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的特性

2024-09-24

法律语言的特性(共10篇)

法律语言的特性 篇1

1 微博与微博语言的基础内涵

作为一种实时信息传播共享的网络媒介, 微博是当前生活快节奏下人们获得存在感、传递人生感悟的社会交际平台。微博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简单化。语言源于生活, 且在生活中不断发展, 并受到时事、热门事件的影响, 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和风格。但微博语言与传统的网络交流语体又有所不同, 其不需长篇论述, 也非教条式的说教, 而是瞬间感悟最真实的表达, 简短而有力。同时, 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语言技巧不受限制, 不必刻意编排内容, 不用拘泥于语法构成, 因而使更多用户热衷表达, 愿意“发声”, 也使“草根”阶层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满足了一般社会人都渴望被关注的潜在需求。

2 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

综合分析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语法、语句和句式。首先, 微博语言大多是有感而发, 多不考虑句子语法;而官方微博相对语言更规范, 多使用主谓句。例如, 个人微博多出现“太牛了!”“别闹, 都傻了”这些非主谓句;而且, 常常句子成分不够完整, 如“记得电邮我”等。其次, 微博句子语序通常都是不规则的, 倒装句居多。由于微博技术要求低、字符限制, 对微博用户的汉字组织水平没有太大要求, 多为及时信息, 不会有太多斟酌, 大多以通俗化、口语化为主。例如, “快到了都”“开动先吧”“五点半顶多”“太夸张了吧你!”等。

3 微博语言的传播特性

3.1 话语风格别树一帜

微博用调侃、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表达着用户的想法和意愿, 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其信息不仅话语风格简洁、诙谐, 且使部分生僻字得以“复兴”。生僻字因可辨度不高, 常造成交流障碍, 影响词义表达, 因而日常较少使用。而微博语言传播中, 汉字的原本指代含义得到了放大, 表意也更丰富有趣。有的用户为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表意丰富的汉字以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如“囧”字, 本义“光明”, 而微博用户看重了其象形之意, “囧”字中的大囗=脸型, 八=两个下垂的眼睛, 小口=张开的嘴巴, 像是人们受到惊吓后的表情, 从而用“囧”字表达郁闷、悲伤、尴尬的情绪, 如此解读相对原意更加生动形象。此外, 还有部分词组也被微博赋予了更多新意, 如“白富美”“高富帅”一类词组表现了对男性女性自身条件优越的极度赞美;“喜大普奔”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打包组合, 表示一件让人极度欢愉、欲共同分享、相互告知的事件等。这类由微博创造出的新派词语组合, 使语言张力更加凸显。

3.2 衍生词汇千奇百怪

随着现代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更新换代, 用户对新词新意的追逐可谓乐此不疲。微博用户也耗尽心思, 大量挖掘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从而衍生出了大量新颖词汇。例如, 称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性为“伪娘”;称在KTV爱唱歌的人为“麦霸”;称不修边幅、足不出户且热衷研究自己爱好的人为“御宅”;称热爱户外登山探险运动的人为“驴友”;对某一方面非常擅长、出类拔萃的人为“达人”;经常使用的衍生词汇还有“潮人”“熟女”“愤青”“菜鸟”“负翁”等。追求新意一直以来都是微博用户所分外热衷的, 他们志在微博语言传播中对旧词新意和旧词新用的不断挖掘和探索, 为语言的词义增加了更多、更新的元素。

3.3 类比模仿层出不穷

微博语言传播中用户通常倾向于用调侃、恶搞和模仿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热门事件为例, 这类事件不仅能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对微博语言也有很大影响, 模仿句型层出不穷。例如, 某演员被爆出背离婚姻忠实的事件, 当事人的回复迅速在微博蹿红, 如“周一见”“且行且珍惜”等词语被竞相模仿, 有人发微博称:“吃货虽易, 减肥不易, 且行且珍惜。”此外, 影视作品在微博语言类比模仿中也有所体现, 如《甄嬛传》的热播让微博用户推出了所谓“甄嬛体”:“本宫方才观夜空明亮, 繁星闪闪, 想必明天天气肯定是极好的, 私心想着若能出去游玩, 定能心情愉悦, 这倒也不负恩泽。”不同语言变体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风格各异, 如填词一样各展所长, 诙谐之余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表达渠道更为宽广。

4 结语

微博语言的传播加速了社会消息的分享与流通, 弥补了普通大众语言组织上的空白, 赋予了每一民众展现自己的平台。但也存在一定诟病, 语言的使用混乱和不当将造成文义曲解。为此, 仍需不断研究, 总结规律, 及时清理微博中的“语言垃圾”, 严格规范语言引导, 保障微博语言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试析微博传播中的言语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 37 (3) .

[2]朱雅君.浅析人民日报微博受众广泛的原因[J].传播与版权, 2016 (8) .

法律语言的特性 篇2

法律律语言的风格,就是法律语言表达上所形成的特有格调和气派。

由法律本身的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所要求,法律语言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即准确、庄重、朴实、精炼,而每一风格特点又都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一)准确。

准确是法律语言的生命,法律写作时,要求法律语言必须准确明白地记叙和说明,使人正确理解,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

因此选词造句必须慎重,力求高度准确,而法律语言高度准确的获得是从确切与模糊这一对立统一体现出来的。

一方面,法律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选词确切。

比如法律写作过程中要大量使用意义固定单一的法律专用、常用词语,精心选择近义词。

另一方面,要适当使用模糊性词语。

“确切”与“模糊”殊路同归,都为准确达意服务,共同体现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风格。

(二)庄重。

法治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青睐的治国方略。

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地位决定了与法律有关的一切都应该浸润在典雅庄重的氛围中。

法律写作的庄重性源自司法活动的严肃性。

法律是庄严神圣的,具有最高权威性,因而不允许口语、俗语和方言土语等进入法律语体。

法律语言的庄重性,一方面表现为其大量使用书面语词、规范的法律术语和恰当选用文言词句,另一方面表现为平易通俗,使广大人民群众能看懂。

(三)朴实。

法律写作的目的在于说服特定的写作受体,惟有质朴的语言才能让受体快速、准确地领会文书的内容,才能实现法律写作的目的。

法律语言的生命是准确,为了不致产生歧义,一般不用形象性、含蓄性较强的比拟、夸张、比喻、双关等积极修辞格。

但有时为了使法律语言更准确周密而有力,也适当选用一些辞格,法律语言使用这些辞格不像文艺体那样讲究,而更注重质朴平实,准确严密。

(四)精炼。

精炼,亦作精练,用作动词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用作形容词,指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要求其语言表达简洁、明快、有力;法律的高度准确性和权威性要求其语言表述完备而周密。

法律语言的精炼表现为长短句并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并用。

如“依照……,判决如下”,非主谓句的运用,简洁有力。

二、法律语言运用技巧

(一)语义单一,排除歧义。

语义单一,排除歧义要求表述时绝对做到无异议。

法律写作的过程中语言歧义现象有三种:第一种是词义歧义。

多义词运用不当,经由特定语境会产生歧义。

第二种是语法歧义,指对词语的安排方式导致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

第三种,语境歧义,指法律写作中使用的词语表面上看是完全清楚的,但是置于一定的情景中会出现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一项法庭要求语言学家做出科学鉴定的合同条款,原文写道:“乙方在经营中的经济损失,不能向甲方提供每年纯利润40000元,由银行直接划拨甲方。”这一例第一分句缺少谓语,第二分句与前后两分句缺少连接词语,造成前后不连贯,语义指向不明,使“经济损失”含义不清,至少出现三种歧义。

(二)术语确切,力戒生造。

术语是指法律术语,要求体现法律专业性。

法律术语可分为四种,一是常用术语,是物体、现象、行为等常用名称,如财物、失踪、继承等;二是有专门法律涵义的常用术语,如申诉、调解、代理等;三是法律术语,即能准确扼要地说明法律专用概念的术语,如原告、被告、前科、时效等,有的专用术是古代法律术语的继承;四是技术性术语,即从科学、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借用的术语,以及各种行业术语,如违约、标的、污染等。

在法律语体中,恰当地运用法律术语和文言词语,往往能以少胜多,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法律写作的过程中要准确使用法律术语,不要自己造词。

(三)褒贬适度,爱憎分明。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对法律文章也有过这样的话:“明罚救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这并不是他个人的主张,而是他对当时的有关法律事务中应用语言特色的概括。

也就是因为执法者在执法中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明显贬责痛斥被告人的感情色彩,因司法文书的语言多要涉及对坏人坏事的评断处理,自然不能不板起面孔,对之加以斥责。

法律写作过程中应立场鲜明,对正确的事物予以褒奖,对邪恶的事物予以批判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褒贬适度。

对褒贬色彩有异的同义词的选用,如控告——诬告,鼓动——煽动,保护——庇护等,虽基本词义相近,但褒贬色彩截然不同,正确地选用它们,能很好地区分出罪与非罪的界限,也能起到准确鲜明地保护人民,打击罪犯的作用。

(四)语句完整,慎用省略。

法律写作要求多用主谓句,语句完整,为了使行文简洁精炼,也可以用省略句,但使用时要慎重。

省略前要在前文有所交代,或者省略用语要求有一定的知名度。

省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为承前省,指文书前面的句子和段落已经使用过的表述,在后面的语句中可以省略。

第二种为蒙后省,指文书后面的句子和段落已经使用过的表述,在前面的语句中可以省略,法律写作中不可采取这种省略。

第三种为对话省,指在记录交际双方对话的场合,可以省略对话中的某些成分。

(五)承接转折,文义连贯。

承接转折,文义连贯要求法律问题之间叙述之后要有连贯性,对问题做出综合性结论。

法律写作也应像其他论文写作一样,结构合理,主论点和分论点衔接合理,前后呼应,无前后颠倒的情况。

魏德士说,语言之外不存在法,如果没有语言,法和法律工作者就只能失语。

法律对语言文字的依赖决定了法律写作时必须重视法律语言的运用。

关于英语语言思维的特性的分析 篇3

【关键词】营养 语言 思维 特性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8-01

英语作为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语言特征、语法结构、语言思维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英语语言思维上与汉语具有多方面的区别,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思维特点才能有效的了解英语语言,有效的克服汉语思维约束,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研究水平。对关于英语语言思维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关于英语语言思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可以对以上研究起到一定的弥补的作用。另外学习英语思维特性对提高中国人进行英语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当前的我国英语学习当中,往往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是所谓中式英语,严重影响了英语的实际学习效果。在英语语言思维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有效的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语言思维的本质特点,不能用汉语的模式进行英语学习,这样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语感的培养当中必须是思维的指导,才能进行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

一、语言思维的理论概述

语言思维通俗的说就是人们在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的思维特性,目前关于语言思维的研究较多,刘炜《论英语课程的批判性语言意识培养——学校教育·语言研究·语言教育》研究指出语言思维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思维的关系,是通过形象,而切联想的模式,并拌有语感的形式。

二、英语语言思维的特性

英语语言思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性,这种特性要与另一语言的特性进行对比才能表现出来,本次研究对英语思维特性主要是与汉语思维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进行揭示英语思维特性。

(一)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英语思维的一大特性,英语思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同,注重外在语言的吸收,这与汉语思维特性有本质的不同。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研究指出在汉语语言思维当中注重是本地内部语言的求同,对外在语言的融合是一种排斥态度,而英语语言思维注重一种拓展,在扩展当中发展新的单词,这样使语言语言不断发展。

(二)客体思维

客体思维也是英语语言思维的另一特点,客体思维就是英语语言在实际的使用和发展过程当中是受到一系列的规则限制的,但是这种限制是规定的语法范围进行使用,不能脱离这一语法。而汉语思维注重的是一种人为干预因素在里面,这主要是受到汉语传统的文化影响,汉语提倡行散而神不散。这主要表现在英语语言当中无论语言是怎样变化,必须有个主语,如果脱离了主语,这种语言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但是在汉语当中就截然不同,在汉语里面很多句子没有主语,但是照样可以说,可以了解其中的意思。

(三)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英语思维的重要体现,这主要表现在英语语言在实际的表达过程当中是一种抽象的表述,这与汉语的表述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汉语的表述的过程当中是象形文字的一种,这种文字主要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仿而形成的汉字,因此这种语言思维很容易看懂。而英语语言思维就是比较抽象,而与外在事物没有必然的关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和逻辑思维共同构建的。邱述德《汉英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本体途径》研究指出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朱廷波《英语语言与逻辑》研究指出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四)贯通思维

贯通思维就是英语语言当中,注重语言之间的一种连贯性,有着这种连贯性的存在就不会出现语言重复的现象。杨敏《语言心智体系假说》研究指出在英语句子当中,总是以代词代替前面的特定的名词从而使单词不会重复。

三、关于英语语言思维特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关于英语语言思维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关于英语语言思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可以对以上研究起到一定的弥补的作用。另外学习英语思维特性对提高中国人进行英语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当前的我国英语学习当中,往往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是所谓中式英语,严重影响了英语的实际学习效果。用英语想英语,指的是在使用英语时用英语想(think in English),而不是用母语想。 何幸君《中英不同思维模式对英汉句法结构的影响》研究指出在英语语言思维的行程的过程当中,语感显得非常的重要,有效的语感培养是提高实际语言思维的帮助。在英语语言思维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有效的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语言思维的本质特点,不能用汉语的模式进行英语学习,这样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语感的培养当中必须是思维的指导,才能进行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作为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语言特征、语法结构、语言思维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英语语言思维上与汉语具有多方面的区别,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思维特点才能有效地了解英语语言,有效地克服汉语思维约束,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研究水平。这种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求异思维,英语思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同,注重外在语言的吸收,这与汉语思维特性有本质的不同。在汉语语言思维当中注重是本地内部语言的求同,对外在语言的融合是一种排斥态度,而英语语言思维注重一种拓展,在扩展当中发展新的单词,这样使语言语言不断发展。客体思维,客体思维就是英语语言在实际的使用和发展过程当中是受到一系列的规则限制的,但是这种限制是规定的语法范围进行使用,不能脱离这一语法。而汉语思维注重的是一种人为干预因素在里面,这主要是受到汉语传统的文化影响,汉语提倡行散而神不散。这主要表现在英语语言当中无论语言是怎样变化,必须有个主语,如果脱离了主语,这种语言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但是在汉语当中就截然不同,在汉语里面很多句子没有主语,但是照样可以说,可以了解其中的意思。抽象思维是英语思维的重要体现,这主要表现在英语语言在实际的表达过程当中是一种抽象的表述,这与汉语的表述有着本质的区别。贯通思维就是英语语言当中,注重语言之间的一种连贯性,有着这种连贯性的存在就不会出现语言重复的现象。如在英语句子当中,总是以代词代替前面的特定的名词从而使单词不会重复。

参考文献:

[1]刘炜.论英语课程的批判性语言意识培养——学校教育·语言研究·语言教育[J]. 现代大学教育,2012,05:93-99+113.

[2]王艳.民族语言思维特性的语言哲学视角——以英、佤构词比较为例[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80-83.

[3]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 外语学刊,1999,02:78-86.

[4]邱述德.汉英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本体途径[J].中国外语,2013,02:83-89+93.

论采矿权抵押的经济法律特性 篇4

在采矿权转让时, 国家有时也以特殊的民事主体身份出现。这一情形将在我国采矿权市场交易的初期大量出现, 原因是过去我国矿业投资者一直只有一个——国家[1]。在市场经济时代, 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 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 采矿权的二级市场 (流通市场) 是国有矿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 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市场主体构成了采矿权流转的主体要素。

采矿权作为“用益权”法律概念的产生, 就是在浓厚的独占性背景下诞生的。从“德国民法典第905条关于土地的所有权扩展至地上地下无限制的空间的规定清楚看出, 矿藏附属于土地, 土地使用权人挖掘地下的矿藏, 是其行使所有权的一种方式, ……矿藏是否开采任由土地使用权人处理。土地所有权人也可以把采矿权依民法出让限制物权的作法出让给他人。”[2]222

一、采矿权抵押的可行性与用益物权的发展紧密相关

“采矿权”最早出现于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中第81条第2款规定, 它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采矿权的主体和财产属性。同年同月通过的《矿产资源法》规定:采矿权不得买卖、出租, 不得用作抵押。1996年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改变了“采矿权不得买卖、出租, 不得用作抵押”的规定, 以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为核心, 确立了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的法律制度。我国在这一时期对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改革还体现在:

1990年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4年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建立了相对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需要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为其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修改的《森林法》确立了森林、林木有偿使用的法律制度;2002年修订后的《草原法》确立了草原使用权, 并规定了通过合同约定形成的草原承包权, 包括草原产品的处分权。

这表明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林权、草原使用权与承包权等具有共同的特点:均是从他人 (国家) 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一项独立财产权。财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随着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所有制出现两权分离的情况下, 会有这样一种财产关系, 这就是:人们对经济物品没有所有权;但是却拥有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的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 可简称为实际占有权[3]。与其他用益物权相比, 世界各国矿业法或民法皆明确矿业权适用不动产法律规范, 这缘于行使采矿权直接表现为矿产开采, 它必须投入大量资金, 前期净支出的投资依赖于后期矿山商业化开采后的矿石现金流来收回。故采矿权人若非自有资金十分充足, 必然要涉及到融资。融资是实现矿业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个实质性步骤。其成功与否, 可能决定着投资的成败。资金市场的发展对矿业筹资起着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 矿业开发主要利用投资者自有资金, 包括企业自身的利润积累和股本资金, 很少利用债务资金。在开采技术迅速提高和资源需求的极度扩张中, 开发仅依靠自有资金已不现实, 如何针对矿山开发不同阶段的经营特点, 合理利用各种筹集手段和筹资方式, 以最小代价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成为首要的融资问题。矿山企业除固定资产外, 其核心资产通常就是矿业权, 因此, 采矿权的财产属性还体现在它具有较强的融资功能上。西方矿业资本市场上, 探矿权、采矿权都是融资的重要金融工具[4]。

采矿权抵押正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 从对资源的禁锢向资源的竞争性开发改革中确立的。基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考虑, 世界主要国家都建立了矿业权抵押制度, 对于这种资源性财产权的抵押, 有学者论述道:“抵押人一方面得就不动产设定抵押权, 以获取融资;一方面仍保有抵押物之用益价值, 以使物尽其用, 促进抵押物之用益, 进而提高偿还担保债务之能力。”[5]采矿权抵押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资本融通要求, 我国《物权法》正式确立采矿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后, 在上市公司利用采矿权抵押融资、商业银行采矿权抵押贷款、信托计划项下的采矿权抵押担保融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促进我国资源开发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 财产法的目的在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及充分利用。财产法的一个主要功能便是创造、保护以及促进这种交易结构。……实际上在任何制度下, ‘利用’是财产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从实质意义上考察, 所有权的归属意义也不单纯为归属本身, 而在于对物的使用, 即‘因利用而归属’。失去利用的终极目的, 归属便无任何意义, 而归属只是财产利用在历史阶段中的特殊表现。”[6]

此外, 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草原承包权抵押[6]。一方面,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增强, 人们更加重视对财产的利用, 包括对自己财产的利用和对他人财产的利用。对他人财产的利用促进了用益物权的发达, 以至于时至今日, 用益物权已经取得了优越于所有权的地位[7]。

二、采矿权抵押的特殊性分析

(一) 采矿权抵押是一种期待资产抵押

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 矿产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 与前期勘探的成功与否存在密切的关系, 如若勘探的劳动成本和资金投入过大, 而矿产资源的质量 (储量与工业品位) 不能得以足够保证, 加之交通、地理位置的限制, 矿产资源的开发必将得不偿失。矿产蕴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矿业权的财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也决定了采矿权抵押有着区别于一般财产或财产权抵押的本质特征。

一般而言, 作为抵押的担保物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特定性, 不特定的财产不能成为物权的标的, 自然也不能成为抵押权的标的;二是需具有价值和可转让性, 不具有交换价值或者虽具有价值但不可让与的财产, 无法实现其价值, 也就不能成为担保物权的标的;三是经使用、收益不会损毁其价值的财产, 若经使用、收益就会损毁其价值, 也就无法保障抵押权人的利益;四是可依占有以外的方式予以公示的财产, 因为抵押权不能以占有为公示方式[8]。于矿业权而言, 探矿权是一个在法律指定地质区域内发现矿产、探明矿产储量与品位、形成工业性开采矿产之勘探成果的权利。对于矿产储量与品位均不确定的毛地或空白区, 即便在法律上取得了探矿权, 其权利对应的基础资产是不确定的, 探矿的结果可能是地址区域根本不存在商业化开采的矿产资源。故有的国家对无已被证实的地质报告支持的探矿权, 禁止抵押。我国台湾地区“矿业法”第14条即规定:矿业权除继承、让与、抵押、信托及强制执行外, 不得为权利之标的。前项矿业权之抵押, 以采矿权为限。但我国目前的法律尚未明确禁止探矿权抵押。

其次, 对于获得地质勘探成果和现代矿业科技证实的采矿权, 其对应的基础实物资产则还有待采矿权人进一步投资进行开采、运输和销售, 利润方能产生。故有学者论述道, “资源性资产评估对象是使用权无形资产及其所依托的实物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所涉及的无形资产包括资源性资产调查成果、资源性资产经营权 (如矿业权、土地使用权) 、生态效益资产 (如森林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 以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性资产、生物多样性和基因保存等专有技术无形资产。…当矿业权发生租赁、抵押行为时, ‘两证’成为独立的评估对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探矿权和采矿权评估必须依托矿产资源实物资产。”[9]

当采矿权在法律上形成时, 其基础实物资产还尚未或部分尚未转化为可任意加工、处置的商品。这使采矿权抵押区别于传统抵押:它实质上是一种以期待资产进行的抵押, 这种抵押针对的实物资产在办理抵押登记时, 其数量、工业品位还具有相当的不特定性。而传统民法一般认为, 抵押物应当是现实存在的具有交换价值的物。于采矿权而言, 这是种以未来资产作为债权清偿保障的抵押。“期待权不是纯粹的物权, 但具有物权的作用” (Westermann, §5III3c, s132;§4, 1, S12241)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称期待权为与完整权利“类似的权利”、“一个所有权的预备阶段” (Baur/St ürner, Sachenrecht, C1H1Beck, Aufl117, 1999, S17551) 。期待权“与所有权相比并非异质, 而是同质之缩型” (BGHZ20, 88, 991) 。

王利明教授指出, 在我国, 许多物权都以行政审批为其设立的前置程序, 所以, 是否经过行政审批不是能否作为物权存在的理由。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权利能否通过登记而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 能否具备物权的效力。实际上, 这些权利经过行政机关批准而设立后, 经过登记和公示, 是可以成为一类物权的[8]。因此, 采矿权可以作为权利抵押的标的物。权利物权之所以能够成立, 其原因在于“某些权利如股东权、著作权等, 他们除自身原本的价值外, 也能带来收益, 这些权利的此种性质是他们成为限制物权的客体的客观条件”[2]384,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有权权能的应有之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物权法》[10]。除在建工程抵押、在建船舶、飞行器的抵押与采矿权抵押外, 我国《物权法》还确立了另一种实质上以期待资产进行的抵押:浮动抵押。这些抵押的共同特点是:融资债务人均对未来资产享有所有权上的期待权。

(二) 采矿权抵押期限的特殊性与经济价值的递减特殊性

我国《担保法》第52条关于“抵押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 债权消灭的, 抵押权也消灭”的规定, 是对抵押权效力存续期限的法律指引。《物权法》改变了既往抵押权的行权诉讼时效, 其第202条要求: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 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现存的一个特殊问题是, 我国一直尚无法律明确对抵押期限的长短作出限制性规定, 《担保法》与《物权法》均未将抵押期限规定为抵押合同的必备条款, 故对于我国传统的抵押物权, 除债权得到清偿等情况、及依照《物权法》第202条延续抵押权的诉讼时效外, 不应当受到行权期限的限制。对此, 有理论界人士指出:“我国《担保法》对抵押期限没有规定, 法律已影响了经济生活与司法实践。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约定抵押期间的现象, 我国立法应有所反映。”[11]

一个值得注意的法律问题是, 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故矿山的有效开采期 (生产期) 是有限的, 它决定了采矿权抵押的担保期限也是有限的, 即通常限制在采矿权有效期内;采矿权的抵押期限应当不大于矿山的有效开采期, 否则采矿权项下产出的矿产品对债权的保障在矿山生产后期将大打折扣。在运用采矿权抵押方式时, 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 合理确定抵押期限。我国正在进行修订讨论的《矿产资源法》应当根据《物权法》、《担保法》制定出适宜于采矿权流转的法律规则, 尤其是确定采矿权抵押期限的法定规则。对矿山生产后期的采矿权, 新法应当设立赋予抵押权人对后期采矿权的评估启动程序, 建立补充担保制度, 应抵押权人的要求, 采矿权人应就后期评估的采矿权价值与尚未清偿之债权总值的差额, 提供补充担保。否则, 债权人在接受单一的采矿权抵押担保时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采矿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是建立在他人所有权基础上的, 用益物权本身就是有期权利, 否则无异于剥夺了所有权人的所有权, 因此认识到采矿权的有期性和采矿权经济价值的递减性, 将为建立、完善采矿权抵押的特殊法律规则提供重要的指导, 采矿权抵押的这两大特性是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的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接受采矿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根源, 即便接受了采矿权抵押贷款, 银行也通常提前对采矿权给予较大幅度的抵押率折扣, 不利于真实地体现抵押物的市场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业的发展。

(三) 采矿权抵押的行权特殊性

债务人逾期未能清偿债权, 就面临抵押权人行权的问题。《物权法》颁布前有学者强调:“在抵押权行使的结果方面,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各自的利益基本上是彼增此消, 协商一致的机会很少, 所以, 没有必要如此强调协商方式。”[12]但诉讼与强制执行无疑将增加司法成本和当事人涉诉负担, 故《物权法》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法律执行效率考虑, 在第195条规定了协商清偿不成后由法院直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制度。这对于绝大多数抵押物的处置无疑是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 债权人的诉讼、执行成本都大大节省。那么, 采矿权抵押权的行权是否也可适用法院直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呢?

一般物权是财产权, 主要是物权人为自己利益而可为的法律上之力, 原则上可以自由处分, 可为继承上的标的, 可被强制执行, 故为私权。与此不同, 矿业权虽然亦为财产权, 但因其往往事关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战略利益, 故在取得、转让、行使等诸多方面被课以种种公法上的义务, 法律对矿业权设置了不少监督规定, 因而矿业权又具有公权性, 是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13]。事实上, 在郑州市中院作出最终决定后不久, 国土资厅函[2009]694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资源部门协助执行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有关问题的复函》就指出:

对于人民法院有关将探矿权采矿权直接判给债权人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协助执行的问题, 因涉及到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变更中的受让人的资质审查以及原矿业权人的法定义务履行、矿业权价款处置、矿业权抵押以及转让中法定要件的签署等诸多问题, 未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审查, 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拍卖矿业权或者直接将矿业权判决、裁定给他人。

从上述现实案例可以看出, 采矿权抵押的行权具有行政审查介入的特点。这种介入是《矿产资源法》的法定要求, 具有不可排除、不可否定性。针对这个前沿化的问题, 有研究人员也特别表达了与作者相同的观点:由于采矿权涉及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采矿权人、矿产地群众等多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对其取得、行使和转让设置了诸多限制性规定。此外, 由于采矿权的专业性较强, 只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才有能力进行审查, 因此, 采矿权转让必须经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审批。法院拍卖采矿权时应原则上遵循这些规定[14]。同时, 采矿权属变动也必须经国土部门的登记方能产生物权效力。

此外, 《拍卖法》第33条要求:“法律、行政法规对拍卖标的的买卖条件有规定的, 竞买人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15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买受人的资质或者条件有特殊规定的, 竞买人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或者条件”, 这些亦都是采矿权抵押权人行权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则, 因此, 相对于在建工程、航空器、船舶、草原承包权、林权等产业准入相对宽松的行业而言, 采矿权抵押的行权尽显其特殊性。所以, “在采矿权强制拍卖过程中, 法院处于主导地位。但是,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采矿权人、竞买人、债权人的条件有事先审查的权力。在某些情形下, 采矿权人不完全具备转让条件, 法院也可以拍卖, 但竞买人必须具备采矿权人的条件。”[14]

法律语言的特性 篇5

C语言算法有如下特性:

有穷性:一个算法应现金网96y.org包含有限的操作步骤而不能是无限的。

确定性:算法中每一个步骤应当是确定的,而不能应当是含糊的、模棱两可的。

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有效性:算法中每一个步骤应当能有效地执行,并得到确定的结果。

对于程序设计人员,必须会设计算法,并根据算法写出程序。

在C语言中,有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

选择结构:

循环结构:

三种基本结构的共同特点:

q07i5.org

只有一个入口;

只有一个出口;

结构内的每一部分都有机会被执行到;

基于英语广告语言特性的分析 篇6

关键词:广告英语,动词,形容词,双关语

1 概述

1.1 研究原因的阐述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和网络等各种媒体让我们无止境地获得各类产品或服务的信息。由于产品、服务、机构的角色和意义都是由消费者来评定, 广告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广告还会告诉消费者广告中产品、服务的效果如何,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价所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历。另一方面, 通过吸引观众对这些产品、服务和理念的注意力, 广告将会促进销量, 提高利润。交流思想和展示其自身语言特性已经成为广告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 广告作为提高世界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现今世界里已不可或缺。

1.2 研究的核心

总的说来, 广告有音频、视频和语言文字三种传播形式。在杂志、报纸中, 广告是画面与文字信息的配合。而电视、移动传媒中, 音乐、插图和语言相互融合。尽管音乐、画面能创造一种气氛, 或有所暗示, 但有关产品的信息却是有限的。也许还会产生误解。因此我们说语言具有更确切、更详细、更可靠的效果, 而音乐、画面在广告中只能扮演着增补性的角色。

该文将通过对 (日常消费品, 科技设备, 服务) 三种产品广告的语言特征的对比研究来概括出三种广告语言的异同点, 并明确指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和语言效果。

2 词汇特征

2.1 广告及其观众的分类

一般来说, 广告可分为两种类型:公益性广告和商业广告。前者试图提高社会团体的名望, 给潜在观众留下好印象。而后者是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销量。而且, 商业广告更多的是因为厂商和公司愿意花钱通过大众媒介来推广产品或提升品牌形象, 以赢得市场份额。商业广告根据针对的对象不同又分为两种:消费广告和商务广告。大多数大众传媒广告是消费品广告, 主要针对消费者。相反, 商务广告更倾向于注重专门的商业出版物、职业刊物等, 专门针对一些涉及商务的特定群体。由于消费广告最贴近普通大众, 所以目前研究专注于消费广告。下面是广告类别的详解:

第一部分 广告的类别

公共广告 日用品广告

广告 消费广告科技设备广告

商用广告 服务性广告

该图例中粗体部分的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广告范围。日用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如食物、洗涤剂、卫生用品等。科技设备是科技工具和电子设备, 如照相机、交通工具、高保真音响等。服务包括银行、保险、金融等。

实际上, 广告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起着作用。广告不起作用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在某种情况下信息没有传达到消费者或被消费者看作是多余的、无意义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决定了消费品广告是针对女性, 而科技设备广告主要针对男性。由于产品和观众在每个广告中都不一样, 所以为了获得好的广告效益, 在不同的广告类型中语言使用也不同。

2.2 词汇的相似性

产品信息要有效的走进观众, 要求广告词的选择非常谨慎并具有技巧性。广告商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他们希望通过一些令人难忘的特别的词语或表现方式去俘获观众的注意力, 甚至会提醒消费者在这些特殊产品中他们是受益的, 接着说服观众购买某一产品。由此可见广告商采用词汇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2.2.1 一些动词的活用

英国语言学家G.N.Leech在《大布列颠广告的语言研究》中, 列出了他在广告中最常用的二十个动词:make, get, give, have, see, buy, come, go, know, keep, look, love, feel, like, take, start, taste等.你会经常在广告中读到这样的句子:

Buy X, Use it.We have...X Will give you what you need.You'll love X.Get X.

例如:1) We'll make this quick. (Hertz Car Return)

2) All you need is a taste for adventure. (Millstone Coffee)

这些经常被用到的动词大都是起源于安格鲁-撒克逊语系的单音节词语。语言学研究表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倾向于用意思较稳定的安格鲁-撒克逊语系起源的单词。在英语广告中, 这些词汇能有效的表达其意思, 并带有一点儿亲切感, 因而更能赢得顾客的心。词源学的研究表明之前的20个动词中除“use”和“taste”来自古法语外, 其他的都源自安格鲁-撒克逊语系, 甚至它们现在已经形成固有的意思和用法。

2.2.2 常用的一些带感情色彩的词

在最近对广告英语的研究中发现, 现在普遍流行软推销技巧。在用软技巧促销某产品时人们更喜欢带感情色彩的词而不是直接的方式, 并主要侧重在品牌形象。结果, 多数能令人心情愉悦的形容词被推广使用。

如下是来自词库中最常用的形容词:

new, good/better/best, fresh, delicious, full, clean, special, crisp, real, fine, great and rich.

这些形容词能在读者脑中形成一幅美好的景象, 并成功在潜在消费者中形成一个信念:该产品或服务, 能让我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另外, 比较级和最高级的选用更能突出强调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例如:

Nothing comes closer to home (Vegetable and Chicken Pasta Bake)

The world's coolest CDs aren't made in New York, London or L.A.They are made in my apartment (Philips CD Recorder)

2.2.3 运用双关语与头韵法

双关语是指一个单词或短语有两种或多种意思, 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双关语词汇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措辞巧妙性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是产品更能被观众所认可。除了其本身涵义之外, 一语双关的单词往往与某种产品特性或品名息息相关。不过, 成功地运用双关语并非易事, 因为此种偶然性概率很低。在这里我们举出一些使用了双关语的经典广告, 如:

Ask for more. (More is a famous brand of cigarette)

Give your business the sharp edge. (Sharp Corporation)

头韵法即相连单词的首字母使用相同语音的方法, 使广告词听起来十分悦耳, 能带来特别的沟通效果。除此之外, 开头语音的重复能强调广告词要表达的意思。以下是从文献中挑出来的几个例子:

Everything you need for that big bargain basement special.

Treat your weary ghosts and goblins to a warm bowl of chill and...

2.2.4 运用推诿词

在广告中使用推诿词已经成为了一种策略。例如:

Help

Ocean Spray Cranberry Juice Cocktail helps maintain urinary tract heath.

It helps control the bacteria in this system.

这些从资料库中选出来的例子中有23%的广告都用“help”这个单词。“Help”是一个很好的修饰词, 虽然它们已失去原有的“帮助、援助”的意思, 可以省略。但是, 在广告商的眼中, 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 因为“Help”可以表达出一切。听众不会听过“此产品会令你青春永驻”, 或“这牙膏永久防蛀”——这样的产品不会有厂商生产, 广告商也不会说诸如此类的话。

2.3 词汇水平的差异

2.3.1 广告中的性别特性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不仅传递信息交流产品思想等, 而且透露了广告商与观众之间关系的信息。人们期望在广告商与观众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 因此观众不同, 语言应用也有所差异。

那是什么促成了产品针对男女不同而形成了差别呢, 广告吗?我们通过各种以性别为区分的杂志中分析得出:保健品、食物和清洁剂等广告在女性杂志中占优势, 而技术设备产品广告在男性杂志中是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女性是日常消费品的潜在购买者, 而男士更倾向于技术设备的购买。广告词已试着通过区分性别来赢得观众。

2.3.2 形容词的选择

形容词, 尤其是富有感染力的词更能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被接受程度。首先我们将形容词分为两类:描述性形容词和评价性形容词。前者用于产品的描述, 后者用于广告商品价值的评价。然后我们列出被频繁地用于日用品和技术设备产品广告中的描述性和评价性的词语, 并因此发现描述性词语在两种不同类型广告中也存在着差异。

表格中用于日常消费品广告中的描述性词, 有:喜庆的, 令人陶醉的, 柔软的, 它们都是传达看、听、尝的一种感觉。这些产品生动的描述所激起的诱惑对那些容易被美好感觉所触动的女士们是难以抵制的。而男士是科技产品的目标公众, 他们关心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 他们更善于摆脱感觉的控制去理性思考。所以, 用于技术设备广告中的评论性形容词则是传达产品本身的信息, 这些词有:可听的, 大容量的, 高速的等等。

2.3.3 复合词

复合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名词、形容词组成的单词。复合形容词在广告中经常出现。现行研究中, 我们发现复合词出现在三种类型的广告中的比例不尽相同:

显然, 复合词在技术设备广告中出现的百分比是65%, 比日常消费品广告高出40个百分点, 比服务广告高出30个百分点。

在技术设备广告中的复合词, 常常是对其特征、功能的精确描述。例如:multi-functional (功能多的) 、high-volume (超容量的) 、water-cooled (冷却的) 。

对于产品的形式多样而言, 这些不同点是可以理解的。与另两种广告相比, 技术设备广告在功能和结构上要复杂的多。在技术设备广告中, 广告商仅仅想要突出有利的功能和最新的构造。因此, 这些广告商采用很多复合词使复杂的技术设备用更加简单、明确的词来表现。复合词的使用可以避免使用从句, 使广告简洁易懂。

3 结束语

该文以三种常见广告类型为研究对象, 从词汇、句法和措辞水平等方面对广告英语语言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该研究从数据出发, 细分广告英语的特性, 通过科学的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广告英语的选词和句法组成是非常具有技巧性的。不论是形容词、动词的选择或者是双关语、头韵法的运用, 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产商和广告商对运用媒体进行市场抢占份额的热衷程度, 从而明白广告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上基于英语广告语言特性的分析能够对广大广告英语学习爱好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Bolinger Dwight, Sears, Donald A.Aspects of Language[M].3rd ed.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

[2]Gregory Michael.Language Varie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 1981.

[3]O’Donnell W R, Todd Loreto.Varie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Publishers) Ltd., 1985.

[4]韦迈尔.牛津高阶英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5]方薇.现代英语广告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谈教师语言应具有的特性 篇7

一、准确性

教师语言应表述准确、吐字清晰、恰当规范、言之有物、合乎逻辑、通顺完整、而不应该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废话连篇、语病百出。

二、简明性

应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字斟句酌、语句流畅、而忌信口开河、拖泥带水、不着边际、主脉不清。

三、生动性

应模拟逼真、叙述形象、惟妙惟肖、鲜活传神、诙谐有趣、耐人寻味、巧设悬念、以声引人。表达之下, 学生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 而忌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四、韵律性

俗话说, 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实语言也是如此。教师语言应声音宏亮、气清语朗、快慢有分、高低有别、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富有美韵、富有节奏, 使学生如沐春风, 而忌平仄不分、慢条斯理、始终一调、语缀连篇。

五、通俗性

论新闻特性对电视新闻语言的要求 篇8

一、电视新闻语言在叙述上必须要生动

电视新闻是视听同步的传播方式, 除了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之外, 还要求电视语言必须生动, 在电视新闻的运用中, 毫不客气的说, 电视语言是这种传播方式的骨架, 只有这个骨架丰满了, 电视新闻这种传播方式才会得到最大空间的发挥, 反之, 如果电视语言不够生动, 观众在看时就会枯燥无味, 甚至会出现乏味和反感的情绪。目前电视新闻节目有一种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就是重视画面信息, 轻视语言信息。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 新闻在报道时出现过很多震撼很感人的场面, 一四川小伙陪在被掩埋的女朋友旁边, 和她聊天、谈未来, 鼓励自己的女朋友要坚强, 最后他们支撑到救援队伍的到来, 挽救了女友的生面, 这是一个几具有震撼力的场景, 但是整个事情都是在夜里发生的, 电视画面上只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几盏闪烁着的救援人员的灯光, 电视在解说时这样说“就是在这黑夜里, 我们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的力量”, 画面很平淡, 没有激烈的场面, 但是生动的解说词让观众们听了之后就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所以仅仅注重画面的新闻也只不过是会移动的图片新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上海某一建筑物爆破时倒塌的那场面, 看着一栋四十多层的楼房慢慢的倒塌, 场面应该是非常的壮观, 但是在东方卫视的一个报道中, 解说词这样写道“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栋楼房被爆破, 全过程只有短短的二十九秒”。两个解说词, 反差如此之大, 让观众会有很大的感觉差异究其原因, 是对语言表述的吝啬。

二、电视新闻语言在情感上必须客观公正

我们知道, 霸道的要求新闻报道不许客观公正也是不现实的, 因为在解读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主观能动的色彩。着名记者阿曼.普尔就目睹CNN蓄意歪曲真实报告的行径, 并披露:“凡是未能与政府保持统一口径的记者、编辑和主管, 都会受到威胁、排挤、请辞直至被解雇。”美国的主要媒体无一例外地都要与政府保持统一口径, 否则只有结业, 这就是美国媒体的价值观, 美国的新闻自由、新闻准则。观察我们身边的新闻报道, 不同的传播者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 如何选择事实?一千个新闻记者会有一千种方法, 这就是记者在起主管作用。同样, 作为辛建文的播报着, 对不同新闻处理的手法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艾尔费雷德.A.克罗威尔说:“客观性在事实的新闻里是神话而已, 是不存在的, 得不到的。”这样来看, 不应该说是新闻报道的主观和客观保持高度的同意, 应该是新闻的主观应该服从于新闻的客观, 这种统一是强加的统一,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统一。情感因素的主观性和新闻的客观报道必须应该统一起来。如果电视新闻记者带有非客观的、非公正的有色眼镜来报道新闻, 如果记者的个人情感不加节制地随意歪曲有关信息, 那对新闻来说是一个灾难。我们看到, 美国CNN主持人卡弗蒂带着强烈的偏见, 轻率地在节目中发表攻击中国人的恶毒言论, 是失去了主持人应有理智的一种行为。作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 代表的是一种形象, 一种向社会昭示的形象。按照新闻传播的原则, 电视受众需要的是对事件真相的客观、真实的报道, 而不是以自己偏见、无知、愚蠢来攻击。CNN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对西方媒体标榜的“新闻真实”是莫大的讽刺。在情感言语的控制上也需要有很多的技巧, 应该是不知不觉渗入客观事实中, 尽量保证节目的自然得体, 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 比如在报道奥运健儿夺冠时措辞兴奋, 传递扬眉吐气之感, 从而振奋民心;在报道贪官污吏时言语犀利, 从而感化民气, 为民代言;报道汶川大地震时, 语言饱含深情、惋惜和沉重, 唤起民众的情感共鸣。事和情总是相随而生, 相异而变, 受众在接受事实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情感信息。关键是这情感是否能沿着事实“自然流露”。

三、新闻报道在语言使用上要平实鲜活

从新闻的传播角度来看, 新闻语言要努力追求与受众的理解上的一致性, 从而使受众对新闻的接受转变为正确的理解和认同。目前国内很多电视媒体流行“说”新闻, 把新闻内容用平和的语言叙述出来, 而不是单一地把稿子陈述出来, 这就是为了使受众能够在平和的语境中接受信息, 在情感的语境中贴近信息。这也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 这不是简单的陈述, 而是一种展示, 在《电视新闻的语言技巧》这本书中, 对这种展示有很明确的规定, 展示要脱离流水账似的叙述, 要让叙述有生命力、有活力, 能生动、能感人。但是这种展示并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展示, 而是按照新闻的真实性、围绕着新闻的原则来展示的。如果在展示的过程中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的原则, 那这种展示就事与愿违, 成了假新闻。

四、新闻报道在工作上需要有职业敏感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 具有新闻敏感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境界。这种能力非常的关键, 这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要素, 如果有了这种新闻敏感性, 等于说出自手的新闻就有了生命, 或许是一条简简单单的突发性事件, 但是具有新闻敏感性的新闻工作者能看到事件本身之外的东西, 甚至能套陇上社会法则或者国家的法律, 有的还能触类旁通, 从这个突发事件的本身蔓延到周边, 甚至整个社会上的事情。只有具备了这种新闻的敏感性, 你的新闻在采访、制作和后期的追踪报道的时候才会有深度、有广度, 具有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现实问题时, 一篇好新闻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要:身处媒体的领域, 或者是新闻记者, 或者是节目主持人, 就是信息最直观的传播者, 在整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从中确定传播内容以及该用怎样的新闻语言将内容传达给广大受众, 因而怎样掌握新闻语言, 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准确无误地将信息传播出去, 这是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思索和学习的技巧问题。

日本人的特性在日常语言中的体现 篇9

语言不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 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与这个社会的特定环境紧密相连。只要语言一被使用, 一被赋予意义, 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 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 就是了解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 日语的学习亦无例外。

二、日本人的特性

首先, 日本人具有独特的自然感情。日本民族自古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 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日本佛教把一切自然存在直接地照原样作为佛性, 认为与佛陀毫无二致, 把众生不仅限于有生物, 而且扩大到无生物。其次, 日本人集体观念强。日本岛生活条件恶劣、可耕面积少, 又是地震多发国家, 日本人需要依靠集团力量对抗恶劣的环境, 而且, 日本以种水稻为主, 种植水稻也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集团主义精神由此养成。他们十分注重集体的作用, 有着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第三, 日本人崇尚暧昧文化。日本人的崇尚“以心传心”的禅宗文化, 凡事不爱明确表态, 喜欢暧昧、模糊和言外余韵, 崇尚“以和为贵”。这种语言生活中的暧昧性、模糊性, 常常是为了掩盖分歧, 回避问题的实质, 不使冲突和矛盾激化。第四, 日本人强调“自尊”文化。日本人具有独特的人格观和尊严观, 极端的自尊心使他们十分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对外来的批评和嘲讽极为敏感。

三、日本人的特性在语言中的体现

1、自然感情

日本人见面相互寒暄时, 大多是使用和自然有关的方式, 如“暑いですね”、“寒いですね”“ずっと雨が降りますね”“いい天気ですね”等。日本的文艺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写自然的例子, 著名古典作品中, 常常通篇不厌其烦地描述“风流, 花鸟风月”。日本的列车也大多使用与自然有关的词命名, 如“さくら”、“あさかぜ”、“やまびこ”、“あおば”、“まつかぜ”、“あさしお”、“くろしお”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脱离不开自然的变化和推移的意识, 常说“いつとはなしに、知らぬ間に”等, 诸事以顺其自然为上。从自然的推移和变化中感受无常之美。大量的词汇更是把四季的变化和气候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あけぼの、朝霞、朝ぼらけ、いざよい、おしめり、おぼろ月、かげろう、細雪、さつき晴れ等, 都是能给人于美感的自然景物。日本的居住环境也离不开自然。就连饭馆的名字也充满自然美。例如“红叶馆”内的单间以“菊室”、“梅室”、“樱室”相称, 穿着艳丽的和服的女招待周旋于其间, 如果问起她们的名字, 也多为“阿花”、“阿松”、“阿梅”、“阿菊”、“阿蝶”之类。用植物形容美人也是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日本最古老的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经》就已经用樱花、管茅、白萝卜形容美人了。

2、集体观念强

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所属的集体, 团体, 组织等, “内”和“外”的概念极强, 对于与自己属于同一团体的人的称呼都有很好的语感, 对于“外人”则表现出一种冷漠。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比如, 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他们在做事上注意身份、礼貌、内外有别, 表现在语言表达上, 有“建前”和“本音”, “晴”和“け”, “よそ行き”和“普段着”等之分, 即在场面上说的话是“建前”, 知心朋友间的交流是“本音”。而且日本人几乎都具有基于内外以及亲疏关系的敬语意识。如日本人在与外人谈起自己家人的时候, 对自己的父母亲也不使用“お母さん”“お父さん”而是使用“はは”“ちち”。在公司内外关系方面, 如果是与公司外部人员交往时, 通常要优先考虑内外关系, 而不是公司内部原有的上下关系。如果其他公司人员打电话到公司找自己的上司时, 通常要对那人就自己上司的行为使用自谦的表达方式。比如社员接到找自己公司吉田社长的电话时, 往往会说“申し訳ありません、吉田は外出しております。” (不好意思, 吉田出去了。) 用这样的自谦形式表达对对方公司的尊敬。

3、“暧昧”文化

日本人有独特的“暧昧”文化, 一般尽量避免断定的口气, 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以模棱两可为佳。日语中相当于汉语的“大概”“大约”等的概数词非常多, 比如“ほど”、“ぐらい”、“ばかり”、“ごろ”、“大体”等。日本人在说话时往往会在句末加上一些诸如「でしょう/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みたい」、「らしい」、「ようだ」、「と思う」等意义含蓄、暧昧的谓语附加成分。就连日本的天气预报也从来不用肯定的语气, 而是用“明天大概几度, 可能有雨”等等模糊的字眼。日本人经常使用的“けっこう”这个词一般来说回答对方的劝诱时表示同意。比如A说「コ一ヒ一を饮みに行きましょうか。」 (咱们一起去喝咖啡吧) B回答说「けっこうです。」 (太好了。) 但是当回答对方的提议时, “けっこう”则表示“不要了”、“已经够了”的意思。例如「もう一杯饮みませんか。」 (再喝一杯吧) 「けっこうです。」 (已经够了。) 。拒接对方的要求时会说“考えておきます”“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等。直接拒绝的话, 担心会伤了对方的感情, 而转个弯, 换种方式表达, 则会委委宛宛, 和和气气的。在一些公共场日本人会使用“机场内吸烟请远虑”、“随地吐痰请远虑”、“博物馆内照相请远虑”。这样的一些委婉的警告方式。

4、“自尊”文化

耻感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 使他们对外来的嘲笑和批评极为敏感, 哪怕是微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被认为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自尊”感极强, 注重体面, 随时警惕不要出丑, 是日本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因此而形成了大量表示“耻”的说法。用日语来表达“不好意思”“羞”“耻”时,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说法。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的羞耻, 如:恥じる、恥ずかしい、恥をかく、恥をさらす、赤面、恥じ入る。因不合时宜而感到的羞耻, 如:間が悪い、ばつが悪い、決まりが悪い、具合が悪い。因损害名声, 体面感到羞耻的, 如:面目ない、体裁悪い、面子が立たない、面汚し。此外, 还有大量的与此有关的说法, 如:恥も外聞もない、うっこう悪い、恥を知る、肩身が狭い、顔もあげられない、家名を汚す、顔に泥を塗る、いい顔の皮、体面、消え入るような声、男の一分が立たぬ、男が立たない、男を下げる等。

四、结语

通过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和句法, 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日语为母语的人, 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因为他们就沉浸在这种环境中, 通过自身观察和细心揣摩, 自觉不自觉就收到了感染。而以日语作为外语并缺乏外语环境的人, 必须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掌握它。

摘要:语言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本文就是从语言入手, 来分析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具有怎样的特性。

关键词:特性,自然感情,集体观念,暧昧文化,“自尊”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概念 篇10

一、法律与语文的关系

从法律文本的微观要素上看,法律是一项特殊的作品,它是按照一定章法排列组合的语言文字。语言是法律存在的前提,并决定着法律的优劣。

魏德士说,语言之外不存在法,如果没有语言,法和法律工作者就只能失语。法律以语言的存在为前提,并且“法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表达并传播法的语言的优劣,语言对法本身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法律工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的重要性”,“不会说也不会写的人很难具备从事专业法律工作的能力,而存在严重语言缺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法律工作的成功必须首先以语言为工具。”

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法律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现代中国法律的创制和形成上看,从二十世纪初的清末变法开始到二十世纪末开始至2001年初步完成的新中国法律体系重建,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固然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扬弃,但是从形式上看却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所以中国法律文本中相当数量的法律术语对德语、日语等外国语文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现代意义上的“法学”一些词竟然也来自日文汉字。这其实是于法治后发型国家(指其法治传统非本土原创而是继受自其他文明体系)的普遍现象。既然如此,法治后发型国家的法制现代化事业便离不开外语这个工具;同时,随着中国在政治上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在经济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在文化上加入世界人权组织,开始与其他文明体系主动对话,规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法律制度在中国生效,法律体系中的法源不再仅仅来自本土,体现国际社会共同意志的法律(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规范),经由一定的程序均可能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许多领域对法律工作都提出了外语的要求。

从法律的实施和有效运行上看,中国法律是为调节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而存在。它的读者是中国的执法、司法者和中国的公众,它必须能够为中国人所理解,以便官方和民间能够准确把握其意义并实行到社会生活中去。但是,由于中华法系的法律文化到清朝末年就断裂了,而民众在其思维定势中却仍然保留着这些文化传统,并且将其表现在他们的自然语言中。传统形成的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给现代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不少难题。中国不仅是一个法治后发型国家,还是一个民族众多、方言差异极大的国家。即使在共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绝大多数人口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靠性也难以完全保障。因为词的意义会因空间、时间、情景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要使语言成功为人们所理解,就需要持续地将说话者的语言翻译为听众的语言。法律作为立法者的作品,其阅读者是社会公众,立法者所使用的是通行全国的普通话汉语言文字,但是由于中国南北东西文化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各阶层生活环境不同,说者和听者背景不一致,导致了对法律文本含义理解的困难。

二、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对法律术语的影响

对法律工作者而言,正确地阅读且合理地理解现行法律文本非常重要。而法律文本的解读与文艺作品有很大区别,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可以掺合读者本人的情感,因而一部文艺作品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理解。所谓“作家之死”,正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作家在其作品出版之后,再也无法左右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法的创制和解释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阅读情况有所不同。对法的解释并不是自由的,因为有效的法律解释受到法律本身的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法律解释的权限、程序和效力均有明确的规定;而对法的创制,则往往诉诸立法者的政策目标和价值理想,因此,边沁认为立法学属于伦理学而不属于作为科学的法学。权威法律解释的相对不自由,决定了司法者必须尊重立法文本的优先地位,司法活动服从于立法的目标。如果文艺作品的阅读是为了令读者自己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的话,那么法律文本的解释却是为了落实立法者在法律文本中的条文化了的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

尽管法律的安定性和确定性要求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法律文本的理解,但是前法律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对法律的影响仍然是无法完全克服的,因此,法学研究必须对此加以关注。

1. 边界模糊。

语词不仅本身是多义的,而且其特定词义本身也未必都是确定的。语词的中心部分意义可能清晰明确,但是在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含义就变得模糊不清。比如,刑法第384条规定了三种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情况,其中之一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一元钱肯定不会包含在数额较大的范围之内。一百万元则至少在数额较大标准之上,问题是:在一百万元和一元之间的那些数额,何者较大、何者较小?这个问题法律文本自身是无法确定的。在中国现行的行政法文本中,“道路”、“机动车辆”的含义就是这样。道路的通常含义是供人、车通行之设施,学校和工厂内的通行设施自然应属于道路范围。但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公路法上,道路或公路并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道路。农机当然也是一种机动车辆,但是法律上的机动车辆管理却将它与一般的机动车辆区别对待。

2. 语境依赖。

尽管一个语词可以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它有着独立的含义,或者一个语词的含义可以确定,但是,这种含义本身会发生变化,因为语词仅在特定情境下才有意义,语词的含义都是在一系列外部条件支撑下才得以形成的,一旦支撑条件改变,同一个语词的含义就会改变。要消除语词的不确定性,先须确定特定的语境或情境。如果离开了理解的环境和上下文,语词的含义仍然是游弋不定的。“平等”、“善意”这些表达,若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意义。平等一词,在奴隶社会,它只是指自由人之间的地位关系,该词不能用来描述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的奴隶不被视为人;即使到了现代,平等也只能在特定群体之内才会有确定的含义,比如在市民之间、在村民之间,而不能在市民与村民之间论平等。在民法制度中,善意指的是心理学中对真假的认知状态,即“不明知”;而在日常生活中,善意指是却是心理学中对善恶的价值评价,即对他人不存恶意。

3. 循环解释。

被解释语言(对象语言)的准确含义取决于用作解释工具的语言(元语言)含义的精确性,而事实上,用作解释工具的元语言,本身也需要解释。事实上,不需要解释的元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一个语词含义的确定性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确定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自然语言的这些特征与法律追求的确定性、普适性之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法律创制还是法律实施,如何解决这种矛盾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法律工作者能够做到的可能只是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并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增进而不断自我调适。

三、法律语言的封闭性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长期以来,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家很难与普通百姓谈论法与法学,也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现实的利益冲突在法律上的解决办法。因此,人们对法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满和误解一直不断增加。因为法律论证的不可理解令百姓不知所措,法律语言常常构成他们理解法律的障碍,因而影响着他们寻求法律救济的努力。法律职业群体却往往会忽视这一问题。非但如此,反而在法律职业群体中形成一种偏爱法律术语的嗜好,以至于不同部门法的专家之间似乎也会存在交流障碍。

然而,只有公民理解并认同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法律制度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法学家培养一种令自己的观点易被普通人理解的表达能力就起着关键的作用。即使法律问题很难理解,也应当以常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对判决很重要的概念向当事人解释清楚,以让门外汉能够认识并自己想象价值评价的模式。法学应当是一门可以对话和理解的科学,倘若法律的论证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为公众所理解,那么法学将失去与法律共同体(公民)之间必要的沟通,法将演变为法律的“祭司阶级”的神秘科学。因此,对一切法律工作者而言,培养以明白的方式表达复杂裁判问题的能力比他们所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那么,能否令法律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呢?这固然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要求,然而生活本身是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万象,因为在逻辑学上,内涵越丰富,概念的含义才越容易理解,但是,内涵越丰富,外延便会越小,为了尽可能充分地将应当管辖的事务全部纳入法律规范之内,立法者便不得不用越来越大的篇幅创制法律文本,法律文本越是庞大,反过来又会增加人们阅读的负担。不但如此,法律用过于具体的语言描述生活的事实,便会使法律失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对不同情境的概括能力,这样就会促成朝令夕改和无限多样的个性化解释,这反而使普通人对法律的含义难以捉摸。那种令普通公民均可以理解的法律制度是不可能产生的。越是发达的法律制度,普通人独立理解法律并靠自己解决法律事务的能力越会减弱,如前所述,任何一个法律用语或规则的含义只能通过其上下文才可以确定把握。而对上下文的体系化理解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长期的经验才能达到。

摘要:法律对语言文字的依赖决定了法律创制和法律实施必须重视自然语言、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之间的关系。自然语言与生俱来的模糊、语境依赖和循环解释与法律术语的专业性、封闭性对法律概念的形成与解释及法律思维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法律语言,法律概念,法律解释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p54.刘星.法律的隐喻[M].广东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20.

[2]伯恩-魏德士.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73-74.

[3]何勤华.西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J].法学.1996.3:12-15;王健.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J], 法学.2002.4:14-22.

[4]王洪.司法判决与法律推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28.

[5]伯恩-魏德士.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96.

上一篇:接地离地区下一篇:运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