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2024-10-06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通用12篇)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1

1 引言

吸引外资可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积累, 提高资本形成率;可以引进新技术, 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东道国的出口产品的效率, 带动本国出口, 刺激本国进口。可见, 吸引外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使更多的外资投向本国。各国纷纷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提供种种优惠, 以强化本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当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中国已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额直线上升, 从1993年开始,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自1979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6年起步阶段。这一阶段, 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 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及其他沿海城市;同时内地吸收外资开始起步。1987-1991年持续发展阶段。1987年, 制定了指导吸引外商投资方向的有关规定。这一阶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结构有较大的改善, 外商投资的区域与行业有所扩大。1992年以来高速发展阶段。1993年以来,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实际金额已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 1999年和2000年出现下滑, 但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又重新达到568.78亿美元的高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O, 市场将更加开放, 外商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行业上将会有新的突破,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显突出。那么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2 影响外商投资的经济因素分析

外商选择投资国时, 主要会考虑如下因素: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投资环境。首先是成本因素。古典区位理论认为成本最小化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标准。包括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工资成本。劳动力工资成本与外商投资成负相关。我国具有突出的劳动力工资成本比较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投资者。其次是市场因素。Woodwardard (1992) 研究表明, 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以及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位置, 与该地区的外商投资成正相关。一些相关的研究也表明, 市场容量及人民消费水平是决定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经济因素。第三是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要素, 它包括投资具有影响的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基本物质条件等各方面的内容。对投资环境的选择, 首要条件是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结构, 其中包括发达的交通网络, 通讯网络以及水电煤等的供应状况。

针对上述经济因素, 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统计量,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对外商投资中国所起的影响作用。所选择的自变量如下: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 (元) 来衡量成本因素;城镇居民年消费总额百万 (元) 来代表市场因素;人均GDP和进品商品总额 (百万元) 来衡量投资环境。因变量:外商直接投资 (百万元) 。

3 实证分析

在本文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对影响外商投资的经济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考虑回归模型:Y = Xβ+ε, 其中β为p×1的回归系数向量, X=[x1, …xp]nxp为样本观测矩阵, ε为n×1的随机误差向量, Y为n×1的因变量向量。回归系数β即是回归模型β1, β2等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如果公式采用矩阵表示法, 则有:

Y=β0+β1X1+β2X2+……+βkXk+εi

如果因变量Y与自变量X关系密切, 那和n个观测点 (Xn, Yn) 确定后, 总平方和SST则为定值。这时, 回归平方和SSR在总平方和SST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回归模型解释误差的能力就越强。这种能力则称为判定系数, 用R2表示。因此, 判定系数的公式为:

R2=SSR/SST= (SST-SSE) /SST=1- (SSE/SST)

(SSE为误差平方和) 因为0<=SSE<=SST, 所以0<=R2<=1。

判定系数R2有直观的解释意义。例如, 当R2=0.8时, 表示当知道Y与X有线性关系时, 可以改善预测程度的80%, 换言之, 可用X解释Y的80%误差。若R2越接近1, Y与X的关系程度就越高。用SAS计算得出结果显示如下:

Standard

Variable Estimate Error Type II SS F Value Pr > F

x1 23.65448 12.27679 1052445303 3.71 0.0732

x3 0.99943 0.27143 3843463452 13.56 0.0022

x4 -39.20372 13.59230 2358363107 8.32 0.0114

R-Square=0.7376

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进品商品总额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因为从SAS的显示结果中可以看到 R-Square = 0.7376, 比较接近于1, 说明该模型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出自变量与因变变量的关系。而X2并没有在模型中出现则是因为X2该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明显的关联, 所以在SAS的运算中被剔除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外商直接投资=23.65448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0.99943 (进口商品总额) -39.20372 (平均工资) 。

从该项方程中可以看出, 外商直接投资是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进口商品总额成正比关系的, 而与平均工资成反比关系。并且从它们的系数中可以看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一个单位时, 外商直接投资将变化23.65448个单位, 进口商品总额变化一个单位时, 外商直接投资将变化0.99943个单位, 平均工资变化一个单位时, 外商直接投资将变化39.20372个单位。

4 结论与建议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 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这是由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的, 属于中国固有的特点, 非人为因素。但是投资环境属于人为因素, 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积极改善, 从而更好地吸引外资。应该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商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侧重点。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入驻的场地、道路、供电供水和通讯设施的管线铺设等方面投入的力度。同时配合相应的政策, 积极鼓励外商投资。

摘要: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正在加速发展,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资金流入, 外商直接投资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先论述了外商对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三个阶段, 然后对影响外商对华投资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 并由此提出更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投资,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大楷.中级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平, 韩复龄.中国投资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3]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2

外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问题

核心内容:下文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业务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流程呢?下文结合相关的法规进行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入账、结汇流程:

第一步:外商投资企业经商务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或备案;

第二步: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第三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到向注册地所在外汇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

第四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向注册地外汇局申请开立资本金账户,获取开立外汇账户核准件;

第五步:外商投资企业持开户核准件到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开户手续;

第六步:如开户银行如具有被外汇局授予外汇资本金结汇核准权资格,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到开户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如开户银行不具有被外汇局授予外汇资本金结汇核准权资格,外商投资企业应先持有关材料向注册地外汇局申请资本金结汇后,再持外汇局批准件到开户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外汇登记?

1、《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加盖公章);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非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提供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3、外经贸部门颁发的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4、经批准生效的企业合资合作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外汇登记变更、注销业务?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

2、外汇登记证正本;

3、原审批机关有关变更或注销事项的批准文件、变更后的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4、变更后工商局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或工商局已受理工商登记变更的证明;

5、经批准生效的修订后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他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开立资本金?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新开户原因、拟开户银行);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申请开立投资专项帐户的境内外资非法人经济组织还应提供投资合同和阶段投资计划;

4、境外法人或自然人应提供境外开户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5、境内法人或自然人接受境外法人或自然人的委托,申请开立临时帐户的,应提供依法办理涉外公证的授权委托书;

6、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如合资合作合同、章程)。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如何办理资本金外汇帐户变更?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说明变更理由);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帐户开户通知书》企业联、银行联;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4、企业如以其外债转增资,应提供外汇局出具的外债注销证明及其外债专户银行盖章最近5个工作日余额对帐单;

5、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如近期银行对帐单、验资报告、上财务审计报告、新办工商营业执照和经贸部门批准证书等)。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投资企业如何办理资本金结汇?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说明结汇用途、金额等);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最近5个工作日资本金帐户银行对帐单;

4、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部分地区进行了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试点改革,企业可直接到授权银行办理资本金(企业直接到授权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可免交“最近5个工作日资本金帐户银行对帐单”材料)结汇。

法规依据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暂行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境内投资款划拨?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申请方企业的出资进度、出资帐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外经贸部门关于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变更(成立或增资)的批复文件、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4、股权变更后企业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5、所投资企业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同一投资项目多次划拨投资款的,应提交被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验后返还);

7、申请之日出资帐户银行对帐单,如以外债出资,应提供外债履约情况登记表;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如何办理人民币利润再投资证明?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投资方基本情况、产生利润企业的基本情况、利润分配情况、投资方对分得利润的处置方案、拟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等);

2、企业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投资方董事会有关利润处置方案的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

3、与再投资利润数额有关的、产生利润企业获利的财务审计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4、与再投资利润有关的所得税完税凭证(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产生利润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拟再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合资合同或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7、产生利润企业的验资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验后返还);

8、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9、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变动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股权转让?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申请方企业的出资进度、出资帐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转股协议原件;

4、外经贸部门关于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变更的批复文件验原件、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股权变更后企业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7、原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8、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最近一期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留底)和/或有效的资产评估报告;

9、申请之日购买股权方相关外汇帐户对帐单;

10、当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向中方转股,中方对外方支付外汇时,还需提交与外方应得收入有关的纳税意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如何办理汇出清算结业资金?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清算情况、向投资各方分配剩余资金的方法及依据、实际汇出数额的计算方法、税务情况等);

2、外经贸部门关于企业清算结业的批准文件正本(复印件留底);

3、清算委员会的清算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

4、普通清算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清算报告正本,特别清算提供外经贸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正本(验后返还);

5、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收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6、现有外汇帐户的开户核准件(企业联或变更通知书、开户行开出的撤户证明);

7、申请日银行盖章的所有外汇帐户对帐单原件(验后返还);

8、注销税务登记证明;

9、最近一期验资报告;

10、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授权分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外汇业务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申请人需报送什么材料?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合作合同约定偿还外方投资的规定、偿还金额、偿还投资所属、以自有外汇支付还是购汇支付、购汇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售汇银行、是否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等)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最近一期验资报告

4、企业董事会关于偿还外方投资的决议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5、偿还外方投资所属的审计报告

6、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7、原审批机关的批复文件和批准证书;

8、利润产生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减免税证明文件;

9、利润产生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

10、申请之日银行盖章的所有外汇帐户最近5个工作日的余额对帐单;

11、税前回收投资或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款回收外方投资的,应提供省级以上财政机关的批复;

12、因外方投资者通过提取合作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而使合作企业资产减少的,外方投资者必须提供由中国境内设立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含中国境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行或分支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有债务(银行贷款或外方股东贷款),外方投资者应提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的债务仅为外方股东贷款,外方股东出具的对合作企业债务无条件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函可以代替上述金融机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无债务,外方投资者不需提供担保函;

13、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外汇部分)

1、联合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及现有外汇帐户年检; `

3、银行对帐单及开户通知书;

4、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外商投资企业财务审计报告中应披露的外汇内容表”(原件);

5、企业在年检出资的验资报告;

6、外债登记证、外汇(转)贷款登记证及签约情况表、变动反馈表(仅限有外债的企业提交);

7、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七部委局(1996)外经贸发字第773号《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通知》

1997年、1998年及以后国家七部委局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有关通知

外国投资者未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但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是否可以开立外汇账户?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外国投资者未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但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可向投资项目所在地外汇局申请,以该投资者名义开立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

只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一家银行开立一个多币种专用外汇账户,经外汇局批准的除外。该账户根据用途分为以下四类:

(1)投资类账户。外国投资者在境内承包工程、合作开采、开发、勘探资源以及从事创业风险投资的,在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有关的外汇资金。

(2)收购类账户。外国投资者拟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前期需在境内收购土地使用权及附着不动产、机器设备或其他资产等,在资产收购合同生效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外汇收购款项。

(3)费用类账户。外国投资者拟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前期需进行市场调查、策划和机构设立准备等工作,在其领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有关的外汇资金。

(4)保证类账户。外国投资者向境内投资之前,如按照有关规定及合同约定需向境内机构提供资金保证,在合同约定的时限内,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外汇保证资金。

外国投资者可以哪些方式出资?

外国投资者除能够以可自由兑换货币、进口设备及其他物料、无形资产、人民币利润等方式出资外,经外汇局核准,还可以下列方式作为向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

(1)外商投资企业将发展基金、储备基金(或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2)外商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应付股利及其项下的应付利息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3)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已登记外债本金及当期利息转增本企业资本;

(4)外国投资者从其已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因先行回收投资、清算、股权转让、减资等所得的财产在境内再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外方注册资本应提交什么材料?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外国投资者投入资本、涉及购付汇的,外汇局在审核企业提交的以下材料无误后,开立相应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外国投资者凭以办理减资部分资金的购付汇及汇出境外的手续。

(1)企业的书面申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

(3)企业董事会关于资本变动的决议

(4)外经贸部门同意企业资本变动的批复

(5)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和相关的财务审计报告

(6)申请前日企业外汇账户余额对账单,或通过账户系统查询有关信息

(7)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外商投资企业为减少账面亏损而发生的减资,或调减的资本为外方尚未投入的,外汇局不得批准相应减资的部分被外国投资者用于境内再投资或被外商投资企业用于对外付汇。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3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于中韩建交时的1992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长迅猛。中韩建交15年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无论是项目数还是实际使用金额、增长速度都超过了我国平均水平,而且仍然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截止到2006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额已经达到349.99亿美元,占世界对中国直接投资额的4.97%,居于第六位,是中国重要的引资来源国。

本文将探讨韩国对华投资的特征,首先分析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

1、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结构

本文将取韩国从金融危机后恢复韩国对华投资慢慢开始步入正轨的2001年和最近的2007年作对比来做动态的分析。随着中国入世后对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表现出制造业比重逐年下降、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表2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制造业比重由2001年的92.4%逐年下降。2007年下降为66.6%,而在制造业逐年下降的同时,服务业却逐年上升,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到2007年一跃增长到占总投资额的16.3%。

近年来,中国的劳务费和地价正在快速提高,以利用中国劳动力为主的投资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伴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吸引外资的政策转向了新兴产业,所以韩国对华投资正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像三星、现代、LG和SK等韩国大型企业纷纷推进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行业的投资。如表2,在投资制造业结构方面,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纤维与服装、鞋与皮革等的占比分别从2001年的16.79%、2.77%逐渐减少至2007年的5.87%、1.11%,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电子通信装备、机械类等的比重分别从32.56% 6.44%增加至40.26% 16.54%。

2、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区域结构

过去韩国对华投资主要以山东省为中心,明显偏重于环渤海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与韩国临近,交通方便,而且文化、习俗、语言与韩国相通、便于交流,还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另外山东省政府对韩国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也是韩国对华投资偏重韩国的主要原因。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和北京成为吸收韩资增长最快的省市,韩国对江苏省的投资从2001年占总投资额的7%到2007年占总投资额的29.8%,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成为2007年吸收韩资最多的省份,超过了一直排在首位的山东省。对北京的的投资也从2001年的3.7%增长到2007年的占比18.7%,为2007年吸收韩资第二多的国家。

总体来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域是从北方向南方,沿海向内地慢慢扩展,现阶段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投资都在慢慢增长,以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圈最突出。主要原因是这两大地区外商投资环境较好而且已经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随着产业配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韩国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还将进一步增长,这些区域将会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的主要区域。

3、投资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发展变化

通过下表2001年和2007年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韩国对华投资的主体由中小企业慢慢向大型企业转变,2001年中小企业的投资额大于大型企业的投资额,但是到了2007年大型企业的投资额则远远超过了中小企业。根据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的韩国大型企业进驻中国,并带来更多资本密集型项目。

从投资规模来看,大型企业的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中小企业,2007年大型企业的投资规模超过七百万美元,而小型企业的投资规模则只有三十万美元。通过表2可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额所占比例大于其项目数所占比例,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恰好相反,说明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规模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同样通过比较表3中各个区域的投资金额所占比重和项目数所占比重,可见对山东及周边地区的投资规模比较小,而对于江苏省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市的规模则比较大。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对华投资在投资质量和投资数量和投资区域三方面上都有较好的发展,但目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韩国对华服务业领域投资不足,偏重制造业领域

虽然近年来韩国对中国投资在这几年增长迅速,但服务行业投资则增长相对缓慢,目前服务业在韩国总投资额中占比重相对制造业来说还是偏小。韩国对华服务业投资跟其他中国主要外资来源国比起来还有相当的差距。据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统计,以2006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计,韩国对华服务行业投资最多的三个行业占全国同期吸收韩资总量的7.18%,同期欧盟和日本的数据分别为38.7%和20.51%,可见韩国对中国服务业投资明显不足。据表1,除了金融保险业的比重达到16.3%之外,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比重都不足5%,而且通过比较01年和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除金融保险之外的其他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在这6年的时间里只有一个微小的增长,同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快速增长相比更突显了韩国对我国服务业投资的不足。

2、韩国对华投资技术水平偏低,技术外溢效果不明显

虽然近年来韩国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增长迅猛,但是即使同为资本密集行业的投资,其投资的技术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严格来讲,技术的衡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只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很难用具体的数据对其进行描述。因此本文用在考察韩资的技术含量时采用间接数据,即韩资企业在我国境内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韩资的技术水平,众所周知,专利授权数量可以反应技术创新能力。如表5所示,与日本、美国、欧盟主要国家在我国获得授权的专利数相比,除了实用新型,发明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授权数与其它几国相比,韩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此外,相对于欧美许多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技术和研发中心相比,大多数韩国企业还是选择把研发中心设在韩国国内。限制了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也为我国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从而影响了我国贸易机构的优化,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

3、韩国对华投资区域集中,加剧了与我国企业的竞争

从韩国对华投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明显偏重东部地区,从2002年到2006年对东部的实际投资金额占比都达到了93%以上。从动态来看,韩国对东部的实际投资金额从2002年的占比93.82%到2006年的占比97.43%,四年的时间里增长了将近4个百分点。而韩国对中部和西部的实际投资金额从2002到2006年对中部和西部实际投资金额之和占比从5%降低到2.05%,说明韩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趋势是继续向东部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在东部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我国本土企业水平相当,加剧了韩国企业跟我国企业的竞争,不利于我国东部本土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对策建议

针对韩国对华投资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建议:

1.加大服务业吸收韩资力度

有序的进行服务业的开放,并进一步改善服务业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产业集群优势,创造综合经济优势,为服务业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制定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吸引和推动韩资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其次,可结合实际情况适量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韩资服务业大项目,有利于吸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韩国大企业集团,吸引其对华投入更多的服务业项目。

2. 大力吸收高技术含量的投资项目

制订环保壁垒抑制技术含量低、破坏环境、消耗能源以及生产力过剩行业韩资的进入,引导韩资向高端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韩国企业在中国进行技术研发;同时我国企业自身应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外溢的机会,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再创新,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推动本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3.加快建设吸引韩资的投资开发区,以发展循环经济项目

加快建设吸引韩资的投资开发区,形成以各个行业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方式,降低区域经济的合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环境保护,淘汰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高事故的生产装备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协作优势,通过贸易、投资促进产业融合、技术发展和人才交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 发挥地区的引资优势,加快大项目的引进

针对中国各个区域吸引韩资发展情况不同的现状,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提高利用韩资的质量从而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对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韩国企业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针对自身特点,制订适用本区域发展的特殊引资政策,首先应以吸引劳动密集型韩资的投资为主,逐渐的转变为吸引技术含量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韩资。

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 应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通过有选择地抬高外资进入长三角的技术与环保壁垒来提升引进韩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外溢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还可通过加强与韩国著名公司的合作来利用其品牌效应,培育长三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环渤海来说,作为与韩国最临近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好人文地理优势,东北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相对发达的交通条件,只要在体制和政策机制上能进行更灵活的调整,相信不论是第一、二、三产业,都会激发对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欲望。

参考文献:

[1]韩国进出口银行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http://www.koreaexim.go.kr/en/.

[2]中国外商投资报;http://www.fdi.gov.cn/pub/FDI/wzyj/yjbg/default.jsp?mm=3.

[3]金容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4]杨顺;韩国对华投资现状浅析;[J];亚太经济;2006年第2期.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因素的回归分析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投人中国,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不可否认,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即 (1) 促进我国现有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 使经济建设当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缓和。 (2) 使我国国内产业的技术含量得到提高, 促进了当地产业的科技水平的提高并促使东道国的产业升级。 (3) 外国直接投资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5)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二、影响外商对华投资的经济因素分析

外商选择投资国时, 主要会考虑如下因素: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投资环境。首先是成本因素。古典区位理论认为成本最小化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标准。包括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工资成本。劳动力工资成本与外商投资成负相关的关系。我国具有突出的劳动力工资成本比较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投资者。其次是市场因素。Woodwardard (1992) 研究表明, 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以及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位置, 与该地区的外商投资成正相关。一些相关的研究也表明, 市场容量及人民消费水平是决定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经济因素。第三是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要素, 它包括投资具有影响的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基本物质条件等各方面的内容。对投资环境的选择, 首要条件是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结构, 其中包括发达的交通网络, 通讯网络以及水电煤等的供应状况。

针对上述经济因素, 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统计量,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对外商投资中国所起的影响作用。所选择的自变量如下: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 (元) 来衡量成本因素;城镇居民年消费总额百万 (元) 来代表市场因素;人均G D P和进口商品总额 (百万元) 来衡量投资环境。因变量:外商直接投资 (百万元) 。

三、实证分析

在本文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对影响外商投资的经济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考虑回归模型:Y=Xβ+ε, 其中β为p×1的回归系数向量, X=[x1, …xp]nxp为样本观测矩阵, ε为n×1的随机误差向量, Y为n×1的因变量向量。回归系数β即是回归模型β1, β2等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如果公式采用矩阵表示法, 则有: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 则:

如果因变量Y与自变量X关系密切, 那和n个观测点 (Xn, Yn) 确定后, 总平方和SST则为定值。这时, 回归平方和SSR在总平方和SST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回归模型解释误差的能力就越强。这种能力则称为判定系数, 用R2表示。因此, 判定系数的公式为:

R2=SSR/SST= (SST-SSE) /SST=1- (SSE/SST) (SSE为误差平方和) 因为0<=SSE<=SST, 所以0<=R2<=1。判定系数R2有直观的解释意义。例如, 当R2=0.8时, 表示当知道Y与X有线性关系时, 可以改善预测程度的80%, 换言之, 可用X解释Y的80%误差。若R2越接近1, Y与X的关系程度就越高。

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商品总额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因为从SAS的显示结果中可以看到R-Square=0.7376, 比较接近于1, 说明该模型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自变量与因变变量的关系。而X2并没有在模型中出现则是因为X2 (城镇居民消费) 该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明显的关联, 所以在SAS的运算中被剔除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外商直接投资=23.6544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0.99943进口商品总额-39.20372平均工资。

从该项方程中可以看出, 外商直接投资是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进口商品总额成正比关系的, 而与平均工资成反比关系。并且比它们的系数中可以看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一个单位时, 外商直接投资将变化23.65448个单位, 进口商品总额变化一个单位时, 外商直接投资将变化0.99943个单位, 平均工资变化一个单位时, 外商直接投资将变化39.20372个单位。

四、结论与建议

1. 改善外资利用现状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决定了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反响一直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但是中国要谋求发展, 谋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服务业,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降低对国外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政策, 引导外商投资趋于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具体的, 政府需要进一步细化产业指导目录, 将优惠政策放在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能源、环保、高科技及中间服务业等行业上来,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差别化的激励, 促使外商投资主动转向这些行业, 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

当前得到外商投资较多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我国劳动力充足的现状所决定的, 而另一方面, 政府招商引资工作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却忽视长远发展的做法也是导致外资投向出现倾斜的重要因素。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共同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政府应当加强将外资导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工作力度, 出台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推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 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 做好对外资利用的导向工作。当前我国比较重视对跨国公司进入条件、投资方向、控股程度进行限定, 但是经过程序复杂的前期审批工作之后最为关键的后期监督工作却往往被忽视, 这一方面造成外商的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是造成外资企业污染破坏环境的最关键因素。因此, 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多为短期获利行为, 而且对企业造成的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并不加以控制, 一旦出现问题或经营环境的变化立刻抽出资金。中国的《外资企业法》、《劳动合同法》里早已对企业清算、撤离的方式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了一些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引渡条约等合作条约, 在此基础上, 我国应当加大对外资利用的监督导向, 提高外资引入与利用的质量2改善投资环境, 引导外商向中西部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不平衡格局的形成, 中国的政策因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中国在较长时间内实行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的梯度开放战略和优惠政策的倾斜, 导致东部地区在经济基础、科技水平、投资环境等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 外商更倾向于投资东部地区。而西部大开发进行的时间尚短, 不足以扭转已经形成的区域差异, 且不符合外商投资的长期利益, 自然也就无法改变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性。

因此, 我国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 改善其投资环境, 促使外资自然流向这些地区。本文认为, 应当从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双管齐下。硬件方面, 一方面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为外资企业的进入、开办、运营和发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建设当地的通讯运输网络, 保障物资与信息的正常流通。软环境方面, 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 完善相关政策, 维护产业安全

首先, 应当从提高本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入手, 出台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政策, 为有能力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科技附加值的产业部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 转变招商引资的传统思路, 面对国外资本进入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果断摒弃已经对外资质量和规模产生限制作用的原有外资引入方式, 加强对外资引入模式和内容的创新, 不仅要引进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 还要加强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软知识的引入, 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产业安全的现状。第三, 建立以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为指导的贸易政策创新总思路, 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做到低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 强调政府对结构转变的积极干预, 强调进出口政策作用力的适度和彼此均衡, 使总体的贸易制度中性化。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的经济正在加速发展,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资金流入我国, 外商直接投资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先论述了外商对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三个阶段, 然后对影响外商对华投资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 并由此提出几点更为有效提高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对策。

关键词:投资,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大楷:中级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平韩复龄:中国投资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3]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5

外商直接投资电力项目报批程序暂行规定

1996年12月9日,电力工业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中国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规定和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外商直接投资建设的电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列入国家的五年计划或十年规划,经国家特殊批准的除外。

第三条 港、澳、台商或中国在境外设立的法人公司直接投资的电力项目报批程序亦按此规定执行。

第四条 本规定仅限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电源项目。

第五条 本规定不适用于利用存量资产与外商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项目及特许权项目。

第六条 外商直接投资的核电项目报批程序还要符合电力部颁发的《核电站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的规定》(试行)。

第二章 中外合资或合作项目的报批程序

第七条 中外合资或合作项目(简称合营项目)从申报项目建议书到成立合营公司须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申报项目建议书;

(二)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三)申请设立中外合营项目公司。

第八条 申报项目建议书

在编制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省级电力管理部门或其授权单位(简称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审查(属于跨省电网内的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由跨省电力管理部门审查)通过的前提下,项目主办单位向省级电力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向电力部呈报项目建议书(属于跨省电网的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则应报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转报电力部),同时抄报国家计委(基建项目)或国家经贸委(“以大代小”技术改造项目)及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国家有关银行贷款的项目,同时还须抄送相关银行。电力部提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审批立项。

第九条 合营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所需附件与内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相同,但须增加:

(一)合营各方共同签署的合营意向书;

(二)外方资信证明及调查情况。

合营各方正式签署合营意向书之前,必须经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电力管理部门的审查并征得电力部的正式同意,否则,项目不予受理。

第十条 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批复合营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后,由项目主办单位委托有资格的电力工程设计或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电力部的有关部门(现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或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正式审查通过后,项目主办单位向省级电力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向电力部呈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属于跨省电网的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则应报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

门,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转报电力部),同时抄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及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国家有关银行贷款的项目,同时还须抄送相关银行。

电力部审查通过后,转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批准,重大项目再由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转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一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必须至少要附有以下文件:

(一)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对合营项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

(二)各级电力管理部门及授权的有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正式审查意见;

(三)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对土地、用水、环保、燃料、运输等安排的审批文件;

(四)初步设计的预设计文件(概念设计文件),以能满足编制设备询价书或招、议标的需要;

(五)设备的招、议标文件,包括设备参数、性能和价格等;

(六)工程建设发承包的招、议标文件及参与竞争的国内外工程公司的资格与业绩调查;

(七)经电力部审查同意的项目境外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的落实文件(草签的融资贷款协议);

(八)项目资本金和融资中配套内资(包括送变电配套工程)落实文件;

(九)用电地区所在地的省级物价管理部门对合营项目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具体承诺文件及批复文件;

(十)经电力部审查同意的合营协议书和草签的购售电合同,并网、燃料供应、运输、土地使用、供水、其它公用设施的使用和电厂运营管理等协议书;

(十一)合营各方的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证明书、财务年报、出资证明;

(十二)水电项目还要有省级地方政府对水库移民安置规划的意见。

第十二条 申报成立中外合营企业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正式批准后,由中方合营者的省级主管部门提请电力部对设立中外合营项目公司进行初步审查。电力部初审同意后,中方合营者可选择由电力部或地方政府向审查批准机构报批,有关报批文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九条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未经电力部初审同意设立的项目公司,电力部将不承担与其相关的义务。

获准设立的项目公司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项目公司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应将营业执照复印件作为附件书面通报电力部。

第三章 外商独资项目的报批程序

第十三条 外商独资项目从开展工作到外资企业的成立,须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申报初步申请报告;

(二)申报项目报告;

(三)申请设立外商独资项目公司。

第十四条 申报初步申请报告

外商向拟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地方政府和电力管理部门提交外商独资建设项目的初步申请报告。

省级地方政府和电力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向电力部呈报外商独资建设电力项目的初步申请报告(属于跨省电网的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则应报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转报电力部),同时抄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及国家有关部门。

电力部审查通过后,转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批准。

第十五条 与初步申请报告一并上报的附件有:

(一)省级地方政府、省级电力管理部门、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对初步申请报告的审查意见;

(二)外商资信证明与调查。

第十六条 申报项目报告

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正式批复初步申请报告及外商在完成有关的前期工作后,可正式向项目所在的省级政府和电力管理部门呈报项目报告。

省级地方政府和电力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向电力部呈报外商独资建设电力项目的项目报告(属于跨省电网的省级电力管理部门则应报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后转报电力部),同时抄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及国家有关部门。

电力部审查通过后,转报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批准,重大项目再由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转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七条 随项目报告同时上报的文件必须有:

(一)经电力部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国家计委或国家经贸委对初步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

(三)各级电力管理部门对项目报告的正式审查意见;

(四)中央或省级地方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对土地、用水、环保、燃料、运输等安排的审批文件;

(五)有关的各级电力管理部门对电厂接入系统建设方案的审批文件;

(六)用电地区所在的省级物价管理部门对项目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具体承诺文件及批复文件;

(七)经电力部审查同意草签的购售电合同;

(八)并网、燃料供应、运输、土地使用、供水、其它公用设施的使用和电厂运营管理等协议书或合同文本;

(九)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会人选名单;

(十)投资者的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证明书、财务年报和出资证明;

(十一)企业章程;

(十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外商共同设立申请外资企业,应出具签订的合同副本;

(十三)需进口的设备清单;

(十四)配套送出工程资金落实文件。

第十八条 申请成立外商独资项目公司

项目报告获得批准后,外国投资者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章规定的设立程序向审批机关报批,有关报批文件应由地方电力部门报电力部备案。

获准设立的项目公司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项目公司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应将营业执照复印件作为附件书面通报电力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规定中的电力部目前为电力工业部。

本规定中的省级电力管理部门目前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电力工业局。

跨省电网电力管理部门目前为跨省电业管理局。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电力工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正式下发之日起施行。自本规定正式下发之日起,原部发有关规定同

时废止。

附件:主要申报文件的内容基本要求

意向书:

投资各方基本情况、投资方式、合营模式、投资额及资本金结构、融资情况、利益分配和风险划分的原则。

意向书不能有排他性和阻碍今后项目实行竞争的条款,仅表示合作各方对该项目有合作的意向。

外商独资建设项目的初步申请报告书:

企业宗旨,经营范围与规模,各项生产与技术经济指标,使用的技术和设备,电力销售,对土地、燃料、水、公共设施等的要求和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问题,并取得有关部门的书面批复。

项目建议书:

(一)根据当地经济现状与发展和负荷现状与预测,简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大代小技改项目和热电联产项目还要对其特殊情况做说明。简述送出工程情况。

(二)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合作各方基本情况,合营公司或独资公司结构、权益、经营、管理、财务诸方面基本情况和重要数据。

(三)建设方式、规模和设备来源。

(四)建设条件:对厂址方案、水源、燃料、运输、灰场、环保、接入系统等方面的阐述和相关部门的意向性文件。

(五)投资估算、来源及初步经济评价。根据上一年的价格水平估算的工程静态总投资和动态总投资,包括送出工程。贷款基本情况、注册资本、配套的内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进度、初步经济评价及电价测算、内外资金年度平衡表等。

(六)经营管理。

火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一)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当地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分析项目所在电网或供电区域的负荷现状,阐述电力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在系统中的作用与效益,并结合电网内其它发电工程的进度做出电力电量平衡。

以大代小技改项目和热电联产项目还要说明能耗、环保等方面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以大代小项目还要说明替代情况。热电联产项目还要说明热负荷的供需平衡状况。对于送出工程,要说明接入系统方案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二)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用外资,合营模式或独资模式选择的优化,选择投资者的标准及竞争过程,投资各方基本情况,合营公司或独资公司经营范围及规模,公司的机构与管理等。

(三)建设方式、规模、设备和来源

电厂规划总容量、本期规模、建设方式、工期安排,施工单位的选择标准与比较。

设备选型(设备的质量、技术的先进水平、运行业绩、价格、服务等都要有竞争性),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范围的界定、国内反包的范围与标准、有资格投标的厂商名单、采购方式。热电联产项目应说明供热参数、能力、方式和热网工程情况。

(四)建设条件

厂址:明确电厂的地理位置,厂区地震、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工程占用岸线、土地、房屋拆迁和土石方量,取得地方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建厂用地的书面文件。

水源:说明当地水资源情况,确定电厂用水来源、取水方式和机组冷却方式,取得当地水资

源主管部门同意电厂用水的书面文件。

燃料:确定机组的燃料种类和消耗量,明确燃料来源及供应能力,取得有关部门或企业同意供应燃料的书面文件。

运输:电厂的各种运输条件,设备和燃料的运输方式及路径,运输设备和工具的购置,以及运输设施的工程量,取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同意运输的方案和运输单位承诺运输任务书。除灰及灰场:灰渣排放量和除灰方式,灰场位置,储灰年限,取得有关部门同意灰场用地的书面文件。

环保:电厂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各项环保措施及指标,工程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取得环保部门同意工程建设的书面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必须经过国家环保部门的批准。

接入系统及送出工程:接入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线路长度、新建(扩建)变电站的规模、新增变压器的数量和容量、与电网配套的输变电全部工程量。

合营公司(或独资公司)应取得电网管理部门同意电厂接入系统及其方案的书面文件。

(五)投资估算及来源

根据前一年的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总投资(包括配套输变电及其二次部分工程投资),考虑建设期利息和价差预备费等因素后,测算工程动态总投资。

明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重,各投资方所占股份,出资方式、利润分配及提取方式,明确超出概算部分的资金分摊原则。

国内外贷款的金额、来源及其贷款条件(如利率、宽限期、还款期和担保方式等),内外资分年度使用计划和偿还计划。国内外金融机构给项目提供贷款的意向书,外国投资者的财务状况。

(六)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必须严格按照电力部《关于加强电力外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电力工业引进外商投资建设火电项目经济评价实施细则》(电经1996〔635〕号文)的规定进行经济评价。对热电联产项目要增加热价等与供热有关的内容。

(七)经营管理

明确项目建设、运行、经营和调度的管理方式及权限,明确工程提前投产奖的分配和延期投产损失的赔偿原则,明确机组的发电指标及超发利润的分配和少发损失的补偿原则,热电联产项目应说明热网投资及其建设和经营管理方式,运行和检修的主要各项指标或标准,经营期满资产、权益和负债等的处置或续延办法。

水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凡是与火电项目有共性的内容,如:负荷预测、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建设方式、出线工程、投资估算等参照火电项目可研报告的深度要求。

另外在下面一些方面应做补充:

(一)在建设的必要性中还应从电站的地理位置说明开发的作用及其综合效益。

(二)在建设规模里说明:

1.正常蓄水位、死水位、调节库容、调节性能。

2.装机总容量、装机台数、单机容量、机型、保证出力、年发电量、最大最小设计水头等。

3.枢纽组成、布置、大坝及厂房的型式及规模等。

(三)建设条件:

1.水文:坝址控制流域面积、多年平均流量、年总流量、设计洪水流量、校核洪水流量、坝址天然平均输沙量等。

2.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基本烈度等。

3.水库移民:淹没指标、移民安置规划及其落实情况。

4.建筑材料。

5.主体工程量及施工工期安排。

(四)利用外资采购的设备清单。

(五)经济评价按照部颁《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暂行规定》(试行)和《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以及有关规定进行分析计算。

(六)附工程特性指标表、工程地理位置图、枢纽平面布置图等。

合资或合作协议书:

该文本应在意向书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书审批意见,补充、修改、充实,基本按合营合同文本格式要求编制。

合营企业合同: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

公司章程: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

设立独资企业的申请书: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

独资企业章程:

汇率变化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 篇6

【关键词】汇率;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

一、前言

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跨国企业投资存量最多的国家。近些年来,大量的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其他方式的投资参与对我国的资本建设和对外贸易起到了很大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目前对于相关汇率制度的规定正处在探究的时期,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了新的汇率政策,使得人民币相对美元实现了升值。其次汇率的变化影响跨国公司的区位优势,因其要根据所处国家对产品的需求和货币政策来确定投资规模;然后汇率的变化增加了投资国的直接投资的风险性,由于对于投资国货币衡量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提升了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

二、文献综述

在欧美国家对投资经济的研究分析中认为,东道国的货币升值对外商的投资会产生不利的因素。美国投资学家富路特和史戴恩对美国对个工业行业对外资的投资利用和汇率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美元的贬值降低了投资方货币衡量的美国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了其在美国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但也有研究认为,东道国货币的升值不仅对直接的投资影响较小,反而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

对于汇率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也有两种持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汇率的变化不适合外商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相比,外商的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风险厌恶趋向;而且市场供需的波动也会导致市场收益的变化,在直接投资收益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金融手段不能覆盖所有汇率风险。

三、汇率的简单模型

根据经典的投资决策分析法,例如净现值法,表示在对一件投资项目和机会时,很多投资者都面临着仅有一次的选择,但这种方法忽略了投资者具有延迟投资的选择权利。

探究汇率变化对直接投资的影响,狂热以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直接投资或者初始投资的沉没成本,同时跨国公司的决策机构也会将汇率水平和汇率的波动性计入投资决策中,以完善公司取得利益最大化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投资模型的建立和深入研究经济在预期时间内的增长率,也对投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对外资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大多数的跨国企业的产品具有可贸易性,其投资的产品可以在东道国生产,加工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贸易。各个国家的市场可以通过衡量货币的产品价格,使其产品价格可以和国际市场价格相等。同时有些产品在生产国会产生一定的交通运输费用,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法将贸易产品有效的推到生产国的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较强的贸易壁垒。

除了汇率水平的变化外,影响外资企业直接投资规模的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和波动不仅会影响跨国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也会导致外资投资过程中与生产国形成工资和投资项目种类的分歧,从而影响外资直接投资的效率。

五、结论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汇率水平的变化会对外资直接投资规模产生影响。然而在汇率水平维持在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汇率水平的波动不会影响到外资的投资规模。例如,人民币的升值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的作用。

其次,对于宏观的经济指标,比如生产国投资的预期经济增长率对投资规模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货币升值的空间随着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长而得到提升,对于相对资源选择型的企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在经济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通过进行汇率制度的改革,来减少货币升值的负面作用。

最后,对于资源选择型的跨国企业对于汇率水平的波动的敏感度低于劳动密集型的反应,生产国的货币升值会使本国的投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市场消费型,从而增加外资企业对本国市场的重视,并积极探索东道国存在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汇率水平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跨国企业投资资源型和市场型的比例,而且还会影响外商投资项目的选择。因此,汇率水平的变化对外商投资的领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亚莉.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FDI和货币政策效应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瑜.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结构特征[D].南开大学,2012.

[3]陈默.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

[4]刘英.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5]董蕾.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6]岳路路.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及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7]董相男.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FDI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8]张瑜,杨丽.汇率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来自制造业内部结构的经验证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04:48-59.

[9]孙霄翀,刘士余,宋逢明. 汇率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8:68-77.

[10]李苏博.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1.

浅析对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篇7

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已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国直接投资的存在和发展对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8 年之后,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加剧,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14%,降至16 970 亿美元,但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流入量则持续增长。

近年来,流入中国的FDI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从历年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来看,2000 年为407 亿美元,2005 年为724 亿美元,2010 年为1 147 亿美元,2012 年达到1 210 亿美元,呈现出十三年持续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FDI流入中国,与一系列的因素有关: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低廉的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投资促进、激励措施等。

之前的学者在研究影响FDI流入中国的决定因素时,大多建立在投资者将选择能够使他们利益最大化的投资点的假设之上。实际上,从东道国的角度来分析外资流入的决定因素对于FDI理论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尝试从东道国的角度,从经济因素、自然禀赋、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来分析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二、对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市场变量

市场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的发展规模,另外一个是市场的需求水平。中国持续保持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张,这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部表示,中国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国内市场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主要原因。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都不断增强,中国居民的消费层次和产品的多元化使得中国市场更加丰富,而外商在中国投资获利也更有保障。对于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可以使企业更加充分地利用其垄断优势。同泰国和马来西亚相比,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有潜力为全球的跨国公司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这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更有吸引力。在中国内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是消费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城市,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大,西部地区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需求水平都比较低,相应的引进外资比较少。例如,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偏好东部沿海地区,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比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标志着比较大的市场容量,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此地区的投资更有可能获得高收益。

2.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水利管理业、能源工业以及城市公共服务业。

基础设施的完备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决定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加速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更好地吸引外资。中国学者魏后凯等(2001)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是外资选址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在吸引外资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交通建设受到限制。在铁路和公路里程上,也依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的是西部地区;电信网主干线也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且设备先进,而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小,设备陈旧。东部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且信息发达,这有助于减少市场搜寻成本和获得市场的信息成本,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尽快调整产品设计,使产品当地化,促进跨国公司在东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活动。

(二)自然禀赋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另一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的成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素质等方面。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选择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中国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国相对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有力优势。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成本与外商直接投资额呈负相关关系,劳动力价格高,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利润就会降低,则该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反之劳动力价格低,则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相应地也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因此,从成本因素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成本的高低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人力资本的素质,包括其科学文化水平、学习能力、努力程度等因素,对于引进外资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学者沈坤荣(2002)研究发现,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生产扩张,降低培训成本,加快产品的本土化进程,对外商投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寻找高效工人的成本就越低。在中国,一般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集中的地区也就是在人才集中的地区。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分布状况,不仅直接制约着工业结构,而且也决定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时拥有未来高科技工业发展所必需的一些稀有金属资源。如果跨国企业能够直接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生产,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中国与美国的许多跨国公司20 世纪80 年代初签订联合开发石油合同。美国的直接投资在这是主要进入的是能源开发领域,美国企业从这些投资项目中获取很大收益。可见,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包括美国跨国公司在内的全球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法规政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受国内外资政策的影响很大,外资政策决定了中国外资的开放程度。中国从1979年起不断修改和完善外资政策,对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有关外商投资的200 多项法律、条例、规定和办法,其内容范围包括直接投资、海关管理、技术引进、工商行政管理、涉外经济合同、进出口管理、税收、劳动工资制度等各个方面,对合同责任监督、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控制等立法正不断与国际接轨。另外,外国投资商还会考虑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的稳定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避免重大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市场,鼓励外资的政策也保持连续性,这也是中国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东道国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 篇8

一、不同时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

(一) 不同时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空间分布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一开始便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 经济行为最初的区位选择往往是由偶然事件导致的,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一些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城市会吸引第一批投资者, 如深圳市;也可能是因为城市化经济的影响力[2], 如经济基础良好的上海市。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示范效应等作用的影响, 当地运作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集聚状态。随着集聚企业的继续增加, 当地的生产成本会上升, 地区会变得拥挤, 当厂商的集聚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 由集聚带来的正的外部性会大于负的外部性, 这时, 企业将会向拥挤程度较低的外围和其它地区进行迁移, 这就是集聚的倒U型曲线。厂商在其它地区内又开始新一轮的集聚, 并有可能形成相互制衡的多处集聚。

1、1978年—1985年———日本FDI在东部地区零星分布

1978年,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由于历史的偶然性, 深圳、珠海等南部沿海城市被划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地区, 在优惠政策和廉价资源的双重作用下, 这些地区吸引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资, 这期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共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1983年, 日本开始进行试探性投资, 数量较少, 每年不超过10例, 且主要集中于深圳市。1984年—1985年为第二个阶段, 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连、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内地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生产成本使得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地增长, 当年共进行了66个投资项目。除了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较密集外, 在地域上开始向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和大连等港口城市转移。1985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 全年共投资了118个项目。这一时期, 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出沿东部沿海地区零星分散状态。尽管深圳等地汇集了一定数量的日企, 但是由于企业的数量过少, 生产前后关联性不大, 并没有形成很强的集聚效应。

2、1986年—1995年———日本FDI在东部地区迅速增加

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 某些地区由于偶然的区位事件获得微弱的优势, 通过积累的因果关系, 使得这种优势得以逐步放大。当厂商的数量超过最低集中度的限制, 则该地区具有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便开始表现出初步的集聚特征。由于先前具有的微弱优势, 日资在广东省仍占有较大份额, 例如1987年和1988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仍然集中在华南地区, 然而到1991年, 日本直接投资最多的省份为辽宁省, 仅大连和沈阳两市就吸引104家日商的进入, 合同金额达到23, 638万美元, 分别占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总数、合同总额的17.3%和29.1%, 其它城市如北京以及天津、青岛、上海、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也陆续地吸引了日资的进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 投资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飞速的增长。1992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总数、合同总额以及实际投资总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01%、167%和33.3%, 同时,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集聚现象进一步明显, 以大连、北京、天津、青岛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 以上海和江苏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深圳、珠海、广州、福州、厦门为核心的华南地区逐渐成为日资的三大聚集区[1]。

3、1996年—至今———日本FDI在东部地区形成三大集聚区

受人民币升值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6年-1999年日本对华FDI出现了阶段性下降, 但在三大投资区内集聚趋势继续上升, 1998年日本在三大区域内的FDI达到总额的87.7%。从三大集聚区内部来看, 长三角的引资优势更加凸显。

(1) 日本FDI在三大区域内的集聚

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 在经历不稳定的动态演变之后, 一个经济空间中会形成多个均衡的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且在经济空间上相互制衡。2000年以来, 随着日本对华FDI快速增加, 三大集聚区吸收日本FDI的速度也在加快。2000年到2006年, 日本在三大集聚区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数量均超过总数的90%, 其中2005年高达94.4%。从各大区块来看,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占了绝对的优势, 两个区域分别以北京和辽宁、上海和江苏为增长极, 每年吸引的日本FDI均占到总数的80%以上。此外, 华南地区吸引的日本FDI尽管在数量方面远远逊色于其它两个地区, 但是由于FDI分布密度较大, 另外近些年很多北上的日资出现了大量回流的现象, 因此华南地区也形成了足以与其它两个地区相互制衡的一极。三大集聚区在我国东部沿海呈北、中、南的地理区位分布, 各自凭自身的经济和社会优势吸引日本FDI的进入, 并且在引资的数量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

(2) 日本FDI在三大区域内部呈现出中心-外围的集聚特征

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聚, 区域内部会出现拥挤现象, 例如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等, 并形成促使厂商分散的离心力, 产生一种类似于中心—外围的投资结构, 例如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 江苏和浙江地区为外围;华南地区以广东、深圳为中心, 广东省其它地区以及福建、海南省为外围;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大连为中心, 其它省市为外围。这些中心城市是区域内吸引日资的龙头, 但是随FDI流入的增多, 城市内的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开始上升, 拥挤现象日益严重, 这时向周边城市转移不仅会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近, 仍然位于中心地带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之中, 同时也不会对运输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 拥挤的日本厂商开始向集聚区域内部的外围地带转移, 这一现象在长三角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日本制造业在上海市的投资大量地转移到苏州、无锡、镇江等周边地区, 并且逐渐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电子电器等产业的集聚。目前,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以广东为中心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环渤海地区由于区域合作欠佳, 城市群并不明显。可以预测, 这些城市群的出现将会对日本FDI形成更强的吸引力, FDI集聚效应会得到强化。

(二) 不同时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

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直到1992年日本FDI才开始真正地进入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最初获得引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锁定, 中西部地区被长期排斥在外围, 因此90年代日本在中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数量并不多, 而且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湖北、四川、重庆、江西、陕西等部分省市。这些省市或者工业基础良好、或者沿江交通便利、或者城市规模较大市场潜力较好, 因此对日本FDI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它省份如贵州、云南、甘肃、宁夏、西藏等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人口稀少、市场需求小、产业薄弱等原因导致FDI流入甚少。

为了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 国家从1999年开始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 但是,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并未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向西部地区迅速推进, 反而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例如, 1998年日本在中西部的直接投资金额为其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12.3%, 然而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这一比重分别6.4%、4%、4.9%、5.6%、7.9%, 远远落后于开发战略实施前的比例。实际上, 优惠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的效用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改革开放初期, 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FDI的空间扩散, 进入90年代以后, 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地区产业关联程度越来越成为外资进行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以后, 东西部地区的政策已经趋向一致, 但是先行得到沿海开放政策的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收获期, 三大集聚区凭借着显著的集聚外部效应不仅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新增投资, 而且还导致很多先前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日本FDI向东部地区回流, 此外受中心优势的吸引, 西部地区优良的生产要素如原材料、高素质的劳动力向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东部地区流动的现象严重。

二、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吸引日本直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16页) 接投资的建议

对于东部及中西部地区而言, 日本FDI的这种空间布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发生变化, 原先的中心外围模式很可能会被打破, 因此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如何实现突变,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强化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扩散效应

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而言, 目前引资工作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吸引力,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改变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主要为东部地区提供原材料的产业结构模式, 加大加工工业的比重, 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尤其要重视金融、保险、运输、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 增强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为东部中心地带向广大中西部地区外围地带转移日本FDI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培育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中心地带对外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是非常大的, 这一点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得到证明。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别很大, 因此在国家财政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要在协调发展中注重先后次序, 采取先点后面的引资方式。把那些拥有优势产业和创新产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具有较强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中心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这些引资中心发展起来以后, 其外围地区自然会得到辐射, 并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由核心城市连接的集聚带。

3、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化

西部地区除了依靠劳动力价格以及资源优势来吸引外资外, 更应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差异, 通过西部的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要充分发展这些优势产业, 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 增强企业生产的前后关联效应, 促进产业集群化的建设。只有区域内产业配套环境得到改善, 才能吸引更多的日资, 从而为区域集群的发展增强外部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空间选择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 2000, (02)

[2]苗泉, James Riedel.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07)

[3]李辉, 李淑文.日本对大连直接投资的特点、问题及有关对策[J].现代日本经济, 2001, (03)

[4]薛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趋向[J].国际经济评论, 2003, (06)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9

日本公司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是中国。据商务部外资统计,2009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为41.17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12.73%。目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新特点:一是投资从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和技术开发。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日本国内竞争能力的下降,大的日本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二是日本对华投资逐渐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伴随中国入世后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开放,日本对华服务领域投资比重不断加大,服务业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路径分析

唐绍祥等(2007)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进一步的细化,指出FDI技术溢出效应包括: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和由于人员流动而产生的溢出效应。

(一)行业内的溢出效应也被称为竞争和示范效应。

Blomstron指出,跨国企业进入会改变当地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从而促进当地公司进行学习和自身改进以提高效率。日本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量进入我国以后,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国内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发展,就不得不加快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二)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又被称为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相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可以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Lall (1980)总结了可能导致后向关联效应的行为,认为跨国企业可能通过下述方式提高供应商的生产效率:帮助有潜力的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为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协助或相关信息;提供或帮助供应商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供应商的关联和组织提供培训和帮助;帮助供应商寻找更多的客户。日本大量企业投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如:2009年11月,日本最大的液压产品生产企业油研工业株式会社在沈独资设立新工厂,油研株式会社本地建厂与沈阳企业建成上下游产业链,将提升沈阳机床和机械装备产品内在品质从而扩大市场。

(三)人员流动而引起的“劳动力溢出效应”。

日资企业在中国提供了超过900万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已成为日本海外投资企业吸收当地就业人数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日资企业一般会派遣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华工作,在与中方人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中方经营管理人员能较好掌握技术和经营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这些员工离开这些企业去其他企业就职或开设自己的企业,他们将在日资企业掌握的技术就会使得本土企业受益。如索尼公司对每年新加入的应届毕业生推出“新进毕业生培训计划”。

三、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986-2009年为样本区间,借助Eviews5.0软件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出由其所投入的资本K、劳动L决定,但考虑到资本投入又可分为国内投资和FDI两个部分,FDI又可以分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两个部分,故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以变型得:

GDP=F (FDIJ, FDIO, DK, L) =A×FDIJα×FDIOβ×DKγ×Lθ (1)

为避免变量计量单位差异而引发异方差和伪回归现象,对(1)式取对数得:

LnGDP=C+αLnFDIJ+βLnFDIO+γLnDK+θLnL+ε (2)

其中,C为截距项,α、β、γ、θ分是FDIJ、FDIO、DK、L的弹性系数,ε是误差项。若α为正,表示FDIJ存在正溢出,反之则为负溢出。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各变量取值如下:

1. 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2. DK代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3. FDIJ代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万元)。

4. FDIO代表其他国家对华直接投资金额(万元)。

5. L代表国内就业人数(万人)。

(二)计量分析

计量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所估计的模型为:

LnGDP=2.62+0.52*LnDK+0.07*LnFDIJ-0.12*LnFDIO+0.71*LnL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具有正技术溢出效应(α=0.07),即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每增加1%,会带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7%。

四、结论与对策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日资企业投资中国会降低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可能形成行业垄断, 这不利于国内企业利用日本跨国企业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引进新的竞争者, 并通过加快反垄断立法, 规范日本跨国企业行为, 抑制其形成垄断, 形成公平而充分的竞争环境, 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二是要加强企业间关联。企业间关联是促进并吸收外资技术溢出的有效渠道, 在吸引日本外资时, 应注意加强并完善我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在其价值链上的后向联系, 增强我国国内的配套生产能力, 从而在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 实现干中学,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三是要鼓励企业研发, 加强创新。政府要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有意识地进行目的明确的技术活动, 给予国内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和研发领域的投资提供优惠措施,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这有利于国内企业吸收日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昌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衰退与新动向、新特点[J].现代日本经济, 2005, (3) :1-6.

[2]吴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 2005, (5) :21-26.

[3]唐绍祥, 张云华, 周新苗.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10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定

目前,对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因素:

1.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该因素通常用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为代理变量,且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认为东道国市场规模对直接投资影响显著。如Nigh(1986)认为东道国的市场规模是美国FDI流出的最显著因素。Hennart和Park(1994)对日本跨国公司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Root和Ahmed(1979)以及Schneider和Frey(1985),对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和GDP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两者高度正相关。使用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为代理变量的研究者也得出对直接投资影响显著的结论,如Goldberg(1972)、Root(1979)、Lunn(1980)等。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使用市场规模增长率作为外商直接投资变动的解释变量,如Culem(1988)回顾6个工业化国家之间的FDI双边流动,认为东道国市场规模与市场增长率、单位劳动成本、贸易流动、规模经济一起构成FDI流出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Barrell和pain(1996)、Bhasin和Economu(1994)、Dunning(l997)等也大致得出相同的结论。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定如下:

理论假定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双边贸易正相关。

2.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前者以蒙代尔为代表,其在包括要素流动在内的标准H-O模型的基础上,于1957年首先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即贸易壁垒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由于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以便克服贸易障碍对资本效率的抵消作用,因此一般被称为“关税引致的投资”。在贸易障碍导致投资的情况下,资本主要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而如果流入的是出口部门,那么贸易和投资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讨论互补关系的学者如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即认为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与贸易呈现互补关系;Helpman和Krugman(1985)认为,若存在要素禀赋差异和规模报酬递增,由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就会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母国的出口贸易。Markuson和Svensson(1985)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取决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是合作的,那么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表现为互补关系;若反之,则两者表现为一种替代关系。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本文对贸易和投资的假定如下:

理论假定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两国的贸易量正相关,即两者为互补关系。

3.东道国汇率因素。一般而言,东道国汇率贬值会产生两种效应,即生产效应和财富效应,两种效应理论都会导致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因为东道国货币的相对贬值降低了在东道国投资的所有要素成本。很多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该观点,如Yoshida(1987)认为,日元对美元的重新计值以及针对日本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应是日本跨国公司FDI流出的重要决定因素。Whitmore等(1989)的研究认为,相对于美元的本币升值是FDI流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重要决定因素。Campa(1993)对流入美国批发业和贸易部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美元的日元贬值与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量是负相关的。Tamami Okawa(2001)对汇率变动与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表明,日元相对美元的升值虽然没有显著增加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但对出口导向的电气设备部门有显著的正影响。

理论假定三: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正相关,即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将导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加。

4.东道国的要素成本。理论上认为,国际投资的流动会因要素投资回报率的不同而受影响。资本不断从母国流向东道国,直到投资回报率在两国间相等为止。在资本和劳动被假定为相互替代的条件下,当劳动成本较高时会导致更多的使用资本。这种交互作用导致只有工资水平相等时,资本回报率才相等。邓宁也认为,以劳动成本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产成本是区位优势的重要内容;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得向该市场的投资比在国内市场投资或其他外国市场投资赢利水平更高。实证研究方面,对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决定因素的研究表明,劳动成本差异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FDI的1个显著决定因素(London、Ross,1995;Lucas,1993;Schneider、Frey,1985;Summary、Summary,1995;Wheeler、Mody,1992)。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要素成本对吸引FDI并不重要,如Krugman(1991)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一种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因此将生产转移到低工资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并不总是许多跨国公司的第一选择。Kravis和Lipsey(1982)发现,在劳动成本、真实GDP和贸易开放度3个变量中,劳动成本是最不显著的FDI决定因素。

理论假定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劳动力成本负相关。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综合考虑以往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笔者选取1986—2007年的主要经济变量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变量包括:

1. 被解释变量。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FDI)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单位为万美元。

2. 解释变量。

主要有:(1)中日双边贸易量(TRADE),以历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万美元。(2)人民币兑日元的实际汇率(RR),该指标通过公式就算而得:人民币兑日元的实际汇率=人民币兑日元名义汇率×(中国消费价格指数/日本消费价格指数);人民币兑日元的名义汇率为人民币兑日元的年平均汇价,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两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网站(http://www.ilo.org/global/lang--en/index.htm)。(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该指标用来衡量中国市场规模大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亿元人民币。(4)中日两国实际工资差异(LC),该指标由两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来衡量,具体测算公式是:两国实际工资差异=(中国制造业工资总额/中国消费价格指数)/(日本制造业工资总额/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制造业工资总额和价格指数均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统计资料。

上述绝对变量如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在模型估计之前均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干扰,然后对各变量取对数形式,以消除经济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二)模型设定

通过对各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综合对比以及多种函数形式的拟合效果筛选,笔者最后选用如下模型进行拟合: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对上述模型运用eviews5.0软件,通过经典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内为t值,*代表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符号均与事先的假定一致,且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水平检验。调整后的R2为0.88,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

D.W的值为1.95,说明原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另外,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运用怀特(white)检验,对模型作进一步的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由上述检验结果,由于检验统计量Obs*R-squared的相伴概率为0.34937,大于0.05,因此,接受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四、模型解释与政策建议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正面影响,而两国实际工资差异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负面影响。通过对该模型结果的具体分析,可发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模型结果可看出,两国贸易每增长1%,将带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长0.85%。换言之,中日两国的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相互促进,呈互补关系(Kojima,1978)(1)。贸易对投资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贸易形成对东道国当地知识的积累,进而为投资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反过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逆出口效应。即由于东道国较低的要素成本,于是跨国公司选择在东道国投资生产然后再反向出口到母国。(2)投资生产的关联效应。即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倾向于从母国进口其投资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本品、零部件及相关服务。这可能源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就会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母国的出口贸易(Helpman和Krugman,1985)。

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历史实践来看,1993—1995年中日两国贸易额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7亿美元、98亿美元、94亿美元,而这一增加正是伴随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正是由于直接投资的增加带动了中日三资企业对日本反向出口的增加,而三资企业的生产需要又引起了对日本的零部件、原材料及机械设备等中间产品与生产资料进口的迅速增加。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2000年,按照中国统计,中日进出口贸易额2000年达831.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5.7%,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416.5亿美元,从日本进口415.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8.5%和22.9%。而其中三资企业进口比重占68.5%,出口比重占56%。另外,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近年来增长较快是机电和纺织产品,而从近年来日本对华投资的产业机构来看,对这两类的直接投资比重也较高。由此可见,中日两国贸易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企业对华的直接投资。另外,从中日两国的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时间序列来看,两者的变动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见图2)。图2中左边纵轴代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右边纵轴代表中日两国贸易量。

2.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从实证结果来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将导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长1.99%。由此可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幅度要大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幅度。这说明中国广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较明显和强烈。据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较大比重体现在对中国市场份额的获取。事实上,只有在较大的市场规模条件下,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进而获得更可观的垄断利润。另外,考虑到与日本国内狭小的市场相比,其巨大的生产能力要得以释放和发挥,对中国进行投资的意义就更为深远。此外,从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上看,两者也同样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如图3)。

3.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模型结果显示,两国实际工资差异每增长1%,将导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降低0.7%。一般而言,东道国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是跨国公司对其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也证明,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体现为对低廉劳动力的需求,进而使之成为日本的生产加工基地。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基本上属于低成本导向型的。有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大约为中国的18倍~43倍,韩国的3倍,香港特区的2倍~4倍,新加坡的3倍~5倍,菲律宾的10倍~21倍,泰国的10倍~19倍,甚至比美国还高出40%。因此,东道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将导致日本直接投资的相应减少,而劳动力成本的减少将有助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

4.汇率因素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助推剂。在本文中,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正相关的,即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将导致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反之则减少。具体而言,实际汇率每上浮1%,将导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加0.12%。该结果与前面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通常而言,东道国货币相对投资国货币贬值时,可降低投资国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进而可能导致生产规模扩大。而且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国投资者据此可以获取利润。因为东道国汇率贬值后,相对而言,投资国的财富增加,如果以投资国货币来衡量资本的价值,那么所有的生产投入如劳动、土地、机器和东道国的资产在其货币贬值后都变得更便宜了,从而鼓励外国企业来东道国投资。此外,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不仅提升了中国出口部门的比较优势,而且提高了它吸引FDI的竞争力,而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出口的进一步增长。贬值促进出口导向型FDI的增长(邢予青,2003)。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可用图4来说明。在本文所选取的解释变量中,实际汇率与直接投资的相关性最高。从历史上看,1985年“广场协议”至1995年10年间,人民币对日元的名义汇率从1.25元人民币兑换100日元上升到8.92元人民币兑换100日元,贬幅达到70%,相应地,人民币对日元的真实汇率也大幅贬值,而这一时期是日本对华FDI增长最快的时期。自2005年7月中国汇改以来,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呈减少的态势,2005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652 977万美元,而2007年已减少为358 922万美元,减少了45%。

中日两国有着紧密的经贸和地缘关系,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体现了较多的互补性,两国的经济合作不仅对两国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的融合与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上述分析大致可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1.考虑到中日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应继续加强中日两国双边经贸联系,拓宽合作领域,减少贸易壁垒和摩擦,进一步深化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的相互促进关系。

2.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减少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领域,并制定规范的引资政策及配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提高。尤其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条件下,更应当通过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以抵消汇率升值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

3.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资政策,引导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合理流向。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应继续鼓励日本企业对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投资,但是考虑长远发展,应该同时积极吸引和利用日本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支柱产业,加快产业升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借助计量模型,以时间序列为基础,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各变量较为显著,模型拟合效果较优,而且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完全一致。但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集中在对主要宏观变量的分析,而影响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可能是很多的,因此,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解释变量的种类,如东道国的税收、经济开放度及私有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政府政策及文化因素等不太容易量化的指标;另外,本文研究主要是从东道国即中国的视角考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而投资国的经济变量显然也会对其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如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诸如企业的治理结构等方面、投资国政府对外投资的鼓励政策和支持力度,等等。二是可以将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一对比研究,比较两者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而也可获得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新乐,王文明,王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2]马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

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挤出效应分析 篇1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就业;就业挤出

引言

就业挤出效应是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为了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减少就业人员,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或者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使国内一些企业倒闭破产,从而导致许多就业者失去就业岗位。尽管由于我国统计上的缺陷,无法通过确切的数据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并购国内企业释放出了多少失业人口,也无法通过一定的数据来说明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国内企业减少了多少就业人员以及国内企业停产或倒闭排挤出了多少失业人口,但是这种释放和排挤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其数量也是较大的。

一、我国区域城镇就业类型变化统计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对1993-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四大地区的就业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看是否能近似地描述和说明FDI对中国各地区就业的挤出效应。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按登记注册类型的职工人数与按城乡分就业人数统计的城镇就业人数不一致,在统计年鉴中是按不同标准统计的。本文采用按登记注册类型统计的职工人数来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计算。

1.东部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人数变化

为了清晰地描述15年来东部地区就业的变化,根据表1、图1,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1993-1997年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东部地区城镇职工人数是增加的,由1993年的5986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6572万人,增长了9.79%;1998-2002年则是下降的,2002年较1997年减少了267万人;2003年之后则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比1997年增加了2744.4万人,增长了41.76%,比1993年增加了3330.4万人,增长了55.64%,职工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与东部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相一致的,1993-1997年 和2003-2007年这两个时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2)分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总体呈下降态势,分阶段看,1997年之前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变化不大,1994、1995、1996年比1993年还略有增加,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国有单位还是东部地区主要吸納劳动力的单位形式。1998年后东部地区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不断减少,尤其是1998年较1997年减少了607万人,减少了15.66%,这可能与中国1996年后在城市国有企业中全面推行劳动人事制度市场化的改革有关,1996年后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分流,FDI大量流入与国有企业竞争的行业,再加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出口企业大量倒闭,使得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不断减少。到2007年东部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较1993年减少了1713.2万人,减少了 44.68%。这其中不乏外商投资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就业挤出因素。

(3)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1993-2007年间减少了1075.1万人,减少了79.76%,这可能与城镇集体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敌民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人数则由1993年的229.2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83.2万人,增长了4.60倍;其他形式的单位(包括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个体)同期职工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1993年的574.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39.5万人,增长了8.81倍;同期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合计减少了2788.3万人。2788.3万职工人数的减少不能完全说是由外商并购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FDI企业对东部企业的挤压所造成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由外商并购以及外商对东部企业的挤压所造成的。这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进入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增多,这些高技术水平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与之相比,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能力等都比较低。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国内企业处于劣势,导致FDI我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一些国内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由于FDI集聚在东部,造成FDI存量对我国就业的负面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不能低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产生的这种负面影响,必须正视这种情况。

2.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人数变化

现在来分析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993-2007年城镇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的职工人数变化情况,这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年份来分析,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1)中部地区1993-2007年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由2659万人减为1502.2万人,减少了1156.8万人,减少了43.51%;城镇集体单位的职工人数由761.9万人减少至202.7万人,减少了559.2万人,2007年较1993年合计减少了73.40%,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和城镇集体人数合计减少了1716万人;而外资单位职工人数在中部地区城镇职工人数所占比例偏低,尽管从1993年的22.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01.27万人,增长了3.48倍,所占中部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职工人数1993年的比例0.60%,2007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52%,但从全国来看中部地区1993-2007年之间,在FDI企业的就业总人数1993年占当年全国FDI企业就业人数的7.84%,2007年,占全国FDI企业就业的6.76%,下降了1.08%。1993-2007年间,在其他形式单位就业的人数从1993年的298.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210.6万人,增加了6.41倍。

(2)西部地区国有单位职工人数由1993年的2720万人减少为2007年的1737.7万人,减少了982.3万人,减少了36.11%;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由1993年的609万人减为2007年的131.6万人,减少了477.4万人,较少了17.55%,西部地区这两项合计职工人数减少了1459.7万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减少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少,与中部地区相差不大,这和西部地区的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特点有关。而西部地区外资单位的职工人数1993年为17.8万人,占当年西部地区城镇职工人数的0.49%,2007年为44.6万人,增长了1.51倍,占当年的1.06%,就全国总体来看,1993年西部地区外资单位的人数占全国的6.18%, 2007年占全国比重的3%,下降了3.18%。

(3)东北地区在1993年-2007年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1706.1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786.9万人,减少了919.2万人,减少了53.88%;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由1993年的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84.4万人,减少了589.9万人,减少了87.48%,国有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合计减少了1509.1万人。而外资单位职工人数在地区城镇职工人数所占比例偏低,尽管从1993年的18.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7.3万人,增长了2.62倍,所占东北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职工人数1993年的比例0.71%,2007年这个比例上升为3.33%,但从全国来看中部地区1993-2007年之间,在FDI企业的就业总人数1993年占当年全国FDI企业就业人数的6.45%,2007年,占全国FDI企业就业的4.50%,下降了1.95%。1993-2007年间,在其他形式单位就业的人数从1993年的218.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084.8万人,增加了3.96倍。

二、小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就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由于85%以上的FDI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FDI就业创造效应主要也是在东部地区有所体现,FDI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就业创造效应微乎其微。对东部地区来说,FDI在拉动就业增长中作用明显,在国有资本对就业拉动逐渐削弱的情况下,FDI和民间资本日益成为拉动地区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来讲,在FDI和民间资本对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国有资本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期来讲,今后在增加和扩大就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重塑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资之间的关系,确立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资在增加和扩大就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要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内资积累、强化内资增加就业的功能,建立以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为辅,以国内投资拉动就业为主渠道的就业模式。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篇12

一、韩资对两国贸易的影响

从进口角度看, 我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我国国内购买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内市场以10%的年平均增长率大幅扩张,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为3645亿美元, 2010年为397983亿美元, 在世界范围内GDP总量的排名从第十五位上升至第二位。我国国内的生产供给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必然要增加海外进口。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 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但目前中韩两国产业互补性仍强于竞争性, 对进口有一定促进作用。

其次,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引致大量进口。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 韩企为寻求更高的利润率对我国进行投资, 而多数投资企业都把我国作为加工和出口的中转站, 这些企业在我国主要从事加工贸易, 将产品加工组装后再转销至第三国。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零部件进口, 中韩两国产品内贸易的开展使得中间产品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当然, 中韩两国出口目的国不同也有市场差别化的原因。韩国在我国投资生产的商品多销售到东欧各国及发展中国家, 而在韩国本土生产的高阶商品的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第三, 两国经贸合作顺利开展, 民间交流更加密切。韩国媒体2007年5月公布的资料显示, 长期在中国居住的韩国人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增加, 现已达70万人。目前, 两国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 每周有近800个航班穿梭于两国之间。中国赴韩留学人数已达到2万多人, 韩国来华留学生也迅速增加, 在华留学生有1/3来自韩国。两国人员的密切来往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随着两国邦交更加深入, 人民交流更加友好、和谐、便利地发展, 由此引致的进口贸易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从出口角度看, 我国对韩出口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与韩国进口结构较为互补。多年来我国对韩出口量最大的几种商品分别是纺织原料及其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矿产品、植物类产品、化工类产品和机电类产品。我国农副产品物美价廉, 对韩出口不仅满足其消费者的广泛需求, 且对于稳定韩国国内物价、促进其经济结构调整也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 如我国海尔LCD TV等家电产品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广大海外市场。

其次, 我国对韩出口主要是由韩国对我国直接投资, 特别是对制造业直接投资引起的。其中包括两点主要原因, 一是为了充分利用我国优良的投资环境。许多韩企在我国设立生产基地, 再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 主要是一般消费品返销至韩国。如2005年下半年韩国爆发“大白菜危机”就是一个例子。不仅是农产品,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吸引了大量韩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设厂,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大量中间产品也以逆进口的方式重新出口至韩国国内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厂家通过变换原产地的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将中间产品通过逆进口方式输入韩国, 在韩国进行产品最终的加工组装, 以韩国作为最终产地将产品出口至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在内的第三国。

二、实证检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贸易开展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分析韩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对中韩两国贸易的影响。

选取的数据包括我国对韩出口额X, 对韩进口额M,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C, 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K, 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额FDI, 人民币对韩币实际汇率REER。其中, 韩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韩国统计厅, 其他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年份从两国建交元年1992年始至2009年。为消除异方差, 对各统计量取对数, 并设立模型如下:

为避免伪回归, 对各统计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各统计量都是非平稳的, 但在一阶差分后都平稳, 且不含有截距项及趋势项。通过Johansen检验, 我们发现 (1) (2) 两个方程的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用Eviews6.0对两个方程进行线性回归, 可得出以下结果:

从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模型拟合度较高, 达到99%, F值很大, 且通过了其相伴概率。FDI的系数在两个方程中均通过了t检验, 说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在长期内确实对中韩两国进出口有显著影响, 且与这些变量之间呈同向变动。

三、结论

上一篇:基尔霍夫定理下一篇: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