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

2024-10-08

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精选10篇)

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 篇1

艺术创想为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思路及设计依据。独特、新颖的艺术创想为工艺美术设计增添艺术色彩, 使工艺美术设计作品在应用中能够完美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根据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提出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为工艺美术设计提供科学借鉴。

一、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工艺美术设计对艺术创想的创新思维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只有在创新思维引导下才能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才能使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魅力, 才能满足艺术设计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完美的艺术创想不仅要求设计者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创想思维的来源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设计者要不断地丰富自身阅历, 并加强对设计工具的良好使用, 才能够使设计创想更具操作性。

纵观目前所有出色的艺术作品无一不建立在丰富的艺术创想之上。完美的艺术创想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活跃的艺术头脑, 通过头脑风暴, 激发出更具艺术气息的艺术创想1。由于工艺美术设计对艺术创想的依赖, 促使设计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开阔自己的艺术眼界, 因此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设计人员的阅历,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从而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

工艺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使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由于工艺美术作品最终要呈现在社会生活中供人们观赏或使用, 因此在艺术创想时设计者首先都要对现代民族文化特征进行创想设计, 例如, 中国奥运福娃设计, 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特征。因此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将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民族特色, 反映出民族文化特征。这大大的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充分体现了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应用现状

目前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第一, 在应用艺术创想时没有具体的创想依据, 使艺术创想出现较分散性的思维特点, 在进行艺术创想时没有与具体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有效的衔接, 对工艺美术设计作品了解不足, 对工艺美术设计产品的具体用途及使用环境没有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在艺术创想时对产品设计环节没有周密的考虑, 使设计出的产品没有达到使用者的预期效果。第二, 在艺术创想时没有对设计产品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 使创想脱离了具体环境, 导致设计出的产品不被市场认同, 致使工艺美术设计效果不佳。第三, 在艺术创想时没有对以往的设计产品及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行总结与对比, 使艺术创想不能够充分的为工艺美术设计提供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导致设计质量得不到提高, 同时由于没有与更优秀的设计产品进行客观的比较, 使设计者目光短浅, 只看到目前自己产品的优点, 无法提高设计者的设计水平。

三、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1. 寻求设计线索, 提供创想基础

艺术创想具体是指艺术创作灵感, 所有的艺术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中。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应寻求艺术设计生活线索, 为艺术创想提供思维基础。寻求艺术设计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 寻求设计作品的使用者、使用环境等线索2。在设计时设计者首先要对设计产品用途充分把握的同时还应对设计产品的使用者进行了解, 了解其文化倾向及艺术喜好, 同时还要对艺术设计作品的使用环境进行了解。对设计产品的使用环境及使用者的心理倾向等线索掌握之后, 使艺术创想更有针对性。第二, 寻求设计线索还可以以围绕设计产品本身的线索进行展开。设计产品的前期构思、设计环节的使用程序、设计后期的维修等各个产品设计环节寻求设计线索, 对产品设计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 有利于设计创想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2. 发现设计问题, 培养创想思维

问题是思维产生的基础。在设计中更好的发现问题才能及时的纠正问题, 纠正艺术创想思维, 避免艺术创想偏离产品设计的轨道。在产品设计时发现问题可通过市场调查法3。应用市场调查的方法对问题的发现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市场调查时, 设计者应对设计产品市场现状及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调查, 及时发现设计产品是否满足市场需求, 存在的设计问题是什么。对设计产品市场需求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在设计创想时掌握市场动态, 使创想与产品设计相吻合, 最终满足市场需求4。

3. 总结设计方法, 提高创想能力

总结事物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亦是如此。设计者应经常性的对设计的产品进行总结, 只有不断的对所设计的产品优缺点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总结才能提高设计能力, 使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完美, 进而有效的为使用者服务。在总结时工艺设计者还应搜集市场上最先进的产品, 将自己设计的工艺美术作品与其相比较总结, 在不断的比较与总结中, 设计者客观的发现自己设计产品的不足之处, 设计者在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设计产品的完美之处, 有效的丰富了其创造性思维, 进而产生丰富的艺术创想, 为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提供了基础, 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加完美, 更具艺术气息5。

综上所述, 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者在进行艺术创想时, 应注重掌握艺术设计的线索, 并对美术工艺设计问题进行具体的搜集与分析, 在分析、研究问题时不断的完善艺术创想, 使艺术创想为设计提供有效的思维依据。同时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还使工艺美术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因此, 艺术创想是产生完美的艺术设计的有效依据。

摘要:工艺美术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艺术特征, 它包括商业广告、平面设计及建筑和工艺品的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是技术与创新能力完美结合的体现, 因此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要求设计者要有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对艺术灵感有较强的造诣, 通过完美的艺术创想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设计。

关键词:艺术创想,工艺美术设计,应用

注释

11.王军.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芒种, 2013, 14 (11) :154-155.

22 .彭景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4 (03) :120-121.

33 .高海霞.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1, 02 (07) :134-135.

44 .陈之佛.谈工艺美术设计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6, 01 (02) :142-143.

55 .何光伟.对我国现行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03) :189-190.

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 篇2

内容提要: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来探索构建幼教专业本土化、生活化美工综合教育课程模式,是民族地区幼教专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能丰富幼教专业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使美工活动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体现新时代民族地区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播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幼教专业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促进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研究能力教科研素质。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本地特有的生活环境、民族工艺文化为基点,并结合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融合区内其他民族工艺美术,以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及生活为中心,创造适合学生的生活氛围,以美工为表现手段,运用具有特色的民族工艺材料和美术语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和艺术熏陶,构建本土化、生活化民族工艺美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框架;探索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教专业民族工艺美术教育课程本土化综合化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进几年来,幼儿园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已从学科领域走向世界教学与课程特色的构建,从而越趋向综合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随着幼儿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幼师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艺术教育特色园。但在艺术课程实施中,我们在课程设计、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尚无一个适合民族地区幼教特点的艺术课程框架体系可以遵循:而且课程在内容构建中,与文化的关联强调不足,即特定的文化背景为幼师专业设计的课程内容是不够的,特别是我们阿坝州地处一个藏羌回等多民族、有着丰富地域文化的地区,幼教专业的课程是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来构建内容的,以便能使学生从自己的文化以及其他的文化中获得益处。如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一套切实可行、适宜本土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成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民族工艺美术资源的在幼教专业的应用:将多元的民族工艺美术转化为学生乐于接爱和喜爱的美工艺术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萌发学生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情感。

2.探索美工活动民族化、综合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途径与方法,构建本土化、生活化的特色美工艺术教育课程:以美工教育活动为切入点,研究围绕民族工艺美术,整合各艺术教育种类(民谣、民乐、民间游戏、民风、民俗)及其其他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形成适合幼教专业的美术综合教育模式。

3.提高教师挖掘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帮助教师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指导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设计民族工艺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2.构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课程的框架体系。

3.整理民族工艺美术教育课程在幼教专业艺术教育中的实施方法与途径。

4.归纳民族工艺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进程

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基于对课程回归学生生活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程建构研究中,我们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并采用开发整理、建构、实施等主要措施。

1.本地民族工艺美术资源的现状调查。

根据幼师教育的目的、要求,遵循学生教育规律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在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与生活性等原则指导下,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民族工艺美术范畴内,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和形式并不完全适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对所收集到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类,可运用民间工艺的类别有:纸布类(折、撕、剪、染、粘贴)、编织、刺绣、竹编制品、民间玩具等。

2.建构民族化、生活化的幼师民族工艺美术综合艺术课程体系。

(1)建构目标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建构课程的目标体系。即:总目标、各领域目标、各阶段目标(略)。

(2)建构内容体系:目标确立后,我们在分析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背景、发展历史及内在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幼师教育的目的和幼师教育规律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思想教育性、整合发展性、生活体验性等原则建构内容体系。我们确定以下核心主题内容:

编织——编制玩具、各种各样的编制装饰。11级幼师班

美丽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11级幼师班

色彩——基本配色方法,民间用色,11级幼师班

印染——折纸染色,扎染,11级幼师班

刺绣——羌族刺绣,11级幼师班

泥——粗犷泥陶,11级幼师班

剪纸---羌族剪纸,11级幼师班

(3)建构活动体系:在确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后,需要行之有效、富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目标要求和资源状况,按三个理念:一体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本土性并重,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试图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活动;二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对学生开展民族工艺美术教育的内容要来源于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教育内容要随着各民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三体现整合性,在开展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活动中,不但要把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种类交叉融合,而且让艺术与其他领域等学科有机整合,成为一种彼此融合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把每个核心主题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活动内容,使之形成循序渐进的五大领域内容体系。

四、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把握课程四大实施原则:

(1)适宜性原则

在开展民族工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宜性

(2)趣味性原则

民族工艺美术教学,如果缺乏趣味性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以至于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采取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审美性原则

幼师专业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审美情感的陶冶等,要注意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爱国主义情感。

(4)创造性原则

要突出学生在美工活动中的主体性、探究性,真正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同时,要突出真正使每个学生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

2.课程实施的途径:

(1)正规的民族工艺美术综合主题教育

实验班教师以专门的综合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正规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如《美丽的编织品》、《羌绣-羊角花开》、《纹样别致的十字绣》、《清丽淡雅的游花》、《羌族剪纸》

(2)非正规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丰富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域,引导学生进行民族工艺创作活动。如:我们因地制宜发动学生收集大量原材料、废旧材料和乡土材料,如:各类绳子、绒线,大小,形状、颜色不一的珠子,色彩图案鲜艳的花布:各色泥团,麦秸、竹、棉线、木、玉米皮等天然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的选择,开展活动,他们在与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观察、摆弄、探索、选择、组合、创造、交流,制作成了自己喜欢的工艺品。

(3)渗透性民族工艺美术教育

创设优美环境,营造民族工艺艺术氛围。

验班结合实施的主题内容,充分利用走廊、教室,主题墙,制作布置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凸显个性的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民族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传递给学生大量的民族艺术的信息和刺激,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融入到主流主题式课程的主题活动。

我们把一些与主流课程主题有联系的民族工艺教学活动有机渗透入主题式课程的主题活动和一日活动中,并不断优化主流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

3.课程实施的方法

(1)观察法

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民族工艺品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获得对民族工艺美术的感性认识。

(2)欣赏法

有重点、有系统地组织学生欣赏精美的民族工艺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获取知识、体验美感,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3)尝试法

让学生尽量体验民族工艺品,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兴趣,产生创作民族工艺美术作品的欲望。

(4)创造法

让学生利用原材料、废旧材料和乡土材料创作民族工艺美术作品,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功感。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我们的课程主要以本地特有的生活环境、民族工艺文化为基点,并结合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融合区内其他民族工艺美术,以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及生活为中心,创造适合学生的生活氛围,以美工为表现手段,以具有民族特点的工艺美术作为内容,运用具有特色的民族工艺材料和美术语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和艺术熏陶,构建生活化民族工艺美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框架;探索幼教专业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教育手段。我们倡导体验为本,生活为源,整合为系,自主为魂、需要为动力的原则,运用欣赏、绘画、手工、交流观察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求发展,做中会创造,激发学生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幼教艺术教育中体现民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过程中,我们注意民族艺术与艺术、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均衡教育,设计并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民族工艺美术教育与学生的一日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对学生的发展。

我们充分挖掘、整理、改编、创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提高了整体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激发了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

系统的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使学生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欣赏—观察—操作活动流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们在浓浓的教学氛围中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2.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美好情感的产生依赖于对情感指向对象的认识和个体体验。中华历史文明的沉淀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族工艺艺术瑰宝,一件件精美的、童趣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迷恋,它们深深地融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其感受到中华民族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化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整合有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秀教育内容。通过种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民间美术方面,学生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学习、创造、掌握了美术技能技巧,发展了学生对美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对教师的发展。

通过课程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既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又懂得教育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同时,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行为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1.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研究计划的拟定,研究目标、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论文、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使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在对现在进行民工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行动——反思——调节——行动”这一循环流程。教师在不同活动中细心观察学生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民族工艺美术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提高了教师的艺术素养。教师在不断了解本地民族工艺美术作品和素材中,在欣赏的制作中,都很大的提高了教师们的美工艺术修养。

(三)对幼教专业的发展。

1.整理了一套较完整地民族工艺美术教育课程。弥补了幼教专业现存课程体系缺乏“地方特色”的缺陷,丰富了幼教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和活动类型,展示了幼教专业的多样性。

2.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课题的开展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在课题开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育教学经验,教师的发展为幼教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分析与讨论

1.课程设计要寻找学生需要与教育要求的结合点。选择得教育内容既要满足学生需要,还要帮助、支持学生发展。注意关注、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重视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和实施、构建课程。

2.民间文化课程应与幼教专业其它课程整体共生共容。一方面是以其他课程为主线,渗透民族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是以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渗透其他课程。

美术课中的“传统艺术” 篇3

关键词:传统艺术;审美传承;表现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民族意识也越来越强。“中国梦”的提出,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的方向。作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无限的优秀传统,特别在艺术上,独树东方旗帜。所以我们更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艺术,这在中学美术课程的改变中已经体现出来了。2012教育部审定的七年级美术课本中,比以前特别多加了“中华博览”和“经典魅力”。它就是注重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事例。

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工作者,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好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教育呢?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挑战和实践的机会。因为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让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的动力。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

一、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审美传承

在中学美术课程中,传统艺术的审美教学主要通过中国画、中国建筑、宗教雕塑、中国书法等形式进行。而从审美的独特情趣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画、中国书法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欣赏中国古代的名家作品,在作品中发现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欣赏“中国花鸟画”中提出徐渭的《墨葡萄》。提问学生,如果把画面中的诗句去掉,再看画面会有什么影响?学生都会回答上面太空,不了解画家的内心想法。在这里就可以告诉学生,中国画中除了画还有其他的因素,他们共同构成了画面不可分割的部分。那就是书法、诗、印章,它们都对画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使画更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中国画的审美趣味了。书法主要让学生临摹隶书,感受中国书法的结构美和笔画的力道美。在欣赏中了解书法的艺术形式和章法。通过临摹一些字帖和作品,体会书法的创作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传统艺术的表现工具的传承

中国的艺术审美与中国的独特的表现工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呢?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的人物欣赏的时候,梁凯的《泼墨仙人图》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效果什么工具能表现出来?学生都会回答毛笔。让学生在普通的纸张上画上痕迹,看能不能有这样的效果呢?没有。那么就只有在中国的宣纸上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了。这就是中国画工具的独特魅力。

三、传统审美和个性的形成与培养

在传统的审美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灌输传统、单调的内容。教学大纲中明確提出,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系统的艺术审美教学中怎样才能有创新的发现呢?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临摹古人的作品,而不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想法,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古人的章法。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新鲜的尝试。在我的教学中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一个学生毛笔里的墨蘸得太多,滴到了纸上,他没办法就立即去吹,反而出现了特别的效果,墨迹就像梅花的枝干一样,别的同学看了马上就开始模仿。是啊,这不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吗?在一些大师的手下,不也有用手指、勺子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画吗?这应该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个性的培养吧。有谁又敢断言“滴墨”就不能“成画”呢?谁又会说这样的形式不是我们的传统艺术呢?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学的时候,不仅是传统的审美观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然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乏味,而失去兴趣,一旦没有了兴趣,学习就没有多少效果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兴趣,我们还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引导他们。如去博物馆参观,看民间的展览等,都是提高学生传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样他们就会对传统艺术越来越了解,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传统审美观了。

当代电视美术中的舞美艺术 篇4

在电视美术中,舞台是承载演员活动的艺术空间,是表演发生的场所。舞台美术是从属于舞台演出艺术的造型艺术,它是近年来随着舞台,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而日显重要的一项从形象思维到立体展示实施的综合体,是将各姊妹艺术综合为为舞台表演艺术服务的一种艺术造型手段,是舞台艺术中除开演员再造因素之外的所有视觉空间艺术的统称,它是汇集多种视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是将各种美术中的艺术造型手法,结合工业技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综合性载体艺术,作为舞台美术,其中包括灯光、装置(布景)、绘景、化妆、服装、道具、音响效果等舞台职能部门,它工作的目的是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放置需要出现的布景元素,利用平面景片或半立体、立体景片、各类台阶和平台,组成富有节奏的舞台空间。它是戏剧艺术(包括其它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多部门,多艺术学科的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今的舞台美术设计风格是将工业技术功能、空间组织结构及形式创新融为一体,追求良好的演出服务和使用功能为主要任务。

中国传统的舞台美术素以服装、化妆、砌末为其主要因素。现代概念的布景,是在外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该项发展除保留戏曲中的一桌两椅式等舞台传统外,现大多是借鉴于话剧舞台美术风格。中国话剧舞台布景产生和形成于1907~1930年。1907年在上海演出的《黑奴吁天录》,开创了中国戏剧演出使用布景的先河。作为“后创艺术”的装置造型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由于装置造型艺术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特别是在戏剧表演空间的运用所达到的特殊效果,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并跟随着后工业技术的发展,通过舞台美术设计之手,成为用来表达舞台艺术的得力工具。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外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舞美艺术的各种流派、主义如象征主义、构成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现代派、荒证派等,理论观念的传入,人们的戏剧及其他演艺等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更新,加上经济生活的改善,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演艺特别是剧本创作也出现了多品种、多样式的百花齐放。回顾以往的电视美术,相比起20世纪90年代的舞美设计,今天我们在电视屏幕上欣赏到的舞台美术,不仅打破了以往多以幻觉性写实布景和值班布景为主的格局,在舞美设计和体现上,出现了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绚丽多姿的喜人景象。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电脑灯的发明,以及LED屏的大量运用,都使今天的电视舞台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绚烂的面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还未可知的技术的发明,电视美术的发展前景将会不可限量。

舞美设计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造型设计,它不仅要为表演者设计服务于表演的位置,景物与空间等,更为重要的是用造型艺术语言,形象的揭示和阐述演出的主题思想。舞台设计的空间是特定的,个性的,它注重的是气氛的营造和表演空间的运动关系设计。舞台空间是在戏剧影视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要从导演调度,演员表演,观众视觉和摄影摄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舞台的空间设计也是对演出艺术的立体把握,是从平面和空间上塑造出符合实现演出并体现其自身内涵的视觉设计。当今的电视美术已逐渐发展为一个日渐独立完善的门类,既有对传统戏剧美术精华的继承,又有深度结合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的主要特征,逐渐形成“电视化”,“镜头化”,“现代化”等特质,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与成熟的方向。当代电视舞台美术的设计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立体造型空间

当代美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道格拉斯.本.琼斯曾这样说过:“舞台布景必须根据剧本内容,导演构思和舞台美术设计的意图,将舞台景片,幕布、平台等,运用平面绘画,立体造型,光形技巧等装置艺术处理,为剧中人物创造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说的就是整个舞台所塑造的空间。空间感是电视美术设计中最突出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一种立体性的审美,充分利用空间造型和线条表现一种抽象或者具体的创意感受。当代舞台美术作为将工业技术引入艺术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在整个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剧本要求和舞台美术设计及剧场舞台的现有条件,在演出前将舞台演出已制作完成的软、硬布景,按照舞美设计的要求,将上述物件组合成一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演出空间。根据表演的需要,以幕布、景片,平台,吊景等舞台装置造型构成剧本中需要表现的环境形象特征和时空特点要素,它展示的是舞台的空间感而不是平面感,这种构架可使表演中的虚实抽象得以更好的发挥,并利用听觉(音响效果)向观众塑造舞台特有的“四度空间”。

舞台中的空间有三种基本的限定因素,即:底面,顶面和垂直面。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中,主要的精力是用在组织垂直面和地面的相互关系上,随着高科技技术手段在舞美设计中的运用,比如个性化舞台机械的设计与运用,旋转平台的时空转换,多场景的综合运用,高低明暗氛围的对比,彩屏的大面积运用,我们在舞美设计上可玩的花样更多,多元化的创意和综合性手段的运用使得在镜头选择的屏幕画面中,节目在多个部门,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呈现出更加强烈的现代精神和现代美感。如耗资巨大的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开幕式的舞台,不仅有效果强烈的巨型LED彩屏,地面舞台的旋转平台和流线转换更是设计出彩,加上如梦如幻的灯光特效和软景转换,以及在空中吊钢丝进行的武术特技表演,整个晚会层次丰富,多元化的高科技手段完美运用,精彩的舞台效果很好的烘托了节目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立体的舞台空间以其特有的气氛,意境和性格很好的揭示和深化了演出的主题。

二、时空流动的艺术

舞台空间和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就是其特有的空间限定,这包括几个方面:演出场所固有空间的限定,演出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特有表演空间结构的限定,观演关系变化中人的视觉感受等要求对空间的限定。绘画,雕塑等艺术是把时空在平面或者立体的形式下保持相对永久的艺术,而舞台艺术则是在限定的空间和时间下流动的艺术。众所周知,演出也有时间的限定,一是对演出本身时间的长度,二是演出往往具有特定的时间意义。这就使演出的舞台空间不仅适应表演空间在时间运动中的变化需要,也要随着时间流动的特点,以空间造型手段塑造成多维特点的舞台空间构成,并且,在时间的运动中,创造出以形象贯穿剧目,揭示主题的装置空间。当然,这个需要灯光,音效和特效(比如焰火)的配合,以及一些立体造型的转换,比如升降台,比如立体转台,比如推拉门等等。根据表演情节的转折或表演节奏的需要,舞台空间进行视觉效果,形体空间等变化,以创造出特有的舞台气氛,影响观众的情绪变化,舞台不是作为一个背景,而是与观众,演员一起构成一个互动的特定的空间。

三、互动的情绪氛围

传统的舞台设计不太注重表演的动作空间,在舞台的虚空中,追求的是舞台立体视觉的画面效果。这样的舞台实际上二维的空间概念,表演与动作呈现分离的状态。舞台本来就是一个表演场所,演员在由立体形态的布景因素所构成的虚空中进行表演,也就是说,舞台空间的设计必须服从于表演的动作需要和观众接受和参与的要求。不同的表演样式,演出风格,演出结构和场所等,需要提供不同的舞台空间关系和动作基础。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系列节目,具体说来就是舞台造型构成比较简单,线条,场地,光线,造型和色彩的结合因地制宜,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突显台上歌手的风采,使观众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而单纯,二是把T型舞台直接拉到观众中间,观众席安排在围绕舞台周围,使得观众即处在一个观演的空间,同时也将情绪带入节目中,与演出者发生互动和交流,这样的舞台设计将节目定位亲民,互动的方面表现出来,从中渗透出关怀情结和亲民意识。同时,整台节目渗透出的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也是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好方式,“同一首歌”每到一处举办,所选用的舞台元素都是当地富有特色的一些文化符号,不仅很好的体现了节目的内容,观众也因此在于与节目的时空交流中产生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当代电视艺术中的舞台美术,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将景片进行堆砌,它从传统的写实布景,非写实布景和多元化布景脱离开来,不再是限定空间中单纯的,固定的装置,而是处于时间流动状态下的造型系列设计,是思维或者多维的空间形态,它还可以运用机械或者高新技术手段,制造强烈的视觉效果。当然,最重要的是,电视美术应该具备一个引领审美的功能,不应该是我们给观众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也不应该是被动的顺应观众全部要求,电视美术的设计应该把握好一个尺度,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怪异出位,应该在了解观众,洞悉观众心理的前提下,主动的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电视美术概论》叶建新,刘大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电影布景设计》爱德华·凯利中国电影出版社

[3].《演剧与影视舞台空间创意》华文出版社

[4].《舞台美术设计概要》欧阳劳汗贵州人民出版社

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 篇5

一、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 在很多学生看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都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学生也不会在手工制作上去利用这些材料。教师首先要更新学生的这种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废旧材料的利用能力,要让大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引导,可以结合具体的手工课主题来训练学生的材料利用能力。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做个示范,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引入课堂,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材料的利用方式与利用价值。这将会极大的转变学生对于废旧材料的观念,并且让大家看到这些材料在手工课的作品制作中可以发挥的效用。这将会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更积极的利用这些材料。在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大家充分利用到各种废旧材料可以发挥的效用,并且更正大家对于废旧材料的价值的认识。在不少地区,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在手工制作课程材料的挖掘中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作为替代品。例如,制作窗花的时候,由于蜡光纸,彩色卡纸的缺少,学生可以采用报纸、包装纸等价格低廉,易于收集的物品作为替代。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对于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不断提倡,生活中很多物品都被人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无论是食物还是生活物品。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也为废旧物品在手工课程的利用打下了根基。因此,教师应当多在手工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是很好的辅助。

二、创设“废旧材料”利用的学习任务 想要深化学生对于废旧材料的利用程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设计一些利用废旧材料来完成手工制作的相关学习任务,这将会给学生的废旧材料的利用提供很好的基石。教师可以结合手工课的主题来让学生利用一些特定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且引导大家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开发各种废旧材料可以有的利用方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会增强大家对于废旧材料的价值的理解与认识。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会更好的感受到废旧材料的各种作用,对于废旧材料的利用程度也会更深,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创作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大家合理的利用废旧材料。例如,在《梦幻中的城堡》一课的教学中,在确定制作材料时,我就为学生们布置了任务,寻找一些可以组合在一起制作成城堡的盒子。寻找之前,首先就得了解城堡的基本形状组成,例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锥形等。然后学生会在生活中寻找与这些形状相符合的生活物品。看着自己通过双手将生活中的小物品进行改造变成了精美的小城堡,学生们倍感喜悦。加上材料本身易于收集,基本95%的学生都完成了制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论艺术中的手工艺特质 篇6

在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的《包豪斯宣言》中提到“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们, 我们都必须转向手工艺。艺术并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艺术家只是得宠的手工艺人, 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他意愿控制的难得片刻, 上帝的恩惠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的花朵。但是, 手艺的娴熟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源泉之所在。”在近百年后之今日看来, 这仍然是一种先锋观念, 这种观念理想直至今日尚远未实现, 亦远远没有形成普遍之认识, 艺术仍旧是艺术, 手工艺或将不存。工艺其实是艺术之母, 也是艺术未来发展之基石。

艺术与工艺有极大的相似性。其创作者都要在其作品上花费大量的时光和精力, 而除却技艺之外, 两者亦皆强调建基于个性感受和技艺之上的作品的创作力的发挥和体现。在今天收藏日盛的时代, 工艺品与艺术品之间的鸿沟应当越来越小, 虽然现状并非如此。人们关注的是工艺品、艺术家和艺术品, 对工艺家的忽视使工艺发展造成一个很大的缺失。而在今天来讲, 众多的工艺品类及创作人员, 完全有资格、有能力进入高等教育的队伍中去, 不是作为学生, 而是作为授业者。且手工艺家相对于今日众多艺术家来讲, 亦有更大的人格魅力。

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应是以强烈而又真切的视觉经验为基础的, 而设计师特别是平面设计师则是以“图像”为基础的创作, 因其共性, 其平面作品方能为人所共识, 而画家当以其来标榜, 体现其个性, 而为人所接受其视觉基础上的图像风格。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当在于其个性化、不可复制性和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共有记忆的展现, 以唤起公众的审美愉悦、共鸣, 而手工业者除却“异”, 更多的应是求“同”, 即创制出可进行模式化生产的大批量物品, 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 并且于现实中延长人本身功能之所不足, 如其可复制性, 而非人类之可延续却不可复制。

手工历来为人们所尊重, 尽管这种尊重不是来自社会地位, 而是来自于今日人们仍可感受到的那种对工艺的精湛和持之以恒的劳动所带给人的一种感情, 当手工业者在劳作时, 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尊卑高下, 那种劳作所带来的辛劳与安慰, 却足以打动人心。这种安慰, 来自于劳作本身所需要和所带来的沉湎于其中的自尊与快乐。而这份快乐在今日是极其缺乏的。

绘画艺术如同音乐、文学及哲学等, 代表了我们所处时代的“高雅文化”, 而设计更多的是和时代的商业要素结合而体现出更多的低俗特性, 如昆丁·塔伦蒂诺作品之名“低俗小说”, 亦代表了艺术潮流之一种。则今日与设计亦愈发看重其中之原创观念, 而愈发轻其中之手工一项。此若绘画之发展, 愈早时期, 则其中之手工特性相对愈强。愈向后期发展, 则绘画以愈加重视理念和写意之要素, 手工之要素日益遭排斥, 至文人画愈发如此, 亦方有今日绘画“艺术”之一说。而设计之发展, 早期称为工艺美术, “工”者, 亦是强调其中“手工”之一项。而至今日, 设计亦称“艺术”者, 则在其中亦有一大趋势, 即排斥、贬低手工之技艺而高扬创造之大旗, 强调其中之“艺术”的特性。今日设计之研究, 又当何去何从?中国绘画艺术之发展至今, 对手工之相对排斥似无大之弊端, 但观今日绘画之现状, 于各大展览中获奖之作品, 其中工之技艺似大写之能量。而于今日设计现状来讲, 各奖项之夺者, 各有成功之处, 然亦呈原创性胜工之技艺性之一端倪, 这似乎是较好能为人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设计研究、设计教育之何去何从呢?吾尚思之, 亦待明师之启也。若无明师以教, 则吾惟师自心, 心师各大师之作品与艺术设计之现状了。发自吾心, 感于吾性者, 方能为人所欣然接受。

我们习惯性的要求每一位艺术家及每一件作品都标新立异, 创造力被狭隘地定向于革新。实际上, 所谓艺术家的创造性也是在已有的框架之内进行的, 他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特定框架和风格、形式等。当艺术家开始创作时和一名工匠所面临的情境相类似, 即他会发现该准备的差不多都已准备好了, 他所要做的是迅速进入角色并施展技能以臻完善。而“技能”亦无甚大之差别, 甚至, 此时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指点一些较成熟的技术工人或学生来帮助他完成既定的任务, 毕竟, 形式虽不一, 但内容、风格上仍可保持其统一性。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德]雷德侯著.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J].张总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

[3]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4][英]黑兹尔·康威著.设计史[M].邹其昌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美术欣赏在艺术实践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审美意识,心灵潜能,潜意识,创新

美术欣赏作为步入艺术大门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已经受到重视,美术欣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艺术实践,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品位和艺术创作水平,笔者通过在艺术实践的体悟,反观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让我们从新审视美术欣赏的意义与作用,让美术欣赏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发掘艺术家的潜能,启发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艺术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出现的,是人们的想法和思维的总和,这些经验的整合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意识当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的培养,能独立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道家以无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复归于本真,实际上是审美意识。它认为审美意识才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是诗与思相结合的高级直观,它不受功利牵绕而又不是不懂功利,它超出道德而又自然地合乎道德,既克服人与自然的分隔,又克服自己与他人的分隔。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其核心内容在于内心感情的真挚传达,真正的艺术之人也都是通过内心的感受来传达最真挚的情感。

自然逍遥的境界,实质上就是这种能够超越本能欲望、超越知识、超越功利、超越道德意识的审美意识,这主要是以庄子思想为依归。李泽厚指出,在庄子的逍遥境界里,“主体人格的绝对自由是通过客观自然的无限广大来呈现的,它也就是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 :无限的美、大美、壮美。”其摆脱小我拘牵和社会罗网,向大自然寻求寄托的意向。

庄子那种种齐物我、一死生、超利害、忘真幻的人生态度,用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行得通的,而且也很少有人会采取这种态度 ;但把它用在美学和文艺上,却非常恰当和有效。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经验使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所不同。了解审美的境界,对我们艺术欣赏与实践就有了方向,不会受假丑恶审美观的影响,塑造独立的审美能力。

二、开发心灵潜能

要想达到古人所说的美的境界,不仅与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联系,而且还涉及了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意义,要注重开发人的审美意蕴,这样有利于形成自身的健全个性和积极活动。在当今社会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人的内心容易躁动,但是我们的硬件条件在不断的提升,我们对心灵的研究在逐步推进,只要我们能以古人为师,以实践生活为师,开发我们的心灵潜能,与古人之心相应,与大美之境相融,我们的艺术是可以达到较高的欣赏和审美境界。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可以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两种方式 , 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不同程度信息的刺激 , 使我们引起注意,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 当我们的脑子不知不觉地对周边事物刺激的接收,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潜意识。潜能使我们的心灵开发和运用,创造心灵的灵感和学习能力,不断培养我们的能量,使我们激发自身的潜意识。潜意识里拥有着巨大的能量,根据它的特点,我们把它用于美术欣赏,用于指导美术实践,岂不是可以快速提升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堂式和灌输式的教学,现在新型美术欣赏课堂以生活化和感悟启发式的引导,生活欣赏是美术之外的欣赏体验,作品欣赏是生活提炼后的结晶之美。美术欣赏与实践互动从心灵发掘潜力和换角度思维创作相结合,与万物相应,在欣赏里启发实践,在实践中享受欣赏。

三、培养创新精神

美术是人类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是抒发情感的一种创造性行为。美术欣赏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像力及精湛的艺术技能。在美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欣赏者在积极地参与、投入,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情感,从事着能动的艺术再创造。美术家用审美意识和丰富情感来借助于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和手法,通过美术作品来传达给欣赏者,使得欣赏者产生审美的心理感受和想象力,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面的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就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我们通过美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来真正的展现艺术作品的真实涵义,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体现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才是真正作品的意义。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地展现出来。

四、结语

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 篇8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内在价值

1.陕南民间美术的内在文化价值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是由当地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作了的美术艺术, 并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准则[1]。陕南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能够把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通过陕南民间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价值进行启迪和教育。这也构成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自身价值和相对独立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众多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中, 有许多作品是以惩恶扬善的人才作为创作动力的, 通过这种美术艺术的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2]。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陕南民间美术的创新价值

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引入高校课堂并不是强调单纯在形式上的模仿, 正确对待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方式是借鉴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华, 并通过主观改造实现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想象与创造是推动陕南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在陕南民间艺术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造型、别出心裁的颜色语言表达以及强烈的情感展现, 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兴奋和喜悦。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创作时, 以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 并且这种表达方式也没有时间以及角度等因素的严格控制, 其创作的作品往往是生动的、形象的。在陕南民间美术的众多作品中, 许多创作题材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在无意中就实现了现实意识和审美意识、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融合, 而这又是与现代美术艺术设计理念不谋而合的。

3.陕南民间艺术的内在审美价值

陕南民间艺术的创作题材大都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 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其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沿袭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 可以指出的是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呈现了陕南人民最为朴素的审美观念, 内含了陕南人民的审美价值[3]。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倾向, 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美感的认识以及体验。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方式。

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1.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教学地位低

在我国当前高校美术艺术教育体系中, 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西方美术艺术教学体系为准的,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则课程设置上则有所欠缺, 而作为中国民间美术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则更是受到了忽视。当前, 在我国高校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 许多高校并没有选择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 即使在少数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的高校中,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也并不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的, 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

2.教学内容比较肤浅

当前, 我国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高, 因此, 教师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对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整体介绍。同时,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一部分优秀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 这样就在教学的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缺位性。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忽视了陕南民间艺术教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基础差, 学习兴致不高的特点, 在进行最初阶段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无可厚非的。

高校在传承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中的路径选择

1.将陕南传统文化与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相结合

任何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起源于陕南民间传统文化, 因此, 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时, 需要将陕南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相互结合起来。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缺乏了文化内核, 其剩余的无非是艺术的躯壳, 缺乏艺术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美术艺术教学的外在与内在进行有机融合, 具体就是要求高校要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和陕南民间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把陕南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了解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钥匙。

2.加强实践教学

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外延广阔, 其中不仅包括了美术创作, 同样也包括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高校在进行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进行实际创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的创作能力, 促进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文中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首先, 进行实地考察, 拜访民间艺人。民间老艺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 对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 并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其次, 在学校内部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学习时, 学校可以将民间优秀的民间工艺师请到学校, 对学生的美术艺术创作活动指导, 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民间艺师示范某项美术艺术的制作流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相对落后, 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师资力量不足存在很大关系。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以及能否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计划认真贯彻下去。本文认为高校加强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通过我国艺术类院校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本科教学以及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 同时也可以对学校教师进行职后教育, 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4]。二是聘请民间艺人以及文化工作者到校教学。高校培养专业的美术艺术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但是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却迫在眉睫, 为了促进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 高校可以聘请专业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到校讲学、举办讲座和进行技艺展示。三是学校教师进行自我完善, 将自己培养成专业型学者。

结语

通过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当前在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对于陕南民族美术艺术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 在高校中开展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还需要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 陕南地区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的问题, 并针对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终得出了在我国高校开展陕南民间艺术教学的具体方案, 这对于通过高校传承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价值,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大舞台》2013年第10期, 第211-212页。

[2]杨蕾:《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 《美与时代》2012年第9期, 第124-126页。

[3]王莲:《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第167-168页。

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教学艺术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欣赏课,教学艺术

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美术素养是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的欣赏课往往只是作品的罗列、学生的欣赏、教师的讲评, 为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 并未充分发挥美术的学科功用。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改革, 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理念与观念, 更能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 更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呢?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对新形势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艺术谈谈体会。

一、教学的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大多取决于个人喜好。他们喜欢的自然爱学, 不喜欢的自然厌学。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喜爱新鲜直观的事物。而在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中, 大多是单调地观察教材上静止的图片, 教学枯燥无味, 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欣赏的激情, 学生大多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在被动地进行欣赏。因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动态效果展现作品, 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 使得美术教学更具吸引力与艺术魅力,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欣赏时我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作品, 把原本静止的内容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 并配以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 这样的教学更有吸引力、更富动态, 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 激发学生的灵感, 展开充分的想象, 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的审美性

美术学科的审美并不仅仅是作品的外在美, 给人以愉悦感, 还包括内在美, 能够让人将作品与文化、情感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审美。审美是美术学科教育的主题, 贯穿于教学的始末。现行教材在作品的选择上非常关注小学生的特点与美术学科特点, 这些都是非常适合学生鉴赏的。我们除了要运用好教材上的鉴赏作品, 立足教材, 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要将教学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将教学的视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教材延伸到现实生活。为学生选取各种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 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 产生更多的看法与见解,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评述, 经历建立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认识—成为审美表现这一过程。对于作品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具审美性的作品, 这样方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激情与动力, 使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振奋的智力状态、积极的学习行为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体验的自主性

现代教学论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收的客体, 而是主动构建的主体。这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最大挑战。新课改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更是一种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想法与认识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想与思维, 要将课堂的主体权与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欣赏课的主人, 成为真正的欣赏者,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自主体验, 而不是将欣赏课上成“讲赏”。在教学中当我们呈现出欣赏作品时, 不要急于进行剖析, 而是要让学生有观赏的时间、思考的时间与发表看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后发表对作品的直观印象。当然我们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验的自主性, 并不是说教师对此不管不问。如果教师不管不问, 就会使教学走向放羊式的极端, 这样同样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恰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引导学生学会从色彩、线条等方面去细心体会。

四、教学的创新性

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就不能以教材与教材对作品的观点与看法来束缚学生的思想, 将这些固定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观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将学生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标准部件。我们要加强教学的创新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要过多地用所谓的答案、所谓的权威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禁锢学生的思想, 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 大胆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 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 并没有用蒙娜丽莎的神秘与的忧伤美来限制学生, 而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释放学生的潜能, 使得学生的观点更个性化, 教学更具创新性。

总之, 美术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 而是一个培养美术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为此我们要勤于实践和探索, 善于创新与总结, 使美术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美术欣赏教学.学周刊, 2011 (29) .[1]李倩.浅谈美术欣赏教学.学周刊, 2011 (29) .

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材料 篇10

卫生美术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生, 它应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 将深奥、枯燥的医学卫生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艺术画面, 并以其独具匠心的构思, 丰富的色彩, 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来征服观众或读者。而应用变幻于传统写实手法的装饰画艺术来协调和加强卫生科普知识的传播, 似乎更为贴切。因其融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以奇异的手法, 巧妙的构思, 诙谐的结局令人耳目一新, 其形式美和艺术美的魅力, 能够紧紧抓住人, 使人在欣赏的同时既留下难忘的印象, 又受到一定的教益, 即健康教育。

纵观各种类型的美术展览, 科普出版物和报刊所发表的卫生美术作品, 无论是图文并茂的科普宣传画、连环画、题图插图、尾花、书刊装帧, 还是独立于文字说明之外的主题性卫生美术创作, 其表现手法多半采用或流露出装饰艺术这一手法。实际上, 具有简洁、鲜明、和谐、优美特点的装饰艺术, 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 几万年前新石器时期彩陶上的几何花纹, 特别是人面鱼纹图令人惊叹不已。从商周青铜器装饰图案、汉画像砖石, 举世瞩目的敦粕壁画, 到别具特色的民间美术中的蜡染、剪纸纺织图案、木版年画等, 也都出现过被当今称之为卫生美术的传世之作, 无不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极高的装饰艺术才能。

卫生美术中的装饰艺术表现特色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首先应追求高度概括并程式化, 强调节奏和韵律, 注重审美趣味, 大胆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 对自然景物或需表达的事物进行夸张变形加工, 从理想的角度去尽情的发挥想象力, 从而构成超自然的具有浓郁浪漫色彩的理想画面。装饰艺术的魅力就是形式上的艺术美。其次是将重点表现在“科普”上。这个“科普”就是要求利用干净利落的装饰画面, 将那些卫生、防病等知识通俗地表现出来并蕴含深刻的道理, 使观众或读者观时“知” (看得懂) , 悟时“信” (相信你的宣传) , 观后“行” (按科普知识要求来改变自己不健康的行为) 。这恰恰符合健康教育的“智、信、行”三原则。

二、卫生美术的装饰艺术, 可通过多种相应的手法来实现。运用最多的是以下三种手法:

1、构图多视点和平面化。通常绘画习惯于定点作画, 画面结构受视点、视平线等透视规律的制约。而装饰画则不然, 在构图上往往超越这些法则, 采取独特的的组合方法创作富有装饰美的作品。这是从民间剪纸艺术吸收而来的, 不受透视制约。还有立体构图、叠层式构图, 综合式构图等方法。这些构图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活泼自由, 视野开阔, 不受时空局限, 只求画面自身的化和谐与统一, 强调画面形式感和整体节奏。

2、造型上采取夸张变形处理。装饰画造型上采取夸张变形, 原是从适应材料、工艺局限出发的, 是“因材施艺”的“适形适形”手段。这就迫使画家们对自然形象进行归纳理顺, 提炼取舍, 净化、夸张、增减删添、分解组合, 把客观世界的可视素材转化为装饰形象, 也就是化繁杂为洁洁, 化具象为抽象, 化立体为平面, 使不规则的事物规则化, 使原始状态的事物条理化, 抽象感情情理化, 自然状态程式化等等, 以独特的形式语言和美的特点构成装饰美。

3、运用色彩化形成装饰美。色彩是构成装饰美的重要因素, 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色彩美不美。装饰色彩是以客观色彩为依据, 以主观情感为出发点, 不受物体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的约束, 将客观色彩转换为具有象征性、浪漫性的色彩。因此, 装饰色彩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性。装饰性色彩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单纯而不单调, 讲究色彩之间的变化统一和谐对比;二是艳而不俗, 讲究调和与鲜明对照;三是变化不拘泥于色彩逼真, 只求色彩的装饰性。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尤其是象2003年“非典”的流行, 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无暇去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和深奥的医学模式里寻找保护自己的理论依据。而卫生美术中的装饰艺术却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帮助教育人们克服有损自身健康的不良行为, 教育人们认识社会中的落后和愚昧, 号召人们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这就是卫生美术的使命和宗旨。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深化和探讨卫生美术的精髓,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卫生美术作品, 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上一篇:进程互斥下一篇:重庆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