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机制研究

2024-10-12

作用机制研究(精选12篇)

作用机制研究 篇1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积极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资本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强烈关注,成为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自信、希望、乐观以及韧性等心理资本,从而提高个人以及组织绩效。

1 理论基础

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资本是指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内涵不断扩展,从传统资本理论(经济资本)到新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再到心理资本理论,侧重点由外在的物质层面逐渐上升到内在的心理层面,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21 世纪初,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Csikszentmihalyi认为积极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有价值的主观经验:对过去感到的幸福和满足;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对目前感到的流动和快乐。在个人层面是指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人的能力、勇气、坚持、宽恕、创造力以及天赋和智慧。Luthans把积极心理学成果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思想,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以此为理论框架,他深入研究了不同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并研究它与其他行为态度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 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模型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①自我效能感(对挑战性的工作有信心并努力完成);②乐观(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③希望(面向未来,设定目标并采取措施实现目标);④韧性(能够从逆境或挫折中恢复并坚持直至成功)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及其要素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有主效应、缓冲效应、调节效应和动态效应,即心理资本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增益作用,还是通过影响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结果变量,或者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具有调节作用,也有可能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国内最早开展心理资本与其他组织行为的关系研究是探讨员工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2.1 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影响个体心理资本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因素和组织层面因素三大方面。

2.1.1 个体因素与心理资本

一些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务、企业性质的个体其心理资本存在一定差异。就心理资本整体水平来说,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上员工高于其他年龄段员工,并且随学历的提高、工作年限的延长和职务的提升而呈上升趋势。不同企业性质的员工在希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外资或合资企业员工心理资本水平比民营和国有企业员工相对较高。也有学者认为员工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企业性质对员工心理资本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身心健康和控制点。良好的身体、平稳的心态有助于培养自信,让个体充满希望和乐观面对未来,即健康水平能影响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同时,惠青山认为控制点对心理资本的四个方面均有显著的正影响,内控型人格的员工心理资本水平比外控型人格的员工相对较高。生活经历是指企业创立者教育和家庭背景、过去的创业和管理经验以及可以利用的环境背景和支持网络。虽然研究者认为创业者生活经历会对其创业过程中的心理资本产生影响,但是其影响力大小还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

2.1.2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心理资本属于个人的心理潜能,经济因素未必会对其产生影响。Myers在分析人均收入与快乐幸福的关系时发现,收入对个人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当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消失了。因此金钱与心理资本之间存在一个影响的阈值,在这个阈值之内影响较大,超过这个阈值,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良好人际交往和家庭的和睦关系也会对心理资本产生积极影响。和谐的人际交往可以满足个体被承认与接纳的心理需求,使人变得热情、开朗,从而增强心理资本,特别是在培养个体的坚韧与希望方面。家庭中归属感的满足也会使人产生满意或幸福的积极体验,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信心。随着研究的深入,积极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不同社会文化对心理资本水平的影响。Luthans指出,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环境中,人们更看重个体心理资本的水平高低。

2.1.3 组织因素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影响心理资本的组织因素中,师徒制不仅是社会资本的来源,也能在员工中创造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的心理资本,而组织支持对员工的心理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境复杂性是指处境模棱两可、冒险和不确定性,它对下属的心理资本有显著负向影响。情境越复杂,个体面对情境的心理资本越低。Gooty等的实证研究还表明,下属对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感知是积极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2.2 心理资本的结果变量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心理资本不可以观察和测量,因此很少考虑把心理资本作为员工实际工资的一个决定因素。90年代有经济学家借鉴了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心理资本对个体实际工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他们通过分析对美国青年的两次纵向调查数据,认为心理资本通过自尊对个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而通过控制点对个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产生间接影响。组织领域内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总体及其构成都对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主动离职、工作满意度、组织犬儒主义、诚信领导等要素。

工作绩效最先作为结果变量出现在心理资本研究模型中,其与心理资本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也是模型中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心理资本对个体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心理资本整体比组成它的各维度与工作绩效相关度更高。同时,对114项研究的元分析证明,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有较强正相关(d=0.38)。组织承诺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和组织承诺呈正相关关系,甚至有可能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其中,希望、韧性对持续承诺有直接影响,乐观对其有间接影响,希望、乐观和韧性都对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有间接影响。心理资本代表了个体的动机倾向和对目标的坚持,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同时,心理资本也和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员工离职,心理资本具有很强的负向预测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利单位行为、利同事行为、人际和谐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和组织犬儒主义以及反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心理资本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与组织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也对诚信领导有积极影响。

2.3 心理资本影响其他组织行为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缓冲/调节/中介作用模型显示,心理资本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其他态度行为,其影响力大小则通过调节变量而发生改变。实证研究表明中介变量主要有组织公平、对主管的评价、工作卷入、核心自我评价、组织气候、授权、积极情绪、信任等,调节变量主要有积极投入和组织信任。组织公正和主管的评价在心理资本与组织承诺、利单位行为、利同事行为、工作满意、离职意向之间均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存在,工作卷入在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产生间接影响,组织气候的各维度在乐观与员工工作态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Avey等对341名工人的实证研究显示,授权在心理资本和离职意愿之间起完全的中介作用。Clapp-Smith等人对中西部服装零售连锁店的员工的研究发现,在群体层面信任在积极心理资本和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对132名来自不同组织和职业雇员的调查发现,心理资本和积极情绪相关,而积极情绪和犬儒主义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积极情绪中介效应显著。关于调节变量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涉及积极投入和组织信任。积极投入在下属的心理资本和个人绩效之间起部分调节作用,而组织信任在心理资本与利单位行为和工作满意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3 评价及展望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研究都刚刚起步。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已有研究分别从社会、个体和组织三个层面探讨影响心理资本个体差异的的原因,但其结论较为笼统和概括,甚至存在一些彼此矛盾的结论。其次,心理资本与态度行为变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缺乏系统研究。中介变量的研究仅仅散见于文献中,调节变量的研究相对更少,且都还未形成系统结论。最后,心理资本跨文化研究还有待于深入。中国本土化研究还没有形成公认的信效度较高的研究工具,仅仅是对四维度理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本土修订和检验。

未来研究还需要在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研究以及研究范围的拓展两个方面不断去探索,使心理资本理论能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心理资本作用机制模型中前因变量的影响需要实证研究的进一步证实,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需要加强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围尚待进一步拓展。在组织领域内,影响组织绩效的除了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主动离职、工作满意度、组织犬儒主义、诚信领导等因素外,还有诸如工作倦怠、主观幸福感等心理特征以及员工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等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结合心理资本进行实证研究,拓展心理资本的应用研究范围。

作用机制研究 篇2

企业效能监察是指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监察对象履行职责情况所进行的监察活动。即对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监察。企业效能监察主要从管理入手,围绕安全、质量、效益、效率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重点监督检查监察对象违反职责和行政法规、制度以及指令、工作程序,并造成严重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错误管理行为,以保证企业内部政令畅通,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效能监察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效能监察在企业中发挥约束和规范作用

效能监察是一种管理监察,涉及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目的是督促监察对象勤政务实,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履行好职责。通过预防性的事前监察,或者是惩戒性的事后监察,都可以对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作出评判,从而约束和规范监察对象的履职行为,既廉洁又勤政地搞好本职工作。企业效能监察对企业管理有强化作用,能实现从源头治理的效果。效能监察可以发现企业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协助企业

领导和有关部门建立、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大对落实制度的检查力度,同时加强教育,提高监察对象素质,对违章者进行惩戒,以警示他人,使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和加强。

二、效能监察对企业的增效发挥促进作用

效能监察在经营管理的效率、效益上作文章,如对工程项目和物资采购实行效能监察,能降低投资和采购成本,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效能监察在管理行为、能力、运转状态上作文章,如对执行安全、质量、规章制度情况实施效能监察,防止发生质量差错、安全事故,就能产生间接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是效能监察出效益。

1、对企业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开展效能监察。如果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全面履行职责,或者履职出现偏差,或者工作效率不高等等,都会使所分管的工作不尽如人意,造成计划、任务、目标落空。所以,对领导干部履职开展效能监察是当前的重点内容。

2、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效能监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物资采购,改善职工工作环境,降低物资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等等,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效能监察应该对这些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

3、对企业监察对象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开展效能监察。监察对象的工作质量代表着企业的管理质量,企业对象的工作还应有数量问

题。工作数量代表了管理工作的成果,数量小,表明成果少,没有工作数量,就没有成果。所以,监察对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也是效能监察的突出内容。

三、发挥效能监察对企业管理的再管理作用

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决定了它的效能监察主体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者,而它的监察客体不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的过程,而是这六大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这就促成企业效能监察过程是对企业管理在另一层次上的再管理。为此,笔者所在单位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以来,逐步形成和坚持了以人为本,教育为主,预防为先的教育机制,并采用主管领导在所分管部门以现身说法、工作实践体会等形象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广大管理干部勤政廉洁的意识和自觉性;坚持强化以执行和细化上级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目前本单位已初步形成以约束监督领导干部的“三项”制度为重点,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核心,以促进干部队伍勤政廉洁为目标的企业纪检监察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坚持狠抓落实的检查考核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注意把日常监督检查与处理群众举报、信访问题结合起来;把干部任用、签注廉政鉴定意见与中层干部年终评议考核结合起来,把落实领导干部填报个人收入、重大事项报告、礼品上交登记、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结合起来;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进行监察变为全方位、全

过程。这样做的结果,使本单位从两级领导到一般干部始终处于企业效能监察的管理视线之内,强化其干部队伍建设。

四、发挥效能监察对企业资产的再保护作用

作用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交易机制;关系机制;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4-0028-06

1 引言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商与分销商分工合作,维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分销商建立合作,制造企业可以建立起畅通的销售渠道,可以从分销商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处理库存管理、产品和价格战略等问题。而分销商则可以通过与其产品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获取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并能从制造企业中获得产品陈列方式的指导,销售人员培训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通过合作,双方能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是任何一方凭自身努力所难以达到的。因此,管理学者和实践者们都非常关注企业该如何选择各种有效的关系治理机制来促进交易双方的合作,以获取竞争优势和高收益。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关系治理机制被称为交易机制,它是从保护专项投资和规避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通过正式化的指令或者经济的刺激来实现关系治理的一类机制;而基于关系交易理论的治理机制被称为关系机制,它强调内在化的、道德的控制[1],并通过建立一致目标,营造合作氛围,进而实现控制目的的另一类机制。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了交易关系中一方使用交易机制与关系机制对另一方投机行为及自身绩效的作用[2~4],并没有揭示各类机制是如何治理交易关系来促进合作的。由于合作是双边的行为,于是从交易双方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非常重要,而先前的研究忽略了这一研究视角。此外,由于不同治理机制的内涵及作用机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并不清楚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采用何种机制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间的合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基于交易的观点和基于关系的观点出发,分别探讨在一对交易关系中,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对合作的作用效果,并比较了两类机制的作用差异,利用来自中国家电业的225对制造商—分销商的配对调研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交易关系治理文献,对交易关系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理论背景

2.1 合作

Anderson和Narus指出,企业间合作是指处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交易双方为了获取满意的总体和个体收益而产生的协作行为[5]。它表现为双方积极参与产品营销过程和规划,参与共同行动方案,进行信息交换等[6],这些都能带来共同的收益。资源依赖理论指出,企业通常不具备其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因此企业必须通过与外部成员的协作来整合资源,进而获取竞争优势。通常出现不合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觉得合作无法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如果企业觉得能对交易伙伴具备一定程度的控制力,有一定能力来协调和引导交易关系,那么他们就愿意参与合作。因此,对关系的治理是促进企业对合作产生信心的源泉。

2.2 交易关系中的治理机制

交易关系治理被认为是规范和监督合作伙伴行为以实现交易目标的管理行为。企业对交易伙伴的控制及对交易关系的治理通常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交易理论,由此产生两类机制:交易机制(基于经济考虑)和关系机制(基于社会心理考虑)。

(1)交易机制

交易机制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用交易成本理论决定机制的使用,它强调通过监督和激励结构来实现治理。常用的交易机制有契约和双边专项投资。契约控制是最常用的监督机制,详细的契约作为一种单边的正式化的控制,被认为是保护专项资产免受投机行为侵害的主要手段[7]。它通过正式的规则和程序详细而全面地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表明了双方如何处理未来发生的事情,包括产品责任、买卖程序、违约的处理等,设计精细完善的契约有助于引导企业的行为。Wathne和Heide指出双边的专项投资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型控制机制[8],交易专项投资是指那些在核心交易关系以外几乎没有价值的资产,可能是有形的(制造商的设备、特殊工具、机器),也可能是无形的(隐性知识、专门技术、能力)[9]。这种投资难以重新配置,假如关系过早结束,会使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而能有效地激励交易双方进行合作。

(2)关系机制

关系机制来源于关系交易理论,以社会关系为基础,强调社会交往和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10]。关系交易理论学者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系列互惠过程,交易关系会随着双方的理解、信任建立以及知识的共享而改善。而关系质量对于企业间合作绩效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关系机制包含组织间和个人间两个层面。组织间的关系机制主要是组织间的信任,它强调交易的氛围。根据关系交易学者的观点,信任可以定义为一种信心和信念,相信交易伙伴拥有可信性和仁爱心[12]。通过组织间信任的建立,可以促进交易双方达到一致的目标,进而实现对关系的治理。个人层面的关系机制主要是企业边界人员间的私人关系,指双方高层领导之间、业务员之间的友谊,是人和人之间通过交往或联系而形成的。私人关系可以通过引导参与关系的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来治理整个交易关系。

3 假设的提出

3.1 交易机制与合作

契约控制被认为是保护交易专项投资抵御投机行为侵害的主要工具[7]。通过签订正式化的合同,双方在交易前明确地提出相互的期望[13],指明每个成员各自的责任和违反条约的制裁,通过法律强制力来阻止关系中的投机行为,减少冲突,为合作奠定基础[14]。交易双方通过合同中签订的条款或者提出对标准运作关系的期望来促进另一方的顺从,从而保证交易双方按合同条款提供价格折扣和营销支持等,最终有效保证双方企业都能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交易,参与合作。

交易机制中的双边专项投资很难在其他关系中重新配置,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投资方会由于交易伙伴的投机行为而使其投资失去实际价值[15]。Leenders和Blenkhorn指出企业如果做出专项投资,就愿意参与对方的行动来减低其面临的风险[16]。并且,双方的专项投资增加了退出关系的成本,将交易方锁定在特定的关系中,它们就会形成紧密的关系,也更愿意参与对方的决策制定和行动,相互传递有效的信息。合作双方在关系中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专项投资来更好地分销产品,其本质增加了相互的依赖和承诺[17],进而产生维持关系的意愿,双方希望维持这种交易关系至少到专项投资的价值得到补偿,增强了合作的信心[1],有利于双方高效地合作,共同致力于整体销售业绩的提高。

由此,我们提出:

H1a 交易双方越多使用契约控制,合作水平越高。

H1b 交易双方的双边专项投资越多,合作水平越高。

3.2 关系机制与合作

作为一种有效的关系治理机制,建立企业间信任被看作是促进合作的有效手段,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8]。信任表明了一个企业对合作伙伴有信心,认为其愿意诚实地合作,真诚地关心双方的利益,而不会做出有损自身的行为。一旦交易双方建立起相互的信任,他们就愿意共享有价值的信息[18],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以创造出比自己企业单独所能达到的更高的绩效[19]。处于高信任交易关系中的企业,能积极地看待对方的行为[20],它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获得期望的收益,也不需要时刻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愿意做出互惠的行动,参与合作,提供对方所期望的折扣,主动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技能等。

企业边界人员的私人关系是促进企业间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所有的经济关系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10],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私人关系在发展长期经济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双方边界人员接触的深入,增强了情感纽带,因而不会轻易做出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为交易创造了合作的氛围[21]。当一些未预见的问题出现时,或者双方企业在交往中出现冲突时,如果边界人员间具备良好的私人关系,他们就能友好地商讨问题解决方案。私人关系能进一步改善双方信息共享,能较容易地了解对方企业的需求,有助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双边的协作努力。

由此,我们提出:

H2a 交易双方相互信任程度越高,合作水平越高。

H2b 交易双方边界人员的私人关系越好,合作水平越高。

3.3 交易机制与关系机制作用比较

相比交易机制,我们认为关系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其原因为,关系机制更有助于促进企业在合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更好地采取主动的合作行为。

交易机制作用的发挥源于明确的规定和经济的束缚。契约通过合同条款清晰地提出游戏规则,以强制力协调和控制关系,为合作奠定基础。而专项投资则是由于双边的质押,被锁定在固定的关系中,进而产生合作。在这种控制机制治理下的交易双方,其合作行为更多地是从合同的要求以及获取自身专项投资利润极大化的目标出发来考虑的。这对双方参与合同规定内容以外的行动,以及参与自身专项投资利润极大化目标之外合作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严重限制,抑制了合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而关系机制则具有灵活性,尤其在中国目前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如果交易双方存在较高的信任,边界人员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就能抵挡住环境的不确定性,双方会共同灵活地处理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22]。并且,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推崇建立和谐的关系,比西方国家更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于是在双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和私人关系时能更好地合作[23]。关系机制可以在双方间建立更广阔的行为空间,增强合作的信心[24],可以促进双方形成一致的目标,加强沟通和组织学习。通过建立团结的行为规范,减少伙伴之间的冲突,提高了合作效率。经济发展会为企业带来很多机遇,关系机制治理下的企业双方,有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合同规定内容以外的合作行为。因此,对合作的促进作用更大。

由此,我们提出:

H3关系机制(a,信任;b,私人关系)比交易机制(a,契约;b,双边专项投资)更能有效地促进合作。

4 方法

4.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了中国家电制造商与其分销商的配对关系来验证本文的假设,因为该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更加市场化,能够充分反映现实渠道关系的特征。

首先,我们根据相关文献设计了问卷。随机选取了家电制造企业和分销商各8家进行预调研和深度访谈,根据反馈意见,我们对问卷的措词进行了修改,并形成最终问卷。

其次,数据收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选取了国内一家大型家用电器制造商,其分销商遍布全国,可以反映中国分销商的总体情况。我们根据该家电制造企业提供的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分销商名单,我们向900家家用电器分销商发放了问卷,并附上有关调研目的和要求的说明。在第一批问卷发出3周以后,向未寄回问卷的分销商再次邮寄了问卷。最终收回31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复率为28%。第二步,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了分销商指定的供应商的销售人员,并给他们邮寄了251份问卷。我们共获得了24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5份,回复率为89.6%。我们最终得到225份供应商和分销商的配对样本。

问卷回收后,我们对前期收回与后期收回的问卷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并随机选取了没有寄回问卷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各50家,询问了有关企业规模、建立关系的年限等问题,与寄回问卷的企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2 变量设计

(1)契约。根据前文定义,参考Cannon等的研究[2],设计3个指标来评估双方在处理交易关系时使用契约的程度,包括正式书面合同和职责的明确划分等。

(2)关系专项投资是指为特定关系投入的资源,是高度的专用性和持续性投资。根据Anderson和Weitz设计了3个指标进行测量[25]。

(3)组织间信任是指企业相信其合作伙伴是诚实的,有仁爱心的。参考Kumar等人的研究[26],设计了6个指标来测量。

(4)私人关系体现了个人间的友谊,互相帮助,并建立了社会联系。根据定义和企业访谈,我们设计了5个指标来衡量供应商和分销商领导、业务人员的私人关系。

(5)合作测量了交易双方为了获取期望的共同收益和个体收益而产生的协作行为。根据定义和企业访谈,设计了4个指标测量,包括互相参与对方行动,进行信息交换等。

(6)控制机制。本文用了两个控制变量,环境不确定性和合作持续时间。环境不确定性代表了企业准确预测交易环境的难度[27],当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不确定性时,它们倾向于与现有的交易伙伴进行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本文用4个指标衡量了竞争、市场需求、技术、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合作持续时间则是用单一问题指标,即“贵公司和该供货商(零售商)所建立的购买关系已经持续了多少年”。

4.3 分析方法与结果

首先,在制造商和分销商问卷数据中,分别通过项目相关度(item to total)分析剔除系数小于0.4的指标,并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剔除了具有交叉载荷的变量,接着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良好(见表1)。

5 结果讨论

本文探讨了在一对交易关系中,双方使用交易机制与关系机制对于合作的影响作用,并比较了两类机制作用效果的差异。基于中国家电行业225对制造商—分销商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我们提出的观点。

本研究对企业间交易关系管理文献做出了新的贡献。首先,以往研究大多从交易一方的角度探讨控制机制的治理效果,本文则从一对交易关系双方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拓展了控制机制的结果变量,探讨了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的使用对于双方合作的影响,获得了新的研究发现。其次,本文比较了两类控制机制在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效果差异,深入地揭示出它们各自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交易关系治理文献。

本研究得出如下两个重要的结论,可以用以指导企业的关系管理实践:

(1)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交易理论,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这两类机制都能有效地促进双方参与合作。因此对于参与交易关系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为合作奠定基础,或者利用双边的专项投资将交易双方绑定在特定的关系中,激励合作行为。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信任来减少冲突促进合作,或者通过与对方企业的边界人员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2)研究结论表明,关系机制对合作的作用大于交易机制。这说明在中国目前的市场和文化环境中,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推崇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双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和私人关系时,比仅仅使用契约强制规定或者使用双边专项投资来实现经济上的束缚更能有效地促进合作。

6 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交易关系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启示,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一,本文仅研究了四种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机制,但还有一些治理方式,如权力使用、沟通、目标一致性、参股控制等,这些机制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二,本文的假设是在中国家电行业的垂直渠道系统中进行检验,这种特定的行业和情境可能会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其他行业验证模型。

参 考 文 献:

[1]Joshi A W, Stump R L. Determinants of commitment and opportunism: integrating and extending insights from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relational exchange theory[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1999, 16(4): 334 352.

[2]Cannon J P, Achrol R S, Gundlach G T. Contracts, norms, and plural form governance[J].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 28(2): 180 194.

[3]Cavusgil S T, Deligonul S, Zhang C. Curbing foreign distributor opportunism: an examination of trust, contracts, and the legal environment in international channel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4, 12(2): 7 27.

[4]Wuyts S, Geyskens I. The formation of buyer supplier relationships: detailed contract drafting and close partner sele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4): 103 117.

[5]Anderson J C, Narus J A.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s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1): 42 58.

[6]Hewett K, Bearden W O. Dependence, trust and relational behavior on the part of foreign subsidiary marketing operations: implications for managing global marketing oper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4): 51 66.

[7]Williamson O.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8]Wathne K H, Heide J B. Opportunism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forms, outcomes, and solu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 64(4): 36 51.

[9]Jap S D, Anderson E. Safeguarding inter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continuity under ex post opportunism[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2): 1684 1701.

[10]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 510.

[11]武志伟,陈莹.企业间关系质量的侧度与绩效分析——基于近关系理论的研究[J].预测,2007,26(2):8 13.

[12]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3): 20 38.

[13]Judge W Q, Dooley R. Strategic alliance outcomes: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17(1): 23 37.

[14]苏中锋,谢恩,李垣.基于不同动机的联盟控制方式选择及其对联盟绩效的影响——中国企业联盟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5):4 11.

[15]Brown J R, Dev C S, Lee D J. Managing marketing channel opportunism: the efficacy of altern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 64(2): 51 65.

[16]Leenders M R, Blenkhorn D L. Reverse marketing: the new buyer supplier relationship[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8.

[17]刘益,蔺丰奇.渠道伙伴关系中专用性投资的特点和作用:以日本汽车产业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6,9(6):81 88.

[18]龚毅,谢恩.战略联盟控制研究综述[J].预测,2005,24(1):7 13.

[19]Terawatanavong C, Quazi A. Conceptualising the link between 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B2B relationship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6, 18(3): 173 183.

冲销政策作用机制研究 篇4

从2001-2011年, 中国央行外汇资产从1.45万亿上升到23.2万亿, 增长了近1500%。央行总资产相应地从3.9万亿上升到28万亿。央行外汇资产带来的资产方的膨胀在直接推动了央行负债方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从2001-2011年, 储备货币总量从3.98万亿上升到22.46万亿, 只上升了464%;而广义货币供给也仅增长了6倍, 都远远小于外汇资产的增速。这主要是由于连续的冲销政策的所造成的。

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冲销政策作出了各种研究。Aizenman (2008) 采取BGT的框架进行估计, 他们发现中国的冲销系数在2000年达到0.59, 之后逐年增加并在2006年达到峰值1.5。皇甫秉超 (2010) , 研究了冲销成本以及冲销成本对于央行政策制定的影响, 发现央行会在外汇储备流入加剧时采取降低国内利率的手段来减少冲销成本, 而且会在冲销成本较高的时候减弱冲销力度, 在成本较低的时候加强冲销力度。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节分析了从货币的信贷创造角度剖析了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概念。第三节阐述了央票票据冲销的作用机制和其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第四节阐述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和其对货币数的影响;最后是结论。

二、货币的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即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 其主体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和其它存款性金融公司的存款两部份。从基础货币到广义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利用信用机制进行货币创造的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而货币乘数就是为表达这一过程而形成的概念。

假定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了A元, 每次人们拿持有比例c的现金, 余下的存入银行。而银行保留存款的一定比例r为准备金, 余下的作为贷款发放。那么第一轮银行的存款额为A (1-c) , 第二轮银行的银行的存款额为A (1-r) (1-c) 2, 最后银行存款总额为A (1-c) / (1- (1-r) (1-c) ) , 相应地基础货币沉淀为流通中的现金Ac/ (1- (1-r) (1-c) ) 和存款准备金A (1-c) r/ (1- (1-r) (1-c) ) 。

我们发现基础货币最终沉淀于两个部分, 上交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漏损于的现金。所以基础货币的结构是由存款准备金率r和现金的漏出比例c共同决定的。于是, 我们得到结论一:每一轮货币创造都对应了两种效应, 包括基础货币的沉淀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基础货币同时是信贷扩张的原因和结果。

由于在现实过程中, 现金的漏出在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都有, 我们用现金持有比率cd (即流通的现金/银行存款) 来表示现金漏损, 可知cd=c/ (1-c) , 那么货币乘数将由下面公式来决定:

M2表示广义货币, CU为流通中的现金, DD为银行的存款, RE表示存款准备金, cd表示现金持有比率, re为存款准备金率。

因此, 存款准备率对货币乘数的作用强度与两者之和负相关, 且略强于现金持有比率;而现金持有比率对货币乘数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两者之和, 还取决于其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总之, 我们得到结论二:货币乘数由现金持有比率cd和存款准备金率re两者共同决定, 而这两者与货币乘数的影响都是负相关的。

三、央票冲销政策的作用机制

广义的货币冲销是指央行为抵消外汇占款增加所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冲销工具可以分为两类, 包括改变基础货币的冲销工具和改变货币乘数的冲销工具。前者主要包括发行央票, 后者主要为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

从基础货币占央行负债的比重来看, 其占比从2001年的0.94下降到2007年的0.60再回升到2011年的0.80;对此相对应, 央票的占比从2002年3%上升到2006年的23%再回落到2011年的8%。如果从基础货币内部的结构性变化来看, 从2001-2011年, 货币发行占储备货币的比例从42%下滑到24.8%。

央票冲销将部份抵消外汇资产对基础货币的投放, 直接影响了基础货币的量。而如果从商业银行层面来看, 购买央票和发放贷款同样是其资产配置的一部份。因此, 商业银行购买央票的资金最初来源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因此, 央票发行的最初使货币乘数发生了变化。那么, 根据最终货币乘数是否变化, 央票发行后存在着几种可能:

(一) 央票挤占了商行的部份超额存款准备金后, 商业银行任凭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而没有因此收缩信贷。这样导致存款准备金率re下降、货币乘数上升, 基础货币的减少完全由货币乘数的放大所抵消。

(二) 商业银行采取收缩信贷的措施, 以维持存款准备金率不变。此时, 如果现金持有比例不变, 那么货币乘数也保持不变, 广义货币减小。同时, 存款规模的减小将使部分通货流向商业银行并沉淀于存款准备金。这样, 基础货币的减少由其它存款性金融公司存款和货币发行共同提供。

(三) 两者可能都有, 商业银行部份忍受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货币乘数略有放大, 对广义货币的紧缩作用有所弱化。此时, 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央票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挤占作用略强于对通货的挤占作用。

(四) 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央票的发行, 提高了吸收存款的动力, 造成现金持有比例的下降, 货币乘数略有放大, 对广义货币的紧缩有所弱化。这样央票对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挤占作用可能弱于对通货的挤占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每年的央票新增量占存款的比重在2002-2005年明显上升, 远远超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商业银行在收缩信贷以维持超额存款准备金, 所以 (2) 成立。而在央票发行快速增加的年份,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例都在下降, 所以 (3) 、 (4) 也具有一定的可能。于是, 我们得到结论三:央票冲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取决于商业银行为维持超额存款准备金而对信贷收缩的程度;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减小都可能放大货币乘数而减弱冲销的效果。

四、法定存款准备金冲销的作用机制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来控制广义货币供给的冲销工具。从2003年9月到2008年6月, 存款准备金上调了20次, 从6%上调到17.5%;到2008年12月, 准备金率下调了3次, 达到15.5%;再到2011年底, 准备金率再次上调13次, 达到历史新高21.5%。此外, 从2008年9月开始, 央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化。

这期间,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明显的大幅上升, 从2001年的0.12上升到2011年0.21。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 而货币乘数与存款准备金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是, 由于现金存款比例的下降大大抵消了货币乘数的下降, 货币乘数基本保持稳定在4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作用机制上看,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上调首先使部份超额存款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其次, 商业银行为了维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而收缩信贷, 使得流通中的货币下降,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这样无论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 基础货币的总量都将保持不变。

但是,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还取决于是否对现金存款比率形成挤占。引外, 现金持有比率从2001的0.12下降到2011年的0.07, 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对货币乘数负面冲击。所以, 表面稳定的货币乘数事实上是由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负面冲击和现金持有比率的正向冲击叠加形成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可控因素, 而现金持有比率的下降则是不可控的因素。在现金持有比率的作用下货币乘数表现出很强的弹性, 从而使广义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尽管存款准备金和现金持有比率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有此消彼长的作用, 但正如在本节第一部份所提到的, 两者对于基础货币内部结构的影响则是趋于一致的:它们都促进了基础货币在央行的沉淀和减弱了其在实体漏损。

于是, 我们得到结论四:伴随着基础货币本身的结构性改变, 货币乘数表现出很强的弹性;这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负向作用和现金持有比率的正向作用相互抵消造成的。

五、结论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轮货币创造都包括了基础货币的沉淀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基础货币同时是信贷扩张的原因和结果。在信贷扩张过程中, 货币乘数与现金持有比率cd和存款准备金率re都是负相关的。央票冲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取决于商业银行为维持超额存款准备金而对信贷收缩的程度;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减小都可能放大货币乘数而减弱冲销的效果。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负向作用和现金持有比率的正向作用相互抵消, 货币乘数表现出很强的弹性。

总之, 央行票据冲销与存款准备金冲销都是通过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来影响广义货币供给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变化很难受央行控制, 从而使货币乘数有更强的弹性。同样, 基础货币的总量容易调节, 但其内部的结构不容易受控制。这些都使得广义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参考文献

[1]Aizenman and Glick, 2008, “Sterilization, Monetary Policy, and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NBER Working Paper13902

[2]张红地: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3]管华雨、张晓田.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冲销政策[J].金融研究, 2000;7

作用机制研究 篇5

双重作用机制卟啉靶向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卟啉化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是,依据卟啉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优先集聚的特点,将其作为携带剂介导现有抗癌药物,实现靶向给药,同时利用卟啉的光敏性,实现分子内加和增效,合成具有化学杀伤和光动力杀伤双重活性的`卟啉-抗癌药物体系.本文主要就双重作用机制卟啉靶向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 者:惠扬 马静 陶敏莉 周雪琴 刘东志 Hui Yang Ma Jing Tao Minli Zhou Xueqin Liu Dongzhi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化学通报(印刷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CHEMISTRY年,卷(期):70(11)分类号:O6关键词:卟啉 靶向给药 化学杀伤 光动力杀伤 抗癌药物

作用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民办机制;紫琅职业技术学院;ISO9001∶2000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262—02

中国民办高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有着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方向和思路,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机制更加灵活,更加能适应多变的办学环境。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完备的师资培养和选拔机制、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创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机制等几个方面。

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机制涉及民办高校内部的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相互关系等。各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主办单位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等等,这样有利于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对董事长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行了大胆创新,让各个分管院长成为学院的董事,并在董事会占多数席位,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使领导层的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在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中,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率先采用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目前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唯一的教育认证机构——北京中教英才教育认证中心颁发的证书。

二、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机制

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机制主要体现在聘用机制和激励机制上。民办高校在用人上打破人员编制,论资排辈等多种限制,唯才是举,量才而用,优才优酬,甚至可以不惜重金聘用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职务职称的聘任上不受传统的约束,创造性地开展了院内讲师、院内副教授的评聘工作。同时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为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办理高层次人才储备手续,对他们实施参照事业单位管理,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对吸引和留住人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分配机制上,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也打破传统高校唯职称论的千遍一律的做法,将分配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根据岗位和职责的不同来确定分配,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突出业绩、拉开差距,产生的激励效果非常明显。

三、完备的师资培养和选拔机制

师资力量一直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因素,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老师以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及近年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兼职教师比例大,专职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各方面都不合理,流动性较大。如何有效地培养一支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是许多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除了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培养,每学期都有计划地派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上岗培训,为培养他们的“双师素质”创造条件。学院还制定了《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工作暂行规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实践实施办法》,及时认定他们的“双师素质”,并相应提高他们的待遇。由于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尽快帮助这批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学院在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培养激励措施:如为提升教师的外语水平,学院利用暑期为教师免费开办英语进修班;多年来都坚持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上海、广州、天津等省内外高职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与德国慕尼黑工商会合作,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培训中心、海德汽车培训中心建立我院教师在德国的培训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接受先进的专业技术培训。学院多年来还实施了《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奖评选办法(试行)》,建立了院、系两级优秀教学奖制度,每学年都在全院开展“优质课、公开课”和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鼓励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有的被评为讲师,有的被确定为骨干教师,有的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广大青年教师情绪稳定,深感在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大有作为。

四、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要低一些,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许多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根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编制了《质量手册》和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控制程序文件》;根据学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并明确了全院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图、教育教学服务实现流程图和职能分配表。从而形成了全院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中,教学实施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相分离的“双轨管理”模式,严把教学质量关,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学院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大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且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专业技能,从一年级开始就对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及早对他们进行就业教育,让他们一进校就为将来毕业时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学好本领,做好准备。学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焦点。

五、创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是为培养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服务的,这样就导致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而目前社会急需大量的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生产、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固然很好,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间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同时社会运行校企合作的配套机制与措施尚未健全,导致校企间的合作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只停留在纸面上。为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紫琅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探索并建立起一套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机制优势,投资创办并斥资收购了当地的一小些中小企业,让它们成为学院的实训基地,从源头上解决校企合作缺乏共同利益的问题。目前,在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旗下的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紫琅风力发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真正把学生实训场所安排在企业的生产线上,由企业的技术工人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实训完成的同时,企业的产品也同时下线。充分实现三个“打破”,即: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界限,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总之,车间也是教室,作业也是产品,学生也是员工,教师也是师傅。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节约了用工成本,达成双赢。在共建过程中,学院为对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对方则投资实训设备和指导人员。这两个实训中心实行了相对独立的运作,很好地解决了管理类和服务类文科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困难,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实训情境,使这些文科类的学生也能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有效的职场训练。

六、人性化的服务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向普及化的过渡,教育服务的对象——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选择也就日趋自主化,加之许多高等学校的趋同化和高中生源的下降,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传统的高校管理思维只把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这与现代青年学生的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格格不入。紫琅职业学院在办学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型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学生及其家长定位为学校的“顾客”和服务对象。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院教职工中树立起“学生有出路紫琅才有出路”的办学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观念,始终坚持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为此,学院郑重地向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发表了《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服务承诺书》,从招生咨询、教学实施、社团活动、毕业实践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每位教职工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顾客满意为目标”结合起来,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变为各自工作的自觉行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家长对学院教育教学服务的满意度。

七、结束语

民办高校因其具有独立的投资主体和法人地位,加上国家法律政策保障扶持,使它在办学机制上比公办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灵活性绝不是随意性,它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必须建立在遵守办学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要活而有序, 活而有理, 活而有利, 活而有节。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在科学发展中发挥了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和灵活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希望可以给兄弟民办高校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杨树兵.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荣生.凸显民办优势 构建特色机制[J].民办教育,2008,(6).

政务新媒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篇7

政务新媒体指的是政府机构主办的,以传播政务信息为主的网络新媒体信息平台,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共号、政务手机客户端等。在“微时代”,公民的话语意识更加强烈,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政务传播面临新挑战,如何实现政民之间有效沟通,开创政民之间互信、互动新境界,是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应该充分利用政务新媒体改进政务传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1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亟须革新

1.1 传统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管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有问题和矛盾都是由政府来解决,政府与司法机关、市场经济主体、社会力量的责任界线并不清晰,政府无形之中成了“无限责任政府”。当前,尽管计划经济已经解体,但是这种基于“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思维还大行其道,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党政机关,忽视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注重公平和稳定,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现状,因为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的根源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多样,政府已经无法单独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

传统的社会管理只重视社会控制,片面强调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时采取“花钱买平安”或者“用武力摆平”的方式。管理手段上片面倚重行政手段,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动辄使用警力,进一步激发矛盾,产生“标靶转移效应”,原本公民之间、公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转移到政府,造成干群矛盾激化。

1.2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1.2.1 社会变迁加快

随着经济体制深化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民众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扩大,导致社会矛盾多发。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矛盾高发期,各类矛盾频发,有不少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比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社会矛盾还处于高位运行阶段。此外,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体制外人员比重越来越大,新社会组织不断增加。社会“流散化”背景下,原有的基于“单位制”的刚性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少地方试图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加强控制,管控社会矛盾,本质上来看就是行政权力进一步向下延伸,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如人意。

1.2.2 公民社会兴起

公民社会是指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价值或原则,其基础和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国家的危机,国家中心论衰落,国家权力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社会形式开始向公民社会回归,公民社会理论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越来越注重法律、秩序、正义等非物质利益的需求,政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等更高层次需求日益强烈。例如,近年来,各地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仅从2007年起,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就有:2007年6月福建厦门PX项目引发“集体散步”事件;2009年11月广东番禺兴建垃圾焚烧厂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8月辽宁大连PX项目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2年7月的“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这些事件标志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引起较大舆论关注,冲击了社会秩序,对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2 协同治理——社会矛盾治理的可能路径

当前,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现状,社会管理体制应该如何转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一论断为我国的社会治理转型指明了方向,就是要通过协同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2.1 协同治理的内涵

治理的概念与协同密不可分,哈肯认为“协同”就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可见,协同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不同主体的通力合作,产生1+1>2的效果。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1]。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并不是玩文字游戏,两者的意义迥然不同,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包括公共和私人的机构、个人力量的协同,持续合作。

2.2 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

2.2.1 主体多元化

与传统的社会管理不同,协同治理强调多个主体参与,不仅要统筹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的力量,还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公民、新闻媒体、律师等社会力量,强调多个主体相互协作,实现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合作管理。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建立“人民陪访员”工作机制,建立第三方参与信访工作机制、聘任“人民陪访员”,在市、镇(街道)人民来访中心设立“人民陪访员”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矛盾。

2.2.2 手段多元化

一是法律手段:政府要明确规定涉法涉诉矛盾不予受理,引导群众走司法渠道解决问题;同时,简化司法程序,缩短解决矛盾的周期,依法、依规处理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二是经济手段:要善于运用经济杠杆来进行社会矛盾治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转,比如矛盾多发的社会领域,尝试推广医疗事故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动车交强险、安全生产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等险种,充分发挥保险在防范风险、化解矛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行政手段:一方面是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手段。另一方面是采取调解、和解、约谈、整改等行政手段来推动社会矛盾的化解。当然,行政手段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四是教育手段:要加强干部教育,提高其法制观念,减少官僚主义的作风,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社会矛盾。此外,还要加强对公民的国情、政策和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切实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引导和培养公民形成用法律渠道解决矛盾的习惯。

2.2.3 机制多元化

一是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搭建多元利益主体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平台,整合多种分散的利益诉求,利用人大、政协、信访等组织化渠道,让群众能够通过正当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引导群众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舆论渠道,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二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多元矛盾调解和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使三大调解机制有机衔接,互为补充,形成解决矛盾的合力。

3 政务新媒体参与社会矛盾协同治理的有利条件

随着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我国的网络新媒体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深刻地影响公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公民接触和使用政务新媒体。互联网平台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政务新媒体向社群化发展,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和中国政治进程,中国新媒体战略传播力量在全球传播变局中凸显[2]。

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代表的政务传播新媒体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政务传播的新渠道。截至2015年年底,仅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2 390个,保持稳定增长。《2015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8月,全国政府部门开通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超过40%的国务院部委开通微信公众号。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为社会矛盾协同治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加强和改进政务传播,对于促进政民之间的良好沟通,整合社会、化解矛盾、增强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4 利用政务新媒体促进社会矛盾协同治理的路径

4.1 发布信息

在重大社会矛盾发生时,往往容易产生谣言,这些谣言或是无中生有,或是耸人听闻,蛊惑人心,挑拨干群关系,进一步导致矛盾激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在权威信息发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阐明真相,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国务院明确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时效性:“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中央政府在这一方面率先垂范,先后开通微博、微信公共号、国务院客户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会议活动等政务信息,打破了传统政务信息层层传递而导致时效滞后的局限性,有利于预防社会矛盾,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4.2 引导舆论

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社会矛盾化解中如何应对舆情,妥善处理舆情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微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网络舆论众声喧哗,新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人们通过新媒体来表达不满和诉求,传统主流媒体的声音反而被忽视了,造成网络舆论场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场断裂。因此,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把握主流舆论导向。在舆论引导中,网络监管部门应转变管理观念:加强管理并不是严防死守,而是要给网民划清底线,网络言论自由并不等于信口开河,还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及时发现不良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在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声,将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出去,铲除谣言传播的土壤,引导舆论向积极方面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舆论领袖,让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加强与网民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的意见。

4.3 吸纳民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利益格局不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虽然政府努力扩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但是制度化的渠道并不是很畅通,远远满足不了群众要求,他们转而采用非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诉求,如跳楼、自焚、堵路、袭警、集体上访、进京上访等,酿成了不少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删帖等方式处理,民意被扭曲、被打压,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俞可平认为:“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让各个利益群体都有畅通的渠道,最大限度地自由表达其意见和诉求。”[3]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微时代”政务传播的主客体角色发生了变化,公民的话语权得以提升,政务传播中“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被双向传播所代替。借助自媒体平台,政民沟通更多的是平等的双向互动,政府更加应该通过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倾听公众的呼声,并及时回应,吸收公众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中不切实际的方面,保证决策和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例如,2014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开通8个环保政务微信,具备一定的互动功能。市民关注相应政务微信后,可随时随地发起投诉、建议等交流互动,可以通过微信反映环保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吸取民意,掌握舆情。

4.4 化解矛盾

社会学的安全阀理论认为,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社会系统提供排泄敌对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这些安全阀制度通过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消除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4]。政务新媒体是政民沟通的平台,也是缓和矛盾的安全阀机制。由于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公民对政府及工作人员有意见、怨言甚至有怒气是很正常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要包容,不必急于封杀,让其宣泄出来,发挥其安全阀的作用。政务新媒体除了发挥安全阀的作用之外,还应在后台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将网民反映的问题分流到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及时解决公民提出的问题,并尽快给予反馈,化解矛盾。例如,2014年7月18日,四川德阳一名男交警因为执勤时与市民发生口角纠纷,脱了警服骂人,被当事人拍照发上了网,网友通过德阳公安的官方微博投诉,德阳公安立即通过微博回应。对于网友通过微博反映的交警在工作中与市民发生纠纷的情况,该局责成交警支队开展调查,经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德阳公安通报称,“研究决定即日起德阳公安局解除与辅警江虎的劳动合同关系”。这种及时回应诉求、解决问题的做法有利于化解矛盾,是值得提倡的。

摘要: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多样,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矛盾治理的要求,亟须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革新,协同治理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政务新媒体是重要力量之一。政务新媒体在社会矛盾协同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吸纳民意、化解矛盾。

关键词:社会矛盾,治理,政务新媒体

参考文献

[1]罗茨R A W,杨雪冬.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05(14):41-46.

[2]唐旭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用机制研究 篇8

1 诚信领导的概念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 信守诺言, 言行相符, 表里如一。西方诚信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成为真实的自己”。Harter (2002) 将诚信定义为“拥有个人经验, 了解自己的原则, 并决定着其思想、感情、需要、稀缺、偏好和信念”, 从而我们发现诚信的核心是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保持真实的自我 (Avolio, 2004) 。

Luthans&Avolio (2003) 认为组织中的诚信领导是指一种把领导者的积极心理能力与高度发展的组织情境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 这也是目前诚信领导比较通用的概念。诚信领导者以一种与个人深层价值观和信念相一致的方式行事, 树立可信性, 通过鼓励不同观点以及与下属建立协作性关系网而赢得下属的尊敬和信任, 并因此而以一种被下属确认为诚信的方式来进行领导[1]。当这一过程传递给下属时, 能够对下属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主要回顾了Ilies (2005) 、Avolio (2004) 以及Gardner (2005) 的诚信领导者对下属影响的模型。

2 诚信领导对下属影响的模型述评

2.1 Ilies的诚信领导对领导者和下属的幸福感影响模型[2]

Ilies等人 (2005) 以Kernis (2003) 有关诚信的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诚信领导的四维模型, 认为诚信领导由自我意识、无偏见加工、诚信行为和诚信关系导向构成。Ryff (1995) 提出一个概念框架, 探讨了幸福的六个方面, 分别为:自我接受、环境控制力、生活目标、积极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自立或自我决心。

在Ilies模型中, Ilies将诚信领导的四个维度嵌入到Ryff的幸福六因素中, 从而提出诚信领导对领导者和下属的幸福感影响模型。在该模型中, 诚信领导可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幸福感, 并通过五个机制影响下属的幸福感, 这五个机制为:个人及组织认同、积极的情绪感染、积极的行为塑造、支持自我决策、积极的社会交换。

I l i e s等 (2 0 0 5) 的诚信领导四维模型是关于诚信领导结构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 该模型已经被一些文章进行了有效地检验 (Avolio&Gardner, 2005;Gardner et al., 2005;Luthans&Avolio, 2003;May et al., 2003) , 这对于未来诚信领导和下属结果变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晓旭

量的研究以及诚信领导影响下属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该模型讨论了诚信领导为什么以及如何积极的影响下属的幸福感, 之前的领导学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下属的绩效和满意度, 该模型和以前的研究互相补充, 拓展了领导学研究的结果变量的范围。

2.2 Avolio的诚信领导对下属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3]

Avolio等 (2004) 以诚信领导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为基础, 推衍出一个诚信领导对下属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

在该模型中, 诚信领导首先影响下属的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 个人身份认同会使下属的价值观、信念逐渐变得与领导者相似, 而诚信领导者与下属相处时, 通过展现高水准的道德价值观及高水平的诚实、正直, 可以提高下属的身份认同感。同时, 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作为中介变量影响诚信领导和希望、信任及积极情绪的关系。

下属的希望、信任及积极情绪对其承诺、满意度、工作意义及投入等积极工作态度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这些态度变量进而能够显著改善下属的工作绩效, 使他们乐于付出额外努力, 并能有效减少他们的退缩行为 (主要包括缺勤和离职等行为) [4]。另外, 下属的乐观状况在积极情绪、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下属的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希望、信任和积极情绪等中介因素间也会产生交互作用, 存在一些关键性联系。

本模型将领导学、情绪、社会身份和认同、信任、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及结果变量融合在一起, 着重于心理状态在诚信领导影响下属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次提出了积极情绪和信任在诚信领导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并落脚于下属可测量的工作行为。此外, 工作意义是心理授权的一个重要维度, 因此, 在研究诚信领导时, 也可以尝试检验诚信领导和心理授权之间的关系。本模型探讨了乐观的部分中介作用, 但是, 最近的一些文献建议更多探讨诚信领导和乐观的直接关系 (Mc Coll kennedy&Anderson, 2002;Luthans&Avolio, 2003;Avolio et al., 2004;Gardner&Schermerhorm, 2004) , 这为将来研究诚信领导对下属的影响打下基础。

2.3 Gardner的以自我为基础的诚信领导与诚信下属开发模型[5]

Gardner等 (2005) 分析了诚信领导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两个成分的发展。他们认为, 个人历史和关键性的激发事件是诚信领导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领导者的个人历史包括家庭影响、榜样、早期的生活挑战、教育和工作经历等;激发事件包括在个人环境中发生的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大事件或微妙变化。根据模型, 促进诚信领导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领导者的自我认识, 诚信领导者自我认知的发展会直接促进其积极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 使他们通过内在的价值标准、平衡的信息加工、透明的关系以及诚信行为而做到高度的自律。

Gardner模型的中心论点是诚信领导者积极地、持续地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 是诚信下属开发的关键因素。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詹延遵, 凌文辁, 方俐洛.领导学研究的新发展:诚信领导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5) .

[2]Ilies, R, .Morgeson, F, P, .Nahrgang, J, D.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eudaemonic well-being:Understanding leader-follower outcomes[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5, 16 (3) .

[3]Avolio, B, J, .Gardner, W, L, .Walumbwa, F, O, et al.Unlocking the mask 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 (6) .

[4]李锐, 凌文辁, 惠青山.真诚领导理论与启示[J].经济管理, 2008, (3) .

蒙药作用机制研究新方法的探索 篇9

1蒙药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的现状及需求

1.1蒙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现状

蒙药多用复方,发挥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式复合药理作用。 但蒙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内容主要以复方蒙药临床疗效为基础,建立疾病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复方、单味药、有效组分以及单体对一些传统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来推测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如钟伯雄等[4]在家兔外伤出血实验和试管凝血实验中证明蒙药阿给能显著增大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更有利于促进血液的凝固;抗癌蒙药———娜仁对胃癌 (MGC-803)、 结肠癌 (LOVO)、 胰腺癌 (PC-3) 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并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降有关[5]; 伊乐等[6]在氯化钙大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测定实验中发现肉豆蔻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同时延长P-R间期及Q-T间期,证明蒙药肉豆蔻对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具有的保护作用;荜茇有效成分荜茇宁具有调节脂代谢紊乱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实验证明可能与提高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表达,降低载体蛋白(Apo B)基因表达,增强抗氧化酶的活力,提高机体 的抗氧化 能力 ,降低主动 脉脂氧化 酶1(LOX-1)、血管细胞 黏附因子1(VCAM-1)基因表达等有关[7]。 这些研究不管是复方还是单品都注重对一些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来推断其作用机制。 并且这些指标主要是药物对机体作用后的上游或下游物质,其信号传递是类似于配体对受体的传统的、较单一的方式,在蒙药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式药理作用解析上欠缺理论支撑。 因此,在这些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更需求一种能够解析蒙药复杂作用机制的新的指标或研究方法。

1.2引进新的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挑战主要是多基因疾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和病毒感染(如艾滋病、肝炎等),而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药物至今仍很困难。 这些疾病涉及多基因、多靶点通路和网络调控,或是存在病毒与人体基因组/蛋白质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传统的、针对单一靶点的研究方法已难以适用于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2]。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针对多靶点的多种新的研究方法。 其中微小核糖核酸 (micro RNA,mi RNA)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结合于治疗复杂疾病药物研究新方法开发的迫切需求,推断mi RNA相关技术也能够应用于蒙药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中。

2miRNA在蒙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2.1组织细胞中的miRNA

mi RNA是一类动植物细胞内自然产生的非编码小RNA,长度为19~24个核苷酸,能通过与靶基因m RNA特异性的碱基互补配对 ,引起靶基因m 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广泛地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8,9]。 自1993年被报道以来[10],已在动物、植物和病毒中发现了上万种mi RNA,在机体发育、病毒防御、造血过程、器官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脂肪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生物体多种生理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 mi RNA几乎参与所有已知的生物学过程和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mi RNA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 、 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12]。 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不同的mi RNA具有不同的表达量。 如在神经系统中mi R-9、mi R-124、 mi R-125、mi R-128和mi R-129都具有高表达量和特异性[13];mi R-133a/b、mi R-30a/b/e、mi R-26a/b和mi R-1在心脏呈高表达[14];mi R-122在肝脏的表达量高、又对肝具有一定特异性,与肝内稳态和胆同醇代谢有关[15]。

2.2体液中的循环miRNA与蒙药作用机制研究

mi RNA不仅组织细胞中表达并发挥作用 , 它也可以稳定地存在于血清和血浆等多种体液中,这一类mi RNA叫做“循环mi RNA”。 循环mi RNA表达谱和疾病(肿瘤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16,17]。 如Chen等[16]用Solexa和q RT-PCR技术检测健康人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肠癌、糖尿病等患者血清中mi RNA的种类和含量,鉴定出各种疾病的mi RNA表达谱;通过验证,证明了mi R-25和mi R-223在NSCLC患者血清中的含量非常高。 Huang等[18]发现mi R-29a和mi R-92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明显增高 ,两者含量与TNM分期明显相关;Wang等[19]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确定了7种mi RNA(mi R-34c-5p、mi R-122、mi R146b-5-p、mi R-181a、mi R-374b、mi R-509-5-p、mir513-a-5-p)在无精子症患者中明显下降,而在弱精子或少精子患者中增加。

随着对mi RNA的深入研 究 ,Kansandra等[20]认为RNA来自大脑或脊髓内的神经元,通过RNA结合蛋白而被携带穿过各个细胞膜。 细胞外的mi RNA在末梢循环检测时可以提供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细胞变化的信息,并且他们证实了细胞外的mi RNA可以检测脑脊液和血清中反映细胞病理变化的情况,从而用来评估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在特定的生理与病理生理条件下,细胞可一次性分泌多种mi RNA到血液中,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细胞间和组织器官间的信息,在靶细胞中能够调节多个基因的翻译。 所以,mi RNA的分泌作为细胞的信号传递方式是“双通道”或“多通道”的。 这与上述激素/细胞因子-受体及抗原-抗体等为代表的已知传统的细胞间信号传递方式完全不同,是为生命体高度设计的新的调控网络[21]。这种体内生物学机制为各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也有助于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从而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3外源性miRNA与蒙药有效成分研究

专家进一步发现,外源性的植物mi RNA竟然可以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并且它们主要是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 一种稻米中富含的编码为mi R-168的mi RNA可以结合人和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dapter protein 1) 的m RNA, 从而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 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mi RNA可能是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表达来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22,23]。 这对蒙药或蒙药材中发现一类全新的活性分子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显而易见,mi RNA的分布及作用非常广。 它不但作为体内内源性小分子在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作为外源性小分子对动物或人体发挥一定的生物学功能,甚至可以作为疾病的生物指标分析病情。 如果mi RNA相关技术被应用于蒙药作用机制研究中,不但可以作为治疗和药物干预的一类新的作用靶标,也可以作为蒙药的一种活性分子, 其深入研究具有广阔前景。

3小结

蒙药作用机制研究是蒙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 目前,蒙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解析复方蒙药多靶点整体调节式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几乎为空白,严重影响着蒙药的市场化及国际化。 因此,在现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如果能够把mi RNA相关技术应用于本领域,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解决蒙药作用机制研究的实验设计关键之处与难点,不但能够扩展mi RNA本身的应用范围, 而且对蒙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对之开展深入的验证实验,为蒙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摘要:本文将试图寻找结合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的蒙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方法 。根据目前的蒙药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和现代药物研究方法的需求,整理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相关文献,分析mi RNA在蒙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可能性。结果显示,mi RNA不但可以作为治疗和蒙药干预的一类新的体内作用靶标,也可以作为蒙药的一种活性分子在蒙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发挥作用。如果能够把mi RNA相关技术充分应用于本领域,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解决蒙药作用机制研究的实验设计关键之处与难点,既能够扩展mi RNA本身的应用范围,又对蒙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示和建议蒙药学研究领域学者对mi RNA开展深入的验证实验,为蒙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作用机制研究 篇10

我国传统中医将人胎盘称为人胞,或胞衣,认为它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性温无毒,具有温肾、益经、补气、养血等功效。因此,由胎盘提炼出的胎盘组织液、胎盘素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人胎盘组织液是由健康母体的胎盘经检验检疫后,通过特殊的分离提取手段,将胎盘中的活性有效成分提取后制成的具有医用、保健、美容等功效的注射用制剂,在临床上已用于气管炎等慢性病和妇科、皮肤科一些慢性炎症,在手术后粘连及瘢痕挛缩的治疗上也有应用。本实验采用大鼠腹膜缺损/盲肠刮伤模型,观察人胎盘组织液的抗腹膜粘连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人胎盘组织液,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规格:2 ml/支,批号:20090502,保存条件:2~8℃避光保存。TGF-β1一抗(Santa Cruz公司产品,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装)。CX21型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光学公司。RM2135型组织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DM2500病理工作站,德国LEICA公司。

1.2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SD大鼠60只,7~8周龄,雌雄各半,体重240~280 g,来源: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饲养条件:中央空调调控温度和湿度,大鼠饲养笼内饲养,每笼5只,温度19~26℃,相对湿度40%~70%,控制光照明12 h,暗12 h,动物自由摄食及饮水。

1.3 实验方法

1.3.1 制备大鼠腹膜缺损/盲肠刮伤模型[4]

大鼠禁食12 h,手术当天禁水,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麻醉。仰卧位固定麻醉大鼠,碘伏消毒下腹部皮肤,下腹部正中纵向切口4 cm,逐层进腹,找到蚓突后提出切口外,用手术刀片轻刮距盲端3.0 cm以内的蚓突前侧浆膜60次,使整个浆膜面充血并出现均匀的点状出血,刮伤盲肠面积约2 cm×1 cm,回纳盲肠,锐性切除与损伤的盲肠相对的壁层腹膜和大部分肌层,造成2 cm×1 cm的腹壁缺损,将刮伤的盲肠与腹壁缺损处相对放置,使其相互接触,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两层关腹。

1.3.2 分组及给药

实验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模型组:只制备腹膜缺损/盲肠刮伤模型,不用药;假手术组:除不损伤盲肠和腹壁外,其他手术操作同模型组;人胎盘组织液组:将人胎盘组织液稀释100倍,术后每日肌内注射,用量1 ml/100 g体重。

1.3.3 Belluco C及Nari五级分类评分

术后7 d和14 d,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麻醉,倒U形切口掀起腹壁,观察腹膜粘连情况,由一人采用盲法按Belluco C及Nari五级分类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

1.3.4 制备病理组织切片

受损肠壁和粘连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各级浓度的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6μm,进行常规HE染色、Masson染色。

1.3.5 HE染色

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无水乙醇洗去二甲苯,梯度酒精和蒸馏水水化组织切片,苏木精染色1~2 min,自来水洗1 min,1%盐酸酒精分化,自来水洗1 min;1%氨水返蓝数秒、蒸溜水洗1 min,入伊红染液2 min;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3.6 Masson染色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洗,用苏木精染液染核2 min,充分水洗,如过染可盐酸酒精分化,蒸馏水洗,用Masson丽春红酸性复红液5 min,以2%冰醋酸水溶液浸洗30 s,1%磷钼酸水溶液分化5 min,不经水洗,直接用苯胺蓝染5 min,以0.2%冰醋酸水溶液浸洗片刻,95%酒精、无水酒精、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1.3.7 TGF-β1免疫组化检测

用多聚赖氨酸处理玻片,连续石蜡切片(4μm),60℃烘干1 h,常规脱蜡、水化组织切片,将切片置于0.01 mol/L pH 6.0的柠檬酸缓冲液中微波98℃抗原修复15 min,自然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洗涤,PBS洗涤;3%H2O2处理10 min以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PBS洗涤;滴加1∶150稀释的兔TGF-β1多抗,置湿盒内4℃过夜;PBS洗涤,滴加二抗(山羊抗兔IgG抗体-HRT多聚体),37℃孵育30 min,PBS洗涤;DAB显色5 min左右;水洗后,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细胞显示棕黄色者为阳性。

2 结果

2.1 Belluco C及Nari五级分类评分结果

术后7 d,假手术组发现1例轻度粘连;模型组出现盲肠与周围组织多处粘连,甚至与腹壁粘连;人胎盘组织液组可减轻粘连,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术后14 d,假手术组中有1例出现轻度粘连,模型组的粘连情况比术后7 d有所减轻,人胎盘组织液组的粘连情况比术后7 d稍有降低。各组粘连评分结果见表2,各组腹腔外观见图1。

与模型组比较,*P<0.05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P<0.05

2.2 HE染色

术后7 d假手术组未见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模型组可见局部肠壁近浆膜侧肌纤维部分消失,被肉芽组织取代,肉芽组织内胶原纤维少,炎症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明显,肠管间或肠壁与腹壁组织粘连,少数可见浆膜面出血;人胎盘组织液组肉芽组织量少,肉芽组织疏松,肠管间有少量粘连。术后14 d假手术组未见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模型组肠壁大量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内各种炎症细胞减少,小血管减少,肠管间及肠管与腹壁粘连明显;人胎盘组织液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肉芽组织少且疏松,血管丰富,肌纤维破坏少,肉芽组织形成的粘连带减少。见图2。

2.3 Masson染色

Masson染色后胶原纤维、黏液、软骨呈蓝色,胞浆、肌肉、纤维素、神经胶质呈红色,胞核呈黑蓝色。假手术组无胶原纤维;模型组肉芽内胶原纤维丰富,人胎盘组织液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胶原纤维少。见图3。

2.4 TGF-β1免疫组化检测

术后7 d各组标本可见盲肠壁平滑肌细胞TGF-β1呈非特异性阳性表达。在平滑肌细胞之外假手术组仅见个别阳性细胞;模型组损伤处盲肠浆膜外增生的纤维组织TGF-β1呈强阳性表达,主要表达在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的胞浆;人胎盘组织液组TGF-β1在部分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细胞中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表达明显降低。见图4。

3 讨论

由于腹膜粘连在手术后的高发生率,并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使得对腹膜粘连的研究一直成为热点。本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人胎盘组织液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形成,减轻大鼠腹膜肠粘连的程度和范围。术后7 d观察结果表明,在对大鼠腹膜缺损/盲肠刮伤模型使用人胎盘组织液后,腹膜粘连的程度明显降低,HE染色结果可见,使用人胎盘组织液后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肉芽组织少且疏松,血管丰富,肌纤维破坏少,肉芽组织形成的粘连带减少。

作用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学业指导 辅导员 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业发展状况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关注的首要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业进行指导是促进学生学业成功的有效举措。

一、学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学业指导是指高校在学生学业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指导他们确立学业目标、培养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全面提升。

学业指导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综合起来说,大学生学业指导应包括课程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发展规划指导和自学能力指导四个方面。

课程学习指导是指以任课教师为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加以指导,通过教学优化学生认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选课指导是指在每学期学生选课时,指导者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教给学生一些选课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

发展规划指导是指导者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规划的指导,包括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部分。学业规划指导是指导者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制订和完善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教育活动,指导内容涉及正确专业观的培养及在环境与自我因素分析基础上学业目标的制定、实施、评估与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指指导者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

自学能力指导是指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水平不高,指导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学习时间管理指导、学习资源利用指导、强化和提高学习动机、学习心理指导。

二、国内高校学业指导的开展情况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国内很多大学在学业指导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实践,主要形式包括:

开设学业指导课,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学生综合介绍大学学习、个人发展规划、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内容; 建立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协调各方关系,规范开展各种活动,起到统筹、协调作用,保障学业指导的顺利实施;建立学业指导新媒体平台,方便学生灵活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编写学业指导教材,例如《大学生学习指导》《专业学习指导手册》等,提供了相对系统化的参考资料;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方式有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等。

三、学业指导中辅导员的工作角色

根据学业指导的内涵和部分高校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学业指导是一项涉及学校多个部门和多个群体的综合性工作,运行机制一般是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牵头,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协同合作,通过专门的校院两级学业指导机构开展具体学业指导工作,指导群体一般包括专业教师、本科生导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志愿者、校友和社会团体等。

那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辅导员在学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通过教育部发布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辅导员开展学业辅导工作所做的任务要求以及对北京地区不同高校在学业指导方面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学业指导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兼具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三重角色。

作为发起者,由于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指导者,可以通过深度辅导、座谈、调查问卷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等形式,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变化,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学业指导的主要需求和问题所在。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相对集中的学业指导需求,可以发起对学业指导的预约,及时协调学业指导机构进行解答和回应,并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起到发起者的作用。

作为组织者,首先,由于专业教师与需要学业指导的学生建立沟通联系的途径有限,而学生志愿者对跨班级、跨年级的学生也不尽熟悉,因此,辅导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合理高效地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和需要指导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其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提升学业指导的效果。再次,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专业课教师的实验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爱好和研究能力。最后,学生志愿者和学生助学社团开展活动的策劃和实施,也同样需要辅导员的参与组织,协调部门和班级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作为实施者,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在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考研、出国留学等学习事务等。

四、辅导员在开展学业指导中的工作机制建议

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工作机制:

(一)辅导员可以构建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与学业指导联动机制。学业是学生的最大利益,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的深度辅导和谈话中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深入的学业指导奠定情感基础。同时,辅导员也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强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纪律的管理和约束,强化日常导向作用。

(二)辅导员可以构建个性化学业指导跟踪服务机制。如建立学生学业指导跟踪服务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各门学科学习水平与变化情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展水平与趋势,从而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寻找改进措施,明确发展目标。

(三)辅导员可组建学生朋辈学业辅导机制。选拔一支以学业优秀学生为主体的“朋辈导师”队伍和学业帮扶团队,开展学风宣讲、学习交流、学业助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业辅导工作中的主体性。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1+1”结对帮扶,努力解决因网络游戏成瘾、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投入不足、人际交往障碍等造成的学业问题。

(四)辅导员可以构建线上线下学业指导互动机制。辅导员利用熟悉常用的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可以搭建以专职辅导员为维护团队,以业务老师为顾问的新媒体线上互动平台,利用电子刊物、微信公共服务号等多媒体平台,开展网上的学业辅导活动,同时将线上收集的学业指导需求收集整理后,通过线下的学业指导顾问团队开展具体的学业指导工作。这样既能够增强学业辅导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全面互动。

(五)辅导员可以建立学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联动机制。引导学生探索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未来的正确认识,确定人生各阶段的职业目标,从而确定学业路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业指导计划,通过联动机制,以职业发展引领学业发展,从而使学业指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六)辅导员应建立自我培训和提升机制。辅导员应积极参加学业指导相关的工作知识技巧和能力培训,积极承担与学业指导有关的辅导课程授课任务,参加学业指导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在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彦.发展性学业辅导:高校学生工作新视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Z3).

[2]陈国秀.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学业辅导工作的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

姜黄素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篇12

1 概述

姜黄属植物主要含精油(4.2%~14%)、脂肪油(4.4%~12.7%)等挥发油及姜黄素类成分,此外还有树脂类、糖类、甾醇类、脂肪酸、多肽类、生物碱及微量元素,其中类姜黄素类(curcuminoids)是二苯基炔类成分,有酚性和非酚性成分,现已分离并鉴定出20多个类姜黄素化合物。姜黄的黄色物质为略带酸性的酚性物质,是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混合体,称之为姜黄色素,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而姜黄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姜黄素为橙黄色结晶粉末,味稍苦。其分子式为C21H20O6,其主链为不饱和脂族及芳香族基团,不溶于水及乙醚,溶于乙醇、碱、醋酸、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受可见光和紫外线影响,会发生光降解。

2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及清除自由基

作为一种细胞抗氧化剂,姜黄素对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均能起到保护作用。姜黄素可使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减轻,抑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升高以及血清游离脂肪酸升高,同时还可以降低缺血心肌丙二醛的含量。此外,姜黄素还可提高大鼠心肌耐缺氧能力,对大鼠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姜黄素还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丙二醛和亚稍酸盐的产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超氧化物,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血管内皮细胞在姜黄素溶液中,其HO-1m RNA蛋白表达及血红素氧化活性都显著增加,并呈剂量依赖性。低氧状态下研究亦表明可显著性提高血红素的氧化活性。提示姜黄素是一种潜在的血管内皮细胞Ho-1诱导剂,可增加血红素氧化酶活性,具有抗氧化作用[3]。此外,姜黄素对羟自由基(OH)也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作用甚至超过OH的特异性清除剂甘露醇;姜黄素能有效地抑制由2-偶氮(2-眯基丙烷)二盐酸盐(AAPH)诱发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显示了较强的防御脂质过氧化的能力[4]。

2.2 抗炎作用

姜黄素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均具有抗炎作用。实验发现,姜黄素可以从组织学、血清学指标、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方面改善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实验性胰腺炎的病变程度[5]。对于由三稍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姜黄素也具有明显的杭炎效果,可以起到改善腹泻症状、保护肠黏膜的作用[6,7]。体外研究表明,姜黄素还可抑制肺脏炎性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lβ和白介素-8)的产生,可对未成熟儿慢性肺疾病起治疗作用[8]。姜黄素作为有效的非甾体消炎药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对18个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病人做短期、双盲、交叉试验,显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3 抗凝、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姜黄素能降低高脂患者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水平,提高载脂蛋白A水平,促进肝和肾上腺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脂蛋白(a)的代谢,增加胆囊对LDL排泄,抑制脾对LDL的摄取,使血中LDL和脂蛋白(a)的含量降低。经姜黄素干预后的代谢综合征(MS)大鼠其血糖、血清胰岛素、空腹血脂(TC,TG,LDL)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9]。姜黄素能够降低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膳食小鼠血清和肝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尤以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更为显著。姜黄素可能是通过促进脂肪向糖转化和抑制胆固醇合成而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同时,姜黄素还具有NSAIDS的特点,能抑制巨噬细胞分泌溶酶体酶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减少前列素E2的释放,同时对胶原酶、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姜黄素的抗凝作用研究显示,姜黄素可减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通过抗凝、降血脂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10]等。它的抗肿瘤机制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抗血管生成的间接抗肿瘤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姜黄素通过调控抑癌基因、癌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调控细胞凋亡信号来实现其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姜黄素可通过抑制MMP活性来抑制血管生成。姜黄素还可以拮杭多种理化因素对DNA的损伤,增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清除超氧阴离子。体内外试验表明,姜黄素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核因子(NF)-KB有关[11]。姜黄素还通过依赖于原癌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激活,在人类结肠癌细胞中发挥抗癌作用[12]。已有研究表明,姜黄素对肿瘤具有有效预防和治疗作用,姜黄素可显著抑制K562细胞生长,且姜黄素在抑制K562细胞增殖过程中自噬和凋亡先后被激活[13]。ANUCHAPREEDA等[14]发现用姜黄素可以降低耐药肿瘤细胞中的Pgp的含量,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作用的敏感性。

2.5 其他作用

姜黄素除上述药理作用外,尚有对肝脏保护作用的广泛报道,NANJI等研究发现姜黄素通过抑制NF-κB基因的表达对酒精性肝疾病起到保护作用。PARK等研究姜黄素对CCl4造成的大鼠急性或亚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时发现其能显著降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含量。SONI等研究报道了姜黄素对黄曲霉毒素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姜黄素还具有保护肾脏、抗纤维化、抑制细胞增殖及抗真菌等作用。

3 姜黄素的作用机制

3.1 干扰和抑制酶的作用

姜黄素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从而阻止代谢反应进行,发挥抗炎、抗癌等作用。实验表明,姜黄素是一种很好的环氧酶和5(12)-脂氧酶的双重抑制剂,也可直接抑制前列腺素酶,从而阻断了前列腺素(PGs)和白三烯(LTs)等炎症介质的生物合成。姜黄素还可通过在分子水平上的直接灭活作用,降低小鼠MH3T3细胞中的黄漂吟氧化酶(XO)活性,而XO被认为是PMA促使肿瘤发展的重要因素。姜黄素对不同的蛋白激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磷酸激酶,是一种选择性非常强的抑制剂,而激酶抑制剂已被证实有抗肿瘤及杭细胞增生的作用,因此姜黄素也就具有了抗肿瘤细胞增生的活性。G蛋白介导的磷醋酶D(PLD)在炎症和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姜黄素对PLD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具剂量依赖性,从而起到抗炎、抗肿瘤的作用。

3.2 抑制核转录因子表达

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包括肿瘤,都与真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AP)-1有关,高水平活化的NF-κB能介导肿瘤细胞存活,而在分化较好的肿瘤和正常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较低,其活化则能促进细胞凋亡,如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姜黄素可通过阻断抑制性KB(IKB)-α的降解及P65亚单位的易位来抑制TPA诱导的NF-ΚB激活,同时也抑制其诱导的AP-1的DNA结合活性[15]。姜黄素还能抑制IKB激酶(IKB kinase,IKK)复合物和Akt激活,从而抑制了由TNF诱导的NF-κB激活,达到下调一系列基因如细胞增殖、抗凋亡、转移基因表达的目的[16]。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还与其诱导多药耐药的肿瘤细胞死亡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下调NF-ΚB调节的产物(IKB-α、bcl-2、Bcl-x L、cyclin DI),抑制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1/S期有关[17]。

3.3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自由基作用

对高脂模型大鼠,姜黄素具有降低血清、肝脂质过氧化(TBArs),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AOS),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进而减轻脂质过氧化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在炎症、肿瘤等发展过程中,一些自由基的活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加速作用,且自由基数目越多这种作用越趋明显。氧自由基对炎症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内外均已得到证实,在血液中嗜中性白细胞能刺激氧自由基的聚集、生成。姜黄素可依靠Ca2+抑制嗜中性白细胞的应答功能,并可抑制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的转化,从而阻断氧自由基的生成,发挥抗炎作用。姜黄素还可以提高肝内环氧化物水解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3.4 其他

姜黄素还有其他作用,如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抑制金属蛋白酶和肿瘤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还有促进Bax m RNA表达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有效抑制其增殖;抑制A375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还可以抑制鹅脱氧胆酸盐(CD)或佛波醇酯(PMA)诱导的胃肠细胞系CSKGT-4,SCC450,IEC-18,HCA-7的COX-2蛋白合成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同时也抑制COX-2 m RNA的表达;另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NO合酶活性等作用。

4 结语

上一篇:新闻文风下一篇:量化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