 记得, “要让他们感到被重视”, 这就是要有服务的观念, 唯有先让学生感到被重视, 才能慢慢让你与他们平等, 相互之间才会多些分享多些真诚。对于自我意识由中学阶段的社会自我向大学阶段的精神自我转变的大学生来说, 一个彼此信任, 彼此真诚的关系才是可以稳定交流的关系, 这个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展开。
2. 真诚的具体表现是时刻为学生的利益着想。
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 作为老师会更加以高的姿态出现, 会指挥学生做一些事情, 目的是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管理任务, 但结果就是在观念上产生了不平等的现象, 你会排斥一些阻碍你任务的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你的目的是教育学生, 使学校的教育秩序有条不紊, 但有时牺牲的是学生的利益。换个角度, 你站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 你会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 但会使各个学生得到尊重从而受益。他们的主观意识, 思维想法得到了尊重, 从而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质问, 勇于提出问题, 这才是真实的表现, 这才是大学精神。作为基层的教师要多为学生的利益着想, 想他们之所想, 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 其次对待学生要有“三心”。
1. 耐心——不急不烦服务到位
在为学生提供服务时我们要做到不厌其烦, 就是对待他们提的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琐事上要有耐心。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一样,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要求, 只要在我们工作服务范围之内, 我们都必须做到耐心解答, 全力做好。虽然服务工作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 尤其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有些原则性的规定也许会给少数人的利益带来不便, 但我们要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做到以理服人、得理让人, 服务学生。
上面有谈到艺术类学生存在的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问题, 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 积极纠正某些学生的错误观念, 这虽然不是马上能见效, 但要耐心。俗话说的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当今的社会复杂多变, 可能社会上的某些诱惑使学生一时分辨不清好坏, 但最终老师的真心与耐心会感动他们, 会能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发。
2. 细心——注重细节服务无小事
在给学生提供服务时我们应做到无微不至, 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教育管理无小事, 细节决定成败, 有人会认为平时工作中的小事太简单了, 根本没有必要下大精力去做, 所以常常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例如:辅导员去检查学生宿舍的时候, 只是进去溜达一圈, 看看学生有没都在, 人齐了就走了。细心一些应该问问学生近况如何, 学习生活如何, 其实宿舍四人中都侃侃而谈, 只有一个学生闷不啃声, 其实她有些不合群, 在宿舍中也是被边缘化的, 这样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要及早发现及早开导。
在我从事辅导员工作中,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冬季来临, 学校的地理位置处于两山之间, 气候比较寒冷, 学生除了自身的保暖措施外更愿意用一些小电器来取暖, 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宿舍禁止的违章电器。学生用了是违反学校规定, 学校会没收并给与警告处分, 但机械化的操作方式会使得学生反感, 老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次我班上的一个女学生也用了, 东西被没收, 也被处分了。我批评教育她不能违反学校规定, 同时也和她好好谈了一次话, 她比较内向不爱说话, 我了解了她家境贫寒, 用的是学姐留下的电暖宝, 自身体质很差非常怕冷, 每年冬天都生冻疮, 我安抚了她的情绪, 之后我特意跑去商场给他买了非常保暖的袜子手套还有暖水袋, 还有一床棉被, 第二天递给了她, 她很感谢我, 之后她再也没有违反规定, 还积极宣传防火灾的安全知识, 我相信是我的举动温暖了她。
3. 放心——尽职尽责学生放心
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达到了要求, 真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放心。教育服务的实施始终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切从学生出发, 在完成传授知识任务的同时为学生早日踏上社会成为人才而提供各类服务。学生才会放心地把他们的“青春”交给我们打理。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科学知识中去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就是以人为本, 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时刻牢记党中央的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需求为关注焦点, 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服务意识。把服务的三心即“耐心、细心、放心”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种方式方法, 将服务行为内化成一种习惯, 持之以恒, 我们才能在今天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出优秀的“未来艺术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摘自: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翟秀军—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2007.9.p.
服务学生 篇10
一、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普及阶段发展, 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 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工作中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下降、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转变, 正确处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高校学生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体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主要体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 增加了管理学生的功能, 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实施规范和控制;90年代后期, 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高校的学生工作从教育、管理到服务功能的演变过程, 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注重“服务型”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 相应成立了如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中心之类的服务机构,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依然在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 这无疑影响到这些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 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成效, 也违背了其成立的宗旨。因此在工作中, 我们要牢固树立学生工作的“服务意识”, 切实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服务功能放在学生工作的主导地位,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好的条件,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服务职能, 丰富工作内容, 提高工作实效
1. 传统学生工作的误区。
传统的学生工作中, 学工人员把学生仅视为教育的对象, 注重教育和管理的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客观差异性。教育方式上多以灌输、说教为主, 管理方式上多以防御型、被动式为主, 工作的导向和评价往往是以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为原则, 从而形成以“问题管理”为重点的工作模式, 体制中“政府化”倾向较为明显, 学工人员都成了“保姆”、“消防员”, 又累又苦, 事倍功半, 客观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新型学生工作倡导以学生为本, 以服务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工作目标, 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工作重点, 将教育、管理、服务与发展融合为一体, 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 研究学生, 服务学生, 发展学生。尊重学生, 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能对自己负责的人, 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工作中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 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形成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成为沟通社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研究学生, 就是要全面、及时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随时掌握学生身心及行为的变化, 要知道学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学生, 就是要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融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于一体,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条件, 创新服务思路, 提高服务质量,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保护学生发展自我的要求。通过服务教育人, 通过服务感染人, 通过服务吸引人, 通过服务引导人, 通过服务发展人。发展学生, 就是要把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整合学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 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 搭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 肯定自我, 发展自我。
3. 强化服务职能, 创新工作模式, 不断丰富学生工作内涵。
教育方式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发展而在不断地改进。当前, 高校学分制的施行,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新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学生工作要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融入一系列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中, 在服务中教育学生, 在服务中管理学生, 在服务中发展学生,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 做到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寓教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工作应把学生的需求与学生主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改变那种千人一面的目标模式和整齐划一的工作观念, 尊重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注意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 让学生自己选择, 自我负责, 自我设计学习、生活及发展目标。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需要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与困难都是服务的内容, 主要包括:招生咨询服务、入学教育指导服务、思想道德引导服务、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学习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服务、经济资助服务等。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上述服务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质量必将影响到教育和管理的效果, 关系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情, 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创新工作方式, 丰富工作内容, 采取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 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三、全员参与, 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
从1999年开始, 高等学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 带来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高等教育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学生缴费上学, 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生源素质的多层次, 毕业生就业难, 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 导致学风建设难度在加大;竞争加剧, 独生子女比例递增, 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呈现强烈的个性化倾向等, 这些都使学校的学生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目前, 高校, 尤其是地方同类高校之间, 除了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外, “服务质量”也成了竞争的重要内容。要在这场高等教育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在扩招的新形势下培养出一流学生, 就要求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积极发展“服务”工作, 努力做好培养人的工作。
我国高校一贯重视“三育人”工作, 强化教育、管理、服务三大板块的育人功能, 多年来形成了“服务只是后勤部门的事”的观念, 同时也使政工干部、教师没有认识到服务学生的责任或义务;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同的概念, 认为把书教好, 把学生管好, 也就完成了服务的职责。种种因素, 使得大部分学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也从教师、政工干部那里得不到完整的教育。然而教学活动、管理行为在高校育人活动中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 教师、政工干部在这一工作中, 担任着导演的角色, 教他们对人生和学术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日常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导向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失去了这样接受教育的好机会,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我们不能把教书、管理和服务相分离, 高水平的学生服务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 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一起努力。无论是学校的教学人员、政工干部, 还是后勤工作人员, 虽然各自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应以自己的无私爱心把服务学生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以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全身心地投入, 满腔热忱地服务于学生。要树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服务”、“服务是每个教职员工的职责”的观念, 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行动和真情感染学生, 透过各方面的服务、教育和引导, 影响和激励学生自立、自律、自强,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总之, 高校开展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本, 强化服务意识, 凸显服务职能, 这是一种趋势, 也是一种必然。当然, “服务学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 其需要我们全体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为之作出不懈的奋斗。让我们一起努力, 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服务工作。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 高校学生工作面对着经济社会变革提出的新挑战, 教育改革进程加快提出的新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认清形势,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强化学生工作的服务职能, 创新工作模式、丰富工作内容, 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 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0.
[2]刘恒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6.
[3]刘恒新.以育人为根本,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新格局[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4]李平安.以人为本与学生管理[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服务学生 篇11
摘要:辅导员是一份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的伟大工作,辅导员扮演着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是大学生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向导,工作既意义深刻又充满了挑战。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辅导员应如何以“服务育人”的理念,做好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辅导员;服务育人;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52-02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到良好习惯的养成,辅导员的工作无处不在。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否定和替代的。面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新特点,辅导员工作更是一份以服务、奉献之心来给予学生以帮助的伟大工作,辅导员应如何做好“服务育人”,做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以服务学生为导向的必要性
辅导员要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到做到学生管理、教育、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并在辅导员工作中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导向”。这是由“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要解决好的最根本的问题。“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中最具体的体现。高校辅导员也应该遵循“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权利、注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该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步入95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相对于以前的大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自我主体意识增强。对待问题和事物,学生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是用于提出质疑,对不满意的服务会急于发泄,用反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容许自己丝毫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是情感丰富、内心脆弱。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情感上更加开放和丰富,他们能细腻地体验各种复杂情感的变化,大胆地用自己所期待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来观察事物。并且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比率越来越高,加之他们又缺乏社会适应教育和心理教育,使得他们内心脆弱,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例如,即便是失恋这类普遍存在的生活小事也无法承受,或是凶残报复、或是痛不欲生、或是颓废堕落、或是轻生自杀。
面对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丰富却内心脆弱的大学生,那种“棍棒式”的教育和“以管理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将难以开展。
二、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对辅导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1.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服务学生的基础。
一是做离学生最近的“暖心人”。辅导员要对学生真心关爱,全心付出。工作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我们可以从中深深的体会到: 爱和学会爱是最有效的教育。辅导员要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需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通过深入教室、宿舍、食堂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
二是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辅导员一定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对辅导员最基本的要求,辅导员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事实证明,辅导员的工作是具有很大的示范性的,在很多时候学生要从自己辅导员的身上寻找到自己行为的规范。
2.全面的知识素质是服务学生的保障。
对于新时期的辅导员,面对的是正处于成长之中的个性突出、思想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 要对学生加以指导, 辅导员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胜任。
一是正确的思想理论知识。作为辅导员一定要掌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且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紧跟时代步伐,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研究新时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规律, 以了解教育新规律,创新教育机智。
二是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一种理念,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正确的思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
3.精湛的能力素质是服务学生的动力。
一是深入学生、认知学生的能力。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辅导员只有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才能从某一方面去教育学生。辅导员只有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动态、健康状况、思想动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做到从认知学生中掌握教育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些年由于扩招和较大的社会变革,学生除了在学业上的困难之外,面临情感、人际、心理等困难的学生日益增多。作为辅导员我们既要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类实际困难,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担当起学生在校的父母和朋友。
三、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学生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学生,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想实现育人目标,对辅导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工作观念。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尽一切力量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予以帮助和引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管理者”,并且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以“灌输”的方式为主,以保证学生在学校管理的框架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势必会导致辅导员服务意识逐渐淡薄。面对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必然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观念,必须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辅导员应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全面成才。从解决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关心、教育、尊重、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力求在服务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2.真心关爱、全心付出。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要做好一名辅导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心关爱自己的学生。辅导员要真诚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需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真心对待每一名学生,真心尊重每一名学生,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在学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就要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等,从细微处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与状况,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辅导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困难给予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通过工作中的全心付出,来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辅导员要将“真心关爱、全心付出”的价值追求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在情感上主动与辅导员亲近。
3.因人施教。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向大众化,与此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情况日趋复杂,例如成绩落后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学生、违纪处分学生等,这些都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目前的情况,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针对家庭、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等,注重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式,做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方案,因人施教,并做好每位学生的服务工作。
4.平等待人、团结互助育人。
对于新时期追求独立、崇尚平等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强调和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体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他们更倾向于得到尊重的需求。作为辅导员决不能依据自己的评判标准来决定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对待学生辅导员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平等相待。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尽管辅导员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作风民主和说服教育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品质和特性,聆听并尊重学生合理的想法与可理解的行为,不应当以长者的身份来压制学生。并且,在工作中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也要做到相互支持与协作,工作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形成良好的辅导员集体。
5.充分依托网络和家长。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了广阔而快捷的服务平台。很多学生不愿意面对面与辅导员交谈,或是倾诉自己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但他们却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或者将自己在学业、生活或者情感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困惑发布到自己的空间。所以,辅导员要充分依托网络平台,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促进班级同学和专业同学的沟通交流,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并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辅导员工作中还要利用好家长这一途径,进行双向教育。借助家长对学生的了解,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其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问题时使用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避免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及不服从管理的恶果。
总之,面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新特点,辅导员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又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服务育人”为导向,在安心工作、静心做事、真心服务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好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
作者介绍:
肖银辉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就职于燕京理工学院;
服务学生 篇12
在刚进大学的新生班会上, 我让每位同学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即方便他们认识, 又便于我从中收集学生信息, 为将来的学生工作做准备。一开始的时候, 她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 对新环境、新同学充满了胆怯, 上台只小声地说了自己叫什么, 家在哪里, 然后就紧张得面红耳赤的走下讲台, 像中国多数孩子一样, 惧怕上台表现自己, 我承认当时我并没有过多的留意这个女孩。日子一天天过去, 随着军训结束, 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贫困生推荐中, 由于大一新生彼此之间还并不了解, 加之她内向的个性, 同学们也并没有推选她, 所以在贫困生的认定中她落选了。一切都一如既往的进行着, 大学生活充实而美好, 我并没有感觉到这个同学有任何的异样。直到临近期末, 班里纪律委员来告诉我:“李诗同学已经两天没有来学校上课了。”得知消息后, 我立马按之前预留的电话联系其本人, 电话那头只传来胆怯, 细微的声音道:“老师, 对不起!”, 话语中带着哭腔, 接着电话被挂断了, 情急之下, 我火速联系了她的母亲, 才得知她父亲刚检查得了喉癌, 现在在广西区医院接受化疗, 后来经过多方的寻找, 我找到了李诗的本人, 我们恳切的聊了一次, 才知道这个孩子的不易, 她来自农村, 父母都是农民, 家里一个哥哥, 一个姐姐, 哥哥还在上大学, 姐姐早年辍学, 家里主要靠父亲和姐姐打工维持生计, 去年父亲不幸检查出患了喉癌, 于是家里东拼西凑到处借钱为父亲治病, 后转到广西区医院治疗, 家里为给父亲治病, 债台高筑, 最重要的是只有母亲一个人在护理, 为了能和母亲轮班, 李同学必须经常去医院和母亲换班, 这就是她为什么最近一直旷课的原因。说着说着她又泣不成声, “本来家里也是期望我能考上好的大学, 我是个不争气的孩子, 考试的时候我由于太紧张, 只考上了一个大专的分数, 三年的努力啊, 我对不起我的家人对我的栽培……我本来不想读了, 但我爸爸非让我来不可。看着爸爸一张一张地数着辛辛苦苦凑给我的学费, 那种情景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真想狠狠地扇自己两个大耳光。现在爸爸又得了这样的病, 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再供我读书了, 我真的不想读了, 我想一直陪着爸爸……”
看着这个身体单薄的女孩, 面对家里突如其来的不幸, 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 我感觉到她的内心里藏了太多的愧疚和极大的精神压力, 我也不由得心酸起来, 在陌生的环境里, 身边没有熟悉的亲人, 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精神压力不断增大, 消极情绪不断扩大, 尤其是现在家里又发生了这样的噩耗, 孩子思想更容易走进一个死角, 最后封闭自己。我不能让她这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再蔓延下去, 要想办法让她放下思想包袱, 化压力悲伤为前进的动力, 走出自卑, 困境, 好好的把书读下去, 找到前进的希望。
我一直很认真的听着她吐露心声, 让她尽情地哭, 此时她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感情的释放, 只有压力慢慢的被释放出来, 才能进一步帮她再次树立生活的信心。她的心理压力从高中时候就积压起来, 我发现一次两次的谈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 我建议她到心理咨询室做心理放松, 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才能帮助她缓解她当前紧张的情绪, 她欣然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短信给我说, 她的精神状态已经好很多了, 她会继续努力, 谢谢老师关心帮助!
鉴于她目前的情况, 我仔细分析得出了要为她解决的三大问题:第一, 怎么样才能帮助她突破现在的自卑心理, 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第二, 面对家里突如其来的不幸, 这样的经济状况, 怎么样才能帮助她顺利的完成学业;第三, 父亲的病需要人护理, 怎么样才能给她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她两头都能兼顾。针对这三个问题我马上做出了解决方案。首先对于她自卑的心理, 我一方面带着她去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另一方面也协同她的父母共同做她的思想工作, 她的父母也很支持她继续的完成学业, 为了孩子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她重拾信心的过程中, 我一边又帮助她处理她目前的经济困境, 我上个学期有两个学生由于作弊被处分, 与之同时, 按学校的规定撤销了其助学金。在请示领导后, 我又召开班会, 和同学们说明了李诗的情况, 争得所有同学的同意, 把原来一名同学的助学金转给了李诗诗同学;另外, 我还组织同学们为李同学爱心募捐, 在我带的五个班中, 一共募捐到人民币3650元, 钱虽然不多, 可是这沉甸甸的心意一直温暖和感动着李诗诗同学。再次, 我还留意学校勤工俭学的岗位, 我推荐她到系办勤工俭学岗, 为系办服务, 这样让她感到自己并不是对家里的状况无能为力, 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减轻经济负担, 从而减轻愧疚心理, 也增强了她对学习生活的自信。以上三个方案, 足以解决她暂时的读书难问题。通过以上解决方案, 我看到了一个如今积极向上, 越发开朗, 自信的学生, 我心理由衷欣慰, 我也因此得到了工作上的肯定和赞赏!相信未来的她会变得更好。
二、工作思考和建议
在我们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 可能我们更多是注重管理育人, 虽然管理是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可是在我看来, 仅仅做好管理是不够的, 关爱服务学生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生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比揪着问题本身不放更有意义。作为辅导员, 应该关爱学生并需要敏感应对学生的各种情绪问题, 适时为他们的不良情绪找到释放的出口, 并为他们切实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 真正做到关爱学生, 并帮助他们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从而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找到支点和信心,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会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摘要:财会金融系学生李诗, 性格内向, 胆怯, 自卑, 羞于与人交往。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加之父亲去年检查得了喉癌, 家里为此债台高筑。该生对于是否继续学业的问题精神压力较大, 进校以后行为退缩, 情绪消极, 曾几度想弃学打工, 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关键词:关爱,服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蓝克.走出自卑, 走上自信.致青春[w].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 .
【服务学生】推荐阅读:
学生服务意识05-31
学生支持服务08-11
服务与学生12-21
既要服务学生,也要服务家长10-02
学生学习支持服务05-18
学生就业服务06-29
学生党员志愿服务07-22
教师如何服务于学生07-26
大学生志愿服务12-15
远程教学学生支持服务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