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影响(共12篇)
健康教育影响 篇1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是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和免疫剂, 母乳喂养, 不仅能促进产后康复, 促进婴儿健康发育;还能增进母子感情及心理上的联系, 对婴儿心理、智能、身体发育都十分重要[1]。
1 方法
1.1 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 促进母乳喂养的先期工作
通过产前检查、咨询门诊和孕妇学校等多种行式, 针对孕妇不同的文化层次采用讲课、交谈、角色扮演、咨询等方式逐一解除她们的思想顾虑, 树立科学的喂养观, 并通过宣传栏、宣传画册、电视录像等形式把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有关知识和技巧告诉所有的孕妇及家属, 使孕妇及其家属接受母乳哺养知识教育, 使之对母乳喂养能产生更大兴趣和信心, 提早做好思想和乳房的准备。
1.2 提供信息, 增强产妇信心
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泌乳量有密切关系, 帮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适应分娩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了解产妇所备有的有关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及传统概念, 通过连续性护理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观念上、技能上传输科学的母乳喂养知识, 纠正其错误认识, 为其提供表达其内心情感和期望的机会, 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 使母乳喂养有着良好的开端。
1.3 指导正确合理的喂哺
新生儿断脐后, 尽早于30min内裸体放在产妇胸前, 使皮肤接触, 并帮助其吸吮乳头, 早吸吮可以练习、巩固吸吮反射, 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2]。协助母亲采取舒适体位, 让母婴紧密相贴, 使婴儿能大口地把乳晕吸入, 指导按需喂哺, 并告诉每一位母亲乳汁是越吸越多的, 且边吸边分泌。并帮助产妇进行乳房护理指导。
1.4 出院指导
根据产妇的经济状况及生活习惯, 帮助她们分析出院后可被利用资源及支持系统, 合理指导其饮食、睡眠、个人卫生、产后康复训练等, 并建立联系方式, 按时接受随访指导, 以保证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的成功。
1.5 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
(1) 对婴儿的好处, 母乳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率高, 母乳中所含的分泌型Ig A是婴儿出生后最易获得的口服免疫力抗体。吸吮肌肉运动有助于面部及牙齿正常发育;母乳喂养与高智商相关; (2) 对母亲的好处, 能增加母婴感情和预防产后出血[3], 能促进子宫复旧, 利于产后康复, 延长生育问题, 可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
1.6 使用TZ-GE200型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
对于产时产后出血较多的母亲, 应尽早使用, 给“促产后催乳常规治疗”, 开机后选定“促产后催乳常规治疗”菜单, 再根据产妇个人耐受程度, 治疗强度应设在180~220, 最大强度为250, 强度越大效果越好, 每次治疗给1个周期共30min, 1d2次, 连续3~5d。
2 结果
近3年来, 我科通过健康教育指导, 使众多产妇均能做到合理母乳喂养, 促进了产后康复, 增强了母亲信心, 同时也促进了婴儿的健康发育, 使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 更加体现了母子间的特殊关爱。
3 讨论
由于我国产妇大多数是第一次做妈妈, 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和经验, 以及妇女就业的增加、家庭模式的转变、住院分娩的增多、奶粉商的销售活动等因素, 要提高母乳喂养率, 就更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加强对母乳喂养的重视力度。
摘要:目的 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指导, 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 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指导、增强产妇信心、正确合理的喂哺、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使用TZ-GE200型治疗仪。结果 产前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孕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认识, 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与技巧, 提高了母乳喂养率。结论 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 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至关重要。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晶, 顾菊霞.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智能发育关系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0, 8 (3) :194-195.
[2]郑江霞, 韩蕾.孕妇产前健康教育及护理的重要性[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7) .
[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ELL START世界卫生组织合编[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编译, 创建爱婴医院, 18h培训课程.1992,
健康教育影响 篇2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闷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孩子们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主要原因。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探讨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探讨;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文献报道母乳占婴儿全部食物的20~79%[1],母乳中所含各种成分比例,最适合婴儿,利于消化、吸收、无过敏反应、具有免疫作用,且温度适宜,经济方便。母乳喂养利于产妇子宫复旧。通过哺乳可增进母子感情。目前母乳喂养者逐渐下降,原因复杂,除各种原因引起乳汁不足外,有些孕妇为了保持体形拒哺,或工作原因未行母乳喂养。为此,我们通过做好母乳喂养宣传教育工作,对孕妇孕产期全程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母乳喂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4月,我们跟踪服务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80例孕妇,本组孕妇年龄在20-38岁,平均年龄29岁。80例孕妇自然分娩65例,剖宫产术15例。对照组80例孕妇,本组孕妇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29岁。80例孕妇自然分娩64例,剖宫产术16例。所有孕妇均跟踪半年以上。
1.2结果 产后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实验组68例,混合喂养12例,纯母乳喂养率为85%。对照组纯母乳喂养52例,混合喂养25例,人工喂养3例,纯母乳喂养率65%。
2 健康教育
2.1产前宣教 产前根据孕妇心理、身体和社会关系各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孕妇的身体健康状态,有否慢性疾病或急性传染性疾病,经济状况及其亲属的支持等。有利于针对性的指导孕妇做好哺乳前的准备。讲述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术的分娩过程及两种方法对母体、婴儿的优缺点,让她们认识到分娩与母乳喂养均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同时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需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2]。
2.2加强母乳喂养方法的宣教 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孕产妇在母乳喂养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产妇成功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婴儿的母乳喂养率[3]。
2.2.1提早开奶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断脐后擦干全身,就应抱在母亲怀中,与母亲皮肤接触的同时开始母乳喂养。虽然此时母亲的初乳很少,但新生儿有力的吸吮是刺激乳汁分泌和子宫收缩的最好方法,同时也促进母婴的相互适应。
2.2.2按需哺乳 不要规定几小时喂一次,应按照孩子的需求,或者母亲感到奶胀时随时哺乳。
2.2.3正确的哺乳姿势 母乳喂哺姿势可各种各样,但应母婴均感到舒适,乳母将拇指放在乳房的上方,其余四指在乳房的下方托起乳房(呈C状),将乳头刺激婴儿的上、唇,引起觅食反射,婴儿应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使婴儿在吸吮时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使乳汁排出。同时有效地刺激乳头上的神经末梢,促使泌乳和摄乳反射。喂哺完毕,将婴儿抱直, 头部靠在母亲肩上, 轻拍背部促使胃内空气排出, 然后保持右侧卧位, 以防呕吐。
2.3母乳喂养注意事项的宣教
2.3.1母亲在孕期就应该建立自己喂养孩子的信心,并作好具体准备,如孕晚期每日用温开水擦洗乳头,向外轻拉几次,使乳头皮肤坚实及防止乳头内陷,以利小儿吸吮。
2.3.2乳母应注意营养、环境整洁、睡眠充足、心情愉快、生活有规律、不随便服药,每日应较平时增加能量700-1000kcal和水分1-1.5升。
2.3.3母亲的乳头应经常保持清洁,防止乳头、乳房疾病的发生。
2.3.4母乳量不足时,常有哺乳前乳房不胀,哺乳时小儿吞咽声少,哺乳后小儿睡眠短而不安,常哭闹,体重不增或增加缓慢。需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2.3.5不应让婴儿口含乳頭睡觉,不仅不卫生,且易引起窒息、呕吐,同时还会影响婴儿牙床的发育而致畸形。
2.3.6因为各种原因需暂停哺乳时,应定时将乳汁挤出,以免乳量减少。
总之,通过对孕妇孕产期全程护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孕产妇对纯母乳喂养的认识,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是每位伟大母亲的天赋,有着其他任何喂养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李 萍,许凤莲.分娩方式与母乳喂养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803-2805
[2] 苏 敏.促进母乳喂养做护理研究新进展.现代医学,2009,9,15,25,180.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 篇4
1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管理层因素
缺乏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撑条件, 如医院的配合协调性差, 各项考核制度不完善, 后勤缺乏保障等。
1.2 护士因素
⑴观念陈旧, 对护士角色认识偏差, 认为健康教育就是传授疾病知识。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任务, 对健康教育的执行不够重视。⑵健康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 且流于形式。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 对健康教育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健康教育要因人、因病施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⑶健康教育把握时机不当。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时间给予健康教育。如我院1例肺气肿患者, 来院时胸闷、气喘难受, 只想及时治疗解除痛苦, 这时护士不能只重视健康教育指导而忽视患者的感受, 应等到病情缓解时, 再做健康教育, 反之, 会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⑷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较少, 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相对而言, 医院的护士参加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 而且护士大多数都是女性, 家务劳动等也减少了其学习的精力, 不能及时掌握一些护理健康教育知识, 致使其实施健康教育能力提高较慢。
1.3 患者因素
⑴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护理患者, 没有知识性, 缺乏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低于医生。⑵由于素质偏差较大, 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别。⑶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家庭负担的轻重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 健康状态及获得医学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尽相同, 也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2 对策
2.1 制订周密的健康教育计划,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专题健康教育
以我院外科为例, 根据病人的整个住院过程, 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时间实施健康教育。第一阶段为入院教育, 包括入院介绍和病史采集。第二阶段为术前检查教育, 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 各项检查的必要性等。第三阶段为术前准备教育, 介绍术前准备的各种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 为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配合方法。第四阶段为术后教育, 包括术后康复过程的指导。第五阶段为出院教育, 包括自我护理与自我保健指导, 远期并发症的防治及随访等。这5个阶段体现出健康教育是一个具体的、连续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 而每一阶段又有所侧重[2]。
2.2 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长远利益出发, 作为医院管理者有责任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 还应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与学术会, 使每个护士都能真正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护士的根本任务, 真正适应新模式下护士角色多元化。
2.3 掌握患者的就医心态
护理人员要及时利用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和患者就医的迫切心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4 正确评估, 因人、因病、因需施教
由于患者在不同阶段, 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不同, 对教学的需求不同。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护士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获得信息, 正确评估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 采用患者需要的教育方式让患者获得知识, 进而改变行为, 达到教育的目的。
2.5 健康教育是动态的、双向的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护士要搜集资料,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心理状态、社会文化背景及患者对自己健康状态的了解程度, 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 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应根据情况随时对健康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2.6 掌握良好的交流技巧与教育技能
在交流中尊重患者, 主动关心患者, 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注意交流的语言和提问的方式, 围绕患者的病情、心理反应, 侧重倾听并分析患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并帮助其掌握有效的教育内容。
3 开展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
通过科学的实施医院健康教育, 使患者进一步掌握了医疗保健的常用知识, 帮助患者建立了自觉的护理意识, 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作, 降低了发病率, 对人们的健康及疾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 讨论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 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也是临床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地健康教育能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 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总之, 做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 是医院临床医生与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 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人际传播技巧等基本技能, 才能不断提高医院健康教育的水平[3], 确保医院健康教育计划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满第兰, 李艳华.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研究, 2001, 15 (1) :1-2.
[2]林征.护患关系不同阶段的患者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7) :517-518.
健康教育影响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3月—3月收治的盆腔炎患者110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以及整体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盆腔炎患者中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和认知,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盆腔炎健康教育护理预后效果
盆腔炎是女性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伴随女性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盆腔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通常伴有下腹剧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很有可能转化成慢性盆腔炎,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患者不孕不育,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而健康教育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效果。为此,本文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3月—203月收治的盆腔炎患者110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年龄22岁~43岁,平均年龄(32.5±3.2)岁;病程0.3年~4年,平均(2.2±1.2)年。试验组年龄23岁~47岁,平均年龄(35.2±2.8)岁;病程0.4年~5年,平均(2.7±0.8)年。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遵医嘱用药,同时给予其常规的药物注射,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扫,确保房间内清洁和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等。试验组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用药的重要性、基本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同时提前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而积极应对。②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有效疏导患者负面情绪,同时为其讲解以往成功案例,增强其治愈的自信心。③定期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的讲座,临床专家要为其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以及发病机制与预后的注意事项,同时为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对于患者的疑问要积极回答,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④监督患者的饮食结构,多食用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使患者良好的调养自己的身体。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病情复发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腔炎中最为主要的病原体为性传播病原体、大肠杆菌、厌氧菌以及葡萄球菌等[2],因此如果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从急性转化为慢性,容易出现病情反复且恢复时间长。因为该疾病治疗的周期比较长,使得一些患者不能够坚持配合治疗,同时该疾病给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也直接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3]。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坚持以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出发点,建立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还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还能逐渐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更加了解盆腔炎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在性行为、产期卫生等各方面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自己的保护,并且指导患者积极开展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自己的体质;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积极沟通,使患者内心舒适,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据相关研究表明,健康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盆腔炎患者中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和认知,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易云兰.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结核性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7(8):1112-1113.
[2]孙莹莹.盆腔炎住院患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260-261.
健康教育对哮喘病患者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效果影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0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8月收治哮喘患者43例,年龄25~71岁,并排除已参加健康教育的患者。哮喘的诊断和分期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修订的标准[1]。
方法:①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3例哮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组,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一般的卫生宣教,而试验组接受有计划连续性的健康教育。②健康教育的方法:患者入院时首先介绍住院须知、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治疗和护理的目的、意义,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减轻心里压力,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住院期间,当患者哮喘症状缓解后,即进行哮喘防治知识教育,其内容主要以我国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为依据[1]。教育方式包括向患者发哮喘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由医生和护士系统讲授哮喘防治知识,采用集中学习(每个月1次,每次2~3学时)和不定期进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医生和护士亲自演示,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气雾剂和干粉吸入剂的吸入方法,然后由患者亲自操作,医护人员观察其吸入技巧是否正确并纠正错误。召集患者介绍和交流防治哮喘的经验和体会等。出院前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复诊计划,教会患者记哮喘日记及进行自我病情监测的方法。要求所有的患者记哮喘日记,每天哮喘发作情况和用药情况等。③调查方法:患者入院后经治疗病情缓解后进行首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程、对哮喘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近半年内哮喘发作和用药情况等,6个月后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并收回哮喘日记。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哮喘发作控制测量结果:试验组不同阶段哮喘发作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1。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应区每一位成员。由于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所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花卉培植、读书学习等。许多时候,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也是促使人们愿意进行学习的目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健康教育能让患者变得乐观,能提高依从性,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在治疗过程中能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且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都得到改善。通过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拓展护士的知识面,提高了护士的独立工作能力。
健康教育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临床疗效分析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掌握更多的哮喘防治知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
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哮喘患者常因缺乏有关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出现反复发作,导致生活质量降低。近年来,哮喘的治疗除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对哮喘的防治应当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转移到预防哮喘发作,保持患者的病情长期相对稳定,以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对哮喘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哮喘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和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徐永键,谢俊刚.重视对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324-325.
[ZK)][HT][FL)][HJ]
浅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而诱发因素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 它决定着人的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 紧张的学习生活, 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 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 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 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主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1 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1 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第一, 遗传因素.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 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 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痰发作、性格乖僻、躁狂抑郁及精神疾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
第二, 病菌或病毒感染, 临床研究证明,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病, 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疾病或精神失常, 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 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质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 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及心理障碍, 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体, 并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 最突出的甲状腺机能混乱, 机能亢进时, 往上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及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 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
1.2 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况。个体的心理状况一旦形成, 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 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 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 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种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尺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 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 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 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 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认知的严重失调, 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 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 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 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 相反, 经常情绪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因此, 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 排除不良负性情绪, 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第三,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 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 对不同个性的人, 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 或消极应对, 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 正视挫折, 奋发图强。因此, 培养健全的人格, 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2.1 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 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2.2 学校因素
学校审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不及时调适, 就会造成心理失调, 导致心理障碍。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 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活紧张文件增多, 矛盾、冲突加剧, 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 影响身心健康。
总之, 上诉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 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起综合作用。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 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逐一考查, 逐一排除, 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试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产前健康教育对产科质量的影响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孕妇学校参加听课、进行产前检查并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380例作为观察组, 抽取同期未参加孕妇学校的初产妇382例作为对照组。2组孕妇年龄21岁~34岁, 平均年龄26.8岁;孕周37周~41周, 平均39.2周。2组孕妇文化背景、职业、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及胎儿大小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孕妇在孕12周时建卡归档, 定期参加我院的孕妇学校学习, 每2周1次, 授课对象为孕妇及其家属。根据妊娠各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特点举办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讲座, 其形式有: (1) 书面教育。将健康教育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小册子免费供给孕妇及家属阅读。 (2) 多媒体教育。采用幻灯、录像、VCD、DVD等,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将教学内容生动而形象地加以展示。 (3) 专职人员课堂讲解。 (4) 专业人员示范, 孕妇及家属参与, 如母乳喂养正确的体位、如何给婴儿洗澡、如何进行婴儿抚触等。 (5) 参观病房。 (6) 随机教育。对有特殊需求及不同健康问题的孕妇给予个别指导, 授课人员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妇产科医师及助产士, 授课内容为:孕期母体变化, 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孕期营养;孕期合理用药;产前检查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异常妊娠;分娩前的准备;分娩方式的科学选择;导乐陪伴分娩;顺产呼吸减痛法;如何坐好月子;产褥期常见症状及处理;新生儿特点及护理;新生儿抚触;母乳喂养;产后避孕方式及选择等。试讲1年后发问卷调查, 根据孕妇的需求及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调整授课内容。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孕妇孕期营养不良发生率, 自然分娩率, 难产率, “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率, 产后出血率, 新生儿窒息率, 母乳喂养率, 产褥病率 (上呼吸道感染、乳腺炎、泌尿系感染、产褥感染等) 。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3。
3 讨论
3.1 孕妇学校是普及孕产期知识的一个良好平台
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 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疾病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1], 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十分重要。初产妇均为初次怀孕, 对妊娠的过程及生理变化不了解, 其对妊娠分娩及产后的保健知识往往一知半解, 获取来源主要为周围的长辈、同事、朋友及网络、书本 (但基本上不是专业书籍) , 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让准妈妈和准爸爸们了解妊娠期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心理护理, 孕期自我监护知识, 自然分娩的好处, 剖宫产的利弊, 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 产褥期的卫生及护理, 母乳喂养的好处, 使孕妇顺利度过妊娠、分娩这一人生的特殊时期。
3.2 孕妇学校的开展可明显降低“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
孕妇怀孕后因为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越临近预产期心理会愈发紧张, 由于对分娩过程及产后的保健知识了解不全面, 加上对分娩疼痛的恐惧, 担心阴道分娩失败后再行剖宫产会承担双倍的痛苦, 担心胎儿出现问题, 并且错误地认为剖宫产安全舒适, 剖宫产儿聪明, 以致强烈要求剖宫产, 从而导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2]。要向她们宣教剖宫产的弊端:新生儿因胎儿胸廓未经受产道挤压, 呼吸道内的黏液不能排出, 娩出后首次呼吸会将羊水和黏液吸入呼吸道, 妨碍气体交换, 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胎头未经挤压, 神经系统缺乏必要的刺激, 可能会引起儿童感觉统和失调综合征;产妇失血量大于阴道分娩;腹部及子宫均有伤口, 增加感染机会, 延长恢复时间[2];可引起麻醉意外;术后可发生肠胀气、肠粘连、肠梗阻, 尿潴留、尿路感染, 导致盆腔、腹腔脏器粘连;再次妊娠时, 可引起子宫瘢痕破裂;术后贫血、异位妊娠、慢性腹痛、体力下降等远期并发症高于自然分娩。由表2可以看出, 通过孕妇学校的健康知识宣教, 使孕妇及家属了解了自然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的弊端, 提高了自然分娩率, 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
3.3 孕妇学校是提高产科质量, 保证优生优育的重要的保障
由表1和表3可以看出, 接受孕妇学校系统健康教育的孕妇, 已认识到怀孕和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通过孕期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保持营养均衡, 孕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前健康教育使初产妇获得了有关分娩的知识, 有助于其正确看待分娩过程, 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并在分娩过程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调节, 减轻或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保持乐观的心态, 并在分娩过程中应用自由体位、深呼吸等技巧来来应对分娩的不适。研究表明, 产妇精神高度紧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 释放儿茶酚胺, 使血压升高, 导致胎儿宫内缺氧, 出现胎儿窘迫, 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最终导致宫缩紊乱或乏力, 使产程延长, 造成难产[4]。而轻松、乐观的心态可改变大脑皮质的活动, 可提高痛阈, 减少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宫缩异常及继发的产程延长或停滞, 促进自然分娩[5]。因宫缩乏力发生率低, 所以产后出血发生率亦较低,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难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通过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妇在妊娠期注意乳房保健, 了解了母乳喂养的好处, 并正确掌握了母乳喂养的技巧, 减少了产后乳腺炎的发生;因孕期了解了产后保健知识, 产后注意保持充沛的体力, 产后及时排尿, 注意泌尿生殖道的清洁和护理, 并正确掌握了新生儿的护理知识, 故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 产褥病率明显减少。
通过孕妇学校的系统健康教育, 准妈妈和准爸爸们了解了孕期的变化, 并通过参观病房环境, 与已分娩的产妇沟通,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 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巧, 真正做到优生优育。充分说明孕妇学校是提高产科质量、促进优生优育的重要的保障, 在有条件的医院都应积极开办孕妇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
[2]田孝坤, 刘元娇.实用妇产科手术损伤防治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11-522.
[3]李大慈.现代产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445.
[4]成金焕.阶段性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对产程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6 (11) :686.
健康教育对小儿疝气手术的影响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00例, 男282例, 女18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1岁半;左斜疝136例, 右斜疝164例;并发嵌顿疝60例。
2 教育方法
2.1 术前指导
2.1.1 做好家属及患儿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焦虑、恐惧。
患儿对父母、家人有依附心理, 更需要家人陪伴与照顾, 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与家人交谈, 使其了解手术经过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特殊病情变化及采取相应措施, 使家长在心理上有充分准备, 信任护士、医生, 并把信息传给患儿, 可明显减轻患儿术前的不安和焦虑。
2.1.2 手术前后让家人始终陪伴患儿, 多安抚患儿, 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减少术前恐惧心理, 取得配合。
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 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做手术的目的, 减少恐惧感。
2.1.3 一般情况下, 手术前6~8h都要禁食禁水, 即不让小儿吃喝任何东西, 这是为了避免麻醉及手术时呕吐。
否则, 呕吐物返流入气管, 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性肺炎等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术前注意护理, 无感冒、咳嗽、发烧、呕吐等症状并休息好。
2.1.4 协助家长在手术前给孩子洗澡或擦洗手术部位, 以减少手术后感染的机会。
2.2 术后指导
2.2.1 注意保护好伤口, 尤其是婴幼儿, 不要让孩子将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抓掉;
更不能因大小便弄脏纱布面污染伤口, 造成伤口感
染、化脓。
2.2.2 让患儿侧身睡, 用一块软的棉质尿布折成长条状夹在会
阴部, 如果右侧手术, 应让孩子左侧卧位, 一旦尿了, 就不会尿在纱布上而污染伤口。如果非兜尿布不可, 应把伤口处的纱布露在尿布外面。
2.2.3 术后阴囊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一般2~3d会消退;
如果肿胀不消和发硬, 可能有淤血, 应请医生检查一下。如果肿胀和发硬不再发展了, 淤血就会慢慢被吸收。
2.2.4 术后麻醉药作用消失后伤口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应多
哄一哄或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尽量避免大哭大闹, 如果哭闹不止, 可注射或口服镇静药, 让孩子安静入睡。
3 结果
绝大多数患儿在医院较安静, 家属能配合医生护士手术、治疗, 患儿恢复快, 无护理并发症, 愈合良好。
4 体会
4.1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亲和力
在对患儿和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护士真诚而详细的指导, 使患儿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了丰富的健康知识, 从而对护士的信任感增强, 能积极参与健康维护, 主动配合护士工作, 融洽了护患关系。
4.2 促进护士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针对患儿进行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时, 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熟练的业务技术, 同时, 还要有边缘学科知识, 说服力要强。因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使患儿家属易理解记牢, 丰富充实的知识让患儿家属产生钦佩感, 新鲜生动的知识对患儿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样, 使护士有紧迫感而必须经常不断地努力学习, 更新知识, 充实自己。
孕期健康教育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5月在我院定期产检的孕妇, 无明显头盆不称, 无妊娠合并症及精神疾病, 无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自愿在我院门诊接受健康教育, 并计划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通过随机原则各选择100例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高、体重方面差异之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采用专家授课, 看录像, 听胎教音乐, 举办孕妇知识竞赛, 开办父亲学校, 请在我院成功分娩的产妇及家属同接受健康教育的孕妇及家属座谈, 宣传孕期及分娩期知识, 传授分娩时的经验, 并告知分娩镇痛的方法介绍自然分娩对母婴的好处。建立孕期档案做好心理护理, 使孕妇及家属接受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消除或降低对分娩的恐惧感。
1.2.2 评价追踪两组产妇最后分娩方式以及剖宫产因素。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干预组阴道分娩68例, 占68%;剖宫产32例, 占32%, 其中, 社会因素剖宫产3例, 占3%。对照组阴道分娩51例, 占51%;剖宫产49例, 占49%, 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18例, 占18%。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率干预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孕期实施健康教育能降低剖宫产率, 特别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
3 讨论
对分娩的恐惧和对胎儿安危以及对分娩失败后家人态度的担心, 致使许多孕妇无明显医学指症时选择了剖宫产术。孕妇的精神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产程的进展[3]。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使孕妇正确认识和了解分娩的过程,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获得医务人员的帮助, 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 在以后住院分娩时能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 提高分娩的成功率。对孕妇家人特别是丈夫进行健康教育, 在分娩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也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请成功分娩过的产妇与接受健康教育的孕妇座谈, 孕妇更能接受与理解, 为将来顺利分娩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高天飞, 余艳红.剖宫产近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3) :163.
[2]郭丽岳, 白炳清, 龙鲸.孕产妇心理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5) :281.
赏识教育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赏识教育;特殊教学;教学质量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学生而实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不一样,他们或者是智力障碍、或者是聋哑盲等等。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教师的教学工作格外繁重和艰难。他们的智商低,身体残障。在正常学生那里只需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些残障儿童的面前,可能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解决。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格外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要从情感上感化学生,赏识学生,对正常学生具有激励作用,对特殊学生同样也具有激励作用,帮助这些残障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一、赏识就是关爱和欣赏
教师面对学生工作,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教师帮助描画,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命运不济,更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欣赏。教师要具有一颗博爱之心,爱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倾注全部的心血,倾注全部的爱。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高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发源之所。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赏识,或者说是欣赏,是这种爱的核心,是教学客观因素的主要体现。
特殊学校的学生和正常学生比较,他们是“不可爱”的。因为他们的语言障碍、视力障碍、智商障碍、听力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教学,难免会让教师失去信心和耐心,更不要说欣赏之心。所以对特殊学生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责任感,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就是这样一群特殊学生,他们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情况好一些,有的情况差一些。教师怎样对待他们,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教师的爱就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剂,所以应支持学生、扶持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身体功能和智力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赏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评价学生的绝对权威。因此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在教师眼里的形象,即便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尊,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及教师的赏识。特殊教学的学生由于心智等各方面的障碍,学习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创新和创造能力,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抱以爱心,搜寻他们的哪怕一点点闪光点,然后给予肯定。这样做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因为针对这样一群学生开展工作,极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如果能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一切: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和意识,学生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学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有进步的。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是融合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高涨的。特殊学校的学生,教师要具有欣赏的眼光,这也是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肯定,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更是师德的体现。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不假,越是得到表扬的学生成绩越好,越是得到肯定的学生,自信心越强。因此教师要多多说好话,多说激励的语言、说肯定的语言、说欣赏的语言,给学生学习活动以动力和自信。
三、赏识教育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对这样一群学生抱有欣赏的眼光,那么,他们工作时的心境就不同,态度积极,效果自然会提高。所以教师欣赏学生也是在给自己加油,给高效工作助力。本来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几乎是无药可救,能让这些学生有出息,那就得太阳从西出来。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工作的期望目标值就低,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很难提高。而对学生存有赏识的心,那么学生的一切都是可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成才的。这样的情绪趋势下,教师的教学会不自觉地向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欣赏学生,就会以关爱的心情对待学生,就会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沐浴着老师欣赏的目光,他们的情绪更加放松,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特殊教学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一个特殊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而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法宝。面对没有可圈可点的学生,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的成绩和进步,甚至用显微的眼睛去看他们,发现小优点,然后给予肯定。让学生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肯定的语言中,不断进步和快速成长。这是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和积极探索的永恒课题,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为每一个家庭关闭的心门再一次打开而努力。
参考文献:
吕英,吴吉惠.赏识教育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健康教育影响 篇12
1.1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与分析
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各项体育测试达标比例、视力及身体机能、 疾病抵抗力等各项指标均逐年下滑, 这些情况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课业负担严重, 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2) 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忽视体育锻炼而将精力投入其他; (3) 有些学生的身体基础差, 导致对于体育锻炼有抵触情绪, 自暴自弃; (4) 有些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懒惰, 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自自觉性, 毅力较差。结合以上几个原因, 高校的教育部门应认真分析, 推进体育教育改革, 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形成良好的体育教育机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 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
1.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
根据全国性抽样调查显示, 20.23%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且该指数呈上升形势。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障碍、自我心理调节障碍、环境适应性障碍和浮躁、抑郁等心理问题。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 社会和家庭对于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 导致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巨大, 而学生本身尚处于心理发育的年龄, 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 情绪不稳定, 容易产生消极和偏激的思想;其次, 以往的教育模式过度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 缺少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导致学生心理素质低下, 心理发育滞后;最后,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没有专业的、正确的心理辅导方式, 甚至部分高校没有心理辅导教师, 导致了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找不到帮助。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2.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是很显著的。首先, 通过体育教育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体魄, 提高身体机能和环境适应能力, 以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其次, 体育教育可以改善和提高身体器官的工作能力,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后, 体育教育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塑造健康的身材, 延缓身体老化, 减轻身体负担。
2.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面对我国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来改善这种情况, 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1) 运动心理效益。指在完成一定负荷的运动后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
(2) 促进智力发育和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的工作能力, 保持大脑皮质的兴奋,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使思维更加灵活、反应更加迅速, 进而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体育活动以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感染着参与者,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 同时还在运动中锻炼学生的独立、坚强和拼搏的意志品质。
(4) 陶冶情操, 调节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个人发展的概念, 感受到体育活动所特有的愉快、兴奋的体验, 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体育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使情绪得到宣泄, 从而实现了陶冶学生情操、提升自信心、调节情绪等功能, 实现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5)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体育活动可以使个人融入集体, 提供人与人交往的更多的机会, 而且在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通常很容易进行,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还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 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消除了个人与集体的隔阂, 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 缓解压力, 消除不良情绪。体育锻炼需要精神的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压力得到了释放, 身体的负担得到了缓解, 同时其他不良的情绪也得到了宣泄, 紧张和抑郁的情绪也被运动带来的快感冲走,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体育健康教育的方式探讨
体育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充满了“正能量”, 在新的体育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体育健康教育,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 解决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关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体育健康教育, 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手段:
(1) 优化体育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以往的体育健康教育过度关注学生的身体训练, 并且评价方式以最终的体育达标情况为标准。在体育教育改革中, 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加人性化, 增加体育知识教育和健康知识教育, 使学生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在体育锻炼中目的性更强, 在健康意识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人格。结合具体的体育项目特点,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 纠正存在的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体育精神。
(3) 创造良好的体育健康教育氛围。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融洽的教育氛围和高素质的体育健康教师,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实的、健康的、积极的体育学习空间, 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性, 树立健康体育意识。
4.总结
面对我国大学生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 高校应发挥体育健康教育所特有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帮助学生解决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人修养, 为不断提升的社会需求提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都菊英.关于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1) :115
[2]鞠振艳.高校体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03) :141
【健康教育影响】推荐阅读: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08-16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08-28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06-07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10
影响健康06-20
健康影响因素10-04
心理健康影响03-28
健康知识影响论文02-0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09-27
瑜伽对健康的影响研究08-02