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基金

2024-07-09

国际碳基金(精选4篇)

国际碳基金 篇1

碳基金是《京都议定书》下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新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目前全世界每年节能减排融资缺口高达1700亿~3000亿美元, 由于融资缺口巨大,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碳金融体系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中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一整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 推动了全球节能减排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已经提出要探索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基金的设立将有助于推动这一工作, 借助碳基金平台, 有助于激发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扩大相关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因此, 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 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 形成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 将大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

碳基金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为推动国际碳交易活动, 实施一些合适的项目推动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交易而专门设立的融资渠道, 用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或碳汇项目, 并购买或销售从项目中所产生的可计量的真实的碳信用指标, 从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国际碳基金的数量随着碳交易的迅速发展, 每年以20%的幅度增加, 其中欧盟的碳基金数量占全球数量的56%。此外, 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较活跃, 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发展碳金融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

目前, 国际上主要的几个碳基金有:

世界银行碳基金:碳市场中的先锋, 目前管理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和融资机制,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CDM买主。

日本GHG减排碳基金:主要目标是从CDM/JI项目中购买信用期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 (CERs) 和减排单位 (ERUs) 。

英国碳基金: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 主要资金来源是英国的气候变化税。

西班牙碳基金: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发起, 规模为17000万欧元, 通过CDM项目购买的方式, 缩小本国《京都议定书》的目标与国内潜在减排量之间的差距, 并且投资低碳技术的研发。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www.worldbank.org)

二、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

碳基金在运行机制与信托、基金类似, 具有发起人、持有人 (投资人) , 并有专门的管理人从事投资, 并对发起人和持有人给予回报, 它不仅从事碳指标的购买和销售, 促进碳市场的交易, 也对CDM/JI项目提供投资和咨询等业务, 提高项目成功率。

1. 设立机制。

碳基金由于出资主体、筹资途径和投资目标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通常由国家设立的碳基金, 旨在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碳管理, 并且投资低碳技术的研发。国际目前主要的碳基金的参与主体包括发起人、管理人和持有人。发起人和管理人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政府机构、私人金融机构或者其他类私人机构等。投资者方面包括政府、私人企业以及这二者混合投资的三种类型的投资类型。表2列举了不同类型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基金。

具体地, 碳基金管理人方面, 超过一半的碳基金其管理人为私人机构, 有1/3为商业银行, 由世界银行管理的基金占了13%;投资者方面, 私人机构从2007年开始逐步成为主要投资人, 并在2008年超过了政府投资, 成为碳基金最大的投资方。

2. 投融资机制。

碳基金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政府全部承担所有出资。以芬兰、奥地利碳基金为代表, 由政府出资并管理, 其中英国政府采用征税方式出资, 其收入稳定, 且通过征税可以促进节能减排; (2) 政府和企业按比例共同出资。德国KFW、日本碳基金以及世界银行参与建立的碳基金都采用这种方式, 由于筹资速度快、灵活、筹资量大, 这种方式也最为常用; (3) 企业自行募集的方式, 主要为企业出资的碳基金所采用。

具体地, 2004年以前碳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机构, 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 私人机构出资的比例不断增加。

在投资方式上, 国际碳基金主要作为中间人投资于碳信用, 但近年来随着私人机构投资者的增加, 直接融资的投资方式开始出现, 在2008年, 尽管在数量上只有25只基金提供直接融资, 但在金额上却高达54%。目前提供直接融资的有黄金碳融资基金、韩国碳基金、绿色印度基金、ADB气候变化基金等。

3. 收益分配机制。

碳基金投资收益的形式比较特殊, 除了现金收益外主要还包括碳项目所产生的碳信用。投资人可以根据出资比例和契约来决定其收益形式和金额。

4. 风险控制机制。

碳基金在参与国际市场碳交易过程中, CDM项目由于开发周期长, 因此将首先面临项目投资风险, 如审批风险、注册风险等;从整个市场来看, 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处于分割状态, 制约了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价格波动较大, 同时由于CER一般采用美元计价, 因此碳基金还将面临着价格和汇率波动的风险;宏观方面来看, 由于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 此后发达国家以及东道国对气候变化的判断以及相应政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南美、北非和东欧的原油和天然气输出国和运输国的政局不稳, 他们的政治事件通过能源影响碳市场, 这是所有碳基金都共同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 另外,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方面使碳交易市场由活跃转入萧条,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衰退, 许多大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减少导致了减排指标需求量的减少, 使碳基金承受更多的风险。

鉴于上述可能面临的风险, 碳基金在开展CDM项目之前, 应明确各方的职责, 各自承担各自的风险, 实行风险分摊机制, 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国际碳基金通常通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进行对冲规避CERS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汇率风险。国际气候谈判风险是双方都无法控制的, 一般采用双方共同分担风险的方法来解。

三、国际碳基金运行模式对我国碳基金的借鉴

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从实践看, 我国目前有一个碳减排证卖方基金即中国碳基金, 是全球第一家卖方减排证交易中心, 核心业务是为中国CDM项目的减排量进入国际碳市场交易提供专业服务。此外, 2007年7月20日, 我国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 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 是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 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 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 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所以, 成立我国自己的碳基金, 主动参与世界上碳汇的买卖, 不仅能慢慢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产业链上的地位, 不断地获取交易的主动权, 还能加强我国的碳汇储备, 为以后的节能减排缓解压力。因此, 在设立碳基金时, 应结合本国实情来建立相应的碳基金, 以便为本国政府和企业服务, 最终为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来说, 从发达国家发展政策性碳基金的经验来看, 值得借鉴的有几个方面:

1. 构建多层次的碳基金体系。

我国不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不同, 碳排放的类型以及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类型也不同, 借鉴上述对国际碳基金运作机制的分析, 我国设立碳基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碳基金体系:

国家碳基金。指国家财政在国民收入积累中预算拨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烟尘排放、水污染治理等节能减排专门资金。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实验、监控检测体系建设、绿色公用事业建设、碳市柜台交易建设等直接支出项目。

企业碳基金。指企业设立专门收支账户单独核算运用于CDM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的专用资金。

银行碳基金。指节能减排项目交易结算专户吸收的存款构成的有风险控制措施的信贷资产。依照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 作为碳交易体系的基石, 金融机构应该作为推手, 推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并且在积极参与碳金融的过程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碳汇投资基金 (公募节能投资基金) 。属于产业基金性质公募创业权益基金类的广义证券产品。

此外, 构建碳基金参与主体同时, 由于碳基金项目链条长、关系杂, 在项目创立、项目建设、交易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的服务, 中国目前作为出售方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严重制约了碳排放业务的开展。因此, 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基金业务之中, 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 促进碳基金业务的开展。

2.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可以以现有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为主平台, 吸收各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 建立以扶持地方减排项目和实现各行政区域减排任务的若干区域型碳基金;同时, 也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特别基金设计, 可考虑联合各部委和若干行业协会, 建立以各种项目类型为特征的功能型碳基金, 如森林碳汇基金、沼气回收利用基金、生态农业基金等等。

3. 建立相应地激励和保障机制。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和效益被货币化了, 而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收益并没有被货币化, 因此可以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补偿机制基金, 鼓励和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业主进行技术转让和扩散, 示范和支持相应的融资渠道。现阶段, 我国作为基于项目的碳市场的最大卖方, 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供给不足, 可以通过设立区域和产业类别的碳金融扶持基金促进更多的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 从国家层面设立更多的碳金融产品和工具平台, 为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制度层面的激励和保障。

4. 与国际碳基金加强合作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许多国家都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碳基金, 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 具有较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 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 利用其自身影响力, 已经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项目, 如意大利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丹麦碳基金等由其托管, 可以借鉴国际经验, 加强与国际碳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合作,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5. 加强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 应合理分配项目的CER风险, 对于CER交付不足的风险以及价格风险,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多为买方合同, 着重保护买家的利益,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卖方, 特别应该在合同谈判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风险分担和CER价格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其次, 要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最新进展和主要交易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完善相关合同条款及时防范政策风险。

第三, 随着诸如信用交付保证、气候衍生品等创新类保险产品的推出, 对于一些传统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实施风险等, 可以利用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通过风险对冲或保险等形式来降低风险。

第四, 通过咨询国际法领域的专家, 在制定合同时采取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 以防范法律风险;借鉴国际流行的“损失分担”机制管理碳金融风险, 例如, 2008年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先后与国际金融公司 (IFC) 签署了《损失分担协议》 (Loss Sharing Agreement) , 以保险形式对碳金融业务的可能风险进行分担。

第五, 培养碳金融业务专业人才。碳金融业务面临着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的复杂性, 需要熟悉环境与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专业人才作为外部顾问, 建立起从事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 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 引进国际碳金融机构积累的专业技术、知识产权, 动态跟踪全球CDM项目和JI项目进展, 掌握CERS等碳排放产品市场行情, 积极执行赤道原则、责任投资原则等碳金融国际评估标准, 科学评估低碳经济项目, 不断提升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升东等.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林业经济, 2007 (7)

[2].吴晓霞, 吴亚楠.中国企业参与CDM的风险及其控制.企业导报, 2010 (9)

我国低碳基金的运行模式研究 篇2

一、我国建立低碳基金的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资源消耗增长迅速, 温室气体排放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 但是, 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 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目前,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 2002年为605 t/百万GDP美元, 为印度的1.86倍, 日本的1.69倍, 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而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年均增长2.6%) , 2020年将达到81.45亿t, 届时将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 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 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同时,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谐社会, 走低碳经济之路将是唯一而必然的选择。相关资料证明,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见,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低碳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应用, 而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另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显示, 预计到2020年, 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和其他环保行业至少有两万亿元左右资金缺口需要填补。《报告》预计, 未来15年, 国家将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资基金和吸收私人资本等, 并鼓励优秀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因此, 在国家及各省市逐步设立低碳基金已变得必要且迫切。

二、国外低碳基金建设的概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近年来, 各国从税收、能源、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资金政策方面, 不少发达国家陆续建立了基金, 大量投资于温室气体研究和低碳技术的研发。

1. 英国成立碳基金公司

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较为先行的国家。2001年, 英国政府投资成立了碳基金公司。公司以企业模式运作, 目标是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 实现低碳经济。碳基金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英国的气候变化税, 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 从2004—2005年度起, 增加了两个新的来源, 即垃圾填埋税和来自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少量资金。资金使用主要有三个领域, 一是资助具有创新性的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是加速技术商业化, 三是投资孵化器, 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

2. 欧盟成立全球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基金

2008年, 欧盟议会成立通过决议, 支持成立全球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基金 (GEEREF) 。GEEREF将向非洲、北非地区、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非欧盟的东欧地区、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的“地区子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投资重点是被商业投资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忽视的、金额低于1000万欧元的环保项目上。

3. 美国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基金

美国已颁布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 该法案的征求意见稿建议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基金, 其目的是给州一级、地方和零散的社区项目提供资金, 帮助各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同时, 草案还建议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内设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性项目, 以帮助气候变化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变化。

4. 其他国家大量投资于低碳技术的研发

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设立相应的基金, 但每年政府都花费巨资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如, 澳大利亚每年花费6000万澳元用于温室气体的研究, 德国将在未来1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 日本2008年低碳科技预算为35708亿日元, 比2007年增加595亿日元, 增幅为1.7%。

三、我国低碳基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基金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 中国仅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政府基金) 和中国绿色碳基金 (民间基金) , 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 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

此外, 个别地方省市开始尝试建立低碳基金。2010年2月1日, 江西南昌设立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南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 南昌市与国开金融公司共同出资50亿元人民币, 预计将可拉动200亿的相关投资。2010年7月25日, 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与江苏省低碳示范区在武进正式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是依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 (修正案) 》、《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牵头, 中国融资租凭有限公司等10多家金融机构及大型央企共同发起的产业基金, 基金规模预计可达500亿元。

虽然我国低碳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在基金的来源、投资方式、运作管理、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如下:

1. 资金来源单一, 以政府投资为主,

当前我国低碳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或央企投资, 社会资本及外资所占比例极少。完全依靠政府投资, 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金额有限, 无法有效满足低碳研发及企业节能减排的大量资金需求。同时, 单纯依靠政府或央企投入, 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游动资金及外资的参与积极性, 无法为低碳经济营造一个多元的金融环境。

2. 投资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 且涉及领域狭窄

目前, 低碳基金作为我国政府的政策性基金, 主要采用无偿拨款的方式资助部分低碳项目及企业减排。这种输血式的投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 支持低碳项目的进展。但其弊端也很多, 如降低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使基金本身缺乏自我滚动的激励机制和活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必须改变现有的无偿资助方式。同时, 我国低碳基金的投资领域比较狭窄, 现有的两个基金主要资助增加碳汇的项目, 对其他减排或低碳的项目资助较少, 特别是没有将大量资金用于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

3. 相关法制建设匮乏, 缺乏配套政策支撑

目前, 我国基本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 更没有一部针对低碳基金的专门法律, 相应的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和细化。而为了保证低碳基金的健康发展, 在法律层面对其运作管理的流程进行规制是必要的。同时, 低碳基金的运作还需要税收政策、能源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等配套政策的支撑。

四、改善我国低碳基金运行模式的建议

1. 积极引进民间游资和外资, 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低碳经济产业作为目前最热门的领域, 已成为投资者的新宠。低碳经济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早已备受民间游资和外资的关注。2010年3月31日, 由浙商创投发起的浙商诺海低碳基金正式成立, 这只全国首个以“低碳经济”为投资主题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在不到两个月的筹备时间里, 首期就募集到2.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2010年3月, 瑞士ILB-Helios集团和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的新能源低碳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这是自国务院明确鼓励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后, 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个具有外资背景的基金。2010年6月21日, 天津将建首个低碳示范城, 日本将提供10亿日元做基金。

应改变过去的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 主体单一化的形式, 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合理界定风险收益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 特别是信托资金、民间资本、国外投资机构等参与投资,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当然,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序渐进。在基金的起步阶段, 可采用以政府资金、法人资金为主, 境外资金、民间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扶持运行3~5年, 成功率提高并成为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后, 政府资金可以通过证券二级市场, 逐步退出投资主体。

2. 基金管理采用企业模式, 资金运作市场化

英国在低碳基金管理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作管理方面, 英国碳基金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碳基金董事会, 成员一共17人, 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工会、非政府组织等,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外部还聘请独立机构进行评估, 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借鉴英国的实践经验, 我国的低碳基金管理也应采用企业模式, 把低碳基金作为一个独立公司, 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 实行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一方面, 公司每年从政府获得资金, 代替政府进行公共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 作为独立法人, 低碳基金应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制度保障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同时, 低碳基金应改变过去输血式的无偿扶助, 投资方式必须和市场机制有效紧密地结合。从无偿拨款逐步向有偿使用、分年度偿还、风险投入等方式过渡。可针对所申请低碳项目的性质, 依据风险投资评估, 界定风险收益比例, 确定投资额度;并引入社会独立评估机构, 对申请项目的进展和前景进行评估, 审查建立竞争机制。

3. 扩大投资领域, 重点资助低碳技术的研发

据研究, 要发展低碳经济, 在世界低碳发展的模式中处于前列, 必须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因为低碳经济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 其中能源效率的调高, 低碳新能源的开发, 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而以往我国低碳基金投资的目标过多关注在碳汇增加的项目上, 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今后应扩大投资领域, 重点资助低碳技术的研发。但低碳技术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技术, 而是一系列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措施, 这就要求在经费投入上要做到点面结合, 既安排低碳基础研究的资金, 又安排急需的应用研究资金。

此外, 投资领域还可以扩展到加快技术商业化方面。英国低碳基金公司的投资领域相对比较宽泛, 主要涉及三个领域, 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 三是投资孵化器。而英国到2050年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 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我国低碳基金的投资可借鉴英国的模式, 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并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 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进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

4. 健全外部法律,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为应对气候变化, 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如2007年3月13日, 英国发布《气候变化法》草案以指导英国的减排行动。2007年, 澳大利亚制定了《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而我国虽在《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但相关立法仍十分薄弱, 完全不成体系, 更缺乏对低碳基金管理的专门法规。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应健全气候变化的法律建设, 并把低碳基金的管理上升到法规层面, 监督和约束资金的投资去向和效果。

同时,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各项政策的配套实施。除了资金政策, 很多发达国家还从税收、市场、科技、能源等方面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如, 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 并以此作为低碳基金资金的重要来源。日本已经开始试行二氧化碳交易市场, 交易价格有市场决定。2008年10月21日, 日本政府在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总部会议上, 正式颁布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试行制度。欧盟2001年9月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法令, 通过减税或提供补贴等措施, 鼓励风力、水力、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五、结语

当前,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低碳经济。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已专门建立了低碳基金, 大量投资于温室气体的研究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但我国低碳基金建设仍处于摸索和起步的阶段, 在资金来源、投资运作、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 应结合我国的国情, 并借鉴发达国家基金管理的经验, 多渠道筹集资金, 按企业模式运作, 鼓励技术创新, 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和配套措施, 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建立低碳基金, 发展低碳经济, 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建立低碳基金的必要性, 并介绍了欧盟等发达国家低碳基金建设的概况, 接着分析了我国低碳基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资金来源、管理模式、投资领域、配套法律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基金,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章升东宋维明何宇: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J].林业经济.2007 (7)

[3]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 (10)

[4]付允马永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3)

[5]刘兰翠甘霖等: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启示[J].中外能源.2009.09

[6]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Exploring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EnergyPolicy, 2005

国际创业引导基金运作模式 篇3

总体看, 美国、以色列是国际上最成功的, 而美国的风险投资业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在风险投资方面积累和形成了不少经验, 值得我国借鉴。

一、以有限合伙制为主

目前, 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在组织形式上主要采取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制中, 合伙人分为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家, 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管理技能, 负责基金的运营管理, 对经营承担无限责任, 其出资比例很低 (一般为总投资的1%) , 而取得的回报很高 (一般为总利润的20%加管理费) 。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供应者, 只承担有限责任, 不参与基金的日常管理活动。有限合伙制将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规范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保证风险投资机制的顺利运作。多数研究认为, 有限合伙制有效实现了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有机结合, 是美国风险投资得以发展和获得成功的重要组织制度基础。

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是在美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其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以有限合伙制为主。日本、德国等则以附属于银行的创业投资公司为主;英国虽然以信托为名, 但实际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设立, 并且可以到伦敦股票交易所申请上市。总体看, 有限合伙制是境外创业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政府资金占比较大

以政府资金为母基金, 引导私人资本共同参与设立子基金, 实现资金的放大。例如, 美国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SBA) 将政府资金作为资本金, 以2/3的比例为上限, 鼓励与资本出资1/3的资本金的私人共同组建小企业投资公司 (子基金) , 这种资本模型推动私人只需出资1/3的资本, 即可以经营一个完整的投资公司。因此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参与进来, 实现政府资金的放大。以色列与美国一样, 在YOZMA基金 (以色列国有独资风险投资“母基金”) 引导私人资本设立的第一批创业投资基金中, 政府资金与私人资本的比例是2:1, 政府资金占比也达到了2/3。

三、形成政府让利机制

国际上, 为吸引私人资本和创业投资专业人士参与到创投中来, 政府引导基金都有诱人的让利机制。例如, 美国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SBA) 与私人资本按2:1的比例设置的子基金, 政府虽然占比高达66.67%, 但在投资收益分配过程中, 政府仅仅收取利润的10%, 私人则分享利润的90% (其中, 20%由出资1%的普通合伙人 (即基金管理者) 分享;80%由有限合伙人分享) 。这种让利机制, 可以将大量的私人资本引入风险投资领域, 极大地刺激了职业风险投资家的积极性。而以色列的YOZMA计划同样设置了让利机制。该计划提出, 封闭期前5年内, 每个子基金的其他投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优先以“原始价”买走政府 (YOZMA) 40%的基金份额。如果子基金运作成功, 6年后YOZMA会将自己在其中的股份原价出让给其他基金投资者。

四、全面的扶持机制

国际上, 除了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大幅的让利之外, 政府还提供全面的扶持机制。例如, 美国在引导私人资本设立子基金 (即小企业投资公司, SBIC) 的同时, 不仅向SBIC提供法律、知识产权等技术支持, 还通过7 (a) 贷款担保计划、CDC/504贷款担保计划、小额贷款计划、504保证开发公司贷款计划等, 间接地为获得SBIC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以及培训、情报、法律等全方位的扶持。

五、资金来源多样化

在创业投资业最发达的美国, 其创业投资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养老基金、保险基金、银行资金、私人资本、政府资本等。而以色列则略有不同, 由于以色列政府只允许退休基金持有风险基金5%的股份, 因此, 除了政府资金和少量民间资本外, 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海外资金。以色列仅1998~2003年5年时间, 就从国外引入82亿美元的风险资本。

六、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国际碳会计述评 篇4

一、森林碳会计核算

(一) 核算对象

碳库是森林碳会计的核算对象, 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积累或释放碳。碳源是碳流出大于碳流入的碳库, 由于腐烂、燃烧和呼吸过程, 森林往往代表净排放源。碳汇是碳流入大于碳流出的碳库, 通过树木的生长和产生的生物固碳过程, 森林可以是接收源。随着时间的推移, 就森林组成成分所拥有的碳的绝对量而言, 森林在某一时间点上是碳源, 在另一时间点上是碳汇, 森林可以在源泉和碳汇之间转换。汇总碳库决策主要依靠于现有数据的可用性、测量费用和所需的稳妥水平。在收集数据时, 森林碳库被分为五类:地上生物质 (AGB) 、地下生物质 (BGB) 、木材中的死有机质 (DOM) 、垃圾中的死有机质 (DOM) 和土壤中的有机质 (SOM) 。碳库的分类不严格, 分类的种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分类的完整性。库不得重复计算和重大库不应被排除。存在于传统森林边界以外的伐木制品日益被视为一项额外的和潜在的碳库。树常常代表一个林区总生物质的最大部分, 其他碳库只有树生物质的一小部分, 碳核算工作大多集中在树生物质。

(二) 排放量核算方法

森林碳排放量核算是森林碳会计的重要内容。排放量核算的目的是量化大气、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和燃烧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变化。排放量核算方法主要有库存方法和活动方法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 潜在的基本假设都是:来自于大气和流向大气的温室气体流量等于生物质和土壤中碳储存量的变化。库存方法也称为定期核算法, 计量了两个时间点之间的碳库存量的差异。该方法可以覆盖大面积和大量物种, 适合不同条件下的碳库存量测量。该库存方法系统还捕捉碳库存的非线性变化, 如成长导致的生物质的积累。然而, 该方法需要依靠碳库的增加和以该方法为基础进行的评估, 往往遗漏叶生物质、地表植被和生物垃圾。该方法衡量碳库存量变化的公式为:C= (Ct2-Ct1) ÷ (t2-t1) , 其中, C表示碳储量变化;Ct1表示时间t1的碳储量;Ct2表示时间t2的碳储量。相反, 基于活动的方法估计了碳库增减后的净余额。该以活动为基础的方法, 也称为损益或流量方法, 适合于单个碳库难以衡量、碳储存的短期变化不易受到影响的情况。表示方法衡量碳库存量变化的公式为:C=A× (CI-CL) , 其中, C表示碳储量变化;A表示土地面积;CI表示碳增益率;CL表示碳损失率。一般来说, 会计方法选择必须反映决策者的目的并得到决策者的接受, 决策者可能依靠一国领土内现有森林数据的形式和可获得性考虑所采用的方法。面向未来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没有达成一致同意, 库存和活动为基础的会计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

(三) 多层次报告

森林碳会计可利用现有的国家、区域或全球数据。数据来源因领域不同而不同, 来源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变化。二手数据可能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但降低了所需的时间成本和核算成本。二手数据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识到权衡的存在, 所以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方法核算碳排放量。第一层报告只需要收集很少的原始数据, 生成对森林生物质的估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南报告了基于特定区域气候及植被数据的大量可利用参数和排放系数。第二层报告也采用默认森林生物质信息, 但结合了国家的具体数据。第三层报告采用高度本地化的详细资料, 往往需要对森林样本参数进行重新测量。随着要求的数据越来越多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分析复杂性的增加, 碳估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增加。为了验证或提高碳会计估计的质量, 往往需要遥感数据和实地测量。

二、土壤碳会计核算

(一) 土壤碳含量变化

土壤碳会计核算可以使人们清楚目前土壤碳含量在碳增减的历史轨迹中所处的位置。土壤碳包括有机碳、无机碳和硅石碳。从土壤中流失的每吨碳增加大气中3.67吨二氧化碳。而每公顷土壤增加1吨碳意味着从大气中吸收3.67吨二氧化碳, 即:每2.7吨碳吸收到土壤中意味着10吨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清除。将碳吸收到特定封存区或增加土壤碳含量是有意义的。

(二) 土壤碳含量测量方法

澳大利亚土壤碳认可计划将土层分为八类, 即0~5、5~10、10~20、20~30、30~50、50~70、70~90和90~110厘米。每类土层的土壤样本将使用液压取心管来收集, 并分析各自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含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最悠久的形式是提取和分析土壤样品。在实验室中燃烧该样品, 分析其碳含量。这个过程不区分碳化硫和碳化硅。当需要测量碳化硫时, 必须通过酸的分解将碳化硅从分析样品中排除。干燃烧是一个非常准确和广泛使用的技术, 而湿燃烧已过时、不可靠, 现在很少使用。间接方法分为预测法和校准法。预测法是指碳储存量可以通过使用模型来预测。这些模型考虑到了碳储量影响因素序列 (如天气、植被类型和放牧制度) , 能提供对碳储量的预测或估计。校准法是指碳储存量变化估计可以使用与以前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关系来“校准”。这些关系或方程使用更容易进行测量的变量值。输入变量可以是定量的, 如由土壤和植被在若干光谱带反射的辐射量, 或者是定性的, 如土壤系列。

三、碳排放会计核算

(一) 碳排放标准

随着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之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中, 在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是温室气体议定书 (GHG Protocol) 。温室气体议定书的倡议三是会计框架, 由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WBCSD) 为了衡量、计算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而构建。有两个ISO (国际标准组织) 标准:一个是组织或实体标准, 另一个是项目减排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64系列标准是以温室气体议定书的框架为基础。这些标准提供了衡量、计算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范和指导, 以及应当如何对以这些标准为基础的报告进行审计。1996年颁布的国际标准ISO 14001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就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 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所有类型的机构中应用。该标准要求公司设定碳减排目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并经外部审计核实公司是否实现了自己所设的目标。ISO 14064–2是用来证明一个项目已减少或消除碳气体排放的国际标准。企业可以把排放量削减方案当作一个项目。

(二) 碳排放核算范围

国际温室气体协议标准建议:企业应确保核算其温室气体清单包括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 并鼓励企业核算范围三的排放量。范围一核算由报告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来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也被称为直接排放, 包括:生产电、热或蒸汽时产生的燃料燃烧排放;物理或化学处理过程排放;为了运送材料、产品、废物和员工而使用公司拥有或控制的运输设备所带来的排放;无常排放, 如, 有意或无意的从连接和密封设备、采矿设备和电气开关设备产生的泄漏。应用到农场或财产, 范围一是指从来自于加热器、锅炉、拖拉机和农业企业使用的其他车辆的燃料直接燃烧后的排放量。农场还包括来自于牲畜及其垃圾、作物栽培与无机和有机氮肥应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核算对进口或外购的电、热或蒸汽的消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被称为间接排放, 因为其是报告公司消耗的结果, 但由另一家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来源而发生。但用于再出售给最终用户目的而进口或购买的电、热或蒸汽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包括在范围三中。用于卖给中介机构目的而进口或购买的电、热或蒸汽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应作为佐证资料单独报告。为了提高数据的透明度, 与范围一相关的排放量数据不应当从范围二中减去或遗漏。对许多公司来说, 外购电力代表了温室气体排放最大来源之一, 也是减少排放的最重要的机会。但对于土地管理业务, 这些排放量小得多。范围三核算所有其他间接排放, 是企业业务活动的结果, 但由非本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来源而产生。范围三中以土地为基础业务企业的排放量均与肥料和饲料生产所产生的相关排放量有关。公司可考虑报告对商业和目标来说重要并且能取得可靠的信息的作业所产生的排放。范围三包括:所购买材料的生产排放;报告公司不拥有或控制的车辆运输排放;外包活动、合同制造和特许经营的排放;报告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使用阶段和终结阶段所产生的排放。

(三) 控制方法与实体份额方法

与温室气体议定书一致, 温室气体排放资料应当采用透明的方式收集和编制报告, 可以使用控制方法、实体份额方法, 或并行两种方法。实体份额是所有权百分比或运营中经济利益的百分比。实体份额方法增加了温室气体信息尽可能满足不同用户目的的可用性, 并反映了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所采用的办法。控制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保已核算所有的排放并反映出商定的业务管理责任。根据控制方法, 公司要百分之百核算所控制业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不核算拥有利益但没有控制权业务的排放。多方拥有所有权的公司或联合公司可能有协议规定双方之间如何分配排放所有权 (或排放管理责任) 和相关风险。如果这种协议存在, 公司可以选择提供协议的描述, 包括关于温室气体相关的风险和义务的分配信息。

(四) 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

世界各国在遵循《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控制和降低碳排放的过程中, 逐步发展起碳排放权交易。按照国际会计准则37~38号的规定, 购买碳排放权应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 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国际碳会计已形成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会计核算体系。从微观层面看, 碳排放会计涉及基期及以后年度的排放量概况、各年排放量的显著变化情况、计算所使用的方法、报告所涉期间等。从宏观层面看, 森林植被、土壤的碳会计核算是由国家建立相关的碳核算账户和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4.Greenhouse Gas Protocol: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Revised edition.WRI and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2]Gregg Marland, Kristy Fruit, and Roger Sedjo, Accounting for sequestered carbon:the question of permanence[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 Volume4, Issue6, December2001, Pages259-268, doi:10.1016/S1462-9011 (01) 00038-7.

[3]Richard A.Birdsey, Carbon Accounting Ru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Forest Sector[J].Environ Qual, 35:1518-1524 (2006) , DOI:10.2134/jeq2005.0193.

[4]Oscar Cacho, Robyn L.Hean, Russell M.Wise, Carbon-Accounting Methods and Reforestation Incenti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47, pp.153-179, June2003.

[5]M.s.common, U.salma, Accounting for Australia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Economic Record, Volume68Issue1, Pages31-42, 22Oct2007.

[6]Gutierrez-Velez, VH, NL Harris, TRH Pearson, S Grimland and S.Brown.2009.USAID Forest Carbon Calculator:Data and Equations for the Agroforestry Tool.Submitted by Winrock International under USAID Cooperative Agreement No.EEM-A-00-06-00024-00, http://winrock.stage.datarg.net/gcc/.

上一篇: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下一篇:军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