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及检测

2024-08-31

质量控制及检测(精选12篇)

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1

一、关于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程序及其方法的分析

1在我国现阶段建筑材料质量工作中, 进行质量检测程序及其方法的协调是必要的, 从而针对多元化的建筑材料展开分析, 进行检测模块及其检验模块的优化, 从而满足我国现阶段建筑工作的需要。在现阶段材料检测模块中, 进行混凝土水泥的应用是必要的, 这需要针对其应用强度、凝结时间等展开分析, 积极做好相关的检测、检验实验。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取样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 建筑材料的取样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其需要针对不同批次的材料进行不同模块的取样, 保证其取样的数量性及其随机性, 这需要满足取样的数量工作需要, 针对其取样部位及其方位进行试验的开展, 从而保证取样数量的控制, 保证检测结果的优化。这就需要避免过多的材料取样的应用, 避免其试验结果的误差化。在当下工程取样过程中, 进行取样数量及其方法的控制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避免随机性取样的出现, 保证检测质量的优化。

2在现阶段建筑材料质量控制过程中, 进行环境温度及其湿度的控制是必要的,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整体性检测模块的应用, 以满足当下施工环境的要求。保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测, 保证检测结果的参考性。比如针对建筑材料的弹性及其防水性展开分析, 从而保证防水卷材的质量及其性能的优化, 保证其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控制, 保证检测模块的正常开展。

在建筑材料检测环节中, 进行防水卷材的分阶段抽样试验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良好的抗拉力试验的应用, 保证九大份试验模块的开展, 将每一份的材料放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试验, 将不同的分数进行不同的环境温度的应用, 保证试验模块的正常开展, 实现试验结果的最终优化, 进行材料抗拉强度的控制。

而18℃环境温度下的材料抗拉强度比标准23℃环境下的抗拉强度高出了3.5%。从这一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环境温度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时, 应该严格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在建筑材料检测中, 按照相关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是必要的, 这需要相关的检测人员做好日常的工作, 保证对钢筋的积极试验及其检验, 如果出现钢筋的颈缩情况, 进行必要性的试验是必要的, 但是也要注重进行试验结果的控制, 避免其较大的误差的出现。会使得钢筋的检测拉长率比钢筋实际的拉长率低。这种做法导致的误差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试验误差, 而是一种人为误差, 因此在进行材料质量检测时, 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保证此类人为误差不会出现。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进行试件数据结果的控制是必要的, 从而提升试验的整体结果准确性, 必要时要针对试验结果数据展开分析, 进行不同模块的水泥胶砂强度的控制, 进行不同强度值的分析, 取出一个平均值, 以这些强度评定值进行分析, 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均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时, 则须重新检验。

4通过对砂浆抗压及其混凝土强度控制的分析, 更有利于进行当下工作的开展, 提升其数据的计算效率, 这需要按照标准展开分析, 保证建筑材料的积极计算及其控制, 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 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 这需要认真对待, 查明原因, 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二、关于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的分析

1通过对建筑材料进场的准备, 有利于实现质量的控制, 这需要引起相关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的重视, 进行工程材料及其文件的积极阅读, 保证施工图模块、组织设计等模块的优化, 保证对各种建筑材料了如指掌, 进行建筑材料的质量模块的优化。发现存在问题的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熟悉和掌握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使用特点后, 应该对材料的供货商进行比较, 选择其中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并具备较强实力的大企业。

为了实现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 进行供应商的优化选择是必要的, 这需要引起相关检测人员的重视, 保证相关材料信息的积极核对及其检测, 要做好相关的订货工作, 进行材料的积极确认及其同意, 保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 保证出厂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建筑材料和设备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合格证, 而且相应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等应该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进场时必须要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验收,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严格质量检测, 出现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必须要清理出施工现场, 保证不将其使用到工程中。

2通过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更有利于现阶段建筑工作的开展, 这需要积极展开材料的质量参数的控制, 保证相关问题的控制, 针对其必要的建筑材料, 进行监督及其控制, 保证专业人员的积极工作, 进行生产现场的监督及其控制。建筑单位就必须要指派专门人员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 检查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 尤其是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如配合比设计、砂石料质量、水泥质量等要进行全面认真的监督。

结语

通过对各种建筑工程材料的审批, 更有利于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并且要针对一些质量问题的材料展开优化, 进行不同厂家的不同建筑材料的积极存放, 要保证其有效的使用, 避免出现错用的情况, 从而针对其质量问题展开分析, 保证相关问题的解决。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材料是建筑物和构筑物这一特殊产品的原料, 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优劣,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安全使用, 因此, 必须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程序及其方法, 探讨了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

关键词:建筑材料,存在问题,总结研究,质量检测,控制

参考文献

[1]任万秀.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J].民营科技, 2011.

[2]蔡瑞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05) .

[3]李鸿鹏, 房新民.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2) .

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2

一、检测工作管理类

1、检测工作(程序)管理制度;

2、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3、试验样品管理制度;

4、委托试验及报告签发制度;

5、检测工作保密制度;

6、受理投诉、质量异议与仲裁管理制度;

7、检测试验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二、仪器设备与试剂管理

8、仪器设备购置及验收制度;

9、仪器设备保管维护与使用维修制度;

10、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及标志管理制度;

11、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12、仪器设备报废处理制度;

13、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三、人员管理

14、技术人员聘用及档案管理制度;

15、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16、试验检测人员培训制度;

四、试验环境条件管理

17、标准养护室管理制度;

18、试验环境条件管理制度;

五、质量控制措施

19、质量管理文件制定、颁发、修改与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制度;

20、试验室内部质量监督控制措施;

21、检测不合格项目台帐制度与检测不合格结果报告制度;

22试验环境条件控制与保障制度;

23、各项试验操作规程;

END

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3

关键词:水泥稳定粒料 基层 质量控制 检测

0 引言

公路底基层可用水泥稳定粒料作基层材料,凭借自身良好的抗冻性、板体性、施工方便、耐水性、经济性和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很好的保证了公路的高质量,也是现阶段高级公路施工的主要材料。以下对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及检测工作进行介绍。

1 水泥稳定粒料作用原理和特点

以碎石作为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的骨料,然后碎石的空隙再以灰浆和凝胶材料进行填充,再根据嵌挤的原理进行压实。粒料之间的嵌挤锁结并且灰浆填充原理使它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板体性,通常水泥稳定混合料中含有4%~6%的水泥。

沥青层的弯拉应力和土层的应压力可以通过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得到有效的改善,整个路面因为这种半刚性的路面结构而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大大提高了路面的抗压性,路面的使用时间也得到了提升。温度敏感性强、脆性大是明显的缺点,受湿度影响也较大。同时对环境污染少、材料简单易得、具有耐冲刷、施工机械化程度高、经济适用、抗滑性、刚度高等优点。

2 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的施工过程

2.1 前期准备

施工前的工程设计,施工器械和材料采购的选择:实地考察以后再进行路面设计,设计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施工材料时要严把质量关,并且所选择合作厂家的货源充足、货价应较低、货源较近。根据工程量选择合适的施工器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和不足。

2.2 拌和与运输

一般采用厂拌法,严格控制混合颗粒的含水量、成分以及拌和时间。运输混合料的车辆应该加覆盖防止水分蒸发,并应该均匀装载。

2.3 摊铺和整形

按照规定的摊铺厚度和均匀性及监理工程师要求的施工机械进行施工,要分层摊铺厚度加大的路面,要及时在摊铺过程中补水,路面施工的最佳含水量要得到保证。

2.4 碾压

对路面的碾压应在摊铺结束以后马上进行,采用多样化的碾压方式,由中间往两侧碾压弯路段,而直路段的碾压则应由两侧向路中间碾压。要保证碾压时车轮重叠率为50%,并且不能超过规定的碾压时间。路面的密实度、平整度、强度和抗裂缝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保证。

2.5 养护

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要有足够的成熟时间,这段时间需要及时养护、封闭交通。为保证路面表层的湿度,通常有洒水、覆沙、覆盖不透水薄膜或者沥青薄模的养护方法,从而使公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一般不少于7天的养护期。

3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

第一,控制原材料质量。应该采用凝结时间较长并且耐潮的硅酸盐水泥。应该小于28%的碎石压碎值,不大于9的塑性指数。应该根据具体强度来确定混合材料中水泥的剂量,一般控制在4.5%~5%。

第二,控制混合料的配合比。为确定混合料的最大压实度、最佳含水量和干密度,需要进行混合配料比试验,最后设定生产配合比、合适的水泥量以及施工配合比。

第三,拌制混合料。搅拌机械应选择稳定的,要先在搅拌之前进行调试,要严格按照生产配合比在搅拌时配料,并且含水量、水泥量要随时抽查,及时矫正出现的一些偏差,出料的质量和数量要确保。

第四,摊铺混合料。厚度偏差采用高程控制,在分隔带边缘一般是采用钉入钢钎;路面的宽度和边缘压实度采用模板控制;路面的平整度和压实度采用摊铺控制,摊铺一般是采用两台摊铺机前后联合进行,局部粗集料处应在摊铺结束以后铲除,并填充以新混合料。

第五,碾压混合物。这是控制路面基层平整度和压实度的主要工序,应特别注意碾压的程序、时间、接缝、检测等环节。碾压时间应不超过2小时,应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结束,先经过初压、复压,然后终压,最后擀光,这就是碾压程序。在末端做成斜坡用于接缝,斜坡在接缝施工时铲除。

第六,检测基层。每一段基层路面碾压结束以后,要检测其顶面高度、含水量、厚度、平整度、压实度等指标。压实度一般用灌砂法检测,平整度采用直尺法检测,顶面高度采用水准仪检测。

第七,养生。采用不透水薄膜或者沥青薄膜在基层检测合格以后覆盖路面,并且应该经常洒水保湿,一般不低于7天的养生时间。

4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材料施工检测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压实度指标、顶面高速指标、强度指标、宽度和厚度指标、平整度指标等是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应检验的指标。

厚度指标: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准确确定,铺设时严格按照设计厚度进行,偷工减料的施工行为应坚决杜绝。实时测量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采用。

平衡度指标:这个指标是检测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使用质量的重要一项,检测时可以使用3米直尺检测,碾压方法错误、水泥剂量、接缝处理不当、混合料的均匀性、不合格的施工管理等都是影响因素,严格按照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进行,才可以避免这些影响因素。

压实度指标:压实度指标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含水量就是要保证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拌料时拌湿和预湿,施工时的补水,后期养护的洒水量。压路机和打夯机的配合使用构成了压实机械,选择用打夯机夯实一些边角。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碾压的次数,一直碾压到基层表面没有松散、脱皮的现象发生,要保证车轮痕迹不明显。要严格控制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的质量,要检验和抽查材料,这样材料的安全性、质量和强度才能得到确定。可以采用灌砂法对压实度指标进行检测。压实度检测是质量检测项目中基层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但压实度检测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由于稳定粒料的骨料比较大,混合料干容重大小将受到其变化的直接影响。施工中虽然对混合料的级配加以控制,但稳定粒料不能保证绝对均匀,因此压实度在检测时易造成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4.2 试坑的厚度不足:由于基层密实使试坑开挖困难,在采用灌砂法测定压实度时,达不到试验要求的深度,数据造成失真。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解决。

①水泥稳定粒料的最大干容重在确定时,进行常规方法击实试验外不同的含砂率应被选用,人为加几组击实试验,确定其最大干容量。

②压实度在工地上进行实测时,如果一些测值偏大,实际含砂率可将挖出的试料过筛并测定,然后压实度选择相应含砂率的干容量计算。

③检测人员应严格按有关技术规定操作,且必须业务熟练。此外,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还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为此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工序交接制度,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適应高等级道路工程建设的需要。

5 结语

采用水泥稳定粒科作为路面的基层材料,由于接缝处渗水导致的路面开缝可以有效减少,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其效果很理想。但取得这些效益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从监理工程师到现场施工人员都要严把质量关、检测关,并严格按照规则和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合理组织,抓住关键环节,以确保最终的工程质量和进度。

参考文献:

[1]黄明.水泥稳定碎石在高等级公路基层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自

然科学版).2009(1).

[2]李长锋.水泥稳定基层的质量检测.公路交通科技.2010.

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仪器:用自动打印结果的754分光光度计, 以保障实验记录的真实性;选用高性能的自动恒温水槽 (温度波动为±0.1℃) , 以保障高精度的实验条件;用高精度液体加样器以保障试剂加入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用水:电导率为0.054 μs/cm的高纯实验用水。基准试剂: KIO3用于标准溶液的配制;优级纯:HClO 、H2SO4;分析纯: Ce (SO4) 2、KClO3。提高实验用水及关键试剂的纯度 (与WS/T 107-1999比较[1]) , 以减少因试剂及实验用水级别低而引入的方法的系统误差。

1.2 方法

按本次调查的规定, 乳汁碘须经5倍稀释后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WS/T 107-1999) 进行检测。在方法的实际验证中发现不同的稀释倍数对样品的消解及定量检测有不同的影响。表1显示, 5倍稀释的本底值过低, 使平均回收率过高, 究其原因可能是乳汁中碘含量本身不高, 过多的稀释会使碘含量过低, 在消解过程中造成碘的相对损失率过高, 降低了乳汁样品中碘的本底值, 从而使回收率过高。4倍、3倍稀释皆可得到较好的回收率, 考虑到样品消解的完全程度, 建议使用4倍稀释量。另外, 乳汁样品不稀释消解实验中发现, 样品消解不完全, 不能进行定量检测的操作。

1.3 工作条件

乳汁碘检测采用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WS/T 107-1999) 是一种灵敏度高、但易受工作环境影响而引入误差的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因此, 避免碘污染、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的必要条件。本次调查选用的实验室是远离可能对乳汁碘检测产生干扰的化学实验室, 以确保实验环境无高碘物质的干扰。洗刷室选用无碘的微生物洗刷室, 玻璃器材严格按标准规定的洗刷程序进行。样品消解室选用无碘干扰的微生物实验室, 并配以通风橱, 以保障良好消解效果。

1.4 检验人员

由有多年微量碘检测经验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负责并亲自操作, 并配以专职检验人员。

2 结果

2.1 乳汁碘检测的批工作曲线控制

该微量碘检测方法极易受检测工作环境、消解温度及时间、检测温度、试剂浓度、水质变化、检测反应时间、操作手法的影响, 不能用一条工作曲线笼统计算, 必须随每批检测样品带一条工作曲线, 以消除各检测批次间的误差, 使检测数据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本次调查共检测9批乳汁碘样品, 各批检测样品的工作曲线数据分析:浓度范围0 ~300 μg/L, r为0.997 7、0.998 3、0.996 7、0.995 3、0.999 0、0.997 8、0.999 7、0.999 0、0.996 9, 全距为undefined为0.001 4, s为0.001 4, RSD为0.001 4%。

上述各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皆包括检测方法的系统误差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误差。从其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可见, 每批检测的工作曲线皆符合方法的要求。另外,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哺乳期妇女的乳汁碘有许多例高出300 μg/L的工作曲线的上限浓度值。出于对这些数值的检测准确度考虑, 笔者进行了微量碘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的扩展实验, 经改进可将微量碘检测方法 (WS/T 107-1999) 的线性范围扩展到900 μg/L并对高浓度样品进行了复检, 以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2.2 加标回收方法的质量控制

本次乳汁碘检测因无标准物质, 采用了被检测物加标回收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以保证每批被检测样品的准确性和真实性。9批样品回收率分别为110.61%、109.52%、118.92%、111.01%、96.41%、84.82%、111.94%、103.82%、103.77%;全距离undefined为105.65 μg/L, s为10.06, RSD为9.53%。

上述不同标准物质的检测值皆包括检测方法的系统误差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误差。全部乳汁碘标准物质的检测数据完全在国家碘缺乏病检测参照实验室规定的不确定度范围之内, 说明本次调查乳汁碘样品的检测数据准确、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 本次乳汁碘检测方法是一种化学动力学分析法, 极易受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完善检测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微量碘检测的质量保障, 包括工作环境、人员水平及素质、仪器设备及实验用水和试剂等方面, 是确保检测质量的必要前提。建立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及控制方法是确保样品检测质量的充分条件, 因此要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WS/T107-1999, 尿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S〕.

工程质量控制检测论文 篇5

摘要:建筑节能工程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脚步,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新的行业标准,在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实现建筑节能工程的持续发展,保证工程的质量是首要前提。因此,本文针对于这一问题,结合节能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检测项目

引言

能源是一个国家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丰富的能源也是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而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如今,各种能源的储备情况已经不容乐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未来我国发展计划制定的重要内容。而综合来看,建筑用能源的消耗占了较大的比重,无限的趋于国家总能源消耗的1/3,建筑节能工程因此也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

1概念及意义

1.1概念

建筑节能工程对于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改造利用等,使之在运行的过程中,在保证一定的保温、通风等硬性条件时,达到一定的节能标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物的可持续利用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相对应的节能材料、设备、技术等,因此,建筑节能工程的最终质量存在一定的变数。

1.2意义

建筑节能工程的意义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体现:①对于建筑的用户,增加了居住的舒适度,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在用能方面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对相关能源的支出,提高了生活的质量;②对于建筑行业,能够增加建筑行业的效益的产生空间,增加行业的市场的灵活性,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行业的相关技术,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③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促进国家经济的进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社会的整体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1]。

2节能质量控制

2.1增强控制意识

我国引进建筑节能的概念时间较短,也因为节能材料造价相对过高、设计规划难度较大、工程较为复杂造成了当下各建筑行业对于建筑节能的认识不够,没有形成相对全面的概念,从而在实际的运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节能工程相关意识,从而加强实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①建筑企业首先要明确节能工程的概念,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政策,了解节能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②了解国内外相关市场情况,引进先进的节能工程控制理念,鼓励相关的设计师结合国外优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案例,研发适于我国建筑节能工程发展的设计方案,以此,进一步促进企业对于建筑节能工程的认识;③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从原材料采购到建筑设计再到建筑施工,各个环节实行严密的把控。

2.2提升节能技术

先进的节能技术能够对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吸收先进的行业经验,相关技术,帮助企业能够尽快的在建筑节能工程的领域取得进步[2]。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建筑行业的节能工程技术。①和国外专业的研究机构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形成合作,通过技术上的交流,学习其优秀的成果,弥补国内行业相关技术的不足,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为节能技术的进步提供可行的方案。②和国内相关的机构,如,高校,研究所等建立合作,从而实现技术上的交流,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于实际项目的参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加先进的设备、材料等,使双方实现共赢。③可以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其他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如,计算机技术,通过实验,使工程的设计阶段更加的简单。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可以对于现有材料进行分析,从而使废弃材料实现二次利用,节约工程材料的成本,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节能。

2.3严格质量监管

质量监管是关乎建筑节能工程最终的成果的重要程序,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主要从以下的两个方面进行。

2.3.1准备阶段

建筑施工的准备阶段一般包括了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图纸的设计这两方面的这问题,施工材料方面需要采购人员对于供应商的资格进行仔细的确认,确保施工的材料质量合格、来源正规、符合施工的要求,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建筑图纸的.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国家的节能标准,适合建筑的实际情况,符合企业和业主的利益要求,从全局进行考虑。

2.3.2验收阶段

验收阶段一般是针对于工程施工完成之后,监管部门对于建筑进行全面的验收,并作出相应的质量评定。因此,在这个方面,监管部门应该重点对于工程的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①对于工程的整体的质量采用相关的技术进行检测,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合格;②对于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书面材料审核以及现场的检测工作,确保质量达标,对于住户是否有危害;③对于节能工程的节能效果进行检测,包含建筑的供暖、排风、照明等对于能源的消耗量进行评定,使工程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3]。

2.4建立节能机构

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一个节能管理机构,通过积极的倡导能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理念,加强对于建筑行业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行宏观的市场调控,共同推动建筑节能工程的飞速发展。

3节能检测项目

3.1节能材料检测

节能检测项目的首要检测的目标是对于所用材料的检测。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墙体、窗台、保护层等方面的所用材料的密度、强度、稳定性进行专业性的抽样检测,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检测的项目:①对于保温的隔热板材料,主要检测其密度与稳定性,确保保温材料的质量;②对于保温的浆体材料进行检测,主要是对于其强度以及、密度进行力学确定;③对于保温材料的保护层和粘结层相关的材料进行检测,主要针对于其延展性、收缩度以及抗压能力[4]。此外,对于电线、零部件等材料进行质量的检测,确保质量符合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

3.2保温系统检测

这部分的检测内容主要是对于建筑的外部墙体和门窗,对于其保温能力进行测验,通过检查,确保居民的正常供暖,保证建筑工程的供暖系统不受影响。主要会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①对于外墙的抗风抗压能力的测验,保证房屋的保温效果,以及墙体的质量。②对于墙体的抗冲击能力进行测验,保证建筑在遭遇较大的意外冲击时,住户的安全不受太大影响。③对于外墙的透水性进行测验,保证建筑的墙体有一定的密度,能够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其他的还有热阻试验、可见光透射等。

3.3工程质量检测

对于整体工程质量的检测,主要的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主要的目的是检测施工的质量的安全性,确保建筑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主要有这几个方面:①对于保温系统的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保证材料与建筑之间的粘度和面积达到一定的使用率,不会造成质量问题导致的节能系统功能下降。②对于保温砂浆层,主要集中在浆层的厚度和粘度达到建筑施工的要求。③外墙以及外门窗保护层的厚度以及相关的粘层的强度进行测验,保证其达到节能工程的相应效果。此外,对于部分零部件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紧密度也要进行检测。

3.4节能工程抽检

3.4.1现场检测

检测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而现场检测,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检测方法,检测人员一般会凭借自己的检测经验进行怀疑,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检查,这样一般会检测出大方面的问题,工作的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缺点在于一定程度上会对于某些方面进行忽视,经常会存在一些需要进行二次复检的内容。

3.4.2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既是对于某些较为精密的、有条件进行室内检测的项目进行室内的实验室检测,这样的检测方法一般会得到较为精确的数据,具有权威性,因此,这样的检测方式随着相关检测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开发,逐渐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运用。

4结束语

自进入21世纪,建筑行业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城市化的进程也因而加快,在一栋栋建筑被建造、推到、重建的过程中为建筑行业实现利润的增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建筑节能工程是从20世纪末开始逐渐形成的一个概念,为建筑的减少能源消耗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我们要加大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节能工程的质量管理,为我们在未来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玉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科技创新与应用,(18):230.

[2]吕兵.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门窗,2014(10):261.

[3]张赓.试析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绿色环保建材,(8):70.

球罐射线检测底片质量控制浅析 篇6

摘要:本文介绍了球罐全景曝光射线检测中底片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主要从最基本的灵敏度的三个方面:对比度、不清晰度、颗粒度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底片质量的因素和原因,找到提高底片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全景曝光;颗粒度;Ir192

射线检测(radiographic testing 简称RT)目前是无损检测中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主要是是针对材料或焊缝的内部缺陷进行检测,射线检测以底片做为记录介质,可以比较直观、真实的反应缺陷的实际情况,对夹渣和气孔之类的体积型缺陷有很高的检出率,对薄工件的检出比较容易,对厚工件检测主要是受检测设备的透照能力的影响,此外射线检测也不受材质的影响,适合各种材料的检测,适用性广。不足在于该检测属于放射性检测,无论是对人和环境都有一定影响,为避免照射,操作时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控制检测时的安全范围,此外相对超声检测等方法,射线检测对裂纹的检测率受透照角度影响,对垂直于透照方向的薄层缺陷不易检出。

射线检测使用的一般分为X射线和γ射线。X射线是高速电子轰击阳极靶产生的,其光谱谱线,分为连续谱和标识谱,连续谱是一个波长连续变化的谱线,这与外加电压有关,而标识谱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这与被轰击的阳极靶本身材质有关;γ射线是原子核内部能级间的跃迁产生的,主要是原子由不稳定态变为稳定态的过程,同时放出射线,是一个自发的过程,γ射线根据衰变的元素不同放出不同波长的能量,其能谱为线状谱,其强度衰减有自己固有的时间周期。由于射线的产生方式和性质的不同,X射线和γ射线在实际应用中也有所区别。对于γ射线来说与普通射线机相比穿透力比较强,能检测更厚的工件;不需要水电等资源跟适合野外作业;而且γ源属于点源可以进行全景曝光,效率高;但不足在于γ射线强度不可控,半衰期是取决于放射源的种类,活度较大时衰减比较快;固有不清晰度要大于X射线,灵敏度偏低;此外γ射线的辐射一直存在,对安全防护上要求更高、更为严格。

根据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特点综合考虑,目前采用较多的球罐检测方法就是采用γ源全景曝光的方法对球罐焊缝进行整体检测。但是这样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和考虑的问题,比如曝光时间、检测时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划分等,但是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的就是,焊缝的底片质量,由于采用γ源其本身检测灵敏度不及X射线检测,因此如何保证检测时的底片的质量更是尤为重要。

射线检测照相的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照相的灵敏度,在定量方面理解就是能发现最小缺陷或细节的尺寸,定性方面就是分辨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对于灵敏度这主要考虑到对比度、不清晰度、颗粒度三个方面。对比度就是黑度D在不同厚度时的黑度差、不清晰度主要是有厚度变化的位置边缘的轮廓宽度、颗粒度是固定厚度上黑度的不均匀程度。首先是射线检测对比度△D,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主因对比度,另外是胶片对比度。主因对比度主要是指工件中实际缺陷和工件本身在透照方向上的厚度差而产生在底片上的黑度变化,起主导作用,这也是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对于主因对比度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散射线的影响和射线本身的能量。散射线在某种程度上对对比度产生了中和的作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底片的对比效果。散射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对于球罐检测来说一般都是对焊缝的余高加以控制、选择合适的增感屏来控制散射线;还有就是射线本身的性质有关,一般采用Ir192放射源进行球罐整体检测,其能量是是固定的,相对X射线来说在工件里具有较低的衰减能力,这也灵敏度不及X射线的检测原因之一。胶片对比度主要由胶片本身特性所决定的,是将对主因对比度放大后显示在底片上,一般放大程度取决于胶片的种类和操作时选择显、定影的时间和温度等条件,此外由于底片特性曲线并非线性曲线,提高底片黑度也可以提高了胶片对比度。其次是射线检测的不清晰度U,这也是由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几何不清晰度,另一个是固有不清晰度。对于几何不清晰度主要产生的原因放射源的自身存在大小,而缺陷和底片、缺陷和放射源之间存在距离,这样就使底片对实际缺陷在投影周围存在了半影区,这就使检测中的厚度边缘变化对比度下降,从而降低了检测灵敏度。但是对于球罐来说由于实际焦距都是远远大于工件厚度的、点源的大小相对焦距来说相差很多,所以对球罐检测底片质量的影响不大。固有不清晰度是由照射到底片上的射线在乳化层或者增感屏上激发出的电子的散射所产生的,为此增感屏的种类和紧贴程度都会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增感屏虽然能得到很好地增感和吸收作用,但也要考虑固有不清晰度的影响。另外射线的能量也对固有不清晰度产生影响,能量大作用在乳化层上产生的电子动能也相对较大,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对较长,散射更为严重。Ir192射线源的强度比一般的X射线机要大得多所以固有不清晰度也是大的多。对于球罐来说在清晰度方面主要考虑对固有不清晰度的控制,但对于多源同时曝光时要合理安排放射源的位置尽量减少焦点尺寸,控制好几何不清晰度的影响。还有射线照相的颗粒度,即均匀曝光时影像分布不均的视觉印象,这是黑度变化的起伏度,就是是底片的噪声。颗粒度是有一定数量银盐感光后的随机分布和发出光量子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胶片的本底噪声,主要是银盐的颗粒和感光速度;二是量子噪声,放射源发出的光子的数量和质量,主要是射线能量、曝光量和黑度。对于球罐检测来说,若想降低颗粒度的影响,提高底片质量,对于胶片选择颗粒较小的底片使银盐的分布更加均匀,同时感光速度相对较慢。对于设备的选择方面由于能量是固定的,只有控制合理选择曝光量,提高黑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选择活度较大的放射源,在黑度可以识别的范围内,提高曝光时间,这样达到降低颗粒度影响的目的,从而提高底片质量。

上文对射线检测中影响底片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合实际,针对球罐全景曝光的底片质量控制进行综合考虑:为保证检测效率一般球罐采用γ射线全景曝光的方法对球罐上的主体焊缝进行内部检测,γ射线源采用Ir192,但由于Ir192射线的强度是固定的主要能量集中在0.346MeV,检测时对主因对比度、固有不清晰度和颗粒度都有一定不良的影响,使之照相底片的质量效果不佳,为提高质量就必须控制和改善其他条件达到提高底片质量的目的。首先可以选择适合增感屏,达到缩短感光时间的作用,一般对于Ir192放射源标准要求选择铅箔增感屏厚度在0.1~0.2mm;也助于吸收散射线,提高主因对比度;但应保证与胶片贴紧,更好的控制固有不清晰度;其次控制焊缝余高,保证余高高度和与母材的圆滑过度,降低散射线,提高主因对比度;第三选择合适的曝光量,即选择较大活度的放射源、适当提高放射时间,在黑度可以识别的范围内提高黑度,这有利于提高胶片对比度并且降低颗粒度;第四在有严格检测质量要求情况下,选择高靈敏度胶片,标准上规定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以提高胶片对比度和降低底片噪声的影响;还有就是做好底片冲洗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胶片对比度。总之射线检测过程是个整体系统,并不能一味追求某一方面的要求要综合考虑。

以上是我对球罐射线检测底片质量上的一点看法和分析,在以后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寻找更接近实际,有利于提高质量的改进方法和措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服务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 强天鹏,李伟,袁榕,郑世才等.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 JB/T4730-2005.

[2] 强天鹏.《射线检测》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2008-3.

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及保证 篇7

在水质检测的过程中, 针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环节, 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治理措施, 能够很好地有效地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为完善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做好保障工作。一般情况下水质指标按性质的不同, 可以化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指标这三类, 但是不同要求的水质指标的细分项目很多。水质检测指标是用来评价各类水体的质量的参数, 根据这些指标可以有效地将各类水体进行分类。不同的水质指标有与其相对应的标准的检测方法来进行检测。

一、水样采集中的质量控制

水样的采集是水质检测工作的第一步, 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开展。水样采集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是所采集的水样需要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均匀性, 而根据采集地区的水文变化情况以及水质检测目的的不同, 水样的采集种类也会有所不同。采样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的水质, 采取与其相应的水质采样方法。如果某一个地区的水质被污染, 一般可以分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

1) 不分行业和废水的排放方式, 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位的检测的是一类污染物, 如总汞、总镉、苯并芘、砷、铅、总铬、六价铬等。如果是在排污单位的废水总排放口设置采样点位的, 则是检测二类污染物, 如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物、硝基苯等。

2) 对于城市污水就是在一个城市的主要排污口或者总排污口设置采样点位, 根据城市污水进入水体的排放口、污水管的位置及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出口处设置采样点位, 从而对城市的生活水质进行检测。

3) 采样人员应在严格按照标准并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水样采集, 还需要做到对采集点位的合理布设, 以实现水样采集的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 为水质检测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如果是对固定采集点进行不同浓度分析时, 需要采集的是混合水样, 而水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变化不大时, 采集瞬间水样即可。

4) 采样人员应根据待测项目的性质, 采用合适的采样工具和采样容器, 采样容器的大小、形状和重量应该合适, 应易于打开, 能密封严实, 且容易清洗。采样前应先用水样荡洗采样容器和容器塞子三遍 (油类除外) 再开始采样, 但当水面上有浮油时, 采样容器不能荡洗。采集测定油类水样的时候, 应该在水面至水面下300mm处采集柱状水样。

5) 采样人员应注意采集现场平行样, 现场平行样的采集应占到采样总量的10%以上, 一般的情况要求是每批样品至少应采集两组平行样。采样人员还应采集现场空白样、运输空白样, 每批样品应至少有一个运输空白样。

6) 采样人员应坚持实行双人采样, 认真填写现场采样记录表, 并给所采集水样的容器上黏贴标签, 注明水样的采样人、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唯一性编号、检测项目等相关的信息。

二、水样的保存、处理和流转中的质量控制

除需要现场测定的水样如p H、水温、溶解氧、电导率、透明度等项目外, 大多数的水样需要运回实验室进行检测。所采集的水样须及时检测, 如不能及时检测的应按照检测项目的方法要求进行必要的保存。水样的保存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所采集的水样自身发生变化, 同时应避免因外界环境影响而使所采集的水样发生变化。水样处理是去了去除所含杂质, 富集待测成分, 从而有利于待测成分的测定。处理过的样品和加保存剂的样品一定要做试剂空白检测, 避免因水样处理或添加保存剂引入不必要的误差。在水样的运送和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保证水样的完好、不受污染、不被损坏、不被丢失。水样装运前应与采样记录、样品标签进行核对, 核对无误后再方可分类装箱。如果是塑料容器要塞紧内塞, 拧好外盖, 必要时黏贴密封的胶带;如果是玻璃容器要塞紧磨口塞, 并用小绳把瓶塞和瓶颈处绑牢, 必要时可以用塑料薄膜之类的软物品固定一下;如果有需要特殊冷藏的水样, 则应配置专门的隔热容器, 并放入制冷剂之类的物品。为避免水样在运送过程中因为碰撞和震动之类的外因而使水样有所污染或损失, 应该将水样分类装箱运送, 并将运送箱内的水样用塑料泡沫或者报纸之类的隔开。运送箱的外侧应该张贴明显的标志如:“易碎物品请勿倒置”等警示语。水样的流转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并按要求进行登记如编定样品唯一性编号、水样表征等并避免流转时间过长而导致样品发生变化影响检测结果。

三、实验室检测中的质量控制

1) 检测过程应使用合格的仪器设备, 并在检定周期内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做好期间核查, 做好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 确保检测数据符合质量控制的要求。

2) 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玻璃容器等一定要进行计量检定和校正, 使用前应彻底清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清洗后的器皿内壁应该能均匀地被水润湿, 如果有小水珠或者不沾水的地方, 则有可能是容器壁上有污垢, 应该重新清洗。

3) 检测过程中注意带试剂空白且是平行双样, 定期做校准曲线。检测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避免引入人为误差。如果有异常现象, 应多次检测, 用格拉布斯 (Grubbs) 法或狄克逊 (Dixon) 法剔除, 并同时做校准曲线和加标回收, 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4) 在记录检测数值时, 应考虑到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以及测量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等因素。注意检测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保留位数不能超过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的有效位数。注意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只舍不入, 校准曲线的斜率b的有效位数与自变量x的有效位数一样, 或最多比x多保留一位。截距a的位数, 应与自变量y数值的位数一样, 或最多比y多保留一位。

5) 按照规范的要求认真填写检测原始记录表, 使检测数据有准确性、完备性、可追溯性。

由此可见, 尽可能地把涉及到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地控制好, 实验室才能提供有效、可靠的检测结果。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真实、可靠, 确实对我们今后更好的管理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控制及检测 篇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逐渐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车辆涌入到城市, 这无疑对城市的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目前, 我国市政道路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几乎每个城市都在翻修扩建市政道路, 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市政道路建设的过程中, 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测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变动较大, 质量控制和检测是保证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就市政道路质量控制和检测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 市政道路的施工特点

市政道路的施工特点可以归纳为施工量大、施工工期短、原材料大量使用、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地下管线的影响以及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施工量大是因为市政道路的修建主要集中在城区, 在翻修扩建的过程中, 会面临原有道路和道路两侧建筑物的拆除工作, 有时受到来往车辆、人流、施工场地狭小的影响, 这些在无形中均会增加施工工作量及施工难度。施工工期短是每个市政道路项目在修建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市政道路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修建, 政府为了尽可能地减小修路过程中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会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压缩施工周期,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抢抓工期, 而这可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因素。原材料的大量使用是道路施工面临的问题, 如何在原有造价的基础上选择原材料, 合理使用原材料, 并且保证施工的质量, 节省成本, 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地下管线以及地质条件的影响视情况而定, 不是每条道路的修建过程中都会出现, 而一旦出现无疑会增加施工的难度, 加大资金的投入, 更严重时会造成工期的延迟, 带来不小的损失。因此, 前期的线路勘测, 地质环境的勘察, 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编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难以控制也是其主要特点, 因为道路的修建受到工期时间短、施工环境不确定性和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这些不确定因素加大了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

2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控制

市政道路的质量控制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道路质量控制的机制, 健全质量控制机构, 把对质量控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落实到个人, 实行个人责任制度。根据现有的法规和规范标准制定出具体的控制方案, 重点加大对路面、路基、材料、测量等方面的检测, 保证质量合格[1]。

2. 1 市政道路测量质量的控制

道路线路测量的目的是保证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路线能够与勘测设计线路相吻合, 不会出现大的线路偏差, 以防止出现不利的地质情况, 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在线路的测量中, 要加强对测量质量的控制, 牢记“精准”的准则, 对于复杂地形要多次测量, 力求精确, 特别是对线路起点和终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对于关键部位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测算、复测以及签证方面确保准确。保证线路控制桩、水准点记录详细, 对于复核测量没有错误的, 要及时报监理部门进行复核。总之, 线路的测量应控制在误差的允许范围之内。

2. 2 市政道路材料质量的控制

市政道路原材料质量的好坏, 对于道路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把控住原材料的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原材料的价格在招标过程中已经基本确定, 采购的价格和数量已经大致有了标准。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通过控制采购质量来保证。对于采购, 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 详细掌握各商家材料的价格以及质量状况、生产规模、供货能力等。通过考察比较, 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原料供应商。

另外, 在原料进场之后, 要严格做好质量核查, 检验合格证书, 做到每批次材料都必须进行检测, 确定质量合格之后, 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2. 3 市政道路路基质量的控制

路基的好坏对道路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路基的质量控制重点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 查看其编写设计是否合理, 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罗列, 并做好准备, 以便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对于道路线路的沿线情况、地形、地基地质、基土情况, 要做到重点关注, 出现问题时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解决。对纵横盲沟的设计、设置要做到重点检查。路基采用分层压实的方法, 分层铺设厚度控制在30 ~ 40 cm。另外, 要严格控制路基土的干湿度。需要填方的路基, 在填方之前要做填方试验, 保证填方路基的质量。

2. 4 市政道路路面质量的控制

市政路面的质量控制是道路工程的最后环节, 因此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 则前面的工作将前功尽弃。市政道路路面一般分为两类, 分别是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对于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通过控制摊铺工艺的质量, 对铺设好的路面加强对饱和度、路面外形尺寸的验收。对于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 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应控制在30 ~ 35 MPa之间, 抗弯强度控制在4. 0 ~ 5. 0 MPa之间, 在混合料的配合比中, 水泥用量≮300 kg /m3, 以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腐蚀性, 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施工的要求标准[2]。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检测

3. 1 工程施工标准试验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 路基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可以通过击实试验来确定, 这些结果可以作为标准来检测后面的压实情况。对于工程材料、施工工艺相关参数的试验检测是用来评价后面的施工质量, 看是否符合工程施工的标准[3]。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 假如材料的使用、配合比发生了改变, 要对相应的材料重新进行检测, 并且按照标准试验方法进行。

3. 2 原材料的检测

市政道路的修建会投入大量的材料, 一般有砂子、石子、水泥, 可能也有钢材, 这些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要有严格的检测工序, 以保证材料的质量, 确定质量合格之后才能使用。在材料进场时, 要查验这批次材料的质量合格证书和其他补充文件, 并且做到随机抽查、检测, 保证材料的质量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满足施工工艺对材料的要求[4]。检测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素养, 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对于检测标准能够灵活地把握, 熟悉各种材料的检测方法。

3. 3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跟踪检测

市政道路的线路一般比较长, 而且沿线的施工情况可能不尽相同, 所以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 要进行线路的跟踪检测, 重点检测道路和桥梁的中心线是否与设计的路线相符合。对于工程中的每个分项工程, 在施工结束之后, 同样要按照工程施工的规范和要求, 进行试验验收工作。检测路面的承载力, 一般是使用路面弯沉仪来进行路面弯沉试验, 检测路面的弯沉值是否符合要求。另外, 像灌砂法、密度湿度检测、环刀法等方法的检测, 其工作量比较大, 但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检测, 不能因为繁琐而减少工作程序。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发展标志之一, 也在发生着飞快的变化, 翻修扩建城市道路已经成为每个城市发展中的必然。因此, 在道路不断变宽、变长的同时, 注重其修建质量也就越来越重要。在市政道路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面应该加大力度, 使其走上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良性化的发展轨道。

摘要:概述了市政道路的施工特点, 阐述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控制及检测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检测

参考文献

[1]马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9) :117.

[2]于全臣.浅谈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企业导报, 2011 (13) :277-278.

[3]王曼, 沈健华.试析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及检测要点[J].城市建筑, 2014 (4) :257.

浅谈市政道路的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9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提高市政道路的质量成为保障交通运输的关键环节。具体的讲, 可以从提高市政道路和质量控制和提高检测水平两个方面入手。

2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 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 加强材料的管理尤为重要, 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所使用的材料的影响。好的施工材料是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使用寿命的前提和基础。应严格原材料以及设备、构配件的证书制度, 各类质量合格证书必须齐全, 并具备详细的检验报告和复试报告, 记录工程项目相关的各类信息, 如项目名称、进场日期等。同时应做好构配件、半成品、成品和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工作,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抽样检验。目前, 在材料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如质量意识薄弱, 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 信息流通不畅, 经济核算方面较为欠缺等。

(1) 对参加施工的人员特别是材料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 提高他们重视材料质量的自觉性, 增强业务能力,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施工材料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 (2) 加强对试验段方案及结果的反馈。 (3) 对施工定额分解、定量控制。进入工地后即对清单中各项工程量进行核定及定额分解, 分解时应考虑保管及施工的消耗。在施工过程中, 定额与实际消耗应经常对比查漏, 进行定量分析与控制, 使材料控制直接进入施工第一线。 (4) 在项目部设立材料管理小组, 统一协调、管理材料购销工作。完善各种制度, 使责任明确, 奖惩分明。 (5) 加强施工的合理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保证工期, 保证工程质量。

2.2 加强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也获得了创新和发展, 其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以及员工的技术素质。在施工组织中, 可以很好地展现施工方法和工艺的水平。市政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给排水、路灯、道路、通讯等, 因此各个部门和环节应做好有效的沟通, 即所谓的做好技术交底的工作。技术管理人员应在工程施工前, 对于工程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明确和相应的指导工作, 如施工方法和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重点部位和技术要点, 以及质量标准、工程重点, 尤其是原则性的问题等。同时, 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一些问题, 应及时处理并做相应的指导, 从而实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以及提高工程质量, 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目的。

3 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

3.1 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严把施工材料的质量关, 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这需要通过各种试验和检测手段得以实现。其次, 是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 其确定的依据即施工的要求和设计图纸。再次, 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即对于现场施工过程的控制, 应加强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实现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抽检相结合的机制, 并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对于工程中较为关键的施工环节, 必须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施工质量的监控, 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提高工程质量, 避免劣质工程的出现。最后, 还应注意的是,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较为复杂, 工程量大, 因此通常由各分项工程组成, 而工程的总体质量必将受到分项工程的影响, 因此控制好分项工程的质量十分重要, 对于分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 必须改正, 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返工修复, 不可以对于问题和缺陷置之不理, 最终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

3.2 做好路基填筑方面的质量控制

3.2.1 清表和特殊地段处理

施工路线确定完成之后, 应依据相关的图纸进行实地测量, 接下来就是地表的清理工作。在施工现场, 指定相关的技术负责人, 其职责就是现场的勘察和指导。通常来讲, 农田、房屋基础、树木等是地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妨碍施工的房屋基础、建筑垃圾、树木、植被等清理干净。同时, 还要做好特殊地段的处理。例如, 某市政道路工程, 其地基以农田为主, 在土质方面较差, 因此在进行地基的处理时, 采用换填的方式来进行, 处理深度选定为6cm到80cm。

3.2.2 路基工程层层质检项目

(1) 填方的基本要求。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条件和环境较为复杂, 如遇到雨季施工, 并且地下水的水位较高的情况下, 应切实做好排水工作。在对路基进行施工时, 应在施工前设置好合理而有效的排水系统。如果以开临时排水沟的方式, 则通常会在道路的两侧进行排水沟的设置, 同时, 应使附近的排水边沟和临时的排水沟相连, 从而有效防止因雨水而导致的对于边坡的冲刷, 以及防止积水浸泡路基。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路基分层填筑压实度, 必须满足相关要求, 确保层面的平整度, 路基填筑压实后, 其厚度应以不超过30cm为宜。

(2) 填方路基压实后外观鉴定。这是路基质检中的关键环节, 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检验标准, 切实做好检验工作。对于路基表面的要求, 即没有局部坑洼、压实后的轮迹不明显, 路基平整、密实, 路基的边线应顺直, 如果有曲线还应保证曲线的圆滑。在测量放线时, 进行控制点的设置, 可以确保曲线的圆滑程度, 通常间隔2m设置一个控制点。与普通公路不同, 市政道路工程会在道路两侧设置人行道, 因此行人的安全是首先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在施工及检验时, 应加强对于边坡稳定性的控制, 使其倾斜度满足设计要求, 并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在施工时进行及时的调整, 不能因工期等原因而忽视边坡质量, 给市政安全带来隐患。

4 工程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1) 试验检测工作室的管理岗位主要负责试验检测工作的全面工作, 包括组织完成各项试验检测任务, 确定检测手段和目标, 同时还要密切地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及时地根据施工需要提出新检测方案, 对本室的各个检测人员要实现严格的纪律管理。 (2) 要建立试验检测人员的岗位职责制。一是对试验检测进行责任承包制, 谁检验谁负责, 促使每个检测人员真正的形成责任心;二是将检测机制形成制度, 促使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规范、检测大纲、实施细则进行各项检测工作, 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交通运输的地位日益重要, 市政道路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市政道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提高市政道路的质量控制、检测水平是提高市政道路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友良.浅析如何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J].工程与建设, 2010.

[2]向鹏宇.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中华建设, 2008 (5) .

[3]王旭东, 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论述[J].管理学家, 2011.

[4]张爱珍.论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J].建材与装饰 (中旬刊) , 2008 (4) .

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研究 篇10

1 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概述

公路材料检测是保证材料质量、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措施之一, 需科学正规的进行公路原材料检测和质量控制。 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 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水平。 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 通过必要的实验检测来科学有效地评定。 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便于施工单位合理地选择公路原材料。 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 借助科学有效的检测技术来判定当地的原材料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要求。 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 试验检测新材料、新工艺的可行性、有效性、适应性。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 有利于积累公路施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发展。

(1) 首先确定这些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 就近地选用砂石、填料等原材料来降低工程造价。 建设地点有砂石、填料等, 利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使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 材料的成本在公路工程的总造价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因此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重点, 选取质量合格的材料和稳健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在公路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工作中结合施工计划和工艺等要求组织各种材料进入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的好坏对工程质量影响极大, 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施工的质量。 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公路材料的质量能够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尤其是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非常关键。 施工单位需要选用满足工程要求合格的公路原材料, 并加强材料现场管理工作。 材料的造价可达到工程总造价的70%, 需严格执行工程施工的“三检制”。 充分发挥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主动积极性, 并按照材料的总体平面布置分类存储。 从施工内部降低建筑成本, 确保公路各原材料处于合格的环境下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使环保施工的观念深入人心, 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开堆放。 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 有利于积累公路施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发展。将节能从各个方面入手, 设立相关指示牌表明材料的规格、品类、检验状态。

(3) 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是工程监理的首要任务, 是保障公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到达节能环保的效果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重要环节, 例如存储水泥和钢筋需要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首先需要设备选用和管理, 对于存储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材料实现节能环保施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按合格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当中的现状, 加强检测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公路工程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的质量的优劣对于公路工程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及时避免检验不规范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选取质量合格的材料和稳健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 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 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研究

公路原材料检测项目及技术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施工是否成功, 在采购钢材的重视材料采购、 进场。 及时地进行检测, 避免检测不严格、发生漏检等现象, 严格按照要求选择材料的生产厂家。公路材料一般具有力学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基本性质, 因此, 在同一工程项目中每批次的水泥必须来自于同一厂家。 及时地进行检测, 避免检测不严格、发生漏检等现象。避免不合格的原材料误为合格直接投入公路施工工作使用, 并且在每批水泥进场以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抽检等检验工作。

(1) 由于公路建设具有许多项目位于偏远郊区的特殊性, 容易带来严重的质量事故。 加强施工规范, 对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材料力学性质主要是指材料的硬度、强度、塑性及弹性等, 每次检测都需提供给监理工程师全面的品种标号与数量以及出厂日期。避免在选购公路原材料时没有提供相应的出厂合格证以及试验报告导致带来了一定的工程质量隐患, 并且试验按国家标准进行。 在采购钢材的重视材料采购、进场。 及时地进行检测, 避免检测不严格、发生漏检等现象, 严格按照要求选择材料的生产厂家。加强材料采购、使用检验工作, 采购合格的公路工程主体材料。 采购前需要认真核实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书、试验报告等相关文件, 对混凝土用水进行严格的水质化验。

(2) 在新时期随着交通基础工程的快速发展, 路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公路的质量。 公路材料也在不断发展, 所以在路基施工前需要认真执行土质检测工作 (特别是路基改良土) 。严格按照公路施工相关规定的要求选择合格的生产厂商, 对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在公路现场施工管理中, 始终确保材料质量工工作对钢材有一定的要求。 避免材料存储堆放不当、监管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 提高公路施工质量。 复检鉴定为不合格的材料不能投入到公路施工工作, 以保证日常常规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在采购钢材的重视材料采购、 进场。 及时地进行检测, 避免检测不严格、发生漏检等现象, 严格按照要求选择材料的生产厂家。 做好材料试验检测工作, 帮助公路选择检测指标。 在采购钢材的重视材料采购、 进场。 及时地进行检测, 避免检测不严格、发生漏检等现象, 严格按照要求选择材料的生产厂家。

(3) 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 检测土壤分类、土壤塑性指数并分路段试验检测。 避免在具体的钢材焊接过程中出现焊缝不合格, 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性能。 在实际工作中, 检测部门可以根据相关具体要求, 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量并制定好相应的施工技术的控制指标。

参建各方在现场设置的工地试验室仪器配置较为简单的背景, 在公路路基施工的过程中需对周围的土质结构进行必要的勘察。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 有利于积累公路施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发展。对公路材料质量检测的具体指标应根据设计文件、相关规范结合当地的供应方式和生产工艺来确定, 避免由于路基的质量而带来质量安全隐患。 现场还需通过检测砂石、水泥等材料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检测部门应定期对现场材料进行检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加强公路原材料检测和质量控制势在必行。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是工程监理的首要任务, 是保障公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公路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需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公路材料检测中的问题分析了公路材料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公路,原材料,检测技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周恩海, 吴许平.公路材料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 (07) .

[2]张丽娜.公路材料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4:191-191.

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11

【关键词】公路桥梁检测;质量控制;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公路桥梁技术上的提升,在检测方面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实施公路桥梁检测的过程,不仅在技术方法上需要改善,同时也需要面对实际检测中的一些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是对于公路桥梁监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应用手段,检测技术是对于公路桥梁安全性能衡量的数据支持,这不仅关系到桥梁本身的安全性能,同时也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定期合理的进行检测技术才能够实现对于公路桥梁质量的良好控制。

对于桥梁质量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影响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在对于公路桥梁的检测质量的过程中,实现对于桥梁检测技术的良好应用,解决目前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对于公路桥梁的安全检测工作有一个合理的检测计划,这是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质量保障,同时也是促进桥梁工作的发展,在本文中对于实施检测技术以及公路桥梁的安全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分析,同时也能够说明检测工作的衡量标准,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具体工作步骤,如何评价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结果的相关意义,注重对于实际工作之中的问题处理方式,对于检测桥梁的安全工作行程良好的监控体系,促进交通运输工作安全实现。

一、介绍目前桥梁检测工作的相关情况

如何实现对于桥梁安全工作的良好监管,就必须应用到桥梁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这是对于桥梁安全性能良好评价的技术数据支持,通过检测过程能够切实了解到目前在桥梁的质量问题,了解桥梁的损伤情况,对于损伤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损伤的情况,以及损伤未来能够造成的严重程度都能够有所了解,通过系统的分析桥梁检测过程中的伤害情况,就能够综合的了解到桥梁的安全性能,分析桥梁质量的综合情况,衡量桥梁对于重量的承受能力,以及做到桥梁监控管理工作,评定桥梁需要维护工作需要,对于如何增加桥梁的安全性能提供数据支持,只有实现科学合理的检测工作,才能够具有实际运用的准确数据,实现桥梁性能方面的保障,这是对于交通运输中最可靠的保障。

1、桥梁质量定期检查工作体系及操作方法

只有对于桥梁的检测工作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才能够对于桥梁的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实现全面的桥梁质量监控,这是为了能够很好的检测桥梁的安全性能,在评价桥梁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对于平时的桥梁安全性能有所衡量,实现桥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并为桥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提供未来桥梁监管工作的重点指引工作。实现桥梁质量的保障,是需要对于桥梁结构中每一个细小的结构都能够正确分析保障的,提高桥梁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有应对功能,并为桥梁的修护措施提供技术指引。在对于检测工作有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实际内容规定,按照规定时限检查工作体系的制定。

2009年7月以来,我们在实施桥梁管理系统和建立桥梁养护管理制度工作中,实际应用的定期检测主要过程如下:

(1)根据桥梁桥型特点将整桥划分为若干功能独立的部分及部件,并依据部件在桥梁中的重要程度,区分为一般部件和重要部件。

(2)按规定的检测表格及步骤,对全桥各部件进行全面、详细的技术状况目视观察和丈量,核实桥梁部件尺寸等基本数据,对部件缺损状况依据标准进行评定打分,并根据养护对策确定病害部件的维修方式、范围及时间计划。

2、定期检查结果标准

按照《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分为一至五类。评定标准采用3分制,0分为部件不重要或无缺损,1分为部件次重要或缺损少,3分为部件重要或缺损大。重要部件以缺损程度最严重的构件评分,一般部件以损坏数量最多的构件评分。

依据检查结果,对应《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划分为一至五類桥梁。一类桥:技术状况处于完好或良好状态,仅需对桥梁进行保养维护;二类桥:技术状况处于良好或较好状态,仅需对桥梁进行小修或保养;三类桥:技术状况处于较差状态,个别重要构件有轻微缺损或部分次要构件有较严重缺损,但桥梁尚能维持正常使用功能;四类桥:技术状况处于差的状态,部分重要构件有较严重缺损或部分次要构件有严重缺损,桥梁正常使用功能明显降低,桥梁承载能力降低但尚未直接危及桥梁安全;五类桥:技术状况处于危险状态,部分重要构件出现严重缺损,桥梁承载能力明显降低并直接危及桥梁安全。

3、实际应用中的注意方向

(1)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桥梁的役龄、交通状况、病害的严重程度和已知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检测周期,一般每3年1次,特殊结构桥梁应每年1次。新建桥梁交工1年后应进行全面检测。桥梁定期检查主要以目测结合仪器检查方式进行。对经常检查中发现的重要部(构)件明显达到三、四、五类技术状况的桥梁,应立即安排定期检查。也可根据同一桥梁的不同部件或特殊结构,依据结构的工作原理、材料性能及部件功能的不同需求,具体确定不同的检测周期。

(2)为了方便分类检测,根据桥梁的结构类型及其各组件的使用功能、工作性状和材料性能,将整桥划分为功能独立的部件等若干部分或分项,各部件可以有不同的使用寿命、病害类型及特征。

(3)根据各分项部件的功能和作用,区分重要部件和一般部件。主要承重的部件以及寿命影响到全桥寿命的不可更换的部件,一般为重要部件。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部件在不同类型桥梁中的作用,灵活区分部件的重要性。

(4)因定期检查属于目测外观检测,检测时必须尽可能接近各部件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测。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部件的关键部位,如应力集中区、截面突变处、容易发生损坏部位及结构耐久性薄弱部位等。

结束语

就目前桥梁工程的稳步建设中,如何能够实现桥梁的质量保障,不仅需要能够对于桥梁的安全情况实现质量监控工作,同时能够对于安全性能实现技术应用方面的科学分析。就目前公路桥梁的建设而言,不仅在建筑模式上有做转变,同时也在桥梁的检测技术方面有所发展,只有实现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以及检测方法,才能够切实保障桥梁的安全性能,实现对于共同运输工作的良好保障。随着公路桥梁技术上的提升,提高检测方面提高,在实施公路桥梁检测的过程,不仅在技术方法上需要改善,面对实际检测中的一些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是对于桥梁使用的可靠保障。不仅能够增加桥梁的安全性能,同时能够提升公路桥梁的使用年限,促进交通运输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JTG H11—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2]《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交公路发[2007]336号),中国交通出版社.

[3]《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人民交通出版社.

钢筋保护层的质量控制及检测 篇12

钢筋工业尽管起步较早,但真正应用于工程施工的时间不长。自从人们找到水泥这种新兴建筑原材料,工程施工技术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近50年,由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更使的建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几百米跨度的桥梁建造也由过去的神话变成了现实,这中间都少不了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功劳。

那么,钢筋与混凝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讲,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而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却很低,但是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钢筋和混凝土结合起来具有很高的粘结力。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受力性能,又能很好的协调工作,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因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足够的粘结力,在结构计算时,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外力的;又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为简化计算,一般混凝土只考虑承受压应力,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这样钢筋发挥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无论是梁还是板,受拉钢筋总是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

但是,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缘就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不与外界接触相对比较安全。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断面减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整体性就受到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因此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cm。在工程实际中,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施工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以住宅楼为例,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楼板跨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客厅楼板。笔者曾从资料上见到过市区某单位建筑的跨度为5.7m的楼板,厚度为15cm,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的正弯矩小多少,但由于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重视,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检查测试发现,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救措施,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本身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住宅楼板开裂原因中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而引起的。那么,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确定正确的钢筋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一般来说,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为1.5cm,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有时甚至达到10cm。因此,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在施工过程中,则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往往是钢筋绑扎是位置都很正确,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压在上面,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凳被踩倒,致使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形,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规范操作,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筑中还应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鉴于上述情况,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验收工作就成了十分必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E对于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方法作了明确论述。以下是本人对其中部分条款的理解,仅供参考。

1)检测部位。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有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2)检测数量。对梁、板类构件,各应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少于50%。3)检测方法。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的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校准。当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时,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相应规程的规定。4)允许偏差。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的允许偏差,构件为+10mm,-7mm;板类构件为+8mm,-5mm。5)验收条件。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本附录E.0.4条规定允许偏差的1.5倍。6)复试抽样再检测。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率小于90%但不小于8%,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二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后的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 对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也不断加强, 其中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上一篇:网络系统层次安全技术下一篇:磨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