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中的修辞

2024-06-27

法律语言中的修辞(共4篇)

法律语言中的修辞 篇1

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状态, 人们对语言的艺术也越来越重视, 而幽默则是艺术语言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一、幽默与幽默语言

“幽默”是英语humor的音译, 源于拉丁语, 是个生理学术语, 意为“体液”。后经过演变, 用来泛指一个人的性情和气质。“五四”运动后由林语堂译传入中国译为“幽默”。林语堂认为:“幽默是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幽默是智慧的山关, 是一种美的体现”, 是一种在引人发笑的表达里潜育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其本质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幽默的作用不仅是让人发笑, 其对于制造幽默的人作用更为强大。而幽默语言则是说写者为适切题旨情意而着意变异或创作言语风格的各种要素, 诸如语音、词汇、文字、修辞手段等。怡情娱乐的幽默语言可以调笑解颐, 愉悦心境, 鉴赏娱乐。幽默语言是多渠道、全方位的, 是综合的语言艺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世界与整个精神领域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幽默的语言给人的情趣感受各不相同, 有的轻松、欢快, 有的温和、雅致, 但不管何种感受, 它都因给读者以奇特的艺术享受而深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因为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 三言两语便会妙趣横生, 在引人发笑的同时, 使人领悟其中蕴涵的深义或哲理, 给人以启迪或教益, 是情趣与哲理的有机统一, 以及是否受欢迎的标准之一。

二、幽默语言的作用

1. 幽默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能反映出人的开朗、自信和智慧, 更是个人竞争优秀的一种手段。

它可以解脱困难, 释放心理压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 针对现实发表议论, 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意义。林语堂认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生活、文学、思想,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 其文化必日趋虚伪, 生活必日趋欺诈, 思想必日趋迂腐, 文学必日趋干枯, 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我们不但要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必须多学习研究各国文化, 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幽默和智慧。无独有偶, 美国的一次社会显示, 择偶条件中有76%的人把“幽默”选为首要条件。可以看出“幽默”在人们心中是思想、学识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

对幽默的认识, 因人而异, 由于经历不同, 看法不同,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幽默观。但对幽默功用的认识有一点是相通的, 那就是幽默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笑声, 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心灵的满足, 甚至感到幸福。

2. 幽默以特殊的语言张力, 人们意想不到的奇特视角, 给人深刻的启迪, 从而获得全新的收获。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能活跃气氛, 融洽关系, 增进人际间的友谊, 助兴添曲, 消除尴尬, 摆脱困境;能回敬攻击和刁难, 进行说明和教育;同时还可以提高个性修养, 磨练意志。幽默凝集了人类的智慧, 反映出人类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调剂着人们单调乏味的生活, 因为风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幽默可以提高自己的风度和品位, 使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化解人际矛盾, 是活跃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兴奋剂, 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绝美的行为方式。学会幽默将对人的一生有重大意义。莎士比亚认为:“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体现。”美国大师特鲁·郝博说:“幽默者的力量是奋发向上者的力量, 也是渴望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者不可缺少的。它是领导阶层的魅力所在, 是推销员的诀窍, 是父母、老师的助手, 是上帝对能承受生活中重担的人的恩赐, 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慷慨施与他人的最好礼物。”

三、修辞在幽默语言中的体现

1. 修辞手段与幽默语言的关系。

对幽默语言的研究是我国语言学界及艺术界长久以来的课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幽默语言的特征、功能和技巧等作了较多的探讨。尽管“幽默是聪明人和达官者的智慧游戏, 是心智的开放, 是心理优越感在骤然间能量的积聚”, 但幽默的产生却离不开对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 在这场智慧的游戏中, 语言成了形式, 而修辞手段成为载体。

在修辞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被称之为修辞手段。修辞手段的运用传输着各种意味深长的幽默, 幽默在修辞的光芒的折射下更加深刻、熠熠生辉, 可以说, 没有修辞手段的运用, 便不会有幽默效果的产生, 修辞使幽默有了实质。在幽默语言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段主要有比喻、婉曲、别解、双关、易色、借代、比拟、夸张、模仿等。

老舍先生说:“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 它运用智慧、聪明和种种招笑的技巧, 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 受到教育。”“幽默的人是看出可笑的事而有技巧地写出来。”老舍先生也强调幽默语言的技巧, 确实, 幽默是一种艺术, 而艺术的另一种意义就是技巧。同一个意思平铺直叙的说出来味同嚼蜡, 而有技巧地说出来则会形象幽默, 这种技巧就常常表现为修辞手段的运用。幽默是个人思想、智慧、学识、灵感在语言应用上的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中, 修辞手段也是司空见惯的, 而在幽默情境中, 味道就更加别具一格。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幽默产生的根本所在, 如果把内涵深厚比作演员的话, 修辞格就是演员的服饰;同一个演员可以扮成哲人, 也可以扮成小丑, 更可以扮成达官贵人或者乞丐, 其间的区别取决于演员的服饰。同理, 相同的思想由不同的修辞载体传输, 产生的幽默效果也迥异, 或庄严肃穆, 或诙谐幽默, 或愤世嫉俗, 或玩世不恭。

2. 常见的修辞手段在幽默语言中的体现。

(1) 比喻。比喻是为了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 把有相似点的事物互相参照, 同时组织在一起, 在一段话语中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般的比喻, 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使要讲述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 此外, 比喻还可以增添语言的幽默感。它是使语言幽默的重要方法, 其主要功能是造成语言的形象性。那些让人感到别致、出乎意料、乖巧的比喻是幽默滑稽的最佳材料。比如, 一次一个年轻人请爱因斯坦解释什么是相对论。他幽默地打了个比方:“当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 自己感觉就像只坐了一分钟。但是若在炽热的火炉旁边哪怕只坐一分钟, 你却感觉好像是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体验过的真切感受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 深奥的理论思想通过惟妙惟肖的比喻, 使人一听就懂。

(2) 婉曲。婉曲就是不直接回答问题, 而是故意说一些与问题相关的事情让人们自己去领悟, 在拐弯抹角中表现出谐趣。婉曲贵在委婉、曲折, 有一种含蓄美, 在诱人思考回味时, 往往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形成谐趣。婉曲一般用在说话者以游戏的心态和说话人开善意的玩笑, 或者是问话者委婉地进行批评, 或者是避开问题的实质而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把问题引向别的思路, 从而摆脱窘境或避免冷场。如:一次招待会上,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 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个问题涉及国家的机密, 又是明知中国经济贫困而故意设置的讽刺路障。周总理从容自若地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在场记者一片愕然。周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 共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 有全国人民作后盾, 信用卓越, 实力雄厚, 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总理巧妙地把“资金总额”换成“发行货币的总面额”, 既婉转地避开了西方记者心怀叵测的问题的实质, 又不影响整个记者招待会的气氛, 表现了自己的风范,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可谓是在外交场合运用了婉曲手法的典范。

3. 别解。

别解是指有意违反常规, 利用语音、词汇、语法临时赋予一个词语或句子原来不曾有的新意, 以新义达到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表达目的和效果。

词语别解有它特定的含义, 绝大多数不能按其字面直接解释, 而别解词语却偏偏“顾名思义”, 突破人们固定的思路或者跳开常理, 从而产生幽默。如一次, 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做马路?”周总理诙谐地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 简称马路。”这个记者又问:“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总理略加思索:“走下坡路的人总爱仰着头走路, 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

修辞手段在幽默语言中的大量使用, 既体现了修辞的功能, 又是幽默语言所独有的特色。幽默语言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达的幽默。它以语言为载体, 不依赖于词汇语义、语用、语境、语音等语言技巧的单一使用, 还经常是几种技巧, 尤其是修辞的运用。

幽默是一股香气, 一些装饰点缀, 往往只是在语句与缀字之间的新巧花招, 这些技巧尤其体现在修辞上。更重要的是, 幽默不仅仅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智慧与心态。一个有着高度智慧、幽默心态而又纯熟地掌握了语言艺术技巧的人, 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最终达到“我本无心说笑话, 谁知笑话逼人来”的境界。

摘要: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幽默语言中别具一格的表达特色。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成了形式, 修辞手段成为载体, 是幽默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修辞、幽默与修辞手段的关系, 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比喻、婉曲、别解等修辞手段在幽默语言中的具体运用, 同时讨论了各种修辞手法在幽默语言中的体现。

关键词:幽默语言,修辞手段,表达效果

法律语言中的修辞 篇2

关键词:Russell BakerGrowing Up

Russell Baker的童年自传Growing Up获得了1983年的普利策奖。Russell Baker在1947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受雇于《巴尔的摩太阳报》。1954年加入了纽约时报,专门报道白宫、国会和国家政治。从1962年开始为《时代周刊》撰写专栏《观察者》。

在Growing Up一书中作者首先描述了在奶奶的家族中生活时的状况。主要描述了母亲与祖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祖母的带领下父亲及几个叔父创建的家庭氛围。虽然有矛盾,但是作者那时候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周围有一个大的家族。在父亲去世后,作者和妹妹随母亲投奔舅舅。母亲辛苦工作,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有苦有乐。而后到了巴尔的摩,母亲再婚。作者对继父的态度由开始的反抗作改变到最后尊重爱戴,伴随着另外一个妹妹的出生。毕业后作者选择了参军,第一次离开了母亲,变得自立。书的后小半部分描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与书的一开始相呼应。整个书中,母亲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与奶奶性格类似。从头至尾语言中透出对母亲的爱戴、尊重和感激之情。

“MAGICAL…He has taken such raw, potentially wrenching material and made of it a story so warm, so likable, and so disarmingly funny… a work of original biographical art”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的书评最好地描述了此书的语言所创造出的氛围:温暖,悦人和有趣。另外,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所使用教程和大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分别有一篇和两篇都是载自此书,此书的语言魅力可见一斑。本文就书中语言的一些特色和修辞进行讨论。

一、重复(Repetition)

重复修辞方法的使用意在突出重点,加强主题。作品中,出现了:

She wanted me to “make something” of myself

Doris could have made something of herself if she hadn’t been a girl

She would make me make something of myself whether I wanted to or not

When I turned eight years old she decided that the job of starting me on the road toward making something of myself could no longer be safely delayed

作者重復使用词组make something of oneself,突出了作者母亲的强烈意识,希望培养孩子,使其脱离父辈世代进行的体力劳动。同时也帮助塑造了母亲在作者心中的独立好强形象。

二、谚语(Proverbs)和习语(Idioms)

谚语和习语在作品中频繁出现,增添了文章的本土气息,也给读者留下了亲切温馨的印象。

“The Lor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she said That was the way her mind worked

My mother reached into her bottomless supply of maxims and told Doris,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Something will come along,” That became my mother battle cry as I plowed into the final year of high school

母亲的很多生活真理(maxim)成为了中国学生所熟知的谚语和短语。此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句式的多样化

著名英国作家、评论家和辞书编纂家Samuel Johnson说,“The joy of life is variety” 写作也是如此。修辞上对句子的要求除了语法正确,还讲求句子形式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不同的句型,二是合理安排长句与短句。

本书中,作者很好地使用了句式的灵活变换。文章中的任意段落:

After months of this torment, parents were invited to a gymnastic exhibition My mother brought Aunt Pat When it was over and we were walking home Aunt Pat congratulated me on a wonderful performance Not my mother Lying was not in her

此段中,有长句有短句。长句用来描述事情,具体详细。短句用来说明道理,深刻有力。甚至将短语“Not my mother”单独作为一句话进行突出。同时作者避免过多使用人称主语,转而使用形式主语it或者动名词lying作为主语,使得句式富于变化。

Growing up一书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语言特点上均造诣颇高。趣味性和文学性兼顾。在了解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词汇量。

参考文献:

[1] 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 程雨民 英语语体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语言修辞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篇3

修辞, 乃修饰文辞, 既是一种优化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又是一门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学问。古有“诗词歌赋”无不精于修辞, 而今天的小说、散文乃至各种应用文书也都离不开它。鲁迅曾在《书信集·致李桦》写到“正如作文的人, 因为不能修辞, 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便很好地表达了修辞的功能和重要性。然而, 尽管修辞的意义毋庸置疑, 但若将其同电视新闻并列起来, 总觉得有些远。因为新闻讲究简洁、真实, 而修辞侧重修饰、装扮, 字面来看多少有些抵牾。

但近年来,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传媒的发展, 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和审美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我们观察到“修辞”一物正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新闻中。存在产生于需求, 因此我们也开始正视修辞、研究修辞, 探讨它如何能够适应于电视新闻表达, 以及怎样利用修辞来进行更好地表达。

1 修辞与电视新闻的结合

修辞, 到底能不能运用到新闻中?如今看来, 答案是肯定的。然而, 也有不少人认为, 新闻既然以真实准确为第一要义, 其写作的过程必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修辞, 因为一旦启用, 便会自然地介入记者的主观选择、衍生出某些额外的情感, 对读者的认知判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反而言之, 不利用修辞, 同样可以正常地传达事件信息, 不影响文字的正常表达, 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

实际上, 认为修辞影响新闻真实性的看法存在着两个“绝对化”, 其一是将新闻真实绝对化, 认为新闻语言一经修饰便偏离本质。但我们不能忘记, 小到词语选择, 大到句段篇章都是记者主观加工的过程。因此, 新闻没有绝对的表述真实。其二是认为记者运用修辞绝对会产生偏差, 而忽略了修辞本身的功能便是“达意”, 不是“歪曲”。所以, 只要修辞运用得当, 就像记者在斟词酌句时所作的选择一样, 不仅不会另事实产生偏差, 反而能拓展“表意”的渠道, 让新闻更加生动丰满。

修辞, 应用到电视新闻中的必要性有多大?不同于报纸和广播, 电视新闻本身就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综合表达形式, 所谓的语言修辞受到图像信息的冲击, 其地位必然下降。有业内人士曾举例说, “与拍摄到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画面相比, 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由此可以说明, 图像给观众带来的具体、形象、固定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 相比之下, 修辞的意义便不再重要了。

诚然,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同样犯了两个“狭隘化”的毛病。其一是将修辞的内涵狭隘化, 正如比喻只是修辞的一种一样, 修辞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解说画面, 比如设问、反问引起悬念, 引用能够挖掘背景, 排比可以渲染氛围等等, 均能于画外发挥功用。其二是将电视新闻的内容狭隘化, 新闻现场不同于电影拍摄, 其不可预测和设计的特性, 决定了镜头信息的不稳定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拍不到、拍不够或拍不好的情况, 这时候对语言进行修辞的作用就尤为可观了。

总而言之, 修辞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不仅是出于观众需求的原因, 还在于它能够并且有必要应用到电视新闻中来。

2 电视新闻语言如何恰当地运用修辞

恰当的修辞可以让激活文字、抒发感情甚至给整篇文章带来提升。反之, 则很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且阻碍了新闻本身的正常表达。那么, 在电视新闻中, 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运用修辞呢?

2.1 修辞考虑体裁

并不是所有的电视新闻体裁都适合进行语言修辞, 比如会议式电视新闻、简短的电视口播新闻等, 此类新闻大多强调以准确传达信息为纯粹目的, 不涉及或者仅有简短的人物、情节。而像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评论等一系列新闻类型, 不仅人物、情节较为丰富, 而且往往具有凸显内涵、表达情感的倾向, 便适合多种修辞手法的发挥。如今, 许多新闻资讯 (尤其是社会、法制类型) 也开始将“讲故事”和“新闻短评”融合在一起, 虽然时长仅为短短两三分钟, 但同样能够通过修辞手法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和显著性。

2.2 修辞讲究位置

尽管对于不同内容的电视新闻, 其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也各不相同。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定位修辞段落的位置, 来判断所应采取的修辞手法。比如, 电视新闻导语往往讲究先声夺人, 因此通过恰当地比喻让人眼前一亮, 或者通过疑问、设问、反问给人留下悬念, 将大大激发观众的兴趣。在电视新闻的主体部分, 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实现顺接或转折, 推进事件的发展;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则可以很好地渲染氛围、累积情绪。而在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 则可采取引用、寄寓、象征等手法延伸新闻内涵, 引发思考。

2.3 修辞注意分寸

修辞只是优化新闻的一种手段, 尽管我们有必要有意识地去运用它, 但决不能为了修辞而修辞。所谓分寸, 首先是指修辞不能牵强附会, 本身简单明了的概念或人们熟知的现象、事物, 便

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 传播手段如何先进, 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 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 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 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1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 新闻采

编要体现受众的需求

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 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 比如就民生新闻和深度财经分析这两类新闻来看, 它们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 常规收看民生新闻的是普通市民占多数, 他们对新闻的内容上要求比较广泛, 家长里短的、新奇的、服务的, 他们都有一定的兴趣, 而类似深度财经分析一类节目的受众群体, 相比民生新闻而言, 基本受教育水平会高一些, 他们收看这类新闻不是图热闹, 而会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及时、准确、更加专业。因此, 编辑记者们应加强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了解, 事前评估他们对新闻稿件内容的兴趣点, 从而让新闻满足他们的爱好和期望。

接下来就需要在新闻播出后了解受众对节目的反馈, 从受众的反馈信息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新闻采编的角度和手法, 改进工作, 提高节目质量。

2从新闻报道的表达技巧来看, 新闻采编要达到通俗易懂、普遍传播的要求

2.1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语言

传媒工作总是离不开时政类新闻,

新闻采编要体现受众意识

文丨袁媛

摘要: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 传播手段如何先进, 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 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 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 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采编;受众;意识

无需再去做比喻。故事性原本不强的事件, 便无需再去设悬念。其次是指修辞不能比例过高。新闻毕竟以反映事实为主, 尤其是电视新闻, 解说词中的修辞也会使与之相配合的画面受到影响, 过多地运用必然会阻碍事件本身的流畅表达。因此, 修辞可以选择性地在信息较为枯燥、画面匮乏或单一、新闻兴趣点不足时使用, 不必要出现在新闻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3 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提高修辞水平

3.1 知己知彼,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修辞, 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横向来看, 修辞的种类多达六十余种, 每一种修辞方式又有各自的特点、功能和适用情境。纵向来看, 修辞同电视新闻的结合有着独特的方式, 不仅要适应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还需要与画面相配合。因此,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首先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修辞, 了解自身对修辞的把握程度如何, 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其次, 需要根据所积累的具体案例寻找理论支撑, 把握特定修辞方法的特征、应用障碍、解决方案及疑难问题等方面, 为进一步实践做好准备。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交替进行, 最终达到知己知彼, 实现游刃有余地驾驭修辞。

3.2 深入群众, 汲取丰富的修辞技巧

语言, 来自生活。语言运用的技巧, 也需要记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寻找。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 因善于在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其文学作品的也逐渐形成了琅琅上口、生动传神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 对于以口语化表达为特点的电视新闻而言, 从生活中汲取修辞技巧, 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 而且还能直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3.3 做好积累, 建立自己的修辞档案

无论是工作实践、理论学习还是从群众中汲取的营养, 所有工作得以有效的前提是积累。在工作中, 记者应该注意将有价值的案例、学问记录下来, 建立自己的修辞档案, 做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修辞之于电视新闻创作,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比喻、几处疑问、几组对比, 每一处修辞都可能提供启发, 不仅指修辞手法的应用, 还在于修辞素材的积淀。

近年来, 媒体的市场化运作使内容逐渐摆脱严肃刻板, 追求生动活泼;网络媒体的崛起使新闻表达形式百花齐放;人们面临的信息选择增多, 进而对信息的显著性和趣味性要求更高。种种迹象表明, 尽管修辞手法仅是优化电视新闻表达的方式之一, 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 势必更广泛地运用到电视新闻领域,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加以探讨、把握, 并最终努力创造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魏书常.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

[2]齐立元.试论修辞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 2010 (7) .

法律语言中的修辞 篇4

1 语言世界及它在“四个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1.1 王希杰的“语言世界”理论。

《通论》中, 王希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语言”下的定义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了。“作为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语言, 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和非体系特征的, 处在不断地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相结合的复杂的符号体系。”他对索绪尔符号系统的“严密性”, 符号的“任意性”做了彻底的扬弃———语言和言语、静态封闭结构和动态开放过程等二元对立都被消融了, 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和文化关系, 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特征, 语言的动态功能和开放性等在定义中都得到了强调。

1.2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以及心理世界。

(1)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是独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识和把握物理世界的工具。语言之所以能担负起人类思维和交际工具的任务, 是因为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具有“同构性”。语言是认识和表达客观物理世界的手段和方式之一。但语言不是物理世界本身, 而且它在反映物理世界方面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如果说物理世界是具体的, 那么语言世界则是抽象的、概括的;物理世界是连绵的、连续的, 而语言世界则是分节的、不连续的。”因此, 语言世界只是物理世界的一个近似的反映。语言世界的缺漏性、不自足性, 在物理世界里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有, 语言世界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是“经过文化和心理折光而曲折地实现的”, 因为“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它是经过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才与物理世界联系起来的”。 (2) 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文化世界是由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能力与习惯所构成的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语言负载着、传播着、创造着文化;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文化世界是语言世界反映物理世界的中介。语言在表达物理世界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 语言是在文化的折光之下反映物理世界的。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联系手段, 沟通各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形成某一民族的文化世界, 并通过语言流传给后代。 (3) 语言世界和心理世界。心理世界是由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思想、感情构成的内心活动世界。可以说, 一切言语表现都是心理的外化。交际过程中的人的心理世界对语言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通论》中强调:“效果问题同人们的心理世界密切联系着。因此修辞学就必须把人类的心理世界放置在自己的考察范围之内, 把语言世界同心理世界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可见, 语言世界与其他三个世界在交际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可以说, “语言世界”在这四个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语言世界始终贯穿于其他三个世界之中, 对交际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语言世界的“零度”与“偏离”

作为“三一”理论的第二组概念, 零度和偏离存在于交际活动的一切因素和变量之中, 当然, 也存在于“四个世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 零度和偏离是“四个世界”关系问题的深入具体化的体现。

“零度”可以区分出理论零度和操作零度。语言世界里的理论零度就是语言系统的规律, 包括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个子系统的规范。而操作零度就是最一般的常规的规范的形式, 中性的不带有任何的修辞色彩的形式。“偏离”区分为理论偏离和操作偏离。理论偏离与理论零度相对, “如果语言中的一切是零度形式, 那么言语中的一切就都是偏离形式。”操作偏离与操作零度相对, 是规范形式的对立物。偏离又可细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在语言交际中, 把从负偏离到正偏离以及零度到正偏离的转化, 叫做“语言的艺术化”;把从正偏离到负偏离以及零度到负偏离的转化, 叫做“语言的失误”。

而语言世界的零度形式并非完全是语言自身的问题, 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一定的社会文化产物, 它的零度形式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的制约, 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 修辞学在重在研究语言世界的零度和偏离及偏离的原因与类型同时, 还把其他世界的零度和偏离作为参考框架, 研究话语中体现出来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的偏离及偏离的原因与类型。

3 语言世界的“显性”与“潜性”

王先生在语言的缺漏性、不自足性、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上, 把“显性”和“潜性”引进自己的理论体系, 建立了语言的显性理论和潜性理论。认为, 语言的研究应该分为显语言和潜语言两个层次。“交际活动是在显性语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显性的语言世界是修辞的基础和出发点。王先生的修辞学依然把显性语言现象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作为修辞学大厦的最可靠的基础, 而其他三个世界的显性与潜性则为研究的参考框架。显语言是指客观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潜语言则是指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语言存在形态上的显、潜特性在语音、语义、词汇、语法, 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语言世界中, 显语言和潜语言是对称的。凡有显语言的, 就必然对应地存在潜语言, 但有潜语言的, 不一定有显语言。显语言和潜语言又不是对称的。显语言和潜语言的对称和不对称性的统一, 正是我们观察和研究语言现象的一个突破口。修辞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和开发语言世界中潜词、潜句、潜义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潜在的一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和制约也是修辞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潜性和显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潜性语言的显性化和显性语言的潜性化的统一是语言的发展之路。语言的潜显之路都是在“四个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下发生的, “语言世界提供了潜性材料, 物理世界的真实性, 文化世界的得体性, 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则是潜性语言显性化的制约因素、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

摘要:“语言世界”是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这本书中所构建的新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王先生在“四个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这三组基本概念相互交织所构成的关系网中, 系统的阐释了“语言世界”和它在整个体系中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语言世界,四个世界,零度,偏离,显性,潜性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王希杰.论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显性和潜性[J].松辽学刊, 1996 (1) .

上一篇:花卉组合下一篇:小儿感冒的护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