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货币

2024-11-02

金融货币(精选12篇)

金融货币 篇1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金融系统对于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健全的金融体系可以引导资金流入生产效率较高的领域, 促进资金与其他资源的结合, 扩大社会财富。事实上, 随着改革的深入, 金融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同时也突现了很多问题。 而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归于“信用”二字。确实, 在金融体系中, 最核心的问题可能就是“信用”了。没有一个良好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就不可能发展有效的金融体系。所以, 这里我想要结合有关金融理论, 谈谈信用的问题。信用不仅仅属于道德领域的范畴, 而且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一、信用与货币

在现代经济体中, 资金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 为什么资金具有这样的价值呢?货币对于经济表现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能从信用角度理解货币, 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关于货币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从早期有关货币制度的研究, 到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 又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 以及后来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等等。这些理论对于有关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都做了一定的论断, 并且都各有自己的观点。但是, 一些有关货币制度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 物物交易是基本的交换形式, 人们通过寻找匹配的物品进行交换, 然后要么消费交换来的物品, 要么将交换来的物品与已拥有的其他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 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增进彼此的效用水平, 进而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但是, 在物物交易中蕴藏着极高的成本和极大的危险性——交易可能不发生。自然地, 人们要寻找降低成本和增加交易达成可能性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货币——一种特别的商品,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了这样的一般等价物, 交易发生就容易得多了, 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而由于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天然的特性, 使得慢慢地、自然而然地人们将金银作为了充当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即货币。显然, 在这样的演变背景下, 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 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在货币的财富贮藏功能中;它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无非是个体与全体的关系;而商品以货币表示的一般价格, 也取决于经济体中的商品数量与金银存量之间的对比。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演进, 一方面, 整个实体经济规模相对于存量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的金银来说越来越大, 仅仅靠金银发挥货币职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缺乏金银即货币的话, 很多交易无法发生, 这可能会从投资与消费两个层面影响到经济进步。从投资来看, 如果人们判断经济体中的交易由于受到金银数量的限制而较难发生的话, 可能就不会积极地从事生产、投资的准备, 从而浪费已拥有的部分资源, 降低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从消费来看, 货币的缺乏增加了交易的困难, 也降低了人们消费的意愿, 而通过交换本身是可以改进交易双方的效用水平的。实证上, 通货紧缩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生活水平下降就可以作为以上论述的很好证明。另一方面, 国家及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有可能出现不依赖于金银而依赖于信用的货币, 提供了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创造货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货币开始逐渐从金属货币向以贵金属为本位的非金属货币到最后的不可兑换的纸币演变, 以至形成目前在绝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信用货币。但是,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虽然货币在形态上从金银这样实实在在的、可以明确感受其价值的物品演变为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纸币, 货币本身所蕴涵的价值却并没有消失。因为, 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 最为关键的在于纸币发行的当局——一般是一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本身由于国家政权的支撑为纸币提供了信用——这个信用的存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纸币;显然这种信用本身是有价值的。当然,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中央银行的信用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果中央银行不根据实体经济状况而任意发行货币, 造成通货膨胀, 就会侵蚀人们对货币的信用, 严重地话可能会带来信用体系甚至政权的崩溃。

所以, 当货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发展到信用货币时, 货币的价值就不再依赖于某种特殊商品或是金银所真实具有的价值, 而转为依赖于以国家政权为基础的信用——信用支撑着货币像血液一样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流转使交易有效地达成, 生产有效地进行。所以, 信用是一种资源, 而且是经济社会中特别重要的资源, 主动地影响着整体经济状况。当然, 货币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机制和过程要复杂得多, 各个学派对此的观点也莫衷一是。但是, 我们至少可以从概念上理解货币的内涵以及其作为资源的依据所在——信用。

二、信用与金融

有了具备良好信用的货币的存在, 为有效交易提供了基础。但是, 如果信用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 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很受限制。庆幸的是, 金融体系的产生和演进早已更广泛深入地发展和利用了信用。

早期的货币是以特殊物品的价值为基础的, 现代货币则以信用为基础。那么, 这个信用的主体是谁呢?也就是说由谁在提供着这种信用呢?显然, 通常由中央银行代表主权国家提供这种信用;而其之所以能够提供, 是因为政权及其拥有的国家机器在做后盾, 使持有货币的大众愿意接受。但是, 除了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过程中能够如此利用信用, 一般的个人、家庭、企业、机构是否可以将彼此间的信用加以发现和利用呢?由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比如亲情、友情等, 可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由于一方的一贯良好表现, 以及一些基本素质较好, 比如一家企业长期以来很诚信, 并且拥有相当的规模, 也可以取得其他社会成员的信任;甚至通过一些技术性和法律的安排, 比如抵押物和违反信用的严惩机制, 也可以创造出信任关系。这时, 信任就可以成为我们所讨论的资源意义上的信用, 从而有了被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例如, 企业可以先获得劳动者的劳动投入, 而后再付报酬。但是, 更为一般的是, 一方通过这样信用的支持获得另一方的资金。为什么要获取资金呢?因为在货币有信用支撑之后可以被用来交换成其他的资源, 然后再跟已有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 在获得更多产出的未来将这笔资金偿还。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可以提高社会的福利:资金需求者通过获取资金资源进行购买, 再将已购买的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技术、专利等有效地与其他资源相结合, 创造更多的产出, 产出有效地进入市场换回更多的资金, 与资金的供应者分享收益。而资金交易因为本身的标的就是‘钱’, 所以不可能用‘钱’来购买, 那么购买者也就是资金需求者支付的是什么呢?当然要有一笔更高的资金回报, 但是, 由于这笔资金回报一定是在未来发生, 所以, 购买者要提供信用支持。所以, 社会一般成员层面上的、基于天然的或技术、制度、法律的信用关系就成为重要的资源, 是金融体系的根基所在。

具体的, 我们不妨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各个构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层面上作为资源的信用的重要性。

首先从以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金融市场来看。在这个市场中, 有投资机会的生产者需要资金这样一种资源, 而众多家庭、机构又持有闲置的资金;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从投资者 (资金的供给者) 那里获取所需的资金, 则双方的福利都有机会得到提高。在这里, 股票和债券就好象连接生产者和投资者的桥梁, 而这桥能否支撑资金的流动, 则取决于信用。因为, 这个时候对于投资者而言存在了资金在时空上的错位:资金由自己控制转而由他人控制;第一个时期付出的资金要在未来收回。那么, 对他人控制是否放心、对未来能否收回资金是否有把握就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初始决策, 也同时决定了这笔货币资源能否转移到生产者手中, 也就影响着社会的福利水平。由此可见, 虽然直接融资从表面上看是货币资金的转移, 但这种转移能否发生则取决于融资者的信用状况。

其次是以银行为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金融。事实上, 金融中介的出现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直接金融市场中可能的信用缺乏的一种弥补, 因此, 相对而言, 表面看信用在间接金融上的重要性可能稍显放松。比如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一般要弱于金融市场。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信用在这里不重要, 只不过从大众看来, 我们只是关注银行等中介机构, 而它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良好的信用记录。不过一旦银行给储户带来信任危机, 就可能发生金融恐慌, 对整个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对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来说, 能否从潜在的借款者那里获得足够的信用支持, 决定了资金能否贷出、从而最终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

因此, 表面上看金融体系决定的是资金这样一种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 但决定金融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却在于信用。而这一信用又不同于货币背后的信用, 更大程度上是‘民间’信用。这一层面的信用越发达, 就可以在货币信用坚实的基础上更好地被加以利用, 促进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而增进全社会的财富。这一点可以从对现实的观察来证实。但凡具有发达金融体系的经济体, 无不拥有坚实的社会信用基础。例如, 有效的法律体系, 合理的制度安排, 良好的信用文化, 强烈的信用观念, 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等等。而这样的金融体系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所以, 信用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货币层面的信用主要在于中央, 而金融体系层面的信用则主要在于民间。当然, 这并不排除两者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大量民间个体制造假币, 可能会损害到货币的可信度;而在政府机构作为个体进入金融市场时, 又必须再次提供政府信用获取资金, 当然这通常不成问题。但当政府大量举债造成巨额赤字时, 引发通货膨胀, 也会侵蚀到人们对货币的信心。而货币信用的恶化又会影响金融市场上融资主体的预期, 从而不愿意进入金融市场, 造成对已拥有资源的浪费, 等等。这些问题都在现实中出现过。因此, 两个层面的信用互相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而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 同时两者还会通过某种渠道相互影响。

三、我国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必须承认信用对于经济乃至社会的重要性。我国也就必须尽快建立、完善我们的信用体系。

首先, 从货币的层面, 那就是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也就是维持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 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经验;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 以及从法律上规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等等, 这些都有效地维护着这一层面的信用, 保证货币有效地、持续稳定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 从金融体系也就是非货币层面的信用来看, 对信用体系的迫切要求就显而易见。

我们可以直接地从数据上来看到信用的不足。在我国近年来的融资总额统计中, 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不到10%, 而有的发达国家直接融资甚至超过间接融资。之所以出现这样严重的不平衡, 一方面跟我们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很好的信用体系支撑资金直接从潜在的供给者向生产者方向流动。

第三, 两个层面相交叉的部分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简单地把货币层面的信用界定为“中央”信用, 而把金融市场层面的信用界定为“民间”信用。这样界定其实更多地是出于叙述的方便。事实上, 这两者之间决不是可以清楚划分地, 尤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 这两者相互影响的渠道更多。

首先, 政府及其机构可以象其他社会个体一样以自身信用为依托进入金融市场, 成为获取资金的一方。由于这时候的信用是国家信用, 所以不成问题。但是, 当政府过多地举借债务, 造成过高的财政赤字的话, 会侵蚀国家信用;尤其是当这种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由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撑时, 由此引发通货膨胀, 就会最终动摇货币的信用基础。所以, 很多国家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并且限制财政赤字的规模。我国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 财政政策以扩张性的为主, 因此, 就需要特别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程度和速度, 维持货币的信用基础。其次, 我国有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广泛地参与着金融体系的活动。国有企业通过上市或发债融资, 或者从银行获得贷款, 构成了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的主体。根据这些企业的性质, 似乎有国家信用在为它们的融资行为做基础;但国有企业要自负盈亏, 因此企业的经营状况才真正是企业信用的基石。目前, 一些知名的国有企业有着很好地表现, 但是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经营不佳。因此, 迫切需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构筑国有企业信用。没有国有企业的良好信用, 不但会影响到其本身, 还会由于其示范效应影响到金融体系中其他融资主体。

四、如何建立我国的信用体系

信用决定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元素——货币, 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呢?理论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首先在于法律和制度。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控制直接决定了货币的信用基础, 当然这要以稳定的政府、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为前提。如何保证货币供应有一个既跟得上实体经济发展又不至于产生通货膨胀的速度, 需要制度上的合理设计和法律的支持。在这一点我国在建立中央银行制度以来的二十多年有很大的发展, 是否能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今后要不断探索的问题。那么, 如何从制度和法律上促进金融体系的信用呢?尽管我们前面将这一层面的信用称为“民间”信用, 但事实上我们信用的很大问题却不仅仅来自于这一层面。由于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特点, 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成为资金需求主体的时候, 由于所有权、经营权和企业独立核算的独特安排, 使得它们缺乏激励和约束, 从而缺乏信用。因此, 如何在这样的所有制下设计更好的制度保证企业信用的基础——有效经营和管理, 或者如何适当对国有企业进行所有权的转化, 都是政府即中央层面的问题。当然, 在所有权、经营权等问题解决好之后, 还要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建立信用体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 保护产权, 惩罚不当行为;使维护良好的信用关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最优选择。

其次是市场力量, 通过市场发展对信用的评估和监督, 比如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建立, 评级公司的有效经营等等, 来有效促进信用体系的形成。

第三是道德上, 重视讲求“真”的教育, 培养崇尚“真”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形成说真话、做实事的习惯。这虽然是相对“软”和“主观”的安排, 但却是上述方面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支撑;才会使人们在制度、法律和市场力量下的信用选择符合本意, 而且使这种选择带来的信用最大化, 也使基于此的信用体系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摘要:本文探讨了经济领域中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信用, 指出信用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而分析了信用在货币、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重要作用。在一般分析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指出了我国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并为如何建立信用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用,货币,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 2005.

[2]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伯银.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金融货币 篇2

金融学----------------------(PDF)-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机械工业出版社)(主要讲的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很实用,推荐!)人大黄达

经济学----------------------萨缪尔森、曼昆、斯蒂格雷茨(人大)、平犹克 投资学---------------------兹维•博迪、威廉•夏普(人民大学出版社,是上下两册)(清华大学出版社)(不过个人认为博迪的投资学理论性更强一些,而夏普的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而且案例编排和剖析非常经典。两相结合可能大有益处。个人观点)

公司理财--------------------史蒂芬•罗斯(第6版)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人大),哈罗德〃孔茨 韦里克

管理学----------------------周三多(高教)

管理经济学------------------James R.McGuigan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 人大第N版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冯诺伊曼〃摩根斯顿

金融学----------------------黄达(人大)

财政学-----------------------哈维.S.罗森 人大出版社(2000)、人大陈共的 统计学-----------------------推荐用中国统计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统计学界的元勋黄良文主编).其它就不推荐了,因为国内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统计学基础教材了

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华尔街45年-----------------威廉•戴尔伯特•江恩

投资艺术--------------------查尔斯•艾里斯

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

Z理论----------------------威廉•大内

十年一梦-------------------青泽

2小时品牌素养------------------邓德隆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 框架 方法与案例-----------黄世忠

金字塔原理:思考 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芭芭拉•明托

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第2版)------------斯蒂芬佩斯曼 刘力、陆正飞译

账务报表分析--------------------张新民

谈判是什么----------------------肯尼迪

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何飞鹏

博弈论的诡计-------------------王春永

货币战争-----------------------宋鸿兵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弗里德曼

虎口夺单: 狼性销售的实战秘籍------------------马克 著

销售心理学-----崔西 著,王有天,彭伟

国美商业帝国---赵建华,王澄明 著 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吴阿仑 著

黄光裕如是说---马宁 著

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拉金

一语万金-------苏日力格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于雷

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

你的误区-------戴尔

思维导图-------博赞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第N版

市场营销导论-----------------菲利普•科特勒

消费者行为-------------------迈克尔。R。所罗门

战略品牌管理-----------------莱恩。凯勒

管理:任务 责任 实践----------德鲁克

卓有绩效的管理者-------------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德鲁克

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长尾理论---------------------克理斯 安德森

专业主义---------------------大前研一

即战力-----------------------大前研一

全球新舞台∶无国界世界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前研一

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查尔斯•汉迪

经济增长----------------------刘易斯

公司财务----------------------刘力

公司并购与重组----------------朱宝宪(清华大学)案例好 法规过时 宏观经济学--------------------------曼昆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版

国际金融----------------------人大

人力资源管理------------------加里 德斯勒(第十版)

管理技能开发------------------大卫威坦

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凌志军 变化--------------------------凌志军

联想风云----------------------凌志军

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吴晓波

大败局------------------------吴晓波

成败晋商----------------------周建波

麦肯锡方法--------------------埃森•拉塞尔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历史的经验---------------------南怀瑾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

潜规则--------------------------吴思

菜根谭--------------------------洪应明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洁明(岳麓书社,上下册)冰鉴----------------------------曾国藩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定位:头脑争夺战----------------里斯,特劳特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里斯,特劳特

  o o o      标签: 罗伯特 人大 北大 专业 出版社小大..赞赞取消赞

签名档 修改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金融风险需强势货币抵抗 篇3

9月加息无望

然而,美联储内外都没有对加息体现出该有的热情,相反,市场对于加息的期望已经愈加平淡。

“虽然说非农就业数据是美联储加息的晴雨表,但最近美国经济形势很复杂,一个因素表现好不足以为加息决定提供绝对支撑”,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珏教授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按照林珏的分析,美国曾经长期属于“双高”国家,即高增长、高通胀,因此高利率原本作为防止经济过热的手段出现。不过近两年,该国通胀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核心通胀率还没有达到2%,加息确属非必要之举。

此外,作为全球经济大国,美国对外部经济环境非常敏感,它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和国际经济对它的反作用可以总结为“对等关系”。“2016年上半年,发达国家里面除了美国经济还可以,英国、欧盟、日本都表现不好,这些贸易伙伴不稳定,美联储也会非常谨慎”。

当然,即便是美国自身,也没有比贸易伙伴强多少,当前的低增长、低生产率和较低的政府债券实际回报率都让加息看起来如水中望月,捉摸不定,而美联储内部声音更是各成一派。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今年6月份声称,美国经济低增长态势会长期持续,美联储只需要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加息一次。而在此言论之前,布拉德一直被外界公认为老牌“鹰派”。旧金山联储主席威廉姆斯则在8月中旬表示,美国通胀和就业都令人满意,今年就应该加息,若等到通胀率达到2%再行动,可能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现象,林珏提醒《经济》记者,因为形势变动快,对加息给出绝对判断并不可靠,但她个人认为2016年加息一次的可能性最高,而此次加息的具体时间目前围绕在9月与12月两种可能之中。在她看来,9月加息的论调是因为近两个月美联储鹰派声音逐渐回归,如果就业数据一直好下去且经济增长较稳定,这种可能不被排除;而12月加息的观点,多归因于当前的美国大选。

国际金融就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查尔斯·科林斯近期公开表示,鉴于美国总统大选可能为该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很可能会推迟到美国总统大选结束之后再加息。路透社也发布分析调查,指出今年11月8日之后,即美国总统选举过后的12月是美联储加息的最可能时期。

“吊人胃口是美联储的特长,2015年它退出QE之后一直提加息,结果到了年底才兑现,今年这种可能性也比较大,况且当前情况下,美元加息完全出于政治要求,经济意义并不大,美国希望以此对包括中国、南非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形成挤压,让资金最大程度回流本土”,长江证券首席分析师王建对《经济》记者直言。在他看来,今年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四季度较为值得期待。

自2015年12月首次完成近10年的第一次加息后,美联储FOMC(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委员们一度预期2016年将完成4次加息,如今时间已至8月中旬,“首秀”还未露面。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在8月10日无奈地指出,2016年将是美联储政策预期最难的一年,即便一次加息都无法完成也在意料之中。

至此,有观点指出美联储在刻意打压美元。毕竟,如果美元汇率持续走强,进口物价会被降低而出口将遭受损伤,进而阻碍美联储实现推高通胀率的目标。相反,美元汇率走软能够缓解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面临的不利因素。

对于上述观点,王建难以赞同。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联储没有必要刻意打压美元,就算打压成功,加息到来或者加息预期升温都会让美元更加抢手,更何况美元从2016年开始以来,整体表现就不错,其安全系数一度与黄金齐名。

全球央行大跳水

事实上,如今形势下,就算美联储真的想要打压美元,也不一定能成功。8月11日,高盛通知客户赶快购买美元,导致美元汇率一再上涨,其首席货币策略师Robin Brooks表示,市场低估了美元前景。

尽管货币是实体经济的反应,但在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永福看来,美元或者说全球货币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时代。“以前全球货币是比谁更好,谁好谁有前景,现在是‘比差时代’,只要不是最差的,这个货币就有希望,大家就有可能追逐”,他这样说。

曹永福告诉《经济》记者,“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没被比下去就可能赢”,美元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欧元和英镑皆因之前的脱欧公投受到不小冲击,英镑下调、欧元走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日元近期上扬,终究不敌美元,“全球债务中三分之二以美元结算,从投资角度看,美元还是当前很好的选择”。

的确,当整体情况都比较糟糕的时候,保持原地不动、甚至退步慢一些就已经算是成功。8月4日,英国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0.25%,且扩大QE规模600亿英镑至4350亿英镑。自2009年3月以来,该央行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0.5%,此次降息为7年来首次。该行首席经济学家安迪·霍尔丹(Andy Haldane)于8月14日表示,货币政策只能为目前不稳定的经济局面带来暂时性缓解效果,而央行内部的政策委员会也并不寄希望以此解决本国长期经济难题。

曹永福指出,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不好处理的都是长期结构性问题,比如社会福利、区域矛盾、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动力不足等,货币政策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撑,紧急情况中用以稳定局面。

nlc202309091453

的确,全球看,QE大体与“救急”分不开。QE原本就是通过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进而鼓励开支和借贷,也简称“印钱”,属于在常规货币工具没有效果时采用的极端做法。比如美国2008年开始的四轮QE,加印5万亿美元,虽然巧妙化解国内私人债务和财政赤字难题,大幅改善本国资产负债表,却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拥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国家带来巨额损失。

“但是,英国央行的做法却对美元产生积极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国际投资者总要选择目标,英镑不行了自然看向其他,对美元的支持无形中也就多起来”,曹永福这样解释。

6月初开始,全球央行一齐大放水。6月9日,韩国央行意外降息25个基点,创历史新低。就在韩国降息的第二天,俄罗斯央行将关键利率从11%下调到了10.5%。此后,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也相继扩大宽松措施力度,英国更不必说。

中国央行一直按兵不动,其在8月5日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中央银行流动性供给方式出现变化,2015年上半年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供给流动性,2016年上半年则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操作供给流动性”。即便如此,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仍然在近日指出,中国近来重磅经济数据表现不佳,预计2016年下半年,中国央行会降息一次,降准两次。

警惕金融风险污染

全球主要央行都计划跳水的时候,美联储却在谋划加息,结果会如何?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终结,美元的黄金背书时代结束,但迅速增长的石油等大宗商品和国际贸易结算需求依然催生了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20世纪初,次贷危机的爆发再次打击美元,其发行失去了实体经济和产业周期的支撑,世界货币仿佛失去了价值之锚。如今,几乎全球各国都在争相通过货币放水来清洗有毒资产,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不仅为身处各地的政府带来方便和利益,也无形中成为风险排污水道。

“大家都来使用宽松政策,它会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这不仅需要思考,也值得怀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罗振兴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不过在他看来,有一个效果几乎是确定的,那就是美元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变得更加重要,而美国经济现状也比外界看到的更好。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杰罗姆·鲍威尔8月7日警告外界说,美国经济陷入长期低速增长困境的风险正在上升,而他本人比以往更加担心美国经济增长疲软的状况会持续更长时间。

对此,罗振兴告诉记者,风险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对本国经济表现的担忧几乎是所有专业领域人员具备的普遍心理。“重要的是,大范围比较看,主要发达国家中还有比美国做得更好、更值得期待的吗?而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表现又如何呢?”在他看来,美国的优势恰从比较中得到。

的确,“熊来了,我只要跑过你”的逻辑在这里并未失去价值。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赵建在8月12日指出,用“货币战争”来形容目前国际金融环境已不为过,美元因享有结算、定价、储备和投资等各种货币职能的垄断权而具备最强输出能力,可以轻松转移美国国内危机,其他货币则前途未卜。赵建认为,自上世纪下半叶,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正遭受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险污染,各国竞相排污,国际信用生态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人为破坏。”

那么,乱局中,美元是否有可能东山再起,重回曾经独霸的黄金时代?

“已经不可能,推高美元的不是美国经济的上升,而是国际经济贸易的下降。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稍次于贸易表现才是正常的,但美国现在的贸易情况并不比经济状态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张之骧教授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在他看来,美元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国经济形势受阻有国际经济环境的因素,但也正是外部的“低洼”凸显美元的“高地表现”。但是,曾经美元与黄金挂钩的独霸时代,根源于全球经济贸易的无限繁荣,从增长前景看,今不如昔的表现不再能为美元提供绝佳环境。

因此,全球货币仍有一较高下的空间,而赵建也强调,一国货币的输出能力,可以为金融市场排除风险带来强力支撑。他说:“各国的风险排污能力并不相同,取决于货币和产能的输出能力;在要素条件趋同的条件下,体制效率成为竞争力之源,率先施行自由汇率的国家,在对抗货币冲击中具有更强的体制耐力”。

金融货币 篇4

1. 电子货币的概念

随着金融电子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 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 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而在2008版的MFS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编制指南》) 中, 首次明确了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是依据以电子方式储存在客户拥有的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而形成的支付工具。当设备拥有者用它进行购买、出售、加载或卸载交易时, 储存的价值量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被确认为电子货币的支付工具, 必须具有广义购买力, 即能够从很大范围内的卖主手中购买商品和服务, 例如只用于支付公共交通的公交卡以及在一些商场进行支付的代金卡, 都不能被确认为电子货币。

2. 货币统计的概念

货币统计就是统计货币的构成, 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而货币供应量统计包括对不同层次的货币的统计, 其中对于广义货币的统计是工作的重点。货币统计不仅是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核心, 更是货币政策有效实施、顺利开展金融规划的重要基石。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统计的影响

如前所述, 货币统计是统计货币的构成, 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 关于货币总量的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分别为归属问题 (即属于货币总量的金融资产或货币形式) 、货币持有部门和货币发行部门。由此, 本文也将从这三个角度分析电子货币的产生给货币统计带来的影响。此外, 本文还将从货币计量方法的角度进行进一步阐述。

1. 货币的归属问题——货币总量层次模糊, 各层次下金融资产的归属难以确定

归属问题, 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于不同的金融资产或货币形式属于哪一个层次货币总量的界定问题。对于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来说, 最重要标准的就是不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货币总量层次模糊, 各层次下金融资产或货币形式的归属难以确定。就货币的发行部门而言,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分散。从广义的电子货币角度来讲, 除中央银行可以发行电子货币外, 一般金融机构, 甚至非金融机构都可以发行, 造成了货币发行的“非中央银行化”和“分散化”。但从各国的实践的具体情况和狭义的电子货币角度来讲, 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发行者的居多。在只有传统法币的背景下, 基础货币完全由央行发行。但在电子货币流通的情况下, 基础货币的发行主体却不仅仅是中央银行, 这样分散化的发行特点便加大了基础货币的统计难度, 削弱了央行对基础货币量的控制, 并进一步影响相应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而对于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来说, 电子货币对其发行部门引起的变动不大, 故相较于这二者,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普遍。

2. 货币的持有部门——影响较小, 但网络交易下的地域模糊引起的问题需格外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货币, 电子货币只是一种新型货币形式。传统通货一部分被电子货币取代带来的只是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形式的变化。故从持有部门的角度来说, 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电子货币的出现的背景下, 网络交易的地域模糊, 使得政府在统计本国经济中的货币量时, 必须考虑居民手中持有的、未存放于本国银行中的货币的影响。

3. 货币的计量方法——在新的背景下, 缺乏完善的统计方法

货币的计量方法是指一国依据其对金融性公司相应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货币性”强弱的判断而选择的计量货币总量的统计形式。其中, 最主要的几种方法为叠加法、加权汇总法和分解法。而叠加法作为一种简单加总的方法, 依靠其计量上的简明性而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如前所述, 电子货币使得货币间的层次模糊, 加大了货币总量之内应包括哪些成分的界定问题的难度和统计计量上的难度。除此之外, 通过把不同金融资产的数量简单相加得到“传统”货币总量的叠加法本就有所争议。因为对于“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资产而言, 其内涵上的不相容使得简单相加有违相应的统计规则。而在电子货币的计量问题上, 对于发行主体各异的电子货币, 其内涵上的不相容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从而对货币统计的计量方法提出进一步的挑战。

三、在货币方面带来的影响概述

由于电子货币的产生, 对货币统计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又会间接的给以货币统计为基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金融规划进行带来进一步的影响。并且, 更重要的是, 电子货币的产生本身也会给二者带来诸多影响。

就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说, 其影响包括:一、电子货币使得货币层次划分模糊, 进而影响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二、电子货币削弱了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三、电子货币使传统的传导“媒介”功能弱化, 并使货币政策时滞的不确定性加大;四、电子货币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质疑。相应的, 以货币统计和货币政策作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规划也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江鹏, 王潇璇.浅析电子货币统计[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03)

[2]代林玲, 连小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5)

[3]罗邦敏, 赵昕.浅析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J].陕西综合经济, 2006 (02)

货币金融与市场经济 篇5

货币金融与市场经济发展

【热点追踪】

以“全球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希望通过研究,进而找到一种缓解经济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得力措施,这是近年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整合】

一、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金融及市场经济问题。

1、秦皇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货币并存乱象。

2、宋代纸币出现:北宋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方便了大宗贸易,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

3、元朝纸币膨胀:元朝时期,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纸币。

4、明清白银流入:随着新航路开辟在官方贸易上,中国出超。西欧的统治者以白银在中国购买奢侈品,进而形成了白银流入中国的局面。白银在明清时期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中国重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5、明清票号: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帮的形成,以兑换货币和提供贸易支持为主要功能的票号出现,相当于现在的银行。

6、中国白银流出: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加之鸦片贸易合法化,致使中国从出超逐渐变为入超,中国白银进一步外流。同时战争赔款也是白银外流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导致了大量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

7、近代法币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法币改革。为了能够掠夺足够的黄金和白银,国民政府规定限期用黄金白银兑换由政府发行的法币。因长期战争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并不稳定,法币并没有足够的黄金白银作为支撑,到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法币贬值严重,政府不断超发法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加之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强调了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同样可行。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内陆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21世纪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

二、世界史上有关货币金融及市场经济。

1、开辟新航路及价格革命: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葡萄牙和西班牙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此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西、葡两国直接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金银,用以奢侈品的消费,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等亚洲国家,并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没有用于发展本国经济。

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了当时的金融中心。英国通过三角贸易,在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主要用在殖民扩张和扩大生产上,促使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英国最早的进行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英国确立其海上霸主地位。英国的伦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并且英镑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殖民扩张使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英国等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对外侵略以武力为后盾,以商品输出为主;通过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虚假繁荣,股票投机严重。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即“黑色星期四”。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5、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19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用了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办法,同时决定放弃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6、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967年,西欧6国建立了欧共体,并通过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同盟等进一步强化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正式启用。与欧共体同年建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积极的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中国与欧盟,与东盟之间通过协议也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极大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8、欧美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二战后,在罗斯福新政的引导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欧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纷纷实行了福利国家制度。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出资,旨在帮助低收入者。该制度覆盖面广,在短期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该制度助长了懒惰情绪,造成大规模财政赤字,因此到1973年以后发达国家逐步削减了福利支出。

9、古今中外改革相关金融货币政策

(1)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2)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明治维新: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4)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5)戊戌变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热点训练】

一.选择题:

1.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2.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 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 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3.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主要表明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4.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5.《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下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6.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边陲的亚琛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作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2002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这主要是因为 A.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欧元已完全成为广泛流通的世界货币

C.欧元的使用说明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欧元的使用使德国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综合题:

7.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6分)

材料二: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9分)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张素民的主张。(7分)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史实分析1978年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形势?(8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的认识。(2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答案选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2.【解析】答案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粮票的使用反映的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粮票的废除说明我国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3.【解析】答案选D。解题的关键,一是注意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准,二是应围绕材料的主旨:工业生产与消费能力间的关系。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随之国民收入有所提高,进而极大拉动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故D项符合题意;A项所述符合工业革命前;B、C两项与材料体现的生产与消费能力的主旨均不相符。

4.【解析】答案选C。图中数据的年代是从1941至1947年,从1943年后法币发行量较大引起通货膨胀,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27年,D项开始于1944年。

5.【解析】答案选B。“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可知是指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20世纪79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排除A;美苏争霸局面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都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因此排除D,选B。

6.【解析】答案选A。欧元的发行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有力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选A。二.综合题

7.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结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分,1点1分)

(2)观点:同意“斯密派”。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史实: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观点:同意“马克思派”。英国工业化的推动政府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史实: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答出一种观点即可)另:将两种观点综合评述也可,史实可参考前两种观点的答案。

(观点1分,理由8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阐释不给分,有观点有理由阐释但是没有结合史实的最多不能超过5分)

(3)主张:实行统治经济的发展模式。(1分)

时代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遭遇重挫;美国罗斯福新政,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或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6分)(4)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由点到线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金融改革 篇6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 金融改革 包容性金融 利率市场化

2013年11月14日,天弘基金宣布,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元关口的基金。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在2013年异军突起,引发了金融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深入考察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可以发现,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发展、调整与革新,与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

(一)货币市场基金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具竞争性

金融业作为竞争性的服务行业,只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储蓄机构的竞争者面目出现的。1971年,布鲁斯·本特(Bruce R. Bent)和亨利·布朗(Henry B. R. Brown)成立了美国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当时美国国内通胀水平较高,而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 the Banking Act of 1933)和Q条例(Regulation Q)的规定,禁止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限制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由于市场利率持续高于政府管制利率,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美国个人货币基金占居民广义存款的比重最高曾达20%左右,目前约处于10%的均衡位置;而美国的机构货币基金占企业存款类资产的比重最高曾达60%,目前占比约为30%。[ 注:.励雅敏等:《银行业2014年行业年度策略报告》,2013。]

面对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美国的储蓄机构纷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以吸引资金。例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 NOW)、超级可转账支付命令(Super 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 MMDA)和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 ATS)等,都是储蓄机构为了迎接货币市场基金的挑战、增强同业竞争能力而发展出来的(见表1)。事实上,我国的部分银行机构也已经计划推出创新的现金管理产品,着手应对来自货币市场基金的竞争。

表1 美国储蓄机构推出的存款金融创新工具

名称时间特性

NOW1972年可以签发支票,允许支付利息,但仅限于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利率上限受到限制

ATS1978年在储蓄存款账户和支票存款账户之间按照约定自动转换

MMDA1982年无最低存款限制和利率上限限制,营利性机构也可使用,每月签发支票不超过3次

Super NOW1983年无签发支票限制

资料来源:美联储

此外,美国的商业银行还主动参与货币市场基金业务。首先,作为基金托管人,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托管费;其次,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立法允许银行开展基金投资咨询业务,不少银行开始向客户推荐货币市场基金,获取投资咨询收入;最后,银行自身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并获取管理费。由此,商业银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竞争性的金融供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我国,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货币市场基金,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以最低的门槛和最便捷的参与方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投资品种。此前,传统的货币市场基金申购门槛一般是1000元,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不少基金公司通过互联网金融将申购下限降低至1元,甚至1分钱,真正实现了零门槛,使得基金服务走进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来。

(二)货币市场基金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具包容性

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的“包容性金融”概念,强调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趁着互联网的东风,货币市场基金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业态,是重要的包容性金融。”[ .刘士余:《互联网金融是重要的包容性金融 但不姑息犯罪》,新华网,2013。]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式货币市场基金充分体现了其包容性。正如罗伯特·希勒所强调的:“我们需要推动金融的民主化,并且将华尔街客户才能享受到的好处也带给沃尔玛的顾客。我们要把金融从金融中心带到世界各地。”[ .Robert J. Shiller: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2003.]从美国到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让投资者们切实体会到了包容性金融的意义。

伴随着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货币市场基金促进了我国金融服务业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与产品

货币供求的金融抑制假说 篇7

M1/P和M2/P层次的定义来估计以充分的说明金融抑制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变化对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实际国内贷款利率RC:实际国外利率RA;实际证券市场市价总值SHANG:此处选取了股票市场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 用以指示股市的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CPI为通货膨胀率;需求结构约束XQYS: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 D P的比例;投资占实际GDP比重来表示需求结构约束XQYS;外贸依存度WMKF。

将上述变量取对数平滑后, 以X-12方法对其进行季节调整, 从而函数表达式为:

在进行长期的协整分析之前, 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考察它们是否具备同阶整形的条件, 这也是进入协整分析的前提。结果显示, 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

该方程式反映了序列间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对序列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 并且在0附近上下波动, 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

从协整关系看, 可得到如下结论:

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 利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 货币需求量负向变化0.012个点。这在M1上, 验证了假说, 即利率的低估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汇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 且系数相当高3.1, 汇率低估只有间接效应没有直接效应, 部分证实了假说。这可能是与M1几乎不具有利息收人, 是真正意义用于媒介交易而不是用于保值增值的货币有关。由于M1只占M2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上述分析只给理解M2的超发提供了部分信息。考虑到M2层次的货币包括的准货币成分具有更多的资产性质, 预计其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外贸依存度对M1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外贸依存度上升1个百分点导致M1下降34个百分点;而需求约束结构对M1的影响则并非如此显著, 其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M1下降0.34个百分点。

对M2重复上述步骤, 对上述模型做向量误差调整, 去掉检验不显著的变量后得到的估计结果与之前的估计结果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同理, 对序列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 并且在0附近上下波动, 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从协整关系看, 并对比M1的VECM模型, 可得到如下结论:

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M1模型中不同的是, 国外利率的增加会使得国内的货币需求增多, 但其弹性不大。在M2上, 同样验证了假说, 即国内利率的低估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汇率与货币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 且系数为0.31, 即汇率低估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 符合汇率低估的直接效应。与前面的合理假设一致。

外贸依存度上升1个百分点导致M1上升7.54个百分点, 与对M1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而需求约束结构对M2的影响则并非如此显著, 其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M1下降0.26个百分点, 与对M1的影响方向相同。

上述结果表明利率低估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M1和M2层次上的货币都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汇率低估对M l的需求只有间接效应, 对M2的货币需求只有直接效应。实证的研究的结果证实了, 对于M l和M2层次的货币而言, 利率低估导致高货币需求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都很显著。汇率低估影响货币需求的途径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汇率的低估使人民币具有升值预期造成了对人民币的大量需求。间接的影响则是由于人民币低估使得外贸迅速增长, 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大, 从而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撑其交易。因此, 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管制不断放松的同时, 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我们应当加强对货币需求的控制, 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管理世界, 2005;第1期

[2]黄桂田, 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871) [J].金融研究, 2011;7

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历史研究 篇8

关键词:明朝,货币金融,发展

一、明朝的货币金融制度与政策

在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 货币金融在各个方位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货币本身的变革运动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反映, 是社会是否发达或者发达程度多高的外化物。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以往朝代的经验, 发行了宝钞,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宝钞货币金融体系。为了保证这一整套的货币制度与政策的不断推行, 也为了保证制度实施的顺利, 这个时期, 国家开始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但是这个时期国家的努力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 大明宝钞贬值的速度很快, 慢慢地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与此同时, 在唐朝宋朝以来就实行的货币, 也就是白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逐渐地活跃起来, 慢慢地成为明朝的主导货币, 这个时候, 明朝国家就迫不得已地颁布相关法律, 在法律上承认了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唐宋以来就取得一定货币地位的白银经过一段时期的蛰伏后崛起, 最终成为主导货币, 明代国家不得不以法律形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白银货币化的完成导致社会商品经济、价格衡量尺度和货币信贷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如钱庄、信用票的普遍出现和兴起, 这些新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家与社会在诸多方面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动。货币金融制度, 也可以叫做币制, 主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1]。通常意义上, 货币经济学认为国家货币制度主要由确定货币材料、确定货币单位、确定流通货币种类、规定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等要素构成, 具体到中国的货币流通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关货币金属的规定、有关货币单位的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

二、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变迁

1. 明朝货币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大明宝钞。

明代的货币形态繁多, 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货币形态, 明代基本上都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流通范围最广且占据主导货币地位的货币形态主要有三种, 即大明宝钞、铜钱和白银。在国家发行大明宝钞之前, 也没有颁布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证明元钞已经废除, 还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使用。在洪武七年, 明太祖已经开始计划着印发大明宝钞, 在这一年的九月份, 朱元璋开始设置宝钞的提举司机构,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机构配置了管理人员。铸造大明宝钞主要是因为明初国家鼓铸铜钱铜料不足, 需要民间输铜助鼓, 甚是劳民。明初铜料匮乏是决定造钞的重要原因。另外, 频繁发生盗铸私铸现象。还有铜钱制作材料比较粗重, 携带不方便, 使一些远程贸易受到了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 在以往的历史上, 宋朝和元钞都出现过印制纸钞的现象, 也可以效仿。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 明朝建国的时候, 国库的金银相对比较匮乏, 财政开支比较窘迫, 印制纸钞可以弥补金银的空缺。如果站在货币金融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就是大明宝钞———纸币是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只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产生纸币, 纸币的产生、流通都需要有充足的状态。大明宝钞与元钞的宝钞一样都是纸币, 就纸币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但是这两种宝钞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元代的宝钞是可以兑换纸币的, 主要是丝银为准备金[2]。但是, 明朝的宝钞这种货币, 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准备金, 是在国家强制下进行发行和使用的。在性质上, 元钞属于管理货币, 大明宝钞是属于不可兑换纸币。不论是铜钱还是白银, 它们本身属于商品, 具有一定价值, 在性质上是商品形态的货币。

在大明宝钞发行的初期, 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财政问题。于是, 在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 宝钞在一定时期内的流通得到了短暂的稳定。在稳定了大约二十年左右,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限性条件以及以财政为中心的明代国家货币制度中纸币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性缺陷, 大明宝钞行用不久就出现贬值的情况。而大明宝钞出现的数量最为巨大的时候在永乐年间, 这个时期的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是军事方面, 比如, 郑和七次下西洋, 还有北京城的营建等等, 这个时期的货币支出数量巨大。此外还有国家大兴土木的费用以及供皇帝贵族享乐的费用等等。这就可以说明, 这个时期的货币金融是为满足军事性开支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不兑现性纸币, 而不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商品经济对货币的真正需求。历史证明, 基于国家财政需求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没有不发生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明朝初期的这种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都是财政型的, 也有一定的信用型性质。而明朝的统治者根本没有经济方面的理念, 也不明了货币金融方面的原理, 调整物价的政策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

2. 夹缝中生存的货币———明代铜钱。

在明朝, 国家流通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制钱、古钱、私钱。在铸造“大中通宝”之前, 朱元璋曾在至正十七年铸造过银钱“应天通宝”, 面值为一两至一钱不等。随后有“大中通宝”, 这个货币在历史上流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但是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种货币的面值在中国货币金融历史上是比较奇特的一种, 在计算的时候是四百为一贯, 单位的换算一直令专家和学者费解。有专家猜测是因为这种面值规制大概与当时铜料缺乏有关, 因此采用短陌计值。之后, 在洪武元年铸造了“洪武通宝”, 但是这个时候并不表明“大中通宝”不再流通, 一直到洪武四年才结束。在货币上, 有的是成套的那种方孔圆钱, 但是大小都不一样, 种类也比较多, 版式也不相同。自洪武皇帝铸造“洪武通宝”至弘治朝, 明代国家为了维护大明宝钞的流通一度中断铸钱。除此之外, 明朝还存在一些较少的金银钱, 但是其主要的用途是陪葬品, 一般不进入市场流通的领域, 主要承担着通贷的功能。明朝国家制造钱币的数量比较有限, 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较多的就是唐宋的铜钱, 铜钱参与金融市场的流通, 就表明了明朝在铸造钱币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明代国家一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铸造制钱铜料缺乏。铜料缺乏这种情况, 在吴王时代铸造大中通宝钱时就已经存在[3]。在明朝中期之后, 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比较盛行, 国家相关机构铸造铜钱的材料相对缺少。虽然在万历年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国家铸造铜币的数量跟着增加, 但是, 这期间国家铸造的货币仍旧是有限的。明朝每一个皇帝在铸造本朝制钱时, 均规定与先朝旧钱相兼而行, 以旧钱济本朝铸钱铜料之不足, 形成明朝货币政策中的传统政策。明朝期间在使用铜币的时候, 民间私自铸造铜币的现象比较严重, 对于私铸问题, 国家一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处理措施, 在一些情况下只好任其发展。明代国家官铸制钱滥恶不堪, 给民间私铸树立了示范效应。明代前期, 制钱铸造精少, 私铸现象明显较为少见。嘉靖以后, 制钱质量滥恶之极。虽然如此, 明朝的铜钱在整个国家货币金融体系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事实上, 这个地位又相对比较尴尬。在宝钞盛行的年代, 铜钱一直受到压制, 甚至还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宝钞被废除之后, 铜钱使用开始恢复正常, 但是这种状况很快又被白银打压下去。因为铜钱本身的价值相对比较有限, 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铜钱在金融市场上只能充当数额较小的贸易的币种, 而民间私自铸造铜钱不断地扰乱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 这样一来, 铜币作为辅助的货币的功能也在不断地降低, 这就导致铜币很难成为国家的主要的货币形态。

3. 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货币金融法也要随着不断地发展,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对于货币金融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着这种形势, 明朝约自正统之后, 金融市场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白银。至隆庆年间白银逐渐取得合法货币的地位。银两成为本位货币, 交易价值大者多用白银计值, 民间亦是普遍用银;但小额交易还是多用钱。明朝的白银主要是用秤量货币, 主要使用的单位是两, 根据具体形象以及是不是为整钱或者碎钱就可以分白银为几种类型:碎银、银锭、银元, 明代银两的铸造主要采用元宝的形式。在明朝正统之后, 国家在进行税收的时候主要是征收折色白银, 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在货币金融经济学中, 货币方面的理论与价格方面的理论二者都不可缺少。银钞比价, 存在官价与市价之别, 故而给不法官员和奸猾商贾留下投机牟利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的套利行为。银钱在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一直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 到明朝末年开始有回落的现象, 而且下跌的速度很明显, 逐渐地低于明朝初期的水平[4]。就明代的白银而言, 其数量是呈现直线增加的态势, 按理说白银价格应该下跌。若白银价格下跌, 其对钞、钱的比价应该表现为贬值趋势才合乎货币经济学原理。货币比价的不断变动, 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 其对于市场上物价的变动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明朝的中后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上的商品的种类在不断地增多, 商品的流通也在加快, 所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在加快。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下, 就会出现一些市场欺诈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引起社会变动。在明朝的商业领域中伪银流通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这就给明朝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但是总的来说,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后, 促进了明代中国银本位货币的确立, 社会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使社会经济与结构变动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 明朝的货币金融的发展, 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页篇章, 在货币金融发展历史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朝货币金融的发展, 是明朝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缩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经济的运转。统治者要制定开明合理的货币金融政策, 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岱孙, 高法支.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M].商务印书馆, 1998.

[2]叶世昌.中国古代的纸币管理思想[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 (2) .

[3]刘翠溶.财富的基础: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1700年[J].新史学, 2008 (3) .

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影响的分析 篇9

虚拟货币顾名思义是指非金融机构发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发行者、持有者之间认可流通,能够在购买现实商品、虚拟财产或电子化服务中充当等价物的近似货币。虚拟货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非金融机构发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运作

虚拟货币实际上只是以磁信号、光信号等形式存储于发行者计算机系统的一段数据、一段0/1位串。对于同样一段数据或0/1位串,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的程序设计者对其解释均有不同,只有通过发行者计算机系统解释后,才具有虚拟货币的意义。

1.2 发行者、持有者之间认可流通

通常情况下,虚拟货币只在货币的发行者和持有者之间被认可,而不具备传统货币的强制认可性质,因而只是在发行者和持有者之间认可流通。

1.3 可以购买现实商品、虚拟财产或电子化服务

消费者用传统货币换取虚拟货币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货币可以购买某些直接用传统货币无法购买的东西,这恰恰也是虚拟货币的价值所在。因此,虚拟货币的发行者在发行货币的同时往往也提供虚拟货币所能购买的相关商品和服务,从而保证虚拟货币的顺利发行流通。

1.4 充当部分等价物和近似货币的角色

虚拟货币类似于货币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交换价值。因此,虚拟货币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更多的充当是等价物的角色。同时,虚拟货币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因此它也充当了近似货币的角色。

2 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的影响

2.1 网络金融法律和制度的缺失

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国内现行法律在个人财产保护方面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缺乏硬性规定,往往造成用户的“网财”失窃被盗,执法机关在受理此类案件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这直接导致很多用户在丢失“网财”后处于投诉无门的尴尬境地。目前,对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对于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法律确立了虚拟货币的合法性,现实中对其的保护也很难操作。所谓虚拟货,实质就是一些电子数据,对此确认需要对服务器进行繁杂的查询。一般诉讼过程中的取证方式,如公证、鉴定等,都很难应用于此类案件。另一方面,在网上除了ID号码,用户无法得知对方的任何资料和情况。并且,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的价值如何衡量,与人民币如何进行兑换,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法律制定的规则过于复杂,将难以监管或执行成本过大,也会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运营商可以利用虚拟货币进行逃税、洗钱,以及非法吸纳资金等违法犯罪活动。

2.2 发行和使用规范的缺乏

虚拟货币在网络世界推出时,一般都规定只能单向流通,即用人民币购买虚拟货币,反向兑换是非法的。然而,随着虚拟货币使用功能的延伸和使用范围的扩大,虚拟货币逐渐在官方的单向兑换市场之外,又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双向流通市场。如国内出现了专门提供包括网卡在内的虚拟财产进行交易的网站,在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等网上购物平台也开设了虚拟货币交易专区。在这些网络平台上,人民币与虚拟货币可以互相兑换,且价格与官方价格相距甚远。这就使得虚拟货币已经在事实上可兑换回人民币,这样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首先,这是与我国法律相违背的。《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而“腾讯”“新浪”等网络经营公司只是企业法人,并非国家指定的货币发行机关,当然无权发行任何货币与代币票券。其次,可能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行使,使国家利用货币政策来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落空。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政策等,这些货币政策调节手段都有赖于国家控制货币的发行。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是企业,不受国家货币政策能调整,它的发行可以随心所欲。国家控制人民币的供应量时,虚拟货币的供应量并不随之受到限制,这样国家也就无法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另外,虚拟货币也极有可能扰乱经济秩序,引发金融风险,造成公众生活混乱。

2.3 某些网络犯罪行为的滋生

当前,我国的虚拟货币市场几乎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虚拟货币的获得相当随意。通常情况下,只要注册一个ID号码,而无需输入任何真实的个人信息,就可以通过现金与虚拟货币进行交易。而将虚拟货币转换为人民币则更为简单,只需要交易双方互相同意就可以完成交换。同时,我国现阶段对个人财产的审查,更注重现实的货币,往往忽视了虚拟货币这种虚拟财产。这给某些不法分子进行金融犯罪活动钻了空子。网络上黑客通过攻击、安装木马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用户的ID和密码,进而盗取其他用户的虚拟货币,又使金融犯罪的行为有了新的形式,虚拟货币无形之中助长了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的蔓延,比如2009年2月告破的“大小姐”木马案便是典型的例证。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腐败分子也可能通过购买虚拟货币的方式进行洗钱,转移不法收入,加剧了我国反腐倡廉的难度,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3 虚拟货币管制的建议

3.1 制定网络金融法规

目前,虚拟网络货币交易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仍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执法部门难以监管虚拟网络货币及其交易行为。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规范虚拟货币的相关法规。要明确界定虚拟货币的概念、范畴,明确虚拟货币主管部门及监管机制,规范虚拟货币的发行、回兑、使用及充值资金的管理,确立个人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规范网络运营商系统设置标准和安全防卫措施,明确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3.2 明确管理部门职责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由网络运营商发行的、在网络甚至实际生活中流通使用的“货币”,对其管理的部门主要涉及人民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信管理等部门。为此,需要明确相关各方的工作职责。人民银行作为货币发行和管理部门,应重点对虚拟货币与人民币兑换实施严格的监管,要通过禁止倒卖虚拟货币、限制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限制虚拟货币发行总量等措施来防范虚拟货币对人民币的冲击。工商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运营商、网上经营者的业务经营实行管理,通过颁发“网店许可证”的形式对目前的网上经营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对超范围经营、不正当竞争等违法经营行为实施监督管理。通信管理部门要规范网络营运商系统配置、安全措施等相关标准,要规范电话充值等行为,要完善网络追踪系统,对网上交易进行适当的跟踪和监测等。

3.3 规范发行、回兑及使用过程

3.3.1 对发行主体实行准入制

目前,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形式多样,回兑机制不完善,使用范围不规范,极易对现实货币乃至金融体系形成冲击。所以,急需建立虚拟货币的发行准入机制。首先,对发行主体实行市场准人制。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发行主体的资本规模、经营状况、资信等级、内部管理制度等因素决定是否批准其发行虚拟货币。其次,对发行数量实行申报制,要限制发行商发行虚拟货币的数量,主管部门要根据发行商的资产状况确定其发行数量。第三,对发行对象和方式作出严格规范。发行对象应仅限于个人和网络运营商等特定的用户,必须采取实名制方式,发行方式可以统一采取委托金融机构发行的方式,对一次性购买最高金额应作出相应限制等。第四,对充值资金的来源进行严格控制,除网络运营商等特定用户外,只能使用个人资金进行购买和充值。

3.3.2 严格控制使用范围

为防范虚拟货币冲击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应对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作出限制。首先,对虚拟货币在虚拟世界的使用可不作限制,但不得使用虚拟货币购买人民币才能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其次,虚拟货币应当允许其跨发行商使用,但是如果需要跨发行商使用,双方需签订有关协议,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方可。

3.3.3 大力加强回兑制度

除上述限制外,还应规定虚拟货币发行商对于自己发行的虚拟货币必须接受回兑。回兑价格不得超过发行价格,允许其在扣除合理的回收费用的基础上适当下浮,但需对最低价格作出限制,以防止发行商压低回兑价格而从中获利。同时,要建立发行商虚拟货币发行保证金制度,规定发行商必须在指定银行按发行总额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防止发行商无法及时兑付。

3.4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发行商的行为,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建立对网络货币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及认证中心,对网络货币的交易实施严格监管。二是建立网络交易“追踪机制”,完善网上追踪系统,及时对“虚拟财产”进行跟踪,做到有责任可查,防止“虚拟财产”被盗事件的发生,保护网民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的安全。同时,通过网上追踪系统,有效地监督网上交易行为,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虚拟货币进行偷逃税款、洗钱、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以净化社会风气,保障社会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纬宾.虚拟货币对金融的影响[J].经济师,2009(1).

[2]张樊.虚拟货币概念的理论构建[J].襄樊学院学报,2008(1).

[3]杨丽媪.网络货币:虚拟财富的现实危机[J].理财,2006(5).

[4]张宗亮.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洗钱犯罪[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1).

[5]李少尉.虚拟世界的三大风险[J].电子商务世界,2006(10).

金融创新下货币政策的革新 篇10

一、实际案例

余额宝是某两个网络支付平台共同创造的一项增值服务, 该金融产品推出之后, 帮助用户获得了更多收益, 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而原有的消费和转账操作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该金融创新有效地将理财的货币池和电子支付的货币池融合为一体, 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用户原有余额收益变多, 同时基金公司的业务也明显增加, 双方互利互惠。该产品的推出对商业银行冲击非常大, 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被迫群起模仿以防止活期存款客户流失。由此可见, 金融创新通常是以猛烈冲击的方式对原金融体系做出改善。

二、金融创新的定义及特点

(一) 金融创新的定义

作为针对经济行为的“创新”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发展理论当中, 在经济活动当中, 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之间产生的新组合就是“创新”。由此可见, 创新是一种来自内部的变革, 鉴于经济行为人都是理性的, 因此创新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

以此类推,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圈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在内容上, 表现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及金融机构职能的创新等。例如, “贴息背书”在现代银行形成的早期曾经就属于金融创新的一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 “美元指数交易”在当时也属于金融创新。

(二) 金融创新的特点

目前来看, 金融创新在国际范围内表现出三个特点:金融创新多样性和证劵化, 金融创新带来表外业务重要性增强, 金融市场呈一体化趋势。金融创新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 具体体现在金融工具创新的多样化和融资方式的证劵化。前者主要包括了几种类型, 如提高金融工具的变现性, 促使金融工具具有可转让性, 信用创造性创新, 股权创造性创新和风险转移创新。融资方式证劵化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的优势逐渐不明显之后产生的转变, 其包括两个方面, 即金融工具的证劵化和金融体系的证劵化, 其中金融工具的证劵化也就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实现资金的筹措。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并且以此来提供各种担保活动等而派生出来的相关业务。其包括四种类型, 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和贷款, 投资承诺的承诺业务, 外汇买卖业务与投资业务及代收费业务。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 金融创新对货币量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出现前, 对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是非常容易的, 因为只有“钞票”性的货币和活期存款能够充当交易媒介。但是, 在金融创新出现之后, 这些都变得比较困难, 不同的资产流动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也越来越多, 这就打破了之前业内对货币的定义, 使得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难分彼此。目前, 货币已经不单单指现金和存款的数字, 同时也包括一些在现实中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存储在电脑和磁盘中的信号, 其也属于货币。银行允许用户进行透支, 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进行信用卡结算等, 这种类型的货币则是一种承诺形式。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方式层出不穷, 所以央行对于货币信息真实情况的掌握是存在漏洞的, 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没有也很难被包含其中, 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性活动带来了融资方式的扩展, 所以全面计量货币的数量的确是一件难事。

(二) 金融创新对央行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 央行想要明确计量出货币的数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会造成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被金融创新削弱。这种能力的削弱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影响了对货币乘数的准确判断。在任意的时点上,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的基础供应量是已知的, 所以要想得到货币供应量, 就必须得到准确的货币乘数。货币乘数K= (1+r) / (rd+rt·t+e+c) , 其中c表示通货比率, d表示活期存款, t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值, rd和rt代表了活期和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 这两个是央行能够决定的, 但c、e、t这三个变量则会受到金融创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确定。

首先, 金融创新会导致c的值变小, c=c/d, d表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 金融创新使得持币的经济成本增加, 促进了金融制度的发达, 所以公众会选择减少对通货的持有, 而选择参与金融投资, 使得c的值变小。其次, 金融创新降低了e的值。由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所以其超额准备金会有所下降, 从而会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益。最后, t值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变小。由于金融市场的发达, 银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对储户所具有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公众会将部分定期存款用作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正是由于c、e、t这三个变量是不断变化的, 并且很不稳定, 所以央行要想准确预算货币乘数就变得非常困难。

其次, 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作为政策性工具的特点因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金融创新越来越呈现出证劵化的特点, 其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存款流入到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这样就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束缚。同时, 再贴现政策的效果也被削弱, 而该政策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主动申请才能实施。由于金融机构从其他途径获得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广, 对再贴现的依赖也越来越小。

四、应对金融创新对货币影响的措施

(一) 优化中介目标, 改进货币供应量, 转变指标

狭义货币已经不适合作为中介目标, 广义货币目前其可控性还没有受到影响。优化和完善货币供应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在短期内, 中介目标还应该坚持采用货币供应量进行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目前, 金融创新造成了对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和测算难度的增大,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作用, 就必须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由于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多,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渠道也要不断完善。应该按照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大小来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如果该金融工具具备了交易结算货币交易媒介的功能, 那么这种工具的“货币”性就越强, 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时就应该考虑到这种工具。同时, 也要尽可能地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调整后, 其结果与最终的目标相关性不会变弱。对于具有“货币性”的金融工具, 其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 能够进行测量的。当统计口径变化时, 也要保持与之前层次的连贯性, 不要出现太大幅度的变化。另外, 以广义货币M1作为中介目标已经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 所以现阶段应该以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长期来看,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不能够长期有效, 必须要寻找新的中介目标。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在一些国家已经施行, 这些国家多是处于长期通货膨胀态势, 其以此作为中介目标主要的原因是把稳定价格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另外, 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中介目标还需要有稳定的财政状况、准确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等。

(二) 完善货币渠道

第一, 应该提高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 尽可能地提升货币政策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建立多元的信贷传道渠道, 逐渐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 同时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关注。

第二, 要提高货币渠道的传导效率。伴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在将来,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很可能是货币渠道。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就要不断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强化利率传道的作用。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了确定银行利率的权利, 能够自主调整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这些都能够促使利率发挥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 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 对利率渠道的运行要加强监管, 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测制度, 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另外, 为了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首先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 扩大市场交易主体, 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其次, 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总规模、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 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加及时。最后,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扩大汇率浮动范围, 提高汇率弹性, 增加汇率浮动区间, 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公众对汇率失调的心理预期, 同时还能增强汇率对外部经济不平衡的调节能力, 将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 突破传统机制, 调整货币政策

目前, 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 就必须要突破传统, 调整货币政策, 加强对社会公众市场的关注, 提高市场化的政策操作。

同时, 央行也要做出政策调整, 不断扩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围, 对一些非常规性的调控手段的使用要更加灵活, 更加主动, 中央银行的指导体系要建立层次。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 市场业务操作的公开化已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事实上能够有效地调节利率水平, 使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二者之间保持着适当的比例, 保证了资金流动分布均衡, 促进经济稳步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市场, 这就会造成汇率对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及货币供应的影响变大。另外, 央行也可以将公司债券等金融工具经过自身的创新之后成为业务市场的操作工具。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 其规模越来越大, 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其活跃程度也将有所增强, 这些都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

(四) 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虽然对于传统货币政策和货币供求机制产生了影响, 但是也仅仅是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其根本的功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金融创新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其内部力量的自我显示, 而货币政策则是国家层面上通过货币手段来对市场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缺失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补救。市场的发展只要存在一定的缺陷, 那么货币政策就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货币的供求机制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所以要对市场发展的波动和失灵进行有效的控制, 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手段进行调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自身的动态调整、建立创新机制, 才能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

五、总结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和货币政策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为了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制订短期和长期内的规划;其次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增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最后还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建立货币政策体系的自身创新机制, 使其能够实现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炎.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报, 2005 (07) .

[2]刘涛高碧野.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J].深圳金融, 2007 (04) .

金融货币 篇11

干预外汇市场

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染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什么时候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到怎样的水平,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知道。美国是联合干预的倡导国家,干预确实能够把汇率调整到他们期望的汇率水平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事前无法知道美国等国家的汇率意图,只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其结果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遭遇很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相当多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美国等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之时,这些国家为了维持盯住汇率制度,将被迫付出昂贵的代价。

美元泛滥导致信用货币贬值

现在的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说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国之外的国家就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的冲动,从而也刺激了美国大肆发行美元而牟利。美国还可以干或正在干的一个不利于其他国家的事情,就是通过国际收支的逆差向美国境外投放大量的美元。这些投放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一部分以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种类的债券形式回流到美国,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沉淀在其他国家央行、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手中,作为国际清算手段在发挥作用。据统计,美国投放货币的总量,大约有3/4是在美国境外流动,只有1/4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交易的需求。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长期占有别国的商品和劳务。与此同时,按照信用货币的一般规则,信用货币长期的变化趋势是贬值的。大量美元流到美国之外以后,经过若干年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再从美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经过贬值的美元再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传导通胀和价格波动

由于美国大量向境外通过国际收支投放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非常容易或轻而易举地把其通货膨胀传导到其他国家去。我们可以看到,美元的贬值就意味着这些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必须要以更多的本币投放,才能够购买到通货膨胀之前的商品和劳务。此外,美元的大起大落,总是经常地冲击新兴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导致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从长期来看,对物价水平而言,美元是传导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了减轻由于美元滥发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不少新兴国家的央行经常采取对冲交易,回收由于购买美元而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这不仅增加了央行的运行成本,也使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运用陷入被动的局面。

储备资产带来巨大风险

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清偿手段,又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储备手段。持有美元的这些国家,不可能持有大量的现金。因为现金是一种不生息的资产,它不能够给你带来收益,持有大量现金的行为是很愚蠢的。就像中国有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什么呢?其中,现金是很少量的一部分,其他形态的资产占很大一部分。大多数国家在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持有美国的债券类资产是最主要的,其中包括国债、公司债。比方说有很多国家持有美国国家的两房债券。所以两房一出问题,这些国家就非常紧张。据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我国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51%,即9613亿美元是美国债券,如果美国债券出问题,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难逃厄运。

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

最后一个方面,由于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资产,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原则下,要进行全球性的金融投资,美国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加之传统惯例,欧洲,主要是欧盟国家,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投资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所以美国金融一旦有问题,就非常容易影响欧洲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只要到美国去投资,一旦美国金融出现危机,这些金融机构都会被传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危机中,实际上遭受损失的银行都是有一定规模的,至少它的业务有一定的开放度。从中国的银行来说,像中国银行,它持有的美国各种债券总量是最大的,遭受的最直接损失也是最大的。

如果没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所决定的美元中心地位的话,纽约就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其实,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纽约真正提供的具有国际金融意义上的产品并不多。

那么,为什么这些美国的国内金融产品对外国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它提供了一个外国都需要美元的机制。当外国获得了美元之后,或者向美国购买劳务,或者向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劳务支付了一部分美元,然而它手中还持有大量的美元,这些美元怎么办?这些美元就要到美国寻求出路,去获得收益。总之,美国的金融出问题,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国家就迅速地受到传染。美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国际货币体系下,通过金融产品的销售,把金融危机传导到国外。

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及政策建议 篇12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机制的不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不统一、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到位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金融市场不统一

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市场容量有限,目前为止货币市场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割裂的状态,整个货币市场不能真实的反映货币供求状况,难以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足够的“冲力”。就整个货币市场而言,货币市场包括很多子市场,由于货币各个子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大多数货币子市场仍然处于分业经营阶段,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加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分裂,不同市场上的利率不同,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较低。

(二)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金融结构类型偏商业银行机构、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等,金融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致使利用金融市场这条途径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受限,导致金融水平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

(三)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对货币市场的监管还处于事后监管的阶段,金融监管的总体水平不高。另外,我国货币市场的监管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监管过度与监管空白并存,难以体现监管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影响了金融监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运作的效果。

二、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对货币政策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可以从统一货币金融市场、健全货币金融体系和加强货币金融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货币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统一进程成为当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主流,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统一货币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整体,保证各个货币市场之间的相通与相容性。在统一金融货币市场中,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货币市场应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各个货币子市场之间的联系,应以利率统一为切入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放松管制达到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促进货币市场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效发挥货币市场的作用,并进而带来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货币金融体系

货币金融体系构成了金融活动的总体框架,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健全货币金融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很快,交易迅速扩大,健全货币市场结构,首先,市场需要多元化投资主体,要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政府应放宽对货币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查,加强货币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其次,就是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彻底改变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工具单一的局面。最后,就是在金融工具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各个金融工具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货币资金在各个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

(三)加强货币金融监管

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是一国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加强货币金融监管,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一方面要尽快出台规范货币市场的相关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应尽快成立一个专业的货币市场监管机构,实现对金融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业务持续有效的监管。其中,制定规范货币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在立足当前的货币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使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监管机构对货币市场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则应在公共、公平、公开的前提下依法处理。

三、结语

总之,货币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新的金融环境下,为进一步发挥货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尽快制定出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健全货币市场结构、统一货币市场以及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以促进货币市场运行机制的顺畅。

参考文献

[1]闵晓莹.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 (03) .

[2]郭菊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王冬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 (下旬刊) .2011 (06) .

上一篇:大学生“精细化”管理下一篇:家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