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

2024-05-12

国际货币基金(通用9篇)

国际货币基金 篇1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谈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Conditionality)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成员国进行资金融通。但是,这种融资与一般的商业贷款不同,具有较为苛刻的条件和鲜明的政策性。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协调和仲裁者,对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和干预。但是,在IMF和各国达成的援助协议中,附加了以下条件:(1)整顿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并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使其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要求,但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护存款者和债权人的利益;(2)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对外资参与本国金融机构的限制;(3)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提出新年度的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包括降低GDP增长率、遏制通货膨胀水平、改善国际收支);(4)调整经济结构,进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实上,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一个以稳定各国间汇率关系为行动宗旨的国际组织来说,它提出的调整方案,或者说贷款的条件性,主要考虑的是危机国的外部经济均衡,同时总是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出发,鼓励各国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韩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紧急援助的条件是:采取停业破产等手段整顿金融机构,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将19GDP的.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将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为稳定市场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组织认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机国家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首先,整顿金融部门、保护存款人利益是恢复市场信心、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同时可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下,加速本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经营效率;再次,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能够缩减有效需求,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币值稳定;最后,调整经济结构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性,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的干预则能使各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理论上讲,这些措施无可厚非。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并要求这些国家进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国得以避免更加严重的灾难。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褒贬不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救援方案,国际经济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1.IMF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

米尔顿・弗里得曼和乔治・舒尔茨都认为,正是IMF对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救济导致了爆发并且其影响一直持续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以,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正是IMF。米尔顿・弗里得曼教授指出:“每当世界市场出现风险时,投机家都会得到IMF的援助而不会受到损失,这是不正常的。IMF用别人的钱鼓励投机,成了东亚的不稳定因素。救济由于愚蠢投资而受到打击的民间金融机构,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错误。”他主张“将IMF解体”。

2.IMF开错了药方

一些经济专家认为,IMF给东南亚受援国开出的药方过于猛烈。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和墨西哥不同。墨西哥当年发生的危机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因此,IMF要求墨西哥实行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是对症下药;而亚洲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机制和金融体制不健全,法制薄弱,从而导致人情风泛滥。要在亚洲国家推进改革,必须转变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模式,而IMF并没有这方面的改革建议。另一方面。IMF的改革方案直接影响了平民百姓的

[1] [2] [3] [4]

国际货币基金 篇2

据美联社和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7月16日调低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期。该基金说,中国仍存在经济硬着陆的可能。国际货币基金把对中国2012年的增长预期调到8%,下调幅度为0.2个百分点。同时把对中国2013年的增长预期调到8.2%, 下调了0.3个百分点。但是,新的预期仍然大大高于美国和欧洲的增长预期。下调对中国的预期,降低了人们对中国增长弥补西方疲软的需求并推动全球增长的希望。

据统计,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下降到3年来的最低点,原因是出口、消费者开支和工厂产出都有所下降。分析人士说,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反弹,但是经济反弹可能会比预期出现的时间晚,反弹幅度也比预期要低。

国际货币基金 篇3

债券型基金再也不是低收益的代名词。相反,过去5年的历史数据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债券基金的平均表现已超越了股票方向基金。如果以市场上长期表现最好的债券基金与表现最好的股票方向基金作比较,两者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过去5年,具有5年以上历史的债券基金中,表现最好的是中信稳定双利,年化回报率高达6.76%(截至2012年12月14日);其次是工银增强收益债券A和万家增强收益债券,5年年化回报率分别为5.96%和5.56%。

而同样具有5年以上历史的股票型基金,5年年化回报率最高的是华夏复兴,收益率为0.16%;其次就是交银成长,5年年化收益率为-0.16%。积极配置型基金居于首位的是被称为“最牛基金”的华夏大盘精选,5年年化收益率高达8.89%。第二位中银中国收益的5年年化回报率仅为1.38%。

即使是表现最好又独一无二的华夏大盘,和表现最好的几只债券基金相比,两者年化回报率的差距也不过在3%之内。而除了华夏大盘外,股票方向基金无一能够击败这些表现较好的债券基金。

如果从最近3年的年化回报率来看,债券基金也是整体占优。可见在股市波动剧烈的市场中,债券类投资产品反而能够提供长期稳定收益,且长期收益率可能比股票基金更为出色。历史上只有在单边牛市的情况下,股票基金的收益率才可能远远超过债券基金,但这种情况显然并不常见。

市场上的债券类基金,按照简单分类可以分为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但这种分类方法较为繁琐。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我们在分类上采用了晨星债券基金分类方法,即将债券基金分为激进型债券基金和普通债券型基金两种,显得更加简洁、直观、科学。

简而言之,普通债券型基金股票仓位低于10%,同时不参与股票二级市场买卖,新股申购的锁定期也相对比较短,表现为较低风险、较低收益。而激进型债券基金中,有些基金是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也有一部分基金只能参与新股申购,但锁定期比较长,股票仓位一般高于10%,在风险收益特征上表现得比较激进。

除此之外,我们也首次加入了封闭式债券基金这一类型。封闭式债券基金的优点在于规模稳定,基金经理在不必考虑流动性管理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些时候放大杠杆。尤其在趋势性行情中,这种做法对提高债券基金收益率的效果不言而喻。从2012年封闭式基金的表现中可窥一二。

区别于从前,我们还选了4只传统封闭式债券基金。其模式类似于传统的封闭式股票基金。封闭运作,规模不变,封闭期内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持有到封闭期结束可以按照净值赎回。这类基金由于存在一定的收益预期和到期日预期,因而折价率大大低于封闭式股票基金。在市场情绪高涨时,还常常出现溢价情况。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债券型基金2012年表现颇佳。得益于2012年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和一波趋势性行情,债券基金几乎全线飘红,且收益不菲。收益超过10%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平均表现最好的是封闭式债券基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以过去3年业绩来看,激进型债券基金和普通型债券基金的长期业绩,并没有显示出太大区别。在股市上下波动的3年中,股票仓位对债券基金的贡献也随之正负相抵。而如果把周期拉长到5年,可以发现激进型债券基金激进的表现好于普通债券基金。在单边牛市中,激进型债券基金受到股票仓位的正面影响,的确会表现更强势。

在选择债券基金时,我们同样是考虑长期绩效。由于历史原因,激进债券型基金大都成立较早,具有5年可比业绩的不在少数,而普通债券基金则在近一两年发行较多,因而我们只能选取3年历史业绩进行比较。

激进债券基金,我们选出了6只,包括中信稳定双利、工银增强收益A、万家增强收益、易方达稳健收益A、富国天利增长、国泰金龙债券A。

普通债券基金,我们选出9只,包括富国天丰强化、中银增利、光大保德信增利收益A、万家稳健增利A、招商安泰债券A、广发增强债券、国投瑞银稳定增利、鹏华普天债券A、信诚经典优债债券A。

封闭式债券基金,由于封闭式债券基金历史不长,我们只能从有限的历史中选出5只业绩最为突出的产品,包括广发聚利、招商信用添利、国投瑞银双债债券、工银四季收益、信诚增强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

2012年货币基金年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属于相当迷人的一个年份。

一般情况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是平均化的,各基金之间差距不会太多。通常我们建议投资者考虑规模较大的货币基金,一般货币基金规模越大,散户投资者的比重越高,那么其规模的整体稳定性就越强,大额赎回现象对基金经理投资的冲击也会比较小。除此外,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团队实力也是考虑因素。当然对投资者来说,交易方式的快捷与便利应该是主要的因素。

国际货币基金 篇4

股票市场不好,广大的投资客都纷纷转投其他领域的投资品种,来为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尤其以一些保本型的理财品种倍受青睐,如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以及新出的短期理财基金等;做股票的投资者就更是在佣金等方面分毛必争,不断的在跟上海各大券商做着“斗争”…

最近听说上海证券公司国泰君安有新的短期理财产品推出了,号称是证券账户资金自动高分红理财产品,听其名度其意,应该是针对于广大投资者证券账户里面的闲余资金而设计的一款产品,好象是开户以后,签约就可以的,后续不需要自己操作,而且是收盘以后系统自动做的,既不影响一天资金的使用,又不用耽误人工,利率也还不错,据说一开始是2%-3%,以后会做到3%-4%,这样的收益率,这样的操作手法,可不是一些货币型的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和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或者银行的日日盈系列所能够比的。既有利率高的优势又有无需转账无需操作的优点。

以前我是从来不会关心账户里的闲钱的,但是现在行情不好,股票赚钱太难了,佣金也降不下来,只能偶而打打新股,做银行的日日盈系列产品吧,又觉得麻烦,懒得操作!现在国泰君安出了这么一个针对股票账户闲置资金的自动高分红理财产品http://sh.gtja.com真是好啊,适合我这样希望收益又怕麻烦的人!让我的资金躺着也赚钱,哈哈!

本文摘自:http://sh.gtja.com

国际货币体系[小编推荐] 篇5

国际货币体系(制度)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也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各国为了进行国际经济交往,规范收支行为,在国际范围内对一系列规章制度、机构所做出的一种全面安排。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即汇率的确定)。

2、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3、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4、国际清算的原则。

5、国际收支调节的原则。

6、黄金外汇流动的自由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可以按照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和汇率制度这两个标准加以划分。

1、根据国际本位货币划分: 一是纯粹商品货币本位,如金本位就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

二是纯粹信用货币本位,如不兑换纸币本位就是以外汇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而与黄金无直接联系。三是混合货币本位,如金汇兑本位就是同时以黄金和可直接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

2、从汇率制度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同时以上面两个标准划分: 金本位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所谓本位货币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基础的货币,如金币或银币。国际金本位制就是以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本位是一种货币制度的计量单位。如金本位制度中的盎司。银本位制度中的两(中国)。

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法案》,并首先采用了金本位制。1853年(葡萄牙),1873(德国),1897(俄国、日本),1900(美国)等国家先后实行金本位制。从1816年英国正式颁布《金本位制法案》到1936年法国、瑞士、荷兰等国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存在的时间总共是120年。

一、金本位制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金本位制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三种形式,即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时间延续大体上是100年左右)。金币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特点是:

(1)自由流通;国际以法律规定铸造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作为具有无限法偿效力 的本位货币自由流通。

(2)自由输出入;金币和黄金何以在国际间自由流通。

(3)自由铸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者请求国家铸造机构代铸。

(4)自由兑换。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

这就是人们讲的金币本位制的四大自由。

2、金块本位制

由于这种金块是一定数量的金坯,所以也叫生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特点是:

(1)国家不铸造金币,市场上也没有金币流通,只发行纸币(如银行券)来流通,流通的纸币有无限法偿效力;

(2)单位纸币规定有含金量并确定黄金官价;

(3)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金币和黄金,只能按黄金官价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块;当时英国规定最低要1700英镑才能到中央银行兑换金块。

(4)国家为了保证兑换,货币储备是金

块。同时禁止私人输出黄金(即不能自由输出入)。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将本国货币间接地同黄金相联系,故又称虚金本位制。

一战后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特点是:

(1)国家规定金币为主币,但国内不铸造金币,也不允许流通金币,只能流通纸币,纸币规定有含金量;

(2)通过含金量的对比,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钉住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只能兑换外汇,这些外汇要符合货币发行国的管汇规定才能兑换黄金;

(3)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国际储备主要是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和黄金,而且要把这些储备存放在盯住的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

(4)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通过买卖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实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采取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上都要受到“货币联系国”的控制。

1931年英国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度,1933年美国以及1936年法国瑞士荷兰等国宣布废除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国际金本位制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大多相同,即都遵守大体相同的做法和惯例。

2、松散性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并不是在一个公共的国际组织领导和监督下出现的,而是各国自行规定其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办法。

3、自发性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该体系的作用是自发地而不是各国货币当局通过变动政策而

发挥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通过黄金在国际上的自发流动而进行的。国际金本位制的统一性、松散性与自发性的特征是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状况相适应的。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

1、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2、保持汇率稳定。

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

5、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6、有利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也不是十分完善的,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当时英国获得了控制世界金融的特权,英国的货币政策影响和支配着其它国家的货币金融活动,这必然引起严重的国际间利益冲突。第二,黄金的供给赶不上高速增长的黄金需求,不能适应经济贸易增长的需要。第三,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存在缺陷。金本位制的规则难以为各国接受,经常

不能严格遵守。

四、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了黄金兑换并禁止黄金出口,国际金本位制逐陷于瓦解。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实行金块本位制,其它国家大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终于全部土崩瓦解。

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的原因:

1、自身的缺陷;

2、战争赔款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3、几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

4、短期资本的流动;

5、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

6、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遭到破坏。

7、而从根本上来看,则完全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危机进一步激化

在货币制度方面的反映而已。

第三节

货币集团支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货币集团的出现及主要运作特点 从三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逐步形成了以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集团,国际货币集团的主要运作特点是:

(1)集团内部以一个主要国家的货币作为中心货币,集团内各成员国货币与中心货币(主导货币)保持固定比价;

(2)集团内各成员国以主导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各国之间的结算都通过主导货币进行。

(3)集团内部的外汇支付与资金流动完全自由,但对集团外的收付与清算则实行严格管制,常常要用黄金作为国际结算手段;(4)集团内各国的黄金与外汇储备,须交主导国中央银行集中保管。二、三大主要货币集团

1、英镑集团。

2、美元集团。

3、法郎集团。

三、货币集团的实质及影响

1930年代出现的多个国际货币集团,从本质上说是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为了加强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邻地之间的联系,为了维护其本国的利益和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结果。

西方国家从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各集团内部货币比价、汇率波动界限及货币兑换支付均有统一的严密规定,而对集团外的国际收支则采取严格限制,集团之间壁垒森严,限制重重,在这一时期,不存在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3年7月1日至22日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怀

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就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下实行“两个挂钩”以及所采取的一项维护固定汇率的措施。而“两个挂钩”则构成了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根支柱。

两个挂钩: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确定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用美元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与此同时,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以美元的含金量作为规定本国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以按各自货币的含金量确定,也可以不规定含金量而只规定与美元的比价。

一项措施: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波动。超过这个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护汇率的稳定。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世界性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机构,签订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并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金融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1)弥补了国际储备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清偿能力的短缺问题;

(2)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使汇率相对稳定,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3)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机构的建立,提供了国际磋商与货币金融合作的讲坛

(4)基金组织采取的多种贷款形式,使逆差国家仍有可能继续进行商品的国际交换,从而可以暂时缓和逆差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危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和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1、以一国货币(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若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出现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就难以保持稳定,就会发生美元危机,从而危及国际货币体系。这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in)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不稳定性。

2、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坚持固定的官方平价,虽然汇率可以调整,但只有出现“根本不平衡”时有关国家才可以大幅度变更平价,这样就使得各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有效利用汇率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同时,对于什么是“根本不平衡”没有明确定义,这使得暂时不平衡与根本不平衡难以区分,结果许多国家往往拖延对汇率的调整,造成汇率明显的高估或低估。

3、外部平衡以牺牲内部平衡为代价。

4、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基金份额太少,利用基金组织贷款的条件过严,不利于它们调节国际收支,稳定国际金融。

5、很强的国际剥削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种种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最终导致该体系的崩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过程

1、美元荒。战后初期,各国普遍感到美元不足,形成美元荒。

2、美元灾。美元灾是指美元供应过多,充斥市场,造成泛滥的经济现象。

3、美元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危机是指由于美元泛滥引起的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下降、地位动摇、被人们竞相抛售并抢购黄金和其它硬币迫使美元暴跌的一种金融现象。

第五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如

何称谓,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提法,如“牙买加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制”等,也有学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世界进入“无体制”的时期。这些提法虽然不同,但从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来看则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的。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是在《牙买加协定》的基本框架基础上演进的,因此,分析现行货币体系离不开《牙买加协定》这一转折点。

一、牙买加协定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的第五次会议上,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借款额度、增加会员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等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1、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

2、降低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宣布黄金非货币化。

3、增加基金份额总量,调整各成员国应缴份额比重。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5、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

2、多种方式的浮动汇率制。

3、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4、区域性货币集团迅速发展。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我们所分析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各国共同认可并清楚规定的游戏规则的完全反映,而主要是在《牙买加协定》自由化和市场化原则的框架下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弊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积极作用

1、多种方式的浮动汇率制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状况,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2、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摆脱了原先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基本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3、对国际收支采取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及综合运用的办法,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的困难。

4、区域性货币集团的发展,对区域内国

家和地位的经济,从而对世界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1、多种方式的浮动汇率制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2、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使得国际货币关系中缺少统一和稳定的货币标准。

3、国际收支多渠道的综合调节,使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反而愈益严重。

4、众多区域性货币集团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削弱国际货币组织的作用,加剧国际金融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给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问题。

四、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1、恢复金本位制

2、恢复美元本位制

3、综合货币本位制(特别提款权本位制)

4、设立汇率目标区

汇率目标区是指在一些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之间确定汇率波动的幅度,作为目标

区,其它货币则钉住目标区或随之浮动。

5、“蓝皮书”计划与《阿鲁沙倡议》。这是发展中国家关于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意见。1 前景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秩序存在着严重不合理,这与国际货币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国际货币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但由于不同货币制度对各个国家的利害关系不同,这就决定了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是货币本位制问题。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种完善的以单一国际货币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实现,其途径可能有:

一是在欧元的示范带动下,区域性货币得到发展,国际上货币的种类逐步减少,并可能最终走上统一的单一国际货币的道路。二是经过或快或慢的发展,现在的符号货币发展到无形货币(电子货币)阶段,一种记帐单位足以履行货币的各种职能,象特别提款权也就不会因为它是计帐单位而妨碍

其流通手段的职能,那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国际货币理论的发展,实现以某种国际货币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则也许是可能的。

国际货币基金 篇6

卡恩性侵一案突现逆转,原因在于公诉方发现,原告32岁来自几内亚的酒店女服务员在本案中存在屡次说谎的问题,并且可能与毒品交易者和洗钱者有牵扯,堪称“谎话精”。调查者还发现,案发当日,这位酒店女服务员曾经与收监的一位男性通话讨论有关控告卡恩有否裨益的问题。这也使得人们此前的疑问显得合情合理,而我在卡恩案发之后几次接受采访和做节目时也都指出了案情的疑点及原告的问题,并坚信,卡恩即便不是被美方陷害了,也是被原告及其同伙设计了。现在的疑点是,在女服务员及其同谋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势力在操控,毕竟,仅凭她的力量,是很难操作这样大的棋局的。

普京的话言犹在耳。当时,普京力挺卡恩,认为他是一场阴谋的受害人,这是缘于普京收到了一份由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局(FSB)提供的报告。据称,FSB的报告披露:“5月初卡恩对美国未能及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割191.3吨黄金感到十分焦虑,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人向他提供了美国已没有黄金的消息。”卡恩被捕前发现,美国肯塔基州北部诺克斯堡的所有黄金储备“失踪了”,传闻是美国租借给了投行进行黄金投机活动。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卡恩成为了好莱坞大片中知道得太多的人。据悉,卡恩“掌握这一秘密之后”,“立刻安排了飞离纽约前往巴黎的航班”,期间,法国特工告知卡恩不要携带手机,否则美国特工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追踪到他的具体方位,但卡恩却犯了重大错误,在登机后通过机上电话联系了酒店,结果一部“捉放曹”的大片就这样上演了。

不仅如此,卡恩丢掉IMF总裁的位子,对美国还有双重好处。卡恩在任期间,特别注意新兴经济体的感受,而且锐意改革,而改革矛头直指美国在IMF的话语霸权(即一票否决权)。此外,卡恩在欧债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离任对欧洲的经济救援有很大影响,这也是很多人所谈论的美元干掉欧元阴谋论的源起。耐人寻味的是,在IMF理事会最后投票前几个小时,此前扭扭捏捏的美国突然决定支持拉加德,助其当选,等于是卖给拉加德及萨科齐很大的人情,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美国对IMF的影响力。

但美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其一就是司法公信力。令人困惑的是,美国法官在未经审判前,就宣称卡恩有罪,只是在卡恩宣布辞职之后,才给予保释,政治意味极其浓烈。更加旷古奇闻的是,财长盖特纳在案发之处,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认定卡恩有罪,要求卡恩辞职,不仅涉嫌干涉司法公正,而且政治目的过于明显,而在美国,政治家极少对嫌疑人(更何况还是国际组织领导人)如此武断地做出判断,除非其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最终,卡恩事件以闹剧收场,也使很多人对美国的司法体系及政府作为感到疑虑,对一个如此重量级的人物的命运视同儿戏,令人心寒。

国际货币基金 篇7

关键词:国家货币体系,货币政策协调,协调机制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 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的, 只不过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按照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次序,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可划分为古典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等形态下的协调。

一、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古典金本位制时段的粗略划分是从1870年到1914年。在这一阶段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 维持外部均衡是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目标

古典金本位制的运行具有三个基本规则即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当这三个规则被很好地遵守和执行时, 才能保证古典金本位制的正常运行。在古典金本位制下, 各国货币都规定含金量, 各国货币的兑换率是由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所形成的金平价决定。外汇市场的汇率按照供求关系围绕金平价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波动。这一制度特征决定了各国央行将维持汇率稳定放在首位。因此, 在古典金本位制下, 各国外部平衡目标就体现在维持汇率稳定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正常有序地进行。相对于外部平衡而言, 内部平衡在经济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政府在古典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尚不负有保持内部平衡的重任。由此可见, 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外部平衡, 体现在维持汇率稳定上。

(二) 不对称的货币关系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体系的主要特征

古典金本位时期, 各国普遍采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由于各个国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 使得各国货币在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研究认为, 19世纪晚期国际货币体系是两层级体系即核心国和外围国之间的关系。核心国是西北欧国家, 外围国是东南欧、亚洲和拉美国家。[9]什么是核心国和外围国?没有人关心去讨论相关的标准。一般而言, 所谓核心国是指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的国家, 而外围国是指那些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国家。在两层级的国际货币体系中, 英国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而Flandreau和Jobst以任何国家的调整机制主要依赖于该国货币的国际流通程度为基础, 利用网络分析法1890-1910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 19世纪晚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最优表述是“关键国”、“中间国”和“外围国”三层级体系, 而不是“核心国”与“外围国”两层级体系。1914年以前的国际货币秩序更多的展现为等级制度。关键国与中间国的关系几乎是对称的, 因此, 国际货币体系受到这两个集团的约束, 它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对立点。实际上, 正是外围国通过明显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能够区分两个高层次集团, 从而将它们与关键国和中间国区别开来。

不论是“两分法”还是“三分法”都表明各国货币在地位上是不对称的。核心国 (或关键国与部分中间国) 有能力主动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自身的黄金储备, 而外围国 (以及部分中间国) 则处于被动地位。金本位制要求各国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 即当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黄金储备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时, 不得采取干预措施。如当本国国际收支逆差导致黄金储备减少和货币供给减少时, 不得采取扩张性政策以维持货币供给量不变。而在实践中, 绝大多数央行都违反过这一“游戏规则”。各国央行不允许黄金在国家间自由的流动。当外部失衡时, 赤字国遵守游戏规则的动力比盈余国强, 为了获得有限的黄金存量中的一部分, 可能会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以至于本国经济出现萧条而黄金储备却没有增加;而盈余国则常常违背“游戏规则”, 反而卖出本国资产以增加黄金储备。特别是当外围国出现赤字时, 由于不能吸引足够的黄金储备, 它们被迫脱离金本位, 只好让货币贬值。更为重要的是, 核心国与外围国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不同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核心国有能力在国外市场发行以本币命名的流通债券, 而外围国则没有。核心国能够用本国的货币从国际市场上借款, 于是制定较高的利率能带来所需的资本流入。这种解决方法对外围国而言是无效的, 原因在于其货币国际认可度低, 唯一可供它们选择的手段是收入调节。

(三) 相机协调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

在金本位制运行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一些国家的央行和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进行固定和系统性的合作, 即各国协调货币政策主要采用相机协调的形式。金本位制下, 对合作的需求受到特殊条款的限制, 在没有损害正常情况下的维持对信用的承诺, 通过暂时中止黄金的可兑换性, 中央银行能够对影响国际收支逆差的意外干扰做出反应。这种不顾一切的捍卫金平价约束了合作需求, 只有当干扰威胁到许多国家, 对整个体系造成不稳定时, 才需要利用制度保持合作。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无固定和系统性的合作机制开始遭到破坏。当就业和收支平衡的目标发生碰撞时, 谁占优已不在明显。各国逐渐不能忍受为维持外部均衡而给本国经济带来的萧条, 不再维持黄金可兑换承诺的信用, 信用的削弱使得该制度日益受到不稳定性因素的冲击。另外, 到了金本位后期, 绝大多数黄金被少数强国所占有, 这削弱了其他国家实行金本位的基础, 造成了当时体系的不稳定, 破坏力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一) 保持内部均衡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经济目标

与古典金本位制不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保持内部均衡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经济目标, 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该体系实行的是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 同时又控制国际资金流动, 因此, 外部均衡就体现为实现经常账户的平衡, 以维持汇率稳定。为了履行固定汇率的承诺, 各国都必须把外部均衡目标置于内部均衡目标之上。从这一点上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古典金本位制存在共性, 那就是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体现在维持汇率稳定上。

(二) 规则协调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 44个国家代表同意了由美国代表提出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并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 , 起到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并赋予其一定的职权, 以促使国际货币合作或政策协调;2、实行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3、取消对经常账户的外汇管制, 但允许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控制。可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本身 (多数文献认为, 这一体系的建立应从1946年起到1971年结束) 就是制定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三) 协调机制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不对称性。对美国而言, 其外部均衡目标是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性, 这要求美国控制向国外输出美元;而对其他国家而言, 其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通过国际收支顺差积累美元, 这要求美元大量向境外输出。于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遭遇到无法解决的“特里芬难题”。就内部均衡而言,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国内各方面矛盾的激化, 迫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并未将外部均衡而是将内部均衡置于首位, 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矛盾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并最终导致这一体系的崩溃。但该体系用制度安排促进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 并延缓了固定汇率制的崩溃,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合作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各国货币政策协调奠定了基础。在该体系下制定的规则性协调克服了相机协调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差的问题, 也为以后制定新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规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订案, 从此标志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开始。

(一) 各国异常重视内部均衡的同时也重视外部均衡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 各国非常重视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国内经济目标。由于没有特定的规则要求各国维持汇率稳定, 外部均衡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 国际资金流动规模巨大, 汇率剧烈波动日益严重, 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浮动汇率制自发地实现外部均衡已被现实所否定, 内外均衡依然面临着与固定汇率制相类似的冲突且表现得更加复杂。各国充分意识到在维持内部均衡的同时, 异常外部均衡, 并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汇率稳定。

(二) 相机协调为主、规则协调为辅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方式

各国充分意识到如果再各行其是, 必将影响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为此, 各国开始重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简而言之,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实践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4年-1979年。各国面临高通胀率和第一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所带来的经济衰退, 各主要工业国于1978年在波恩会议上达成协定, 日本和联邦德国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 美国采取消减石油进口的计划以抑制石油价格上涨。波恩会议显示了主要工业国能够就共同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由于协调采取的是相机协调而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规则协调, 对各国的约束力较低, 再加上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协调未取得预期效果。

第二阶段, 1980年-1985年。各国又经受高通货膨胀的煎熬,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在货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各主要工业国政府普遍认为, 政府所能做的只是降低本国的通胀率。于是, 这些国家都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 结果导致本国经济的严重衰退, 进而又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可以说, 正是各国没有采取货币政策协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

第三阶段, 1986年-1999年。在此期间, 各主要工业国家面临巨大的外部不均衡、金融危机频发和区域货币政策协调的出现。1985年以后, 主要工业国发生了巨大的外部不均衡, 为了解决经济失衡问题, 1987年七国集团财长达成了《卢浮宫协议》, 协议制定了货币与财政政策合作的目标, 美国要减少财政赤字, 联邦德国减税, 日本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金融危机频发, 如1992年爆发里拉危机和英镑危机、1994年爆发墨西哥货币与金融危机、1997-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为减轻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客观上形成了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需求的增加。部分国家之间的局部性合作已有重大突破, 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实行就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史上的一大创举。

第四阶段, 200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后, 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统一整体。金融危机具有国际传染效应, 局部的金融危机或波动将通过金融市场以及网络迅速蔓延, 最终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波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全部陷入经济衰退。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主动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这次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货币互换向市场注入美元;二是主要国家 (地区) 央行采取一致降息的货币政策行为。正是针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协调, 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了正效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的经济衰退。

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看,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经历了从古典金本位制的自动协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规则协调, 再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相机协调。我们还可以发现, 当出现突发性的危机时, 各国央行很容易在处理危机问题上就货币政策协调达成共识。

四、小结

在开放条件下, 各国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所实施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对其他国家, 反之亦然, 即国家之间存在着货币政策外部性。经济全球化后, 危机蔓延以及网络发展导致对货币政策协调需求增加。因此, 如何解决基于货币政策外部性而引起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现实对货币政策协调的需求, 成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如果要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那么协调的机制是什么?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能否解决利益冲突并产生预期收益?如果货币政策协调能产生预期收益, 那么收益如何分享、成本如何分担?如果不能产生预期收益, 那么导致协调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因此, 对上述问题以及对我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的探讨, 将是本文的后续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 (2010sk409)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0

[2] (美) 本杰明.J.科恩货币地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7

[3]劳伦斯.H.怀特货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2

[4]Reid W.Click.1998.Seigniorage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30, No.2, 154-171.

[5]Eichengreen, Barry and Marc Flandreau, eds.1997.The gold standard in theory and history[M].London:Routledge.

[6]Flandreau, M.and Jobst, C.2005.The ties that divide: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890-1910[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65 (4) , pp.977-1007.

[7]Bordo, Michael D.and Ronald, M.1997.Violations of the rule of the game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 1880-1914.NBER Working Pa-per, No.6436.March.

[8]Matias Vernengo.2003.The Gold Standard and Center-Periphery Interac-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Utah.Working Paper No:2003-10.

国际货币基金 篇8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IMF贷款方式

当某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向IMF申请贷款,经过协商之后,由借款国签署一份贷款意向书并提交至IMF董事会,其中心内容就是借款国需要进行的政策调整,以及衡量政策调整效果的绩效评价标准。之后,经过IMF董事会批准,借款国即可提取款项。

对于不同类型的贷款,IMF所提出的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都有所不同。IMF目前使用的贷款工具有以下几种:

在这几种贷款中,最常用的是Stand-By Arrangements (SBA),即备用安排贷款,在此项贷款中,贷款采用分阶段提款方式。借款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半年、一季度或者数个月内,达到规定的标准,并经IMF董事会核查批准,才能提取一阶段的贷款。如果未达标准,则提款程序将自动中止,但借款国仍可以和IMF进行协商以恢复贷款。

这样严格的贷款安排,使得借款国必须按照IMF的贷款条件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这也是IMF贷款条件备受诟病的原因。

二、IMF贷款条件指导原则及具体条件

IMF贷款条件指导原则自2002年9月26日起實施,分为Principles(原则)、Modalities(形式)、Evaluation and review(估值和审核)三个部分。原则共列出了16条,其中重要的有如下几条:

1.贷款条件需要反映IMF的核心责任:宏观经济稳定;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包括必须的制度安排和相关的结构安排;保持国内外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在核心责任之外的贷款条件需要详细的说明。

2.贷款条件绩效监控。借款国和IMF达成的合同意向书的执行情况应该得到监控。需要考察如下的项目:

1)先期行为:一些工作需要先期进行以保证重要贷款条件的实施。2)绩效标准:在意向书中已经规定的能够被客观观察的标准。3)审查程序:采取项目审查程序以跟踪项目实施情况;采取财务担保审查以确保贷款能够被有效使用。4)预期目标和结构性标准:预期目标是指在当期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观察,但在将来随着经济环境改善而可以观察并审查的目标;结构性标准是指无法被客观观察的标准。

3.放弃:如果计划将成功实施,并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达不到绩效标准,基金组织将放弃运用绩效标准。

4.浮动部分:贷款条件通常应在特定时间内实施或满足。但当IMF认为借款国在计划期间——不一定是特定日期——需要执行特定结构措施或满足特定的绩效目标,或者当灵活的时间安排能促进国家的控制能力,那么只要措施得到执行或目标达到就可以提取款项。浮动部分主要采用结构性绩效标准。

尽管指导原则并没有列出具体的贷款条件,但其指出贷款条件需要反映IMF的核心责任,而在核心责任包含的这些领域内,根据IMF历次贷款提出的条件来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点:

1. 实行双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和紧缩政府开支,提高税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削减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直接投资,有力地紧缩货币供应量。

2. 加强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私有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尤其要增加政府经济政策的透明度,防止政府腐败。

3. 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对银行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规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有效监管。

4. 加快实现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进程,开放本国商品和金融市场。

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面临严重的困难,数个国家已经向IMF申请了援助贷款,如冰岛、匈牙利、巴基斯坦。从这三个国家的合同意向书中,可以看出IMF一些具体的贷款条件。三个国家意向书中的贷款条件如下:

冰岛:

1)金融机构:进行银行部门的拆分重组,拆分三家银行并重新估值,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至少10%;修改银行破产法。

2)财政政策:2009年政府赤字增加到CDP的13.5%,政府债务增加到CDP的109%。

3)货币与汇率政策:短期内提高利率至18%,央行加强货币流动性管制,动用外汇储备以维持冰岛克朗稳定,资本项目管制。

匈牙利:

1)财政政策:2009年政府基本支出与2008年相比减少GDP的2%,支出内的投资项目将给予中小企业优先权。国会将立法确定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水平。削减政府部门规模。

2)金融机构:建立基金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14%)和为债券担保,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包引入新的信用审核系统。

3)货币和汇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专注于利率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率至目标值3%。

巴基斯坦:

1)财政政策:2008-2009财年计划降低财政赤字至GDP的4.2%,并在未来进一步减少,采取措施为降低政府支出和加税。12个月通货膨胀率降至20%。取消石油补贴和电力课税,调整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即放松能源价格管制),计划新的税收立法,加大对于贫困群体的支出。

2)货币与汇率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至2010年底,计划将取消所有的进口用外汇交易管制。贷款期间,汇率政策根据贷款条件预定实现的政策目标进行调整。避免政府干预股票市场。

3)金融机构:制订新的银行业法规。制订处理问题银行的计划。

同时,三个国家的意向书中列出了需要考察的绩效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央行的国外净资产下限、央行国内净资产上限、政府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上限、财政赤字的上限。这些标准都是具体的数额,自贷款计划开始,将按季度制订不同的标准并据此审查。

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出,IMF的贷款条件基本上以财政、货币政策双紧为主。这样的政策将对借款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IMF贷款条件实施效果分析

本文中,基于开放宏观经济的IS-LM-BP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考虑浮动汇率情况下的开放经济模型,在A点,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并且A点的产出低于均衡产出。在IMF的解决思路中,采用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LM和IS曲线由于从紧的政策同时向左移动至LM1、LM2,但是由于逆差,导致了本币贬值,BP曲线下移至BP',而IS2曲线右移至IS3,LM2进一步左移至IS3,最后,LM3、IS3、BP'相交于B点,消除了国际收支逆差,实现了内外均衡,如下图所示。

显然,上述情况是理想模型,实际上,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难度,使得调整后的模型很难在B点实现均衡,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对应的国内情况则是较高的利率和更低的生产水平,如下图。

实际上,即使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均衡,由于生产水平的下降,将带来大量的失业,势必对国家的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较为典型的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情况,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接收了IMF的贷款条件并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后,GDP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率不降反升,在失业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引起的大量的社会骚乱。有着这样的后果,IMF的贷款条件遭受批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评论与建议

IMF的贷款条件目的是为了实现借款国的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稳定。但是,从其实际效果上看,侧重点是实现外部均衡,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同时,由于政策实施时的实际效果有好有坏,使得外部均衡的目标也不一定实现。鉴于此,众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改革IMF的投票机制,目前仅美国一国就拥有15%以上的投票权,而按照IMF的投票规定,决议需要85%以上的同意才能通过,实际上即美国可以否决任何不符合其利益的决议,投票实际效用近乎没有。

2)放松贷款条件,IMF的贷款条件相当严格,借款国必须按照IMF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同时IMF还将按季度检查一些具体的数据指标,这样借款国的政府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损害。IMF凭借贷款条件实行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改革的做法需要改变,否则将会面临更多的批评。

3)贷款条件的适用性,IMF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脆弱,政策实施引起的经济下滑可能超出国家的承受能力。

IMF作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在过去的60多年内为国际金融稳定做出了诸多贡献,目前IMF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应对经济一体化下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问题,保证国际金融稳定。

非公开募集基金基金代销合同 篇9

乙方(指‘代销机构’,下同)在为甲方(指‘私募基金管理人’,下同)募集xxx基金时,应履行如下义务:

(一)一方不得公开推宣传xxx基金,但法律法规或相关规划豁免可以公开宣传的内容除外。

(二)对欲了解甲方xxx基金的潜在投资者,乙方应按照甲方所提供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标准和要求进行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潜在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如果投资者欲增持xxx基金,且距离上一次评估的期限已经超过3年,乙方需对该名投资者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三)乙方应取得潜在投资者如下书面承诺:(1)承诺其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2)承诺其为自己购买私募基金,不会以非法拆分转让的目的购买私募基金。

(四)乙方应根据上一项评估结果和甲方对xxx基金评定的风险等级,决定是否继续向特定投资者主动推介xxx基金,乙方应确定xxx基金适合于特定的潜在投资者。如果特定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低于xxx基金的风险等级,但执意认购/申购的,乙方应在对其作出特别风险警示后,方可基金推介。

(五)乙方在推介时应使用甲方提供的推介材料,且所使用的话术不得有虚假称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不得以任何方式或通过任何手段承诺、保证投资者资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投资者最低收益,包括宣传‘预期收益’、‘预计收益’‘预测投资业绩’等相关内容;不得宣传或使用‘零风险’‘收益有保障’‘本金无忧’等概念;不得夸大或者片面推介,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 ‘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可能误导投资人进行风险判断的措辞;不得使用‘欲购从速’‘申购良机’等片面强调集中营销时间限制的措辞;不得任意使用‘业绩最佳’‘规模最大’等相关措辞。

(六)对于不属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规定的专业投资者的合格投资者,乙方应当依照《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为其提供特别保护措施,履行特别的公告义务,并依法进行录音或录像。

(七)乙方不得与投资者私下签订回购协议或承诺函等文件,直接或间接承诺保本保收益。

(八)乙方不得在推介时恶意贬低乙方、甲方的同行;不得允许非本乙方雇佣的人员进行私募基金推介。

(九)在特定投资者签署xxx基金合同之前,乙方应当向该投资者说明有关法律法规,说明投资冷静期、回访确认等程序性安排(如有)以及投资者的相关权利,重点揭示xxx基金的风险,并安排特定投资者签署风险揭示书。

(十)在特定投资者签署xxx基金合同之前,乙方应要求投资者提供必要的资产证明文件或收入证明并进行核验,以实质认定该投资者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并依法履行发洗钱义务。

(十一)乙方应安排特定投资者签署xxx基金合同,并指示投资者向指定的募集账户划付投资款项。

(十二)乙方在xxx基金合同签署完毕且投资者划付了投资款项后的二十四小时‘投资冷静期’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受24小时限制),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在冷静期满后,乙方应当指令本机构从事基金销售推介业务以外人员,以录音电话、电邮、信函等适当方式进行投资回访。在回访确认成功前,如投资者要求解除基金合同的,乙方应安排办理合同解除手续,并及时退还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款。

(十三)乙方应对介绍、推广过程的合规性着力做到某种方式的留痕。

乙方采取互联网技术进行xxx基金募集的,应保证履行本条前述第(一)至

(十二)项的义务,并进行系统留痕,保证可以对互联网募集的全过程进行事后审计或检查。

(十四)乙方应遵守法律法规及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关于募集甲方xxx基金的其他所有规定。

就《募集办法》第32条规定的特定投资者而言,乙方可以依照《募集办法》的规定,豁免履行以上各项义务中由《募集办法》第32条所豁免的义务。但乙方不得因豁免履行而损害甲方的利益。

(以下无正文)

(此页无正文,仅为xxx有限公司与xxxx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代销合同))之签署页)甲方: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盖章)201年月日

上一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下一篇:元话语标记与语体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