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精选12篇)
国际货币基金 篇1
据美联社和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7月16日调低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期。该基金说,中国仍存在经济硬着陆的可能。国际货币基金把对中国2012年的增长预期调到8%,下调幅度为0.2个百分点。同时把对中国2013年的增长预期调到8.2%, 下调了0.3个百分点。但是,新的预期仍然大大高于美国和欧洲的增长预期。下调对中国的预期,降低了人们对中国增长弥补西方疲软的需求并推动全球增长的希望。
据统计,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下降到3年来的最低点,原因是出口、消费者开支和工厂产出都有所下降。分析人士说,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反弹,但是经济反弹可能会比预期出现的时间晚,反弹幅度也比预期要低。
国际货币基金 篇2
Decent work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残健同行,共拥蓝天)
2006年:“电子沟通”主题
2005年: “残疾人的权利:参与发展”
2004年:“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2003年:“A voice of our own”
2002年:“Independent Living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2001年:“Full participation and equality:The call for new approaches to assess progress and evaluate outcome”
2000年:“Ma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ork for all”
1999年:“Accessibility for all for the new Millenium”
1998年:“Arts, Culture and Independent Living”
每年12月3日纪念国际残疾人日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残疾问题的理解,鼓励人们维护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权利和幸福。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残疾人融入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建立在使残疾人充分、平等地享受人权并使之参与社会的目标之上。这一目标由《世界残疾人行动方案》确立,并由联合国大会于1982年通过。
“尊严公义,你我有份”是2008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也是《世界人权宣言》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
自从在1948年通过以来,《世界人权宣言》一直是、并继续是鼓舞着各国和国际努力去推动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原始文件。“尊严公义你我有份”加强了《世界人权宣言》的愿景,是对普遍尊严和正义的承诺。那不是奢望,也不是梦想。《世界人权宣言》和它的核心价值:人固有的尊严、不歧视、平等、公平、和普遍性,适用于每一个人,不论在任何地方,永远永远。《宣言》是有普遍性的,不朽的,有充沛活力的,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关,也包括全世界六亿五千万残疾人。残疾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少数群体之一,但是,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于2008年5月3日生效之前,一直没有专门的全球性公约来重视落实他们的权利。正如在第1条中所述,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都能充分和公平地享有一切人权,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
短期理财基金PK货币基金 篇3
投资范围
两者都限制于投资货币市场工具或固定收益类产品,主要包括现金、通知存款、1年以内(含1年)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债券回购、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中央银行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可投资债券的范围差异,货币基金只可投资信用等级在AAA级及以上的企业债券,而短期理财基金可投资于信用等级在A+级及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范围更广。
流动性和费率
货币基金在开放日均可办理申购赎回,一般为T+1日到账。短期理财基金在开放日办理基金份额的申购,在每个运作期的到期日办理基金份额的赎回,如华安月月鑫,以1个月为运作期,在每个运作期期满后可办理赎回,没有赎回的份额自动转入下个运作期。
两者均免收申购赎回费用。货币基金管理费率多为0.30%,托管费率为0.10%;短期理财基金的管理费率为0.25%~0.30%,托管费率为0.08%~0.10%,略低于货币基金。
收益
截至8月24日,所有短期理财产品自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90%,与同期间的货币基金平均年化收益3.75%相比,低0.85%。从各个基金来看,汇添富理财30天和南方理财14天自成立以来的收益高于同期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其A/B份额分别高出同类货基0.01%/0.19%和0.11%/0.21%。从9月初近1周年化收益率来看,短期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99%,同期货基平均收益率为3.12%,高出理财基金0.13%。从个基来看,汇添富理财30天和南方理财14天收益也表现较好,分别高出同期货基收益。
货币基金会投资于协议存款、短期融资券等货币基金工具,平均期限为100天左右,随着前期较高收益投资标的的到期,货币基金会滚动投资到目前收益相对略低的货币基金工具,总体收益会略有下降,见下图。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自今年2月份达到峰值后有小幅下行走势,货币基金的收益与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会逐渐趋近。
今年权益类市场的低迷催生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慢牛行情,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增长,选择上更加倾向于低风险的稳定收益资产,短期理财产品的适时推出恰好迎合了市场需求。
国际货币基金 篇4
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许多学者指出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特征和缺陷是美元本位制,或称“美元霸权”。如余永定(2009)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中国积累贸易顺差获得经济增长,美国积累贸易逆差增加国民福利。华民、姚大庆(2009)认为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财富,因而长期奉行入不敷出的发展模式,使美国泡沫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次贷和金融危机。张明(2009)认为美元本位制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实体商品与金融资本的“双循环”,美元本位制能否持续的关键,在于新兴市场国家与资源输出国是否愿意继续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元资产。
现有文献缺少对国际货币体系特征的深入研究,尽管多数文献都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元本位制或美元霸权体系,但是关于美元本位或美元霸权的具体含义并没有明确定义和一致意见。现有文献在描述美元霸权时主要有以下几种依据:一是美国在IMF的份额最高,二是美元是国际贸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三是美元资产是国际储备的主要资产,四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可以向世界征收“铸币税”,等等。但是,以上这些依据只是美元霸权的表现,而不是其根本原因或衡量标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货币权力”概念,本文认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取决于美元具有最强大的货币权力,本文的第2部分介绍货币权力的相关理论,第3部分用货币权力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特征,第4部分重点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货币权力,第5部分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货币权力简介
权力(power)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1)。世界上各国际关系行为体以权力为基础的互动,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货币权力(monetary power)指各国(地区)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地区)实施影响的能力。Cohen指出(2)国际货币权力包括自治力(autonomy)和影响力(influence),影响力是改变事件或结果的能力,如果一国能够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行动,该国就在此事务上具有影响力;自治力指一国独立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去影响别国,而是能够不受别国影响。自治力是货币权力的基础,是具有影响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国可以不受外部约束地追求其目标时,它才可能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自治力的关键在于外部失衡的调整责任由谁承担。各国的经济通过国际收支联系起来,一国的顺差就是其他国家的逆差。当一国被迫采取措施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时,它的(内部)政策独立性就受到外部失衡的干扰,从而丧失了自治力。因此,一国货币权力的基础是避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被迫的调整负担的能力。
根据对避免调整方式的不同,自治力可以分为推迟力(power to delay)和转嫁力(power to deflect),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国际流动性状况,包括外汇储备和借入外债的能力。转嫁力是把调整的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的能力,它取决于一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转嫁力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一国经济的开放度和适应能力。经济开放度的常用指标是国际贸易占GDP的比率,开放度越大,国内产业越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所以开放度与转嫁力成反向相关。适应能力的指标包括要素的流动性、信息的可得性和管理者才能等,适应力越强,经济调整的速度越快,转嫁力越大。影响力的形式有被动(passive)和主动(active)两种,由于国际货币关系本质上的相互性,在一国获得自治力的同时,它也取得了对其他国家(被动的)影响力,这相当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当一国有意识地利用其实力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对内和对外的货币经济政策时,就称该国具有主动的影响力。主动的影响力不仅需要影响别国的能力,而且需要影响别国的意愿,后者又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结构。
三、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中的货币权力
(一)金本位
下面基于货币权力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上第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金本位于19世纪80年代形成,盛行了约30年后,于“一战”爆发时崩溃。国际金本位的特点是:(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3)各国金铸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铸币及银行券之间可以自由兑换;(4)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可以自由铸造(3)。英镑在金本位时期是主要的国际货币,是各国货币的中心,因而又被称为“英镑霸权”。但是,如果用货币权力来分析,当时英国的货币权力和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制度性的差异。在自治力方面,各国的推迟力都是由其拥有的黄金储备决定的。虽然各国普遍接受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但英国并不能无限制地发行英镑购买国外的商品。当英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英镑相对于黄金将发生贬值,当贬值超过一定的限度即“黄金输送点”后,外国将要求英国直接以黄金支付,英国必须向国外输出黄金来弥补逆差。因此,它的推迟力是有限的。由于英国经济的开放度较大,英国的转嫁力低于其他国家。
在影响力方面,各国货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关系约束了国内政策的溢出效应。根据休谟阐述的“价格-铸币机制”,如果一国的对外需求增加,它将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储备流出,迫使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产生通货紧缩。国内物价的下降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因此,金本位像一道防波堤将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隔离开来,各国货币的被动影响力都很小。至于主动影响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数十年里,政府对本国经济谈不上有效的控制”(4),更不可能主动地改变别国的货币经济政策了。总的来说,金本位时期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均由其黄金储备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本身是对称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于1944年,是一个黄金和美元并重的国际储备体系,它以黄金为货币价值的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承诺,各国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按35美元=1盎司的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安排是可调整钉住美元汇率制,各国货币的汇率钉住美元,一般只能在平价的±1%幅度内波动,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这一汇率水平,只有在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才容许调整货币平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核心国家货币(美元)的货币权力增强了。首先,美元的自治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自治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主要用于储备,并不直接在国际交易中使用。如果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国出口商并不能以美元向美国兑付黄金,只能将美元交给本国的中央银行,由后者向美国申请兑换。实际上各国央行出于维持与美国关系等原因,并不积极地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法国除外)。因此,美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推迟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其次,美元的影响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影响力。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国内政策对世界的溢出效应增加,日本、西欧都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和进口需求以实现经济恢复和增长。由于西方各国对美国产品的依赖,当时出现了“美元荒”,美国通过提供国际贷款和援助等条件,可以方便地对其他国家的政策施加影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是有限制的,这就是美国政府将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以固定比价兑换为黄金的承诺,这个承诺的可信性导致了“特里芬难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布雷顿森林体系运作得很好,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段“黄金时期”。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转为逆差并逐渐扩大,美元的信心出现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3年崩溃。由此可见,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但核心货币(美元)仍然受到制度约束。
四、牙买加体系中的货币权力和美元霸权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国际货币制度问题的临时委员会,并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特点是:(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2)储备货币多元化,除美元外,特别提款权、马克(欧元)、日元等都可以充当国际储备;(3)汇率制度多样化,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采用可调整钉住、有限浮动、灵活浮动和独立浮动等汇率制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通常的解释是美元不能再维持与黄金的固定官价,美元的地位相对下降了。但是实际上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不再以黄金的代表者出现,美元直接成为世界财富的代表。因此,美元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
(一)推迟力
货币权力的基础是自治力中的推迟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推迟力是空前的。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对于一般的逆差国来说,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或对外借款来推迟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时间,但这种推迟是有限的,一旦储备耗尽或外债过多,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就刻画了这个过程。
美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因为美元既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行的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又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既然美国没有义务保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的发行量也就不受美国储备的制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需要。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国政府显然会选择增发美元来对外支付,不会采取可能危及国内就业和增长的紧缩政策。美国可以不断地发行美元来购买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不需要考虑逆差的弥补,所以它拥有几乎无限的推迟力。由于外国政府对美国的贸易盈余不能向美国要求兑换黄金,只能以美元或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会导致黄金等储备资产的外流,而只是美国债务的积累;其他国家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也不会出现黄金等储备资产的流入,而只是对美国债权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其他国家比美国更担心美元的贬值,因为美元贬值会使各国累积的对美国债权价值缩水,美国则可以从中减轻其债务负担。从历史数据表明,从1980年起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例一直为负值,而且总体上呈扩大之势,说明美国可以保持近30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对国内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这正是美元巨大推迟力的生动体现。
(二)转嫁力
转嫁力是自治力的第二个内容,可以用经济开放度和要素流动性来衡量转嫁力。麦金农用外贸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指标,如表1所示。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2个西方大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位居第2位,仅略高于巴西,明显低于韩国、德国、中国等。因此,当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同等程度的变化时,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低于其他经济大国。
要素流动性包括劳动力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但没有一个直接的度量指标。Gwartney and Lawson(2003)在研究各国经济自由化的测算时构造了一个信贷和劳动管制指标,其考虑因素包括私人部门所获得的贷款比例、通过私人合同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比例等,可以用这个指标近似地表示要素流动性。从表2中数据可知,美国的要素流动性位居世界第4,在12个大国中仅次于英国,远高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水平。
综合以上两个指标,美国的经济开放度较小、要素流动性较高,因此拥有最强的转嫁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http://stat.wto.org/Country Profile)
数据来源:转引自Gwartney and Lawson(2003)
(三)被动影响力
由于美元拥有世界货币地位,美联储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世界中央银行,其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美国国内政策的外部性很强,具有巨大的被动影响力。例如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大幅降息,有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二战以后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1年之久,致使信贷成本极为低廉。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而且确实有助于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防止日元和欧元相对美元升值,日本和欧元区被迫采取低利率政策。日本直到2006年7月才放开零利率,欧洲央行也长期维持2%的低水平再融资利率。为了寻求高回报率,发达国家的过剩资金纷纷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使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连创新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从2003年的8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 920亿美元,两年内翻了一番。特别是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本来就面临经常账户巨额顺差,又加上国外游资涌入资本账户套利,本币升值压力更加严重。由此可见,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催生了各国的资产泡沫。
(四)主动影响力
得益于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元的主动影响力是其他货币不可比拟的。当美国需要通过美元来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时,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施压,迫使别国就范。例如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美国为了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强迫日本同意让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兑美元汇率迅速由240上升到200,1986年继续上升到160。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被迫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政策,在1986年连续4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年2月,日本贴现率降低到2.5%。1987年秋天,日本经济出现过热迹象,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为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埋下了伏笔。二是以本国制度为基础制订国际规则。例如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签订之前,各国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没有统一的要求。一些美国银行向联邦储备委员会抱怨对外国银行的国际银行储备金要求比对美国银行的低,结果导致美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为了平息这些抱怨,美联储向外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提高本国银行的准备金,各国谈判的结果就是制定了以美国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标准的《巴塞尔协议》(5)。三是操纵国际金融机构,通过有条件地援助干预受援国内政。美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通过IMF对泰国、韩国等发生危机的国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援助条件,包括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财政政策,长期内进行结构性改革、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股权融资等。这些政策建议只是片面反映了美国推行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需要,并不一定符合东到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紧缩性政策还会加剧经济的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美国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几乎无限地放大,美元的霸权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五、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理论中,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向美国提供消费品并固定对美元汇率,共同维持BW2的运作。截至2009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13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有学者据此提出要扩大中国的“话语权”,争夺人民币的“定价权”等建议。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即使是新兴的国际货币欧元,其货币权力也难以望美元的项背。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海啸后,美元发挥出“避风港”效应,美元的汇率不降反升。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美元兑欧元汇率从1.5759升值到1.2797,升值约23%。同期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从70.91上升到83.11,升值约17%(6)。由此可见,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使世界对美元丧失信心,反而更强化了美元的货币权力。
国际货币体系从来都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那些大国、强国或大国集团的意志和利益”(7)。历史上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惯例加以认可,二是由主要大国主导通过国际协议规定国际货币金融活动的准则。根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环境,我们可以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多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逐渐增强人民币的货币权力,却不宜急于要求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
摘要:货币权力指各国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实施影响的能力,包括自治力和影响力两个部分。由于中心国家的货币权力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中越来越大,致使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日益显著。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拥有空前的货币权力,这常被称为“美元霸权”,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没有改变美元的霸权地位。
关键词:货币权力,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
参考文献
[1][日]黑田东彦.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
[2]华民,姚大庆.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A].袁志刚.全球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7]周文贵,肖鹞飞.国际货币制度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Benjamin J.Cohen,“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diffusion and ambiguity”,International Affairs,2008,84(3):455-470.
国际货币体系 篇5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第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和功能:
一是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二是规定一国货币同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确保各国间货币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三是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第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本位币的体系。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选择钉住美元或钉住以美元为主的货币篮子是现实理性的。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美国凭借美元核心国际货币的地位,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大量输出美元,无偿占有外国资源。而其他国家积累的大量美元储备又有相当大的部分重新流回美国投资于低回报率的美国国债,无偿占有外国资金。
2、国际货币体系流动性过剩。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发行受美国黄金储备量的制约。各国在一时期的黄金持有量是相对稳定的,加上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国际收支不会持续严重失衡。但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成为事实上的本位币,而且失去黄金拥有量的约束,美元的信用扩张首先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自利行为。
3、汇率过度波动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理性地权衡而确定汇率,汇率政策成为各国的一项重要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常常导致竞争性汇率贬值或升值,汇率的急剧波动在所难免。
4、国际金融机构的寡头垄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七国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构共同监管,而真正的掌控者为美国。在短期内消除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议
1.建立主要储备货币稳定的汇率体系。建立货币汇率稳定协调机制,通过政策调节及充分的协商,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其次,在其他相对弱势货币之间,允许其根据自身情况,在钉住、可调节和浮动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2.积极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强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研究, 探讨区域性经济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的冲击和维护国际货币秩序稳定。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积极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准备制度条件。
3.进一步改革IMF体制功能。一是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更多地考虑根据一国国际收支状态而不是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降低美国对IMF绝对控制。二是增加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在某国家或地区爆发危机时,增强IMF可动用资金的规模。三是扩大IMF提供援助的范围,增强其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职能。
4.加强国际货币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
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
第四、结论
国际货币基金 篇6
把时间轴拉长至5年、10年,兔子的优势又重现了。不过,同样富有戏剧性的是,从近10年年化收益来看,“温吞”的保本基金战胜了“生猛”的股票型基金。
时势造英雄
截至2013年10月底,晨星统计了最近3年主要类别基金的收益/风险情况,近期市场火爆的货币市场基金以3.77%的年化回报居各类基金之首。其他表现较好的是普通债券型基金、激进债券型基金,保本基金在过去3年也获得正收益,这3类基金最近3年的年化收益分别为2.34%、1.73%、0.67%。而受累于最近3年股市的整体下跌,沪深300指数、中证小盘500指数、中证800指数下跌皆超过20%。虽然创业板指数表现相对出色,获得了11.15%的正收益,但仍无法“拯救”重配股票的基金类别,股票型基金以-4.81%的年化回报垫底;其次是激进配置型基金,年化回报为-4.55%;平衡型基金、保守混合型基金的年化回报为-1.79%、-0.63%,见下图。
具体来看,股票型基金过去3年表现分化较大,首尾业绩相差可谓“疑是银河落九天”。该类基金最近3年年化回报最高的超过10%,最差的为-21.1%,成立满3年的300只基金中仅16只基金跑赢货币市场基金。类似的落差也存在最近3年受累熊市的激进配置型基金中,3年年化回报最高为6.94%,最差的为-14.49%。
货币市场基金则全部取得正收益,且回报较接近:最近3年年化回报最高的南方现金增利货币–B为4.41%,最低者为2.41%。该类基金也成为过去3年基金市场中的“英雄”,无论从产品数量、规模、申赎来看,其发展都是迅猛的。自2010年一季度至2013年三季度末,该类产品规模增长超过3倍,15个季度中有9个呈现净申购状态,基金数量也自2010年11月26日的69只发展至3年后的145只。
不仅收益高、业绩波动小,过去3年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出的类现金功能也使得其成为资产配置的“利器”。晨星统计了过去3年主要类别基金的相关系数,发现货币市场基金的业绩与各类基金均表现出低关联度的特征,除激进债券型基金外,其他几类基金的相关系数皆低于0.2。
日光之下无新事
与A股过去3年“一片惨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股市的“大红大紫”。晨星统计了美股激进配置型、平衡混合型、保守混合型、大盘成长型、大盘平衡型、大盘价值型、中盘成长型、中盘平衡型、中盘价值型、小盘成长型、小盘价值型及小盘平衡型12类基金过去3年的收益情况,皆获得正收益,除保守混合型基金外,其他类别过去3年年化收益皆高于10%,其中小盘成长型基金收益最高,为17.13%。股票型基金中,除中盘成长型外,其他类型的年化收益皆高于15%。相比这些类别基金的“巨幅收益”,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过去3年的优势更多地体现现在流动性上,截至2013年11月末,过去3年年化回报仅为0.02%。
回到国内市场,截至2013年11月27日,在过去的5年中,股票型基金、激进配置型基金与过去3年的表现大相径庭,分别取得了9.49%、9.37%的年化收益,大幅超越了货币市场基金2.95%的年化收益。如果进一步把观察周期拉长至10年,权益类基金的优势更为明显,股票型基金、激进配置型基金的年化收益分别为12.47%、14.72%。不过我们同时发现,保本基金这一看似有些“鸡肋”的产品(不少投资者抱怨该类产品牛市不敌股票型基金、激进配置型基金,熊市不及纯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在过去10年的年化收益为14.08%,超越了“跑得快”的股票型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警示了投资者,在逐利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重要性。
让我们从长时间的跨度再来看看“卵巢彩票”。过去5年,得益于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点复苏,美国各种风格的股票型基金皆取得了令人垂涎的回报。下表显示,除大盘风格外,中盘、小盘各类风格的股票型基金皆取得了超过20%的年化回报。但是从过去10年来看,“卵巢彩票”并未带来额外的收益:美国股票型基金整体平均年化收益为8.47%,低于中国股票型基金的该值。具体来看,股票型基金中收益最高的组别为小盘价值型基金,年化收益为9.57%,中盘价值型、小盘平衡型、小盘成长型的年化收益也在9%以上。而这与过去1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美国是相呼应的,资本市场再一次为投资者讲述了一次“主人与狗”的故事。
远离颠倒梦想
过去几年的大熊市及对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些过于片面的宣传,让一些投资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即通过配置货币市场基金来追逐高收益。或许这是由于投资者近期受到了市场上类似于约定8%年化收益的“百度百发”产品的诱惑,但清醒的投资者应该知道,从长期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标的低风险、低收益以及高流动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长期难攀上高收益的枝头,过去5年的收益对比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在以往对货币市场基金的观察中,我们也围绕其类现金的流动性特征及其功能展开了一些讨论,意在帮助投资者认清“乌龟”的本来面目。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历史又是何其相似。当我们把今天的A股市场浓缩成资本市场历史长河里的一个点,它坐落在估值均线的下方,就如同地心引力对我们的作用,估值修复总会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并且毫无新意。
在我们这个龟兔赛跑的故事中,由于没有终点的限制,兔子醒来之后,奋起直追……
作者供职于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国际货币基金 篇7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 虽然国际货币呈现多元格局, 但美元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改变。它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易的主要媒介, 主要的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市场交易对象和国际储备货币, 还是很多国家制定汇率钉住的主要的对象。因此可称现行的国际货币为美元本位。其特点表现如下:
1. 国际储备资产及国际货币的供给方式:
美元本位下, 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是美国依靠国家担保的信用货币, 它的发行是美联储决定的, 缺乏内在的约束性和国际约束性。
2. 国际汇率的确定:
现行的美元本位, 实行浮动汇率制, 一般采用单独或联合浮动, 再者实行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或实行某种管理浮动汇率制度。3:国际收支方式:在美元本位下, 理论上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国际的收支平衡的调节。但由于政府的干预, 使国际市场的调节能力大大减弱。
现行的美元本位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体系, 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是美联储发行的信用货币, 即它具有了国家主权货币和国际货币的双重角色。但它既没有黄金作为担保, 又没有国际机构的约束, 只是以美国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实现本国经济目标时, 它的每一项经济政策都会影响着世界经济, 甚至会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二、美元本位下国际收支失衡格局的形成
根据目前的世界各经济区域的国际收支状况, 可以把世界分成以下几个经济区域:
第一类:中日韩等亚洲出口导向性国家。
第二类:欧洲、澳洲、加拿大和一部分拉美国家。
第三类:美国单独构成的经济区域。
其中第一类的国家或地区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 于是这类国家的经常项目表现为大量的顺差。第二类国家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平衡。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表现为双赤字。下图是美国1995年~2007年经常项目逆差额走势图:
数据来源: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annual flows and out standings, 1995~2007
美元本位下, 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 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 从而形成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的实际资源向美国转移, 形成了“铸币税”现象。据统计, 在美国的经济结构中,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在2004年已经降到了10.1%,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已占据了大部分, 这就是美国的“去工业化”现象。同时, 美国是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即依靠国内居民“高消费, 低储蓄”的经济发展模式, 加上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 美国不得不对外国的商品和服务产生了依赖, 因此美国就不得不保持经常项目的逆差。逆差不仅表现在经常项目上, 而且也表现在其资本项目上。据统计, 到2006年末, 美国对外负债余额高达125516亿美元, 对外资产余额95243亿美元, 净对外负债高达30273亿美元, 占其GDP比重已达到22.9%。虽然美国对外负债的状况不断恶化, 但是美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一直高于对外负债的收益率。根据Matthew Higgin (2005) 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 美国所持有的国外资产收益率为4.5%, 外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收益率为3.2%。这个收益差使得美国获得正的收益, 产生了巨大的收入流, 这个收入流足以弥补巨额利息敏感负债的对外支付, 也暂时稳定了美国巨额逆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下图是美国新增对外负债图。
数据来源: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annual flows and out standings, 1995~2007
对第一类经济区来说, 出口可以增加本国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他们乐意提供他们廉价的商品和服务。这些国家实行了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收支上表现表现为经常项目的盈余。以中国为例, 中国现有外汇储备达2万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以美元资产形势存在。于是第一类经济区域对美国的逆差产生了依赖。第一类经济区对外贸易取得的外汇资产作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 必须对其保值升值。在美元本位下, 作为外汇资产的美元作为信用货币, 必须以再投资的形式返回美国, 为美国提供融资。那么在美元本位下, 国际收支失衡结构就这样形成了。
三、解决建议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温床, 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展区域化货币合作, 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实行统一货币, 类似与欧共体实行统一货币, 建立亚洲货币区域、非洲货币区域、南美洲货币区域等, 实行国际货币更加多元化平等化;通过国际协商合作, 进一步改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使其更加适应21世纪经济的发展;改革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 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 使其更好的实施国际经济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美国近百年来的对外负债[J].国际金融研究, 2008年第4期
国际货币基金 篇8
关键词:国家货币体系,货币政策协调,协调机制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 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的, 只不过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按照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次序,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可划分为古典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等形态下的协调。
一、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古典金本位制时段的粗略划分是从1870年到1914年。在这一阶段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 维持外部均衡是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目标
古典金本位制的运行具有三个基本规则即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当这三个规则被很好地遵守和执行时, 才能保证古典金本位制的正常运行。在古典金本位制下, 各国货币都规定含金量, 各国货币的兑换率是由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所形成的金平价决定。外汇市场的汇率按照供求关系围绕金平价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波动。这一制度特征决定了各国央行将维持汇率稳定放在首位。因此, 在古典金本位制下, 各国外部平衡目标就体现在维持汇率稳定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正常有序地进行。相对于外部平衡而言, 内部平衡在经济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政府在古典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尚不负有保持内部平衡的重任。由此可见, 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外部平衡, 体现在维持汇率稳定上。
(二) 不对称的货币关系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体系的主要特征
古典金本位时期, 各国普遍采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由于各个国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 使得各国货币在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研究认为, 19世纪晚期国际货币体系是两层级体系即核心国和外围国之间的关系。核心国是西北欧国家, 外围国是东南欧、亚洲和拉美国家。[9]什么是核心国和外围国?没有人关心去讨论相关的标准。一般而言, 所谓核心国是指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的国家, 而外围国是指那些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国家。在两层级的国际货币体系中, 英国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而Flandreau和Jobst以任何国家的调整机制主要依赖于该国货币的国际流通程度为基础, 利用网络分析法1890-1910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 19世纪晚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最优表述是“关键国”、“中间国”和“外围国”三层级体系, 而不是“核心国”与“外围国”两层级体系。1914年以前的国际货币秩序更多的展现为等级制度。关键国与中间国的关系几乎是对称的, 因此, 国际货币体系受到这两个集团的约束, 它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对立点。实际上, 正是外围国通过明显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能够区分两个高层次集团, 从而将它们与关键国和中间国区别开来。
不论是“两分法”还是“三分法”都表明各国货币在地位上是不对称的。核心国 (或关键国与部分中间国) 有能力主动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自身的黄金储备, 而外围国 (以及部分中间国) 则处于被动地位。金本位制要求各国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 即当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黄金储备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时, 不得采取干预措施。如当本国国际收支逆差导致黄金储备减少和货币供给减少时, 不得采取扩张性政策以维持货币供给量不变。而在实践中, 绝大多数央行都违反过这一“游戏规则”。各国央行不允许黄金在国家间自由的流动。当外部失衡时, 赤字国遵守游戏规则的动力比盈余国强, 为了获得有限的黄金存量中的一部分, 可能会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以至于本国经济出现萧条而黄金储备却没有增加;而盈余国则常常违背“游戏规则”, 反而卖出本国资产以增加黄金储备。特别是当外围国出现赤字时, 由于不能吸引足够的黄金储备, 它们被迫脱离金本位, 只好让货币贬值。更为重要的是, 核心国与外围国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不同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核心国有能力在国外市场发行以本币命名的流通债券, 而外围国则没有。核心国能够用本国的货币从国际市场上借款, 于是制定较高的利率能带来所需的资本流入。这种解决方法对外围国而言是无效的, 原因在于其货币国际认可度低, 唯一可供它们选择的手段是收入调节。
(三) 相机协调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
在金本位制运行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一些国家的央行和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进行固定和系统性的合作, 即各国协调货币政策主要采用相机协调的形式。金本位制下, 对合作的需求受到特殊条款的限制, 在没有损害正常情况下的维持对信用的承诺, 通过暂时中止黄金的可兑换性, 中央银行能够对影响国际收支逆差的意外干扰做出反应。这种不顾一切的捍卫金平价约束了合作需求, 只有当干扰威胁到许多国家, 对整个体系造成不稳定时, 才需要利用制度保持合作。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无固定和系统性的合作机制开始遭到破坏。当就业和收支平衡的目标发生碰撞时, 谁占优已不在明显。各国逐渐不能忍受为维持外部均衡而给本国经济带来的萧条, 不再维持黄金可兑换承诺的信用, 信用的削弱使得该制度日益受到不稳定性因素的冲击。另外, 到了金本位后期, 绝大多数黄金被少数强国所占有, 这削弱了其他国家实行金本位的基础, 造成了当时体系的不稳定, 破坏力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一) 保持内部均衡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经济目标
与古典金本位制不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保持内部均衡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经济目标, 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该体系实行的是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 同时又控制国际资金流动, 因此, 外部均衡就体现为实现经常账户的平衡, 以维持汇率稳定。为了履行固定汇率的承诺, 各国都必须把外部均衡目标置于内部均衡目标之上。从这一点上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古典金本位制存在共性, 那就是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体现在维持汇率稳定上。
(二) 规则协调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 44个国家代表同意了由美国代表提出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并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 , 起到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并赋予其一定的职权, 以促使国际货币合作或政策协调;2、实行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3、取消对经常账户的外汇管制, 但允许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控制。可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本身 (多数文献认为, 这一体系的建立应从1946年起到1971年结束) 就是制定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三) 协调机制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不对称性。对美国而言, 其外部均衡目标是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性, 这要求美国控制向国外输出美元;而对其他国家而言, 其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通过国际收支顺差积累美元, 这要求美元大量向境外输出。于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遭遇到无法解决的“特里芬难题”。就内部均衡而言,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国内各方面矛盾的激化, 迫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并未将外部均衡而是将内部均衡置于首位, 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矛盾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并最终导致这一体系的崩溃。但该体系用制度安排促进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 并延缓了固定汇率制的崩溃,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合作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各国货币政策协调奠定了基础。在该体系下制定的规则性协调克服了相机协调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差的问题, 也为以后制定新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规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订案, 从此标志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开始。
(一) 各国异常重视内部均衡的同时也重视外部均衡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 各国非常重视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国内经济目标。由于没有特定的规则要求各国维持汇率稳定, 外部均衡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 国际资金流动规模巨大, 汇率剧烈波动日益严重, 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浮动汇率制自发地实现外部均衡已被现实所否定, 内外均衡依然面临着与固定汇率制相类似的冲突且表现得更加复杂。各国充分意识到在维持内部均衡的同时, 异常外部均衡, 并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汇率稳定。
(二) 相机协调为主、规则协调为辅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
各国充分意识到如果再各行其是, 必将影响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为此, 各国开始重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简而言之,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实践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4年-1979年。各国面临高通胀率和第一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所带来的经济衰退, 各主要工业国于1978年在波恩会议上达成协定, 日本和联邦德国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 美国采取消减石油进口的计划以抑制石油价格上涨。波恩会议显示了主要工业国能够就共同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由于协调采取的是相机协调而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规则协调, 对各国的约束力较低, 再加上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协调未取得预期效果。
第二阶段, 1980年-1985年。各国又经受高通货膨胀的煎熬,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在货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各主要工业国政府普遍认为, 政府所能做的只是降低本国的通胀率。于是, 这些国家都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 结果导致本国经济的严重衰退, 进而又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可以说, 正是各国没有采取货币政策协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
第三阶段, 1986年-1999年。在此期间, 各主要工业国家面临巨大的外部不均衡、金融危机频发和区域货币政策协调的出现。1985年以后, 主要工业国发生了巨大的外部不均衡, 为了解决经济失衡问题, 1987年七国集团财长达成了《卢浮宫协议》, 协议制定了货币与财政政策合作的目标, 美国要减少财政赤字, 联邦德国减税, 日本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金融危机频发, 如1992年爆发里拉危机和英镑危机、1994年爆发墨西哥货币与金融危机、1997-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为减轻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客观上形成了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需求的增加。部分国家之间的局部性合作已有重大突破, 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实行就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史上的一大创举。
第四阶段,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后, 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统一整体。金融危机具有国际传染效应, 局部的金融危机或波动将通过金融市场以及网络迅速蔓延, 最终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波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全部陷入经济衰退。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主动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这次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货币互换向市场注入美元;二是主要国家 (地区) 央行采取一致降息的货币政策行为。正是针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协调, 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了正效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的经济衰退。
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看,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经历了从古典金本位制的自动协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规则协调, 再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相机协调。我们还可以发现, 当出现突发性的危机时, 各国央行很容易在处理危机问题上就货币政策协调达成共识。
四、小结
在开放条件下, 各国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所实施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对其他国家, 反之亦然, 即国家之间存在着货币政策外部性。经济全球化后, 危机蔓延以及网络发展导致对货币政策协调需求增加。因此, 如何解决基于货币政策外部性而引起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现实对货币政策协调的需求, 成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如果要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那么协调的机制是什么?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能否解决利益冲突并产生预期收益?如果货币政策协调能产生预期收益, 那么收益如何分享、成本如何分担?如果不能产生预期收益, 那么导致协调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因此, 对上述问题以及对我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的探讨, 将是本文的后续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 (2010sk409)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0
[2] (美) 本杰明.J.科恩货币地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7
[3]劳伦斯.H.怀特货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2
[4]Reid W.Click.1998.Seigniorage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30, No.2, 154-171.
[5]Eichengreen, Barry and Marc Flandreau, eds.1997.The gold standard in theory and history[M].London:Routledge.
[6]Flandreau, M.and Jobst, C.2005.The ties that divide: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890-1910[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65 (4) , pp.977-1007.
[7]Bordo, Michael D.and Ronald, M.1997.Violations of the rule of the game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 1880-1914.NBER Working Pa-per, No.6436.March.
[8]Matias Vernengo.2003.The Gold Standard and Center-Periphery Interac-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Utah.Working Paper No:2003-10.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篇9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布雷顿森林体系”因“米德冲突”和“特里芬难题”而在1971年解体后, 导致了1976年“牙买加协议”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承认。由于“牙买加协议”事实上取消了任何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承担的稳定责任, 这就在关键货币国家 (地区) 自身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的货币稳定和经济均衡之间埋下了内在冲突的根源, 使他们自利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有可能产生“负外部性”, 即通过汇率动荡导致国际金融动荡和经济失衡, 这个霸权货币体系本质上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经济货币政策的错误承担风险和买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充分证明,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现实, 创造一种拥有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时机正在逐步到来。当然,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非易事, 它具有强大的自我维持惯性, 其变革只能是各国经济实力较量和博弈的结果。因此, 人们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 可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 关键货币惯性阶段
从目前情况看,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时代虽尚未结束,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维持。这一是因为美国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 但其强大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实力并未遭受到根本性的削弱, 无论是中国、俄罗斯、印度还是其他新兴经济体, 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 都难以获得与美国相匹敌的主权信誉和实力。二是网络外部性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 使得美元等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极大的惯性, 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三是美元等主权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美国以及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获得了巨大的金融、经济甚至政治优势, 他们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支持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改革方案。
(二) 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服从于国家主权的“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观念被服务于市场的“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全新理念所取代, 体现为不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融合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欧元成功推出, 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跃跃欲试, 形成了金融全球化一个新潮流。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市场国家都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 以抵御外部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冲击。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其实质是在多种国际货币中形成一种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基于对现有国际货币的信心而产生的此消彼长的结构调整, 从而整体解决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两难问题。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区域货币合作还停留在设想和探讨阶段, 但强化多元化货币储备制度, 弱化美元的霸主地位, 建立从单极到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 已成为一种客观上的必然要求。在不远的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将真正进入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的时代, 取代美元独霸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
(三) 超主权货币阶段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 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即在扩大SDR货币篮子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篇文章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反响和积极的评价。
发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理想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制度缺陷, 避免以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工具带来的不对等的权利义务、缺乏约束制衡机制、外部性问题等弊端, 使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是完善SDR, 还是对现有的某种关键货币进行非主权化改造, 或是重起炉灶设计一种非主权货币, 总之, 重建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世界性新储备货币, 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当然, 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步实现, 并且有待国际社会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长期共同努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在过去30年,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增加,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 而且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不仅确保了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并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 致使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特别是中国排行世界第一的庞大的外汇储备, 2005年7月中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持续升值的坚挺走势, 加上中国有意推动和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态度, 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对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演变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动因
一般说来, 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 能够使国际市场交易者产生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和需求。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的占比和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度日益上升, 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其中也包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一个平衡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主席卡恩表示, SDR有越来越多的理由纳入其他货币, 接受人民币将是这一进程的起点, 希望将人民币“尽快”纳入SDR的一揽子货币中。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需要人民币参与并加入国际货币的行列, 必然会在客观上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肯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其国际储蓄货币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 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必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同时,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亚洲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也需要一种区域货币作为媒介。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和经济辐射力的扩大, 使之与亚洲国家 (地区) 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成为亚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人民币为亚洲国家 (地区) 提供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不仅可以帮助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的难题, 而且有助于双边及多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和深入发展。在现实中, 亚洲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明显的需求,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 已获得硬通货的地位, 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民币需求的持续增加, 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亚洲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动因
1.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要求人民币国际化。
经过多年的远高于其他经济体增长速度的不断增长 (图1) , 中国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按PPP计算, 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为 4.222万亿美元, 占世界总量的8.3%, 已接近日本的8.8% (图2) 。而按照世界银行估算,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万亿美元,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为7.7%, 列世界第三位 (表1)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额达1.95万亿美元, 名列世界第一。但是, 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严重缺乏话语权, 与其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不相符, 在国际金融、贸易等领域处处受制于人, 本次金融危机更是暴露了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金融地位的脆弱性, 而这些问题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统治地位和中国没有国际货币发行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在投射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信用, 是为了保障本国的金融利益和金融稳定, 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提振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复兴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资料来源:聂利君:《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需要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很高, 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58.3%, 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中国也是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外汇储备大国在内的1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 本次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锐减了近14% (图3) , 大量出口型企业倒闭, 从而让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 对外贸易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使国家经济暴露在美元汇率大起大落的风险之下, 继续美元依附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 在刺激内需的同时, 通过建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货币话语权而谋求从外部提振经济, 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措施。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2009) 。
因此, 在美元中长期内贬值风险加大的背景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就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外投资和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不仅能够规避美元汇率风险, 降低汇兑费用, 而且有利于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中国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 扩大进出口企业对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即使是中国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 也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民币与之相配合, 以保护国家经济的安全和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
3.庞大的外汇储备敦促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经济学家杜里、弗斯特兰道和嘉保提出的“BW2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2理论) 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自我保险理论 (self-insurance) 都认为, 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本国经济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 由于国力尚弱, 缺乏资本金, 选择“赚美元”的战略是一种必然。从图4可以看到, 2000-2009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呈不断加速的上升趋势, 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 高达20 00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外汇储备的庞大规模和资产结构决定了其面临的风险:一旦美元贬值, 将遭受巨大的资本损失。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巨额外债和赤字、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 这些长期因素都会导致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的结果。温家宝总理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就曾一再对在美资产安全表示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财富损失的巨大黑洞。只有当人民币也成为国际货币, 才能摆脱对美元的依附, 规避捆绑美元所致的损失, 终止国民财富的流失。
4.铸币税收入吸引人民币国际化。
所谓铸币税, 是指发行钞票国取得的钞票发行收入。国际货币发行国能够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换取非居民持有者的资源, 享有从他国获得的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使中国分享一份铸币税收益, 开辟新的资金利用渠道, 同时减少对其他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铸币税的贡献。这些铸币税收入足以使我国经济上一个台阶, 并因为内需的扩张而加注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5.大国政治促使人民币国际化。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 货币国际化与自主权和声望紧密相关。拥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 意味着减少对别国的依赖, 在发生紧急情况 ( 包括战争) 时不必依靠他国就能迅速获得流动性支持。有经济学家指出, 货币自主权是“世界末日时的武器”, 货币就像原子弹一样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从身份上讲, 货币是主权国家身份的象征, 成为国际货币可以提高货币发行国的声望, 并且有助于同化使用相同货币的有区别、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群体。因此, 货币领域的竞争构成了大国政治经济利益争夺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有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利益。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 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国际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和目前中国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局面, 而且也会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障碍性因素分析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但是不能忽视一些现实的障碍性因素, 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逐步消除。
(一) 国际货币基本条件分析
向松祚 (2010) 认为,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至少要有五个条件:第一是经济的规模, 第二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第三是货币是不是自由兑换, 第四是通胀是不是稳定, 第五是政治是否稳定。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 经济规模和政治稳定这两个条件应该是基本满足的, 下面对另外三个条件进行分析。
1.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且开放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金融市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逐步发展出了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从整个金融的发展水平来看, 无论是发展的广度 (包括金融资产的总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 , 还是发展的深度 (包括国内金融市场效率及与国际金融市场衔接状况) , 都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金融市场虽然已逐步对外开放, 但远没有实现国际化, 甚至连区域化都没有做到。这种状况使得境外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有一定顾虑, 同时也降低了人民币实际贸易的国际比较价值。
2.资本项目尚未全面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 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 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中国虽然在1996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 但对资本项目的兑换仍然实行管制。这就在很大程度约束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使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受阻。虽然我国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但是由于资本项目的约束, 这些国家或地区只能把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单位, 而难以将其用作储备货币。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年、《中国年度统计公报》各年。
3.通货膨胀水平基本稳定。
从1990年至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来看 (图5) , 中国过去19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总体较差。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均值为4.82%, 而最大波幅 (区间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则高达24.9%。如果结合1990年至2009年的M2增长率指标 (图5) , 就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存在明显的“引致效应”:1990年到1994年期间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 是导致紧随其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 CPI增长率的高峰值主要出现在1997年前。经过1994年至1995年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l996年实现软着陆后, 迄今为止CPI运行相对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货币供应量也基本如此。说明中国货币当局的宏观经济调控水平在逐步提高。根据IMF2008年《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从1980-2006年间的平均通胀率指数来看, 中国通胀水平的稳定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由此可说, 这方面的条件基本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二)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分析
蒋万进等人 (2006) 按照构建货币国际度指数体系刘仁伍、刘华 (2009) 认为: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职能的扩展也是货币空间扩大的进程。根据货币的使用区域划分, 货币的国际化可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层次。现实中,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已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在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间流通规模已相当庞大, 已获得硬通货的地位。这表明从货币使用区域来看, 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周边化, 完成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并正在向第二步即区域化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可逾越的一步。这不仅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等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欧元成功之路的宝贵经验, 同时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第二阶段即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阶段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应该把区域化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努力方向。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 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和世界部分国家国际化, 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该阶段标志是:亚洲地区贸易结算量的40%由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人民币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储备货币之一。
1.加强与亚洲各国 (地区)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加相互信任, 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 努力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3. 继续推进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使用, 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 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范围, 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计价结算的份额。
4. 尽快在亚洲地区设立中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 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扩展亚洲市场, 并为当地金融提供人民币的清算服务与支持。
5. 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作为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开放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安排, 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规模和交易规模, 形成境外人民币金融市场。
6. 扩大金融服务业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降低准入门槛, 对其在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便利, 使其进入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7. 加强与亚洲相关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强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监测。
8. 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 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现已成为必然趋势, 并形成相动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而人民币国际化在内外动因的作用下, 面对基本条件欠缺和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现实, 尚需要通过层次深化的三个阶段和空间扩展的三个步骤方能走完整个历程。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篇10
“掌握石油, 就掌握了所有的国家;掌握粮食, 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货币, 就掌握了整个世界”, 基辛格的这句话无疑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一国若能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就意味着拥有更大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获取包括铸币税在内的巨额经济收益。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二战前以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会展开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 为何美国极力阻挠日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力图维系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后金融危机时代,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危机爆发的根源, 纷纷呼吁改革。
二、旧国际货币体系与改革必要性
为了维持全球金融稳定,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人类进行了许多制度尝试 (金本位、金银复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等) , 但都宣告失败。见证了日不落帝国兴衰的“金币本位制”消亡于一战的火光中踪迹难寻;带有内在脆弱性的“金汇兑本位制”在经济危机的寒流中分崩离析;二战后建立的“双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 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形成实质上的“美元汇兑本位制”并延续至今。此次金融危机表明, 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 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愈演愈烈。
(一) 特里芬难题
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特里芬难题现今仍然存在, 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自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 贸易缺口就呈波动扩大趋势。2006年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的7617亿美元, 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缩小至2009年的3837亿美元。巨额贸易逆差导致美元疲软, 从中美汇率变动来看,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1998年的8.27降至如今的6.2。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 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 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二) 斯蒂格利茨怪圈
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出口廉价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过剩资本后, 又以购买美国国债和证券投资等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本倒流回去。这种新兴市场国家以资金支援发达国家的得不偿失的尴尬局面被称为“斯蒂格利茨怪圈”。
问题的关键在于, 即使认识到持有美元的损失, 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依然难以挣脱这个怪圈。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由美元定价, 国际货物贸易多采用美元计价, 美国国债被认为安全性最高的投资方式。所以, 各国基于贸易、保值避险的需要, 仍会大量持有美元。中国2009年的外汇储备中, 美元资产占70%左右 (约60%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 , 日元约为10%, 欧元和英镑约为20%。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今年3月增持373亿美元美国国债, 再次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持有巨额美元外债的中国无法用它换来急需的技术 (美国严禁对华技术出口) 、资源 (中国作为大国, 其需求会剧烈抬升国际油价, 为与美国页岩气竞争, 今年5月沙特与中东OPEC拒绝向中国供应额外石油) , 抛售美国国债又会引起手头持有债务的急剧缩水。中国陷入“美元陷阱”, 一旦美国经济走弱、中美关系恶化, 中国经济必定会受到牵连。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从旧体系的缺陷可知, 任何一个主权货币都难以克服特里芬悖论, 不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就可行性而言, “改革”而非“重建”无疑更理性, 解决国际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黄金等在内的多元主权货币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将人民币嵌入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步入“新常态”后着力推动经济转型, 发展前景看好。2009年, 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 我国GDP以58786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 我国以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41603.3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长期的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使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在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弊端凸显的今天, 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日程。
四、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与措施
(一) 地域三步走战略: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
第一步, 稳步推进人民币周边化。从周边国家持有人民币动机来看, 主要包括出于消费、旅游、留学等目的;与中国边境贸易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出于交易动机持有人民币;本币贬值较大的国家, 出于保值目的持有人民币。
第二步, 人民币区域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成立, 作为由中国提出创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 亚投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加快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三步,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发展的最终目标, 国际化的人民币就能同美元、欧元一样履行结算、投资、储备职能。要实现这一点, 需要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建立发达的金融体系。
(二) 职能三步走战略: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蓄货币
中国于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此后发展迅猛。2015年第一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94万亿元, 同比增长5%。其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1.655万亿元, 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85%;人民币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结算2880亿元, 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15%, 同比增长49%。至2015年5月, 人民币再度上升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占世界支付总额的2.03%。
香港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 相关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基金类产品。除了香港, 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等。中国货币当局为了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于2008年12月12日, 同韩国银行签订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止到今年3月底, 中国已签署总规模3.1万亿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级少数发达国家央行。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6日报道, 中国央行与智利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同时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智利。
人民币储备职能尚在萌芽之中, 但基于人民币币值坚挺和良好声誉, 一些国家如韩国、智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非等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在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此外, 中国还争取加入SDR一篮子货币。路透社报道称, 人民币一旦获得70%~80%IMF委员会成员支持, 就可在明年1月正式被纳入一篮子货币。按照IMF机制, 如果此次未通过, 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一员还要再等5年。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 我国还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例如近期推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 建立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 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 全面开放资本项目, 实现汇率自由化。
五、总结与反思
由于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急需建立起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SDR等在内的多元货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议程。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我们应该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地域三步走战略和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蓄货币的职能三步走战略。目前, 中国通过“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战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 要吸取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不可能三角”的教训,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 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国际游资冲击、货币政策失效等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慧.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J].当代经济管理, 2015, 37 (5) :45-50.
[2]苏波.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5 (3) :89-91.
[3]郑言成.亚投行, 是机遇更是挑战[J].新产经, 2015 (4) :1.
[4]黄卫平, 黄剑.“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J].学术前沿, 2015 (3) :30-39.
[5]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概念、争论与展望[J].上海金融, 2015 (4) :47-54.
[6]高海红, 张明, 刘东民, 徐奇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42-48.
国际货币基金 篇11
曾经的天使
曾经,兴业基金的基民们被历史证明是史上最幸运的基民,2007年10月,是中国股市上证指数走到了6124的历史最高点,就在那个10月,兴业基金的几十万基金持有人收到了来自兴业基金的致兴业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信中,兴业基金主动要求投资者获利了结。
2007年10月的那惊鸿一瞥中,兴业基金和他的总经理杨东应该受到尊敬。兴业基金在主动告诉投资者A股泡沫已经非常之高,希望投资者获利了结的同时,兴业基金只保留一只基金可供投资者申购。
与兴业基金不同的是,面对6000点的关口,大部分基金公司正在拼命地做拆分以扩大基金规模,将基金净值拆分为1元,在当时这是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尽管此后这一做法遭到市场一致批评,乃至由于拆分而引起一系列诉讼。
兴业基金总经理杨东曾对媒体表示。觉得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驱动力是业绩。希望基金规模是自然的成长,有机的增长,不要去狂砸钱,或给渠道极高的激励去刺激规模,这样没什么意义,不长久,也没什么必要。
正由于当年兴业基金的注重投资业绩而不是盲目扩张赚钱,得到了投资者甚至是同行的的青睐。
2010年度,《投资有道》杂志通过特别渠道获得了307名基金从业者在2010年一季度购买并持有的非本公司的基金数据。由于基金从业人员是最熟悉基金行业以及各家基金公司情况的特定群体,他们用真金白银购买了那些基金,对投资者而言,其参照价值不言而喻。
毫无疑问,兴业基金旗下社会责任基金成了基金同行最多的选择,且远领先于亚军。
“我觉得兴业基金功利心大到恐怖,业绩一直这么好也不乘机扩大规模多赚钱,很明显这家公司是志在长远,因此买这家公司的基金是可以放心回家睡觉,只是需要在不同时期切换不同的产品。”一位基金业内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年前的兴业基金,是基金行业里的一位天使,曾经。
堕入人间的天使
兴业基金2011年的投资简直是逢“地雷股”必踩。
重仓爆发瘦肉精事件的双汇发展,给了兴业基金一记沉重的棒喝。兴业基金当时持有双汇发展股票市值超过20亿。如此重要的一只股票,兴业基金在爆发瘦肉精事件前完全无视。
是兴业基金的行业研究员真没有发现,还是根本无视这些食品行业潜在的风险?
一位身在双汇发展工作的员工曾告诉记者,“其实瘦肉精的问题只要多跑跑多看看就会知道,那些吃瘦肉精的猪是能看得到的。”作为公开的秘密,兴业基金并没有警视中国高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问题,这最终导致了投资者的直接亏损。
作为拥有国内第一只社会责任基金,号称专注于投资有社会责任度的上市公司的兴业社会责任基金也涉及双汇发展。然而有媒体报道兴业基金总经理公开表示:“我们不会减持双汇,问题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长期持有双汇的信心和理由没变。”
很明显,兴业基金总经理杨东和他的家人没有吃到瘦肉精,也不用自己面对双汇发展数个跌停带来的损失。当然可以抽完胆汁痛痛快快地去玩吧。
吃完瘦肉精,接着要吃药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不久,哈药制药总厂污染事件被曝光,遗憾的是,兴业基金出现在哈药股份的大股东名单中。
就算兴业基金没有看到媒体报道哈药因污染问题再三被通知整改、省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治污这类情况,但哈药工厂周边废气排放严重超标,恶臭难闻、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变成墨绿色等情况,兴业基金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在赴上市公司调研路过时总不会看不到闻不到吧?
毫无疑问,有目共睹的污染问题早已是一把哈药股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掉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遗憾的是基金们眼中只有上市公司描绘的远大“利好”、心中只有股价的巨大“涨幅”。号称最具社会责任、投资最为严谨的兴业基金这次依然“问题”不大
随之而来的紫鑫药业造假事件再次“晃点”了兴业基金。紫鑫药业在2010年借助吉林人参产业规划的利好政策,以其为幌,大肆注册空壳公司,以大量关联交易进行业绩造假,紫鑫药业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了人参产业“第一股”。
事实上,媒体报道很清楚地指出,如果基金公司能够在增发前去紫鑫药业2010年间突然出现的前几大客户处看一看,至少会察觉到其中的猫腻。例如紫鑫药业2010年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大客户没有任何业务和人参有关。即便兴业基金的基金经理和行业研究员太忙无法抽身,那聘请一位律师去公司所在地调取企业工商登记资料看一看登记在册的股东资料,也能够发现第一大客户公司的数位股东名字同样出现在紫鑫药业的IPO招股说明书中。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第一步。
兴业基金以2.34亿元参与紫鑫药业增发,他们能够一年花几百万聘请一个基金经理,却不能花几千块钱聘请一位律师去调取个工商资料?面对初级水平的财务造假,是兴业基金面对利益诱惑而忘却了陷阱的存在,还是用基民数亿的资金去为某些人谋取私利,或许永远是个谜团。
然而兴业基金是幸运的,2011年底的重庆啤酒事件让大成基金一时深陷风头浪尖,让市场暂时忘却了兴业基金。
潜伏最深的打新罪人?
兴业基金或是基金行业的余则成。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的新股发行价格还是太高。毫无疑问,新股发行价高企带来的种种问题,正是证券行业,同样是基金行业目前最被诟病,也是证监会郭主席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股发行价高企固然有市场自身的原因,但是参与新股申购的机构只看重新股上市的获利机会,从而无视上市公司真实估值,只为申购成功而盲目抬高申购价格,无疑成为了新股发行价高企的直接推手。
在基金打新上,市场关注的多为哪家基金最爱打新、哪家基金收益最高、哪家基金亏损最多,例如2011年打新股浮亏5.6亿的工银瑞信基金,就斩获打新第一“冤大头”的称号。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低调著称的兴业基金居然是新股发行价高企的绝对推手。连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南方基金这些规模远大于兴业基金,且打新积极的基金公司在兴业基金面前都是那么的“被秒杀”。
兴业基金在打新的疯狂程度上绝对是行业“顶级”。记者调取了2011年上市新股,基金参与网下配售申报价高于发行价10%以上的数据。数据显示,兴业基金网下配售申报价为参与申购的所有基金公司中出价最高的有12次,而申购新股踊跃,资金量远大于兴业基金的南方基金、华夏基金,记者统计数据显示给出申报最高价的也分别只有11次和10次。
在打新上给出最高申报价的兴业基金虽然次数上略高于南方基金、华夏基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提炼的数据中,兴业基金总共申报只有26次,换言之,兴业基金在近半数的申购新股时,都给出了基金同行中最高的公司估价,而其余申报价也多在二、三之列,。
数据明证兴业基金习惯于用最高的申报价参与打新,兴业基金激进的打新风格毫无疑问的成了新股发行价高企的“功臣”之一。
兴业基金或许应了电影《大腕》中神经病人的那句台词,“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心生邪念,万念丛生
一个基金公司,最重要的两个业务部门,一是生产产品的投研部、二是卖出产品的市场营销部。
投资上连续踩中“地雷股”,事关兴业基金的投研部,然而完全和投研部独立的市场营销同样在2011年问题不断。
2011年.记者接到基民投诉,该基民在2011年出售一套小面积房产,准备再购买大面积房产,因此计划将持有的几十万售房款做一个半年期左右的无风险投资。该基民将自身情况告知某银行支行客户经理后,在银行建议下购买正在新发销售中的兴业保本基金。
该基民在2011年底需要资金购买房产,去银行赎回该保本基金,发现保本基金非但不保本,还有一定的亏损。基民仔细询问后才知道所谓的保本是要在新基发行期买入后持有三年,才能保本,如果提前赎回是没有保本待遇的。
该基民向《投资有道》杂志投诉时表示,明知他的资金是留着买房子,只是短期投资,而保本这种需要三年时间才能保本的的基金产品,完全不符合他的要求。记者就此情况询问银行人士,获得的答案就是,兴业基金发行该保本基金时,也没有要求客户经理必须提醒投资者注意保本期为3年的问题。
当投资者冲着保本二字购买了兴业保本基金,其中有多少投资者根本不知道所谓的保本得是三年时间,天知道。
兴业基金在销售产品时未尽到完全告知的义务,但是在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则是“广而告之”的多了一点。
当网络搜索的竞价排名问题在2011年闹得沸沸扬扬时,一些对网络不很熟练的基民或许就成了兴业基金的“牺牲品”。
记者随意地键入,“如何买基金”,“基金排行”这类关键词,赫然排在搜索结果的网页第一条恰是兴业基金付费做的推广链接。对一些不知情的投资者,很可能就因为第一条推广链接而选择买入兴业旗下基金,这对希望通过网络搜索选择基金的投资者而言,公平么?
遥想股市6000点时,兴业基金发信奉劝基民赶快离场获利了结。如今,兴业基金“奉劝”基民进场赶快进场交纳管理费。如今的兴业基金如果依然是一位天使那也该算是堕落的一位天使。
国际货币基金 篇12
2011年全球经济产量预测约增长4.5%
发达经济体从去年3%的经济增长减缓到2.5%
新兴市场将会从2010年的7.1%降到6.5%
世界经济稳定形势仍然严峻, 亟需综合的快速的应对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尽管世界经济正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 但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包括发达经济体的高失业率、银行不良业务和新兴市场过热等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更新的两个分析报告, 《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 全球经济处于两种恢复状态, 一种是发达经济体的缓慢复苏, 另一种是新兴市场甚至是一些低收入国家的相对轻松的复原。
“此次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现已经接近四年的时间, 但全球的金融状况仍然没有稳定, 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
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
2011年全球经济产量预计扩大到4.5% (见表) , 比2010年10月的预计多出0.5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认为, 这反映出2010年下半年超出预期的经济活动性以及美国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将对2011年的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 发达经济体2011年的增长预计为2.5%, 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为6.5%, 去年这一数字为7.1%。中南非洲预计为5.5%, 去年是5.0%。
亟需应对措施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到:“重振经济最迫切的需要是综合的快速的应对措施, 以克服欧元区及其政策中的主权风险和金融问题, 从而弥补财政失衡, 从整体上修复并改善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系统。这些措施需要控制经济过热和减轻关键新兴经济体外部失衡的相关政策所支持。”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认为, 目前阶段全球经济主要面临两大关键问题。他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桑顿会议中心时说道:“首先是新兴市场国家如何处理资金流入的问题。这些国家的经济高增长与发达国家的低利率, 两者共同导致资金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流入。这些资金的流入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 它减少了这些国家使用资金的成本。说它是挑战是因为, 这些资金会带来经济过热和泡沫。”
第二个问题是, 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低增长率意味着高失业率的保持, 而旨在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积累的政策环境依然艰难。“低增长给财政整顿带来困难, 但整顿又势在必行以防止赤字的扩大。”布兰查德说。
综合的解决方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顾问、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何塞.比尼亚尔斯表示, 发达经济体的低增长以及财政收支方面的薄弱加强了市场对债务可持续性风险的敏感度。“欧元区也如此, 许多国家针对其主权风险和银行风险采取的敌对行为已经加剧, 这导致了某些基金市场的混乱。”比尼亚尔斯说。当前, 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解决这种为了各自金融系统稳定和主权债务可持续性而采取的敌对行为, 以切断这种可能会从欧元区小国家中传播开来的恶性循环。
来源:2011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注1印尼、马莱、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物价继续上升
由于紧缩的市场环境, 需求强劲, 供应迟缓, 预计2011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保持。因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石油的基准价格为90美元/桶, 比2010年10月的预计高出1美元。而非石油类商品, 农作物产品受环境的影响比预期要大的多, 其价格很可能在季节过后才会回落。因此, 预计非石油类商品价格在2011年会有11%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