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精选5篇)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篇1
一、近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1.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即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下,一国的货币汇率、国际收支等已经不是一国单独决定,而是各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各国经济政策难以协调,会导致金融业的震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是为世界贸易支付清算和国际金融活动提供统一的运行规则,协调汇率,使得世界各国的交易结算有标准可依。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最早的金、银本位制到现在的牙买加协议漫长过程。
现代货币制度与金融安排起源于地理大发现,由于英国的殖民,带动世界各角落的贸易往来频繁,加速了现代化金融业的成长。之后英国出现了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为随后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蓝本。欧洲各国及美国,它们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也引领着金融货币制度的演变,霸权博弈和夹缝中求生存成为国际货币金融史的映照。在货币制度演变过程中,成王败寇,发达国家总是统领着不发达国家的货币制度,这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本质。发达国家确定了这一制度安排,又主导着这一制度的运行。
二、金、银本位制度到牙买加协议
1.金、银本位制度的形成
近代以来,中国、俄国、英国等大多数国家几乎都采用了以金、银等贵金属为货币体系的制度。
在中国,明清之后几乎都以银本位为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认为,中国银本位制的确立是由于永乐皇帝大量发行纸币增加国库收入,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导致纸币的消失,白银逐步成为主要货币;同时,郑和开辟的海上贸易航线也为白银运输创造了条件。在明代,制除了民间贸易对白银的使用,政府的税收和官俸也多以白银支付。明正德以后,官吏的俸给十分之九用白银,十分之一用铜钱。嘉靖以后,白银在中国币制中是主要因素,各种铜钱都是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于是各种租税都使用白银折纳。可见,白银是当时明朝的主要货币主体,不论民间还是官方,均以白银作为其主要交易和流通方式。在清朝,由于贸易往来频繁,再加上外国银币的流入,银钱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
俄国最早也是以银币为主,当时的卢布是用欧洲的三马克银币改铸而成。1810年,俄国沙皇决定实行银本位,所以当时官方货币是银卢布。但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建立的银本位制由于卢布在国际市场上的贬值不得不宣告崩溃。在1897年之后,俄国开始建立金本位制。
由于银币的泛滥,使其在英国也迅速贬值,为制定一种更加合理的流通货币,英国委派牛顿(Isaac Newton)任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对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关系进行重新计算,由于牛顿的一个计算错误,把黄金对白银的价格确定的过高,使得被低估的银币逐渐趋于辅币地位,甚至不再流通。未曾想到,牛顿的一个错误,竟让英国确立了近代以来的世界通用的金本位制度,并且在这个制度中收益颇丰。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掌握了世界贸易的大权,其他国家和民族都及其推崇英国,把这个国家及其黄金本位制看作自己货币制度的蓝图予以效仿。在1868年之后到一战间,几乎所有大国都从白银货币制或者复本位制转向了金本位制。
2.虚金本位制度
一战前夕,各帝国主义为了备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和储备,使黄金的流通受到严重限制,加之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的商品输出减少,导致金币自由无法自由兑换,这直接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一战后,世界各国实行了一种虚金本位制度,它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此种制度。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大危机,加之黄金缺口仍然存在,20世纪30年代,虚金本位制度也宣告瓦解。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3.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美元霸权
由于二战主战场在欧洲,太平洋以西的美国未受到太大的战争打击,这给了美国一个“大发横财”的机会。在二战中,美国大量借债给英法德等国,导致上述国家在战后依赖美国经济和美元货币。当欧洲大陆的主战场还在炮火连天、厮杀不绝的时候,为了就战后金融新秩序达成共识,44个国家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了美元本位制的新货币制度。
4.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美元霸权并没有带来世界货币制度的和平,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告瓦解。在这之后各国相继实施了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直接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并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在牙买加会议上,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最终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三、现行货币制度的弊端及未来启示
1.关键货币国能够以发行货币的方式掠夺他国财富
在《牙买加协议》之后,就没有一国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目前,在各国经济活动中,主导的货币主要是美元、欧元等。但这些货币又被称为信用货币,其并不如金本位制货币体系稳定,信用货币的使用,常常可以让这些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子而超量发行,易言之,美国可以通过印钞来购买他国辛苦生产的产品,变相的掠夺他国财富。
2.无本位制会导致金融局势的不安定
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是无本位制,即没有真正的世界货币,但无本位制也有其弊端。各国没有了价值尺度,汇率极为不稳定。币值不稳定不仅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主要是五种国际通用货币,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不仅影响到外贸和资本活动,而且使他们的储备和外债问题更加复杂。
3.现行货币制度的启示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谋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货币制度,如1999年欧洲建立欧元区,在区域内实行统一发行的货币;拉美地区也在实行美元一体化,甚至在中亚阿拉伯地区也有其可以通用的货币。由此可见,在很难达到建立一种通行世界的货币制度的情形下,各区域联合体制定自己的区域货币未尝不可。欧盟的良好发展给了亚洲国家启示,随着中日韩三国在贸易往来更为密切,合作建立一种在东亚地区甚至包括“四小虎”、东南亚国家通用的货币制度或将是一种选择。亚投行成立之后,亚洲的投资开发,必将相应带动地区货币的流通,由于中国是亚投行主导国,不排除人民币将来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通用货币的可能。金本位制虽然已经废除,但也绝不能轻视黄金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
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近代国际货币制度历经了金本位制到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过程。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是无本位制,即没有真正的世界货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谋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货币制度。亚投行的建立或将引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演变,金本位制度,关键货币国
参考文献
[1]丹尼·弗格森[英]著,高诚译《.货币崛起》.中信出版社,2009.
[2]宋鸿兵著《.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3]安格斯·麦迪森[英]著,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篇2
熊德琪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篇3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制度,理论变迁
自金本位崩溃以来, 对于汇率制度的理论研究一直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到今天的后“牙买加”体系, 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内容也随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汇率制度理论起始于有关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出现了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探讨, 此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无体系”时代的到来, 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开始集中在对全球汇率制度多样化现象的解释和评价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短期资本流动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环境,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理解汇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背景中探寻汇率制度理论发展演变的原因, 并对现代汇率制度理论进行综述。
1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它既是商业习惯缓慢发展的结果, 也是某些法律文件和行政合作的结果。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就是习惯与法律的联合产物。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相互涵盖的关系。“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在各国所选择的具体“汇率制度”基础上, 所确定和体现出来的各国货币的关系的集合;“汇率制度”则可以看成是各国在特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所确定的有关货币问题的规则安排。“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为研究“汇率制度”提供了外生条件, 而“汇率制度”也可以用来刻画“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因此, 在研究汇率制度时, 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将汇率理论的发展变化放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
2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推动汇率制度理论发展
2.1 1950年代:关注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优劣
2.1.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背景
1950年代, 随着“马歇尔”计划中“廉价货币”政策的实施, 大量美元涌入欧洲, 产生了欧洲对美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削弱了市场对美元——黄金固定比价的信心。随着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受到动摇, 汇率理论开始关注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的问题。
2.1.2 主要的理论观点
汇率制度的成本——收益论。
金德尔伯格 (Kindleberger) 等一些学者认为汇率固定可以减少汇率波动风险, 从而让国际经贸往来有一个稳定的价格环境, 由此可以获得更高的国际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相关各国的经济增长。而浮动汇率制下的价格波动则会加深国际经贸往来的不确定性, 扭曲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 本币的竞争性贬值还将因为棘轮效应的作用, 使国际物价水平不断上升。
而弗里德曼 (Friedman) 则认为, 固定汇率会导致汇率严重高估或低估,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而浮动汇率制能提供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体系。米德 (Meade) 进一步把浮动汇率制的好处总结为:汇率浮动可以为国际商品相对价格的调节以及私人部门投机资金的调节提供灵活的调节机制。
2.2 1960年代:关注汇率制度选择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2.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背景
这一时期主要有两个时代背景, 一是美元危机导致美元地位动摇, 二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欧洲的崛起。
由于1960年代的两次美元危机, 美元——黄金的固定比价已难以维持, 1968年3月, 美国不得已实行“黄金双价制”, 仅向各国央行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 不再维持市场金价。
同期,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于1965年4月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 成立欧洲共同体, 建立关税同盟, 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也促进了欧洲各国寻求更好的汇率制度。
2.2.2 主要的理论观点
(1) 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论
蒙代尔 (Mundell, 1960, 1963) 在两篇开创性论文中构建了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框架。Fleming (1962) 对Mundell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 最终形成了M-F模型。该模型将汇率制度选择与其他宏观目标结合起来, 关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认为如果经济冲击属于名义冲击, 那么汇率固定将有利于减少整体经济的产出波动;当冲击以实际冲击为主时, 汇率浮动则有利于经济的自我调节。
(2) 最优货币区理论 (Optimum Currency Area, OCA)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统一欧洲货币成为可能。这一背景下, 蒙代尔 (Mundell, 1961) 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该理论认为, 价格、工资刚性阻碍了国际价格体系的调节作用, 周期性的国际收支危机成为经济体系的内在特征。而按照要素的流动程度组成最优货币区可以使货币区内各国获得更好的经济绩效 (收益) , 而“货币区”内的汇率必须被固定;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汇率的弹性具有替代关系, 国际收支的均衡可以通过汇率变动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区域内相关国家的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 则越适于组成统一的货币区。
在Mundell之后, 一些学者研究了最优货币区的具体确定准则。罗纳德·麦金农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确定标准;彼得·凯南 (Peter Kenen) 则认为以出口商品多样化程度为确定准则更有利;詹姆斯·英格拉姆 (James Ingram) 则强调应将相关国家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准则, 等等。
2.3 1970年代:关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2.3.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背景
七十年代初,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各国自主选择和调整汇率制度。由于各国在经济结构、开放程度、对外依存度、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规模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由于自身经济基础和金融体系方面先天的不足, 在选择汇率制度时情况更为复杂。另外, 虽然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不存在, 但以“关键货币”为核心, 以弱币为外围的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仍未改变, 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确定汇率制度时还要处理好与“关键货币”的关系。
2.3.2 主要的理论观点
(1) 经济结构论
罗伯特·赫勒 (Robert Heller) 指出, 各国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本国经济开放程度;二是本国经济规模的大小以下几点;三是本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地域分布特点;四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及其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五是相对的通胀水平。如果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很高, 而其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则应实行固定汇率制或盯住汇率制。反之则应实行浮动汇率。
(2) 依附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客观上缺少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经济基础, 因此, 最佳的选择是盯住关键货币, 而具体盯住哪一种或哪几种货币, 则取决于该国在政治、经济关系上的“依附”程度。
2.4 1980~1990年代:关注汇率制度与通胀的关系
2.4.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背景
这一时期, 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 出现“滞胀”, 几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波动。如何在现有货币体系下为汇率寻找稳定的“锚”, 并以此稳定宏观经济成为这一时期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热点。
2.4.2 主要的理论观点
(1) “名义锚”理论
“名义锚”理论由Bruno (1991) 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的汇率制度应当有较大的刚性, 不易随意变动。稳定的名义汇率可以起到“锚”的作用, 对该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约束, 由此获得市场公信力, 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宏观政策目标。该理论的本质是通过汇率固定换取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和财政外部约束, 汇率政策成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工具。
(2) 公信力假说
“名义锚”理论以“公信力效应”为内核。“公信力效应”理论以合理预期为基础, 认为如果政府在具有公信力的条件下, 把汇率作为名义锚, 可以对决策者和一般经济行为主体施加纪律约束, 有助于调降通胀预期。最佳的状况是将本币盯住通货膨胀较低的国家的货币, 凭借“盯住”将本国经济周期与关键货币国同步, 以此来降低本国通胀 (Giavazzi and Giovannini, 1989) 。
2.5 1990年代以来:关注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2.5.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背景
1990年代前后, 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金融危机也在全球范围传递, 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拉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在全球的传递促使汇率理论研究转向危机的生成机制和预防措施。
2.5.2 主要的理论观点
(1)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共分三代。第一代模型以克鲁格曼 (Krugman, 1979) , 弗拉德和伽伯 (Flood和Garber, 1984) 的研究为基础, 也称为KFG模型。该模型分析指出, 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 如果其政府的政策与维持盯住汇率不一致, 外汇市场中的汇率波动预期就会形成, 并导致国际货币投机和套利, 最终引发货币投机攻击。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所揭示的矛盾是:固定汇率制度下盯住的汇率政策与国内经济扩张政策之间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以奥伯斯法尔德 (Obstfeld, 1994, 1996) 为代表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引入了政府的成本收益函数, 认为政府会根据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相机抉择, 私人部门对汇率是否贬值的预期会使得政府的选择行为内生化, 产生多重均衡的博弈结果, 强调货币危机具有自我实现的机制。
奥伯斯法尔德、麦金农和皮尔 (Mc Kinnon和Pill, 1998) , Chang和Velasco (1998) 、克鲁格曼 (1999) 、米什金 (Mishkin, 1999) 、Dornbusch (1999) 等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构成第三代模型的主要理论包括道德风险理论以及资产负债 (平衡) 表理论。
道德风险理论认为在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机构对银行体系稳定的隐性或明确承诺担保, 这使银行经营者、储蓄者、各类证券投资者放松对风险的管理, 这种行为的集合会引起过度借贷和投资过热。
资产负债 (平衡) 表理论分为两类, 一类以银行金融体系的资产平衡表效应为考察对象, 分析存在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时, 银行短期外债如何导致货币危机;另一类以微观企业的资产平衡表为考察对象, 考察资本项目下大量资本外逃, 引起投资骤停, 本币贬值。
(2) “两极”论与中间制度消失论
这一理论主要由Eichengreen (1994, 1998) , Obstfeld和Rogoff (1995) 、Summers (2000) 和Fischer (2001) 提出。这些学者认为当今快速流动的国际资本使得汇率波动加大, 要维持介于完全固定和完全浮动之间的某一特定汇率政策将十分困难。由此, 该理论认为真正可以长期维持的汇率制度要么是自由浮动汇率制, 要么是像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制度这样具有极强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度。而所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其他汇率制度都缺少存在的理由, 而当中间汇率制度消失后, 则会出现一个“中空”。“两极汇率论”或“中空汇率论”是对这一理论的形象表述。
(3) 原罪论
原罪论是由Eichengreen (1994) 和Hausmann (1999) 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 该国的本货不能用于国际借贷, 而本国的金融机构又因风险大, 不愿为本国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融资。这使得该国企业在融资时面临两难选择, 如果从国外金融机构融资, 则可能面临货币错配风险;而如果从国内金融机构融资, 则存在期限错配风险, 这些风险又因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而无法得到对冲。其结果是, 汇率或利率变动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 并通过债权债务链条传导到整个经济。“原罪”的存在使得政府和企业都不愿意汇率变动, 更不愿意贬值, 致使政府无法运用贬值或利率政策来应对投机攻击。
(4) 恐惧浮动论
Calvo和Reinhart (2000) 认为那些对外宣称允许其汇率浮动的新兴市场国家, 其汇率并没有真正浮动。存在“恐惧浮动”的国家不愿汇率浮动的原因是多重的。贸易条件有利时, 由于担心出口受损, 这些国家不愿意本币升值。条件不利时, 这些国家担心本币贬值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因此通常也不愿主动贬值本币。
3 结语
经济全球化改变着世界格局, 也改变着全球货币体系的运行环境,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也使得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范畴不断发展和变迁, 新理论不断涌现。汇率制度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货币体系各时期的主要矛盾。例如,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质是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汇率制度的关系所做的理论描述;“依附论”的实质是从小国角度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格局被大国主导的现象的描述;“货币危机理论”的实质是对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信息、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冲击的理论描述;又如, “原罪论”和“恐惧浮动论”实际上是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无法分享金融全球化成果的一种理论描述。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篇4
1. 黄金的定义
牛津当代大辞典对黄金的定义为:金是最富延展性的软金属, 不易为强酸所侵蚀, 但可溶于水, 现为世界经济的基本通货, 且有公定价格。上述定义涵盖了黄金的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
黄金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属性, 使其一直是国际上充当一般商品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成为衡量表现其它商品价值的材料, 充当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马克思曾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但金银天然是货币”, 就是对黄金货币性的最好诠释。
2. 国际货币的含义与作用
国际货币一般是指在金融资产、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国际交易中用于计价和结算的货币, 被私人经济部门和货币当局持有作为国际流动性资产和储备资产。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人们 (包括私人和官方) 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 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货币层次。
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充当贸易货币 (结算货币) 和计价货币, 是国家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时的名义锚 (锚货币) , 是货币当局官方储备的重要资产 (储备货币) 。
二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变迁中的地位演变
1. 国际金本位制下, 黄金成为统一的国际货币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以黄金为本位币的时代。最早开始于1816年的英国。19世纪后期, 才开始普遍被美、俄、德、日等国家采用。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 黄金是国际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具有国际货币的全部职能, 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化身。
金本位制运行的规则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 自由兑换, 自由输出入。只有这样, 金币数量才能满足流通中的需要, 才能维持黄金和其他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稳定, 从而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此外还要求各国中央银行遵守“潜在的规则”, 即当黄金流出时, 中央银行应尽力紧缩银根, 从而使国内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而拥有黄金净流入的中央银行则应售出“无息”黄金、购买国内生息资产, 从而增加资本输出和促使黄金外流。所以各个国家坚持金本位制的可信承诺至关重要。
金本位制与其他国际货币体系相比是相对更为对称的一种体系。当上述规则能被很好地遵守时, 金本位制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使各国都平等承担干预外汇的义务, 有利于确保物价和汇价的稳定, 使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发挥显著作用。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世界货币总量在各国之间按照实际产出水平的对比进行最优配置, 使商品的世界价格在各国都趋于一致。
1933年到1943年的十年间, 金本位货币体系逐渐遭到破坏。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金本位制所要求的“潜在规则”经常被违背。在国际贸易中, 赤字国可能会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以至于在危害国内充分就业的同时未必在增加黄金储备方面有太大作用;而盈余国却常常并不实施鼓励黄金外流的政策, 而是采取与规则相反的操作, 即当黄金储备增加时反而卖出本国资产。而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加快了金本位制崩溃的进程。
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被美元取代
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 1944年7月, 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实力推动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该体系的核心是, 美元和黄金获得同等特殊的地位, 美元与黄金挂钩, 美国以官价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确定固定汇率;美元处于中心地位, 替代黄金充当国际货币体系的本位币。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 被作为储备由官方严格管理起来, 保存在地下金库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陷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泥潭, 国内财务状况和国际贸易状况恶化, 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美国丧失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1971年8月, 美国最终宣布停止履行对外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从而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
3.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 黄金退出国际货币体系舞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1976年召开的牙买加会议掀开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又一新篇章。会议宣布正式取消黄金官价, 并实施黄金非货币化。这一决议完全是美元强权政治的体现。美国推动实行黄金非货币化, 其主要目的是不再用黄金去收回国际市场上数千亿美元的游资, 而是绕开黄金, 直接凭借其经济实力, 重建失去的美元霸权地位。
牙买加体系下, 取消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币的地位。在各国的汇率决定过程中, 黄金也不再发挥作用, 将黄金还原为一般商品, 黄金价格自由波动。黄金储备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牙买加货币体系也成为国际货币史上第一个以纯粹的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下, 美元没有给出承担国际货币的明确的法律承诺, 但却堂而皇之地享受着国际本位币所带来的诸多益处。这同样导致了其他国家货币行为的任意性。因此牙买加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秩序弱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三对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演变的认识
1. 对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即黄金货币化体系) 崩溃的认识
金本位制以及随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人们对黄金的货币属性产生了怀疑, 认为黄金应归属于一般的商品, 并不具备执行货币职能的属性。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
首先, 一种货币体制能否存在, 最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一体系有没有信心。对金本位制来说, 就是对货币与黄金自由兑换的信心, 这种信心来源于币值在长期内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直接可测的指标就是国际收支失衡和货币贬值的趋势能否得到及时的矫正。
其次, 金本位制下各国不断违反“规则”, 使人们对于黄金与货币的自由兑换丧失了信心, 导致挤兑发生, 最终致使金本位制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于美元的外债不断增加, 同样使人们对美元丧失了信心, 导致挤兑发生, 最终致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里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使用单一的货币对黄金进行直接兑换或是标价, 当这种信用货币发生危机时就直接波及到黄金。当实现外部均衡 (保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与内部均衡之间发生冲突时, 外部的调节成本往往大于内部的调节成本, 所以政府就更倾向于后者, 因此调节国际收支状况就变得次要了。当国际收支一旦恶化, 人们对于货币的信心也就丧失了, 挤兑的一次次发生必然破坏黄金与货币的兑换关系。所以说, 金本位制以及随后的金汇兑本位制的崩溃在于其体制所固有的缺陷, 与黄金本身无关。
2. 对现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黄金非货币化) 的认识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具有的不平等性和不平衡性注定了其运行的不稳定。其运行不但无法解决国际货币体系所固有的种种矛盾, 反而使矛盾不断激化, 危机不断发生。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储备货币多元化, 不但没能从根本上克服“特里芬两难”的矛盾, 反而加剧了汇率的波动。各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管理当局都是出于国内经济需要和货币流通的状况来制定货币政策。而根据国内状况作出的政策抉择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要求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这势必会引发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 这些国家货币是一种不兑现纸币, 其价值与黄金或任何其他商品并无固定的联系, 以这种信用货币定值的资产和负债, 其价值取决于这种货币发行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政治以及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一旦人们对这种能力产生怀疑, 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秩序弱化, 造成了汇率的频繁波动,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遭到破坏, 当市场上出现单向投机冲击的时候, 管理浮动和变相固定汇率都难以抵挡冲击。汇率和利率频繁而剧烈的波动容易造成全球资本大规模高速流动, 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对各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并且可以使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递, 造成国际经济局势的动荡。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人为地割断黄金和货币的关系, 并不能改变黄金的货币本质, 同样无法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和冲突, 反而会使矛盾更加激化。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促使人们对黄金的货币职能产生新的认识。黄金虽不能完全克服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 但与其他信用货币相比, 它是最理想的充当本位币的工具。黄金货币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货币体系中制度和规则的优秀制定。所以适当地回归黄金的货币职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张青龙.国际货币的两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05 (4)
[2]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兼论东亚货币合作[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Berry Eichengreen.Golden Fetters: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5
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巨额损失, 扭转了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我们将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衍生产品泛滥, 金融市场不健全, 监管力度不够, 但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弊端作为此次危机的推动力量,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不健全, 货币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由谁来充当国际本位货币、实行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 国际货币制度是否会回归为金本位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到美元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再到“牙买加货币体系”。在金本位制度下, 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黄金作为足值货币, 充当世界货币, 信用问题不会发生, 固定汇率制度有效的保障了对外贸易和对外信贷的安全, 为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但是我认为国际货币制度将不会回归为金本位, 因为其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缺陷。首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产品生产速度大大提高, 国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 对于国际货币的需求不断攀升, 而黄金储量有限, 且生产量远远落后于产品的生产, 使其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是实物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不能克服的矛盾。其次, 在金本位制时期的国际货币秩序呈金字塔型, 处在最高顶尖的国家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控制世界金融特权, 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影响和支配其他国家的金融活动, 从而谋取巨大的利益。另外, 黄金存量在各个国家内分配不均衡, 当其为少数国家所支配和掌握, 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 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基础。我认为金本位制这些无法克服的弊病是其无法回归金本位制的根本所在。
2 国际货币制度是否会回归为美元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崩溃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度, 美元与黄金挂钩, 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其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1973年以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以美元为世界本位货币的牙买加体系, 其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僵化局面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两种国际货币制度都存在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弊端, 即“特里芬难题”。一种货币既是主权货币又是国际货币, 则这种货币所属主权国家在货币的币值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 以满足对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 满足贸易和其他支付需要。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 这就必然会使该货币贬值, 国际信用发生动摇;另一方面, 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值比较稳定, 以增强兑换能力, 而不能持续逆差, 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左右为难。所以我认为只要以一国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货币, 特里芬难题就会存在, 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美元本位制存在体制性的弊端。另外, 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以美元为本位货币放纵了美元的负债消费, 大规模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缺乏国际货币体系的有效监管。因此我认为国际货币制度也不会再回归为美元本位制, 现行货币制度需要不断改革。
3 超主权货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成为一种趋势
周小川行长于金融危机后提出了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的构想。他明确提出应该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 同时能够保持币值长期稳定增长的国际储备货币”。借鉴历史上的做法, 这种超主权货币应该与实物挂钩以保证它的价值, 使用多种实物形成一个“篮子”:选择价值很高的实物放在其中, 比如黄金、石油等产品, 这样一种或几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至于对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形成较大的冲击。其中要指出的是非特殊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都应借助于特别提款权进行。份额问题, 应该根据各国出口额在世界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其外汇储备等因素来决定, 在IMF设立账户的国家, 他的外汇储备都应折合成SDRS存入这个账户上, 这样IM F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各国的外汇储备状况并且及时与顺差国或逆差国商讨平衡国际收支的处理方案, 尽量使各国的外汇储备上保持在一个相对适量的水平。
尽管我们期待一种超主权货币的诞生, 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SDRS存在着很多问题使我们质疑它的可行性。 (1) 从SDRs出现以来, 它主要发行了三次, 都是根据份额分配的, 这种货币发行形式是否合适, 值得我们思量; (2) SDRs的适用范围目前仅限于成员国之间, 而一种货币应该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SDRs能否担当起这个作用? (3) 当周小川行长建立超主权货币这一主张时, 奥巴马总统立刻提出了美元异常坚挺, 不需要超主权货币的建立等言论, 这就说明了超主权货币的创立必然会遭到美国这个经济强国的全力反对; (4) 如果创设一种超主权货币那么各个国家都失去了货币主权, 丧失了铸币税, 、各国能否接受这个事实, 是否允许权力的丧失; (5) 从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 任何一种货币的发行都必须有其政治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美元异常坚挺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地位在世界上不可撼动, 那么超主权货币的基础来自何处, 谁将作为它的支撑呢; (6) 实行统一的货币, 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了货币政策, 而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是不同的, 二者的差异性与矛盾性将如何调和。以上种种问题都是超主权货币出现所需要解决的, 尽管我们期待着这种货币的出现, 但不得不正视它的问题。超主权货币的推出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目标, 在将来它必然会带来整个世界金融生态的巨大改变,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前路必然充满了曲折和徘徊。我们应该把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作为我们和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远期目标, 并且坚信超主权货币必然能够克服其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 取代现行货币制度,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充当世界货币职能。
4 国际货币制度还要解决实行何种汇率的问题
我认为既然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各有利弊, 那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折中方式, 两种制度取长补短综合起来运用。欧元区内现行汇率制度就很成功, 它在欧元区内实行统一的固定汇率制度, 保证了区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进行, 为欧元区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资本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样就可以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推动区内经济运转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欧元区经验, 根据生产要素流动性以及贸易的密切程度将世界划分为几个区域, 在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 统一货币汇率制度, 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样各区的汇率就不会频繁剧烈变动而难以控制。
5 结束语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看到了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体制性的缺陷, 需要不断改革和深化。我认为回归金本位和美元本位制都是不现实的, 毕竟这两种制度都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而淘汰下来的, 其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 以及内在弊端。所以一种新型的超主权货币应该应运而生, 取代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 虽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方面即汇率制度方面, 我认为可以借鉴欧元区经验实行双重汇率制度, 充分结合二者优势, 建立一个对内对外都有利的汇率制度。
摘要: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 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 改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势在必行。国际货币制度难以回归到金本位和美元本位制, 超主权货币将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但是现在其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我们应该借鉴欧元区经验完善汇率体系, 以实现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美元本位制,超主权货币,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EB/OL) .
[2]何泽荣.国际金融原理 (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