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统计

2024-10-18

货币统计(共3篇)

货币统计 篇1

一、电子货币与货币统计基本概述

1. 电子货币的概念

随着金融电子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 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 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而在2008版的MFS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编制指南》) 中, 首次明确了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是依据以电子方式储存在客户拥有的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而形成的支付工具。当设备拥有者用它进行购买、出售、加载或卸载交易时, 储存的价值量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被确认为电子货币的支付工具, 必须具有广义购买力, 即能够从很大范围内的卖主手中购买商品和服务, 例如只用于支付公共交通的公交卡以及在一些商场进行支付的代金卡, 都不能被确认为电子货币。

2. 货币统计的概念

货币统计就是统计货币的构成, 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而货币供应量统计包括对不同层次的货币的统计, 其中对于广义货币的统计是工作的重点。货币统计不仅是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核心, 更是货币政策有效实施、顺利开展金融规划的重要基石。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统计的影响

如前所述, 货币统计是统计货币的构成, 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 关于货币总量的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分别为归属问题 (即属于货币总量的金融资产或货币形式) 、货币持有部门和货币发行部门。由此, 本文也将从这三个角度分析电子货币的产生给货币统计带来的影响。此外, 本文还将从货币计量方法的角度进行进一步阐述。

1. 货币的归属问题——货币总量层次模糊, 各层次下金融资产的归属难以确定

归属问题, 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于不同的金融资产或货币形式属于哪一个层次货币总量的界定问题。对于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来说, 最重要标准的就是不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货币总量层次模糊, 各层次下金融资产或货币形式的归属难以确定。就货币的发行部门而言,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分散。从广义的电子货币角度来讲, 除中央银行可以发行电子货币外, 一般金融机构, 甚至非金融机构都可以发行, 造成了货币发行的“非中央银行化”和“分散化”。但从各国的实践的具体情况和狭义的电子货币角度来讲, 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发行者的居多。在只有传统法币的背景下, 基础货币完全由央行发行。但在电子货币流通的情况下, 基础货币的发行主体却不仅仅是中央银行, 这样分散化的发行特点便加大了基础货币的统计难度, 削弱了央行对基础货币量的控制, 并进一步影响相应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而对于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来说, 电子货币对其发行部门引起的变动不大, 故相较于这二者,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普遍。

2. 货币的持有部门——影响较小, 但网络交易下的地域模糊引起的问题需格外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货币, 电子货币只是一种新型货币形式。传统通货一部分被电子货币取代带来的只是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形式的变化。故从持有部门的角度来说, 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电子货币的出现的背景下, 网络交易的地域模糊, 使得政府在统计本国经济中的货币量时, 必须考虑居民手中持有的、未存放于本国银行中的货币的影响。

3. 货币的计量方法——在新的背景下, 缺乏完善的统计方法

货币的计量方法是指一国依据其对金融性公司相应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货币性”强弱的判断而选择的计量货币总量的统计形式。其中, 最主要的几种方法为叠加法、加权汇总法和分解法。而叠加法作为一种简单加总的方法, 依靠其计量上的简明性而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如前所述, 电子货币使得货币间的层次模糊, 加大了货币总量之内应包括哪些成分的界定问题的难度和统计计量上的难度。除此之外, 通过把不同金融资产的数量简单相加得到“传统”货币总量的叠加法本就有所争议。因为对于“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资产而言, 其内涵上的不相容使得简单相加有违相应的统计规则。而在电子货币的计量问题上, 对于发行主体各异的电子货币, 其内涵上的不相容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从而对货币统计的计量方法提出进一步的挑战。

三、在货币方面带来的影响概述

由于电子货币的产生, 对货币统计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又会间接的给以货币统计为基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金融规划进行带来进一步的影响。并且, 更重要的是, 电子货币的产生本身也会给二者带来诸多影响。

就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说, 其影响包括:一、电子货币使得货币层次划分模糊, 进而影响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二、电子货币削弱了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三、电子货币使传统的传导“媒介”功能弱化, 并使货币政策时滞的不确定性加大;四、电子货币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质疑。相应的, 以货币统计和货币政策作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规划也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江鹏, 王潇璇.浅析电子货币统计[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03)

[2]代林玲, 连小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5)

[3]罗邦敏, 赵昕.浅析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J].陕西综合经济, 2006 (02)

[4]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货币统计 篇2

《银行对客户货币掉期业务人民币利率统计表》填报说明

一、业务类型中,人民币换入(换出)是指货币掉期业务中,外汇指定银行从客户近端换入(换出)人民币。

二、本月人民币本金签约总额是指本月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办理的货币掉期业务中签约人民币本金金额合计。

三、人民币利率是指交易双方在货币掉期业务中合同约定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若采用浮动利率计息则直接填写合同约定当日的利率水平,并在备注中注明“采用浮动利率计息”。

四、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合同中的人民币本金数额作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利率=∑(每笔合同约定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该笔合同人民币本金签约额)/当月人民币本金签约总额)。

五、最高(最低)利率水平是指本月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办理的货币掉期业务中签约人民币利率的最高(最低)值。

六、本月以最高(最低)利率计息的人民币本金签约总额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办理的货币掉期业务中签约最高(最低)利率水平所对应的人民币本金签约额合计。

基础货币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篇3

基础货币就是中央银行负债,主要由流通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组成。从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来源来看,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资产操作主要有外汇占款、对金融部门债权(包括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以及对政府净债权三项构成[6]。不过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调控基础货币,最终都会反映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上。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掌握基础货币投放结构与渠道的变化情况,反映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

二、外汇对基础货币供应影响分析

研究2007~2014年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2007~2014年央行负债变动情况则表现为金融性公司债和政府存款大幅提升,央行票据总量07~12年表现为上升,而12~14年有所下降。央行资产变动的特点是外汇占款的急剧增加,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总体变化波动不定,在08~09年与12~14年两个时期出现明显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5%和21%,而外汇占款在这两个时期都呈上涨趋势, 同比上升分别为17.06%,11.66%。而根据2007~2014年货币冲销对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比率达到最大117%,且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3年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比率的比2012年也上涨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08~09年与12~13年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比率大幅上涨的原因是央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的急剧下降与外汇占款的大幅上升共同作用导致的。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收支中,外汇的收支会直接影响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外汇收入表现为货币的投放,直接结果是增大基础货币量,外汇支出表现为货币的回笼,直接结果是收缩基础货币量。所以综上所述,外汇收支对基础货币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对金融部门债权与基础货币供应关系分析

央行买入金融部门债券,市场流动性增强,基础货币增加,相反卖出金融部门债券,市场流动性减弱,基础货币减少。所以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金融机构的债券进行买卖,来控制基础货币,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对金融部门的债权包括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数据来源于近几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见附录:表10。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金融部门债权从09年开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年末达到最大值32834.09亿元,主要是由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贡献。而对金融部门的债权与基础货币的比重从07年过后主要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近几年央行对金融部门的债权没有基础货币增长快,也就是说近几年央行对金融部门债权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大。

四、财政行为对基础货币影响分析

财政行为对于货币供应的影响除了直接冲击外,还会利用其它不同方式进行间接影响。直接的冲击主要表现为财政出现赤字后央行购买政府国债和借款等,而且央行自身盈余补充或者扩大发行计划,都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我们通过财政支出减去财政收入得到财政透支,并利用财政透支与基础货币相比得到下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7~2014年财政透支总额占基础货币B的比重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继续增加的情况,近几年中09年财政透支增幅最大达到516%且数值达到峰值,与09年政府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有关。利用财政透支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可以计算出增加了多少基础货币。因此就2014年来看,财政透支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为11312.00亿元。结合货基础货币每年的实际值与目标值总存在一定差距的规律来看,财政透支对基础货币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五、调整基础货币供应的建议和措施

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中存在严重的超发问题,为应对货币严重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可以实施从严的财政政策,利用税率水平,基准利率等因素来控制基础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创造的能力从而控制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具体措施如下:

1、中央政府制定从严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水平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应对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下降会导致基础货币减少,最后利用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的关系来减少货币供应量。

2、变换发行国债时的募集方式和改变预算资金的支付方式与对象来间接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

3、外汇收入反映出货币的投放,直接结果是增大基础货币量,外汇支出反映出货币的回笼,直接结果是收缩基础货币量。而利率提高,外汇收支会出现逆差,从而导致基础货币收缩,所以可通过提高利率水平来影响外汇收支,从而收缩基础货币,最后降低货币供应量。

4、提高基准利率降低大众对持有现金的偏好,短期的利率提高会导致流通的现金向活期存款转变,流通中现金占活期存款的比重就会减小,即现金漏损率降低。因为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成正比的关系所以货币乘数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摘要:本文收集了2007年到2014年的相关数据,根据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及其他统计数据,分别从外汇占款、对金融部门债权以及财政行为三方面入手,分析他们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得出外汇占款和财政透支对基础货币影响较大,对金融部门债权对基础货币影响相对较小的结论。最后,本文从制定严格的财政政策、国债方式调整、外汇以及基准利率调整等几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外汇,蔡振透支,对金融部门债权

参考文献

[1]张延群.中国货币供应分析及货币政策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6):49-51.

上一篇:高性能路面下一篇:糖尿病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